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第三单元第10课《谈中国诗》素材挖掘与写作运用

合集下载

2020-2021学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第三单元《谈中国诗》教案

2020-2021学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第三单元《谈中国诗》教案

《谈中国诗》教学设计【教材分析】<<谈中国诗》是必修5第三单元中的第三篇文章。

这单元学习文艺评论和随笔,学习本单元除了把握文章的基本观点,最好能调动学生自己平时阅读作品的艺术体验,与文章中的相关评论做一番比较。

参照文章的写法试着对自己熟悉的作品也做一点分析和论说。

基于此,我是如下进行设计教学的:【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作者及其作品;了解中国诗歌与西方诗歌的异同;掌握比较研究的方法(2)过程与方法:根据每段的关键句、中心句理清思路,从而了解中国诗歌与西方诗歌的异同;让学生找出文中哪些地方运用对比,作者怎样在对比中阐述自己看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热爱生活,热爱诗,热爱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教学重点】了解中国诗歌与西方诗歌的异同;掌握比较分析的方法【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理解分析含义深刻的语言,品味作者风趣幽默的语言特征【教学方法】自读;圈点勾画;思考探究【教具准备】多媒体投影【课时安排】1课时一、导语设计同学们,我们前面学习了林庚先生的《说“木叶”》,他由“木叶一词说开,谈到了中国古典诗歌的语音具有暗示性,这可以说是中国古典诗歌的一大特征。

除此之外中国古典诗歌还有什么特点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钱钟书先生《谈中国诗》。

(板书课题《谈中国诗》)二、作者简介:(出示幻灯片)钱钟书先生是现代文学研究家,作家,文学史家,古典文学研究家。

江苏无锡人。

他博学多能,兼通数国外语。

学贯中西,在文学创作和学术研究两方面均做出了卓越成绩。

他的著作有散文集《写在人生边上》,短篇小说集《人•兽•鬼》,长篇小说《围城》,文论及诗文评论《谈艺录》、《宋诗选》、《管锥篇》。

钱先生的治学特点是贯通中西,他的文章旁征博引、古今互见,融会多种学科知识,探幽入微,钩玄提要,在当代学术界自成一家。

因其多方面的成就,被誉为“文化大家”。

三、写作背景:本文是作者根据自己1945年在上海对美国朋友做的一篇英文演讲稿节译而成,作者通过对中西方诗歌进行比较,让我们对中国诗歌的特征有了更多的了解,这为中外朋友了解中国诗打开了一扇窗,是我国较早的中西对比诗论之一。

2020-2021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5第三单元10《谈中国诗》教案

2020-2021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5第三单元10《谈中国诗》教案

《谈中国诗》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作者及其语言魅力。

2.能区分中国诗歌与西方诗歌的异同。

能力目标1.概括段落大意,培养把握文章思路,分析文章结构的能力2.比较概括中国诗的特点,培养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3.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德育目标体会诗歌的情感,培养学生的诗歌爱好,提升学生诗歌赏析水平。

●教学重点1.从段落构成分析入手,概括中西方诗歌的异同。

2.引导学生品味钱钟书先生语言,品味作品语言的修辞技巧。

●教学难点1.分析文章行文布局的特点。

2.赏析文章中语句的修辞方法。

●教学方法1.泛读法。

2.小组讨论法●教具准备多媒体投影●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步骤一导语设计我们先来看这几段精彩的语句:1、流言这东西,比流感蔓延的速度更快,比流星所蕴含的能量更巨大,比流氓更具有恶意,比流产更能让人心力憔悴。

2、他并无中文难达的新意,需要借英文来讲;所以他说话里嵌的英文字,还比不得嘴里嵌的金牙,因为金牙不仅妆点,尚可使用,只好比牙缝里嵌的肉屑,表示饭菜吃得好,此外全无用处。

3、上帝会懊悔没在人身上添一条能摇的狗尾巴,因此减低了不知多少表情的效果。

4、有鸡鸭的地方:粪多;有年轻女人的地方:话多。

二作者及背景1. 钱钟书:现代文学研究家、作家,字默存,号槐聚,曾用笔名中书君。

代表作是长篇小说《围城》。

无论他的小说或散文,都具有机智隽永的特点。

(见课件)2. 著作书目《写在人生边上》散文集;《人·兽·鬼》短篇小说集; 《围城》长篇小说;《谈艺录》诗话;《管锥篇》文论;《七缀集》文论集。

3.写作背景本文发表于1945年12月,收入《钱钟书散文》(浙江文艺出版社1997年版)。

原稿为英文,是他1945年12月6日在上海对美国人的演讲,后节译为中文。

三课前预习:1.下列词语中红色字注音全正确的一项:A、梵(fàn)文倾轧(yà)轻鸢(yuān)剪掠引吭(kàng)高歌B、颦蹙(píncù)给(jǐ)予吞声咽(yàn)理应(yìng)运而生C、缄(qiān)默精髓(suǐ)呶呶(náo)不休数(shuò)见不鲜D、叫嚣(xiāo)熨(yùn)帖了(liǎo)不足奇一蹴(cù)而至2.积累下列成语回肠荡气:形容文采,乐曲等十分动人。

人教版必修五:第三单元第10课谈中国诗 课件(共44页)

人教版必修五:第三单元第10课谈中国诗 课件(共44页)

1932 年在清华结识杨绛先生,次年毕业,赴上海光 华大学执教。1935 年,与杨绛完婚,然后同赴英国留学。 两年以后,获博士学位。之后随杨绛赴法国巴黎大学从事 研究。1938 年,被清华大学破例聘为教授,次年转赴国 立蓝田师范学院任英文系主任。1941 年,珍珠港事件爆 发,被困上海,任教于震旦女子文理学校。抗战结束后, 任上海暨南大学外文系教授兼南京中央图书馆英文馆刊 《书林季刊》编辑。
符。 (4)错误 与“克服了许多难以想象的困难”矛盾。
4.近义词辨析
(1)情调·情趣
辨析:“情调”指情趣格调;“情趣”指性情志趣或情 调趣味。
运用:①白色的服装加上阳光的温暖色调和环境为寒
冷的冬季增添了一份别样的

②尽管当日细雨蒙蒙,但前来赏杏的游客依旧络绎不
绝,细雨中的银杏别有一番独到
,令人流连忘返。
(2)熟悉·熟习
辨析:“熟悉”指知道得清楚、详细;“熟习”指(对 某种技术或学问)学习得很熟练或了解得很深刻。
运用:我对张立很
,不但因为他对电脑操
作技术很
,而且乐于助人。
答案:(1)①情调 ②情趣 (2)熟悉 熟习
一、阅读课文第 1~2 自然段,回答下面的问题。 1.作者为什么认为“发这个问题的人一定是位外国 读者,或者是位能欣赏外国诗的中国读者”? 对应考点:理解句子的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的观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第三单元第10课《谈中国诗》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第三单元第10课《谈中国诗》教学设计

《谈中国诗》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理解中国诗的特征。

2、感受本文生动、机智的语言,体会其深入浅出、化抽象为形象的妙处。

3、体会比较法的妙用,学习使用这种方法。

4、培养学生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5、通过本文的学习,激发学生对我国优秀的诗歌艺术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1、引导学生理解分析含义深刻的语言,品味作者用语之机巧。

2、品析文章中比喻的妙用。

教学方法:诵读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课时:2课时第一课时一、导入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的钱钟书的《谈中国诗》,请大家先研究一下题目,如果把“谈”换成“论”即“论中国诗”,会有什么不同呢?【明确】“谈”更平和、随性、随意,印象多一些“论”更严肃、庄重、正规,理论性更强一些那么,我们这是用了一种什么方法在研究问题呢?【明确】比较的方法在比较中我们似乎更容易搞清楚很多问题,弄清楚事物的本质特点。

我们已经学了不少中国诗了,如果让你给一群外国朋友讲讲中国诗的特点,让外国朋友对中国诗有一个大致的了解,你准备怎么讲、讲些什么呢?学生低语交流,可指名2—3名学生试讲,大家点评。

假如我是中国教授钱钟书(当然,我肯定没他有才),你们是美国人。

那我来给你们讲中国诗,你们最想了解中国诗的什么呢?【明确】中国诗有何特点?与外国诗作比较,有何异同?下面我们来学习钱钟书的文艺评论《谈中国诗》,看看文化大家是怎么谈论中国诗的?请大家拿起笔,快速通读全文。

二、走近作者钱钟书(1910—1998),现代文学研究家、作家。

字默存,号槐聚,曾用笔名中书君。

江苏无锡人。

主要著作有《谈艺录》(1948)、《管锥编》(1979)、《宋诗选注》(1958)。

钱钟书同时还著有散文集《写在人生边上》(1941),短篇小说《人·兽·鬼》(1946),长篇小说《围城》(1947)等。

无论他的散文或小说,都具有机智隽永的特点。

特别是他的讽刺性长篇小说《围城》,更能够显示他的独特的风格,才情横溢,妙喻连篇,刻画人物惟妙惟肖,具有独特的艺术特色。

人教版高二语文必修五文档:第三单元第10课谈中国诗 含答案

人教版高二语文必修五文档:第三单元第10课谈中国诗 含答案

第10课谈中国诗清新俊逸的李白,沉郁顿挫的杜甫,恬静闲适的王维,大江东去的苏轼,晓风残月的柳永,独上兰舟的李清照……或许,行云流水间,沉郁浩渺的情愫已然融化于笔捺纵横之中;抑或,顿挫凝滞的思绪早已化为兵车辘辘行。

那诗,那诗行,承载了千百年的诗史,我们只是莫名地敬仰;这词,这曲牌,婉转长吟了上千载,我们依然是懵懂地崇拜。

当大师旁征博引地诠释“中国诗”时,不知浸染于世俗名利的心灵,还能否回望,停顿,驻足守候呢?美字体跃跃诗情在眼前,聚如风雨散如烟敢为常语谈何易,百炼工纯始自然赏美文论快乐钱钟书这一天!我们终于享受到永远的快乐。

你看,快乐的引诱,不仅像电兔子和方糖,使我们忍受了人生,而且仿佛钓钩上的鱼饵,竟使我们甘心去死。

这样说来,人生虽痛苦,却不悲观。

把快乐分肉体的和精神的两种,这是最糊涂的分析。

一切快乐的享受都属于精神的,尽管快乐的原因是肉体上的物质刺激。

小孩子初生下来,吃饱了奶就乖乖地睡,并不知道什么是快活,虽然他身体感觉舒服。

缘故是小孩子时的精神和肉体还没有分化,只是混沌的星云状态。

洗一个澡,看一朵花,吃一顿饭,假使你觉得快活,并非全因为澡洗得干净,花开得好,或者菜合你的口味,主要因为你心上没有挂碍,轻松的灵魂可以专注肉体的感觉,来欣赏,来审定。

要是你精神不痛快,像将离别时的筵席,随它怎样烹调得好,吃来只是土气息、泥滋味。

那时刻的灵魂,仿佛害病的眼怕见阳光,撕去皮的伤口怕接触空气,虽然空气和阳光都是好东西。

快乐时的你,一定心无愧怍。

发现了快乐由精神来决定,人类文化又进一步。

发现这个道理,和发现是非善恶取决于公理而不取决于暴力,一样重要。

公理发现以后,从此世界上没有可被武力完全屈服的人。

发现了精神是一切快乐的根据,从此痛苦失掉它们的可怕,肉体减少了专制。

精神的炼金术能使肉体痛苦都变成快乐的资料。

于是,烧了房子,有庆贺的人;一箪食,一瓢饮,有不改其乐的人;千灾百毒,有谈笑自若的人。

所以我们说,人生虽不快乐,而仍能乐观。

2021-2022年高中语文 3.10《谈中国诗》说课稿 新人教版必修5

2021-2022年高中语文 3.10《谈中国诗》说课稿 新人教版必修5

2021-2022年高中语文 3.10《谈中国诗》说课稿新人教版必修5教学目标 1.理解中国诗的特征。

2.掌握字词、文学常识、名言名句等基础知识。

3.学习本文语言幽默风趣的特点。

教学重点 1. 基础知识积累及应用。

2. 理解中国诗“富于暗示”的特点。

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和深入研究,由课内向课外延伸,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教学过程是一个“诗的国度”。

不仅戏曲“以诗为词”,小说“有诗为证”,而且书法也要写诗,绘画也要题诗。

然而,什么是中国诗的一般印象呢?中国诗有什么特征呢?让我们来听听玩转中西文化的魔术师——钱钟书先生的见解。

(板书课题《谈中国诗》)二、作者简介钱钟书(1910——xx),我国现代文学研究家、作家、文学史家和古典文学研究家。

字默存,号槐聚,曾用笔名中书君等。

钱先生的治学特点是贯通中西、古今互见,融会多种学科知识,探幽入微,钩玄提要,在当代学术界自成一家。

因其多方面的成就,被誉为文化大家。

在其六十余年的学术生涯中,他除了创作出大量的有非凡的思想原创性和学术开拓性的论著,在中国现代史上独树一帜,因而使得研究“钱学”成为中国现代学术史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同时亦成为反思百年中国人文发展的一个不容忽视的话题。

主要作品有《管锥篇》《谈艺录》《宋诗选注》及唯一的长篇小说《围城》,另有短篇小说集《人·兽·鬼》,散文集《写在人生边上》。

1998年12月19日,在北京病逝,在翌日新华社播出的新闻通稿中出现“永垂不朽”字样。

三、简介背景、文是一篇文艺论文,是作者根据自己于1945年12月6日在上海对美国朋友做的一篇英语演讲稿节译而成的。

作者通过对中外诗歌的源流、形式、意韵、风格以及内容等方面的比较,突出了中国诗的独特性和普遍性,为外国朋友了解中国诗打开了一扇窗。

是中国较早的中西比较诗论之一。

四、整体感知,理清思路文章共有8段,思路如下:第1段,谈“中国诗”的前提与立场。

第2段,中国诗的发展“早熟”的特色。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谈中国诗》课文原文及教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谈中国诗》课文原文及教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谈中国诗》课文原文及教案《谈中国诗》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的一篇课文,以下是该课文的原文及教案。

《谈中国诗》课文原文:中国诗自古以来就享有盛名,并对世界各国的诗歌创作有很大的影响。

中国古代诗歌以五言、七言为主,既有豪放雄浑的作品,也有婉约细腻的作品。

唐代诗人王之涣在《登鹳雀楼》一首诗中写道:“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而晚唐诗人杜牧则在《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中写到:“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这些诗句无论是从意境还是修辞手法上,都给人以深厚的艺术享受。

中国古代文人酷爱自然,他们喜欢描绘自然的景色,通过自然景观来表达自己的思想与感情。

例如唐代诗人王之涣在《登鹳雀楼》中运用山、河的景色来抒发自己的豪迈之情,展现了自然景色所具有的壮丽与伟大。

而晚唐诗人杜牧则在《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一首诗中通过写冷月、画屏、流萤等具体景物,表达了自己对宁静与美的追求。

这些诗句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把人与自然和谐统一起来,给人以思辨和感悟。

中国古代文人不仅注重自然写景,还注重抒发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他们通过对自己内心世界的描述,表达出自己对人生、时代和社会的思考与感受。

例如唐代诗人杜牧在《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中写到:“月明星稀乌鹊南,银烛秋光冷画屏。

轻罗已为佳人瘦,画楼西畔桂堂东。

”这些诗句通过对孤独、寂寞、凄凉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时代浮躁、物欲横流的反思。

他们渴望那种宁静、和谐、美好的生活,并通过诗歌来呼唤与追求这种理想生活。

中国古代诗歌是中国文化宝库中的瑰宝,它以大胆豪放、婉约细腻的艺术表现方式,给人带来了深厚的艺术享受和思考的空间。

它通过描绘自然景色,抒发情感与思想,展现了中国古代文人的人文情怀和审美追求。

它不仅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为世界诗歌创作提供了宝贵的借鉴和启示。

《谈中国诗》课文教案:一、课文背景介绍:本篇课文主要介绍了中国古代诗歌的特点和影响,并通过具体诗句的分析,让学生感受到其深厚的艺术享受和思辨的空间。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同步课件:第10课 谈中国诗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同步课件:第10课 谈中国诗

1937年毕业于英国牛津大学,获副博士学位,又赴法国 巴黎大学进修法国文学。1938年秋归国,先后任昆明西 南联大外文系教授、湖南蓝田国立师范学院英文系主 任。1953年后,在北京大学文学研究所任研究员。曾任 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 围城
代表作:《管锥编》《谈艺录》《宋诗选注》和短 篇小说集《人·兽·鬼》、长篇小说《________》、散文 集《写在人生边上》。
要点二 背景寻踪
钱钟书先生在观察中西文化事物时,总是表现出一 种清醒的头脑和一种深刻的洞察力。他不拒绝任何一种 理论学说,也不盲从任何一个权威。他毕生致力于确定 中国文学艺术在世界文学艺术殿堂中的适当位置,从而 促使中国文学艺术走向世界,加入到世界文学艺术的总 的格局中去。为此,他既深刻地阐发了中国文化精神的 深厚意蕴和独特价值,又恰当地指出了其历史局限性和
数 shuò数见不鲜
shù
数字
2.字形辨认
biàn 辫 子 biàn 辨 别 争biàn 辩 花bàn 瓣
zhuó 卓 然 泥nào淖 船zhào 棹 dào 悼 念 chuò 绰 号
liáo 撩 人 liáo 缭 绕 liáo 潦 草 liáo 嘹 亮
归nà 纳 nà 呐 喊 方 ruì 枘 圆凿 百nà 衲 衣 蚊ruì 蚋
要点四 词语运用
1.近义辨用 (1)悠久·悠远 辨析 悠久:年代久远。悠远:①离现在时间长; ②距离远。 悠远辨用 ①新疆的美体现出一种奇异的空灵,她更似 一个________的梦境,而非一种触手可及的亲悠切久。 ②龙岩不仅山川秀美,物产丰富,而且历史
(2)数见不鲜·司空见惯 辨析 数见不鲜:经常看见,并不新奇。司空见 惯:指看惯了就不觉得奇怪。两者都有“见多了,不足 为奇”的意思,区别在于:“数见不鲜”表示的“不足 为奇”客观性强,语义重;“司空见惯”表示“某人认 为某物或现象常常见到”,主观性强。 司空见惯 辨用 ①虽然这种场景对他来说,早已________, 然而,这是一朵在中华民族的广阔的土地上数首见次不鲜升起的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五课件:第三单元 第10课 谈中国诗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五课件:第三单元 第10课 谈中国诗

钱钟书的确倜傥潇洒,令人钦羡,但与陈寅恪相比,他缺少一 点担当。他太智慧了,看透了一切,就像他的《围城》里所寓 家庭、事业,都是靠不住的,万象皆空,一切都被他讽刺得一 他在哪里?他在干什么?《海马歌舞厅》的主题歌有一句:“ 变化无奈潇洒又何妨!”我觉得很适合钱钟书的形象。我曾经 书就是一个有学问的王朔,大概偏激了一点。可能钱钟书自有 从“诗分唐宋”到“论难一概”,既是一种智慧,也是一种困 以说明《谈艺录》更靠近中国传统诗话的源流,还不是严格意 著作。所以,今天没有必要继续爆炒钱钟书的一些时代局限性 的学术时代正在来临,中国文化应该以一份平常心汇入整个人 看透人世的一切,什么都不放在心上。
文苑氧吧 生成素养
学贯中西和以中贯西 ——读《谈艺录》偶感
孔庆东 钱钟书一直被视为“学贯中西”的顶尖人物,但他自己并不 文学”学者。实际上,我觉得他的工作并不是“学贯中西”,而 西方的东西在他那里已经完全中国化了。在文言的铁幕后面,他 国式的消化和理解。你读到他文章中引用的西文,有很流畅的感 在说话,尤其是他把那些西文都翻译成文绉绉的中国式句子,更 变夷”的洋务派文化策略。这样的“学贯中西”比起林琴南时代当然 钱钟书对西方文化进行中国式的消化和理解,在沟通的同时“遮 化的精神与气质。 用中国文化改造西方文化。
2.“中国诗是早熟的。早熟的代价是早衰”的含意是什么 答案 “中国诗”指中国诗的发展特点;“早熟”指纯 精髓和峰极,在中国诗里出现得异常之早;“早衰”指 至崇高的境界,以后就缺乏变化,而且逐渐腐化。这句 对比,从诗歌发展的角度,简要地说明了中国诗的艺术 的负面影响。
2 深度研读
1.课文的结构布局有什么特点?
2.本文是如何运用对比手法描写中国诗的独特风格的? 答案 本文题目是“谈中国诗”,作者并不仅就中国诗而 外国诗作比较,通过比较,发现中国诗的特点及风格。如 诗为主时,与外国史诗、戏剧诗比较;谈中国诗篇幅短小 诗作比,“比了西洋的中篇诗,中国长诗也只是声韵里面 谈中国诗笔力轻淡、词气安和时和西洋的雄厚、沉重、豪 就是通过这些对比,把中国诗的独特风格描写出来的。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教案3.10谈中国诗新2055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教案3.10谈中国诗新2055

《谈中国诗》教案●教学目标1.反复诵读,了解大概。

本文写得典范古雅,但凡遣词造句、行文布局、佳构机巧、言语妙喻都需要深入口味,反复吟诵。

2.串通文义,学习文法。

理解本文首先需要掌握文章的行文结构。

此文结构最大的特点在于开篇立论,明确论述的原则,然后逐层展开,分别论述,而在论述中又不失良机,随时比较,广引博征,使文章跌宕生姿,别具风采。

3.不求全貌,雕琢精义。

理解本文的另一要点在于不求全貌,但求精雕细琢;特别是文中生动奇巧的妙言妙语,要用心揣摩体会。

●教具准备多媒体投影●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步骤一、导语设计同学们,我们以前学过不少诗歌,大家能背几首吗?(学生试背三两首)那么,这些诗歌有怎样的特点呢?(学生自由发言:语言的形象性、凝练性,结构的跳跃性等)如果要更进一步了解诗的特点,那么我们就听听学贯中西的钱钟书先生是怎样说的。

(板书课题《谈中国诗》)二、作者简介出示投影:钱钟书先生1910年出生于江苏无锡,1933年清华大学外文系毕业,1935年赴牛津大学攻读,获B.Litt.(Oxon)学位。

后又至巴黎大学研究法国文学。

归国后,曾任昆明西南联大外文系教授,国立师范学院英语系主任,上海暨南大学外语系教授,中央图书馆外文部总编纂等。

解放后,任清华大学外文系教授。

1953年转任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哲学社会科学部学部委员。

新时期又担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院特邀顾问,还曾任第六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七、八届全国政协常务委员。

钱先生博学多能,兼通数国外语。

学贯中西,在文学创作和学术研究两方面均做出了卓越成绩。

解放前出版的著作有散文集《写在人生边上》,用英文撰写的《十六、十七、十八世纪英国文学里的中国》,短篇小说集《人•兽•鬼》,长篇小说《围城》,文论及诗文评论《谈艺录》。

其中《围城》有独特成就,被译成多国文字在国外出版。

《谈艺录》融中西学于一体,见解精辟独到。

解放后,钱先生出版有《宋诗选》《管锥篇》五卷、《七缀集》《槐聚诗存》等。

语文人教必修5第10课谈中国诗课件

语文人教必修5第10课谈中国诗课件

观点二:居高临远,征古今引中外,有较强的知识性。作 者站在历史和文化的高度,自由地驾驭着古今中外的一切文史 资料。他引用的国外资料中,有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意 大利、希腊、俄罗斯、捷克乃至印度等国的资料;涉及的范围 包括文学、哲学、历史学、艺术等。引用中国的文史资料,从 古到今,那就更多了。
观点三:讲道理,发议论,幽默风趣。演讲以说理为主, 但它的说理,不同于论文,往往是艺术的谈笑风生。当然,学 者的幽默风趣,不是低俗的插科打诨,而是具有高雅的品位。 难怪有人把这种学者随笔又称为小品文。
(2)轻松幽默的语言。大量运用类比和比喻,语言轻松、幽 默,似随口而出,而意趣盎然。如谈到中国诗的发展时,以中 国绘画的特点进行类比,既使读者清楚地认识到中国诗发展的 迅速,又拓深了文章的内容,作者又以“中国人的心地里,没 有地心吸力那回事,一跳就高升上去”的幽默诙谐的说法,形 象地说明了中国诗发展的高度。
夯实基础自主学 课堂内外话阅读
课堂探究破重难 课时作业
夯实基础自主学
夯基固本 熟记要点 自主学习 整合知识
1.走近作者
钱钟书(1910—1998),字默存,江苏无锡人。文学研究家、作
家、文学史家和古典文学研究家。“当代第一博学鸿儒。”(夏
志清语)他不仅精通英文、法文、德文、意大利文及西班牙文、
(4)情调·情绪 都与思想感情有关。“情调”指思想感情所表现出来的格 调;事物所具有的能引起人的各种不同感情的性质。“情绪” 指①人从事某种活动时产生的兴奋心理状态;②不愉快的情感。 【即时小练】 有一群喜欢把自己挚爱的家映射到镜头之下的人。他们所 拍摄的或是充满童趣的可爱之家,或是温馨浪漫的幸福之家, 或是 异域 情调 的华 丽之家。每 一幅图片都在表达 一份快乐 的情绪,都在述说一个幸福的故事。

高中语文5第3单元第10课谈中国诗素材

高中语文5第3单元第10课谈中国诗素材

《谈中国诗》备课素材课文精讲:钱钟书是20世纪我国最杰出的学者之一。

他不仅精通英文、法文、德文、意大利文及西班牙文、拉丁文,而且对西方古典的和现代的文学、哲学、心理学以及各种新兴的人文学科,都有很高的造诣和透辟的理解。

钱先生还是幽默大师,其隽思妙语,常常令人捧腹。

一位听到过他演讲的德国教授对他佩服得“五体投地",连说“他是我生平仅见学养深厚的知识分子”.1945年12月6日,钱先生面对一群客居上海的美国人,畅谈中外诗歌。

《谈中国诗》就是钱先生根据这次演讲的英文稿节译而成的,节译稿约5000字,入选课本时编者又作了删节.一、积累·整合1.补充注释比较文学:一种跨文化与跨学科的文学研究。

它要求研究在不同文化和不同学科中人与人通过文学进行沟通的种种历史、现状和可能。

它致力于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理解,并希望相互怀有真诚的尊重和宽容.轻鸢剪掠:像轻盈的老鹰掠过天空。

文中说中国诗跟西洋诗相比显得简短轻灵。

诗心:文中指诗歌表达的内容,跟“诗体”(诗歌的艺术形式)相对。

尖刻斩截:文中指尖锐深刻干脆利落。

逗:文中是表现、呈现的意思.穷边涯际:文中指语言文字的边际、深处.穷,尽头。

遥思远怅:怅惘地远望.怅,“望其还而未至为恨也”(《说文解字》段玉裁注).吞言咽理:文中形容受感动而说不出话语和道理的情形。

咽,吞咽。

深挚于涕泣和叹息:深切诚挚到流泪叹息(的程度)。

拔木转石:使树木连根拔起,使大石头转动,形容威力大.浪漫主义:作为创作方法和风格,浪漫主义在表现现实上,强调主观与主体性,侧重表现理想世界,把情感和想象提到创作的首位,常用热情奔放的语言、超越现实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塑造理想中的形象。

古典主义:欧洲文艺复兴后产生的一种崇尚理性和自然的文艺思潮。

它的代表人物在创作实践和文艺理论上,把古希腊罗马时代的文艺视为必须仿效的崇高典范,从中吸取题材、情节、形象和创作经验,并赋予它们新的历史内容。

2.结构主旨第一部分:说明“谈中国诗"的基本“立场”—-比较文学的立场,即在中外诗歌的比较中,介绍“中国诗的一般印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谈中国诗》素材挖掘与写作运用素材挖掘:【素材清单】《谈中国诗》通过对中外诗歌的列举和对比,对中国诗歌这一文学体裁进行了讨论和分析,阐明了中国诗歌所具有的特征:以抒情诗为主,篇幅短小,富于暗示,笔力轻淡、词气安和等。

同时对中西诗本位思想提出批判,表明了研究中国诗歌的正确态度。

【写作素材】1、什么是中国诗的一般印象呢?发这个问题的人一定是位外国读者,或者是位能欣赏外国诗的中国读者。

一个只读中国诗的人决不会发生这个问题。

他能辨别,他不能这样笼统地概括。

他要把每个诗人的特殊、独个的美一一分辨出来。

具有文学良心和鉴别力的人像严正的科学家一样,避免泛论、概论这类高帽子、空头大话。

他会牢记诗人勃莱克的快语:“作概论就是傻瓜。

”假如一位只会欣赏本国诗的人要作概论,他至多就本国诗本身分成宗派或时期而说明彼此的特点。

他不能对整个本国诗尽职,因为也没法“超以象外,得其环中”,有居高临远的观点。

因此,说起中国诗的一般印象,意中就有外国人和外国诗外国诗在。

这立场是比较文学的。

2、在《谈中国诗》中,钱先生写道:“我们的诗人也说,‘此时无声胜有声’;又说,‘解识无声弦指妙’。

有时候,他引诱你到语言文字的穷边涯际,下面是深秘的静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淡然离言说,悟悦心自足。

’有时他不了了之,引得你遥思远怅;‘美人卷珠帘,深坐顰蛾眉;但见泪痕湿,不知心恨谁。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云深不知处。

’这‘不知’得多撩人!”钱钟中书先生的这段话无疑进一步加深了我们对中国诗歌的了解。

中国诗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中国诗意蕴丰富,令人回味无穷;中国诗音调和谐、语言凝练、含蓄隽永,读来令人神往。

中国诗歌是我们民族文1化的精髓,每一位中华民族的子孙都理所当然地热爱中国诗歌,继承和发扬这一优秀文化传统。

3、1929年,钱钟书以英文满分的成绩,考人清华大学外文系,成为吴宓教授的得意门生。

他上课总是边听课边看闲书,或作图画,或练书法,但每次考试都是第一名。

吴宓对这个天才更是“青眼相加”。

1933年,钱钟书即将从清华外文系毕业,校长冯友兰亲自告之,他将被破格录取,留校继续攻读西洋文学研究硕士学位。

钱钟书却一曰拒绝,并“狂妄”地说:“整个清华,叶公超太懒,吴宓太笨,陈福田太俗!没有一个教授有资格充当钱某人的导师!”不久,“长舌”的周榆瑞将这话告诉吴宓。

吴宓一笑,平静地说:“Mr.Qian 的狂,并非孔雀亮屏般的个体炫耀,只是文人骨子里的一种高尚的傲慢。

这没啥。

”吴宓先生真诚、大度,钱钟书也同样磊落、坦荡。

对于“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的学生,吴宓老师坦然表示佩服,一再宽容谦让。

钱钟书却在《吴宓日记>序》中谦恭地写:“我愿永远列名吴先生弟子之列。

”师生各自的人格风范,跃然纸上,正是难得的君子修为。

4、当代大学者钱钟书,终生淡泊名利,甘于寂寞。

他谢绝所有新闻媒体的采访,中央电视台《东方之子》栏目的记者,曾千方百计想突破钱钟书的防线,最后还是不无遗憾地对全国观众宣告:钱钟书先生坚决不接受采访,我们只能尊重他的意见。

5、钱钟书是本世纪我国最杰出的学者之一。

他不仅精通文、法文、德文、意大利文及西班牙文、拉丁文,而且对西方古典的和现代的文学、哲学、心理学以至各种新兴的人文学科,都有很高的造诣和透辟的理解。

一位听过他讲演的德国教援对他佩服得“五体投地”,连说“他是我生平仅见学养深厚的知识分子”;一位美国学者则称他是“当今世界匕最伟大的智者之一”从《谈中国诗》一文,我们看以看出钱钟书先生知识之丰富,学问之广博。

6、钱钟书先生和夫人杨绛爱书如命,淡泊名利。

“文革”期间,二人均被送进“五七干校”劳动。

住草棚,吃粗粮,生活艰苦,但他们并不在意。

而最使他们难受的就是没有书读。

杨绛在《干校六记》中感慨地写道:“什么物质享受,全都舍得,没有书却不好过日子。

”国外出版商给他们稿酬,老两口不取现金,而是开出一大串书单子,要求对方以实物支付。

对身外之物,他们看得极淡泊。

法国政府要授予钱钟书勋章以表彰他“对中法文化交流的贡献”,他辞绝了。

《围城》成电视连续剧后,电视台付给他稿酬,钱钟书执意不收。

国内18家电视台联合拍摄《当代中华文化名人录》,钱钟书列入第一批36人之中,他婉言谢绝了。

当有人告诉他,拍摄者会有一笔酬金时,钱钟书莞尔一笑说:“我都姓了一辈钱,难道还迷信钱吗?”7、钱钟书先生做学问的认真是众人皆知的,周振甫先生在他的很多文章中称赞钱钟书先生做学问的踏实和认真。

周先生引用钟书先生的《谈艺录》中的一例来说明钟书先生的认真,即对苏轼的“春江水暖鸭先知”的批评。

振甫先生称赞钟书先生说:“钱先生的谈诗是实事求是的。

他看了袁枚的话并不罢手,还要把毛奇龄的话来看;看了毛奇龄的话,还要找苏轼和唐人的原诗来看;还要参考王运的意见。

这种研究找方法是值得我们好好学习的。

”钟书先生的认真还表现在一些小事情上,如他的著作版后他总是从头到尾读一两遍,改正一些错误。

他送我的一版后他思是从头到尾读一两遍,改正一些错误。

他送我的一些书从来都是改后给我的,如他的《七缀集》中的第一篇《中国诗与中国画》最后注中,有一句:“理由是凑数的东西,最肯与人方便,一找就到。

”(原文)钱先生将“凑数”两字改为“凑趣”,还给我讲了两个字的区别。

这也是一种“痴气”,也许在某些人眼中钱先生太认真了。

8、钱先生对自己的女儿要求很严。

钱先生的女儿钱瑗是很有才华的学者,当时她是中国第一批公派留学英国的研究生。

钱瑗学的是比较枯燥的语言学,但她很用功,成为“文化大革命”后的第一批语言学专家,我曾经读过她的一篇用英语写的论文,写得非常好。

评论界也认为是很好的论文。

钱瑗永远是那么沉静,她有时听我们讲话,但很少插口。

钱先生对钱瑗是很关怀的,从杨绛先生写的—些文章中也可以看出来这种关怀和热爱。

所以我说钱钟书先生是个感情非常丰富的学者。

【素材激活】文化奇人钱钟书他是一位风华绝代的博学鸿儒,是一位踏踏实实的中国作:、学者,他不务虚名,落落自甘,淡泊自守,宠辱不惊,虚怀若谷,他没有叱咤风云的权势,也没有惊险神奇的经历,甚至没有“大师”“权威”的气势与派头,有的只是“叫驴拉磨”般的读书精神和学问修养。

他博学多能,兼通数国外语,学贯中西,学术上探幽入微,钩玄提要,甘愿寂寞,辛勤研究,在当代学术界自成一家、饮誉海内外,他一生的工作就是提炼和熔铸人类以往文化的精华,并努力把它推向更高更美的境界。

在他的人生道路上不管有多少曲折和苦头,自己受到过多么不公正的对待,他都不更改自己的选择,无怨无悔。

几十年来,历经风风雨雨,用他满腹才华和生花妙笔为我们的国家和人民提供着最好的精神产品,为世界的知识宝库积累着财富。

这是中国知识分子最重要、最可宝贵的品格。

对现代青年来说,他无疑是一个谜一般神秘而富于魅力的人物。

他潜心读书研究,不好拜客访友,也讨厌、憎恨别人拜访,客来常以病谢,积函多不作复。

在人们心目中,他的形象越加扑朔迷离,如云中之龙,见首不见尾,时露一鳞半爪,令人想象、神往。

他是平凡的,不平凡的是他的学问与成就,更不平凡的是他甘饴寂寞、淡泊自守的精神!他就是中西文化研究泰斗、化奇人、著名钱王后裔钱钟书。

写作运用:《谈中国诗》是钱钟书先生根据自己的一篇演讲稿节译而成的。

作者认为评论中国诗要全面了解诗人,用具体的事实作证据。

并且必须在相对比的前提下才能作出结论,建议听众从比较文学的角度研究中国诗,眤作出结论,建议听众从比较文学的角度研究中国诗,从而深刻理解本国诗歌。

启示人们。

论诗必须据本国文化根基而加以论述,只有这样才全面科学。

上述素材可以应用在“对比”“比较”“博学”“兼顾”“融会贯通”“精神文明”“珍惜”“传统文化”“继承”“创新”“诗与诗人”等相关话题、材料和命题作文中。

角度一:阐述与“对比”“比较”相关的话题《谈中国》诗》在行文布局上的主要特点是以综合为纲,以比较为网。

比如要回答“什么是中国诗的一般印象呢”,钱钟书巧妙地设下一个“陷阱”。

他告诉我们,要用这样的问题来提问是不合话的。

只有存具有居高临远的观点和将中外诗讲行对比的情况下。

只有在具有居高临远的观点和将中外诗进行对比的情况下才能作出合理的结论。

并且告诉读者,这种方法即是比较文学的方法。

文中的每一个论述几乎都包藏着对比和综合。

如中国诗的发展史问题。

就由伏尔泰所引出,然后道出自己独到的见解。

如谈中国诗的篇幅,则以爱伦·坡的话立论。

不仅指出了中国诗的特点及其原因,还指出了中国诗的特殊之处:简短的诗可以有悠远意味,收缩并不妨碍延长,仿佛我们要看得远些,每把眉眼颦蹙。

中国诗人要使你从“易尽”里望见了“无垠”。

角度二:阐述与“博学”“兼顾”“融会贯通”相关的话题《谈中国诗》一文中钱钟书融会多种知识,探幽入微,条理精辟地论述了中国诗歌的特点。

钱钟书的《谈中国:》也可以一个“通”字概括,即一是通古今,二是通中外,三是通学理。

中外相容,古今兼顾,且处处都设机巧,让读者回昧无穷。

运用范例1、人生如赛跑,或许更像行程——“在有限的时间内看你跑了多少路程”。

冯骥才之“路”得之,人生不求一路狂奔,但须一路兼程,延展“吾生须臾”的人生路程。

其实,“运动赛跑”与“人牛赛跑”是两种不同的心境,前者欲快速,后者求丰富。

前者更明了直接,后者却往往难以言喻。

固然,求速度不失其积极意义,然而在人生中只拿着一路飞奔的尺度去评价,难免心生急躁,如冲刺后的精疲力竭,落入迷惘与空洞。

“路漫漫其修远兮”,人生应以平和之心去求索路之丰富与充实。

因求索一生的长远,心境平和及行路笃定坚实,走到人生的边上。

钱钟书与杨绛老人的一生实为深远,数历浩劫,几经流离,时间对钱杨二老有限更稀缺,然终因他们心中满怀一份人生路程的求索之境,不骛于“赛跑的速度”,用漫漫时间刻出了《围城》《管锥编》这样的巨著,不慕于赛场边上的喝彩与掌声,用皓首穷经的经历走出了其一生的长远路程。

静思二老的人生赛跑,对人生之丰富的求寻不可谓一种避世,而应是智慧。

试比时下冲出象牙塔的作家们,有多少人用快餐文学向利益的飞速快感献媚,真正能静心治学以求深远之作的人太少了。

钱杨式的人生,人生赛跑是行路,是耕耘,更是对生命真谛的信仰。

在行程中求索,人生因放慢而充盈。

“路程”对于人生更有精神境界之味,坚于行驶拓展人生之路的人往往体悟深长,精神高尚。

弘一法师圆寂前曾书下:“华枝春满,天心月圆”,思及大师一生的数历红尘,由绚烂归至平淡,这便是一条长远的人生之路,然而这“路程”与其说是遭际,不如说是追求,对人生精神高地的追求。

如大师一样掸去时代加诸的尘埃,用一种肃穆庄严的态度去圆满内在的精神修为,这样的人生之途才可延展。

生命短暂但精神求索却令其漫长,由此观之。

人生的路程应是内心精神之路,而非是无知欢愉之路。

时下通病,多为“躁”字之谓。

急躁、浮躁、心急气躁,其实质多为运动式的赛跑,一心求快,或在欲望之中纵情色欲作“精神的路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