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环境学第3章

合集下载

农业环境学分析

农业环境学分析

《农业环境学》复习资料第一章绪论1、名词解释农业环境:指农业生物(主要指各种栽培植物、林木植物、牲畜、家禽和鱼类等)正常生长繁育所需的各种环境要素的综合整体,主要包括水、土壤、空气、光照、温度等环境要素。

环境问题:从广义理解,就是由自然力或人力引起生态平衡破坏,最后直接或间接影响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的一切客观存在的问题,都是环境问题;从狭义理解,只是由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活动,使自然生态系统失去平衡,反过来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一切问题。

农业生态系统:人类按照自身的需要用一定的手段来调节生物种群和非生物环境间的相互作用,通过合理的能量转化和物质循环来进行农产品的生产的生态系统是一个经过人工驯化的特殊系统。

生物多样性:指地球上所有的生物包括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的物种及基因的数量和出现率。

生物监测:利用生物个体、种群或群落对环境污染或变化所产生的反应进行定期、定点分析与测定以阐明环境污染状况的环境监测方法。

生物评价:用生物学方法评价环境质量的现状及其变化趋势。

生态农业:在经济和环境协调发展的思想指导下,在总结和吸取了各种农业实践的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根据生态学原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方法所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一种多层次、多结构、多功能的集约经营管理的综合农业生产体系。

大气污染:指大气中一些物质的含量达到有害的程度,以至破坏人和生态系统的正常生存和发展,对人体、生态和材料造成危害的现象。

气温垂直递减率:通常用r表示,r=—dt/dz,表示大气实际温度每升高单位高度(每单位高度取值为100m)降低的数值急性伤害:在污染物浓度较高的条件下,短时间内(几小时至1~2天内)植物就出现明显伤害症状,一般易于发现。

慢性伤害:污染物浓度较低的情况下,经长时间接触(几十天)后,植物逐渐出现一些不良反应,表现生长不够茂盛,生育不良,受伤害症状不明显或逐渐显现出来。

往往不易被人们注意。

水体污染:主要指人类活动排放的污染物进入水体中(河流、湖、地下水),使水体的物化性质及生物群落组成发生变化,降低了水体的使用价值。

04-第三章 农业生态系统的生物与环境 第2,3节

04-第三章  农业生态系统的生物与环境  第2,3节
如:人类。
逻辑斯谛增长五个时期
• 开始期:种群数量很少,密度增长缓慢。 • 加速期:个体数量增加,密度增长逐渐加快。 • 转折期:个体数量达到饱和一半,密度增长最快。 • 减速期:个体数量超过饱和一半,密度增长逐渐减慢。 • 饱和期:个体数量超过饱和,密度基本停住。
三、种群的调节
• 3.1外源性调节
如细菌、浮游生物、昆虫、一年生杂草。
种指群数增增长长两不能种无类极型限,饱和后资源迅速枯竭而波动
种 群 数 量
时间
2、阻滞增长
种群的阻滞增长也称为S型增长或逻辑斯谛增长。 表现为开始时增长缓慢,然后逐渐加快,但不久以后,由 于环境阻力的增加,增长速度不断下降,并不断靠近一条 渐近线,这条渐近线就是可能达到的最大种群密度,即环 境容纳量。自然界的大多数种群都是按这种形式增长的。
自动调节学说——行为调节学说
• 温·爱德华学说
社群等级和领域性等社群行为可能是传递有关种 群数量的信息,尤其是关于资源与种群数量关系的信 息。通过这种社群行为限制在生境中的动物数量,使 食物供应和繁殖场所在种群内得到合理分配,把剩余 的个体从适宜生境排挤出去,使种群的密度不至于上 升太高。
种内划分社群等级和领域,限制了种群不利因素 的过度增长,并且这种“反馈作用”随种群密度本身 的升降而改变其调节作用的强弱。
• 2)密度(density) 指单位面积或单位空间 内的个体数。样地内某一物种的个体数占 全部物种个体数的百分比称为相对密度 。
某一物种的密度占群落中密度最高的物种 密度的百分比称为密度比 。
• 3)盖度 指植物地上部分垂直投影面积占 样地面积的百分比,即投影盖度。植物基 部的覆盖面积称为基盖度(真盖度)。对 于草原群落,常以离地面1英寸(2.54cm)高 度的断面计算;对森林群落,则以树木胸 高 (1.3 m处)的断面积计算。

农业环境学-副本

农业环境学-副本

农业环境学-副本第一篇:农业环境学 - 副本农业环境:是指农业生物(主要指各种栽培植物、林木植物、牲畜、家禽和鱼类等)正常生长繁育所需要的各种环境要素的综合整体,主要包括水、土壤、空气、光照、温度等环境要素。

环境:是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包括大气、水、海洋、土地、矿藏、森林、草原、野生动物、自然遗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城市和乡村等。

农业环境的特点:①范围广阔、差异明显②不稳定性③农业环境质量恶化不易察觉和恢复。

当代人们关心的全球性环境问题有:全球变暖、臭氧层破坏、酸雨。

生态破坏主要表现在哪几方面①水土流失严重②土地沙漠化、土地盐渍化、土壤酸化③农业资源衰减(耕地面积减少、近海渔业资源衰减、草原退化、土壤肥力下降)④湖泊面积减少,调蓄能力锐减⑤生物多样性损失严重⑥温室效应农业环境的污染:①受工业“三废”*(废水、废弃、废渣)的污染②受农用化学物质的污染③生活垃圾农业环境保护:就是采用多种有效措施防治各种工业有毒物质和农业生产中使用的农用化学物质对农业环境的污染,以及防治因不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对农业生态系统造成的破坏。

农业环境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①调查和监测;②实验和模拟;③评价和预测生态平衡:是指在一定时间内生态系统中的生物和环境之间生物各个种群之间,通过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使它们相互达到高度适应、协调和统一的状态。

生物多样性:是指地球上所有的生物包括植物、动物、微生物的物种及基因的数量和出现率。

生物多样性通常含有三个层次:遗传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保护对策:就地保护、迁地保护、离体保护遗传种质资源、保护区外围地带的保护。

就地保护:就是以各种类型的自然保护区的方式将有价值的自然生态系统和野生生物生境保护起来,以保护生态系统内生物的繁衍与进化,维持系统内的物质能量流动与生态过程。

迁地保护:在对物种和基因难以就地保护的情况下,将物种或基因材料引入异地或人工环境条件下进行保存繁衍的办法。

农业环境学第四五六章

农业环境学第四五六章

二、土壤污染的特点
1、蓄积性 2、不可恢复性 3、隐蔽性 4、间接危害性
三、土壤污染量度指标
1、土壤背景值 2、植物中污染物质的含量
3、生物指标
第二节 土壤环境污染物与污染源
一、土壤环境污染物
㈠ 定义:输入土壤环境中的足以影响土壤环境正常功 能,降低作物产量和生物学质量,有害于人体健康的那些 物质。 ㈡ 污染物 1、无机污染物 重金属、类金属和放射性元素及酸、碱、盐 2、 有机污染物 人工合成有机农药、酚类物质、氰化物、石油、洗涤 剂,以及有害微生物和高浓度耗氧有机物等。
2、亚硝化及硝化作用 2NH4+ + 3O2 亚硝化细菌2NO2- + H2O + 4H+ (亚硝化作用) 2NO2- + 3O2 硝化细菌 2NO3- (硝化作用) 3、反硝化作用
反硝化脱氮是陆地上氮素重新回到大气中的主要途径。硝 态氮在嫌气条件下经过微生物作用发生反硝化脱氮,形成氧 化亚氮(N2O)、一氧化氮(NO)和氮气(N2),释放到大气 中。
三、主要重金属元素的污染危害
㈠汞污染 土壤中汞的本底值在10-300ug/kg。 1、汞污染的特点 Hg0 Hg2+ Hg22+
歧化反应
+ Hg2+
Hg2+ + Hg0
土壤微生物作用
Hg2+
2、汞的甲基化
Hg0
在嫌气微生物的作用下,无机汞转化为甲基汞。一般在 土壤水分过多、质地沾重、地下水位过高的土壤中。
一、氮肥施用对环境的影响 氮是植物体内许多重要有机化合物如氨基酸、蛋白质、核 酸、酶、叶绿素及生物膜、植物激素等的主要成分,在许多方 面直接或间接地影响植物代谢活动和生长发育。 ㈠ 常用氮肥的品种、施用方法和利用率 碳酸氢氨、尿素、硝酸氨、氯化氨、硫酸氨和氨水等。 我国化肥利用率仅30%左右,各种作物对化肥氮的平均利用 率为40%-50%,大部分肥料通过各种途径对周围环境造成危害。 ㈡ 氮肥在土壤中的流失去向及转化 1、铵盐施入土壤后被土壤胶体吸附 尿素水解形成氨态氮。土壤胶体通常带负电荷,氨态氮易被 土壤胶体吸附。

农业环境学

农业环境学

农村环保问题到了刻不容缓地步30 年前,农村基本上是没有污染的,而今,全国3 亿农民喝不上清洁的水。

第一,工业污染“上山下乡” ,入侵农村。

第二,农业生产方式发生改变,农民花钱“买”污染。

第三,畜禽粪便而今变成了污染源。

第四,农膜和塑料袋大量使用,村容村貌大为减色。

第五,秸秆过剩,在田间地头被农民焚烧。

第六,农村没有污水处理厂,污水未经处理排放。

第七,城市快速发展以牺牲乡村生态为代价。

农业环境:是指农业生物周围的一切因素的总和。

包括农业生产所需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农业环境学是研究农业环境质量、以及保护与改善的科学。

它既是环境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农业科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农业环境学又是一门关于研究农业环境与农村生产之间关系的学科。

主要阐述“食物链安全与人体健康”的问题环境化学定义:是一门研究有害化学物质在环境介质中的化学特性、行为和效应及其控制的科学农业环境学未来的发展趋势1 、从农业环境评价到生态系统保护的研究;2 、从生态效应的定性描述到农业生物响应的分子机理的研究:如酶联免疫法、分子标记技术等分子诊断技术应用到农业环境研究中;3 、由污染发生机制到修复原理与技术研究;4、从区域农业环境问题至全球农业生态环境问题的长期研究环境的定义:环境是以人类社会为主体的外部世界的总体。

包括各种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的总体。

(科学的定义)。

环境是一个相对于主体而言的客体(哲学的定义)。

环境的组成要素定义:构成环境整体的各个独立的、性质不同的组分称为环境要素,亦称环境基质。

非生物环境要素:水、空气、阳光、土壤;生物环境要素:如植物、动物、微生物等农业环境定义:农业生物正常生长所需环境要素的综合整体。

主要包括水、土壤、空气、光照、温度等环境要素。

从地域上看,包括广大农村、农区、牧区、林区等。

农业环境兼有生产环境和生活环境的双重功能农业环境特点:. 范围广阔,差异明显。

不稳定性。

农业环境质量恶化不易察觉和恢复环境问题是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活动使自然环境产生变化,出现了不利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一切问题。

农业环境学复习资料

农业环境学复习资料

农业环境学复习资料第一章绪论1。

什么是农业环境?其特点是什么?答:环境:是一个相对于某个主体而言的客体,它与主体相互依存,它的内容随着主体的不同而不同。

主体以外的一切客观事物的总和称之为环境.农业环境:指农业生物(主要是指各种栽培植物、林木植物、牲畜、家禽和鱼类等)正常生长繁育所需的各种环境要素的综合整体,主要包括水、土壤、空气、光照、温度等环境要素. 特点:A、范围广阔,差异明显(改变了原来丰富多样的自然生物种群的面貌,使农业生态系统变的单调现代农业生态系统成为一个能量和物质大量流进流出的开放系统)B、不稳定性 C、农业环境质量恶化不易察觉和恢复。

(农业环境质量恶化是积累性的,只有通过科学的检测和分析才能捕捉其发生变化的踪迹)农业环境的保护以预防为主。

2。

什么叫环境问题?它是如何产生和发展的?环境问题:广义,就是由自然力或人为引起生态平衡破坏,最后直接或间接影响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的一切客观存在的问题;狭义,只是由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活动,使自然系统失去平衡,反过来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一切问题。

三个阶段——(1)生态环境早期破坏(2)城市环境问题突出和“公害”加剧,又称近代城市环境问题阶段(3)全球性大气环境问题,即当代环境问题阶段3.我国的农业环境问题表现在哪些方面?答:生态破坏农业环境污染人口问题当前我国农业环境的突出问题是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这两大问题.①生态破坏:a.水土流失严重 b.土地沙漠化 c。

农业资源衰减(耕地面积减少、近海渔业资源衰减、草原退化、土壤肥力下降)d。

湖泊面积减少,调蓄能力锐减e.生物多样性损失严重②农业环境的污染:a。

受工业“三废"污染(废水,废气废渣) b.受农用化学物质的污染4。

全球环境问题对农业可能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酸雨、臭氧层破坏、气候变暖)答:气候变暖对农业的影响:①CO2浓度与农作物:CO2浓度的增加,将增大农作物的生产能力②气候带和农业带的移动:气候带和农业带有向两极的倾向.气候带的移动在高纬度地区表现得更加显著。

设施农业环境学

设施农业环境学

第一章设施农业环境概述一、设施农业概述(一)设施农业的含义和包含的内容定义--是指有一定设施,能在局部范围内改造和创造最优的动植物生长发育的环境条件而进行高产、优质、高效生产的农业。

设施的含义非常广,包括简易的地面覆盖;地膜覆盖;塑料中、小棚;塑料大棚;温室(日光温室、现代化温室)等。

其中,塑料大棚和温室是目前最主要的设施类型。

地膜的种类:无色透明地膜,有色膜,特种地膜(除草膜、光解膜、有孔膜)。

黑色膜:在聚乙烯树脂中加入2~3%的碳黑制成。

黑白条带膜:中间为白色,利于土壤增温;两侧为黑色,可抑制垄帮杂草滋生。

黑白双面膜:乳白色向上,有反光降温作用;黑色向下,有灭草作用。

主要用于夏秋蔬菜抗热栽培。

厚度为0.02~0.025 mm。

竹木结构大棚:跨度8~12米,高2.4~2.6米,长40~60米,单栋生产面积0.5~1.0亩。

立柱:支撑拱杆和棚面;拱杆:支撑棚膜,决定大棚的形状和空间;拉杆:纵向连接拱杆和立柱、固定压杆,使大棚骨架成为一个整体;压杆:压平、绷紧棚膜;棚膜:PVC、PE、EV A多功能棚膜;铁丝:捆绑连接压杆、拱杆和拉杆;门窗:大棚两端设门,两侧和顶部开窗。

塑料大棚按棚顶形状可分为:拱圆形、屋脊形按骨架材料可分为:竹木结构、钢筋混凝土结构、钢架结构、钢竹混合结构等。

按连接方式可分为:单栋大棚、双连栋大棚、多连栋大棚设施农业包括:设施栽培——目前主要是蔬菜、花卉、瓜果类的设施栽培,主要的设施有各类塑料棚、各类温室和人工气候室。

设施养殖——目前主要是畜禽、水产品和特种动物的设施养殖,主要设施有各类保温、遮荫棚舍和现代集约化饲养畜禽舍及配套设施设备。

设施农业的作用:土地利用率大大提高。

增强抗自然灾害(大风、干热、冰雪等)的能力。

便于工厂化生产。

可以一年四季有优质农产品满足市场需求,还可大量生产反季节、无公害的名、优、特食品。

双连栋日光温室:提高土地利用率30%;温室与集雨结合:夏秋季降雨170.5mm时,温室棚面可集雨146.6m3,集水效率为82.3%。

农业环境学教学大纲(有后2章)

农业环境学教学大纲(有后2章)

农业环境学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名称农业环境学二、课程编号三、课程的性质、目的与任务农业环境学是研究人类活动对农业环境质量和农业生态系统的影响规律及其保护和改善的科学,它既是环境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农业科学的一个分支。

在农业资源与环境中,它是一门专业基础课。

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当前农业环境学领域有关的基础理论和应用。

系统地掌握生态学基本原理,掌握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和其他污染物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以及所采取的对策。

四、教学的基本要求通过本课程的理论学习,要求学生系统的掌握农业环境学的一些基本概念和基础理论;掌握各种污染物对农业环境影响的基本规律;教师教学过程中必须在引导学生掌握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把所学知识运用到生产实际中去,通过组织一些教学和生产实践活动,使学生获得认识环境问题、解决环境问题的一些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从而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进度安排——————————————————————————————————————————章、序讲授时数实验课时数其它共计时数——————————————————————————————————————————一 2 2二 4 3 7三 3 3四 3 2 5五 4 2 6六 3 3七 2 3 5八 3 3九 2 2——————————————————————————————————————————共计 30 10 40 ——————————————————————————————————————————六、教学内容要点第一章绪论(4学时)第一节环境和农业环境的概念一、环境及其组成要素二、农业环境第二节环境问题一、环境问题产生及发展二、我国的农业环境问题第三节全球环境问题及其农业的影响一、全球气候变暖及其对农业的影响二、臭氧层破坏及其对生态系统的影响三、酸雨问题及其对植物的影响第四节环境科学和农业环境科学一、环境科学及其研究的对象和任务二、农业环境科学及其主要研究任务三、农业环境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重点及习题:环境科学和农业环境科学的定义;什么叫环境问题,它是如何产生和发展的?我国的农业环境问题主要现在哪些方面?当前全球性环境问题对农业可能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第二章生态学(4学时)第一节生态学的基本理论一、生态学的基本概念二、生态系统及其功能三、生态系统的平衡第二节生物多样性保护一、生物多样性的概念和定义二、农业发展与生物多样性的关系三、我国的生物多样性资源四、生物多样性保护对策重点及习题:生态系统的组成及其特点是什么?什么叫生态平衡?生态平衡的标志主要有哪些?简述生态农业建设的基本原则和定义?什么叫生物多样性?简述生物多样性与农业的关系。

《农业环境学》课程教学大纲

《农业环境学》课程教学大纲

《农业环境学》课程教学大纲Agricultural environment science一、课程基本信息(一)知识目标:了解掌握农业环境和农村生态环境的内涵和特点,农业产地环境与农业生产的关系,以及农产品质量保证与污染控制的相关理论知识。

— 1 —(二)能力目标:通过对不同类型污染对农业生态系统造成的危害及其生物效应的掌握,实践中能够提出相应的污染防控及应对措施,保证农产品的品质,保护农业环境。

(三)素质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将来步入社会后无论从事何种工作,都能够有环境保护意识,自觉做环境保护的宣传者,环保科学知识的普及者以及农业环境保护的践行者。

三、基本要求(一)了解农业生态环境及农业污染,全球环境问题与农业生产。

(二)理解农业产地环境—水环境和大气环境与农业生产的关系,农业发展与生物多样性的关系。

(三)掌握农业产地环境—土壤环境与农业生产的关系,各种污染物在土壤中的行为,污染土壤的修复技术;农用物资肥料与农药对环境的污染,农产品质量保证的相关知识。

四、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绪论2学时第一节农业环境的内涵1学时知识点:农业环境内涵第二节中国农业环境特征0.5学时知识点:气候与气候变化、农业污染、产地环境第三节中国农业环境保护与建设0.5学时知识点:中国农业环境保护历程本章小结重点:农业环境内涵、农业污染难点:农业污染、产地环境思考题:1.什么是环境、农业环境?2. 中国农业污染现状如何?3.了解中国农业环境保护发展历程。

— 2 —作业:查阅文献了解中国农业环境发展态势。

建议教学方法:多媒体结合板书第一章农村生态环境2学时第一节生态学的基本理论1学时知识点:生态系统、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生态平衡第二节农业环境生态系统1学时知识点:农业生态系统的特点、农业生态系统的初级生产力本章小结重点:农业生态系统的特点难点:农业发展与生物多样性的关系思考题:1. 生态系统的组成及其特点。

2. 生态系统平衡的标志。

农业环境学第3章

农业环境学第3章

农业环境学第3章第3章大气污染与农业3.1大气污染概述3.1.1大气污染及其自净作用3.1.1.1大气污染的定义:大气中一些物质的含量达到有害的程度,以至破坏人和生态系统的正常生存和发展,对人体、生态和材料造成危害的现象。

3.1.1.2大气污染源大气污染的物质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自然界各种过程中产生的(自然源);二是人类生产和生活活动过程中产生的(人工源)。

重要的大气污染源可分为:(1)工业企业污染源(2)交通运输污染源(3)农业污染源3.1.1.3大气自净作用大气自净作用:进入大气的污染物经过物理、化学和生物作用,可以使其从大气中排除或减少。

作用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污染物在大气中的扩散、稀释;②在重力作用下沉降和降水洗涤作用;③在大气中发生化学反应而分解成为无害物质;④由于地面植被的吸收、吸附而从空气中分离。

3.1.2影响大气污染的气象因素3.1.2.1风和湍流i.风向决定污染物的传播扩散方向;ii.风速的大小决定着污染物的扩散和稀释状况;iii.进入大气的污染物由于湍流的混合作用,使污染物逐渐分散稀释湍流:流体的极端无规则运动3.1.2.2温度层结构与大气稳定度大气的温度层结就是指空气温度随着高度的分布。

影响因素:(1)气温垂直递减率(2)干空气绝热垂直递减率(3)大气稳定度3.1.3危害植物的大气污染物及其毒性分级3.1.3.1分类1)氧化性污染物2)还原性污染物3)酸性污染物4)碱性污染物5)有毒有机物6)固体颗粒物3.1.3.3剂量和阈值剂量=大气污染物浓度(cm3/m3)×接触时间(天或小时)剂量:污染物浓度与接触时间的联合作用阈值:植物在长时间接触污染物时,使植物发生伤害的污染物最低浓度。

3.2大气污染物对植物影响的一般规律3.2.2植物受害的基本类型:急性和慢性。

大气污染对植物产生危害的影响因素:1.污染物的浓度和接触时间2.植物(植物对大气污染物抗性强弱分为三级:敏感植物,抗性中等植物,抗性强植物3.)4.污染物的作用时段5.气象条件6.田间管理3.3大气硫氧化物对植物的影响与危害主要来自于煤燃烧植物受二氧化硫危害的表现症状:(首先危害气孔,即海绵组织;)A.双子叶植物:植物叶片上、叶脉间出现白斑,伤斑由漂白引起失绿,并逐渐呈棕褐色坏死,首先表现在功能叶上B.单子叶植物:主要表现在叶尖及其附近部位植物的抗性指数=该职务的受害浓度与紫苜蓿的受害浓度之比抗性指数越大对二氧化硫的抗性就越强3.4大气氟化物对农业生物的危害及防治主要大气氟污染源:铝生产厂,磷肥和磷酸盐生产厂,钢铁工业,玻璃和玻璃纤维生产厂,氟化工厂,砖瓦陶瓷及水泥生产厂,煤的燃烧。

农业环境学

农业环境学

《农业环境学》复习资料第一章绪论1、名词解释农业环境:指农业生物(主要指各种栽培植物、林木植物、牲畜、家禽和鱼类等)正常生长繁育所需的各种环境要素的综合整体,主要包括水、土壤、空气、光照、温度等环境要素。

环境问题:从广义理解,就是由自然力或人力引起生态平衡破坏,最后直接或间接影响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的一切客观存在的问题,都是环境问题;从狭义理解,只是由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活动,使自然生态系统失去平衡,反过来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一切问题。

农业生态系统:人类按照自身的需要用一定的手段来调节生物种群和非生物环境间的相互作用,通过合理的能量转化和物质循环来进行农产品的生产的生态系统是一个经过人工驯化的特殊系统。

生物多样性:指地球上所有的生物包括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的物种及基因的数量和出现率。

生物监测:利用生物个体、种群或群落对环境污染或变化所产生的反应进行定期、定点分析与测定以阐明环境污染状况的环境监测方法。

生物评价:用生物学方法评价环境质量的现状及其变化趋势。

生态农业:在经济和环境协调发展的思想指导下,在总结和吸取了各种农业实践的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根据生态学原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方法所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一种多层次、多结构、多功能的集约经营管理的综合农业生产体系。

大气污染:指大气中一些物质的含量达到有害的程度,以至破坏人和生态系统的正常生存和发展,对人体、生态和材料造成危害的现象。

气温垂直递减率:通常用r表示,r=—dt/dz,表示大气实际温度每升高单位高度(每单位高度取值为100m)降低的数值急性伤害:在污染物浓度较高的条件下,短时间内(几小时至1~2天内)植物就出现明显伤害症状,一般易于发现。

慢性伤害:污染物浓度较低的情况下,经长时间接触(几十天)后,植物逐渐出现一些不良反应,表现生长不够茂盛,生育不良,受伤害症状不明显或逐渐显现出来。

往往不易被人们注意。

水体污染:主要指人类活动排放的污染物进入水体中(河流、湖、地下水),使水体的物化性质及生物群落组成发生变化,降低了水体的使用价值。

农业环境学第三章

农业环境学第三章

2、石油污染的危害
⑴ 近海石油污染 ⑵ 局部的大量石油溢出会引起火灾 ⑶ 生态影响 ① 油类使有机体包盖或窒息 ② 破坏有机体代谢和正常功能,直至死亡
㈤ 酸、碱、盐类 大量化工废水、矿山废水等排入水体,使水体pH值发生 变化。 ㈥ 热 ㈦ 其他污染物 1、酚类物质 2、氰化物 3、放射性污染 4、病原生物 四、主要水质指标 1、DO 2、BOD 3、COD
⑸As:生长不良、植株低矮,分蘖减少、叶色浓绿。具有生
物强烈累积特点。
4、主要水体污染物对农作物的危害
三、水体污染对农业危害的调查鉴定 ㈠ 观察受害作物的分布情况 1、污灌区有作物受害现象,清灌区无类似现象 2、同一田块,进水口受害严重,离污染源越近,受 害越严重 ㈡ 观察作物受害症状 ㈢ 水污染源调查 ㈣ 采样分析 1、废水采样分析 2、土壤、作物采样分析
二、水体污染对作物影响
1、离子态物质的作物效应 2、耗氧有机污染物的作物效应 ⑴ 对作物生育的影响 ⑵ 对作物产量的影响 ⑶ 对作物品质的影响 3、重金属的作物效应 重金属随灌溉水或其他方式进入土壤后,在土过程。
⑴ Hg:根系生长受抑,呈褐色,数量减少,干物重下降;地 上部分叶片浓绿,呈现贪青,晚熟。严重时叶片发黄,植株枯 萎、死亡。
㈡ 引起水体中溶解氧的变化
㈢ 水质碱化
㈣ 水体产生有毒物质 ㈤ 感官恶化、不利观光 三、水体N、P污染与富营养化 106CO2+16NO3-+HPO42-+122H2O+18H++微量元素 光 C106H263O110N16P(藻类蛋白质)+138O2
贫营养
营养化分类
中等营养 富营养
四、N、P在湖泊中的循环 ㈠ N循环 NH4+ (NO3-)

农业资源与环境环境学复习剖析

农业资源与环境环境学复习剖析

第一章环境学基本理论环境科学:是研究人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科学,其目的在于揭示人与环境相互作用中存在的规律。

环境学是环境科学的核心,阐述环境科学体系中最基本的问题,揭示人与环境相互作用中的基本规律。

环境:与某一中心事物相关的周围事物的集合就称为这一中心事物的环境理解:在这一概念中,中心事物是主体,是环境的最主要属性,代表了环境服务的对象和重点;而与中心事物相关的周围事物就是环境这一概念的客体,这些客体可以是物质的,也可以是非物质的。

环境的特性1整体性 2有限性 3隐显性 4持续反应性 5灾害放大性人类环境:是以人类为主体的外部世界,即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因素的综合体。

人类环境的分类根据环境特征和功能的差别,将人类环境划分为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

自然环境:自然环境是一切直接或间接影响人类的自然形成的物质、能量和现象的总体理解: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所必需的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的总称。

自然环境存在必要性1)自然环境是人类产生、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2)人类的一切活动都和自然环境密不可分自然环境与人类环境的区别1最主要的差别在于主体的不同:人类环境的主体是具有复杂精神世界和智力活动的人;自然环境的主体是自然界的事物(包括人的生物属性在内),不存在复杂的智力活动和精神世界2人类环境的范围要大得多除自然环境以外,还包括人类通过劳动创造的人工环境。

人工环境:人工环境是在自然物质的基础上,通过人类长期有意识的社会劳动,加工和改造了的自然物质,创造的物质生产体系,积累的物质文化等所形成的环境体系。

环境要素:又称指环境基质,是指构成人类环境整体的各个独立的、性质不同的而又服从整体演化规律的基本物质组分。

类型: 1自然环境要素 2人工环境要素环境要素的基本属性1最差(小)限制律 2等值性: 3整体性 4出现先后,互相联系,互相依赖 5不均一性一、自然环境多样性二、人类需求与人类创造多样性三、人类与环境相互作用多样性环境问题;指由于人类活动所引起的环境质量变化,以及这种变化对人类生产、生活以至健康和生命造成危害的问题。

农业生态与环境保护完整

农业生态与环境保护完整

教学内容第一节生态系统的概念与基本特征第二节农业生态系统本章小结复习思考题参考文献第三章农业生态系统的生物与环境第一节生物种群第二节生物群落第三节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本章小结复习思考题参考文献第四章农业生态系统的综合结构第一节农业生态系统的水平结构第二节农业生态系统的垂直结构第三节农业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第四节农业生态系统的时间结构本章小结复习思考题参考文献第五章农业生态系统的能量流第一节能量流动与转化的基本定律及其应用第二节农业生态系统的能量生产第三节农业生态系统的辅助能本章小结复习思考题参考文献第六章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第一节物质循环的基本规律第二节几种主要物质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第三节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与农业环境问题本章小结复习思考题参考文献第七章农业生态系统的信息流动第一节农业生态系统的信息流第二节农业生态系统的资金流与价值转换本章小结复习思考题参考文献第八章农业生态系统的调节与控制第一节农业生态系统的生态平衡第二节生态失衡与农业环境第三节农业生态系统的调节控制特点本章小结复习思考题参考文献第九章生态农业与可持续发展第一节农业的发展历史与现代农业发展思潮第二节生态农业的原理及技术第三节可持续发展的一般概念与农业可持续发展本章小结点、难点教学方法讲授、讨论法教学内容统有生命成分的存在,生物不可能离开特定的环境,生物与环境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共同发展,能过能量流动,物质物质循环,构成一个相对稳定的自然整体。

生态系统=生物系统+环境系统如一座山、一条河、一片森林等。

任何一个生物加上环境就是生态系统。

二、生态系统的组成生态环境保护的主要内容与要求(一)重要生态功能区的生态环境保护。

1、建立生态功能保护区。

2.对生态功能保护区采取以下保护措施:3.各类生态功能保护区的建立,由各级环保部门会同有关部门组成评审委员会评审,报同级政府批准。

(二)重点资源开发的生态环境保护。

1.切实加强对水、土地、森林、草原、海洋、矿产等重要自然资源的环境管理,严格资源开发利用中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

农业环境保护3

农业环境保护3

植 物 群 落
在地球赤道的南北两边,有几片终年湿润的土地,那 里气候炎热潮湿,雨水充沛,为植物的生长提供了非 常优越的环境条件。在这些地区,茂密的森林终年常 绿,宛如环绕地球的一条翡翠项链,这就是热带雨林, 热带雨林有一个别称----“地球之肺”。
动 物 、 植 物 群 落
第一节
2、群落成员的地位
概述
种群是在一定时空中同种个体的组 合。具体地说,种群是在特定的时间和一定的空间 中生活和繁殖的同种个体所组成的群体。 种群是物种存在的基本单元,是生物群落的组 成单位,是生态系统研究的基础。
1 、 定义
图1四川卧龙大熊猫种群
图2昆仑山野耗牛种群
图3朱鹮种群
第一节
2、种群的特征
概述
空间特征 任何种群都要占据一定的空间。 数量特征 任何种群都有一定数量的个体。 通常,数量特征与空间特征结合,构成种群密 度指标,即单位面积上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 目。这是衡量种群繁荣发展的重要指标。 遗传特征 任何种群都要不断繁殖以维持种 群存在。繁殖既遗传种群基因库的基本信息, 又积累个体变异完成进化实现种群对环境的适 应。
递作用,即构成化学信息。 作用:对集群活动的整体性和集群整体性的 维持有重要作用。
3.物理信息
是指通过声音、颜色、光等物理现象传递的 信息称为物理信息。

4.行为信息
是指有些动物可以通过自己的各种行为向同伴 发出识别、威吓、求偶和挑战等信息即为行为 信息。
第一节
概述
和生命物质的循环同步,各种污 染物也在进行着“生物地球化学循 环”。污染物可在生态系统的各级 生物体内发生积累、浓缩、放大, 或者说,生态系统的各级生物可对 污染物积累、浓缩和放大。
4.行为信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3章大气污染与农业
3.1大气污染概述
3.1.1大气污染及其自净作用
3.1.1.1大气污染的定义:大气中一些物质的含量达到有害的程度,以至破坏人和生态系统的正常生存和发展,对人体、生态和材料造成危害的现象。

3.1.1.2大气污染源
大气污染的物质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自然界各种过程中产生的(自然源);二是人类生产和生活活动过程中产生的(人工源)。

重要的大气污染源可分为:
(1)工业企业污染源
(2)交通运输污染源
(3)农业污染源
3.1.1.3大气自净作用
大气自净作用:进入大气的污染物经过物理、化学和生物作用,可以使其从大气中排除或减少。

作用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①污染物在大气中的扩散、稀释;
②在重力作用下沉降和降水洗涤作用;
③在大气中发生化学反应而分解成为无害物质;
④由于地面植被的吸收、吸附而从空气中分离。

3.1.2影响大气污染的气象因素
3.1.2.1风和湍流
i.风向决定污染物的传播扩散方向;
ii.风速的大小决定着污染物的扩散和稀释状况;
iii.进入大气的污染物由于湍流的混合作用,使污染物逐渐分散稀释
湍流:流体的极端无规则运动
3.1.2.2温度层结构与大气稳定度
大气的温度层结就是指空气温度随着高度的分布。

影响因素:
(1)气温垂直递减率
(2)干空气绝热垂直递减率
(3)大气稳定度
3.1.3危害植物的大气污染物及其毒性分级
3.1.3.1分类
1)氧化性污染物
2)还原性污染物
3)酸性污染物
4)碱性污染物
5)有毒有机物
6)固体颗粒物
3.1.3.3剂量和阈值
剂量=大气污染物浓度(cm3/m3)×接触时间(天或小时)
剂量:污染物浓度与接触时间的联合作用
阈值:植物在长时间接触污染物时,使植物发生伤害的污染物最低浓度。

3.2大气污染物对植物影响的一般规律
3.2.2植物受害的基本类型:急性和慢性。

大气污染对植物产生危害的影响因素:
1.污染物的浓度和接触时间
2.植物(植物对大气污染物抗性强弱分为三级:敏感植物,抗性中等植物,抗性强植物
3.)
4.污染物的作用时段
5.气象条件
6.田间管理
3.3大气硫氧化物对植物的影响与危害
主要来自于煤燃烧
植物受二氧化硫危害的表现症状:(首先危害气孔,即海绵组织;)
A.双子叶植物:植物叶片上、叶脉间出现白斑,伤斑由漂白引起失绿,并逐渐呈棕褐色坏
死,首先表现在功能叶上
B.单子叶植物:主要表现在叶尖及其附近部位
植物的抗性指数=该职务的受害浓度与紫苜蓿的受害浓度之比
抗性指数越大对二氧化硫的抗性就越强
3.4大气氟化物对农业生物的危害及防治
主要大气氟污染源:铝生产厂,磷肥和磷酸盐生产厂,钢铁工业,玻璃和玻璃纤维生产厂,氟化工厂,砖瓦陶瓷及水泥生产厂,煤的燃烧。

氟化物对植物危害主要在嫩叶、幼芽上首先发生。

双子叶植物:首先在叶片的叶尖和叶缘部位出现伤斑、坏死伤斑通常是红棕色;
禾本科作物:首先在新叶尖端和边缘出现症状;
针叶树:首先发生在近期生长的针叶尖端上
果树:合缝红斑症状
植物对氟敏感性分级:中等敏感或不敏感
小麦是被认为最不敏感的农作物
氟对植物的影响机制:
1,一直光合作用(夺取叶绿素中的镁离子)
2,对植物开花和结果的抑制(生殖器官)
3,导致生理活性的钙、镁营养元素的不足
乙烯对植物影响的表现症状:
1,引起偏上生长
2,促使器官脱落
3,影响繁殖器官
4,促使叶片失绿变黄
复合污染物的作用类型以及机理
类型: ①加和作用:AB复合影响=A的影响+B的影响
②协同作用(增效作用):AB复合影响>A的影响+B的影响
③拮抗作用(减效作用):AB复合影响<A的影响+B的影响
机理:①植物叶中各污染物直接反应的能力
②每种污染物对气孔的影响
③对反应位的竞争
大气污染危害农业生物的调查鉴定方法:现场调查研究,污染源调查,基本资料调查收集,
采样分析
全球大气污染问题:
1,温室效应:气候变暖,海平面上升,生态变化2,酸雨危害
3,臭氧层耗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