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可研报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沁水县樊村河乡赵寨村
关于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可行性报告赵寨村隶属于沁水县樊村河乡,位于沁水县城东北部,距离沁水县城28公里,与临汾市浮山县相邻。辖5个自然庄,4个村民组,122户,300余口人,拥有耕地1251亩,林地近万余亩。2009年人均收入2585元,是沁水县的一个山区贫困村。全村以种植粮食为主,经济收入以农业为主,境内山大坡广,沟壑纵横,地广人稀,土地、林地资源丰富,气候温和,水资源丰富,发展现代化农业和林业条件优厚。
一、工程项目现状
该项目包括农业开发土地治理项目和农业开发林业项目两项,位于樊村河乡赵寨村,该区域属暖温带季风气候,春季干旱多风,夏季炎热多雨,秋季凉爽宜人,冬季寒冷,地方风盛行。年平均气温10.3度,年降水610毫米。土地肥沃、水源充足、交通便利,有着发展现代农业的优越地理条件。
二、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该项目涉及赵寨、前湾、哈吗口3个村庄,共122户,303人,耕地面积1000亩,还可辐射带动下峰村、景村、浮山谭村三村1000亩耕地。目前,我村土地、林地和水资源丰富,气候适宜,可耕土
层1.3米,适宜种植各种农作物。但由于没有合理的规划,农业生产方式落后,机械化水平不高,由此造成了农业生产条件的整体水平较为落后,抵御自然风险能力弱,尤其是2009年百年不遇的干旱,给我村农业经济造成重创。2009年小麦平均单产150公斤,玉米单产180公斤,农民人均纯收入2585元,远低于全县平均水平。林业方面荒山面积占林地总面积的70%之多,利用率极低,生产经营多样化受到限制。
建设现代化农业是一个长期的发展课题,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是加速农业化发展步伐的坚实基础。目前,我村农业基础设施条件与全乡相比有很大差距,其条件很难满足农业发展,特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要求。而通过本项目的实施,可以使该区域的农业基础条件得到极大的改善,大大提高了农业生产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进而推动我村农业产业结构特别是种植业结构的调整,促进该区域的经济发展,增加农民的经济收入。同时,这1000多亩土地灌溉条件改善后,对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和新农村建设奠定坚实的基础。
因地制宜,发展特色经济林和生态经济林。加强天然次生林的保护,通过大力植树造林、封山育林、低效林改造、恢复植被等多种治理措施,以营造兼顾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速生丰产林和高效
经济林为主,建立乔灌相结合的防护林体系,力争通过项目建设,实现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相统一,人均可支配收入有更进一步的提高。
三、项目概况
㈠设计标准
1、项目区农业生产基本条件和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抵御自然灾害能力明显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得到较大提高,林产品有效供给能力提高,通过项目建设,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增加农民收入;充分发挥林业生态、经济、社会功能和效益,不断优化调整产业结构和资源配置,实现兴林与富民的和谐统一。加快项目区农业和林业现代化进程。
2、项目区有明显区域范围,按流域或灌区统一规划,并符合本地区农业发展的总体规划,采取综合措施,集中整治,连片开发。
3、项目区达到田成方,林成网,渠相通,路相连,旱能灌,涝能排,渍能降,实现田园化。
㈡水利措施
1、灌溉工程:灌溉系统科学规划,田间灌溉设施、桥、涵、闸等建筑物配套齐全,性能与经济指标达到有关规划标准要求。
2、排水工程:做到排水系统健全,排水出路畅通,渠系、桥、
涵、闸等设计合理,建筑配套。
㈢农业措施
1、农田工程:做到田(地)块要按有利于农业机械化和田间管理要求格田化,以有林道路或较大沟渠为基准形成格田。
2、田间道路:做到布局(规划)合理,循环畅通,机耕路建设分干道、支路两级,干道要与乡村公路连接,满足中型以上的农业机械的通行,宽度为5m以上,支路能保证农机通行,晴雨天畅通,并配套桥、涵和农机下田(地)设施,便于农机进出田间作业和农产品运输,宽度3.5m以上。
3、土壤改良:通过农家肥的施用,秸秆还田等土壤改良措施,土壤耕作层有机质含量提高0.1个百分点以上。
4、良种繁育与推广:项目区农作物的良种覆盖率在100%,在有条件而又需要的项目区建立优质良种繁育基地,修建种子晾晒场和仑储设施,配备必要的种子加工检测设备。
5、农业机械化:做到积极推广农业机械化作业,主要作业环节基本实现机械化。
㈣林业措施
1、项目区内主要道路、沟渠、河流两侧,要适时适树进行植树造林。
2、林地荒山人工造林要达到二级以上的标准,造林当年成活率和三年后保存率要达到85%以上,林相整齐,结构合理。
3、以特色经济林和生态经济林为主的防护林体系,要达到林业部门规定的标准。
㈤科技措施
1、农技服务体系:做到配备必要的仪器设备,完善项目区服务体系和质量检测、检验体系,强化科技服务功能。
2、技术推广:在项目建设期间,推广一定的先进适用技术,大力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化生产等方面的技术的引进、示范和推广,适时引进农业、林业新品种。
3、技术培训:做到在项目建设期间,对项目区基层干部、农民技术是和科技示范户先进适用技术培训,做到有3—5名农业科技骨干,每10户有1户科技示范户。
㈥建设目标
项目建设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通过实施农田基础设施建设来改造低产田,提高农田综合生产力和抗御自然灾害能力,通过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和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实现高产高效,通过发展特色经济林和生态林,充分发挥区域资源优势和形成地方特色,促进发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
1、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通过田间建设实现农田标准化、方整化改造低产田,通过路、桥、渠、站、电及小型建筑物的配套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高机械化作业水平。
2、培植支柱型农业产业,改善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开发适销对路的定型产品推向市场,形成具有本地特色的支柱型生态农业产业,并带动有关产业的发展。
3、发展科技型龙头企业。项目建设过程中,将培植和建立一批与相适应的科技型龙头企业,并建立“企业+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机制,实行订单生产、标准化生产,统一品牌,统一销售。
4、发挥项目区示范带动功能。把项目区建成高产、高效生态农业的示范样板,为我村乃至全县、全乡的农业发展提供经验,有效地带动区域性经济发展。
四、建设内容
㈠水利措施:
1、新建机耕桥12 座;
2、新建小电灌站25 座;
3、新建硬质渠10 km;
4、新配套小沟建筑池186 个;
5、架设电力线路14 k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