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文之末品——民间书信_现代文阅读题在线测试(附答案)_高三语文_在线做题网

合集下载

2023届江苏省四校高三下学期4月联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2023届江苏省四校高三下学期4月联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江苏省前黄中学·姜堰中学·如东中学·沭阳中学2023届高三联考语文试卷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大量新媒体微平台和互联网群组的建立,拉开了数字时代文艺批评的序幕。

海量微信群和朋友圈在某种意义上体现了一种理论话语上的“去中心化”和对话语霸权的消解。

但是,“狂欢式”的批评背后,隐藏着更深层次的“圈层化”与“分流化”现实。

以趣缘为纽带的同质化个体借助数字技术的东风,形成了各种各样的网络文化“群体”,并成为今天人们网络化生存的真实写照。

“圈层化”批评成为很多人在网络空间中探寻人类联系的新机制。

“隔圈如隔山”“说了你也不懂”“懂了你也不听”“听了你也不做”成为很多网络批评群体“圈层化”的形象表述。

当我们将“不懂勿犯”视为网络时代“圈层化”交往的基本礼仪时,也就不难理解为何网络评论经常出现“非黑即白”的对立与争吵了。

更重要的是,数字媒介技术不仅改变了社会关系的生态圈,也改变了当前文艺批评的生态场域。

在数字“圈层化”背后的生成机制中,商品、资本、消费以及流量等因素其实发挥着比批评话语本身更加重要的作用。

数字技术应用的多元化,使得个体在网络空间中的交往更加频繁,同时由于个体多重身份的叠加,网络空间中的评论话题更加多样化、程度也日益深化,并呈现出越来越细碎化和“蜂群化”的发展趋势。

每个“蜂群”通过划定特定的网络空间进行信息与观点的分享,在信息交流的过程中吸引更多人加入群体,并形成笼罩整个群体的价值观念。

这就是桑斯坦所谓的“信息茧房”效应,即在看似海量的网络信息中,我们往往“只听我们选择的东西和愉悦我们的东西”。

个体会在“茧房”效应的作用下不知不觉地建构起一种信息的自我过滤和自我保护屏障,并在延绵不绝的同质化信息流的轰炸下,形成一种特定的圈层化的认知偏见。

提起“圈层”,公众的第一反应可能是“饭圈”。

如果说粉丝们将大量时间、金钱投入到追星活动中是个人行为的话,那么“饭圈”则是追星模式的团队化和体系化。

2025届九师联盟高三11月联考语文试题及答案

2025届九师联盟高三11月联考语文试题及答案

2025届九师联盟高三11月联考语文试题及答案九师联盟是一次比较重要的测验,会在模仿高考题型的同时,做一些拔高,考试主要是以检测学生近阶段的学习状况为主。

下面是关于2025届九师联盟高三11月联考语文试题及答案的相关内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九师联盟2025届高三11月联考(10月质量检测巩固卷)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诗言志”是一句古话,但古代所谓“言志”和现在所谓“抒情”并不一样,那时的“志”总是关联着政治或教化的。

春秋时通行赋诗,在外交的宴会里,各国使臣往往得点一首诗或几首诗叫乐工唱。

这很像现在的请客点戏,不同的是所点诗句必加上政治意味。

这国对那国或这人对那人的愿望、感谢、贵难等,都可以从诗篇里断章取义。

断章取义是不管上下文的意义,只将诗中一两句抽出来,就当时的环境作政治的暗示。

如《左传》襄公二十七年,郑伯宴晋使赵孟于垂比,赵孟请大家赋诗,他想看看大家的“志”。

子太叔赋的是《野有蔓草》。

原诗云:“野有蔓草,零露漙兮,有美一人,清扬婉兮。

邂逅相遇,适我愿兮。

”子太叔只取末两句,借以表示郑国欢迎赵孟的意思,原诗是男女私情之作,他却不管。

在那次宴会里,赵孟就和子太叔说了“诗以言志”这句话。

到了孔子时代,赋诗的事已经不再流行了,孔子却继承了断章取义的办法,用《诗》来讨论做学问做人的道理。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本来说的是治玉,将玉比人,寓示君子之美在于后天的积学修养和道德磨砺。

孔子却用来教训学生做学问的工夫,强调只要能够坚持不懈地学习,就能取得一定的成就。

他如此解诗,所以说“思无邪”三字就概括了“《诗》三百”的道理。

孔子以后,“《诗》三百”成为儒家六经之一,《庄子》和《荀子》里都说到“诗言志”,那个“志”便指教化而言。

但春秋时列国的赋诗只是用诗,并非解诗。

那时诗的主要作用还在乐歌,因乐歌而加以借用。

至于诗篇本来的意义,那时原很明白,用不着讨论。

无锡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教学质量调研测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无锡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教学质量调研测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江苏省无锡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人工智能可能会让人类变得更好,但如果被错误运用,它也可能让人类变得更糟。

然而它存在的事实本身就构成了对基本假设的挑战,在某些情况下,甚至超越了这一假设。

迄今为止,人类独自发展出了对现实的理解,这种能力界定了我们在世界上所处的位置,以及我们与现实之间的关系。

基于这种能力,我们阐明了我们的哲学,设计了我们的政府和军事战略,并形成了我们的道德准则。

现在,人工智能已经揭示出,现实可能以不同的方式被认识,也许比人类独自理解的方式更为复杂。

有时,人工智能的成就可能与那些最具影响力的人类思想家在其全盛时期所取得的成就一样引人注目和发人深思——它产生灵光一现的洞见,并对所有需要加以清算的既有概念提出挑战。

但更常见的情况是,人工智能将会不引人注意地融入平凡生活之中,以一种与我们的直觉相契合的方式微妙地塑造我们的体验。

我们必须认识到,人工智能在其确定的参数范围内取得的成就有时可以与人类能力并驾齐驱,甚至超越了人类。

通过重复“人工智能是人工的”“它没有也无法与我们对现实的意识体验相匹配”之类的话,我们或可聊以自慰。

但是,当我们目睹人工智能所取得的部分成就,比如逻辑上的壮举、技术上的突破、战略上的洞见,以及对大型复杂系统的精密管理时,很明显,我们面对的是另一种复杂存在体对现实的另类体验。

人工智能所触及的全新疆域正展现在我们面前。

以前,我们的思维局限性限制了我们收集和分析数据、过滤和处理新闻及对话,以及在数字领域进行社交互动的能力。

在人工智能的引领之下,我们可以在这些领域尽情地遨游。

它能发现信息并识别趋势,这是传统算法无法做到的,至少无法做得如此优雅和高效。

这样一来,它不仅扩展了物理现实,也可以扩展和组织正蓬勃发展的数字世界。

但与此同时,人工智能也在减损一些东西。

涵养我们的“精神道统”-阅读题在线测试(附答案)_高三语文_在线做题网

涵养我们的“精神道统”-阅读题在线测试(附答案)_高三语文_在线做题网

涵养我们的“精神道统”|阅读题在线测试(附答案)_高三语文_在线做题网涵养我们的“精神道统”李拯一位诗人说过,“当灵魂失去庙宇,雨水就会滴在心上”。

诚然,物质财富可以满足生存,但是精神庙宇才能安放心灵。

一个国家,要有共同捍卫的信念天空;一个社会,要有一起坚守的核心价值。

每一个人,在满足口腹之欲后,也深沉呼唤更加富足而充实的人生。

“一个民族必须要有信仰,否则社会上什么"恶性肿瘤’都会长出来”,有志之士的呼吁,折射出我们时代的精神需求。

如车轮围绕中轴才能转动、苍鹰振动双翼才能飞翔,社会拥有核心价值观,才能产生凝聚力的强大磁场。

作为“时代精神的精华”,一个社会的核心价值观是明辨是非、评判美丑、权衡得失的基本标准,深刻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心理习性和行为操守。

每个时代都需要这样的“精神道统”,人们得以从中寻求生命意义,寄托终极关怀。

中华文化向来注重崇德尚义,孔子选择“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孟子追求“舍生取义,杀身成仁”。

5000年绵延不绝的中华文明,有“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历史敬畏,也有“为天下人谋永福也”的理想情怀。

正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精神道统”,孕育出中华儿女穷不失义、达不离道的价值取向,己达达人、兼善天下的行为方式。

时至今日,当代中国已经跻身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然而,经济发展高歌猛进的同时,拜金主义在一些人那里颇有市场,一些传统道德价值受到挑战,一些价值底线被弃守。

“宁愿坐在宝马车里哭,也不愿坐在自行车上笑”的物欲追求,“老人倒地,扶还是不扶”的道德拷问,毒奶粉、地沟油带来的良心失守……如果利益的巨浪吞噬价值关怀,那么物欲横流、唯利是图的尽头,必然是良知的出局和信任的崩塌。

在哲人看来,没有良知的快乐、没有是非的知识、没有道德的商业、没有原则的政治,这是现代社会的最大危机。

一些经济学家更看重市场经济中的道德力量,认为“没有诚信、同情心这些最基本的道德观念,市场经济就会引发灾难”。

2024届德州市高三语文上学期期中联考试卷附答案详析

2024届德州市高三语文上学期期中联考试卷附答案详析

2024届德州市高三语文上学期期中联考试卷(全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2023.11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回顾中国当代儿童文学发展史,民间故事、民间传说、历史典故、历史人物等一直是创作的灵感来源。

写出具有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作品,是中国儿童文学界的共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宝库就是支撑这一共识的底气所在。

当前,在出版、市场、科技等多方助力下,儿童文学作家更加踊跃地投向传统文化资源库,以多种方式表现中国式童年,为少年儿童建强精神高地。

以中华文化瑰宝戏曲为例,如何将蕴藏其中的丰厚美学思想和道德规范、价值取向传达给少年儿童,吸引不少作家深入探索。

周锐“梨园少年三部曲”讲述几位少年跟随京剧表演艺术家勤奋学艺的故事,以小见大地呈现京剧的艺术面貌、文化特质和京剧艺术家的敬业精神、人格魅力。

王璐琪结合昆曲艺术创作的《锦裳少年》、伍剑围绕汉剧创作的《九岁红》等少儿小说,也都以主人公爱戏、学戏、演戏展开故事,情节曲折、情感动人,让少儿读者得到文化的熏陶和成长的启迪。

非物质文化遗产尤其是其中的传统技艺凝聚着中国人的传统智慧和生活情致,也融汇着工匠精神和品行人格。

彭学军《建座瓷窑送给你》以瓷都的发展变迁为背景,少年主人公在经历成长淬炼后,逐渐理解了祖辈们何以将瓷窑珍若生命的缘由。

作品将生活、民俗、手工艺和人生追求融于一体,传达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赞美之意、守护之情。

文物、古迹同样是激发创作者想象的一座富矿。

仅以敦煌石窟为书写对象的,就有《敦煌灵犬》《千窟同歌》《敦煌小画师》等诸多原创作品。

这类作品将考古知识、文物修复、文物保护等内容跟故事情节相糅合,为孩子展现文史魅力。

从民族地区或有鲜明文化特色的地区提炼故事素材,也是儿童文学开掘文化资源的途径之一。

如果没有尊重少年儿童的天性和审美趣味,没有精巧的艺术构思和富有感染力的艺术形象,即便作品题材再好,也难以打动读者。

山西省2024年高考语文模拟试卷及答案2

山西省2024年高考语文模拟试卷及答案2

山西省2024年高考语文模拟试卷及答案36分)论述类文本阅读屈原的《离骚》与苏轼的词,都展现出了鲜明的“自我形象”,这种“自我形象”的塑造无疑带有生活的真实印记,但更多融入了诗人的人生理想与追求,是其人格精神与艺术精神的外化。

两人作品中的“自我形象”有诸多相通共鸣之处,但由于不同文化背景、不同性格品性的陶塑,二者又存在诸多差异。

屈原作为楚国贵族,一心想振兴楚国,无奈的是,怀王并非知人善任之君,后来听信一些奸佞之臣的谗言,弃屈原而不用。

到了顷襄王,则干脆把屈原放逐到江南。

屈原具有强烈的自我意识,因此,政治上的失意对他来说,就不仅仅是地位与名利的丧失,而是整个人生理想、人生信念的崩塌,这给他带来了巨大的心灵创伤,这种创伤弥漫在《离骚》整个作品中。

苏轼因诗获罪,被贬黄州之后便不在诗歌中放纵自我,这在他与朋友的往来书信中多有提及。

而在当时多“绮罗香泽之态”与“闺门淫媟之语”的小词,恰好成了他寄寓情感、抒发自我的不二选择。

苏词中也常常弥漫着失意的伤感、无助的寂寥,比如《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对于这首词的主旨,众人说法不一,但总体来看,诗中应有政治寄托,只是这种孤寂之情表达得更为含蓄蕴藉、空灵飞动。

苏词中对时光流逝、人生无常也颇多感慨,但又希望在更深的根基处化解一切对立与冲突,将一切愁苦化作淡淡的轻烟随风而逝,从而达到一种物我两忘的澄明之境,而不似屈原那样苦苦挣扎和自我煎熬。

《离骚》中的“自我形象”除了悲苦失意,更突出的是怨愤、不屈,乃至迷狂。

刘小枫在《拯救与逍遥》中说:“屈原的伟大恰恰就在于他始终以社会的命运和历史的命运为自己的命运,就在他的价值自居的人格精神。

”所谓价值自居就是把某种超越个体的更高的价值追求内化为自身的感性生命,把无限寓于有限,在这种价值担当中,个体完成了对自身的超越。

所以屈原对楚王和奸臣充满了怨愤的情绪,这种怨愤不是个人政治失意的发泄,而是对人生价值的坚守,诗人与巫卜沟通,与神灵对话,几乎陷入了迷狂之境。

中考课外现代文阅读真题答案与解析之00017(民信)

中考课外现代文阅读真题答案与解析之00017(民信)

中考课外现代文阅读真题答案与解析之00017(民信)试题答案与解析:崔学峰三、阅读下面选文完成1至5题。

(15分)①子贡问孔子怎样理政。

孔子答:“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子贡又问,如果要去掉一项,先去哪一项?孔子答:“去兵。

”又问,再去一项呢?答曰:“去食。

”可见,在孔子看来,“民信”比天大。

所谓“民信”,即取信于民。

可以说,只有取信于民,社会才能进步,国家才能发展。

②孟子提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中国共产党正是取得了人民的信任和支持,才缔造了共和国。

无论古今,只要能获民心。

便能得天下、治天下。

相反,即便是高城深池,坚甲利乓,也不足恃。

历史的常态就是这样:人心不摇,莺歌燕舞:人心不附,鸟散猿吟。

③欲民信之,先要“修己”。

这里的修己,不是为自己,而是为了让百姓信任的修己。

这种修己,要习惯于晚上“过电影”:想想当天为百姓做了哪些事?还有哪些事没做好?第二天应该怎么干?也要习惯于听取“谔谔之音”。

谔谔:形容直话直说。

毕竟,千人之诺诺,不如一士之谔谔。

唐太宗即位时,曾下诏全国免征免调一年。

但不到4个月,便下诏要征集16至18岁身强力壮的男子入伍。

魏征得知后,两次抗旨,并谏言唐太宗:朝令暮改,怎能让百姓相信?魏征的“谔谔之音”,让李世民顿悟,下令停征。

正因李世民此后纳谏修己,进而开创了史称“贞观之治”的盛世。

④欲民信之,还要“正己”。

老百姓信谁,常常不是听他讲得多动听,而要看他做得是否能够服人。

隋朝的赵轨,任齐州别驾时,看到邻居家的桑葚落到自己家,他不是捡为己有,而是“遣人悉拾还其主”;做原州总管司马时,一次夜行,身边人的马不小心跑进农田,踏坏了老百姓的庄稼。

他立即下马,等到天明,找到庄稼的主人,偿付了钱才离开。

他的行为,让老百姓深为叹服、信服。

他被调离齐州时,父老乡亲挥泪说:“公清若水,请酌一杯水奉饯”;原州的百姓官吏更是对其由信而学,“莫不改操”。

⑤欲民信之,更要“后己”。

人,皆有个人私事。

但当了“官”,做了“公仆”,就须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情怀,凡事先人而后己。

2023-2024学年苏州市高三语文第一学期期中调研考试卷附答案解析

2023-2024学年苏州市高三语文第一学期期中调研考试卷附答案解析

2023-2024学年苏州市高三语文第一学期期中调研考试卷2023.11试卷满分150分,答题时间150分钟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在80年代中后期的文艺理论百花园里,马克思主义文学反映论最终成为了最绚烂夺目的那一朵,但“文学是社会生活的审美反映”即“文学审美反映论”这一理论命题本身的提法并非“无懈可击”。

有学者认为,若只把文学理解为对现实的一种反映,无论增加“形象”还是“审美”等修饰词,都不能从根本上达到对文学本质的全面把握。

受限于时代境遇、学术视野等因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观还未能有机融入到文学反映论之中,到90年代才有这一问题的深入思考。

从这个意义上讲,马克思主义文学反映论在80年代中后期得到的新发展是深化性而不是突破性的。

诚如马克思所讲,问题意识、现实情怀永远是话语重塑、范式革命、体系构建最根本的内驱力。

诸多新思想、新方法于80年代中后期提出或形成,但只有其中一部分经过岁月洗礼后还能够被认可、被传播,而文学的审美反映论恰好是“流传至今”的理论资产之一。

无论留下了多少遗憾,它们都是一代学人在这一阶段勤于思考、不懈探索的思想结晶。

(摘编自张永清《马克思主义文学反映论在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的发展与深化》,有删改)材料二文学虚构世界的建构是作家面临的基本问题。

作家如何看待与处理他在现实世界中经历的人物和事件,如何建立文学虚构世界的模型,体现了他的本体论诉求。

非虚构文学、现实主义文学、科幻文学似乎都与“现实”有关,但是再现的层次以及与现实世界的关系发生了变化。

非虚构类作品依托现实世界,如传记、回忆录、日记、书信、纪实文学等,虽然不排除各种讲故事的技巧,它的基本要求是“写世界”,“坚持事实……不要凭空捏造”。

现实主义文学分明是一种虚构,但是它追求文学虚构世界与现实世界的同构关系,或者说,它追求文学本体论与认识论的一致性。

2023年江苏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分类训练:书信类(含答案)

2023年江苏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分类训练:书信类(含答案)

文言文阅读:书信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一)上枢密韩太尉书苏辙太尉执事..:辙生好为文,思之至深,以为文者气之所形;然文不可以学而能,气可以养而致。

孟子曰:“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今观其文章,宽厚宏博,充乎天地之间,称其气之小大。

太史公行天下,周游四海名山大川,与燕、赵间豪俊交游,故其文疏荡,颇有奇气。

此二子者,岂尝执笔学为如此之文哉?其气充乎其中而溢乎其貌,动乎其言而见乎其文,而不自知也。

辙生十有九年矣。

其居家所与游者,不过其邻里乡党..之人;所见不过数百里之间,无高山大野可登览以自广;百氏之书,虽无所不读,然皆古人之陈迹,不足以激发其志气。

恐遂汩没,故决然舍去,求天下奇闻壮观,以知天地之广大。

过秦、汉之故都,恣观终南、嵩、华之高;北顾黄河之奔流,慨然想见古之豪杰。

至京师,仰观天子宫阙之壮,与仓廪、府库、城池、苑囿..之富且大也,而后知天下之巨丽;见翰林欧阳公,听其议论之宏辩,观其容貌之秀伟,与其门人贤士大夫游,而后知天下之文章聚乎此也。

太尉以才略冠天下,天下之所恃以无忧,四夷之所惮以不敢发;入则周公、召公,出则方叔、召虎。

而辙也未之见焉。

且夫人之学也,不志其大,虽多而何为?辙之来也,于山见终南、嵩、华之高,于水见黄河之大且深,于人见欧阳公,而犹以为未见太尉也。

故愿得观贤人之光耀,闻一言以自壮,然后可以尽天下之大观而无憾者矣。

辙年少,未能通习吏事。

向之来,非有取于斗升之禄;偶然得之,非其所乐。

然幸得赐归待选..,使得优游数年之间,将以益治其文,且学为政。

太尉苟以为可教而辱教之,又幸矣!(二)上韩丞相书苏洵洵年老无聊,家产破坏,欲从相公乞一官职。

非敢望如朝廷所以待贤俊,使之志得道行者,但差胜于今耳。

去岁蒙朝廷授洵试校书郎,亦非敢少之也。

使朝廷过听,而洵侥幸,不过得一京官,终不能如汉、唐之际所以待处士者。

则京官之与试衔,又何足分多少于其间,而必为彼不为此邪。

然其所以区区无厌,复有求于相公者,实以家贫无赀,得六七千钱,诚不足以赡养,又况忍穷耐老,望而未可得邪。

2025年安徽省宿州市高三上学期语文试卷及解答参考

2025年安徽省宿州市高三上学期语文试卷及解答参考

2025年安徽省宿州市语文高三上学期复习试卷及解答参考一、现代文阅读Ⅰ(18分)下面是一篇虚构的现代文段落,我们将基于此段落来设计题目。

请注意,在实际考试中,所选文章通常会是已发表的作品的一部分或者一个短篇故事、散文等。

【阅读材料】《时光里的守望者》节选在城市的角落里,有一个被遗忘的小书店。

它静静地矗立在那里,仿佛时间的流逝与它无关。

每天,当第一缕阳光穿透玻璃窗,洒在那些泛黄的书页上时,老李便开始了一天的工作。

老李是个瘦弱的老头,头发花白,眼镜总是架在他的鹰钩鼻上。

他不怎么说话,但是对书本有着近乎狂热的喜爱。

这里没有电子书,没有网络,只有纸质书散发出的淡淡墨香。

在这个数字化的时代,老李和他的书店显得格格不入,但他依然坚守着这份传统,守护着每一本书籍,就像守护着自己的孩子一样。

现在我们根据上述材料设计题目:1.以下选项中最能概括本文主题的是:A. 老李的生活方式B. 纸质书籍的魅力C. 城市中的隐秘美丽D. 守护与传承2.文章开头提到“在城市的角落里,有一个被遗忘的小书店”,这样描述的作用是什么?A. 强调书店的地理位置B. 表现书店的冷清状态C. 暗示书店与现代社会的脱节D. 说明书店的历史悠久3.对于老李这个人物形象的刻画,作者使用了哪些描写手法?A. 外貌描写、心理描写B. 动作描写、外貌描写C. 心理描写、环境描写D. 对话描写、动作描写4.“这里没有电子书,没有网络,只有纸质书散发出的淡淡墨香。

”这句话反映了作者怎样的态度?A. 对电子产品的排斥 . 对纸质书籍情感上的偏好C. 对现代生活的向往D. 对传统生活方式的怀念5.文章最后一句“就像守护着自己的孩子一样”,表达了老李什么样的情感?A. 对书籍的珍视B. 对孩子的思念C. 对工作的热爱D. 对过去的回忆【参考答案】1.D2.C3.B4.B5.A二、现代文阅读Ⅱ(17分)文章标题:《科技之光,照亮未来》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人类社会正在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革。

2024上海各区高三语文二模试题汇编《现代文一》

2024上海各区高三语文二模试题汇编《现代文一》

2024高三二模现代文一汇编【24二模徐汇区】(一)光启中学文学社组织社员观看了电影《阿Q正传》后召开了电影改编得失研讨会。

请阅读会议资料“书信”“影评”和发言摘录,完成第3—7题。

(17分)〔书信〕1930年 10 月 13 日,鲁迅致信给将《阿Q 正传》改编为电影剧本的王乔南:“我的意见,以为《阿Q 正传》,实无改编剧本及电影的要素。

因为一上演台,将只剩了滑稽,而我之作此篇,实不以滑稽或哀怜为目的,其中情景,恐中国此刻的‘明星’是无法表现的。

”〔影评〕《阿Q正传》改编:从文学语言到电影语言①文学语言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狭义的文学语言指遵循语言修辞规约且具有审美性和意向性。

鲁迅作品的语言具有文学语言的共性特点,因擅将夸张与含蓄结合,喜用文白交杂,阐释其作品意向就有了难度。

②以《阿Q 正传》而言,鲁迅选用戏谑的语调、口语化的对白、视听觉描写,编排了阿Q被打、打架、求婚、革命、杀头等一系列情节,推动整个故事的运行和阿 Q 命运的悲剧进程,展现出喜剧效果却不失其真,有讽刺意味又不浅露。

仅举小说第一章“序”中阿Q被赵太爷掌嘴的情节为例:那知道第二天,地保便叫阿Q到赵太爷家里去;太爷一见,满脸溅朱,喝道:“阿Q,你这浑小子!你说我是你的本家么?”阿Q 不开口。

赵太爷愈看愈生气了,抢进几步说:“你敢胡说!我怎么会有你这样的本家?你姓赵么?”阿Q 不开口,想往后退了;赵太爷跳过去,给了他一个嘴巴。

“你怎么会姓赵!——你那里配姓赵!”阿Q 并没有抗辩他确凿姓赵,只用手摸着左颊,和地保退出去了。

知道的人都说阿Q 太荒唐,自己去招打;他大约未必姓赵,即使真姓赵,有赵太爷在这里,也不该如此胡说的。

然而阿Q 虽然常优胜,却直待蒙赵太爷打他嘴巴之后,这才出了名。

③这段场景描写,小说采用了未庄人的日常口语,还选用了“招”“优胜”“蒙”等有反讽意味的古雅之词,让读者听见了赵太爷掌嘴阿Q 时的响亮耳光声、大声训斥声。

对于阿Q的“不开口”,有人说阿 Q被喝斥害怕了,而有人说阿Q其实是不屑说,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2023年1月新高考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模拟卷(八)附答案解析

2023年1月新高考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模拟卷(八)附答案解析

2023年1月新高考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模拟卷(八)试卷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材料一:家书是一种感染力极强的鲜活文本,西方人称之为“最温柔的艺术”。

铺一张白纸、修一方尺牍,是我国古代文人表露心绪的常用形式;展一方徽宣、写一帧信札,是我国传统士子寄寓乡愁的有效渠道。

鱼传尺素、鸿雁传书、目断鳞鸿,这样的文化传统代代相因,融入百姓生活,升华为中国乡土文化的重要维度——家书文化,沉积为融亲情、乡情、友情于一体的独特民族文化现象。

在我国传统社会,家书是传递情愫和信息的基本途径。

无论人在何处,修一封家书、报一句平安,就可化解千里之外亲人的担忧挂牵,令其安心。

特别是在战乱频仍的年代,家书的价值尤显珍贵。

当今社会,现代信息技术广泛应用,特别是移动互联网覆盖全球,人们只需轻点手机屏幕,便可诉说心曲、互道衷肠。

这样一来,传统家书日渐式微,家书文化面临衰败消亡的严峻考验。

诚然,互联网实用又快捷,打破了家人亲友间的空间阻隔,缩短了时间长度,但毕竟不是所有的亲情友情都可通过键盘敲打出来。

一些社会家认为,互联网日益广泛的使用,降低了家人亲友交往的质量和品位,应警觉和预防网络对优秀传统文化因素的稀释和削减。

优秀文化具有永恒的魅力。

当今时代,人们既需要现代网络的迅疾和轻灵,需要高雅文化的温润和熏陶。

通过网络隔空进行的对话沟通,无论如何都显得文化底蕴不足。

昔日尺牍信札中真挚的感情、熟悉的字迹、质朴的语言,都被程式化的简单符号代替;而这些网络符号转瞬即逝、难以恢复,即便其中有时也能迸发出智慧火花和闪光言语,但难以完整保留、长久珍存。

人类社会的进步既体现在科技方面,也体现在人文领域。

如果只重视科技而忽视人文,将危及人类经过长久辛劳累积起来的智慧成果。

世界上许多优秀文化消失的教训告诫人们,现在应警惕和防范包括家书文化在内的传统文化遗产断层。

这是因为,在现实生活中纸质书信早已淡出很多人的视野,而对很多“90后”“00后”来说,家书无疑是一个陌生的概念。

2024届西南大学附中高三语文上学期12月考试卷附答案解析

2024届西南大学附中高三语文上学期12月考试卷附答案解析

2024届西南大学附中高三语文上学期12月考试卷(考试时间150分钟试卷满分150分)2023.12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空灵,是中国艺术追求的崇高境界。

在西方没有这样相似的美学观念,这是东方民族独特的美学思想。

中国艺术追求的境界如高山大川之间的一朵幽兰,它似有若无,无人注意,自在开放。

这样的美淡而悠长,空而海涵,小而永恒,其最大的妙处在于:它在“空”中增加人们玩味的空间,在于其空灵中的实有,静穆中的崇高。

中国人认为天地自然都由一气化生,面对气化流荡的世界,他们发现了虚实的奥秘,发现了“有形但为无形造”的哲学原理。

虚中有实,实中有虚,虚实结合。

在虚实二者之间,中国艺术对虚更为重视,唯有虚,才能给欣赏者提供“对物象产生距离”的载体,在赏画、读诗、游园中获得空灵的美的享受。

“计白当黑”“无画处皆成妙境”,欣赏中国画,不仅要看画在画面上的,而且要看不在画面上的东西,通过画面的有限形式,想象到无形的世界。

诗也如此,诗要沉着,更要空灵,沉着与空灵并重,才会有悠然的韵味;诗要有言外之意,意外之韵,含不尽之意如在言外。

在中国园林艺术中,虚空的世界永远在造园和品园者心中存在着,他们得诗画“空”之精髓,故有灵气往来。

中国园林创造就是引一湾溪水,置几片假山,来引领一个虚空的世界,创造一个灵动的空间。

我们目之所见的世界,在虚空的氤氲中显示出意义。

如果赏园者只是停留在视觉观察中,就有可能错失小园中所包裹的万般景致。

在中国园林中,假山不是山,却有山的巍峨;溪涧不是海,却有大海的渊深。

回廊是狭窄的,它却可以引领人走向宇宙纵深;小桥曲折,却将人度向另外一个世界。

至于云墙偎依着篱落,曲曲地在丛树中逶迤,真把人的心牵向更远。

亭在园林中有着独有的地位,园林无水不活,也可以说,因无亭不灵。

亭子是实用的,它可以供人休憩。

亭子又在园林中起到收摄众景的作用,松散的景物,往往通过亭子的收摄成为一个整体。

2025届陕西省高三语文上学期模拟检测考试卷(一)附答案解析

2025届陕西省高三语文上学期模拟检测考试卷(一)附答案解析

2025届陕西省高三语文上学期模拟检测考试卷(一)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2024.11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小题。

材料一:二十世纪中国散文,其基本面貌与唐宋古文、晚明小品、桐城文章大不一样,最明显的特征莫过于使用"白话"而不是"文言"。

借"文白之争"来理解这个世纪文章风格的檀变,无疑是最直接也最简便的一路。

从晚清到"五四"的白话文运动,大大拓展了散文驰骋的天地。

可"白话"的成功,不等于"美文"的胜利,这中间虽不无联系,却仍关山重重。

"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提倡"白话"反对"文言"发难,照理说得益最大的该是诗文;可革命的直接效果,却是"诗"的脱胎换骨,以及"文"的撤离中心。

从梁启超提倡小说为文学之最上乘,到胡适、鲁迅以小说为学术课题,都是借助西方文学观念来改变中国原有的文类等级。

伴随着小说的迅速崛起,散文明显失去昔日的辉煌。

散文的退居边缘,不一定是坏事,起码可以使得作家卸下替圣贤立言的面具,由"载道"转为"言志"。

这其实与传统中国不同文类功能的界定有关﹣﹣处于中心位置的"文章",属于"经国之大业",因而无权过分关注一己之悲欢。

退居边缘,作家不必"搭足空架子"写"讲义体的文字",小品文自然也就应运而生。

架子的倒塌与戒律的瓦解,使得原本正襟危坐、目不斜视的"文章",一转而变得最自由、最活跃,因而也最为充满生机。

脱离象征权力和责任的"中心",走向寂寞淡泊的"边缘",二十世纪中国散文不但没有消沉,反更因其重个性、讲韵味、洒脱自然而突破明清之文的窠白。

新疆石河子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1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新疆石河子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1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石河子一中2024届高三月考试卷(语文)温馨提示:1.请使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答题,使用其他色笔均不得分;2.所有答案均需填涂或填写在答题卡上。

(150分钟150分)仔细审题,认真答题,严谨规范,讲究书法!第Ⅰ卷阅读题(70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①计算机是扩展人类智慧的强大工具。

在围棋比赛中,计算机借助算法能够帮助我们发现新下法,扩展新棋路。

以往人类无法驾驭的数学定理,现在依靠强大的算法也变得唾手可得。

生成式对抗网络算法甚至能创造出可以与一流艺术作品相媲美的作品。

但回顾我的研究生涯,至少目前....计算机还没有产生对人类创造力构成威胁的任何东西....。

②在我的经历中,我一直举棋不定。

我曾经坚信算法永远不会生成接近人类创作水平的绘画、音乐、文学作品,但也意识到艺术家在某种程度上是依赖于自身的“算法”对周围世界做出响应的。

有朝一日,机器是否会拥有依赖人类“算法”产生的丰富而复杂的响应能力?人类的思维和智慧虽然已进化数百万年,问题是,这种进化还能以多快的加速度发展?③我承认,机器学习的发展对不少传统论点提出了挑战。

机器是无须理解爵士乐音乐家怎样创作音乐的,因为算法可以自行获取数据并学习创作,这就反驳了机器永远不可能具有创造性的观点。

当然,机器这种“创造”也并非像人们认为的那样只会带来更多的“重复物”,例如,算法生成的爵士乐,就让音乐家们听到了在他们潜意识中出现但并未实现的音乐,相当于在艺术世界中开发出一个新领域。

虽然许多人都认同,探索型创新和组合型创新可能是算法能够实现的,因为其依赖于人类早前的创造力,算法会扩展或组合这些创造力;但是传统看法认为,用算法进行变革型创新似乎是不可能的,因为一个被束缚于系统内部的算法不可能找到突破自我的方法。

如今,人工智能新的应用展现了我们如何创建可以打破规则束缚的元算法。

还有一种猛烈抨击人工智能创造力的声音:它无法反思自己的输出,无法判断其是好是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艺文之末品——民间书信_现代文阅读题在线测试(附答案)_高三语文_在线做题网
艺文之末品——民间书信
赵宪章
中国古代书信脱离公牍文性质而成为私人之间的往来,就现存文献来看,当在秦汉之后,例如司马迁的《报任安书》。

史家通常将《报任安书》和《太史公自序》相提并论,因为阐发《史记》写作的动因和宗旨是它们的共同主题,对于研究司马迁的人生阅历和史学思想具有同等重要的意义。

但是,由于二者属于完全不同的文体,导致其叙事策略和言说方式大相径庭。

其中,关于“李陵之祸”的表述最为明显。

前者面对知己任少卿,从个人立场出发宣泄私人真情,直抒胸臆,慷慨激昂,无所顾忌;后者从公众立场出发表达自己的修史大志,严谨得体,语气平缓,措辞讲究。

这就是“书”与“文”的不同,即民间书信和公牍文的不同:《报任安书》之所以是“民间书信”而不是“公牍文”,首先在于它是个人私情的充分倾诉,即所谓“函绵邈于尺素,吐滂沛乎寸心”;而在《太史公自序》中,对自己的身心造成重大创痛的“李陵之祸”,只能深深地掩埋在纸背文后。

另外,《报任安书》和《太史公自序》均有司马迁的家世及阅历的自述,以表达自己编修《史记》的缘由和动因,但其叙事的策略和语调却大相径庭。

《太史公自序》虽然名曰“自序”,实则是假借他人视角进行叙述,即采用第三人称叙事。

《报任安书》就不同了,作为致友人的书信,不可能采用第三人称叙事,“第一人称”是所有书信文体无以选择的叙事视角,从而为宣泄个人感情预设了“无障碍通道”。

就此而言,民间书信作为最典型的“第一人称文体”,“私语真情”是其区别于一切公牍文体之最显著的特点,是民间书信之所以被文学史所接纳的重要原因。

“私语真情”之所以是书信文体之“文学性”的主要标志之一,就在于它的个人化和情感性,即“个体情感”本身的文学属性。

它不需要像宏大叙事作品那样必须借助于普遍情感的“个人化转换”,本身就是个体情感的直接显露或自由宣泄,从而为民间书信进入文学世界开具了最便捷的通行证。

包括情书、家书等一切民间私人书信具备自身特有的“安全言说”的文体形式,所诉说的情感往往不能外言,是私密的。

这也是民间书信作为情感载体之所以动人和诱人之处,它只是在特定的、熟悉的和知己的对象间的一种对话,先验地预设了一种熟悉的、可靠的、安全的因而也是“不予告人”的语境。

就此而言,现代电信、E-mail和网络对话只延续了书信的实用功能,作为“私语真情”的文体属性已经稀释或隐退。

书信的言说实际上是在说“不可(与他人)言说之说”。

而“说不可说之说”恰恰就是文学的言说,是文学言说的艺术特性。

当然,书信的言说同文学的言说尽管都是“说不可说之说”,但是并非意味着可以将二者等而同之:前者是现实的、即时的,后者是虚构的、假想的。

书信也就具备了不同于文学的文学魅力:它以现实的私密性诱发了人的好奇心和想象力,以其现实的而不是虚构的真实赢得了类似于文学的动情力。

当然,书信的“艺术性”还有其他诸多方面的成因,诸如语言修辞、行文格式、笔墨书法,以及信笺、信封和邮票的艺术设计等,甚至包括整个邮政事务在内的传递活动,都包含丰富的审美因素和艺术趣味,这些因素和趣味显然游离于书信的实用价值之外,是书信的艺术性之所在。

但是毫无疑问,在书信的所有艺术性因素中,“私语真情”是其最具文学诱惑力的内在成因。

(节选自《民间书信及其对话艺术》,有删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