热力环流--教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热力环流教学设计
【课前系统】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位于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地理必修 1 第二章第一节。这一节教材包含三部分内容,即大气的受热过程、热力环流和大气的水平运动。本节课主要讲述大气运动中的热力环流,这是大气运动最基本的状态与原理,其内容是继续大气受热过程的学习,是学习大气水平运动的基础。同时,也为后面学习“大气的水平运动”“气压带和风带”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对大气环流的影响” “季风环流”“天气系统”“气候类型的成因” “洋流的成因”等做好铺垫,这些知识都是“热力环流”的具体体现和知识延伸,所以“热力环流”奠定了整个章节的基础,是第二章教材的教学重点。
(二)课程标准分析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在表述大气运动的学习内容时,以“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为主题,提出运用图表说明大气受热过程。在理解大气热力状况的基础上认识气压的垂直和水平运动,进而用示意图说明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课程标准对这部分内容特别强调运用图表得出结论,要引导学生多想象,关键是理解。
(三)教学的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掌握热力环流的定义,熟练阅读热力环流示意图,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②通过绘制热力环流图,培养学生的绘图能力和理解问题的能力。
③能够利用热力环流原理,解答生产、生活中的局部环流问题,达到知识拓展的目的。2.过程与
方法
本课遵循由问题T多媒体演示和地理小实验获得感性认识T分析推理运动过程T归纳概括运动规律(理性认识)T给出实际生活案例T应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主线,在此
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学生运用分析、推理、归纳等方法学习地理知识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通过对“热岛效应”的介绍和分析,让学生增强环保意识。
②通过小组实验活动,激发学生亲自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
(四)教学重点
1、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
2、应用热力环流原理解释海陆间热力环流、城市热岛环流等现象。
(五)教学难点冷热不均引起气压高低变化和等压面弯曲的特点。
(六)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
(七)、课时安排
1 课时
二、学生分析
在地理的知识体系中,大气知识对学生来说还是比较难于掌握的。其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学生的空间概念建立的还不牢靠;第二,学生暂时还不能将大气知识与物理知识联系起来;第三,短时间内不能将大气运动与地理环境联系起来。所以,感到很难把握整个大气知识的思维线索,感到这些知识与应用无关。生活中学生对许多的自然地理现象并不陌生,但很少能将其与相关大气的知识联系起来。总的来说,对大气的了解,总是感到既陌生又熟悉。课前学生必备的相关知识如大气压强
与高度的关系,物体的热胀冷缩性质认识不足,部分学生空间概念建立不牢固,不清晰,所以本节课的学习对于学生有一定难度。
三、设计思想
热力环流是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它是大气运动的一种最简单的形式,也是学生理解大气运动这部分内容的最基本、最基础的知识和最佳切入口,对于理解由于热力原因而引起的大气运动,学习大气环流具有很大的帮助作用。因此,学好这部分内容是学好大气运动的基础,为后面学习大气环流(三圈环流、季风环流)起到至关重要的铺垫作用,以及分散降低教学难度、便于学生掌握的作用。因此,在这节课我主要设计了以下活动:
1.地理小实验,让学生直观、真实的理解热力环流的成因以及气流运动特点。为学生能顺力画出环流图埋下伏笔。
2.观看flash 动画演示,解决热力环流过程中气压分布与气流分布之间的关系。理解等压面的概念。
3.案例和拓展探究。山谷风这部分内容教科书上没有提到,考虑到新课程对学生的教育目的,教学中简要分析。同时考虑生活实际,引入烧开水场景加以分析与研究,目的是让学生更加理解热力环流的原理,理论联系实际。激发学生探究自然奥秘,认识社会生活环境的能力。
总之,在教学过程中,我设计了一些由浅入深的问题,联系学生身边的一些现象,再借助多媒体计算机动具体、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来,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充分挖掘了学生的潜力,培养了学生思考、归纳、表达、交流的能力。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
高一学生从总体上来讲,知识面比较狭窄,大多数学生习惯于传统的教学模式,独立思考、发现问题和自主学习能力较欠缺。但好奇心强,有一定的探究欲望,若是能给予一定的引导,就能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他们的思维,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另一方面,地理又是一门跟生活实际联系非常密切的学科,突出学习“生活中的地理” ,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地理问题,实现知识的迂移,是新课程的一个重要理念。基于以上两个方面的考虑,采用教学方法如下:(一)教法:在教学过程中,设计一些由浅入深的问题,注意运用启发式进行教学,并借助探究式实验、绘图、分析图表、资料等活动和多媒体演示手段,引导学生参与学习的全过程,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而作为“热力环流”知识的一个拓展,课本P51 的问题研究,限于相当部分学生上网查阅资料有一定的条件限制,所以在课堂上,还运用信息技术整合手段,以小组合作方式,查阅资料,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使学生感到学有所用,并能够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学法:根据目标教学的要求,首先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在带着目标的学习过程中,采用探究、讨论、活动等方式,有针对性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最终解决问题,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逐渐从“学会”发展到“会学” 。
【课堂系统】
、课堂设计
T 而后每小组派一名代表发言 拓展:简要分析山谷风的原理,并绘图。
的要求之一。
六、
教学 总结 通过多媒体展示本节课的知识脉络: 近地面空气的受热或冷却T 引起气流的上升或下沉运动T 导致 冋一水平面上气压的差异T 大气的水平运动
(风)T 大气垂直、 水平运动构成地区间的热力环流
帮助学生巩固所学 内容,形成比较完 整的
知识体系。 七、 探究 作业
1、 观察日常烧开水的情形,试用热力环流原理分析。
2、 绘制课本P55理想状况下赤道与极地间的热力环流图。 课后巩固和强化所 学内容,同时培养 学生动手能力。
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
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
热力环流
3.实例
(1) 热岛效应 (2)海陆风 (3)山谷风
三、教学反思
(略)
、板书设计
热
八(大气运动的最简单形式) 2、 原理
空空 近地面 B
A C 压=亠 水平方向的气压差异 大气水平运动
力 环
700hpa
800hpa
900hpa 低压 高压 OOhp a 800hpa 900hpa
片
OOOhpa
C
B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