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语文孔子与论语-

合集下载

孔子与论语的现代解读

孔子与论语的现代解读

孔子与论语的现代解读论语是中国古代文化中的经典之作,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被誉为“百世之师,其言传无疆”。

作为一个传统文化学者,我对论语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从现代的角度进行了解读。

首先,论语中的“仁”是一个核心概念。

孔子强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即要以仁心对待他人,关注他人的需求和感受。

在现代社会,这一理念仍然具有重要意义。

我们应该尊重他人的权益,关心社会弱势群体的生活状况,推动社会公平正义的实现。

同时,仁心也体现在对待他人的宽容和理解上。

在多元文化的背景下,我们应该尊重不同的文化、宗教和价值观,以包容的心态对待他人。

其次,论语中的“学”是孔子思想的核心。

孔子强调“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即要不断学习、实践和反思。

在现代社会,知识更新日新月异,我们应该保持学习的姿态,不断充实自己的知识储备。

同时,学习也需要实践和反思的过程。

只有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中,并反思自己的行动和思考,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和素质。

论语中还强调了“礼”与“义”的重要性。

孔子认为,通过遵守礼仪和尊重他人的权益,可以维护社会秩序和人际关系的和谐。

在现代社会,礼仪和道德的重要性依然不可忽视。

我们应该尊重社会的规则和道德准则,遵守公共秩序,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

同时,我们也应该关注个人的道德修养,注重自身的品德修炼。

此外,孔子在论语中也提到了“孝”与“悌”的重要性。

孔子认为,孝顺父母和尊重长辈是人伦关系的基础,悌则是兄弟姐妹之间互相关心和帮助的表现。

在现代社会,家庭关系的重要性依然不可忽视。

我们应该尊敬父母,关心家人,维护良好的家庭关系。

同时,我们也应该关注社会的互助精神,帮助他人,共同构建和谐社会。

最后,论语中还强调了“诚”与“信”的重要性。

孔子认为,诚实正直是为人处世的基本原则,信守承诺是维护人际关系的基础。

在现代社会,诚实和信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我们应该坚持诚实守信的原则,言行一致,不言而信,以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和社会信任。

孔子与论语

孔子与论语

• 孔子为我国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自 汉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 儒学一直被历代统治者视作正统学 科,以至作为任贤用能的标准,影 响延绵数千年至今。
•谢谢大家
人而不仁, 如乐 何?” 2.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3.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 刑,小人怀惠。” 4.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5.子曰:“君子欲纳于言而敏于行。”
关于教育
• 孔子主张 • “因材施教” • “有教无类” • “学而优则仕”
孔子与论语
孔子
展对家国儒(尼 孔 有中、古家今, 子 极国政代学山春年( 其思治最派东秋)前 深想家著创曲时, 远文、名始阜鲁名 丘年 的化教的人)国 影的育思,人陬, 响发家想中。邑字前 仲 。 , 479 551 —— •
论语
人许精《 视多炼论 为言含语 至论义》 理至深的 。今刻语 仍 言 其简 被 世中洁 有 , , • 书及《 。其论 首学语 创生》 语言是 录行记 之的载 体一孔 。部子 •
论语
子乡述里学 路党而仁而 ,,,,, 宪先泰公为 问进伯冶政 等,,长, 二颜子,八 十渊罕雍佾 篇,,也, ,
• • 分 为 十 卷 , 二 十 篇
论语
关 于 治 国 与 安 邦 • • • • • • 关 于 务 政 关 于 教 育 关 于 学 习 关 于 君 子 人 格 的 塑 造 关 于 如 何 做 人

智慧树知到《孔子与论语》章节测试答案

智慧树知到《孔子与论语》章节测试答案

智慧树知到《孔子与论语》章节测试答案智慧树知到《孔子与论语》章节测试答案绪论1、《论语》是由孔子及其弟子所著述的阐述修己安人之道的儒家经典。

()A:对B:错答案: 错2、《论语》在现代社会依然有着重要的意义,是因为()。

A:《论语》是儒家最重要的典籍,极具文化价值;B:孔子的教诲在今天依然有着强烈的现代意义;C:读《论语》是修己安人的重要途径;D:《论语》是当今社会道德价值的重要依据。

答案: 《论语》是儒家最重要的典籍,极具文化价值;,孔子的教诲在今天依然有着强烈的现代意义;,读《论语》是修己安人的重要途径;第一章1、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认为人类思维范式的四大奠立者是:()A:老子、孔子、佛陀、苏格拉底B:孔子、佛陀、耶稣、柏拉图C:孔子、佛陀、耶和华、苏格拉底D:老子、佛陀、耶稣、柏拉图答案: 孔子、佛陀、耶和华、苏格拉底2、《论语》与()()()合称四书A:《礼记》、《大学》、《春秋》B:《大学》、《孟子》、《中庸》C:《尚书》、《诗经》、《春秋》D:《易经》、《尚书》、《诗经》答案: 《大学》、《孟子》、《中庸》3、东汉赵岐赞《论语》为:();唐代薛放赞《论语》曰:();明代杨宗吾认为《论语》:()近代梁启超先生指出《论语》:()A:五经之輨辖,六艺之喉衿也、六经之菁华、六经譬则山海,《论语》其泛海之航,上山之阶乎、两千年国人思想的总源泉B:六经之菁华、五经之輨辖,六艺之喉衿也、六经譬则山海,《论语》其泛海之航,上山之阶乎、两千年国人思想的总源泉C:两千年国人思想的总源泉、六经之菁华、六经譬则山海,《论语》其泛海之航,上山之阶乎、五经之輨辖,六艺之喉衿也D:五经之輨辖,六艺之喉衿也、六经譬则山海,《论语》其泛海之航,上山之阶乎、六经之菁华、两千年国人思想的总源泉答案: 五经之輨辖,六艺之喉衿也、六经之菁华、六经譬则山海,《论语》其泛海之航,上山之阶乎、两千年国人思想的总源泉4、孔子与《论语》对中华文化精神的塑造,大体可以概括为()()()()A:"修己安人'"经世致用'"崇伦尚德'"守中贵和'B:"以人为本'"兼容并包'"经世致用'"守中贵和'C:"以义为先'"崇伦尚德'"经世致用'"守中贵和'D:"以人为本'"崇伦尚德'"经世致用'"守中贵和'答案: "以人为本'"崇伦尚德'"经世致用'"守中贵和'5、"以人为本'是孔子儒学的基本主张,这种主张在政治上就是"仁政'"民本'思想。

论语_大学语文

论语_大学语文

法国巴黎1788年出版的 《中国著名哲学家孔子生平》
法国启蒙主义思想家伏尔泰、孟德斯鸠等 都从我国儒家文化中吸取了丰富的营养。
上页 返回 下页 32
《论语》
▪ 《论语》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 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语录 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 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 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与《大学 》、《中庸》、《孟子》、《诗经》、《 尚书》、《礼记》、《易经》、《春秋》 并称“四书五经”。
译文:
有子说:“礼的应用, 以和谐为贵。古代君主 的治国方法,可宝贵的 地方就在这里。但不论 大事小事只顾按和谐的 办法去做,有的时候就 行不通。(这是因为) 为和谐而和谐,不以礼 来节制和谐,也是不可 行的。”
第二则:里仁
▪ 原文
▪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 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 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 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 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 ?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 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
30
二、《论语》概述
我国思想文化史上影响最大的一部典籍 我国历史上做课本时间最长的一部典籍 我国历史上贡献成语最多的一部典籍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死生有命,富贵在天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察言观色 名正言顺 一言兴邦 温故知新 儒家重要的经典 《论语》《大学》《中庸》《孟子》合称“四书”。 五经:《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
他所强调的“仁政”、“ 德治”的政治理想也到处碰壁 ,他所走过的国家没有一个国 君能够理解能够采纳他的治国 方略,孔子的传道最终是失败 的。
孔子晚年时期(公元前484年),孔子的学生 冉求帮助弱小的鲁国战胜了强大的吴国。因此, 鲁国的君臣把在外漂泊了14个年头的孔子请回了 家乡。

孔子与论语

孔子与论语

•(三)“中庸” ( 中庸”
其要点有二:一是“ 其要点有二:一是“中”,二是“和”。 二是“ “中”——“适度”、“恰如其分”,其基 ——“适度” 恰如其分” 础是从实际出发。 过犹不及” 础是从实际出发。 “过犹不及”。 非折中调和之意。 非折中调和之意。
“和”——和谐、“和为贵” 。 ——和谐、 和为贵” 和谐 君子和而不同(同一), ),小人同而不 “君子和而不同(同一),小人同而不 子路》 和。 ” (《子路》) 通过彼此间的谅解与协调, 通过彼此间的谅解与协调,可以达到关 系的和谐与统一。 系的和谐与统一。
“为儿嬉戏,常陈俎(zu)豆,设礼 为儿嬉戏,常陈俎(zu) 容。”
年轻时曾做过“委吏” 管理仓廪) 年轻时曾做过“委吏”(管理仓廪)与“乘 管放牧牛羊)。 田”(管放牧牛羊)。
•(二)周游列国,政治失意 ( 周游列国,
鲁国自宣公后,政权旁落于贵族。 鲁国自宣公后,政权旁落于贵族。孔子 对季氏的僭( 越行为不满。鲁国内乱, 对季氏的僭(见)越行为不满。鲁国内乱, 孔子离鲁至齐。是年孔子35 35岁 孔子离鲁至齐。是年孔子35岁。 子曰: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子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齐景公虽悦孔子言而不能用。 齐景公虽悦孔子言而不能用。 晏婴反对:儒者不可重用, 晏婴反对:儒者不可重用,礼乐不可复 兴。
“礼”本来是用来显示不同等级之间人们身 份差别的,强调“和为贵” 份差别的,强调“和为贵”,就是强调差别 之间、不同等级之间关系的协调与和谐。 之间、不同等级之间关系的协调与和谐。
孔子在为人的风格上也做到了“温而厉, 孔子在为人的风格上也做到了“温而厉,威 而不猛,恭而安” ,(《述而》 而不猛,恭而安” ,(《述而》)受到弟子 们的尊敬。 们的尊敬。

孔子与论语读后感1000字(精选15篇)

孔子与论语读后感1000字(精选15篇)

孔子与论语读后感1000字孔子与论语读后感1000字(精选15篇)读完某一作品后,大家一定都收获不少,是时候抽出时间写写读后感了。

那要怎么写好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孔子与论语读后感1000字,欢迎阅读与收藏。

孔子与论语读后感1000字篇1岁月悠悠,古老的中国拥有五千年的历史。

在飞逝而过的五千年中,这龙的故土上出现了多少杰出的人物。

如酒仙诗人李白;地动仪的发明家张衡;数学家祖冲之;伟大的设计师詹天佑……但是,有一位学术精湛的学者,他的许多有见地的思想,直到今天都令我们无法忘却,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他就是儒家学派代表人物——孔子。

他的第子根据他的言行举止写出了响誉世界的《论语》。

下面是我读孔子《论语》的一些感想: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

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孔子认为,没有仁德的人不可能长久地处在贫困或安乐之中,否则,他们就会为非作乱或者骄奢淫逸。

只有仁者安于仁,智者也会行仁。

这种思想是希望人们注意个人的道德操守,在任何环境下都做到矢志不移,保持气节。

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孔子认为,一个人斤斤计较个人的吃穿等生活琐事,他是不会有远大志向的,因此,根本就不必与这样的人去讨论什么道的问题。

孔子这些思想时至今日对我们仍有很大的教育作用,我们生活在一个不愁吃穿的年代,作为学生的我们应该树立远大志向,能享福也要做好吃苦的准备,不要被学习中的困难吓倒,搞好学习,报效祖国。

孔子一身以仁德为道,一生安贫乐道。

而我们现在呢?乱扔垃圾的现象随处可见。

让我们来见证一下吧,国庆期间,全国各主要旅游景点游人散去后留下的是可观的垃圾,神圣的天安门广场,留下了九吨垃圾:香口胶,零食袋,纸屑等遍布广场。

海南三亚大东海景区三公里海滩遍布五十吨生活垃圾;长沙高速公路上遍地也是垃圾……与之对比鲜明的是像香港这个人口密度很大的全世界有名的旅游城市或像新加坡等国家,人们无论在大街还是小巷都很少找到一片纸屑。

重读经典:孔子与论语ppt课件

重读经典:孔子与论语ppt课件
?我十五岁的时候立志研究学问三十岁确立自己的理想四十岁不为我所做的事情而迷惑五十岁的时候我懂得自然的规律和法则六十岁时无论听到什么不用多加思考都能领会其中的意思并明辨是非
重读经典: 孔子与《论语》
孔子,名丘,字仲 尼。伟大的思想家和 教育家,儒家学派的 创始人。被后世誉为 “至圣”,“万世师 表”。
21、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 则不复也。”
——《论语.述而》
【译文】:孔子说:“教导学生,不到他想求明白 而不得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不到他想说出来却说 不出来的时候,不去启发他。教给他东方,他却不 能由此推知西、南、北方,便不再教他了。”
22、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 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15、子曰:“有教无类。”
——《论语.卫灵公》
【译文】:孔子说:“人人我都教育,没有(贫富、 地域等等)区别。”
16、子曰: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 于我哉!”
——《论语.述而》
【译文】:孔子说:“把所见所闻的默默记在心里, 努力学习而不满足,教导别人而不疲倦,这些事情我 做到了哪些呢?”
——《论语.公冶长》
【译文】:子贡问道:“孔文子为什么谥他为 ‘文’?”孔子道:“他聪敏灵活,爱好学问,又谦 虚下问,不以为耻,所以用‘文’字做他的谥号。”
19、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论语.为政》
【译文】:孔子说:“只是学习而不思考就会迷惑而 无所得,只是思考而不学习,那就会很疑惑。”
名句细读: 5、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卫灵公》 【译文】:子贡问道:“有没有一句可以终身 奉行的话呢?”孔子道:“大概是‘恕’吧! 自己不想要的事物,就不要加给别人。”

主题阅读孔子与论语

主题阅读孔子与论语

主题阅读:孔子与《论语》1、孔子:孔丘,字仲尼,世称孔子,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

孔丘在鲁国做过官,又曾游说四方,但总的来说,一生是郁郁不遇的。

是古代的大思想家、教育家,在民族文化的发展史上是一个极重要的人物。

“仁”的思想在孔子思想结构中是核心部分。

一般认为“爱人”是“仁”的主旨,同时,“礼”是孔子政治思想的体现,他对春秋时代的社会动荡深感不满,希望借助周礼重新建立井然有序的统治制度,强调“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2、《论语》的艺术特色:《论语》是早期语录体散文,语言基本上是口语,明白易懂。

文字简括,3、名言名句: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己所不欲,匆施于人。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下信乎?传不习乎?。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4、话题素材话题1: (安贫乐道)孔子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在孔子心目中,行义是人生的最高价值,在贫富与道义发生矛盾时,他宁可受穷也不会放弃道义。

但他的安贫乐道并不能看作是不求富贵,只求维护道。

孔子也曾说:“富与贵,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

贫与贱,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

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话题2:(挫折)孔子一生不得志。

但孔子不畏惧,不逃避,以一种达观的态度对待人生。

在乐天知命、通达自得上孔子并不比老庄差。

“孔颜乐处”是对这种处世态度的概括。

孔子周游列国时曾被匡人围困,当时形势非常紧急。

孔子说:“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

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宋司马桓魋欲害孔子,孔子说:“天生德于予,桓魁其如予何?”《论语•述而》表现了孔子兼善天下的志向。

孔子与论语

孔子与论语

孔子葬母
• 孔子很小约三岁时,父孔纥即已去世。17岁时,母颜氏去 世。先作为一个穷妇草率埋葬(“薄殡”)于陬邑附近的 “无(五)父(夫)之衢”。 • 但是,一个与颜氏为邻的輓车夫的母亲向孔子透露了关于 其生父及显赫家世的背景,并告诉他孔父及孔氏家族的墓 地在“防。”孔子之曾祖父孔防叔曾任防邑大夫,故名 “防叔”。则防,应是孔氏一族迁鲁之后的家族公共墓地。 • 知道这个消息后,正在血气方刚之年的十七岁孔子干出了 一件石破天惊的事情。他到防地找到了父亲的墓地,公然 向世俗和孔纥的遗族挑战——他掘开了父亲的坟墓,而将 母亲与贵族父亲的遗骨合葬在一起。完成了他们生前的爱 情许诺与期望。
第一讲:孔子与 《论语》
追求卓越与完善的大师
朱熹: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
• 国学家钱穆先生讲: • “孔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大圣人。 • 在孔子以前,中国历史文化当已有两千五 百年以上之积累,而孔子集其大成。 • 在孔子以后,中国历史文化又复有两千五 百年以上之演进,而孔子开其新统。 • 在此五千多年之间,中国历史进程之指示, 中国文化理想之建立,具有最深影响最大 贡献者,殆无人堪与孔子相比伦。”
孔子的意义
• 孔子在一个失落价值的时代,重新阐释发扬了一些旧的价 值,赋予其以新的意义和内容,开创了中国文化二千多年 的文明。今天我们也正身处一个转折时代,为复兴中华文 化、实现中国梦而努力 。无疑具有吸收与参照的价值。 • 今天,我们也都有心灵上的困扰,信仰上的迷失。我们有 甚至不知自己是谁,不知自己生存的意义与生活的目的, 也不知自己与别人的关系应如何相处。即使眼前有各种宗 教与各种学派的思想,供我们采撷,也许正因为选择太多 了,反而难以取舍,这一迷惘也需我们重新认识先贤的教 义。” • 正是在这样的一种背景下,从现代精神的角度重新研究和 解读孔子以及《论语》,会令我们有一种回归家园之感。 • ——以上内容参考了何新先生著《孔子略传》

大学语文文学常识篇

大学语文文学常识篇

大学语文文学常识篇汇总(教材:大学语文第十版)一、古文篇1、孔子,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人。

春秋末期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祖上是宋国贵族。

五十岁时任鲁国的司寇。

晚年返回鲁国,倾力于教育事业与典籍整理。

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即爱人,而“仁”的施行应以“礼”为规范。

且宣称“克己复礼为仁”。

其学说自汉代以来成为中国传统思想的主导,影响极为广泛深远。

最早开始施行私塾教育。

《论语》是记录孔子言行的一部儒家经典。

相传《论语》是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汇集而成。

《论语》语句简洁、文辞闲雅、意蕴丰厚,也是一部优秀的语录体散文集。

PS:①儒家六艺:诗、书、礼、易、乐、春秋②四书是指《论语》、《孟子》、《大学》、《中庸》2、孟子,名轲,字子舆,邹人。

战国中期著名思想家,儒家学派的主要代表。

孔子之孙子子思的再传弟子,行齐、宋、滕、魏等国,主张游说诸侯。

曾任齐宣王客卿。

把孔子的“仁”理念发展为“仁政”思想,倡导“王道”,主张性善论。

其著作《孟子》为四书之一。

《孟子》一般被认为是孟子及其弟子万章等撰(四书是指《论语》、《孟子》、《大学》、《中庸》)2、黄宗羲,字太冲,号南雷,学者称梨洲先生,浙江余姚人。

明末清初著名的思想家、史学家、文学家。

清初三大思想家: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

其父:黄尊素。

师从著名学者刘宗周。

曾被南鲁王任命为左副都御史。

代表作有《明夷待访录》、《宋元学案》、《明儒学案》、《南雷文定》、《南雷诗历》等,著有《明文海》、今人编有《黄宗羲全集》。

文章以简朴流畅的语言阐述观点,并从历史传说和经典史籍中援引实例予以论证,取精用弘,体现作者学识渊博与思想之敏锐.3、唐甄,初名大陶,字铸万,号圃亭,达州人,清初思想家。

顺治十四年举人。

曾任山西长子县知县。

晚居苏州,生活贫寒,专心著述。

代表作《潜书》。

这篇文章运用对话的形式讨论重大问题.中心论点:自秦以来,凡为帝王者皆贼也。

讨论的伙伴:不知大丈夫之事的妻子、身为微者的的小妾和童而无知的幼女。

谈孔子与论语孔子

谈孔子与论语孔子

谈孔子与论语孔子第一篇:谈孔子与论语孔子谈孔子与论语孔子,春秋战国时期之文人,其作《论语》流芳百世,流传至今,几乎无人不知,无鬼不晓。

《论语》,封面精致,外壳鹅黄,厚厚的,正上方用宋体写着“论语”二字,下面写着“孔子的智慧”几个字,并配有一幅山水画,让人一眼就喜欢上了这本书。

翻开书页,一股油墨香味扑鼻而来,啊!这本书我已经心仪很久了,这本书中字字珠玑,其中我认为最精辟的是:“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和“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两句话。

第一句话的意思是:孔子说:“时常温习学过的知识,这难道不快乐吗?有朋友从远方来做客,这难道不开心吗?别人不知道我有学问,而我不介意因为学习是为了自己,这难道不是一个君子吗?”这告诉了我们:常常保持愉快的心情,做任何事就可以得心应手。

如果别人对你有误会时,不要生气或难过,只要你做的是对的,别人终究会明白的。

第二句话的意思是:孔子说: “三个人一起行走,除了我之外的两个人,一定都有值得我学习的地方。

我选择他们的优点来学习,如果是缺点的话,就把它当成一面镜子,看看自己有没有一样的缺点,如果有就要立刻改过来。

”告诉了我们:朋友或同学当中,每个人都有优缺点,重要的是,我们能不能学习别人的长处和改正自己的缺点。

这两句话写得真好,我们大家也要好好读读哦!《论语》,孔子智慧之精华,他告诉了我们怎样做人,怎样处事。

做人,就应该要不能只修饰外貌,更重要的是内心的修养;做人,就应该要对所有的人都要以爱心对待,也要多亲近有仁德的人;做人,就应该要假若发现了自己的任何缺点和过失,必须得勇于改过,不能故意不改,并装作没发现;孔子,春秋战国时期之文人,其作《论语》流芳百世,流传至今,几乎无人不知,无鬼不晓。

《论语》,孔子,传颂千秋万代……第二篇:孔子论语旁白:英文(外援)PPT: 英文解释课堂说话内容背景音乐:古筝(下载音乐)3个故事:因材施教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大屏幕上打出)仁爱课堂形式准备材料:服装(参考背景奥运开幕式)六套书童装。

孔子与论语教案

孔子与论语教案

孔子与《论语》教学目标1.了解孔子与《论语》文学常识。

2.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精髓的自豪感与敬畏心。

教学重点了解孔子与《论语》文学常识。

教学难点理解《论语》的现实意义。

教学方法学生自读《论语》选段,参考书中“释义”,达到背诵程度。

听于丹对《论语》选段的解读,以引起《论语》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的思考。

教学步骤一、导入语“国学”一词,大家听过否?现在在中国出现了国学热,不对,应该说,当下,国学出现了中国热,甚至全球热。

那么,什么是国学呢?二、“国学”了解狭义的国学是指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华传统文化与学术。

现在一般提到的国学,是指以先秦经典及诸子学为根基,涵盖了两汉经学、魏晋玄学、宋明理学和同时期的汉赋、六朝骈文、唐宋诗词、元曲与明清小说并历代史学等一套特有而完整的文化、学术体系。

广义上的国学,是指中国古代和现代的文化和学术,包括历史、思想、哲学、地理、政治、经济乃至书画、音乐、术数、医学、星相、建筑等都是国学所涉及的范畴。

三、国学经典研读(一)了解孔子孔子(前551——前479),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人,是现在的山东曲阜。

父亲叔梁纥,以武力闻于诸侯。

孔子三岁丧父,母亲顔征在,重视孔子的教育。

孔子少时家境贫寒,15岁立志于学,他虚心好学,学无常师,曾问礼于老聃,学乐于苌弘,学琴于师襄。

30岁时,已经博学多才,是当地有名的学者,并开办私学,收徒授业。

35岁时,孔子提出,“君要象君,臣要象臣,父要象父,子要象子”,51岁时,任鲁国中都宰,是个地方官,为政有方,四方皆知。

52岁时,提升为鲁国大司寇,掌管国家礼仪。

且讲究文武兼备。

他要求“有文事者必有武备,有武事者必有文备”。

55岁时,对国君失望,弃官离鲁,率领弟子周游列国,宣扬儒家的仁政、礼仪、学说。

67岁时,鲁哀公从卫国迎接孔子回鲁国,孔子被尊为“国老”。

孔子老年集中精力从事教育。

弟子3000,贤者72。

孔子总结了许多教育理论:因材施教,学思并重,举一反三,启发诱导。

孔子与论语读后感

孔子与论语读后感

孔子与论语读后感如果让你写一篇论语读后感,你知道怎么写吗?孔子,春秋战国时期之文人,其作论语流芳百世,流传至今,几乎无人不知,无鬼不晓。

下面是本店铺为大家收集有关于孔子与论语读后感,希望你喜欢。

孔子与论语读后感1孔夫子曾经说过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以及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诸如此类的话,并且还说过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孔子一直活到了七十二岁,五十七年的经历使他仁德兼备,学问渊博,成为冠绝一时的大学问家,大思想家,可谓是震古烁今(不敢说后无来者,也起码是前无古人了)。

以如此身份,当他的高足问他时,他的回答竟然是朝闻道夕死可矣,多么令人不可思议!作为一个完全有足够的资本炫耀自己的大学问家,孔子还有必要孜孜不倦的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学习探索中去吗?答案是肯定的。

孔子的特点不是探求天地万物的具体性理,而是探求社会与人生的具体性情。

因为世间万物的客观规律也许是有限的,但是人的具体感情是无限的。

作为有限的人,探究的是无限的人,这也正是让孔子感到学无止境的原因。

人的性情举止,是处于不断的变化过程中的,每探究出新的内容,就打破了原来的旧的规律。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孔子把话已经说得很明白,去了解人性,才是最困难的。

而孔子最精辟的论述,也自然而然体现他对人性的入木三分的见解。

陶行知说过,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在这一点上,和孔夫子几千年前提出的主张仁与德的观点不谋而合,两人都是伟大的教育家,为什么相隔千年,提出的观点却是惊人的相似?毫无疑问,两人都是把仁与德当作自己去不断努力实现的目标,不断的学习,从而提高自身的修养与品德,这是有必然性的。

这就是孔子的学习!这就是圣人的学习!也许我们这些凡人是永远无法领会万世师表的学习的内涵,但每一个人也许都可以从中找到一个新的自我。

孔子与论语读后感2《论语》是凝聚我们中国人智慧的一本书。

四年级的时候,爸爸就给我买了一本孔子的论著—《论语》,并语重心长的对我说:“《论语》是我们的良师益友,它可以教给我们很多的做人做事的道理。

孔子与论语

孔子与论语

直与亲情相结合,使‚礼‛的基础植根于心灵深处,将血缘
系统的‚礼‛定为‚孝悌‛,并将其植根于日常亲子的 温情相爱中,经过如上转化改造,将‚礼仪‛从外在的 规范约束顺理成章地变为人心内在的要求,将原先僵硬 的强制规矩,升华为生活中的自觉理念,使宗教性的神 秘物化为人之常情,将伦理规范同心灵欲求融化一体, 使‚礼‛转而得到心理依据化为人性意识。这种没有神 秘教义和高深玄理的转化,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具有极 大的开创意义,使儒学非宗教而准宗教化,在世界文化 史上也是仅见的。
《汉书· 艺文志· 六艺略》对其的综述.doc
《古论语》发现后,就和当时已经立于 学官用隶书写的《论语》形成了古文和今文 的区别。至东汉灵帝熹平四年 (175) ,下诏 命诸儒校正诸经文字,刻石立于洛阳城南太 学门外,计有《周易》、《尚书》、《鲁 诗》、《仪礼》、《春秋》、《公羊传》、 《论语》七部,均用汉隶写定,相传为蔡邕 所书。
3.人道主义
因情感性心理作用,‚仁德‛思想即具有民主性和人道 主义,即依据血缘宗法的基础,扩展氏族、部落成员间既 有严格等级秩序,又具备某种‚博爱‛的人道关系。这是 孔子仁学外在方面的表现。 孔 子 的 ‚ 节 用 而 爱 人 ‛ (《 学 而 》) 、 ‚ 汎 爱 众 而 亲 仁‛ (《学而》)“ 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 (《学 而》)、‚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里仁》)等等论述, 即表明其原始民主和原始人道精神,反对残暴的压迫和剥 削。孔子这种原始人道主义根基,是借鉴远古氏族内部民 主制的遗风残照,正如汉代今文经学家讲述的‚禅让‛或 ‚明堂‛之类的讲求等等。

《论语》为先秦论说散文集。全书分为《学而》、《为政》、 《八佾》、《里仁》等二十篇。每篇又分若干章,取篇首二、 三字为篇名。全书记载了孔子及其弟子等的一些言论和活动 情况,从多方面反映了孔子的思想和为人,内容十分丰富,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大学语文-论语

大学语文-论语
32



课堂作业:翻 译

《论语》十二则中
第 1、3、5、7 则。 要求: 语句通顺,实词到位,字迹清晰。


33
22
对仁者和知者不同类型的分析:
4、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 --《雍也篇》 知: 智, 智慧,聪明人。 仁:仁德。 yue 音乐。 乐: le 快乐,欢乐。 yao 爱好,喜欢。 《辞海》
23
安贫乐道:
5、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 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 如浮云。” 饭:n—v,吃饭。疏:疏,粗。 密,细。 水: 水,凉水。枕:v,当枕头用。 汤,热水。
9

班固《艺文志》:
“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 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 “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 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
10

唐-柳宗元以来,很多学者怀疑是曾参的 学生编订。----《论语辩》
①《论语》对曾参无一处不称为“子”,记载他的 言行比其他弟子多,除了与孔子问答外,还有 单独记载曾子言行的:学而篇二章、泰伯篇五 章、颜渊篇一章、子张篇四章、宪问篇一章, 总共十三章。 ② 弟子中,曾参最年轻,依文献考证:“曾子年七十 而卒。”为周考王五年,B.C.436年,而论语所 叙人和事没有比这更晚的。
24
6、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 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 三:多。 行:走路。 焉:兼语词,于之,在其中。 从:追随,学习。
25
7、子曰:“笃信好学,守死善道。 危邦不入, 乱邦不居。 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 邦 有道,贫且贱焉,耻也; 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 笃:du(上声), 守死:坚持至死而不变。 邦:国家。 道:政治统治清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