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生物与环境资料

合集下载

生态学概论复习资料

生态学概论复习资料
4,环境: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群体以外的空间,以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与活动的外部条件总和
5,微环境:区域环境中,由于某一个或几个圈层的细微变化而产生的环境差异形成的小环境
6,生态因子;环境因子一切对生物的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因子称生态因子
7,生境:具体的生物个体或群体生活区域的生态环境与生物影响下的次生环境
4系统研究方法:可分为“白箱”“黑箱”“灰箱”三种
5生态系统是生物与生物,生物与环境相互联系、相互作用,通过能量流动、物质循环、信息传递构成一个功能整体。生态系统是个功能单位,而不是生物学上的分类单位。
6生态系统包括环境组分和生物组分。生物组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三大功能类群生物。生产者的生态学功能过程是利用光能将无机物和成有机物,完成了有机物的生产过程;消费者完成了有机物和有机物的转化过程;分解者则将有机物分解还原成无机物,重新释放的环境中。
23,生态型分3类;气候生态型,土壤生态型,生物生态型
24,生态位从环境来看,具体生物所生存的的具体环境,即该生物的生境,从生物来看,生物在环境中占据的特定位置,即生态位
25,生态位的定义大致可归为3类;空间生态位,营养生态位,多维生态位
26,基础生态位;物种对所有必需生态因子的适合度的超体积
7臭氧洞:臭氧浓度较臭氧洞发生前减少30%的区域
8荒漠化:包括气候变异和人类活动在内的种种因素所造成的干旱、半干旱和亚湿润干旱地区的土地退化。
9广义的生态安全是指在人的生活、健康、安乐、基本权利、生活保障来源、必需资源、社会秩序和人类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等方面不受威胁的状态。狭义的生态安全是指生态系统完整性和生态系统健康的整体水平的反映。

环境生态学复习资料

环境生态学复习资料

环境生态学复习资料《环境生态学》教学内容•第一章 绪论•第二章 生物与环境•第三章 生物圈中的生命系统(种群生态学、群落生态学)•第四章 生态系统生态学•第五章 生态系统服务•第六章 退化生态系统及其修复、生态工程(教材中第六、八章合并,课外内容)•第七章 生物毒理与生物富集(教材中第七章部分内容)•第八章 生态管理、生态影响评价、生态规划、生态监测(教材中第九章、第七章部分)•第九章 全球环境变化与可持续发展(教材中第十章、课外内容)掌握内容第一章 绪论1生态学概念及研究对象。

生态学定义:研究生物与周围环境(生物、非环境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研究对象:生物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生物圈。

生命支持系统:是指地球上生命系统生存所需要的某些必要的条件,主要包括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和能量。

2.生态圈:生物圈与生命支持系统的统一体,是地球上全部生物和与之发生相互作用的环境的总和,包括生物圈和生命支持系统两大部分。

3.人类社会的发展与环境问题的产生及演变:人类社会初期阶段的人与环境:人类进化过程中的重要事件:700万年前人科的起源两足行走的猿类物种“适应辐射”250万年前人属的起源和现代人的起源现代人的进化活动可能发生在50万年到3.4万年前之间标志现代文明的文字出现在大约6000年前农业社会与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开发现代工业文明对环境的冲击与破坏4.环境生态学的概念 。

定义:研究人为干扰下,生态系统内在的变化机制、规律和对人类的反效应,寻求受损生态系统恢复、重建和保护对策的科学。

是生态学和环境科学的交叉学科。

5.环境科学的研究内容 。

①人类与其生存环境的基本关系。

②污染物在自然环境中的迁移、转化、循环和积累的过程及规律。

③ 环境污染的危害。

④ 环境质量的调查、评价和预测。

⑤ 环境污染的控制与防治。

⑥自然资源的保护与合理使用。

⑦ 环境质量的监测、分析技术和预报。

⑧ 环境规划。

⑨ 环境管理。

第二章 生物与环境1. 物种(种)的概念,其内在因素。

湘教版高中地理选修6环境保护:第三章 生态环境保护 复习课件

湘教版高中地理选修6环境保护:第三章 生态环境保护 复习课件
【答案】 (1)生物的组成和数量的比例相对稳定;能量和物质 的输入与输出保持平衡;食物链结构复杂、相互交叉而形成食物网; 在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之间有完好的营养级关系。
(2)自身调节 (3)生态退化:涵养水源的能力下降,水土流失日趋严重,农业 和森林病虫害剧增,恶性杂草大量繁殖。 物种:生存环境受到威胁,种群数量减少甚至消失。 气候变化:气温的日较差、年较差增加;降水减少;空气湿度降 低等。
受损生态系统的表现系原统有的的结动构态、平功衡能被发打生破障碍 形成波动性破坏或恶性循环
特别提醒 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
能量流动
过程
方向 特点
单向
物质循环
循环流动 收支平衡
读“某森林中食物网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
(1)如果该森林内的生态系统是平衡的,它具有哪些特征? (2)如果该森林内蛇大量减少,但鹰的数量变化并不大,说明生 态系统具有________作用。 (3)如果该地森林被大量砍伐,可能带来哪些后果? (提示:从生态、物种和气候三个方面归纳)
【答案】AB。
要点二 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
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的分布、成因、危害及治理措施
水土流失
土地荒漠化
我国 黄土高原、长江中上游等半湿润、 北方农牧交错区,绿洲边缘区等
分布
湿润地区。
干旱、半干旱地区。
形成 原因
自然原因:地形陡峻,土质疏松, 植被稀少,降水集中,多暴雨、风 力等。人为原因:不合理的土地利 用方式,毁林毁草、乱垦选答案: ①保护生物多样性;②土地荒漠化;③水土流失;④受损生 态系统。
第一节 生态系统与生态平衡 要点一 生态系统的组成 1.几个概念 (1)种群:一个物种可以以个体形式独立存在,同一个物种在一 定空间内集合在一起,形成种群。 (2)生物群落:在一个区域内所有不同的生物种群生活在一起, 构成生物群落。 (3)生态系统:生物群落及其环境的统一整体就是生态系统。

3-2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高二上学期生物人教版选择性必修2

3-2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高二上学期生物人教版选择性必修2
系统的能量流动。
【科学方法】研究能量流动的基本思路
(1)能量流经个体的情况:
(2)如果把这个种群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左图 应概括成哪种形式?
(3)如果把一个营养级中的所有种群看成一 个整体,上图应概括成哪种形式?
能量输入
某个营养级
能量储存 能量散失
阅读课本55页,结合图3-5和3-6,思考以下问题:
( ×)
(3)同化量≠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 (4)呼吸作用所产生的能量都是以热能的形式散失 (5)分解者的分解作用也是通过呼吸作用完成的
( √) (× ) ( √)
向科学先辈学习
他通过对一个结构相对简单的 天然湖泊——赛达伯格湖的能 量流动进行的定量分析,提出
了“十分之一定律”。
林德曼 R.L.Lindeman 美国生态学家 1915-1942

转化 太阳能
化学能
热能
ATP中活跃
散失 大部分以热能形式散失,
的化学能
需要分解者的分解作用和每一级生物的呼吸作用
小试牛刀
2870KJ 977.28KJ储存在ATP中 1892.72 KJ以热能的形式散失,散失率为65.95%
× (1)当狼吃掉一只兔子时,就获得了兔子的全部能量 ( )
(2)初级消费者的粪便量属于第二营养级能量
A [图中 B 表示该营养级同化的能量,即第二营养级同化的能量是 80 J/cm2·a,按能量最高传递效率 20%计算,第一营养级同化的能量至少为 400 J/(cm2·a),A 正确;第二营养级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是 30 J/(cm2·a), B 错误;由于第三营养级能量只知道摄入量,不知道同化量,不能计算能量由 第二营养级到第三营养级的传递效率,C 错误;该生态系统第三营养级摄入的 能量是 15 J/(cm2·a)而不是同化的能量为 15 J/(cm2·a),D 错误。]

初中生物济南版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 生物与环境第三章 生物多样性及保护-章节测试习题(2)

初中生物济南版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 生物与环境第三章 生物多样性及保护-章节测试习题(2)

章节测试题1.【答题】下列有关生物多样性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 生物多样性是指生物种类的多样性B. 每种生物都是一个丰富的基因库C. 生物的种类越丰富,生态系统往往就越稳定D. 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受到影响时,会影响生物种类的多样性和基因的多样性【答案】A【分析】本题考查生物的多样性的内涵。

【解答】A、由分析可知,生物多样性的内涵通常包括三个方面,即生物种类的多样性、基因的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故A错误。

B、每个物种都是一个独特的基因库。

生物种类的多样性是由基因的多样性决定的,所以其实质就是基因多样性。

故B正确。

C、基因的多样性导致了生物种类的多样性,生物种类的多样性组成了不同的生态系统,因此生物的种类越丰富,生态系统往往就越稳定。

故C正确。

D、生态系统是生物与环境构成的统一的整体,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包括生物种类的多样性和生活环境的多样性,因此,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受到影响时,会影响生物种类的多样性和基因的多样性基因的多样性。

故D正确。

故选A。

2.【答题】生物多样性丧失的原因不包括()。

A. 人口快速增长B. 环境污染C. 过度放牧D. 合理伐木【答案】D【分析】本题考查威胁生物多样性的原因,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解答】由于人类的活动,生物的多样性遭到威胁,主要原因有:人口的迅速增加,环境污染,对资源的的过度开发利用,外来物种的入侵等原因,合理的伐木不会威胁生物的多样性。

故选D。

3.【答题】净化环境、保持水土、改良土壤和调节气候的作用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哪一种价值()。

A. 直接价值B. 间接价值C. 潜在价值D. 美学价值【答案】B【分析】多样性的直接价值是指对人类有食用、药用和工业原料等实用意义的,以及有旅游观赏、科学研究和文学艺术创作等非实用意义的价值。

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是指对生态系统起到重要调节作用的价值,如森林和草地对水土的保持作用,湿地在蓄洪防旱、调节气候等方面的作用。

《环境生物学》 第三章

《环境生物学》 第三章
一般包括三个方面:对能量代谢的影响、 微管功能障碍、水解酶激活。
• 五、胞内共价结合和自由基损伤机制
• (一)共价结合机制
• 共价结合是重要的细胞损害机制之一,可 解释一些CAFs的中毒作用。CAFs或其具 有活性的代谢产物上具有亲电子基,可与 生物机体内核酸、蛋白质、酶、膜脂等分 子中的亲核部位或基团发生共价结合,形 成稳定的加合物(adducts),从而不可逆 地改变这些生物大分子的化学结构与生物 学功能。
二、BAFs的生物学效应
• 1、病原微生物污染
• 病原微生物是指能够使人或者动物致病的 微生物。
• 2、他感作用
• 他感作用是是指一种植物(包括微生物) 通过释放某些化学物质到环境中,而对其 它种属植物(包括微生物)产生直接或间 接的有害影响。
DNA损伤示意图
• DNA损伤修复是生物保持遗传机构相对稳 定的重要因素,主要修复途径有:
• 1、光复活修复(photoreactivation repair )。
• 2、切除修复(excission repair)。 • 3、错配修复(mismatch repair)。 • 4、重组修复(recombination repair)。 • 5、SOS修复(SOS repair)。
• 一、靶位点结合机制
• CAFs损伤作用的靶位点通常是CAFs及其 代谢产物与生物体接触的部位,或是生物 转运和生物转化发生的部位,CAFs这种特 异性的损伤作用,主要取决于CAFs本身的 理化性质,同时也与生物体靶位点的生物 大分子结构及其功能密切相关。
• 二、生物膜损伤机制
• 生物膜的正常结构对维持机体内的生物转 运、信息传递及内环境稳定至关重要,而 CAFs在机体内的生物转运和生物转化过程 均与生物膜有关。近年来,环境毒理学发 展了一个新的分支――膜毒理学,主要研 究CAFs对生物膜的组成成分和生物物理功 能、膜上的酶或受体、信息传递和物质转 运过程的影响和损伤。

高中生物必修3之稳态与环境知识点整理

高中生物必修3之稳态与环境知识点整理

高中生物必修3之稳态与环境知识点整理第一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1、体液:体内含有的大量以水为基础的物体。

2、体液之间关系:3、内环境: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

内环境作用: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4、组织液、淋巴的成分和含量与血浆的相近,但又不完全相同,最主要的差别在于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而组织液和淋巴中蛋白质含量较少5、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渗透压、酸碱度、温度。

6、血浆中酸碱度:7.35---7.45调节的试剂:缓冲溶液:NaHCO3/H2CO3 Na2HPO4/ NaH2PO47、人体细胞外液正常的渗透压:770kPa、正常的温度:37度8、稳态: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的状态。

内环境稳态指的是内环境的成分和理化性质都处于动态平衡中9、稳态的调节:神经体液免疫共同调节内环境稳态的意义: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第二章;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1、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反射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反射弧反射弧:感受器→传入神经(有神经节)→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还包括肌肉和腺体)2、3、人体的神经中枢: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水平衡调节中枢、生物的节律行为脑干:呼吸中枢小脑:维持身体平衡的作用大脑:调节机体活动的最高级中枢脊髓:调节机体活动的低级中枢4、大脑的高级功能:除了对外界的感知及控制机体的反射活动外,还具有语言、学习、记忆、和思维等方面的高级功能。

大脑S区受损会得运动性失语症:患者可以看懂文字、听懂别人说话、但自己不会讲话5、激素调节:由内分泌器官(或细胞)分泌的化学物质进行调节激素调节是体液调节的主要内容,体液调节还有CO2的调节6、人体正常血糖浓度;0.8—1.2g/L低于0.8 g/L:低血糖症高于1.2 g/L;高血糖症、严重时出现糖尿病。

7、人体血糖的三个来源:食物、肝糖原的分解、非糖物质的转化三个去处:氧化分解、合成肝糖原肌糖原、转化成脂肪蛋白质等8、血糖平衡的调节9、体温调节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又会反过来抑制下丘脑和垂体的作用,这就是反馈调节。

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上册第三章知识点归纳及测试题

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上册第三章知识点归纳及测试题

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上册第三章知识点归纳及测试题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上册第三章知识点归纳及测试题第三章自然界的水一、知识点归纳1、水的存在形式和分类1、地球上的水主要存在于海洋、河流、湖泊、大气、地下和生物体中。

2、水的分类:根据水中的杂质和盐分含量,可将水分为纯净水、软水和硬水。

2、水的化学性质1、水分子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组成,化学式为H2O。

2、水的化学性质:与其它物质反应,参与化学反应,是工业生产中的重要原料。

3、水资源的重要性1、水是生命的基础,人体的大部分由水组成。

2、水在工农业生产中扮演重要角色,农业灌溉、工业冷却、航运、发电等都离不开水。

3、水在日常生活中具有广泛的应用,生活用水、清洁、洗涤等都离不开水。

4、水资源的宝贵性及合理利用1、地球上的水资源有限,分布不均,许多地区严重缺水。

2、节约用水、防止水污染是每个公民和社会的责任,合理利用水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测试题1、下列物质中,属于纯净物的是()。

A. 空气 B. 海水 C. 冰 D. 食盐水2、人体中水的含量约占体重的()。

A. 20% B. 30% C. 40% D. 50%3、一滴水中有大约()个水分子。

A. 10个 B. 100个 C. 200个D. 500个4、下列关于水的叙述,错误的是()。

A. 水是人类生存必不可少的物质 B. 海水淡化是解决水资源问题的主要途径之一 C. 水是人体所需的营养成分之一 D. 水是一种常用的溶剂,可以用于洗涤、冷却等5、下列物质中,不能被人体直接吸收的有()。

A. 二氧化碳 B. 水C. 无机盐D. 葡萄糖6、下列行为中,不利于节约水资源的有()。

A. 使用节水器具 B. 用流动水冲洗物品 C. 收集雨水用于绿化 D. 用自来水浇花7、下列属于纯净水的是()。

A. 雪山水 B. 山泉水 C. 自来水 D. 河水8、下列物质中,属于纯净物的是()。

A. 空气 B. 可乐 C. 水 D. 大米9、下列关于水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海洋生态学第三章

海洋生态学第三章

次 要 组 分
合 计
Br

H3 BO3 Sr
2+
99.99
盐度(salinity):溶解于1 kg海水中的无机盐总量(克 数)。 (二)海洋盐度分布 远离海岸的大洋表层水盐度变化不大(34~37),平均为35, 浅海区受大陆淡水影响,盐度较大洋的低,且波动范围也较 大(27~30)。 尽管大洋海水的盐度是可变的,但其主要组分的含量比例却 几乎是恒定的,不受生物和化学反应的显著影响,此即所谓
一、环境(environment)与生态因子(ecological factors) 泛指生物周围存在的一切事物;或某一特定生物 体或生物群体以外的空间及直接、间接影响该生 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一切事物的总和。 (二)生态因子 环境中对生物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 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如温度、湿度、食
图3-12 图 3.5
0
5 10 15 20 b
度/m
1000
中纬度

a.表层混合层 b.永久温跃层 c.深冷层
a.永久温跃层 b.季节温跃层
深海温度分布图(引自 Tait 1981)
二、海洋生物对温度的耐受限度 及海洋生物的地理分布
(一)海洋生物对温度的耐受限度(广温性与狭温性)
温度的三基点:上限、下限及适宜范围 常温动物和变温动物;外温动物与内温动物
Allen’s rule:内温动物在寒冷地区身体突出部分有变短趋势 Bergman’s rule:内温动物在寒冷地区身体趋于增大,可减 少体壁热传导;温和气候身体趋于小。 (三)变温状态的生态作用
研究表明在适温范围内,周期性变温对生命活动有积极的意义
如大型溞的发育和生长以及种群的增长率,在20±5℃的变温 条件下显著高于20℃的恒温条件;一些海产经济软体动物在人 工繁殖时也应用变温刺激以达到催产的目的。

第三章 细菌与外界环境

第三章 细菌与外界环境
一个健康人体内有 1013个细胞,但栖息的 细菌则达1014个
2 分布:人体表面 、口腔、鼻烟腔、外耳 道、眼结膜、胃肠道、 尿道、阴道都有正常菌 群。但种类可以不同,
人体各部位正常细菌数量
1.人体常见正常菌群
眼结膜
白色葡萄球菌、干燥杆菌
人 体 内 正 常 菌 群 的 分 布
阴道
大肠杆菌、乳杆菌 白念珠菌、类白喉杆菌
2. 环境感染或医源性感染
在诊断、治疗或预防中由于器械、材料或场所消毒 不严或制剂不纯而造成的感染。
3.自身感染
病原体来自于病人体内的感染 抗生素、免疫抑制剂、激素→抵抗力↓ 诊断和治疗→提供致病机会
4.菌群失调症
医院感染的特殊性
医院内病原体种类多,来源广泛 医院内流行菌株多为耐药,多重耐药菌株,
(二)化学消毒灭菌法
化学消毒剂 防腐剂
二、物理因素对细菌的不利影 响
温度 低温,高温 日光与紫外线 电离辐射 过滤除菌
(一)热力消毒灭菌法
概念:主要利用热力破坏微生物的蛋白质、 核酸、细胞壁和细胞膜,从而导致其死亡。 是效果可靠、使用最广泛的方法。
作用机制:破坏微生物的蛋白质、核酸、细 胞壁和细胞膜,从而导致其死亡。
尿道
白色葡萄球菌、类白喉杆菌、 非致病性分枝杆菌
肠道
大肠杆菌、产气杆菌、变形杆菌 绿脓杆菌、葡萄球菌、厌氧性细 菌 真菌、乳杆菌,双歧杆菌等
2.口腔常见微生物
有利于细菌的生长繁殖,菌群种类数量较多,厌氧 菌是需氧菌的10倍。
常见的细菌:草绿色链球菌和厌氧链球菌、其次是 表皮葡萄球菌、奈瑟球菌、乳酸杆菌等,还有螺旋 体、放线菌、白色念珠菌等。
(1)正常人体的体表以及与外界相通的 腔道中存在着不同种类和数量的细菌,这 些细菌通常对人体无害,称为正常菌群或 正常群丛。

第三章 生态系统中的生物与环境

第三章 生态系统中的生物与环境
胁迫抗性包括避免胁迫和忍耐胁迫两种 损伤恢复可以通过胁迫后尚存活器官的生长来完成 中度胁迫有利于生物体健康功能的发展 胁迫除了影响个体外,还促进更具适应能力的基因型
与生物直接相关的地表气温、土温及湿度等生态因子也发 生周期性递变,从而导致生命活动的周期性变化。
开花、候鸟迁徙、鱼类洄游、昆虫繁殖、冬眠等
受地形、地质构造、土壤矿物质、土壤温度和水分等非地带 性因素的影响,会产生非地带性生态因子的特定组合,使该 地生态特征不符合大地带性变化规律特征,形成各地带内部 局部区域的差异性。“小气候”
)作用为
主。
生态作用是指由于生态因子对生物发生作用(也称影响), 使生命系统的结构、过程和功能发生相应的变化。
非生物生态因子对生物的作用形式体现在因子的质、量和 持续时间三个方面:
1)因子的质:指因子的状态是否对生物有意义 2)因子的量:在因子的“质”有意义的前提下,因
子对生物作用的程度随“量”的变化而变化 3)因子的持续时间:环境因子对生物的作用必须有
程度的响应。
2、生态因子的交互作用 自然环境中的各生态因子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联
系,相互促进与制约的。 当生物受到一个以上生态因子作用时,其综合作用效果并
不是各单因子作用效果的简单累加,综合作用的效果往往 明显大于或小于单因子作用之和,这是由于各因子相互作 用,其效应相互叠加,相互抵消或互不相干,称为交互作 用。 如:N、P、K;光照强度、水分、肥料
系统发育
在特定的环境因子作用下,由个体发育一代接 一代为适应环境而发生变异,并在选择作用下的物 种进化过程。
生物种的性状差异来源于基因型与表型两个方面: 前者是生物种的遗传本质,即生物性状表现所

七年级生物上册 第一单元第三章第三节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与作用

七年级生物上册 第一单元第三章第三节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与作用

七年级生物上册第一单元第三章第三节生物对环境的适应与作用教材分析生物圈中的生物对其生活的环境都表现出一定的适应性。

生物的适应方式体现在形态、结构、生理和行为等各个方面。

同时,生物也以不同的方式对环境产生影响。

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形成了一个统一的整体。

对于这部分知识主要通过观察影像、学生收集资料和实验分析获得。

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通过直观材料增加感性认识,引起学生的学习的兴趣,再结合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收集的相关资料与信息,促进学生对生物适应环境的普遍性和相对性及生物对环境的作用的理解,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对比、综合和概括的能力。

并运用所学的知识,培养学生保护环境,珍爱生命的情感。

教学目标1、运用视频影视资料,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分析。

学生举出实例,认同生物对环境适应的普遍性和相对性。

2、通过观察、交流,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3、运用科学探究的方法,认识生物对环境的影响。

在探究实验中,锻炼学生的探究能力,并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及自我表达的能力。

4、说出破坏生物因素导致环境恶化的生活实例,激发学生形成“珍爱生命,保护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点:1、描述具体生物实例,分析生物的形态结构、生理和行为对环境的适应性,说出生物对环境适应的普遍性和相对性。

2、观察影像资料,尝试设计探究实验,通过合作交流,得出“生物对环境产生影响”的合理结论。

教学难点:1、运用科教片,通过学生的感官了解生物对环境的作用,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概述的能力。

2、尝试设计“蚯蚓对土壤的翻耕实验”让学生亲自参与,体会感知生物对环境的作用,培养学生动手和动脑相结合,交流、合作和探究的能力。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生物适应环境的图片、影视资料;《屎壳郎出国记》科教片。

课前准备:1、蚯蚓对土壤的翻耕的实验装置一套,标本瓶,玻璃板,湿土,细沙,蚯蚓若干,菜叶等。

2、兴趣小组的分工,指导学生设计并完成“蚯蚓对土壤的翻耕”实验的探究,课上带来观察使用。

【高中生物】第三章高中生物知识点总结

【高中生物】第三章高中生物知识点总结

【高中生物】第三章高中生物知识点总结高中生物知识点总结,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第三章、新陈代谢第一节新陈代谢与酶名词:1、酶:就是活细胞(来源)所产生的具备催化作用(功能)的一类有机物。

大多数酶的化学本质就是蛋白质(合成酶的场所主要就是核糖体,水解酶的酶就是蛋白酶),也有的是rna。

2、酶促发展反应:酶所催化剂的反应。

3、底物:酶催化作用中的反应物叫作底物。

语句:1、酶的发现:①、1783年,意大利科学家斯巴兰让尼用实验证明:胃具有化学性消化的作用;②、1836年,德国科学家施旺从胃液中提取了胃蛋白酶;③、1926年,美国科学家萨姆纳通过化学实验证明脲酶是一种蛋白质;④20世纪80年代,美国科学家切赫和奥特曼发现少数rna也具有生物催化作用。

2、酶的特点:在一定条件下,能使生物体内复杂的化学反应迅速地进行,而反应前后酶的性质和质量并不发生变化。

3、酶的特性:①高效性:催化效率比无机催化剂高许多。

②专一性:每种酶只能催化一种或一类化合物的化学反应。

③酶需要适宜的温度和ph值等条件:在最适宜的温度和ph下,酶的活性最高。

温度和ph偏高和偏低,酶的活性都会明显降低。

原因是过酸、过碱和高温,都能使酶分子结构遭到破坏而失去活性。

4、酶是活细胞产生的,在细胞内外都起作用,如消化酶就是在细胞外消化道内起作用的;酶对生物体内的化学反应起催化作用与调节人体新陈代谢的激素不同;虽然酶的催化效率很高,但它并不被消耗;酶大多数是蛋白质,它的合成受到遗传物质的控制,所以酶的决定因素是核酸。

5、既要除去细胞壁的同时不损伤细胞内部结构,正确的思路是:细胞壁的主要成分是纤维素、酶具有专一性,去除细胞壁选用纤维素酶使其分解。

血液凝固是一系列酶促反应过程,温度、酸碱度都能影响酶的催化效率,对于动物体内酶催化的最适温度是动物的体温,动物的体温大都在35℃左右。

6、通常酶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主要在适宜条件下才有活性。

胃蛋白酶是在胃中对蛋白质的水解起催化作用的。

第三章 真核微生物 环境微生物课件

第三章 真核微生物 环境微生物课件

线虫的习性
荧光显微镜下的秀丽线虫
线虫有三种营养类型:腐食型、植食型和肉食型;
线虫有寄生和自由活动两种方式;污水处理中出现的多是自由活动 的。
污水处理中常见的线虫
线虫是污水处理净化程度差 的指示生物
寡毛类动物
寡毛类动物:环节动物门寡毛纲,较轮虫和线虫高级。身体细长分节, 每节两侧长有刚毛,并依靠刚毛作爬行运动。 •营养:杂食性营养,主要以细菌和有机颗粒为食。 •规律:颤蚓、水丝蚓等是河流、湖泊底泥污染的指示生物。
草履虫
喇叭虫
游泳型纤毛虫,属全毛目
固着型纤毛虫,属缘毛目,虫 体呈典型的钟罩形,故称钟虫 类。
钟虫类的虫体在不良环境中发生变态, 运动前进方向由向前运动改为向后运动
钟虫
纤毛纲中的游泳型纤毛虫多在中污带,少 数在寡污带。污水生物处理中,在活性污泥 培养中期或在处理效果较差时出现。
固着型纤毛虫,喜在寡污带生活,是水体 自净程度高、污水生物处理好的指示生物。
代表动物——眼虫(Euglena)
生活在有机物质丰富的水沟、池沼或缓流中。温暖季节 可大量繁殖,常使水呈绿色。
眼虫体呈绿色,梭形,长约60μm,前端钝圆,后端 尖。
眼虫在运动中有趋光性, 这是因为在鞭毛基部紧贴 着储蓄泡有一红色眼点, 靠近眼点近鞭毛基部有一 膨大部分,能接受光线, 称光感受器。
肉足纲
在污水生物处理系统中,变形虫在活性污泥 培养中期出现。
纤毛纲
➢纤毛纲的原生动物叫纤毛虫。 ➢以纤毛作为运动和摄食的细胞器。 ➢是原生动物中最高级的一类,有固定的、结构细致的摄食 细胞器(胞口、胞咽、食物泡)。 ➢具有两种不同的核(大核和小核,即营养核和生殖核)。 ➢分裂生殖(无性)和接合生殖(有性)。 ➢分类:根据运动情况可分为游泳型、固着型和吸管虫三种。

第三章 第一节 生态系统的结构 --高中生物苏教版2019 选择性必修2

第三章 第一节 生态系统的结构 --高中生物苏教版2019 选择性必修2

特例生物 成细菌,如硝化细 寄生的微生物和植物, 如蜣螂、蚯蚓、秃
菌等
如寄生细菌、菟丝子等 鹫等
地位 生态系统最基本、 生态系统的重要成分 生态系统的必备成分 最关键的生物因素
2.生态系统组成成分之间的相互关系
(1)非生物因素是生态系统中生物群落的物质和能量的最终来源,是生态 系统的基础。 (2)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或化能合成作用)把非生物因素转变成可以被生 物体利用的物质和能量,架起了从非生物环境到生物群落的“桥梁”, 是生态系统不可缺少的成分。 (3)消费者是生态系统中最活跃的成分。消费者能加快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4)分解者是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的关键环节。如果一个生态系统中没有 分解者,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受阻,生态系统就会崩溃。
(2)消费者 ①概念:依赖生产者制造的有机物生存,它们主要是直接或间接地以植 物为食的异养生物。 ②类型:a. 初级 消费者:直接以植物为食的植食性动物,如兔、羊。 b. 次级 消费者:以植食性动物为食的肉食性动物,如啄木鸟。 c.三级消费者:以肉食性动物为食的动物。 ③作用:消费者依靠自身的代谢作用,能将摄取的有机物转化为自身所 需要的物质,并将代谢过程中产生的二氧化碳、 含氮废物 等无机物排出 体外。 ④意义:消费者加快了生态系统中的 物质循环 。
判断正误
(1)捕食食物链中只有生产者和消费者,无分解者( √ ) (2)食物网中两种生物之间只有捕食关系( × ) (3)生态系统的结构指的就是食物链和食物网( × ) (4)同一生物在不同食物链中所占的营养级可能不同( √ ) (5)“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这条食物链中,螳螂是第二营养级( × ) (6)食物网的复杂程度主要取决于生态系统中生物的数量( × )
二、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

山东省宁津县育新中学七年级生物上册《第三章生物的生活环境》课件 济南版

山东省宁津县育新中学七年级生物上册《第三章生物的生活环境》课件 济南版
谢谢观赏
You made my day!
我们,还在路上……
• 练习题:
• 1、“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造 成这一差异的环境因素是C( )
• A光 B水 C温度 D湿度
• 2、下列竞争最激烈的是(B )
• A菟丝子与大豆 B水稻和杂草
• C狼与羊
D蛇和老鼠
• 3、雷雨过后,常会在草地、花园中,见到地面 上爬行的蚯蚓,促使蚯蚓爬到地面上来的主要 原因是(B )
• A阳光 B水分 C空气 D温度
• 4、影响生物的多种因素中,属于生物因素 的是( D)
• A鱼儿离不开水 B菊花秋季开花 • C洪涝使小麦减产 D蝗灾使玉米减产 • 5、从生物圈的各种生物看,农田管理中的
间苗和除苗的目的是为了(C)
• A缓和生物与环境之间的斗争 • B促进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关系 • C减轻生物与生物之间的斗争 • D加剧生物之间的斗争
过多 • C滥捕珍稀动物 D采集动植物标本
• 8、极地狐身体大,而尾、耳、鼻端短小的 现象是对下列哪项的适应(C)
• A短日照 B长日照 C低温 D高温
• 9、草原生态系统中,很少有青蛙等动物出 现,其决定因素主要是(C)
• A阳光 B温度 C水 D土壤
• 10、下列哪项不属于适应性(A) • A缺氮时植株矮小 B秋末树木纷纷落叶
是( D)
• A所有的生物能永远适应环境 • B生物能够决定环境的变化 • C环境永远有利于生物的生存 • D环境与生物相互影响相互依赖
• 13、下列事例中。不能说明生物能对环境 产生影响的是(D )
• A草原上有一定数量的狼,野兔就不会太多, 有利于草的生长
• B破坏植被会使草原沙漠化
• C原生动物和藻类大量繁殖造成的海洋赤潮 会使海水的含氧量降低

五下学霸科学笔记摘抄(3篇)

五下学霸科学笔记摘抄(3篇)

第1篇一、地球与宇宙1. 地球是太阳系中唯一一个拥有液态水的行星,这使得地球成为生命存在的摇篮。

2. 地球围绕太阳公转,一个公转周期为365.25天,即一年。

3. 地球自转周期为24小时,即一天,自转方向为自西向东。

4. 地球上有四大洋: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和北冰洋。

5. 地球上分为七大洲:亚洲、非洲、欧洲、北美洲、南美洲、大洋洲和南极洲。

6. 月球是地球的唯一自然卫星,绕地球公转周期为27.32天。

7. 太阳是太阳系的中心,太阳系中的行星、卫星、小行星等天体都围绕太阳公转。

8. 宇宙是由无数的星系、恒星、行星、卫星、小行星、彗星、星际尘埃等组成的。

9. 宇宙的年龄约为138亿年。

10. 宇宙中存在暗物质和暗能量,它们是宇宙中的一种神秘物质和能量。

二、生物与环境1. 生物圈是地球上所有生物与其生存环境相互作用的区域。

2. 生物分类是根据生物的形态、结构、生理、生态等特征对生物进行分类的方法。

3. 生物的遗传和变异是生物进化的基础。

4. 生物多样性是指地球上生物种类的丰富程度。

5. 生态系统是生物与其生存环境相互作用的整体。

6. 生态平衡是指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种群数量和比例相对稳定的状态。

7. 生物防治是利用生物物种之间的相互关系来控制害虫的方法。

8. 生物技术是利用生物体或其组成部分来生产有用物质或服务于人类的技术。

9. 生物能源是指利用生物体或其转化物来产生能源的技术。

10. 生物安全是指在生物技术研究和应用过程中,防止生物风险传播和生物灾害发生。

三、物理与化学1. 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力有大小、方向和作用点三个要素。

2. 力的合成与分解遵循平行四边形法则。

3. 牛顿第一定律:物体在不受外力作用时,将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4. 牛顿第二定律:物体的加速度与作用力成正比,与物体质量成反比。

5. 牛顿第三定律: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6. 能量是物体或系统所具有的做功能力。

八年级-人教版-生物-上册-第三章-保护生物的多样性

八年级-人教版-生物-上册-第三章-保护生物的多样性
保护生物的多样性
白鳍豚是我国特有的珍稀水生 动物,在长江里生存繁衍了两千多 万年,然而,近几十年来,它们的 数量迅速减少。2006年,科学家沿 着长江专门调查白鳍豚的数量,结 果连一头都没有发现。
一个经受了漫长岁月考验的物种,为 什么会在最近这短短几十年中走向灭绝呢?
一、生物多样性面临的威胁及其原因
二、保护生物多样性的主要措施
在保护生物多样性方面,我们应该怎样做? 首先要知法、守法,然后再普法。同时,在看到危害生物 多样性的行为时,要及时采取行动予以制止。
植树造林;开展爱鸟周活动;消灭白色垃圾;不随意吐痰; 不随意猎杀动物;不攀折花木……
如何正确理解保护生物的多样性与防除鼠、蚊、蝇等有 害动物之间的关系?
思考: 森林大面积减少对生物多样性有哪些影响?
一、生物多样性面临的威胁及其原因
我只能生活在 森林的阴湿环 境里!
我们的家 在森林!
森林没了, 我吃什么?
森林大面积减少,使森林生态系统遭到破坏,造成空气、 地面湿度降低,使许多植物,尤其是阴生植物减少或衰亡; 同时一些动物由于失去了栖息地和食物,种类数量急剧减少, 以至濒临灭绝。
一、生物多样性面临的威胁及其原因
我国生物多样性的现状是怎样的?
金丝猴主要分布在川、滇、黔等地的高山密林中, 因人类的捕猎和其他干扰,生存的范围不断缩小。
长臂猿是我国仅有的类人猿,因其前臂长 而得名。主要分布于云南、广西、海南等地的 森林中,因森林破坏等原因,数量急剧减少。
一、生物多样性面临的威胁及其原因
我国生物多样性的现状:
面临威胁, 不容乐观! 造成生物多样性面临威胁的原因有哪些?
一、生物多样性面临的威胁及其原因
资料分析
森林是全球50%~90%的陆生生物的家园,然而 目前全世界只剩下五分之一的森林仍然保持着较大面 积和相对自然的生态系统。两千年前,我国森林覆盖 率达50%,而今天仅有23.04%。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消费者的分级 初级消费者:以生产者为食; 第二消费者:以初级消费者为食; 第三消费者:以第二消费者为食; 第四消费者: 第五消费者:
3. 分解者:指各种具有分解能力的微生物,也属异养生物。它们的任 务和生产者正好相反,他们把复杂的有机物分解成简单的无机物,还给无 机环境,再重新供生产者利用。
4. 无生命物质:也称为非生物成分,是生态系统中生物赖以生存的物质 和能量的源泉及活动场所,可分为:原料部分,主要是阳光、O2、CO2、 H2O、无机盐及非生命的有机物;媒质部分,指水、土壤、空气等;基质, 指岩石、砂、泥。
二是碎食性食物链,碎屑食物→碎屑食物消费者→小肉食性动物→大 肉食性动物。
三是寄生性食物链:以大动物为基础,由小动物寄生到大动物身上构 成。
四是腐生性食物链:以腐烂的动植物尸体为基础。
2.生物金字塔
十分之一定律:低位营养级是高位营养级能量的供应者,但低位营养 级的能量仅有10%能被下一个营养级利用。
氮进入植物体内,被植物利用,在植物体内再与复杂的含碳分 子结合,形成各种氨基酸,构成蛋白质。动物直接或间接以植物 为食,从植物体中摄取蛋白质,作为自己蛋白质组成的来源。动 物在新陈代谢过程中,将一部分蛋白质分解,形成氨、尿素、尿 酸等排入土壤。动植物遗体在土壤微生物的作用下,分解成NH3、 CO2、H2O。部分NH3也进入土壤。土壤中的NH3形成硝酸盐, 一部分重新被植物利用,另一部分在反硝化细菌的作用下,分解 成游离氮进入大气,完成了氮的循环。
英国生态学家查尔斯在研究了在生态系统中,食物链的营养级从低到 高,从生产者到消费者,生物的数量越来越少的现象后,提出了生态金 字塔的概念。有三种表示方法:
生物数量金字塔
生产者野草:5842424株 消费者Ⅰ(草食动物):昆虫 708624只 消费者Ⅱ(肉食动物):小鸟354901只 消费者Ⅲ(肉食动物):鹰3只
一、生态系统的概念
生态系统就是在一定的空间内,生物群落与其环境之间通过不断地物 质循环和能量流是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的单位。 种群:一个生物物种在一定范围内所有个体的总和。 群落:在一定的自然区域中许多不同种的生物的总和称为群落。
五、生态系统的功能
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联系构成了生态系统的基本功能。 1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在生态系统中,能量不断地沿着太阳→植 物→植物性动物→肉食动物这样的线路流动。
太阳
热 生产者
热 消费者
分解者 热
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
2.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水循环:水分从大气到地面再返回大气的循环称之为水循环。水 分从大气运动到地面为降水,一般分为降雨和降雪两种形式。降水 沿地表面运动,则成为地表径流,渗入地下蓄水层,则成为地下水。 若降水落到植物上,或汇成水滴滴下,或从叶片上蒸腾。水从地表 和水面蒸发以及从植物蒸腾又返回大气中。生命化学过程伴随着水 循环不停地进行着。



CO2 O2
食物、水


养分
分解罐
宇 航 员
粪便
返回
二、生态系统的组成
1. 生产者主要是绿色植物和某些能进行光合作用或化能合成作用的细 菌,它们能利用太阳能或化学能把无机物转化为有机物,把太阳能转化 为化学能,不仅供自身生长发育的需要,而且也养活着生态系统的其他 生物。
2. 消费者:直接或间接以生产者为食的生物称为消费者,它们不能直 接利用无机物来养活自己,只能靠吃其他生物来生活。这类生物也称异 养生物。
所有动物都是消费者,根据其食性的不同分为:食草动、食肉动 物和杂食动物。
寄生生物构成另一种重要的消费者:有的寄生物生活在它们寄主 的体内,这种生物称为内寄生生物(如绦虫),另外还有依附在它 们寄主的体外,称为外寄生生物如(虱)。
以碎屑为食物的生物被划为单独的一类消费者。(死的植物性物 质,死的动物性物质以及粪便废弃物构成大量有机物称为碎屑)。
生物量金字塔
生产者大叶藻:重4800万吨 消费者Ⅰ:吃大叶藻的小鱼、小虾1200万吨 消费者Ⅱ:吃小鱼小虾的大鱼17万吨 消费者Ⅲ:吃大鱼的凶猛的鱼类3万吨
能量金字塔
一平方米面积上 生产者净生产的能量是8833千卡; 消费者Ⅰ净生产的能量是1478千卡; 消费者Ⅱ净生产的能量是67千卡; 消费者Ⅲ净生产的能量是6千卡;
(3)矿石燃料是在漫长的地质年代,由植物固定的碳素变成的,当 它们被人类燃烧时,耗去大气中的O2 ,而释放出CO2 。
(4)大气中的CO2有很大一部分被海水吸收,逐渐转变为碳酸盐沉 积海底,形成新的岩石使一部分碳较长时间贮藏在地层中,火山爆发时, 又可以使地层中的一部分碳回到大气层。
氮循环
大气中的氮进入生物有机体内主要有四种途径 ①生物固氮。 ②工业固氮。 ③岩浆固氮。 ④大气固氮。
太阳 生产者
消费者
环境
分解者
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
返回
碳循环
碳的循环的主要途径:
(1)大气中充满CO2 ,经过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将大气中的CO2变 成碳水化合物,同时释放出O2 ,供动物需要,同时植物在呼吸中又将 CO2返回大气中,供植物再度利用。
(2)植物被动物采食后,碳水化合物便进入到动物体内,并沿着植 物→草食动物→肉食动物的食物链转移,凋零物或尸体被分解者分解时, 也会产生CO2返回大气,供植物利用;
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无生命物质,自然界的生态系统一般都含有 这四个组成部分,其中,非生物部分和生物部分中的生产者和分解者是必 不可少的。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都是通过这四部分来实现的。
三、生态系统的结构
1.生态系统的形态结构:生态系统的形态结构反映生态系统的外部特 征,生态系统的生物种类、种群数量、种的空间配置(水平分布、垂直 分布),种的时间变化(发育)等构成了生态系统的形态结构。
2.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生态系统各组成部分之间建立起来的营养 关系,构成了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
四、食物链和生态金字塔
1. 食物链 食物链:在生态系统中基于食物关系而把多种生物连接起来,一种生物 以另一种生物为食,彼此形成一个以食物连接起来的锁链关系,称为食 物链。按照消费者的获食特点,将食物链分为四类: 一是捕食性食物链,也称放牧式食物链:植物→小动物→大动物,后者 可以捕食前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