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震云在北京大学中文系百年院庆典礼上演讲稿
刘震云北大国发院毕业典礼演讲:我们民族最缺的就是笨人
刘震云北大国发院毕业典礼演讲:我们民族最缺的就是笨人文/刘震云题记:本文为在2018年7月1日北大国家发展研究院2018届毕业典礼上,著名作家、北大校友刘震云的嘉宾致辞。
刘震云说:同学是通往世界的一张特别有效的通行证。
什么叫先驱者呢?当几万万同胞还生活在当下的时候,他们在思考这个民族的未来,为了自己的理想、不切实际的理想,甚至贡献了自己宝贵的生命。
每一个知识分子的眼睛像探照灯一样的知识分子像更多的探照灯一样,要照亮这个民族的未来。
如果这些探照灯全部都熄灭了,这个民族的前方是黑暗的。
这个民族最不缺的就是聪明人,最缺的就是笨人。
更多原汁原味的精彩内容,请见下文!感谢各位教授和姚洋院长,让我有机会能够回到母校,回到百年讲堂。
我记得我上学的时候它好像是大饭堂,我记得当时每一个北大的同学总会提一个饭袋,饭袋是用羊肚子手巾缝成的。
我记得我提了四年饭袋,但是我不记得我洗过那个饭袋。
当时大食堂的菜有四个阶级,一个阶级是炒土豆丝、炒洋白菜、炒萝卜丝,这是五分钱的。
第二阶级是鸡蛋西红柿、锅塌豆腐,这是一毛钱的。
一毛五的才是有肉的,鱼香肉丝、宫煲鸡丁;两毛钱的有回锅肉、红烧肉,还有四喜丸子。
我是一个农村孩子,一毛五以上的菜,我在北大四年从来没有接触过,跟它们不熟。
我最爱吃的菜是锅塌豆腐,不是肉菜,但是豆腐被炸过,油水比较大,拌米饭!人生不过如此,夫复何求!在大食堂最大的惊喜不是你排队买到了锅塌豆腐,而是当你排到的时候你是最后一个买锅塌豆腐的。
因为到最后了,盆里边汤汤水水,大厨一下子都倒入我的盘子里。
最悲催的是你前一个同学有锅塌豆腐,到你没有了。
他买到锅塌豆腐之后就会看你一眼,这已经到了社会学和心理学的角度,(他)庆幸之余有些幸灾乐祸。
最大的奇迹在我身上发生过。
等排到我的时候,前面的同学就剩了一份,但这个同学思索了一下,“就剩了最后一份的锅塌豆腐,它一定特别的凉,我改主意了,我想吃鱼香肉丝”,这个锅塌豆腐又到了我的饭盆里。
刘震云北大演讲阅读练习及答案
(二)非文学作品阅读(11分)感谢各位教授和姚洋院长.让我有机会能回到母校.回到百年讲堂。
我记得我上学的时候它是大饭堂.我当年在这里最爱吃的菜是锅塌豆腐.油水大.拌米饭!人生如此.夫复何求!锅塌豆腐很受欢迎.经常很快就没了。
可是最大的奇迹在我身上发生过。
有一次只剩了一份.但前面的同学思索了一下.改主意了.他想吃鱼香肉丝.这个锅塌豆腐就归我了。
感激之余.我问了一下他是哪个系的师兄.他说是经济系。
经济系就是我们国发院的前身啊!滴水知恩.当涌泉相报!自古人生伤离别.但是我还是祝贺983名同学毕业.它使我从今天开始在世界的各个角落又多了983名我的同学。
我这几年体会到.同学是通往世界的一张特别有效的通行证.不管到哪儿.他告诉我:“师兄.我也是北大的。
”大家一下子就会变得很亲切.因为马上可以谈论北大、北大相同的老师和锅塌豆腐。
刚才姚洋院长和张维迎教授做了特别好的发言.因为谈到了你们和我的母校——北大是谁。
一代一代的北大人认同.这是新文化运动的中心.是五四运动的策源地。
蔡先生提出的办学方针是思想自由、兼容并包。
这里产生了严复、蔡元培、李大钊、陈独秀、胡适等人.这些人虽然所处时代不同.高矮胖瘦不同.但是他们都是民族的先驱者。
他们为了民族的未来.为了看似不切实际的理想.能贡献出自己的生命。
黑暗中没有火炬.我只有燃烧自己.我以我血荐轩辕.哪怕他知道几万万同胞会蘸着他的血来吃馒头。
为什么人类需要知识分子?因为他们除了考虑这个民族的过去、当下.还在考虑未来。
每一个知识分子的眼睛应该像一盏探照灯.照出现实中的丑恶.照亮这个民族的未来。
大家开始在另外一个大学起步的时候.有两句话千万不要相信。
一是“世界上是不可以投机的”.千万别信.世界是可以投机的;另外一句话.“世界上是没有近路可走的”.这句话不成立.世界上是有近路可走的。
投机分子走近路成功的人起码占80%.但主要的区别是:他们得到的利益只是对于他们自己.做这些事情.只对你自己好。
刘震云北大演讲_很震撼
刘震云北大演讲_很震撼刘震云是著名作家、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
今天店铺给大家分享一篇刘震云在北京大学的精彩演讲,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刘震云北大演讲中国不缺人,也不缺钱,中国人缺什么?我是1978年上的北大中文系,我们班有五十多个人,现在,去世的已经有四个,退休的占一半。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我经常看到有人说:中国要走向世界,中国文学要走向世界,中国电影要走向世界。
每当我看到这样的词,最大的体会是,我们确实是一个弱小的民族,只有特别弱小的民族,才会急切地、焦虑地想把自己展现给别人。
前两天,上海有一个电影节,主题也是“把中国故事讲给世界”。
好莱坞在讲故事的时候,从未考虑过要讲给中国人听,它是讲给美国人和英语系的人听的,其他语系的人是跟着听。
另外,如果讲文学,就说何时我们也能够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我们现在急切地找人把中国文学翻译成其他语种,其实,翻译成其他语种的时候,它已经不是中国文学。
中国目前不缺人,人最多;也不缺钱,世界上所有角落的奢侈品,几乎都靠中国人来支撑。
中国人最缺的东西,是见识,比见识更重要的是远见。
一个人、一个民族看事情,是看十天、看十年还是看一百年,他做事情的出发点和要达到的目的,是非常不一样的。
见识和远见的缺乏,不断体现在文学界、电影界、教育界,还有政界。
我们修一条马路,第二年,一定要挖开看一看,前一年施工的时候,落在里面的还有什么宝贝。
我们修的桥,寿命不会超过二十年,或者五十年。
前几天,听说华北的水抽得太多,地开始往下陷。
日本侵略华北没有沦陷,我们自己把自己搞得有点“沦陷”。
所以,远见对于我们这个民族,如大旱之望云霓,这是我们决定能不能在世界之林生存特别重要的一个方面。
三十年,中国到底改变了什么东西?77级、78级在其间到底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我想,肯定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三十年来,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三十年前,它是一个权力社会,但现在,它也是一个权力社会,同时,它又是一个金钱社会。
刘震云北京大学演讲稿范文
刘震云北京大学演讲稿范文我国不缺人,都不差钱,我们中国人缺啥?我是1978年上的北大中文系,我们班有五十多个人,如今,过世的早已有四个,离休的占一半。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我经常见到有些人说:我国要面向世界,中国古代文学要面向世界,国产电影要面向世界。
每每我看到那样的词,较大的感受是,大家的确是一个柔弱的中华民族,仅有尤其柔弱的中华民族,才会迫不及待地、焦虑情绪费尽心思把自己呈现给他人。
前几天,上海市有一个电影展,主题风格也是“把中国好故事讲给全球”。
美国好莱坞在说故事的情况下,从没考虑到过能讲给我们中国人听,它是讲给外国人和英语系的人听的,别的语系的人是跟随听。
此外,假如讲文学类,便说什么时候大家也可以得到诺奖。
大家如今迫不及待地请人把我国文学翻译成别的语系,实际上,译成别的语系的情况下,它早已并不是中国古代文学。
我国现阶段不缺人,人数最多;都不差钱,全世界全部角落里的奢侈品牌,基本上都靠我们中国人来支撑点。
我们中国人最需要的物品,是眼界,比眼界更关键的是远见卓识。
一个人、一个中华民族看事儿,是看十天、看十年或是看一百年,他做事情的立足点和要做到的目地,是十分不一样的。
眼界和远见卓识的欠缺,持续反映在文坛、演艺界、学界,也有政治界。
大家修一条大马路,第二年,一定要刨开看一看,前一年工程施工的情况下,落在里面的有没有什么商品。
大家修的桥,使用寿命不容易超出二十年,或是五十年。
前几日,听闻华北地区的水抽得过多,地逐渐往凹陷。
日本入侵华北地区沒有失陷,我们自己把自己搞得有点儿“失陷”。
因此,远见卓识针对大家这一中华民族,如旱灾之望云霓,它是我们决定能否在全球之岛存活尤其关键的一个层面。
三十年,我国究竟更改了什么?77级、78级在期间究竟具有了哪些的功效?我觉得,毫无疑问具有了非常大的功效。
三十年来,我国发生了天翻地覆的转变。
三十年前,它是一个权利社会发展,但如今,它也是一个权利社会发展,另外,它也是一个金钱社会。
北大中文系毕业典礼致辞
北大中文系毕业典礼致辞人民网9月14日晚间公告,公司董事会选举卢新宁担任董事长。
卢新宁1966年12月生于江苏淮安,硕士研究生学历。
1991年从北京大学中文系中国古典文献学专业毕业后进入媒体工作,历任人民日报社教科文部编辑、教科文部文化组副组长、教科文部文化组组长、评论部副主任、评论部主任等职。
在她众多知名的公开文章或演讲中,有一则致辞立意极高,传播甚广,曾引起社会尤其是青年学子的强烈反响。
在卢新宁接任人民网董事长的消息公布后,这篇致辞再度走进新媒体用户的视野。
文章主题为《在怀疑的时代依然需要信仰》,发表于xx年北大中文系毕业典礼上。
以下为节选:卢新宁在北大中文系毕业典礼上的致辞敬爱的老师和亲爱的同学们:上午好!谢谢你们叫我回家。
让我有幸再次聆听老师的教诲,分享我亲爱的学弟学妹们的特殊喜悦。
一进家门,光阴倒转,刚才那些美好的视频,同学的发言,老师的讲话,都让我觉得所有年轻的故事都不曾走远。
可是,站在你们面前,亲爱的同学们,我才发现,自己真的老了。
1988年,我本科毕业的时候,你们中的绝大多数人还没有出生。
那个时候你们的朗朗部长还是众女生仰慕的帅师兄,你们的渭毅老师正与我的同屋女孩爱得地老天荒。
而他们的孩子都该考大学了。
就像刚才那首歌唱的,“记忆中最美的春天,难以再回首的昨天”。
如果把生活比作一段将理想“变现”的历程,我们只是一叠面额有限的现钞,而你们是即将上市的股票。
从一张白纸起步的书写,前程无远弗届,一切皆有可能。
面对你们,我甚至缺少一分抒发“过来人”心得的勇气。
但我先生力劝我来,我的朋友也劝我来,他们都是84级的中文系学长。
今天,他们有的仍然是一介文人,清贫淡泊;有的已经主政一方,功成名就;有的发了财做了“富二代”的爹,也有的离了婚、生活并不如意,但在网上交流时,听说有今天这样一个机会,他们都无一例外地让我一定要来,代表他们,代表那一代人,向自己的弟弟妹妹说点什么。
是的,跟你们一样,我们曾在中文系就读,甚至读过同一门课程,青涩的背影都曾被燕园的阳光,定格在五院青藤缠满的绿墙上。
刘震云北大演讲稿:用真诚感动他人
刘震云北大演讲稿:用真诚感动他人!今天,我很荣幸能够在这里分享一位伟大作家的演讲稿。
他是刘震云,一个用真诚感动人心,用笔墨描绘人生百态的作家。
在此,我将为大家解读他的北大演讲稿,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一些启示和帮助。
刘震云在演讲中强调了“真诚”的重要性。
他说:“真诚是写作的灵魂,是写出好文章的关键。
”对此,我深有感触。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也许我们很难完全做到真诚。
我们可能会因为别人的看法而掩盖自己的真实想法,或是为了自己的利益而对别人撒谎。
但是,在创作过程中,我们一定得以完全释放自己的真实想法和情感。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写出深入人心、触动人心的好文章。
在刘震云看来,一个作家的作品需要去反映人性和社会的深层次问题。
他说:“文学应该是有思想和表达深度的,它所涉及的不仅仅是个人的思考,也是社会的思考。
”而我们在写作过程中,不但要把握人性深度,而且需要站在社会的制高点去深入剖析本质。
此外,刘震云还提到了在写作中需要保持一种安静、深沉的心态。
他说:“如果一个作家只关注自己的感受和情感,他就不可能成为一个真正的作家。
真正的作家要站在文学的高度去看待世界,时刻持一颗平和而深沉的心。
”在我看来,这种平和心态十分珍贵。
我们生活在一个快节奏、急功近利的时代,时常会因为自己的心浮气躁而无法进一步深入思考。
而只有当我们拥有一颗平和而深沉的心,才能够让我们在创作过程中更加深入思考生命、人性、社会等问题,去寻找那些感动我们、触动我们、催人泪下的文字和故事。
总而言之,刘震云北大演讲稿中所呈现的那种真诚、深刻和平和的心态正是我们在写作过程中需要牢记的精神。
因为我们必须通过我们的文字去接触和表达更深层的社会问题和人性思考,深入触动我们的读者。
谢谢大家!PS. 我们使用的是自然语言生成技术,文章的生成是基于的。
",。
精品演讲词:我们民族最缺的就是笨人(刘震云北大演讲)
精品演讲词:我们民族最缺的就是笨人(刘震云北大演讲)我们民族最缺的就是笨人刘震云我这几年最深的体会,同学是通往世界的一张特别有效的通行证,不管到哪一个国家,不管到世界的哪一个角落,上来他告诉我:师兄,我也是北大的。
同学能够把从陌生到熟悉的时间极大的缩短,因为你马上可以谈论一下北大相同的老师,和北大的锅塌豆腐。
2015年,法国在里昂有个作家的圆桌会议,我参加。
在那里,我又碰到一位同学。
大家都知道有一个喷泉特别的出名,就是雕刻自由女神的法国雕塑家做的,这个喷泉只有几匹马,往不同的方向拉,我看到这个雕塑喷水的时候想起了商鞅。
我的同学对我说,师兄你在生活中不能上当,我说不能上什么当?他说如果有人请你到外面吃饭,一定不是你的同学。
我说,应该到哪里吃饭呢?他说到家里。
他说,如果到家里他请你吃牛排也一定是不是你的同学。
我说,应该吃什么?他说包饺子。
接着我就到这个同学家里包饺子。
为什么说这个同学呢?因为他是我们国发院MBA毕业的,目前在里昂当教授。
这个同学他的家在里昂的郊区,就在河的旁边,我去他家吃饺子,他首先带我到地上看看,说你看我这个小别墅,你看我的车子,你看我的法国女朋友。
接着他又带我到他们家地下看看,有一个酒窖,镇窖之宝是1985年的三瓶拉菲红酒,他说:师兄,1985年到2015年是30年,人生有几个30年?今天我们把三瓶拉菲喝了!我说,且慢!我说今天如果喝了,你明天后悔怎么办?他说,有好酒不让同学喝,让谁喝呢?如果不让同学喝,要好酒有什么用呢?他上升到了哲学层次。
我也热血沸腾了,说:喝!就着饺子!我还没怎么样,他喝多了。
喝多了之后就开始给我讲现代金融学理论,讲外汇市场,讲股票市场,讲现代金融学理论在企业的运用,我一句没听懂,但是拉菲真不错!我的意思是——同学,当你在学校是同学的时候,你并不知道什么是同学,一离开学校再重逢的时候,你才知道什么叫同学。
什么叫同学?当他说一晚上话,你一句都听不懂的时候,你还跟他聊一晚上,(这叫同学!)刚才姚洋院长和张维迎教授做了一个特别好的发言,因为他谈到了你们的母校,我的母校——北大是谁,北大是什么人。
2012年北大中文系毕业典礼上的讲话,在怀疑的时代依然需要信仰
卢新宁:在怀疑的时代依然需要信仰主题:在怀疑的时代依然需要信仰——北大中文系2012年毕业典礼致辞时间:2012年7月1日地点:北京大学卢新宁,北京大学中文系1984级本科生,《人民日报》评论部主任精彩摘要:这个社会更需要的,不是北大人的适应,而是北大人的坚守。
如果把生活比作一段将理想“变现”的历程,我们只是一叠面额有限的现钞,而你们是即将上市的股票。
从一张白纸起步的书写,前程无远弗届,一切皆有可能。
我唯一的害怕,是你们已经不相信了——不相信规则能战胜潜规则,不相信学场有别于官场,不相信学术不等于权术,不相信风骨远胜于媚骨。
当利益成为唯一的价值,很多人把信仰、理想、道德都当成交易的筹码,我很担心,“怀疑”会不会成为我们时代否定一切、解构一切的“粉碎机”?无论中国怎样,请记得:你所站立的地方,就是你的中国;你怎么样,中国便怎么样;你是什么,中国便是什么;你有光明,中国便不再黑暗。
演讲全文:敬爱的老师和亲爱的同学们:上午好!谢谢你们叫我回家。
让我有幸再次聆听老师的教诲,分享我亲爱的学弟学妹们的特殊喜悦。
一进家门,光阴倒转,刚才那些美好的视频,同学的发言,老师的讲话,都让我觉得所有年轻的故事都不曾走远。
可是,站在你们面前,亲爱的同学们,我才发现,自己真的老了。
1988年,我本科毕业的时候,你们中的绝大多数人还没有出生。
那个时候你们的朗朗部长还是众女生仰慕的帅师兄,你们的渭毅老师正与我的同屋女孩爱得地老天荒。
而现在他们的孩子都该考大学了。
就像刚才那首歌唱的,“记忆中最美的春天,难以再回首的昨天”。
如果把生活比作一段将理想“变现”的历程,我们只是一叠面额有限的现钞,而你们是即将上市的股票。
从一张白纸起步的书写,前程无远弗届,一切皆有可能。
面对你们,我甚至缺少一分抒发“过来人”心得的勇气。
但我先生力劝我来,我的朋友也劝我来,他们都是84级的中文系学长。
今天,他们有的仍然是一介文人,清贫淡泊;有的已经主政一方,功成名就;有的发了财做了“富二代”的爹,也有的离了婚、生活并不如意,但在网上交流时,听说有今天这样一个机会,他们都无一例外地让我一定要来,代表他们,代表那一代人,向自己的弟弟妹妹说点什么。
黄怒波在北京大学中文系百年院庆典礼上演讲稿
“北京大学中文系百年系庆庆祝大会”发言黄怒波尊敬的老师,尊敬的校领导以及我们的校友们:百年回首、百感交集,其实,我们中文系也好,我们的国家也好,在这百年的时间里,大部分都是在忧患与不安中、我们的民族多难,先生也多难,作为民族文化传者的中文系也前行不易,然而在今天,你无需再回顾了,我们要跨入的是下一个百年,我们这些人,我讲的是我,看不到最后,然而这毕竟是一个国家兴盛、民族传承的新百年。
上一个世纪七十年代,是一个百年也是一个激动人心的百年也是一个好不容易到来的年代,我们幸运的是踏入了这个年代,同时也踏入了中文系的教室。
作为见证者和参与者,我们看到了百年老系一直都在承担着中华民族文化的延续和传承的重任,也看到了一代代先生的风采和睿智,那时的他们现在都老了,然而,一个系从此新生。
在社会的大潮中,我这样说过:“曾经的学生也早已没有了学生气,如今我们在财富上比我们的先生更富有,在精神上也比我们的先生们更自由、更宽松,但是,我们也再也找不回我们的先生们作为民族中流砥柱的单纯、执着以及另外一种意义上的迂腐。
”我们现在是世俗的、实际的和物质的,因而像我这样的一代人,注定了是一个过渡的、无足轻重的群体,为什么这么说呢?是因为下一个百年会更加辉煌,那应该是一个民族历史的真正辉煌。
在一场物质的世俗的盛宴之后,我们的民族精神的种子必将也应该再次兴之,而这种,我们可能看不到的真正文化盛世,我们中文系必将是主战者和引领者。
百年,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其实很短的,想起来,更多的是痛、是疼,是值得反思的。
在我们也逐渐老去的时候,我想,能齐聚一堂的几代中文系人,应该想想,在过去的百年中,我们失去过什么,坚守过什么,在当下,我们在做什么,以及在下一个百年我们能做什么。
这就应该是中文系精神的发问,是中华民族精神家园守望者的担当表现。
前不久,在冰岛举办的亚北欧诗歌对话的现场,我朗诵之后,女诗人路也以一个天真小女孩的矜矜笑语向我说到:“没想到,你的诗不像是一个资本家写的。
语文八年级下册期中复习全能冲刺讲练(部编版)专题08 议论文阅读(解析版)
专题07 议论文阅读重点讲解一、考查题型1.指出论点。
2.判断论据类型及作用;为文章补充事实或道理论据。
3.理解重点词、句的含义及表达作用。
4.辨别论证方法及作用。
5.理解结构层次之间的逻辑关系。
6.根据文意从自己阅读和生活积累中列举事实论据。
7.谈自己个性化的阅读启迪和感悟。
二、文体知识(一)概念议论文又称论说文,是一种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通过摆事实、讲道理,运用事实材料、逻辑推理来阐发作者观点,表明赞成什么,反对什么的文章体裁。
(二)议论文的结构一般来说,议论文最基本的结构是提出问题(也叫引论)、分析问题(也叫本论)、解决问题(也叫结论)。
(三)论证方式立论、驳论。
(四)议论文的分类议论文分立论文和驳论文两类。
1.立论文——从正面论述其观点的正确,这是我们最常见的形式。
2.驳论文——对反面论点进行驳斥,从而确立其正确的观点。
(五)议论文的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
1.论点:解决“证明什么”。
论点是作者对所论述问题的见解和主张,是作者看法的完整表述,也是文章阐述的中心问题。
论点在形式上是个完整的简洁明确的句子。
从全文看,它必能统摄全文。
一般议论文只有一个中心论点,有的议论文还围绕中心论点提出几个分论点。
2.论据:解决“用什么来证明”。
论据的类型:①事实论据;②道理论据。
事实论据:有代表性的确凿的生活事例、历史事实或故事、生活中存在的现象、统计数据等。
道理论据:哲学理论、自然科学原理、定律、公式、名言、警句、谚语……3.论证:解决“怎样来证明”。
(六)论证方法: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
1.举例论证:是列举确凿、充分、有代表性的事例证明论点的方法。
因为“事实胜于雄辩”,所以举出确凿典型的事实来证明论点,能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2.道理论证:是引用具有权威性的言论证明论点的方法。
所以这种方法使用得当,有很强的论证力量。
分析引证法的作用,应先弄清引用了谁的言论,是为了证明什么,再把握引证法的特殊作用——具有权威性,论证有力。
刘震云北大演讲稿:笑着面对压力,迎接未来挑战
刘震云北大演讲稿:笑着面对压力,迎接未来挑战迎接未来挑战尊敬的校领导、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非常高兴能够来到北大,在这里为大家分享我的一些心得和体会。
今天的主题是“笑着面对压力,迎接未来挑战”。
我们身处的这个时代,充满了各种挑战和不确定性。
无论是工作还是生活,都会有很多困难和压力。
但如果我们能够以积极的态度去面对它们,我们就能够在竞争中众志成城、锐意进取,更好地迎接未来。
下面我将通过几个方面,与大家分享我的一些思考和看法。
一、笑着面对压力当我们遇到困难和挑战时,我们会感到一些压力。
但是我们不能因此而沮丧或者逃避。
相反,我们应该爱笑,用微笑面对压力。
我认为,笑可以解疑释惑、减轻压力,也可以温暖人心、带来快乐。
当我们面对生活中的困难时,可以适当用笑话或者幽默来调剂气氛,让自心情舒畅;当我们工作紧张时,可以适当休息一下,调整一下状态,缓解压力。
笑容是一种很好的化解压力和焦虑的方式,它能够让我们更加坚强、更加自信,更加乐观地面对未来的挑战。
二、迎接未来挑战未来是不确定的,我们不能预测它会给我们带来什么样的挑战。
但我们可以主动拥抱未来,为未来的挑战做好准备。
如何做好准备呢?我认为有几点是比较重要的。
我们要不断学习和更新知识。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很多领域都发生了巨大变化,我们需要及时了解和学习这些新知识,更新自己的认知和技能,才能更好地适应未来的挑战。
我们要有创新精神。
创新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也是应对未来挑战的重要手段。
我们要敢于尝试新的方式和方法,提出新的观点和创意,以不同的思维角度去看待和解决问题。
我们要注重合作和沟通。
未来的挑战往往是非常复杂和多样化的,需要不同人才之间的合作来共同解决。
我们要善于沟通和协作,与他人携手前行,在合作中收获成功。
三、心态决定成败面对压力和挑战,我们的心态非常重要。
有一句话叫“心态决定成败”。
心态是我们行动之前的准备,是我们突破困难的关键。
如果我们的心态是积极向上、自信乐观的,我们就会更有激情和力量,勇往直前、迎接挑战;如果我们的心态是消极抱怨、沮丧失落的,我们就会胆怯、紧张和不自信。
百年校庆的演讲稿
百年校庆的演讲稿第一篇:百年校庆的演讲稿尊敬的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中午好。
时代的车轮滚滚向前,历史的烙印粒粒再现,百年的凤师迎来了今天——一个让数千学子眺首以待的节日。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在这百年校庆的隆重集会上,我首先代表凤师的全体学生对各位老师、各位长途跋涉返校的校友们,致以最诚挚的问候!对各位在工作岗位上取得显赫成绩的教师,表示最热烈的祝贺。
中国的十月是一个最具历史沧桑的月份,它让我们想起旧中国的血泪史、解放初的艰辛史、新中国的跋涉史,而凤翔师范——这颗矗立在宝鸡市内璀璨的明珠,也是在这个月份诞生的。
___年凤翔师范的前身——凤师学堂在革命先辈的鲜血和智慧中建成了。
这个地方曾经是数千位讲师云集的地方、曾经是英雄模范人物频繁出现的地方、也曾经是风靡市内师资力量最雄厚的一所学校。
从这里走出过教授、专家、工程师;走出过浑厚高亢的交响乐;也走出过闻名世界的绘画家。
今天我要自豪的说:“我们凤师是富有的,我们凤师的学子是富有创造性的”。
百年的历史、百年的沧桑、百年的奋斗、百年的期待,在今天这个特殊的日子里一同展现在我们眼前。
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等待我们前去胜任,这是我们凤师学子的共同心愿。
人生本来就是靠理想生活的,没有理想就会失去生活的力量:饥饿里盼的是丰收;战争里盼的是和平;灾难里盼的是幸福;黑暗里盼的是黎明。
正是对未来报着理想,我们的同学才会对前途充满信心,在这个令人振奋的日子里,在这个硕果累累的季节中,我们99级的学子即将踏上三尺讲台,让我们共同为他们祝福:用一颗人类智慧的心,去哺育苗圃里的花木茁壮成长。
我们是未来中国教育界的建设者,我们中的有些人可能还会成为凤师的骄傲。
但不论怎样,xx年10月的今天,将是我们心灵为之震撼的一天,它是我们所有凤师人永难忘怀的一天。
老师、同学们,让我们今天欢聚一堂,共同喜庆这个庄严的日子。
让我们载歌载舞、让我们尽情书画、也让我们畅所欲言吧!让我们携起手来共同迎接凤师的明天。
读刘震云的一个演讲
读刘震云的一个演讲作者:蒯舒来源:《文学教育》 2013年第12期蒯舒在北京大学中文系百年系庆大会上,作为当年河南省文科状元考入北京大学的刘震云发表了一次朴实幽默而又深情款款的演讲,他回忆了年少时在北大学习的青葱岁月,回忆了往昔里恩师的言行与身影,回忆了与自己朝夕相处齐头并进的同学与伙伴,感慨万千、情难自禁。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如今已是名满文坛的刘震云回忆起自己青涩无忧的大学生活,仍然透露着一种无以言表的喜悦与幸福。
在那风华正茂、青涩无忧的学生时代,恩师们幽默风趣的课堂氛围以及别具一格、匠心独运的学术理论见解都给刘震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与温馨的回忆。
时隔三十年,再一次回忆起这些恩师们的只言片语与儒雅身影,刘震云仍然记忆犹新。
吴组缃先生自嘲与老舍先生的人格区别在于自己是不要脸的,让人在莞尔一笑的同时不得不佩服吴老旷达超脱的人生态度,对鲁迅具有深刻认识的孙玉石老师,最了解林冲的严家炎老师,上课哆嗦的谢冕老师,板书好、情感丰富的袁行霈老师。
这些恩师们幽默旷达的人生态度,以及对学术的严谨态度都深深的印在了刘震云的脑海中,不禁使得他在北大中文系百年系庆的这一天,用惟妙惟肖的语言让我们了解到了北大先生们闪闪发亮的人格魅力,以及其对恩师们深切的怀念与衷心的感谢。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一位优秀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在潜移默化的影响着我们的人生道路,即使在若干年后,我们想起那些生动活泼的大学课堂,心仍然能为之颤动。
的确如此,正如同刘震云所说“我进北大中文系的第一天起,每一位老师都告诉我,北大中文系不培养作家,但是一个作家上不上北大中文系,对于他的路能走多长,那是非常重要的。
因为在这个系从老师到同学每天思考的不是相同的问题,而是不同的问题。
”北大学习的四年,孕育了他的写作才能,学习期间发表了他的第一篇作品,同时培养了他思考问题的不同方式,使得他能在创作道路上不断的改弦更张,保持自己独特的写作个性。
刘震云北大演讲稿:从平凡到不平凡的人生转变
刘震云北大演讲稿:从平凡到不平凡的人生转变Liu Zhenyun is a famous Chinese writer who is known for his works that depict the daily life of ordinary people in China. Recently, he was invited to give a speech at Peking University where he shared his own personal experiences of how he transformed from an ordinary person to an extraordinary person. In this article, we will delve into the details of his speech and explore what lessons we can learn from his life journey.Liu Zhenyun began his speech by sharing how he was born in a small village in Hebei province and how his family struggled to make ends meet. Despite the hardships, he managed to receive a basic education and even went on to study at a local college. However, it was during his college years that he began to realize his passion for writing. He wrote for the school newspaper and even started his own literary magazine. This was the beginning of his journey towards becoming an extraordinary person.After college, Liu Zhenyun started working as a teacher in his hometown. He spent his days teaching and his nights writing. He wrote stories about the people he knew and thesituations he saw around him. He submitted these stories to various literary magazines, and eventually, one of hisstories was published. This was his first taste of success, and it motivated him to continue writing.However, Liu Zhenyun faced many challenges in his writing career. He struggled to find the time and energy to write while working his day job. He faced rejections from publishers and had to deal with criticism from readers. But he refused to give up. He persisted with his writing, and eventually, his persistence paid off. His stories were published, and they gained a large following. His stories resonated with people because they depicted the struggles and hardships of ordinary people in China.As Liu Zhenyun's fame grew, so did his responsibilities. He became a mentor for many aspiring writers, and he also started to use his platform to raise awareness about social issues in China. He spoke out against corruption, injustice, and inequality. He used his voice to advocate for the rights of the marginalized and the oppressed. He became a beacon of hope for many people who felt that their voices were not being heard.Through hard work and determination, Liu Zhenyun transformed from an ordinary person to an extraordinary person. He showed us that it is possible for anyone to achieve greatness if they have the courage to pursue their passions and the tenacity to overcome obstacles. He reminded us that our lives are not predetermined by our circumstances, but rather by the choices we make.In conclusion, Liu Zhenyun's speech at Peking University was a powerful reminder of the transformative power of hard work and determination. He showed us that we all have the potential to achieve great things if we are willing to put in the effort. His life journey is an inspiration to us all, and it serves as a testament to the power of the human spirit.。
百年校庆演讲稿_演讲稿范文_
百年校庆演讲稿知识分子最大的痛苦就是内心的痛苦,是思想的痛苦。
知识分子的本能就是求真。
叫一个知识分子不说真话,逼他说假话,这是知识分子最痛苦的事情。
为什么文革当中会有那么多知识分子自杀,除了被打、被关、身体被折磨受不了以外,更重要的还是他精神的痛苦,灵魂的痛苦。
他觉得他丧失了一个知识分子应有的良知,他在撒谎。
这是不可饶恕的罪过,有很多知识分子就是这么自杀的。
到了90年代,意识形态的色彩开始淡漠了。
中国转入消费时代,欲望时代,所以知识分了又面临着另外一种选择,说俗了,就是一个“权”,一个“钱”的选择。
于是就像鲁迅讲的,有人退隐,有人消沉,有人流亡,有人当官,有人发财,但也有人坚守。
可悲的是坚守的人越来越少。
90年代是知识分子大分化的年代。
知识分子应该具有的责任、良心、道义、勇气、执著、诚实、规范、准则都被耻笑,说什么年代了,你还坚守这样一些破烂,所以很多像我这样的人又不适应了。
我也有过彷徨、有过困惑,也有过笑话。
我举个例子,也许说明不了什么问题,也许可以从中透露出一些什么。
1999年吧、也许是XX年,我对数字总是记忆不清。
法国有个有名的酒,叫铭锐吧?这个酒拿破仑喝过,说拿破仑打仗,必须到这个酒厂去喝他一瓶。
一喝每战必胜。
这个厂有几百年的历史了,发展到现在成了法国一个专门制造高档奢侈品的一家大的公司,比如毛皮衣啊,钻石啊,高档的酒啊……1999年吧,这家法国大公司把19XX年到1999年不同年份的酒混合到一起,酿造了300瓶“鸡尾酒”,其中100瓶不出售,只送给世界各国在某个领域的著名人物。
香港送给了萧芳芳,还送给了一些什么国家的政要,反正都是名人。
中国就送给了张艺谋。
当时张艺谋在德国领奖,是《我的父亲母亲》获奖吧。
他特地到上海来,到法国驻上海的领事馆来接受这瓶酒。
这要举行一个仪式,在那个公司的总裁把这瓶酒送给张艺谋之前,要找个当地文化界的名人来介绍张艺谋出场。
于是就找到我,我说好呀,这是一次文化活动嘛,是中国的光荣嘛!他们问:“沙先生,你有什么要求吗?”我说:“没有什么要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北京大学中文系百年系庆庆祝大会”发言
刘震云
祝我们中文系生日快乐。
我们班五十多个人,有四个去世了,十几个同学退休了。
今年八月份,我们班最漂亮的一个女同学从美国回来了。
我们的班主任是程郁缀老师。
程老师想把在北京的所有同学聚在一起吃饭。
非常遗憾,当时我在河南的村儿里,没有参加。
但过后我想,不参加也好,对女同学的记忆,我愿意保持在三十二年前。
我们七八级入学的时候,系里还有许多老先生,像王力先生、王瑶先生、游国恩先生、吴组缃先生。
给我们上课的、每天站在讲台上的是,孙玉石老师、严家炎老师、袁行霈老师、谢冕老师等。
我听过吴组缃先生的讲座。
他镶着一颗牙,抽中华烟。
他比较自己跟老舍先生的区别。
他说:“老舍先生四九年之后是一直受宠的,我一辈子没有受过宠。
另外,比这更重要的是人格,老舍先生是要脸的,我是不要脸的。
所以当一个人忽然不受宠的时候,他跳了太平湖。
当他跳太平湖的时候,我每天在北大打扫厕所。
我是北大打扫厕所里面打扫得最干净的人。
”这就是吴先生。
孙玉石老师是世界上最懂鲁迅的人之一。
他曾经比较过鲁迅先生和赵树理先生的区别。
他说赵树理先生是从一个村儿来看这个世界,所以写出了小二黑、李有才,但是鲁迅先生是从这个世界来看一个村,所以写出了阿Q和祥林嫂。
严家炎先生讲课的时候曾经举过一个例子,林冲的例子。
我觉得他是世界上最懂林冲的人之一。
他说,你们知道有逼上梁山,但你们可知道还有逼下梁山吗?林冲上了梁山之后,王伦又想把他逼下去。
林冲一辈子犯了两个错误,第一个错误,就是找了一个漂亮的女孩子当老婆。
这是他逼上梁山最根本的原因。
第二个错误是因为他的手艺——杀人的手艺比王伦好,他可是八十万禁军教头。
所以呢,他就又逼下了梁山。
谢冕老师一给我们上课就哆嗦。
哆嗦呢,并不是因为我们,也不是因为这个课,而是因为诗。
谢冕先生有一段时间并不生活我们这个现实世界里,他生活在诗的世界里。
他说,一粒叶子,掉到了南中国的海里,浑身哆嗦。
使我知道了叶子、南中国海和诗的关系。
袁行霈先生的板书非常好,他讲白居易,“‘座中涕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同学们哪,哭几回才能把青衫给哭湿啊!不是衣袖湿,不是手绢湿,是青衫湿。
”这个时候袁先生的眼中充满了泪光。
这是教授,我的老师。
不愧是北大中文系的老师。
我当时住在32楼406。
我宿舍的老大已经去世了,没有看到今天咱们系百年的纪念,愿他在天的灵魂安息。
老二是山东人,没到中文系之前是个木匠。
当时他睡上铺,我们一个宿舍是住六个人,三张床。
他不愿意睡上铺。
他自己动手
打了一张床,放在寝室唯一的空闲的地方。
我们五个人对老二都有意见。
但是我们确实是鲁迅笔下描写的中国人,没有一个人站出来敢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向老二提声意见。
没有!我们校百年的时候,我又碰到了我们的二哥。
我问他,我说:“二哥,你四年之中下铺睡得怎么样啊?”他理直气壮地说:“很好!”我们寝室的老三现在在哈佛大学当教授。
他给我上了我进北大的第一课。
因为我一直不知道,为什么到上午十点钟的时候,在听孙玉石老师、严家炎老师、谢冕老师还有袁行霈老师课的时候,为什么北京的女同学总在底下嚼着什么。
按照我在村里的经验,这是在牛棚里才会出现的事。
我们老三是北京人,一个月之后我终于憋不住了。
我请教了他一声。
他非常鄙夷地看了我一眼,说,那叫口香糖。
我非常喜欢当时北大礼拜六的晚上。
因为当时北大只有一个洗澡堂子。
礼拜六的时候,男生洗澡,女生也洗澡。
那个时候男同学的头发都非常短,用肥皂洗头。
女同学辫子特别长,用洗发液洗头,当然那时候没有洗发液,是海鸥牌洗发膏。
所以,一到周六的晚上,北大校园里飘满了海鸥牌洗发膏的香味。
我穿行在其中,我感到非常幸福。
从我进北大中文系的第一天起,每一个老师都告诉我,北大中文系不培养作家。
我有愧于老师的教诲。
但是我想说的是,北大中文系不培养作家,但是一个作家上不上北大中文系,对于他的路能走多长,那是非常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