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word版)四年级数学下册集体备课教案新苏教版

合集下载

新苏教版小学4四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设计(完整)

新苏教版小学4四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设计(完整)

最新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新教材)特别说明:本教案为改版后最新苏教版教材配套教案,各单元教学内容如下:第一单元平移、旋转和轴对称第二单元认识多位数第三单元三位数乘两位数第四单元用计算器计算第五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第六单元运算律第七单元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第八单元确定位置第九单元整理与复习教学计划一、基本情况分析(1)学情分析本学期我任教四年级5班,共有学生47人。

大多数学生对学习数学有一定的兴趣,并乐于参与数学学习活动。

少数学生学习习惯不好,上课发言不积极。

我本学期需要较多地关注同学们业已形成的基本技能,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

(2)教材分析这册教材包括下面的内容:平移、旋转和轴对称;认识多位数;三位数乘两位数;用计算器计算;解决问题的策略;运算律;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确定位置;整理与复习等。

本册教材主要特点:本册教材具有内容丰富、关注学生的已有经验与生活体验、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鼓励算法多样化、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体现开放性、灵活性的教学方法等特点。

教材努力体现新的教学观念和学习观念,具有创新、实用、开放的特点。

本教材既注意体现教育新理念,又注意继承传统的数学教育内涵,使我们的实验教材具有基础性、丰富性和发展性。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方面(1)使学生联系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经历从具体问题中抽象数量关系,并探索算法和运算律的过程,掌握有关的计算方法和运算顺序,发现并初步理解一些简单的运算规律;初步认识自然数的一些特征。

(2)使学生经历探索一些常见平面图形的特征以及简单变换的过程,认识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及特征,了解图形的对称和图形位置关系的简单变换。

2.数学思考方面(1)在探索计算方法、发现运算规律的过程中,开展类比、猜想、归纳、验证等活动,发展合情推理能力。

(2)在探索自然数的一些特征,学习用字母表示数的过程中,进行观察、比较、分析、综合,进一步发展抽象思维,增强符号感。

苏教版国标版小学四年级的数学下册集体备课教案.doc

苏教版国标版小学四年级的数学下册集体备课教案.doc

学习必备欢迎下载最新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全册)特别说明:本教案为 2015 年改版后最新苏教版教材配套教案,各单元教学内容如下:第一单元平移、旋转和轴对称第二单元认识多位数第三单元三位数乘两位数第四单元用计算器计算第五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第六单元运算律第七单元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第八单元确定位置第九单元整理与复习第一单元平移、旋转和轴对称课题:图形的平移第1课时总第课时教学目标:通过观察、比较,掌握图形平移的方法,能在方格纸上将简单图形进行平移。

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和分析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通过图形的平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积累成功的体验。

教学重点:掌握图形平移的方法,在方格纸上将简单图形进行平移。

教学难点:能对图形平移过程中的距离进行准确判断。

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情境引入课件出示生活中的一些平移现象。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些是什么现象吗?引导学生说出:这是生活中的平移现象。

追问:你能用手势表示平移吗?学生动手操作。

导入新课。

在之前的学习中,我们已观察过一些生活中的平移现象,今天我们将要深入地学习有关图形平移的知识。

(板书课题:图形的平移)二、交流共享课件出示教材第 1 页例题 1 图。

提出问题:下面的小船图和金鱼图分别是怎样运动的?它们的运动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教师动画演示小船图和金鱼图运动的过程。

(1)学生观察,感受平移。

(2)强调平移的方向。

提问:小船图和金鱼图都进行了平移,它们是朝哪个方向平移的呢?学生观察得出:小船图和金鱼图都是向右平移。

认识平移的距离。

(1)提问:小船图和金鱼图都是向右平移,它们的运动有什么不同吗?引导学生发现:小船图平移的距离比金鱼图远一些。

(2)数一数。

引导:数一数,小船图向右平移了几格?(3)小组交流讨论,教师巡视,进行个别辅导。

(4)组织全班交流。

师质疑:有位同学数出两艘小船之间的距离是 4 格,他认为平移的距离就是格,你觉得对吗?引导学生得出: 4 格只是两艘小船之间的距离,而不是小船平移的距离。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5《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笔算》集体备课教案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5《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笔算》集体备课教案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5《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笔算》集体备课教案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5《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笔算》是本单元的重点内容。

在本节课中,学生需要掌握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的笔算方法,并能灵活运用。

教材通过具体的例题和练习,引导学生发现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的规律,从而提高学生的运算速度和准确性。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整数的乘法笔算方法,对于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他们可能存在一定的困难,主要是因为容易忽略末尾的0。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注意乘数末尾的0,并帮助他们发现规律,提高运算速度。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掌握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的笔算方法,并能灵活运用。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实践、交流,学生能够发现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的规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生能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增强对数学的兴趣。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掌握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的笔算方法。

2.教学难点:学生能够发现并运用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的规律。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引导发现法: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实践,发现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的规律。

3.合作学习法: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课件,展示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的例题和练习。

2.练习题:准备一些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的练习题,用于课堂练习和巩固。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创设生活情境,引出本节课的内容。

例如,出示一些商品的价格,让学生计算购买若干件商品的总价。

2.呈现(10分钟)教师出示一些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的例题,让学生尝试解答。

引导学生发现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的规律。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一些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的练习题。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巩固(10分钟)教师出示一些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的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三位数乘两位数》全部集体备课教案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三位数乘两位数》全部集体备课教案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三位数乘两位数》全部集体备课教案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三位数乘两位数》是本册教材中的重要内容,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理解乘法算式的各部分名称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本节课内容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和操作性,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整数乘法的基本运算方法,具备了一定的计算能力。

但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较为复杂,需要学生熟练掌握。

此外,学生在运算过程中容易出现的错误包括:不理解乘法算式的各部分名称及它们之间的关系、运算符号的误用、计算顺序的混乱等。

三. 教学目标1.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进行计算。

2.理解乘法算式的各部分名称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3.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和数学思维能力。

4.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积极思考的良好学习习惯。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

2.教学难点:乘法算式的各部分名称及它们之间的关系、计算过程中的错误纠正。

五. 教学方法1.采用“引导发现法”,教师引导学生发现乘法算式的各部分名称及它们之间的关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运用“合作学习法”,让学生在小组内互相交流、讨论,共同解决问题。

3.采用“实践操作法”,让学生动手操作,加深对三位数乘两位数计算方法的理解。

4.运用“案例分析法”,分析学生在计算过程中出现的错误,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教案、课件、练习题等教学资源。

2.学生准备笔记本、文具等学习用品。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创设情境,如购物、做衣服等,引导学生发现实际问题中的乘法运算,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课件展示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发现乘法算式的各部分名称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3.操练(10分钟)教师设计一些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检验学生对三位数乘两位数计算方法的掌握程度。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图形的旋转》集体备课教案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图形的旋转》集体备课教案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图形的旋转》集体备课教案一. 教材分析《图形的旋转》是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的一单元,主要让学生理解旋转的概念,掌握旋转的性质,能运用旋转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本节课的内容对于学生来说是比较抽象的,需要通过一些具体的活动和实例,让学生感受旋转的过程和特点。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学习了图形的平移和轴对称,对于图形的变换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旋转的概念和性质,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一些生动形象的实例和活动,让学生理解和掌握旋转的知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旋转的概念,掌握旋转的性质,能运用旋转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动手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旋转的概念,掌握旋转的性质。

2.难点:能运用旋转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活动教学法”和“互助合作学习法”等,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观察、操作、交流,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动手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课件、实物、卡片等。

2.学具:学生用书、练习本、剪刀、胶水等。

七. 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课件展示一些生活中的旋转现象,如旋转门、风车、钟表等,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引出旋转的概念。

2. 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讲解和演示,呈现旋转的性质,如旋转中心、旋转角度、旋转前后的图形等。

同时,让学生进行一些实际操作,如剪切和拼接图形,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旋转的性质。

3. 操练(10分钟)教师设计一些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检验学生对旋转知识的掌握程度。

同时,教师进行讲解和指导,帮助学生解决疑难问题。

4. 巩固(10分钟)教师学生进行一些小组活动,如讨论旋转的应用问题,或者进行一些实际操作,如制作旋转图案等,进一步巩固学生对旋转知识的掌握。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五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全部集体备课教案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五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全部集体备课教案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五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全部集体备课教案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五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主要包括简单应用题的解答和问题解决的基本策略。

本节课的内容是学生已经学习了简单应用题的解答方法,但他们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往往不知道如何运用策略来简化问题。

因此,本节课的目标是让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并能灵活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他们能够理解并运用简单的数学概念来解决实际问题。

但是,他们在面对复杂问题时,往往不知道如何入手,缺乏解决问题的策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需要引导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并鼓励他们勇于尝试和探索。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如画图、列举、从特例开始寻找规律等。

2.培养学生运用策略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效率。

3.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学习习惯,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并能灵活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2.难点:培养学生在面对复杂问题时,能够主动运用策略,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自然地引入策略。

2.运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分析具体案例,总结出解决问题的策略。

3.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学生在讨论和交流中,共同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

4.运用激励评价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提高学生的自信心。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问题案例,用于引导学生运用策略解决问题。

2.准备问题解决的工具,如画图板、列举表格等。

3.准备小组合作学习的资料,如问题卡片、讨论表格等。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一个简单的谜语游戏,引发学生的兴趣,进而引入本节课的主题——解决问题的策略。

呈现(10分钟)教师呈现一个问题案例,如“小明有3个苹果,小华有5个苹果,他们一共有多少个苹果?”让学生尝试解答。

【范文】四年级数学下册解决问题的策略集体备课教案(新苏教版)

【范文】四年级数学下册解决问题的策略集体备课教案(新苏教版)

四年级数学下册解决问题的策略集体备课教案(新苏教版)本资料为woRD文档,请点击下载地址下载全文下载地址课题:解决问题的策略(一)学科:数学第八册初备时间:XX/4/8集体备课时间:XX/4/15个人初备二次备课第五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课题:解决问题的策略(一)第1课时教学目标:.运用画线段图的方法整理已知条件和问题,理解和差问题的解题思路,掌握和差问题的解题方法。

2.掌握画线段图分析问题的方法,感受画线段图的策略在分析问题中的好处,培养学生运用线段图进行分析问题的意识。

3.培养学生良好的逻辑思维能力,鼓励学生在合作交流中激发自主探究、创新的精神。

教学难点:掌握画线段图分析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运用线段图进行分析问题的意识。

教学准备:教学过程:一、谈话引入.出示:小明买3本故事书用了27元,小军买了5本同样的故事书需要多少元?(1)将题目中的信息整理到下面的表格中。

小明3本27元小军5本?元(2)分析表格中的信息,明确解题思路。

(3)学生独立解答。

一本故事书:27÷3=9(元)5本故事书:9×5=45(元)2.谈话导入。

刚才我们采用了哪种解决问题的策略?(列表)师:通过列表的策略来分析数量关系,可以让一些复杂的问题变得浅显。

除了列表这种解决问题的策略外,还有许多其他的解决问题的策略,同学们想学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新的解决问题的策略。

(板书课题)二、交流共享.出示教材第48页例题1。

让学生读题,说说题目中的已知条件和所求的问题。

2.交流解题策略。

提问:想一想:这道题我们用列表的方法来分析,能找到解题思路吗?学生交流得出:由于两人的邮票数量都是未知的,用列表的方法进行分析,不容易找到解题思路。

引导:接下来我们就来学习用画线段图的策略来分析这道题。

3.根据题意画线段图。

(1)提问:题目中有几个相关联的量?应该用几条线段来表示呢?学生回答后出示:小宁:多()枚()枚小春:(2)追问:你能根据题意把线段图填写完整吗?让学生在教材的线段图上填一填,完成后组织汇报交流。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4《积的变化规律》集体备课教案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4《积的变化规律》集体备课教案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4《积的变化规律》集体备课教案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4《积的变化规律》主要让学生通过探究,发现并掌握两个数相乘(都不为0)积的变化规律。

教材通过简单的实例,引导学生发现规律,并能够运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整数乘法的基本运算,对于探究规律有一定的基础。

但是,对于抽象的积的变化规律,可能还需要通过具体的实例来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探究,发现并掌握两个数相乘(都不为0)积的变化规律。

2.培养学生观察、思考、交流的能力。

3.培养学生运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发现并掌握积的变化规律。

2.难点:引导学生理解并能够运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采用探究式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

通过具体的实例,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和交流,发现积的变化规律,并能够运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实例,用于引导学生发现积的变化规律。

2.准备一些实际问题,用于巩固和拓展学生的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简单的实例,引导学生发现积的变化规律。

例如,展示2乘以3等于6,然后引导学生思考,如果将2变成4,积会变成多少?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发现积会变成12。

2.呈现(10分钟)展示一些实际的图片或者数据,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规律。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进行一些相关的练习,巩固对积的变化规律的理解。

可以设置一些选择题或者填空题,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选择或者填写正确的答案。

4.巩固(10分钟)通过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积的变化规律解决问题。

例如,可以设置一些需要计算的问题,让学生通过运用规律,计算出正确的答案。

5.拓展(10分钟)让学生进行一些拓展练习,提高学生的运用能力。

可以设置一些需要学生自己设计问题的问题,让学生通过运用规律,设计出正确的答案。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2《常见的数量关系》集体备课教案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2《常见的数量关系》集体备课教案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2《常见的数量关系》集体备课教案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2《常见的数量关系》主要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量关系,包括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数量关系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的基本运算,但对数量关系的理解和运用还不够熟练。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活动,自主探索和发现数量关系,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加法、减法、乘法、除法的基本数量关系。

2.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掌握加法、减法、乘法、除法的基本数量关系。

2.解决实际问题,运用所学的数量关系进行计算和分析。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教学法、小组合作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活动,自主探索和发现数量关系,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案例和问题,用于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

2.准备课件和教学道具,用于辅助教学。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简单的案例,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让学生初步接触数量关系。

例如,展示一个水果摊,有苹果、香蕉和橙子,让学生观察和描述各种水果的数量关系。

2.呈现(10分钟)呈现教材中关于加法、减法、乘法、除法的基本数量关系的内容,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发现和总结数量关系。

例如,展示一个加法算式,让学生观察和描述加数、和的关系。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进行一些简单的练习,巩固所学的数量关系。

例如,给出一些加法、减法、乘法、除法的算式,让学生进行计算和分析,找出数量关系。

4.巩固(5分钟)通过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的数量关系进行计算和分析。

例如,给出一个购物场景,让学生计算总价,找零等。

最新苏教版的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通用12篇)

最新苏教版的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通用12篇)

最新苏教版的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最新苏教版的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通用12篇)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

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最新苏教版的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最新苏教版的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篇1一、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情境,理解加、减、乘、除四则运算的意义,掌握四则运算中各部分间的关系,对四则运算知识进行较系统的概括和总结。

2.认识中括号,掌握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能进行简单的四则混合运算。

3.让学生经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学会用四则混合运算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感受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和方法。

4.通过数学学习,提高抽象概括能力,养成认真审题、独立思考等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教学内容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四则运算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含有关0的运算)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解决问题三、编排特点1.增加了四则运算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

2.突出对知识的梳理和总结。

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掌握三步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计算。

2.会解答用两、三步计算解决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1.理解“0”不能做除数的道理。

2.解决实际问题。

五、课时安排本单元共安排5课时(仅供参考,老师们可依据学生情况进行调整)六、教学建议1.要注意在实际问题中进行数量关系分析和解答思路的教学。

由于本单元是将解决问题和四则混合运算有机结合起来编排的,因此,在教学中每节课都要注意在实际问题中进行数量关系分析和解答思路的教学,这是本单元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之一。

(1)要注意加强审题和对数量关系的分析。

●有哪些数量?这些数量分别表示什么?●哪两个数量之间有关系,有什么关系?(2)帮助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与策略。

根据问题选择分析方法:●从条件入手●从问题入手●从关键句入手(3)帮助学生掌握思维的外化形式。

●示意图●线段图●枝形图(4)在训练课中要注意补充相应的习题进行训练。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四单元《用计算器计算》全部集体备课教案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四单元《用计算器计算》全部集体备课教案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四单元《用计算器计算》全部集体备课教案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四单元《用计算器计算》主要让学生掌握计算器的使用方法,能够运用计算器进行简单的数学运算。

教材通过实例引导学生认识计算器,学会使用计算器进行加、减、乘、除等基本运算,同时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对加、减、乘、除等基本运算有所了解。

但在使用计算器方面,部分学生可能还不够熟练,需要老师在课堂上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

此外,学生对新鲜事物的接受能力较强,对使用计算器计算充满兴趣。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计算器的使用方法,能够熟练操作计算器进行基本运算。

2.培养学生运用计算器进行数学问题的解决能力。

3.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计算器的操作方法。

2.运用计算器进行加、减、乘、除等基本运算。

五. 教学方法1.讲解法:老师讲解计算器的使用方法和基本运算技巧。

2.示范法:老师示范计算器操作过程,引导学生跟随操作。

3.练习法:学生自主进行计算器操作练习,老师个别指导。

4.小组合作:学生分组进行计算器运算比赛,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六. 教学准备1.计算器:为学生准备足够数量的计算器。

2.教学PPT:制作教学PPT,展示计算器的使用方法和运算实例。

3.练习题:准备一些加、减、乘、除的练习题,让学生运用计算器进行计算。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PPT展示计算器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计算器。

提问:“你们知道计算器有什么作用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如何使用计算器。

”2.呈现(10分钟)老师讲解计算器的各个功能键,如开机键、关机键、数字键、运算符号键等。

并通过实例演示计算器的使用方法,如如何进行加、减、乘、除运算。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计算器操作练习,老师巡回指导。

可以设置一些简单的计算题,让学生运用计算器进行解答。

如:123 + 45、789 - 321、24 * 15等。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八单元《确定位置》全部集体备课教案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八单元《确定位置》全部集体备课教案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八单元《确定位置》全部集体备课教案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八单元《确定位置》主要让学生掌握利用数对表示物体位置的方法。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数对与物体位置之间的关系,能够用数对表示物体的位置,并能够根据数对找到物体的具体位置。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对于位置的概念有一定的认识。

但是,对于利用数对表示物体位置的方法,学生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逐步理解数对与物体位置之间的关系,并通过大量的实践操作,让学生熟练掌握利用数对表示物体位置的方法。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数对表示物体位置的方法。

2.让学生能够用数对表示物体的位置,并能够根据数对找到物体的具体位置。

3.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数对表示物体位置的方法。

2.如何根据数对找到物体的具体位置。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游戏教学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

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理解数对与物体位置之间的关系;通过游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提高学生的沟通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件:数对表示物体位置的动画、图片等。

2.学具:小卡片、点子图、直尺等。

3.教室环境:座位排列整齐,便于学生操作。

七. 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创设情境,如迷宫游戏,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表示迷宫中每个位置的位置。

在此基础上,引入数对的概念,让学生初步理解数对与物体位置之间的关系。

2. 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课件展示数对表示物体位置的动画,让学生直观地感受数对与物体位置之间的关系。

同时,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动画中的规律,自己总结数对的表示方法。

3. 操练(10分钟)教师分发学具,让学生在点子图上用数对表示物体的位置。

学生可以自由选择一个物体,用数对表示其位置,并和同桌互相检查。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1单元《平移、旋转和轴对称》集体备课教案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1单元《平移、旋转和轴对称》集体备课教案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1单元《平移、旋转和轴对称》集体备课教案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1单元《平移、旋转和轴对称》主要让学生理解平移、旋转和轴对称的概念,并能运用这些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教材通过丰富的图片和实例,引导学生探索平移、旋转和轴对称的性质,使学生能够熟练掌握这些知识。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单元之前,已经掌握了二年级下册《图形变换》的相关知识,对图形的变换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四年级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仍在发展中,因此需要通过大量的实例和操作,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感受平移、旋转和轴对称的性质。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平移、旋转和轴对称的概念,并能正确判断图形是否发生平移、旋转或轴对称。

2.让学生能够运用平移、旋转和轴对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掌握平移、旋转和轴对称的概念及性质。

2.难点:让学生能够运用平移、旋转和轴对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平移、旋转和轴对称的性质。

2.运用直观演示法,让学生通过观察实例,理解平移、旋转和轴对称的概念。

3.运用练习法,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巩固所学知识。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图片和实例,用于引导学生探索平移、旋转和轴对称的性质。

2.准备练习题,用于巩固所学知识。

3.准备PPT,用于展示问题和实例。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一些生活中的实例,如滑滑梯、荡秋千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现象是否属于图形的变换?如果属于,那么是什么类型的变换?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PPT呈现平移、旋转和轴对称的定义,让学生初步了解这些概念。

然后,教师通过展示一些图形,让学生判断它们是否发生了平移、旋转或轴对称。

3.操练(10分钟)教师提出一些有关平移、旋转和轴对称的问题,让学生分组讨论并找出答案。

例如:如何判断一个图形是否发生了平移?如何判断一个图形是否发生了旋转?轴对称的图形有哪些特点?4.巩固(10分钟)教师出示一些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七单元13《多边形的内角和》集体备课教案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七单元13《多边形的内角和》集体备课教案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七单元13《多边形的内角和》集体备课教案一. 教材分析《多边形的内角和》是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七单元的一课,主要让学生理解多边形的内角和的概念,掌握多边形内角和的计算方法,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教材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探究多边形的内角和,从而发现规律,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掌握了角的特征,对图形的认知也有了一定的基础。

但四年级的学生空间想象能力还不够强,对多边形的内角和的理解可能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利用直观的教具,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理解多边形的内角和。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理解多边形的内角和的概念,掌握多边形内角和的计算方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归纳等方法,让学生发现多边形内角和的规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理解多边形的内角和的概念,掌握多边形内角和的计算方法。

2.难点:理解并掌握多边形内角和的规律。

五. 教学方法采用直观演示法、操作实践法、引导发现法、合作交流法等,帮助学生理解多边形的内角和,发现规律。

六. 教学准备1.教具:正方形、长方形、圆形等多边形卡片。

2.学具:学生用书、练习本、剪刀、胶水等。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各种多边形图片,如正方形、长方形、圆形等,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图形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PPT或板书,向学生引入多边形的内角和的概念,并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多边形的内角和是多少?操练(10分钟)教师分发多边形卡片,让学生分组讨论,尝试计算不同多边形的内角和。

学生在讨论过程中,通过实际操作,发现多边形内角和的规律。

巩固(10分钟)教师选取一些多边形,让学生上台演示,计算其内角和,并解释计算过程。

其他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加深对多边形内角和的理解。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1《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集体备课教案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1《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集体备课教案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1《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集体备课教案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1《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是本单元的第一课时内容。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整数乘法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通过这部分的学习,让学生能够进一步掌握笔算三位数乘两位数的方法,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教材通过例题和练习,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理解笔算的步骤和规律,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这部分内容之前,已经掌握了整数乘法的基本运算方法,对乘法有一定的理解。

但是,对于笔算三位数乘两位数,可能还存在一些困惑,如笔算的步骤、方法的灵活运用等。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掌握笔算三位数乘两位数的方法。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让学生掌握笔算三位数乘两位数的方法,能够正确进行计算。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验到数学的价值,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笔算三位数乘两位数的方法。

2.难点:笔算过程中的步骤和规律的理解。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情境的创设,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理解并掌握笔算三位数乘两位数的方法。

2.自主探究法:引导学生独立思考,通过实践操作,发现笔算的步骤和规律。

3.合作交流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练习题、黑板等。

2.学具准备:练习本、笔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创设生活情境,提出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导入新课。

例如,老师可以说:“同学们,你们帮妈妈买过衣服吗?买衣服时,我们通常会关注衣服的单价和数量,今天我们就要学习一种方法,可以帮助我们快速计算总价。

”2.呈现(10分钟)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例题,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发现笔算的步骤和规律。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四单元《一亿有多大》集体备课教案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四单元《一亿有多大》集体备课教案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四单元《一亿有多大》集体备课教案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四单元《一亿有多大》主要让学生理解一亿这个较大的数的概念,通过具体的事例让学生感受一亿的大小,培养学生的数感。

本节课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联系,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操作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探究,从而掌握一亿的大小。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在数的概念方面已经有一定的基础,他们能够理解千、万等较大的数,但对于一亿这个数,由于生活中接触较少,可能会感到比较抽象。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利用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感受一亿的大小,从而更好地理解这个数的概念。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一亿这个较大的数的概念,知道一亿等于一万个一万。

2.通过具体的事例,让学生感受一亿的大小,培养学生的数感。

3.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理解一亿这个较大的数的概念,知道一亿等于一万个一万。

2.教学难点:让学生感受一亿的大小,培养学生的数感。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感受一亿的大小。

2.操作活动法:让学生参与实践活动,亲身体验一亿的大小。

3.小组合作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PPT,包含具体的事例和操作活动。

2.学生准备笔记本,用于记录学习内容。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PPT展示一栋楼房,告诉学生这栋楼房有10层,每层有1000个房间,共有10000个房间。

引导学生思考:10000个房间是一个很大的数,我们把它叫做一亿。

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一亿有多大》。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PPT呈现一亿颗米粒,让学生直观地感受一亿的大小。

同时,引导学生思考:一亿颗米粒堆在一起会有多高、多宽、多厚?从而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3.操练(10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每组分发一定数量的米粒,让学生亲自体验一亿的大小。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平移、旋转和轴对称》全部集体备课教案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平移、旋转和轴对称》全部集体备课教案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平移、旋转和轴对称》全部集体备课教案一. 教材分析《平移、旋转和轴对称》是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的内容。

这一单元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平移、旋转和轴对称的概念及应用。

通过这一单元的学习,学生能够识别和描述物体的平移、旋转和轴对称现象,并能够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三年级时已经接触过一些简单的图形变换概念,如平移和轴对称。

但是,对于旋转的概念和应用可能还不是很清楚。

因此,在教学本单元时,需要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和观察,理解旋转的定义和特点,以及如何用旋转来解决实际问题。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平移、旋转和轴对称的概念,能够识别和描述物体的平移、旋转和轴对称现象。

2.过程与方法:学生能够通过实际操作和观察,培养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培养对数学的兴趣和好奇心,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学习活动。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平移、旋转和轴对称的概念及应用。

2.难点:学生能够理解旋转的概念和特点,能够用旋转来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1.采用直观演示法,通过实物和图形的变换,引导学生直观地感受平移、旋转和轴对称的现象。

2.采用操作实践法,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体验和理解平移、旋转和轴对称的概念。

3.采用问题解决法,让学生通过解决实际问题,运用平移、旋转和轴对称的知识。

六. 教学准备1.准备一些实物和图形,如玩具、卡片等,用于演示和操作。

2.准备一些练习题和实际问题,用于巩固和拓展学生的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一些实物的变换,如玩具的旋转、图形的翻转等,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这些变换的特点和规律。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讲解和演示,向学生介绍平移、旋转和轴对称的概念。

同时,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操作,体验和理解这些概念。

3.操练(10分钟)教师提出一些练习题,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和思考,巩固和运用平移、旋转和轴对称的知识。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5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集体备课教案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5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集体备课教案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5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集体备课教案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5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主要包括线性方程解决问题、图形与几何问题、概率问题以及应用题等。

本节课旨在让学生掌握基本的解决问题的策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材通过丰富的实例和练习,引导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对解决问题有一定的认识。

但在解决实际问题时,部分学生可能会对问题分析不够深入,策略选择不够恰当。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引导他们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选择合适的策略解决问题。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线性方程解决问题、图形与几何问题、概率问题以及应用题等基本的解决问题策略。

2.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增强学生对数学学科的兴趣。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掌握基本的解决问题策略。

2.难点: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学会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数学模型。

2.案例教学法:分析具体案例,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解决问题的策略。

3.小组合作学习:鼓励学生之间相互讨论、交流,提高学生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

4.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生活情境和案例,用于引导学生分析和讨论。

2.准备相应的练习题,巩固学生对解决问题策略的掌握。

3.准备多媒体教学设备,如投影仪、电脑等,用于展示教学内容和案例。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生活情境或故事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讲述一个关于小明买水果的故事,引导学生在故事中发现数学问题,并思考如何解决。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五单元《相遇问题》集体备课教案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五单元《相遇问题》集体备课教案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五单元《相遇问题》集体备课教案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五单元《相遇问题》主要让学生理解相遇问题的概念,掌握相遇问题的解法,能应用相遇问题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本节课的内容是学生进一步理解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点的移动规律,培养学生用坐标表示点的位置以及用数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学习了平面直角坐标系的基本知识,对点的坐标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学生在解决相遇问题时,可能还存在着对问题理解不深,解决方法不明确等问题。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耐心引导学生,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掌握相遇问题的解法。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相遇问题的概念,知道相遇问题的解法。

2.培养学生用坐标表示点的位置以及用数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相遇问题的理解和解法。

2.用坐标表示点的位置以及用数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教学法、合作学习法等,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掌握相遇问题的解法。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

2.练习题。

3.坐标纸。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相遇问题的实例,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相遇问题?为什么会产生相遇问题?如何解决相遇问题?2.呈现(10分钟)通过具体的案例,呈现相遇问题的解法。

引导学生理解相遇问题的本质,掌握解题方法。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在坐标纸上画出给定点的移动路线,并计算出相遇点的位置。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4.巩固(10分钟)让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检验学生对相遇问题的掌握程度。

教师选取部分学生的作业进行讲解和分析。

5.拓展(10分钟)让学生思考:相遇问题在实际生活中有哪些应用?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6.小结(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让学生明确相遇问题的解法及其应用。

7.家庭作业(5分钟)布置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课后巩固所学知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5年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集体备课教案(新苏教版)一、平移、旋转和轴对称一、教材简析:本单元是在三年级上册初步认识平移、旋转和轴对称现象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等具体活动,进一步认识图形的平移、旋转和轴对称,体会图形运动的基本方式,积累一些图形变换的经验,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并为第三学段进一步学习有关内容打好基础。

教材安排的5道例题可以分为三段:第一段是例1,主要教学图形的平移,以及在方格纸上将简单图形按水平或垂直方向平移;第二段是例2、例3,主要教学图形的旋转,以及在方格纸上将简单的图形旋转90°;第三段是例4、例5,主要教学轴对称图形及其对称轴,以及在方格纸上补全一个轴对称图形。

二、教学目标1、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图形的平移和旋转,能在方格纸上按水平或垂直方向将简单图形平移,会在方格纸上将简单图形旋转90°;进一步认识轴对称图形及其对称轴,能画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能在方格纸上补全一个简单的轴对称图形。

2、学生经历从平移、旋转和轴对称的角度欣赏和设计图案的过程,积累一些图形变换的经验,初步感受图形运动的结构美,体验平移、旋转和轴对称的应用价值,发展初步的推理能力和空间观念。

3、使学生在认识平移、旋转和轴对称的过程中,感受与他人合作的乐趣,获得学习成功的愉悦体验,增强对图形变换的兴趣。

三、教学重点 1、认识图形的平移,能在方格纸上沿水平或垂直方向将简单的图形平移。

2、认识图形的旋转,能在方格纸上将简单图形旋转90°。

3、认识轴对称图形及其对称轴,能画出简单轴对称图形的所有对称轴,能在方格纸上补全一个简单的轴对称图形。

四、教学难点 1、能在方格纸上将简单图形旋转90° 2、能画出轴对称图形的所有对称轴五、教学时数 4教时主备人:左灏授课人:全册第 1 课时课题:图形的平移第 1 课时单元第 1 课时教学内容:课本第1页例1,第2页试一试、练一练,练习一第1、2题。

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进一步认识图形的平移,能在方格纸上把简单图形沿水平或竖直方向平移。

2、让学生进一步积累平移的学习经验,更充分地感受观察、操作、实验、探索等活动本身的独特价值,增强对数学的好奇心。

3、让学生在认识平移的过程中,产生对图形变换的兴趣。

教学重点:认识图形的平移,能在方格纸上沿水平或垂直方向将简单的图形平移。

教具准备: PPT 教学程序:首备设计集体备课意见二次备课记录一、感受平移今天早上,同学们是怎样到校的?(骑车、走路)骑车、走路都是运动,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许多物体也是运动的,你们愿意看一看吗? 出示自行车图片,请你说一说自行车是怎样运动的?(从右向左)出示汽车图片,请你说一说汽车是怎样运动的?(从左向右)出示电梯图片,请你说一说电梯是怎样运动的?(从下往上)这些图形有什么共同的特征,这样的运动你能给它起个名字吗?好,就以大家说的来命名(板书课题:图形的平移)二、怎样平移电脑出示问题:小船图和金鱼图分别做的是什么运动?(平移)它们的运动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先回忆我们过去学习过的平移方法,看它向什么方向平移了几个格子,可以把移动的过程记录下来,尝试着在方格纸上画出来,再在小组里交流你的想法。

学生独立思考,尝试平移。

(教师巡视,对有困难的学生给以指点和帮助)小组交流反馈汇报怎样平移小船图和金鱼图?指导画法,选择一种方法,展示学生的作品,让学生边指边说是怎样平移的。

归纳提炼:学生自由发言,再次电脑演示,及时小结。

小结:可以根据平移前后图形中的对应点之间的距离来确定图形平移的距离,平移前后图形中对应点之间的距离是几格,图形就平移了几格。

三、练习平移 1、做第2页“试一试” 出示图,画出平行四边形向下平移3格后的图形。

说说你是怎样画的。

与同学交流。

2、做第2页练一练。

(1)出示第1题图,哪个三角形向右平移10格得到红色的三角形?另一个三角形平移多少格得到红色三角形?(2)出示第2题图,先让学生读懂图意,再填空。

明确房子图、汽车图和蘑菇图分别向哪平移?平移几格? 3、出示练习一第1题图,下面的图案中,哪些包含平移现象?先让学生观察图形后判断,并说说每个图案分别是由哪个图形通过平移得到的。

4、出示练习一第2题先让学生读懂图,然后回答问题。

最后交流各自的想法,使学生明确:画平移后的图形的关键在于根据平移前后两个图形的对应点之间的距离,找到平移后图形的各个顶点的位置。

四、全课小结我们今天学习了什么内容?我们做了哪些事情?你对什么印象最深?从中你明白了什么?五、作业在方格纸上画一个自己喜欢的图形,然后分别向右、向下平移几格(自己确定)。

板书设计教学反思主备人:左灏授课人:全册第 2 课时课题:图形的旋转第 1 课时单元第 2 课时教学内容:教科书第3~4页例2、例3和随后的练一练,练习一第3、4题教学目标: 1、使学生联系现实情境,认识图形的旋转,了解构成旋转运动的基本要素,会在方格纸上将简单图形旋转90 º。

2、使学生经历由具体实例抽象出图形旋转以及探索图形旋转方法的过程,基本积累图形变换的经验,发展初步的观察、操作、比较、概括和想象等能力,增强空间观念。

3、使学生在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进一步感受与同伴合作交流的乐趣,获得学习成功的体验,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认识图形的旋转,能在方格纸上将简单图形旋转90 º。

教学难点:能在方格纸上将简单图形旋转90 º 教具准备: PPT 教学程序:首备设计集体备课意见二次备课记录一、揭示课题谈话:同学们在三年级已经初步认识了简单的旋转现象,你能说说日常生活中哪些物体的运动可以看作是旋转吗?指出: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研究图形的旋转。

(板书课题:图形的旋转)二、自主探究 1、教学例2。

电脑出示居民小区门口转杆打开和关闭的图,提问:为了便于管理,很多小区的门口都安装了像图中这样的转杆,汽车经过时,转杆会打开;汽车离开后,转杆会关闭。

请大家想一想,转杆打开和关闭是什么样的运动?它们的运动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转杆打开和关闭都是绕着一个点旋转的,它们的旋转方向正好相反。

)出示表示转杆打开和关闭过程的示意图,谈话:转杆打开和关闭的过程,可以用这样的示意图来表示。

(指转杆图)像这样转杆打开时的旋转方向与时针旋转的方向相同,这是顺时针旋转;转杆关闭时的旋转方向与时针的旋转方向相反,这是逆时针旋转。

你能用手势分别表示顺时针旋转和逆时针旋转吗?引导:如果我们把这一点(指旋转中心,标出点“O”)定为点O,你能说说转杆打开是绕着哪一点按什么方向旋转了多少度吗?转杆关闭呢?先指名说一说,再在同桌间互相说一说。

明确:转杆打开是绕点O顺时针旋转90°,关闭转杆是绕点O逆时针旋转90°。

2、练习。

出示“练一练”第1题。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指一指每道题中的指针是绕着哪一点旋转的,按什么方向旋转了多少度。

3、教学例3。

出示例3中的方格图,谈话:(指三角形的直角)在方格纸上有一个这样的三角形,三角形中有一个角是直角,直角的顶点是A。

你能把这个三角形绕点A逆时针旋转90°吗?先和小组里的同学说一说把三角形绕点A逆时针旋转90°表示什么?怎样在方格纸上画出旋转后的图形?学生在小组里交流后,组织反馈。

让学生从书上第113页剪下和例3中完全一样的三角形,先把三角形纸片覆盖在图中的三角形上,再试着把三角形纸片绕点A逆时针旋转90°,并在小组里交流操作的过程和结果。

反馈:你是怎样操作的?找到三角形旋转后的位置了吗?指明边演示边介绍自己的思考过程。

引导:要使三角形绕点A旋转,要注意什么?怎样才能让点A保持不动呢?示范:(边操作边讲解)教师慢慢旋转三角形,旋转到90°位置时,大家一起喊“停”。

问:你是怎样看出三角形刚好是旋转了90°的?启发:找到旋转后三角形的位置,怎样画出这个三角形呢?谈话:请同学们照刚才的方法再做一次,并画出旋转后的三角形。

学生活动,教师巡视,并对有困难的学生进行个别辅导。

刚才我们用操作的方法画出了旋转后的三角形,请你们仔细观察旋转前后的三角形,比一比它们的边,你发现了什么?(旋转前和旋转后的三角形,只是位置发生了变化,形状和大小都没有改变。

) 4、练习。

出示练一练第2题问:把长方形绕点A旋转90°表示什么意思?自己在下面试一试,按要求画出旋转后的长方形。

说说你是按什么步骤画出旋转后的长方形的?三、巩固练习 1、做练习一第3题。

出示题目,问:能看懂题中两组图的意思吗?每组图中,虚线画出的图形表示什么?实线画出的图形呢?让学生量一量每个图形旋转的度数,明确:对应边旋转的度数就是图形旋转的度数。

2、做练习一第4题。

(1)出示第(1)题,怎样把三角形绕点A旋转90°呢?自己在下面试一试,如果有困难,可以用方格纸剪一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在图上转一转。

活动后组织反馈,说旋转后边的位置的确定方法。

(2)出示第(2)题,先让学生做后反馈:你是怎样画出旋转后的四边形的?解决这个物体应先确定那条边的位置?四、全课总结怎样画旋转后的图形?板书设计教学反思主备人:左灏授课人:全册第 3 课时课题:轴对称图形第 1 课时单元第 3 课时教学内容:教科书第5~6页例4、例5和随后的“试一试”、“练一练”,练习一第5、6题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具体的操作活动,进一步认识轴对称图形及其对称轴能画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能在方格纸上补全一个简单的轴对称图形。

2、使学生经历从轴对称的角度欣赏和图案的过程,初步感受轴对称图形的结构美,体验轴对称的应用价值,发展初步的推理能力和空间观念。

3、使学生在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进一步感受与同伴合作交流的乐趣,获得学习成功的体验,增强对图形变换的兴趣。

教学重点:认识轴对称图形及其对称轴,能画出简单轴对称图形的所以对称轴,能在方格纸上补全一个简单的轴对称图形。

教学难点:能画出轴对称图形的所有对称轴教具准备:PPT 教学程序:首备设计集体备课意见二次备课记录一、复习引入 1、我们在三年级已经初步认识了轴对称图形和它的对称轴,下面我们来复习以前学过的知识。

2、下面的图形哪些是轴对称图形? M �d提问:为什么前4个图形都是轴对称图形,最后一个图形不是? 3、引入:今天我们就在以前所学知识的基础上继续学习轴对称图形的有关知识。

板书:轴对称图形。

二、教学新课 1、教师例4 出示例4的方格图,让学生说说图中的三个图形哪些是轴对称图形?怎样判断一个图形是不是轴对称图形?明确:要想知道一个图形是不是轴对称图形,就要把这个图形折一折,看看折痕的两边是否完全重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