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望舒是中国现代诗派的代诗人

合集下载

论戴望舒诗歌创作风格的转变

论戴望舒诗歌创作风格的转变

论戴望舒诗歌创作风格的转变王萱/五四0文学革命在创作实践上以新诗的创作为突破口。

戴望舒作为中国现代诗派/诗坛的领袖0,他是中国现代派诗人的代表人物。

戴望舒诗歌的创作风格以抗战为界分为两个大的阶段:1922年到1937年为第一个阶段, 1938年到1945年为第二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中又分为几部作品:5我的记忆65望舒草65望舒诗稿6,每部作品中都有一些小的改变,作者是随着当时的社会潮流而动,他的作品中每一次风格的转变都有社会带来的影子。

在第二个阶段中,社会对作者的影响逐渐占据了主要地位,作者也不再沉醉于自我的感伤之中,而是有了时代和社会的责任感,风格也变得深沉、凝重。

一在第一阶段,诗人受到早期新月派的影响、早期象征诗派的影响,还受到法国象征诗派的影响和一些西方国家诗人的影响,在某些方面继承了这些诗派及诗人的创作风格。

作者还受到中国古典诗词的影响,借鉴古人诗中的意象用法,来表现个人内心的感受。

这个时期包括三部诗集: 5我的记忆65望舒草65望舒诗稿6。

戴望舒的早期作品收在诗集5我的记忆6中,其中5我的记忆6又分为三个创作阶段:/旧锦囊0阶段、/雨巷0阶段、/我的记忆0阶段。

这三个创作阶段基本上显示了诗人这一时期创作思想演变的轨迹,诚如施蜇存先生所说:/这种分法,表示了作者自一九二四年至一九二九年这五年间作诗的三段历程。

0/旧锦囊0阶段是作家创作最早的一个时期,包括5夕阳下65寒风中闻雀声65生涯65可知65静夜65山行65残花的泪65十四行6等12首诗。

这时作者处于青少年时期,青春期特有的敏感心理和当时阴暗、晦涩的时代背景相结合,形成了诗人此时的创作风格,注重表现自我的内心世界,充满了感伤的情调。

虽然这一阶段和5雨巷6一样,都有中国古典诗词的痕迹,并对形式美高度重视,但是这一创作阶段并不是作者的主流创作阶段,这一时期作者的整体风格还没有形成,从/雨巷0阶段到/我的记忆0阶段是作者创作的第一个主流时期。

中国现代文学史名词解释 定

中国现代文学史名词解释  定

作家解释目录:1、胡适2、郭沫若3、闻一多4、殷夫5、冯至6、徐志摩7、李金发8、戴望舒9、田间10、臧克家11、卞之琳12、艾青13、绿原14、牛汉15、穆旦16、郑敏17、袁可嘉18、李季19、袁水拍20、丁西林21、欧阳予倩22、曹禺23、田汉24、陈白尘作家解释:1、胡适,现代著名学者、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

1917年在《新青年》上发表《文学改良刍议》,拉开文学革命的序幕。

1920年3月,出版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白话新诗集《尝试集》,另有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早公开发表的话剧剧本《终身大事》。

2、郭沫若,现代新诗的开拓者、浪漫主义的代表作家。

代表诗集有《女神》(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真正具有现代意识的新诗集)、《星空》、《前茅》、《瓶》、《恢复》等;诗歌名篇《凤凰涅盘》、《晨安》、《天狗》、《地球,我的母亲》等。

历史剧代表作有《三个叛逆的女性》(包括《卓文君》、《王昭君》、《聂》)、《棠棣之花》、《屈原》、《虎符》、《高渐离》等。

小说代表作有《我的童年》、《反正前后》、《创造十年》、《北伐途次》和《漂流三部曲》(包括《歧路》、《炼狱》、《十字架》)等。

3、闻一多,新月社代表诗人,“新诗格律化”的倡导者。

作为新月社的代表诗人之一,他提出了诗歌的“三美”主张(“音乐的美”、“绘画的美”、“建筑的美”)。

代表诗集有《红烛》、《死水》;诗歌名篇《死水》、《发现》等。

4、殷夫,又名白莽,原名徐白。

“红色鼓动诗人”,“左联”五烈士之一。

代表作诗集有《孩儿塔》等;诗歌名篇有《血字》、《我们》、《别了,哥哥》等。

5、冯至(1905~1993),沉钟社代表诗人,曾被鲁迅称作为“中国最杰出的抒情诗人”。

代表诗作有诗集《昨日之歌》、《北游及其它》、《十四行集》,诗歌名篇《我是一条小河》、《蛇》、《北游》等;散文集《山水》和小说《伍子胥》。

6、徐志摩,新月派代表诗人。

代表诗集有《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云游》等;诗歌名篇《沙扬娜拉》、《再别康桥》、《海韵》等;另有散文集《落叶》、《轮盘》、《巴黎的鳞爪》、《自剖》等。

单纯浪漫到“现代”的过渡——戴望舒《雨巷》简析

单纯浪漫到“现代”的过渡——戴望舒《雨巷》简析

课例研究新教师教学戴望舒早期的诗歌以单纯的浪漫主义为风格,向我们展示的是一系列灰暗、阴郁、枯槁的形象。

在一种消极、颓废的态度中,自怨自艾,无痛呻吟。

戴望舒认为“诗是一种吞吞吐吐的东西”。

它重在自我表现,但不应直泻无余,“它的动机是在表现自己与隐藏自己之间”,所以他“差不多把诗当作另外一种人生,一种不敢轻易公开于俗世的人生。

”他的诗作的起点不是关注社会现实,而是侧重于个人内心世界的抒写。

初期的作品多数是情诗,抒发一种低沉、伤感、愁苦的情绪,如“怀着热望来相见,希翼一诉旧衷情,偏你冷冷无片言,我只合踏着残英,远去了,自家悲怨。

”(《自家悲怨》)“泪珠儿已抛残,只剩下悲思。

”(《生涯》)这类作品充满了多愁善感和自怨自艾,预示着诗人诗作情绪的基本走向。

但戴望舒是一个自觉跋涉者,在后来的创作中,他既自然地汲取了西方象征主义主诡计朦胧的意象和阴郁的情调,又在诗作中力求表现潜意识的隐喻、暗示、通感等艺术手法,同时“新月派”倡导的格律,那回肠荡气的旋律和流畅的节奏与他产生共鸣。

1927年,他终于走进了“雨巷”时代,完成了由单纯的浪漫主义向“现代”诗派的过渡。

所谓现代,是现代人“用现代诗形”抒写“现代情绪”的园地,他们顽强的保持“自我尊严”,表现形式上追求“纯美”,也力求创新。

我们解读《雨巷》,就知作者深受法国象征派诗人理论的影响,也接受了中国传经诗作的滋养,着重追求个人的精神境界与外部自然的暗合,《雨巷子》表面上是描绘一片风景,但作者绝不是纯粹地在写景,诗中出现的景是当时作者心灵的象征。

“丁香一样的姑娘”是诗人心中理想的象征。

这理想是美好的,又是难以实现的。

诗人希望过、追求过,姑娘也确实走近他,而最终不免像“梦一样飘过了”,这又象征着诗人理想的幻灭。

即“雨巷”中的“姑娘”是虚幻的,是现实不存在的东西。

在“雨巷”中,“姑娘”是那样的朦胧而不确定,似乎又确定存在过,固而引起读者深深的惆怅,诗人的情感,在诗中不是通过直接方式袒露出来的,而是靠象征,暗示的手法,使读者透过象征体的暗示,去体味诗人的情感,感受诗人的心灵而产生共鸣。

戴望舒

戴望舒
戴望舒
+ + + + + + + + + +
生平简介 代表作品 诗歌创作历程 名作赏析 雨巷 雨巷》 《雨巷》赏析 诗歌艺术特点 诗歌中的不足 望舒之死 后人评价
戴望舒(1905.3.5~1950.2.28)现代诗人、 戴望舒( ~ )现代诗人、 文学家 。又称“雨巷诗人 ,中国现代派象征主 又称 雨巷诗人”, 雨巷诗人 义诗人。戴望舒为笔名,原名戴朝安, 义诗人。戴望舒为笔名,原名戴朝安,又名戴 梦鸥。笔名艾昂甫、江思等。 浙江杭县( 今 梦鸥。笔名艾昂甫、江思等。 浙江杭县( 杭州市余杭区) 他的笔名出自屈原的《 杭州市余杭区)人。他的笔名出自屈原的《离 骚》:“前望舒使先驱兮,后飞廉使奔属 。”意 前望舒使先驱兮, 意 前望舒使先驱兮 思是说屈原上天入地漫游求索, 思是说屈原上天入地漫游求索,坐着龙马拉来 的车子,前面由月神望舒开路,后面由风神飞 的车子,前面由月神望舒开路 后面由风神飞 廉作跟班。 廉作跟班。望舒就是神话传说中替月亮驾车的 天神,美丽温柔,纯洁幽雅。曾赴法国留学, 天神,美丽温柔,纯洁幽雅。曾赴法国留学, 受法国象征派诗人影响。 受法国象征派诗人影响。
诗歌创作,大体可分为前、中、后三个阶段。其早期的 诗歌作品,多以抒发个人情感为主流,情调比较低沉,有较多 的感伤气息。他的第一部诗集《我的记忆》中,收录的作品大 多都是情诗和愁诗。尤其是“旧锦囊”辑中留存的12首诗作, 大体都是抒发这种个人哀愁感伤情绪的作品。1928年发表于 《小说月报》的《雨巷》,标志着诗人在新月派的影响之下由 浪漫式抒情向象征式表现的一个转折,戴望舒也因此而赢得了 “雨巷诗人”的美誉。
语言的音乐美
戴望舒曾说:“诗的情绪不是用摄影机摄出来的,它应当用巧 戴望舒曾说: 诗的情绪不是用摄影机摄出来的, 妙的笔触描出来。这笔触又是活的,千变万化的。 妙的笔触描出来。这笔触又是活的,千变万化的。”这里所说的 “巧妙的笔触”就是用艺术的语言筑造诗歌。 巧妙的笔触”就是用艺术的语言筑造诗歌。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二)名词解释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二)名词解释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名词解释(二)现代派与现代诗派:现代派得名于1932年出版的《现代》大型文学杂志,主要负责人为施蛰存、苏汶、戴望舒三人。

《现代》发表各类作家的作品,包括左翼作家的作品。

在《现代》上发表诗歌的人很多,一批诗人从思想到艺术有许多共同倾向,称之为"现代诗派"。

现代诗派的首领是戴望舒,主要成员有徐迟、路易士、卞之琳、何其芳等。

后又编《新诗》杂志,推进这股现代派诗潮。

现代诗派的诗作表现了幻灭中的追寻、对现实的理性批判意识和孤独寂寞的心态,追求语言的自然质朴、形式的自由舒展,以新异的手法提升了诗歌的表现力。

这股现代派诗潮,因后期新月诗派向现代派转化,而汇成一股不小的潮流。

被人称之为新诗的黄金时代和成熟期。

除现代派诗外,还有现代派小说,以施蛰存、穆时英为代表,创作了一批心理分析小说和新感觉主义小说,称之为心理分析派和新感觉派。

心理分析派:(心理分析小说)代表作家施蛰存。

其特点是运用弗洛伊德学说深入细致地严肃地描写人物的性心理、性压抑、性转移、性变态等等。

此前,鲁迅、郭沫若、郁达夫、叶绍钧、庐隐等的一些作品中,都有性压抑、性心理分析的成分,但一般都是以现实主义、浪漫主义为主要创作特色,性心理描写作为其中的因素、成分。

而施蛰存这时期创作了一批性心理分析小说,代表作有《梅雨之夕》《春阳》《石秀》等。

心理分析派小说在现代小说中别具一格,丰富了文学表现生活的内容和手法。

新感觉派:(海派小说、新感觉主义小说)新感觉派是20世纪30年代产生于上海文坛的一个现代主义小说流派,代表作家有刘呐鸥、施蜇存、穆时英、叶灵凤等。

穆时英被称为是新感觉派的圣手,海派的大将。

新感觉主义源于20世纪20年代的日本。

新感觉派内容多展示半殖民地大都市上海的生活百态,着重病态生活的描写、畸形的两性关系及心理等,夜总会、舞场、酒吧、投机家、交际花等是经常描写的场景和对象;极力地捕捉新奇的感觉、印象,把人物的主观感觉投射到对象中去;对人物的意识和潜意识进行精神分析,着力表现二重人格,并追求小说形式技巧的花样翻新。

戴望舒

戴望舒

生平简历
• 1924年秋天,考入上海大学文学系。1925年,转入震旦 大学学习法语。1926年与施蛰存、杜衡等人创办《璎珞》 旬刊,发表诗作《凝泪出门》。1927年写的《雨巷》。 1928年发表《雨巷》并与施蛰存、杜衡、冯雪峰创办 《文学工场》。1929年4月,出版了第一本诗集《我的 记忆》,这本诗集也是戴望舒早期象征主义诗歌的代表 作,其中最为著名的诗篇就是《雨巷》,受到了叶圣陶 的极力推荐,盛赞他“替新诗开创了一个新纪元”,成 为传诵一时的名作,因此他被誉为雨巷诗人。 戴望舒 • 1932年他参加施蛰存主持的《现代》杂志编辑社。11月 初赴法国留学,先后入读巴黎大学、里昂中法大学。不 过在留学期间,他并不喜欢去课堂听课,而是把更多的 时间和精力花在了翻译外文著作上。当时他翻译了《苏 联文学史话》、《比利时短篇小说集》和《意大利短篇 小说集》等,另外还研读了西班牙作家的许多小说集。 1935年春天,由于他参加了法国和西班牙的一些反法西 斯游行,被学校开除,于是便启程回国。
这首诗里就是用雨中丁香结做为人们愁心象征的,很显然,戴望舒从这些诗 词中吸取了描写愁情的意境和方法,用来构成《雨巷》的意境和形象。这种吸收 和借鉴是很明显的,但是能不能说《雨巷》的意境和形象就是旧诗名居“丁香空 结雨中愁”的现代白话版的扩充和稀释呢?我认为不能这样看。在构成《雨巷》 的意境和形象时,诗人既吸取了前人的经验,又有了自己的创造。第一,古人在 诗里以丁香结本身象征愁心,《雨巷》则想象了一个如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 她有丁香瞬忽即失的形象,与古典诗词中套用词旧典不同,也与诗人早期写的其 他充满旧诗词调子的作品迥异,表现了更多的新时代气息。“丁香空结雨中愁” 没有“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更能唤起人们希望和幻灭的情绪,在表现时 代忧愁的领域里,这个形象是一个难得的创造。第二,在古代诗词里,雨中丁香 结是以真实的生活景物来寄托诗人的感情的。诗人依据生活的经验而又加上了自 己想象的创造。它是比生活更美的艺术想象的产物。 本诗巧用象征手法,营造了一种既实又虚,朦胧恍惚的氛围。“我”在雨巷 中独自彷徨,似乎有满腹的愁苦,但又不愿说出。 诗中的姑娘,我们可以认为是实指,是诗人心中期望已久的、高洁又忧郁的 姑娘,也可把其当做是诗人心中的理想和追求,表达了诗人对人生的苦闷,对未 来的渺茫憧憬。

7课中国现代诗四首雨巷

7课中国现代诗四首雨巷

7课中国现代诗四首·雨巷戴望舒一、作者简介。

戴望舒(1905—1950),浙江杭州人,原名戴梦鸥。

曾就读于上海大学、震旦大学。

1932年赴法留学,1935年回国。

20年代末至30年代与一批年轻的诗人一起,在《现代》上不时发表诗作,渐渐形成著名的现代诗派。

戴望舒因此被称为现代诗派“诗坛的首领”。

1936年与卞之琳、梁宗岱、冯至等创办《新诗》月刊,此刊的问世,进一步扩大了现代诗派的影响。

1938年在香港主编《星岛日报》副刊《星座》及诗刊《顶点》等。

1941年日本侵略者占领香港后,戴望舒被捕入狱,遭受严刑拷打,表现了不屈的民族气节。

1948年回到上海。

1949年赴京出席全国文艺工作者大会。

会后,被安排在国际新闻局工作。

1950年2月,因患严重肺气肿病,医治无效,不幸与世长辞,年仅45岁。

戴望舒一生所创作的诗迄今为止所知的仅为92首。

但却无一不是心血生命所酿造,为中国新诗的珍品,曾经影响了几代诗人。

“他使中国象征主义诗歌臻于完美,他的创作是新诗史上的里程碑之一”(蓝棣之语,《中外文学名著精品赏析·中国现当代文学卷》第800页)。

出版的主要诗集有《我底记忆》、《望舒草》、《望舒诗稿》、《灾难的岁月》等。

《雨巷》是戴望舒的成名作,发表于1928年8月号《小说月报》上。

’据戴的好友杜衡在《望舒草》序言中说:当时在《小说月报》任编辑的叶圣陶,看到这首诗后,来信称许戴望舒:“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纪元。

”正是叶圣陶的推荐使戴望舒获得了“雨巷诗人”的称号。

《雨巷》收入《我的记忆》集中。

据戴望舒的好友施蛰存后来的回忆,当时,在爱好诗歌的青年读者群中,开始感觉到中国新诗出现了一种新的景观。

二、生词:颓圮:寂寥彳(chì)亍(chù) 惆(chóu)怅(chàng) 颓(tuí)圮(pǐ)词解:彳亍:慢慢走,走走停停。

惆怅:伤感;失意。

太息:叹气。

三、基本解读。

现代文学史名词解释

现代文学史名词解释

现代文学史名词解释胡适胡适(1891~1962),现代著名学者、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

1917年在《新青年》上发表《文学改良刍议》,拉开文学革命的序幕。

1920年3月,出版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白话新诗集《尝试集》,另有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早公开发表的话剧剧本《终身大事》。

郭沫若郭沫若(1892~1978),现代新诗的开拓者、浪漫主义的代表作家。

代表诗集有《女神》(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真正具有现代意识的新诗集)、《星空》、《前茅》、《瓶》、《恢复》等;诗歌名篇《凤凰涅盘》、《晨安》、《天狗》、《地球,我的母亲》等。

历史剧代表作有《三个叛逆的女性》(包括《卓文君》、《王昭君》、《聂》)、《棠棣之花》、《屈原》、《虎符》、《高渐离》等。

小说代表作有《我的童年》、《反正前后》、《创造十年》、《北伐途次》和《漂流三部曲》(包括《歧路》、《炼狱》、《十字架》)等。

闻一多闻一多(1889~1946),新月社代表诗人,“新诗格律化”的倡导者。

作为新月社的代表诗人之一,他提出了诗歌的“三美”主张(“音乐的美”、“绘画的美”、“建筑的美”)。

代表诗集有《红烛》、《死水》;诗歌名篇《死水》、《发现》等。

殷夫殷夫(1909~1931),又名白莽,原名徐白。

“红色鼓动诗人”,“左联”五烈士之一。

代表作诗集有《孩儿塔》等;诗歌名篇有《血字》、《我们》、《别了,哥哥》等。

冯至冯至(1905~1993),沉钟社代表诗人,曾被鲁迅称作为“中国最杰出的抒情诗人”。

代表诗作有诗集《昨日之歌》、《北游及其它》、《十四行集》,诗歌名篇《我是一条小河》、《蛇》、《北游》等;散文集《山水》和小说《伍子胥》。

徐志摩徐志摩(1896~1931),新月派代表诗人。

代表诗集有《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云游》等;诗歌名篇《沙扬娜拉》、《再别康桥》、《海韵》等;另有散文集《落叶》、《轮盘》、《巴黎的鳞爪》、《自剖》等。

李金发李金发(1900~1976),中国现代文学史象征派诗人的代表。

2022-2023学年福建省厦门市统招专升本语文自考真题(含答案)

2022-2023学年福建省厦门市统招专升本语文自考真题(含答案)

2022-2023学年福建省厦门市统招专升本语文自考真题(含答案)学校:________ 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 考号:________一、单选题(30题)1.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是()A.《诗经》B.《楚辞》C.《乐府诗集》D.《九歌》2.前半部分议论,后半部分叙事,采用议论与叙事手法并重的文章是()A.《答司马谏议书》B.《种树郭橐驼传》C.《五代史伶官传序》D.《张中丞传后叙》3.在王维《山居秋暝》一诗中,最能体现山中景物情趣的一个字是()A.空B.晚C.秋D.喧4.主张文章应明道致用事信言文的是()A.韩愈B.柳宗元C.欧阳修D.王安石5.下列作家属于晚唐时代的是()A.李商隐B.岑参C.孟郊D.柳宗元6.在肌肉兴奋收缩耦联中起关键作用的离子()A.钙离子B.钠离子C.镁离子D.钾离子7.下列划线字属于名词活用为动词的是()A.后孟尝君出记B.浅斟低唱,弱管轻丝,竹肉相发C.其一,不舟不车,不衫不帻D.因烧其券,民称万岁8.《我与地坛》中的我是指()A.鲁迅B.史铁生C.蔡元培D.朱光潜9.《断魂枪》里思想没落保守、性格孤傲执着的人物是()A.王三胜B.沙子龙C.孙老者D.二麻子10.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下片所用的主要艺术表现手法是()A.比喻B.象征C.夸张D.用典11.下列哪一项不是宗璞的小说()A.《野葫芦引》B.《紫藤萝瀑布》C.《三生石》D.《红豆》12.证明论据与论点之间逻辑联系的过程和推理的方式是()A.论点B.论据C.比喻法D.论证13.称司马迁《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作家是()A.鲁迅B.茅盾C.胡适D.周作人14.王实甫在《西厢记》中写道:淋漓襟袖啼红泪,比司马青衫更湿,其中司马青衫指的是()A.司马相如B.白居易C.崔莺莺D.杜甫15.《春江花月夜》的体裁是()A.七言律诗B.七言绝句C.新乐府诗D.乐府旧题16.艾青《北方》中最富于象征意义的意象是()A.土地B.小河C.大雁D.沙漠17.在新诗创作中,提出三美主张的是()A.冯至B.刘半农C.胡适D.闻一多18.在《宝玉挨打》中,说你从此可都改了罢!的是()A.薛宝钗B.林黛玉C.王夫人D.王熙凤19.下列哪篇不是海子的作品()A.《面朝大海春暖花开》B.《凤凰涅槃》C.《五月的麦地》D.《亚洲铜》20.《史记》是一部()史书A.纪传体B.国别体C.编年体D.志传体21.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出自()A.《张中丞传后叙》B.《长恨歌》C.《与元九书》D.《涉务》22.《咬文嚼字》一文的作者是()A.闻一多B.朱光潜C.徐志摩D.蔡元培23.被谢灵运称为才高八斗的作家是()A.王粲B.曹操C.曹植D.左思24.成语羞见江东父老出自()A.《先妣事略》B.《垓下之围》C.《张中丞传后叙》D.《冯谖客孟尝君》25.汉代四家诗指()A.齐、鲁、郑、毛B.齐、鲁、韩、毛C.齐、郑、韩、毛D.齐、鲁、韩、郑26.《雨巷》的作者戴望舒是中国的代表人物()A.现代诗派B.九叶诗派C.朦胧诗派D.七月诗派27.没有爱情的爱情牧歌评价的是()A.《红豆》B.《致橡树》C.《边城》D.《百合花》28.主送机关是()A.有隶属关系的上级机关B.受理公文的机关C.收文机关D.需要了解公文内容的机关29.伤寒细胞的特征是()A.吞噬细菌的白细胞B.细胞直径约300μ,有多个或几十个核,并吞噬伤寒杆菌C.细胞核内染色质集中在中央,横断面如枭眼,纵切面如毛虫样D.胞质内吞噬有红细胞、淋巴细胞、细胞碎片,并吞噬伤寒杆菌30.《诗》曰:德音不瑕。

戴望舒诗歌欣赏

戴望舒诗歌欣赏

戴望舒诗歌赏析一、戴望舒:现代诗派的旗手戴望舒,本名戴朝寀,1905年生于浙江杭州,1925年入上海震旦大学学习法国文学,受到法国象征派的影响,曾与同学施蛰存、杜衡等人创办《璎珞》旬刊,发表法国象征派诗人魏尔伦的译诗;1932年参加施蛰存主编的《现代》杂志的编辑工作;1932至1935年游学法国,进一步领受西方现代派诗歌的精髓;回国后与卞之琳、冯至等创办《新诗》月刊,提倡“纯诗”创作,是20世纪30年代与新格律派、革命诗派鼎足而立的另一重要诗歌流派——现代诗派的领袖人物。

以他为中心的现代诗派的崛起,标志着象征派诗歌在中国的彻底本土化和成熟,以对中国古典传统诗歌精华的有效承继和对西方象征派诗歌观念和技艺的有效化用,及两者的完美融汇,大大推进了中国现代派诗艺的发展。

出版有《我的记忆》、《望舒草》、《望舒诗稿》和《灾难的岁月》等诗集。

同样深受法国象征派诗歌的影响,同样致力于更具现代意味的象征诗的创作,与初期象征派诗歌的领军人物李金发相比,二人所受教育的不同、进入诗歌领域方式的不同,决定了前者的创作只是一次对西方象征派诗艺生涩的、失败的移植和试验,而后者则显然具备了更多博采新旧、融汇中西的能力,使象征派诗歌这一现代诗歌艺术不仅牢牢扎根于中国的国土,而且迅速地茁壮成长为一棵参天大树。

戴望舒有着深厚的古典文学修养,他开始诗歌创作之时,正是新月派极大影响诗坛创作之风时,其成名之作《雨巷》于1928年8月发表于叶圣陶主编的《小说月报》,以其流畅的用韵和古典的音乐美,被盛赞为“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纪元”,并为戴望舒赢得“雨巷诗人”的美誉时,我们很轻易就能看到新月派“三美”主张对诗人的影响。

虽然后来诗人很快就“开始对诗歌底他所谓‘音乐的成分’勇敢地反叛了”(杜衡:《望舒草序》),但植根于本土的诗创作起程显然使戴望舒在选择更适合表现“现代人的现代情绪”的西方象征诗派的精神和技艺之时有了清晰的指向性,与李金发式盲目的模仿和无选择的移植有了质的区别。

戴望舒是什么派诗人

戴望舒是什么派诗人

戴望舒是什么派诗人
戴望舒属于现代诗派。

戴望舒能在文学史上留名最大的原因是他所创作的优秀的诗歌,他本人也在二十年代末和三十年代初因为其风格独特的诗作被人称为现代诗派“诗坛领袖”。

扩展资料
作品
诗歌合集:《我的'记忆》;《望舒草》;《望舒诗稿》;《灾难的岁月》;《戴望舒诗选》(后人辑);《戴望舒诗集》(戴望舒生前版本已轶);《戴望舒诗存》
理论合集:《小说戏曲论集》;《读李娃传》
翻译作品:《少女之誓》法国沙多勃易盎著、《鹅妈妈的故事》法国沙.贝洛尔著、《意大利的恋爱故事》、《两次战争间法国短篇小说集》、《意大利短篇小说集》、《小城》等作品。

戴望舒《雨巷》

戴望舒《雨巷》

为了帮助保护您的隐私,PowerPoint 禁止自动下载此外部图片。若要下载并显示此图片,请单击消息栏中的 “选项”,然后单击 “启用外部内容 ”。
为了帮助保护您的隐私,PowerPoint 禁止自动下载此外部图片。若要下载并显示此图片,请单击消息栏中的 “选项”,然后单击 “启用外部内容 ”。
诗人戴望舒
(1905-1950) 现代诗派“诗坛 的领袖” 原名朝寀,梦鸥, 浙江杭州人。 出版诗集《我底记 忆》《望舒草》《望 舒诗稿》《灾难的岁 月》。 存诗90余首。
诗人创作简介 戴望舒的诗歌映现了20~40年代的历史风云,也 包含了一代知识分子曲折的思想历程,还记载着中国 现代主义诗歌从幼稚到成熟的成长过程。 诗歌创作大概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发轫期,主要抒写以爱情为契机的个人 哀愁的小诗。(浪漫感伤、抒情诗) 第二阶段是创作象征诗歌期间。由早期追求诗的 音乐性和形象的流动性及主题的朦胧性,到转向更自 由、朴素亲切的诗风,并同民族传统诗歌艺术融合。 第三阶段是抗战时期的创作,投身民族解放斗争 的行列,关注现实,写实与象征交融。
ᅵ比较阅读:《给一个擦肩而过的妇人》 波德莱尔 大街在我们的周围震耳欲聋地喧嚷。/ 走过一位重孝 的、显出严峻的哀愁/ 瘦长而苗条的妇女,用一只美手/ 摇摇地撩起她那饰着花边的裙裳; 轻捷而高贵,露出宛如雕像的小腿。/ 从她那像孕育 着风暴的铅色天空/ 一样的眼中,我像狂妄者浑身颤动, / 畅饮销魂的欢乐和她那迷人的优美。 电光一闪……随后是黑夜!用你的一瞥/ 突然使我如 获重生的消逝的丽人,/ 难道除了在来世,就不能再见 到你? 去了!远了!太迟了!也许永远不可能!/ 因为今后 的我们彼此都行踪不明/ 尽管你已经知道我曾经对你钟 情!
诗歌思想内涵分析(一) 关于这首诗的主题,特别是诗中核心意象 “丁香一样的姑娘”,历来众说纷纭,主要有 这样几种观点: 1 1、理想失败说; 2、爱情说(郑禾、刘雨) ; 3、人生希望说(朱栋霖) ; 4、欲望和回忆掺和说(蓝棣之)。

中国近代有名的情诗诗人

中国近代有名的情诗诗人

中国近代有很多著名的情诗诗人,他们的作品深入人心,影响了许多年轻人对爱情和生活的看法。

以下是一些在近现代比较有名的情诗诗人:
1. 徐志摩(1897-1931):徐志摩是20世纪初中国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诗歌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其中《再别康桥》等作品广为人知。

2. 戴望舒(1905-1950):戴望舒是中国现代派诗歌的重要代表人物,其作品中充满着深深的忧郁和对人生的深刻思考,《雨巷》是他最知名的作品之一。

3. 林徽因(1904-1955):林徽因不仅是著名的建筑师,也是杰出的诗人,她的诗歌情感深沉,富有哲理,如《你是人间的四月天》等。

4. 海子(1964-1989):海子以其独特的诗风和超凡的想象力在中国当代诗歌史上留下了深刻的烙印,《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是他脍炙人口的一首情诗。

5. 顾城(1956-1993):顾城是中国朦胧诗派的代表诗人之一,他的诗歌语言独特,意象丰富,如《一代人》等。

6. 舒婷(1952- ):舒婷是朦胧诗派的另一位重要诗人,她的诗歌关注女性意识和人性问题,代表作有《致橡树》等。

7. 残雪(1953- ):残雪是华语世界中最富争议性的作家之一,她的诗歌风格独特,表现手法前卫,常常探讨生命、自由与孤独的主题。

戴望舒与中国现代诗派

戴望舒与中国现代诗派

戴望舒与中国现代诗派戴望舒与中国现代诗派导言:戴望舒(1905年-1950年),中国现代诗人,被誉为“中国现代诗派开山之祖”。

他以其独特的创作风格和深刻的思想内涵深受当时文坛和读者的赞誉。

本文将从戴望舒的生平经历、诗歌创作与中国现代诗派的关系以及对中国现代诗歌的影响等方面展开论述。

一、戴望舒的生平经历戴望舒1905年出生于中国江西乐平。

早年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培养了对文学和诗歌的热爱。

20世纪20年代,他随家人迁居上海,开始了自己的文学创作之路。

他在上海大学学习期间,结识了一批志同道合的文学青年,一起探讨艺术与文化的命运。

随后,他加入了“勾连会”,积极参与文艺思潮的交流与讨论。

这些经历为他后来的诗歌创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戴望舒的诗歌创作与中国现代诗派的关系戴望舒的诗歌创作与中国现代诗派的形成和发展密不可分。

20世纪20年代到30年代初,中国的现代诗派逐渐形成,其中以新月派、白话派和宫廷派较为著名。

戴望舒对这些派别的诗歌创作都有较深的研究和接触。

在新月派的影响下,戴望舒的诗歌具有强烈的个人情感和自省意识。

例如,《长亭》一诗中表达了对逝去时光的思念和对生活的疑问。

他的诗歌还受到白话派的影响,倾向于用白话表达思想和情感,更加贴近人民群众的生活。

例如,《相思》一诗中直接而质朴地表达了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他还受到了宫廷派的熏陶,注重对诗歌的韵律和音韵的追求。

例如,《古诗会议首》中的作品既古拙又流畅,展现了他对传统文化的深厚造诣。

三、戴望舒对中国现代诗歌的影响戴望舒对中国现代诗歌的发展和突破产生了重要影响。

一方面,他创作的诗歌风格开创了新的可能性,丰富了中国现代诗歌的形式与内容。

他独特的诗意表达方式,将现代思想与传统文化相结合,形成了独特的诗歌呈现形式,使许多读者对现代诗歌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另一方面,他通过自己的创作和批评,启发了一大批后来的诗人。

他的创作主张注重民族精神和文化传统的承继与创新,这对当时的文学青年具有重要启示。

2023年江苏省淮安市统招专升本语文测试题(含答案)

2023年江苏省淮安市统招专升本语文测试题(含答案)

2023年江苏省淮安市统招专升本语文测试题(含答案)学校:________ 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 考号:________一、单选题(30题)1.《雨巷》的作者戴望舒是中国()诗歌的代表人物A.现代诗派B.九叶诗派C.朦胧诗派D.七月诗派2.先秦时强烈抨击窃钩者诛,窃国者侯的黑暗现实的人是()A.庄子B.老子C.荀子D.墨子3.《行路难》中用象征手法来抒写人生艰难的诗句是()A.玉盘珍羞值万钱B.拔剑四顾心茫然C.欲渡黄河冰塞川D.直挂云帆济沧海4.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是()。

A.《战国策》B.《论语》C.《史记》D.《资治通鉴》5.下列陆游作品,用乐府旧题写时事以抒发感慨的是()A.《沈园》B.《书愤》C.《示儿》D.《关山月》6.《诗经》中的《采薇》篇选自()A.《周颂》B.《大雅》C.《小雅》D.《陈风》7.马致远的作品集是()A.《壮悔堂文集》B.《乐章集》C.《渭南文集》D.《东篱乐府》8.辛弃疾是我国南宋时期著名的词人,他在宋代词坛创立了风格独特的()A.易安体B.半山体C.诚斋体D.稼轩体9.自称郡望昌黎的唐代散文家是()A.柳宗元B.韩愈C.曾巩D.欧阳修10.从说明的对象划分,《菊花》属于()A.抽象事理说明文B.实体事物说明文C.科学小品D.实用说明文1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A.春节时各大商场热闹非凡,人来人往,挤得不可开交B.站在记者身旁的一位外国人突然忍俊不禁,扑哧一声笑了起来C.大自然的赏心悦目刺激了他的感官,也抚慰了他的心灵D.香港回归后,再看对岸香港岛的灯火,忽觉那灯火与自己息息相通,休戚相关,那灯火也有一些温暖了12.喜用菊酒等诗歌意象的东晋田园诗人是()A.谢灵运B.屈原C.陶渊明D.孟浩然13.《长恨歌》梨园弟子白发新,椒房阿监青娥老句中椒房是指()A.监狱B.太监的居所C.后妃住的宫殿D.种辣椒的菜园14.从抽象的角度看,《雨巷》中的丁香姑娘象征着()A.恋人B.忧愁C.革命D.理想15.下列不属于液化性坏死的是()A.急性坏死性胰腺炎B.心肌梗死C.高血压引起脑梗死D.疖16.以一半恨一半爱的眼光看世界的作家是()A.老舍B.巴金C.余光中D.史铁生17.在诗坛上被称为诗圣的诗人是()A.李白B.杜甫C.白居易D.陆游18.被誉为英国戏剧之父的剧作家是()A.莎士比亚B.高尔斯华绥C.毛姆D.狄更斯19.《梅花岭记》的作者是()A.全祖望B.沈复C.钱谷融D.黄宗羲20.在《宝玉挨打》中,说你从此可都改了罢!的人是()A.薛宝钗B.林黛玉C.王夫人D.王熙凤21.其诗既有质朴自然、冲和平淡,也有金刚怒目一面的诗人是()A.屈原B.陶渊明C.李白D.王安石22.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是()A.荀子B.孔子C.颜回D.孟子23.鲁迅的《秋夜》所采用的主要表现手法是()A.象征B.拟人C.记叙D.描写24.从作品的风格和表现手法上看,《炉中煤》是一首()A.颂歌B.战歌C.牧歌D.恋歌25.与宫颈癌发生关系密切的人类病毒是()A.HPVB.HBVC.HIVD.EBV26.常见的工作会议及座谈会、研讨会等应采用的文体是()A.例会纪要B.专题纪要C.报告D.通知27.以笔伐戈,战斗一生,其精神被称为中华民族魂的是()A.鲁迅B.张爱玲C.沈从文D.巴金28.词开豪放一派,突破了唐五代以来的艳词藩篱的词人是()A.辛弃疾B.陆游C.欧阳修D.苏轼29.提出民贵君轻思想,主张仁政王道的先秦学者是()A.墨子B.老子C.韩非子D.孟子30.葡萄球菌感染的病灶中最主要的炎细胞是()A.淋巴细胞B.中性粒细胞C.嗜酸性粒细胞D.巨噬细胞二、填空题(20题)31.白居易《长恨歌》:遂令天下父母心,____32.____,孤城遥望玉门关33.柳永《八声甘州》:渐霜风凄紧,____34.陶渊明《饮酒》(其五):____,心远地自偏35.丛菊两开他日泪,____。

戴望舒《雨巷》赏析

戴望舒《雨巷》赏析

戴望舒《雨巷》赏析戴望舒《雨巷》赏析一、诗歌:《雨巷》——戴望舒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

她是有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在雨中哀怨,哀怨又彷徨;她彷徨在这寂寥的雨巷,撑着油纸伞像我一样,像我一样地默默彳亍着冷漠、凄清,又惆怅。

她默默地走近,走近,又投出太息一般的眼光她飘过像梦一般地,像梦一般地凄婉迷茫。

像梦中飘过一枝丁香地,我身旁飘过这个女郎;她默默地远了,远了,到了颓圮的篱墙,走尽这雨巷。

在雨的哀曲里,消了她的颜色,散了她的芬芳,消散了,甚至她的太息般的眼光丁香般的惆怅。

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飘过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

二、其他鉴赏者观点:1、《雨巷》朦胧而不晦涩,我是一个梦的追寻者。

忧郁的情调是基于对有限生命的自我意识、对感性存在有限性的超脱。

丁香姑娘是诗人理想中的自我──超越现实的自我;是对未来的期冀;是对同路人的呼唤。

丁香姑娘和我一样哀怨又彷徨,彷徨不仅仅意味着迷茫,更阐释了寻找出路的执着,还给处在彷徨之际的人们以走向光明的启示与勇气,让我们在深远的意义上去关切自身的生存的价值和意义。

绵远悠长的忧郁穿越生命体验的追寻——《雨巷》意境之我见李科平2、《雨巷》是诗人用美好的想象来掩盖丑恶的真实的自我解脱,是用一些皂泡般的华美的幻象来欺骗自己和读者,除了艺术上的和谐音律美外,在内容上并无可取之处。

(凡尼:《戴望舒诗作试论》,《文学评论》1980,4)3、《雨巷》运用了象征性的抒情手法.诗中那狭窄阴沉的雨巷,在雨巷中徘徊的独行者,以及那个像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都是象征性的意象.这些意象又共同构成了一种象征性的意境,含蓄地暗示出即迷惘感伤又有期待的情怀,并给人一种朦胧而又幽深的美感.富于音乐性是《雨巷》的另一个突出的艺术特色.诗中运用了复沓,叠句,重唱等手法,造成了回环往复的旋律和宛悦耳的乐感.因此叶圣陶先生称赞这首诗为中国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纪元.……三、我的赏析:读《雨巷》,我深深地被那种诗意、凄婉、朦胧的意境陶醉了,喜欢这种淡淡的忧伤,幽静而又优雅的感觉。

戴望舒是中国现代诗派的代诗人

戴望舒是中国现代诗派的代诗人

彷徨生哀怨惆怅也浪漫——从古典文化中走出来的现代雨巷诗人文学院07级对外汉语10班姓名:陈利君学号:200702441002戴望舒是中国现代诗派的代表诗人,又称“雨巷诗人”。

他曾留学法国,受到法国象征主义的深刻影响。

他的诗歌一方面吸收和借鉴了西方现代派,特别是法国象征诗派的一些艺术方法,为中国新诗注入了现代性品格。

但另一方面戴望舒无疑是被传统思想文化浸染得很深的文人, 在其诗作中透射出厚重的传统文化底蕴,深深的扎根于中国的传统的思想与文化的土壤,体现为对传统的纵向继承。

正如艾略特在《传统与个人才能》中指出的:在成熟的诗人身上,过去的诗歌是他的个性的一部分,过去是现在的一部分,也受到现在的修改。

[1]置身于有着五千多年文明史的中华民族的戴望舒,不得不有意无意的与中国传统人文资源发生关系。

张亚权认为,戴望舒的诗歌“无论是意境的创造、情感的抒发,还是表现的技巧、选择的形式,都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2]。

本文试从他诗歌的意象运用、表现技巧、思想内涵来分析他诗歌的传统人文资源。

但是在探讨之前我们首先得明确这样一个问题:什么是传统人文资源?在我看来,传统人文资源可以分为两个层面,一个是有形的可视的物质存在实体,一个是无形的可感知的精神存在。

物质层方面主要表现在审美化的日常生活中一些传统的具有民族特色的东西,如刺绣、油纸伞、旗袍、陶瓷、红灯笼、古镇、雨巷、西湖、断桥等等;精神层面的则多体现在传统的文化心理和民族性格中,如根深蒂固的儒道思想,丁香般的忧愁,牡丹般的华贵,梅、兰、竹、菊般的高洁等等。

现当代作家戴望舒通过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巧妙地把这些传统的人文资源运用到作品中,达到物质与精神、主观与客观的统一,从而使作品生动形象起来,也使传统人文资源的内涵价值得到提升。

一、民族化的传统意象中国是抒情诗的国度,中国古典诗歌有着深厚的抒情传统。

因为是“抒情”的,所以也是浪漫主义的,按照蓝棣之先生的说法,可以称之为“古典浪漫主义”传统。

戴望舒现代诗观的局限与误区——对《诗论零札》的批评

戴望舒现代诗观的局限与误区——对《诗论零札》的批评

风雅其 中多 闻道 , 唐朝 以后又见诗。
堪惊子期秉 旧瑟, 更胜皇帝著新衣。
佻 髓儿 郎 可 羞 怍 , 由识 得 杜 牧 之? 何
⑨王充 :论衡 ・ 《 案书》 。
责任编 辑
18 0
半夏
当代文坛 20 06年第 6期
维普资讯
诗 欧 理 论 与 砒 评
③④⑤⑥ 周啸 天: 欣托居歌诗 ・自 ‘ 叙> 。
⑦韦庄 :秦妇吟》 《 。 ⑧王蒙 :谈周啸 天的传统体 诗词>,t :/p r. ata. o / 《 h p/ so s es ycm t t d
es a/  ̄s w d/ srbeta 0 2 1 .t l at yw h/ x lueoj li 3 6 hm 。 d c 2 1
五、 诗的韵律不在字的抑扬 顿挫 上 , 而在诗 的情绪 的抑 扬顿挫上 , 即在诗情的程度上。
七、 韵和整齐的字句会妨碍诗情 , 或使诗情成为畸形 的。
倘把诗的情绪 去适应 呆滞 的、 面的 旧规律 , 和把 自己的 表 就
诗的一些艺术要求。 因为戴望舒是 现代派诗的代表诗人 , 诗 歌理论界普遍地把他关于 诗的一些看 法当成 了影 响现代 派 诗歌发展的理论 。有人在现代诗 歌史专著 中认为 , 现 代诗 “
局限和严重 的误 区。《 诗论零 札》 虽然长 达十 七条 , 有观 但
点 而无 阐释 , 并未形成理论 。这里 , 我们 不妨结合 戴望 舒 的
已形成诗坛新 的清规戒律和形式 主义 的僵化模式时 , 当然是
应该反对的 , 三美 ” 但“ 主张有其 自身的合理性 , 它对 纠正早 期 白话诗形式的简陋和无 序有过 明显的成效 。在今 天看 来 ,
望舒对 自己早期诗 艺追求 的否定。从诗人 探索发 展的道 路 来看 , 这种否定可视为诗 人对 自己 以往创作 的超越 , 决绝 但 的否定不 能不说是一种极端 。如果说三 、 、 、 二条是有 五 七 十 道理也还有分寸的话 , 一、 条过 了头的极端 言辞显 然是 那 二 诗歌理论上的严重误区 。在新 月派过 分地强 调新诗格 律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彷徨生哀怨惆怅也浪漫——从古典文化中走出来的现代雨巷诗人文学院07级对外汉语10班姓名:陈利君学号:1002戴望舒是中国现代诗派的代表诗人,又称“雨巷诗人”。

他曾留学法国,受到法国象征主义的深刻影响。

他的诗歌一方面吸收和借鉴了西方现代派,特别是法国象征诗派的一些艺术方法,为中国新诗注入了现代性品格。

但另一方面戴望舒无疑是被传统思想文化浸染得很深的文人, 在其诗作中透射出厚重的传统文化底蕴,深深的扎根于中国的传统的思想与文化的土壤,体现为对传统的纵向继承。

正如艾略特在《传统与个人才能》中指出的:在成熟的诗人身上,过去的诗歌是他的个性的一部分,过去是现在的一部分,也受到现在的修改。

[1]置身于有着五千多年文明史的中华民族的戴望舒,不得不有意无意的与中国传统人文资源发生关系。

张亚权认为,戴望舒的诗歌“无论是意境的创造、情感的抒发,还是表现的技巧、选择的形式,都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2]。

本文试从他诗歌的意象运用、表现技巧、思想内涵来分析他诗歌的传统人文资源。

但是在探讨之前我们首先得明确这样一个问题:什么是传统人文资源?在我看来,传统人文资源可以分为两个层面,一个是有形的可视的物质存在实体,一个是无形的可感知的精神存在。

物质层方面主要表现在审美化的日常生活中一些传统的具有民族特色的东西,如刺绣、油纸伞、旗袍、陶瓷、红灯笼、古镇、雨巷、西湖、断桥等等;精神层面的则多体现在传统的文化心理和民族性格中,如根深蒂固的儒道思想,丁香般的忧愁,牡丹般的华贵,梅、兰、竹、菊般的高洁等等。

现当代作家戴望舒通过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巧妙地把这些传统的人文资源运用到作品中,达到物质与精神、主观与客观的统一,从而使作品生动形象起来,也使传统人文资源的内涵价值得到提升。

一、民族化的传统意象中国是抒情诗的国度,中国古典诗歌有着深厚的抒情传统。

因为是“抒情”的,所以也是浪漫主义的,按照蓝棣之先生的说法,可以称之为“古典浪漫主义”传统。

[3]它以“抒情言志”为基本训条,以意境的创造为最高审美追求,以赋、比、兴为一般表现手段,以格律美为最高形式追求,这些都已融化在了戴望舒的艺术创作中。

他的诗歌在浓厚的西化色彩下,其深层仍然渗透着传统诗歌的养份,流淌着传统诗歌的血脉。

下面结合戴望舒的作品来具体分析。

意象是作家在对客观事物进行审美关照中,物与心会,思与境偕,将主观情意与客观物象统一起来,从而达到的一种审美契合。

这一术语我国古已有之。

留学法国的戴望舒受到法国象征主义思想影响,但是但古典诗歌的底蕴,对他来说却更深厚更沉潜。

在他的诗歌创作中看到了很多古典韵味的意象的运用,如戴望舒久负盛名的抒情诗《雨巷》。

“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

”在该诗中,作者三次提到“油纸伞”。

油纸伞源于中国,具有浓郁的民族气息。

它的实际出现时间不明,但到宋朝时已有固定称谓——绿油纸伞,从明代开始在民间普及。

《天工开物》中有这样的记载:“凡糊雨伞与油扇,皆用小皮纸。

”沈括在《梦溪笔谈》中也说:“以新赤油伞,日中覆之。

”其图案多以传统的国画题材为主,如花鸟、山水等,也有以古典文学名著内容如《红楼梦》、《西厢记》的情节为题材,亦有不画图而在伞面写上书法的,而且伞柄和伞骨均保留素材原来的颜色,带有古朴怀旧的韵味,给人高贵典雅之感。

在《雨巷》中,朝安他借用油纸伞这一传统事物与“古镇”、“雨巷”、“丁香”等意象,赋予了主人公江南女子般的温婉典雅。

正因为油纸伞这一事物本身具有浓厚的人文内涵,所以才使得作者忧愁细腻的感情得到淋漓尽致地传达和凸显。

所以说,传统人文资源在他的的创作中为其提供了重要的且具有浓厚民族文化底蕴的写作素材。

同样,江南水乡的古镇,寂寥安静的雨巷,淡然静默的丁香花愁怨,这些意象也与油纸伞一样具有浓厚的中国人文主义色彩。

如丁香的愁怨意象,李商隐曾说有“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

”而南唐中主李璟的《摊破浣溪沙》:“手卷真珠上玉钩,依前春恨锁重楼。

风里落花谁是主?思悠悠!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

回首绿波三楚暮,接天流。

”更是将此滋味品成千古绝唱。

倘若没有这些深厚的历史积淀,我们如何能在一见到丁香时就萌生出淡淡的愁怨?所以,这些同样论证出人文资源的民族化意象在其诗中的重要地位。

此外其他戴望舒作品中常见的泪、梦、水的意象,以及暮春、寒秋、残冬、幽夜、古井、落花、夕阳等意象,无不带有中国传统文化的烙印。

二、古典化的表现技巧首先,中国古典诗歌惯用的比兴手法,在戴诗中也得到了传承。

唐代诗僧皎然在《诗式》中说“取象曰比,取义曰兴。

义即象下之意。

”[4]意象的艺术本质是寄托隐含,比兴则是营造意象的方法。

在戴望舒的诗歌中,西方现代主义的“象征”、“隐喻”等表达方式与中国传统诗歌中的比兴手法相互沟通交融,增强了诗歌语言的弹性和张力。

戴望舒善于抓住特定情景中刹那间闪现的意趣,借助于比喻和想象使形象和意趣融合为意象,从而使“物我合一”产生象征意蕴。

在《雨巷》中诗人创造了一个“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戴望舒的《雨巷》沿用了这一意象的古典内涵,他又赋予这一古典意象以“现代情绪”,由丁香结联想到丁香一样的姑娘,她有“丁香般的忧愁”,又有“丁香一样的美丽和芬芳”,这样就由单纯的愁心的借喻变成了含着忧愁的美好的理想的化身。

“兴”产生于“人心感于物”,多为物象的自然呈现。

其次在意境的营造上,诗人以清风新碧传柔情,借以吐露心灵的声音,抒写出潜藏在心底深处的感受。

整首诗由一组流动的意象组成,情由景生,景随情迁,意境的描摹由实转虚,可谓“一切景语,皆情语也”。

如《夕阳下》中“晚云”“残日”“影子”“古树”“落叶”的意象结构,构筑了一幅凄苦悲凉的诗歌意境,处处唤起人们对古典诗歌中意象的记忆,令读者在充分联想中完成对诗歌的二度审美。

这样的意象选择和意境构建能够使新诗内质深厚,打动很多中国读书人的心灵。

最后,中国文学传统常称诗为“诗歌”。

诗、歌一体,自古已然。

在早期新诗因过于散文化而显露出非诗化倾向之时,戴诗独以其柔美和谐的韵律著称,在用韵方面继承传统对双声、叠韵与叠字的运用。

我们知道早在《诗经》中,双声、叠韵与叠字就已大量使用,日后更发展成为古典诗歌的重要技巧。

戴诗常用双声、叠韵来帮助音节和谐,如在《雨巷》中“芬芳、一样、凄清、惆怅、迷茫、彳亍、彷徨”等双声叠韵词渲染出诗人绵远的愁思和等待的漫长难熬。

同时他还创造性地承袭并翻新了古典的顶针、排偶、复沓等修辞手法,在古为今用、洋为中用中丰富了自己的表现手段。

在《雨巷》中朝安运用了大量用排比、对偶和复沓强化诗歌节奏、增强音乐性。

如“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在雨中哀怨∕哀怨又彷徨。

”既运用了排比,又用了顶针,也采用了复沓手法。

使诗人的感觉情绪在有节奏的音乐中缓缓流淌。

三、传统化的文人心理中国传统文人在精神操守上, 大多秉承一种儒道互补的精神, 表现在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身上就是这种独特的“穷则独善其身, 达则兼济天下”的人生态度, 造成了中国传统文人的一种独特的“穷”、“达”观。

儒道互补思想是中国传统思想的一条基本线索, 中国传统的士大夫很少有纯粹的儒家或是道家, 他们往往具有进取与退隐的双重矛盾心理。

在现代派诗人乃至整个中国现代派新诗人中,戴望舒是受儒道文化思想影响较深的一个。

深受传统文化浸染的戴望舒作为那个时代最感孤寂的知识分子, 一边领略价值观念泯灭的滋味, 于淡淡的哀愁中体味自己生命的微茫状态, 一边又甘心被时代所湮没, 在心灵无所依傍之时, 便将这种感受与解脱植入梦幻之中。

戴望舒对现实人生难以抹煞也难以扬弃, 不能超越更不能否认, 而总是在梦想与现实间往返, 作永恒的云游。

这使得他的诗不管是写爱情的还是写思乡情愁的抑或是写追怀朋友的等等, 皆表现出忧伤、颓唐、苦闷、凄怨、寂寞等低落的情感体验, 从而在诗中沉溺于一种患得患失, 顾影自怜、凄怨哀绝的传统文人心态。

戴望舒在他的《赠内》诗中写道:“我苦涩的诗节, /只为灾难树里程碑。

”体现了他的哀怨和悲愤交织、凄凉和怅惘笼罩的心理以及诗歌基调。

戴望舒这位被传统文化信念浸染得很深的文人,在他的作品中常常表现出一种不愿或不敢正视现实的痛苦, 通常以一种忧郁的情调来代替个体自由意志与外在现实的矛盾冲突。

忧郁、寂寥、苍凉的诗歌意象, 常常出现在戴望舒的笔下。

在诗人代表作《雨巷》中主要选用了两个意象,“雨巷”、“丁香”。

“巷”是戴望舒生活的江南一大特色,本身就给人一种幽深、空旷感,再与“雨”相连就更显其阴冷、潮湿、寂寥。

于是在我们眼前出现了这样一个“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有着惆怅、孤寂、忧郁的心绪的年轻人,他在这空空的雨巷中徘徊,憧憬着眼前能出现一位与他有着相同心结的姑娘。

“丁香姑娘”是这首诗的核心意象,也是诗人极力虚构幻想的能与之同病相怜的对象。

在这个充满了诗意的,伤感哀怨的雨巷世界中,“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在缓缓地向“我”走来,诗人以丁香喻姑娘,是模仿屈原以美人香草自喻的传统手法。

以丁香来象征人们的愁心,以梅雨来烘托悲凉的气氛。

她有着“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我们如见其色、如嗅其味、如感其怀。

她那淡淡的色彩、淡淡的气味、淡淡的愁绪正是诗人的心灵履迹。

所以在戴望舒的诗作中, 一种深重的忧患意识已经深深地积淀在他的诗作的深层内涵中, 并成为其进行创作的一种潜在的心理动力, 忧郁是他诗中的一种审美对象。

戴望舒作为现代作家因时代环境的局限、现实的挤压、精神的疲倦、情绪的焦虑去寻求宁静温馨的憩园, 也免不了像传统文人那样渴望远离浊世, 在幻想的世外桃源过实实在在的自耕自食的生活, 寻求内心的平衡。

这其实就是深受传统思想文化影响的现代作家, 面对冷漠、残酷的现实, 也要寻求一种精神上的超越, 其实质是企图从现实生活中回归自然的超越来抚平现实所给予的创伤, 达到心理上的平衡。

综上所述,作为现代派代表诗人的戴望舒,他的诗歌在意象的选择、题材情调以及思想内蕴上都与传统文化密切相连。

正式因为他根于本土文化去吸收和借鉴外来文明,进而才创作出富有自己民族特色的持久流传的作品。

近现代作家与传统人文资源的关系密切。

传统人文资源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为写作主体提供了独一无二的具有民族情结的写作素材,而作为写作主体的现当代作家在创作自身作品时对传统人文资源的内涵进行了丰富和提升。

二者是缺一不可。

真正优秀的现当代作家不会也不能丢弃传统人文资源。

注释:[1]艾略特·传统与个人才能·[M]·西方文艺理论名著选读.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6.[2]张亚权·论戴望舒诗歌的古代艺术渊源[J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88.[3] 蓝棣之·论新诗对于古典诗歌的传承[J]·文学遗产, 2001, (3).[4]何文焕·历代诗话(上)[M]·北京:中华书局, 1981.参考文献:[1] 戴望舒·《戴望舒作品精编》,漓江出版社,2004.[2]刘勇·在现代与传统之间——略论戴望舒诗歌创作的审美追求[ J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1999 .[3]陈丙莹. 戴望舒评传[M]1 重庆:重庆出版社,1993 :1381.[4]《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修订本),钱理群、温儒敏、吴福辉·北大学出版社1998年7.[5]赵国乾:《论中国古典意象的美学意蕴》,《东岳论丛》2005年第6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