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中国特色的低碳发展道路

合集下载

第五章 中国低碳经济发展的目标、途径、模式及策略

第五章 中国低碳经济发展的目标、途径、模式及策略

第五章中国低碳经济发展的目标、途径、模式及策略1、中国低碳经济发展的长远目标(1)确立全社会低碳经济发展的能效目标。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我们不可能照搬发达国家的能源消费模式和节能发展道路,必须从实际出发,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科学合理的能源消费模式和节能路子。

从能源消费结构和经济发展的相互关系来看,以构建合理的社会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为基础,确立全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总体目标,引导社会能源消费行为,对于构建低碳经济、低碳社会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在调查研究和科学分析的基础上,建立可持续的能源需求和能效变化预警指标体系。

同时,把总量控制目标科学分解为各地区和各个产业部门具体的能效技术经济目标,将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低碳经济总体要求转化为可操作、数量化的具体工作任务。

(2)强有效地推进能源供应保障体系建设,保障国家的能源安全。

石油储备是稳定供求关系,平抑市场物价,应对突发事件,保障经济安全的有效手段。

尽快建立我国石油战略储备体系,可以减少经济代价,有利于我国在国际政治,经济活动中处于主动地位。

除了要建立战略石油储备之外,还要规定最低的商业储备。

维持国内石油的备用产能,是一项昂贵的政策选择。

为了建立备用产能,需要在国内石油供应链上的许多环节进行重复建设,包括钻井、采油、输油管线和炼油厂等。

(3)到本世纪末,建立环境友好、人居和谐的低碳社会。

低碳社会的特征是碳的排放已经大幅度的降低,环境质量得到显著提高。

民众生活在无污染,或污染度极低的自然环境当中。

建立这样的低碳型社会,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原油化石能源即将耗尽,难以继续为人类经济发展提供能源保障的必然要求。

建立这样的低碳型社会,绝非一朝一夕之事,需要从许多层面多策并举。

一方面大力提高原有化石能源的利用效率,淘汰耗能高、污染重的落后产业,从碳源上遏制碳排放的增长;另一方面,积极开发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替代原油化石能源,比如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地热能等等。

探索符合自身国情的发展道路,构建中国式现代化之路

探索符合自身国情的发展道路,构建中国式现代化之路

探索符合自身国情的发展道路,构建中国式现代化之路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同时也是一个发展迅速的大国。

随着历史的不断发展,中国要面对着各种各样的挑战和机遇。

为了实现现代化的目标,中国需要探索符合自身国情的发展道路,构建中国式现代化之路。

本文将从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政治方面政治是国家发展的重要基石。

为构建中国式现代化之路,政治体制的改革和现代化是不可或缺的。

中国应该秉持“民主、法治、自由、平等”的政治核心价值观,逐步建立更加民主法制,更加稳健有力的政治环境。

首先,中国需要全面深化权力体制改革。

推进权力清单制度等相关制度改革,补齐权利保障的漏洞,加强公众监督。

加强法治建设,健全法制环境,保障人民权益,推动政治体制化、法治化进程。

其次,中国需要建立更多元化、广泛协商的决策机制。

尊重多种民主形式的发展,健全各级政府与民间社会之间的对话平台,广泛听取各方意见,形成最具代表性的方案。

大力提倡公民参与建设中国,充分发扬公民的主人翁意识。

最后,中国应加强公共管理,增强现代化综合治理能力,推进智能化的市政平台,建设“数字城市”,提高城市管理能力和管理水平。

二、经济方面经济建设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基础。

中国需要掌握自身的发展机遇,积极应对各种挑战,构建中国式现代化之路,实现经济逐步向高质量发展。

首先,中国需要加快结构优化,改善质量效益。

着重调整经济结构,构建创新驱动的发展模式,构建以技术创新为核心的现代化经济模式,积极推动国民经济向高质量方向发展。

其次,中国需要积极拥抱全球化、贸易自由化进程,扩大外贸交流,加强与各国的经贸往来,为新一轮的发展创造机遇。

加强区域合作,建设南南合作平台,加强“一带一路”建设。

最后,中国需要积极掌握新兴技术,构建更加数字化的经济体系。

推进“互联网+”战略,推动信息化、工业化深度融合,实现数字化生产。

同时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创新能力提升,提升科学技术创新的市场化服务水平和创新能力。

走有中国特色的低碳经济发展之路

走有中国特色的低碳经济发展之路
的 捕 获 封 存 技 术 两 方 面 阐 述 了发 展 低 碳 经 济 的 措 施 , 分 别 以可 再 生能 源 、 净 煤 、 C C S等 技 术 各 个 侧 并 洁 I GC 、 C 面 介 绍 了 国内 外 低 碳 经 济 的 实 践 情 况 。
关键词 : 碳经济 ; 源结构优化 ; 室气体控制 ;C 低 能 温 CS
氧 化 碳 , 产 生 更 高 GD 。 要 P 我 国是 一 个 发 展 中 的 大 国 , 基 本 国 情 是 人 其
量 的 1 。 因 此 , 制 二 氧 化 碳 产 生 的 重 点 在 于 0 控 控 制 矿 物 燃 料 燃 烧 过 程 中 排 放 的 二 氧 化 碳 _ ] 6 。 从 目前 我 国 的 能 源 消 费 结 构 状 况 看 , 炭 的 比重 煤
量 的 持 续 快 速 增 长 , 氧 化 碳 等 温 室 气 体 的 提 二是 发 展 包括 可 再 生 能源 、 核 能与 氢能在 内的清洁 能源 , 改善 能 源消费 结构 ;
三 是 实 现 碳 排 放 控 制 , 过 生 态 碳 汇 建 设 、 捕 获 通 碳
中 图 分 类 号 : 0 F2 5 文献标识码 : A
l 引 言
能 源 是 国 民 经 济 发 展 的 动 力 , 现 代 文 明 的 是
2 发 展 低 碳 经 济 的 基本 途 径
低 碳 经 济 包 括 以 下 三 方 面 内 容 : 是 节 能 减 一
基础 。安全 可靠 的能 源供应 和 高效清 洁 的能源利 用 是 实现社 会经 济持 续发展 的基 本保 证 。受我 国 能源 资源结 构 的影 响 , 国是 世界 上 少 数 几个 以 我 煤 为 主的高碳 能 源 消 费 国家 之 一 , 随着 能 源 消 费

中国特色低碳经济与可持续发展

中国特色低碳经济与可持续发展

中国特色低碳经济与可持续发展摘要: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影响的日益加剧,发展低碳经济正逐渐成为一种新的国际经济潮流,中国发展低碳经济也势在必行。

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也明确提出低碳经济是我国未来经济发展的新方向与新的增长点。

然而,我国传统高能耗、高排放的发展模式,非但不能为低碳经济的发展提供有效的激励,反而制约着它的发展。

本文在介绍低碳经济概念的基础上,对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前景与对策进行了浅析。

关键词:节能减排产业结构消费模式在全球气候变化备受关注的国际背景下,从1992年《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制定、1997年《京都议定书》的达成、2007年“巴厘路线图”的确立到2009年《哥本哈根协议》的出台,世界各国都在为解决全球气候问题而努力,应运而生的低碳经济也倍受国际社会的重视。

低碳经济发展模式既符合人类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总体要求,又符合中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思想[1]。

同时,面对复杂的国内外环境,中国发展低碳经济需要考虑到诸多现实制约因素。

因此,以中国基本国情为出发点,制定相应策略发展中国特色低碳经济尤为重要。

1 国内外低碳经济的发展现状所谓低碳经济,是指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地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2]。

低碳经济是以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是人类社会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又一重大进步。

“低碳经济”最早见诸于的政府文件是在2003年的英国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

随后,被各国政府、国际组织、学术界、商业界和社会团体与非政府机构广泛引用。

2008年,联合国提出用绿色经济和绿色新政应对金融危机和气候变化的双重挑战,把低碳经济看作是拯救当前金融危机、实现全球经济转型的重要途径。

2009年的伦敦G20峰会上,各国承诺“将推动向清洁、创新、资源有效和低碳技术与基础设施的方向转型”。

发展有中国特色的低碳经济

发展有中国特色的低碳经济
Fo CU S l { . 城一 f {
中国与发达国家处于 不同的发疑阶段 基本 情和实际差别也很大 ,发展低碳经济的 途径和模式也 与西方发达 家绝对减排 的低碳经济发腱模式 具有不可 比性 。因为这些 发达 国家 已经完成 _工业化 、 r 城 化 走过 _ 厂 碳排放的高峰期
者 ,倡导发展 清洁能源 ,并 正在抢 占新
能 源技术的制 高点 ,而 中国和大多数 的 发展 中 国家则要 两者兼顾 ,与发达 国家 相 同的是 ,在经 济保持增长 、工 业化和
达国家提 j 的 ,是在其 基本解决 了T业 _ i { 化 带来 的传统 环境问题之 后 ,倡导 的有
利 于 可 持 续 发 展 的 模 式 , 这个 观 念 是 好
发展 有 中国特色 的低 碳 经 济
一 王茂 林


向低碳经 济方 向转 型是 中国必
排 、环保 、能源效率提 高上 ,落实 在传 统产业 的改造 和提升上 ,落 实在产业结 构 的调 整升级 和彻 底转变发 展方式上 , 采用多种 形式 、多 种渠道 的宣传 教育和
倡 导 ,以可持续发 展为核心 的全 力推动 包括循环经 济 、低碳经 济 、生态 经济 、 合 理消费 等在内各领域 的节能减排绿 色 发 展 ,促进 向低碳经济 方向转型才是 最
作 为最 大 的 发 展 中 周 家 , 中 围 口前
人类 构想 了一个 追求 的理 想 目标 ,而发
展 低 碳 经 济 也 确 实 为 我 国 节 能 减 排 、发
已成为 世界上第一 大温室气体 排放周 ,
中 国 能 源 环 境 方 面 的 问 题 也 越 来 越 突
展循 环经 济 、构建 和谐社 会提供 了操 作 性诠释 。但是 ,我 们必须 明确 :中国与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发展道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发展道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发展道路随着全球环境问题的加剧和全球气候变化的日益严重,生态文明建设成为了各国的共同任务。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发展道路的形成和探索,是中国在可持续发展方面取得的重要成就。

本文将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发展的理念、政策和行动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发展道路的理念首先体现在对生态文明的重视上。

中国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将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

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秉持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原则,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相协调。

二、政策和行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发展道路的实践体现在一系列政策和行动上。

中国制定了一系列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加强了环境监测、环境保护、污染治理等方面的力度。

建立了严格的环境准入制度,着力推动绿色生产、绿色消费、绿色投资,加大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力度。

通过实施大气污染防治、水污染防治、土壤污染防治等行动,有效改善了环境质量。

同时,中国积极参与国际环境合作,推动全球环境治理。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发展道路的成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发展道路的实践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在大力倡导绿色发展理念的推动下,中国的清洁能源发展迅猛,太阳能和风能等新能源装机容量居世界前列。

生态环境质量得到有效改善,PM2.5浓度呈现下降趋势,湿地面积也得到了有效保护和恢复。

此外,中国积极推动农业绿色发展,加大了生态农业的支持和推广力度,有效促进了农业可持续发展。

四、面临的挑战和展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发展道路虽然取得了显著成就,但仍然面临着一些挑战。

一方面,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给环境带来了巨大压力,资源短缺和能源消耗问题依然存在。

另一方面,生态文明理念的贯彻需要更加深入,环境保护的法治化和制度化还需要进一步加强。

展望未来,中国将进一步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

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低碳电力之路

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低碳电力之路

受 能源资 源禀 赋 条件 的 制约 , 燃 煤发 电比例 过高的现实在相 当长 的一段时 问内难以改变 。全国生 产的煤炭 5 % O 以上 用于 发电, 而且 这 一 比例会越来越 大 。随着 能源
3 座 核 电机组 。到 2 2 年 , o 0 0 在建
核 电装 机 10 万 千瓦 , 80 运行 核 电 容 量达 到 4 0 万 千瓦 , 00 占总 装机
发展 的 目标 。 ( ) 立以企 业为主 体、 学 4建 产 研相 结合的科技创新体系
命、 信息革命之 后, 改变世界经 济
的又一 次革 命浪 潮 , 低碳 经 济生 活将成为未来生活的主流模式 。
低 碳技术涉及 可再生 能源及
新能源开发 、 的清洁高效利 用 、 煤
建设, 鼓励 发展 坑 口电站 , 重点发 展 大型高效环保 机组和 积极发展
划 建立可再生 能源发展 专项 资 , 金, 支持 资源 调查 、 技术 研发 、 试 点示范工程 建设和农村 可再生能
的能源消费形成天然“ 失衡 ” 。
鉴于 能源资源 的禀赋条件 及 正处 于工业化进程 中的阶段性特 征 , 国 发展低 碳 电力 和低 碳 能 我
的4 , 当于年减排二氧化碳 12 %相 .
亿吨 。 中 国也 积 极 鼓 励 可 再 生 能 源
多 元化 的发 展 , 管煤 电在 电力 尽
的 5 % 石 油 、 然 气 人 均 资 源 量 0, 天
万千瓦, 电量 6 8 6 亿 千瓦时, 发 2 .2 相 当于 年 减 排 二 氧 化 碳 0 6亿 .
吨。预计在今后 l年里至少建设 5
为 世界 平均水平的 ] 1 左右 。我 /5
国能源资源分 布也不均衡 , 北煤 “

中国特色的低碳经济之路

中国特色的低碳经济之路

中国特色的低碳经济之路摘要:近年来,能源短缺和环境污染问题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问题,转变传统高能耗、高污染的经济增长方式,大力推进节能减排,发展以低能耗、低排放为标志的低碳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正在成为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共同选择。

作为发展中的大国,中国能源环境方面的问题尤其突出。

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首次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的理念,为可持续发展指明了方向,也使人们更加关注低碳经济的崛起。

关键词:低碳经济能源结构低碳型社会正文:一、低碳经济发展背景低碳经济概念始于英国2003年的《能源白皮书》,其目标是到2050 年将二氧化碳的排放量相对于1990年削减掉60%,并在英国建成一个低碳经济体。

无独有偶,同年,美国学者莱斯特·布朗也掀起了一场“A、B发展模式”之争。

即以人为本,以利用风能、太阳能、地热资源、小型水电、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为基础的称之为“B模式”的生态经济发展模式,与现行的以化石燃料为基础、以破坏环境为代价、以经济为绝对中心的称作“A模式”的传统发展模式之争。

所谓的低碳经济是低碳发展、低碳产业、低碳技术、低碳生活等一类经济形态的总称。

低碳经济的实质是要提高能源的效率、转变能源结构、减少污染的排放。

低碳经济将成为减缓气候变化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途径和必由之路。

中国积极发展低碳经济,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2008年的世界环境日主题就是“转变传统观念,推行低碳经济”。

中国对气候变化问题给予了高度重视,采取了一系列与应对气候变化相关的政策和措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了“十一五”期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降低20%左右,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10%的约束性指标。

在2008年4月温家宝总理举行的全国节能减排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强调,要建立健全节能减排工作责任制和问责制,把节能减排各项工作目标和任务逐级分解到各地和重点企业,并落实为政绩和业绩的考核指标。

中国可持续发展新进程探索迈向碳中和之路

中国可持续发展新进程探索迈向碳中和之路

2020年9月22日,习近平主席在第75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宣布“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

此后,习近平主席在不同场合就碳达峰、碳中和发表10余次重要讲话,不断深化战略部署。

当前碳达峰、碳中和已经被纳入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这充分展示了我国作为负责任大国的担当,是党中央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大局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为推动国内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有力抓手,也为国际社会应对气候变化和全面有效落实《巴黎协定》注入了强大动力,更为疫情后全球实现绿色复苏和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增添了新的动能,得到了国际社会的高度赞誉。

碳中和背景下的机遇与挑战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高质量发展需要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新发展理念,绿色低碳发展不仅是衡量高质量发展成效的重要标尺,也是促进高质量发展的有效手段。

在可预见的技术经济条件下,为实现碳中和愿景,转变发展方式和低碳结构性变革是核心,降低二氧化碳及温室气体排放是根本,碳汇和负排放措施是补充。

实现中长期深度减排,不仅有助于减缓气候变化,更能带来经济、社会、环境等多重收益,而中国从碳达峰到碳中和的时间只有30年左右,这对经济结构转型、技术创新、资金投入,以及消费方式转变等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碳中和目标将为我国加快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提供战略导向,全面加速绿色创新,但这一目标的实现非常具有挑战性,其带来的深刻影响也将超越我们的想象。

达到净零排放需要一种完全不同于迄今为止所采用的发展模式和思维方式,需要系统的顶层设计和科学制定长期规划,并将短中长期目标有机结合,识别关键部门、行业和地区的转型路径和优先事项,有序推进系统分类转型和投资未来竞争力,同时加强法治、行政、经济等多重制度政策和体制机制改革,促进国际国内政策的协调,为全面推进绿色低碳转型、实现具有韧性和可持续的高质量发展、保障总体国家安全并引领全球气候治理体系变革,奠定坚实的基础。

浅谈我国低碳经济发展之路

浅谈我国低碳经济发展之路
然选择 D
以直接参与新的国际游戏规则的讨论和制定,以利于我国的
中长期发展和长治久安 D
3 中 国 的低碳经济发展之路
从当前中国国内外低碳技术现状来看,短期内,中国应
该大力发展节能与能效提高技术,如煤炭、石油和天然气的
清洁、高效开发和利用技术,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技术;从中
长期看,中国的主要技术研究领域应当包括:主要行业 CO 2
(作者单位:河南省标准研究院)
建设形成机动车、自行车和行人和谐的道路体系;建设现代
19
, C0 2
近几年来,随着环境的破坏,气候变化将人类面临的资
源与环境困局凸显得淋漓尽致,目前所有国家都认为发展低
和甲烧等温室气体的排放控制与处置利用技术,生物与工程
固碳技术,先进煤电、核电等重大能源装备制造技术
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不仅要大力发展先进低碳技术,更 要注重科技创新和低碳技术在其他行业中的应用,以实现整
⑩世界标准曰专栏
CHINA STANJE|
浅谈我国低碳经济发展之路
共建起一Jf儿
摘要:当前全球面临环境恶化,资源匮乏的局面,国际社会共同认识到唯有低碳经济才能 突破环境困局O本文探讨了低碳经济在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性,发展低碳经
济应采取的技术创新和制度到新。 关键词:低碳经济转变发展方式节能环保
虽然我国工业化享有全球化、制度安排、产业结构、技术
和应用
革命等后发优势,但我们不得不接受发达国家主导的国际规
则,不得不在国际分工体系中处于利润"微笑曲线"下端。发 展低碳经济,不仅可以与发达国家共同开发相关技术,还可
以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的"低碳经济",一个重要的支
撑就是"低碳技术",因此,发展低碳技术成为低碳经济的必

绿色、低碳发展战略-中国特色绿色发展道路

绿色、低碳发展战略-中国特色绿色发展道路
绿色、低碳发展战略
中国特色绿色发展道路
2011年5月22日
一、绿色发展战略思考
➢ 1、何为绿色? ➢ 2、为何要绿色? ➢ 3、谁为巨大透支埋单? ➢ 4、绿色发展技术支撑 ➢ 5、关于技术储备 ➢ 6、关于技术标准 ➢ 7、关于技术推广 ➢ 8、关于技术市场 ➢ 9、小结
1、何为绿色?
健康、持久、富有生命力
通过科学的顶层设计,真正把低碳经济 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在城乡规划、 能源资源开发利用、产业结构调整、土地使 用建设等过程中,优先考虑生态环境的承载 力,资源能源的支撑力,形成在开发中保 护,在保护中开发的良性循环,使资源节约 型,环境友好型的战略目标落到实处。
2、完善的政策引导体系
六大基本政策:
不挂钩的自主行动:绿色发展
4、绿色发展技术支撑
绿色发展(经济)的三大技术支撑
循环技术
资源利用:高效益、多层次、环保
低碳技术
节能减排、可再生能源、新能源
生态技术
生活质量、生态平衡、生态功能
5、技术储备
各类技术都准备好了吗?
美国
新能源计划-技术清单
日本
提出减排目标:4亿吨; 21项技术清单
一方面,我们要自主实现节能减排,服务我们自身的 发展,另一方面,也应充分考虑对碳关税等贸易保护主 意的反制措施,在全球变化经济博弈中不受损失或少受 损失。
二、低碳经济是未来发展的必由之路
1、科学的决策规划体系 2、完善的政策引导体系 3、合理的法律保障体系 4、深入的文化理念体系 5、广泛的群众参与体系 6、现代的科技支撑体系 7、新兴的产业经济体系 8、开放的交流合作体系
5、健康产业。推行循环经济就是给老百姓送去 最大的健康。食品、药品、住房、生态环境建设 等方面,都与健康产业密切相关。因此与人人有 关,市场需求无限,商机无限。 6、服务经济。 发达国家服务业占GDP的比重高 达75%,美国服务业占GDP的82%,占国家税 收的84%;英国服务业占GDP的86%;我国只 有40%左右,不仅低于世界平均水平60%,而 且低于发展中国家45%的水平。服务经济、现代 服务业,主要包括生产性服务业、生活性服务业、 新型服务业三部分。其中新型服务业包括金融、 保险、信息、中介等。

中国政府促进低碳发展的政策

中国政府促进低碳发展的政策
15
世界银行ECO2城市模式:作为经济城市的生态城市
Eco²分析与操作框架基于的四项主要原则
16
中国的政策选择: 第一,走低碳城市化的道路
17
第二,城市转型与低碳城市化相结合
低碳城市化 “三驾马车”
深圳碳排放总量增长情况预测
19
第三,实现低碳化的主体功能区规划
完善政策体系:差异化考核机制等(不以GDP 总量为唯一); 人口减载政策: 生态移民的政策体系; 重视经济手段:低碳化产业结构,能源产品价 格,节能技术推广,污染税费等; 区域协调定位:利益互偿机制,如中心城市和周 边城市之间的合作互偿; 提供公共服务,协调政府间沟通与合作; 引导低碳消费模式。
1970 1980 1990 2000 15%
2010 2020 2030 2040
年份
不同的城市化模式,导致碳排放强度相差悬殊
不同国家和城市人均碳排放量、人均GDP比较
0 5 10 15 20 23.5 纽约 东京 北京 10.5 66000 9.15 10070 3.60 12900 1 2 3 4 5 人均碳排放 人均GDP 万美元/人 6 吨/年•人
今年,深圳市政府将低碳高增长作为未来30年的 一个重要目标
2010年01月18日 ,住建部与深圳政府签共建低碳 生态示范市协议 ;提出在规划建设低碳产业、公共 交通、绿色建筑、资源利用等方面积极探索,先 行先试,在促进建设低碳生态城市这一新的发展 模式上为全国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2010年5月23日,深圳第五次党代会报告提出:
3. 低碳建筑
4. 低碳城市规划
4.1
在光明和坪山新区进行低碳生态城区示范
33
政府提供什么样的政策支持? 《 深圳新能源产业振兴发展政策 》2009,12.30

走中国特色的低碳经济发展之路

走中国特色的低碳经济发展之路
大温室气体排 放 国。 因此 。 国在 解 决 环 境 污 染 和 应 对 我 气候 变化方面 的形势相 当严峻 。 务十分 艰巨 。 任
准 和 产 品 环 保 标 准
进 一 步 完 善 促 进 低 碳 经 济 发 展 的 法 律 体 系 ,是 实
到2 0 年 ,我 国能源 消费量 年均增 加 1 亿 吨标 准煤 , 07 . 8 2 0 年达 到2 . 亿 吨标 准煤 。据 相关 预测 , 07 65 6 能源 消费
在 短 期 内 将 延 续 加 速 增 长 的趋 势 . 到2 2 年 我 国 能 源 00
石油 、 天然气 、 原子 能等主要领 域 的有 关能源 方面的单
定 了《 煤炭法 》 《 、 电力法》 《 约能源法》 《 再生能 源 、节 、可
法》 《 、 清洁生产 促进法 》 《 、循环 经济促 进法》 等法 律 , 但 是 .在促 进低碳经 济发展 的法 律体 系方面仍 处于薄 弱
的 状 态 。 现 在 中 国 的有 关 立 法 在 体 系 上 不 够 完 善 , 体 如
【 关键词] 低碳经济; 环境法; 信托契约 【 中图分类号 ] I03 F2. 【 文献标识码 ] A 【 文章编号]0 6 19 2 1 )4 0 3 — 3 10 — 6X(0 0 0 — 0 2 0
20 8 ) 0 0 2 尤逸 萍 , 海 电机 学 院 经 济 管理 学 院 。 ( 海 上 上
中 国 是 最 早 制 定 实 施 《 对 气 候 变 化 国家 方 案 》 应 的 发展 中国家 , 是近年来 节能减排 力度最大 的国家。 也 中 国是 全 球 新 能 源 和 可 再 生 能 源 增 长 速 度 最 快 的 国 家 。 同时 , 国也 是 世 界 人 工 造 林 面 积 最 大 的 国家 。 国 正 中 中 处 于 工 业 化 、 镇 化 快 速 发 展 的 关 键 阶段 , 源 结 构 以 城 能

社会主义发展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探索

社会主义发展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探索

社会主义发展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探索社会主义发展史的起点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社会主义思想开始在世界范围内传播和发展。

然而,由于各国的社会、经济和文化差异,社会主义的实践经历了许多不同的道路和模式。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探索,是指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独特经验和成功探索。

在改革开放以前的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主要是以苏联为榜样,奉行计划经济和高度集中的指令性经济模式。

然而,20世纪80年代末,中国面临的严峻挑战促使了对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重新思考和调整。

1. 经济体制改革与市场化面对国内外的巨大变革和挑战,中国共产党决定进行经济体制改革,逐步引入市场机制,开放经济,提倡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这一改革旨在解放生产力,激发市场活力,并使中国融入全球化进程。

经过多年的努力,中国成功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现了长期持续的经济增长和民众生活水平的显著提高。

2. 政治体制改革与法治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探索还包括政治体制改革和法治建设。

在这一过程中,中国积极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注重权力制约和监督,加强党内监督和群众监督,推行法治国家和法治政府建设。

这一系列改革措施为社会主义制度的更加成熟和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

3. 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与民生改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探索还注重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和民生改善。

在中国,社会主义的本质是为了人民的幸福和利益服务。

因此,中国加大了对教育、医疗、住房等方面的投入,全面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

中国还制定了一系列涉及社会保障、就业和贫困救助政策,努力为社会各阶层提供公平、公正的机会,营造和谐的社会环境。

4. 生态文明与可持续发展为了解决中国面临的环境和资源压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探索还致力于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和可持续发展。

中国大力推进绿色发展和低碳经济,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修复,并将生态文明纳入国家发展战略。

建言献策:发展低碳经济

建言献策:发展低碳经济

Hale Waihona Puke 些发达 国家 ,将 气候 变化 问题作 为钳 制中国 等发展 中国家 发展 的 工具和手 段 :另一方面 .气候 变化 已对我 国经济 社会 发展产 生了很
大 影响 。因此 .以提高 能效 、发展 清洁能 源为核心 ,以转变 发展方

将中 国特色低 碳发展 道路确 定为经 济社会 发展的 重大战略 。
致公 党 中央 建议 , 坚持 以人 为本 和科 学发展 观 , 尽快 将低碳
发展 落实 到地方 建立 完善温 室气体 减排 的统计核 查体 系: 开展
国家级试 点 .逐 步 出台和完 善低碳 城市 建设指导 方针 , 低碳产 业 ”和 产业 降碳 同步 运作 .良性 发展 :大力发 展碳 汇农业与 绿色 生态产 业等 。
展 实验 区 .并 把 建筑 节能 和绿 色建 筑作 为试 点的 突破 口。九 三 学社 中央 已经 和 国家 发改 委 、科 技部 、住 房 和城 乡建设 部 、交 通部 等部 委就如 何发展 低碳 经济 进行过 沟通 和交 流。 据悉
九三 学社 已将 “ 对 全球 气候 变化 发展 低 碳经济 ”确 定 为一 应 项长 期跟 踪调 研 的重 大战 略课题 。 致 公党 中央在 积极 应对气候 变化 . 中国特色低 碳发展 道 走
人 民共 和 国应 对 气 候 变 化 法 》和 《 进 绿 色 中 国 ”建 设 的 若 干 推
月 , 三学社 和 辽 宁省人 民政 府共 同 举办 了” 九 低碳 经济 与绿 色建 筑产 业发 展高 峰论 坛 ” 。随后 ,双 方把沈 阳 、大连 确定 为低碳 发
意见》 等法律 、法规 和政 策 并在 十 二五规 划 “中突显环保 低碳 和新能源 等 内容。

中国推进低碳发展的态度和措施

中国推进低碳发展的态度和措施

我国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承担着巨大的环境责任。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也面临着严峻的环境污染和气候变化挑战。

为了应对这些挑战,我国政府积极推进低碳发展,采取了一系列态度和措施。

一、态度1. 坚决履行国际环境承诺我国政府高度重视应对气候变化,积极参与国际环境合作。

我国作为《巴黎协定》的签署方,承诺在2030年前实现二氧化碳排放峰值,努力降低碳排放强度,增加非化石能源占比,努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

2. 着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我国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战略目标,强调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

我国将绿色发展摆在重要位置,大力实施生态保护和修复,着力改善环境质量。

3. 倡导全球气候治理我国积极倡导全球气候治理,支持多边主义,促进国际合作。

我国举办了多次气候变化大会,积极推动国际气候谈判,为世界各国减排合作贡献了我国智慧和我国方案。

二、措施1. 落实能源战略,发展清洁能源我国积极转变能源发展方式,大力发展清洁能源,推动可再生能源利用。

加快核能、风能、太阳能等清洁能源开发和利用,削减煤炭等高碳能源使用。

2. 推进工业绿色转型我国加大对工业企业的环境监管力度,推动企业实施绿色制造,减少排放和污染。

鼓励企业更新设备,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促进工业生产的绿色转型。

3. 加强城市生态建设我国大力推进生态城市建设,加强城市固体废弃物和污水处理,提高城市绿地覆盖率,改善城市环境质量。

推广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处理,建设生态友好型城市。

4. 加大碳排放监管力度我国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法规,完善碳市场建设,实施碳排放权交易制度,加大对碳排放的监管力度。

鼓励企业实行自愿性减排,并实施碳排放核查和公开。

5. 加强气候变化应对科技研发我国政府加大对气候变化科技研发的投入,推动清洁技术创新,提高节能减排技术水平,为低碳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通过上述态度和措施,我国正在为推进低碳发展做出积极的努力。

我国的态度坚决、措施有力,展现了一个负责任大国的形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探索中国特色的低碳发展道路王 毅摘要:探索低碳发展道路,是人类社会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选择。

低碳道路的核心是:建立经济高效、能源节约、低碳排放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形成可持续的能源系统、技术体系和产业结构。

中国的低碳发展之路,应该是一条立足于基本国情并且符合世界发展趋势的渐进式道路,目标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低碳导向型社会”,重点是围绕提高能源效率和构建清洁的能源结构开展制度创新、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

以全球变暖为主要特征的全球气候变化,已成为21世纪人类面临的最重大环境挑战。

应对气候变化,无疑是本世纪实现全球可持续发展的核心任务。

围绕减缓气候变暖的国际谈判及其行动,不仅关系到人类的生存环境,而且直接影响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进程。

尽管气候保护的进程将取决于人类的科学认知、政治意愿、经济利益和社会接受程度,但探索低碳发展之路却是未来人类发展的重要选择。

一、“低碳道路”的理念及对中国的启示全球变暖已经影响到人类社会各个方面,并且变得日益复杂,同时充满各种机遇和挑战。

为应对气候变化,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京都议定书》的原则指导下,各国都在开展行动。

随着IP C C第四次评估报告的发布以及“巴厘岛路线图”的通过,新一轮国际气候谈判正紧锣密鼓地进行,并希望在2009年的哥本哈根会议上取得成果。

这一系列重大事件都推动着应对气候变化国际行动的不断深入,其中探索“低碳道路”在国际上越来越受到关注,并正在主要发达国家逐渐取得共识。

46英国是最早提出“低碳经济”的国家。

英国贸工部于2003年颁布了题为《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的白皮书。

虽然该文件没有为“低碳经济”提出明确的概念和可供比较的指标体系,但为低碳发展模式制定了较为详细的长远目标和路线图,希望把英国转变成为一个低碳经济体,并积极推动“低碳经济”的全球发展。

此后,其他欧洲国家及日本也纷纷提出发展低碳经济和建设低碳社会的设想。

目前,国际社会并没有关于“低碳经济”或“低碳道路”的统一定义,各国提出的与“低碳”相关的概念存有差异。

从广义的理解看,低碳道路的核心应该是建立经济高效、能源节约、低碳排放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形成可持续的能源系统、技术体系和产业结构。

实现低碳发展道路,需要通过一系列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形成与低碳发展目标相适应的国际国内法律制度框架、政策体系和市场机制,引导、鼓励、促进整个社会经济逐步向低能耗、低碳排放模式的转型。

低碳发展道路还应要求在公平的国际气候体制下,通过合理的资金支持与技术转移,提高能源开发、生产、输送、转化和终端消费过程中的效率,减少能源消耗;要求有效降低经济发展必不可少的能源支撑中的碳含量,并实现全球碳排放空间的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它还意味着通过增加自然碳汇或适应措施来抵消短期内无法避免的化石燃料燃烧等所排放的温室气体的影响,最终目的是在保障能源供应安全的同时,缓解增温可能给人类带来的威胁和风险。

由于各国社会经济技术条件的差异,实现低碳道路所选择的路径、优先次序和时间表应有所不同。

欧盟及日本等发达国家提出发展低碳经济和低碳社会,直接原因是应对气候变暖威胁和确保能源安全,更深层次的原因事关能源基础设施换代、技术竞争以及政治外交等方面的战略需求。

尽管在未来不断变化的国际背景中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但欧美等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和经济体基于各自的利益及其全球战略,正在通过倡导发展“低碳经济”来提高自己的竞争力和保持优势,并在低碳相关领域取得进展。

这种态势延续下去,有可能形成以“低碳经济”为核心的新的经济共同体和利益集团,并对未来全球竞争和国际政治经济格局产生重大影响。

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面临来自低碳经济发展的机遇和挑战,同时也面临两难的选择。

一方面,低碳发展道路可以理解为是我们正在建设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应有之义,我们希望抓住国际上低碳经济发展的机遇,跟上可能出现的以低碳技术为重要内容的新技术革命的步伐;另一方面,发展低碳经济、走低碳发展道路需要相当的额外成本和大规47模采用低碳相关技术,这将有可能延缓我们的现代化进程。

因此,如果我们能正确判断形势,采取适时的应对策略,慎重选择适合国情的低碳发展路径和优先事项,就有可能实现经济发展和应对气候变化的双赢。

二、国际“低碳道路”的发展选择与经验减排温室气体和应对气候变化,需要全球世界各国尤其是主要国家和经济体的共同努力,其中发达国家应率先承担更多的减排义务。

除英国外,欧盟、日本、美国、澳大利亚等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和经济体基于各自的社会经济背景,以能源和气候变化为核心,制定相应的政策,通过不同模式向低碳未来迈进。

1.欧盟拟引领全球步入低碳时代欧盟一直是应对气候变化的积极倡导者,积极致力于推动国际温室气体减排行动。

自英国提出“低碳经济”后,欧盟各国不同程度地给予了积极的评价并且采取了相似的战略。

欧盟大力倡导低碳经济的原因同样出自对保障整个欧盟能源和气候安全的考虑。

作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和第二大能源消费体,欧盟本身的能源匮乏问题始终是其经济社会发展的最大障碍之一。

目前整个欧盟是全球最大的石油和天然气进口商,约80%以上的石油和近60%的天然气都来源于其他国家和地区,这极大地凸显了欧盟潜在的能源危机和能源政策的脆弱性。

为了进一步推动能源供应的多元化以及实现《京都议定书》所规定的温室气体减排目标,欧盟各国领导人于2007年初通过了欧盟委员会提出的一揽子能源计划,制定了能源和温室气体减排的目标,充分利用其在能效、可再生能源和碳等低碳技术领域的领先优势,增强欧盟国家长期的战略竞争力和综合实力,从而带动欧盟经济向高能效、低排放的方向转型,并以此引领全球进入“低碳时代”,创建低碳未来。

应对气候变化和推进低碳发展道路,将会随着欧盟各国相继颁布实施协调统一的政策法规而逐渐促进欧盟低碳经济体系的形成。

例如,英国在2007年已经通过了全球首部应对气候变化的专门性国内法律文件——《气候变化法》。

与此同时,随着伊拉克战争后欧美关系的重新拉近,欧盟和美国正致力于发展“新型跨大西洋经济伙伴关系”,而应对气候变化由于涉及到全球环境资源分配的代内公平和代际公平问题,将更可能在民主公平的共同价值观导向下,推动欧美在八国集团或经合组织等相关国际机制下开展低碳经济合作。

482.日本倡导建立“低碳社会”作为《京都议定书》的发起和倡导国,日本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注重与国家能源战略的协同效应。

日本由于国内能源资源匮乏,因而一直重视能源的多样化,并在提高能源使用效率方面作出了很多努力。

日本投入巨资开发利用太阳能、风能、光能、氢能、燃料电池等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技术,并积极开展潮汐能、水能、地热能等方面的研究。

2007年5月,日本经济产业省提出一项新计划,决定在未来五年投入2090亿日元发展清洁汽车技术,目的不仅是要大大降低燃料消耗,还要降低温室气体的排放量。

日本政府已将应对全球气候变暖作为其施政的主要议题之一,首相福田康夫表示将充分利用能源和环境方面的高新技术,引领全球并且把日本打造成为世界上第一个“低碳社会”。

为此,日本将会制定《能源环境技术革新方案》,在全球推广其能源和环境领域最为尖端的技术,加速研发节能技术,推广生物燃料的生产技术以及燃料电池的商业化运行,并且长期探索温室气体零排放的划时代技术。

3. 美国大力推动清洁能源技术开发和应用尽管在应对气候变化的国家承诺和义务方面,美国政府长期以各种理由保持较为消极的态度,然而美国也深知技术进步在未来世界政治经济竞争中的重要性。

自2007年开始,布什政府应对气候变化的态度开始转向,包括高度关注市场机制下温室气体减排和能源有效利用的技术创新。

这一方面是美国政府改善自身国际形象的举措,同时也反映出美国政府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的战略调整,希望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方面重新领导国际事务;另一方面也是美国政府部门和工商企业对于未来国际政治经济发展局势,以及气候变化背景之下所带来的商业机遇的重新认识和把握。

美国近期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最受关注的举措,就是2007年在布什总统倡议下发起的主要经济体能源安全和气候变化会议。

美国所倡导的涵盖所有主要经济体的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框架,尤其是着眼于其他主要发达国家长期在能源效率和可再生能源方面的技术和市场优势,以及经济快速增长的主要发展中大国对美国经济社会所形成的挑战,实质上是为了排除全球气候资源所谓的“免费搭车者”,从而不削弱美国经济的比较竞争优势,通过其近年来大力发展的清洁能源技术,继续从根本上主导未来世界经济的发展。

在政府和市场的共同推动下,美国在当前和未来的温室气体减排技术和发展低碳经济方面有可能获取全球优势。

而随着美国政府对温室气体减49排和发展低碳技术战略性思考的进一步深入,美国国内应对气候变化的政治意愿已经出现极大的转变,并且将会成为其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性因素。

2007年,美国至少有七项涉及应对气候变化的法案在国会层面进行讨论,其中最新的《美国气候安全法》也正在参议院进行最后的讨论;2007年7月11日参议院提出的《低碳经济法案》更是以低碳经济为名,明确了促进零碳和低碳能源技术的开发与应用,并且通过制度安排为其提供经济激励机制。

虽然美国有关应对气候变化的立法过程仍然曲折并面临诸多挑战,但可以看出,发展低碳技术与低碳经济的思路以及相应的国家战略转型,已经得到了美国政府众多高层人士的重视。

三、中国特色的低碳发展道路在世界各国都积极朝向低碳经济迈进的同时,中国走低碳发展道路具有重大的内外驱动力。

鉴于低碳经济的复杂性,不存在统一的发展模式。

作为正在崛起中的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的发展中大国,中国应认真审视低碳道路的内涵和发展方向,制定可行的战略和选择合适的路径,把发展低碳技术和探索低碳道路融入到中国的可持续发展进程中,不断提升国家核心竞争力,争取更多的发展时间和更大的发展空间。

中国的低碳发展道路,应该是立足于基本国情并且符合世界发展趋势的渐进式道路。

首先,低碳发展应作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切实措施,并体现在可持续工业化和可持续城镇化的具体实践中。

其次,低碳道路应该把提高能效、促进节能减排目标的实现作为核心,同时倡导高能效低排放以及多元化的能源供应体系,保障中国长期的能源安全,特别是解决国际政治经济局势波动状况下的油气安全问题,缓解中国能源需求长期扩张的压力和提供更大的能源品种选择空间。

第三,发展低碳经济应同缓解中国当前和未来能源环境问题紧密结合,减少主要源自化石燃料开发利用所产生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二氧化碳等污染物,而二氧化碳减排的战略技术和政策措施,对于今后要承担的国际义务而言尤其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第四,结合中国的能源资源禀赋以及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的历史背景,发展低碳经济要成为提供符合国情的现代化能源服务的有力保障,走低成本的发展道路,从而实现更加经济、公平的能源供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