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教育中的对话艺术》有感1000字_读后感_模板
读《教学工作漫谈》有感
读《教学工作漫谈》有感•相关推荐读《教学工作漫谈》有感(精选23篇)当阅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获,是时候静下心来好好写写读后感了。
那么你真的会写读后感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读《教学工作漫谈》有感,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读《教学工作漫谈》有感篇1这学年来,学校为了进一步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为老师们提供了《魏书生教学工作漫谈》这本书,由此让老师们品读名师的书籍,学习他们先进的教学理念。
我想学校之所以选择魏老师的书,是因为他的教学理念和我校的办学理念“自主教育”是一致的,学校又在每周五对教师进行培训,培训的内容也是观看魏老师的讲座。
在学习中我深深地被他的睿智、幽默、新颖的教学理念所吸引。
学校把书发给我时,真是如获珍宝。
每天都在细细品读,不放过任何一个字,反复地品味他说的每一句令人深思的话,真是受益匪浅。
这本书从教书篇、育人篇、修身篇、管理篇等四大方面的100多种实际情况展开家教漫谈,涵盖了以教书育人为主题的全方位教育、教学、管理的策略和实施方法。
整本书,魏老师以大量生动感人的事例,全面阐述了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经验,内容丰富具体,富有故事性、趣味性和可操作性,蕴含深刻的哲理,字里行间闪耀着智慧的光芒。
作为一名老师在看书的同时,我也在进行自我剖析、自我反省,进而使心灵得到了净化。
也为我今后的教学工作指明了方向。
这本书的内容很丰富,我最喜欢的就是读魏老师关于作文的批改方法。
作为一线老师,最要紧的是应当像蜜蜂一样,在教学的百花园里,到处采集对自己有用的花粉,回来以后,酿造自己课堂教学的蜜。
集各家教法所长,结合自己的素质、性格特点以及学校和学生的实际,探索有自己特色的教学方法,而不是盲目的采用“拿来主义”不假思索就乱用乱改,以致背离自己的初衷,也不符合学校的要求。
魏老师的作文批改方法是让学生之间相互评改,教师只做批改要求,并在学生批改后做一个检查和小结,打破了以往只是老师改学生看批语的传统模式,更注重学生的自学能力。
《深度学习走向核心素养》读后感1000字
《深度学习:走向核心素养》读后感1000字《深度学习:走向核心素养》读后感1000字篇1一、在教学中设计引发学生深度学习的问题情境。
书中提出教师一定要根据学习内容的特点,教学目标的要求、学生思维的发展状况,适时创设能够促进深度学习的问题情境。
教师在教学设计的过程中可以以单元内容的整体分析和学生学习特征的分析为主体,着力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设计出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问题情境的设计围绕着教学的核心内容和符合学生现有的知识经验。
让学生愿意学,乐意学,参与到具体的情境之中。
二、在教学中激活数学思维,形成数学技能书中指出,核心素养中“数学思维品质”是最重要的。
掌握学科的核心知识,理解学习过程,把握学科核心思想与方法,形成健康向上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成为既具独立性、批判性、创造性,又有合作精神、基础扎实的优秀学习者。
我们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根据教学的准备、新知和练习阶段分别进行激活、开放和深度加工,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激活学生的数学思维,形成数学技能,提高小学生的数学素养。
三、在教学中强调学生发展,培养深度学习能力新课程下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强调学生的发展,注重调动学生的内在潜力,培养深度学习的能力。
学生的发展是一个动向的过程,基于对学情的分析,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设立不同的学习目标,设计不同的问题情境。
针对学生学习能力的不同,使之个体的数学思维得到不同的发展。
真正的做到因材施教,让不同的学生在数学学习中,找到自己的学习方向。
让学生真正做到尽力学,可以学,学的好。
作为教师,在课堂教学的实践中,应不断积累有效组合的经验,形成一定的课堂教学模式,并在反思中不断改进和完善。
在所有的'课堂教学资源中,教师与学生是最为关键的,在课堂教学中正确处理“教师的引导”和“学生为主体”的关系,是使这两种资源发挥最大效益的中心环节,也是获得课堂教学高效率、更深层次的突破口。
构建“学的课堂”,看起来主要是学生自学,但教师的引导也很重要,教师要给学生及时的引导、指正。
读《教育中的对话艺术》有感1000字
读《教育中的对话艺术》有感1000字导读:本文是关于读《教育中的对话艺术》有感1000字,希望能帮助到您!读《教育中的对话艺术》有感——义勒力特中心小学校长包金花冰心说:儿童是天使;耶稣说:在天国里,儿童最伟大;泰戈尔说:在人生中童年最伟大。
生活中有很多活着的,关注学生童年的伟大教师,他们在学生心智成熟的道路上,建立着一座座心灵的丰碑,这些丰碑化作了孩子们心中智慧的明灯,照亮了孩子们童年的心路,照明了孩子的美好未来,孙建峰老师就是这样的一位用心呵护学生童年的伟大老师。
孙建锋是全国优秀教师,特级教师,中学高级教师,国家级骨干教师,他致力于对话教学研究,是对话教学的开拓者与先行者。
在他看来,对话,是个体与他人之间与生俱来的以语言为载体的交流互动的过程。
人的存在意味着交往对话,对话是优秀课堂的本质性标识。
而我们今天所要交流的这篇《教育中的对话艺术》就是他的一部代表作之一。
本书主要写了四种对话艺术:即与学生对话的艺术;与教师对话的艺术;与文本对话的艺术;与自己对话的艺术。
无论是有声对话还是无声对话,语言都是人类沟通的桥梁,教师与学生沟通是其中一种特殊的沟通关系,因为教师扮演的不仅仅是单一的知识传授者的角色,还应该是一个组织者,引导者,评价者,但是这几个角色必须围绕一个中心——学生的发展。
语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在课堂教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就像他在一次公开课开始前,蹲下来,目光与学生放平,与学生人格对等,然后怂恿学生直呼姓名,学生无拘无束,畅快呐喊:从最初的三个字,两个字,到一个字,字数越喊越少,孩子们也越来越"放肆",但孩子和老师却越来越亲,一堂课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悄然度过,这就是语言的魅力、对话的魅力,缔造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意味着生命与生命的温情对话。
通过对话我们还能唤醒童心和童趣。
最不和谐的教学,莫过于游离童心。
游离童心,教者的心与孩子的心则如同隔着一座山。
最失败的教学,莫过于扼杀童趣,扼杀童趣,孩子编造鬼话,唤醒童趣,孩子盛产童话。
《教育魅力》优秀读后感1000字(5篇)
《教育魅力》优秀读后感1000字(5篇)《教育魅力》优秀读后感1000字1在这个很劳碌的假期中,几乎每一天都挤出了点时间,即便是在旅途中,飞机上、大巴上、火车上,我都会读几页于漪老师主编的《教育魅力》这本书的。
之所以从几十本书目中选择了这本书,是由于连着两年在上海培训学习都倾听过于漪老师的教导,感受过这位教育前辈的思想滋养。
每天几分钟的阅读,更让我觉得是在和于漪老师对话,也更让我坚决了自己的教育之路。
书中有许多话是值得细细品读的:教育的魅力不只是要求好老师,而是每个老师都要坚信自己所从事的事业要求你去制造。
教育的魅力是制造的魅力,是制造生命进展的魅力。
老师应当是一个持续进展的人,他对这个世界永久有一种奇怪,保持着发觉的目光,每逢遇到一个新的领域,他不是畏缩后退,而是主动地进入,去了解更多,包括他四周的世界也要去发觉。
这样的老师肯定会让同学感到很有魅力,由于他常常会跟同学沟通自己的讨论和发觉。
老师不仅是学问的传递者,而且是道德的引领者,思想的启迪者,心灵世界的开拓者,情感、意志、信念的造者,老师不仅需要知道传递什么学问,而且需要知道怎样传授学问,知道针对不同的同学实行不同的教学策略。
老师要关爱同学,严谨笃学,淡泊名利,自尊自律,以人格魅力和学识魅力教育感染同学,做同学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老师假如没有“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怎么能要求我们的同学呢?要使同学有文化,老师首先是文化人,从民族优秀文化和人类进步文化中吮吸养料,不断增添文化自觉。
要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和学识魅力感染同学,以公平看法对待同学,以高尚情操熏陶同学,做同学的良师益友,教书育人方能如春风化雨,为同学的终身进展奠基。
老师,是一种职业,是一种专业,从事的是一种制造性的劳动。
唯有制造,才能适应新世纪的新挑战,创出素养教育的新路子;唯有制造,才能真正表达人生的价值,领悟老师的真谛。
老师的教育魅力中,形象魅力是外表的,初步的;情感魅力能使同学受感化;学识魅力能使同学真正信服;才敢魅力则有利于分散同学;品行魅力既影响同学的品质,还能关心同学形成正确的世界观。
幼儿教育书籍读后感(精选7篇)
幼儿教育书籍读后感(精选7篇)幼儿教育书籍读后感篇1早期阅读现在已经被人们所熟识,但很多的家长虽然知道这个很重要,却无从下手,我作为一位母亲,我平时是这样做的!首先要做的是找到孩子的兴趣点,并以此为出发点,找一些相关的,充满童趣的书藉,和孩子共同阅读,慢慢地孩子的知识面会变得开阔起来,思路会变得活跃起来,当碰到问题,会提出许多的“为什么”,而为了解决这许多的为什么,他就愿意去看更多的书,就近一步激发了他看书的举趣,在这个过程中,会涉及到他以前不感兴趣的领域,探索的乐趣,拓宽了他的举趣面,以此类推,形成良好的循环。
在阅读的过程中,要耐心的回答孩子提出的各种问题,或者也可以不急着回答,反而提一些问题要他回答,启发他主动思考,引导他说出自己的想法,要允许孩子有不同的意见,哪怕他的想法是粗浅的,偏颇的,也不要粗暴而简单的否定,有许多事情,本来就没有绝对的答案。
可以耐心的解释,可以激烈的讨论,彼此用自己的观点去说服对方,激发孩子的思考能力向纵深发展,倘若相持不下,可以一起再查资料,再看书,寻求最佳答案,这样可以使他接受的心悦诚服而又自然而然。
此时,家长也增长了以前没有关注的或者没有兴趣的知识,达到了和孩子一起积累一起成长的目的。
用唯美的灵魂去锻造完美的心灵。
自从在两年前拜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一书之后,我对他的教育理念充满兴趣,一种追探的愿望十分强烈,陆陆续续读了他的几本书,《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这本书,对我的教育工作有很大的启迪。
尤其是一个个小案例给我提供了教育的对比,如同一面面镜子能映照出教育的差距,折射出有效的教育途径,也透视出我的教育反思点和教育的方向,下面就对比事例谈谈我的感想。
事例描述:一天早晨,苏霍姆林斯基在校园里散步,看到幼儿园一个4岁的女孩摘下了校园的花房里新开的最大的一朵玫瑰花,从容地向外走。
苏霍姆林斯基很想知道她为什么要摘花,就弯下腰亲切地问:“孩子,你摘这朵花是送给谁的?能告诉我吗?”小女孩说:“我奶奶病得很重,我告诉她学校里有这样一朵大玫瑰花,奶奶不相信,我现在摘下来送给她看,看过后我就把花送回来。
教育专著读书心得1000字
教育专著读书心得1000字教育专著读书心得1000字篇1《教师的挑战》他用精妙的笔触把我们带到一个又一个课堂上,让我们在“教学事件”中去观察、去体会、去发现、去回味。
看到了一个教育学者对教师、对学生深沉而理智的关切。
他就是佐藤学教授,一位教育理论的集大成者,又是一位亲临一万多间教室的扎扎实实的实践者。
在书中作者聚焦课堂教学实践,以现场速描的方式真实再现了教师们多样的教学实践和学生们多彩的学习生活。
谈谈令我感受颇深的三点:一、关注课堂中的“小事”作为东京大学的一位教授,佐藤学的独特之处在于他虽然是个教育学者,但他似乎并不把高深理论作为自己的研究重心,而是几十年如一日地关心发生在教室里的“小事”。
跑学校、进课堂成了他最大的爱好。
这样的大学教授似乎让人不可理解,但他对此有自己的主张。
在《教师的挑战》的后记中,他说:不知从何时起,人们开始有意无意地漠视教室中的“小事”,但教育改革不正是由“小事”积累起来的吗?“小事”不正是改革成果的具体体现吗?害怕数学连书都不翻的芳树,今天在敏子和秀树的合作学习中虽然偶有失误,但毕竟开始做练习题了。
总是闭着嘴,躲开他人视线的良子,今天穿着绣着小花的裤子来上学了。
这里的每一件小事都支持和促进着每一个孩子学习,对教师来说这比“大规模”改革重要得多。
他所追求的是每个孩子的点滴成长。
这些在别人看来似乎不值一提,在他看来却弥足珍贵。
佐藤学在书中介绍的教师是在任何学校都可以遇到的寻常教师。
每一位普通教师的小小挑战与教室中的孩子们才是开拓未来的教育改革者。
二、尊重与信赖佐藤学提倡的是一种宁静、润泽的课堂氛围,他认为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处于一种自然状态,不恐惧、不紧张的心态是他们安心学习的前提。
滨野老师的课堂正是这样。
学生按照自己的步调来朗读,他们在喜欢的段落旁写出自己的所思所想,读完课文他们互相讨论着,自自然然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即便是快要下课了,他们仍然意犹未尽,想要继续讨论。
佐藤学认为,滨野老师良好的教学效果来自于他对每一位儿童的尊重。
说话的艺术学习心得体会_心得体会_2
说话的艺术学习心得体会_心得体会_2
说话的艺术学习心得体会。
在学习说话的艺术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了沟通的重要性。
通过学习如何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观点,我发现沟通不仅仅是简单的传达信息,更是一种能够建立联系和理解他人的重要技巧。
首先,我学会了倾听。
在与他人交流时,倾听是至关重要的。
通过倾听,我能够更好地理解对方的观点和感受,从而更好地回应对方的需求。
其次,我学会了表达自己的观点。
在学习说话的艺术中,我学会了如何清晰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避免模糊不清或者引起误解。
这不仅需要语言的准确运用,更需要逻辑思维和表达技巧的提升。
最后,我学会了尊重。
在沟通中,尊重是相当重要的。
尊重他人的观点和感受,不仅能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更能够促进有效的沟通和交流。
通过学习说话的艺术,我不仅提升了自己的沟通能力,更明白了沟通的真谛。
我相信,在今后的人际交往中,这些技巧和体会将会对我产生深远的影响。
说话的艺术不仅仅是一种技巧,更是一种生活智慧的体现。
2023年《中国教师》读后感9篇_1
2023年《中国教师》读后感9篇《中国教师》读后感1一个有幸的机会,让我知道了《中国教师报》。
那是一次学校召开每周布检会后,语文组教研组长叫住我,让我写一篇有关《中国教师报》的__。
我一听傻眼了,还有这份报纸?我可从来都没听说过。
说来羞愧,生活中学习理论知识很少,以前理解外界新知的唯一的方式便是《中国教育报》、《__教育》等少量教育刊物,以及网络上超多的相关教育__。
这些都是应对广大社会群体,并没有专门针对教师的刊物。
带着教研组长给我的任务,我去学校阅览室找《中国教师报》。
当我静下心来,在阅览室找到这份报纸读完后,心底油然而生一份喜悦之情。
这份报纸是一份“全国教师自己的报纸”,大部分版面刊登的都是一群象我们一样工作在基层一线教师的作品,反映的都是我们这些广大教师真实的生活、真实的工作,真实的教学,切实贴近我们的实际。
无论版式还是资料,都令人耳目一新,作为一线教师中的一员,这样的报纸怎会不喜欢?首先,它亲切自然,平易近人。
它给人一种极其的亲切感,站在教师理论与实践的前沿,反映了我们这群工作在基层一线教师工作动态:我们的教与学,我们与学生之间的沟通,我们的对话,我们对教育与教学的反思、总结。
其次,它感情真挚,贴近现实,反映了我们一线工作者的喜怒哀乐,我们一线教师对自身生存状态与权益的关注,对教学、工作、生活、家庭各方面的反思,对人性的思考。
第三,它紧跟我们当前教育改革大趋势,紧随对如何提高教师素质,如何加强继续教育、都有自己的一己之思之察,对当前的新课程改革、教师专业化发展、基础教育、教师教育等热点焦点问题都有不同的切身体会与独到见解,读后令人颇为受益。
第四,它促进我们对教育教学知识的积累与提升,促进了我们教育教学潜力的提高,以其为参照物,从他人的实践与总结中,我们不断汲取有益营养,获得更多的教学理论与间接知识;同时,以其为参照物和理论指导,它促使我们从自身实践中寻找不足,构成从理论指导实践的回归,向其看齐。
2023年读《我的教育信条》有感1000字范文(通用6篇)
读《我的教育信条》有感1000字范文(通用6篇)读《我的教育信条》有感1000字1纵观美国教育发展历史,创新教育有多种思想基础,但最重要的思想渊源应归功于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
他倡导的尊重学生的兴趣与爱好、“从做中学”等思想为促进美国中小学创新教育作出了极大的贡献,对我国创新教育和素质教育的实施也有很大的启发和影响。
杜威继承和发展了由皮尔斯创立、詹姆士使之通俗化的实用主义哲学,并把它具体应用到社会事物和教育领域中。
在杜威的教育哲学中,“经验”占据着重要位置。
“如果想得到某些方面的知识,就必须亲自尝试一下,而不能道听途说。
”由此,在某种程度上说,杜威是研究性学习的最早倡导者之一。
在美国中小学教学中,没有让学生死记硬背大量的公式、定理,教师总是煞费苦心地告诉学生怎样去思考问题,怎样面对陌生领域寻找答案。
特别是近年来,美国风行一种“木匠教学法”,就是给孩子们一些木块和量尺,由他们去量木块的长宽高,然后拼造出一些简单的物体。
这样,他们在实际操作中就认识了尺子的用途与方法,也理解了线段长短间的加减关系。
而教师只是布置任务和解答孩子们在动手劳动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木匠教学法”的一个最大好处就是使孩子们始终处在一种具体的操作之中。
它之所以成功,就在于通过“从做中学”,极大地锻炼了孩子们自我发现问题和亲手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不是按教师事先规定的方法去做,从而给了孩子们充分的机会发展他们的想象力与创造力。
学校虽然也有教科书,但教师讲课从不照本宣科,有时甚至不用教科书。
大部分的教学方式都是采用学生主动参与的办法,从活动和实践中进行学习。
美国学校更加注意让学生从社会中、大自然中获取知识,学生们经常出去旅行;学到什么内容,就到实地参观、考察什么内容,工厂、农场哪儿都去。
如有学生因家庭困难没钱出去,学校会建议他用勤工俭学来解决经济困难。
如果家长出国或到外地去旅行,并要带上孩子也去,学校也会积极支持,并不认为会耽误学习,反而认为这是最生动的学习,可以开阔眼界。
读后感1000字大全十篇
【导语】“书是⼈类进步的阶梯。
”“开卷有益”。
读书对所有⼈都是有好处的,尤其是孩⼦可以通过读书明理,形成正确的⼈⽣观,价值观,对他今后的⼈⽣之路,都意义深远。
更多相关内容请关注读后感频道!【篇⼀】读后感1000字⼤全 初读《寻梦中华》时,并⽆较⼤的触动,直到遇到了阮籍和嵇康两位才⼦,内⼼的涟漪才⼀点点晕开。
⼴武涧,涧⽔汨汨,城基废弛,天风浩荡,落叶满⼭,只听得⼀声叹:“时⽆英雄,使竖⼦成名!”阮籍的这声叹息成为今后千余年许多既有英雄梦⼜有寂寞感的历史⼈物的共同⼼声。
可阮籍并没有因此厌恶尘世,他在⼀批批认识的和不认识的⽂⼈名⼠的新坟丛中,憬悟到了⽣命的极度卑微和极度珍贵,他选择了做与造物同体,与天地并⽣,逍遥浮世,与道俱成的“⼤⼈”,做⼀个独特的“⼤⼈”。
正是因此,他对官场像游戏般洒脱,对待礼教像仙⼈般轻视。
他为⼈坦率,洒脱,不拘泥于传统的礼教习俗。
就拿他的母亲去世这件事来说吧,他在母丧之⽇喝酒吃⾁,完全不顾礼教,但他对母亲死亡的悲痛,和其他孝⼦⼀样,甚⾄更深。
由此看来,他只想活得真实和⾃在,并不在乎世俗的眼光。
再来说说嵇康吧,他是曹操的曾孙⼥婿,与阮籍是好朋友,和阮籍⼀样,他也向往摆脱约束,回归⾃然,享受悠闲的⼈⽣。
但他似乎更潇洒,长期隐居⼭阳,后来在洛阳城外开了个铁匠铺,每天在⼤树下打铁,没有⼈要他打,只是⾃愿,也没有实利⽬的,只是觉得有意思,嵇康活得实在是⾃由! 对于朋友,哪怕是⼀丁点⼉的⼼理隔阂,也会使他焦灼和痛苦,为此他写了两封绝交信,却落了个“不孝者的同党”的罪名⽽被杀,但他死得从容,死得淡然。
马策认为,⼀代名⼠⽞谈,醉酒,嗜药,啸聚⼭林,睥睨当世,造就了“魏晋风度”,可我认为,它更代表了对⼈⽣的追求,对⼈⽣的洒脱,对⾃由的向往以及对⼈⽣态度的执著。
现实⽣活中我们有⼀句名⾔:⾛⾃⼰的路,让别⼈说去吧!阮籍做到了,嵇康也做到了,可我们呢?我们只知道被当做异类很难受,可⽣命是极度短暂的,何必在乎他⼈的眼光让⾃⼰活得不愉快呢?梦想是注定孤独的旅程,既然我们选择了去远⽅追逐梦想,留给世界的就会是背影,何必在乎那么多呢?写到这⾥,我更加钦佩阮籍了,那⼀次,他没有其他任何理由,只为美丽,只为青春,只为异性,只为⽣命,真真正正的哭了,他哭得抽象⼜哭得淋漓尽致。
读《课堂提问艺术》有感3篇
读《课堂提问艺术》有感3篇当细细品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写一份读后感,记录收获与付出吧。
是不是无从下笔、没有头绪?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读《课堂提问艺术》有感,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读《课堂提问艺术》有感1读刘显国教授的《课堂提问艺术》一书,感触颇深,受益菲浅。
联想起自己的工作实际,深知课堂提问是一门高雅的艺术。
对于提问我想作为教师的我们在课堂上是经常用到的,但是如何做到课堂教学有效提问呢?当我读到《新课程实用课堂教学艺术》之课堂提问艺术时很受感悟。
大家都知道,提问是一种最古老、最常用的教学方式,很早以前就受到人们的重视。
特别是现在新课程课标更加要求教师在课堂上达到有效提问,记得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就常用富有启发式的提问进行教学,之后,《学记》并继承和发展了这一思想,指出“君子之教,喻也。
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
”这就是说:“教师要善于引导,而不是勉强牵拽,要激励而不是压抑;要启发而不是代替学生去做结论”。
如果课堂气氛沉闷,学生就很容易因其他事物而转移注意力,使课堂教训效果下降。
但是如能适时地加以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就可以让学生参与到教学之中并能激活课堂气氛。
通过提问不仅可以激活课堂气氛,引起学生关注,而且可以帮助学生了解教材的重点、难点,掌握学习方法;还可以启发学生积极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训练学生驾驭语言的能力。
由提问到思考的途径,不仅使学生获得知识和智慧,还养成了善于思考的习惯和能力。
提问的潜力如此巨大,我们何不利用它挖掘它呢?结合本人的教学经验,并在听取其他教师的授课经验,我总结了初中物理课堂提问的几种方法如下:一、联系学生的知识,层层深入提出问题,导入新课。
例如在讲解串联电路的特点时,我设计了如下问题:亮度可调节的台灯的亮度(或收音机音量的大小)与什么有关?改变电流大小有哪些方法?改变电阻有哪些方法?我们学过的什么仪器可调节电流的大小?滑动变阻器如何连接在电路中?进而提出滑动变阻器串联到电路中后,各部分电路中的电压、电流如何?自然导入了新课。
读《有准备的教师》有感:重拾书本学新知_读后感_模板
读《有准备的教师》有感:重拾书本学新知_读后感_模板重拾书本学新知——读《有准备的教师》有感原创:莫丽红望牛墩镇第二幼儿园园长广东省周丹名园长工作室网络学员感谢周丹省名园长工作室发起的关于《有准备的教师——为幼儿学习选择最佳策略》的十天阅读活动,让我重拾久违的午后捧着书本窝在沙发上慵懒而又快乐的阅读感觉。
更宝贵的是,周丹园长组织的这次阅读活动,让我在新的读物中学习到了新知。
感恩!感谢!幼儿园孩子的每一步成长,都有赖于教师提供可让幼儿健康成长的环境和养分,环境和养分提供的不恰当就可能会导致幼儿问题行为。
因此作为一名教师,必须具备一定的素养,结合幼儿不同阶段的发展,提供有序的环境、适宜的活动和材料、合理的日常常规、适当的期望水平、良好的师生交流等成长因素。
也就是说构成孩子成长的所有因素,都需要教师必须要做到“有准备”。
在《有准备的教师》一书中提及的“有准备的教师”是指教师必须具备有关儿童发展与学习普遍规律的广泛知识。
教师需要掌握许多教学策略,并懂得因材施教,即针对不同的孩子和不同的学习内容运营不同的教学策略。
并指出有准备的教师应该认识到儿童主导的学习经验和教师主导的学习经验同等重要,二者的结合是促进儿童学习经验和技能的最佳方式。
有准备的教师会思考两种学习经验分别对某一领域的哪些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最为有效,并且考虑如何提供进一步优化儿童学习的教学策略。
《有准备的教师》围绕着“以教师为中心”和“以幼儿为中心”两个方面,详细的分析了如何做一名有准备的教师,并通过科学分析5大领域的独特内容对儿童发展的特点,并探讨针对不同的内容使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以最佳方式引导幼儿发展。
教师是开展教育教学的基础因素,也是决定性因素,有准备的教师才是高质量教育教学的保证。
仔细研读完《有准备的教师——为幼儿学习选择最佳策略》这本书,真的让我感觉豁然开朗。
每个孩子成长的过程都是独特和美妙的,作为教师要在最关键的时刻,用最恰当的方式牵起他们的手,从孩子的心理入手,了解事情发展的前因后果,从而从根本上教育孩子、引导孩子。
《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读后感2000字
《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读后感2000字•相关推荐《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读后感2000字(精选5篇)读完一本名著以后,相信大家都增长了不少见闻,此时需要认真思考读后感如何写了哦。
那么如何写读后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读后感2000字,欢迎阅读与收藏。
《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读后感2000字篇1《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一书收录了作者对50本书阅读后阐发的感受。
作者10年来坚持每周阅读一本书并写一篇读后感,十年如一日。
本书是在500多本书500多篇读后感中挑选出来的。
很多文章当初在作者的博客里曾经阅读过,但打开浸着墨香的新书,发现这些似曾相识而今又经推敲修订过的文字,被作者精心架构的五个小专辑,分别是“教学即创造”、“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理论即支点”、“变革即未来”,足见作者的用心。
这不是一本普通的文集,而是内在有着严密逻辑联系的教师阅读图谱。
书中作者列举的书,也跟着买了不少,但认真阅读引发自己新的思考,不多。
近日阅读《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时,偶尔还会翻出对应的书籍,愈发感受到常局阅读的思考之深及论述之广。
作为教师,按理说应该是读书人。
但是,倘若没有培养读书习惯,根本就不算是读书人。
最近读《阅读是教师最好的修行》,有些话虽然不是第一次读到,但仍旧有很多共鸣。
正如本书里所说的,阅读是“一天也不断流的潺潺小溪,它充实着思想的江河。
”看完本书后,更是同样的感受。
现摘录几点感受与心得:一、了解是教育的前提没有了解,就没有有效沟通,没有有效沟通,就没有理解,没有理解,就没有教育。
用柔软的眼睛看待孩子,愿意为了孩子而改变,找出任何一种和他深层对话的可能,那么你会发现你身边的孩子,正在开始学会微笑,那潜藏在内心的热情,也即将会大大地发光,大大地发热。
教师和学生是一对互相依赖的生命,是互相影响的伙伴,是一对共同成长的朋友。
成人只有放下架子,怀一颗真诚的心,才能走进孩子,了解孩子,理解孩子。
《什么是教育》读后感_读什么是教育有感
《什么是教育》读后感_读什么是教育有感《什么是教育》一书中的言论丰富且不乏许多闪光的地方。
大家读了之后会有那些感受呢?下面就跟店铺来看看《什么是教育》读后感吧!《什么是教育》读后感篇一教育是一个具有复杂内涵的概念,曾经有无数人考察它的意义。
《什么是教育》这本书就是回答这问题的一本书,它以美国哲学家、教育家杜威的理论为层面,深入考察教育的本质涵义,结合德国哲学家黑格尔的哲学内容,作了深入浅出的说明。
在文中,作者先列举了杜威对教育思考时提出的四个问题,1、什么称得上是教育?2、在没有任何修饰的情况下,教育的本质是什么?3、教育的纯粹、简单指的是什么?4、满足什么条件,教育才能成为现实,而不仅仅是一个口号?围绕以上问题,对理论作实践的考察,作者提出一个简短的定义:教育是文化传播的社会促进过程。
但我们发现,这不能全面解释教育的内涵,因为教育的复杂内涵与外延,实质是一个主动接受与被动接受的问题。
按照黑格尔的理论,也就是有关抽象和具体性的一般概念有关。
黑格尔对教育的考察是深入的也就是所谓的偶然真理和内在真理,真理才是教育使命的核心,所以作者把它命名为五个性:事实性、系统性、工具性、道德性和主观性。
但教育有一个先决条件,先决强调教育概念的逻辑地位,也强调他们的时序地位。
如果考察教育的思维层面,那么也就是一个从理性到思辨思维的过程。
在阅读中,我感受到了教育的对立性,它们是本质与存在、崇高与世俗、实际与沉思的关系,而整体的教育理念决定了教育的崇高性。
我总是认为,教育是独立的,一种超脱与政治、社会制度以外的东西,激发人类思维的独立。
《什么是教育》读后感篇二今夏有幸阅读了《什么是教育》一书,本书作者思维开阔、观点突出。
本书作者在书中有诸多阐述,其中比较突出的是以下的观点:“哲思活动是绝对自由的自我存在的特殊表达”,“原初性的哲学思考者享用了通过思考而又超越思考的自由,他们不想在探求包含一切活动的存在本身时,寻找勉强的知识。
《做温暖的教育者》教师读书心得1000字范文
《做温暖的教育者》教师读书心得1000字范文《做温暖的教育者》教师读书心得1000字篇1最近,我读了《做温暖的教育者》一书,这是一本难得的好书,书中收集了作者从教30多年对为师、做人、教育感悟的153篇随笔,内容丰富,论及了教育的方方面面,而贯穿其中的,则是作者从生活中采撷教育智慧、在教育中追求人生的姿态,正是这种姿态形成了作者独特的教育观、教师观、教学观;举例生动形象,比喻独到精确,提出了许多现代教育理念,强调了对学生的尊重、理解,关注、欣赏、支持、帮助,突出了作为教师应有的对学生真诚的爱,真实地反映了作者的人生阅历和教育思想。
读着这本书,如身临其境,从中进一步理解了教育的内涵。
是啊,在信息量特别大的当今社会,在大力提倡教育走向书本的今天,书籍作为生活的一个载体已经成为我们生存、发展、进步的必需品,有了书籍才使我们的话语有了意义,让我们的存在有了价值。
作为一名党员,应该把读书视为生活中的平常事、必做事、份内事,不需要任何理由,不作为任务安排,而应该自觉阅读,持之以恒地阅读,日积月累地阅读,整本著作地阅读,挤出时间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让阅读成为我们的习惯,使读书成为我们主动自觉的行动,使我们的心灵充满书香。
回顾历史,但凡有所成就的人都是爱读书的人;再看看周围,那些明智的人也都是手不释卷的。
显而易见,读书能提高个人素养,能明心志,能冲走灵魂中的沙砾。
读好书有如品尝美味食品,细细咀嚼精心细读,细心品味,充分享受其味,充分吸收其养。
朱永新教授认为: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其读书史。
可见,书籍能浸染人的灵魂,书籍能陶冶人的情操,书籍能影响人的气质。
书籍是人的精神营养液。
读一些经典,与大家对话;读一些人文,陶冶情操;读一些喜欢的书籍,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读一点生活书籍,享受生活的多彩。
读书是自己成长的必需,读书是精神成熟的必需,读书是修养高洁的必需。
多读点书,即使你不能成功,也可以在失败的时候知道自己跌倒在哪里。
《好老师读心术》读后感:读心有道,教育有方_读后感_模板
《好老师读心术》读后感:读心有道,教育有方_读后感_模板读心有道,教育有方——读《好老师读心术》有感文/王璇《好老师读心术》一书从学业心理、怀春心理、人际心理、自我心理、人格心理、异常心理六个方面为我们解答了在带班、教学时遇到的困惑。
一个个鲜活的案例,一层层深入浅出的分析,帮助我们走进学生的内心,了解学生的内心,进而更好地进行教育教学工作。
为此,我们在这本书中相遇,也为此,我们在这里相遇。
一边读书,一边完成我的阅读手账,似乎已经成为了我的阅读习惯,而这本书,我选择了思维导图的形式,并将感受最深的部分,填充了背景色标记。
在一年多的教学生涯中,我也遇到过这样的孩子,在问题发生时,我也曾迷茫无助过,有幸遇到了《好老师读心术》,给了我更多的方法以及管理班级的自信。
在此和大家分享我读书的三点启发以及我的”读心之道”.一、适当的动机和期望每个班级中都有动力不足,上进心不足的孩子,这些孩子自然需要老师的关注。
然而,也有一些孩子,因为对自己要求太高,期望太高,而压力过大,一旦没有达到他们眼中的成功,非常容易走向另一个极端,这些孩子也需要我们的关注和引导。
去年教六年级时,在我的班级中就有这样一个孩子,她是我们班的班长,各方面都很优秀,对自己要求很严格,每次考试之前都会来跟我说,压力很大,很担心考不好。
在她的意识观念里,就是”我必须优秀”、”我必须成功”的想法,这种”偏执型期望”让她焦虑,也会因为学习动机太强而导致学习效率降低。
面对这样的孩子,我们应该引导他们将”我必须成功”转化为”我争取成功、我希望成功。
”放下过高的心理期望,放下对考试结果的过度关注,才能更好的出发。
二、距离产生美距离产生美,这句话大家都不陌生了,在这里所言的距离有二:其一是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或朋友与朋友之间的距离,其二是老师和学生之间的距离。
作为成年人的我们,尚难参透君子之交淡如水的美好境界,更何况是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尚未成熟的孩子们,在他们的世界里,好朋友越亲密越好,无论走到哪里都要一起,时间久了,人际气泡(在人际交往中,每个人都要求独占一定的空间,这样的空间叫做人际空间。
读《床边的小豆豆》有感_读后感_模板
读《床边的小豆豆》有感_读后感_模板教育就是温柔的坚持——读《床边的小豆豆》有感在我做姑娘时,有幸一位朋友推荐,阅读了《床边的小豆豆》,虽然我的年龄早已逾越了童年时代(当时我都35岁)不过很庆幸自己阅读了这些文字,记得当时最大的感触,就是:如果我的童年能遇到这样一个妈妈,一个这样的校长,我得多么幸运和幸福呀。
几年后我有幸也做了妈妈,当孩子重复一遍一遍的喊我”妈妈”我响亮的回答”哎”,孩子继续喊”妈妈”我点头”哎”孩子歪着小脑袋依然喊:”妈妈”我变换语调的回答:”哎”孩子不放弃,我想开始他叫妈妈也许就是想叫妈妈,但是现在的叫妈妈已经演示成一场有趣的游戏。
孩子大声叫”妈妈”,我瞪大眼睛嘴巴做夸张的O型:”哦”,宝宝继续叫我继续回应:”嗯哼”-----每次我尽量多多的变换词汇让孩子感受不同回答带来的不同感受。
有时候每次我们的互动都会有新的创新。
记得在《小豆豆》场景中妈妈对孩子的反复”无聊的”动作没有采取遏制而是很舒缓的引导,妈妈知道一旦孩子有状况,是需要给孩子一个过程来做调整的,那么这个过程也是妈妈学习改变的过程。
巴学园的小林校长,他是一个真正懂教育的人。
小豆豆最心爱的钱包掉进了学校厕所里,小豆豆上完厕所总习惯往下看一看,之前她已经因为这个动作掉进去了好几顶帽子。
妈妈也总是提醒小豆豆,但小豆豆还是没忍住。
钱包掉进去了,小豆豆没有哭泣,也没有直接放弃,而是跑去找厕所的掏粪口。
没有工具怎么办?她又去学校放工具的库房找来长舀子。
一切准备就绪,小豆豆就开始打捞起钱包来。
每挖出一舀子,小豆豆都要检查钱包是不是在里面,就这样,小豆豆卖力得舀,舀出来的东西也已经堆成小山了。
这时,校长先生走过这条小路,询问一下小豆豆在干什么,自然的走开了。
过了一会儿,校长先生又走来了,问小豆豆找到了吗?当小豆豆说没找到,校长稍微把脸凑近了小豆豆的面孔,像好朋友似的平和的说弄完以后,要全部放回去,说完又走开了。
小豆豆又埋头干起来。
1我在读到这时,我想会有些妈妈会赶忙告诉宝贝,遇到这种事情,就不要去打捞了,多危险呀,万一掉进去怎么办?为了渲染后果的重要性,妈妈还会说你想,厕所里都是粪便,掉进去满身沾满粪便,脏死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教育中的对话艺术》有感1000字_读后感_模板读《教育中的对话艺术》有感——义勒力特中心小学校长包金花冰心说:儿童是天使;耶稣说:在天国里,儿童最伟大;泰戈尔说:在人生中童年最伟大。
生活中有很多活着的,关注学生童年的伟大教师,他们在学生心智成熟的道路上,建立着一座座心灵的丰碑,这些丰碑化作了孩子们心中智慧的明灯,照亮了孩子们童年的心路,照明了孩子的美好未来,孙建峰老师就是这样的一位用心呵护学生童年的伟大老师。
孙建锋是全国优秀教师,特级教师,中学高级教师,国家级骨干教师,他致力于对话教学研究,是对话教学的开拓者与先行者。
在他看来,对话,是个体与他人之间与生俱来的以语言为载体的交流互动的过程。
人的存在意味着交往对话,对话是优秀课堂的本质性标识。
而我们今天所要交流的这篇《教育中的对话艺术》就是他的一部代表作之一。
本书主要写了四种对话艺术:即与学生对话的艺术;与教师对话的艺术;与文本对话的艺术;与自己对话的艺术。
无论是有声对话还是无声对话,语言都是人类沟通的桥梁,教师与学生沟通是其中一种特殊的沟通关系,因为教师扮演的不仅仅是单一的知识传授者的角色,还应该是一个组织者,引导者,评价者,但是这几个角色必须围绕一个中心——学生的发展。
语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在课堂教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就像他在一次公开课开始前,蹲下来,目光与学生放平,与学生人格对等,然后怂恿学生直呼姓名,学生无拘无束,畅快呐喊:从最初的三个字,两个字,到一个字,字数越喊越少,孩子们也越来越”放肆”,但孩子和老师却越来越亲,一堂课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悄然度过,这就是语言的魅力、对话的魅力,缔造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意味着生命与生命的温情对话。
通过对话我们还能唤醒童心和童趣。
最不和谐的教学,莫过于游离童心。
游离童心,教者的心与孩子的心则如同隔着一座山。
最失败的教学,莫过于扼杀童趣,扼杀童趣,孩子编造鬼话,唤醒童趣,孩子盛产童话。
以往我推门听老师们的常态课,给我感触最深的是一节语文课,他们在上《巨人的花园》一课,这是一篇童话,孩子们看到这是他们最感兴趣的课文,一个个都兴致勃勃,问老师很多奇奇怪怪的问题,比如”巨人有多高,比天高吗?”“巨人一顿要吃多少饭,会不会一顿饭就把我们一年种的粮食都吃了啊?”“巨人要是有孩子的话那他的孩子会有多高?”等等,类似于这样有趣的问题层出不穷,我也感觉越听越有意思,正当这个时候也许是被孩子们奇奇怪怪的问题问烦了,那位老师冲他们说:”你们怎么那么多问题,这些问题跟我们的课文无关,我们还是赶紧到课文中来吧”,听到这句话孩子们的问题越来越少,直到下课铃响孩子们再也没有问过问题。
虽然这位老师的课告诉了孩子们是巨人的自私、冷酷剥夺了孩子的快乐,气跑了美好的春光和快乐的花草树鸟,教学生懂得分享,但没有将孩子们的自主探究意识、情感体验充分发挥,而是把孩子活跃的思维扼杀了,按照老师自己的教学思路主导了课堂,如果这位老师能多一点耐心,让自己和孩子一起思考,让每一个孩子的潜能都得以开掘、真情都得以催发、智慧得以唤醒,他们变得更加聪慧、更加灵动、更加舒展,有了教师的用心期待,课堂上便有了花开一般美妙的声音。
教育的对话艺术,就是在教育中对话,珍惜生命的每一刻,抓住生命的每一个机会,点燃起生命的每一个火花。
与命运建立一份友情——《活着》读后感董丽玲散文作品余华的《活着》是一本很沉重的小说,沉重到令我不忍深读。
书评上有一句话,我认为评价这本书最贴切不过了,那就是:以笑的方式哭,在死亡的陪伴下活着。
小说中的人物——主人公的亲人、朋友,在主人公福贵平静得近乎外人的讲述中,在这个叫做活着的小说里一一死去。
父亲因福贵赌博输掉全部家产气极而亡,母亲因福贵被抓充军思儿心切而死,充军期间身边的战友中弹而死,儿子有庆为老师献血过量而死,闺女凤霞因为难产而死,妻子家珍积劳成疾最终抱病而死,女婿春生在工地上被水泥板砸死,外孙苦根吃豆子撑死,最终年老体衰的福贵不得不与他在屠刀下救下性命的、也一样年老体衰的、也取名为福贵的老牛相依为命地生活在一起。
可以说,中国过去六十年的种种发生在底层劳动人民身上的几乎所有苦难和艰辛,都在福贵身上发生了。
但是这本书也绝非只是单纯地想通过福贵讲述自己苦难的一生来表现人生的不易,而更多地展现的还是支撑着福贵的那些活着的希望。
可以说,小说是以一种渗透的表现手法完成了一次对生命意义的哲学追问,那就是:人为何而活着?古罗马政治家西赛罗认为,人是为了思考而活着,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则认为,人是为了自爱而活着,而本书的主人公福贵却说,人是为了活着而活着!看这本书之前,曾经看过一个电视专题节目,节目中小说的作者余华这样介绍了他写这部小说的缘起——”我听到了一首美国民歌《老黑奴》,歌中那位老黑奴经历了一生的苦难,家人都先他而去,而他依然友好地对待世界,没有一句抱怨的话。
这首歌深深打动了我,我决定写下一篇这样的小说,就是这篇《活着》。
”本说的主人公福贵就是这样一个与命运友好相待的人:虽然是他一一亲手埋葬了自己所有的亲人,但他依旧坚韧。
虽然他经历了重重打击,但他仍然乐观的面对每一天,和与他相依为命地老牛一起认真的活着。
有一句歌词写到: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对于福贵,或许是十分天注定,十分是态度吧!我想,作者写这部小说,最想要读者明白的恐怕是一个人对待命运的态度吧!无论命运对你眷顾或者虐待,你都要像福贵一样认真仔细的对待她,韧性的活着。
是啊,生命中的很多苦难是不期而至的,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
既然如此,我们何不学学福贵,与命运开始一段友情呢?当命运将我们压制得喘不过气来,我们不防与命运握一个手,与之和解,建立一份友情,这份友情也许便消散了层层困苦。
春来秋去,光阴倐忽,生命的脚步一刻也不停留地走向尽头。
今天活蹦乱跳的人,明天有可能忽然消失。
生命,不管你有过怎样的甘甜或苦涩,终将归于平淡。
人世间的一切繁荣浮华,都不过是一场梦,所有的爱恨,最终都会像樱花飘落,繁华而后忧伤。
生命是如此仓促,总是遗憾太多。
在生命的时间轴里,我们匆匆来,匆匆去,其结果是一样的,只是过程不同,过程远比结果快乐。
我们活着的理由有很多,为了这些理由,我们还活着。
活着的时候,我们要真切地去体验生命本身的安详、真诚、善良和美好,因此我们必须要与命运和解,也因此与命运开启一段友情。
《活着》通过福贵的故事告诉我们,生命中其实没有幸福或者不幸的,生命只是活着,静静的活着,去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去忍受现实给予我们的幸福和苦难、无聊与平庸,也许这就是生命的力量吧!读完这部小说,不知怎么,很自然地想起杨绛先生的那段话:我们曾如此渴望命运的波澜,到最后才发现,人生最曼妙的风景,竟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
小说《国医》读后感前几日看了《国医》这本小说,书中虽有艺术的升华、夸张、神奇,但也让人联想很多。
书中人物赵烨是长天大学应届毕业生,在附属医院实习期间,由于机缘巧合,有三位传奇式老师带他:一位是三代御医江海老人、一位是柳氏刀法创始人柳青、一位是知名医生李杰。
李杰医生对医术的精益求精、对患者的责任、对学生赵烨的传帮带无懈可击,他不但帮助赵烨完成了从理论到实践的成长,还鼓励他超越前人。
书中另一位传奇人物柳青,创造了独一无二的柳氏刀法。
都说大脑是上帝的领域,柳青却闯入了这个神奇的世界,且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他的开颅手术的研究已领先世界,他的成就是他用汗水和生命换来的,书中有这样一段写的很好,“表面光鲜荣耀的人在背后总是吃了更多的苦,特别是那些看起来很天才的人,其实他们流的汗水比谁都多。
”可是他的成就过于超群,他很不幸的遭到了同行的羡慕、嫉妒、仇视,他们指使打手将柳青打成了植物人。
柳青在经历这惨剧人寰的遭遇后,并没有愤世嫉俗,而是凭借强大的毅力,借助药物清醒了两天(看似传奇),在有限的两天时光中,他用了一天的时间向赵烨毫无保留地传授了自己的绝技,使赵烨成为柳氏刀法不二传人。
在这个看似传奇的过程中有着不传奇的事实,赵烨从上大学开始,就夜以继日地观看柳青的教学录影带,不断模仿、练习,这位他日后在有限的一天中掌握柳氏刀法,并成功手术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机遇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书中还写了中西医结合问题,中医是中华文明古国的一支奇葩,是千百年来老祖宗智慧的结晶,如治病依据对五脏六腑变化的了解,四季和节气对人的影响,阴阳的平衡,药材相生相克的调整等。
通过望闻问切诊断,一人一方,奇妙而高深。
从药方说到药材,中药材是大自然对人类的恩赐,()由于人口激增和对自然环境的破坏,使很多药材从源头失去了自然野生条件。
有些药材被人为的糟践,疗效也大打折扣。
在家乡小药材站里,我也曾亲眼看到晾在土地上的药材被雨水冲洗,药汁混着泥水流淌在土地里,真是让人心疼。
书中还写了医患关系问题、医闹问题、普通百姓看不起病问题、边远地区医疗水平问题、医药代表问题、钱权交易问题、医生资历和专业成长问题、民营医院面临的问题等,林林总总的问题让人深思。
书中虽然写了很多问题,但现实生活中还是有很多医务人员,为了仁心仁术的信条而坚守,为了治病救人而忘我工作。
随着科学的发展,高科技的进步,很多疑难杂症都被攻克了。
由于医疗保险的普及,广大患者受惠,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得以缓解,医药分开问题、民营医院职称评定问题也引起了政府的重视,很多问题都在解决和逐步解决中。
写到这里,我要为这本书点个赞,是这本书写出来很多人所共知和人所不知的医药细节,这本书也让我见证了御医、名医的人格魅力,思绪已经打开,一时之间难以停笔了。
三个儿子读后感(一)我们学了三个儿子这篇课文,讲了三个妈妈在井边打水,一个妈妈说”我的儿子既聪明又有力气,谁都比不过他”.又一个妈妈说:”我的儿子唱起歌儿来好听极了,另一个妈妈什么也没说,二个妈妈问这个妈妈,说:”你的儿子有什么好的呀?”这个妈妈说:”我的儿子没有什么特别的。
”打了水,三个妈妈拎着水桶回家去,老爷爷跟在他们后面走着,水桶可重了!三个妈妈也走走停停,胳膊酸了腰也酸了这时跑了三个孩子,一个孩子翻跟斗,一个孩子在唱歌,只有另一个孩子帮妈妈拎水桶。
一个妈妈问老爷爷:”怎么样啊?这就是我们的三个儿子。
”老爷爷说:”三个儿子?我只看到了一个。
”这一篇课文告诉我们,不能像那两个孩子,我们应该学习第三个孩子的品质——孝顺。
三个儿子读后感(二)廉紫今天我们学习了23课《三个儿子》。
我觉得第三个儿子最好,因为前两个儿子不孝敬父母,歌唱的再好,跟头翻得再漂亮,也没用。
现在有些孩子不听家长的话,不孝敬父母,这样这样是不对的。
我要向第三个儿子学习,多帮助家长做家务,关心孝敬父母。
三个儿子读后感(三)居浩澜今天我学习了《三个儿子》这篇课文。
,这篇课文主要讲了第三个儿子孝敬父母的优点。
这篇课文是根据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