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眩晕诊疗方案总结优化

合集下载

中医眩晕临床路径工作总结

中医眩晕临床路径工作总结

中医眩晕临床路径工作总结
眩晕是一种常见的症状,给患者带来了很大的困扰。

中医作为我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眩晕的临床治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在临床实践中,中医眩晕临床路径工作总结如下:
一、辨证施治。

中医治疗眩晕首先要进行辨证施治,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和体质特点进行辨证施治,采用针灸、中药等方法进行治疗。

例如,对于阴虚火旺型的眩晕患者,可以采用滋阴清热的中药进行治疗;对于肝阳上亢型的眩晕患者,可以采用平肝降火的方法进行治疗。

二、中西医结合。

在眩晕的治疗中,中医和西医可以进行结合,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

中医可以通过针灸、中药等方法调理患者的体质,改善眩晕症状;西医可以通过药物治疗、手术等方法进行治疗。

中西医结合治疗眩晕,可以取长补短,提高治疗效果。

三、调理生活。

中医治疗眩晕不仅仅局限于药物治疗,还包括对患者生活方式的调理。

中医强调“起居有常”,建议患者规律作息,适当运动,保持心情舒畅,避免过度劳累,不要过度饮酒,不要熬夜等。

这些生活调理对于眩晕的康复有着重要的作用。

总之,中医眩晕临床路径工作总结,强调了辨证施治、中西医结合和调理生活的重要性。

通过这些工作,可以更好地治疗眩晕患者,提高治疗效果,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希望中医在眩晕治疗中能够发挥更大的作用,为患者带来更多的健康福祉。

中医诊疗方案年度总结(3篇)

中医诊疗方案年度总结(3篇)

第1篇一、前言中医作为我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历经数千年的发展,积累了丰富的诊疗经验。

近年来,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医学的发展,中医诊疗方案不断优化,疗效显著。

本年度,我单位在中医诊疗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现将年度总结如下:二、中医诊疗方案实施情况1. 治疗方案制定本年度,我单位结合临床实践,针对常见病、多发病和疑难杂症,制定了以下中医诊疗方案:(1)内科常见病诊疗方案:如感冒、咳嗽、哮喘、胃痛、失眠、便秘等。

(2)外科常见病诊疗方案:如痔疮、乳腺增生、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等。

(3)妇科常见病诊疗方案:如月经不调、痛经、乳腺增生、子宫肌瘤等。

(4)儿科常见病诊疗方案:如感冒、咳嗽、腹泻、消化不良等。

(5)五官科常见病诊疗方案:如鼻炎、咽炎、结膜炎、口腔溃疡等。

2. 治疗方法(1)中药治疗:根据患者的病情和体质,采用中药汤剂、中成药、中药敷贴、中药熏洗等方法进行治疗。

(2)针灸治疗:运用针灸、电针、耳针、穴位注射等治疗方法,调整人体气血,改善局部症状。

(3)推拿按摩:运用推拿、按摩、刮痧、拔罐等手法,缓解肌肉疼痛、改善局部血液循环。

(4)食疗与养生:根据患者的体质和病情,制定合理的饮食方案,并指导患者进行日常养生。

三、中医诊疗效果评估1. 治疗效果本年度,我单位中医诊疗方案实施效果显著,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内科常见病治愈率提高:如感冒、咳嗽、哮喘等疾病的治愈率分别达到90%、85%、80%。

(2)外科常见病治愈率提高:如痔疮、乳腺增生、颈椎病等疾病的治愈率分别达到95%、90%、85%。

(3)妇科常见病治愈率提高:如月经不调、痛经、乳腺增生等疾病的治愈率分别达到85%、80%、75%。

(4)儿科常见病治愈率提高:如感冒、咳嗽、腹泻等疾病的治愈率分别达到95%、90%、85%。

(5)五官科常见病治愈率提高:如鼻炎、咽炎、结膜炎等疾病的治愈率分别达到90%、85%、80%。

2. 患者满意度本年度,患者对中医诊疗方案的满意度较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患者对治疗效果满意:认为中医治疗副作用小、疗效显著。

眩晕优化

眩晕优化

新沂市中医医院重点专科优势病种优化治疗措施之一眩晕1.概述:眩指眼花,晕指头晕或感觉自身或外界景物旋转。

两者常常并见,故称之为眩晕。

轻者闭目即止,重者如坐舟车,不能站立,或伴有恶心、呕吐、汗出、面色晄白,甚则晕倒。

现代医学的内耳眩晕、低血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脑动脉硬化、高血压、贫血、甲状腺功能减退、神经官能症、神经衰弱等疾病均与本证有关。

眩晕的认识是逐渐充实的,历代医家有自己的见解和发展。

《素问.至真要大论》云“诸风掉眩,属于肝。

”指出眩晕是由肝风内动而发。

刘和间在《素问玄机原病式》指出:风火皆属阳,多为兼化,阳主乎动,两动相搏,则为之旋转。

朱丹溪在《丹溪心法》提出“无痰不作眩”。

张景岳在《内经》“上虚下眩”的基础上倡导“无虚不能做眩”《医学正传》则以“血瘀致眩”立论,并认识到眩晕和中风之有一定内在联系。

综合诸家之经验,眩晕的病因病机多为风、火、痰、虚、瘀等。

病位在脑,与肝脾肾关系密切,其中尤以肝为重。

治疗上补虚泻实,调整阴阳,临证当辨证论治。

2诊断依据①头晕目眩,视物旋转,轻者闭目即止,重者如坐舟船则仆跌。

②可伴有恶心呕吐,眼球震颤,耳鸣耳聋,汗出,面色苍白等症。

③多有情志不遂、年高体虚、饮食不节、跌扑损伤等病史。

④慢性起病,逐渐加重,或反复发作。

⑤测血压、做心电图、查血常规、肾功能、脑干诱发电位、眼震电图、颈椎片、TCD、CT、MRI有助于明确诊断。

3.分型论治3.1肝阳上扰型辩证依据:眩晕耳鸣,头痛且胀,每因烦劳或恼怒加重,面时潮红,少寐多梦,平素急躁易怒,口苦,肢体或震颤发麻,舌红,脉弦或数。

治则:平肝潜阳清火熄风。

方药:天麻钩藤饮。

方中天麻、钩藤具有平肝熄风之效;石决明平肝潜阳、除热明目,与天麻、钩藤合用,加强平肝熄风之力;川牛膝补肝益肾、引血下行;黄芩、栀子清热泻火,使肝经之热不致上扰;茯神、夜交藤养血安神;杜仲、桑寄生补益肝肾;益母草清热活血利水。

加减:肝火亢盛,烦躁易怒者可加龙胆草、丹皮、夏枯草等清肝泻火;舌苔黄腻夹湿热者酌加泽泻、木通;肝肾阴虚较甚,腰膝酸软者可酌加枸杞、生地、麦冬、女贞子、白芍、首乌等滋补肝肾;目赤便秘者可选加大黄、芒硝或当归龙荟丸通腑泻热;眩晕剧烈,兼见手足麻木,甚则震颤,,筋惕肉瞩者加羚羊角、代赭石、生龙骨、生牡蛎、全蝎、蜈蚣等药镇肝熄风,清热止痉。

三甲资料-眩晕临床路径总结

三甲资料-眩晕临床路径总结

2016年眩晕临床路径工作总结及2017年工作计划2016年我科开展了眩晕临床路径管理工作,在临床路径的实施中取得了一些成绩和经验,总结汇报如下:一、工作开展情况及成效2016年我科共治疗符合标准的眩晕病人121例,现就本病疗效进行分析总结如下:1、临床疗效:中医治疗方法采用中药汤剂83例、中药静脉制剂121例、针灸105例等治疗,耳穴治疗56例,就患者愿意接受的中医治疗方法,中药汤剂及中药静脉制剂使用广泛,而中医特色疗法的使用率也逐步提高,进一步体现了中医特色疗法的疗效。

2、辨证分型:痰浊上扰证47例,阴虚阳亢证23例,肝火上炎证4例,肾精不足证21例,痰瘀阻窍证15例,气血亏虚证11例。

3、中医特色:中药饮片使用率68.65%,中成药使用率100%,特色疗法使用率86.78%,中医药治疗比率逐年提高。

4、治疗效果:2015共完成临床路径121例,入径率60.13%、完成率88.12%,其中出现变异、退出的路径共5例。

临床痊愈率47%,临床显效率38%,有效率15%,无效率0%。

5、患者满意度调查:通过对完成的部分病例患者进行调查,对治疗费用、疗程、治疗效果、诊疗服务很满意,满意率达到98%,并愿意接受本临床路径。

二、眩晕中医临床路径存在难点及问题1、在临床治疗中,眩晕患者通过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治疗周期平均在7天左右,可以达到满意的临床疗效。

2、中医特色疗法费用较低,疗效确切,但部分患者因惧怕针灸治疗,不愿接受,因此影响了针灸的实施率。

3、部分眩晕患者在早期因呕吐而不能服用中药汤剂治疗。

三、完善和改进路径标准的建议和措施1、针对眩晕病中医临床路径治疗总结,建议进一步完善眩晕临床路径方案。

2、针对在临床治疗中,眩晕患者通过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治疗周期平均在10天左右,可以达到满意的临床疗效,建议缩短临床路径天数。

3、针对存在中医特色疗法费用较低,眩晕病患者不愿接受针灸治疗的难点,部分眩晕患者在早期因呕吐而不能服用中药汤剂治疗,通过引进新设备经颅超声溶栓治疗仪结合中医药进行治疗,提高中医特色治疗率。

眩晕治疗总结报告范文(3篇)

眩晕治疗总结报告范文(3篇)

第1篇一、报告背景眩晕是一种常见的临床症状,是指患者感到自身或周围环境旋转、摇摆、倾斜或上下波动等感觉。

眩晕可由多种原因引起,如内耳疾病、神经系统疾病、心血管疾病等。

为了提高眩晕患者的治疗效果,我院神经内科对眩晕患者进行了系统性的治疗和护理,现将治疗情况总结如下。

二、治疗过程1. 确诊阶段(1)详细询问病史:了解患者眩晕发作的诱因、持续时间、频率、伴随症状等。

(2)体格检查:对患者进行详细的神经系统、耳鼻喉科、心血管科等检查。

(3)辅助检查:根据病情进行相关检查,如脑电图、脑部CT、MRI、内耳电图、前庭功能检查等。

2. 治疗阶段(1)药物治疗:根据病因和病情,给予相应的药物治疗。

如:- 抗病毒药物:针对病毒性眩晕;- 抗生素:针对细菌性眩晕;- 抗过敏药物:针对过敏性疾病引起的眩晕;- 抗胆碱能药物:针对内耳疾病引起的眩晕;- 抗生素:针对脑炎、脑膜炎等疾病引起的眩晕;- 抗高血压药物:针对高血压引起的眩晕。

(2)物理治疗:针对部分眩晕患者,可进行物理治疗,如:- 眩晕康复训练:包括前庭康复训练、视觉康复训练等;- 耳穴按压:刺激耳穴,调节身体机能;- 热敷、按摩:缓解颈部、肩部肌肉紧张,改善血液循环。

(3)心理治疗:针对部分心理因素引起的眩晕,如焦虑、抑郁等,可进行心理治疗,如:- 心理咨询:帮助患者缓解心理压力;- 心理疏导:指导患者正确面对疾病,树立信心。

3. 康复阶段(1)健康教育:向患者讲解眩晕的相关知识,提高患者的自我保健意识。

(2)生活指导:指导患者调整生活方式,如:- 避免长时间低头、仰头等动作;- 避免剧烈运动;- 保持良好的作息时间;- 饮食均衡,避免辛辣、油腻食物。

三、治疗效果1. 症状改善:经过治疗,大部分患者的眩晕症状得到明显改善,生活质量得到提高。

2. 病情稳定:部分病情较重的患者,经过治疗,病情得到稳定,减少了复发次数。

3. 患者满意度:通过问卷调查,患者对治疗效果的满意度较高。

眩晕治疗的总结与反思报告

眩晕治疗的总结与反思报告

眩晕治疗的总结与反思报告前言眩晕是一种常见的症状,给患者生活带来了很大的困扰。

作为医生,我们需要认真对待眩晕症状,及时进行治疗,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本文对眩晕治疗的总结与反思进行展开,以期提高治疗效果。

1. 现状总结目前的眩晕治疗主要包括药物治疗、物理疗法和康复训练等方面。

药物治疗可以通过调整患者的神经系统功能来缓解眩晕症状,物理疗法主要是利用物理手段刺激人体来改善眩晕症状,康复训练则是通过锻炼平衡感和自主调节能力来提高患者的耐受性。

然而,眩晕治疗现状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治疗方法单一,没有针对不同病因和症状的个体化治疗方案。

其次,缺乏全面的治疗团队合作,各职能科室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和协作。

此外,患者对眩晕治疗的认知度不高,自我管理意识薄弱,导致治疗效果不佳。

2. 问题分析针对现状总结中提到的问题,进行深入的问题分析。

首先,由于眩晕症状的复杂性和多元化,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来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其次,缺乏有效的合作机制,导致在治疗过程中存在信息不对称和信息孤岛的情况。

最后,缺乏患者对眩晕治疗的认知和自我管理能力,导致治疗效果不佳。

3. 对策制定根据问题分析,制定以下对策来改善眩晕治疗效果:3.1 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针对不同的病因和症状,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医生需要细致了解患者的病史、症状和体检结果,结合最新的治疗方法和研究成果,制定相应的治疗计划。

3.2 建立多学科合作机制建立眩晕治疗的多学科合作机制,设立治疗团队。

治疗团队由神经学、耳鼻喉科、康复科等专业人员组成,各职能科室之间进行紧密的合作,共同研究治疗方案和治疗进程。

3.3 加强患者教育通过加强患者的教育,提高其对眩晕治疗的认知度和自我管理意识。

开展相关的宣传活动,为患者提供科学、全面的治疗信息,并指导他们进行日常生活和饮食调节。

4. 反思与展望通过对眩晕治疗的总结与对策制定,可以发现我们在眩晕治疗中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首先,需要进一步加强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更多的证据支持。

2016眩晕病疗效总结分析报告(最终定稿)

2016眩晕病疗效总结分析报告(最终定稿)

2016眩晕病疗效总结分析报告(最终定稿)第一篇:2016眩晕病疗效总结分析报告优势病种中医诊疗方案临床疗效总结分析报告眩晕病中医诊疗方案临床疗效总结分析报告内二科(2016年)一、基本情况眩晕病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确定的第一批优势病种之一,从2016年1-12月,我科在开展眩晕病中医临床路径的实施工作期间接受临床路径管理的住院患者共有99例,完成90例,平均住院日11.2天。

应用的主要治疗方法有:口服中药汤剂、口服中成药、静脉滴注中药注射液、针灸、、拔罐以及传统疗法康复治疗等。

二、主要治疗方法应用情况完成临床路径的90例病例中,采用的主要治疗方法应用情况如下:中药饮片使用率100%,中成药(包括中药注射液)使用率100%,特色疗法使用率96.7%,辨证施治率100%。

其中,采纳的关键中医治疗方法情况如下: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90例(100%),辨证选择口服中成药46例(95.8%),静脉滴注中药注射液42例(87.5%),针灸治疗32例(66.7%),传统疗法康复治疗48例(100%),内科基础治疗48例(100%),其他疗法8例(16.7%)。

三、应用情况分析随着我科业务能力的不断提升,眩晕患者逐渐增加,科室以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案,注重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临床疗效不断显现。

从实际情况看,治疗难点主要是因为大部分高血压病患者多为中老龄甚至是高龄患者,且病程较长,患者合并身体其它系统疾病损害较普遍,心脑肾功能均有不同程度受影响,治疗难度大。

下一年度,科室将加大眩晕病健康教育宣传力度,正确引导患者在缓解期康复锻炼及预防急性发作。

同时依托中医药特色优势,注重疏肝益肾,心脑肾同治,攻补兼施,充分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在快速控制病情的同时,强调远期疗效,最大限度改善患者脏腑功能及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第二篇:2015眩晕病疗效总结分析报告优势病种中医诊疗方案临床疗效总结分析报告眩晕病(高血压病)中医诊疗方案临床疗效总结分析报告xxxxx院内一科(2015年)一、基本情况眩晕病(高血压病)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确定的第一批优势病种之一,从2015年1-12月,我科在开展眩晕病中医临床路径的实施工作期间接受临床路径管理的住院患者共有48例,完成48例,平均住院日11.2天。

眩晕

眩晕

眩晕(椎动脉供血不足)诊疗方案一、概述:眩即眼前发花或发黑,晕即感觉自身或外物旋转,站立不稳,二者总称眩晕。

是以眼花或眼前发黑,视物旋转动摇不定,或自觉头身动摇为主要临床特征,同时或兼见耳鸣、耳聋、恶心、呕吐、怠懈、肢体震颤等症状。

多见于后循环椎—基底动脉系统血管病、内耳性眩晕、颈椎病及高血压病、低血糖,贫血,脑动脉硬化等。

眩晕由风阳上扰,痰瘀内阻等导致脑窍失养,脑髓不充,临床上以头晕、眼花为主症的一类病证。

二、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的《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中医病证部分》(2008年),及《实用中医内科》(王永炎、严世芸主编,第二版,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年)。

(1)头晕目眩,视物旋转,轻侧闭目即止,重者如坐舟船,甚至仆倒。

(2)可伴恶心呕吐、眼球震颤、耳鸣耳聋、汗出、面色苍白等。

(3)起病较急,常反复发作,或渐进加重。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眩晕》(栗秀初,黄如训主编,第四军医大学出版社,第二版,2008年)。

诊断要点:(1)眩晕为发作性视物或自身旋转感、晃动感,不稳感,多因头位或(和)体位变动而诱发。

(2)眩晕同时或伴有其他脑干等一过性缺血的症状,如眼症(黑蒙、闪光、视物变形、复视等)、内耳疼痛、肢体麻木或无力,猝倒、晕阙等。

(3)有轻微脑干损害体征,如角膜和(或)咽部反射减退或消失,调节和(或)辐揍障碍,自发性或转颈压迫一侧椎动脉后诱发的眼震以及阳性的病理反射等。

(4)测血压,查红蛋白、红细胞计数及心电图、电侧听、脑干诱发电位、颈椎X线摄片、经颅多普勒超声有助明确诊断。

有条件做CT\MRI或MRA检查。

(5)肿瘤、脑外伤、血液病、脑梗死、脑出血等引起的眩晕患者除外。

眩晕程度分级标准:0级:无眩晕发作或发作已停止。

1级:眩晕发作中和过后的日常生活均不受影响。

II级:发作中的日常生活被迫停止,过后很快完全恢复。

III级:发作过后大部分日常生活能自理。

眩晕中医诊疗方案说明

眩晕中医诊疗方案说明

眩晕中医诊疗方案说明眩晕是指人体感觉自身或周围物体旋转、摇晃、颠簸或不稳定的症状,常伴有恶心、呕吐、出汗、心悸等症状。

中医认为,眩晕是由于人体阳气虚衰、气血不足、脏腑功能失调等原因导致的一种病症。

针对眩晕,中医有一套诊断和治疗方案。

一、中医诊断眩晕的方法:1.望诊:观察病人面色苍白、面红或有其他异常表现。

2.闻诊:闻气味有没有病气。

3.问诊:询问病人有没有口渴、排便正常、睡眠好不好等问题。

4.切诊:通过取脉及体察脏腑功能来判断阴阳盛衰、气血虚实等。

二、中医治疗眩晕的方案:1.祛风降浊法:以祛风除湿、宽中理气的方法治疗。

可用白芍、柴胡、苍术等祛风降浊的药物或方剂,如荆防败毒散、柴胡炖薏苡仁等。

2.调和气血法:以补益气血为主的方法治疗。

可用黄芪、当归、白术等调和气血的药物或方剂,如八珍汤、四君子汤等。

3.疏肝理气法:以舒缓肝气、调理脏腑为主的方法治疗。

可用柴胡、香附、青皮等疏肝理气的药物或方剂,如逍遥散、柴胡汤等。

4.活血化瘀法:以活血化瘀、舒筋活络为主的方法治疗。

可用川芎、桃仁、红花等活血化瘀的药物或方剂,如桃红四物汤、活络丸等。

5.健脾益肾法:以健脾益肾、固摄精气为主的方法治疗。

可用党参、山药、枸杞子等健脾益肾的药物或方剂,如四物汤、六味地黄丸等。

三、配合其他治疗方法:1.中药外治法:可用中药熏洗、贴敷、按摩等方法进行治疗,促进血液循环、缓解症状。

2.针灸治疗法:通过刺激穴位,调节气血、平衡阴阳,缓解眩晕症状。

常用的穴位有太阳、足三里、合谷等。

3.推拿按摩法:通过推、拿、揉、捶等手法刺激穴位和经络,舒展筋骨,调和气血,缓解眩晕症状。

4.饮食调理法:根据中医理论,合理调理饮食,避免食用生冷寒凉、油腻、辛辣等刺激性食物,补充富含维生素、矿物质的食物,调节体内阴阳平衡,改善眩晕症状。

总之,中医诊疗眩晕的方案包括诊断和治疗两个方面,通过中药内服、外敷、针灸、推拿等方法,调理脏腑、平衡阴阳,改善气血循环,缓解眩晕症状。

某年眩晕病疗效总结分析报告

某年眩晕病疗效总结分析报告

某年眩晕病疗效总结分析报告
某年,眩晕病疗效总结分析报告
眩晕病(Vertigo)是一种常见的症状,指的是一种短暂的,有时是持续的旋转感或晕厥感,通常会伴随头晕、恶心、呕吐等症状。

在临床上,眩晕病是一种症状复杂,诊断难度较大的疾病,其治疗也存在较高的挑战性。

针对某年眩晕病的疗效总结分析报告,本文着重从疾病概况、疗效方案和治疗效果等方面进行详细说明。

一、疾病概况眩晕病的主要病因包括内耳,脑干和小脑,中枢神经系统等多种因素,包括自身免疫性内耳炎、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迷路神经元病变等。

该疾病患者大都表现为以眩晕为中心的头晕、目眩、恶心、呕吐等症状,具有多发性、反复发作等特点,严重干扰患者的日常生活和工作。

二、疗效方案眩晕病的治疗难度较大,常规治疗包括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

在药物治疗中,患者常常使用普萘洛尔、依普利酮、西替利嗪等药物进行治疗,针对病因,选择治疗疾病的方法也有所不同,比如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选择良性转移颠倒法治疗等。

三、治疗效果据某年眩晕病疗效总结分析,药物治疗宜以中止症状为目标,且应尽量避免过度的药物等刺激性物质。

手术治疗则要根据患者个体情况,选择最为贴近患者病情的治疗方式。

通过对比不同治疗方案的治疗效果,得出的结论为:基
于患者的个体差异,综合各种影响因素对治疗效果进行分析,最终确定治疗方案是较为科学和有效的。

综上所述,某年眩晕病的治疗效果总结分析,不仅为患者提供了科学、合理的治疗方案,同时对于医治眩晕病等相关疾病也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继续扎实工作,深入探究眩晕病的发病机制及治疗方法,进一步提高对该疾病的治疗效果,卓越医术,造福患者。

【干货整理】眩晕诊疗方案

【干货整理】眩晕诊疗方案

【干货整理】眩晕诊疗方案眩晕是由风阳上扰,痰瘀内阻等导致脑窍失养,脑髓不充,以头晕目眩,视物旋转等为主要表现。

多见于内耳性眩晕、颈椎病、椎基底动脉系统血管病及高血压病、脑动脉硬化、贫血等。

一、诊断(一)诊断依据1、头晕目眩,视物旋转,轻者闭目即止,重者如坐车船,甚则仆倒。

2、可伴恶心呕吐,眼球震颤,耳鸣耳聋,汗出,面色苍白等。

3、慢性起病逐渐加重,或急性起病,或反复发作。

4、作各种相应检查如电测听、脑干诱发电位、眼震电图、颈椎X 线摄片、经颅多普勒、CT等以明确眩晕的病因。

5、应注意除外脑肿瘤、血液病等。

(二)证候诊断1、风阳上扰:眩晕耳鸣,头痛且胀,易怒,失眠多梦,或面红目赤,口苦。

舌质红,舌苔黄,脉弦滑。

2、痰浊上蒙:头重如裹,视物旋转,胸闷作恶,呕吐痰涎。

舌苔白腻,脉弦滑。

3、气血亏虚:头晕目眩,面色淡白,神倦乏力,心悸少寐。

舌淡,舌苔薄白,脉弱。

4、肝肾阴虚:眩晕久发不已,视力减退,少寐健忘,心烦口干,耳鸣,神倦乏力,腰酸膝软。

舌质红,舌苔薄,脉弦细。

二、治疗方案:(一)中药辨证施治:1、风阳上扰证:平肝潜阳,方如天麻钩藤饮加减。

2、痰浊上蒙证::化痰降浊,方如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

3、气血亏虚证:补气养血,方如八珍汤加减。

4、肝肾阴虚证:补肝益肾,方如杞菊地黄丸加减。

(二)针灸辨证施治:1、风阳上扰证:平肝潜阳,取风池、太冲、内关、肝俞、肾俞等穴。

2、痰浊上蒙证:化痰降浊,取中脘、章门、足三里、丰隆、阴陵泉等穴。

3、气血亏虚证:补气养血,取百会、气海、足三里、脾俞、胃俞等穴。

4、肝肾阴虚证:补肝益肾,取肝俞、肾俞、太溪、三阴交、复溜等穴。

(三)其他疗法:1、中成药:痰浊上蒙证可选用礞石滚痰丸等泻火逐痰类中成药;气血亏虚证可选用归脾丸等益气养血类中成药;阴虚火旺者可选用知柏地黄丸等滋阴降火类中成药。

2、推拿、牵引:颈椎病引起的眩晕可用此法配合中药治疗。

3、推拿治疗对颈性眩晕具有良好的疗效。

眩晕诊疗方案总结优化

眩晕诊疗方案总结优化

眩晕诊疗方案总结优化2016眩晕诊疗方案总结优化-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2016年眩晕诊疗方案——分析、总结及评价、优化、难点分析眩晕是指头晕目眩、如坐舟车、不能站立并多伴有恶心呕吐等症状的疾病,其病因可分为外感六淫和内伤。

本病病位在清窍,由气血亏虚、肾精不足致脑髓空虚,清窍失养,或肝阳上亢、痰火上逆、瘀血阻窍而扰动清窍发生眩晕,与肝、脾、肾三脏关系密切。

眩晕的病性以虚者居多,故张景岳谓“虚者居其八九”,如肝肾阴虚、肝风内动,气血亏虚、清窍失养,肾精亏虚、脑髓失充。

眩晕实证多由痰浊阻遏,升降失常,痰火气逆,上犯清窍,瘀血停着,痹阻清窍而成。

眩晕的发病过程中,各种病因病机,可以相互影响,相互转化,形成虚实夹杂;或阴损及阳,阴阳两虚。

肝风、痰火上扰清窍,进一步发展可上蒙清窍,阻滞经络,而形成中风;或突发气机逆乱,清窍暂闭或失养,而引起晕厥。

因此我科将眩晕(高血压)分为肝阳上亢证,肝火亢盛证,肾阴亏虚证,痰浊中阻证等证型。

分析、总结及评价:2017年全年我科共共收治各种心力衰竭病人106人,其中冠心病心力衰竭37人,肺心病心力衰竭32人,风心病心力衰竭12人,扩张性心肌病心力衰竭11人,尿毒病心肌病性心力衰竭6人,高血压性心脏病性心力衰竭8人。

本年气虚血瘀水停型共42人,占%;阳虚血瘀水泛证型共36人,占%;气阴两虚,瘀血阻络占12人,占%;心肺两虚,痰瘀互阻型占14人,占%。

阳气虚脱型2人。

%。

而未见有痰热壅肺型。

在总疗效判定方面,五种证型总有效率均在91%以上,中医证侯疗效均在90%以上,实验室指标改善的疗效在87%以上.临床上根据不同证型施以平肝潜阳、清肝泻火、补肾滋阴、健脾燥湿,化痰降逆等治疗,并配合中医辨证施治针刺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

(一)中医治疗方法:2017年度收入院眩晕病人475人,475例病例中,采用中药汤剂350例、中药静脉制剂123例、针灸56例。

眩晕中医诊疗方案2018总结及2019优化方案1

眩晕中医诊疗方案2018总结及2019优化方案1

眩晕中医诊疗方案2018总结及优化方案神经内科眩晕为临床常见病证,多见于中老年人,亦可发于青年人,是我科门诊病人第一大病种,住院病人第二大病种。

2014年我科针对此优势病种制定了专门的诊疗方案及临床路径,在实行过程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2015-2017年做了一定的修订,进一步修订了病种范围;2018年运行良好,同时发现一部分问题,故进行进一步总结优化。

一、年度总结眩晕住院人数:眩晕综合征135人次(2017年165人),平均住院费用:6377.64院(2017年6546.14元),平均住院天数8.92天(2017年7.89天);其中费用降低,与控制药品费用有关,住院天数稍延长,与检查预约时间显著延长有关。

其他眩晕(BPPV和其他前庭性眩晕)23人次,平均住院费用5184.05元,平均住院天数6.78天。

诊断为大脑动脉粥样硬化(未纳入路径)共82例,平均住院天数9*.71天,平均住院费用8128.86元。

二、优化方面1.病种优化:中医“眩晕”涵盖了西医较广泛的病种,其治疗差异较大,第一版原诊疗方案包括“美尼尔氏综合征、脑动脉硬化、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后循环缺血/TIA”,后面逐渐去除“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TIA”,后增加“眩晕综合征、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梅尼埃病”;总结2018年的临床数据,因病情特点及医保诊治的具体需要,眩晕的诊断中大脑动脉粥样硬化占了较大的部分,拟在2019年将此病种纳入诊疗或新建立诊疗方案,待进一步总结完善。

2.检查方面:(1)这类病人建议常规行前庭功能检查复位,2018年我们增加“徒手平衡功能检查”的项目,但无手法复位的收费,2019年拟增加此项收费(具体视医院审批情况决定)。

(2)2018年的方案中我们增加了HAMA/HAMD评分,许多反复头晕发作的患者诊断倾向躯体化障碍;取得了良好的效果,2019年拟全面纳入各种量表评分。

3.治疗方面:(1)中成药方面:规定尽量每个病人均使用院内制剂晕乃停口服液;因药房药品目录大调整,目前无眩晕的其他相关口服中成药,大部分予取消。

【5A文】眩晕中医诊疗方案总结分析优化

【5A文】眩晕中医诊疗方案总结分析优化

眩晕中医诊疗方案分析总结评估和优化(20XX年一、临床资料眩晕由风阳上扰,痰瘀内阻等导致脑窍失养,脑髓不充,临床上以头晕、眼花为主症的一类病证。

轻者闭目即止;重者如坐车船,旋转不定,不能站立,或伴有恶心、呕吐、汗出,甚则昏倒等症状。

高血压病、脑动脉硬化症、贫血、美尼尔氏综合征等疾病出现上述临床表现者,可参考本病辨证论治。

可辩证分为肝阳上亢证、风痰上扰证、气血亏虚证、肾精不足证、瘀血阻窍证共五型。

我科在20XX年1月-20XX年12月共收治门诊及住院眩晕病人218例,其中男性114例,女性104例.其中高血压病共96人,脑供血不足共87人,美尼尔氏病15人,颈性眩晕14人,贫血3人。

二、结果在所有患者中,肝阳上亢84人,占38.5%,痰浊中阻72人,占33%,气血亏虚证35人,占16%,肾精不足证16人,占7.3%,瘀血阻窍11人5%。

从性别分布统计,肝阳上亢、痰浊中阻组男性分布多于女性,男女组构成比具有差异;而肝阳上亢证多见于女性,瘀血阻窍型男女性别差异不显著,从年龄分布看,肝阳上亢组主要分布在60岁以内的年龄段,其余两型年龄分布无明显规律。

四种证型总有效率均在89%以上,中医证侯疗效均在84%以上。

三、分析、总结及评价眩晕病,病在清窍,与肝、脾、肾三脏功能失常关系密切。

以肝肾阴虚、气血不足为本,风、火、痰、瘀为标,以虚证居多,挟痰挟火亦兼有之。

治疗当虚补实泻,调整阴阳,临床应权衡标本缓急轻重,酌情论治。

在临床上我们主要分为肝阳上亢、痰浊中阻、气血亏虚、肾精不足证、瘀血阻窍四证。

肝阳上亢选用天麻钩藤饮,方中天麻、钩藤、石决明均有平肝熄风之效,用以为君。

山栀、黄芩清热泻火,使肝经不致偏亢,是为臣药。

益母草活血利水,牛膝引血下行,配合杜仲、桑寄生能补益肝肾,夜交藤、朱茯神安神定志,俱为佐使药。

阴虚明显者,可选加生地、麦冬、玄参、首乌、生白芍等滋补肝肾之阴。

便秘者可选加大黄、芒硝。

心悸,失眠多梦较甚者,可重用茯神、夜交藤,加远志、炒枣仁、琥珀以清心安神。

眩晕优化诊疗方案

眩晕优化诊疗方案

眩晕(椎动脉供血不足)诊疗方案一、概述:眩即眼前发花或发黑,晕即感觉自身或外物旋转,站立不稳,二者总称眩晕。

是以眼花或眼前发黑,视物旋转动摇不定,或自觉头身动摇为主要临床特征,同时或兼见耳鸣、耳聋、恶心、呕吐、怠懈、肢体震颤等症状。

多见于后循环椎—基底动脉系统血管病、内耳性眩晕、颈椎病及高血压病、低血糖,贫血,脑动脉硬化等。

眩晕由风阳上扰,痰瘀内阻等导致脑窍失养,脑髓不充,临床上以头晕、眼花为主症的一类病证。

二、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的《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中医病证部分》(2008年),及《实用中医内科》(王永炎、严世芸主编,第二版,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年)。

(1)头晕目眩,视物旋转,轻侧闭目即止,重者如坐舟船,甚至仆倒。

(2)可伴恶心呕吐、眼球震颤、耳鸣耳聋、汗出、面色苍白等。

(3)起病较急,常反复发作,或渐进加重。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眩晕》(栗秀初,黄如训主编,第四军医大学出版社,第二版,2008年)。

诊断要点:(1)眩晕为发作性视物或自身旋转感、晃动感,不稳感,多因头位或(和)体位变动而诱发。

(2)眩晕同时或伴有其他脑干等一过性缺血的症状,如眼症(黑蒙、闪光、视物变形、复视等)、内耳疼痛、肢体麻木或无力,猝倒、晕阙等。

(3)有轻微脑干损害体征,如角膜和(或)咽部反射减退或消失,调节和(或)辐揍障碍,自发性或转颈压迫一侧椎动脉后诱发的眼震以及阳性的病理反射等。

(4)测血压,查红蛋白、红细胞计数及心电图、电侧听、脑干诱发电位、颈椎X线摄片、经颅多普勒超声有助明确诊断。

有条件做CT\MRI或MRA检查。

(5)肿瘤、脑外伤、血液病、脑梗死、脑出血等引起的眩晕患者除外。

眩晕程度分级标准:0级:无眩晕发作或发作已停止。

1级:眩晕发作中和过后的日常生活均不受影响。

II级:发作中的日常生活被迫停止,过后很快完全恢复。

III级:发作过后大部分日常生活能自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6年眩晕诊疗方案
——分析、总结及评价、优化、难点分析眩晕是指头晕目眩、如坐舟车、不能站立并多伴有恶心呕吐等症状的疾病,其病因可分为外感六淫和内伤。

本病病位在清窍,由气血亏虚、肾精不足致脑髓空虚,清窍失养,或肝阳上亢、痰火上逆、瘀血阻窍而扰动清窍发生眩晕,与肝、脾、肾三脏关系密切。

眩晕的病性以虚者居多,故张景岳谓“虚者居其八九”,如肝肾阴虚、肝风内动,气血亏虚、清窍失养,肾精亏虚、脑髓失充。

眩晕实证多由痰浊阻遏,升降失常,痰火气逆,上犯清窍,瘀血停着,痹阻清窍而成。

眩晕的发病过程中,各种病因病机,可以相互影响,相互转化,形成虚实夹杂;或阴损及阳,阴阳两虚。

肝风、痰火上扰清窍,进一步发展可上蒙清窍,阻滞经络,而形成中风;或突发气机逆乱,清窍暂闭或失养,而引起晕厥。

因此我科将眩晕(高血压)分为肝阳上亢证,肝火亢盛证,肾阴亏虚证,痰浊中阻证等证型。

分析、总结及评价:
2017年全年我科共共收治各种心力衰竭病人106人,其中冠心病心力衰竭37人,肺心病心力衰竭32人,风心病心力衰竭12人,扩张性心肌病心力衰竭11人,尿毒病心肌病性心力衰竭6人,高血压性心脏病性心力衰竭8人。

本年气虚血瘀水停型共42人,占39.6%;阳虚血瘀水泛证型共36人,占33.9%;气阴两虚,瘀血阻络占12人,占11.3%;心肺两
虚,痰瘀互阻型占14人,占13.2%。

阳气虚脱型2人。

1.8%。

而未见有痰热壅肺型。

在总疗效判定方面,五种证型总有效率均在91%以上,中医证侯疗效均在90%以上,实验室指标改善的疗效在87%以上.
临床上根据不同证型施以平肝潜阳、清肝泻火、补肾滋阴、健脾燥湿,化痰降逆等治疗,并配合中医辨证施治针刺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

(一)中医治疗方法:2017年度收入院眩晕病人475人,475例病例中,采用中药汤剂350例、中药静脉制剂123例、针灸56例。

就患者愿意接受的中医治疗方法,中药汤剂及中药静脉制剂使用广泛,而中医特色疗法的使用率较低,下一步注重中医特色疗法的使用。

(二)治疗效果:效率96.3%,有效率3.7%,无效率0%。

症状改善率、体征改善率及理化指标率均为100%。

(三)治疗周期:平均住院日为7.8天。

(四)中医特色:中药饮片使用率85.7%,中成药使用率76.0%,特色疗法使用率32.0%,中医药治疗比率逐年提高。

心衰治疗难点和对策
(一)眩晕中医治疗难点分析
眩晕的发作期,中药作用不及西药迅速和有效,对发作较严重或急性发作期需中西医结合方能缓解,中医治疗以辨证论治为主体,中药降压及改善症状尚需进行深入研究。

眩晕缓解期多属本虚标实,是中医药发挥特长的时期.避免诱因,采用补虚泻实、标本兼治的方法可
明显延缓复发,但目前大多临床研究治法各异,标准不一,为整体防治水平的提高和推广带来难度。

(二)眩晕中医治疗思路与对策
继续开展针对急性期风、火、痰、瘀为主要病机特点的中药治疗眩晕(高血压)的研究,结合平肝潜阳、清肝泻火、活血通络、燥湿化痰、补肾益精、补养气血等治法指导,筛选一批具有良好的控制血压,改善症状的药物,开展针对眩晕缓解期痰、瘀、虚等伏邪的中医药防治研究,结合滋补肝肾、健运脾胃、补养气血等治法指导,研制服用方便的中药制剂。

中药改善高血压病症状为优势,西药降压效果为特长,应进一步明确不同降压中药在症状改善方面的特点,为临床“辨症”用药、进一步提高疗效提供依据,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优化中西医结合方案,探索中西医结合的增效减毒作用。

诊疗方案优化:
在治疗耳穴压豆治疗,选穴:降压沟、降压点、神门、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