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咏月诗词三首_教案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中秋咏月诗词三首教学设计方案

中秋咏月诗词三首教学设计方案

中秋咏月诗词三首教学设计方案教学目标:1、领会三首诗词的内容,体会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品味诗歌形象化语言和丰富的想象。

3、体会中华民族传统节日中秋节所蕴含的丰富内涵。

4、背诵古诗词。

教学重、难点:教学目标1、2教学设想:1、通过不同方式的朗读,培养学生良好的诵读诗歌的习惯。

2、采用三个步骤欣赏诗词:初读全诗、感知内容——展开想象、再现情景——诵读品味、领会诗情。

课时:两课时。

第一课时《水调歌头》第二课时《十五夜望月》《我的思念是圆的》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从古代到现在,我国传统的三大是什么?春节、端午节、中秋节,每个节日都有它丰富的内涵。

春节——新生命、新生活的开始;端午节——怀念逝者;中秋节和月亮有关。

农历八月十五这一天月亮最圆,根据古代天人合一观念,月圆之日也应该是亲人团圆之时。

面对一轮圆月,从古到今无数的文人墨客写下了无数抒情的篇章,今天我们从中采撷三首诗词,来体会古人、现代人面对明月有着怎样不同的情怀?二、欣赏《小调歌头》(一)作者、词作背景简介。

学生介绍,老师补充。

苏轼北宋中期文坛领袖,文学巨匠,唐宋八大家之一。

在散文、诗、永词、书、画等方面均有很高的成就。

特别开创了豪放清旷的词风,想象奇特,意境开阔。

开始,在京城做官,辅佐朝政,写这首词时他被贬密州,*上不得志,理想和现实发生了尖锐的矛盾,又加上丧妻别子,兄弟久隔,心情压抑,中秋之夜大醉,写了这首词。

(二)初读全词,感知内容1、配乐教师范读。

配乐古筝曲《梅花三弄》,古筝,古朴典雅清幽的曲调渲染出那种心灵与自然交流的空灵凄美的气氛,把学生拉入词所描绘的境界。

2、配乐学生集体朗读。

3、学生自由朗诵。

(三)驱遣想象,再现情景1、学生自由诵读,发挥想象,眼前再现整首词所描绘的情景。

学生口述。

2、全体朗读。

3、大家提出疑问,讨论师生共同解决。

(四)口味词句,体会诗情。

1、哪些词句表现出诗人奇特而美丽的想象?学生讨论。

问天、问月,神游月宫,诗人凭借想象摆脱了时空的限制,神游在浩瀚无际的天地之间,这就是想象的魅力所在。

七年级语文中秋咏月诗词三首教案设计

七年级语文中秋咏月诗词三首教案设计

七年级语文中秋咏月诗词三首教案设计学习目标1培育独立鉴赏诗词的能力,构成个性化的审美情趣。

2培育丰厚的联想、想象能力。

3累积咏月的诗词。

一、学生流动1课前筹备:应用书籍、报刊、网络搜集关于咏月的诗词、佳句,誊写在小卡片上。

2小组评析其它咏月的诗词佳句。

组长记录有价值的赏析,综合成一篇赏析短文,全班交流。

二、教学进程(一)导入“诵明月之词,歌窈窕之章”这是历代文人墨客的雅事,今天咱们将通过《十五夜望月》来学会如何赏析这些名句佳作。

(二)赏析《十五夜望月》教师印发《十五夜望月》的赏析文章,让学生加以体会,并进一步开展讨论,哪些地方尤其精彩?哪些地方有不同的见解或补充?《十五夜望月》赏析在唐朝咏月的篇章中,这是较为著名的一首。

诗人在鸦雀无声的深夜,仰望明月,凝想入神,丝丝寒意,轻轻袭来,不觉浮想联翩,那广寒宫中,清冷的露珠必定也沾湿了桂花树吧?这样,"冷露无声湿桂花"的意境,就显得更悠远,更耐人沉思。

同是望月,那感秋之意,怀人之情,却是人各不同的。

诗人欣然于家人离散因此由月宫的苍凉,引入了入骨的相思。

他的"秋思"必定是最浓挚的。

这首诗意境很美,诗人应用形象的语言,丰美的想象,渲染了中秋望月的特定的环境气氛,把读者带进一个月明人远、思密意长的意境,加上一个唱叹有神悠然不尽的结尾,将别离思聚的情义,表现得无比委宛动人。

(三)诵明月之诗小组之间把筹备好的有关“明月之诗”的小卡片,互相交流赏析,组长记录学生的赏析或评价,大家动手把有价值、有个性的见解综合成一篇赏析文章,全班交流。

(四)思惟训练用媒体展现不同角度所看见的月,(诸如:海上明月、沙漠月升、小楼新月、水中望月等)学生对自己有所感悟的图景施展想象、进行联想。

(五)学生小结你认为这堂课好不好?说明缘由。

(这既是使学生总结所得的进程,也是教师了解学生所需的进程,是一个互动的进程,因此,学生即便否定了这堂课,教师也要辨证地接受学生的否定。

中秋咏月诗词三首教案

中秋咏月诗词三首教案
中秋咏月诗词三首教案
汇报人: 2023-12-30
• 教学目标 • 教学内容 • 教学方法 • 教学过程 • 作业布置 • 教学反思
01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掌握三首咏月诗词的 背景、作者及诗词大 意。
理解诗词中的意象、 意境和修辞手法。
了解中秋节的起源、 习俗和传统。
能力目标
能够独立赏析咏月诗词,分析 其主题、情感和艺术特色。
06
教学反思
教学内容与目标
教学内容
中秋咏月诗词三首,包括《静夜思》 、《水调歌头》、《月夜忆舍弟》。
教学目标
通过学习这三首诗词,让学生了解中 秋节的起源、习俗和咏月诗词的文化 内涵,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 美情趣。
教学方法与过程
教学方法
采用讲解、朗诵、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
VS
教学过程
先让学生了解中秋节的基本知识,再逐一 讲解三首诗词的背景、意境和艺术特点, 最后组织学生进行朗诵和讨论活动。
教学效果与评价
教学效果
通过课堂互动和学生的反馈,大部分学生能够理解诗词的意境和艺术特点,对中秋节和 咏月诗词的文化内涵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教学评价
采用课堂表现、作业和考试等多种评价方式,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教师的教学效 果。
写读后感
总结词:提升理解
详细描述:要求学生写一篇关于《静夜思》、《望月怀远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三首咏月诗词的读后感,表 达对诗词的感悟和体会,提升学生对诗词内涵的理解。
搜集其他咏月诗词
01
总结词:拓展知识
02
详细描述:布置作业,让学生搜 集一些其他的咏月诗词,并加以 整理和分类,拓展学生的诗词知 识面,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中秋咏月诗词三首教学设计doc

中秋咏月诗词三首教学设计doc

《中秋咏月诗词三首》教学设计《中秋咏月诗词三首》教学设计本课选取的三首诗,虽然所写时代不同,诗体不同,然而共同点是都写于中秋节,都表达了思念之情。

在主旨和格调方面,又各有特色。

《十五夜望月》是唐代写中秋节中较有名的一首。

它在写诗人赏月思人的同时,由己及人,联想到普天下的人此刻都在仰头望月,思乡怀人,于是产生奇妙的想象,这满天明亮的月光都化成了一条条思念的情丝,它穿透了空间距离,将相互思念着的人们联接了起来。

诗人用美好的想象慰藉着自己,也慰藉着所有饱尝思念之苦的离人们。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宋代词人苏轼的名作,也是历代咏月中最有名的一首。

它是在词人政治上不得意,且与弟弟子由六七年未见的情况下写的。

词中有对人生哲理的感悟,又有豁达、开阔胸襟的直白。

流传最广的句子有“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而“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则成为离人们相互寄托美好祝愿的名句。

《我的思念是圆的》诗人托今追昔,想到心灵相通的挚友、骨肉亲人多变不在身边,有的已离世,不禁心头渗入更深重的孤独和凄惨之情,表达了对团聚、亲情、友情的珍视和怀想。

本单元的主题是民俗风情。

前面的课文已介绍过中国的传统节日春节和端午节,这篇课文继续介绍中秋节,所以,这篇课文的学习应让学生在了解中秋节传统习俗的基础上,理解月亮在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所独有的蕴意和魅力,进而理解这三首诗词的涵义和艺术特色。

教学方法上采取点拨法。

鼓励引导学生展开想像联想的翅膀,感受诗情画意。

以学习小组为主,采用读读议议背背的方法,学生合作学习,相互探讨交流。

教师适时点拨引导。

重点学习《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中秋咏月诗词三首》教学设计(一)扬州文津中学黄蕾1、能说出诗词的意象,并理解其深刻含义;2、学习情景交融,想象丰富的写法:3、能在赏析富有表现力的语言的基础上说出诗词的思想感情。

1、理解诗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2、能赏析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多媒体2课时第一课时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学习重点:一、理解词的大致意思,并能背诵全词。

中秋咏月诗词三首(十五夜望月,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我的思念是圆的)教案

中秋咏月诗词三首(十五夜望月,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我的思念是圆的)教案

过程与方法
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深 入理解诗词的意境和情感。
通过对比分析,探究三首诗词 在表达手法和主题上的异同。
通过朗诵和表演,体验诗词的 韵律和美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 和敬意。
引导学生体会诗词中所蕴含的思 乡、团圆等情感,培养其人文情
怀。
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情趣 ,提高其文学鉴赏能力。
理解诗词的内涵和意境。
讨论法
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 小组或全班讨论,提高学生的 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诵读法
教师指导学生有感情地诵读诗 词,感受诗词的语言美和韵律 美,加深对诗词的理解和记忆 。
情境教学法
教师通过多媒体等手段,创设 与诗词内容相关的情境,帮助 学生进入诗词的意境,增强情
感体验。
教学手段
诗人运用象征、暗示、隐喻等修辞手 法,使诗歌更加含蓄深沉,富有哲理 意味。
03
教学难点与重点
难点
01
02
03
难点一
如何引导学生理解诗词中 的意象和意境,以及作者 的情感表达。
难点二
如何帮助学生掌握咏月诗 词的创作技巧和表现手法 ,提高他们的诗歌鉴赏能 力。
难点三
如何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 ,设计有针对性的教学方 案,提高教学效果。
多媒体教学
互动教学
利用PPT、视频、音频等多媒体手段,展示 诗词的背景、作者、主题等相关信息,提 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率。
利用课堂互动平台或线上互动工具,引导 学生进行讨论、提问、分享等互动活动, 增强课堂氛围和学生的学习参与度。
实践教学
网络教学
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或实践体验,如观 察月亮、品尝月饼等,加深学生对中秋节 和咏月诗词的理解和感受。

13中秋咏月诗词三首

13中秋咏月诗词三首

《中秋咏月诗词三首》教案教学目标:1.通过反复诵读,了解诗歌内容,体味诗歌所描写的意境。

2.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理解诗人借月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培养学生鉴赏古诗词的能力。

教学重点:目标1、2教学难点:目标3课时安排:1课时课前预习:通过查字典和参照课文注释的方法,初步理解课文并背诵两首古诗词。

教学流程:一、导入新课:月亮是中国文化中的传统意象——团圆的象征。

古人总爱对月抒怀,尤其是在中秋这样的节日。

今天我们要来学习《中秋咏月诗词三首》。

二、检查预习(看看谁记得最好)看谁能把两首古代诗词背上来?三、诵读欣赏两首诗歌(一)《十五夜望月》1.解题,简介作者。

(“十五夜”指中秋之夜,题目的意思是写在中秋之夜仰望月亮所感。

)2.有感情朗读,注意节拍(朗读节奏二、二、三)。

同桌互读,正音——指名读,其他生点评——齐读3.感知诗歌意境:明确:写景——白地栖鸦冷露桂花明月抒情——思念亲人概括内容:通过描写诗人中秋之夜所见的凄清冷寂的月景,表达了诗人怀人思亲之情。

4.品味语言,鉴赏佳妙之处:你喜欢诗中的哪些词或句?为什么?明确:(1)“地白”二字,给人以积水空明、澄静素洁之感,营造了一个清美的意境。

(2)“树栖鸦”三个字,朴实、简洁、凝练,既写了乌鸦栖树的情状,又烘托了月夜的寂静。

(3)“无声”细致地表现出冷露的轻盈无迹,又渲染了桂花的浸润之久。

(4)尾句中“落”字新颖妥帖,给人以动感,仿佛那秋思随着银月的清辉一起洒落人间。

(5)结尾没有直接抒情,而是用委婉的疑问语气将诗人对月怀远的情思表现得蕴藉深沉。

(二)《水调歌头》1.简介词作背景,了解创作时间及缘由。

明确:小序交代了作词的时间及缘由。

此词作于丙辰(1076)年中秋节,当时苏轼41岁,为密州太守,政治上很不得意,与其弟子由己六七年不见,心里十分思念。

2.有感情诵读诗词,注意节拍。

(1)听配乐诵读《水调歌头》(2)学生自由诵读。

(3)学生推荐代表朗读。

3.感知诗歌意境,了解诗歌内容:明确:上阕:月下饮酒(由幻想超脱尘世,转化为喜爱人间生活。

《中秋咏月诗词三首》教案

《中秋咏月诗词三首》教案
例1:我能理解“我欲乘风归去,又恐……”一句的情感,你政治上不得意,感到非常孤独郁闷,醉酒后幻想超脱人世间,但心中又十分矛盾。
例2:我最欣赏你“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一句中表现出来的人格。你和弟弟多年不见,饱受离别之苦,但你还能想到天下更多的离别之人,并祝愿他们,你有一种旷达的胸怀。
例3:我会这样问东坡大师:既然政治生活让你感到愁苦郁闷,你为什么不像陶渊明那样辞去官职,回归田园,过着快乐的隐居生活呢?
文通中学基础教案No.29
第1课时
学科
语文
课题
中秋咏月诗词三首
课型
新授
年级
七年级
主备人
赵怀巧
审核人
授课时间




1、通过阅读、欣赏,提高鉴赏诗词的能力。
2、体会诗歌所描绘的美好意境,体会诗词中表达的思乡、思亲之情。
重点难点
重点:通过阅读、欣赏,提高鉴赏诗词的能力。
难点:体会诗歌所描绘的美好意境。
教学
方法
朗读、讨论、点拨
教具
准备
多媒体课件
学情
分析




一、回忆旧知,激发兴趣。
同学们,历代文人墨客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咏月诗篇:“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而中秋的月则格外的美丽、明亮,今天这节课,老师将和大家共同学习三首中秋咏月诗词。
一、学习《十五夜望月》
㈠检查导入
㈡整体感知
1、放录音范读,学生在听的同时画出停顿,揣摩语气、语
二次备课




调。
2、学生有感情地自由朗读全诗,进一步了解全诗的内容。
3、指名同学朗读,其他同学认真听,并作出评价。

《中秋咏月诗词三首》教案(共5则)

《中秋咏月诗词三首》教案(共5则)

《中秋咏月诗词三首》教案(共5则)第一篇:《中秋咏月诗词三首》教案第十三课《中秋咏月诗词三首》【教学目标】1.联系作品的文化背景,了解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

2.让学生理解诗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通过品味语言,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4.学习诗歌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教学重难点】1.诗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2.富有表现力的语言3.情景交融,想象丰富【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学设计】课前延伸教师:课前制作三首诗词的录音磁带,配有相应的音乐;编制印发学案等。

学生:搜集描写月的文学作品、诗词佳句;阅读三首诗词,初步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自主学习,完成相关预习题。

课内探究第一课时一、学(一)导入新课导语设计:中秋佳节是合家团聚的日子,可由于种种原因,有些人在中秋佳节不能与家人团聚,把酒言欢。

自然,中秋之夜的月也就成了他们倾诉的对象。

今天,我们就一起去看看不同年代的三位诗人在中秋之夜所作的咏月诗词。

(二)检查预习(三)品读欣赏1.配乐诵读三首诗词。

(放录音,教师巡视)2.学生听3.师生双边活动,由学生说出最喜欢哪一首引出下面的学习内容(四)品析《水调歌头》 1.配乐诵读《水调歌头》2.学生闭上眼睛,用心去听,去感知师生活动,感知词中意境。

(五)自主学习(1)明确学习任务①疏通课文字词句的含义。

②体会诗人在这首词中所体现出来的情感。

(2)圈点批注,画出并把握课文中的生字词,画出你认为好的词、句。

批注要点:1)生字词用框框线2)你认为好的词、句、段用波浪线3)有疑问的地方,用括号再加问号 4)在书页的空白处写批注(六)小组合作学习在充分自学的基础上,全班学生前后四人或六人为一小组,交流学习成果,并进行合作学习。

结合注释、画面,小组讨论:(教师巡回指导)小组讨论,做好记录。

二、导1.全班交流,疏通课文字词句的含义。

2.全班交流,体会诗人苏轼在词中所表达的情感。

3.精讲点拨点拨方法:让学生通过对重点词句的品味,体会词人所抒发的感情。

中秋咏月诗词三首教案

中秋咏月诗词三首教案

十三、中秋咏月诗词三首学习目标1、培养独立鉴赏诗词的水平,形成个性化的审美情趣。

2、培养丰富的联想、想象水平。

教学重点培养丰富的联想、想象水平。

教学难点培养独立鉴赏诗词的水平,形成个性化的审美情趣。

学生活动1、课前准备:利用书籍、报刊、网络收集关于咏月的诗词、佳句,誊写在小卡片上。

2、小组评析其它咏月的诗词佳句。

组长记录有价值的赏析,综合成手抄报,全班交流。

教学过程(一)导入由中秋话题导入新课的学习。

“诵明月之词,歌窈窕之章”这是历代文人墨客的雅事,今天我们将通过《十五夜望月》和《我的思念是圆的》来学会如何赏析这些名句佳作。

(二)赏析《十五夜望月》1、简介作者及创作背景王建,字仲初,许州人,唐代宗大历十年进士,曾任昭应县丞,渭南尉。

穆宗长庆初,由太府寺丞转秘书郎。

大和中出为陕州司马,后归居咸阳原上。

一生困顿,晚景尤其凄凉。

早年以宫词著称,中年后,诗风转变,其乐府诗多方面地反映劳动人民的生活面貌,揭露统治阶级的暴行。

语言通俗明晰,凝练精悍,风格简括爽利,善用七言歌行体。

此诗是诗人十五夜望月思友而写的诗。

2、注音与字词3、初读全诗,感知内容。

1)放录音,整体感知。

A、诗中点明了哪些意像?B、整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2)自由朗读,感悟全诗,思考下列问题a“地白”在文中是何意?由此你想到了谁的一句诗?b “秋思”一词具体含义指什么?c“不知秋思落谁家”中的“落”一词能换成“在”吗?谈谈你的理解。

4、驱遣想象,再现情景。

1)学生自由诵读,发挥想象,再现整首诗所描绘的情景。

2)教师讲解《十五夜望月》的赏析文章,让学生加以体会,并进一步展开讨论:《十五夜望月》赏析在唐代咏月的篇章中,这是较为著名的一首。

诗人在万籁俱寂的深夜,仰望明月,凝想入神,丝丝寒意,轻轻袭来,不觉浮想联翩,那广寒宫中,清冷的露珠一定也沾湿了桂花树吧?这样,\"冷露无声湿桂花\"的意境,就显得更悠远,更耐人寻思。

同是望月,那感秋之意,怀人之情,却是人各不同的。

七年级中秋咏月诗词三首教案及原文

七年级中秋咏月诗词三首教案及原文

七年级中秋咏月诗词三首教案及原文中秋咏月诗词三首是七年级语文的需要学习的一篇课文,中秋咏月诗词三首的教案要怎么写?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推荐关于七年级中秋咏月诗词三首的教案以及原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七年级中秋咏月诗词三首教案【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作品,背诵《十五夜望月》和《水调歌头》。

2.通过朗读,理解诗词描写的景物和表达的思想感情。

3.体会诗词的意境,感受“月亮”所寄寓的各种内涵。

【学习重难点】1.通过朗读,理解诗词描写的景物和表达的思想感情。

(重点)2.体会诗词的意境,感受“月亮”所寄寓的各种内涵。

(难点)【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同学们,我们同沈从文先生一起,挤在茶峒的河边,观看激烈紧张的赛龙舟;跳到河里进行过军民同乐、笑声不绝的人鸭竞赛,过了个愉快热闹的端午节;接着,从刘绍棠的《本命年的回想》中,我们闻到了半个世纪前京城地区春节时浓浓的喜庆味儿,听到了热烈的鞭炮声。

今天,我们又要穿越时空,跟着三个不同时代的诗人去赏月,过一个独特的中秋节。

二、自主预习1.走近作者(1)王建(约767—约830),唐代诗人。

字仲初,颍川(今河南许昌)人。

擅长乐府诗,与张籍齐名。

世称“张王乐府”他创作的诗歌多为描写农民日常生活、反映民生疾苦之作,对元稹、白居易的创作有着直接的影响,成为中唐新乐府运动的先导。

(2)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人。

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被世人合称为“三苏”。

他才情奔放,为宋代最杰出的作家之一,“唐宋八大家”之一,诗、词、散文、书、画、文艺理论均有独到成就。

其文汪洋恣肆,清新豪健。

代表作有《前赤壁赋》《后赤壁赋》《石钟山记》等。

2.文题理解(1)《十五夜望月》: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作者在夜晚赏月时,怅然于家人离散,怀人之情油然而生,作者用这首诗,将别离思聚的情意,表达得非婉动人。

(2)《水调歌头》:水调歌头,词牌名。

中秋咏月诗词三首-优质公开课获奖教学设计(七年级上册)--

中秋咏月诗词三首-优质公开课获奖教学设计(七年级上册)--

中秋咏月诗词三首优质公开课获奖教学设计(七年级上册) 13、中秋咏月诗词三首教学目标:1、反复诵读三首诗词, 体味各首诗词的主要内涵和诗词所表达的感情。

2、熟读成诵并理解出诗词所表达的不同的思想和艺术风格。

3、领会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学习情景交融, 想象丰富的写法。

教学重点:体味诗中所表达的思念之情。

教学难点:学习欣赏咏月诗词的方法。

课时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前两首诗, 第二课时第三首诗加反馈练习)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中秋佳节是中国合家团聚的日子, 那是不是全中国的人都能在这一天与家人团聚呢?(保家卫国的边防战士、救死扶伤的白衣天使、刻苦求学的莘莘学子、浪迹天涯的海外游子。

)由于种种原因, 他们在中秋佳节不能与家人团聚, 把酒言欢。

自然, 中秋之夜的月也就成了他们倾诉的对象。

今天, 我们就一起去看看不同年代的三位诗人在中秋之夜所作的咏月诗词。

二、学习《十五夜望月》1、介绍作者:王建(约767-约830), 字仲初, 唐代诗人, 曾任陕州司马, 有《王司马集》。

出身寒微, 一生困顿, 晚景尤为凄凉。

大历十年进士。

曾作过县尉、县丞、司马一类的小官, 又从军到边塞, 晚年退居今陕西西安市。

与张籍齐名, 世称“张王乐府”。

2、注音与字词:栖(qī):鸟停在树上。

十五夜:中秋的晚上。

地白:指月光满地。

3、齐读诗歌, 思考问题。

(1)“地白”在文中是何意?由此你想到了谁的一句诗?答:指月光满地。

《静夜思》“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

”(2)“秋思”一词具体含义指什么?答:请看课文注释③:秋天的情思, 这里指怀人的思绪。

(3)“不知秋思落谁家”中的“落”一词能换成“在”吗?谈谈你的理解。

答:一个“落”字, 新颖妥帖, 不同凡响, 它给人以动的形象的感觉, 仿佛那秋思随着银月的清辉, 一齐洒落人间似的。

而“在”字, 就显得平淡寡味了。

4、再读诗歌, 思考诗人是通过什么方法表现他的秋思的?答:诗人怅然于家人离散, 因而由月宫的凄清引出了入骨的相思, 然而在表现的时候, 诗人却用一种委婉的疑问语气来发问。

中秋咏月诗词三首 教案教学设计

中秋咏月诗词三首 教案教学设计

中秋咏月诗词三首教案教学设计ブ星镉皆率词三首ナ五夜望月教学目的:1.通过多形式的朗读,理解诗歌的意境。

2.让学生领悟学习诗歌的基本方法。

教学步骤:一、课前三分钟讲话,以“月亮”为主题自由发表看法,引出新课。

二、采用多种形式朗读,理解(整体把握)诗歌。

1.快速默读一遍,然后凭借自己对此诗的初步理解,尽情地朗读。

(注意:读准字音,读出诗歌的韵味)2.说说你对此诗内容的理解。

明确:这首诗写出了对亲人的思念。

3.自由朗读,仔细揣摩如何读出对亲人的思念之情,然后大胆地朗读给大家听。

(从朗读的技巧方面,师、生共同评价)4.教师配乐范读。

5.鼓励学生进行配乐朗读表演。

6.全班配乐齐读。

三、赏析诗歌:通过反复诵读,你觉得哪些词语很好地体现了作者的感情?或者针对你最喜欢的词语、句子发表自己的看法。

(先小组交流,再全班交流)四、积累诗歌:比一比,看谁背得最快、最有感情。

五、谈谈学习体会。

让学生充分自由地谈,既可以联系生活谈对诗歌感情的理解,也可以谈学习诗歌的方法。

不妨与学生回顾整堂课的学习步骤,以此让学生归纳学习诗歌的基本方法,大致可归纳为:朗读-赏析-积累。

(板书)允许学生有自己总结的独特的学习方式。

六、作业:课后收集有关咏月的诗、词。

水调歌头教学目的:1.学会通过想象感悟古代诗词的意境。

2.通过反复朗读体会情感。

教学步骤:一、播放《水调歌头》歌曲,创设情境,引出新课。

二、学生汇报收集的有关苏轼的资料,教师简介词作背景。

这是一首中秋咏月兼怀亲人的抒情之作。

苏轼时年41岁,为密州太守,政治上很不得意,与其弟子由已六七年不见,心情抑郁不欢。

但作者并未因此幻想超脱尘世,而是热爱着人间的现实生活。

他认为,一个人一生很难十全十美,只要大家都能在月光下过得很好,也就可以了。

全词的基调是乐观的,但也反映了作者现实与理想的某些思想矛盾。

三、结合工具书及课文注解,疏通文意。

先组内交流,鼓励质疑、解疑,译文遇到难题组内无法解决的,全班共同探讨。

《中秋咏月诗词三首》教学实录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中秋咏月诗词三首》教学实录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中秋咏月诗词三首》教学实录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中秋咏月诗词三首》教学实录教案教学设计1这是一次关于中秋咏月诗词教学的实录。

本教学活动旨在让学生深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精髓,了解中秋节习俗和文化内涵,学习中秋咏月诗词的韵律和美学特点。

在此过程中,学生不仅可以增进文化素养,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同时也可以增强情感共鸣和文化自信心。

一、教学目标1.了解中秋节历史渊源和习俗;2.学习中秋咏月诗词的韵律和美学特点,感受中秋的诗意和艺术;3.提高学生文化素养和语言表达能力;4.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情感认同和文化自信心。

二、教学过程1.引入在中秋节将至之际,播放一段有关中秋节历史渊源和习俗的视频,让学生了解中秋节的来龙去脉,以及中秋节的传统活动和文化特色。

同时,介绍中秋咏月诗词的文学性和艺术魅力,引导学生进入本次课程的学习状态。

2.诗词欣赏选取《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静夜思》、《秋夜寄邱员外》等中秋咏月经典诗词进行欣赏。

教师先念诵一遍,然后请学生体会诗词的意境和意义,并就其中的比喻、意象、修辞手法等进行点拨讲解。

在欣赏诗词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感悟咏月诗词的特点,即“月润物华”、“月圆人圆”、“月代表心灵”等。

3.诗词默写将欣赏过的部分经典中秋咏月诗词,进行单句或全篇默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词内涵,加深诗词记忆,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默写完毕后,学生可以交换试卷,彼此批改,并互相讨论和交流。

4.小组朗诵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诗词朗诵,体会语言的韵律美和美学意蕴,同时也可以增强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朗诵完毕后,教师可以评选出最佳组,并颁发奖品。

5.诗词创作要求学生以《中秋月饼》为主题,创作一首8个字的中秋咏月短诗。

教师可以为学生介绍一些与月饼有关的知识和故事,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去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写出独具特色的中秋咏月短诗。

创作完成后,学生可以相互交流和欣赏,分享自己的创作过程和心得体会。

6.总结回顾通过以上的课程学习和活动体验,学生不仅了解了中秋节的源起和传统习俗,还学会了欣赏和创作中秋咏月诗词,提高了自身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化素养。

七年级中秋咏月诗词三首教案

七年级中秋咏月诗词三首教案

七年级中秋咏月诗词三首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理解并背诵三首中秋咏月诗词,体会诗词中所表达的情感和意境。

掌握诗词中的重点字词和诗句的含义。

学会欣赏诗词的艺术特色,如修辞手法、表现手法等。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朗读、吟诵,培养学生的语感和诵读能力。

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提高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感受古人对中秋明月的赞美和对亲人的思念之情,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诗词的含义,体会诗人的情感。

分析诗词的艺术特色,如借景抒情、虚实结合等。

2、教学难点感悟诗词中蕴含的深刻哲理和文化内涵。

引导学生将诗词与生活实际相联系,体会其中的人文精神。

三、教学方法诵读法、讲授法、讨论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播放一段关于中秋明月的视频或图片,引导学生谈谈自己对中秋明月的感受。

然后提问:“自古以来,许多文人墨客都写下了关于中秋明月的诗词,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三首经典的中秋咏月诗词。

”(二)初读诗词1、教师范读三首诗词,要求学生注意字音、节奏和语调。

2、学生自由朗读,初步感受诗词的韵律和情感。

3、指名学生朗读,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三)理解诗意1、学生结合注释和工具书,自主理解诗词的大意。

2、小组交流讨论,互相补充和纠正。

3、教师重点讲解诗词中的疑难字词和句子,帮助学生疏通文意。

(四)体会情感1、引导学生思考:这三首诗词分别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2、学生自主探究,结合诗词的背景和内容进行分析。

3、小组讨论,选派代表发言,教师进行总结和归纳。

例如,《十五夜望月》通过描写中秋月色和庭院中的景物,烘托出一种寂寥、冷清的氛围,表达了诗人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既表达了词人对亲人的思念,又展现了他豁达超脱的胸襟和对人生的思考。

《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通过想象嫦娥奔月的情景,抒发了词人对国家命运的担忧和壮志未酬的悲愤。

《中秋咏月诗词三首》教学设计-

《中秋咏月诗词三首》教学设计-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风格多样:《静夜思》简洁明快, 《水调歌头》婉约柔美,《月夜》 则清新自然,有助于拓宽学生的 审美视野。
情感表达:三首诗词均表达了对 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有助于 引导学生感受和领悟亲情、乡情。
诗词的创作背景
创作时间:中秋节期间 创作地点:中国 创作目的:表达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艺术鉴赏 能力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引导学生体会诗词中的意境美和 情感表达
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家国情 怀
02
教学内容
章节副标题
三首诗词的选择
内容相关:《静夜思》、《水调 歌头》、《月夜》均以月亮为主 题,适合中秋节咏月的教学需求。
难度适中:三首诗词语言优美, 难度适中,适合初中生学习,有 助于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讲解法
定义:通过口头语言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教学方法 特点:以教师为主导,系统传授知识,适合于传授新知识 步骤:教师讲解、示范、分析、归纳、总结 注意事项: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注意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
讨论法
目的:通过讨论 引导学生主动思 考和表达
步骤:提出问题、 分组讨论、全班 交流、总结评价
讲授新课
导入新课:通过中秋节赏月的习俗,引导学生进入诗词的学习情境 朗读诗词:教师范读,学生跟读,纠正字音,感受韵律 讲解诗词:分析意象、意境和情感,引导学生理解诗词的内涵 拓展延伸:介绍其他中秋咏月的诗词,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巩固练习
背诵咏月诗词
默写咏月诗词
仿写咏月诗词
分享自己创作的咏月诗词
小结作业
中秋咏月诗词 三首教学设计

教案:中 秋 咏 月 诗 词 三 首

教案:中 秋 咏 月 诗 词 三 首

教案:中秋咏月诗词三首教案:中秋咏月诗词三首一、教学目标:1. 通过学习中秋咏月诗词,了解中秋节的传统文化。

2. 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和文学鉴赏能力。

3. 引导学生体会中秋节的寄托思念、团圆之情感。

二、教学内容:1. 学习《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2. 学习《静夜思》3. 学习《望月怀远》三、教学过程:A. 介绍中秋节和咏月诗词的背景知识。

B. 学习《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1. 分发诗词材料,由学生自主朗读并理解诗意。

2. 教师解读诗句的意义和诗的情感。

3. 引导学生体会明月在中秋节中的象征意义。

4. 鼓励学生模仿创作自己的咏月诗词。

C. 学习《静夜思》1. 分发诗词材料,由学生自主朗读并理解诗意。

2. 教师解读诗句的意义和诗的情感。

3. 引导学生思考诗中表达的寄托思念之情。

4. 提醒学生注意诗的韵律和节奏。

D. 学习《望月怀远》1. 分发诗词材料,由学生自主朗读并理解诗意。

2. 教师解读诗句的意义和诗的情感。

3. 引导学生感受诗中的远方思念和对未来的希望。

4. 帮助学生理解和欣赏诗词的意象和表现手法。

E. 合作创作中秋咏月诗词:1. 分成小组,让学生自由组合词语,模仿课堂学习的咏月诗词进行创作。

2. 让学生互相分享并欣赏彼此的作品。

3. 教师适时点评,指导学生如何提升自己的诗词表达水平。

四、教学评价:1. 学生能够正确朗读和理解所学的中秋咏月诗词。

2. 学生能够运用诗词表达自己对中秋节的理解和思考。

3. 学生能够在创作中秋咏月诗词时运用所学的技巧和手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秋咏月诗词三首
学习目标:
1、养成良好的诵读诗歌的习惯,在“读”中理解这三首诗描绘的情景。

2、通过比较阅读,结合个人理解,谈对三首诗的认识和评价。

3、学写《中秋咏月诗》,举办“咏月”专题手抄报。

教学重难点:养成良好的诵读诗歌的习惯,在“读”中理解这三首诗描绘的情景。

教学方法:颂读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初备统复备
第一块:初读诗歌,整体感知内容指导语:
借助工具书和书下注释读顺三首诗。

组织朗读
第二块:再读诗歌,发挥想像,再现诗歌所描写的画面
创设情境:诗人同时抓住了中秋之月加以咏叹,但描写的情景还是有所不同的,你能借助具体的诗句说说作者描写了怎样的画面吗?
再次朗读,同伴互助,理解诗歌所描写的意境
发表见解,小组补充
组织朗读
第三块:三读诗歌,品位字里行间流露的诗人感情
创设情境:看似朦胧的诗歌,却是作者思想的体现,这三首诗的作者想要表达怎样的感情呢?你能通过你的朗读,将作者的感情很好的传递吗?织交流、点拨、朗读评价
课后学习:1、背诵三首《咏月诗》
2、搜集中秋咏月诗词;
第二课时
初备统复备
第一块:诵读品位,说说个人喜好
创设情境:三首咏月诗词,写于不同时代,都表达了思念之情,你最喜欢哪一首,请将它背出来,并简述你喜欢的理由。

结合内容谈感受
组织背诵
第二块:拓展延伸——能诵会写更多的咏月诗
创设情境:自古以来,许多文人墨客都喜欢咏叹中秋之月,赋予它一定的内涵,你能再吟诵几句吗?
创设情境:就你的理解,作者往往赋予“中秋之月”怎样的寓意呢?
组织交流,评价
布置任务:请学生即兴作一首“中秋咏月诗”(巡视、帮助)课后作业:
1、四人小组,以“中秋之月”为主题,办一期手抄报。

2、邀请家人举办一个中秋赏月晚会,将你写作的诗歌献给家
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