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学生犯罪心理案例分析
青少年犯罪心理与刑法教育案例分析与改进方法
青少年犯罪心理与刑法教育案例分析与改进方法1. 引言青少年犯罪问题在当代社会已经显得越来越突出。
对于这一现象,我们应该深入探讨其背后的心理原因,同时寻找刑法教育的改进方法,以减少青少年犯罪行为的发生。
2. 青少年犯罪心理分析青少年犯罪行为往往涉及个体在心理上的问题。
例如,青少年阶段是个人认同形成的关键时期,缺乏稳定的自我认同容易导致激进的行为。
同时,青少年因为对规则的认知能力相对较弱,容易受到同伴影响,从而参与非法活动。
此外,来自家庭、社交环境的压力和偏差也是青少年犯罪的重要因素。
3. 青少年犯罪案例分析3.1 案例一:小明的家庭不和谐小明的父母离婚,他和单亲母亲一起生活,但母亲常年忙于工作,无法给予小明足够的关注和指导。
小明在学校中经常被同学欺负,感到自卑和孤独。
在这种环境下,小明在青少年时期开始违法犯罪活动。
3.2 案例二:杰克的社会压力杰克从小就生活在一个犯罪率高的社区中,他的父母辅导不力,他屡次与违法团伙接触。
在这种负面环境的影响下,杰克走上了犯罪的道路。
4. 刑法教育案例分析4.1 案例一:改进家庭关系针对小明的案例,可以通过加强家庭关系来改善他的心理状态。
政府可以提供专门的家庭矫治方法,为单亲家庭和困难家庭提供帮助。
同时,学校应该提供心理咨询,帮助小明建立自信,并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4.2 案例二:提供社会支持对于类似杰克的案例,社区和政府应该共同努力提供更多社会支持机构。
例如,增加社会工作者和心理咨询师的配备,帮助青少年走出困境,并提供适当的刑法教育,加强他们的法律意识。
5. 改进刑法教育方法5.1 综合教育刑法教育不仅应注重法律知识的传授,还应传递正确的社会道德观念。
通过综合教育,将法律和道德联系起来,培养青少年正确的价值观,增强其法律意识。
5.2 互动式教育传统的刑法教育往往是单向的,只是简单地传授法律知识。
而互动式教育将学生主体性的参与进来,通过讨论、角色扮演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青少年违反犯罪典型案例及分析解读[推荐五篇]
青少年违反犯罪典型案例及分析解读[推荐五篇]第一篇:青少年违反犯罪典型案例及分析解读青少年违反犯罪典型案例及分析前言:近些年来,青少年违法犯罪问题十分突出,已经引起了全社会的高度重视。
青少年违法犯罪不仅会造成对国家、社会、被害人及其家人的危害,也会造成对自己和家人的危害,代价往往是极其沉重的。
俗话说,一失足成千古恨。
青少年违法犯罪会改写自己的人生,埋葬自己的前途,自己付出的代价是最为沉重的。
很多时候违法犯罪离我们并不遥远。
作为青少年,要牢记一句古训: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同学们,了解一些典型的案例可以帮助我们学法、知法、守法、用法,可以认识到不良行为与违法犯罪之间并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仅仅是一步之遥,如果让不良行为任其发展,必然会走上违法犯罪道路。
实施每一个行为时,一定要冷静思考,想想是不是违法?若违法即止步。
请同学们记住几句话:恶习伤害你,品德扶正你,法律规范你;父母养育你,老师教导你,国家关怀你。
路在脚下,成长进步,关键要靠你自己去努力。
【案例1】手表指针仍跳动,少女生命已逝根据济源市检察院的调查,由于网络传播信息形象直观,无论是赤裸裸的色情影视画面,还是充满挑逗性的文字,对青少年都充满了诱惑,一些青少年由“尝试”色情刺激发展到实施性犯罪。
19岁的杨小帅,是河南省太康县人,初中毕业后便在外闯荡,经常在网吧上网聊天。
2006年4月,他结识了一位18岁的女性网友“冷心女”,聊了几次后他们相约见面。
见到身材苗条的“冷心女”后,杨小帅趁醉酒之机将其强奸。
受辱后,“冷心女”说要报案,于是杨小帅将其活活掐死,并抛尸河中。
同样悲惨的命运,也降临在了河南省东部两名初中女生身上。
通过网上交友聊天,两名案犯先后将她们诱骗到家中,强奸后杀害,并将尸体埋藏在自家院内。
一年后案件被侦破,两名女生的尸体被挖出时,其中一名死者戴的手表指针仍在跳动,但如花的生命却永远凝固了。
后来,这两名案犯被枪决。
“追求浪漫,这是网络情爱的一种时尚,几行文字、几个符号,便能使青年男女们爱得死去活来。
法律青少年案例剖析(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近年来,青少年犯罪问题日益引起社会广泛关注。
青少年时期是一个人生理、心理和社会化发展的关键时期,同时也是犯罪的高发期。
本案例选取一起典型的青少年犯罪案件,旨在剖析青少年犯罪的原因、特点以及预防措施,以期为青少年犯罪问题的解决提供有益的参考。
二、案例简介某市某中学初三学生李某,因家庭矛盾、交友不慎等原因,与同年级同学王某、赵某结成犯罪团伙。
该团伙在校园内多次实施盗窃、敲诈勒索等违法行为,严重扰乱了学校的教学秩序,造成了恶劣的社会影响。
三、案例分析1. 犯罪原因(1)家庭原因:李某父母离异,家庭关系紧张,缺乏关爱和引导,导致其心理扭曲,易受不良影响。
(2)学校原因:学校对学生的法制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投入不足,导致学生法制观念淡薄,心理素质较差。
(3)社会原因: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如网络暴力、校园欺凌等,使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形成错误的价值观。
2. 犯罪特点(1)犯罪动机复杂:青少年犯罪动机往往涉及家庭、学校、社会等多方面因素。
(2)犯罪手段简单:青少年犯罪手段多为盗窃、敲诈勒索等,作案手段简单、暴力性强。
(3)犯罪团伙化:青少年犯罪往往以团伙形式出现,作案时相互勾结,共同作案。
3. 预防措施(1)加强家庭教育:家长要关注孩子的成长,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关心孩子的心理健康,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2)完善学校教育:学校要加强对学生的法制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的法律意识和心理素质。
(3)净化社会环境:政府和社会各界要共同打击网络暴力、校园欺凌等不良风气,为青少年健康成长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
(4)加强法制宣传:通过开展法制宣传活动,提高青少年对法律的认知,增强法律意识。
四、结论青少年犯罪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涉及家庭、学校、社会等多方面因素。
要有效预防青少年犯罪,需要家庭、学校、社会共同努力,从多个层面加强教育、引导和防范。
本案例对青少年犯罪的原因、特点进行了剖析,并提出相应的预防措施,以期对青少年犯罪问题的解决提供有益的参考。
犯罪心理学案例分析
犯罪心理学案例分析(胡道武)案例简介:2002年10月9日,福建省福清市警方破获一起在校中学生杀害在校生案,抓获陈某等五名犯罪嫌疑人,缴获作案工具两轮摩托车1部、六四式军用手枪子弹3发等物品。
犯罪嫌疑人陈某(男,1987年12月出生,某中学初三学生),郭某(男,1987年5月出生,系陈某的同班同学),黄某(男,1988年1月出生,系陈某的同班同学),李某(男,1987年6月出生,系某中学初三学生),杨某(男,1988年2月出生,系某中学初三学生)供认,他们因长期在一起玩电子游戏机而结为朋友,因陈某母亲与受害者母亲有积怨经常吵架,陈某怀恨在心,伺机报复,于是犯罪嫌疑人陈某便召集郭某、黄某、杨某进行密谋寻求报复。
案例分析——基于犯因的分析一、犯因性环境因素:(一)社会不良现象腐蚀着青少年纯洁的心灵。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发展的问题愈演愈烈,且影响深远。
一是社会上很多大学毕业生找不到工作,严重影响了青少年上学的兴趣,产生厌学情绪,经常逃学,就业困难,使一些青少年整日无所事事,久而久之走上邪道;二是影视、互联网传播不健康、暴力、淫秽等丑恶的东西;三是社会改革中出现的贫富分化、一切向钱看等不正常观念的影响;四是社会上偷盗、抢劫、黄赌、斗殴、色情等犯罪案件的潜移默化。
案例中的5名青少年长期在一起玩游戏机,心理发育受游戏中暴力元素的影响,养成了暴力对待事情的处世态度。
(二)不正确的家庭教育给孩子造成难以矫治的人格障碍。
家庭是青少年的第一课堂,父母是第一任教师,正确的家庭教育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是极其重要的。
不正确的家教在青少年的心理形成人格障碍,形成不正确的人生观。
在行为上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例如父母不和、闹离异、家庭经济差、不尊重孩子的人格,在这种高压下,孩子的心理畸形。
青少年在不良的家庭环境耳濡目睹,久而久之,使他们孤独、自卑、怨恨、狂妄,极易被坏人所利用,极易走上犯罪的道路。
案例中的5名青少年因家庭成员与他人的矛盾而报复,继而杀害被害人,就是典型严重缺失良好的家庭教育。
青少年性犯罪案例分析
青少年性犯罪案例分析——关于李天一案件的思考目前,青少年犯罪问题日益严重,已成为影响我国青少年正常成长及危害社会治安的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前段时间引发热议的李天一案件,是典型的青少年性犯罪案件;11月19日,历时13小时的李某某案二审在北京市一中院结束,一时间,再次引发群众关注;一、案件背景2013年2月17日,李天一等5人在海淀区某酒吧与18周岁的女子杨某喝酒,使用殴打,恐吓等手段将杨某带至宾馆,以帮助杨某醒酒为由开房,后五人在违背被害人意愿的情况下先后与其发生性关系;李天一案件属于性犯罪最为典型的代表类型——强奸犯罪,它具有暴力犯罪和性犯罪的双重性质;该案中涉案人员共5人,且5人都参与强奸行为故可将该案定性为轮奸,这种团伙轮流强奸比单个人的强奸的危害性要严重得多;但此案中李天一确定为未满18周岁的未成年人,因其受法律保护,故在判刑时法律会酌情给予从轻或减刑处罚;二、犯罪成因一主体因素1、青春期的胜利和心理因素:由于青春期面临着心理发育的加速,性生理与性心理处于矛盾的发展阶段,生理与心理的不平衡发展;17岁的李天一便是处于这一发展阶段;2、醉酒状态:案发前李天一等5人与杨某在一酒吧有过醉酒行为,酒精的作用会影响神经系统的功能和心理过程的正常进行,大大降低自我的控制能力;3、不良的行为经历:李天一轮奸事件爆出之后,网上又爆出李天一曾强奸其英语家教老师;李天一在轮奸事件之前就有过性犯罪行为,并且没有得到惩罚,这样更加助长了他的犯罪心理和行为;二主体外因素1、社会因素:随着经济的日益增长,人们的思想越来越开放,使得某些公共场所和行业管理不严,商业性色情活动增多;加之众多的不良性文化泛滥并在青少年的生活中传播得更加广泛和深入,类似李天一这样的青少年极易在这样的文化环境中习得一些不良习惯,并且积淀性犯罪的想法和意念;2、家庭因素:李天一是着名歌唱家李双江和梦鸽的儿子,家庭条件优越,父母在教养李天一时倾向于以溺爱的形式,对于他做错的事,父母都尽力为其解决,纵容他的错误;父母对他的教养有着众多的缺陷,过分保护没有使他树立起作为一个男孩该有的责任感、判断力和控制力;众多资料表明,李天一实施性犯罪行为跟“失败的家庭教育”有很大的联系;3、人际交往因素:犯罪行为的产生常常与群体有关,犯罪人的行为也常常受周围人的影响;青少年性犯罪可能是群体成员相互模仿,也可能是受到团体中人的传习教唆;李天一轮奸事件,共有五人涉案,李天一身处该团体中必然会受到影响;三、青少年性犯罪的危害一对实施性犯罪的青少年而言1、虽然未成年人犯罪在法律上会给予一定的从轻或减刑处理,但他们青少年犯下性质较为严重的罪行,依然要负刑事责任,并会受到法律的相应惩罚,这对犯罪人的未来是十分不利的,将成为他们日后生活的一个污点;李天一可能被判处3—10年有期徒刑,这意味着他至少要在监狱度过3年的青春时光,这无疑会严重影响到他日后的人生发展;2、实施了性犯罪后,会给犯罪人的恋爱、婚姻、家庭生活带来严重而持久的消极影响,甚至是人生障碍,其社会回归较为困难;大多数青少年尚未结婚,实施性犯罪并因此入狱后,将严重影响到其将来的婚姻家庭;3、青少年性犯罪也将给犯罪者的家人带来身体和心理的双重打击;父母千辛万苦把孩子养大,都希望孩子能有出息,结果自家孩子竟然犯罪,父母自然会受到严重打击;同时,社会舆论的压力更是有如利剑,青少年犯罪,父母难免被扣上教养不当的帽子;二对被害人而言1、遭到性侵犯甚至被轮奸的被害人将身受伤害,心受残损,进而给女性的工作、学习、生活、家庭等造成破坏,有的甚至造成严重的心理障碍;2、性犯罪见光后将会对被害人的声誉造成极大的伤害,社会的舆论常常在伤口撒盐,进一步损害被害人的自尊,并严重影响被害人婚姻和家庭;3、给被害人的家人带来巨大的打击;知道自己的家人受到残暴的性摧残,是多么令人痛心至极的事情,同时社会的舆论也将波及到家人的心理和行为;四、青少年性犯罪的预防对策一学校发挥学校的教育功能,加强对青少年的性健康教育;学校应摒弃传统思想中封闭的观念,适时的为青少年们提供健康的性教育,帮助青少年揭开性的神秘面纱,避免青少年好奇性而实施性犯罪行为;二家庭重视家庭教育的作用,给予孩子正当的家庭教育,给孩子提供良好的成长平台;家庭是个体成长的开端,家庭对孩子的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家长在孩子的教育过程中,不能过分溺爱,也不能完全持拒绝的态度,要适当的把握家庭教育的尺度;三社会社会应为青少年创造良好的成长环境;随着经济的发展,网络传媒、不良书籍等媒介越来越深入青少年的生活,并深深地影响青少年的性心理和性行为;透过李天一案件,我们不得不进行深思,青少年作为祖国的花朵,正是成长和发展的大好时间,却在性犯罪中迷失了自己的大好青春;这些在我们看来是沉重而又惋惜的,但我们无法回避这个现实,而必须勇敢地去面对,并积极地思考这些案件带给我们的震撼和经验,我们必须努力地合民众之力,想出切合实际的可以付诸实践并有利于改变现状的合理措施;。
青少年教育犯罪案例分析(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近年来,我国青少年犯罪问题日益突出,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青少年教育犯罪不仅给受害者家庭带来巨大的痛苦,也给社会治安带来严重影响。
本文以一起青少年教育犯罪案例为切入点,分析其成因、特点及预防措施,以期对青少年教育犯罪问题有所启示。
二、案例简介某市某中学一名15岁男生小王(化名),因长期受到同学小张(化名)的欺凌,心理受到极大伤害。
在遭受欺凌的过程中,小王曾向老师反映过情况,但老师并未给予足够重视。
于是,小王在愤怒和绝望中,产生了报复心理。
在一次放学后,小王携带一把水果刀,将小张刺伤,导致小张重伤住院。
此事件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关注。
三、案例分析1. 成因分析(1)家庭教育缺失。
小王的家庭教育存在严重缺失,父母忙于工作,很少关心他的学习和生活,导致他在心理上缺乏安全感,容易受到外界不良因素的影响。
(2)学校教育问题。
学校在管理上存在漏洞,未能及时发现和解决学生之间的矛盾,导致矛盾激化。
同时,教师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关注不够,未能及时发现小王的心理问题。
(3)社会环境因素。
当前社会,青少年面临着来自家庭、学校、社会等多方面的压力,容易产生心理问题。
此外,一些不良信息对青少年产生负面影响,导致他们价值观扭曲。
2. 特点分析(1)报复性强。
小王在遭受欺凌后,产生了强烈的报复心理,这是青少年教育犯罪的一个典型特点。
(2)手段残忍。
小王使用水果刀刺伤小张,手段残忍,反映出青少年在犯罪过程中往往缺乏理智。
(3)心理扭曲。
小王在遭受欺凌后,心理受到极大伤害,导致他价值观扭曲,走上了犯罪道路。
四、预防措施1. 加强家庭教育。
家长要关注孩子的学习和生活,给予他们足够的关爱和支持,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2. 改进学校教育。
学校要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提高教师对学生心理问题的关注程度,及时发现和解决学生之间的矛盾。
3. 营造良好社会环境。
政府和社会各界要共同努力,营造一个有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社会环境,减少不良信息对青少年的影响。
大学生心理健康案例分析
大学生心理健康案例分析案例一:前不久,江西中医学院科技学院2006级临床专业的学生李某,在其学校附近与男友发生争执并提出分手,遭男友割断喉管后死亡。
据目击者称,事发时,杨某拿着一把十余厘米的刀追死者,并朝其喉咙处割去,杀死女友后,杨某抱着死者久久不肯离去,直到110民警来到现场,将其带走。
大学生心理发展尚未稳定,踏入大学,就相当于踏入半个社会,从而他们感到不适应,害怕失败、害怕拒绝,心理上的矛盾冲突尤为突出。
这些矛盾解决不好,就可能成为大学生犯罪的心理基础。
目前,大学生犯罪心理复杂多样,其突出表现在犯罪动机、价值观念、人格障碍、个体心理偏差等方面。
种种原因表明,这些障碍与偏差导致的犯罪心理与社会就业、家庭经济、个人恋爱所造成的心态失衡、心理变态、心理疾病有关。
近几年来,大学生打架斗殴、杀人伤害、强奸之类的人身伤害犯罪案件时有发生并呈上升趋势,目前已是仅次于大学生盗窃犯罪的第二大类案件,这种现象值得关注和警惕。
心病终需心药医,心理专家呼吁:学校、家庭乃至社会都要在学习、生活、恋爱、就业等方面,更多地给予大学生一些心理关照和疏导,才能减缓和化解大学生的心理。
大学生心理发展尚未稳定,踏入大学,就相当于踏入半个社会,从而他们感到不适应,害怕失败、害怕拒绝,心理上的矛盾冲突尤为突出。
这些矛盾解决不好,就可能成为大学生犯罪的心理基础。
目前,大学生犯罪心理复杂多样,其突出表现在犯罪动机、价值观念、人格障碍、个体心理偏差等方面。
种种原因表明,这些障碍与偏差导致的犯罪心理与社会就业、家庭经济、个人恋爱所造成的心态失衡、心理变态、心理疾病有关。
案例二:小A与小B是某艺术院校大三的学生,同在一个宿舍生活。
入学不久,两个人成了形影不离的好朋友。
A活泼开朗,小B性格内项,沉默寡言,小B逐渐觉得自己像一只丑小鸭,而小A却象一位美丽的公主,心理很不是滋味,她认为A处处都比自己强,把风头占尽,时常以冷眼对小A。
大学三年级,小A 参加了学院组织的服装设计大赛,并得了一等奖,小B得知这一消息先是痛不欲生,而后妒火中烧,趁小A不在宿舍之机将A的参赛作品撕成碎片,扔在小A的床上。
犯罪心理行为分析
个人成长经历分析 赵承熙自小有些口齿不清, 而且很少与家人交流,到美 国不久便被诊断有孤独症症 状。但他的母亲好像不太重 视这件事。 赵在美国读中学时,经常会因为 口音而遭到白人(其中不乏富家 子弟)的嘲笑。他曾经参加过基 督教青年团体,虽然他非常聪明, 但还是常常遭到当中富人孩子的 欺凌和侮辱。
犯罪心理及事件总结
在赵承熙还在八岁时父母就移居美国,巨大的环境 差异使赵程熙无法适应,他变得寡言寡语,而父母 忙于工作,并没有及时发现处理小承熙的问题,再 加上早些年在美国家庭贫穷,个人性格内向的他更 是受到了同龄白人的欺负,但他也无法发泄,无法 给父母伙伴或老师及时沟通,在最需要心里认同的 时候,他独来独往,根据埃里克· 埃里克森 的认同 危机理论,“自我认同危机”一词指的是人在缺乏 自我认同感时所感到的混乱和失望。而自我认同危 机通常出现在青春期。青少年阶段可能是人一生中 最困难的时期,显然赵承熙并没有形成良好的自我 认知,案发时赵承熙23岁了,处于毕业前夕,一个 本应该完成学业走入社会,开始独立生活,承担自 己的成年人,却无法正视自己的孤独,在和自我的 激烈角逐中,将恐惧和仇恨投向外部,他将自己的 恐惧归结于富人子弟,欺负他的同龄人,于是导致 了这个悲剧。
大学心理逐渐扭 曲,嫉妒敏感与人结 怨。
个人性格分析
马加爵家境贫寒,父母务农并没有 太多事件关注他的成长,导致马加爵性 格木讷寡言,喜欢一个人独处。 成绩一向优异,但总是把奖状藏起 来,不爱与他人分享,非常内向。被认 为是一个没有朋友,只会老老实实读书 的孩子。马加爵躲开集体的圈子,逐渐 远离同学。 马加爵考上大学后试图改变自己孤 僻的性格,逐渐融入大学文化,但是往 往弄巧成拙,情况越来越糟糕,开始怀 疑一切,变得神经兮兮,脾气越发暴躁, 变得暴躁乖戾。
青少年法律犯罪案例分析(3篇)
第1篇一、引言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他们的健康成长关乎国家的繁荣昌盛。
然而,近年来,青少年法律犯罪问题日益突出,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本案例分析以一起青少年犯罪案件为切入点,通过对案件背景、犯罪过程、法律适用等方面的分析,探讨青少年法律犯罪的原因、特点及预防措施,以期对青少年法律犯罪问题的解决提供参考。
二、案件背景2019年5月,某市某中学发生了一起青少年犯罪案件。
犯罪嫌疑人李某,男,16岁,系该校初三学生。
案发当晚,李某与同班同学王某(男,15岁)因琐事发生争执,李某持刀将王某刺伤,造成王某重伤。
案发后,李某逃至外地,后被公安机关抓获。
三、犯罪过程1. 犯罪动机:李某与王某的矛盾源于日常生活中的小摩擦。
在一次课间休息时,两人因争执而发生了肢体冲突。
李某在冲突中受到伤害,心生怨恨。
2. 犯罪手段:案发当晚,李某携带一把折叠刀来到王某家,趁王某不备,持刀将其刺伤。
3. 犯罪后果:王某被刺伤后,李某逃离现场。
王某经抢救后,仍留下严重的后遗症,生活不能自理。
四、法律适用1. 刑事责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十七条,李某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犯故意伤害罪,应当负刑事责任。
2. 刑罚适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三十四条,李某犯故意伤害罪,致人重伤,依法应当判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五、青少年法律犯罪原因分析1. 家庭教育缺失:李某的父母忙于工作,疏于对李某的关爱和教育,导致其法制观念淡薄,道德品质低下。
2. 学校教育不足:学校在青少年法制教育方面存在一定程度的不足,未能充分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
3. 社会环境因素:社会不良风气对青少年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使他们在面对矛盾和冲突时,容易采取暴力手段解决问题。
4. 个人心理因素:李某性格孤僻,缺乏与人沟通的能力,容易产生怨恨心理,最终导致犯罪行为的发生。
六、预防措施1. 加强家庭教育:家长要关注孩子的成长,注重培养他们的法制观念和道德品质,为青少年健康成长提供良好的家庭环境。
青年学生犯罪心理案例分析马
二、犯罪原因的分析
人际关系历来不良—— 信中自述:“姐,我换位置了,但我仍
二、犯罪原因的分析
暴力犯罪行为的情境前因 —— 打牌时因同学说他作弊而发生口角,当时众
人把他的种种“劣迹〞数落了一番,特别 是有人言“吃饭时,连你广西老乡都不愿 叫你了〞,刺激了他的自尊心,他说当时 只是想杀死那一人而已。
犯罪心理学家认为,被害人是在冲突过程中 首先采用语言伤害的人。暴力行为可能是 一种试图挽回面子的报复行为。
心理健康的一个支点
正确认识与评价自我是认识世界和他人的支点。 自傲者目中无人,人际紧张;自卑者封闭自我, 敏感多疑,缺乏人际支持,易产生反社会行为。
古训:“射有似乎君子,失诸正鹄,反求诸其 身。〞“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如琢如磨者,自修也。〞“吾日三省吾身〞。
指导:悦纳自我,肯定自我价值和独特性;学 会欣赏和赞扬他人,成认和宽容差异。
三、反思
坚持德智体心的全 面开展。德智体心 各要素之间是相互 作用和制约的。只 有全面开展才能做 一个有益于社会的 人,是大学生走向 社会,成家立业的 基石。
品格
人格
体格
儒家教育古训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 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二、犯罪原因的分析
上网游戏与武侠小说的影响 —— 有专家认为,马加爵的体格属于健壮有力
型,容易产生男孩子常有的暴力情结, 这种情结说得好听是“英雄情结〞,实 质上是个人应该受到控制的东西。上网 玩游戏很容易把他这些内心的东西唤醒。 马加爵高中时曾沉迷于武侠小说的世界里, 还时常买啤酒到宿舍里解闷。
青少年犯罪心理调研活动数据及个案分析报告
青少年犯罪心理调研活动数据及个案分析报告通海县人民检察院尹荔为进一步了解和掌握青少年犯罪心理状况和个性特征,探析青少年犯罪心理形成原因,为教育、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犯罪的发生提供心理学依据,正确引导和帮助青少年健康成长,共青团通海县委与通海县检察院联合开展了预防青少年犯罪调研活动.现针对此次调研活动采取的方法、运用的工具及得到的原始数据,和两个青少年犯罪个案的访谈结果,分析汇报如下:一、调研方法和形式:1、调研对象及范围:23名14-18岁青少年犯,其中21名在押,2名分别被判处缓刑和免予刑事处罚,发出问卷30份,收回23份,有效问卷23份.某县七所中学14-18岁在校青少年及家长、某社区14-18岁青少年的家长.发出学生问卷374份,收回364份,有效问卷325份,随机抽取260份;发出家长问卷424份,收回419份,有效问卷381份,随机抽取260份.2、调查方法及工具:①采用问卷调查法[问卷调查法是指调查者运用统一设计的问卷向被选取的调查对象了解情况或征询意见的调查方法.]、个案访谈法,对21名在押青少年犯及2名分别被判处缓刑和免予刑事处罚的青少年犯及家长进行心理互动.②采用量表调查问卷(问卷二和问卷四)和问卷调查法(学生、家长自填问卷、统一指导语,包括问卷一和问卷三).应用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王极盛教授编制的《中国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问卷二)了解260名14-18岁在校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状况,该量表由60个项目组成,有10个分量表,分别为强迫症状[反映受试者做作业必须反复检查,反复数数.总在想一些不必要的事情,总害怕考试成绩不好等强迫症状.]、偏执[反映受试者觉得别人占自己便宜,别人在背后议论自己,对多数人不信任,别人对自己评价不适当,别人跟自己作对等偏执问题.]、敌对[反映受试者控制不住自己脾气,经常与别人争论,容易激动,有摔东西的冲动等等.]、人际关系敏感[反映受试者别人不理解自己,别人对自己不友好,感情容易受到别人伤害,对别人求全责备,同异性在一起感到不自在等问题.]、抑郁[反映受试者感到生活单调,感到自己没有前途,容易哭泣,责备自己,无精打采等问题.]、焦虑[反映受试者感到紧张,心神不定,无缘无故的害怕,心里烦躁,心里不踏实等问题.]、学习压力感[反映受试者感到学习负担重,怕老师提问,讨厌做作业,讨厌上学,害怕和讨厌考试等问题.]、适应不良[反映受试者对学校生活不适应,不愿参加课外活动,不适应老师教学方法,不适应家里学习环境,情绪不平衡等问题.]、情绪不稳定[反映受试者情绪不稳定,对老师和同学以及父母,学习热情忽高忽低等问题.]、心理不平衡[反映受试者感到老师和父母对自己不公平、对同学比自己成绩好难过和不服气等问题.],量表是采用五级计分法,即无为1分,轻度为2分,中度为3分,偏重为4分,严重为5分,在心理健康测试中,总均分和各分量表均分的分值参考分值均为:小于分值2说明没有问题,分值2-2.99说明有轻度问题,分值3-3.99说明有中度问题,分值4-5说明有重度问题.把总均分判断学生总体情况与分量表判断学生具体的心理健康问题二者结合起来,就可以全面、具体地判断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采用英国著名教育家唐纳德.切尼希的著作《父母必读》里的《家长教育方法量表》(问卷四)对260名家长进行测试,通过测试了解14-18岁青少年的家长教育孩子的方法状况,从而分析家长教育方法与青少年犯罪之间的关系.该量表包括20个项目,每个项目有三个答案,评分标准为:a=1分,b=2分,c=3分,积分总数与总数评价相对照,可大致了解教育子女是否成功.问卷调查法(问卷一和问卷三)的问题主要是根据我们想了解的,问卷二和问卷四里没有涉及到的,而又可能对研究青少年心理健康及犯罪动因产生重要影响的信息设计的,具体包括14-18岁青少年与家长、老师、朋友的互动关系、处理不良情绪的方式,攻击心理和行为,学校的管理体制对于预防青少年犯罪的作用等内容,及生活自理能力(养成良好习惯、打理日常生活、合理管理钱财、科学支配时间)、有效交流能力(口头语言沟通、书面语言沟通、肢体语言沟通、学会寻求帮助)、独立决策能力(会自己做决定、学会做小决定、会做合理决定、用技巧做决定)、劳动创新能力(劳动中会动手、让劳动创造美、劳动创造能力、实现人生价值)、获取信息能力(处理信息能力、创造信息能力、交流信息能力、信息免疫能力)、自我[自我又称自我意识或自我概念,是个体对自己存在状态的认知,包括对自己的生理状态、心理状态、人际关系及社会角色的认知.对孩子来讲,是自信还是自卑?老师是否喜欢自己?爸妈是否疼爱自己?同学是否喜欢自己?自己在学校是很棒的还是很差的?都属于自我概念的认知.对孩子来说,父母及周围人对他的态度就是他自我概念形成的镜子,孩子从这些态度中形成对自己的认知,如果这些态度是积极的,孩子自我的概念的形成可能就是积极和自信的,如果这些态度是否定的,孩子自我概念的形成就有可能是消极和自卑的.自我概念的形成分三个阶段:即从生理自我到社会自我,最后到心理自我.第一阶段是生理自我形成阶段(8个月-3岁),是一个人对自己躯体的认知,包括占有感、支配感和爱护感等.孩子通过自己的肢体、肌肤、感官刺激来感知自己的存在.这个阶段父母最重要是给孩子更多的拥抱、抚摸和鼓励.最好由父母亲自带.第二阶段是社会自我的形成阶段(3岁-13、14岁),是社会如何看待一个人并被他意识到,孩子会从别人的眼中判断自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并分析得出父母和周围人期望自己如何去做.这一阶段父母要给予孩子更多的鼓励,让孩子形成自信、乐观的个性,父母太高的期望会导致孩子焦虑,不正确的期望则是孩子毛病和坏习惯的开始.第三个阶段是心理自我的形成阶段(青春期——成年,大约10年).心理自我是一个人能知觉和调节自己的心理活动,以及一个人态度、价值观、人格特征形成的阶段,这一阶段,是根据社会需要和自身发展的要求调控自己的心理与行为.孩子逐渐脱离对成人的依赖,表现出主动和独立,强调自我价值和自我理想,特别重要的是发展了自尊和自信,因此父母要给予孩子尊重和理解,给予合适的引导而不应该是过多的干涉,才有利于孩子形成明确的个体态度、独立自我的信念,及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过多的压制和干涉要么引起孩子强烈的叛逆和抵制,要么会使孩子失去自我和真正长大的机会.]认识能力(认识评价自我、对照反思自我、修正完善自我、监控调节自我)、处理情绪能力(培养积极情绪、学会表达情绪、调适不良情绪、食补改善情绪)、和谐关系能力(与自己和谐、与他人和谐、与社会和谐、与自然和谐)、野外生存能力(野外识别方向、野外获取食物、野外搭建帐篷、意外事故求救)9项能力掌握程度的自我评价、引起青少年犯罪的因素及预防建议等内容.二、调查结果及分析:1、对21名在押青少年犯和分别被判缓刑和免予刑事处罚的2名(青少年犯甲、青少年犯乙)青少年犯的问卷调查结果及分析:①选取问卷中的17个问题进行统计分析,具体内容为:⑴“如果您与家人关系不是很好,那您认为主要原因是什么”,18人(78%)回答“父母总是和我们的想法不一致”;2人回答“父母对我过分溺爱”,2人回答“父母对我过分苛刻”,1人回答“其他”.⑵“父母间的感情对孩子各方面的发展重要吗”,5人(22%)回答“最重要”,11人(48%)回答“很重要,6人回答“一般”,1人回答“无关紧要”.⑶“父母主要采取一种什么样的方式教育,抚养您成长”,6人(26%)回答“家长式粗陋管教”;12人(52%)回答“不经常打骂孩子,但在每件事情上,要孩子听从家长的意见”;2人(9%)回答“对孩子没有什么特别要求,使孩子的内心感受不到父母对他的教育和爱”;3人(13%)回答“很爱孩子,尊重孩子的想法”.⑷“父母与您经常交流的主要内容是什么”,6人(26%)回答“学习”,2人(9%)回答“学习、感情和娱乐”,2人回答“感情”,5人回答“金钱、娱乐”,8人回答“问我干什么工作或好好干活或生活上的事或生活状况.”(交流内容为其他的有15人,占65%)⑸“您感到每做一件事情时会受到父母的干涉吗?”2人(9%)回答“会受到父亲的干涉”,14人(61%)回答“父母亲都会干涉”,7人(30%)回答“父母会尊重我的意见.⑹“您心里有烦恼时向谁说?”,19人(83%)选择会跟朋友、同学、网友或者不说,4人(17%)选择跟父母说.⑺“当您与周围人发生争执(吵架、打斗)后,是否会清醒地意识到自己当时缺少必要的宽容、忍耐与豁达?”,13人(57%)回答“会意识到,并且往往事后意识到我的自尊心在当时受到的伤害,但没有我当时想象的那么严重,如果当时冷静一下,或许会找出比攻击对方更为适宜的处理方式”,8人(35%)回答“没感觉,事情过去了,就不会再想了”,2人(8%)回答“没有这样想过,相反,我还觉得别人才缺乏必要的宽容、忍耐与豁达,我打伤别人,实属活该”.⑻“在生活中您对那些不喜欢,看不惯的人反应如何?”,4人回答“十分讨厌”,6人(26%)回答“心里压抑对其的厌恶感,会避免与其正面相见”;5人回答“不但心理上感到厌烦,而且还想对其进行口头或者身体的攻击”,8人回答“既然感觉厌恶,就采用言语或行为对其进行攻击和教训,不管是否会对其造成身体或心理上的伤害”(产生攻击心理或想用语言和行动实施攻击的13人,占57%)⑼对于“您对师生关系的满意程度是”2人回答很满意,3人回答满意,(回答满意以上的5人仅占22%)13人回答一般,2人回答不满意,1人回答较差,2人回答很差.⑽“您对同伴关系的满意程度是”7人回答很满意(30%),12人回答满意(53%),4人回答一般(17%).⑾“您所了解到的社会环境中可能引起青少年犯罪的因素有”4人(17.4%)回答“黄赌毒、暴力和网络”,10人(43.5%)回答“黄赌毒”,4人(17.4%)回答“暴力”,5人(21.7%)回答“网络”.⑿“学校有没有组织过全面深入的法制教育”3人回答“经常”,10人回答“有时”或“偶尔”(43%),10人回答“从不”(43%).⒀“您认为现在学校的管理体制对预防青少年犯罪有帮助吗”8人回答“很有帮助”(35%),7人回答“有一点帮助”(30%),4人回答“没有帮助”,4人回答“可能助长犯罪”.⒁“您认为现在社会对青少年犯罪现象关心程度如何”4人认为很关心(17%),11人认为一般,4人认为关心不够,4人认为很不关心,导致此现象频繁发生.⒂“青少年的法制观念,预防犯罪及自我保护能力如何?”1人认为较强(4%),16人认为一般,6认为根本没有.⒃“逃学原因是什么?”7人(30%)认为对学校、家庭的生活感到压力大,不快乐,5人(22%)认为也许做了家长、学校不满意的事,逃避家长或是学校老师严厉苛刻的责骂与惩罚,11人(48%)认为也许只是仅仅为了寻求自己想要的自由与刺激,向往那种逃课、逃学过程中的新鲜感.⒄“你是否参加过青少年心理专业辅导”3人回答“有时”或“偶尔”,20人(87%)回答“从不”;“如果有机会,你愿意参加这种培养综合能力的训练吗”23名青少年犯中18人(78%)回答“很愿意参加”.以上问题围绕“青少年犯与父母、老师、同伴的关系,父母的教养方式,处理不良情绪的方式,攻击心理和行为,学校的管理体制对于预防青少年犯罪的作用、导致青少年犯罪的因素、社会对青少年犯罪的关心程度、青少年对预防犯罪及自我保护能力状况”来展开调查.②23名青少年犯围绕9项能力掌握程度进行自我评价:⑴生活自理能力(养成良好习惯、打理日常生活、合理管理钱财、科学支配时间):评价很好(10分)的3人,较好(8分)的3人,一般(6分)的13人,不清楚(3分)3人,很差(0分)1人.⑵野外生存能力(野外识别方向、野外获取食物、野外搭建帐篷、意外事故求救):评价很好(10分)的有6人,较好(8分)2人,一般(6分)有8人,不清楚(3分)6人,很差(0分)1人.⑶自我认识能力(认识评价自我、对照反思自我、修正完善自我、监控调节自我):评价很好(10分)4人,较好(8分)的有1人,一般(6分)的8人,不清楚(3分)10人.⑷有效交流能力(口头语言沟通、书面语言沟通、肢体语言沟通、学会寻求帮助):评价很好(10分)的0人,较好(8分)3人,一般(6分)16人,不清楚(3分)4人.⑸独立决策能力(会自己做决定、学会做小决定、会做合理决定、用技巧做决定)评价很好(10分)3人,较好(8分)5人,一般(6分)8人,不清楚(3分)7人.⑹劳动创新能力(劳动中会动手、让劳动创造美、劳动创造能力、实现人生价值):评价很好(10分)3人,较好(8分)7人,一般(6分)7人,不清楚(3分)3人,很差(0分)3人.⑺处理情绪能力(培养积极情绪、学会表达情绪、调适不良情绪、食补改善情绪):评价很好(10分)2人,较好(8分)2人,一般(6分)11人,不清楚(3分)6人,很差(0分)2人.⑻获取信息能力(处理信息能力、创造信息能力、交流信息能力、信息免疫能力):评价很好(10分)2人,较好(8分)3人,一般(6分)10人,不清楚(3分)6人,很差(0分)2人.⑼和谐关系能力(与自己和谐、与他人和谐、与社会和谐、与自然和谐):评价很好(10分)6人,较好(8分)4人,一般(6分)9人,不清楚(3分)3人,很差(0分)1人.从上述评价可以得出以下结论:⑴对生活自理能力作出很好、较好评价的仅有6人(占26%);对野外生存能力作出很好、较好评价的仅有8人(占35%);对自我认识能力作出很好、较好评价的仅有5人(占22%);对有效交流能力作出很好、较好评价的仅有3人(13%);对独立决策能力作出很好、较好评价的仅有8人(占35%);对劳动创新能力作出很好、较好评价的有10人(占43%);对处理情绪能力作出很好、较好评价的仅有4人(占17%);对获取信息能力作出很好、较好评价的仅有5人(占22%);对和谐关系能力作出很好、较好评价的有10人(占43%).对9项能力的掌握程度普遍处于中下.⑵评价的内容从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他们缺乏良好的生活习惯、行为习惯,不能够合理的管理钱财,调适不良情绪能力极差,自我失控(心理和行为失控),缺乏自尊和自信,与他人的有效交流和交往存在较大程度的障碍,意外求救、自我保护能力差.2、260名在校青少年的问卷调查结果及分析:(一)对260名在校青少年的问卷调查:①选取问卷中的17个问题进行统计分析,具体内容为:⑴“如果您与家人关系不是很好,那您认为主要原因是什么”,199人(77%)回答“父母总是和我们的想法不一致”;61人回答“父母对我过分溺爱”或“父母对我过分苛刻”或“父母不能以身作则”.⑵“父母间的感情对孩子各方面的发展重要吗”,157人(60%)回答“最重要”,100人(38%)回答“很重要“.⑶“父母主要采取一种什么样的方式教育,抚养您成长”,29人(11%)回答“家长式粗陋管教”;114人(44%)回答“不经常打骂孩子,但在每件事情上,要孩子听从家长的意见”;3人(1%)回答“对孩子没有什么特别要求,使孩子的内心感受不到父母对他的教育和爱”;114人(44%)回答“很爱孩子,尊重孩子的想法”.⑷“父母与您经常交流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回答“学习”的有173人,占67%,交流内容除学习外,还交流感情、金钱、娱乐、做人等方面内容的有45人,占17%,其余42人与父母交流内容为“感情”、“金钱”等内容,占16%⑸“您感到每做一件事情时会受到父母的干涉吗?”14人(6%)回答“会受到父亲的干涉”,45人(17%)回答“会受到母亲的干涉”,53人(20%)回答“父母亲都会干涉”,148人(57%)回答“父母会尊重我的意见,不干涉我“.⑹“您心里有烦恼时向谁说?”,140人(54%)选择会跟朋友、同学、网友或者不说,104人(40%)选择跟父母说,16人(6%)会选择跟老师说.⑺“当您与周围人发生争执(吵架、打斗)后,是否会清醒得意识到自己当时缺少必要的宽容、忍耐与豁达?”,215人(83%)回答“会意识到,并且往往事后意识到我的自尊心在当时受到的伤害,但没有我当时想象的那么严重,如果当时冷静一下,或许会找出比攻击对方更为适宜的处理方式”,37人(14%)回答“没感觉,事情过去了,就不会再想了”,8人(3%)回答“没有这样想过,相反,我还觉得别人才缺乏必要的宽容、忍耐与豁达,我打伤别人,实属活该”.⑻“在生活中您对那些不喜欢,看不惯的人反应如何?”,50人(19%)回答“十分讨厌”,186人(68%)回答“心里压抑对其的厌恶感,会避免与其正面相见”;21人(8%)回答“不但心理上感到厌烦,而且还想对其进行口头或者身体的攻击”,3人(1%)回答“既然感觉厌恶,就采用言语或行为对其进行攻击和教训,不管是否会对其造成身体或心理上的伤害”(产生攻击心理或想用语言和行动实施攻击的24人,占9%)⑼“您对师生关系的满意程度是”43人回答很满意,132人回答满意,(回答满意以上的175人占67%),78人(30%)回答“一般”,3人(1%)回答“不满意”,4人(1.5%)回答“较差”.⑽“您对同伴关系的满意程度是”52人(20%)回答“很满意”,160人(62%)回答“满意”,45人(17%)回答“一般”,2人(0.7%)回答“不满意”,1人(0.3%)回答“较差”.⑾“您所了解到的社会环境中可能引起青少年犯罪的因素有”94人(36.2%)回答“黄赌毒”,52人(20%)回答“网络”,53人(20.4%)回答“暴力”,53人(20.4%)回答“黄赌毒、暴力和网络”,8人(3%)认为“其他:情感、家庭、学校等”.⑿“学校有没有组织过全面深入的法制教育”204人(79%)回答“有时或偶尔”,29人(11%)回答“经常”,27人(10%)回答“从不”.⒀“您认为现在学校的管理体制对预防青少年犯罪有帮助吗”94人(36.2%)回答“很有帮助”,149人(57.3%)回答“有一点帮助”,17人(6.5%)回答“没有帮助”.⒁“您认为现在社会对青少年犯罪现象关心程度如何”64人(25%)认为“很关心”,111人(43%)认为“一般”,63人(24%)认为“关心不够”,22人(8%)认为“很不关心,导致此现象频繁发生”.⒂“青少年的法制观念,预防犯罪及自我保护能力如何?”27人(10%)认为“很强”,59人(23%)认为“较强”,165人(63%)认为“一般”,9人(4%)认为“根本没有”.⒃“逃学原因是什么?”110人(42%)认为“对学校、家庭的生活感到压力大,不快乐”,54人(21%)认为“也许作了家长、学校不满意的事,逃避家长或是学校老师严厉的责骂与惩罚”,68人(26%)认为“也许只是仅仅为了寻求自己想要的自由与刺激,向往那种逃课、逃学过程中的新鲜感”,12人(5%)说不知道原因,16人(6%)说其他原因.⒄“你是否参加过青少年心理专业辅导“218人(84%)回答”从没参加过“,42人(16%)回答”有时或偶尔参加过“,”如果有机会,是否愿意参加辅导“181人(70%)回答”愿意参加“.以上问题围绕“与父母、老师、同伴的关系,父母的教养方式,处理不良情绪的方式,攻击心理和行为,学校的管理体制对于预防青少年犯罪的作用、社会环境导致青少年犯罪的因素、社会对青少年犯罪的关心程度、青少年对预防犯罪及自我保护能力状况”进行调查.②260名在校青少年围绕9项能力掌握程度进行评自我价:⑴生活自理能力(养成良好习惯、打理日常生活、合理管理钱财、科学支配时间):评价很好(10分)的44人,较好(8分)的126人,一般(6分)的89人,很差(0分)1人.⑵野外生存能力(野外识别方向、野外获取食物、野外搭建帐篷、意外事故求救):评价很好(10分)的有22人,较好(8分)77人,一般(6分)有98人,不清楚(3分)53人,很差(0分)10人.⑶自我认识能力(认识评价自我、对照反思自我、修正完善自我、监控调节自我):评价很好(10分)40人,较好(8分)的有100人,一般(6分)的107人,不清楚(3分)12人,很差(0分)1人.⑷有效交流能力(口头语言沟通、书面语言沟通、肢体语言沟通、学会寻求帮助):评价很好(10分)的40人,较好(8分)81人,一般(6分)116人,不清楚(3分)6人,很差(0分)7人.⑸独立决策能力(会自己做决定、学会做小决定、会做合理决定、用技巧做决定)评价很好(10分)43人,较好(8分)100人,一般(6分)106人,不清楚(3分)6人,很差(0)5分.⑹劳动创新能力(劳动中会动手、让劳动创造美、劳动创造能力、实现人生价值):评价很好(10分)46人,较好(8分)97人,一般(6分)98人,不清楚(3分)15人,很差(0分)4人.⑺处理情绪能力(培养积极情绪、学会表达情绪、调适不良情绪、食补改善情绪):评价很好(10分)32人,较好(8分)94人,一般(6分)119人,不清楚(3分)9人,很差(0分)6人.⑻获取信息能力(处理信息能力、创造信息能力、交流信息能力、信息免疫能力):评价很好(10分)28人,较好(8分)92人,一般(6分)113人,不清楚(3分)26人,很差(0分)1人.⑼和谐关系能力(与自己和谐、与他人和谐、与社会和谐、与自然和谐):评价很好(10分)75人,较好(8分)109人,一般(6分)69人,不清楚(3分)4人,很差(0分)3人.从上述评价可以得出以下结论:⑴对生活自理能力作出很好、较好评价的有170人(占65%);对野外生存能力作出很好、较好评价的有99人(占38%);对自我认识能力作出很好、较好评价的有140人(占54%);对有效交流能力作出很好、较好评价的有121人(47%);对独立决策能力作出很好、较好评价的有143人(占55%);对劳动创新能力作出很好、较好评价的有143人(占55%);对处理情绪能力作出很好、较好评价的有126人(48%);对获取信息能力作出很好、较好评价的有120人(占46%);对和谐关系能力作出很好、较好评价的有184人(占71%).⑵260名青少年对野外生存能力、有效交流能力、处理情绪能力和获取信息能力的掌握程度处于中下;对生活自理能力、自我认识能力、独立决策能力、劳动创新能力、和谐关系能力的掌握处于中上,与23名青少年犯相比,高处10-30个百分点.评价的内容从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他们情绪不稳,与他人的有效交流和沟通存在一定障碍,意外事故求救、自我保护能力需加强.自我(心理和行为)调控能力、自尊和自信、人际交往和处理矛盾的能力、自理及劳动能力需得到加强和提高.(二)260名在校青少年《中国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统计结果:对260名在校14-18岁青少年所做调查结果显示,小于分值2的各项百分比分别是:强迫51%,偏执62%,敌对68%,人际关系敏感50%,抑郁57%,焦虑49%,学习压力37%,适应不良58%,情绪不稳定42%,心理不平衡69%,也就是说,有上述百分比的学生的各项心理健康指标是合格的.而在表明存在问题的2-5分值范围内,出现问题的比例依次是:强迫49%,偏执38%,敌对32%,人际关系敏感50%,抑郁43%,焦虑51%,学习压力63%,适应不良42%,情绪不稳定58%,心理不平衡31%.从最后统计的总均分结果看,没有心理问题的学生人数为146人,比例为56%,存在问题的学生人数为114人,比例为44%.在存在问题的114人中,其中106人分值在2-2.99之间,属于轻度症状,8人分值在3-3.99之间.综合总均分和各分量表均分情况看,大约每2个学生中有1人存在轻度或中度的心理健康问题症状.3、260名家长问卷调查结果:(一)、选取问卷中的13个问题进行统计分析,具体内容为:⑴“如果您的孩子与家人关系不是很好,那您认为主要原因是什么”,199人(77%)回答为“孩子总是和我们的想法不一致”.。
法律青少年案例剖析(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近年来,我国青少年犯罪案件数量逐年上升,其中,未成年人犯罪案件更是备受社会关注。
本案例选取一起典型的青少年犯罪案件,旨在剖析青少年犯罪的原因、特点和预防措施,以期为我国青少年犯罪问题的解决提供有益的参考。
二、案例简介(一)案件基本情况2019年6月,某市某中学学生陈某因涉嫌抢劫罪被公安机关逮捕。
经调查,陈某曾因盗窃被学校处分,但并未吸取教训,反而变本加厉。
案发当晚,陈某伙同另一名未成年人刘某,携带刀片,强行进入某便利店,抢走店内财物共计人民币2000元。
案发后,陈某和刘某被公安机关抓获。
(二)案件处理结果陈某因抢劫罪被判处有期徒刑3年,刘某因抢劫罪被判处有期徒刑2年。
此案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关注,相关部门也针对青少年犯罪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
三、案例剖析(一)青少年犯罪原因1. 家庭因素(1)家庭教育缺失:部分青少年家庭环境不和谐,父母忙于工作,忽视了对子女的教育和关爱,导致子女在成长过程中缺乏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
(2)家庭暴力:家庭暴力是导致青少年犯罪的重要原因之一。
长期生活在家庭暴力环境下的青少年,容易产生心理创伤,从而走上犯罪道路。
2. 学校因素(1)学校教育偏差:部分学校过分注重升学率,忽视了对学生品德教育的培养,导致学生在道德观念、法律意识等方面存在缺陷。
(2)校园欺凌:校园欺凌是导致青少年犯罪的重要因素之一。
受害者往往因为无法承受心理压力而走上犯罪道路。
3. 社会因素(1)社会不良风气:部分青少年受到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追求物质享受,导致价值观扭曲。
(2)网络诱惑:互联网的普及使得青少年更容易接触到不良信息,从而走上犯罪道路。
(二)青少年犯罪特点1. 犯罪手段多样化:青少年犯罪手段不断创新,从传统的盗窃、抢劫发展到网络犯罪、毒品犯罪等。
2. 犯罪团伙化:部分青少年犯罪案件呈现出团伙化特点,成员之间相互勾结,作案手段更加隐蔽。
3. 犯罪动机低级:青少年犯罪动机往往源于物质追求、报复心理等低级动机。
青少年违法犯罪案例小故事及分析精编
青少年违法犯罪案例小故事及分析精编由于某些青少年在社会化进程中没有形成健全的人格,往往容易走上歧途,并且由于年青人逞强好胜,在进行违法犯罪活动过程中,常常带有很大程度的疯狂性。
以下内容是小编为您精心整理的青少年违法犯罪案例,欢迎参考!青少年违法犯罪案例小故事及分析案例1:陈xx、单xx均为某校在校学生,一天陈约单去某中学打龚成,因龚向另一学生强索钱财。
两人在校门口,正好碰上学生胡某栏住龚,陈上去就打,打后胡提出要钱,龚只好同意交出70元钱由陈、胡等人分。
不到一个月,陈又约单、王两人商量说,现在中学正交学费可以去强索或抢学生的钱,之后三人走到学校附近,碰上一名学生,陈上去索要钱财,被害人不服,陈等三人一起上去推打并拉住被害人双手,从身上搜走150元。
几天后小单也来约陈、胡、王等四人,说张某有钱,找到张索钱时被拒绝,于是陈等对张踢打,张被迫只好交出身上的钱。
他们甚至于向小学生索要钱财,一个小学生被拿10元钱后大哭不走,他们又还给这个小学生6元。
尽管这几名学生都只有16岁,而过去没有犯过这类罪错,根据刑法的规定还是被判处刑罚。
案例2:小王与小顾是同校同学,小王读初三,小顾读初一。
一天二人发生口角,小王顺手打了小顾一下,不当一回事就扬长而去。
不想小顾人小气盛,当晚就约了几个小哥们找到小王家,要给小王给一点颜色看看,由于王不在家,就在外面砸门吵闹一阵。
王回家知道后,第二天连续三次找小魏帮助,小魏自认为是小兄弟的头,欺侮小兄弟就是给他小魏难看,所以一口答应,当即叫了一个朋友,准备了一把长砍刀,到校门口等候,当顾放学刚走校门,上去对准顾就是一刀。
顾经抢救虽脱离危险,但颅骨骨折,构成九级伤残。
魏家境贫困,母亲体弱,魏犯罪后其母举债请律师,到处奔走,劳累、忧郁成疾,在魏判刑后一病不起,撒手人寰,其父说:“这不争气的儿子一刀下去,活活追去了他母亲的命,弄得我家破人亡”。
王是独生子,家庭不仅要承担请律师、经济赔偿等难以承受的负担,而且案发前正值王初中毕业面临中考,在他进监狱的时候,职高的录取通知书也寄到了家中,他的犯罪断送了自己的学业、前途,也毁掉了家庭的幸福。
青少年犯罪案例及分析
青少年犯罪案例及分析
青少年犯罪是一个备受关注的社会问题,近年来呈现出逐渐增多的趋势。
青少年犯罪的案例层出不穷,从盗窃、抢劫到暴力犯罪等各种类型的案例不断涌现,给社会治安带来了严重的影响。
本文将对几起典型的青少年犯罪案例进行分析,探讨其成因和解决之道。
首先,我们来看一起盗窃案例。
小明,17岁,因为家境贫困,无法支付学费和生活费,便开始了盗窃活动。
他在超市、商场等地方盗窃日用品和食物,被警方多次抓获。
这种案例属于因经济困难而产生的犯罪行为。
针对这类案例,我们应该加强对贫困家庭的帮助和扶持,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教育资源,以减少青少年因经济困难而产生的犯罪行为。
其次,我们来看一起校园暴力案例。
小红,15岁,因为与同学发生矛盾,便组织了一伙人对同学进行殴打,造成了严重的后果。
这种案例属于因人际关系问题而产生的犯罪行为。
针对这类案例,学校和家长应该加强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引导他们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增强沟通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减少校园暴力事件的发生。
最后,我们来看一起涉毒案例。
小李,16岁,因为好奇尝试了毒品,导致了严重的身体损害。
这种案例属于因为好奇心而产生的犯罪行为。
针对这类案例,社会应该加强对青少年的毒品宣传教育,增强他们对毒品的认识和警惕意识,以减少因好奇心而产生的犯罪行为。
综上所述,青少年犯罪案例多种多样,但其背后的成因却有着一定的规律性。
针对不同类型的案例,我们需要采取相应的措施,从经济、心理、教育等多个方面入手,全面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犯罪的发生。
希望社会各界能够共同努力,为青少年创造一个更加健康、和谐的成长环境。
青少年犯罪案例及分析
青少年犯罪案例及分析青少年犯罪是一个复杂且多方面的问题,它不仅关系到青少年个人的未来,也关系到社会的稳定与和谐。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迁,青少年犯罪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
本文将通过几个典型案例,分析青少年犯罪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预防和干预措施。
案例一:网络诈骗小张是一名高中生,因为沉迷网络游戏,经常需要购买游戏装备和虚拟货币。
由于缺乏经济来源,他开始在网络上进行诈骗活动,通过伪造身份信息,骗取其他玩家的钱财。
最终,小张的行为被警方发现并受到法律的惩处。
案例二:校园暴力小李是某中学的学生,因为性格内向,经常受到同学的欺负。
在一次被同学恶意嘲笑后,小李情绪失控,用随身携带的刀具伤害了同学。
这起校园暴力事件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案例三:盗窃小王是一名初中生,因为家庭贫困,父母忙于工作,缺乏家庭关爱和教育。
小王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中,偷窃了同学的手机,从此走上了犯罪的道路。
随着时间的推移,小王的盗窃行为越来越频繁,最终被警方抓获。
分析:青少年犯罪的原因多种多样,但主要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1. 家庭因素:家庭是青少年成长的第一课堂,家庭环境和家庭教育对青少年的影响至关重要。
缺乏关爱、家庭教育缺失、家庭暴力等问题都可能导致青少年走上犯罪的道路。
2. 学校因素:学校是青少年社会化的重要场所,学校教育和校园文化对青少年的价值观和行为模式有着深远的影响。
学校忽视德育教育、校园暴力等问题,都可能成为青少年犯罪的诱因。
3. 社会因素:社会环境对青少年的影响不容忽视。
不良的社会风气、错误的价值观念、网络环境的负面影响等都可能导致青少年犯罪。
4. 个人因素:青少年正处于身心发育的关键时期,他们的心理和情感都较为脆弱。
个人性格缺陷、冲动控制能力差、法律意识淡薄等都可能成为青少年犯罪的内在原因。
预防和干预措施:1. 加强家庭教育:家长应当给予青少年更多的关爱和正确的教育,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2. 改善学校教育:学校应当重视德育教育,加强法制教育,营造和谐的校园文化,预防校园暴力事件的发生。
青少年法律犯罪案例分析(3篇)
第1篇一、案件背景2019年,某市一所中学发生了一起严重的校园欺凌事件。
受害者小明(化名)是一名初二学生,因成绩优异而受到同学嫉妒。
在一段时间内,小明遭到了多名同学的辱骂、殴打和孤立,身心受到极大伤害。
经过调查,发现这起事件涉及多名青少年,其中包括施暴者和旁观者。
二、案件经过1. 事件发生:小明因在课堂上回答问题而受到同学嘲笑,随后遭到多名同学的辱骂和殴打。
在课间休息时间,小明再次遭到同样的待遇,甚至被要求在地上爬行。
2. 事件升级:随着时间的推移,欺凌行为愈发严重。
小明被要求向欺凌者下跪、拍打胸部,甚至被逼迫向全班同学道歉。
期间,小明多次向班主任反映情况,但班主任未给予重视。
3. 事件爆发:在一次课间休息时,小明再次遭到殴打,他忍无可忍,奋起反抗。
此时,旁观者小李(化名)上前劝架,却被误伤。
事件最终引起学校和家长的高度重视。
三、案件分析1. 施暴者心理分析:施暴者多为初中生,正处于青春期,心理发育不成熟,易受外界影响。
他们在生活中可能遭遇挫折,为了发泄情绪,选择欺凌他人。
此外,部分施暴者存在暴力倾向,认为通过暴力手段可以满足自己的需求。
2. 旁观者心理分析:部分旁观者存在“旁观者效应”,认为他人会受到伤害,而自己不会受到影响。
此外,部分旁观者可能害怕介入冲突,担心自己受到伤害。
3. 学校管理问题:学校在事件发生后,未能及时采取措施制止欺凌行为,导致事件恶化。
此外,班主任在事件处理过程中存在失职行为,未能及时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
4. 家庭教育问题:部分家长对子女的教育方式不当,忽视了对子女心理健康的关注。
在家庭教育中,家长应注重培养孩子的道德观念,引导他们正确处理人际关系。
四、案件处理1. 学校处理:学校对涉事学生进行了严肃处理,对施暴者进行了批评教育,并要求他们向受害者道歉。
同时,学校加强了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提高了学生的法律意识。
2. 家庭教育:家长应加强对子女的教育,关注他们的心理健康,培养他们的道德观念。
青少年性犯罪案例分析
青少年性犯罪案例分析——关于李天一案件的思考目前,青少年犯罪问题日益严重,已成为影响我国青少年正常成长及危害社会治安的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
前段时间引发热议的李天一案件,是典型的青少年性犯罪案件。
11月19日,历时13小时的李某某案二审在北京市一中院结束,一时间,再次引发群众关注。
一、案件背景2013年2月17日,李天一等5人在海淀区某酒吧与18周岁的女子杨某喝酒,使用殴打,恐吓等手段将杨某带至宾馆,以帮助杨某醒酒为由开房,后五人在违背被害人意愿的情况下先后与其发生性关系。
李天一案件属于性犯罪最为典型的代表类型——强奸犯罪,它具有暴力犯罪和性犯罪的双重性质。
该案中涉案人员共5人,且5人都参与强奸行为故可将该案定性为轮奸,这种团伙轮流强奸比单个人的强奸的危害性要严重得多。
但此案中李天一确定为未满18周岁的未成年人,因其受法律保护,故在判刑时法律会酌情给予从轻或减刑处罚。
二、犯罪成因(一)主体因素1、青春期的胜利和心理因素:由于青春期面临着心理发育的加速,性生理与性心理处于矛盾的发展阶段,生理与心理的不平衡发展。
17岁的李天一便是处于这一发展阶段。
2、醉酒状态:案发前李天一等5人与杨某在一酒吧有过醉酒行为,酒精的作用会影响神经系统的功能和心理过程的正常进行,大大降低自我的控制能力。
3、不良的行为经历:李天一轮奸事件爆出之后,网上又爆出李天一曾强奸其英语家教老师。
李天一在轮奸事件之前就有过性犯罪行为,并且没有得到惩罚,这样更加助长了他的犯罪心理和行为。
(二)主体外因素1、社会因素:随着经济的日益增长,人们的思想越来越开放,使得某些公共场所和行业管理不严,商业性色情活动增多。
加之众多的不良性文化泛滥并在青少年的生活中传播得更加广泛和深入,类似李天一这样的青少年极易在这样的文化环境中习得一些不良习惯,并且积淀性犯罪的想法和意念。
2、家庭因素:李天一是著名歌唱家李双江和梦鸽的儿子,家庭条件优越,父母在教养李天一时倾向于以溺爱的形式,对于他做错的事,父母都尽力为其解决,纵容他的错误。
法律青少年案例及分析(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近年来,我国青少年犯罪率逐年上升,其中未成年人犯罪现象尤为突出。
为了加强对青少年犯罪问题的研究和预防,本案例选取了一起典型的未成年人犯罪案件,对其进行分析。
二、案例简介2019年5月,某市某中学发生了一起校园暴力事件。
犯罪嫌疑人张某,男,17岁,初中毕业。
由于长期遭受同学欺凌,张某心生怨恨,决定报复。
在一次课间休息时,张某携带一把水果刀,将一名同学刺伤,导致该同学重伤住院。
事后,张某主动投案自首。
三、案例分析1. 犯罪原因分析(1)家庭原因:张某的家庭环境较为复杂,父母离异,母亲再婚,张某长期跟随祖母生活。
家庭教育的缺失,导致张某缺乏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
(2)学校原因:张某就读的中学管理不善,校园暴力现象严重。
同学之间的矛盾和冲突未能得到及时解决,导致张某产生报复心理。
(3)社会原因:当前社会风气浮躁,一些不良信息对青少年产生负面影响。
张某沉迷于网络游戏,接触到暴力、色情等不良内容,导致其心理扭曲。
2. 犯罪心理分析(1)报复心理:张某长期遭受同学欺凌,内心充满怨恨。
在无法承受压力的情况下,产生了报复心理,选择伤害他人。
(2)冲动心理:张某在作案过程中,未充分考虑后果,表现出强烈的冲动心理。
(3)法制观念淡薄:张某对法律知识了解甚少,法制观念淡薄,导致其在犯罪后仍能保持冷静,主动投案自首。
3. 案件处理分析(1)司法机关处理:根据我国《刑法》相关规定,张某的行为构成故意伤害罪。
鉴于张某犯罪时不满18周岁,依法从轻处罚。
法院判决张某有期徒刑3年,缓刑4年。
(2)家庭教育:张某的母亲在判决后,开始重视家庭教育,积极改正自身错误,为张某提供良好的成长环境。
(3)学校教育:学校加强了对学生的法制教育,重视校园暴力问题的解决,为学生营造一个和谐、安全的校园环境。
四、启示与建议1. 加强家庭教育:家长要关注孩子的成长,培养其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为孩子的健康成长提供良好的家庭环境。
2. 重视学校教育:学校要加强法制教育,提高学生的法制观念,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青少年犯罪法律案例分析(3篇)
第1篇一、案件背景2019年6月,某市某中学发生了一起青少年犯罪案件。
犯罪嫌疑人李某,男,17岁,系该校高一年级学生。
李某因与同学王某发生矛盾,怀恨在心。
一日放学后,李某持刀将王某刺伤,致王某重伤二级。
经侦查,李某对其犯罪事实供认不讳。
二、案件分析1.犯罪主体分析本案中,犯罪嫌疑人李某为未成年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十七条的规定,未满十八周岁的人犯罪,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因此,在审理此案时,法院应充分考虑李某的未成年身份,依法从轻或减轻处罚。
2.犯罪客体分析本案中,李某的行为侵犯了王某的生命健康权,触犯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三十四条的规定,构成故意伤害罪。
王某的生命健康权作为公民的基本权利,是法律所保护的,李某的行为严重侵犯了这一权利。
3.犯罪主观方面分析李某的行为属于故意犯罪。
李某在刺伤王某之前,已经预见到自己的行为可能造成王某受伤,但仍决意实施,表明其具有犯罪故意。
4.犯罪客观方面分析李某持刀刺伤王某,致王某重伤二级,其行为已经造成了严重后果。
李某的行为符合故意伤害罪的构成要件,应当以故意伤害罪追究其刑事责任。
三、法律适用1.刑事责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三十四条的规定,故意伤害他人身体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
本案中,李某故意伤害王某,致王某重伤二级,依法应当承担刑事责任。
2.刑罚适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十七条的规定,未满十八周岁的人犯罪,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本案中,李某为未成年人,法院在审理时应当充分考虑其未成年身份,依法从轻或减轻处罚。
3.民事赔偿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的规定,侵权人应当承担侵权责任。
本案中,李某的行为侵犯了王某的生命健康权,应当承担民事赔偿责任。
法院在审理时,应依法判决李某赔偿王某的损失。
四、案件启示1.加强青少年法制教育本案的发生提醒我们,青少年法制教育的重要性。
学校、家庭和社会应共同努力,加强对青少年的法制教育,提高他们的法律意识,防止类似事件再次发生。
犯罪心理与案例分析
犯罪心理学论文青少年犯罪的心理与案例分析题目:花季中的空虚与失落学院:管理学院班级:市场营销1201**:**指导老师:二零一四年十一月“让爸爸永远心痛”------青少年犯罪的心理与行为特征青少年,这一阶段是人的生理、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是人生的花季和黄金时期,是个性发展和社会化过程的重要阶段,也是主体个体和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
然后,也是一个很容易诱发犯罪的时期。
从我国犯罪分布的现状看,青少年违法犯罪已经占刑事犯罪总数的75%以上。
因此,我们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做好青少年犯罪的研究工作,搞好预防和控制,让花季中的青少年少些空虚与失落,让他们成为对国家、名族有所贡献的一代人。
青少年犯罪已经成为当今社会一个严重的问题,由于犯罪主体的特殊性,青少年犯罪心理结构与一般犯罪心理结构有着更多的不同,诸多的不成熟导致心理和行为偏差,下面通过一个案例具体的分析。
1998年11月17日下午,河南省巩义市鲁庄镇鲁庄小学一年级三班的7岁学生滑龙飞被人捅了19刀,惨死在学校公厕里。
警方经过4小时的勘察,终于将凶手捉拿归案。
令人震惊的是,凶手竟是年幼死者同父异母的哥哥李小飞,这位年仅17岁的技校学生,在警方的调查下,吐露自己真正要伤害的不是自己的弟弟,而是那未尽义务的父亲,要“杀了弟弟,让爸爸永远心痛”。
李小飞出生于1981年11月8日,犯罪时只有17岁。
他从幼年记事起,爸爸就给了他过多的心灵伤害。
李小飞的父母关系很差,父亲经常殴打他的母亲,每次都会在他幼嫩的心灵上刻下深深的痕迹,从那时起,他便埋下了对父亲仇恨的种子。
父母离婚后,他又被判给父亲,之后父亲再婚,又有了一个孩子,从来没有得到父亲关怀和呵护的他,决定报复父亲。
青少年由于缺乏批判力、内省力、自觉性、预见性和适应性,因而对处理复杂的事物有困难,另外,青少年的认知不能控制情感、情绪的影响,往往会感情用事,一旦有了犯罪欲求的倾向,就变得难以控制。
李小飞没有勇气面对这样的现实:爸爸心目中只有弟弟,他既想得到父亲在各个方面对自己的关爱,又痛恨爸爸没有把自己置于作为儿子应该定位的位置上,使他对爸爸痛恨有加,认知的狭窄使他走上了犯罪的道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反思
坚持德智体心的全 面发展。 面发展。德智体心 各要素之间是相互 作用和制约的。只 作用和制约的。 有全面发展才能做 一个有益于社会的 人,是大学生走向 社会, 社会,成家立业的 基石。 基石。
品格
人格
体格
儒家教育古训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 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君子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 “君子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 不骄,威而不猛。 不骄,威而不猛。” 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近 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己。 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己。”
青年学生犯罪心理案例分析
一、案件梗概
2004年2月23日在云 年 月 日在云 南大学学生宿舍317房 南大学学生宿舍 房 发现四具被害尸体。 发现四具被害尸体。 2月24日公安部发出 日公安部发出A 月 日公安部发出 级通缉令。 级通缉令。 3月15日罪犯在海南三 月 日罪犯在海南三 亚被抓获。 亚被抓获。
二、犯罪原因的分析
暴力犯罪行为的情境前因 ——
打牌时因同学说他作弊而发生口角,当时众人 打牌时因同学说他作弊而发生口角, 把他的种种“劣迹”数落了一番, 把他的种种“劣迹”数落了一番,特别是有人 吃饭时,连你广西老乡都不愿叫你了” 言“吃饭时,连你广西老乡都不愿叫你了”, 刺激了他的自尊心, 刺激了他的自尊心,他说当时只是想杀死那一 人而已。 人而已。 犯罪心理学家认为, 犯罪心理学家认为,被害人是在冲突过程中首 先采用语言伤害的人。 先采用语言伤害的人。暴力行为可能是一种试 图挽回面子的报复行为。 图挽回面子的报复行为。
二、犯罪原因的分析
没有责任心的行为并非第一次 —— 高中老师:高三一次会考结束后, 高中老师:高三一次会考结束后,马突 然失踪,家人和学校找了三天并报了警, 然失踪,家人和学校找了三天并报了警, 后在距家100多公里的贵港市被警方在 后在距家 多公里的贵港市被警方在 街头带走。 街头带走。 老师评价:他是一个乖戾自私的人。 老师评价:他是一个乖戾自私的人。
适者生存
适应环境的含义: 适应环境的含义: 适应新的城市环境 适应新的语言环境 适应新的人际关系 适应新的生活方式 适应新的学习方式
家庭
社会
学校
谢谢大家
欢迎访问我会专业网站:
二、犯罪原因的分析
认知偏差由来以久—— 认知偏差由来以久 姐姐,我很不愉快,有委屈不敢说,比如, “姐姐,我很不愉快,有委屈不敢说,比如, 我在教室踢球,就会有同学说我不爱护公物, 我在教室踢球,就会有同学说我不爱护公物, 我听了脸热热的……很想吵架,为什么另一个 很想吵架, 我听了脸热热的 很想吵架 人踢他们就不说? 人踢他们就不说?” 我的同桌是全班第一的优秀三好生, “我的同桌是全班第一的优秀三好生,他总喜 欢引起女孩子注意, 毒呀, 欢引起女孩子注意,说‘毒呀,谁动了我的东 就是在骂我……我想打什么、杀什么, 我想打什么、杀什么, 西’,就是在骂我 可我没理由……女孩子为什么这么‘善良’配 女孩子为什么这么‘ 女孩子为什么这么 善良’ 合他笑? 在人际情境中, 合他笑?”在人际情境中,对同伴意图的解释 有敌意归因的偏向。 有敌意归因的偏向。
二、犯罪原因的分析
自尊与自卑的矛盾 —— “‘人穷志不穷 这句话从小就读过, 人穷志不穷’ “‘人穷志不穷’这句话从小就读过,可我没 有把它变成我的信念。 有把它变成我的信念。” 一个女同学的观察:助学贷款批准之前, 一个女同学的观察:助学贷款批准之前,他连 续几天没上课,后来穿了一双拖鞋来上课,不 续几天没上课,后来穿了一双拖鞋来上课, 肯说话,变得更孤独、内向、行为举止怪异。 肯说话,变得更孤独、内向、行为举止怪异。
三、反思
每一个大学生应该自觉将心理素质的提 高作为人生修养的重要内容。 高作为人生修养的重要内容。 基本的心理素质: 基本的心理素质: 能正确认识与评价自我( 能正确认识与评价自我(智力高不等于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能发展与他人的和谐的人际关系 具有积极主动适应环境的能力。 具有积极主动适应环境的能力。
罪犯资料
籍贯: 籍贯:广西人宾阳县宾州镇马二 村人。 村人。 1997年考上宾阳中学,为广西重 年考上宾阳中学, 年考上宾阳中学 点中学。 点中学。 家境:四个子女,家境贫困。 家境:四个子女,家境贫困。另 有一女考上大学。 有一女考上大学。 取名:父亲为儿取名马加爵,意 取名:父亲为儿取名马加爵, 喻“加官进爵” 加官进爵” 智力: 智力:全国奥林匹克物理竞赛中 获二等奖;计划性杀人, 获二等奖;计划性杀人,化装乞 丐逃追扑等行为表明其智力高。 丐逃追扑等行为表明其智力高。
心理健康的一个支点
正确认识与评价自我是认识世界和他人的支点。 正确认识与评价自我是认识世界和他人的支点。 自傲者目中无人,人际紧张;自卑者封闭自我, 自傲者目中无人,人际紧张;自卑者封闭自我, 敏感多疑,缺乏人际支持,易产生反社会行为。 敏感多疑,缺乏人际支持,易产生反社会行为。 古训: 射有似乎君子,失诸正鹄, 古训:“射有似乎君子,失诸正鹄,反求诸其 ”“见贤思齐焉 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见贤思齐焉, 身。”“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如琢如磨者,自修也。”“吾日三省吾身 吾日三省吾身” “如琢如磨者,自修也。”“吾日三省吾身”。 指导:悦纳自我,肯定自我价值和独特性; 指导:悦纳自我,肯定自我价值和独特性;学 会欣赏和赞扬他人,承认和宽容差异。 会欣赏和赞扬他人,承认和宽容差异。
二、犯罪原因的分析
人际关系历来不良—— 人际关系历来不良 信中自述: 我换位置了, 信中自述:“姐,我换位置了,但我 仍想不通, 仍想不通,为什么我不会处理人际关 系? 2002年寒假,高中同学聚会只有马加 年寒假, 年寒假 爵没来。 爵没来。 同学评语: 不愿与人深交, 同学评语:他“不愿与人深交,没有 知心朋友。 知心朋友。”
人际关系与人格成长
马克思说 在现实性上, 马克思说:在现实性上,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 的总和。 的总和。 新精神分析学派代表人物H.S.沙利文 人一出 沙利文:人一出 新精神分析学派代表人物 沙利文 生就生活在一个复杂、变动的人际关系之中, 生就生活在一个复杂、变动的人际关系之中, 这种关系就是他的社会性本质。 这种关系就是他的社会性本质。个人与他人之 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就是人格形成和发展 的主要原因。 的主要原因。所谓人格就是个体在人际情境中 相对持久的形式。 相对持久的形式。 精神病学就是人际关系的科学。 精神病学就是人际关系的科学。人际关系就是 一种操作或与人的相互作用, 操作不当” 一种操作或与人的相互作用,“操作不当”可 导致人格障碍和精神疾病。 导致人格障碍和精神疾病。
二、犯罪原因的分析
人格障碍 —— 证据 犯罪人自白: 犯罪人自白:“我想我之所以不能跟十 哥做一对知心朋友是因为我太自怜。 哥做一对知心朋友是因为我太自怜。” 我找到一棵桃树苗, “我找到一棵桃树苗,但父亲不让种在 家里,十哥说给他,但我把树苗折断 家里,十哥说给他, 了。” 我这个人动情的话历来就讲不出口。 “我这个人动情的话历来就讲不出口。” 父亲: 父亲:“他上初中时几乎年年都能拿到 奖状,却从不主动跟家人说。 奖状,却从不主动跟家人说。”
二、犯罪原因的分析
道德品质的变化——
“我真的已经变了很多很多,一个人从思想上 我真的已经变了很多很多, 变坏以后是不可救药的了。 变坏以后是不可救药的了。”自我的削弱将导 致攻击行为压抑的解除。 致攻击行为压抑的解除。攻击行为是反社会行 为“综合征”的一个重要特征。 综合征”的一个重要特征。 同学评语: 忧郁、阴沉,目光中有一种仇恨, 同学评语:“忧郁、阴沉,目光中有一种仇恨, 有时在楼道里碰到有一种阴森感觉。”可以认 有时在楼道里碰到有一种阴森感觉。 马加爵的犯罪行为属于恶意攻击行为, 为,马加爵的犯罪行为属于恶意攻击行为,是 残酷和痛苦的, 残酷和痛苦的,需要控制他人的虐待型人格障 碍的表现。 碍的表现。
二犯罪原因的分析
上网游戏与武侠小说的影响 —— 有专家认为,马加爵的体格属于健壮有 有专家认为,马加爵的体格属于健壮有 力型,容易产生男孩子常有的暴力情结, 力型,容易产生男孩子常有的暴力情结, 这种情结说得好听是“英雄情结” 这种情结说得好听是“英雄情结”,实 质上是个人应该受到控制的东西。 质上是个人应该受到控制的东西。上网 玩游戏很容易把他这些内心的东西唤醒。 玩游戏很容易把他这些内心的东西唤醒。 马加爵高中时曾沉迷于武侠小说的世界 还时常买啤酒到宿舍里解闷。 里,还时常买啤酒到宿舍里解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