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100所名校单元测试示范卷(高三):语文新课标版 语文新课标全国14教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全国100所名校单元测试示范卷·高三·语文卷(十四)

论述类文章阅读(二)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春节民俗艺术对年味的强化

吕品田

感人的艺术氛围和铭心的审美经验,强化着国人对春节这一“文化空间”的审美期待。这种普遍而持久的社会心理,使“春节”成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构成。在春节这个狂欢时节,民俗艺术的文化功能、社会功能和教育功能得到了最大程度的发挥,民族文化的凝聚力也得到了最大程度的体现。

春节习俗促进了民间艺术的发展,而各具地域特色的节俗艺术也在生活中发挥着比审美欣赏更为广泛的社会作用。比如南方许多地区都有耍“板凳龙”的习俗,其每一节“龙身”由每家每户来制作,当龙灯耍到家门前时,这家人便将自己制作的一节“龙身”接上,龙灯如此越接越长,越耍越威风。这种全民参与的“行为艺术”既调动了人们过春节的积极性,也增进了村社邻里间的和睦与团结。

民间艺术特别能反映中国人的审美意识,其创作构思充满想象,极富浪漫色彩。比如人们把“鲇鱼”与富裕之意联系在一起,以之寄托“年年有余”的美好理想。民间艺术的造型无意模仿客观事物的自然特征,而强调物象所承载的人文观念,以至其表现形式自由而奔放,具有强烈的主观色彩,将中国“写意”艺术精神作了极致的发挥。民间艺术的整体格调清新质朴、刚健明朗,凸显着乐观主义的精神品格和美学气质,不像现在一些极端个人主义的艺术创作,极力表现焦虑、寂郁或惆怅等消极情绪。

有人说现在“年味淡了”,的确是这样。以前过年,人们会自己写春联、剪剪纸、扎灯彩、塑面花,自发而热情地参与节俗艺术创作。如今,这种审美兴趣和相关的习俗观念已越来越淡化,年节的文化空间已为批量化生产的“民艺商品”所充斥。现在的春节不如以前热闹了,真正的民间创作也随节俗的淡化而日益缺乏,现代人尤其是年轻一代已越来越不屑于民间艺术。

现在的生活节奏加快了,社会格局、经济格局、家庭格局以及价值观、审美观也和以往大有不同,许多有特色的节俗活动和相关的艺术形式要在城市里展开确有一定的难度。可谁又能阻止生活的流变,让年节艺术一成不变地恪守老套路呢?其实,随生活潮流而与时俱进地加以调整和改变,本来就是民间艺术的精神和发展状态。面对春节联欢晚会、电话拜年、手机短信和电子贺卡一类的“新年俗”或“新年节艺术”,我们与其在怀旧中抱怨现实,不如在“俗而礼,礼而俗”的互动中建设与时俱进、魅力依旧的当代年节艺术,让大家真的想过年,过好年。

因为交通受阻,时下网上有人提出“今年过年不回家”的倡导。这当然是想为政府排忧解难,也是为了避免同时出行所造成的种种麻烦。不过,面对民族文化历史所造就的普遍社会心理,面对民族文化记忆所产生的巨大精神感召,这种倡导显然是无力的,也不契合国情。

其实,文化保护问题和民生问题是紧密关联的。今天,要想有力地传承中国非物质文化,充分地发挥春节及其民俗艺术的积极作用,就需要切实地解决作为文化传承主体的广大民众的生计问题。安民于本土,就可使得乡村的老百姓都能够在自己的土地上生产和发展,传统民俗文化就有可能得到更好的延续,其积极的社会功能也会得到更好的发挥。也只有这样,我们的春节才会越过越红火,春节的民俗艺术才会越来越繁荣。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1.下列关于“年味”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前过年时,人们都会自己写春联、剪剪纸、扎灯彩以及塑面花等,自发而热情地参与节俗艺术的创作活动。

B.当前,一些审美兴趣和相关的习俗观念越来越淡化,年节的文化空间都已经被批量化生产的“民艺商品”所充斥。

C.现在春节不如以前热闹,真正的民间创作随节俗的淡化日益缺乏,尤其是年轻一代越来越不屑于民间艺术。

D.春节联欢晚会、电话拜年、手机短信和电子贺卡一类的“新年俗”或“新年节艺术”冲淡了古老的年味。

解析:“冲淡了古老的年味”于文无据。

答案:D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国人对春节这一“文化空间”审美期待加强的原因在于春节感人的艺术氛围和铭心的审美经验。

B.春节习俗推动了民间艺术的发展,而各具地域特色的节俗艺术也在生活中发挥着广泛的社会作用。

C.现在西方的个人主义的艺术创作与民间艺术的整体格调相比,前者是消极的,后者是积极的。

D.有人在网上提出“今年过年不回家”,是因为交通受阻;但这种倡导其实是无力的,也不契合国情。

解析:“西方的个人主义”应是“一些极端个人主义”。

答案:C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南方许多地区耍“板凳龙”的习俗,是一种全民参与的“行为艺术”,因此能增进村社邻里间的和睦与团结。

B.正是民间艺术的造型无意模仿客观事物的自然特征,所以在形式上才会呈现出强烈的主观色彩,自由而奔放。

C.解决了作为文化传承主体的广大民众的生计问题,就能传承中国非物质文化,充分地发挥春节及其民俗艺术的积极作用。

D.民众安于本土,传统民俗文化就有可能得到更好的延续,传统民俗文化积极的社会功能也会得到更好的发挥。

解析:原文“切实地解决作为文化传承主体的广大民众的生计问题”是“传承中国非物质文化,充分地发挥春节及其民俗艺术的积极作用”的必要条件,反过来就不成立。

答案:C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儒家视阈中的人格理想

杨国荣

儒学的意义,体现于其人格理想。人格的更深沉的内涵体现于精神境界。作为人格

的表现形式,精神境界既有其内在的核心,又展开于人格的不同方面,由此形成多维度的精神形态。

孔子曾提出“仁者安仁,知者利人”之说,王夫之从成就德性的角度对此作了解

说:“‘安仁’‘利人’,总是成德后境界。”在王夫之看来,安仁、利人都构成了德性涵养中的不同精神境界。当然,以成德为视阈,精神境界又表现出不同形态,当人仅仅以富贵贫贱为意时,其境界便难以越出此域,反之,如果始终坚持仁道,在任何时候都不与仁相悖,

则意味着进入另一重境界。在这里,境界之别既涉及德性的高下,也表现为内在精神形态

的差异。

作为观念的存在,境界也可以视为宽泛意义上的精神世界,而对精神世界的考察则

涉及更广的视阈。孟子说:“万物皆备于我矣。反身而诚,乐莫大焉。”这里的“万物皆

备于我”并不是指外部世界以物理的形态内在于个体,而是表现为观念层面的意义境域:

以视阈的扩展、理性的想象、内在的体验等为形式,“我”把握了作为整体的世界并领

悟了其意义,万物则由此进入“我”的观念之域。在这里,世界对“我”的敞开与“我”

对世界的开放,世界意义对“我”的呈现与“我”对世界意义的领悟融合为一,对这种精

神之境的真切感受往往又伴随着超乎感性快感的内在精神愉悦。在以开放的视阈接纳

世界并深切领悟其意义的前提下所达到的这种“乐”同时表现为一种精神境界。

理想的追求与使命的意识是精神境界核心的集中体现。理想的追求是以“人应当

期望什么”为指向,使命的意识则展开为“人应当承担什么”的追问,二者从不同的方面

体现了对人自身存在意义的深沉关切。从人格理想的层面看,前者所指向的,也就是“成己”或成就自我,后者则意味着人自身通过多方面的发展而走向完美之境。在成就自我

的过程中,人既赋予期望与理想以实质的内涵,也使自身的存在获得了内在的意义。相对

于“应当期望什么”所体现的理想追求,以“应当承担什么”为内涵的使命意识更多地

从人的责任、人的义务这一维度表现了对自身存在意义的关切。二者从不同侧面体现

了人之为人的内在规定。

孟子已涉及以上问题:“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使人区别于动物(禽兽)的主要之点究竟体现在何处?庶民所去、君子所存者到底是什么?孟子对此

作了进一步的阐释:“君子所以异于人者,以其存心也。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对孟子而言,君子作为人的完美存在形态集中地体现了人之为人的品格。在这里,所谓“存心”便与包括道德意识的内在的精神世界相联系,其具体内容则展现为“仁”“礼”。“仁”与“礼”既有德性之意,又表现为应当遵循的规范:作为不同于禽兽者,应当循“仁”而“存”,依礼而行,这里无疑既体现了道德的理想,也蕴含着某种道德领域的责任意识。所谓“以仁存心,以礼存心”,也就是确立和维护包含广义道德理想与道德责任的精神世界,在儒家看来,正是这种内在的精神世界使人“异于禽兽”而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