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春雨的年际变率及其影响因子分析

合集下载

江南春雨的时空分布

江南春雨的时空分布

0577-6619/2008/66(3)-0310-19A cta M eteorologica Sinica气象学报江南春雨的时空分布X万日金1吴国雄2WA N Rijin1WU Guox iong21中国气象局上海台风研究所,上海,2000302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LASG,北京,1000291.Shanghai Typ hoon I nstitute of the China M eteor ological A dministration,Shanghai200030,China2.L aboratory of A tmosp her ic Sciences and Geop hysical Fluid Dynamics,Beij ing100029,China2007-01-31收稿,2007-04-06改回.Wan Rijin,Wu Guoxiong.2008.Temporal and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the spring persistent rains over southeastern China.Acta Meteorologica Sinica,66(3):310-319Abstract T he spr ing persistent rains(SPR)over southeastern China(SEC)is a unique synoptic and climatic phenomenon in East A-sia.Sufficient ev idences pro ved that it r esults from the mechanical and thermal effects of t he giant T ibet Plateau(T P).But it isn.t clear about its temporal span and spat ial distribution at present.T he climatolog ical mean analysis of NCEP/N CAR circulation and sen-sible data shows:at1st pentad of M arch(13th pentad of solar year),there are remar kable increases of the variables of the sensible heating ov er the main and southeastern part of T P,the southw ester ly velocity at southeast flank of T P and over SEC,and the rainfall ov er SEC,indicating the onset of SPR.In contrary,at3rd pentad of M ay(27t h pentad in solar year),these variables except the sensible heating over the main part of T P decrease r apidly.T he ridge of the South China Sea(SCS)sub-hig h at mid-low troposphere slopes up-northward instead of southw ar d befor e.T he rain belt center over SEC shifts to SCS and t he SCS monsoon breaks out,ind-i cating the end of SPR.Hence,it is suitable to consider SPR temporal span as13t h-27th pentads of solar year.Data analysis and nu-merable sensitiv ity exper iments shows,though the w ar m air and cold air conv er ge at about30b N in SPR period,the distribution and intensity of SPR rain belt are obviously influenced by the topography of the Nanling M ountains and the Wuyi M ountains.T he moun-tains can block and lift cold and warm airs,str engthening frontog enesis and rainfall.As a r esult,they make the axes of SPR rain belt superpose the axes of themselv es.From this po int of view,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SPR is ov er southeastern China,t hat is,to the south of the middle and lower reaches of the Yangtze Riv er(30b N),and to the east of110b E.Key words Spring persistent rains,T empo ral and spat ial distr ibut ion,South China Sea monsoon,M ountain chain topogr aphy,N u-merical model sensitivity ex periments摘要江南春雨是东亚独特的天气气候现象,已有充分证据表明,它是青藏高原高大地形的动力和热力强迫的结果,但目前其时空分布还不明确。

江南春雨的气候成因机制研究

江南春雨的气候成因机制研究

江南春雨的气候成因机制研究
江南春雨的气候成因机制研究
春季位于长江中下游以南(中国东南部,以下简称江南)的江南春雨是东亚独特的天气气候现象,通过气候平均资料分析和敏感性数值模式试验揭示了其可能的气候成因机制.江南处于青藏高原(以下简称高原)东南侧的强劲西南风风速中心的下游,具有强烈的风速和水汽辐合,这正是形成江南春雨的直接原因.该西南风风速春季的季节演变与高原东南部的感热加热的季节演变趋势一致,表明江南春雨不仅与高原机械强迫绕流西南风有关,还与其热力作用形成的气旋性低压环流西南风有关.敏感性数值试验表明,无高原时西南风风速中心消失,江南春雨雨带亦随之消失;当高原隆升时,高原东南侧低层西南风速几乎线性地随高原主体总非绝热加热的增强而增大,说明该西南风风速中心的出现正是高原的机械强迫作用和热力作用的结果.资料分析和模式试验充分表明,青藏高原在江南春雨的气候形成中起到了根本性的作用.
作者:万日金吴国雄作者单位:万日金(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LASG,北京,100029;广东省气象局气候与农业气象中心,广州,510080;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北京,100039)
吴国雄(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LASG,北京,100029)
刊名:中国科学D辑ISTIC PKU 英文刊名:SCIENCE IN CHINA (SERIES D) 年,卷(期): 2006 36(10) 分类号: P4 关键词:江南春雨气候成因西南风青藏高原敏感性试验。

1880年以来中国东部四季降水量序列及其变率

1880年以来中国东部四季降水量序列及其变率

1880年以来中国东部四季降水量序列及其变率王绍武1)龚道溢2)叶瑾琳1)陈振华1)1)北京大学地球物理系, 1008712)北京师范大学资源科学所,1008751880年以来中国东部四季降水量序列及其变率*摘要:根据降水量观测记录及史料,建立了我国110︒E以东35个站1880-1998年完整的四季及年降水量序列。

1880年-1889年主要依靠史料及少数站降水量观测;1900-1950年根据降水量等级图,并用史料插补;1951年以后完全是降水量观测资料。

3段时间降水量观测记录分别占22.6%、69.0%及100%。

史料部分利用了近30多年公布的15种经过整编的旱涝记载。

本文介绍了建立序列的方法及可能包含的误差大小。

年降水量的功率谱分析结果显示年降水量的突出周期有两个,分别是3.3a 和26.7a,前者可能与ENSO的影响有关,而后者则说明我国降水有显著的年代际尺度的变化。

近百年来我国年降水量趋势,只有约+0.1%/100a。

我国降水近几十年的低频变化,可能主要是年代际变化引起的,而并非全为气候变化趋势。

关键词中国降水量1 前言降水的变化是影响我国工农业生产的一个重要因素。

大范围的洪涝与持续性的干旱常可造成上百亿公斤粮食的减产以及大量生命财产的损损失。

因此,旱涝变化是气候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五百年旱涝的分析充分利用了我国丰富的史料,并与观观测资料结合,建立了长期的连续序列,为旱涝研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1]。

《中国近五百年旱涝图集》[2]的出版,有力地推动了气候变化的研究,各省均相继出版了有关史料或发表了研究报告。

不过,五百年旱涝图只反映了夏季的旱涝。

实际上,根据最近几十年的完整资料分析,其它各季的旱涝也是比较频繁的[3],如1982-1983年冬季华南降水量比常年增加一倍以上,给农业生产带来巨大危害;1966年是最近40多年中的大旱年,其中春季与秋季的干旱严重程度也都超过了夏季[4]。

因此,除了对影响较大的夏季旱涝进行研究以外,对其它季节旱涝也要加强研究。

近50年长江中下游春季和梅雨期降水变化特征

近50年长江中下游春季和梅雨期降水变化特征
长江 中下 游地 区上 空有较强 的上升 运动 , 这 些都 有利
际变化 贡献 显著 。张礼平 等 _ 5 提 出太 平 洋暖 池 向外 长波 辐 射低 值 区 4月 、 7月 偏 南 是 长 江 中游 地 区夏
2 0 1 2 — 0 4 — 2 O收 到 ,2 O 1 2 — 1 O 一 1 O收 到 再 改 稿 。



3 l 9 6 6 l 9 7 6 l 9 8 6 l 9 9 6 2 0 0 6
年份
图 2 1 9 6 1 2 ( ) ( ) 9 年 长 江 中下 游 地 区梅 雨 期
降 水 与 6月 、 6 — 7月 降水 量 的变 化 趋势
Fi g. 2 The v a r i at i o ns o f Me i yu p e r i o d,
Fi g. 1 Lo c a t i on of t he s e l e c t e d s t a t i on s i n t he mi d — l o we r r e a c he s of t he Ya ng t z e
水 偏多 , 当进一 步东 传 到 中南半 岛 时 , 则 华南 春 季 降 水 偏多 , 而在其他 位相则不利 于我 国东部 降水 。 2 0 1 1 年长江 中下游 地 区春 季发 生 严 重 干旱 , 梅 雨期强 降水 又引起 了旱涝 急转 。结 合 2 0 1 1年旱涝 急 转事件 , 开展长 江中下游地 区春季和梅 雨期 降水连 续 性 特征 的研究 将有 助 于加 深人 们对 长江 流 域 降水 的
季 降水 的重 要信 号 。黄荣 辉 等l _ 6 通 过研 究东 亚 夏季
引 言
长 江 中下游地 区是我 国重要 的工 业 、 农业 、 高科

江南雨季降水季节内演变及其年际、年代际变化特征

江南雨季降水季节内演变及其年际、年代际变化特征

江南雨季降水季节内演变及其年际、年代际变化特征詹丰兴;章开美;何金海;章毅之;尚可【摘要】In this study,the characteristics of intraseasonal evolution of precipitation in the rainy season of Jiangnan (24-30°N,110-120°E) and its interannual and interdecadal variations are researched,using daily precipitation data for the period of 1961-2008,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climatic characteristics of precipitation over southeastern China.The results are as follows:1) A significant twin-peak feature in the intraseasonal evolution of precipitation in Jiangnan is demonstrated,with mid-April and mid-June as the twin-peak periods.The peak precipitation first appears in Jiangnan in mid-to late April,then extends southward.Southern China reaches its peak precipitation period in early to mid-June,after which the heavy precipitation center moves northward,and Jiangnan experiences the second precipitation peak in mid-to late June.Meanwhile,the precipitation in the Jianghuai area(32-35°N) shows a single peak type.The first peak of the Jiangnan rainy season appears very early,and this is the first sign of the rainy season in eastern China.The second peak is the performance of the main rain belt moving northward.2) The correlation coefficient between the regional averaged twin-peak precipitation in Jiangnan and actual precipitation is 0.69,which indicates that the twin-peak precipitation shows the intraseasonal evolution features of the Jiangnan rainy season.The precipitation intensity of the Jiangnan rainy season mainly depends on the precipitation intensity of the bimodal peak in the rainy season(April-June),and this also shows that the twin-peak precipitation characteristics in the Jiangnan area can reflect the chang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actual precipitation.3) The twin-peak precipitation of the Jiangnan rainy season displays significant interannual and interdecadal variations.The interannual periods are found every 2-3 years,and strong signals are mainly centeredin the late 1960s to 1970s and mid-1980s to the beginning of the 21st century,while the interdecadal periods are shown every 8-10 years on the whole time domain,and their strong signals are centered in the early 1980s to late 1990s.4) On the interdecadal scale,although the intraseasonal features of precipitation display a significant twinpeak precipitation pattern in the Jiangnan rainy season,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intraseasonal evolution also show skipped-significant features.A twin-peak precipitation pattern is notable in the 1960s,1980s and the beginning of the 21st century,while in the 1970s and 1990s the twin-peak pattern is insignificant.%利用1961-2008年逐日降水资料,在对比我国东南部各地区气候态降水特征的基础上,着重探讨了江南地区(110~120°E、24~30°N)雨季降水的季节内变化特征及其年际、年代际变化规律.结果表明:1)江南雨季气候态降水的季节内变化具有明显的双峰型特征,两个峰值集中期分别是4、6月中旬前后.4月中下旬第一个降水峰值率先出现在江南地区,之后峰值降水南移,于6月上中旬华南地区达峰值集中期,之后强降水才逐渐北移,6月中下旬又回至江南地区,使江南地区降水达第二个峰值集中期.2)我国江南地区区域平均的双峰降水与4 6月的实际降水之间的相关系数达0.69,这表明双峰型降水确实反映了江南雨季降水的季节内演变特征.3)江南雨季降水双峰型的季节内变化特征具有明显的年际、年代际变化周期.年际变化周期为2~3a,强信号主要集中在20世纪60年代后期到70年代中期以及80年代中期到21世纪初;年代际变化周期约为8~10a,在整个时间域上都存在,最强信号集中在80年代初到90年代末期.4)年代际尺度上,江南雨季降水的季节内变化特征(双峰型态)具有隔代显著的特征,即20世纪60、80年代及21世纪初双峰型特征显著,而20世纪70、90年代双峰型特征不显著.【期刊名称】《大气科学学报》【年(卷),期】2017(040)006【总页数】10页(P759-768)【关键词】江南雨季;双峰型;季节内变化;年际变化;年代际变化【作者】詹丰兴;章开美;何金海;章毅之;尚可【作者单位】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气象灾害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江苏南京210044;江西省气象局,江西南昌330096;江西省气象服务中心,江西南昌330096;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气象灾害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江苏南京210044;江西省气候中心,江西南昌330096;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气象灾害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江苏南京210044【正文语种】中文江南地区主要指包括江西、湖南、福建大部、浙江南部,即24~30°N范围内的我国东南部地区。

江南春雨的两个阶段及其降水性质

江南春雨的两个阶段及其降水性质
立 日期 ,并将 江南 春雨 期划分为两个阶段 :第 l 0 —1 5 候 为第 一阶段 ,第 l 6 —2 7 候为第二 阶段 。伴 随着 江南 春 雨降水量的两次突增 , 青藏 高原 东南  ̄( 1 0 5 ~1 1 2。 E, 2 0~ 2 5。 N) 的西南风也有两 次突增 , 但时 间要 比江南春 雨
早1 — 2 候 。与第一 阶段相 比 , 第二 阶段东 亚经 度上的冬季型 H a d l e y 环流消失 ,江南地 区的上升运动 向上扩展 至2 0 0 h P a 高度 ,纬向海平面气压场梯度 由大陆高 、海洋低 的冬 季型转为大陆低 、海洋高 的夏季型 , 大气层结
不稳定性 和对 流性 降水率均增加 ,这表 明第二 阶段 的江南春雨 已具 有副热带季风降水 的性质 。
通讯 作 者 :刘宣 飞 ,男 ,江西 省人 ,博 士 ,教授 ,研究 方 向 :季风 与 海气 相互 作 用 。E ma i l : l i u x f @ww w. n u i s t . e d u . c n
1 0 0






( 第l 1 —1 2 候) 和第 l 3 . 8 候 。C h o u 等[ 1 4 ] 分析了西北 太平洋. 东亚地 区降水的季节变化 , 发现 1 1 5 ~1 3 5 。 E ,2 5 ~ 3 0。 N区域平均的降水量在第9 候与第 1 0 候之间发生跳跃性增加 ,并 由此将第 1 0 候定为江 南春雨 的建立 日 期 ,将第1 o _ _ 2 7 候划分为江南春 雨期。 Z h a o 等[ ] 分析了中国东部降水的年循环情 况 ,发现3 0 。 N以南地区降水从第 1 0 候开始增加 ,
雨季 ,丁 一 汇[ 】 把4 —6 月 的雨 季称 为前 夏雨 季 ,

江南春雨的时空分布及其气候特征

江南春雨的时空分布及其气候特征

Figure 1. Curve Latitude-time cross section of the difference between CMAP climatological (1979~2010) pentad mean precipitation and yearly mean precipitation averaged over 110˚~120˚E (units: mm/d) 图 1. 1979~2010 年 CMAP 候降水与年平均降水差值沿 110˚~120˚E 的纬度–时间剖面(单位:mm/d) DOI: 10.12677/ccrl.2019.81004 36 气候变化研究快报
文章引用: 高龙龙, 王黎娟. 江南春雨的时空分布及其气候特征[J]. 气候变化研究快报, 2019, 8(1): 34-42. DOI: 10.12677/ccrl.2019.81004
高龙龙,王黎娟
收稿日期:2018年12月8日;录用日期:2018年12月20日;发布日期:2018年12月27日
关键词
江南春雨,时空分布,环流特征,海陆热力差异
Copyright © 2019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licenses/by/4.0/
高龙龙,王黎娟
本文采用国家气候中心提供的全国 753 站逐日降水资料做对比分析, 参考现有研究的定义[15], 将长 江以南地区开始出现大范围的 4 mm/d 以上, 且降水中心稳定维持的雨带的候数定义为江南春雨的开始时 间。通过全国降水逐候分布图(图略)看,发现从第 12 候开始降水量明显增大,达到 4 mm/d 以上,且降 水中心基本稳定维持在 27˚N 附近,因此本文将第 12 候定义为江南春雨的开始时间。一般认为,南海季 风于 28 候爆发[16],冬季环流向夏季环流转变,在第 27 候江南地区仍是雨带中心,但第 28 候时雨带明 显南移到华南沿海地带,所以将第 27 候定义为江南春雨的结束时间。

中国南方春季降水年际变化强度的年代际变化及其与海温异常的联系

中国南方春季降水年际变化强度的年代际变化及其与海温异常的联系
收稿 日期 (Received):2017—04一O1;修改稿 日期 (Revised):2017~06—02;网络 出版 日期 (Published Oll-line):2018—05-29 网 络 出 版 地 址 :http://kns.cnki.net/kems/detai//32.1243.P.20180529.1102.026.html 基金项 目:国 家 自然 科 学 基 金 资 助 项 目 (41575069);国 家 重 大 科 学 研 究 计 划 项 目 (2014CB953901);国家 重 点 研 发 计 划 项 目 (2016YFA0600601) 通 信 作 者 (Corresponding author):乔 云 亭 (QIAO Yunting).qiaoyt@ mail.sysu.edu.cn
第38卷 第3期
气 象 科 学
vo1.38.N0.3
2018年 6月
Journal of the Meteorological Sciences
Jun.2水 年际变化强度 的年代际变化及其 与海 温异 常的联系.气象科 学 ,2018,38(3):281.292.
摘 要 基 于 1979-2014年 中国 756个 站逐 月 降水 资料 ,以及 ERA—interim 再分 析 资料 、哈德莱 中心 的逐 月海表 温度 资料 ,通 过 EOF和相 关分 析等 统计 方 法 ,研 究 了 1979- 2014年 中国南 方春 季 降水 年 际 变化 强度 的年代 际变 化 ,以及 与 之相 关 联 的环 流 特征 和 海 温异 常 信 号 。结 果 表 明 :中国 南方春 季 降水年 际 变化 强度 的空 间分 布 在 不 同 的年 代 有 着 明 显 的 差 异 ,1979- 1994年 间,华 南 (SC)春 季 降水 的年 际 变化 强度 较 大 ,这 与该 段 时间 内春 季 西太 平 洋 海表 温度 异 常 (SSTA)以及 前 期 冬季 南太 平洋 海 温三极 子 (SPT)年 际变 化 强度 较 大有 关 ,西 太平 洋 (WP)的冷 (暖)SSTA会 在 局 地 激发 出异 常 的下 沉(上 升 )运 动 以及 反 气旋 性 (气旋 性 )环 流 ,并 通 过 一个 垂 直环 流 ,使 得 华 南地 区出现异常的上升(下沉)运动,导致华南地 区春季 降水增 多(减少 ),前冬的 SPT则通过 影响春季 wP的SSTA从 而 间接影 响 华南 的春季 降水 。 而 1995- 2006年 间 ,则是 长 江 中下游地 区(YZR)春 季 降水 的年 际变 化 强度 更 强 ,这 可 能 是 与 这 一 时期 年 际 变化 加 强 的春 季 南 印度 洋 偶 极 子 (SIOD)有 关 ,春 季 SIOD为 正 (负)位 相 时 ,副 高异 常偏 强(弱)、偏 西 (东 ),有 (不 )利 于 太平 洋 上 的 水汽 向长 江 中下 游地 区输 送 ,同 时 中高 纬 西 伯 利 亚 高 压 脊 偏 弱 (强 ),东 亚 大 槽 较 浅 (深 ),干 冷 空 气偏 北 (南 ),使 得 长江 中下 游地 区降水偏 多 (少 )。

江南春雨的时空分布及其气候特征

江南春雨的时空分布及其气候特征

Keywords
Spring Persistent Rains, Spatial and Temporal Distribution, Circulation Characteristics, Land-Sea Thermal Contrast
江南春雨的时空分布及其气候特征
高龙龙1,王黎娟2
1 2
射阳县气象局,江苏 盐城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江苏 南京
th th th
Received: Dec. 8 , 2018; accepted: Dec. 20 , 2018; published: Dec. 27 , 2018
Abstract
Based on the daily precipitation data from 753 stations in China during 1979 and 2010, the spatial scale (23˚ - 30˚N, 110˚ - 120˚E) and time range (from pentad 12 to 27) of the Spring Persistent Rains (SPR) are redefined. On this basis, by using the NCEP/NCAR reanalysis dataset, we analyzed the climatic circul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PR. The results show that during the SPR period, the southwest wind speed center located on the southeast of Tibetan Plateau has always existed, and there is a strong upward motion over the SPR area. This configuration is conductive to water vapor transport to the SPR area and further produces precipitation. In the 850-hPa height field, the equipotential line on the southeast of Tibet Plateau is intensive and the cyclonic curvature here is large, which is an important reason for the enhanced southwest wind. In addition, the meridional and zonal land-sea thermal differences have important effect on the SPR, especially the zonal land-sea thermal differences between East Asia continent and the Western Pacific, for which has a good corresponding relationship with the SPR. The land-sea thermal differences are likely to be an important cause of the SPR, and it is significant for the definition of the nature of the SPR, because it is the fundamental driving force of the monsoon.

江南春季连阴雨的频数特征及其前期环流信号

江南春季连阴雨的频数特征及其前期环流信号

江南春季连阴雨的频数特征及其前期环流信号
刘高平;朱坚;杨开围;杨开斌
【期刊名称】《气象科学》
【年(卷),期】2015(035)004
【摘要】围绕发生在江南地区的春季降水,旨在分析江南春雨发生频数的主要特征及其与前期的副热带急流和温带急流的联系.结果表明,江南春雨以持续4d及以上的连阴雨为主(简称春季连阴雨),主要发生在13-27候,分布于(22.5~30°N,105~120°E)的江南地区.春季连阴雨发生频数在江南地区整体呈减少趋势,年际变率全场差异不大.江南春季连阴雨的主要时空异常模态表现为全场一致变化,其时间序列以年际变率为主并呈现多时间尺度特征.从前期信号来看,第13候(即春雨发生时)的前10天至前35天内,当持续存在偏弱的温带急流和偏北的副热带急流共同配置时,有利于春雨期连阴雨事件的发生.
【总页数】6页(P474-479)
【作者】刘高平;朱坚;杨开围;杨开斌
【作者单位】安徽省气象台,合肥230031;河海大学水文水资源学院,南京210098;安徽省巢湖气象局,合肥238000;河海大学水文水资源学院,南京210098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426.6
【相关文献】
1.重庆春季连阴雨的气候特征和气候信号分析 [J], 何慧根;唐红玉;李永华;孙俊;王勇
2.淮阴市春季连阴雨环流特征及中期预报 [J], 宋海鸥
3.春季长江中下游旱涝的环流特征及对前期海温异常的响应 [J], 李超;张庆云
4.皖南山区春季连阴雨环流特征分析 [J], 邓小丽;林杨
5.2012年早春江南低温连阴雨天气的环流特征及成因分析 [J], 娄小芬;郭巧红;罗玲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南江县近50年(a)降水年变化特征分析

南江县近50年(a)降水年变化特征分析
有达到很显著的程度。
(,)暴雨日的变化 #)$)!%%0 年,南江县平均年暴雨日的线性回归方程为 23 %&%!)4:*#&/0,回归系数为负,时间相关系数为%&!,,),通过 %&# 信度检验,没有通过 %&%$ 的信度检验,说明近 $%+ 来,南
江县年暴雨日数有减少的倾向,但还没有达到很显著的程度。
;')*;
趋势也不显著。
-、降水日数的变化 (#)年雨(雪)日的变化 #)$)!%%0 年,南江县年雨(雪)日的线性回归方程为 23 %&!$04*-/&0,时间相关系数为%&,!/!,通过了 %&%$ 的信度 检验,说明近 $%+,南江县年雨(雪)日数为明显减少的趋势,平 均每 #%+ 减少 !&*.。 (!)大雨日的变化 #)$)!%%0 年,南江县大雨日数 的 线 性 回 归 方 程 为 2 3 %&%!,45,/&/!,时间相关系数为 %&#%$/,没有通过 %&%$ 的信度 检验,说明近 $%+ 来,南江县年大雨日数有增多的倾向,但还没
对明显,其它各月变化趋势不显著。
,、近 $%+ 来,南江县平均年雨(雪)日为显著减少的趋势、大 暴雨显著增多,其中雨 (雪) 日减少速率为;!&*.8'%+,大雨日 %&!*.8'%+;大雨、暴雨日数的变化趋势不显著。
-、近 $%+ 来,南江县第一次暴雨出现日期有后移的倾向,但
还没有达到十分显著的水平。 (作者单位:*,**%% 四川省南江县气象局)
归方程,根据回归系数判断其变化倾向;计算其与时间的相关系 数,以 %&%$ 为标准,对相关系数进行信度检验,判断其近 $%+

江南春季降水的年际变化及其与后期梅雨的关系

江南春季降水的年际变化及其与后期梅雨的关系

江南春季降水的年际变化及其与后期梅雨的关系作者:马天宇来源:《科技视界》 2013年第26期马天宇(中国民用航空局空管局气象中心,中国北京 100122)【摘要】基于全国738个气象站台1961-2004年逐日降水资料,筛选有关江南(北纬110~120°,东经24~30°)春季降水及江淮(北纬110~120°,东经27~34°)梅雨降水区域内的资料,分别统计出江南地区44年春季降水和梅雨降水的年际变化规律;找出江南春季降水异常年份,并研究这些年份中梅雨降水量及强度的规律及其中可能的联系和原因。

结果表明:当江南春雨较少时,江淮地区的梅雨降水较少;当江南春雨较强时,江淮地区梅雨降水偏多。

【关键词】江南春季降水;梅雨降水;东亚季风环流;副热带高压0 引言我国江淮地区人口稠密,农业资源丰富,工业经济发达,在全国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

一般每年6 月中旬至7 月上旬,在我国的江淮流域常会出现一段连阴雨天气,雨量很大,由于此时正值江南梅子黄熟季节, 故称“梅雨”。

梅雨是我国江淮流域春末夏初过渡季节中的一种重要天气气候现象,每年入出梅的迟早、梅雨期的长短、梅雨量的丰枯,梅雨量的强弱,直接影响到江淮地区的旱涝。

研究梅雨的发生发展规律,做好梅雨降水的预报服务工作,将对保障我国的人民财产安全及工农业生产的正常进行,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春季位于长江中下游以南(中国东南部,以下简称江南)的江南春雨是东亚独特的天气气候现象。

其形成机制及特征量异常与东亚季风环流及副热带高压的时间演变具有密切的关系;另外,东亚季风环流及副热带高压变化又对其后的梅雨降水有较大的影响。

因此,研究江南春季降水的变化规律,将对进一步研究梅雨降水的规律提供帮助。

1研究资料与方法1.1研究资料本研究中所用的资料为全国738个气象站点1961-2004年逐日降水量观测资料。

在综合考虑站点数据的时间序列长度、完整性,代表性及所需区域的基础上,从中选出1961年到2004年连续44年、区域分别为:北纬110~120°,东经24~30°、北纬110~120°,东经27~34°所含站点的观测数据,分别用于分析江南春季降水的变化规律和梅雨降水的变化规律。

江南春雨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旱涝年环流差异

江南春雨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旱涝年环流差异

江南春雨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旱涝年环流差异作者:王黎娟高龙龙来源:《大气科学学报》2017年第03期摘要利用1979-2010年中国753站逐日降水资料,定义了江南春雨时间范围(12-27候)和空间范围(110~120°E,23~30°N),并通过EOF方法分析了江南春雨的时空分布特征,得到3个主要模态:全区一致型、南北反相型和东西反相型。

在此基础上,利用NCEP/NCAR 再分析资料合成分析了江南春雨的旱涝年的环流差异。

结果表明:江南春雨偏涝年,上游青藏高原东南侧的西南风增强,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加强西伸,有利于来自副高南侧的水汽与高原南侧的水汽汇合向江南地区输送,而江南地区的上升运动也明显加强,有利于江南地区降水的产生。

进一步分析发现在春雨期涝年青藏高原的热源强度明显强于旱年,导致高原东南侧的绕流增强,进而有利于江南地区的降水,而旱年情况大致相反。

此外,比较旱涝年西太平洋一东亚大陆之间的纬向海陆热力差异发现,涝年大约在第11候发生冷热源的反转,旱年则在第16候反转。

涝年江南地区春雨期热源强度也明显强于旱年,进一步说明江南地区冷热源的反转以及增强对于江南地区的降水具有重要的作用,同时对于判定江南春雨的季风降水性质具有重要指示意义。

关键词江南春雨;时空分布;环流差异;纬向海陆热力差异传统的研究观点认为中国的主汛期为6-8月,即夏季,但是在南海季风爆发之前,长江以南、南岭以北地区就已经盛行降水(高由禧等,1962;吴宝俊和彭治班,1996),而且根据王谦谦和陈绍东(2004)研究认为3-6月的降水占全年降水的54.8%。

Yeh et al.(1959)发现,全年实际只有两个季节,夏季和冬季。

冬季是相当长的,而过渡季节短的简直可以忽略。

所以,在气候研究方面,与江南春雨相关的降水和环流特征很少被关注,很少有涉及到江南春季的持续性降水。

直到Tian and Yasunari(1998)提出春季持续降水的概念(SPR,Spring PersistentRain),首次将该多雨期作为气候事件来研究。

一个表征江南春雨的环流指数及其天气学特征

一个表征江南春雨的环流指数及其天气学特征

维普资讯
目前 ,围绕 江南 春 雨 的研究 主 要 集 中在 春 雨期 划分 以及 春雨形 成 机 理 方 面 ,对 于 能够 反 映 春 雨 年 际变化 以及 天气 学特 征 的指数 研究 鲜见 报道 。 陈隆 勋 等_1 。 认为 4月 初开始 于华 南北 部 和江南 地 区的 降水 属东 亚副 热带 季 风 雨 季 ,该 雨 带是 冷 空 气 和 副 热带 高压 西侧转 向的西南 风 以及南 亚地 区冬 春副 热
第 29卷 第 2期 2018年 3月
应 用 气 象 学 报
JOURNAL OF APPLIED M ETEOROLOGICAL SCIENCE
维普资讯
V ol|29, No.2 M arch 2018
张博 ,金 荣 花 ,赵 滨 ,等 .一 个学 特 征 .应 用 气 象 学 报 ,2018,29(2):129—140 DOI:10.11898/1001—7313.2O18020l
一 个 表 征江 南 春 雨 的 环流 指数 及 其 天气 学特 征
张 博 金 荣 花 赵 滨 李 勇
(国 家 气 象 中心 ,北 京 100081)
摘 要
利 用 东 亚 和 西 太 平 洋 对 流 层 低 层 850 hPa纬 向 风 的 经 向 差 异 ,定 义 了 一 个 可 以 表 征 江 南 春 雨 变 化 特 征 的环 流 指 数 ,通 过 诊 断分 析探 讨 该 指 数 与 降 水 和 大 气 环 流 的 关 系 。结 果 表 明 :该 指 数 可 以 较 好 地 反 映 江 南 春 雨 的 年 际 和 逐 日变 化 特 征 。在 年 际 时 间 尺 度 上 ,高 指 数 年 江 南 春 雨 偏 多 ,而 低 指 数 年 江 南 春 雨 偏 少 。该 指 数 的 逐 日变 化 与 江 南 地 区 同 期 逐 13降 水 变 化 呈 显 著 正 相 关 。在 高 指数 日 ,我 国 江南 地 区 的低 压 系 统 和 西 北 太 平 洋 地 区 的 副 热 带 高 压 偏 强 ,江 南 地 区对 流层 高层 辐 散 增 强 ,低 层 辐 合 和 高层 辐 散 的 增 强 为 春 雨 发 生 提 供 动 力 抬 升 条 件 ,有 利 于 春 季 江 南 地 区 降 水 的 产 生 ;低 指 数 日 ,西 北 太 平 洋 副 热 带 高压 位 置 偏 南 ,江 南 至 华 南 地 区 对 流 层 低 层 存 在 弱 辐 散 ,这 种 形 势 配 合 下 不 利 于 江 南 春 雨 的产 生 。 关 键 词 :江 南 春雨 ;环 流 指 数 ;西 北 太 平 洋 副 热 带 高 压

五年的降水变化趋势

五年的降水变化趋势

五年的降水变化趋势过去五年的降水变化趋势是一个受多个因素影响的复杂过程。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详细讨论降水的变化趋势以及其可能的原因。

首先,我们来分析过去五年的降水量变化。

根据历年的气象数据,我们可以看到在这五年中,降水量呈现出明显的波动。

有些年份的降水量偏高,而有些年份的降水量偏低。

在一些年份中,降水量的变化较为平稳,而在另一些年份中,出现了急剧的降水增加或减少。

总体来看,这五年的降水量整体上呈现出增加的趋势。

其次,让我们来探讨这些降水变化背后的原因。

降水的变化受到多种复杂因素的影响,包括全球气候变化、大气环流变动以及局地地理环境等。

首先,全球气候变化被认为是导致降水变化的主要原因之一。

全球变暖引起了大气温度的升高,这可能导致空气中水蒸气含量的增加,从而增加了降水的可能性。

其次,大气环流变动对降水量的分布和变化也起着重要作用。

例如,厄尔尼诺现象和拉尼娜现象等大气环流事件的发生可能导致降水在不同地区的分配发生变化,从而引起降水量的波动。

最后,局地地理环境也可能导致降水的变化。

例如,高山区域的地势造成的地形雨可能导致该地区的降水量较高,而沿海地区受到海洋水汽的影响,使得该地区的降水量相对较高。

除了全球气候变化和大气环流变动等因素外,人类活动也可能对降水量的变化产生影响。

例如,大量的森林开发和土地利用变化可能改变地表的蒸发散发过程,从而影响降水量的分布和数量。

此外,工业活动和交通排放产生的大气污染物也可能对降水的酸碱度和组成产生影响,进而引起降水的变化。

综上所述,过去五年的降水变化呈现出明显的波动和整体上升的趋势。

这种变化可能是由全球气候变化、大气环流变动、局地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对于降水变化的深入研究和理解,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和应对气候变化对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影响,并制定相应的适应和调控措施。

江南春雨雨日的变化及其与欧亚大陆积雪的联系

江南春雨雨日的变化及其与欧亚大陆积雪的联系

江南春雨雨日的变化及其与欧亚大陆积雪的联系柴佳明;朱坚【期刊名称】《气象科学》【年(卷),期】2024(44)2【摘要】利用中国气象局提供的1960—2019年江南区站点观测逐日降水数据,分析了江南春雨不同持续时长雨日的变化及其与欧亚大陆积雪的联系。

结果表明,江南春雨以持续5 d及以上的长持续降水为主,但降水日数下降趋势明显,导致长持续降水减少。

利用奇异值分解法(Singular Value Decomposition,SVD)发现,欧亚大陆3—5月积雪覆盖率与江南春雨雨日数有显著正相关关系。

将(48°~59°N,90°~110°E)区域平均积雪覆盖率定义为积雪覆盖指数,通过指数与同期大气环流的回归分析发现,当积雪偏少时,我国中北部及西伯利亚地区500 hPa位势高度正异常,在江南区850 hPa风场和水汽通量场西南向负异常,导致江南春雨雨日数减少。

合成分析进一步验证了积雪偏少会在江南区形成异常东北风抑制水汽输送至江南地区,不利于降水发生。

【总页数】8页(P246-253)【作者】柴佳明;朱坚【作者单位】河海大学水文水资源学院;中国气象局水文气象重点开放实验室【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426.6【相关文献】1.中国春季降水异常及其与热带太平洋海面温度和欧亚大陆积雪的联系2.欧亚大陆冬、春积雪的时空变化特征分析3.春季蒙古气旋活动与冬季北大西洋海温异常和欧亚大陆积雪异常的联系4.陕西省冬季霾天气的背景环流与欧亚大陆积雪深度的联系5.1979~2004年中国大陆南方地区春季降水的年代际变化特征及其与欧亚大陆积雪的联系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长江流域汛期降水年代际和年际尺度变化影响因子的差异

长江流域汛期降水年代际和年际尺度变化影响因子的差异

第51卷第1期 2006年1月论文长江流域汛期降水年代际和年际尺度变化影响因子的差异平凡①罗哲贤②琚建华③(①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 北京 100029; ②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南京 210044; ③中国气象局培训中心, 北京 100081.E-mail: pingf@)摘要长江流域汛期(6和7月)降水量的变化, 不仅具有年际变化特征, 而且具有明显的年代际变化特征. 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 中国长江流域汛期的降水明显增多, 表明在年代际尺度上, 长江流域汛期的降水进入了一个丰沛期. 研究表明, 近年来长江流域汛期降水具有高基本态和高变化率的特征, 它是由影响年代际变化的因子及年际变化的因子共同作用结果. 利用NCAR/NCEP资料分别对这两种时间长度的大气环流进行了分析和诊断, 发现影响年代际变化的因子和年际变化的因子是不同的. 因此要预测长江流域汛期的降水量变化, 必须将年代际变化和年际变化这两种时间尺度进行分离, 清楚地认识控制或影响各时间尺度的物理因素.关键词长江流域年代际变化年际变化影响因子长江流域汛期降水的预测是中国每年汛期降水预测的一个重要内容, 因此非常有必要认清长江流域夏季降水的变化规律及其产生的原因. 研究发现, 长江流域夏季降水存在着明显的准6~7年年的代际和年际变化: 在年代际时间尺度上, 20世纪50年代至1963年长江流域降水处于偏多阶段, 从1964年至20世纪70年代末降水明显减少, 90年代至今, 由于全球气候增暖趋势非常明显, 长江流域降水显著增多[1]. 在年际时间尺度上, 受东亚夏季风的年际变率大的影响, 长江流域汛期降水作为大尺度季风降水现象, 也具有相当显著的年际变化, 近年来长江流域的汛期降水量的变化明显加大, 特别是90年代以来, 1993, 1998, 1999年都有洪水或大洪水发生. 由于上述不同时间尺度之间的相互作用, 使得长江流域夏季降水的空间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 使得对长江流域夏季降水的预测及研究十分困难.全球大气海洋系统在20世纪70年代末一致性地经历了一次跃变, 其结果导致80年代以来, 全球大范围地区明显增暖, 赤道两侧的热带东太平洋、北美和南美西海岸等海域海表温度偏高, 这种东太平洋地区的海气系统的突变造成东亚夏季风长达数年的持续异常, 长江流域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进入多雨期[2,3]. 在年代际时间尺度上, 长江流域夏季降水从后20世纪50年代至1963年处于偏多阶段, 从1964年到20世纪70年代末处于偏少阶段, 20世纪90年代以来处于显著偏多的阶段[4]. 对产生这种年代际变化原因, 已有了一些研究. 葛旭阳[5]认为, 赤道太平洋地区的海温有显著的年代际变化, 即存在着“年代际ENSO”现象. 赤道太平洋大范围海水增暖特别是中国东部近海海温的异常增暖, 将减弱海陆热力对比, 导致东亚夏季风强度明显减弱, 引起长江流域夏季降水的增加. 姜彤和施雅风[6]指出, 全球气候变暖, 使得水循环加快, 势必导致海洋与陆地水体蒸发增加, 长江流域降水显著增加, 降水的极值事件频繁发生. 慕巧珍和王绍武[7]则通过对近百年来西太平洋副高变化的模拟研究, 发现西太平洋副高的年代际变率与长江流域降水年代际变率有着密切的关系. 赵平和陈隆勋[8]通过对35年来青藏高原大气热源特征的分析, 发现在年代际变化尺度上, 青藏高原春季热源对于长江流域的汛期降水有比较好的指示意义, 它与同期长江流域降水存在着明显的正相关. 尽管这些研究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长江流域汛期降水的年代际变化, 但总体说来还未能得出比较概括性的结论.由于东亚夏季风的年际变率大, 中国东部的夏季降水具有相当显著的年际变化特征. 一些研究分析了长江流域夏季降水年际变化及其原因. 郭燕娟和杨修群[9]通过对全球海气系统年际变化的时空特征分析, 表明SST最大的年际变化发生在赤道东太平洋, 第一EOF对应的时间序列表现为明显的年际论 文第51卷 第1期 2006年1月ENSO 振荡, 因此ENSO 是影响中国长江流域降水年际变化的强信号. 龚道溢[10]等指出, 在年代际尺度上, 近百年的5月北极涛动指数与夏季降水相关最高达−0.39, 超过99%信度水平. 如果春季北极涛动强, 随后夏季急流位置偏北, 雨带位置也北移, 从而造成长江流域降水的减少, 反之亦然. 薛峰[11]等的研究征实, 东亚夏季风降水与马斯克林高压和澳大利亚高压有密切关系. 当北半球从春至夏, 马斯克林高压增强时, 长江流域多雨, 华南少雨. 张顺利[12]等的研究则表明,造成长江流域降水异常增多的条件是, 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南海季风涌、中尺度冷空气和青藏高原中-α尺度对流系统的最佳组配. 总之, 目前对长江流域夏季降水的年际变化的成因, 还未能达到比较一致的看法.考虑到长江流域汛期降水具有明显的年代际变化特征, 而目前在对长江流域降水年际变化进行研究时, 往往会将年代际变化也混淆近来, 特别是在利用较长时间序列资料进行分析时更是如此. 因此, 在本研究中, 我们将试图对长江流域降水变化中存在的年际时间尺度和年代际时间尺度进行分离, 并分别研究在两种不同的时间尺度上, 与长江流域降水相关联的海温、和大气环流异常, 以便对可能的物理成因有更深入的认识. 在此基础上, 对影响长江流域汛期降水的年代际和年际变化的因子进行分析, 给出分析和预测长江流域汛期降水的初步结论.需要指出的是, 本文仅研究海温及大气环流变化对长江流域汛期降水的影响, 是基于如下的考虑. (ⅰ) 大量研究表明, 海温异常是影响长江流域汛期降水的第一强信号[11], 同时海温异常具有明显的年际与年代际变化特征. (ⅱ) 大气环流变化综合了各个因子对长江流域汛期降水的影响. 季风本身是大气环流系统的一部分; 而冰雪, 高纬度因子对长江流域汛期降水的影响是间接的, 其作用是引起大气环流的变化, 再由大气环流变化影响到长江流域汛期降水. 因此, 研究海温及大气环流变化异常, 能大致反映出长江流域汛期降水的基本特征.1 资料和方法1.1 资料简介本研究所选用有以下几个来源, 主要资料为中国160个台站的月降水总量资料和NCEP/NCAR 再分析资料, 月平均海温资料取自COADS, 从1950年1~2002年12月, 共52年.中国160个台站夏季的月降水总量资料, 时间从 1951~2003年. 本研究中的长江地区位于102~124°E, 27~33°N 范围内, 覆盖中国23个台站, 我们选取这包括台站的降水量作平均, 用来代表长江流域地区的降水量. 1.2 分析方法由于本研究主要是从长时间序列资料中, 提取年际和年代际变化的信息. 拟采取的统计方法包括, 小波分析、带通滤波、合成分析等.首先对长江流域汛期降水序列资料进行小波变换, 提取年代际变化的显著周期. 再对序列资料进行滑动平均, 提取年代际变化的信号并进行分析. 其次, 在选出降水量异常变化的年份的基础上, 对其序列的大气环流及海温场进行滤波, 以扣除年代际变化的信息, 再对其进行合成分析, 以了解与降水量年际变化相关的大气环流及海温异常. 最后分析出长江流域汛期降水的年代际和年际变化的影响因子.2 年代际变化长江流域汛期降水主要集中在6, 7月, 其降水的年代际变化也主要体现在6, 7月. 本文的汛期分析主要指6, 7月, 降水量是6月降水量与7月降水量的算术和.为了给出长江流域汛期降水量年代际变化准确的周期, 我们利用序列资料(从1950~2002年)进行小波分析, 以Morlet 函数为母小波, 通过对其实部的分析来提取序列资料的显著周期, 从长江流域汛期降水量小波变换中, 发现存在着明显的6~7年周期( 图略), 由此可认为长江流域汛期降水量的年代际变化是6~7年. 图1是1951年到2002年长江流域汛期降水量的年际变化曲线和7年滑动平均图, 由此可看出长江流域汛期降水明显地年代际变化. 长江流域降水在50年代末有显著的减少, 在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略有回升, 从70年代初至80年代末, 降水量维持在一个较低的水平上, 在90年代降水量显著增多.在本文所选用的资料中, 降水在70年代初有回升, 因此我们选取72年至88年为长江流域汛期降水的旱期, 89年至02年为涝期. 72~88年这18年旱期降水的平均值为336 mm, 标准差为54 mm; 89~02年这14年涝期降水的平均值为414 mm, 标准差为70 mm. 两段时间降水的平均值差达78 mm, 这反映了长江第51卷 第1期 2006年1月论 文图1 1951~2002年长江流域汛期降水量的变化折线为7年滑动平均值; □, ■ 线分别表示小于和大于7年滑动平均值0.5个标准差值的曲线, 中间实线段分别为1972~1988年和1989~2002时间段的平均值(单位: mm)流域汛期降水在90年以后有明显的突变.在用NCEP 再分析资料进行年合成分析时, 为了考虑NCEP 再分析资料的不连续误差的可能影响[13], 我们用独立资料—日本气象厅历史气候月平均资料进行了检验, 发现NCEP 的年合成资料与实测合成资料有较好地一致性, 因此NCEP 再分析其可用于合成分析.图2(a)是用涝期(89~02)平均海表温度减去其旱期(72~88)平均所得差值. 图中最明显增暖现象发生在El Niño 3区(5°N~5°S, 150°W~90°W), 海表异常增温可达0.6℃, 它为海温差范围最大地区. 可见, 在年代际时间尺度上, 确实存在着“年代际ENSO”现象, 即El Niño 3区的海表异常增温.我们对旱、涝期的位势高度异常也进行了分析(图略). 结果表明, 在对流层低层涝期(相较于旱期而言)在贝加尔湖至鄂克次库海地区为正异常区, 中心在中国华北地区, 马斯克林高压(5°N~5°S, 150°W~ 90°W)也异常增强; 除上诉区域中心外的大部分区域未通过95%信度检验; 在对流层高层涝期与旱期位势高度异常场的差异不明显. 从时间序列资料上看, 影响中国气候较大的欧亚大陆对流层低层30°~60°N 地区平均位势高度场进行诊断, 发现在1975年以前, 位势高度是明显的负异常, 在80年代开始出现位势高度正异常, 90年代则完全是位势高度正异常区.上述结果说明, (ⅰ) 从贝加尔湖至鄂克次库海地区位势高度正异常, 意味着中国北方出现北风异常,而北风异常, 使得更强地冷空气南下, 并在中国长江流域与南方的暖湿空气的交汇, 造成中国长江流域汛期降水异常增多; (ⅱ) 南半球夏季的马斯克林高压异常增强, 将有利于长江流域汛期降水的增加. (ⅲ) 对流层低层的大气环流的异常是引起长江流域汛期降水年代际变化的主要因子, 而对流层高层的环流状况对其影响较小.从对流层低层风场分析, 也可看出大气环流异常. 图3给出了850 hPa 旱期和涝期各自的大气环流异常. 结果表明, 在涝期有持续的偏南气流向北输送, 带着大量水汽偏南气流在30°N 附近长江流域辐合, 并与此地偏北干冷气相遇; 在旱期30°N 附近的长江流域为偏北气流所控制, 并在此地有低层的气流辐散. 戴新刚[14]等在研究华北汛期降水时, 也发现850 hPa 平均经向风的演变以年代际尺度成分为主, 华北夏季风的年代际衰变可能是华北干旱的主要原因之一.3 年际变化长江流域汛期降水既有年代际变化, 又有年际变化. 而这两种尺度常常混合在一起, 很难确定出其是影响年代际变化的因子或是影响年际变化的因子. 因此, 一个有效的方式是把长江流域汛期降水的年代际变化和年际变化相分离. 尽管目前的气候系统中多种尺度的相互作用, 但是对于中国区域季节降水而言, 最显著的影响因子是ENSO 信号与东亚季风的影响, 目前的研究表明, 对于ENSO 信号与东亚季风的年际与年代际尺度之间尚未发现能使二者联系在一起的物理过程, 因此为了了解长江流域汛期降水的年际与年代际变化特征, 对其年际与年代际变化信号分离, 在讨论年际变化时扣除年代际的变化.图1中□, ■线分别表示超出或低于7年滑动平均半个标准偏差, 因将7年滑动平均以后的长江流域汛期降水当作年代际变化, 故将超出或低于这个年代际变化的量当作年际变化. 利用图1可知超过半个标准差的年份有如下: 1954, 1962, 1968, 1969, 1970, 1977, 1984, 1989, 1993, 1998和1999; 低于半个标准差的年份有如下: 1956, 1957, 1958, 1960, 1963, 1965, 1971, 1972, 1978, 1985, 1988, 2000和2001年, 因此这些年既有年代际信息, 又有年际信息, 可进行合成分析.为扣除资料中的年代际信息, 采用了带通滤波方法. 首先对大气环流资料、海温资料进行带通滤波论 文第51卷 第1期 2006年1月图2(a) 在长江流域汛期降水量的年代际变化中, 涝期(1989~2002年)平均的海表温度减去旱期(1972~1988年)平均所得的差值; (b) 滤波后, 11涝年合成年平均海温场减去13旱年合成年平均海温场的差值(单位: ℃, 等值线间隔均为0.1). 阴影区域区表示海温差值的绝对值大于0.4℃的区域(扣除资料中6~7年以上信息); 其次用滤波后资料, 再进行涝、旱年的合成分析, 以了解扣除年代际信息后的年际变化.图3(b)是滤波后涝合成年平均的海表温度减去旱合成年平均的海表温度所得差值. 图中最明显增暖现象发生在西太平洋暖池(0°~15°N, 125°E~145°E), 海表异常增温可达 1.0℃, 它为海温差范围最大的地区. 可见, 在年际时间尺度上, “ENSO”也是影响长江流域汛期降水的强信号, 但与年代际影响不同的是, 西太平洋暖池是影响长江流域汛期降水年际变化关键区. 西太平洋暖池海表异常增暖在年际长度上直接导致长江流域汛期降水增多.为了进一步寻找影响中国长江流域汛期降水年际变化的因子, 我们对滤波后的旱年和涝年的大气环流场异常进行了研究. 结果表明, (ⅰ) 与长江流域汛期涝、旱相关的大气环流异常主要出现在对流层的中、高层. 200 hPa 上, 欧亚大陆中、高纬出现正的位势高度距平强度最大, 范围最广; 而500 hPa 上, 欧亚第51卷 第1期 2006年1月论 文图3 在长江流域降水年代际变化中的旱、涝期平均850 hPa 等压面大气环流异常(a) 涝期(1989~2002年); (b) 旱期(1972~1988年)大陆中、高纬出现正距平强度减弱, 范围减小, 信度区域也大幅减小; 在850 hPa 上, 上述区域出现了负距平, 没有通过信度检验. (ⅱ) 分析表明, 欧亚大陆中、高纬出现正的位势高度距平, 有利于鄂克次库海以及乌拉尔山阻塞高压的建立, 将使得长江流域汛期年际降水明显增多; (ⅲ) 南半球夏季的马斯克林高压及澳大利亚高压没有出现异常, 表明马斯克林高压的异常对长江流域汛期降水的影响是年代际信号.综上所述, 可知与长江流域汛期年际降水相关的大气环流异常主要发生在对流层的中、高层, 而与长江流域汛期年代际降水相关的大气环流异常则发生在对流层的中、低层.4 结论和讨论长江流域旱涝是受复杂的, 多种时间尺度气候系统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 长江流域的汛期降水不仅具有年际变化特征, 而且具有明显的年代际(6~7年)变化特征. 而气候系统中这多种时间尺度相互交织在一起, 使得长江流域的汛期降水的预测变得极为困难和复杂.本研究通过滑动平均和带通滤波方法, 将长江流域汛期的降水变化中的年际和年代际这两种时间尺度进行分离, 并利用滑动平均资料和滤波后的资料分别进行海温、及大气环流异常的年合成分析.通过小波分析方法, 我们发现长江流域汛期的降水变化存在着明显的6~7年周期; 再通过7年滑动平均, 大致可以把长江流域汛期的降水在年代际时间尺度上分成旱期和涝期, 我们发现在上世纪90年代初, 长江流域汛期降水发生了突变, 降水显著增加, 因此, 我们选取90年代(1989 ~2002年)后作为长江流域汛期降水在年代际尺度上的涝期, 70年代初期(1972~ 1988年)作为旱期.已有的研究表明, 海温及大气环流异常是引发长江流域汛期降水变化的主要因子. 上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 赤道两侧的热带东太平洋、北美和南美西海岸等海域海表温度明显偏高, 这种东太平洋地区的海气系统的突变造成东亚夏季风长达数年的持续异常[15,16], 长江流域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进入多雨期. 我们的合成分析充分证实了这一点, 即长江流域汛期的涝年, 赤道东太平洋地区的海温明显增高, 尤其是El Niño 3区的海表异常增温最明显, 范围也最大. 此结果说明, 在赤道东太平洋地区, 尤其是El Niño 3区的海表温度有显著年代际变化, 即存在着“年代际ENSO”现象, 它对长江流域汛期降水年代际变化有显著影响.合成的大气环流场的分析表明, 在对流层的中、低层, 长江流域的降水与欧亚大陆的位势高度异常有密切关系, 欧亚大陆的位势高度异常随时间的演变与长江利于汛期降水的年代际变化对应的较好; 而在对流层的各层, 长江流域的降水与马斯克林高压均有很好的正相关关系, 特别是在中、低层. 当马斯克林高压偏强时, 长江流域汛期降水偏多, 说明马斯克林高压与长江流域降水在年代际时间长度上有较好地对应关系. 从对流层低层风场分析, 也可看出大气环流异常. 在涝期有持续的偏南气流向北输送, 并在长江流域辐合; 而在旱期长江流域则为偏北气流所控制, 并有气流辐散.论 文第51卷 第1期 2006年1月我们在对年际和年代际这两种时间尺度进行分离, 首先选择有明显年际变化的年份, 其次对大气环 流资料、海温资料进行带通滤波, 最后进行旱、涝年的合成分析. 在年际时间尺度上, 涝年海温最明显的增暖现象发生在西太平洋暖池, 它也是海表温度差值以及范围最大的地区. 结果表明, 在年际时间尺度上, “ENSO”也是影响中国长江流域汛期降水的强信号, 但关键区是在西太平洋暖池, 它的异常增暖在年际长度上将直接导致长江流域汛期降水的增多. 对大气环流场异常分析表明, (ⅰ) 在年际尺度上, 与长江流域汛期涝、旱相关的大气环流异常主要出现在对流层的中、高层. 200, 500 hPa 上, 涝年有明显的欧亚大陆中、高纬正的位势高度距平, 有利于长江流域汛期的降水. (ⅱ) 在年际尺度上, 没有明显的南半球夏季的马斯克林高压的异常, 说明马斯克林高压不是影响长江流域汛期降水的年代际变化因子.从本文的分析结果看, 由于影响长江流域汛期降水的年际变化和年代际变化的因子是不同的, 长江流域汛期年际尺度变化相关的大气环流异常出现在对流层的中、高层, 而年代际尺度变化相关的大气环流异常出现在对流层的中、低层. 因此对长江流域汛期降水的变化进行年代际和年际尺度的分离是成功的, 我们可以通过其不同的影响因子的分析和诊断来分别了解和预测其年代际和年际的趋势, 从而对长江流域汛期降水趋势进行准确地预测.致谢 审稿人指出了原稿中存在的许多错误与不足, 并且还提出了很好的修改建议, 作者在此深表感谢. 本研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青年项目(批准号: 40305010)、国家 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批准号: 40333028)和国家重点基 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批准号: 2004CB418302)共同资助.参 考 文 献1 杨秋明, 沈树勤. 苏南地区夏季面雨量与北半球500 hpa 环流遥相关的年代际变化. 气象科技, 2003, 23(1): 40~452 王绍武, 蔡静宁, 朱锦红. 19世纪80年代到19世纪90年代中国年降水量的年代际变化. 气象学报, 2002, 60(5): 637~6403 陈兴芳, 林入海. 中国年、季降水的年代际变化分析.气象, 2002, 28(7): 3~84 陈辉, 施能, 王永波. 长江中下游气候的长期变化及基本态特征.气象科技, 2001, 21(1): 44~535 葛旭阳. 中国夏季降水对太平洋海温年代际变化响应的数值实验. 南京气象学院, 2002, 23(4): 555~5596 姜彤, 施雅风. 全球变暖、长江水灾与可能损失. 地球科学进展, 2003, 18(2): 277~2847 慕巧珍, 王绍武, 蔡静宁, 等. 近百年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变化的模拟研究. 大气科学. 2001, 25(6): 787~7978 赵平, 陈隆勋. 35年来青藏高原大气热源气候特征及其与中国降水的关系. 中国科学, D 辑, 2001, 31(4): 327~3329 杨修群, 郭燕娟, 徐桂玉, 等. 年际和年代际气候变化的全球时空特征比较. 南京大学学报, 2002, 38(3): 308~31710 龚道溢. 北极涛动对东亚夏季降水的预测意义. 气象, 2001,29(6), 3~611 薛峰, 王会军, 何金海. 马斯克林高压和澳大利亚高压的年际变化及其对东亚夏季风降水的影响. 科学通报, 2003, 48(3): 267~29112 张顺利, 陶诗言, 张庆云, 等. 长江中下游致洪暴雨的多尺度条件. 科学通报, 2002, 447(6): 467~47313 苏志侠, 吕世华, 罗四维, 美国NCRP/NCAR 全球再分析资料及其初步分析. 高原气象, 1999, 18( 5): 209~21814 戴新刚, 汪萍, 丑纪范. 华北汛期降水多尺度特征与夏季风年代际衰变. 科学通报, 2003, 48(23): 483~2487[PDF] 15 Wang Huijun. The weakening of the Asia monsoon circulation af-ter the end of 1970’s. Adv Atmos Sci, 2001, 18: 376~386 16 Krishnamurthy V, Goswami B N. Indian monsoon-ENSO rela-tionship on interdecadal timescale. J Climate, 2002, 13: 579~ 595[DOI](2005-07-22收稿, 2005-09-29接受)。

江南春雨的时空分布

江南春雨的时空分布

江南春雨的时空分布万日金;吴国雄【期刊名称】《气象学报》【年(卷),期】2008(66)3【摘要】江南春雨是东亚独特的天气气候现象,已有充分证据表明,它是青藏高原高大地形的动力和热力强迫的结果,但目前其时空分布还不明确.NCEP/NCAR环流及感热资料气候平均分析表明:在3月第1候(全年第13候),高原主体和高原东南部的感热加热、高原东南侧西南风速、江南春雨区西南风速和江南春雨区雨量都提升到一个新的水平,标志着江南春雨的建立;在5月第3候(全年第27候)以后,高原东南部的感热加热、高原东南侧西南风速、江南春雨区西南风速和江南春雨区雨量都迅速减小,对流层中低层南海副高脊线由南倾转北倾,江南雨带中心南移至南海,南海季风爆发,标志着江南春雨期的结束.因此,将江南春雨的建立和终结时间定为第13候和第27候比较适当.资料分析和数值敏感性试验表明,江南春雨期对流层低层冷暖空气的交汇区在30°N附近,但江南春雨雨带的位置和强度明显受南岭、武夷山脉地形的影响:山脉地形能阻挡抬升冷暖空气,加强锋生,增强降水,使雨带中心位置与山脉主轴分布重合.因此,江南春雨的空间范围包括长江中下游(30°N)以南、110°E以东的中国东南部地区.【总页数】10页(P310-319)【作者】万日金;吴国雄【作者单位】中国气象局上海台风研究所,上海,200030;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LASG,北京,10002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426.62;P435【相关文献】1.为什么是江南?——从"杏花春雨江南"说起 [J], 周明初2.江南春雨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旱涝年环流差异 [J], 王黎娟;高龙龙3.春雨江南展现人文魅力——春雨江南·浙派中青年国画家提名展 [J], 无4.江南春雨的时空分布及其气候特征 [J], 高龙龙;王黎娟;5.清代辞赋中的江南书写与审美观照——以《江南春赋》《杏花春雨江南赋》为中心 [J], 郭薇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阜蒙县1991-2020年降水气候变化趋势分析

阜蒙县1991-2020年降水气候变化趋势分析

阜蒙县1991-2020年降水气候变化趋势分析发布时间:2022-10-25T03:07:19.668Z 来源:《科技新时代》2022年10期作者:曹萌赵军谭婷婷[导读] 降水数据资料来源于阜蒙县国家基本气象站,选取时间为近30年(1991-2020年),选取的数据资料为:30年逐月、逐年降水量,农作物生长季(4-9月)降水量。

在假定降水量为连续因子的状态下,对比历年降水变化趋势,利用最小二乘法对所选数据进行一元线性回归拟合,运用Excel程序绘制降水量变化曲线,分析阜蒙县近30年降水年际变化、年降水量变化趋势特征。

(阜蒙县气象局 123000)摘要:阜新蒙古族自治县(简称阜蒙县)位于辽宁省西部,属北温带半干旱季风大陆性气候区,全县总面积6264.2平方公里,属低山丘陵区,境内山丘起伏,整个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地貌特征大体上是南部山,北部沙,西部丘陵,东部洼。

境内雨热同期,四季分明,日照充足,因此水分是影响农业生产的重要因素。

近年来由于全球气候变暖、降水量逐年减少,使得农业干旱日益严重,降水变化趋势直接影响农业产业结构的变化。

笔者试图对阜蒙县近30年降水变化趋势进行对比分析,旨在为当地农业的经济发展提供气象服务依据。

关键词:降水量;降水日数;阜蒙县1、资料来源及研究方法降水数据资料来源于阜蒙县国家基本气象站,选取时间为近30年(1991-2020年),选取的数据资料为:30年逐月、逐年降水量,农作物生长季(4-9月)降水量。

在假定降水量为连续因子的状态下,对比历年降水变化趋势,利用最小二乘法对所选数据进行一元线性回归拟合,运用Excel程序绘制降水量变化曲线,分析阜蒙县近30年降水年际变化、年降水量变化趋势特征。

2、结果与分析2.1年际变化1991-2020年阜蒙县降水量的一元线性回归方程为y = -0.4738x + 489.41(R2=0.0009),气候倾向率为-0.4738/10a,由此得出,年降水量总体呈现下降趋势。

江南初夏降水集中期降水变化及其统计预测模型

江南初夏降水集中期降水变化及其统计预测模型

江南初夏降水集中期降水变化及其统计预测模型马依依;孙思远;毛程燕【期刊名称】《中低纬山地气象》【年(卷),期】2022(46)1【摘要】利用1979-2018年252个台站逐日降水资料和NCEP/NCAR再分析等资料,分析了江南初夏降水集中期降水(Rainfall in the Precipitation Concentrated Period,RPCP)的时空演变及其环流特征,并通过寻找其前期物理因子建立统计预测模型。

结果表明:(1) 6月10-29日为江南初夏降水集中阶段,其降水呈现全区一致的空间分布结构。

20世纪90年代初—21世纪初江南地区为多雨期,在此期间RPCP强度存在3~5 a的周期振荡;(2)与异常偏多的RPCP显著相关的热带海温异常从EP El Ni1o转为CP La Ni1a,即RPCP异常偏强通常发生在EP El Ni1o衰减阶段,随后将出现CP La Ni1a发展事件;(3)前期冬春季ENSO海温信号、赤道中太平洋SLP异常及印度洋—海洋性大陆SLP趋势均可通过增强菲律宾海反气旋对RPCP异常变化产生影响。

基于这3个物理因子建立统计预测模型,预测与观测结果相关系数达0.63,说明该模型可为江南初夏降水的季节性预测提供有用工具。

【总页数】7页(P32-38)【作者】马依依;孙思远;毛程燕【作者单位】浙江省衢州市气象局;国家气象中心【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426.614【相关文献】1.江西省降水集中期及其期间降水量的变化特征及趋势分析2.多变量时滞回归模型在江南地区初夏降水低频分量延伸期预报中的应用3.江南南部初夏汛期降水特征Ⅰ:降水集中期及其变化4.水汽输送与江南南部初夏雨季及降水变化的联系5.贵州山区降水集中度和降水集中期的时空变化特征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候预测应用的角度涉及到江南春雨, 但所指的江南 汛期与江南春雨在时间和空间上[ 10] 都有很大差别, 在影响 机 制 上也 都 没 有做 深 入的 研 究。 万日 金 等[ 1 1] 的研究表明, 天文因子中的月相 与江南春雨 有明显的相关, 但目前尚难以解释其物理机制。本 文从多年月平均环流形势场、温度场入手, 通过相 关分析和合成分析, 探讨江南春雨的年际变率及其 影响因子, 并分析其可能影响机制。
第 27 卷 增刊 2008 年 12 月
高原 气 象
PL AT EAU M ET EOROL OGY
文章编号: 1000- 0534( 2008) 增- 0118-06
V o l. 27 Suppl. December, 2008
江南春雨的年际变率及其影响因子分析
万日金1 , 赵兵科1, 侯依玲2
( 1. 中国气象局 上海台风研究所, 上海 200030; 2. 上海市气候中心, 上海 200030)
摘 要: 江南春雨( Spr ing P ersistent Rains, SPR) 是中国东南部春季南 海季风爆 发之前的一 段多雨期, 是东亚独 特的天气气候现象。本文使用中国 730 个测站 50 年逐日 降水资料和 N CEP / N CAR 再分 析资 料, 分析了江南春雨的年际变化特征, 用相关法和合成 法分析 了影响江 南春雨 年际变 率的因 子, 结 果 表明, 江南春雨雨量存在明显的年际变化。在厄尔 尼诺年 份, 赤道中东 太平洋 海表温 度升高, 西太 平 洋暖池海表温度下降、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增强, 其异 常反气 旋性环流 控制整 个南海, 南海 对流层 低 层温度升高, 西南风增强, 江南春雨偏多; 反之, 在拉尼娜年份则完全相反, 江南春雨偏 少。另外, 时 滞相关分析表明, 前冬热带太平洋 EN SO 综合指数 M EI 与江南春雨 相关显著。 关键词: 江南春雨; 年际变率; 相关分析; 西太副高; EN SO 中图分类号: P468. 0+ 24 文献 标识码: A
布一广 阔的 正 相 关显 著 区, 其位 置 正 好位 于 El Nino 异常区, 其正、负分布型也与 El N ino 异常分 布型一致, 这表明 El Nino 对 SPR 雨量具有重要影 响。不仅如此, 一支正、负相间异常显著区由赤道 太平洋中部的 El Nino 区( + ) 起, 向西北经西北太 平洋暖池 ( - ) 、南 海北部至 江南( + ) 、青藏 高原 ( - ) 和东欧( + ) , 向东北经北美南部( - ) 、北大西 洋北部( + ) 再到格陵兰至挪威海( - ) 。这是一支沿 大圆路径走向的低频波列, 说明 SPR 的年际变化 并不是一个局地孤立的气候现象, 而是与全球气候 异常紧密相连。 4. 3 SPR 与风场、等压面高度场和温度场相关的
120bE) fo r 13th ~ 27th pentads in 1951 ) 2000. U nit: mm/ d
图 3 SPR 旱涝年 3~ 4 月 850 hPa 风场合成 分析场( 涝年- 旱年)
图中阴影区是 U 分量均值检验异常显著区( 浅色 95% , 深色 99% ) , 等值线所围为 V 分量均值 检验异常显著区( 虚线 95% , 实线 99% )
图 3 是旱涝年 3~ 4 月 850 hPa 风场合成差值 场分布图, 其中 8 个旱涝年选取是根据图 2 中降水 量异常达 到 1 个标 准差 者, 涝 年 有 1951, 1970, 1973, 1975, 1980, 1981, 1983 和 1992 年; 旱年有 1955, 1959, 1963, 1969, 1971, 1974, 1977 和 1985 年, 图中的风矢是涝年减旱年的差值。由图 3 可见, 在东亚至西太平洋区域存在 3 个大异常显著 区, 分别是西北太平洋暖池区的异常高压环流, 贝 加尔湖南侧蒙古异常高压环流, 还有赤道附近 N-i no3. 4 区的异常西风环流。其中, 异常最显著的是 西太平洋暖池处的异常高压环流, 该处的 U 分量和 V 分量都相当显著, 并且与南海的异常南风相连, 表明其影响力达致整个南海地区, 直至南岭武夷山 脉地区。所以西太平洋 暖池区的异常 高压环流是 SPR 降水异常偏多的关键。
能与低层西南急流对暖湿空气著区大致对称的负相关显著区, 表明该大型 环流形势的配置可能是由于南北半球低纬副热带高
图 4 SPR 区 平均雨量( 3~ 4 月) 与 850 hP a 温度场( 1951) 2000 年) 的同期相关 图中浅色、深色阴影区分别表示相关显著性达到 95% 和 99%
1 引言
我国南方( 长江中下游以南) 广大地区春季发生 的连续阴雨天气是一种灾害性天气, 在这种天气影 响下, 低温阴雨的范围大、持续时间长, 可以造成 大范围烂秧, 对棉花、玉米的播种和管理也极为不 利, 还会影响交通、航运等[ 1] 。这是南海季风爆发 之前中国东南部春季的一段持续而相对稳定的多雨 期。1990 年 代 末, T ian 等[ 2] 提 出 春季 持 续 降 水 ( Spring P er sist ent Rains, 本文引用该提法, 中英 文简称分别为江南春雨和 SPR) 的概念, 首次将该 多雨期作为气候事件加以详细研究, 万日金等[ 3] 通 过资料分析和模式试验证明, 正是青藏高原高大地 形的机械和热力强迫, 形成了高原东南侧的西南急 流, 进而形成了江南春雨。所以, SPR 并非瞬变的 天气现象, 而是有其深刻气候背景的气候现象。目 前, 关于中国夏季降水的影响因子分析及预测研究 很多[ 4- 5] , 对于华南前汛期的研究也 不少[ 6- 7] , 但 有关江南春雨的研究才刚刚开始。陈绍东等[ 8] 对江 南汛期降水与前期全球范围的 SST 进行了相关分 析, 得到了前期影响关键时段和关键海区, 王谦谦 等[ 9] 用 SV D 方法, 分析了江南汛期降水异 常的气 候特征及其与前期海温的相关关系, 他们从短期气
在赤道东太平洋 Nino3. 4 区有一大片异 常西 风显著区, 表明 SPR 的异常可能还与热带 太平洋 的环流和海温的异常有关。
在气候平均图上, 西北太平洋暖池的异常高压 环流圈正处在西北太平洋高压区, 表明西太平洋高 压越强( 弱) , 南海北部直至江南的西南风就会越强 ( 弱) , 温度也会越高( 低) , 江南 SPR 区就会 越涝 ( 旱) 。 4. 2 SPR 与 850 hPa 温度场的相关
图 4 是 1951 ) 2000 年 3~ 4 月 SPR 降水与同 期 850 hPa 温度场的相关分布图。由图 4 可见, 最 显著的正相关区分布在长江以南直至南海北部, 东 至东海, 西至孟加拉 湾, 最大相关 系数超过 0. 5, 表明暖湿的西南气流对 SPR 的重要影响; 同时, 在 西北太平洋暖池的北侧是一负显著相关区, 表明该 处气温越低, 气压越高, 南海北部至东海的西南暖 湿输送就越强, 就越有利于 SP R 的降水增加。而 该高压的加强也不是孤立的, 在赤道东太平洋, 分
Fig . 3 Composited diff er ence ( floo d y ear minus dr ought year ) 850 hP a wind vecto r field o f SPR dro ug ht and f loo d y ears fro m M arch to A pril. Flood year s: 1951, 1970, 1973, T he shaded area deno tes U ( lig ht gr ey 95% , dark g rey 99% ) , contour denotes V ( do tted line for 95% , solid line fo r 99% )
2 资料选取
将国家气象信息中心( NMIC) 1951 ) 2000 年的 中国境内 730 个站点的逐日降水资料, 处理成逐月 平均降水资料, 以计算 SPR 期中国地区各月降水 与同期环流、温度场的 关系。美 国环境预 报中心 NCEP/ N CAR 的逐 月平均 环流资 料: 1948 ) 2003 年全球 2. 5b @ 2. 5b经纬度格点, 包括 17 个等压面 层的温度、位势高度、风场、绝对湿度资料。
岭山脉的迎风坡, 超过 2 mm/ d, 约占其 SP R 期总 降水量的 30% , 可 见其年际变率 是比较大的。从 1951 ) 2000 年主 SPR 区 ( 23b~ 30bN, 110b~ 120b E) 区域平均降水量年际变化序列图( 图 2) 中可清楚 地看到, SP R 区域气候平均降水为 6. 2 mm/ d( 图中 横虚线) , 方差是 1. 1 m m/ d, 年降水 量最多的 是 1992 年, 平均每天达 8. 9 mm, 其正异常是标准方 差的 2. 4 倍; 年降水量最少年是 1971 年, 平均每天 只有 3. 5 m m, 其负异常是标准方差的 2. 5 倍, 表 明该地区降水年际变率大, 具有极易发生旱或涝的
图 2 1951) 2000 年第 13~ 27 候江南( 23b~ 30bN , 110b~ 120bE) 区域平均降水量( 单位: mm/ d) 时间序列
Fig . 2 Year- to- y ear va riations of mean pr ecipitation o ver southeastern China r egio n ( 23b~ 30bN , 110b~
增刊
万日金等: 江南春雨的年际变率及其影响因子分析
11 9
气候背景。江南春雨对江南地区的春耕生产非常重 要, 太旱了下不了种, 太涝了又会烂种烂苗, 连续 阴雨天气对交通 运输影响也很大。因此, 做 好 江 南春雨的预报, 提前做好应对异常的措施非 常 重 要。
图 1 中国东南部地区 1951 ) 2000 年第 13~ 27 候气 候平 均降水量( 阴影区) 及方差分布( 实线) ( 单位: mm/ d) Fig . 1 M ean pr ecipitatio n ( shading) aver aged 13th ~ 27th pentads over southeaster n China in 1951 ) 2000 and its variance ( co nto ur) . U nit: mm/ d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