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的消费观
议论文西方消费观念-中西方消费观念差异
议论文西方消费观念:中西方消费观念差异近年来,受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消费主义的生活方式的影响,我国居民不论收入水平的高低对收入越高,消费的商品越多。
接下来小编为你带来议论文西方消费观念,希望对你有帮助。
议论文西方消费观念篇1中国人崇尚勤俭持家,量入为出,习惯于存款消费。
而西方人尤其是美国人则主张超前消费,习惯于贷款去享受生活。
有这样一个故事,讲的是一个中国老太太和一个美国老太太在天堂相遇,谈起了各自在人间的一生。
美国老太太到银行贷款买房,住了30年,最后贷款也还清了,并享受了一辈子的快乐生活。
中国老太太在年轻时,他母亲去世了,为他留下了刚买的房子,让她享受了30年;最后,她也为自己的女儿留下了一套新房。
听完了这个故事,我们应该能够大概了解中美消费观念里体现的文化差异,以及与此相关的社会伦理和社会价值观念等方面的差异。
美国老太太贷款住上了新房,舒舒服服地生活了一辈子;中国老太太也有自己的新房住,也能享受人生,不过住的是她母亲的房子。
从这个故事中可以看出美国人是自己享受生活,自己管自己,认为儿孙自有儿孙福而中国人崇尚的前人载树,后人乘凉,非常关心自己下一代的幸福生活。
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因为从古自今,美国人相信上帝,认为他会给每个人赐福,所以美国人崇尚公平,认为自己的事情自己去做,不要想有别人的帮助;而中国人尊住祖,认为是祖先给子孙赐福,是祖先在保佑着你,所以中国人崇尚伦理亲情。
中西消费观念的差异,取决于各自不同的伦理亲情于价值观念。
随着文化更加广泛、更加频繁、更加激烈、更加深入地接触与碰撞,中西方也会多向的、多层次的互动和吸纳对方的优秀文化,中国人在子女留下财富的同时,也会接受贷款消费,而美国人也会更加注重伦理亲情。
议论文西方消费观念篇2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消费能力自然上升,消费观念也在发生变化。
此时,为了促进国家和自身的共同发展,正确的消费观就起了重要作用。
首先,要有促进消费增长的意识,这是必须的。
中美消费观
美国人喜欢超前消费借贷消费,他们已经习惯了这种消费方式,并且已经形成了一种消费文化,这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美国人的价值观,讲究自由和物质增长,注重效率和实用主义,看重物质享受等。
一美国消费文化的特点美国人的生活方式,曾被美国媒体形容为:只要太阳一升起,消费者就开始购物。
美国人消费的主要特征是超前消费、借贷消费,即寅吃卯粮。
美国消费文化的主要特征是超前消费,由于政府消费政策的鼓励和社会风气的影响,美国人提倡超前消费,为了维持高消费的生活水平,疯狂工作已经不能满足他们的需要,他们开始向着借贷出发。
实际上,美国消费文化的产生和发展已经很长的历史,借贷消费也曾经受过伦理的谴责和社会的挑战,但慢慢的这一消费文化逐渐被所接受,这种消费文化曾经给美国经济的发展做出贡献,但是随着美国经济监管的不力,这种消费方式已经转变为抑制美国经济发展的瓶颈。
美国人信仰超前消费,并此而自豪。
美国大多数居民利用房屋抵押贷款的再融资来获得更多的贷款,以此维持自己的生活。
二美国消费文化的形成美国消费文化的形成经历着长期的变革,美国发展成为一个经济强国,历史上有很多人物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比如汽车大亨福特,他首次将大众消费和大规模生产结合起来,缓解了供过于求的矛盾,使美国的经济发展从以生产拉动经济为主转变为以消费刺激消费为主。
随着西方国家工业革命的完成,美国的消费文化已经基本形成,企业对消费的倡导和鼓励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美国政府更是鼓励人们大肆消费,住豪华的别墅,因此,刺激消费成为美国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支柱,消费甚至被当做一种爱国的行为。
即使没有钱,他们也可以借助借贷抵押或分期付款的方式来消费,美国人纷纷消费,极大的促进了美国经济的发展。
三从美国消费文化渗透出的价值观(一)物质享乐主义(二)个人成就感(三)努力工作(四)效率和实用主义(五)自由对于中国来说,中国的传统文化如中庸(自古儒家就有“中庸之道”之说)、重伦理、倡导道德至上、重人缘,倡导和谐统一(中国人相信人缘是一个人的巨大财富)等都对中国的消费心理和行为产生了影响:1、重储蓄:据统计59%的消费者把银行活期/定期存款作为最主要的理财方式。
东西方消费观念的差异
东西方消费观念的差异
东西方消费观念的差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价值取向:西方的消费观念注重个人价值和独立性,认为个人能
力和选择应该得到尊重和发挥,因此更注重个体的自由和独立性,强调自我实现和自我满足。
而东方的消费观念则更注重群体和社会价值,强调家庭、社会和国家的利益高于个人利益,注重维护社会和谐与稳定。
2.消费观念:西方消费观念通常鼓励人们追求时尚、品质和享受,
更注重商品的品牌、品质和价格,而不太关注商品的实用性和性价比。
而东方消费观念则更注重商品的实用性和性价比,更注重节约和储蓄,追求实惠和经济实惠。
3.消费方式:西方消费观念通常鼓励人们进行信用卡消费和贷款消
费,而东方消费观念则更注重现金消费和储蓄。
4.消费场所:西方消费观念通常鼓励人们去购物中心、专卖店等商
业场所购物,而东方消费观念则更喜欢在传统市场、百货公司等商业场所购物。
5.消费目的:西方消费观念通常鼓励人们进行休闲娱乐和个人享受
的消费,而东方消费观念则更注重家庭和社会生活的消费,如食品、住房等基本生活必需品的消费。
总之,东西方消费观念的差异主要体现在价值取向、消费观念、消费方式、消费场所和消费目的等方面。
了解这些差异有助于更好地理解
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消费行为和消费心理。
中外消费观念差异[金融风暴中的文化探析之中西消费观念差异]
中外消费观念差异[金融风暴中的文化探析之中西消费观念差异]文化是一个国家的软实力,不管在任何国家的市场经济中,经济过程的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所有环节及活动,都是以人为主体,并受到人的文化理念和价值取向的支配。
因此文化元素或文化因子的渗透所形成的文化力量,既可能缓解市场经济的内在矛盾,也可能加深市场经济的内在矛盾。
由于人总是在文化的指导下行动,因此,文化从来都是在内在的深层领域对人的言行发挥着作用,它影响着人们的心理、思维方式、价值取向和行动。
金融危机的产生和发展是有其内在的文化因素从深层触发并推动的,在一系列文化因素中,消费文化给此次金融风暴所带来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
这次由次贷问题,即房地产领域的超前消费所引发的“次贷”危机使得人们开始重新考虑中西方的主流消费观差异。
一、中西消费观念差异比较1.保守的消费观与开放的消费观。
保守的消费观是指在消费时思想守旧,跟不上形势的发展,力图维持原状,惯于保守性消费和“预后”性消费,以回避风险。
表现为崇尚节俭、量入为出,不愿意负债消费或超前消费;因循守旧,不肯轻易放弃传统的消费对象,对新产品持拒绝或消极的态度;有计划地购买商品;不愿承担任何风险,对价格极为敏感,对产品非常挑剔。
开放的消费观是相对于封闭观念而言的,指一种开拓型、现代化的消费观念,讲究消费效用,主张超前消费,积极尝试新的消费方式、消费场所,追逐新的消费品。
在保守与开放这个维度,中西主流消费观表现出截然不同的特征。
几千年来,中国社会一直处于半封闭的隔离状态,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和强烈的血缘宗族关系占据主导地位,因此在消费观念上表现出求稳和安于现状的保守消费观。
相反,西方文化自古就有开放的传统,总是把目光投向自身以外的世界。
古希腊时期的各个城邦都是以手工业和商业为中心的外向型经济,需要积极向外扩张征服,拓展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也形成了敢于冒险和求新的开放的消费观念。
对于他们来说,新的才是进步的,进步的就是好的。
消费者行为东西方消费者行为比较特殊性
2023-11-02•东西方消费者行为概述•东西方消费者价值观比较•东西方消费者购买决策过程比较•东西方消费者市场策略比较•东西方消费者行为比较的启示与建议目录01东西方消费者行为概述东方消费者行为重视传统和习俗东方消费者在购买商品或服务时,往往考虑其是否符合传统文化和习俗,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其购买决策。
注重实用性和性价比东方消费者在购买商品或服务时,往往更注重其实用价值和性价比,而不是单纯追求品牌或价格。
注重家庭和群体东方消费者通常以家庭和群体为中心,购买决策往往受到家庭成员和社交圈子的影响。
1西方消费者行为23西方消费者通常更注重个人主义和自由,在购买商品或服务时更倾向于选择符合自己喜好和价值观的品牌和产品。
注重个人主义和自由西方消费者在购买商品或服务时,往往更注重品牌和时尚因素,喜欢追求潮流和新品。
追求品牌和时尚西方消费者在购买商品或服务时,往往更注重服务和体验,对服务和体验的要求较高。
注重服务和体验随着全球化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拓展全球市场,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消费者行为差异逐渐成为企业关注的重点。
全球化趋势东西方文化差异较大,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消费者行为也存在较大差异。
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消费者行为特点,有助于企业更好地满足不同消费者的需求。
文化差异影响通过对东西方消费者行为的比较研究,企业可以更好地了解不同消费者的需求和心理,制定更加精准的营销策略,提高营销效果。
提高营销效果东西方消费者行为比较的必要性02东西方消费者价值观比较重视家庭和社区东方消费者通常以家庭和社区为中心,强调家庭和社区的利益高于个人利益。
尊重传统和习俗东方消费者通常非常尊重传统和习俗,认为这些传统和习俗代表着他们的身份和价值观。
注重实用性和效率东方消费者通常注重实用性和效率,喜欢购买性价比高的产品,不太关注品牌或者奢侈品。
01030203注重品牌和奢侈品西方消费者通常注重品牌和奢侈品,认为这些品牌和奢侈品代表着他们的身份和地位。
中西方年轻人的消费观
中西方年轻人的消费观中西方年轻人的消费观【智慧启引】:『游走在东西方之间,住在欧洲的向往中国的便宜货,住在中国的却青睐欧洲的奢侈品。
当富裕起来的中国人眼光看向欧洲人时,欧洲人却在低头看他们自己。
这真是当今世界的一大特别景观……』中国人真的是有钱了。
每次回国前给朋友们带酒,都是在机场的免税店,几百欧元一瓶。
买的人很少,大都是中国人。
正因为此,近来欧洲各大机场的奢侈品柜台都换上了中国人。
荷兰新闻曾经报道过,近三分之一的本土贵族城堡,现在都已易主中国人和俄罗斯人。
欧洲经济持续多年萎靡不振,很多人早已支付不起这些奢侈产业。
法国一些几代经营的酒庄纷纷开始拍卖,新庄主当然也是中国人占多数。
说来国内的朋友都不信,住在欧洲的中国人,不仅是中国人,欧洲人也是一样,每次到中国旅行,都要大包小包地买便宜的中国货,从儿童玩具乐高到阿迪达斯运动服,再到各种山寨版的奢侈品。
花钱不多,东西不错。
近些年来,很多欧洲人手机都是通过网购从中国买来的,相比欧洲很多品牌,省了不少钱,功能也很好。
我见过很多年轻人的手机至今仍是按键式的,非常老旧。
那么西方青年人的消费观如何呢?务实,绝对不拼名牌。
除了学习工作,他们把金钱和精力花费在发展自身的兴趣爱好上,花费在外出旅行上。
体育锻炼是绝大部分年轻人的业余爱好,夏天度假,冬天滑雪,一年四季,运动不断。
加之政府大力提倡,为年轻人提供了各种各样的俱乐部:足球,网球,篮球,排球,橄榄球;游泳,滑冰,骑马,自行车名目繁多,非常方便。
一般来说,十八二十岁的年轻人都离开父母外出租房单住了,否则会被同辈视为没出息的啃老族。
绝大部分年轻人认为父母的钱跟自己没关系,既然已经成年,自己打工,养活自己,理所当然。
父母也支持儿女自食其力,整个社会就是这个价值理念。
个人的路个人走,由别人代替,就是无聊。
我认识很多正在上学或刚步入社会的年轻人,他们都非常勤俭,极能吃苦耐劳。
小伙子叶隆,家境很好,父亲是律师,母亲是教授。
叶隆兄妹三个,自幼就每周日到老人院义务照顾老人,有时推着轮椅外出散步,有时洗碗擦地,有时清洁厕所,十几年如一日,直到大学毕业。
东西方消费观念的不同
东西消费观的不同之处:一个广泛流传的故事:一个中国老太太和一个美国老太太在天堂相遇。
美国老太太说:“我辛苦了30年,终于把住房贷款还清了。
”中国老太太说:“我辛苦了30年,终于攒够了买房的钱。
”这个故事用来说明美国人的消费观优于中国人:美国人超前消费,享受人生;中国人辛苦一辈子,却不懂享受或者来不及享受。
其实,这种比较是不确的,因为这种比较忽略了故事的前传和续集。
续集应该是这样的:美国老太太去了天堂之后,她的子女说:“刚给母亲办完了丧事,我们又得去贷款买房了。
”因为母亲住了30年的房子早已陈旧了。
而中国老太太去了天堂之后,她的子女会说:“母亲真好,给我们留下了一套新房。
”他们住进母亲没来得及享用的新房,所以也没必要急着再买房。
前传应该是这样的:美国老太太年轻时,母亲去世了,留给她的房也是用贷款买的,也已经住了30年,太旧了,所以她那时就只好设法贷款买房。
她会想:我先贷款住上新房再说,至于我的孩子,成年后让他自己管自己吧,说法像我的母亲待我一样。
中国老太太年轻时,母亲也去世了,母亲同样是辛苦了一辈子,临死前买下了房子,留给了她。
她在送走母亲后会说:母亲如此待我,我唯一能报答母亲的,就是将来也给我孩子攒下一笔买房的钱。
完整的故事就是这样。
美国老太太用贷款住上了自己的房子,享受了人生;中国老太太也有新房住,只是住的是母亲留下的房子。
从祖孙三代的连续性来看,美国人的三代是“自己管好自己”,中国人的三代是“前人栽树,后人乘凉”。
于是,美国人在用餐前要祷告:“感谢主,赐我衣、赐我食”。
中国人用餐前,会在祖先灵位前点一炷香烧几张纸,祈求祖先赐福。
中西方购物差异
中西方购物差异我们都知道,中西方文化习俗传统方面存在差异;所以,购物方面肯定也会有各种观念上的不同。
以下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中西方购物差异的资料,希望对大家有用哦。
购物消费习惯差异:美国人比较习惯于先看免费寄到家里的各大商店的广告,然后再根据广告出去到价格比较便宜的商店买回家里需要的东西中国习惯于直接购物,现场比价格,消费差异故事例子:在美国,笔者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美国人喜好挖空心思地想点子玩,比如,开着自家车,有的车后还拖着一辆水上摩托艇或小游艇,从洛杉矶出发,冒着加州的炎炎烈日,驱车行驶四五百公里,到科罗拉多州的拉福林去度周末,而在美国的中国人则仍旧忙忙碌碌地奔波着,周末最多是全家一起在家吃顿饭或看电视。
笔者好奇地请教了美国友人安德逊,为什么中国人和美国人在追求生活的享受上存在着如此大的反差呢?安沉思了片刻说,这主要是两国文化习俗传统方面存在着差异所致。
他说:"中国人是为他人生活,而美国人是为自己活着。
"如何解释这个说法呢?友人安是这样说的,中国人到美国后首先是为自己的身份而奋斗,有了身份后就拼命挣钱,当然挣钱不是为了享受生活,而是为了后人:儿子女儿,甚至孙辈。
中国人挣的钱自己舍不得花,都一点点地积攒起来准备在将来为下一代办点事或养老用。
尽管在美国已获得身份的中国人无需再为自己的社会福利和医疗保险担忧,但他们仍过得很累,他们一直希望自己的银行存款每年有新的增长,今年有几万,明年希望挣几十万,后年则企盼上百万。
安说,中国人的兴趣似乎是喜欢看着存折上的数字在增大,因而他们花出去的钱很少。
许多在美国已经扎根的中国人应该属于创业奋斗的一代,他们已经在美国获得了立足之本,但他们仍保留着中国人节俭的作风,舍不得花钱,不过也有例外,他们在孩子身上花钱却很大方。
不少中国人有这样的心态,自己这一代创业时吃尽了苦,因此,应该让孩子生活得更好些。
所以,在美国小学里,人们可以看到那些穿得最好的,口袋里零花钱最多的是中国人的小孩,而正宗的美国孩子穿着是很普通的,口袋里也没有多少零花钱。
中美消费者行为差异研究
中美消费者行为差异研究在全球化的时代,中美两国消费者的行为与观念的差异已经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中美两国之间的消费文化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消费观念差异中美消费者的价值观念有很大区别,中国人普遍将储蓄视为一种美德,追求节俭和稳健,而在美国,人们更注重享受生活,而不是过分的储蓄。
因此,在消费选择上,中美两国有很大的不同。
例如,在中国,人们更愿意购买经济实惠的产品,而在美国,人们更注重品牌和质量。
2. 购买习惯差异中美两国消费者的购买习惯也有很大的不同。
在中国,人们通常喜欢砍价,购买便宜实惠的商品,而在美国,人们更喜欢购买高端产品,愿意支付更高的价格。
此外,中国人趋向于在团体中购买产品,而美国人喜欢自己去购物,享受独立的购物过程。
中美两国消费者的消费场景也有很大的不同。
在中国,人们更喜欢去商场和超市购物,这些场所通常拥有多个品牌和商家。
而在美国,消费者更喜欢在专卖店和精品店购物,这些店通常提供高端产品和配备一流的服务。
4. 关注度差异中美两国消费者关注的焦点也有所不同。
在中国,人们关注个人权益和权力,这主要体现在保障消费者权益和对房地产政策的关注上。
而在美国,人们关注的焦点更多是环保和人权等社会问题。
总而言之,中美消费者行为的差异主要表现在消费观念、购买习惯、消费场景和关注度方面。
消费者对于产品的选择和消费行为的倾向不同,决定了消费市场的特征和消费市场的规划,为消费产品的开发和销售提供了重要的指南和引导。
因此,企业必须了解中美消费者行为的差异,改变在消费市场上的策略,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东西方消费观
PART FOUR
四、差异总结
在经济角度上,消费具有双 重性,它既是一个经济现象, 又是一个文化现象。随着现代 文明的进步,中国梦正在路上。 不远的将来,我们的消费观念 会随着社会制度的完善,起到 翻天覆地的变化。
东西方消费观
演讲人:徐映洁 时间:2018.5.16
成员分工
讲ppt:徐映洁 收集资料: 孙婧文 何欣雨 张思琪 韩鹏郦 王慧儒 选ppt模板:杜宁 朱琳 徐盼盼 组合删减材料、提出大致思路:张雅宁 PPT制作:曾晓涵 柴硕 董小艳 崔航 梅洋、陈爽爽
一、S
二、东西方消费观念的对比
PART TWO
二、东西方消费观念的对比
故事引入
一个中国老太太和一个美国老太 太在天堂相遇。美国老太太说: “我辛 苦了30年,终于把住房贷款还清了。” 中国老太太说:“我辛苦了30 年,终于 攒够了买房的钱。”
二、东西方消费观念的对比
储蓄方 式
理财方 式
保险方 面
子女教 育
消费方 式
储蓄方式
社会原因
美国的工作稳定,人才供需达到了相对的平衡,
除经济危机等特殊情况外,失业的风险几乎没
有。
观念原因
西方人重视个人主义,而相对来说东方人注重 集体主义,所以西方人偏向尝试做不同的事情, 活出自我价值。
社会保障体系
美国人的保险意识较强,他们收入的近一半都 交了各种保险,因为有保障,所以他们敢于放 手。
子女教育方面
中国人更愿意在子女身上 花钱,念书要上最好的学校, 还要参加各种各样的补习班。 很多家长不仅会提供子女读大 学的费用,还会提供子女出国 留学的费用。而美国的孩子大 多在免费的公立学校接受12年 义务教育
保险方面
中西方消费心理的不同
区别一. 西方讲究享受 源自方讲究稳重,安全我们可以就贷款买 房的事比较,中国人 喜欢先攒钱,后买房, 西方人喜欢贷款买房.
二. 我国消费者常常是别人买什么自己就买 什么,发达国家消费者是自己需要什么才 会去买什么。
总结
一.我们国家的消费者自我保护意识没有外 国的强. 比如买了伪劣产品自己就忍了(近年法制 意思强了要好一些)但国外就不会了 还有中国的消费观念和国外的不一样 我个人认为中国的超前消费观念少,很少, 非常少和国外不一样.国外可以信用卡超 支,然后慢慢的还钱给银行.中国的消费水 平就达不到那种状态.
二.我国的消费心理是典型的 暴发户类型(指的是一批人) 在国外世界顶级豪华车的销 量也就是中国的销量的一小 部分,可见国人的消费观念 是很不成熟的。在国外人家 的钱是越来越多而国人的却 涨得很慢。
消费者行为-东西方消费者行为对比
消费者行为-东西方消费者行为对比在全球化的今天,东西方消费者行为的差异越来越受到关注。
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之间存在着许多差异,这些差异也影响了消费者的购买决策和行为。
首先,东方消费者在购买商品时更注重实用性和质量。
他们通常更倾向于购买功能齐全、耐用且易于维修的产品。
相比之下,西方消费者更注重品牌和外观。
他们愿意为更高档的产品和设计精美的商品支付更高的价格。
其次,东方消费者更加注重节俭和储蓄。
在东方文化中,节约和储蓄被视为一种美德。
因此,东方消费者倾向于更加谨慎地花费金钱,并更加注重购买能够实现长期价值的产品。
而西方消费者更倾向于享受当前的生活,他们更愿意为瞬间的快乐和享受而花费金钱。
此外,东方文化中有着更强烈的集体主义观念,这也影响了消费者的行为。
东方消费者更注重社交方面的消费,例如参加社交活动和赠送礼物。
他们更倾向于购买能够提升社交地位和面子的商品。
而西方消费者更注重个人主义,他们更侧重于购买能够满足个体需求和个人享受的商品。
最后,东方和西方消费者对待售后服务和投诉的态度也有所不同。
东方消费者通常更加容忍和忍耐,他们倾向于默默忍受问题,而不会大声抱怨。
相比之下,西方消费者更加注重自己的权益,他们在遇到问题或不满意的情况下更愿意直接表达意见和要求解决方案。
总之,东西方消费者行为存在着诸多差异。
东方消费者更注重实用性和质量,节俭和储蓄,社交消费,以及容忍和忍耐。
而西方消费者更注重品牌和外观,享受当前生活,个体需求,以及直接表达不满和要求解决方案。
这些差异反映了不同文化价值观的影响,也需要企业在市场营销中考虑到这些因素,以满足不同消费者的需求。
消费者行为在不同文化背景下呈现出明显的差异,特别是东方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差异对消费者行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探讨东西方消费者行为之间的差异时,我们可以从购买动机、消费决策、品牌选择、社交影响、宣传方式和售后服务等方面进行深入的比较。
首先是购买动机和消费决策方面。
东方消费者更注重实用性和质量,他们常常选择能够满足基本需求和功能的产品。
中西方消费观文化差异
The Differences of consumption concept Between China and the West
Here is a story, in the heaven, the Chinese old lady says, I saved enough money to buy a house for 30 years. The western old lady says, I used thirty years to repay the loan. The story shows the Chinese is usually conservative consumption. Chinese like save money. But the western always enjoy pleasure in good time and life.
And in China, In our grandparents and parents of this generation, they will put the money in the bank. In their middle age, they will save money for their elderly. In western country, people dare to spend money. Because they have sound social security system. In past years, China is not rich, so we are in the habit now, we save money, we don’t spend all the money on entertainment.
中西消费观差异研究
[4]韩春.浅论低碳经济下大学生消费观的重塑.茂名学院学报2010/09
[5]张劭晨.北京居民消费观趋向国际化.数据2010/10
[6]王雪萍.儒家的节俭知足消费观及其现代价值.社会科学家2010/11
[7]倪萌.关于当代大学生消费观的思考.农村.农业.农民(A版) 2010/11
[8]孙建海.当代大学生消费观调查研究.科学大众(科学教育) 2010/12
[9]梁晓青.广告对农村青少年消费观的影响——以湖北省当阳市青少年为例.当代经济2010/12
[10]石文典.国内外消费观研究述评.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2010/12
设计
(论文)
工作
安排
及进
度
1.2010.12.20~2010.12.30明确论文主题和撰写要求,完成文献综述;
2.2011.01.12论文开题报告答辩,指导老师向学生下达任务书
3.2010.01.12~2011.02.15搜集资料,调研,撰写论文大纲,完成外文资料的翻译;
4.2011.03.06完成初稿
5.2011.04.10.完成二稿
6.2011.05.10.完成三稿
7.2011.05.20.交论文定稿一式三份及所有文件、表格电子文档
国
内
外
研
究
现
状
和
发
展
趋
势
美国当代批判学家道格拉斯·凯尔纳(Douglas Kellner)凯尔纳在《媒体奇观:当代美国社会文化透视》(2003年)和《媒体文化:介于现代与后现代之间的文化研究、认同性与政治》(2004)等著作中从媒体文化的角度对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西方社会及消费的变迁进行了全景化的透视,并且越来越倾向于把媒体事件看成是一种奇观。他指出“在媒体文化奇观年代,美国总统政治是用电影语言来筹划并且展示给公众的,换言之,就是运用媒体文化奇观向不同阶层的大众推销总统的形象、人品和政见……在当今这个媒体和娱乐占统治地位的社会,政治和日常生活都仿照媒体的样式来运作”法、
中国与美国的消费特征
文章推荐中国与美国的消费特征曾有人总结过中国人的消费特点:1. 传统上多属于节俭型,普通老百姓追求的是实惠、可靠;2. 爱面子讲排场,重要的事情上舍得花冤枉钱;3.不喜欢借钱或贷款买东西,虽然超前消费的观念已渐渐兴起,但多数国民还是习惯先存后花;4.从众效应明显,喜欢随大流,相信别人的宣传推荐胜过自己的实际需求,由此也养成了买涨不买跌的习惯;5.对未来相对乐观,认为自己的**子会越来越好,这也可以部分归因于其手中始终掌握着一定数量的有形资产。
中国地域差异太大,各地在民族、文化和经济发展水平方面存在的巨大不同经常让外国企业头痛不已,有人建议千万别把中国看成一个国家,要把它看成一个大洲才行,因此上述消费特点只是一种基本概括,现实情况则要复杂得多。
中国的消费者往往会给商家留下了两种相反的印象:一是打折让利是促销的王牌手段。
各类零售商经常抱怨在中国盈利难,因为中国的消费者喜欢精打细算,反复比较价格,逼得商家为了促销只能减价;二是高价商品有时会更有市场。
中国的消费者认为低价往往可以与低质划等号,52%的消费者担心便宜的产品质量会比较差,“一分钱一分货”是他们的购物座右铭,而美国对此的担心者只有16%,所以有时为了满足虚荣心,中国的消费者会倾向于认价不认货,这就给聪明的商家推销高档包装的中低档商品提供了机会。
不过总的来说,中国消费文化的最大特征就是量力而行,重视积累胜过消费。
而美国经济的主要驱动力是个人消费,它占到国民生产总值的70%。
在美国人看来,消费是天经地义、理所当然的一件事,他们的信条是:“买得越多,省得越多”。
美国商务部的数据显示,1960年至1990年,美国家庭平均会把约9%的税后收入储蓄起来;但在那之后,随着经济的持续增长,美国人开始把更多收入投向个人消费和股票房产领域,在过去3年间,个人平均储蓄率均不足1%。
经济学家伊金说:“如果美国人开始省钱,内需就会回落。
不过不用担心这个问题,因为人们根本不会省钱。
东西方消费观念的不同及原因分析
对比同样结果,表面上看,中国老太婆是不会享受生 活,在陋室中苦熬一辈子,但实际上,她是在理想中生活 ,无需像机器一样拼命赚钱,虽苦犹甜。美国老太婆是在 压力下生活,看起来生活得舒服,其实要时刻担心受怕, 因为她要担心是否失业、经济来源是否一直稳定不变等问 题。 应该说,中国传统有传统的好,西方现代有现代的 不好。而不是凡传统的都不好,凡现代的都好。
一个广泛流传的故事:一个中国老太太和一个美国 老太太在天堂相遇。美国老太太说:“我辛苦了30年 ,终于把住房贷款还清了。”中国老太太说:“我辛 苦了30年,终于攒够了买房的钱。”这个故事用来说 明美国人的消费观优于中国人:美国人超前消费,享 受人生;中国人辛苦一辈子,却不懂享受或者来不及 享受。其实,这种比较是不确的,因为这种比较忽略 了故事的前传和续集。
第三个时代:感性消费时代
随着社会的进步,时代的变迁,人们越来越重视心 灵的充实,消费变得越来越挑剔,对商品的要求,已 经不再是质量、价格,也不再是品牌。而是商品是否 具有激活心灵的魅力,在购买和消费过程中是否能够 带来心灵上的满足。因此,“满意”与“不满意”成 为消费者购买的标准。
东西消费观的不同之处:
东西方消费观念的不同及原因 分析
目录:
1、消费观念定义 2、消费观念的演变 3、东西消费观的不同之处 4、不同消费观念的原因分析 5、思考与总结
消费观念定义:
所谓消费观念,是人们对待其可支配收入的指导思想 和态度以及对商品价值追求的取向,是消费者主体在进 行或准备进行消费活动时对消费对象、消费行为方式、 消费过程、消费趋势的总体认识评价与价值判断。消费 观念的形成和变革是与一定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及社 会、文化的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使 人们逐渐摒弃了自给自足、万事不求人等传统消费观念 ,代之以量入为出、节约时间、注重消费效益、注重从 消费中获得更多的精神满足等新型消费观念。
消费者行为 东西方消费者行为比较
消费者行为东西方消费者行为比较消费者行为是一个涉及到个人或群体在购买产品或服务时的决策和行动的领域。
东西方消费者行为的比较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消费者的偏好和习惯。
首先,东方消费者行为更注重集体利益和社会认同感。
在东方文化中,个人与社会的关系被视为至关重要的因素。
因此,东方消费者更倾向于购买与他们所属社会群体相符的产品和品牌。
他们可能会更加重视产品的社会形象和身份象征。
东方消费者也更倾向于购买为社会做出积极贡献或有环保意识的产品。
相比之下,西方消费者行为更加注重个体需求和自主选择。
西方文化强调个人的权利和自由。
因此,西方消费者更倾向于购买能够满足个人需求的产品和服务,而不受他人的期望和评判。
他们可能更注重产品的质量和功能,并更愿意为了自己的利益做出选择。
此外,东西方消费者的购买决策过程也存在一些差异。
东方消费者往往更加注重个人经验和他人推荐的影响。
他们倾向于通过口碑和社交网络的分享来获取信息和决策。
相比之下,西方消费者更倾向于独立的决策和研究。
他们可能会更频繁地使用互联网和在线评论来研究产品和比较价格。
此外,消费者对待商品和服务的态度也有所不同。
在东方文化中,消费者可能更加节俭和保守。
他们可能更注重产品的实用性和耐用性,而并不追求过多的虚荣和奢侈。
相比之下,西方消费者可能更加倾向于探索新奇和独特的产品。
对于他们而言,消费的乐趣往往包含在购买的过程中,而不仅仅是产品本身。
虽然有这些差异,但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东西方消费者行为也在逐渐趋同。
随着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的兴起,东方消费者也开始更多地关注个人需求和多元化选择。
同时,西方消费者也越来越重视社会责任和环境意识。
因此,了解和尊重不同文化下的消费者行为是企业成功发展和品牌建设的关键。
继续写:东西方消费者行为的比较不仅仅限于购买偏好和决策方式,还涉及到消费观念、消费动机、消费行为等方面的差异。
首先,消费观念在东西方文化中存在明显差异。
在东方文化中,消费被视为一种社会责任和义务,代表个人对社会贡献的一种方式。
中西方的消费观
中西方的消费观作者:萧莎《光明日报》( 2016年07月23日12版)【声音】《左传》有云:“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
”诸葛亮在《诫子书》中也说:“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节俭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但这个话题也是当下中国代际冲突的一个主要方面。
年轻人希望尽情享受物质生活带来的愉悦,老辈人则看不过去,总是叨叨应该少花钱、多节约。
双方之间的这个结不易解。
假如两辈人希望尽可能求得共识,在观念上达成和解,那么,我们也许应该立足于公论,再向前追问一步:节俭作为一种美德具有什么样的特别属性?它的重要性是否因时因人而异?两代人之争,症结到底是什么?首先,我们似乎应该明确一点:节俭是美德,不过,它是安身立命的一种辅助性美德,并不是基础性美德。
儒家把做人的基本伦理准则称为五常:仁、义、礼、智、信。
在此基础上,儒家提倡以温、良、恭、俭、让的方式与人相处、待人接物。
就是说,五常是自我修养的绝对要求,其他是相对要求。
节俭、俭朴作为生活方式上的优点,能帮助一个人养成居安思危、未雨绸缪的生活习惯,为他塑造低调、踏实的外在形象,使他更易获得外部环境的认可,人生道路更通达。
但它并不构成对一个人品质的根本性判断。
与此相似,西方基督教倡导七德,包括古希腊哲学提出的四种基本美德——审慎、刚毅、节制、公正,神学三美德——信、望、爱,节俭也并不在其列。
七德当中,离节俭最近的美德是审慎和节制。
从逻辑上看,节俭作为人对物质消费所采取的一种自我克制、自我约束的态度,脱胎于审慎和节制这两个品质母体。
只不过节俭的对象总是金钱和物质享受,其伦理意味和价值分量到底与精神上的自律还是有所不同。
中西道德哲学在节俭议题上的慎言,体现的是一种辩证的智慧:节俭作为理财的态度,归根结底涉及的是利不是义,过于珍视财物似乎又容易将人们引入歧路,重利轻义,所以,相应的,中西都有“金钱乃身外之物”的说法与之制衡,以达到纠偏的效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西方的消费观
中西方的消费观作者:萧莎《光明日报》(2016年07月23日12版)【声音】《左传》有云:“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
”诸葛亮在《诫子书》中也说:“夫
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节俭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但这个话题也是当下中国代际冲突的一个主要方面。
年轻人希望尽情享受物质生活带来的愉悦,老辈人则看不过去,总是叨叨应该少花钱、多节约。
双方之间的这个结不易解。
假如两辈人希望尽可能求得共识,在观念上达成和解,那么,我们也许应该立足于公论,再向前追问一步:节俭作为一种美德具有什么样的特别属性?它的重要性是否因时因人而异?两代人之争,症结到底是什么?首先,我们似乎应该明确一点:节俭是美德,不过,它是安身立命的一种辅助性美德,并不是基础性美德。
儒家把做人的基本伦理准则称为五常:仁、义、礼、智、信。
在此基础上,儒家提倡以温、良、恭、俭、让的方式与人相处、待人接物。
就是说,五常是自我修养的绝对要求,其他是相对要求。
节俭、俭朴作为生活方式上的优点,能帮助一个人养成居安思危、未雨绸缪的生活习惯,为他塑造低调、踏实的外在形象,使他更易获得外部环境的认可,人生道路更通达。
但它并不构成对一个人品质的根本性判断。
与此相似,西方基督教倡导七德,包括古希腊哲学提出的四种基本美德——审慎、刚毅、节制、公正,神学三美德——信、望、爱,节俭也并不在其列。
七德当中,离节俭最近的美德是审慎和节制。
从逻辑上看,节俭作为人对物质消费所采取的一种自我克制、自我约束的态度,脱胎于审慎和节制这两个品质母体。
只不过节俭的对象总是金钱和物质享受,其伦理意味和价值分量到底与精神上的自律还是有所不同。
中西道德哲学在节俭议题上的慎言,体现的是一种辩证的智慧:节俭作为理财的态度,归根结底涉及的是利不是义,过于珍视财物似乎又容易将人们引入歧路,重利轻义,所以,相应的,中西都有“金钱乃身外之物”的说法与之制衡,以达到纠偏的效果。
节俭作为一种美德是辅助性的、相对的,这意味着,其一,恣意挥霍是错误,克己过度也不好;其二,节俭与别的更重要的美德搭配共存方显其善,否则,空有节俭,全无其他品德修养,它也就失去了价值。
莎士比亚喜剧《威尼斯商人》为此提供了充分的说明。
《威尼斯商人》的正方主人公巴萨尼奥是个家道中落的贵族青年,但他穷困也不改骄奢习气,本剧中心冲突正是由他需要借贷3000金币装点门面以便向名门之女鲍西娅求婚引起的。
而反派主角夏洛克则正相反,是个把钱财当命根子珍惜的放贷商,节俭是夏洛克经营生意、张罗生活的座右铭。
有人做过统计,“节俭”一词在全剧台词中共出现过7次,5次出自夏洛克之口。
因
此,《威尼斯商人》的剧情框架,构建在经济观念位于两个
极端的人物身上:一个是不知节俭为何物的纨绔子弟,一个是除了节俭别无良德的犹太商人。
从剧本本身看,莎士比亚的同情寄托在前者身上,不仅帮巴萨尼奥完美解决了“一磅肉”争端,将舍命担保借贷的好友安东尼奥毫发无损地还给他,而且成全了他的爱情,给了他一个完美结局。
这个安排在莎士比亚时代没有引发争议,却为后人演绎这个故事留下了难题。
贵族老爷理财无能、找朋友借钱度日还大手大脚、永远有借无还,这在16世纪英国观众眼里或不足为怪、无损他
作为正面男主角的高贵和魅力,但后世观众以己度人,不能不有几分保留。
最关键的,安东尼奥是个靠理性计算和契约精神谋生的正派商人,巴萨尼奥挥霍无度、个人资信无可救药,前者作为朋友为何听之任之,最后差点把命搭上还无怨无悔?安东尼奥的行为必须有一个合理的解释。
所以,为解决这个合理性问题,后世的莎剧编导也是绞尽脑汁:或者刻意强调以夏洛克为代表的犹太放贷商的邪恶以反衬巴萨尼
奥的放纵奢靡不过是小节;或者如阿尔·帕西诺和杰里米·艾
恩斯主演的电影《威尼斯商人》那样,假定安东尼奥对巴萨尼奥怀有某种狂热但口不能言的感情,情感蒙蔽了他的理智。
《威尼斯商人》的金钱观,前人后人对其接受态度如此不同,足以证明:节俭作为一种美德的价值,因时而异,因人而异。
在中世纪封建时代、等级社会,节俭对于平民阶层是关乎生
存和尊严的重要美德,对于统治者和权贵阶层则无足轻重。
这在我国历史上也是同理。
人们自古赞扬颜回安贫乐道,但并不参照同样标准评价贵族和士大夫,战国四公子便是以慷慨施财、广纳贤士留名史册。
读《红楼梦》,人们敬重刘姥姥勤俭持家、知恩图报,也津津乐道贾府接待刘姥姥的讲究、体面和不惜耗费。
究其因由,古时礼制为本,俭不可伤礼;如果俭与礼相冲突,那么俭的原则让位于礼。
在西方,节俭成为全社会生活实践的主流价值,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认为要归因于新教伦理和资本主义精神,因为节制物欲,钱才能转化为资本;反过来,投入可持续,工业生产和销售可扩大发展,才能保障更大利润的回报。
在资本主义时代,节俭不仅成就小富,也可使小富成为大富,使创业者成就大业。
一句话,勤俭是资本主义国家完成现代工业社会转型所仰赖的品质之一。
在我国,农业社会绵延数千年,生产力低下、物质匮乏的年代漫长,家当殷实、有条件在节俭和不节俭之间做出自由选择的人历来只占极少数。
节俭是人们度过艰难岁月的经济策略,是世代相传的生存法宝。
因此,节俭两个字是伴随着特定的民族记忆被深深刻写在中国人的集
体意识当中的,它作为美德被神圣化也在所难免。
物质丰富、告别饥馑,对于中国而言是很晚近才实现的经济成就。
对许多人来说,节俭作为一种生存技能,其重要性虽已消退,但与匮乏相关的创伤性记忆仍然无法抹去,他们对朴素、简
陋甚至低质量的物质生活保持着坚忍和耐受的习惯。
前后两代人的记忆之别和物质经验之别是双方经济观念分歧之源:年轻一代经济收入起点高,故而安全感高于前辈;他们的舒适阈值高,故而消费上少克己,他们对待能力范围内的消费不焦虑、不自责,因此,在他们眼里,老一辈投射在节俭上的神圣光环烟消云散;节俭虽是美德,但他们相信合理消费和合理投资理财是更有效的财务管理手段,他们在这方面也更拿手。
节俭的目的是更长远地安排生活,是兼顾一时和长期的生活质量,是使日子安稳、幸福长久,并不是忍受不便和痛苦本身。
如果两代人对此没有异议,他们的消费观念之争就有和解的希望。
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有一句刻薄的话:“从长远的观点来看,我们都会死。
”这是因为他自己提出的“节约悖论”是反对节约的。
我们不是经济学家,但显然不能拿凯恩斯的理论指导生活,不能不管明天。
在今天和未来之间,中庸之道总是明智的:俭而有度,合理消费。
(萧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