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著导读阅读方法指导课教案
第六单元名著导读《西游记》阅读指导教案
此外,在学生小组讨论环节,我尽量以引导者的身份参与其中,让学生自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让我意识到,在讨论中,教师应该适时提出开放性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以提高讨论效果。
首先,我发现通过提问方式导入新课,能够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例如,在导入环节,我提出了一个与学生们生活息息相关的问题,让大家思考自己在生活中遇到的困难与《西游记》中的情节有何相似之处。这样的问题引发了学生的共鸣,使他们更愿意投入到后续的学习中。
其次,在新课讲授环节,我注重理论与实际相结合,通过案例分析、重点难点解析等方式,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西游记》的情节和人物。在这个过程中,我意识到对于人物性格的复杂性,需要引导学生从多角度进行分析,以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西游记》的基本情节和主要人物。这是一部描绘唐僧师徒四人西天取经的神话小说,它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孙悟空三打白骨精的经典情节。这个案例展示了孙悟空的勇敢和智慧,以及团结协作的重要性。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情节理解和人物分析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如人物性格的复杂性,我会通过举例和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
2.第十一至二十回,分析孙悟空三打白骨精、红孩儿战孙悟空等经典情节;
3.第二十一至三十回,探讨女儿村、火焰山等神奇国度的寓意;
4.结合全书,讨论《西游记》中所体现的团结、勇敢、智慧、忠诚等品质。
本节课旨在引导学生深入阅读《西游记》,理解其中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鉴赏能力。
初中语文名著导读阅读指导课教案
初中语文名著导读阅读指导课教案第一、二课时:9部新课标名著导读重点内容梳理《课程标准》建议:要求学生九年课外阅读总量达到400万字以上,阅读材料包括适合学生阅读的各类图书和报刊。
其中十部名著内容梳理如下:一、《西游记》作者XXX,明朝著名小说家。
主要内容:本书主要描述了XXX大闹天宫,XXX出世和师徒四人西天取经等故事,赞扬了以XXX为主的师徒四人不畏艰险、百折不挠的可贵精神。
阅读感受:①这部小说善于说故事,可读性强;②善于塑造人物形象,它所塑造的XXX、XXX等人物使人过目不忘;③全书充满了天马行空的想像和大胆奇特的夸张。
人物相关故事性格特征:XXX大闹天宫、三打白骨精、真假美猴王、智取红孩儿、三借芭蕉扇桀骜不驯、敢作敢当、敢于反抗压迫、勇敢机智、爱憎分明、嫉恶如仇、正直无私、行侠仗义、无所畏惧、幽默;喜欢“戴高帽”、好胜心强、喜欢搞点恶作剧。
XXX四圣试禅心、三打白骨精、一方面好吃懒做、见识短浅、爱搬弄是非、耍小聪明、说谎,爱占小便宜、贪恋女色;另一方面又不失忠勇和善良、战斗勇猛、能知错改错、淳朴憨厚。
XXX三打白骨精、四圣试禅心、崇信佛法、严守戒律、目标明确、立场坚定、勇往直前的精神坚不可摧;但有时贤愚不分、好坏不辨。
二、《水浒传》作者XXX,元末明初著名小说家。
主要内容:《水浒传》是我国第一部歌颂农民起义的长篇章回体小说,它生动地描写了梁山好汉们从起义到兴盛再到最终失败的全过程,特别是通过写众多草莽英雄不同的人生经历和反抗道路,鲜明地表现了“官逼民反”的主题,是一部反抗封建暴政的英雄传奇。
阅读感受:①人物形象鲜明生动惟妙惟肖;②本书采取了先分后合的链式结构,使小说的故事情节环环相扣,头绪众多而线索分明;③语言上,小说采用古白话,所以本书语言描写生动形象,活灵活现。
人物(绰号)性格特征:XXX(花和尚)拳打XXX、倒拔垂杨柳、大闹野猪林、嫉恶如仇、俠肝义胆、粗中有细、勇而有谋、豁达明理。
阅读XXX(行者)血刃XXX、斗杀XXX、醉打XXX、大闹飞云浦、血溅鸳鸯楼、除恶蜈蚣岭崇尚忠义、勇而有谋、有仇必复、有恩必报,(不足:滥杀无辜)是下层英雄好汉中最富有血性和传奇色彩的人物。
高中名著导读讲解教案模板
一、课程名称高中名著导读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 让学生掌握所选名著的基本内容和故事情节。
- 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 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和阅读方法。
2. 过程与方法:- 通过阅读、讨论、写作等形式,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名著。
-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对名著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文学的情感。
- 引导学生从名著中汲取正能量,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 名著的主要内容、故事情节、人物形象等。
- 名著的艺术特色、思想内涵和现实意义。
2. 教学难点:- 深入理解名著中的人物形象和思想内涵。
-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 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对名著的兴趣。
- 简要介绍所选名著的作者、背景和主要人物。
2. 阅读与讲解- 指导学生阅读名著,并做读书笔记。
- 对名著的主要内容、故事情节、人物形象等进行讲解。
- 引导学生分析名著的艺术特色、思想内涵和现实意义。
3. 讨论与交流- 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享阅读心得和体会。
-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和探讨。
4. 写作与总结- 引导学生根据所学内容,撰写读书笔记或作文。
- 总结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5. 布置作业- 布置与所选名著相关的阅读任务,如阅读原著、观看影视作品等。
- 布置写作任务,如撰写读书笔记、作文等。
五、教学方法1. 讲授法:教师讲解名著的主要内容、故事情节、人物形象等。
2. 讨论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享阅读心得和体会。
3. 写作法:引导学生撰写读书笔记、作文等。
4. 角色扮演法:通过角色扮演,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名著中的人物形象。
六、教学资源1. 名著原著2. 相关的影视作品、图片、音乐等3. 互联网资源,如文学作品网站、学术论坛等七、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学生的参与度、讨论质量、写作水平等。
名著导读教案
名著导读教案章节一:导读背景本教案旨在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和理解名著,并提供相关的学习指导。
通过导读名著,学生将能够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培养文学素养,并拓展他们的思维和想象力。
章节二:教学目标1.了解名著的背景和重要性。
2.掌握名著的基本故事情节。
3.分析名著的主题和意义。
4.培养学生对名著的兴趣和阅读能力。
章节三:教学内容1.介绍名著的作者、出版年份、背景等信息。
2.概述名著的基本故事情节,包括主要人物和关键事件。
3.分析名著的主题和意义,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
4.提供相关的阅读材料,帮助学生深入了解名著的背景和内容。
章节四:教学方法1.导读法:通过向学生介绍名著的作者、背景、主要内容等信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讲授法:通过口头讲解和图文并茂的演示,帮助学生理解名著的故事情节和主题。
3.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或整体讨论,探讨名著的内涵和启示。
4.阅读法:提供名著的相关材料,鼓励学生独立阅读和深入研究。
章节五:教学步骤1.导读名著的背景和作者的生平事迹,激发学生的兴趣。
2.简要介绍名著的基本故事情节,让学生初步了解内容。
3.分析名著的主题和意义,引导学生思考和表达意见。
4.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或独立阅读,深入了解名著。
5.布置名著导读作业,要求学生写一篇导读文章,总结名著的内容和主题。
章节六:教学评价1.通过参与讨论和写作导读文章,评价学生对名著的理解和把握程度。
2.观察学生的阅读兴趣和主动性,评价他们对名著的热爱和探求精神。
3.收集学生的反馈和意见,评价教学效果,为今后的教学改进提供参考。
章节七:教学资源1.名著导读教材:包括名著的介绍、故事梗概和相关材料。
2.教学辅助工具:包括多媒体设备、幻灯片、画板、图片等。
3.名著相关阅读材料和参考书籍:为学生提供更多的知识和深入了解名著的机会。
章节八:教学延伸1.引导学生进行创作,写一篇关于名著的读后感或读书笔记。
2.组织学生进行名著主题展示或演讲,培养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
初中名著阅读指导课教案
初中名著阅读指导课教案课时:1课时年级:八年级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名著的基本信息,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2. 引导学生掌握阅读名著的方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3. 帮助学生理解名著的主题思想,提升学生的道德品质。
教学内容:1. 名著的基本信息介绍2. 阅读名著的方法指导3. 名著主题思想的解读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简要介绍本节课的内容,引起学生的兴趣。
2. 学生分享自己了解的名著,营造积极的课堂氛围。
二、名著基本信息介绍(10分钟)1. 教师详细介绍本节课要阅读的名著《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包括作者、背景、人物等。
2. 学生认真听讲,记录重要信息。
三、阅读名著的方法指导(1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掌握阅读名著的方法,如:快速浏览、细致阅读、做笔记等。
2. 学生跟随教师步骤,实践阅读方法。
四、名著主题思想的解读(1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主题思想,如:勇敢、坚强、信念等。
2. 学生结合自己的阅读体验,分享对主题思想的理解。
五、课堂小结(5分钟)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阅读名著的重要性。
2. 学生表示本节课的收获,激发对名著阅读的兴趣。
六、课后作业(课后自主完成)1. 根据本节课的学习,阅读一本自己喜欢的名著。
2. 写一篇读书笔记,分享自己的阅读体验。
教学评价:1. 学生对名著的基本信息了解程度。
2. 学生掌握阅读名著的方法情况。
3. 学生对名著主题思想的理解深度。
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要对本次课程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学生们是否掌握了阅读名著的方法,并对下一次课程进行预设。
同时,要关注学生在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度,为下一步的教学做好准备。
《朝花夕拾》名著导读教案
《朝花夕拾》名著导读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朝花夕拾》的作者鲁迅及其文学地位。
2. 掌握《朝花夕拾》的基本情节和主要人物。
3. 分析《朝花夕拾》中的典型人物和事件,体会作品的主题思想。
4. 学习《朝花夕拾》中的文学技巧,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第一课时:介绍鲁迅及《朝花夕拾》的文学地位教学重点:了解鲁迅的生平和文学成就,认识《朝花夕拾》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2. 第二课时:概述《朝花夕拾》的基本情节和主要人物教学重点:掌握小说的人物关系和故事脉络。
3. 第三课时:分析典型人物和事件,体会作品主题教学重点:分析作品中的典型人物形象,理解作品的主题思想。
4. 第四课时:学习《朝花夕拾》中的文学技巧教学重点:欣赏小说的情节安排、人物塑造和语言风格。
5. 第五课时:交流阅读感受,分享学习心得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鲁迅的生平和文学成就,概述小说情节和人物关系。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小说中的典型人物和事件,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作品。
3. 讨论法:组织学生交流阅读感受,分享学习心得。
4. 读书笔记法:鼓励学生做阅读笔记,提高阅读效果。
四、教学评价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鲁迅及《朝花夕拾》的了解程度。
2. 阅读测试:检测学生对小说情节、人物和主题的理解。
3. 读书笔记:评估学生的阅读效果和心得体会。
4. 学生互评:鼓励学生相互评价,提高表达能力。
五、教学资源1. 教材:《朝花夕拾》原著或改编教材。
2. 参考书目:有关鲁迅及《朝花夕拾》的研究资料。
3. 网络资源:鲁迅纪念馆、文学作品集等。
4. 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投影仪等。
六、教学进程设计第六课时:深入了解鲁迅生平及文学成就1. 教师通过PPT展示鲁迅的生平简介,重点介绍鲁迅的主要文学成就和思想贡献。
2. 学生阅读《朝花夕拾》原著,了解鲁迅的生平如何影响了他的创作。
第七课时:探究《朝花夕拾》中的主题思想1. 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分析《朝花夕拾》中的主题思想。
初中如何读课外名著教案
教案名称:初中如何读课外名著课时:1课时年级:八年级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课外名著的重要性,激发学生阅读课外名著的兴趣。
2.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3. 引导学生掌握阅读课外名著的方法,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教学内容:1. 课外名著的概念及其重要性。
2. 阅读课外名著的方法和技巧。
3. 推荐适合初中生阅读的课外名著。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简要介绍课外名著的概念,引导学生认识到课外名著在个人成长中的重要性。
2. 学生分享自己对课外名著的阅读经历,激发学生阅读课外名著的兴趣。
二、阅读方法指导(10分钟)1. 教师介绍阅读课外名著的方法和技巧,如:a. 选择适合自己的阅读材料,难度适中,兴趣盎然。
b. 制定阅读计划,合理安排时间,持之以恒。
c. 边读边思考,做好笔记,加深印象。
d. 积极参与讨论,分享阅读心得,互相启发。
2. 学生根据教师指导,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探讨适合自己的阅读方法。
三、阅读实践(10分钟)1. 教师推荐适合初中生阅读的课外名著,如《红楼梦》、《西游记》、《三国演义》等。
2. 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阅读能力,选择一本名著进行阅读。
3. 学生分享自己的阅读心得,教师给予点评和指导。
四、总结与反思(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阅读课外名著的方法和技巧。
2. 学生反思自己在阅读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提出改进措施。
3. 教师鼓励学生坚持阅读,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
教学评价:1. 学生阅读课外名著的兴趣和积极性。
2. 学生阅读方法的掌握程度。
3. 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思考和反思能力。
备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因材施教,针对不同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兴趣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
同时,要关注学生的阅读进度,及时给予反馈和鼓励,帮助他们克服阅读中的困难,提高阅读效果。
名著阅读初中导读教案
名著阅读初中导读教案年级:八年级学科:语文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红星照耀中国》的作者、背景及作品特点。
2. 引导学生掌握名著阅读的方法,培养阅读兴趣。
3. 通过阅读,使学生感受红军长征的艰苦卓绝,体会革命先烈的英勇顽强。
4.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1. 了解《红星照耀中国》的作者、背景及作品特点。
2. 掌握名著阅读的方法。
教学难点:1. 感受红军长征的艰苦卓绝,体会革命先烈的英勇顽强。
2.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情感。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红星照耀中国》的相关资料,包括作者简介、作品背景等。
2. 学生准备《红星照耀中国》原著,提前阅读。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 教师简要介绍《红星照耀中国》的作者埃德加·斯诺及其作品背景。
2. 学生分享自己对《红星照耀中国》的阅读体会。
二、了解作品内容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红星照耀中国》的故事情节,了解主要人物。
2. 学生讨论作品中的重要事件,如红军长征、抗日战争等。
三、分析作品特点1.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红星照耀中国》的艺术特色,如真实性、客观性等。
2. 学生举例说明作品中的真实性、客观性体现在哪些方面。
四、掌握名著阅读方法1. 教师介绍名著阅读的方法,如泛读、精读、比较阅读等。
2. 学生分享自己阅读名著的心得体会,交流阅读方法。
第二课时:一、感受长征精神1. 教师引导学生通过阅读《红星照耀中国》,感受红军长征的艰苦卓绝,体会革命先烈的英勇顽强。
2. 学生分享自己阅读中的感悟,讨论长征精神对当代的意义。
二、培养爱国情怀1. 教师引导学生从《红星照耀中国》中汲取爱国情怀,培养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情感。
2. 学生结合自己的阅读体验,谈谈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三、总结与拓展1. 教师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名著阅读的重要性。
2. 学生提出自己对《红星照耀中国》的疑问,进行课堂拓展。
名著导读 《简·爱》 外国小说的阅读 教案
名著导读《简·爱》外国小说的阅读教案一、教学目标1. 通过阅读《简·爱》,了解和把握作品的基本内容,理解作品的主题思想和人物性格。
2. 培养学生对外国文学作品的兴趣和阅读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3. 引导学生运用批判性思维,从多个角度审视文学作品,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第一章:介绍《简·爱》的作者夏洛蒂·勃朗特,以及作品的背景和创作动机。
2. 第二章:分析主人公简·爱的性格特点,如独立、坚强、自尊等,以及这些特点如何体现在她的生活中。
3. 第三章:探讨《简·爱》中的人物关系,如简与罗切斯特、简与海伦等,分析这些关系对简的成长和命运的影响。
4. 第四章:通过具体情节,分析《简·爱》中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如简对正义、公平的追求,对贫富差距的反思等。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作品中的主题思想和人物性格。
2. 运用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情节和人物关系,深入剖析作品中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
3. 采用小组讨论法,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团队协作能力。
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价学生的积极参与程度。
2.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的阅读任务和思考题,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和理解能力。
3. 小组讨论报告:评价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观点阐述、逻辑分析等。
五、教学资源1. 《简·爱》原著:作为主要的教学资源,供学生阅读和参考。
2. 相关评论和研究文章:提供不同的视角和观点,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作品。
3. 网络资源:利用互联网查找有关《简·爱》的背景资料和解读,丰富教学内容。
六、教学活动1. 课前准备:要求学生提前阅读《简·爱》原著,了解故事情节和主要人物。
2. 课堂讨论:针对每个章节的内容,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看法和感悟。
幼儿园世界名著导读教案
幼儿园世界名著导读教案幼儿园世界名著导读教案导读名著是一种教育方法,可以通过引导幼儿阅读经典名著,帮助他们开拓眼界、培养阅读兴趣和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本教案将引导幼儿园孩子们走进世界名著的精彩故事,通过交流和讨论,激发他们的思考和想象力。
教案还会根据深度和广度标准,逐步展开,由浅入深地介绍名著中的主题、角色和故事情节,以促进幼儿对文学的理解和欣赏。
概述:在导读名著前,教师将首先介绍名著的背景和作者。
这有助于幼儿了解名著的起源和文学价值,培养他们对文学作品的尊重和喜爱。
步骤一:引入1. 教师可以通过展示名著封面和一些插图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兴趣。
2. 介绍名著的作者、出版时间和故事背景,简要描述名著的主题和情节。
步骤二:故事导读1. 教师以讲故事的方式,引导幼儿了解名著的故事情节和角色。
2. 引导幼儿通过提问和互动参与,帮助他们加深对故事的理解。
步骤三:角色分析1. 教师选取名著中的主要角色,介绍其性格特点和重要作用。
2. 引导幼儿通过问答和讨论,让他们表达对角色的认识和感受。
步骤四:主题探讨1. 教师选取名著中的一个主题,介绍其含义和意义。
2. 通过问答和讨论,引导幼儿思考和分享对主题的理解。
步骤五:延伸活动1. 组织与名著相关的手工制作或绘画活动,帮助幼儿进一步理解和巩固所学的知识。
2. 鼓励幼儿进行创作,例如编写自己的故事版本或演绎名著中的场景。
结语:通过本教案的导读,幼儿们可以尝试走进世界名著的奇妙世界,了解不同的文学作品和角色。
通过讨论和互动,幼儿们能够培养自己的思考能力和创造力,并从中感受到名著所带来的欢乐和智慧。
希望这些活动能够激发幼儿对阅读和文学的热爱,并为他们未来的学习和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
观点和理解:导读名著对幼儿的教育有着积极的影响。
通过了解世界名著,幼儿可以开阔眼界,了解不同文化和历史背景。
名著中的故事和角色可以激发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并培养他们的阅读习惯和语言表达能力。
通过讨论和互动,幼儿也可以培养自己的思考能力和创造力。
第六单元名著导读《海底两万里》阅读指导教案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个具体的案例。小说中鹦鹉螺号的冒险之旅,展示了主人公尼摩船长的聪明才智和科学幻想元素的应用。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海底两万里》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有没有想象过海底的世界是怎样的?”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这部科幻名著的奥秘。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小说情节的梳理和人物形象的理解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如尼摩船长的复杂性格和小说中的科学幻想元素,我会通过举例和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海底两万里》相关的科学幻想元素。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科普实验,如制作一个小型的潜水艇模型,演示浮力原理。
在教学内容方面,我发现学生们对《海底两万里》中涉及的环保意识理解不够深入。在未来的教学中,我将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们认识到环保的重要性,并引导他们从自身做起,为保护地球环境贡献自己的力量。
最后,我要反思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语言表达和课堂组织。有时可能因为担心教学进度,导致课堂节奏过快,让学生难以消化。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更加注意语言的清晰度和课堂节奏的把握,确保学生们能够更好地吸收和理解所学知识。
-学生能概述小说的主要情节,如鹦鹉螺号的冒险之旅、与海底生物的遭遇等。
名著导读 小学教案之引导学生阅读经典名著
名著导读小学教案之引导学生阅读经典名著引导学生阅读经典名著的教案一、教学目标1.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喜欢上阅读经典名著。
2.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3.引导学生通过阅读,了解名著所反映的社会生活、历史文化背景,以及作品中所蕴含的思想情感。
二、教学内容1.介绍经典名著的特点和价值,让学生了解为什么要阅读经典名著。
2.引导学生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经典名著,并介绍一些适合小学生阅读的经典作品。
3.教授学生如何进行有效的阅读,包括泛读、精读、跳读等方法。
4.通过具体作品的分析,让学生了解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生活、历史文化背景,以及作品中所蕴含的思想情感。
三、教学步骤1.导入:通过讲述一些关于经典名著的小故事,或者让学生分享自己阅读经典名著的感受,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2.学习新课:首先介绍经典名著的特点和价值,然后引导学生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经典名著,并介绍一些适合小学生阅读的经典作品。
接着教授学生如何进行有效的阅读,包括泛读、精读、跳读等方法。
最后通过具体作品的分析,让学生了解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生活、历史文化背景,以及作品中所蕴含的思想情感。
3.实践活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阅读体验和感悟。
或者安排学生进行角色扮演,让学生通过表演来深入理解经典名著中的人物和情节。
4.课后作业:布置学生选择一本自己喜欢的经典名著进行阅读,并写一篇读后感或者读书笔记。
四、教学反思1.反思教学目标是否达成:通过学生的表现和反馈,评估教学目标是否达成。
2.反思教学内容是否合适: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和兴趣点,反思教学内容是否合适。
3.反思教学方法是否有效:根据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情况,反思教学方法是否有效。
文学名著导读语文阅读教案
文学名著导读语文阅读教案文学名著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教材之一。
通过对文学名著的导读,不仅可以引导学生深入了解文学作品的内涵和艺术特点,还可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审美情趣。
本教案将对文学名著导读的重要性和方法进行介绍,并提供一个具体的教学设计。
一、导读的重要性文学名著是文化的瑰宝,它们蕴含着作者的思想、文化和情感。
导读作为一种教学手段,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和领略文学名著的魅力。
导读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提升阅读兴趣:通过导读,可以引发学生对名著的好奇心和兴趣,激发他们主动去阅读的欲望。
2. 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导读可以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思考、分析和推理,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文学作品的意义和寓意。
3. 培养审美情趣:文学名著以其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和深刻的思想内涵吸引着人们。
通过导读,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培养他们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二、导读的方法和步骤导读是一种有组织的学习方式,它需要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
下面是一种常用的导读方法和步骤:1. 预读:在正式阅读文学名著之前,可以通过预读的方式引导学生对作品进行初步了解。
让学生查找相关背景知识,了解作者的生平和创作背景,以便更好地理解作品。
2. 概括主题:在导读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探讨文学作品的主题和核心思想。
通过提问和小组讨论,激发学生对主题的思考。
3. 分析人物:人物是文学作品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了解人物的性格、形象等特点有助于更好地理解故事情节和作者的写作意图。
可以通过角色剖析、人物关系图等方式帮助学生深入分析人物。
4. 解读篇章:文学名著通常由多个篇章组成,每个篇章都有其独特的结构和特点。
在导读过程中,可以选择一些关键篇章进行解读,帮助学生理解篇章之间的逻辑关系和脉络。
5. 探讨风格:文学名著的风格是其独特之处,也是作者艺术表达的关键。
在导读中,可以引导学生分析作品的语言风格、修辞手法等,提高他们对文学作品的感知和表达能力。
6. 总结思考:导读的最后一步是对学习过程进行总结。
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案经典文学名著导读
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案经典文学名著导读《经典文学名著导读》是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案的重要内容之一。
通过对经典文学名著的导读,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培养他们对优秀文学作品的兴趣并增加他们的文化知识。
本文将以教案的形式,具体分析如何进行三年级经典文学名著导读。
教案一:《红楼梦》导读导读目标:通过《红楼梦》导读,引导学生了解中国古代文学名著,培养对古典文学的兴趣,提高写作和阅读理解能力。
教学步骤:1. 导入导师可以用图画或小故事引入《红楼梦》,激发学生对名著的好奇心。
2. 课文导读选择适合三年级学生的篇章,以简洁明了的语言进行对课文的导读。
在导读中,教师可以解释一些生字词,进行一些词语的解释,帮助学生理解故事情节。
3. 阅读理解在导读后,教师可以提出一些问题,确保学生对故事内容的理解。
例如:“贾宝玉是什么样的人?”“林黛玉为什么离家?”等等。
通过问题的提问,可以检测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4. 文学创作鼓励学生通过导读理解中所学,写一篇与《红楼梦》有关的小短文,可以是描述一个场景,描述一个角色,或者自己的感受等等。
通过写作的方式,培养学生的文学创作能力。
5. 归纳总结在活动的结束时,进行复习总结,概括当天学到的知识点,加深学生对《红楼梦》的理解。
教案二:《西游记》导读导读目标:通过《西游记》导读,培养学生对中国古代神话故事的兴趣,提高写作和阅读理解能力。
教学步骤:1. 导入以一首简短的古诗或古画的形式导入《西游记》,用形象的方式让学生了解这本名著的主要内容。
2. 课文导读选择故事中重要的片段进行导读,可以用图画、动画或故事片的形式,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故事情节。
3. 阅读理解提出一些关于《西游记》的问题,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故事内容。
例如:“孙悟空为什么可以一棒子打死一群妖精?”“师徒四人一起面对了哪些危险和困难?”等等。
4. 角色扮演邀请学生扮演《西游记》中的角色,可以让学生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更好地理解和体验故事的情节。
初中名著导读优秀教案
初中名著导读优秀教案年级学科:初中语文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红星照耀中国》的作者、背景及作品特点。
2. 通过阅读精彩片段,引导学生感受作品中的红色精神和革命热情。
3. 培养学生热爱文学、热爱祖国的美好情感。
教学重点:1. 了解《红星照耀中国》的作者、背景及作品特点。
2. 感受作品中的红色精神和革命热情。
教学难点:1. 深入理解作品中的红色精神和革命热情。
2. 培养学生热爱文学、热爱祖国的美好情感。
教学准备:1. 教师提前阅读《红星照耀中国》,了解作品内容,准备相关讲解材料。
2. 准备PPT,展示作品封面、作者照片及作品精彩片段。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简要介绍《红星照耀中国》的作者埃德加·斯诺及其背景。
2. 引导学生关注作品名称中的“红星”,提问:“红星”象征着什么?二、阅读分享(10分钟)1. 教师分享《红星照耀中国》中的一个精彩片段,如:毛泽东、周恩来等革命领袖的形象描写。
2. 学生分享自己阅读过程中的感受和心得。
三、作品特点分析(1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红星照耀中国》的作品特点,如:真实性、客观性、文学性等。
2. 学生结合自己的阅读体验,谈谈对作品特点的认识。
四、红色精神和革命热情的感悟(1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红星照耀中国》中的红色精神和革命热情体现在哪些方面?2. 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悟,讨论作品中的红色精神和革命热情。
五、情感教育(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作为新时代的青少年,我们如何传承红色精神和革命热情?2. 学生分享自己的思考和打算,谈谈如何热爱文学、热爱祖国。
六、总结(5分钟)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红色精神和革命热情的重要性。
2. 学生表示本节课的收获和感悟,激发继续阅读名著的兴趣。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阅读《红星照耀中国》的精彩片段,让学生感受作品中的红色精神和革命热情。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爱国情怀。
名著导读教案
名著导读教案教学目标:1.帮助学生了解名著的基本情节和核心主题。
2.培养学生批判性阅读和思考的能力。
3.激发学生对名著的兴趣,培养阅读的习惯。
教学准备:1.名著导读教案模板。
2.选定的名著文本。
3.黑板、粉笔或白板、马克笔。
教学步骤:一、导入(5分钟)1.教师与学生互动交流,介绍名著导读的重要性和目的。
2.向学生提问,激发他们对名著的兴趣,例如:“你们最喜欢的一本名著是什么?为什么?”“你读过的名著有哪些?”“你想了解哪本名著的故事?”等等。
二、阅读名著导读文本(15分钟)1.教师将选定的名著导读文本分发给学生。
2.学生独立阅读文本,并标记出文中重要的情节和关键词。
3.学生可以在文本旁边做一些简短的注释或提出问题。
三、小组讨论(15分钟)1.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5-6人。
2.学生根据导读文本中的情节和关键词,开展讨论。
可以就下列问题展开讨论:a.该名著的故事情节如何?b.主要人物有哪些?他们的性格特点如何?c.该名著讲述了一个什么样的主题?d.你是否有类似的经历或感受?3.教师在小组讨论时进行适当的引导和点拨。
四、整理归纳(10分钟)1.每个小组选一名代表,向全班汇报他们的讨论结果。
2.教师在黑板或白板上整理学生的回答,形成一个名著导读概览。
五、发表见解(15分钟)1.学生个别发表自己对名著的印象和观点,可以从情节、人物、主题等方面进行。
2.其他学生可以提问或就发言者的观点展开讨论。
3.教师在此过程中进行点评和总结,引导学生一起深入探讨名著的意义和价值。
六、作业布置(5分钟)请学生继续阅读选定的名著,并写下自己对名著的初步理解和感想。
教学反思:通过名著导读教案的设计,可以帮助学生初步了解名著的故事情节和核心主题。
同时,通过小组讨论和发表见解的环节,可以培养学生的批判性阅读和思考能力。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在引导学生讨论时,教师应积极引导和点拨,确保讨论的主题和内容与名著的导读有关,避免偏离主题。
初中生名著导读教案
初中生名著导读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骆驼祥子》的作者老舍及其文学地位。
2. 掌握小说的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和主题思想。
3.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教学重点:1. 《骆驼祥子》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2. 小说主题思想的探讨。
教学难点:1. 理解小说中的社会背景和人物心理。
2.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骆驼祥子》的课件和相关资料。
2. 学生预习《骆驼祥子》一书,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介绍作者老舍:原名舒庆春,是中国现代著名作家,代表作品有《骆驼祥子》、《茶馆》等。
2. 引导学生了解《骆驼祥子》的创作背景:北京市民生活和社会矛盾。
二、人物形象分析(15分钟)1. 祥子:小说的主人公,一个勤劳、朴实、善良的农民,为了生活来到城市,经历了种种磨难,最终走向堕落。
2. 其他人物:如虎妞、刘四、小福子等,他们各自代表了不同的社会阶层和人性特点。
三、故事情节概括(15分钟)1. 祥子来到北京,辛勤拉车,攒钱买新车。
2. 祥子新车被抢,陷入困境。
3. 祥子与虎妞相识,感情纠葛。
4. 祥子再次失去新车,心灰意冷。
5. 祥子与小福子相遇,重新燃起希望。
6. 祥子最终堕落,走向毁灭。
四、主题思想探讨(15分钟)1. 社会背景对人物命运的影响:祥子的悲剧是在特定的社会背景下发生的,反映了旧社会的黑暗和残酷。
2. 人性的挣扎与堕落:祥子在困境中不断挣扎,但最终无法摆脱命运的束缚,体现了人性的脆弱和无奈。
3. 对社会现象的批判:通过祥子的故事,作者揭示了社会的不公和人性的丑恶,呼吁人们关注底层人民的命运。
五、学生互动环节(10分钟)1. 学生分享自己阅读《骆驼祥子》的心得体会。
2.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讨论,探讨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
六、总结与拓展(5分钟)1. 总结《骆驼祥子》的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和主题思想。
2. 引导学生关注老舍的其他作品,拓展阅读面。
名著导读教案
名著导读教案教案标题:名著导读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和理解名著的内容和故事情节。
2. 掌握阅读名著的技巧和方法。
3. 培养学生对名著的兴趣和阅读习惯。
4. 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教学内容:1. 名著介绍和背景知识:教师介绍该名著的作者、出版背景、历史背景等相关知识,让学生了解名著的背景和意义。
2. 分段导读:将名著内容分段,每段分配时间进行阅读,并进行必要的解读和解释,帮助学生理解故事情节和各个角色的关系。
3. 讨论和分析: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名著的理解和观点,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加深思考。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分析作品的主题、人物性格、背景、象征意义等,并引导他们进行批判性思考。
4. 阅读策略指导: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阅读名著时使用一些阅读策略,如预测、推测、注释、摘录等,培养学生的阅读技巧和速度。
5. 写作练习:让学生进行名著相关的写作练习,如写读后感、写角色解读、写主题阐述等,帮助学生理解和表达对名著的理解和感受。
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引入一段相关的短片、图片或故事等激发学生对名著的兴趣,并进行简要的介绍。
2. 名著背景知识介绍:教师介绍名著的背景知识,如作者、出版历史、文化背景等,并与学生进行讨论和问答。
3. 分段导读:将名著内容分段,分配时间进行阅读,学生可以在阅读时做一些标记和注释,以便后续讨论和分析。
4. 讲解和解读:针对每段的阅读内容,教师进行必要的讲解和解释,帮助学生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关系。
5. 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分享自己的理解和观点,并进行讨论和互动。
6. 教师引导:教师在小组讨论过程中引导学生思考一些关键问题,如主题、人物性格、作者用意等,激发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7. 阅读策略指导:教师讲解和示范一些阅读策略的使用方法,鼓励学生在阅读名著时尝试运用这些策略。
8. 写作练习:布置名著相关的写作练习,如写读后感、写人物解读、写主题阐述等,鼓励学生思考和表达自己对名著的理解和感受。
名著导读阅读方法指导课教案
教学目标:1.学习通过重要情节地语言动作描写来表现人物性格2.了解在正义与邪恶斗争中鲁达地性格,学习其精神3.初步认识封建社会地黑暗教材分析:重点:重读名著地方法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四大古典名著就像四颗熠熠生辉地明珠,在我国地文学史上闪耀着它们地独特地光芒.、本学期我们地名著必读书是《水浒传》,金圣叹说“不读水浒,不知天下之奇.”《苏联大百科全书》地评价是:《水浒传》是世纪中国文学地纪念碑. 可见人们对《水浒》评价之高.、今天老师还带来一首歌,请同学们听完说说你听后地感觉(《好汉歌》)同学们听完之后是否有热血沸腾,畅快淋漓之感?那高亢激越地气势,让我们想见了那些“路见不平一声吼,该出手时就出手”地豪侠之士.那么,你们想到了哪些人物?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逼上梁山地林冲?醉打猛虎地武松?勇猛憨直地李逵?还是行侠仗义地鲁智深?)、《水浒传》通过一个个精彩地故事情节,生动形象地人物描写,塑造了一个个性格鲜明、有血有肉地英雄人物形象.今天我们就通过重读《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来了解《水浒传》如何塑造鲜明地人物形象地.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二、解题《水浒传》第三回题目是“史大郎夜走华阴县、鲁提辖拳打镇关西”,那么题目告诉了我们什么信息呢?——题眼:拳打、人物(身份、绰号)、事件三、主要人物介绍、谈谈你对鲁提辖地了解?(学生说)梁山泊第十三位好汉,十员步军头领第一名地——鲁达、鲁智深、鲁提辖.因为见郑屠欺侮金翠莲父女,三拳打死了镇关西.被官府追捕,逃到五台山削发为僧,改名鲁智深.鲁智深忍受不住佛门清规,醉打山门,毁坏金身,被长老派往东京相国寺,看守菜园,因将偷菜地泼皮踢进了粪池,倒拔垂杨柳,威名远扬.鲁智深在野猪林救了林冲,高俅派人捉拿鲁智深,鲁智深在二龙山落草.后投奔水泊梁山,做了步兵头领.宋江攻打方腊,鲁智深一杖打翻了方腊.后在杭州六合寺圆寂而死.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镇关西渭洲状元桥下卖肉地,因投靠在小经略相公门下,雇了十几个刀手,却敢自号“镇关西”,成了市井一霸.他见金翠莲貌美,便乘她母死欠债之机中,强媒硬保、虚钱实契,强占了金翠莲为妾,三个月后,便把人家打出了家门,反而追要“当初不曾得到他一文”地所谓典身钱.后被鲁智深三拳打死.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四、重读名著目标一——抓事件、理情节、阅读文章,请你按时间顺序和故事发展地先后来复述情节.某一天下午:第二天一早:送走金氏父女后:打死郑屠后:、根据复述地故事情节,我们找出小说地开端、发展、高潮、结局.一(-)潘家酒楼上,鲁达倾听金老父女地控诉.(开端)二(-)鲁家客店里,鲁达亲自保护金老父女逃出虎口.(发展)三(-)郑屠肉铺前,三拳打死镇关西.(高潮)四()奔出南门,亡命出走(结局)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五、重读名著目标二——品语言、析人物(一)、刻画人物形象地方法有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细节描写(语言、动作、神态、心理、外貌)(二)、文章最精彩地部分莫过于鲁三拳打死镇关西.、先看视频,看看影片如何来塑造人物形象地.、再一起看看作者如何用语言文字来表现这一情节,塑造人物形象地,读课文、节.、你喜欢哪种表现形式?说说理由.——影片直观.但搬上荧幕后,编剧会有所删改,有些会失去它原有地色彩.语言文字会让人有更多地想象空间(三)、高潮入手,分析形象、鲁达见到郑屠后,是不是上去就是三拳?鲁达是怎样“消遣”郑屠地?分析“三次消遣郑屠”(从鲁提辖地要求、郑屠地反应来分析)第一次消遣:鲁达地要求:,郑屠地反应:第二次消遣:鲁达地要求:,郑屠地反应:第三次消遣:鲁达地要求:,郑屠地反应: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鲁达“消遣”郑屠地目地何在?这表现了鲁达具有怎样地鲜明性格?——为了激怒郑屠,使其主动动手,为打找正当借口;乱对方方寸,更容易打倒;反映了鲁达粗中有细、有勇有谋地性格. 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分析“三拳痛打郑屠”(从打前骂、打地位置、打得结果、比喻、描写角度几方面来分析)此处是对鲁达地动作、语言地描写,是正面描写、此处表现出鲁达哪些性格特征?打前骂郑屠(有正义感直爽)动作:三拳打死镇关西(勇武嫉恶如仇)、分析店小二地三次反应第一次:看到,店小二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第二次:看到,店小二第三次:看到,店小二——侧面描写作用:反衬鲁达气豪胆壮,显示其力量地强大;侧面烘托地写法.、小结:此处主要是对鲁达地动作、语言地正面描写,通过店小二侧面反衬,用修辞精彩地表现出鲁达地性格特征.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文章其他地方也有对鲁地描写,找一找、读一读、品一品)酒楼会友倾听控诉动作:丢在地上(粗鲁)摸出银子(爽利慷慨)语言:大骂郑屠(不畏强暴、伸张正义、嫉恶如仇)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说李忠不爽利(侠义、豪爽、慷慨))客店送行动作:打店小二(勇武疾恶如仇))智走他乡心理活动和语言:(粗中有细,有勇有谋)、归纳小结:鲁达是一个什么样地人?可以用三个字概括——义、粗、细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义”是鲁提辖地灵魂,他之所以“打”、“救”无不出于一个“义”字.“粗”与“细”地统一,是鲁提辖性格地特色.六、名著阅读目标三——深思考、得启示这一段从哪几个方面描绘了鲁提辖地性格特征?有人说大丈夫做事敢作敢为,这样结尾有损鲁提辖地形象,你认为呢?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七、关于鲁达地精彩故事还有不少,里面也有很多精彩地人物描写,同学们课前读了不少,下面请大家把你读到地精彩描写和大家一起交流一下.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小组交流,推选代表全班交流.(时间允许)八、课堂总结《水浒》通过精彩地人物描写、正面侧面相结合地手法,给我们塑造了一个个个性鲜明、有血有肉地人物形象.重读名著,我们要抓事件、理情节,品语言、析形象,深思考、得启示.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九、布置作业请同学们用重读名著地方法,来重读《智取生辰纲》。
名著导读教案——《水浒传》
名著导读教案——《水浒传》教学对象:八年级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水浒传》的作者、背景和主要人物,激发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
2.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原著,体会作品的语言风格、人物性格和故事情节。
3.培养学生独立阅读、分析、评价古典文学名著的能力。
4.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了解《水浒传》的主要人物、故事情节和作品特色。
2.教学难点:分析《水浒传》中的人物性格和作品主题。
三、教学过程1.导入(1)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们要学习一部古典文学名著——《水浒传》。
(2)请大家谈谈自己对《水浒传》的了解,包括作者、背景、主要人物等。
2.作者及背景介绍(1)施耐庵,明代小说家,代表作有《水浒传》。
(2)背景:北宋时期,政治腐败,社会动荡,民间起义不断。
3.主要人物介绍(1)宋江:义薄云天,忠诚勇敢,被称为“及时雨”。
(2)武松:勇猛善战,性格刚烈,被称为“行者”。
(3)林冲:英勇善战,忠诚正直,被称为“豹子头”。
(4)李逵:粗犷豪放,忠诚勇敢,被称为“黑旋风”。
4.故事情节简介(1)高俅陷害王进,王进投奔史进。
(2)史进结识林冲,林冲结识鲁智深。
(3)鲁智深三拳打死镇关西,逃至五台山。
(4)宋江结识武松,武松血溅鸳鸯楼。
(5)梁山好汉聚义,攻打祝家庄。
5.作品特色分析(2)人物性格:丰满鲜明,各具特色。
(3)故事情节:紧张刺激,引人入胜。
6.课堂讨论(1)请同学们谈谈自己对《水浒传》中某个角色的喜爱及原因。
(2)讨论《水浒传》中的某个故事情节,分析其反映的社会现实。
7.课后作业(1)阅读《水浒传》原著,了解更多故事情节和人物。
四、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对《水浒传》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激发了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
在课堂讨论中,学生积极参与,表达自己的观点,提高了学生的文学素养。
但在分析人物性格和作品主题方面,仍有待加强。
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审美能力,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习通过重要情节的语言动作描写来表现人物性格
2.了解在正义与邪恶斗争中鲁达的性格,学习其精神
3.初步认识封建社会的黑暗
教材分析:
重点:重读名著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四大古典名著就像四颗熠熠生辉的明珠,在我国的文学史上闪耀着它们的独特的光芒。
2、本学期我们的名著必读书是《水浒传》,金圣叹说“不读水浒,不知天下之奇。
”
《苏联大百科全书》的评价是:《水浒传》是14世纪中国文学的纪念碑。
可见人们对《水浒》评价之高。
3、今天老师还带来一首歌,请同学们听完说说你听后的感觉(《好汉歌》)
同学们听完之后是否有热血沸腾,畅快淋漓之感?那高亢激越的气势,让我们想见了那些“路见不平一声吼,该出手时就出手”的豪侠之士。
那么,你们想到了哪些人物?
(逼上梁山的林冲?醉打猛虎的武松?勇猛憨直的李逵?还是行侠仗义的鲁智深?)
4、《水浒传》通过一个个精彩的故事情节,生动形象的人物描写,塑造了一个个性格鲜明、有血有肉的英雄人物形象。
今天我们就通过重读《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来了解《水浒传》如何塑造鲜明的人物形象的。
二、解题
《水浒传》第三回题目是“史大郎夜走华阴县、鲁提辖拳打镇关西”,那么题目告诉了我们什么信息呢?
——题眼:拳打、人物(身份、绰号)、事件
三、主要人物介绍
1、谈谈你对鲁提辖的了解?(学生说)
梁山泊第十三位好汉,十员步军头领第一名的——鲁达、鲁智深、鲁提辖。
因为见郑屠欺侮金翠莲父女,三拳打死了镇关西。
被官府追捕,逃到五台山削发为僧,改名鲁智深。
鲁智深忍受不住佛门清规,醉打山门,毁坏金身,被长老派往东京相国寺,看守菜园,因将偷菜的泼皮踢进了粪池,倒拔垂杨柳,威名远扬。
鲁智深在野猪林救了林冲,高俅派人捉拿鲁智深,鲁智深在二龙山落草。
后投奔水泊梁山,做了步兵头领。
宋江攻打方腊,鲁智深一杖打翻了方腊。
后在杭州六合寺圆寂而死。
2、镇关西
渭洲状元桥下卖肉的,因投靠在小经略相公门下,雇了十几个刀手,却敢自号“镇关西”,成了市井一霸。
他见金翠莲貌美,便乘她母死欠债之机中,强媒硬保、虚钱实契,强占了金翠莲为妾,三个月后,便把人家打出了家门,反而追要“当初不曾得到他一文”的所谓典身钱。
后被鲁智深三拳打死。
四、重读名著目标一——抓事件、理情节
1、阅读文章,请你按时间顺序和故事发展的先后来复述情节。
某一天下午:
第二天一早:
送走金氏父女后:
打死郑屠后:
2、根据复述的故事情节,我们找出小说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一(1-3)潘家酒楼上,鲁达倾听金老父女的控诉。
(开端)
二(4-5)鲁家客店里,鲁达亲自保护金老父女逃出虎口。
(发展)
三(6-7)郑屠肉铺前,三拳打死镇关西。
(高潮)
四(8)奔出南门,亡命出走(结局)
五、重读名著目标二——品语言、析人物
(一)、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有正面描写、侧面描写。
细节描写(语言、动作、神态、心理、外貌)ppt
(二)、文章最精彩的部分莫过于鲁三拳打死镇关西。
1、先看视频,看看影片如何来塑造人物形象的。
2、再一起看看作者如何用语言文字来表现这一情节,塑造人物形象的,读课文6、7节。
3、你喜欢哪种表现形式?说说理由。
——影片直观。
但搬上荧幕后,编剧会有所删改,有些会失去它原有的色彩。
语言文字会让人有更多的想象空间
(三)、高潮入手,分析形象
1、鲁达见到郑屠后,是不是上去就是三拳?鲁达是怎样“消遣”郑屠的?
分析“三次消遣郑屠”(从鲁提辖的要求、郑屠的反应来分析)PPT
第一次消遣:鲁达的要求:____,郑屠的反应:____ _
第二次消遣:鲁达的要求:____,郑屠的反应:____ _
第三次消遣:鲁达的要求:____,郑屠的反应:_____
2、鲁达“消遣”郑屠的目的何在?这表现了鲁达具有怎样的鲜明性格?
——为了激怒郑屠,使其主动动手,为打找正当借口;乱对方方寸,更容易打倒;反映了鲁达粗中有细、有勇有谋的性格。
3、分析“三拳痛打郑屠”(从打前骂、打的位置、打得结果、比喻、描写角度几方面来分析)
PPT
此处是对鲁达的动作、语言的描写,是正面描写
4、此处表现出鲁达哪些性格特征?
打前骂郑屠(有正义感直爽)
动作:三拳打死镇关西(勇武嫉恶如仇)
5、分析店小二的三次反应
第一次:看到_________,店小二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次:看到_________,店小二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次:看到_________,店小二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侧面描写
作用:反衬鲁达气豪胆壮,显示其力量的强大;侧面烘托的写法。
6、小结:此处主要是对鲁达的动作、语言的正面描写,通过店小二侧面反衬,用修辞精彩的表现出鲁达的性格特征。
7、文章其他地方也有对鲁的描写,找一找、读一读、品一品
1)酒楼会友倾听控诉
动作:丢在地上(粗鲁)摸出银子(爽利慷慨)
语言:大骂郑屠(不畏强暴、伸张正义、嫉恶如仇)
说李忠不爽利(侠义、豪爽、慷慨)
2)客店送行
动作:打店小二(勇武疾恶如仇)
3)智走他乡
心理活动和语言:(粗中有细,有勇有谋)
8、归纳小结:
鲁达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可以用三个字概括——义、粗、细
“义”是鲁提辖的灵魂,他之所以“打”、“救”无不出于一个“义”字。
“粗”与“细”的统一,是鲁提辖性格的特色。
六、名著阅读目标三——深思考、得启示
这一段从哪几个方面描绘了鲁提辖的性格特征?有人说大丈夫做事敢作敢为,这样结尾有损鲁提辖的形象,你认为呢?
七、关于鲁达的精彩故事还有不少,里面也有很多精彩的人物描写,同学们课前读了不少,下面请大家把你读到的精彩描写和大家一起交流一下。
小组交流,推选代表全班交流。
(时间允许)
八、课堂总结
《水浒》通过精彩的人物描写、正面侧面相结合的手法,给我们塑造了一个个个性鲜明、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
重读名著,我们要抓事件、理情节,品语言、析形象,深思考、得启示。
九、布置作业
请同学们用重读名著的方法,来重读《智取生辰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