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一多与臧克家
闻一多先生的故事
六
1946年7月11日,著名的爱国民主战士李公朴先生 在昆明遇害。7月15日,云南大学召开追悼李公朴 先生的大会,闻一多先生主持了这次大会,会上 由于混入了国民党分子,在李公朴夫人血泪控诉 的过程中,他们毫无顾忌,说笑取闹,扰乱会场, 使人们忍无可忍,李夫人刚刚离开讲台,闻一多 先生就拍案而起,满腔悲愤的发表了这一篇演讲。 会后闻一多先生又参加了记者招待会,在他离社 返家途中,被特务分子暗杀了。这篇演讲就成了 他的“最后一次演讲。”
情急之下,闻一多备了一张桌子,打算 去设摊。 闻一多的印摊只摆了一天,就 被人劝了回来。可是不摆摊,一家人怎 么生活?最后,校长梅贻琦联络朱自清、 沈从文等11名教授,联名在报纸上为闻 一多刊登刻印广告,让他在家里“设点” 代人刻印。 广告定了“金石润例”之条 例:“石章1200元,牙章每字3000元, 边款每分字作一字计,过大过小加倍。” 昆明人有收藏象牙章的爱好,加之又是 大学教授出手刻印,生意便源源而来。 两年多,闻一多在印谱上留下了1400多 方印。久而久之,闻一多手指头起了大 疙瘩,眼睛也花了。闻一多便自我解嘲: “我是一个手工业劳动者。再苦也得刻 呀!”
五
1925年6月,闻一多从美国留学回到中国,准备在国内开 展戏剧运动,并和一批热血文人创办大江会,奉行以国家 强盛为本旨的国家主义,想借欧洲文艺复兴的历史经验来 振兴中国。闻一多回到北京后,和留美归来的余上沅、赵 太侔联合北大教授胡适、新月派诗人徐志摩等一起筹办 “北京艺术剧院”,并创办崇尚唯美的格律诗派,但终因 经费无法筹齐,“北京艺术剧院”终成泡影,经徐志摩等 人推荐,闻一多进入国立艺专任教务长,并教授西洋画。 当时北京军阀混战,执政府滥杀抗议示威的学生,激起闻 一多等人极大愤慨,又因仗义执言力请蔡元培任艺专校长, 与当时校长刘百昭发生冲突,被同人诬为自己想当校长, 遂拂袖而去。
闻一多与臧克家的师生情
闻一多与臧克家的师生情臧克家是闻一多先生的得意门生,师生二人之间的相识相遇颇具戏剧色彩。
1930年夏,闻一多应国立青岛大学校长杨振声之邀到青大主持文学院工作,臧克家也于当年报考青岛大学。
当时入学考试中,国文出了两个题目,一为《你为什么投考青岛大学?》,一为《杂感》,两题任选一道,但臧克家两题都做了。
他写的《杂感》只有三句话:“人生永远追逐着幻光,但谁把幻光看成幻光,谁便沉入了无边的苦海!”这三句杂感虽然短小却饱含哲理,闻一多对此极为欣赏,一向判分极严的他竟给了98分的高分,将数学考试吃了“鸭蛋”的臧克家破格录入了青大。
臧克家开始读的是外文系,后转到闻一多先生的国文系。
臧克家非常珍惜自己这次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他如饥似渴地学习。
师生俩还时常在闻先生家中的书斋里吸着纸烟,喝着红茶,热烈地讨论诗,浓郁的诗的气氛充满了斗室。
在闻一多的精心教导下,臧克家成为青大国文系最优秀的学生之一,很快就在《新月》、《现代》等杂志上发表了《罪恶的黑手》、《忧患》等作品,并于1933年出版了轰动一时的诗集《烙印》,成为诗坛上的一颗新星。
闻一多先生殉难后臧克家悲痛欲绝。
建国后山东大学将闻一多故居命名为“一多楼”,后来海洋大学又在此为闻一多先生塑像立碑,臧克家用充满激情的文字撰写了《闻一多先生纪念碑碑文》,表达了对老师深深的缅怀和敬意。
(摘自《团结报》)闻一多慧眼识得臧克家1930年夏天,31岁的闻一多在国立青岛大学校长杨振声的盛邀下,出任文学院院长兼中文系主任。
这年招生考试时,闻一多拟了两个作文题:《你为什么投考青岛大学》和《杂感》,考生可任选其一。
有一个考生一口气把两个题都写了出来。
其中《杂感》只有一句话:“人生永远追寻着幻光,但谁把幻光看作幻光,谁便沉入了无底的苦海。
”看了这篇一句话的作文,闻一多连声叫好,当即给了98分。
而平时能入他“法眼”的作文少之又少,给60分就算不错了。
然而,这个作文成绩独占鳌头的考生却给校方出了难题:他的数学考分竟然是零。
臧克家对闻一多先生而写的诗
臧克家对闻一多先生而写的诗臧克家对闻一多先生的诗
闻一多先生,你离故国又远去了,
年轻风华在梦中流转;
西山上犹在春风里,
桃李昭昭绕着你朝日舞蹈。
一抹惆怅泛起了,
令人思忆凄凉沧海;
默然地袅袅望川空,
登高山顶望向你的方向。
犹如远行客把心扣留,
漫天金色的太阳是你最美的依仗;
慨叹余孽生出不尽,
那苍茫而迷人的世界真无奈。
清风吹落满树明镜,
萧萧雨点撒满我们心间;
朔风吹动安宁的泪水,
你的理想始终自由的驻足。
闻一多先生,你的梦中传说,
勇往直前的歌书弥漫四方;
到了生离死别之时,
问西山你有何遗憾就这样逝去。
12。 闻一多阅读理解
12。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臧克家于1930年至1934年在青岛大学学习期间,是闻一多先生的学生,经常出入于闻一多的办公室和家中,向老师请教;闻一多也很赏识臧克家,两人书信来往甚密,相知很深。
闻一多先生遇难后,臧克家于1946年8月撰写《我的先生闻一多》以示悼念。
三、正课1。
朗读课文,可以由老师范读,或者放录音、录像等,激发学生的感情,调动学生诵读本文的积极性。
2。
给文章分段并归纳段落大意。
讨论并归纳:第一部分:从开头到“作为学者的方面。
”写闻一多先生为了探索救国救民的出路而潜心学术,不畏艰辛,废寝忘食,十数年如一日,终于在学术上取得累累硕果。
着力表现闻一多先生是“卓越的学者”。
第二部分:从“闻一多先生还有另外一个方面”到完。
写闻一多先生投身于民主运动,敢于为人民说话,面对凶残的敌人无所畏惧,视死如归,体现出民主战士的大勇。
3。
质疑:文章两个部分写出了闻一多前期和后期思想品格上的主要特点。
闻一多前后期有什么变化?又有什么共同的地方?讨论并归纳:闻一多先生的前期是一名卓越的学者,后期是言行一致的民主战士。
所走的道路不同,反映了他对社会认识的变化。
但是为了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上,作为一名卓越的学者,一名伟大的爱国者,一名言行一致的志士仁人,他却是始终如一的。
4。
质疑:课文的两个部分之间,是用哪些话过渡的,怎样过渡的? 讨论并归纳:是用两个句子完成过渡的。
“做了再说,做了不说”,这是对前一部分的全面概括,然后指出这只是闻一多先生的一个方面“闻一多先生还有另外一个方面—革命家的方面”,这句话领起了文章的后一部分。
这两个句子关联得十分紧密,“仅……还……”一个方面……另外一个方面……”这都是起关联作用的词语,“学者的方面“革命家的方面”这是呼应紧密的提法。
作者在这两个部分之间,用了总承上文和总起下文的句子,在两句之间又注意彼此关联,这样就使两个部分的过渡十分自然。
5。
细读文章,画出精辟的语句,然后复述课文。
(1)作为学者方面——做了再说,做了不说研究志趣正浓、向古代典籍钻探、从唐诗入手,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兀兀穷年,沥尽心血,废寝忘食,几年辛苦,写成《唐诗杂论》。
闻一多与臧克家的名人轶事读书笔记
闻一多与臧克家的名人轶事读书笔记臧(zāng)克家,山东诸城人,诗人。
1932年开始发表新诗,以一首《老马》成名。
被誉为“农民诗人”。
代表作有诗集《烙印》《运河》《罪恶的黑手》和长诗《李大钊》等。
闻一多,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臧克家于20世纪30年代在国立青岛大学学习期间,是闻一多先生的学生,经常出入闻一多的办公室和家中,向其请教。
闻一多也很赏识臧克家。
闻一多先生遇难后,臧克家于1946年8月撰写《我的先生闻一多》以示悼念,1980年2月又写了这篇叙事散文,介绍了闻一多先生作为诗人、学者和民主战士的光辉事迹。
本文用叙议结合的方法记叙了闻一多先生作为学者和革命家的“说”和“做”,表现了他言行一致、表里如一的高尚人格,赞扬了他对学术严谨刻苦的实干精神和为国家、民族、民主的献身精神。
文章从哪两个方面写闻一多先生的“说”与“做”?把这两方面结合起来看,闻一多先生是怎样一个人?据此为脉络,文章可分为几部分?每个部分是怎样衔接连缀的?答:文章是从作为学者和作为革命家两方面论述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的。
把这两方面综合起来看,闻一多先生是口的巨人、行的高标,是卓越的学者、大勇的革命烈土。
文章分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记述闻一多先生作为学者方面“做”了再“说”、“做”了不“说”的特点。
第二部分记述:闻一多先生作为革命家方面“说”了就“做”的特点。
第一部分与第二部分之间用了七、八、九三个段落过渡。
第七段承接上文进行小结,第八、九段开启下文。
用这些高度概括的话过渡,它的好处在:连缀紧密,脉络清楚,过渡自然;把闻一多先生作为学者和作为革命家方面的情况用极其简明的语言并列地提出来,给读者以深刻的印象。
闻一多-臧克家诗歌
有的人 ——纪念鲁迅有感 臧克家
说明是用简明扼要的文字,把事物的形状、性质、特征、成
因、关系、功用等解说清楚的表达方式。
描写是把描写对象的状貌、情态描绘出来(包括心理描写、语言
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外貌描写、环境描写等),再现给读者 的一种表达方式。它是记叙文,特别是文学创作中的主要表达方式之 一。在一般的抒情、议论、说明文中,有时也把它作为一种辅助手段。 描写的手法运用得好,能逼真传神、生动形象,使读者如见其人、如 闻其声、如临其境,从中受到强烈的艺术感染。
1932年闻一多离开青岛, 回到母校清华大学任中文 系教授。
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 清风吹不起半点漪沦。 不如多扔些破铜烂铁, 爽性泼你的剩菜残羹。 也许铜的要绿成翡翠, 铁罐上绣出几瓣桃花; 在让油腻织一层罗绮, 霉菌给他蒸出些云霞。 让死水酵成一沟绿酒, 漂满了珍珠似的白沫; 小珠们笑声变成大珠, 又被偷酒的花蚊咬破。 那么一沟绝望的死水, 也就夸得上几分鲜明。 如果青蛙耐不住寂寞, 又算死水叫出了歌声。 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 这里断不是美的所在, 不如让给丑恶来开垦, 看他造出个什么世界。
表达方式
表述特定内容所使用的特定的语言方法、手段,是表达方式。它是 文章构成的一种形式要素。
有以下5种:
1、记叙 2、描写 3、抒情 4、议论 5、说明
其中,记叙,说明,议论是文学的 三大文体。
记叙是写作中最基本、最常见的一种表达方式,它是作者对人
从一幅书法谈闻一多、臧克家的师生情
非 常 注意 诗 歌 的 遣 词 造 句 ,对 每 一 首 诗 ,每 一 个 生活 …… 我相 信 在 目今 青年 诗人 中 ,《烙 印 》的作
字 ,他 都 是 反 复 推 敲。 正 是 出 于对 诗 歌 的共 同爱 者 也 许 是 最 优 秀 中 间的 一 个 了 ” 老 舍 在 《臧 克
人物,这就是含蓄蕴藉,不言而 明,甚 至是不 言 这 种 无 形 的心 理感 受 ,于 此 有 了具 象 的表 现 ,仿
更 明,这是委婉 的好处。但这还不够,欧阳修 要 佛空空的床笫 ,仿佛横斜的玉钗。
把 “空镜 头”技法运用到极致。全词最后的收煞
如果说 ,上片还只是在 言语推进的细密上体
Hale Waihona Puke 依然使用 “空镜头”,不过这是一个特写镜 头 :傍 现功力的话 ,下片则是在构思上展现非凡 。“空镜
有堕钗横。将镜头直接推 到 了那 一枚小小的玉钗 头” 的运用 ,既将 情感直观地丰 富地呈现在大 家
上。一个 “横”字将主人的不施粉黛、懒于梳 妆 面 前 , 同 时又 是 “乐 而不 淫 ,哀 而 不伤 ”美 学传
久 ,臧克家报考青岛大学。 多 的办公室时 ,已有好几个人站在那里 ,他们都
因高 中开学不久 ,臧克家 想转到国文系。闻一多对来的学生们说 :“不行 了,
便只身前往武汉参加大革 人太多了。”这些学生都失望地走 了,只剩下臧克 \
命 ,高中数学他几乎没有 家一个人。闻一多很诧异 ,便问 :“你叫什么名字?”
学 过 ,所 以 报 考 青 大 时 , 臧克家回答道 :“臧瑗望。”(臧克家是借 臧瑗望的
、
是借助于 “空镜头”把少妇 的寂寞特别具象地表 的是 ,这 枚 玉钗 ,本 身 就 是 一个 象征 物 ,是 那 种
臧克家和闻一多
臧克家和闻一多一、臧克家介绍臧克家,诗人。
1905年生于山东诸城。
从小受家庭影响,喜欢古典诗词和民歌,并目睹农民的苦难生活,引起他深切的同情,这为他后来的诗歌创作,初步奠定了基础。
1926年秋到武汉,投身于大革命的洪流。
大革命失败后,受国民党当局迫害,四处逃亡。
1929年还乡,入国立青岛大学补习班。
1932年开始发表新诗,以一篇《老马》成名。
1933年9月,诗人自费出版了第一本诗集《烙印》。
随着《老马》等诗的广泛流传,臧克家被誉为“农民诗人”,为广大读者所熟知和喜爱。
1934年大学毕业后到中学任教,发表了长诗《自己的写照》。
抗战爆发后,诗人热情地奔赴抗日前线,从事进步文化工作,出版了《从军行》《淮上吟》等诗集。
1942年秋到重庆,参加“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出版《十年诗选》及长诗《古树的花朵》等。
抗战胜利后,在上海主编《文讯》,写了许多揭露、批判国民党统治的政治讽刺诗。
1948年由于国民党的迫害,逃亡香港。
1949年3月回到解放后的北平,历任人民出版社编审、作家协会书记处书记、《诗刊》主编等职。
解放后出版的诗集有《春风集》《欢呼集》《臧克家诗选》和长诗《李大钊》等。
粉碎“四人帮”后,诗人又写了不少作品,并任复刊后的《诗刊》顾问。
二、臧克家和闻一多臧克家于1930年至1934年在青岛大学学习期间,是闻一多先生的高足,经常出入于闻一多的办公室和家中,向老师请教;闻一多也很赏识臧克家,1932年回清华任教后写信给臧克家说:“得一知己,可以无憾,在青岛得到你一个人已经够了。
”可见相知之深。
1933年臧克家准备出版诗集《烙印》,因当时名不见经传,书店不愿出版他的诗集。
闻一多联络王统照等人,替他出资印行《烙印》,又在大型杂志上撰文介绍。
40年代,两人多有书信往来,如课文中提到的“他在给我的信上说……”,这是闻一多在接到臧克家赞扬他的信后,于1944年9月11日写的回信;课文中提到的“1944年10月12日”那封信,是答复臧克家欲至联大教书的问询的。
臧克家《有的人》与闻一多的演讲
臧克家《有的人》与闻一多的演讲作者:杨建民来源:《同舟共进》2019年第04期现代诗人臧克家,2004年以99岁高龄辞世。
由于他在诗歌创作上的长期努力,获得了人们的广泛赞誉。
许多的报刊及网站,老人的几句诗被广泛引用:“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这诗句人们以为恰好可以用在诗人身上。
其实,这几句诗,是臧克家为纪念鲁迅先生而作《有的人》一诗的开首。
据诗末署的时间,写于1949年11月1日。
前段时间读闻一多先生著作,在《在鲁迅先生逝世八周年纪念会的演讲》中,读到了这样一段文字:有些人死去,尽管闹得十分排场,过了没有几天,就悄悄地随着时间一道消逝了,很快被人遗忘了。
有的人死去,尽管生前受到很不公平的待遇,但时间越过得久,形象却越加光辉,他的声名却越来越伟大。
我想,我们大家都会同意,鲁迅是经受得住时间考验的一位光辉伟大的人物。
因为他对中华民族的文化事业留下了宝贵的遗产。
他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文学家。
这是1944年10月19日,闻一多先生在昆明文艺界举办的“鲁迅逝世八周年纪念会”上的演讲。
这段话,尤其前面“有些人……有的人……”两个句子,笔者以为,是臧克家“有的人”一诗的引子。
臧克家与闻一多之间虽为师生,彼此却有很深的交往。
1930年夏天,3l岁的闻一多在国立青岛大学校长杨振声的盛邀下,出任文学院院长兼中文系主任。
这年招生考试时,闻一多拟了两個作文题:《你为什么投考青岛大学》和《杂感》,考生可任选其一。
有一位考生一口气把两个题都写了出来。
其中《杂感》只有一句话:“人生永远追寻着幻光,但谁把幻光看作幻光,谁便沉入了无底的苦海。
”看了这篇一句话的作文,闻一多当即给了98分——平时能入他“法眼”的作文少之又少,给60分就算不错了。
然而,这位作文成绩独占鳌头的考生却给校方出了难题:他的数学考分竟然是零。
按规定,这样的学生理所当然要被淘汰。
然而,闻一多力排众议,硬是把这位名叫臧克家的学生留下了。
臧克家起初读的是外语系,系主任是梁实秋,但热衷于文学尤其是诗歌的他在外语系找不到归宿感。
12《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臧克家
自古至今我国有很多像闻 一多先生一样的文人,用自己 的言行实践着自己的理想。请 你说出一两个类似闻先生这样 的人物。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课文是怎样表现作为学者的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 的? 对于作为革命家的闻一多先生课文又 是怎样表现他的“说”和“做”的?
说和做
作为“学者”的方面
“做”了再“说”,“做”了不 “说”
作为“革命家”的方面
“说”了就“做”,言行一致 做 不畏凶险 走在前头 昂首挺胸 大义赴死
说 1.几年辛苦,著《唐诗杂论》 向全国人民呼喊 2.十年艰辛,著《楚辞校补》 亲自起稿政治传单 3.著《古典新义》, “何妨一下楼”。 “最后一次讲演”
闻一多 ( 1899~1946 ) —— 集 诗 人 、 学 者 、 民 主 斗 士
“三重人格”于一身的一生。
诗人 《红烛》 《死水》 《七子之歌》
学者 《唐诗杂论》 《楚辞校补》 《古典新义》
革命家 “最后一次讲演”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 知闻一多先生的高尚品格。
2、思考文章从哪两个方面写闻一多先生的 “说”和“做”?找出两者之间的过渡句。 作为学者的闻一多的说和做 作为革命家的闻一多的说和做 7--8段
知遇相惜
亦师亦友
——臧克家和闻一多
闻一多
臧克家
1930 年,国立青岛大学入学 臧克家于 1930 年起在青岛大学学习 考试成绩发布,一位 20 多岁的考 期间,是闻一多先生的高足,经常出入 生数学零分,作文也只写了三句 于闻一多的办公室和家中,向老师请教; 带感慨的新诗:“人生永远追逐 闻一多也很赏识臧克家, 1932 年回清华 着幻光,但谁把幻光看成幻光, 任教后写信给臧克家说:“得一知己, 谁便沉入了无底的苦海。”按说, 可以无憾,在青岛得到你一个人已经够 了。”可见相知之深。 1933 年臧克家准 这位考生铁定无法录取。不过, 备出版诗集《烙印》,因当时名不见经 问题是他碰上了一位慧眼识货的 传,书店不愿出版他的诗集。闻一多联 主考官。这位主考官就是文学院 络王统照等人,替他出资印行《烙印》, 院长闻一多先生。闻先生从这三 又在大型杂志上撰文介绍。 40 年代,两 句杂感诗中发现了这位青年身上 人多有书信往来,如课文中提到的“他 在给我的信上说……”,这是闻一多在接 潜伏的才气,一锤定音破格录取。 到臧克家赞扬他的信后,于1944年9月11 果不其然,这位青年没有辜负闻 日写的回信;课文中提到的“ 1944 年 10 先生的期望,很快就发表了一首 月 12 日”那封信,是答复臧克家欲至联 又一首的新诗,并于 1933 年出版 大教书的问询的。闻一多先生遇难后, 了轰动一时的诗集《烙印》。他, 臧克家于1946年8月撰写《我的先生闻一 多》以示悼念。 就是后来享誉诗坛的臧克家。
闻一多-臧克家诗歌
骑在人民头上的 人民把他摔垮; 给人民作牛马的 人民永远记住他! 把名字刻入石头的 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 只要春风吹”不是我的真名姓? 我离开你的襁褓太久了,母亲! 但是他们掳去的是我的肉体, 你依然保管着我内心的灵魂。 三百年来梦寐不忘的生母啊! 请叫儿的乳名, 叫我一声“澳门”! 母亲!我要回来,母亲!
七子之歌
台湾 我们是东海捧出的珍珠一串, 琉球是我的群弟我就是台湾。 我胸中还氲氤着郑氏的英魂, 精忠的赤血点染了我的家传。 母亲,酷炎的夏日要晒死我了; 赐我个号令,我还能背城一战。 母亲!我要回来,母亲!
闻一多—臧克家诗歌
闻一多(1899年11月24日-1946年7月 15日),本名闻家骅,字友三,生于湖 北省黄冈市浠水县,中国现代伟大的爱 国主义者,坚定的民主战士,中国民主 同盟早期领导人,中国共产党的挚友, 新月派代表诗人和学者。
1912年考入清华大学留美 预备学校。1916年开始在 《清华周刊》上发表系列 读书笔记。1925年3月在 美国留学期间创作《七子 之歌》。 1928年1月出版 第二部诗集《死水》。 1932年闻一多离开青岛, 回到母校清华大学任中文 系教授。
红烛啊! 你心火发光之期, 正是泪流开始之日。 红烛啊! 匠人造了你, 原是为烧的。 既已烧着, 又何苦伤心 流泪? 哦!我知道了! 是残风来侵你的光芒, 你烧得不稳时, 才着急得流泪!
红烛啊! 流罢!你怎能不流呢? 请将你的脂膏, 不息地流向人间, 培出慰藉的花儿, 结成快乐的果子! 红烛啊! 你流一滴泪,灰一分心。 灰心流泪你的果, 创造光明你的因。 红烛啊! “莫问收获,但问耕耘。”
闻一多慧眼识得臧克家
闻一多慧眼识得臧克家作者:张以瑾来源:《初中生·爱学习》2018年第12期1930年夏天,3l岁的闻一多在国立青岛大学校长杨振声的盛邀下,出任文学院院长兼国文系主任。
这年招生考试时,闻一多拟了两个作文题:《你为什么投考青岛大学》和《杂感》,考生可任选其一。
有一个考生一口气把两个题都写了出来。
其中《杂感》只有一句话:“人生永远追寻着幻光,但誰把幻光看作幻光,谁便沉入了无底的苦海。
”看了这篇一句话的作文,闻一多连声叫好,当即给了98分。
而平时能入他“法眼”的作文少之又少,给60分就算不错了。
这个作文成绩独占鳌头的考生却给校方出了个难题:他的数学考分竟然是零。
按照规定,这样的学生理所当然要被淘汰。
然而,闻一多力排众议,硬是把这个名叫臧克家的学生领进了大学校门。
闻一多在破格录取臧克家的时候,一定想起了自己当年投考清华大学的经历。
在大多数科目成绩惨不忍睹的情况下,他唯独作文拔了头筹,并因此受到主考老师的赏识和力挺,最后顺利进了清华。
当年的际遇成就了闻一多的学识和慧眼。
但这双识才、惜才的慧眼并不是偶然生光的,而是一种凝聚着学子温暖记忆和师者博大胸襟的传承。
臧克家起初读的是外文系,系主任是梁实秋,但热衷于文学尤其是诗歌创作的他在外文系找不到归宿感。
闻一多又一次伸出援助之手,帮他转入国文系。
从那以后,闻一多家的书斋就成了师生俩谈诗论道的场所,抽烟、喝茶,好不快哉!多年后,臧克家回忆说,“我每次拿诗稿向他请教,叫他看看,我自己觉得有些好句子,他画一个圈,还有画两个圈的,真是高兴”,“这时室内充满了诗的空气,我们不像是师生,而是知心的诗友在对谈了”。
闻一多送了一本自己的诗集《死水》给臧克家,扉页上题有“克家惠存”四个字,落款是一个“多”字,并且端端正正地盖上了“一多印记”的自刻印。
臧克家捧着它“如获拱璧,天天读它,小心翻它,珍惜它,热爱它。
把它放在宝贵的处所,把它放在心头上。
虽然其中28首诗我全能成诵了,还不时拿出它来,托在手上,看看它也是一种高尚的美的享受”。
语文小组实践--闻一多与臧克家
作品及赏析
张子辰
七子之歌——澳门
澳门回归之后,《七子之歌》传唱大江南北,引起观众的 强烈反响。这首歌的歌词就是七十多年前一首题为《七子之歌》 的组诗中的第一篇。作者就是著名的爱国学者和诗人闻一多。
澳门大三巴牌坊
闻一多的趣事
周睿轩
1.名字趣事 1912年,闻一多考入清华留美预备学校,入校时他的姓名是闻多,同学就用谐音的英文词
小组实践汇报
闻一多
生平介绍
闻一多,1899年出生于湖北浠水的一个书香门第。 1912年考进北京清华学校,曾担任《清华周刊》总编辑及《清华学报》编辑。 1922年7月赴美留学,并逐步由学习美术改为研究文学。 1925年回国后,任北京艺术专科学校教务长。 1927年春应邓演达之邀,到武汉国民革命军总政治部负责艺术股工作,曾绘制 反军阀的大型壁画。 1928年秋任武汉大学文学院院长兼中文系主任。 1930年秋到青岛大学任文学院院长兼国文系主任。
品质:热爱学习
周睿轩
闻一多的趣事
3、 2+5=10000 闻一多先生有一次给学生上课时,走上讲台,先在黑板上写了一道算术题:2+5=? 学生们疑惑不
解。然而,闻先生却执意要问:2+5=?同学们于是回答:“等于7。” 闻一多先生说:“不错,在数学领域里,2+5=7,这是天经地义、颠扑不破的。但是,在艺术领域里,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一多和臧克家
知遇相惜 亦师亦友
——臧克家和闻一多
张耀博
1930年,国立青岛大学入学考试成绩发布,一位20 多岁的考生数学零分,作文也只写了三句带感慨的新诗: “人生永远追逐着幻光,但谁把幻光看成幻光,谁便沉 入了无底的苦海。”按说,这位考生铁定无法录取。不 过,问题是他碰上了一位慧眼识货的主考官。这位主考 官就是文学院院长闻一多先生。闻先生从这三句杂感诗 中发现了这位青年身上潜伏的才气,一锤定音破格录取。 果不其然,这位青年没有辜负闻先生的期望,很快就发 表了一首又一首的新诗,并于1933年出版了轰动一时的 诗集《烙印》。他,就是后来享誉诗坛的臧克家。
闻一多和臧克家
臧克家与闻一多的相识是在青岛,那是1930年的夏天。
臧克家是青岛大学英文系的新生。
开学之后,臧想转到中文系,就去国文系主任办公室找闻先生。
当时有几个学生都想转,问到臧时,先生问:“你叫什么名字?”“臧瑗望”(臧是借臧瑗望的文凭考入青大的)。
“好,你转过来吧,我记得你的《杂感》”。
就这样,臧以《杂感》中“人生永远追逐着幻光,但谁把幻光看做幻光,谁便沉入了无底的苦海”诗句见之于闻一多先生了。
此后,臧克家读了闻一多的《死水》,便放弃了以前读过的许多诗,也放弃了以前对诗的看法;觉得如今才找到适合自己创作诗歌的途径。
对《死水》,臧克家几乎全能背诵,从中汲取了丰富的营养。
对臧的诗,闻是第一个读者。
一次暑假,臧克家把自己的《神女》寄给老师,寄回来时,在自己喜欢的一个句子上有了红的双圈,让臧克家高兴得跳了起来!臧克家应该算作闻一多先生的学生,一名诗的学徒。
臧克家成为青岛大学的正式学生,与闻一多先生有著直接的关系。
当初,臧克家接到青岛大学的入学通知书时,曾感到有些意外。
因为青岛大学这次招生要求很严,很多人落榜。
臧克家在回忆录《诗与生活》中写下了这段经历:“这场考试,数学得了零分。
国文,出了两道题目,任作一题,我两题都作了。
当我到注册科报到的时候,清华大学毕业的一位姓庄的职员,看到我的名字,笑著瞪了我一眼,报喜似地对我说:‘你的国文卷子得了九十八分,头一名!闻一多先生看卷子极严格,五分十分的很多,得个六十分就不容易了。
’听了这话,我解决了数学吃‘鸭蛋’还被录取的疑问。
同时我想,一定是我那三句‘杂感’打动了闻先生的心!”闻一多以诗人特有的敏锐,看中了臧克家这首《杂感》,相信这是一个可堪造就的诗才,于是给了臧克家九十八分的最高成绩。
几乎可以这样说,闻一多的慧眼识才,改变了臧克家的命运。
臧克家最初入的是梁实秋先生做主任的英文系,因为记忆力差,吃不消,想转兴趣读中文系,而中文系主任则是闻一多先生。
当时,在青岛大学,学生可以转院或转系,那是首任校长杨振声的一贯主张。
2《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臧克家
闻一多先生 的说和做
这六件事把闻一多先生严谨刻苦的治学 态度、无私无畏的斗争精神、澎湃执著 的爱国热情、言行一致的高尚人格都表 现出来了。
学者 (1-7) 硕果累累
潜心学术
做了再说
做了不说
口的巨人 行的高标
(不同)
说了就做 革命家 说(言)做 (8-18) 勇于献身 (行)一致 只往心里咽, 眼前飘来一道鞭影, 它抬起头望望前面。
他 臧 还 克 活 家 着
《 有 的 人 》 —
有 的 人 死 了
他 已 经 死 了
有 的 人 活 着
大师笔下的大师 巨人心中的巨人
人生妙语
人生是一种追求,一种不懈的追 求——崇高的理想,坚定的信念, 良好的修养,高雅的情趣,宽阔 的胸怀,大度的气质,在漫长的 人生道路上,以恒心为良友,以 经验为参谋,以小心为芳邻,以 希望为哨兵,认准自己的目标, 义无反顾勇往直前。
作者与作品 (1905─2004)
臧克家,现代诗人,山东人,1933 年出版第一本诗集《烙印》,抗战 时有《从军行》《泥淖集》等,以 后出版了《泥土的歌》《十年诗集》 等。抗战胜利后,写了许多揭露、 批判国民党统治的政治讽刺诗。
臧克家,被称为“乡土诗人”“农民诗人”, 他的诗受闻一多等新月派艺术的影响,讲求 精雕细琢,大多凝练集中,精致而不豪放, 有“苦吟派”的风格。代表作品有《老马》 《有的人》《七子之歌》,诗集《烙印》。
这个青年就是后来享誉诗坛的臧克家。
毛泽东赞扬闻一多:
闻一多拍案而起,横 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宁 可倒下去,不愿屈服。
——《别了,司徒雷登》
高度赞扬闻一多表现了 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需要掌握的字的读音:
仰之弥高 yǎng mí 锲而不舍 qiè 炯炯 jiǒng 衰微 shuāi 目不窥园 kuī 兀兀穷年 wù 沥尽心血 lì xuè 无暇及此 xiá 漂白 piǎo 小楷 kăi 群蚁排衙 yá 硕果 shuò 楚辞 cí 校补 jià o 赫然 hè 潜心贯注 qiá n 心会神凝 ní ng 迥乎不同 jiŏng 独裁 cá i 函寄 há n 警报迭起 dié 慷慨淋漓 kāng kăi lín lí 气冲斗牛 dǒu 热情澎湃 pé ng pà i
臧克家与闻一多的良师益友情
良师益友情
※文/张达明
响的刊物上发表自己的诗作,
受到的鼓舞和激励该是多大
啊!”
1933年,闻一多对臧克
家提出,应该出版自己的一本
诗集,臧克家面露难色,嗫嚅道:“我一个穷学生,哪有钱做这么大的事呢?”闻一多说:“钱的事你就不用操心了,我来办。
”闻一多首先自掏腰包拿出20块大洋,还游说王统照、王笑房、卞之琳等诸多师友纷纷慷慨解囊,帮助臧克家出版了第一本诗集《烙印》。
不仅如此,闻一多还亲自写了序言推荐,并提出殷切希望。
他在序中说:“克家的诗,没有一首不具有极顶真的生活的意义……希望克家千万不要忘记自己的责任。
”那时臧克家还是大三学生,在校期间就出版了诗集,这在山大历史上实属罕见。
克家是心灵沟通的良师和亲切的忘年交了”“古人说:人生得一知己可以无憾,我在青大交了你这样一个朋友,也就很满意了。
”
从发现到培养臧克家成为一名杰出的诗人,闻一多倾注了大量心血,这是一种无私的、真诚的、无微不至的对学生的爱,是高尚师德的具体体现!而臧克家对于恩师更是充满了“深深的敬仰和感激之情”,直到望百高龄时仍念念不忘恩师,深情地说:“没有闻先生就没有我的今天。
”在几十年里,臧克家直接以“闻一多”为题的缅怀诗文就达31篇之多,这还不包括在回忆录、自传、访谈、题词、涉及闻一多的难以计数的文字。
尊师爱生,良师益友,闻一多与臧克家可以说是中国教育史上的一个典范。
臧克家
闻一多
51。
人教版初一语文(下)第9讲:《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教师版)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通过朗读,把握人物的品格和精神。
2.品味重点语句中的关键词语,探究语句的内涵,体会语句饱含的激情。
3.学习闻一多严谨、谦逊的治学态度,言行一致的做人原则。
一、臧克家与闻一多臧克家(1905-2004),他是对我国新诗做出了卓越贡献的著名诗人,创作生涯长达80年之久。
成果之丰,影响之大,被人为是“一部足以现身说法的活生生的中国新诗史”。
人们比较熟悉的是他为纪念鲁迅先生而写的《有的人》:“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朱自清曾说:“从臧克家开始,我们才有了有血有肉的以农村为题材的诗。
”茅盾曾说:臧克家是当时青年诗人“最优秀中间的一个”。
闻一多集诗人、学者、民主战士“三重人格”于一身;(1)诗人:新诗集《鸿祝》(1923)、《死水》(1928)是现代诗坛经典之作。
(2)学者:1932年到清华任教后,开始全力专攻古典文学。
他对《周易》《诗经》《庄子》《楚辞》四大古籍的整理研究(后汇成“新义”),被郭沫若称为“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3)民主战士:他一身正气,抗战蓄髯八年,1943年以后,面对国民党统治的日益腐朽,拍案而起,走出书斋,投身到反对独裁、争取民主的革命洪流中去。
1946年7月15日,在昆明被国民党特务刺杀身亡。
臧克家和闻一多:知遇相惜,亦师亦友。
二、整体感知第一部分(1-7):记述闻先生作为学者方面的“说”和“做”。
“做”了再“说”,“做”了也不一定“说”,表现在三个事例:《唐诗杂论》《楚辞校补》《古典新义》。
为探索救国道路,潜心学术,取得累累硕果。
闻一多与臧克家的师生情
闻一多与臧克家的师生情1930年夏天,国立青岛大学考试成绩发布,一位20多岁的考生数学零分,作文也只写了三句杂感:“人生永远追逐着幻光,但谁把幻光看成幻光,谁便沉入了无底的苦海。
”按说,这位考生铁定无法录取。
不过,这位考生却幸运地碰上了一位慧眼识金的主考人。
这位主考人就是国文系主任闻一多。
闻一多从这三句杂感中发现了这位青年身上潜在的才气,便打破常规,一锤定音破格录取了他。
他就是后来的“中国作家协会名誉主席”、“世纪诗翁”臧克家。
一天,闻一多把臧克家叫到他的办公室,拍了拍他的肩膀,无比亲切地说:“从你的《杂感》,我看到了你的才华,看到了你的前途,看到了中国诗坛的希望。
努力吧,诗的春天是属于你们青年人的。
”临走时,闻一多拿出自己新出版的诗集《死水》,并在扉页写上自己的名字,赠送给了臧克家。
臧克家手捧着诗集,暗下决心:一定不辜负老师的期望,努力学习,写出好的作品来。
从此,臧克家便废寝忘食、夜以继日、孜孜不倦地学习着……他不但把《死水》中的每一首诗背诵得滚瓜烂熟,还潜心研究它的表现手法和遣词造句等。
不仅如此,臧克家还时常来到闻一多的办公室和宿舍,虚心向他学习文学知识,聆听他的谆谆教诲,并以难民、洋车夫、妓女等社会底层的小人物为描摹对象,写出了一首又一首诗作。
在闻一多的精心指导、极力引荐下,臧克家于1933年出版了轰动一时的处女诗集《烙印》。
《烙印》很快被抢购一空,并有好几家书店争夺其再版权。
许多名重一时的评论家特意为其撰写文章。
茅盾认为臧克家是当时青年诗人中“最优秀的一个”。
朱自清评论说:“从臧克家开始,我们才有了有血有肉的以农村为题材的诗。
”王统照说:“臧克家的出现真像在今日的诗坛上掠过一道火光。
”看到学生骄人的成绩,闻一多按捺不住无比激动与喜悦的心情,赞美道:“克家的诗,没有一首不具有一种极顶真的生活意义。
”臧克家与艾芜、沙汀等另外五人一同成为了“1933年文坛新人”、“最耀眼的星”。
在以后的日子里,臧克家与闻一多的交往更加频繁起来。
【精排!】《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最新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内容上:作者引用闻一多先生的 话,将闻一多先生和某些人进行 对比,突出了闻一多先生对待 “说”和“做”的态度表现为人 谦虚、踏实。
结构上:本文开篇直接点题,开 门见山,同时又设置悬念,层层 递进,更能表现下文中闻一多先 生作为学者的美好品质。
仰之弥高,越高,攀得越起劲;
如何赏析?
钻之弥坚,越坚,钻得越锲而不舍。
此处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句式工整,富于感情;
同时化用了《论语》中颜回赞扬孔子的典故,写出了闻一多先 生对于学术研究的刻苦钻研;
表达了作者对闻一多先生的敬佩和赞美之情。
闻一多先生诗兴不作,不畏艰辛、废寝忘食,数十年如一日 潜心研究学术的目的是什么?
1、此处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 2、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闻一多先生对古代典籍的 兴趣浓厚,钻研的刻苦和治学的勤奋。 3、表达了作者对闻一多先生的敬佩和赞美之情。
大家体会,如若改成:
他正研究古代典籍,有如向地壳寻求宝藏。
1、研究一词为静态,向......钻探则是将叙述由静态转变为动态。 不仅仅是客观的介绍,更充满了热情的称赞。 2、钻探意为“钻研探索”,相较于“研究”,更加深刻地写出了闻 一多先生研究学术的认真、专注、孜孜不倦。 3、表达了作者对于闻一多先生的敬佩和赞美之情。
品味第一部分
1、作为学者的闻一多有怎样的特点?请推荐你认为最有表 现力的句子,并加以分析。
写出了闻一多研究古代典籍的殷切心情
他想吃尽、消化尽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文化史,炯炯目光, 3 一直远射到有史以前。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
药方。 比喻
写出了他目光的深邃及钻研的精深
闻一多力图从文化上寻找振兴民族之路,表现了他的爱国主义精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闻一多著作《冬夜草儿评论》与梁实秋合著,1922年,清华文学社 《红烛》(诗集)1923年,上海泰东图书局;1981年,人民文学出版社 《死水》(诗集)1928年,上海新月书店;1980年,人民文学出版社 《闻一多全集》(1一4册)1948年,上海开明书店;1982年,三联出版社 《闻一多选集》1951年,上海开明书店 《闻一多诗文选集》1955年,人民文学出版社 《闻一多青少年时代诗文集》1983年,云南人民出版社 《闻一多论新诗》(评论)1985年,武汉大学出版社 《楚辞校补》(古典文学研究)1942年,重庆国民图书出版社 《神话与诗》(古典文学研究)1956年,古籍 出版社 《古典新义》(上下册,古典文学研究)1956年,古籍出版社 《唐诗杂论》(古典文学研究)1956年,古籍出版社 《闻一多论古典文学》1984年,重庆出版社 《离骚解诂》(古典文学研究)1985年,上海古籍出版社 臧克家写的《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更是编选在了初中语文教材中
往后我看见你时,就当回家一次;
我的家乡不在地下乃在天上!
臧克家
近代杰出诗人,著名作家、编辑家,忠诚的爱国主义者, 中国共产党的亲密朋友,中国民主同盟盟员,全国人民 代表大会第二、三届代表,全国政协第五、六、七、八 届委员,第七、八届常务委员,中国作家协会第一、二 届理事,第三届理事、顾问,第四届顾问,第五、六届 名誉副主席,中国文联第三、四届委员,第六、七届荣 誉委员,中国诗歌学会会长,中国毛泽东诗词研究会名 誉会长,中国写作学会名誉会长臧克家同志,因病医治 无效,于2004年2月5日20时35分在北京逝世,享年99岁。
也便能天天望见一次家乡! 但是谁不知你是球东半的情热,
太阳啊,楼角新升的太阳!
同时又是球西半的智光?
不是刚从我们东方来的吗? 太阳啊,也是我家乡的太阳!
我的家乡此刻可都依然无恙? 此刻我回不了我往日的家乡,
太阳啊,我家乡来的太阳! 便认你为家乡也还得失相偿。
北京城里的宫柳裹上一身秋了吧? 太阳啊,慈光普照的太阳!
(时任山大文学院院长)、王统照先生的热情教诲 与精心帮助。他创作的《难民》、《老马》、《有 的人》等诗篇,以凝练的诗句描写了旧中国农民忍 辱负重的悲苦生活;长诗《罪恶的黑手》,揭露了 帝国主义的罪恶和伪善的面目,这些诗是他早期诗 歌的代表作,已成为我国现代诗史上的经典之作。
88~~~
民的苦难、坚忍与民族的忧患。 此后,他陆续出版诗集,长诗有《罪恶的黑手》《自 己的写照》《泥土的歌》《宝贝儿》《生命的零度》等十
几部。 这个时期,臧克家的诗篇幅短小,却颇具概括力。他 除有意识学习古典诗词的结构方法,形成凝重、集中、精 粹的风格之外,还苦心追求词句的新颖、独到、形象化,
但又不失平易、明朗和口语化。 建国后,臧克家多作政治抒情诗,《有的人》是他这 类诗中的代表作。这首诗是为纪念鲁迅逝世13周年而作, 它的独特之处,在于表现具有哲理意义的主题:人是为了 多数人更好地活着而活着。事实上,这一主题已超出了歌 颂鲁迅精神的范围,而将读者引入对人生的更深层的思考。 语言朴素、对比强烈、形象鲜明是这首诗的艺术特色。 除了继续做短小隽永的小诗之外,臧克家还创作了一 部人物传记体长诗《李大钊》。这部长诗从多个角度,包 括战斗、家庭等方面将一个革命先驱伟大而又平凡的人格
中。
中文名: 闻一多 国籍: 中国
民族: 汉
出生地: 湖北省蕲水县(今黄冈市浠 水县)
出生日期: 1899年11月24日
逝世日期: 1946年7月15日
代表作品: 《闻一多全集》
个人履历
原名闻家骅.清光绪二十五年十月二十二日(189 9年11月24日)生于湖北浠水县(今湖北省黄冈
市浠水县)巴河镇闻家铺的一个书香家庭。
2009年,电影《建国大业》中,吴刚饰演闻一多。
闻 一 多 的 诗
唉!我也憔悴的同深秋一样!
太阳啊,刺得我心痛的太阳!
太阳啊,奔波不息的太阳!
又逼走了游子的一出还乡梦, 你也好像无家可归似的呢。
又加他十二个时辰的九曲回肠! 啊!你我的身世一样地不堪设想!
太阳啊,火一样烧着的太阳! 太阳啊,自强不息的太阳!
东大学文学院长。出版书籍《闻一多全集》 。1928年出版第二部诗集《死 水》,在颓废中表现出深沉的爱国主义激情。此后致力于古典文学的研究。对 《周易》《诗经》《庄子》《楚辞》四大古籍的整理研究,后汇集成为《古典 新义》,被郭沫若称为"前无古人,后无来者"。1937年抗战开始,他在昆明西 南联大任教。抗战八年中,他留了一把胡子,发誓不取得抗战的胜利不剃去, 表示了抗战到底的决心。1943年后,因目睹国民政府的腐败,于是奋然而起,
中文名:臧克家 国籍:中国 民族:汉 出生地:山东诸城 出生日期:1905.10.08 逝世日期:2004.02.05 职业:作家 毕业院校:国立山东大学 代表作品:《难民》、《老马》、《有的人》
出版的诗 1933年出版的第一部诗集《烙印》,是他最具影响 的作品。这部诗集真挚朴实地表现了中国农村的破落、农
1912年考入清华大学,喜欢读中国古代诗集、诗话、史书、笔记等。1916年 开始在《清华周刊》上发表系列读书笔记,总称《二月庐漫记》。同时创作旧 体诗。1919年五四运动时积极参加学生运动,曾代表学校出席全国学联会议19 20年4月,发表第一篇白话文《旅客式的学生》。同年9月,发表第一首新诗 《西岸》。 1921年11月与梁实秋等人发起成立清华文学社,次年3月,写成 《律诗底研究》,开始系统地研究新诗格律化理论1922年7月赴美国芝加哥美 术学院学习。年底出版与梁实秋合著的《冬夜草儿评论》,代表了闻一多早期 对新诗的看法。1923年出版第一部诗集《红烛》,把反帝爱国的主题和唯美主 义的形式典范地结合在一起1925年5月回国后,历任国立第四中山大学(1928 年更名为中央大学,1949年更名为国立南京大学)、武汉大学(任文学院首任 院长并设计校徽)、国立山东大学、清华大学、西南联合大学教授,曾任北京 艺术专科学校教务长、南京第四中山大学外文系主任、武汉大学文学院长、山
烘干了小草尖头的露水,
大宇宙许就是你的家乡吧。
可烘得干游子的冷泪盈眶?Leabharlann 可能指示我我的家乡的方向?
太阳啊,六龙骖驾的太阳! 省得我受这一天天的缓刑, 就把五年当一天跑完那又何妨?
太阳啊,这不像我的山川,太阳! 这里的风云另带一般颜色,
太阳啊——神速的金鸟——太阳! 这里鸟儿唱的调子格外凄凉。
让我骑着你每日绕行地球一周, 太阳啊,生命之火的太阳!
展现出来。
1905年10月8日出生于山东诸城。 他自幼受祖父、 父亲影响,打下了良好的古典诗文基础。 1923年夏,考入山东省立第一师范。期间, 阅读了大量新文学作品,并开始习作新诗。 1925年首次 在全国性刊物《语丝》上发表作 品,署名少全。 1927年,考入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武汉分校, 曾经参加北伐战争。 1929年,在青岛《民国日报》上第一次发表 新诗 《默静在晚林中》,署名克家。 1930年,考入国立山东大学,得到闻一多
闻一多与臧克 家
闻一多与臧克家!
闻一多
臧克家
闻一多(1899年11月24日-1946年7月1 5日),汉族,原名闻家骅,又名多、亦 多、一多,字友三、友山。中国现代伟 大的爱国主义者,坚定的民主战士,中 国民主同盟早期领导人,中国共产党的 挚友,诗人,学者,民主战士。新月派代 表诗人,作品主要收录在《闻一多全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