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动汽车无线充电系统 快速充电要求

合集下载

无线充电法规标准

无线充电法规标准

无线充电法规标准
无线充电的法规标准有以下几点:
1.自2022年1月1日起,所有生产、进口在国内销售、使用的移动
和便携式无线充电设备额定传输功率要求不超过50W。

2.规定适用于移动、便携式以及电动汽车(含摩托车)的无线设备,
并要求“移动和便携式无线充电设备应当工作在100-148.5kHz、6765-6795kHz、13553-13567kHz频段,且额定传输功率不超过50W,辐射参数应当满足《无线充电(电力传输)设备技术要求》。


3.额定传输功率大于22kW但不超过120kW的电动汽车(含摩托车)
无线充电设备应当工作在19-21kHz频段,额定传输功率不超过22kW的电动汽车(含摩托车)无线充电设备应当工作在79-90kHz 频段。

电动汽车充电系统的安全性评估

电动汽车充电系统的安全性评估

电动汽车充电系统的安全性评估电动汽车是新能源时代的代表,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加剧,汽车行业也在积极转型。

然而,电动汽车充电系统的安全性评估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在不断发展的电动汽车市场,如何更好地确保充电系统的安全性成为了一项重要课题。

一、充电系统的分类首先,我们需要了解电动汽车充电系统的分类。

目前电动汽车充电系统主要有三种类型:交流充电、直流充电和无线充电。

交流充电是指将电能通过电网输送到充电桩再通过充电桩转为交流电输送到车辆充电的过程。

直流充电是指直接将电能通过直流充电桩输送到车辆充电的过程。

无线充电是指将电能通过电磁感应技术传输到车辆充电的过程。

二、充电系统的安全威胁然而,电动汽车充电系统的发展也带来了一系列安全威胁。

在交流充电中,一些充电桩可远程控制,如果黑客恶意攻击,可导致充电桩被破坏或者对车辆进行远程操作。

在直流充电中,大功率电流具有一定的危险性,过高的电流会导致车载电池过热,引发一系列安全问题。

在无线充电中,电磁波的辐射可能对人体健康产生影响。

因此,充电系统安全性评估是十分重要的。

通过对充电系统的评估,可以发现系统中存在的安全隐患,进而针对性地进行优化和改进,以保证充电系统的安全运行。

三、充电安全评估的方法针对充电系统安全评估,现有的方法主要有三种:质量管控法、风险评估法和HAZOP分析法。

质量管控法是指对整个电动汽车充电系统进行质量管控,在生产过程中确保每个环节的质量都符合要求,从而提高充电系统的安全性。

这种方法的优点是在整个生产过程中就保证了充电系统的质量,而不是后期在售后服务中进行问题排查,同时,充电系统在生产后的问题也可以及时得到发现和解决。

风险评估法是通过对不同环节的风险进行评估,以识别和评估电动汽车充电系统内部潜在的危险。

这种方法的优点是覆盖了充电系统的各个环节,可以准确评估风险,但也存在局限性,即只是评估出潜在的危险,无法准确地评估实际发生的概率。

HAZOP分析法则是将整个充电系统拆分成若干个独立的部分,通过分析其操作方式,鉴别操作中可能出现的错误情况及其后果,从而建立一个系统的区域模型。

电动汽车无线充电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电动汽车无线充电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电动汽车无线充电技术的研究与应用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日益严峻,人们对环保和节能的重视度也逐渐提高。

在这种情况下,电动汽车悄然兴起。

而作为电动汽车的充电方式之一,无线充电技术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本文将对电动汽车无线充电技术的研究与应用进行一些探讨。

一、电动汽车无线充电技术的定义无线充电是指利用电磁感应原理,在没有任何导线的情况下,将电能从发电设备传输到电器设备的技术。

电动汽车无线充电技术就是指利用这种技术来给电动汽车充电。

二、电动汽车无线充电技术的优劣势相比于传统的有线充电方式,电动汽车无线充电技术具有很多优点。

首先,无线充电可以提高电动汽车的使用舒适度,用户无需走到充电桩附近连接电缆进行充电,充电过程变得更加方便。

其次,电动汽车无线充电技术不会产生电磁辐射,这对人体健康是非常有益的。

此外,无线充电还可以保护电缆,避免长时间使用电缆导致老化。

然而,电动汽车无线充电技术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比如效率较低、成本较高等问题,这也是目前该技术无法大规模应用的主要原因之一。

三、电动汽车无线充电技术的应用背景随着人们对环保和节能的重视度提高,电动汽车逐渐成为未来交通的主流趋势。

根据2019年全球新能源汽车市场发展报告预测,电动汽车将在未来5年内实现爆发式增长。

而作为电动汽车必备的充电方式之一,无线充电技术也进入了人们的视野。

四、目前电动汽车无线充电技术的研究现状目前,电动汽车无线充电技术的研究主要分为三类,分别是电磁感应式无线充电技术、磁共振式无线充电技术和微波式无线充电技术。

电磁感应式无线充电技术是最为常见的一种无线充电技术,其原理是通过变换器将电网的交流电变换为适合电动汽车充电的直流电,经过升压、整流、滤波等步骤后,向电动汽车传递电能。

虽然这种技术成熟度高、可靠性强,但是电能传输效率较低,尤其是传输距离较远时效率更低。

磁共振式无线充电技术是近年来开始兴起的一种无线充电技术,其原理是采用电磁共振方式传输电能,即发射端向接收端发送高频信号,接收端通过调整自身谐振频率实现电能传输。

新能源汽车电池快速充电技术的发展趋势

新能源汽车电池快速充电技术的发展趋势

新能源汽车电池快速充电技术的发展趋势随着人们对环保意识的不断增强,新能源汽车逐渐走进人们的生活。

而在新能源汽车中,电池是其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然而,传统电池的充电速度较慢,成为限制新能源汽车普及的一个瓶颈。

因此,提高电池的快速充电技术,成为发展新能源汽车的重要方向之一。

本文将探讨新能源汽车电池快速充电技术的发展趋势。

一、锂离子电池是快速充电技术的重要方向如今,市场上使用最广泛的新能源汽车电池是锂离子电池。

锂离子电池具有能量密度高、重量轻、环保等优点,因此备受青睐。

而在快速充电技术方面,锂离子电池也表现出了巨大的潜力。

目前,针对锂离子电池的快速充电技术主要有两种:增量充电技术和层叠充电技术。

1. 增量充电技术增量充电技术是指在正常充电桩的基础上,通过提高充电功率来加快充电速度。

这种技术可以有效降低充电时间,提高用户的使用便利性。

然而,增量充电技术在实际应用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如对电池寿命的影响以及在高功率充电的情况下电池内部温度升高等。

2. 层叠充电技术层叠充电技术是将多个电池组按照一定的规则进行连接,形成一个电池组簇。

通过同时对簇内的电池进行充电,可以大幅提高充电速度。

这种技术适用于大规模的电动车辆充电站,可以满足多车同时充电的需求。

然而,层叠充电技术也存在着一定的难题,如电池之间的电压平衡问题和充电设备的复杂性等。

二、超级电容器在快速充电技术中的应用前景广阔除了锂离子电池外,超级电容器也是新能源汽车快速充电技术的重要发展方向之一。

超级电容器具有能量密度高、充放电速度快等特点,可以满足新能源汽车对充电速度的需求。

超级电容器的快速充电技术主要包括两种:层状超级电容器和纳米孔隙超级电容器。

1. 层状超级电容器层状超级电容器的电极材料具有大表面积和层叠结构,能够提高充电速度和储存电量。

层状超级电容器的发展前景广阔,有望在未来的快速充电技术中得到广泛应用。

2. 纳米孔隙超级电容器纳米孔隙超级电容器采用纳米孔隙材料作为电极材料,其纳米孔隙结构能够提供大量的储存空间,实现高能量密度和快速充放电。

电动汽车无线充电技术

电动汽车无线充电技术

电动汽车无线充电技术汇报人:2023-11-25CATALOGUE目录•电动汽车无线充电技术概述•电动汽车无线充电技术优势与挑战•电动汽车无线充电技术应用场景•电动汽车无线充电技术实现方案•电动汽车无线充电技术发展前景与趋势•电动汽车无线充电技术案例分析电动汽车无线充电技术概述定义工作原理定义与工作原理初步探索阶段技术发展阶段商业化阶段030201技术发展历程电磁感应式磁场共振式电场耦合式无线充电技术分类电动汽车无线充电技术优势与挑战便捷性无线充电技术可以避免因接触不良或错误连接导致的电气火灾等安全隐患,提高了充电的安全性。

安全性节能环保充电距离和位置无线充电技术需要将电动汽车停放在指定的位置和距离下才能进行充电,对于驾驶者来说需要更高的精度和适应性。

充电效率无线充电技术的充电效率相对有线充电较低,需要更长的时间才能充满电量。

成本无线充电技术的设备成本和维护成本相对较高,需要更多的应用场景和用户来分摊成本。

灵活的充电位置和距离降低成本提高充电效率解决方案与未来发展电动汽车无线充电技术应用场景适用于家庭室内,为电动汽车提供即停即充的充电服务。

家庭应用无线充电垫家庭无线充电桩公共停车场商场、餐厅公共设施应用无线充电公交车无线充电出租车移动服务应用电动汽车无线充电技术实现方案优点缺点1 2 3技术原理优点缺点技术原理利用太阳能电池板将太阳能转化为电能,再通过无线充电技术将电能传输至车辆电池。

优点绿色环保,适用于户外场景,可与其他充电方式结合使用。

缺点受天气影响较大,能量转换效率有待提高。

基于太阳能的无线充电技术电动汽车无线充电技术发展前景与趋势实现智能充电通过物联网技术,可以实现电动汽车与充电桩之间的智能交互,自动识别车辆型号、充电需求等信息,提高充电效率。

远程监控与管理利用物联网技术,实现对充电桩的远程监控与管理,及时发现并解决设备故障,提高设备利用率。

与物联网技术的结合多样化的充电方式无线充电与有线充电兼容移动设备无线充电提高充电效率与安全性提高充电效率无线充电技术的充电效率已经得到大幅提升,未来仍有潜力继续提高,以满足电动汽车快速充电的需求。

电动小车的无线充电系统的设计与制作

电动小车的无线充电系统的设计与制作

1480 引言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电动汽车已成为人们出行的主要出行工具,随着电动汽车产业的迅速发展,其充电问题也显的日益严重,而无线充电技术的出现能够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1]。

在1981年,由法拉第发现的电磁感应现象,是无线充电技术源头;后来尼古拉提出了无线电能传输的设想,被人们誉为“无线电能传输之父”,虽然在当时并没有实现,但是对后人有着一定的启蒙作用[2]。

进入21世纪以来,由于人们对无线充电技术研究以及对无线充电的需求,该技术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3]。

无线充电技术是世界各国都在加紧研究的核心技术,不仅在电动汽车方面而且在医疗卫生、卫星等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4]。

无线充电技术不仅方便、兼容、安全可靠,而且无直接电气连接,受到广大使用者的喜爱,具有较好的发展前景。

1 总体方案本文所设计的无线充电系统的结构如图1所示。

由上图1可知,无线充电系统共分为五个模块,分别为充电控制模块、发射模块、接收模块、稳压模块以及超级电容储能模块。

充电控制模块主要是控制电能的输送;发射模块和接收模块主要是利用电磁感应式无线充电系统进行电能的传输;超级电容作为储能模块,为小车提供电能;稳压模块主要对超级电容输出的电压进行稳压然后对马达进行供电。

1.1 充电控制模块充电控制模块的主要作用是当超级电容充满电时,能够自动切断电源,对充电系统起到保护作用,从而提高设备的安全性。

电路图所示,主要由芯片TP4056控制电路的通断,通过对电路中的电流进行检测,当电路中的电流接近为零时,芯片控制电路断开,然后绿色指示灯变亮,从而给使用者一个信号来说明该电池已经充满电。

充电控制模块电路图2所示。

1.2 发射模块发射模块主要利用芯片XKT-412和硬件电路,将直流电转换为交流电,输入电压的取值范围为5~12V,电流为1A,然后电能通过发射线圈传输到自由空间。

芯片XKT-335是高功率输出集成电路,通过利用该芯片将电能最大化的进行传输,从而使电能的利用率提高。

国内外电动汽车充换电设施标准及应用现状(下)

国内外电动汽车充换电设施标准及应用现状(下)

♦栏目编辑:高中伟 ******************New Energy Vehicles国内外电动汽车充换电设施标准及应用现状(下)♦文/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电子信息工程学院张葵葵(接上期)(2)SAE 充换电标准SAE J1772标准规定了电动汽车和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的传导充电要求,涵盖了对电动汽车和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实现充电的物理、电气、功能和性能一般要 求,定义了通用电动汽车和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与供应设备进行导电充电的方法, 包括操作要求以及车辆插孔和配对连接器的功能和尺寸要求。

而SAE J 1773确立 了在相同地理区域内电动汽车感应充电的 最低接口兼容性要求。

SAE J2954标准是针对轻型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和电动汽 车的无线功率传输和对准方法编制的,该规范定义了互操作性、电磁兼容性、电动场、最低性能、安全性以及对轻型电动和 插电式混合动力电动汽车进行无线充电测试的可接受标准,支持家庭(专用)充电和 公共无线充电。

SAEJ 1772-2017 中明确了 AC 充电和DC 充电水平,如表5所示。

表5 AC 和DC 充电水平AC 水平1120VAC 、单 相、车载充电器12 1.4EV :仃h 住宅和办公充电120V AC.单相、车载充电器161.9PHEV : 7h住宅和办公充电AC 水平2240V AC 、单相/三相车 载充电器8019.2®3.3kW 充电器EV : 7h PHEV:3h @7kW 充电器EV : 3.5hPHEV:1.5h ®20kW 充电器 EV : 1.2h PHEV:22min办公区和公共充电AC 水平3单相/三相车 载充电器>20直流水平1200-450V DC 非车载充电器803620kW 充电器EV:1.2h PHEV:22min 充电站直流水平2200-450V DC DC 非车载充电器2009045kW 充电器 EV : 20min PHEV:10min充电站直流水平3200-600V DC DC 非车载充电器40024045kW 充电器 EV : <10min充电站36 /WUTOR -CHINA •January栏目编辑:高中伟******************«New Energy Vehicles(3)中国充换电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T20234.1,2,3-2011由三部分组成,形式接近于IEC62196-1,2,3,解决了中国国内不同地区,不同电网公司,充电接口不统一的问题。

简述新能源汽车的充电连接方式

简述新能源汽车的充电连接方式

简述新能源汽车的充电连接方式1.引言1.1 概述新能源汽车作为未来发展的趋势,其充电连接方式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之一。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需求的增加,新能源汽车的充电方式也在不断发展和完善。

这篇文章将简述新能源汽车的充电连接方式。

随着电动汽车的普及,充电连接方式也变得多样化。

目前,主要的充电连接方式可分为两类:插头式充电连接方式和无线充电连接方式。

插头式充电连接方式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一种充电方式。

它通过插入电动汽车的电池接口与充电桩连接,实现电能的传输和充电。

这种连接方式的优点是稳定可靠,充电效率高。

而且,插头式充电连接方式还可以分为直流快充和交流慢充两种方式。

与之相比,无线充电连接方式是一种更为便捷的充电方式。

它采用电磁感应技术,在电动汽车停车的同时进行无线充电,无需插拔充电线。

这种连接方式的优势在于操作简便,用户体验好。

然而,无线充电连接方式充电效率相对较低,且在充电距离和充电效果方面还存在着一定的限制。

除了以上两个主要的充电连接方式外,还有快充连接方式和慢充连接方式。

快充连接方式是利用特殊的充电设备,提供较大电流,能够在短时间内充满电动汽车的电池。

这种连接方式适用于用户需求迫切的情况,如旅途中的临时充电。

而慢充连接方式则是通过低功率充电设备进行较长时间的充电,一般适用于用户在家或者停车场停车长时间充电的场景。

综上所述,新能源汽车的充电连接方式多样化,插头式充电连接方式和无线充电连接方式是两种最常见的方式。

通过了解和掌握这些充电连接方式的特点和优势,我们可以更好地选择和使用适合自身需求的充电方式。

未来,随着技术的进一步创新和发展,新的充电连接方式也将不断涌现,为新能源汽车的普及和使用提供更多选择。

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如下:本文主要通过对新能源汽车的充电连接方式进行简述,包括插头式充电连接方式、无线充电连接方式、快充连接方式、慢充连接方式、直流快充连接方式和交流慢充连接方式等。

文章将以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展开,并在引言部分对本文的概述、结构和目的进行介绍。

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快速充电技术研究

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快速充电技术研究

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快速充电技术研究随着全球环保意识的提高,新能源汽车逐渐成为汽车产业的发展趋势。

对于新能源汽车而言,快速充电技术是其练功重点之一。

研究快速充电技术不仅能提高新能源汽车的驶行里程和充电效率,也和能大大促进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发展。

快速充电技术研究的现状目前,新能源汽车充电技术主要有慢充和快充两种方式。

慢充需要较长时间,例如家庭充电桩需要数小时才能充满电。

而快充则可以在较短时间内将电池充满电,例如快充桩可以在30分钟内将电池充满80%的电。

因此,快充技术是新能源汽车充电技术的研究重点之一。

目前快速充电技术主要有两种,分别是有线充电技术和无线充电技术。

有线充电技术需要电线连接电池充电桩,具有较高的充电效率,但需要在充电桩附近进行充电。

无线充电技术则可以通过电磁波等方式向电池直接传输能量,无需插电线进行充电,充电距离也更灵活,但充电效率较低。

快速充电技术研究的发展趋势随着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和需求的增加,优化快速充电技术已经成为新能源汽车产业的主要研究方向之一。

未来快速充电技术的发展趋势主要有以下几个方向:1. 提高充电效率:新能源汽车的充电速度可以直接影响到其使用便捷性,因此提高充电效率是快速充电技术研究的重点。

目前,研究人员主要通过优化电池的充放电性能和改进充电控制器的设计来提高充电效率。

同时,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也将为快速充电技术提供更多的创新空间。

2. 降低充电成本:快速充电技术研究也需要纳入成本的考虑因素。

尽管快速充电技术对于新能源汽车的使用具有重要意义,但充电设施的建设和维护成本也较高,这可能会限制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快速发展。

因此,未来的研究重点之一是如何降低快速充电技术的成本和资源耗费。

3. 研究新型充电技术:目前,新型充电技术如超级快充、无线充电等新技术也正在研究之中。

这些技术一旦得到应用,将会大幅提高新能源汽车的充电效率和使用便捷性。

4. 推广快速充电网络:快速充电网络的建设对于新能源汽车的发展非常重要,需要政府、企业和企业家联合推广。

电动汽车无线充电技术

电动汽车无线充电技术

无线充电技术不受车辆位置和停车环境的 影响,适应性强,方便在各种环境下使用 。
无线充电技术在电动汽车中的实施案例
某品牌电动汽车
该品牌电动汽车采用了先进的无线充 电技术,用户只需将车辆停放在充电 板上,即可自动进行充电。该技术已 在多个国家和地区得到广泛应用。
某城市公共充电设施
该城市建设的公共充电设施采用了无 线充电技术,为市民提供便捷的充电 服务,同时也为电动汽车的推广和应 用提供了有力支持。
启动流程
当电动汽车停放在发射器附近 时,控制单元自动启动无线充
电系统。
电能转换
发射器将输入的电能转换为磁 场能,通过磁场耦合将能量传 递给接收器。
磁场耦合
发射器和接收器之间的磁场耦 合确保能量的有效传输。
电能接收与转换
接收器将接收到的磁场能转换 为电能,并通过电缆连接到电
动汽车的电池组进行充电。
无线充电的效率与安全性
02
无线充电技术利用磁场共振原理 ,实现电能从发射端到接收端的 传输。
无线充电技术的发展历程
01
02
03
19世纪末期
无线充电技术的概念被提 出,但当时的技术条件无 法实现商业化应用。
2000年代
随着电子设备小型化和便 携化的发展,无线充电技 术逐渐受到关注。
2010年代
无线充电技术逐渐成熟, 并开始在智能手机、智能 手表等消费电子产品中得 到广泛应用。
效率
无线充电的效率取决于多个因素,包括发射器和接收器之间的距离、磁场耦合的效率以及电能的转换效率等。目 前无线充电技术的效率大约在70%-80%左右。
安全性
无线充电系统具有多重安全机制,包括过热保护、过流保护、过压保护和防电磁干扰等,以确保充电过程的安全 可靠。同时,控制单元还会实时监测磁场强度和电场强度,确保在异常情况下及时切断电源并发出警报。

新能源汽车充电技术发展趋势考核试卷

新能源汽车充电技术发展趋势考核试卷
A.电池管理系统
B.无线充电
C.智能电网
D.电容补偿
5.新能源汽车充电站建设成本中,以下哪项成本最高?()
A.土地成本
B.充电设备成本
C.电网接入成本
D.运营维护成本
6.以下哪个充电技术可以实现边走边充?()
A.慢速充电
B.快速充电
C.无线充电
D.动力电池充电
7.新能源汽车充电技术的发展对以下哪个行业影响最大?()
A.政府政策支持
B.企业技术创新
C.市场竞争
D.国际合作
17.以下哪些因素会影响新能源汽车充电技术的市场推广?()
A.技术成熟度
B.用户接受度
C.充电设施成本
D.充电服务商业模式
18.以下哪些技术可以提升新能源汽车充电的便捷性?()
A.无线充电
B.自动充电
C.便携式充电器
D.车联网技术
19.以下哪些行业可能会与新能源汽车充电技术产生协同效应?()
1.新能源汽车充电技术的发展趋势包括以下哪些方面?()
A.提高充电速度
B.降低充电成本
C.增强电池安全性
D.减少充电时间
2.以下哪些因素会影响新能源汽车充电站的建设和布局?()
A.电网容量
B.土地成本
C.车辆保有量
D.用户需求
3.新能源汽车充电技术主要包括以下哪些类型?()
A.慢速充电
B.快速充电
C.无线充电
8.在新能源汽车充电技术中,V2G技术指的是(____)。
9.新能源汽车充电技术的发展有助于推动(____)的转型和升级。
10.未来新能源汽车充电技术的发展趋势之一是(____)的广泛应用。
四、判断题(本题共10小题,每题1分,共10分,正确的请在答题括号中画√,错误的画×)

汽车无线充电协议

汽车无线充电协议

汽车无线充电协议
【原创实用版】
目录
1.汽车无线充电协议的背景和意义
2.汽车无线充电协议的工作原理
3.汽车无线充电协议的实施现状
4.汽车无线充电协议的未来发展趋势
正文
【1.汽车无线充电协议的背景和意义】
随着电动汽车的普及,人们对于电动汽车充电方式的便捷性和高效性要求越来越高。

汽车无线充电技术应运而生,它能够让电动汽车在停车时自动进行充电,大大提高了充电的便捷性。

而汽车无线充电协议则是保证这一技术顺利实施的关键,它为电动汽车和充电设备之间的通信和协作提供了统一的标准。

【2.汽车无线充电协议的工作原理】
汽车无线充电协议基于电磁感应原理,通过在电动汽车底部安装接收线圈,充电设备底部安装发送线圈,来实现电能的传输。

在充电过程中,电动汽车和充电设备需要进行实时的通信和数据交换,以确保充电过程的安全和有效。

汽车无线充电协议就负责制定这些通信和数据交换的规则。

【3.汽车无线充电协议的实施现状】
目前,汽车无线充电协议已经在一些国家和地区得到了实施,比如美国、欧洲和我国。

各大汽车制造商和充电设备制造商也在积极进行相关技术的研发和推广。

然而,由于不同地区和制造商的技术标准存在差异,汽车无线充电协议的实施还存在一定的挑战。

【4.汽车无线充电协议的未来发展趋势】
随着电动汽车的进一步普及和无线充电技术的进步,汽车无线充电协议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未来,汽车无线充电协议将会进一步统一技术标准,提高充电的效率和便捷性。

qi无线充电协议.docx(2024精)

qi无线充电协议.docx(2024精)

Qi无线充电协议1. 引言Qi无线充电协议是一种无线充电技术的标准化协议,由Wireless PowerConsortium(WPC)制定和推广。

该协议定义了无线充电设备之间的通信规范和充电功率传输的标准,使得不同厂家生产的充电设备能够互相兼容,提供安全、高效、快速的无线充电体验。

2. Qi无线充电原理Qi无线充电采用电磁感应原理,通过将电能通过电磁场传输到充电设备上实现无线充电。

该技术使用了共振耦合方式,通过共振电磁场的形成,将电能从发射器传输到接收器。

具体来说,无线充电系统由两部分组成:发射器和接收器。

发射器通过电源将电能转换成交流电,并通过共振线圈产生高频电磁场。

接收器内的共振线圈接收到电磁场后,将其转换成电能供给给充电设备。

3. Qi无线充电通信协议为了保证无线充电系统的安全和兼容性,Qi无线充电协议定义了充电设备之间的通信规范。

该协议使用了一种独特的通信方式,即“标准化物理层”(Standardized Physical Layer,SPL)。

标准化物理层使用了一种特殊的频率调制技术,将通信信号嵌入到共振电磁场中。

这种技术能够保证通信信号在传输过程中不会对电磁场造成干扰,同时也能够在高速传输时保持通信的可靠性。

在通信协议层面,Qi无线充电协议定义了一套命令和数据格式,用于实现发射器和接收器之间的通信。

这些命令和数据包括充电设备的认证、功率的传输调节、充电状态的监控等。

4. Qi无线充电功率传输标准Qi无线充电协议还定义了充电功率传输的标准,包括功率传输的距离、效率和兼容性等方面的要求。

根据协议规定,Qi充电设备在最佳工作距离内,应保持高效的功率传输。

为了提高充电效率,Qi协议采用了功率控制和反馈机制。

发射器会通过监测接收器的位置和功率需求,动态地调整功率输出。

接收器则会向发射器反馈所需的功率水平,以便发射器进行相应调整。

充电功率传输标准还包括了充电设备之间的兼容性要求。

根据协议规定,不同厂家生产的充电设备应保证互相兼容,插座的动态功率输出调整应基于Qi协议的规定。

关于电动汽车高效率无线充电技术的研究

关于电动汽车高效率无线充电技术的研究

关于电动汽车高效率无线充电技术的研究摘要:电动汽车采取电能作为主要的能源供应方式可以有效地减少对石油资源的消耗,减少生态环境污染等问题,保护生态环境。

传统的电动汽车无线充电技术面临着续航里程较短、使用麻烦等一系列问题,目前大多通过电缆线和充电桩或直接换电池等方法充电,从而导致插头在长期应用中产生损坏,在雨天充电甚至会引发安全故障。

本文将对电动汽车无线充电技术展开了深入研究,针对现有无线充电技术理论、原理进行分析,并提出高效率无线充电技术方案,以非接触的方式,在汽车行驶中实时提供能量,确保电动车的整体续航时间得到全面延长,满足车辆行驶的实际需要。

Abstract: Electric vehicles take electric energy as the main energy supply mode, which can effectively reduce the consumption ofoil resources, reduce the pollution of ecological environment and protect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The traditional electric vehicle wireless charging technology has many problems, such as short mileage, inconvenient operation and so on. It is mainly charged by means of cable and charging pile or direct replacement of battery, resulting in the wear of plug in long-term use, and even safety failure in rainy days. This paper studies the wireless charging technology of electric vehicles, analyzes the theory and principle of existing wireless charging technology, and puts forward a high-efficiency wireless charging technology scheme to provide real-time energy during vehicle driving in a non-contact way, so as to ensure that the overall endurance time of electric vehicles is fully extended and meet the actual needs of vehicle driving.关键词:电动汽车;高效率;无线充电技术引言我国人均资源分配较少,大量的石油能源进口会阻碍社会发展,因此需要对新能源车给予足够的重视,提高新能源汽车技术,减轻对进口能源的依赖。

非接触式无线快速充电系统

非接触式无线快速充电系统

非接触式无线快速充电系统非接触式无线快速充电系统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无线充电技术已经越来越受到关注。

非接触式无线充电系统作为其中的一种技术,正逐渐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

它通过电磁场传递能量,将充电过程变得更加便捷、高效。

本文将介绍非接触式无线快速充电系统的原理、优势以及未来发展前景。

非接触式无线充电系统的原理是基于电磁感应和电磁谐振的原理。

系统由两个主要的部分组成:一个充电器和一个接收器。

充电器通过电源产生高频交流电,然后通过电磁耦合将电能传输到接收器。

接收器中的线圈通过电磁感应将能量转换为电流,供给需要充电的设备。

这种充电方式相比传统有线充电方式有许多优势。

首先,非接触式充电系统能够减少使用电缆和插头的数量,避免了物理接触带来的磨损和损坏。

其次,这种充电系统可以提供更高的充电效率。

在传统的有线充电中,由于电线的电阻和连接器的损耗,能量传输的效率有限。

而无线充电系统通过电磁耦合方式,能够实现更高的能量传输效率,从而提高充电速度。

此外,非接触式无线充电系统还具有充电过程中的安全性和便捷性。

用户只需将设备放置在充电器附近即可实现充电,不需要担心器件的接触不良带来的安全问题。

除了以上的优势,非接触式无线快速充电系统还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

目前,这种充电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移动设备领域,如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

未来,随着无线充电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改进,非接触式无线快速充电系统将可以应用于更广泛的领域,如电动汽车、医疗设备等。

这将为用户的生活带来更多便利,并且减少对于电池容量的依赖。

电动汽车作为一种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的交通方式,非接触式无线快速充电系统的应用将进一步推动电动车辆的普及和发展。

然而,非接触式无线快速充电系统还存在一些挑战和限制。

首先,能量传输的效率仍然有待提高。

当前的无线充电系统虽然能够实现快速充电,但仍然不能与传统有线充电相媲美。

其次,充电距离和定位也是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

目前的无线充电系统需要设备放置在充电器的范围内才能充电,而无法实现远距离充电。

电动汽车无线充电技术的国际研究现状分析

电动汽车无线充电技术的国际研究现状分析

电动汽车无线充电技术的国际研究现状分析随着人们对环境保护意识的逐渐增强,电动汽车作为一种环保、节能的交通工具,受到越来越多人的青睐。

然而,电动汽车的发展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其中之一就是充电设施的建设和便利性。

传统的有线充电方式存在着充电效率低、操作麻烦等问题,而无线充电技术的发展则为电动汽车的充电提供了更为便捷的解决方案。

无线充电技术作为一种新型的充电方式,可以在不需要对电池进行插拔的情况下实现电动汽车的充电,大大提高了充电的便捷性和安全性。

国际上,相关领域的研究人员已经在电动汽车无线充电技术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的研究成果,为此我们有必要对国际上的研究现状进行深入分析,以便更好地了解该技术的发展趋势和应用前景。

首先,目前国际上主要关于电动汽车无线充电技术的研究集中在两个方向:电磁感应充电和电磁辐射充电。

电磁感应充电是通过感应线圈间的电磁场来实现无线传输电能,该技术在理论上已经得到了较好的验证,但是在实际应用中还存在着效率低、距离短等问题。

电磁辐射充电则是借助于射频能量传输技术,通过发射器和接收器之间的辐射能量传输来实现电能的无线传输。

这种技术相对于电磁感应充电来说,充电效率更高,但同时也会带来电磁辐射对人体健康的影响等隐患。

其次,国际上一些先进的科研机构和企业也在不断探索电动汽车无线充电技术的新应用。

比如,特斯拉公司推出了无线充电技术,通过地下感应线圈和车辆底盘上的接收线圈实现无线传输电能,使得用户在停车的过程中可以进行电动汽车的充电,进一步提高了用户的充电体验。

另外,麻省理工学院的研究人员也在电动汽车无线充电技术上做出了一些探索,他们提出了一种基于谐振器和变压器的无线充电系统,通过谐振器的特定频率和电容来实现最大功率传输,提高了充电效率和距离。

这些新的研究成果为电动汽车无线充电技术的应用带来了更多可能性和机遇。

此外,电动汽车无线充电技术的国际研究现状也受到了相关部门和行业的关注。

许多国家和地区都在积极推动电动汽车的发展,并且逐渐将无线充电技术纳入到规划和产业发展中。

电动汽车充电技术精选全文完整版

电动汽车充电技术精选全文完整版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电动汽车充电技术的分类:1.慢充。

慢充又被称为常规充电、车载充电,是采用随车携带的携式充电设备进行充电,可使用家用电源和充电桩。

这种慢充的充电电流较小,一般是在6A~32A左右,电流可直接进行两相交流或三相交流电。

而根据电流的大小,电池的体积,一辆新能源汽车充满电需要5~8小时2.快充。

快充也被称为地面充电,是通过非车载充电器采用高强电流给电池直接充电,电池可以在短时间内充到80%左右的电量,因此也被人们称之为应急性充电。

这种充电模式的电压,一般在150~400之间,功率大。

3.换电。

换电就是给车辆充电之外,直接给电池换电。

在动力电池即将耗完电时,用充满电的电池组度更换电量低的电池组,更换下来电池被送到电站内进行慢充补电。

4.无线充电。

无线充电是指电动车不在电线或电缆的状态下充电,直接连接地面无线充电源板,自动进入电网,进行充电。

使用起来方便,安全,能够有效提高电池的容量。

但是,现在无线充电的技术还并不是十分完善,无法被大批量广泛应用。

5.移动充电。

对于汽车续航来说,最理想的状态就是巡航时开启移动充电。

这样的充电方式,电力汽车不需要去找充电站充电,也不需要花费时间修建充电桩。

电动汽车充电技术的原理结构:我们知道电动汽车由车载动力电池提供能量,并由电机提供动力来实现行驶。

电动汽车行驶消耗的是电池的能量,电池电量消耗后需要补充电量,通过把电网或者其他储能设备中的电能转移到车辆的电池的过程就是充电。

电网或者储能设备中的电能,需要经过充电设备的转化,以匹配电动汽车动力电池的技术特性才能完成充电。

充电设备的转化过程还需要和电动汽车上动力电池的管理系统BMS(Battery Management System)协商,以适当的电压和电流来完成充电,并且在充电过程中,充电电流会随着充电进程而减小,初期可以大电流充得快一些,后期小电流充得慢一些。

电动汽车充电技术的特色:1、动力电池特性不同种类动力电池具有不同的充电特性, 最佳充电率在0.2~2.0 C之间变化。

电动汽车充电技术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电动汽车充电技术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电动汽车充电技术的现状和发展趋势随着环保意识的逐渐增强,电动汽车成为了未来交通的重要选择。

但是,充电技术的现状和发展仍然是一大难点,影响着电动汽车的普及和使用。

本文将对电动汽车充电技术的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进行探讨。

一、现状目前,电动汽车的充电方式主要有三种:直流快充、交流慢充和无线充电。

其中,直流快充是当前最普遍的充电方式,它可以在短时间内充满电池。

但是,这种充电方式的缺点也很明显:充电设备成本高、需要大容量的电源、充电桩建设难度大等。

此外,使用直流快充也会对电池寿命造成影响。

交流慢充和无线充电方式相对而言更为轻便和实用,能够在停车场、家庭小区等地方进行充电。

但是,交流慢充需要更长的充电时间,而无线充电技术目前仍处于实验阶段,还存在着技术不成熟、效率不高等问题。

总体来说,电动汽车充电技术的现状仍然存在许多问题和挑战,需要不断的技术革新和优化。

二、发展趋势1. 快速充电技术随着电动汽车市场的不断扩大,对充电速度和效率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未来的发展趋势将会是快速充电技术。

与目前的直流快充相比,未来的快速充电技术将会更快、更安全、更智能化。

2. 网络化充电当前,绝大部分的电动汽车充电站还相对分散,用户需跑多个站点才能找到空闲的充电桩,效率不高。

未来,网络化充电将会成为关键词之一。

通过网络化的充电站布局和智能化的管理,用户将能够更方便地找到充电站并进行充电。

3. 太阳能充电随着太阳能技术的发展和成熟,太阳能充电成为电动汽车充电技术的一个重要发展趋势。

通过太阳能充电,能够解决充电站的分散问题,同时还能够实现清洁能源的利用,有助于环境保护。

4. 无线电能传输无线电能传输是一种不用连接线即可实现电能传输的技术,也是电动汽车充电技术的未来发展趋势之一。

通过无线电能传输,能够实现电动汽车的无线充电,彻底摆脱了充电线的限制。

同时,这种技术还可以广泛应用于家庭、工业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发展前景。

5. 充电桩智能化目前,电动汽车充电桩的管理普遍存在着问题:无法实现远程监控、管理不便、易遭受恶意破坏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电动汽车无线充电系统快速充电技术规范1范围本标准规定了电动汽车无线充电系统的电能传输要求、接口要求、安全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交流输入标称电压最大值为1000 V,直流标称电压最大值为1500 V的静态磁耦合电动汽车无线充电快速充电设备。

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 156 标准电压GB 4208 外壳防护等级(IP代码)GB 4943.1 信息技术设备 安全 第1部分:通用要求GB/T 7251.7 低压成套开关设备和控制设备 第7部分:特定应用的成套设备--如码头、露营地、市集广场、电动车辆充电站GB 16895.3 建筑物电气装置 第5-54部分:电气设备的选择和安装 接地配置、保护导体和保护联结导体GB 16895.21 低压电气装置 第4-41部分: 安全防护 电击防护GB-T 27930电动汽车非车载传导式充电机与电池管理系统之间的通信协议ICNIRP 2010 限制时变电场和磁场曝露的导则(1Hz—100kHz)(For limiting exposure to time-varying electric and magnetic fields(1Hz—100kHz))T/CSAE XXXX-XXXX 电动汽车无线充电系统慢速充电技术规范3术语、定义3.1术语和定义3.1.1原边设备 primary device能量的发射端,产生交变磁场与副边设备耦合的设备,包括封装和保护材料。

3.1.2副边设备 secondary device能量的接收端,安装在电动汽车上与原边设备发生耦合的设备,包括封装和保护材料。

3.1.3无线电能传输 Wireless Power Transfer (WPT)调整具有标准电压和频率的交流电源的电流,将电能以交变磁场的方式从原边设备传输至副边设备。

3.1.4电动汽车无线充电 Electric Vehicle Wireless Power Transfer (WPT)将交流或直流电网(电源)通过无线电能传输技术,调整为校准的电压/电流,为电动汽车动力电池提供电能,也额外的为车载设备供电。

3.1.5非车载功率器件 off-board power components非车载功率器件包括将所需高频电流加载至原边设备两端的高频功率变换单元,包括封装和保护材料。

3.1.6车载功率器件 on-board power components将副边设备接收的电能通过功率变换器转变为直流电,供给可存储电能系统或车载动力电池,包括封装和保护材料。

3.1.7地面设备 off-board supply equipment电动汽车无线充电系统的地面侧设备的统称,包括原边设备及非车载功率器件。

3.1.8车载设备 on-board supply circuit电动汽车无线充电系统的车载侧设备的统称,包括副边设备及车载功率器件。

3.1.9机械气隙 mechanical air gap原边设备表面与副边设备表面最短的间距。

3.1.10工作气隙 operational air gap在双面磁场系统中,原边设备磁场表面与副边磁场表面之间的最短间距。

3.1.11快速充电high power charging无线充电系统输入功率不低于MF-WPT4规定的最小输入功率等级。

4概述无线充电快速充电可用于乘用车、商用车的快速充电,系统输出电气参数应符合相应类型电动车辆的要求。

非车载供电设备的电压等级应符合GB/T 156规定的标准标称电压。

其中,交流电频率50Hz,对于特殊用途的交流电可以使用其他频率。

车载设备需要与地面设备具有良好的耦合性,从而确保电动汽车无线充电系统的安全运行。

这项基本原则的实现依赖于满足该标准中的相关要求并通过相关试验进行验证。

电动汽车无线充电系统的地面设备,其设计和结构需要保证在正常使用时性能稳定,并能最大程度的减小对电动汽车无线充电系统使用者以及周边环境带来的危害。

5电能传输要求5.1分类5.1.1磁极结构按T/CSAE XXXX中5.1.1分类。

5.1.2谐振电路拓扑按T/CSAE XXXX中5.1.2分类。

5.1.3功率等级按T/CSAE XXXX中5.1.3分类。

无线充电快速充电系统功率等级应为MF-WPT4、MF-WPT5、MF-WPT6、MF-WPT7。

5.1.4环境状况按T/CSAE XXXX中5.1.4分类。

5.2互操作性互操作性应符合按T/CSAE XXXX中5.2中的相关规定。

在无线充电设备设计合理时,快速充电系统的原、副边设备也可与慢速充电系统的副、原边设备实现互操作。

5.3系统总体要求系统的框架应符合T/CSAE XXXX中5.3.1的规定。

系统效率应符合T/CSAE XXXX中5.3.2的规定。

测量原则应符合T/CSAE XXXX中5.3.3的规定。

原边设备的安装应符合T/CSAE XXXX中5.3.4的规定。

系统功能应符合T/CSAE XXXX中5.3.5的规定。

5.4通讯无线快速充电系统的通讯应符合T/CSAE XXXX中5.4的规定。

无线快速充电系统副边设备和电动车辆管理系统之间的通信应符合GB/T 27930的相关规定。

5.5设备防护等级(1)系统非车载功率器件外壳的最小IP等级应满足:a)室内使用:IP21;b)室外使用:IP55。

(2)车载功率器件外壳的最小IP等级应满足:车内使用:IP55。

(3)地埋安装和地面安装的原边设备IP等级应遵循,a)最小的IP等级应该为:IP65;b)在公共路段安装的最小IP等级:IP67和IP69K。

(4)副边设备IP等级应遵循,最小IP等级:IP67。

设备防护等级的试验应按GB 4208进行。

5.6电击防护直接接触防护的要求应符合T/CSAE XXXX中5.6.1的规定。

系统插头从插座断开后,残留能量应小于0.2J,导体间的电压应小于60 VDC。

保护导体应符合T/CSAE XXXX中5.6.5的要求,保护导体尺寸应符合GB 16895.3的要求。

故障防护应满足GB 16895.21的要求。

无线充电快速充电系统应附加触电保护,交流连接点应由自身的漏电保护器(RCD),RCD的选型应符合T/CSAE XXXX中5.6.6的规定。

远程通信网络的点击防护应符合GB 4943.1的要求,且地面设施应具有数据外报的功能。

5.7安规接触电流应符合T/CSAE XXXX中5.7.2的规定。

绝缘电阻应符合T/CSAE XXXX中5.7.3的规定。

绝缘强度特性应符合T/CSAE XXXX中5.7.4的规定。

过载保护和短路承受应符合T/CSAE XXXX中5.7.5的规定。

温升和过热的要求应符合T/CSAE XXXX中5.7.6的规定。

5.8电磁环境安全在T/CSAE XXXX中5.7.8规定的保护区域3和保护区域4,电磁曝露限值应符合ICNIRP 2010的相关规定。

5.9电力电缆组件要求无线快速充电系统中,除了电缆组件,不应使用电缆加长组件连接原边设备和供电设备。

5.10结构要求无线快速充电系统的开关设备分断能力应符合T/CSAE XXXX中5.9.2的规定。

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应符合应符合GB/T 7251.7的要求。

5.11环境试验无线快速充电系统的环境试验应按照T/CSAE XXXX中5.11.2执行。

室外曝露试验应按照T/CSAE XXXX中5.11.5执行。

盐雾试验应按照T/CSAE XXXX中5.11.6执行。

组件内冷凝试验应按照T/CSAE XXXX中5.11.7执行。

温度和温升试验应符合T/CSAE XXXX中5.11.8和5.11.9规定。

5.12电磁兼容性无线快速充电系统的电磁兼容性应符合T/CSAE XXXX中5.12的规定。

5.13标识和说明无线快速充电系统的标识和说明应符合T/CSAE XXXX中5.13的规定。

6接口要求6.1原边设备和副边设备接口要求6.1.1功率等级电动汽车无线快速充电系统的原边设备和副边设备应支持功率等级MF-WPT1,MF-WPT2,MF-WPT3,MF-WPT4,MF-WPT5和MF-WPT6中的一种或多种。

功率等级MF-WPT5可由多个功率等级MF-WPT4的模块并联构成。

功率等级MF-WPT6可由多个功率等级MF-WPT5的模块并联构成。

6.1.2工作频率电动汽车无线充电系统的原边设备和副边设备的标称工作频率为85kHz,工作频率范围应在80kHz —90kHz内。

6.1.3工作气隙电动汽车无线充电系统的原边设备和副边设备应满足表1的工作气隙要求。

表1 工作气隙功率等级 类别 工作气隙/mmMF-WPT4小气隙 110 – 170 中等气隙 160 – 220 大气隙 210 – 270MF-WPT5、MF-WPT6、MF-WPT7小气隙 120 – 170 中等气隙 170 – 220 大气隙 220 – 2706.1.4偏移范围电动汽车无线充电系统的原边设备和副边设备应满足表2的偏移范围要求。

表2 偏移范围功率等级 类别 最大偏移/mmMF-WPT4、MF-WPT5、MF-WPT6、MF-WPT7行驶方向偏移 ±100 垂直于行驶方向偏移 ±2006.1.5系统效率在标称工作点上,系统效率应不低于88%。

在垂直方向和水平方向所有允许偏移条件下,系统效率应不低于85%。

6.1.6原边设备安装位置图1为原边设备在无线充电停车位的安装位置示意图。

其中,d XS为原边线圈中心和无线充电停车位中心在前后X-轴方向的距离。

图(a)为单模块的情况,图(b)为两个较低功率等级模块前后并联构成较高功率等级模块的情况。

(a)单模块(b)两个模块前后并联图1 无线充电停车位和停车限位器示意图原边设备在无线充电停车位中的安装位置应符合表3的要求。

表85 原边设备安装位置功率等级 方向 安装位置/mm 坐标轴MF-WPT4行驶方向 (注1) X垂直于行驶方向 0 Y功率等级 方向 安装位置/mm 坐标轴高度方向 -65或+50 Zd XS/mm (注1) XMF-WPT5行驶方向 (注1) X 垂直于行驶方向 0 Y 高度方向 -65 Zd XS/mm (注1) XMF-WPT6行驶方向 (注1) X 垂直于行驶方向 0 Y 高度方向 -65 Zd XS/mm (注1) XMF-WPT7行驶方向 (注1) X 垂直于行驶方向 0 Y 高度方向 -65 Zd XS/mm (注1) X注1:本版本不做规定。

6.1.7副边设备6.1.7.1线圈结构副边线圈结构应与原边线圈在磁场特性上相匹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