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单元2课《地球的表面》

合集下载

小学五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地球表面的变化》知识梳理

小学五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地球表面的变化》知识梳理
2.地震会使岩层发生(弯曲)、(断裂)、(错动)。
3.地震发生时,要保持清醒,头脑冷静,就地避险,不可冒然外逃。
第四课《火山喷发的成因及作用》
1.地球内部感到深处,压力越(大),温度越(高)。
2.岩浆中的大量气体和岩浆,从地壳中薄弱地带喷出,就形成了(火山喷发)。
3.火山按照活动类型可以分为三类,分别是(活火山)、(休眠火山)和(死火山)。
第二课《地球的结构》
1.地球从表面到地心可以分为(地壳)、(地幔)、(地核)。厚度最厚的是(地核)。
2.地壳是由岩石组成的,根据成因可以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三大类。
3.地壳的不断运动会引起地震和火山喷发,还会导致岩层发生(弯曲形变)。
第三课《地震的成因及作用》
1.地震是由(地壳运动)引起的。
五年级科学上册
第二单元《地球表面的变化》知识梳理
第一课《地球的表面》
1.观察地形图时,首先要确定方位: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2.在地形图和地球仪上,蓝色表示(海洋),(绿)色表示平原、耕地和森林,(黄)色表示山地和沙漠,(白)色表示冰川。
3.地球表面的形态主要有(平原)、(高原)、(山地)、(丘陵)、(盆地)等。
1.降雨的(侵蚀)作用会改变地表的形态。
2.大江大河的下游往往是(平原),如长江中下游平原。
3.沙洲是由河道分割成的小岛,河水的(沉积)作用形成的。
第七课《总结我们的认识》
1.地面的岩石、沙土在(水)、(风)、重力等作用下被破坏和侵蚀。
2.在科学学习中,当我们无法参与真实情境的几个洞或者使用喷壹等)来进行。
3.岩石被破坏和侵蚀的现象叫做(风化)。
4.火山喷发有害处,也有益处,如地热资源,稀有矿物等。

地球的表面教案

地球的表面教案

地球的表面教案【篇一:《地球的表面》教学设计】《地球的表面》教学设计一、教材内容分析:课题是《地球的表面》,是苏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一堂科学课。

本节课所需课时为2课时。

《地球的表面》一课是苏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第二课。

本课与《地球的形状》、《地球的内部》《火山和地震》《地表的变迁》构成了“我们的地球”这一单元。

本课在认识地球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在宏观上总体认识地球表面的地形地貌。

其实对于地球表面的形态,学生已经有不少的认识,他们对于高山,河流,海洋,湖泊,平原等并不陌生,那么本课的主要教学内容就是教师通过让学生欣赏地球表面各种形态的地貌,感受自然的神奇。

再通过亲手制作地表模型,更深刻的知道整个地球的地形地貌。

二、学习者学情分析本节课的学习者特征分析主要是根据教师平时对学生的了解而做出的:学生结束了三年多的科学知识的学习,有一定的合作意识和观察能力,能进行一定的合作探究;大部分学生能够主动的学习观察,学习态度和学习积极性比较好;对于六年级小学生来说玩沙子并不陌生,但是对用沙子来做有形的物体,他们都很感兴趣,每个学生都能出力,如果在动手合作中出现问题分歧,教师需要及时做好巡视指导。

三、教学目标:科学知识:1.知道地球表面有多种多样的地貌。

2.认识一些典型的地貌特征。

过程与方法;1. 能够收集各种不同地貌特点的图片和资料。

2.通过欣赏、分析地球表面地貌特征,能够制作地球表面的地形模型。

3.结合个人理解,通过小组交流、协作,能够绘制地形图。

情感与态度:1.渗透地图制作的科学方法;体验到动手做科学的乐趣。

2、愿意合作与交流。

四、教学重点:了解地球表面多种多样的地貌。

教学难点:了解整个地球地表地形地貌的分布和特点,知道并描述各种地形地貌的特点。

制作地球表面的地形模型。

五、教学准备:教师准备:事先做好的一个模型,学生准备:泥、沙、石块、各种枝叶、水、胶片等材料。

六、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激趣导入1.请同学们听一道脑筋急转弯题,话说一只蚂蚁从北京爬到上海一共用了2分钟大家想想这是为什么?2.是的,我们确定蚂蚁爬在地图上,那地图是如何制作而成的呢,解决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先了解地球表面的特征。

《地球的表面》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PPT课件

《地球的表面》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PPT课件

华北平原
笔记知识点
地形有平原、高原、山 地、丘陵和盆地等,是 复杂多样的,也是不断 变化的。
感谢聆听
丘陵 平原
200-500米,地势起伏较大 200米以下,平坦广阔
盆地
四周高,中间低
探索二:细析中国陆地地形
平原
高原
丘陵
盆地
山地
推测:观察典型地貌,推测形成原因
1 弯曲的岩层 4 黄土高原
2 长白山天池
3 敦煌雅丹地貌 记录卡片
地形特点 1
形成原因 1
5 黄河入海口的沙洲
典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推地貌测:观察典型地貌,资推料 测形成原因
弯曲的岩层
香港国家地质公园位于中国大陆南陲,包括新界东北沉积岩和西贡 东部火山岩两大园区共8大景区。
长白山天池
天池白云缭绕,五色斑斓波光岚影,群峰环抱,很是壮观。天池湖 水清澈碧透,一平如镜;周围16座奇异峻峭的山峰临池耸立,倒映 湖中,波光峦影,蔚为壮观。
敦煌雅丹地貌
敦煌雅丹地貌,土质坚硬,呈浅红色。与青色的戈壁滩形成了强烈 的对比,进入雅丹,遇到风吹,鬼声森森,夜行转而不出,当地人 们俗称雅丹为“魔鬼城”。
教科版 五年级上册《地球表面的变化》单元
1. 地球的表面
聚焦
地球的表面是 什么样子?
聚焦
地球的现有面貌是本来就有 的吗?还是什么力量使它变 成了现在的样子?
探索一:感知地球整体面貌
用肉眼或放大镜来观察,用手来摸一摸地形地球仪的表 面有什么特点?
探索一:感知地球整体面貌
不同的颜色代表着不同的海拔高度和地势的高低。 在观察地形图的时候,可以利用高度表来帮助你判断、 描述高度。
黄土高原
黄土高原位于中国中部偏北部,为中国四大高原之一。黄土高原区 域水系以黄河为骨干,发源于黄土高原的河流较多,约有200条。 黄土高原地势西北高,东南低,自西北向东南呈波状下降。

苏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地球的表面》优秀说课稿

苏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地球的表面》优秀说课稿

苏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地球的表面》优秀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地球的表面》主要包括地球的形状、地球的构造、地壳运动以及板块构造等内容。

这一单元旨在让学生了解地球的基本形态和构造,掌握地球表面形态变化的原因,认识地球上的板块构造,从而培养学生对地球科学的兴趣和探究精神。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知识,对地球有了一定的认识。

但在地球形状、地壳运动和板块构造等方面,学生可能还存在一些模糊的认识。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学生的认知基础,注重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讨论等方式,深入理解地球的表面特征和变化。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地球的形状、构造,掌握地壳运动和板块构造的基本知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讨论等途径,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地球科学的兴趣,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观念。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地球的形状、构造,地壳运动和板块构造的基本知识。

2.教学难点:地球的内部构造,地壳运动和板块构造的机理。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观察思考、讨论交流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地球表面的特征和变化。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模型、图片等教学资源,辅助学生直观地了解地球的形状、构造和地壳运动等知识。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地球的图片,引导学生回顾已知的地球知识,为新课的学习营造氛围。

2.探究地球的形状:让学生观察地球仪,了解地球的形状,并通过实际操作,验证地球的圆周性质。

3.学习地球的构造: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地球仪和地质剖面图,了解地球的内部构造,认识地壳、地幔和地核的区别。

4.探究地壳运动:让学生通过观察地质剖面图和板块运动示意图,了解地壳运动的形式和特点,认识板块构造。

5.小组讨论: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讨论地球表面形态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苏教版科学六年级上册科学第二单元第2课地球的表面精品PPT课件

苏教版科学六年级上册科学第二单元第2课地球的表面精品PPT课件

海洋地势图
海洋地势图中深浅 不同的蓝色表示什 么??
蓝色越深表示海水越深 蓝色越浅表示海水越浅
结束语
当你尽了自己的最大努力时,失败也是伟大的, 所以不要放弃,坚持就是正确的。
When You Do Your Best, Failure Is Great, So Don'T Give Up, Stick To The End
地你形能图根上据常地常势用不 同地的图颜来色分,辨来我表示 不国同各地地形的,地比势如深 浅是不什同么的样棕的红吗色?和 褐色表示海拔较高 的高原;黄色表示 山地、沙漠;白色 表示冰川;绿色表 示耕地、平原和森 林,深浅不同的蓝 色表示水 。
思考:颜色的深浅代表什么?
颜色越深表示海拔越高 颜色越浅表示海拔越低
感谢聆听
不足之处请大家批评指导
Please Criticize And Guide The Shortcomings
演讲人:XXXXXX 时 间:XX年XX月XX日
你认识吗?
峡谷
你认识吗?
丘陵Βιβλιοθήκη 你认识吗?平原你认识吗?
山地
你认识吗?
岛屿
绘制地形轮廓图
怎样才能在纸 上把地形画的 和实际地形的 比例一样呢?
绘制地形轮廓图
思考:网格的 作用是什么?
绘制地形轮廓图
怎样才能在纸 上把地形画的 和实际地形的 比例一样呢?
在纸上要按 照网格的比 例来画。
中国地势图
2课
地球的表面
XXXXXXXXX学校 XXX
地球的表面
武当山
十堰的地形地势主 要是什么样的?
地球上还有哪些其 他的地表形态?
认识常见的地表形态
海阔拔或地峰较有势 峦低高丘高 高平, 陵深 谷而 耸而地 起度 坡崎宽面 伏大 陡岖广海山开。于峻,顶拔宽的浑不度谷圆高,地、

小学科学地球的表面(课件)

小学科学地球的表面(课件)

小学科学地球的表面(课件)地球是我们居住的蓝色星球,它有着广袤的海洋和浩瀚的陆地。

我们生活在这个神奇的星球上,却对它的奥秘知之甚少。

本文将围绕小学科学课件《地球的表面》展开,从地球的构造、陆地和海洋等方面,向同学们介绍地球的表面。

首先,我们来了解地球的构造。

地球是由地壳、地幔和地核组成的。

地壳是我们踏脚的地方,它包裹在地球的表面,分为陆地和海洋两部分。

陆地主要分布在地球的大陆板块上,是我们居住和开展各种活动的地方。

海洋则是地球上巨大的水域,占地球总面积的71%。

地幔位于地壳下面,是地球的厚实层,大部分由熔岩构成。

地核是地球最内层的部分,由铁和镍等金属物质组成,温度极高,是地球内部热能的主要来源。

接下来,我们来了解地球的陆地。

陆地包括大陆和岛屿两部分。

大陆是指地球上较大面积的陆地区域,通常被海洋环抱着。

现在大陆分为七大洲,分别是亚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欧洲、大洋洲和南极洲。

这些大陆板块相互连接,但它们的相对位置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在地球的运动和板块构造活动中不断演变和调整。

除了大陆,地球上还有很多岛屿。

岛屿通常是海洋中突起的陆地,它们环绕在大陆周围或者分散在广阔的海洋中。

岛屿的形成有多种原因,例如地壳的运动、火山活动、冰川作用等。

这些岛屿的形状和大小各不相同,有的小如沙粒、有的大如洲。

然后,我们来了解地球的海洋。

海洋是地球上广袤的水域,它们分布在大陆周围和大洋中。

海洋不仅有着深邃浩渺的表面,还蕴藏着丰富的生物资源。

海洋占据着地球总面积的71%,大部分地球上的动植物生活在海洋中。

海洋中的生物种类繁多,有小小的浮游生物,也有巨大的鲸鱼和鲨鱼。

此外,海洋还具有调节气候、保持生态平衡等重要功能。

在地球的表面,还有各种地形特征,例如山脉、高原、平原、河流等。

山脉是地球表面突起的地形,由多座山峰连续组成。

山脉的形成通常与地壳的运动和板块碰撞有关。

高原是与山脉相邻的广大平坦地区,海拔较高,土地肥沃。

平原是低洼的地区,通常位于大陆中部或河流两岸,土地广阔,适合进行农业生产。

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2-1《地球的表面》教学反思(3篇)

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2-1《地球的表面》教学反思(3篇)

1.教学反思:《地球的表面》在完成了《地球的表面》这一小学科学课的教学设计并付诸实践后,我深感此次教学既有收获也有值得反思的地方。

以下是我对本次教学设计的反思与总结。

一、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1.科学概念目标:通过观察世界地形图和中国地形图,学生基本上能够理解地球表面的地形地貌是复杂多样的,并且认识到这些地形地貌是不断变化的。

学生能够识别并说出常见的陆地地形,如平原、高原、山地、丘陵、台地和盆地等。

这一目标在教学过程中得到了较好的实现。

2.科学探究目标: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分析图片和视频资料,获取关于地形地貌特点的信息,并用恰当的词语进行描述。

在小组讨论中,学生能够根据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对地形地貌变化的原因进行有依据的猜测。

这一过程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同时也激发了他们的探究兴趣。

3.科学态度目标:学生愿意交流自己的观点,并表现出对探究地形地貌变化原因的兴趣。

在全班性的研讨活动中,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分享自己的观点,形成了良好的学习氛围。

4.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通过教学,学生意识到各种各样的地形地貌是大自然赐予我们人类的宝贵自然遗产,培养了他们的环保意识和尊重自然的态度。

二、教学过程中的亮点1.问题聚焦:课程一开始,我通过一连串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地球表面的样子及其形成原因,这一环节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为后续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多媒体辅助教学:利用课件展示世界地形图和中国地形图,以及播放海陆变迁的相关视频,使学生能够更加直观地观察和分析地球表面的地形地貌,提高了教学效果。

3.小组合作与全班研讨:通过小组合作填写记录表,学生能够在组内充分交流自己的观点,形成了初步的认知。

在全班研讨中,各组学生积极汇报,相互比较和评价,形成了良好的互动氛围。

三、存在的问题与改进措施1.时间分配: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有些环节的时间分配不够合理,导致部分学生在小组讨论和记录时显得匆忙,没有充分的时间进行深入的思考和交流。

苏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地球的表面》优质说课稿

苏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地球的表面》优质说课稿

苏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地球的表面》优质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地球的表面》是学生对地球表面特征进行深入学习的内容。

本单元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地球表面的各种地形和地貌,使学生了解地球表面形态的特点,掌握地形和地貌的形成原因,培养学生对地球科学的兴趣和探究精神。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知识,对地球的基本形状、地形地貌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地球表面各种地形地貌的形成原因和特点,学生可能还存在着一些模糊的认识。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将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讨论等方式,深入探究地球表面的地形地貌特点和形成原因。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说出地球表面的主要地形和地貌,了解地形和地貌的形成原因。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实验、讨论等方法,培养探究地球表面地形地貌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培养对地球科学的兴趣,增强保护环境、珍惜资源的意识。

四. 说教学重难点重点:地球表面的主要地形和地貌,地形和地貌的形成原因。

难点:地形和地貌的形成原因,学生观察、分析、探究能力的培养。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观察、实验、讨论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地球表面的地形地貌特点和形成原因。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模型、图片等教学辅助手段,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地球表面的美丽景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出本课的主题。

2.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地球表面的地形地貌特点,使学生了解地形和地貌的分类。

3.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地形和地貌的形成原因。

4.教师进行讲解,总结地形和地貌的形成原因,引导学生深入理解。

5.进行课堂小结,使学生对地球表面的地形地貌特点和形成原因有更清晰的认识。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要简洁明了,突出地形和地貌的特点和形成原因,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

八. 说教学评价教学评价主要包括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过程和学业成绩。

小学六年级上册科学《地球的表面》教学设计

小学六年级上册科学《地球的表面》教学设计

《地球的表面》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过程与方法:能够收集各种不同地貌特点的图片和资料;能够制作地貌模型并交流地貌特点;能够描述家乡地貌特点。

知识与技能:知道地球表面有各种各样的地貌;认识一些典型的地貌。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动手制作的快乐,并愿意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快乐;了解自己的家乡,热爱自己的家乡。

二、教学重点知道地球表面有各种各样的地貌形态三、教学过程(一)、导入1.出示很多风景图,让学生说说是哪里,老师简单介绍。

这些美景就在我们生活的地球上,除了这些美丽的山水,我们的地球上还有些什么呢?2.谈话:请同学们说说你所知道的地球表面是什么样的。

3.小结:地球表面有大气,大气是构成地球的气体;有岩石,岩石是构成地球的固体;还有水,水是构成地球的液体。

还有就是我们在地球上看到的各种各样的生物。

(二)、制作地表模型1.谈话:在地球形成的漫长历史中,地球表面不断在发生变化,使地球表面呈现出不同的地形。

2.提问:地球表面都有哪些地形呢?了解地形可分为平原、山脉、河流等3.谈话:大家想不想把看到的地形呈现在自己的眼前,即把它们做出来呢?4.出示事先做好的一个模型,讨论可以用哪些材料来完成。

5.分组讨论设计图。

6.讲述布置要求:想好了再做,用多少拿多少,多的送回,允许各组去参观。

下面我们四个人一组,来制作一个你们喜欢的地方的模型,材料都已经放在你们的实验桌里了,注意不要把东西弄到地上,不要把地面桌面弄脏。

7.学生领取材料,开始制作。

8.学生制作活动,教师巡视指导。

(三)、指导画模型1.谈话:刚才我一直在各组“旅游”,你们设想的这些地方真的很漂亮,(举例表扬表现出色的小组)。

下面我想请大家把你们设计的这些地方描在我的这张明胶片上,这样我们就可以永久保存它们了,愿意吗?2.讲解:这个明胶片上一面是有粘性的,大家用手指一摸就知道了。

我们把光滑的一面朝下盖在大家制作的模型上3.学生描图,上色。

4.谈话:现在,我们把画好的图后面放一张白纸,举起来向大家展示一下,你们看我们画的是什么?(师生讨论)5.谈话:我们把书翻开,你们看这里的方格图就比我们的明胶片小了很多,你能把我们的地图正确地画到这儿吗?该怎么画?6.讨论交流。

六年级上册科学说课稿《2.2 地球的表面》苏教版

六年级上册科学说课稿《2.2 地球的表面》苏教版

六年级上册科学说课稿《2.2 地球的表面》苏教版一. 教材分析《2.2 地球的表面》这一课是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材的一部分。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了解地球表面的形态和变化,以及人类活动对地球表面环境的影响。

教材通过丰富的图片、实例和探究活动,引导学生认识地球表面的各种地形地貌,如平原、山地、丘陵、盆地等,同时了解地壳运动、气候变迁等自然因素对地球表面形态的影响。

此外,教材还涉及到人类活动,如过度开发、污染等,对地球表面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以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知识,对地球有一定的认识。

但是,对于地球表面的具体形态、成因以及人类活动的影响,可能还不是很清楚。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将以学生已有的知识为基础,通过生动形象的讲解、直观的图片和实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地球表面的形态和变化,以及人类活动对地球表面环境的影响。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地球表面的各种地形地貌,知道地壳运动、气候变迁等自然因素对地球表面形态的影响;认识到人类活动对地球表面环境的负面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思考、讨论等方法,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地球、保护环境的意识,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四. 说教学重难点1.地球表面的各种地形地貌及特点。

2.地壳运动、气候变迁等自然因素对地球表面形态的影响。

3.人类活动对地球表面环境的负面影响。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地球表面的形态和变化。

2.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实例等教学资源,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地球表面的各种地形地貌。

3.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4.采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了解人类活动对地球表面环境的影响。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地球表面的美丽景色,引导学生关注地球表面的形态和变化。

2.探究地球表面的地形地貌:让学生观察教材中的图片,引导学生了解各种地形地貌的特点,如平原、山地、丘陵、盆地等。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2-1 地球的表面》教学设计(公开课教案及导学案)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2-1 地球的表面》教学设计(公开课教案及导学案)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2-1 地球的表面》教学设计学生活动11.观察图片,说一说:地球表面是什么样子的?地球现有的面貌是本来就有的吗?是什么力量使地球变成了现在的样子?教师活动11.图片引入:这是一幅从太空中观察地球的图片。

2.提出聚焦问题:地球表面是什么样子的?地球现有的面貌是本来就有的吗?是什么力量使地球变成了现在的样子?活动意图说明:通过图片呈现出地球丰富色彩和高低不平的表面,使学生整体感知地球表面的样子,通过聚焦问题,引发学生对于地形地貌形成及其变化原因的思考。

环节二:探索活动一——观察世界地形图,整体认识地球表面(指向目标1)学生活动21.观察世界地形图,说一说:我看到的地形图表面是什么样子的?教师活动21.出示世界地形图,引导学生观察(多角度看、摸)地形图表面有什么特点,组织学生交流分享。

2.补充讲解:地形图上不同的颜色代表不同的海拔高度和表示地势的高低。

整个地球表面都是高低不平,复杂多样的。

活动意图说明:通过观察世界地形图,帮助学生认识到整个地球表面都是高低不平、复杂多样的,使学生对地球表面的样子形成一个整体的感性认知。

环节三:探索活动二——观察我国地形图,局部认识陆地地形地貌(指向目标1)学生活动31.观察我国地形图,说一说:我国的地形地貌有什么特点?2.在地形图上找到自己的家乡,说一说:我的家乡是什么样的地形?它有什么特点?教师活动31.出示我国地形图,引导学生观察(多角度看、摸)地形图表面有什么特点,组织学生学习用准确的词语描述我国地形地貌的特点。

2.提问:在地形图上找到自己的家乡,它是怎样的地形?它有什么特点?3.组织学生用准确的词语描述家乡的地形特点。

活动意图说明:通过观察与描述我国的地形图,从局部认识陆地的地形地貌,建立具体的“地形”概念,了解我国的地形地貌的主要类型和特点。

环节四:探索活动三——观察典型地形地貌,猜测主要形成原因(指向目标1、2)学生活动41.观察我国的5种典型地形地貌,用准确的词语描述并记录观察到的地形特点。

教科版小学科学《地球的表面》课件

教科版小学科学《地球的表面》课件

探索2 (2)长白山天池。 特点:长白山天池是一座休眠火山,火山口积水成湖,夏融池水比天还要 蓝;冬冻冰面雪一样的白,被多座山峰环绕。 成因:长白山形成于1200万年前地质造山运动,经过多次喷发而拓成了巨 型的伞面体,当火山休眠时涌泉溢出,形成十余平方千米的浩瀚水面。
探索2 (3)敦煌的雅丹地貌。 特点:土质坚硬,呈浅红色。整个雅丹地貌群高低不同、错落有致、布局 有序,每个雅丹地貌都各具形态,千奇百怪,造型生动,惟妙惟肖。 成因:一开始在沙漠里有一座由基岩构成 的平台形高地,高地内有节理或裂隙发 育,沙漠河流的冲刷使得节理或裂隙加 宽扩大。一旦有了可乘之机,风的吹蚀 就开始起作用了,由于大风不断剥蚀, 风蚀沟谷和洼地逐渐分开了孤岛状的平 台小山,后者演变为石柱或石墩。
科学科教版 五年级上册
2.1 地球的表面
新知导入
地球的表面是什么样子的? 我们在课本上、旅游中、课外书里经常能够看到描述不同地形地貌的 文字和图片,不难发现,地球上的地形地貌可真多呀!
地球上有高山峡谷、峭壁悬崖和深浅不一 的沟壑,还有一望无际的平原和海洋。地球表 面的各种形态称之为地貌,按其自然形态可分 为高原、山地、平原、丘陵、盆地、峡谷、岛 屿与海洋等地貌。
地球的表面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观察到不同地形地貌的照片 或视频,结合生活中旅游等经验,描述地球上出现的不同 地形地貌。地球表面的地形不仅复杂多样,而且在不断地 发生变化。其变化的原因很复杂,不仅与地球内部构造有 关,还与空气、水、动植物、人类活动等外部因素有关。
板书设计
地球的表面
五年级 科学
地球表面的变化
地球现有的面貌是本来就有的吗? 是什么力量使地球变成了现在的样子?
观察周围的地形地貌,我们 能够发现即使是同一地区, 多 年前的样子和现在的样子也有差 别。有一些地方是发生了自然灾 害等造成的,还有一些是由于人 类生活带来的改变。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 地球表面的变化》 知识点整理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 地球表面的变化》 知识点整理

第 3 课 地震的成因及作用 1.地震是地壳快速释放能量过程中造成的振动。 2.地震的发生所能会使地表形态发生巨大的变化。 模拟地壳运动实验过程中,拉开或挤压泥土模拟的是 板块受到力的作用达到一定程度时,会相互分离或碰
撞,板块边缘附近“地球表面”发生褶皱、断裂等现象。 3.地震时,会使地面断裂、隆起,引起山体滑坡、泥 石流、阻塞河道形成堰塞湖,引起海啸……
玄武岩
浮石
花岗岩
②砾岩、砂岩、页岩都是沉积岩。
我的学习记录
砾岩
砂岩
页岩
③大理岩、板岩都是变质岩。
大理岩
板岩
6.地壳在不断地运动,地壳运动也称为构造运动,推
动着地壳的演化,是地震和火山喷发的主要原因,其
最直观的结果是造成岩石的变形。不同年代的岩石或
岩层,由于地壳运动而受到力的作用发生弯曲或断裂,
形成褶皱和断层等地质构造。
黄土高原上的沟壑
地面千沟万壑、地形支离破碎
流水的作用
黄河入海口的沙洲
一个个由河道分割的小岛
流水的作用
第 2 课 地球的结构 1.地球从表面到地心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个圈层。
我的学习记录
(1)地壳,是地球固体圈层的最外层,由岩石组成。 厚度各处不一样,大陆地壳平均厚度为 35 千米,大 洋地壳平均厚度为 7 千米。 (2)地幔,位于地壳以下地核之上,分为上地幔和 下地幔。上地幔顶部和地壳一起合称为岩石圈。岩石 圈以下是软流层,被认为是岩浆发源地。 (3)地核,是地球内部构造的中心圈层,是地幔以 下到地球中心的部分。 2.组成地壳的岩石可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三 大类。 ①玄武岩、浮石、花岗岩都是岩浆岩。
3.人类自身的活动也在改变这地表的形态,1.地球内部力量如地壳运动产生的力,与外部因素如风、水等,都会影响地球表 面的形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貌。20世纪70年代后,人们开始利用更先进的
卫__星______在空中拍摄地面,使获得的图片更 _清___晰____、更_精__确________. 3、地图或地球仪上的蓝___色___色表示水,绿__色___色表 示耕地、平原和森林,黄__色___色表示山地、荒漠, _白__色__表示冰川。
二、.选择题
地球的表面
【学习目标】
• 1、我能说出地球表面的各种形状,以 及典型的地貌。
• 2、我能制作地貌模型并交流特点,能 用平面图描绘地表特征。
川唐看陕 家看蜀河道、遗议址 议地形
高原 平原
沙漠
盆地
峡谷
丘陵 山地 湿地 海洋与岛屿
平 原:低平而宽广
返回
山地:地势高而崎岖,峰峦高耸
返回
丘陵:海拔不高、山顶浑圆
颜色 数字 图例
地形图上常常用不同的颜色,来 表示不同高度地形,比如深浅不同 的黄色分别表示山地、沙漠、高原。 白色表示终年积雪的山峰,往往都 在六千米以上。深浅不同的绿色表
示耕地、平原和森林,深浅不同的 蓝色表示各种深度的海洋 。蓝色的 封闭图形是湖泊。蓝色的曲线表示 河流。
中国地形复杂多样,既有巍峨高耸的大山,也有大小不等的盆 地;既有起伏不平的高原、丘陵,也有坦荡肥沃的平原。
20世纪70年代以前,为了精确地、 全景式地描绘地球面貌,摄影师在飞 机上进行航空拍摄。 70年代以后,人 们开始利用更先进的卫星在空中拍摄 地面,使获得的图片更清晰、更准确。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小组合作:
用彩笔在课本第70页的方格纸上 画出课本17页第一张图片地形轮 廓图。
课堂检测
一、我会填空
1、地球上有高___山__峡__谷、 峭_壁__悬___崖__、和深浅不一 的沟__壑___,还有一望无际的平__原___和_海___洋__。 2、20世纪70年代以前,摄影师在__飞__机____上拍摄
( C)
A、政区地球仪 B、地图
C、地形地球仪 D、所有的地图和地球仪
4、我国西藏地区的地形属于 (D)
A、山地 B、丘陵 C、平原 D、高原
三、我会判断
× 1、要想看出一个地方是什么地形,必须要在空中看才能知道。 () 2、珠穆朗玛峰在地图上是白色的,因为那里终年被积雪覆盖。
(√) × 3、在平面地形图中,无法看到哪里是高山,哪里是平原。
返回
盆地:周围山地、高原环绕,中间地势较 低
典 型
返回
高原:海拔较高,地面开阔或有丘陵起伏。
返回
峡谷:深度大于宽度谷坡陡峻的谷地
雅鲁藏布大峡谷
返回
地球上有高山峡谷、悬崖 峭壁和深浅不一的沟壑,地球 上还有一望无际的平原和海洋。 地球表面是千姿百态的。各种 形态的地貌构成了地球表面的 壮丽风光。
1、在地球仪上,南北极都是用白色表示,这是因为(D)
A、南北极很冷
B、南北极是平坦的
C、人们不知道那里是什么样子 D、南北极都是冰川
2、在地形地球仪上,我们可以看到我国的地势特点是(A)
A、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 B、东高西低,呈阶梯状分布
C、时高时低,无规律分布 D、基本上一马平川,没多大变化
3、在_______上,我们很容易地看出哪是高山,那是平原
从高空俯瞰中国大地,地势像四级阶梯,自 西向东,逐级下降。
最高一级阶梯是青藏高原,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号称“世界 屋脊”。青藏高原上分布着许多高山冰川,主要有昆仑山、冈 底斯山、喜马拉雅山等。喜马拉雅山主峰——珠穆朗玛峰,海 拔8848米,是世界第一高峰。 第二级阶梯由内蒙古高原、黄土黄原、云贵高原和塔里木盆地、 准噶尔盆地、四川盆地构成,平均海拔1000米至2000米。 跨过第二级阶梯东缘的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和雪峰山,向 东直达海岸是第三级 阶梯, 地势下降到海拔500米至1000米以下。这里自北向南分 布着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这些平原的边缘 镶嵌着低山和丘陵。 再向东是中国大陆架浅海区,也就是第四 级阶梯,水深大都不足200米。
() 4、地图上,浅蓝色表示水比较浅,深蓝色表示水比较深。
()
√ √ 5、用网格纸绘画地图是为了画的更精确。( )
课堂小结:
• 自小组内谈谈这节课你学到 了什么?
• 选代表汇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