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高一--2020高中语文部编版必修下册 课下能力提升九说 木叶
9《说“木叶”》课件+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范围
反驳 理据
现象 本质
讨论交流:以“流水”意象为例,探究诗歌语言的暗示性
“君住长江头,我住长江尾。” ——阻隔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绵绵愁思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 历史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闲适悠然的自然风景 “繁华事散逐香尘,流水无情草自春。 ”——世事无常 “寄情与流水,但有长相思。” - — 相思
中国诗人要使你从“易尽”里望见了“无垠”。
一位中国诗人说:“言有尽而意无穷”;另一位 诗人说:“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 于言外”,用最精细确定的形式来逗出不可名言、难 于凑泊的境界……这就是一般西洋读者所认为中国诗 的特征:富于暗示。我愿意换个说法,说这是一种怀 孕的静默。说出来的话比不上不说出来的话,只影射 着说不出来的话。
— —钱钟书《谈中国诗》
活动三:
思考如何周到分析
你认同林庚先生的观点吗? 诗歌里的“木”,都具有这些特征么?
“木欣欣以向荣”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 欧阳修《醉翁亭记》) “夏木阴阴正可人”(秦观《三月晦日偶题》)
不包含落叶的因素,也不暗示疏朗、空阔、微黄、 干燥。
字义
袅袅 形容微风吹拂的样子。 灼灼 明亮鲜艳的样子。 寒砧 秋后的捣衣声。诗词中常用来象征凄凉萧瑟的景象。砧,捣 衣石。 亭皋——水边的平地。亭,平;皋,水旁地。 寒窣 象声词。此处指叶落的细小的声音。 冉冉 形容枝条柔弱下垂的样子。
不落言笙 不局限于言辞的表面意思。言笙:在言辞上留下的迹象。
“他气定神闲从民国走来, 跨过一个喧嚣纷杂的时代。”
密密层层浓阴
差
木叶
微黄
落叶 繁密
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三单元9《说木叶》课件(共47张PPT).ppt
从一个村落到一个村落
这一条冰河小心的流着
人们看不见水的蓝颜色
冰
今天是二九明天是什么
河
在长的路上人们来往着
这一个冬天在冰里度过
没有人看见水的蓝颜色
这一条冰河带走了日月
今天是二九明天是什么 这一条冰河带走了日月
春天如水的幽明 遂有一切之倒影
胧 薄暮朦胧处
林庚先生原籍福建闽侯(今福州市), 1910年2月22日生于北京,1933年毕业于 清华大学中文系。1933年秋出版了第一 本自由体诗集《夜》,1934年以后,他 作为一名自由诗体的新诗人尝试新的格 律体,先后出版了《北平情歌》、 《冬眠曲及其他》。
作为一名学者,林庚教授的研究主要涉及唐诗、楚辞、 文学史等方面,显示出诗人学者的独有特色。他将创作新诗 和研究唐诗完美地统一起来。在唐诗研究方面,他提出的最 著名的论点是“盛唐气象”。
江国,正寂寂。叹寄与路遥,夜雪初积。翠尊易 泣,红萼无言耿相忆。长记曾携手处,千树压、西湖 寒碧。又片片、吹尽也,几时见得。
⑾疏影(宋·姜夔)
苔枝缀玉。有翠禽小小,枝上同宿。客里相 逢,篱角黄昏,无言自倚修竹。昭君不惯胡沙 远,但暗忆、江南江北。想佩环、月夜归来,化 作此花幽独。
犹记深宫旧事,那人正睡里,飞近蛾绿。莫 似春风,不管盈盈,早与安排金屋。还教一片随 波去,又却怨、重觅幽香,已入小窗横幅。
千霜万雪,受尽寒磨折, 赖是生来瘦硬, 浑不怕,角吹彻。 清绝影也别,知心唯有月。 原没春风性情,如何共,海棠说。
2. 柳
①贺知章《咏柳》
(构思奇巧,通过柳来描绘春 天的美好和大自然的工巧。)
②咏 柳
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 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下册--第9课 说“木叶”(课件)
预习任务
必学任务
选学任务
直击高考
素养分层作业
(3)沈从文的散文用语不.落.言.筌.,取材广泛,摇曳多姿,艺术表现形
式丰富多彩,如同五彩斑斓的风景画。( √ ) 解释:﹍不﹍落﹍言﹍筌﹍:﹍不﹍在﹍语﹍言﹍运﹍用﹍上﹍留﹍下﹍用﹍工﹍的﹍痕﹍迹﹍。﹍使﹍用﹍正﹍确﹍。﹍
预习任务
必学任务
选学任务
直击高考
素养分层作业
答案 ①繁茂的枝叶、枝叶绿色的饱满 ②疏朗、干燥 ③落叶 ④悲愁 ⑤叶片饱含水分,缺少飘零之意 ⑥“落木”比“木叶”更显 得空阔,少了“叶”便少了清秋的绵密之意。而“木叶”是疏朗与绵密 的交织
预习任务
必学任务
选学任务
直击高考
素养分层作业
答案
4.本文仅仅是为了介绍“木叶”的艺术特征吗?写“木叶”的真正目
树、叶、树
繁茂、饱
密密层层的浓荫,
春夏
绿 湿润 缠绵
叶、落叶
满、绵密
缠绵的情感
预习任务
必学任务
选学任务
直击高考
素养分层作业
答案
3.结合文中引用的诗句,分析“树”与“木”、“落叶”与“木 叶”、“木叶”与“落木”的区别,完成下表。
词语
引用诗句
区别
“树”与 “木”
“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 “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
的形象,由此引出文章论说的对象和主题——“木叶”。
(2)目的是比较“木”与“树”的不同,以及说明“树”与“叶”的
形象之间是十分一致的,以此进一步揭示诗歌形象的暗示性特征。这样
写更能引发读者的联想和想象。
2020-2021学年高中语文新教材部编版必修下册 9.1 说“木叶” 教案
说“木叶”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林庚2、积累古诗词名句并把握本文古诗词名句的意义。
3、整体感知全文。
教学难点:积累古诗词名句并把握本文古诗词名句的意义。
教学重点:积累古诗词名句并把握本文古诗词名句的意义。
教学过程:【导读】完成目标一林庚,字静希,原籍福建闽侯(今福建省福州市),1910年2月22日生于北京,现代诗人、古代文学学者、文学史家。
北京大学教授。
1933年毕业于清华大学中文系。
历任厦门大学、燕京大学、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1933年秋出版了第一本自由体诗集《夜》,1934年以后,他作为一名自由诗体的新诗人尝试新的格律体,先后出版了《北平情歌》、《冬眠曲及其他》还出版过《春野与窗》、《问路集》等六部新诗集及古典文学专著《诗人李白》、《中国文学简史》等。
2006年10月4日林庚先生病逝于北京,享年97岁。
作为一名学者,林庚教授的研究主要涉及唐诗、楚辞、文学史等方面,显示出诗人学者的独有特色。
他将创作新诗和研究唐诗完美地统一起来。
在唐诗研究方面,他提出的最著名的论点是“盛唐气象”。
与“盛唐气象”紧相联接的,是他对盛唐诗歌的另一艺术概括--“少年精神”,其研究成果汇集在《唐诗综论》里。
林庚教授的楚辞研究和他的唐诗研究可称为双璧,《诗人屈原及其作品研究》是他多年研究楚辞的一部论文集。
【导思】找出本文涉及到的诗句,并理解其意义。
【方法】要求学生事先阅读课文,找出需要解释的语句,师生间,学生间进行交流,可以借助工具书或者在网络上进行收集,在班级展示。
主要展示的是1、释义,解释诗句或者整首诗的意思;特别是重要语句是必须翻译的;2、诗歌主题的展示,或者是情感的展示。
【导读】1、“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屈原《九歌·湘夫人》这一凄清杳茫的秋景,构成了一个优美而惆怅的意境,成功地点染了抒情主人公的心境,被后人称为“千古言秋之祖”。
《湘夫人》是写湘君与湘夫人相约但最终未能相见的故事。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9.《说“木叶”》课件
把陆游词中对梅花不幸遭遇的倾诉和孤芳自赏的表露 化为对她达观坚定的描述和高贵纯洁的赞颂,词中有一种超 出时空的壮美,豪放乐观,振奋人心。
其它常见意象
• 云:飘忽不定。以浮云比喻在外漂泊的游子,如“浮云 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李白《送友人》;
• 篱笆:山村所用。以“东篱”表现隐逸生活“采菊东篱下” 或者表现词人闲雅的情致,如“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 香盈袖”(李清照《醉花阴》);
拓展延伸:
只要提到“木叶”大家就会想到在瑟瑟秋风中 凋零的树木,引发人们的感伤情怀。以此类推,很 多意象在长期的文化进程中形成了相对稳定的感情 色彩,诗人们往往用它们表现类似或相通的感情。 古诗中有许多耐人寻味的意象,它们如“木叶”一 样,成为难以言传的精妙语言。阅读下列诗句,说 说它们的特定文化意味。比如:
不包含落叶的因素,也不暗示疏朗、空阔、微黄、干燥。 树木成荫,枝繁叶茂
是不是像林先生所说: “木”本身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带 来了整个疏朗的清秋的气息”呢?大量的古诗证明并非如此简 单。 “木” 与秋天并无必然联系。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中 描述的“木欣欣以向荣”,就是指春夏季枝叶繁茂的树。……还 有杜甫有名的诗句“城春草木深”(《春望》)及韦应物的“春深 草木稠”(《游灵岩寺》),写的都是春天长势挺拔、生机盎然 的树,但都未用“树而用“木”
“木叶”和“树叶”在艺术形象的领域到底有何差别? 木叶VS树叶
空阔 饱满 微黄 叶 翠绿 干燥 湿润
“木”的艺术特征形成的原因: 语言的暗示性使我们联想到疏朗的树干形象。 语言的暗示性使我们联想到秋天的颜色和触觉。
要说明“木”它何以会有这个特征,就不能不触及 诗歌语言中暗示性的问题,这暗示性好像是概念 的影子,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我们不留意就不 会察觉它的存在。敏锐而有修养的诗人们正在于 能认识语言形象中一切潜伏的力量,把这些潜伏 的力量与概念中的意义交错组合起来,于是成为 丰富多彩一言难尽的言说;它在不知不觉之中影 响着我们;它之富于感染性启示性者在此,它之 不落于言筌者也在此。
第9课《说“木叶”》(课件)-高一语文(统编版必修下册)
类型 诗歌评论、小说评论、散文评论、戏剧评论、影视评论等。
意象意境
意象
意境
是指诗歌中熔铸了作者主观感情的客 是指诗人的主观感情和客观事物相互 观物象,是作者内在的思想情感与外 融合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是一种 在的客观物象的统一。也就是“借景 情景交融而又虚实相生的艺术形象, 抒情”中的“景”或“托物言志”中 是作者的创作与读者的想象共同创造 的“物”。诗人对意象的选取与描绘,的结果。 正是作者主观情感的流露。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龚自珍 惜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 ——辛弃疾 落红满路无人惜,踏作花泥透脚香。——杨万里 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欧阳修 唯有落红官不禁,尽教飞舞出宫墙。——武衍 谁把青钱衬落红,满地无人扫。——舒亶 (dǎn)
“落红” 强调状态,更 多的是一幅静态画面。
(1)微黄 (2)干燥、不湿润 (3)疏朗、飘零之意 (4)繁密绿色 (5)饱含水分 (6)春夏之交
精读课文
“然则‘高树’则饱满,‘高木’则空阔,这就是‘木’与‘树’相同而又不同的地方。”如何 理解句中的“相同而又不同的地方”?
这句是说“木”和“树”在概念上是一致的,但在形象意义上却不同,“木”一般 是于秋风叶落的情景中取得鲜明的形象:空阔、单纯。而“树”则要借助树叶 的多来表达饱满的感情。“高木”比“高树”更显得空阔。
“落红” 是凄美悲壮的 意象,是怀着满腔春恨, 葬于泥土的,有“将美 好的事物毁灭给人看” 的悲剧美。
落红强调色彩 。
结束
第
整
体 把
三
握章
整体把握
文章是按什么顺序展开的?
发现问题
分析问题
层层递进
总结问题
整体把握
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下册9《说“木叶”》(共33张ppt)
场合
春夏 之交
形象
树叶
繁茂
质 柔软 感 清凉
袅袅兮秋风
洞庭波兮木离叶人下
外形 的联叹想
繁茂
息
枝叶 游子
的漂
颜色 泊意味
碧绿 空阔
褐绿 疏朗
场合
秋风 叶落
形象
木叶
质感干燥
外形
窸窣 飘零
颜色
微黄
为什么——原因 为我所“思”
诗歌语言的“暗示性”
艺术特征
1.本身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 2.它所暗示的颜色性
树
美女妖且闲,采桑歧路间;柔条纷冉冉,落叶何翩翩。——
曹植《美女篇》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屈原《九歌》无边落木 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落木千山天远 大,澄江一道月分明。——黄庭坚《登快阁》
“落叶”是春夏之交饱含着水分的繁密 的叶子。
“落木”不仅触觉上有干燥之感,而 且连“叶”字所保留的清秋气息和一点绵
自主预学
“东方木叶”口感不佳,大家不喜欢 《说“木叶”》大家也不喜欢,因为难读。怎么办? 有个好办法,先读结尾: 1、请同学们齐读课文最后一段,圈出关键词,说说 其中所表达的意思。 2、本文提及了木叶和树叶两个相差无几的概念,它 们在艺术形象上到底有那些区别呢?
是什么——现象 为我所“识”
方法:
第三部 总结全文: 分 艺术形象要学会咬文嚼字
是什么——现象 为我所“识”
方法:
通读课文,整体感知,勾划关键句,归纳总结。
•“木叶”为诗人钟爱 ❖“木叶”形象的关键在于一个“木”
字
诗歌意蕴,涵泳品味
阅读课文,整理文中的 诗句,体会文中所引诗句的 意蕴,试着辨析“树叶”与 “木叶”、“落木”与“落 叶”的意味的不同。
2020-2021学年高中语文新教材部编版必修下册 9.1 说“木叶” 教案 (2)
《说“木叶”》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中国古典诗歌语言富于暗示性的特质,进而提高鉴赏古典诗歌的能力。
2.了解中国古典诗歌意象的相对稳定性特点,提高对古典诗歌的理解力和领悟3.能运用本课所学知识及获得的能力分析诗歌同类现象。
4.创设美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对诗的热情,使学生感受我们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积淀,唤起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教学重难点分析:重点:中国古典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特点。
难点:全文表面是分析古诗中“木叶”的艺术特征而实质是谈诗歌语言的特点。
分析:诗歌的暗示性是一个诗歌理论问题,而学生对诗歌只有浅近的知识,也容易为文题的表面所迷惑,不能把握本文的真正用意。
因此本节课的主要任务是使学生突破认识的难点,帮助他们理解、学会暗示这一表达技巧,汲取宝贵的艺术营养。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诗圣”杜甫有一句千古名句“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那么其中的“落木”是什么意思呢?天上掉下来的木头吗?(学生回答)这里我们可以看出,诗词的鉴赏离不开对意象的分析把握,今天我们就走进林庚先生的《说“木叶”》。
(板书课题)二、交代预习情况课前预习的时候,我让同学们处理了相关的生字词,并对文中的诗词做了大概的了解,同时要求同学们抓住每一段的关键句。
在研习课文之前,先给大家补充一些读书的方法:宋朝的心学家陆九渊曾经总结出一些读书的方法,我认为这对于我们现在的阅读理解以及平时读书都是非常有帮助的读书切戒在慌忙,涵咏功夫兴味长。
未晓不妨权放过,切身须要急思量。
-------《陆象山文集》上诗的意思即是:1、读书必须要静下心,心静自然能讲文章理解透彻;2、好好玩味其中的意蕴,所谓的意味深长;3、读不懂得地方可以先行放过,不要走死胡同;相反的,在重点之处则应该仔细思量、考虑。
《说“木叶”》是林庚先生关于诗歌意象的一篇文化随笔,文中篇幅很长,引用的诗词很多,那么我们在接受这篇文章的时候就应该运用到上面所说的读书方法,整体把握,抓住关键,把书读薄。
9《说木叶》课件—高一语文部编版必修下册
本文要讨论的核心话题是什么?
用原文中的句子回答
第7段:“木叶”与“树叶”在概念 上相差无几,在艺术形象上的差别几 乎是一字千里。
文中告诉我们一个有关“木叶”的什么 现象?(引出话题)
• 提示:浏览第一至三自然段
• 明确:“木叶”突出地成为诗人们笔下钟爱的 形象——以众多诗人作品中的“木叶”形象 作引子
• 落叶:强调的只是树叶落下的动态
• 落木:更显空阔,连“叶”的一点绵密之意也 洗净。
通观全文,思考:本文仅仅是为了介绍 《说木叶》教学课件——高中语文部编版必修下册(公开课课件)
2、不但容易让我们想起树干,而且还会带来“木”所暗示的颜色性
“木叶”的特征吗?写“木叶”的真正目 文中告诉我们一个有关“木叶”的什么现象?(引出话题)
言难尽的言说” 。(见课文第5段。) 明确:是为了阐述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特点。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得到启示 诗歌的语言富于暗示性,那些微妙的意味往往寄 诸言外。
鉴赏诗歌,不仅要品尝言内的意思,而且要品尝言 外意味。
《说木叶》教学课件——高中语文部 编版必 修下册 (公开 课课件 )
诗歌语言是精妙的,它不同于一般的概念,差 一点就会差得很多,因此,对诗歌语言的理解不 能单单凭借概念。
我们在读古诗时见到“木叶”大家就会想到在瑟 瑟秋风中凋零的树木,进而体会诗人抒发的感伤 情怀,以此类推,很多意向在长期的文化进程中 形成了相对稳定的感情色彩,诗人们往往用他们 表现相似或想通的感情。
《说木叶》教学课件——高中语文部 编版必 修下册 (公开 课课件 )
拓展练习
体味下列诗句中各意象潜在 暗含的意义,把它们各自表达 的情感连线起来。
一词,“木”与“树”有何区别?
说“木叶”-2023-2024学年高一语文统编版必修下册(课件)
三、判断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运用是否正确,错误的说明理由。
1.要是调他来主抓商业,相信他熟.能.生.巧.,一定能搞好,因为
他在商业部门工作多年。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木叶:有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因此也有飘零之意, 它带来了整个疏朗的清秋的气息,它是“木”与“叶”的统一、疏 朗与绵密的交织,是一个迢远而情深的美丽的形象。落木:比“木 叶”更显空阔,洗净了“叶”这个字所保留的一点绵密之意。
(4)课文第五段“这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暗示性”是 指什么?
[答案] “惊人的天才”是因为只有从屈原开始,才吟唱出了 具有“木叶”的鲜明形象的动人诗句,这一鲜明形象,影响了此后 历代诗人,许多为人传诵的诗篇正是从这里得到了启发,所以说, 他是“惊人的天才”。
“木叶”的奥妙何在?即第五、六段中“木叶”的暗示形象意 义,使人联想到树干带有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因此也有飘零之 意,它带来了整个疏朗的清秋的气息,它是“木”与“叶”的统 一、疏朗与绵密的交织,是一个迢远而情深的美丽的形象,正是那 《九歌》中湘夫人的性格形象。
任务探究二 比较现异同,引用显丰富 ——赏析文本手法
[任务导引] 本文为了很好地品味“木叶”的形象魅力,作者将“木叶”与 “树叶”进行了比较,梳理有关内容,归纳概括,升华到一种思路 问题。学习时要注意品读赏析文本用到的各种手法。
[任务设计] 2.本文是怎样进行比较分析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下册第九课《说“木叶”》课件18张(精)
作者除了论述“木”的质地的暗示性外,还论说了 “木”的哪一方面的暗示性?
“木”不但让我们容易想起树干,而且还会带来 “木”所暗示的颜色,它可能是透着黄色,而且在 触觉上它可能是干燥的而不是湿润的。
干燥
空阔疏朗
离人的叹息 游子的漂泊 清秋的性格
比“木叶”还更显得空阔,连“叶”这一字所 保留下的一点绵密之意也洗净了
为何“木”会有这样的两个艺术特征呢?
“木”的这两个特征体现了诗歌语言中暗示性的问题。
这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我们 不留心就不会察觉它的存在。敏感而有修养的诗人们正在于 能认识语言形象中一切潜在的力量,把这些潜在的力量与概 念中的意义交织组合起来,于是成为丰富多彩一言难尽的言 说;它在不知不觉之中影响着我们;它之富于感染性启发性 者在此,它之不落于言筌者也在此。
注意三首诗词中的不同意象群,比较三首诗词中梅不同的生长环境,试对梅的三 种不同形象做点分析,并说说诗人对自己笔下的梅分别赋予了些怎样的情感。 解析: 其一:强调了凌寒独开的一枝独秀,高贵圣洁(白雪世界,墙角飘来缕缕清香, 让人发现那正怒放着一簇梅花)——一枝独秀,冰清玉洁的女子,当如宝钗—— 令人爱慕。 其二:无奈凄凉,孤傲清高(黄昏风雨之中,驿外断桥边上,香飘万里无人 晓)——敏感忧伤,质本洁来还洁去,当如黛玉——令人爱怜 其一、其二都是特定境遇中诗人自我的写照。 其三:达观坚定,壮美豪放(在风雨飞雪之中看到了春天,在冰天雪地之中绽放 着笑脸)——达观豪放,当如探春——令人钦佩 其三则是诗人对勇于斗争、甘于奉献又低调沉稳的普通劳动者的赞美。
9《说“木叶”》课件+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学习目标
1.通过理解诗句,展开想象,从意象本身特征出发 探究诗歌语言暗示性含义。(重点) 2.学以致用,探究暗示性的由来。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红
——龚自珍 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欧阳修
惜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
——辛弃疾
花 落红满路无人惜,踏作花泥透脚香。
(一)作者简介
生平 经历
林庚(1910-2006),字静希,祖籍福建福州,生于北京。1928年入 清华大学物理系,后转入中文系,曾创办刊物《文学月刊》。1933年毕 业后留校任朱自清先生助教,又参与编辑《文学季刊》。1934年后,先 后在民国学院、北京师范大学等校授中国文学史课程,继续写诗。这时 期是他写自由诗的时代。1935年以后对诗的形式有进一步的追求,从现 代生活、语言的节奏与民族诗歌发展的规律中探索新的格律体诗。抗战 后,赴厦门大学任教。1947年北归任燕京大学中文系教授。新中国成立 后,任北京市文联理事、《文学遗产》编委,一直担任北京大学中文系
——杨万里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朱 熹
写作背景
20世纪80年代,诗坛呈现出萎靡不振的景象,专 门发表诗歌的报纸杂志寥寥无几。针对这种现状,林庚 曾说:“当代诗歌的路子不对……诗歌的语言,是艺术 的语言,诗化的语言,精练的语言,需要从日常的生活 语言中不断进行提炼,既不能脱离生活语言,又要超越 生活语言。”本文正是通过对古代诗歌中“木”字的解 说,说明诗歌语言的暗示性特点。
第二部分(4~6)说明“木”的两个艺术特征 4.“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含有落叶的因素。
5.“木”为什么有上述特征。 6.“木”的第二个艺术特征:有落叶的微黄 与干燥之感,带来疏朗的秋天气息。
第9课《说“木叶”》高一语文课件(统编版必修下册)
3、省略举例
①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 中,云深不知处 ②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
4、意象罗列
①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②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③雨横风狂三月暮,门掩黄昏,无计留春 住。
第二段中出现的诗词比较多,下面诗句诗为说明哪些现象而 出现的? ①后皇嘉树,橘徕服兮——屈原《橘颂》 ②桂树丛生兮山之幽——淮南小山《招隐士》 ③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无名氏 ④叶密鸟飞碍,风轻花落迟——萧纲《折杨柳》 ⑤皎皎云间月,灼灼叶中华。——陶渊明《拟古》 ⑥亭皋木叶下,陇首秋云飞——柳恽《捣衣诗》 ⑦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沈佺期《古意》 ⑧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 ⑨辞洞庭兮落木,去涔阳兮极浦——庾信《哀江南赋》 ⑩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黄庭坚《登快阁》
④阅读方法:要素阅读法、结构阅读法、过程阅读法。 论文要素有三:论点、论据、论证。阅读抓住这三要素,就能掌握 论文原貌。 学术论文基本结构是三段式:绪论、本论、结论。绪论核心是提出 问题(论题),也会涉及问题缘由、研究情况等;本论是主体,要 充分论证,科学表述。结构上可以分为并列式和递进式。结构阅读 法就是把论文个部分内容搞清楚。 过程阅读法要注意过程展现的矛盾、注意过程演变的历史、注意过 程昭示的真理,这三注意,就是过程阅读的要领。
说 木 叶
一个女孩给男友打电话:我马上到了,你到站 台等我。要是你到了我没到,你就等着吧;要 是我到了你没到,你就等着吧。
如果你是男友,你能分清两个“等着吧” 的内涵吗?
情 境 导 入
同样一个概念,却有着不同的内涵。而同一个事 物,人们也会用不同的概念来指称,比如“树 叶”“木叶”,而一旦进入古典诗歌的领域,诗 人们就更偏爱“木叶”一词,为什么呢?今天, 我们就来听著名诗人、理论大家林庚老先生来细 说“木叶”。
2020高中语文课下能力提升(九)第三单元第九课说“木叶”(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5
课下能力提高 ( 九)说“木叶”( 时间: 40 分钟分值: 44 分)一、基础稳固 (15分,每题 3 分)1.挨次填入以下句子横线处的词语,最适合的一项为哪一项()“树叶”能够不用多说,在古诗中极少见人用它; ________“落叶”,________常有,________ 可是是一般的形象。
本来诗歌语言的精妙不一样于一般的观点,差一点就会差得好多;________ 诗歌语言之不可以单依靠观点,________因而可知。
A.即便因为所以而因此B.就是因为所以但因此C.即便固然也但也就D.就是固然也而也就分析:选 D第二空与第三空是转折关系,第四空与前句并无转折关系。
2.以下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①作为学者,林庚先生是鹤立鸡群的;作为老师,林庚先生是和蔼可亲的;作为人,他....用自己的平庸表现出他做人的崇敬境地。
②赵翼在《论诗》中提出了“李杜诗篇万口授,到现在已觉不新鲜。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的主张,其大气与狂放因而可知一斑。
....③妈妈意味深长地对娜娜说:“你也老大不小了,别老是得鱼忘筌,马马虎虎的,凡事....多考虑考虑,想得周到点。
”④“木”与“树”在观点上原是相去无几的,但是到了艺术形象的领域,....这里的差异就几乎是一字千里。
⑤她是一位对中短靴有着执念的女子,但是这类鞋子只会让她本就不纤细的双腿看上去更为粗壮,再配上荷叶边蓝缎制服,几乎不知所云。
....⑥近期,歼 31 的重要改良型——鹘鹰 2.0 首飞成功,改良后的歼31 灵活、隐身、飞控等性能获得加强,令昂贵而娇气的A.①③④F35 力所不及。
....B.①②⑤C.③⑤⑥ D .②④⑥分析:选 C①鹤立鸡群:高出同类,高出一般。
形容才能优秀出众。
使用正确。
②可见一斑:比喻从察看到的一部分,可推断全貌。
使用正确。
③得鱼忘筌:比喻达到目的后就忘了本来的依靠。
不切合语境。
④相去无几:指二者距离不远或差异不大。
高中语文必修5第九课《说“木叶”》课文原文、教案及知识点
【导语】《说“⽊叶”》是林庚写作的论述⽂章,收录在他的《唐诗综论》中。
本⽂为⼈教版⾼中新课标语⽂必修5第9课课⽂。
⽆忧考为⼤家准备了以下内容,供⼤家参考阅读。
1.⾼中语⽂必修5第九课《说“⽊叶”》课⽂原⽂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叶下。
”(《九歌》)⾃从屈原吟唱出这动⼈的诗句,它的鲜明的形象,影响了此后历代的诗⼈们,许多为⼈传诵的诗篇正是从这⾥得到了启发。
如谢庄《⽉赋》说:“洞庭始波,⽊叶微脱。
”陆厥的《临江王节⼠歌》⼜说:“⽊叶下,江波连,秋⽉照浦云歇⼭。
”⾄于王褒《渡河北》的名句:“秋风吹⽊叶,还似洞庭波。
”则其所受的影响更是显然了。
在这⾥我们乃看见“⽊叶”是那么突出地成为诗⼈们笔下钟爱的形象。
“⽊叶”是什么呢?按照字⾯的解释,“⽊”就是“树”,“⽊叶”也就是“树叶”,这似乎是不需要多加说明的;可是问题却在于我们在古代的诗歌中为什么很少看见⽤“树叶”呢?其实“树”倒是常见的,例如屈原在《橘颂》⾥就说:“后皇嘉树,橘徕服兮。
”⽽淮南⼩⼭的《招隐⼠》⾥⼜说:“桂树丛⽣兮⼭之幽。
”⽆名⽒古诗⾥也说:“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
”可是为什么单单“树叶”就不常见了呢?⼀般的情况,⼤概遇见“树叶”的时候就都简称之为“叶”,例如说:“叶密鸟飞碍,风轻花落迟。
”(萧纲《折杨柳》)“皎皎云间⽉,灼灼叶中华。
”(陶渊明《拟古》)这当然还可以说是由于诗⼈们⽂字洗炼的缘故,可是这样的解释是并不解决问题的,因为⼀遇见“⽊叶”的时候,情况就显然不同起来;诗⼈们似乎都不再考虑⽂字洗炼的问题,⽽是尽量争取通过“⽊叶”来写出流传⼈⼝的名句,例如:“亭皋⽊叶下,陇⾸秋云飞。
”(柳恽《捣⾐诗》)“九⽉寒砧催⽊叶,⼗年征戍忆辽阳。
”(沈佺期《古意》)可见洗炼并不能作为“叶”字独⽤的理由,那么“树叶”为什么从来就⽆⼈过问呢?⾄少从来就没有产⽣过精彩的诗句。
⽽事实⼜正是这样的,⾃从屈原以惊⼈的天才发现了“⽊叶”的奥妙,此后的诗⼈们也就再不肯轻易把它放过;于是⼀⽤再⽤,熟能⽣巧;⽽在诗歌的语⾔中,乃⼜不仅限于“⽊叶”⼀词⽽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下能力提升(九)说“木叶”(时间:40分钟分值:44分)一、基础巩固(15分,每小题3分)1.依次填入下列句子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树叶”可以不用多说,在古诗中很少见人用它;________“落叶”,________常见,________不过是一般的形象。
原来诗歌语言的精妙不同于一般的概念,差一点就会差得很多;________诗歌语言之不能单凭借概念,________由此可见。
A.即使因为所以而因而B.就是因为所以但因而C.即使虽然也但也就D.就是虽然也而也就2.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九歌》)”。
自从屈原吟唱出这动人的诗句,它的鲜明的形象,影响了此后历代的诗人们,许多为人传诵的诗篇正是从这里得到了启发。
B.至于王褒《渡河北》的名句:“秋风吹木叶,还似洞庭波”则其所受的影响更是显然了。
C.从“木叶”发展到“落木”,其中关键显然在“木”这一字,其与“树叶”或“落叶”的不同,也正在此。
D.首先我们似乎应该研究一下!古代的诗人们都在什么场合才用“木”字呢?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A.作为学者,林庚先生是出类拔萃....的;作为老师,林庚先生是平易近人的;作为人,他用自己的平凡表现出他做人的崇高境界。
B.赵翼在《论诗》中提出了“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的主张,其大气与狂放由此可见一斑....。
C.妈妈语重心长地对娜娜说:“你也老大不小了,别总是得鱼忘筌....,丢三落四的,凡事多考虑考虑,想得周全点。
”D.“木”与“树”在概念上原是相去..的。
然而到了艺术形象的领域,这里的差别..无几就几乎是一字千里。
4.下列各句中,有语病的一句是()A.不但“木”让我们容易想起了树干,而且还会带来了“木”所暗示的颜色性。
B.古代诗人们在前人的创造中学习,又在自己的学习中创造,使得中国诗歌语言如此丰富多彩。
C.这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我们不留心就不会察觉它的存在。
D.“木叶”之与“树叶”,不过是一字之差……然而到了艺术形象的领域,这里的差别就几乎是一字千里。
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敏感而有修养的诗人们正在于能认识语言形象中一切潜在的力量,____①____,于是成为丰富多彩一言难尽的言说;____②____;它之富于感染性启发性者在此,它之不落于言筌者也在此。
A.①把这些潜在的力量与概念中的意义交织组合起来②不知不觉之中它在影响着我们B.①把这些潜在的力量与概念中的意义交织组合起来②它在不知不觉之中影响着我们C.①这些潜在的力量与概念中的意义被交织组合起来②它在不知不觉之中影响着我们D.①这些潜在的力量与概念中的意义被交织组合起来②不知不觉之中它在影响着我们二、阅读鉴赏(14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说村落阎连科村落在今天似乎已经成为一个符号。
人们把村落、村庄、乡村等而视之,笼统解释为农民们聚居的地方。
但若仔细辨认,村落、村庄、乡村似乎应该有些什么差别,比如说乡村必然是在偏僻的乡下,而村庄就有可能独立出现在繁闹城市。
许多大都市里至今还有村庄的存在,但那村庄里的主人却已不是农民了。
然而,这些好像都不重要,人们都不会去刨根问底,重要的是农民聚居的地方和那个地方的人。
你走在山脉上,阳光斜斜地照着,山梁上除了嘎嘎不止的乌鸦就是徐徐晃动的树,这时候口也渴了,而回答你的是荒凉无垠的黄褐干裂的田地。
恰就在这时,你听到了井上辘轳的叽咕声,水淋淋的,明亮而又清丽,心中一震,转身看到一凹山腰上有几间、几十间草房,掩映在树木间,仿佛卧在树荫下疲累的牛——这个时候,你心里叫出了“村落”二字,开始对村落有了一些真正的了解。
再或,你走在南方稻田的埂上,沉浸在一种诗意里,唐人的诗句、宋人的词句如春风一样掠过你的心头。
放眼良田万亩,正为“东风染尽三千顷,白鹭飞来无处停”的夸张感到贴切时,一阵乌云先自来了。
于是,你惊了手脚,在田埂上跑得东倒西歪。
也就这个当儿,从哪儿划出一条小船,先递你一张荷叶顶在头上,赶在雨水到来之前,把你载到了一丛草房的檐下。
这个时刻,你心里哐咚一声,忽然更加明了村落的含义。
实际说,村落的真正意义,并不仅仅就是农民居住的地方这一点。
村落应该还有一种精神,一种温馨,一种微微的甘甜。
村落是和城市相对应的存在,对于农民,它给予他们居住、生活的必需;而对于都市,它给予温暖和诗意。
它既是一种物质存在,又是一种精神存在。
我们可以从村落中找到农民、房舍、树木、耕牛和鸡羊,同时也应该找到农民自身生存的艰辛和对外人所付出的温馨。
古文人怕是最能体味村落的含义的,无论是李、杜、白,还是“八大家”,他们对村落的理解,都浓含了“愁滋味”。
可轮到我们却偏颇得很,不仅没有了对农民的“愁味儿”,连诗境也剩下不多了。
单单地写出愁苦来,那不是村落,而是村落中的人;单单地写出温馨来,那也不是村落,那是村落表面的诗境。
到了今天,村落剩下的就是一个符号,就是聚居农民的某个地方。
所看到和理解的是新楼瓦舍,而农民那千古以来一成不变的生存形式和给别人的温馨、对自己的麻木和忍耐,却被人们从村落中删去了。
连我自己,作小说的时候,对于乡村的描绘,也是不断重复着抄袭别人的说法:“站在山梁上望去,村落、沟壑、林地、河流清晰得如在眼前”,或说“模糊得如它们都沉在雾中”。
而实际上,村落真正是个什么,沟壑的意义又是什么,河流在今天到底是什么样儿,我这个自认为是地道的农民的所谓作家,是果真模糊得如它们都沉在雾中了。
我不敢说别人什么,而我自己,或多或少,总是感到一种内疚的。
我们对村落意义的删节,并不单单是因为社会发展所致,更重要的,是我们对农民的背叛。
只有在大都市住腻的当儿,我们才会想到村落,而想到的那个村落,除了田园的诗情,对农民的愁情是决然不会有的。
这是当今社会中村落的悲哀,而对于村落以外的人,是什么也谈不上的,或幸或悲。
6.下列说法中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A.大都市里至今还有许多村庄存在,但那村庄里的主人却已不是农民了。
B.一凹山腰上有几间、几十间草房,掩映在树木间,仿佛卧在树荫下疲累的牛,这不由得会使你想到“村落”二字。
C.村落就是指一种精神,一种温馨,一种微微的甘甜,是和城市相对应的一种存在。
D.我们对村落意义的删节,不但是对农民的背叛,更是由于社会发展迅猛所致。
7.[对应链接高考]根据全文,概括说明作者眼中“村落”的完整内涵。
(5分)答:8.文末说:“这是当今社会中村落的悲哀,而对于村落以外的人,是什么也谈不上的,或幸或悲。
”这蕴含着作者什么样的情感态度?(6分)答:三、语言运用(15分)9.将下列一组句子变成一个单句,可以增删个别词语,但不能改变原意。
(5分)(1)林庚成了北大名师。
(2)林庚关于唐诗中的“盛唐气象”“少年精神”之说,令人耳目一新。
(3)林庚关于唐诗中的“盛唐气象”“少年精神”之说,使受教的学子们心悦诚服。
(4)林庚关于唐诗中的“盛唐气象”“少年精神”之说,成为学子们的鲜活的精神思想营养。
答:10.司空曙的《江村即事》中有“钓罢归来不系船,江村月落正堪眠”的诗句,请将其作为一个特写镜头,扩展成一段话。
(4分)答:11.下图是“儿童在不同场地的时间分配”,根据该图提供的信息,将儿童在不同场地休息和运动时间分配的情况写成一段话。
要求:内容完整,概括准确,不超过80字。
(6分)答:课下能力提升(九)1.解析:选D第二空与第三空是转折关系,第四空与前句并没有转折关系。
2.解析:选C A项,应改为“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九歌》)。
B项,“秋风吹木叶,还似洞庭波”后应加逗号,并去掉冒号。
D项,“研究一下”后的叹号应为逗号。
3.解析:选C“得鱼忘筌”比喻达到目的后就忘了原来的凭借,不符合语境。
4.解析:选A两个分句前后主语一致,主语应放在关联词语之前,改为:“木”不但让我们容易想起了树干。
5.解析:选B第①个横线前语境中主语是“敏感而有修养的诗人们”,所以应用“把字句”陈述;第②个横线后主语“它”代指②横线前的“言说”,结合前后语境,故应该选用“它……”的句式。
6.解析:选B A项,应该是“许多大都市里至今还有村庄的存在”。
C项,“村落就是指”说法太绝对,原文是“村落应该还有一种……”。
D项,应该是“并不单单是因为社会发展所致,更重要的,是我们对农民的背叛。
”7.解析:解答本题一定要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从局部段落中找到关键性语句,加以提炼概括。
如第一自然段“人们把村落……笼统解释为农民们聚居的地方”,第四自然段“村落……对于都市,它给予温暖和诗意”“同时也应该找到农民自身生存的艰辛和对外人所付出的温馨”“而农民……对自己的麻木和忍耐,却被人们从村落中删去了”等相关语句,就是回答本题的关键点。
答案:①农民的居住地;②诗意与温馨;③愁苦与艰辛;④对自己的麻木与忍耐。
8.解析:本题考查探究文章主旨的能力。
要结合全文内容,重点是末尾一段相关语句,理解作者对村落的复杂情感。
作答时要结合文本相关语句具体分析。
答案:①对当今村落的处境表示同情与遗憾;②对“村落以外的人”的态度感到迷惑和无奈;③唤起人们对村落命运的关注和思考。
9.答案:自从林庚成了北大名师,他的令人耳目一新的关于唐诗中的“盛唐气象”“少年精神”之说,成为受教的学子们心悦诚服的鲜活的精神思想营养。
10.答案:渔翁夜钓归来,将船停靠在江村,时已深夜,月亮落下去了,人也已经疲倦,该睡觉了,因此连船也懒得系。
11.答案:男孩在草地、运动场和娱乐场时,均运动三十分钟左右,时间稍多于原地休息;在硬场地和天然场地时则反之。
女孩在以上所有场地中进行运动的时间都少于原地休息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