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之实现路径

合集下载

国家治理现代化

国家治理现代化

国家治理现代化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即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这是中国改革目标的拓展和延伸,也指明了未来中国全面深化改革的方向。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一个全新的政治理念,是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的重要创新,体现了我们党对社会政治发展规律的新认识。

它的提出不仅丰富了中国现代化的内涵,也是治国理念的重大创新和发展,必将对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产生重大影响。

鉴于此,本文试图深入探讨国家治理现代化的科学内涵、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意义和实践路径,以期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目标,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加广阔的前景。

一、准确把握国家治理现代化的科学内涵国家治理,是指“主权国家的执政者及其国家机关(包括行政、立法和司法等机关)为了实现社会发展目标,通过一定的制度安排和体制设置,协同经济组织、政治组织、社会团体和公民社会一起,共同管理社会公共事务、推动经济和社会其他领域发展的过程。

它是多层管理主体共同管理社会公共事务、处理社会冲突、协调不同利益的一系列制度、体制、规则、程序和方式的总和。

”[1]国家治理现代化意指国家治理不仅要更加科学、民主与法治,同时也要制度化、规范化与程序化。

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标志是民主、科学、法治、效率与协调,它应该体现科学、民主、富强、文明与理性等特征。

国家治理现代化包含两个方面: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和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

这两者是相辅相成的。

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为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奠定制度基础,而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为实现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目标提供现实支持。

(一)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所谓国家治理体系,就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的制度体系。

在中国政治发展和国家治理的特定情境下,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核心内涵包括治理主体多元化、治理体系规范化、治理方式民主化和法治化。

1.治理主体多元化。

正确认识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_李抒望

正确认识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_李抒望

时代主人2013.12●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总结35年改革的宝贵经验,深入分析今后一个时期国内外环境和形势的变化,明确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把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纳入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不仅是我们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必然要求,也是治国理政理念的重大创新和发展,反映了我们党对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高度自觉。

一、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内涵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是历史的、具体的,有着时代的内涵和要求。

当代中国,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必须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国家治理体系是实现国家治理的道路、理论、制度、政策、方法的综合体现,包括政府治理、社会治理、基层治理、民间治理等不同层次,政治治理、经济治理、文化治理、环境治理等不同领域的治理关系。

它是一个国家根据自己的国情所设计的保持经济社会发展、实现社会公平正义和谐的基本制度和法律保障。

在我国,国家治理体系是党领导人民管理国家的制度体系,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等各领域的体制机制和法律法规安排,也就是一整套紧密相连、相互协调的国家制度。

国家治理能力,则是一个国家在制度管理与战略管理、政策制定与执行、社会治理与秩序维护等各方面能力的整体体现,包括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等各个方面,使其能够相互协调、共同发展的能力。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一个相辅相成的有机整体,治理体系搭建好了,治理能力才能提高;治理能力提高了,治理体系才能充分发挥效能。

所谓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就是使国家治理体系制度化、科学化、规范化、程序化,使国家治理者善于运用法治思维和法律制度治理国家,把各方面的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国家的效能。

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标志是“民主”、“法治”、“科学”、“创新”、“和谐”,社会资源的活力竞相迸发,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社会更加公平合理。

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

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

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第一章:引言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当前中国社会发展中的重要议题。

随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号角声响起来,中国已经进入了实现现代化的新阶段,而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则是现代化进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深入探讨中国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内涵和实现路径。

第二章:治理体系现代化治理体系现代化的核心是建立一种适应现代社会的治理体系,这种体系需要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要求,同时又与全球治理体系相匹配。

这种体系需要推动政治文明、经济文明、社会文明和生态文明的协调发展,实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

第三章:治理能力现代化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建立适应现代社会的政府治理能力的过程。

这种能力要求政府具备预见性、适应性和灵活性,可以引导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合理发展和协调发展。

政府要从强制性管理向服务和引导转变,增强政府服务水平和责任感,提高效率和执行力,以应对现代化发展的各种挑战。

第四章:现代化治理的实践路径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实现需要依靠政府的改革和创新,依靠全社会的参与和支持。

在实践中,应该有四个方面的举措:深化制度供给侧改革,优化政府治理体系;提高政府服务水平,加强公平正义;构建社会共治格局,激发全社会创新力;引领数字化创新,推动政府治理现代化。

只有依靠这些措施,才能推进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的现代化进程。

第五章:现代化治理的拓展视野现代化治理不仅仅局限于国内,也需要构建一个更加稳定、协调和合作的全球治理体系。

同时,中国作为一个大国,还需要维护其利益和形象,推动国际治理、地区治理和网络治理就显得尤为重要。

中国可以积极参与全球治理,推动公平正义、多边主义和合作共赢的国际秩序,以及建立一个更加开放和互信的国际网络空间。

第六章:结论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是中国发展的重要内容,也是中国面临的重大挑战。

在新时代的背景下,中国应该继续深化改革,推动制度供给侧改革,优化政府治理体系,提高治理能力水平,以应对不断变化的社会需求。

法治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必然路径

法治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必然路径

法治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必然路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将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我们党基于对改革开放35年来治国理政规律性的认识所作出的战略决策,表明了我们党站在时代的高度,对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进行顶层设计和战略谋划,以更大的政治智慧和勇气促进国家治理模式的现代转型。

国家的治理体系是一个完整的制度系统,涵盖“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是国家治理能力孕育的基础。

实现这一总目标首先需要明确国家治理体系、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实现路径。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

有鉴于此,作为治国理政基本方式的法治不仅是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核心,也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路径。

法治作为一种治国方略,是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的成果,是人类社会经过千百万年的社会实践摸索出来的发展规律。

我们党对于执政规律的认识经历一个逐步深化的历史过程;基于文革践踏法制的深刻教训,小平同志提出“搞人治危险得很,搞法制才靠得住。

”党的十五大确立了“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十六大则将“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实”列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十七大明确提出“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十八大报告进而提出要“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强调“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更加注重发挥法治在国家治理和社会管理中的重要作用”,“提高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能力”。

从传统的非法治形态的统治形式最终走向“法治”的现代治理模式,表明了我们党对社会政治发展的规律有了新的认识,同时也彰显了我国政治文明水准的跃升。

将法治作为实现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途径,在于法治导向型的治理体系具有其他治理方式无法比拟的一系列优势。

简述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具体路径

简述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具体路径

简述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具体路径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具体路径如下:
1.加强制度创新。

建立和完善各种制度,如国家法律体系、公共管理体系、分权与合作机制等。

2.促进实践创新。

将现代科技手段与实践相结合,建立数字化、智能化、高效化、服务化的治理模式。

3.推行政策落地。

加大公共资源投入,加强政策宣传推广,畅通政策实施渠道,促进各方参与。

4.推进改革综合配套。

相关部门要联合起来,协同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相关改革的推进及配套政策制定。

5.推动管理创新与文化变革。

倡导创业创新、文明和谐等先进文化,培养民族自信心,提高人民群众的参与意识和自我管理能力。

6.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对外交流合作。

积极参与与发达国家的联合研究、合作交流等,不断吸收借鉴外国先进治理理念和做法,并结合国情吸收优秀经验,全面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实践路径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实践路径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实践路径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是一个复杂而持续的过程,可以通过以下几个实践路径来实现:
1. 深化改革:通过改革现有的政治制度和经济体制,使之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

包括政府职能转变、市场化改革、法治建设等方面的改革。

这可以提高政府的治理能力和适应性,使其更好地满足人民的需求。

2. 加强党的领导: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根本保证。

要加强和改进党的领导,建设忠诚、干净、担当的干部队伍,强化党委对中央和地方的领导,推动党的治理能力现代化。

3. 推进依法治国:依法治国是现代化治理的基本原则。

要加强法治建设,完善法律法规体系,提高司法公正性和效率,加强执法监督,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同时,也要加强市民的法治意识和法治素养,推动全社会的法治化进程。

4. 加强社会建设:国家治理不仅仅是政府的事情,还需要全社会的积极参与和广泛共治。

要加强社会组织和公民参与,推动社会自治和社会服务发展,建设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5. 创新治理方式:要注重创新治理方式和手段,适应社会变革和科技创新的需求。

包括加强信息化建设,推动数字化治理,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手段提高治理效能,构建更加高效、透明、便利的治理体系。

这些实践路径的关键在于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将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纳入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总体战略中,不断完善和发展。

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实现路径

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实现路径

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实现路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定位明确,内涵丰富,令人振奋。

“治理”是哲学的命题,是思维与存在围绕有序性的矛盾运动过程。

“治理”又是一个属于历史的范畴。

作为一个古老的词汇,中国历代都讲治理,积累了大量国家治理的智慧和经验,但这个概念在近二三十年被赋予了许多新的内涵。

当下公共领域的实践和现代政治学、行政学等研究将治理拓展为一个内容丰富、包容性很强的概念,重点是强调多元主体管理,民主、参与式、互动式管理,而不是单一主体管理。

《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决定》中指出的作为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的“国家治理”,是党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思维体系、话语体系和制度体系中的一个核心范畴,是一个重大理论创新。

从传统“管理”到现代“治理”的跨越,虽只一字之差,却是一个“关键词”的变化,是治国理政总模式、包括权力配置和行为方式的一种深刻的转变。

从“管理”到“治理”的跨越,说明我国将在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方面,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方面,采取具有革命性的变革,把中国带入改革开放的新阶段。

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实现路径,我理解是要做到四个统一、三个结合。

[JP]四个统一,一是党和政府的领导与多元主体参与公共事务管理的统一。

充分发挥市场主体在经济生活中的作用,充分发挥社会主体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在国家事务管理与决策中的作用。

二是法治与德治的统一。

按照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并重的要求,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引领,全面推进立法、司法、行政、执法体制改革,坚持依法执政、依法行政、领导带头、全民守法与精神文明建设、道德建设共同推进,使法成为善法,使政府治理成为善治,实现外部控制与内省教化统一。

三是管理和服务的统一。

管理与服务是一个事物的两个侧面,只有充分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以人民利益为重,以群众期盼为念,寓管理于服务之中,把管理与服务有机统一起来,才能实现管理效率与服务公平的兼顾。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总体目标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总体目标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总体目标一、总体目标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全面提高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内在要求,是实现国家长治久安、人民安居乐业的重要保障。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总体目标是,到2035年基本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成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国家治理体系,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更加完善。

二、基本要求1.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增强党的执政定力。

2. 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发展方式深刻转变。

3. 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和国际竞争,维护国家长期稳定和国家安全。

4. 提高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形成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机制。

5. 不断改革和完善国家治理体系,提高国家治理效能。

6. 强化风险防范和危机应对,提高国家治理体系的整体安全性。

7. 提高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推动社会治理和社会管理能力现代化。

8. 提高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战略性,提升国家整体竞争力。

三、基本路径1. 坚定理想信念,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强化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

2. 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增强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加强党的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

3. 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不断提高全民经济文化素质和科技创新能力。

4. 推进治国理政创新,优化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结构。

构建我国特色现代大国制度体系、现代社会治理体系,提高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水平。

5. 依法治国、依法治局,提高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构建法治化国家治理体系。

6. 全面加强政府自身建设,强化政府公信力、服务能力和责任能力。

7. 加强全面从严治党,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实现党的长期执政能力现代化。

论述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具体路径

论述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具体路径

论述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具体路径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具体路径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落实政府职能转变。

政府职能转变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举措。

要进一步明确政府主导、市场调节、社会参与的分工,加强政府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政府部门管理和责任制,不断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提高社会组织和群众的自我管理和服务水平。

2. 建立现代化的公共管理体系。

公共管理是现代化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建立科学规范的公共管理制度和流程,构建全过程监督机制,提高数据、信息化管理水平,推动各类公共服务向智能化、自动化转型。

3. 加强政府间、部门间协同。

加强政府间和部门间的协同合作是完善治理体系的需要,要持续深化与各层级政府、各部门之间的沟通、协调和合作,形成共同发力、共同管理、共同承担责任的格局。

4. 加强新型城镇化建设。

加强新型城镇化建设是我国现代化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提升的重要途径,要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推进城市管理现代化,实现城乡融合发展。

5. 推动社会治理创新。

社会治理创新是现代化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升级的重要推动力,要增强社区治理能力和群众自治意识,优化社会治理结构和机制、
创新社会管理和服务方式。

总之,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需要持续强化治理能力,提高治理水平和效率,构建适应现代社会治理的新模式和新机制,实现政府、市场、社会三者互动、有机结合的治理新格局。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内涵与实现路径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内涵与实现路径

第一, 要明确治理和管理的关系。国家治理意味着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 标志着我国
生影响的地区性事务或跨地区的事务。多样性是指国家 治理 的内容涉及到各个领域 的各个层面 , 包括经济 、 政 治、 文化、 社会、 生态、 国家安全等。治理的主体应该多元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了新阶段 , 体现了我们党治国
理念的新变革, 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是社 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新发展。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 力现代化极大拓展 了现代化的含义, 深化了我们对社会
性。国家治理能力是运用国家制度管理社会各方面事务 的能力, 包括党执行各项 方针政策、 促进对外开放、 提高
知识 , 各机关和部门要严格按照法律程序办事, 全社会共
同维护法律权威。我们必须要把道德治理和法. , ' L 。 - x . ' , L 。 - x 理有
机结合起来, 才能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目的。 第三 , 中央治理和地方治理的关系。中国是个大国 , 在推进治理现代化的过程中必须要处理好中央和地方的 关系。从 以前的行政管理来看, 过度的中央集权一定程 度上限制了地方政府对当地事务处理的权力, 但是也得 避免地方权力过大, 造成地方的过度自由权 , 对中央的治 理 方针贯彻落实不到位。改革开放以来, 为了调动地方 政府的积极性进行地 方经济建设, 中央进行了持续性的
理解 国 家治理体 系和治理 能力现代化这 个概念 的 内涵 , 以及本 文 时推进 国家治理 体 系和 治理 能力现代 化 的实现. 路径进行 了 初 步探 讨 。 关键阑 : 国家治理体 系 观 匕 内涵 , 国 家治理能 力明 . 内涵 , 实现正 备 径
作者及单位 : 陈天琪 , 新疆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专业2 0 1 3 级硕士研 究生。 研究方向: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 新疆 乌鲁木 齐 8 3 0 0 0 0 )

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意义、内涵和实现路径

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意义、内涵和实现路径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划时代的,它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也是划时代的,它开启了全面改革开放、系统整体设计推进改革的新时代,开创了改革开放的新局面。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首次提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个重大命题,并把“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意义、内涵和实现路径李景治(中国人民大学 国际关系学院,北京 100872)摘 要: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具有重大意义,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发展完善和制度优势向治理效能的转化。

中国国家治理体系,是由中国共产党集中统一领导,政府全面负责,人大、政协等政治主体和人民群众、社会各界积极参与的,推动和协调经济发展、政治稳定、社会和谐、生态良好、文化繁荣的方法和途径的总和。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建设,必须强化治理主体,明确治理对象,着力补短板、堵漏洞、强弱项。

中国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是制度更加完善,权力结构和分工更加合理,决策、执行、管理、监督等体制机制更加健全的进程和状态。

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目标,是实现国家权力结构和权力运行体制机制的合理化,不断提高治理能力和效果。

实现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就必须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不断深化改革,坚持顶层设计与“摸着石头过河”相结合,稳步推进治理体系的制度化、法定化,积极借鉴人类文明优秀成果。

关键词:国家治理体系;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实现路径收稿日期:2020-05-25作者简介:李景治,男,北京人,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原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确定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

[1]3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进一步明确,“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全党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

[2]42坚持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落实这一战略任务,需要对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重大意义、丰富内涵和实现路径进行深入研究和探索。

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引言:随着社会发展和全球化进程的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已经成为一个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

国家治理体系是国家权力运行的组织架构和管理制度的总称,而治理能力则是国家运行这一体系的能力。

本文将从定义、特点、现代化的关键特征和路径等方面进行逐步回答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第一部分:国家治理体系的定义与特点国家治理体系是国家内部权力结构的安排和运行方式,通过内部组织和制度设计,协调国家各部门和利益主体的关系,实现国家目标的达成和国家治理的有效性。

其特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 多元性:国家治理体系充分体现了不同利益主体的参与和平等,既有政府、政和行政机关等官方机构,也有企业、社会组织和公众等非官方机构的多元参与。

2. 合作性:国家治理体系需要各利益主体之间互相合作,通过协商、磋商等方式解决分歧,达成共识,实现共同目标。

3. 制度性:国家治理体系是在一系列制度的指导下运行的,这些制度包括宪法、法律、规章等,确保权力的合理行使和国家目标的有效实现。

第二部分:国家治理能力的定义与特点国家治理能力是指国家运行其治理体系的能力,包括政府的组织和管理能力、政策制定和执行能力、资源配置能力等方面。

其特点如下:1. 综合性:国家治理能力需要综合运用不同领域的知识和技能,包括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能力,有效引导和管理国家的发展。

2. 法治性:国家治理能力需要在法治的基础上运行,保持公正、公平和透明的原则,保障国家治理的合法性和可行性。

3. 创新性:国家治理能力需要具备创新能力,及时进行制度和政策的创新,适应不同时代和社会环境的变化,促进国家发展。

第三部分: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的现代化的关键特征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是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具有以下关键特征:1. 制度创新:现代化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需要不断进行制度创新,适应社会的变革和发展,确保国家治理的有效性和可持续发展。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 能力现代化
汇报人: 日期:
contents
目录
•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内涵 与重要性
•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基本 要素
•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实现 路径
contents
目录
•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实践 探索
•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未来 展望
便民服务
浙江通过数字化改革,优化了便民 服务体系,提供了多样化的在线办 事服务,方便了群众的生产生活。
监管创新
浙江通过数字化改革,实现了对市 场主体的精准监管,通过大数据分 析等技术手段,提高了监管的针对 性和有效性。
地方实践案例三:上海的法治建设成果
立法引领
上海在法治建设方面注重发挥立法的引领作用,通过制定 一系列具有前瞻性和包容性的地方性法规和规章,为城市 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法律基础。
制度现代化
建立符合当代发展需求的现代 制度体系,包括政治制度、经
济制度、文化制度等。
组织架构现代化
构建科学合理的政府组织架构 ,提高政府管理效率和服务质
量。
运作机制现代化
推进政府管理流程再造,实现 政府决策、执行、监督的协调
高效运作。
法律规范现代化
完善法律体系,保障公民权利 ,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性
司法公正
上海注重司法公正和独立,通过深化司法体制改革,实现 了司法权力的规范行使和司法公正的保障。
法治文化
上海注重培养全社会的法治文化意识,通过开展普法教育 、加强法律培训等方式,提高了市民的法律意识和素养。
05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未来展 望

国家治理的现代化路径

国家治理的现代化路径

国家治理的现代化路径
国家治理的现代化路径可以被理解为在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等方面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过程。

下面列举了几个常见的现代化路径:
1. 政治现代化:政治现代化包括民主化、法治化和有效治理等方面的改革。

这涉及到建立和完善民主制度,加强法治建设,提升政府的透明度和公正性,促进政府与市民之间的良好互动。

2. 经济现代化:经济现代化是通过推动经济结构转型、创新驱动和可持续发展来实现的。

这包括加强市场机制的作用,发展知识经济和高技术产业,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改善基础设施和促进可持续发展。

3. 社会现代化:社会现代化涉及到教育、医疗、社会保障、文化等领域的改革。

这包括提供高质量的教育和医疗服务,建设社会保障体系,促进文化多样性和社会公平正义,增强社会组织和公民参与。

4. 治理能力现代化:治理能力现代化是指提升国家和政府的治理能力,包括有效决策能力、公共管理能力和风险应对能力等。

这可以通过改革机构设置、提高公务员素质、加强信息化建设和推进政府创新等手段来实现。

国家治理的现代化路径因国家的历史、文化和发展阶段而异。

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独特的现代化道路,需要根据国情和实际情况进行相应的调整和探索。

同时,国际交流和合作也是推动国家治
理现代化的重要途径之一。

总之,国家治理的现代化路径涉及到政治、经济、社会和治理能力等多个方面的改革和发展。

通过各个领域的综合推进,可以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促进国家长期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全面依法治国的目标要求及其实现路径

全面依法治国的目标要求及其实现路径

全面依法治国的目标要求及其实现路径全面依法治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也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迫切要求。

全面依法治国的目标要求包括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社会主义法治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政府等方面,实现路径如下。

一、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实现,需要确立以宪法为核心的法律体系,形成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不断健全法治体系。

全面依法治国的路径之一是完善宪法制度,坚持依宪执政。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律,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制定和公布的最高法律,是治国理政的总章程。

在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过程中,必须严格依照宪法规定的程序和原则,加强宪法的实施和全面有效的监督。

宪法的修改和完善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重要内容,要根据国家和社会的发展需要,及时进行宪法的修正和完善,使宪法不断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需要。

需要形成健全的法律法规体系,严格实施法治化监管。

在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过程中,必须建立健全了法律体系,形成完善的法规体系,实现权力约束和公正司法。

要完善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和其他社会组织的法律法规制度,依法行使职权、执行公共管理、公正执法。

依法行政,促进公正司法,加强司法公正,依法审判,权威公正,在程序保障和民事行政诉讼制度方面,不断保障人民的合法权益。

还要强化对行政权力的监督,保障公民的合法权益,防范和纠正执法不当和司法不公。

全面依法治国还需要建设社会主义法治社会,包括建设法治文化、法治精神、法治道德等方面。

要加强法治教育和宣传,培养全民法治观念、法治意识和法治素质,提高全民法制意识。

要通过多种形式、多渠道、多层次的教育宣传,普及法律知识,提高全民的法治素养,使全体公民自觉遵守法律、学习法律、守法用法、知法守法。

要同时倡导尊法学法守法的社会风尚,形成良好的法治文化和法治精神。

还需要建立健全社会管理体系,推动社会组织、企事业单位依法管理,依法处理社会矛盾。

加强社会组织、企事业单位、居民委员会等社会机构的法治建设,依法行使职权,依法服务社会;加强社会矛盾的调解、化解和处理,引导社会各方面依法行事,协议化解纠纷,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试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实现路径

试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实现路径

党 的 十八 届 三 中全会 是 我 国 改革 与 发展 历 史 上具有 重要 里程 碑 意义 的一次会 议 。这次 会议 , 再

治理 能力 的现代 化 。所 谓 国家 治 理体 系 和治 理能 力 的现代 化 , 就是使 国家 治理体 系制度 化 、 科 学化 、 规范化 、 程 序化 , 使 国家治 理者 善 于运 用法 治 思维
和法律 制度 治理 国家 , 从 而把 中 国特 色社会 主义各 方 面 的制 度 优 势转 化 为治 理 国家 的效 能 。 国家治 理体 系 现 代 化 的标 志 是 “ 民主” “ 法治” “ 科学” “ 创
次 设 定历 史 航标 , 把“ 完 善 和发 展 中国特 色社 会
主义 制 度 , 推 进 国家 治 理体 系 和治 理 能力 现 代 化 ” 作 为全 面深 化 改 革 的总 目标 。这 一 目标 深 刻反 映 了改革 发展 的趋 势 和要求 , 综合 考虑 了 国际 国内 的
在作 为 发展 中的社 会 主义 大 国面 对 E t 益 多样 化 的
收 稿 日期 : 2 0 1 4 — 0 2 — 2 6
作者简介 : 陈纯英( 1 9 6 5 一
) , 男, 海南海口人 , 硕士 , 中共海 口市委党校副校长。

能力现代化 的实现路径
学 习贯彻党的十八届 三中全会精神
社会 , 如 何 寻求 有效 的资源 积 累结 构 , 确保 社会 主 义现代 化 的顺 利推 进与制 度转 型的平稳 进行 , 通过
用 的必 然要求 。 目前 , 我 国改革进 人深水 区和攻 坚 期, 市场 体系 不完善 、 市场规 则不 统一 、 市场秩 序不
作 为全 面深化 改革的 总 目标 。这一 目标深 刻反 映 了改革发展 的趋 势和要 求 , 综合 考虑 了国际 国内

全面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全面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全面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人们对于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全面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议题。

本文将从全面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内涵、现代化的意义以及推进现代化的路径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全面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内涵全面治理体系是指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各个领域中建立起来的一整套治理制度和机制。

这个体系要能够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保障社会的公平正义,促进经济的健康发展,维护国家的安全稳定,推动社会的和谐进步。

治理能力则是指政府和相关机构在治理过程中所具备的能力和素质。

这包括政府的决策能力、执行能力、监督能力、协调能力等方面。

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是指政府和相关机构在治理过程中应用现代科技、管理理念和制度机制,提高治理效能和治理质量。

二、全面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意义全面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对于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现代治理能力可以提高治理效能。

通过应用现代科技和管理理念,政府和相关机构可以更好地解决社会问题,提高公共服务的质量和效率,增强社会的幸福感和满意度。

现代治理能力可以增强国家的竞争力。

一个拥有现代治理能力的国家可以更好地应对国内外的挑战和竞争,推动经济的创新发展,提高国家的整体实力和影响力。

现代治理能力可以实现社会的和谐稳定。

通过建立全面治理体系和提升治理能力,可以有效地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的稳定和谐,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三、推进全面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路径要推进全面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努力。

要加强制度建设。

建立健全的法律法规体系,完善相关制度和机制,为治理工作提供有力的法治保障。

要加强人才培养。

培养一支专业化、高素质的治理人才队伍,提高政府和相关机构的治理能力和水平。

要加强科技创新。

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推动治理工作的信息化、智能化发展,提高治理效能和治理质量。

要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

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实现路径

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实现路径

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实现路径
张德友;杜倩
【期刊名称】《晋中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5(32)6
【摘要】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适应了我国国家发展和时代发展的需要提出的理论。

国家治理现代化具有理性治理、法治治理、多元主体性治理、多向互动治理等特征。

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目标,必须做好几方面的工作:一是强化依法治国,建设法治中国;二是提升政治参与意识,推进民主政治建设;三是发挥市场决定作用,创新致富活力等。

【总页数】3页(P4-6)
【作者】张德友;杜倩
【作者单位】青岛大学政治学院,山东青岛266071;青岛大学法学院,山东青岛26607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D630
【相关文献】
1.国家治理现代化视域下乡村智慧治理体系构建与实现路径 [J], 文雷;王欣乐
2.公平正义: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核心价值取向及其实现路径
——基于社会主要矛盾视域 [J], 王敏;陈树文
3.国家治理现代化视野下的社会主义法治观实现路径 [J], 崔秀梅
4.论思想政治教育与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内在关联与实现路径 [J], 邹小祎
5.国家治理现代化视域下高质量发展的内在机理与实现路径 [J], 马雪松;冯修青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之实现路径——以我国行政法治的完善为视角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立足于党和国家未来发展,全面总结35年改革的宝贵经验,深入分析今后一个时期国内外环境和形势的变化,明确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要“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这是我们党从新的历史时期国际国内形势的特点出发,作出的战略决策,是中国版的“治道变革”。

“解决中国各种问题,实现各项既定目标,关键要靠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1]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

鉴于此,作为治国理政基本方式的法治亦当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实现路径。

囿于我国的行政法治仍存在一些不容回避的问题,对其进行完善必将助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实现。

一、概念剖析:三个概念之内涵(一)国家治理体系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一个国家的制度建设和制度执行力的集中体现。

那么,什么是国家治理体系?有学者认为,国家治理体系指多元治理主体依法履行其角色所规定[1]江必新:“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载《光明日报》2013年11月15日。

的治理职能,实现国家安全与发展之目标的有机系统,其核心内涵是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具体包括强化执政党领导地位,进一步建设人民民主和以法治为基础建立规范的国家治理体系等目标,而依法执政、依法行政、依法治国的水平是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重要标志。

[2]另有学者认为,国家治理体系是指党领导人民管理国家的制度体系,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等各领域的体制、机制和法律法规安排,也就是一整套紧密相连、相互协调的国家制度。

[3]还有学者认为,国家治理体系是指一个国家有效形成秩序的主体、功能、规则、制度、程序与方式方法的总和。

它包括自发秩序的生成体系和组织秩序的生成体系两个基本方面。

国家治理的艺术在于把握好两种秩序生成模式的耦合与平衡,而不可重蹈计划经济年代以组织秩序取代自发秩序导致社会发展僵化的覆辙。

[4](二)国家治理能力所谓国家治理能力,是指运用国家制度管理社会各方面事务的能力,包括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等各个方面的能力。

[5]国家治理能力包括保障国家安全[2]俞可平:“沿着民主法治的道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载新华网,2013年12月1日。

[3]江必新:“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载《光明日报》2013年11月15日。

[4]徐邦友:“国家治理体系:概念、结构、方式与现代化”,载《当代社科视野》2014年第1期。

[5]礼闻:“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载《共产党员》2014年第2期。

能力、公共治理能力、促进经济社会健康持续发展能力和保障人民福祉能力,是国家统筹各个领域的治理,使其相互协调、共同发展的能力。

[6](三)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所谓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就是使国家治理体系制度化、科学化、规范化、程序化,使国家治理者善于运用法治思维和法律制度治理国家,从而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方面的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国家的效能。

[7]以上三个概念是相互联系的一个有机整体。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相辅相成,有了科学的国家治理体系才能孕育高水平的治理能力,不断提高国家治理能力才能充分发挥国家治理体系的效能。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要求我们及时更新治理理念、深入改革治理体制、丰富完善治理体系、努力提高治理能力。

二、理论探源:缘何法治乃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之路径(一)法治是国家治理的基本方式选择法治是现代国家治理的基本方式,一个国家如果没有法治,任何人都有可能成为权力的牺牲品。

人类千百年来的国家治理实践已充分表明:法治是现实世界相对最优的国家治理方式。

在法治之下,公民的人身与财产得到可靠保障,可[6]宋婉琴:“关于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思考”,载《宝鸡社会科学》2014年第1期。

[7]彭中礼:“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法理阐释”,载《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14年第1期。

以享有最大限度的自由,可以从容地安排自己的私人事务,可以获得宁静平和的心境。

[8]当今世界的治国理政,公认的基本方式就是法治,如果没有各个领域的法治化,就无从谈起整个国家治理的现代化。

推进国家治理的现代化,其根本着力点就是要从推进国家治理的法治化入手,实现从“人治”为主向“法治”常态的全面蜕变。

[9](二)法治导向型的治理体系崇尚法律之上的理念与其他社会规范相比,法律具有权威性、普遍性、稳定性等固有特征,体现了国家意志,由国家权力机关制定或认可,以权利、义务、权力、职责为主要内容,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具有普遍约束力,并以普遍、统一的适用而彰显平等和权威,且非经法定程序不能改变其效力。

[10]因此,法律是确保社会有序化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决定性力量,建立在法治基础上的治理体系是实现政治清明、社会公平、民心稳定、长治久安的根本保障。

(三)法治导向型的治理体系强调治理体系的全局性这一治理体系贯穿立法、执法、司法、守法整个过程,涵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国防军队和党的建设等各个领域,具有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的功能。

与此同时,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形成,国家治理体系各个[8]徐邦友:“国家治理体系:概念、结构、方式与现代化”,载《当代社科视野》2014年第1期。

[9]唐信祥:“把握‘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要义”,载《决策导刊》2014年第1期。

[10]丁伟:“法治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必然路径”,载《上海人大》2014年第3期。

领域都实现了有法可依,法律已经广泛、全面地介入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鉴于国家治理体系是一个完整的制度系统,需要加强法律制度层面的顶层设计,从战略上谋划国家治理体系的现代化,促进“五位一体”的全面格局和自成体系的各个治理领域的有机统一,确保各项国家制度紧密相连、相互衔接,形成一个具有系统性和协同性的整体。

为此,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必须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

(四)法治导向型的治理体系具有可预期性等明显优势法治与人治相对而言,其最基本特征是法律至上、权利平等、权力制约,强调对公共权力的合理配置和依法制约,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把治理纳入法治轨道,践行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约束、行政受监督、违法受追究、侵权须赔偿,充分发挥法治定纷止争的功用,将法治思维与法治方式作为常态化思想认识与行动实践。

随着依法治国方略不断推进,法治理念不断深入人心,中国社会将进一步形成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的良好氛围,中国政治民主将进一步走向成熟。

三、路径选择:我国行政法治之完善对策毋庸置疑,法治乃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路径。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法治建设水平明显提升,已经初步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国家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等各个方面基本实现有法可依。

”[11]但是,单就行政法治建设而言,其离行政法治的目标、要求尚有一定距离,在行政法律制度建设、行政执法、行政诉讼制度等方面尤显不足。

故而,笔者认为,完善我国行政法治必将成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实现的助推器。

(一)完善行政执法程序规范目前我国行政执法程序制度建设存在滞后、不平衡、不协调的问题。

行政执法程序制度建设滞后指的是有些执法领域有统一的法律规范,如行政处罚、行政许可、行政强制,而许多领域没有统一的法律规范,如行政征收、行政合同、行政给付、行政检查等。

行政执法程序制度建设不平衡指的是对羁束行为进行约束的程序规范相对完善,而对行政裁量行为进行约束的规范相对不足,行政执法证据规则、听证制度不完善。

行政执法程序制度建设不协调指的是地方制定的行政执法程序规定、部门制定的程序规定之间不一致。

因此,完善行政执法程序规范,首先应当尽快制定综合性的《行政程序法》,对行政程序的立法目的、基本原则、基本制度、基本规则作出统一规定,为行政执法程序的完善提供制度支撑。

其次,应当针对不同种类的行政执法行为,加强具体领域的行政执法程序的单独立法。

再次,在现有法律规范的基[11]贠杰:“以有效国家治理开启法治中国建设新局面”,载《光明日报》2014年5月1日。

础上,加强实现行政执法程序制度的具体程序规则,细化执法流程,明确执法环节和步骤,提高程序的可操作性。

(二)强化对行政权力的制约强化人大和司法机关对行政权力的制约,实现三者的和谐制衡。

孟德斯鸠指出:“从事物的性质来说,要防止滥用权力,就必须以权力约束权力。

”[12]因此,我们必须重视以权力制约权力的重要性。

制约行政权的权力是多方面的,由于外部制约更具有公正性和权威性,因此我们更应该强化人大和司法机关对行政权力的制约。

人民代表大会对行政权力的制约比较薄弱,因此应增强人大对行政权力的制约力度,尤其应进一步完善人大制度。

首先,人大应保持独立性,摆脱行政机关的干扰,切实落实人大制度。

其次,应参照西方的议会行政专员制度,构建中国的人大行政专员制度,以实现经常性、专门性地对行政权力进行制约。

另外,国家司法机关运用司法手段、司法程序依法制约政府的行政管理活动,是对行政权力进行制约的又一重要方式。

要加大司法机关对行政权力的制约力度,必须推进司法体制改革,其中关键环节是保证司法机关的独立地位。

只有司法独立,司法机关才能摆脱行政机关的牵制,真正实现司法公正,充分、有效地发挥其对行政权强有力的制约作用。

(三)完善行政复议程序保障[12][法]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上册)》,张雁深译,商务印书馆1995年版,第154页。

目前我国行政复议程序表现出反司法化的倾向,过分强调行政性、效率性。

笔者认为应当把司法程序所具有的独立性和公正性引入到行政复议程序中,使行政复议实现公平与效率的有机结合。

首先应该取消书面审查原则,在程序参与、公开原则的指导下,为申请人和被申请人参与行政复议过程提供具体规则。

按照行政复议案件的疑难、复杂程度,把行政复议程序分为简易程序和一般程序。

一般程序采取开庭审理的方式,申请人和被申请人可以进行辩论、质证,开庭审理应该公开,允许公众旁听,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个人隐私的除外;简易程序不开庭审理,但也要听取当事人的意见。

其次,为了保证行政复议人员做到不偏不倚,应该在行政复议程序中规定回避制度,明确回避的情形、应当回避的人员的范围、回避的程序等内容;增加规定禁止单方面接触规则,通过防止一方当事人在对方不在场的情形下对行政复议人员产生更大影响,以保证行政复议人员保持中立立场。

再次,应该规定证据规则,如复议证据种类、证据的证明能力与证明力如何认定、举证责任如何分配、证明标准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