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学后教模式:苏教版第十册数学教案_第一、二单元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 认识10 苏教版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认识10 - 苏教版一、教学目标1.了解数字10的组成和大小;2.通过认识10,进一步认识连续数。
3.能够通过活动和游戏加深对数字10的认识和理解,增强记忆和掌握能力。
二、教学重点1.掌握数字10的大小和组成;2.通过举例子和实物活动,增强数字10的记忆和掌握能力。
三、教学难点1.让学生认识10的组成时,需克服一些学生的学习困难和认知障碍。
2.让学生直观地认识数字10的大小,需要通过具体的实物活动进行。
四、教学方法1.游戏体验法:让学生通过游戏的方式体会数字10的大小和组成。
2.观察法:通过观察数字10的大小和构成,让学生更好地掌握。
3.合作探究法:让学生分组合作,通过讨论加深对数字10的理解和掌握。
五、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老师引导学生看看这些数字:0、1、2、3、4、5、6、7、8、9,问学生这些数字组成了哪一个数字。
引导学生发现这些数字可以组成数字10。
2.新词解释让学生听、说、认读、认写数字10。
要求学生口头说出数字10是由数字1和数字0组成的。
3.观察法教师在黑板上写下数字10,让学生观察并比较它和其他数字的大小。
引导学生发现数字10比其他小于10的数字大。
4.游戏体验法(1)用计数童谣让学生在欢乐中感受数字10。
(2)让学生进行数字十截止下的数数游戏,增强对数字10的印象。
5.合作探究法让学生分组合作,讨论加深对数字10的理解和掌握。
题目设置如下:(1)找出我们生活中与数字10相关的方面,并在组内谈论。
然后每组向全班汇报。
(2)抓图寻找数字10在课外世界中的存在,同学们通过寻找相同的数字,来帮助认识和加深对数字10的印象。
6.交流总结学生通过展示和交流,增加了对数字10的理解和掌握。
六、教学反思整个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通过游戏和实物活动,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字10的大小和组成。
设计的游戏和实物活动,较好地培养了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提高了课堂教学的实效,这也是本次教学成功的关键。
苏教版10的认识教案
苏教版10的认识教案教案标题:探索苏教版10的认识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苏教版10教材的特点和教学要求。
2. 培养学生对苏教版10教材的兴趣和积极参与学习的态度。
3.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思辨能力。
教学重点:1. 理解苏教版10教材的核心内容和教学目标。
2. 培养学生的阅读和思辨能力。
教学难点:1. 帮助学生理解苏教版10教材中的复杂概念和主题。
2. 引导学生进行批判性思考和分析。
教学准备:1. 苏教版10教材及相关教辅资料。
2. 多媒体设备和投影仪。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苏教版10教材的相关视频或图片,激发学生对教材的兴趣。
2. 提出问题:你对苏教版10教材有什么了解?期望通过学习这个教材能够达到什么目标?二、教学展开(30分钟)1. 分组讨论: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选择一个教材单元进行讨论,包括主题、教学目标和重点内容。
2. 小组展示:每个小组派代表向全班介绍他们选择的教材单元,并分享他们对该单元的理解和期望。
3. 教师点评:教师对每个小组的展示进行点评,指出他们的观点和理解是否与苏教版10教材的特点和要求相符。
三、教学拓展(15分钟)1. 阅读理解训练:选择苏教版10教材中的一篇课文,要求学生阅读并回答相关问题。
2. 分析思辨:教师引导学生对课文中的观点、主题和人物进行深入思考和讨论,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和观点。
四、课堂总结(5分钟)1. 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并强调苏教版10教材的重要性和学习方法。
2. 学生分享对本节课的收获和感想。
教学延伸:1. 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选择一个自己感兴趣的课文进行阅读,并写一篇读后感。
2.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苏教版10教材的学习,多进行课外拓展和实践活动。
教学评估:1. 学生的小组展示和讨论表现。
2. 学生在阅读理解和思辨分析方面的表现。
3. 学生的课后作业完成情况和质量。
教学建议:1.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习进度,适当调整教学内容和难度。
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案1
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案1
教学内容:数的认识
教学目标:
1. 认识数字1-10,并能够正确念读。
2. 能够简单比较大小。
3. 能够简单进行1-10的加减法运算。
教学重点:数字1-10的认识和简单加减法运算。
教学难点:数字的排列顺序和加减法的运算顺序。
教学准备:数字卡片、计数棒、小拼图等教具。
教学过程:
一、引入活动(5分钟)
1. 给学生展示数字卡片1-10,让学生念读数字。
2. 让学生用计数棒搭建数字1-10的形状。
二、教学主体(20分钟)
1. 认识数字1-10:让学生按顺序将数字卡片排好,并念读数字。
2. 比较大小:让学生用数字卡片进行大小比较,引导学生简单比较大小。
3. 加减法运算:让学生用计数棒进行简单的加减法运算,例如:1+2=3,4-1=3。
三、练习与训练(15分钟)
1. 让学生自己用数字卡片进行数字的排列和比较大小练习。
2. 让学生用计数棒进行加减法运算的练习,教师示范后让学生自己尝试。
四、总结(5分钟)
1. 回顾本节课学习的内容:认识数字1-10,比较大小,简单加减法运算。
2. 引导学生发现数字的规律和运算顺序。
教学反思:
1. 本节课采用了多样化的教学方法,让学生通过视觉、听觉和动手等方式进行学习。
2. 需要多加强学生的练习和巩固,确保学生能够掌握数字的认识和运算方法。
3. 下节课可以引入更多的游戏和实际生活中的例子,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认识10(教案)苏教版一年级上册数学
认识10(教案)苏教版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目标1.学生能够认识并写出1-10的数字;2.学生能够根据实际情境来认识数词;3.学生能够学会数字的顺序排列。
教学重点1.认识10以内的数字;2.数字的顺序排列。
教学难点1.如何通过实际情境来认识数字;2.如何记忆数字的顺序排列。
教学准备1.1-10的数字卡片;2.包含数字1-10的陈列物品(如小球、积木等);3.数字拼图。
教学过程第一步:课前准备(5分钟)1.教师先板书数字1-10,并简单介绍今天的主题:认识数字1-10。
2.教师在黑板上示范数字的写法,让学生模仿着写。
3.教师准备数字拼图,现场拼出1-10的数字,让学生猜。
第二步:认识数字(15分钟)1.教师放出包含数字1-10的陈列物品,引导学生观察物品数量,并数出其数量。
2.教师在黑板上展示数字卡片,让学生与陈列物品对照,学生自行匹配数字和物品数量。
3.教师放出其他数字,要求学生将数字卡片和物品配对。
第三步:顺序排列(15分钟)1.教师放出乱序的数字卡片,要求学生将数字按照顺序排列。
2.教师配合数字拼图,将数字顺序展示,并带领学生熟记数字的顺序排列。
3.教师随机报出数字,要求学生迅速反应,报出下一个数字。
第四步:实际运用(15分钟)1.教师放出一些数字卡片,要求学生根据卡片颜色将数字卡片按照颜色分组,并快速报出各组数字的顺序。
2.教师描述一些实际情境,如“小明想吃10个苹果”,要求学生算出具体数量并用数字卡片表示。
3.教师放出一些数字卡片和其他物品,让学生按照数字大小排列物品。
教学总结(5分钟)1.教师组织学生回顾今天学习的数字和数字顺序排列的内容。
2.教师提问学生有哪些场景可以运用到数字。
3.教师强调数字的重要性,并鼓励学生好好学习。
教学反思1.教师本次课程准备充分,准备了多种数字教学工具,保证了学生能够在不同场景下认识数字。
2.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注意了数字的顺序排列,通过数字拼图等教学工具帮助学生顺序记忆。
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案模板
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案模板
教学内容:认识数字1-10
教学目标:
1. 能正确书写数字1-10;
2. 能按顺序快速说出数字1-10;
3. 能用实物和图片表示出数字1-10的数量。
教学重点:
1. 认识数字1-10;
2. 掌握数字1-10的书写和读数;
3. 运用实物和图片表示数字1-10的数量。
教学准备:
1. 数字1-10的卡片或图片;
2. 实物代表数字1-10的物品,如豆子、玩具等。
教学过程:
1. 课堂导入(5分钟)
教师出示数字卡片或图片,让学生认识数字1-10,并让学生说出这些数字。
2. 数字认知(10分钟)
让学生用手指或写字板书写数字1-10,教师帮助纠正错误并加强记忆。
然后带领学生快速说出数字1-10。
3. 数量表示(15分钟)
教师出示实物或图片,让学生用这些实物表示出数字1-10的数量。
学生可以分组讨论,然后展示给全班。
4. 练习与小结(10分钟)
教师出示一些数量的实物或图片,让学生快速说出这些数量对应的数字。
然后进行小结,让学生总结学到的知识。
5. 课堂作业(5分钟)
布置作业:练习书写数字1-10,并找出身边的物品用来表示这些数字的数量。
教学反思:
本节课主要是让学生认识数字1-10,并能用实物表示这些数字的数量。
通过实际操作和练习,帮助学生快速掌握这些数字,并为日后的数学学习打下基础。
2024新苏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第4课《连加、连减与加减混合》教案
苏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教学设计
2.4 连加、连减与加减混合
【教学目标】
1.能正确计算9以内的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算式。
2.在具体情境中理解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算式的含义,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形成初步的应用意识。
3.联系生活情境,在数的运用中发展数学思考,培育数学思维,体验数学价值。
【教学重点】
能计算9以内的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算式。
【教学难点】
在具体情境中理解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算式的含义。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课件学生准备:导学案
【教学环节】
学习任务一:知识链接,课题导入。
1.口算。
每组的两道题有什么关系?
2.你能看图说一个数学故事吗?
学习任务二:探究新知,素养形成。
1.出示主题图,说说一共有多少盆花。
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
原来有4盆花,女孩运来3盆,男孩又运来2盆,一共有几盆花?
应该怎样列式呢?
2.用1个表示1人,试着画一画。
根据画的结果,可以列出算式4+3+2
求一共有多少盆花,就是把原有的4盆、运来的3盆和有运来的2盆合起来,用加法计算。
3.认识连加算式
像4+3+2这样,几个数连续相加的算式,叫连加算式。
连加算式里至少有两个“+”。
4.怎样算4+3+2 ?
方法一:接着数一数
4+3表示从4接着数3个数,5,6,7,所以4+3=7;再加2,表示从7接着数2个数,8,9,所以4+3+2=9。
明确运算顺序
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再用得数加上第三个数。
方法小结:计算连加算式时,可以先在前两个数的下面画上横线,把算出来的得数记。
小学数学新苏教版一年级上册第一单元《0~5的认识和加减法》教案(2024秋)
第一单元 0~5的认识和加减法1.认识1~3【教学目标】1.初步感知1~3各数的含义,知道1~3的数序,并会认、会读、会写这3个数。
2.借助计数器、小圆片、小棒等学习用具,表示出1~3各数,培养初步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3.在数学活动中,培养数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能正确用1~3表示图中物体的数量,并准确认、读这3个数,掌握数序。
【教学难点】能在田字格里正确、规范书写数字1~3 。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数一数,认一认出示例1主题图。
师:放学后,小朋友们正在足球场上踢足球。
数一数,有几个小朋友在踢球?有几个球?看图,你还知道了什么?[预设] 有3个小朋友在踢球,有1个足球;还有1个球门、2棵树、3只小鸟……学生说到什么,就把相关图片贴在黑板上。
引导:这些人或事物的数量不一样。
你能根据数量的多少,把他们分一分类吗?[预设] 学生可能会把1个球门、1个足球、1 顶帽子分一类,把2个书包、2棵树、2个水杯分一类,把3个小朋友、3盆花、3只鸟分一类。
结合学生回答,教师在黑板上把数量相同的人或事物分在一起。
提问:球门、足球、帽子,大小、形状、用途各不相同,为什么把它们分成一类?如果用手指表示它们的数量,可以怎么表示?如果用小方块表示它们的数量,你打算用几个小方块来表示?如果用数来表示,可以用哪个数?结合学生的回答,教师在黑板上贴出手指图、方块图,并板书“1”这个数。
提问:剩下这两类人或物品,用手指可以怎么表示?用小方块呢?可以用哪个数表示?结合学生的回答,教师在黑板上贴出手指图、方块图,并板书2、3这两个数。
二、拨一拨,写一写出示计数器。
师:这是计数器,计数器上的珠子,可以表示数。
要想表示1,应该在哪里拨珠子,拨几颗珠子?先请学生上台示范拨,再请全体学生利用自己的计数器,试着拨一拨。
提问:谁能在1的基础上,拨出2?能在2的基础上,再拨出3吗?学生上台试拨,教师引导学生体会,1添上1是 2,2添上1是3,并在黑板中的合适位置,重点板书这两句话。
一年级上数学教案-认识10-苏教版
一年级上数学教案-认识10-苏教版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数字10的意义,能够准确地读写数字10。
2. 培养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比较等方式,发现并描述10的组成和分解。
3. 培养学生运用10进行简单的加减运算。
4. 培养学生运用10描述生活中的事物和现象,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教学内容1. 数字10的认识: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了解数字10的形状和意义。
2. 10的组成和分解:让学生通过操作教具,发现10可以由哪些数字组成,哪些数字可以分解为10。
3. 10的加减运算:让学生通过操作教具,学习10的加减运算。
4. 10在生活中的应用:让学生通过观察、描述,了解10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理解数字10的意义,能够读写数字10,运用10进行简单的加减运算。
2. 教学难点:让学生理解10的组成和分解,以及10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数字卡片、加减运算卡片、10的组成和分解卡片。
2. 学具:数字卡片、加减运算卡片、10的组成和分解卡片。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唱数歌,让学生复习已学的数字,引入新课。
2. 新课:让学生观察数字10的形状,了解数字10的意义。
通过操作教具,让学生发现10的组成和分解。
通过操作教具,让学生学习10的加减运算。
3. 练习:让学生通过操作教具,进行10的组成和分解练习,以及10的加减运算练习。
4. 应用:让学生观察生活中的事物和现象,运用10进行描述。
板书设计1. 数字10的形状和意义。
2. 10的组成和分解。
3. 10的加减运算。
作业设计1. 让学生回家后,观察生活中的事物和现象,运用10进行描述,写一篇观察日记。
2. 让学生和家长一起,进行10的加减运算练习。
课后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发现学生们对数字10的认识有了明显的提高,他们能够准确地读写数字10,也能够运用10进行简单的加减运算。
但在教学过程中,我也发现一些学生对10的组成和分解理解不够深入,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练习和指导。
苏教小学数学教案(优秀12篇)
苏教小学数学教案(优秀12篇)苏教小学数学教案11.知识目标:进一步探究“速度、时间和路程”三个量之间的关系。
能根据“速度、时间和路程”三个量之间的关系解决实际问题。
2.能力目标:让学生在实践中经历观察、发现、归纳等数学学习的过程,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3.情感目标:通过与日常社会与周围环境的运用,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知数学是有用的。
苏教小学数学教案21、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的过程,体验统计结果在不同标准下的多样性,并学会用统计表或方块统计图来表示数据整理的结果。
2、在学习统计的过程中发展数学思考,能从统计的角度提出并解决与数据信息有关的问题。
3、参与合作交流的学习活动,培养数学学习的积极情感和良好的合作学习的习惯。
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设计3负数的初步认识上课时间:月日课型:新授课总课时编号:01 教学内容:教材第1-2页的例1、例2,以及“练一练”,练习一第1-4题。
教学目标:1.在现实情境中初步认识负数,知道正数和负数的读、写方法;知道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2.初步学会用正数和负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简单现象,如温度、海拔高度等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3.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点:在现实情景中理解正负数及零的意义。
教学难点:用正负数描述生活中的相反现象。
学习指导:一、自主准备1.找一只温度计,仔细观察,并将观察内容与家长交流;或上网搜索,了解有关温度计知识。
2.学会使用温度计测量温度。
二、自主探究1.阅读课本第1页的例1。
从图中你能知道些什么?(大声地读一读,并在下面写一写)2.阅读课本第2页的例2。
思考:怎样表示珠穆朗玛峰和吐鲁番盆地的海拔高度?3.想一想:气温在()时候用正数表示,在()时候用负数表示,气温的正和负是以()为分界点的。
海拔高度呢?三、自主质疑你对正数和负数有了哪些了解?还有什么疑问?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明确目标同学们,通过自主学习,你知道今天的学习内容吗?(揭示课题)你认为本节课应学会什么?二、交流提升1.认识温度计知道测量气温要用什么吗?(出示温度计)谁能把温度计向大家介绍一下?(温度计的结构、计量单位、类型、表示温度的方法等)2.交流例1(1)出示例1,全班交流:从图中你知道些什么?(2)小组交流:以这三个城市的最低气温为例,说一说怎样用正数和负数来表示气温,正数和负数又是怎样读和怎样写的?(3)全班交流。
2024秋苏教版一年级数学教案
2024秋苏教版一年级数学教案一、第一单元:数一数。
(一)教学目标。
1. 让学生通过观察,初步接触1 - 10各数,了解数的意义,会数、会读、会写1 - 10各数。
2.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 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教学重难点。
1. 重点。
- 会数、会读、会写1 - 10各数。
- 理解数的意义。
2. 难点。
- 正确书写1 - 10各数。
- 区分数字的基数意义和序数意义。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直观演示法、练习法。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
- 展示一幅美丽的校园场景图,图中有小朋友、花朵、小鸟等。
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同学们,在这幅图里你们都看到了什么呀?”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看到的事物数量,如“我看到了3个小朋友”“有5朵花”等,从而引出本节课要学习的数。
2. 新授。
- 逐一认识1 - 10各数。
- 指着图中的一个小朋友,说:“这是1个小朋友,我们就用数字1来表示。
”同时在黑板上板书“1”,并教学生读“1”。
然后让学生在自己的本子上写一写“1”,教师巡视指导,纠正书写姿势和笔画顺序。
- 按照同样的方法,依次认识2 - 10各数,每认识一个数,都让学生数出图中相应数量的物体,多读几遍这个数字,并进行书写练习。
- 数字的意义讲解。
- 拿出5个小棒,问学生:“这里有几个小棒呀?”学生回答后,说:“对,这里有5个小棒,5这个数字不仅可以表示5个小棒,还可以表示5朵花、5只小鸟等,只要是数量是5的东西都可以用5来表示,这就是数字的意义。
”- 再通过举例,如教室里有3排座位,这里的3表示座位的排数,是序数意义;而有3个同学坐在座位上,这个3表示同学的数量,是基数意义,让学生初步区分基数和序数的概念。
3. 练习。
- 完成教材上的“数一数”练习题,让学生先独立数出物体的数量,然后再写一写对应的数字。
- 组织游戏:“我说你做”。
教师说数字,学生用小棒摆出相应数量的小棒,或者做出相应数量的动作,如教师说“3”,学生可以伸出3根手指。
二年级苏教版数学下册第一单元教案范文
二年级苏教版数学下册第一单元教案范文二年级苏教版数学下册第一单元教案范文1教学目标:1、使学生能初步理解除法的含义;认识除号,会写、会读除法算式;2、经历看一看、说一说、分一分等数学活动,掌握用除法算式表示平均分的方法;3、感受用除法表示的抽象性和概括性,体会所学内容的价值。
教学准备:课件、小棒、练习本教学重点:理解除法的含义教学难点:理解除法算式与平均分活动的关系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出新知1、谈话。
师:同学们,谁知道我国的动物国宝是什么生:大熊猫。
师:回答正确,我们班的同学真聪明,现在小精灵给我们提出了一个问题:晶晶是一个可爱的大熊猫,它十分好客,今天它请来四个小伙伴来它的家里做客,它给每个朋友都准备了竹笋作为午餐,可是,晶晶该怎样把竹笋分给他的朋友们呢你们知道吗生:平均分。
2、提出问题。
师:那好,现在我们来看一下黑板(出示例3课件),晶晶想把12个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每个盘子应该放几个呢请大家帮晶晶想一想。
3、开展活动,解决问题师:把12个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平均”是什么意思呢生:平均就是每个盘子里放的竹笋同样多。
师:回答正确,我们班的小朋友真棒,那接下来,我们用小棒代替竹笋,用4张纸表示4个盘子,请同学们亲自动手来把这些竹笋平均分一分。
(请一名同学来上台演示一下)师:谁和他的分法不一样(提问两名学生)有的同学一个一个地分,有的是两个两个或者三个三个地分,但是无论怎样分,结果都是一样的,每个盘子里放几个竹笋生:每个盘子里放3个竹笋。
师:请大家回忆我们的操作过程,结合图说一说这幅图(课件)表示的含义。
(把12个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每盘放3个)师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板书:把12个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每盘放(3)个。
(设计意图:利用生动的生活情境和平均分的实践活动,激活学生已有的平均分的活动经验。
再通过直观图,使学生建立平均分竹笋的统一表象。
最后结合图对平均分竹笋的活动进行语言表征。
苏教版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认识10教学设计
苏教版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认识10教学设计第一篇:苏教版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认识10 教学设计认识10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经历认识10的过程,发展学生的数感。
2.学会10的数数、认数、读数、写数、比较大小和组成,对10的数的概念获得全面认识和掌握。
3.结合数概念的学习,进行热爱自然,保护环境和爱科学的教育。
4.感受数10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会正确地读、写数10。
教学难点:掌握数的组成和分解,了解数序,比较数的大小。
教学准备:主题图、小棒。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讲述:我国是一个各民族兄弟姐妹团结和睦的大家庭。
瞧,各族小朋友正在跳舞呢!(出示主题图)今天这节课,我们要通过观察这幅图来学习数学知识。
二、自主探索1.提问:图中一共有多少个小朋友在跳舞?数给同桌听。
让一个学生上台数,其他学生对此作评价。
2.实物操作。
讲述:假如图上的每个小朋友用一个小棒来表示,那你要拿出几个小棒?把你们准备好的小棒动手摆摆看,摆好后让学生上台演示,同桌之间互相检查,统计做对的人数。
3.拓展应用。
讲述:小朋友已经认识了10,你能用10说句话吗?在小组内说说。
4.写10比赛。
讲述:老师知道小朋友的小手一定很痒了,很想动手写写10吧!别急,先看清10,说说你会怎么记住这个10。
教师在田字格里范写,强调10在田字格中的写法。
三、巩固深化1.“想想做做”第1题。
讲述:这儿有把尺子,试着把这些数读给同桌同学听一听,好吗?说说你有几种读法。
学生读后讲述:数数可以顺着数,倒着数。
检查顺数、倒数的情况。
2.“想想做做”第2题。
讲述:翻开书,看看辣椒哥哥叫你们干嘛?学生按要求数出10根小棒捆成一捆,互相检查后,教师讲述:通常把10根捆成一捆,就是1个十。
10个一就是1个十。
再出示一捆铅笔,问有几枝,让学生当众数数。
3.“想想做做”第3题。
让学生仔细数一数,再把数出的数写在田字格里。
(强调书写格式) 反馈:你是怎么数的?你为什么这样数?(2个2个地数、5个5个地数比较快)4.“想想做做”第4题。
10的认识(苏)(苏教国标版一年级教案设计)
10的认识(苏)(苏教国标版一年级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认知目标: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与合作交流中学会10的数数、认读、写数、大小比较;理解10以内数的顺序,掌握10的分与合。
2、情感目标:紧密联系生活实际,选取学生感兴趣的事物为切入口,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实际的联系,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培养学生对数学的情感,并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3、技能目标: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中学习、发展,培养学生初步的动手操作能力、发散思维和语言能力,培养学生的有序思维和教学思想。
二、教学用具:课件(情境故事、主题图、10的写法、尺子、计数器、练习题)、10个乒乓球、每生10根小棒、10个头饰。
三、教学设计:创设情境1、故事导入:小朋友们,你们喜欢听故事吗?下面我们一起来听一个关于“数字”娃娃的故事,看看他们之间发生了什么?(课件出示)有一天,0-9这些数字娃娃去郊游,“9”最大当了队长,于是它就骄傲起来了,看不起别的数字娃娃。
它看到“0”最小,站在队伍最前面,就走过去,神气地对“0”说:“你呀,没头没脑的,表示一个物体也没有,和我比起来,你真是太妙小了。
”0听了非常难过,伤心极了。
“1”听了以后打抱不平,它走到“9”的身边,很有礼貌地对“9”说:“不对,如果我和0站在一起,比你还大呢!”“9”听了非常惊讶。
2、提问:小朋友们,数字娃娃“1和0”站在一起是几呢?“1”说他和“0”组合起来比9还大了,是不是这样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10的认识》。
(板书课题)探究学习1、学习主题图:老师这里有一副图,小朋友们认真观察,你看到了什么?分别是几呢?跟你同桌的小朋友说一说。
①同桌同学互相交流。
②指名回答:你发现了什么?生:我看到了10只白鸽。
生:草地上有9个小朋友和一位老师,一共有10个人。
③指名学生带着同学数。
2、摆一摆:小朋友们10个人你会数了,那10根小棒你能摆出来吗?学生摆小棒。
提问:你是怎么摆的?(一根一根地摆,两根两根地摆,五根五根地摆)3、举例:小朋友们其实在我们的生活当中有很多的事物是与10有关的,你能用10来说一句话吗?4、指导写10:小朋友们,我们已经认识了10,还要会写它,翻开数学书65页,自己学习10的写法。
国标苏教版第十册数学第1-2单元教案(表格式)
学生在书上完成,展示学生解题过程。
40x=960
解:40x÷40=960÷40
X=24
检验:40×24=960
答:试验田的宽是24米。
如何检验谁能说一说解这个方程,最关键是什么
〔2〕完成试一试。
要使左边只剩下x,应该怎么办独立完成解答,集体核对。
〔3〕完成练一练第2题。
让学生说一说,每题中的方程哪个更简洁一些
指出:像500÷2=x,20-12=x虽然也是方程,但在列方程时应尽量防止这样x单独在等号左边或右边的方法。
4、完成“练一练。
〔1〕完成第1题。
独立完成判断后说说想法。
〔2〕完成第2、3题。
交流所列方程,说说你为什么这样列你是怎么想的
三、稳固练习
1、完成练习一第1题。
二、教学新课
1、教学例1。〔1〕出例如1图。
你会用等式表示天平两边物体的质量关系吗把它写出来。
50+50=100〔板书〕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2〕指出等式的左边,等式的右边等概念。
等式有什么特征〔等式的左边和右边结果相等;等式用等号连接〕
能说说什么样的式子叫做等式吗〔左右两边相等的式子叫做等式〕
2、教学例2。〔1〕出例如2图。
反思
课题
第 1 单元方程
课时
安排
共需要8课时
为第5课时
教学
内容
页 数:教科书第8~9页,例7、试一试、练一练,练习二第5~7题。
知识点:通过数量间的关系,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
目标
1、使学生在具体情景中,根据题中数量间的相等关系,能正确列方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掌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考方法。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5.6认识10苏教版
课10的认识教学时题间教1、让学生结合具体情境经历 10 的认识过程,知道 10 所表示学目的具体数量,初步会用不同方式数物体的个数,会读、写 10;标理解、掌握 10 以内数的顺序,会比较 10 以内数的大小。
2、使学生在认数的过程中,进一步体验数的形成过程,发展初步的观察、数数能力,体会数是表示事物数量的符号,初步感受 10 个一是 1 个十的思想,发展初步的数感。
3、使学生体验数可以表示具体事物的个数,生活实际中处处都有数,逐步产生对数学的情感;培养认真书写的态度和习惯。
教学重点: 10 的认识和读、写。
重难难点:理解 10 的意义。
点教学情:学生已有认识 6~9 各数的经验。
学教具:计数器、数字卡片、小黑板。
资源预习1、收集有关节日的日期。
设计2、在日子格中写一写 10。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二次修改1、出示情境:(例 7 主题图: 9 个各民族小朋友)引导:马上就是 10 月 1 日国庆节了,全国各民族的小朋友欢聚一堂,载歌载舞庆祝国庆。
数一数,共有几个小朋友在跳舞?提问:在计数器上怎样表示9?(拨珠数一数)教 2、引入新课:情境图中增加 1 个小朋友。
提问:现在又几个小朋友在跳舞?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 10 的认识。
(板书课题)1、数数。
谈话:同桌两人一起数一数、说一说共有几人在跳舞。
过你还能数出哪些物体或人是10个的?自己数数看。
交流。
2、数珠表示。
程追问:图上小朋友的人数、刚才大家数的物体或人,都是几个?提问 :10 在计数器上再怎样拨珠就可以表示它?数一数计数器上的数珠。
追问:这里的数珠表示几?3、读数写数。
说明 :“10”可以用这样的一个数来表示。
(板书: 10)让学生读 10。
提问: 10 这个数和我们以前认识的数有点不一样,它是由哪两个数字合起来的?10 的写数:写 10 的时候要摆好两个数字的位置,教师范写。
学生描写后仿写。
追问:今天又认识了数字几?4、感受10以内数的顺序。
小学数学部编人教版苏教版教学方案〖10的认识及加减法参考教学方案〗
10 的认识及加减法◆教材分析10以内的认识和加减法这部分内容,教材上省去了学具拼摆内容、而是让学生对照点子图直接利用10的组成进行计算、在内容的呈现上教材从3+7和10-7起后面算式中的数基本上要求学生d根据点子图去填写、同时5+5和10-5的计算教材取消了点子图、直接让学生根据相应的10的组成算出得数。
教材这样安排、既反映了循序渐进的编排原则、也体现了学生的认识过程及规律。
编排上紧密结合数的组成、从学生熟悉的“一图四式”过渡到“一图三式(即一个加法算式、两个减法算式)更加突出加减之间的关系、为2021的加减法打好基础。
◆教学目标1. 认识方格学具,通过方格学具感性认识整体的10以内各数,会用方格卡片摆出10以内任意数。
2.会用方格卡片操作计算10以内数的加法和减法,能用遮盖法快速操作出减法。
3.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自主探究学习兴趣◆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计算10以内数的加、减法。
【教学难点】会计算10以内数的加、减法,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
◆课前准备课件主题图、尺图、点子图、小棒、算珠、练习格等。
◆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
师:周末,玲玲老师带领小朋友们去看鸽子。
看,空中的鸽子有好多呀,你能数一数具体有多少吗答案:鸽子有10个。
师:非常好,那你还知道,图片中还有什么可以用10表示呢答案:教师和学生一共是10人。
师:对啦,再数一数吧,今天我们将认识10。
二、探究新知。
师:你可以描述一下10有多少吗用小棒摆一摆吧。
演示动画。
师:你觉得10像什么有什么特点或者说你是怎么记住的播放动画答案:9再多1个就是10,10像筷子和鸡蛋。
10读作十。
师:填一填下面各数,说一说他们之间的大小关系答案:和9相邻的两个数是8和10,5和7中间的数是6。
师:请你观察一下,说一说10比9大还是小用小棒摆一摆吧。
答案:10和9相差1,10比9大1。
可以用10>9或者9<10来描述它们的大小关系。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1到9,你知道6可以分成几和几7可以分成几和几吗用小棒摆一摆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单元方程教学目标:1.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方程的含义,初步体会等式与方程的关系;初步理解等式的性质,会用等式的性质解简单的方程,会列方程解决一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在观察、分析、抽象、概括和交流的过程中,经历将现实问题抽象成式与方程的过程,积累将现实问题数学化的经验,感受方程的思想方法及价值,发展抽象思维能力和符号感。
3、使学生在积极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养成独立思考、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自觉检验等习惯;获得一些成功的经验,进一步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产生对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寻找等量关系是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重点,也是教学的难点。
课时安排:等式与方程,等式的性质和解方程(1)(课本P1~6) 3课时等式的性质和解方程(2),列方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课本P7~11)3课时整理与复习(课本P12~14) 2课时方程(一)教学内容教科书p1-2的内容、练习一的1-3题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使学生理解方程的含义,知道像X+50=150、2X=200这样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是方程。
2、培养学生概括、归纳的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方程的含义。
教学难点理解方程的含义。
预习作业完成预习作业p1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先学探究1、交流预习作业1出示例1图,提出要求:你能用等式表示天平两边物体的质量关系吗?指名回答,板书:50+50=100让学生明确:含有等号的式子叫等式,它表示等号两边的结果是相等的。
2、交流预习作业2出示例2图,提出要求:你能用式子表示天平两边物体的质量关系吗?小组同学交流四道算式,最后达成统一认识:X+50>100 X+50=150X+50<200 X+X=200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这4道算式。
提出要求:把这4道算式分成两类,可以怎样分,先独立思考后再小组内交流,要说出理由。
二、交流共享学生可能会这样分:第一种:X+50>100 X+50=150X+50<200 X+X=200第二种:X+50>100 X+X=200X+50<200X+50=150引导学生理解第一种分法:你为什么这样分,说说你的想法。
小结:像右边的式子就是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方程,请同学们在书上找到什么是方程,读一读,不理解的和同桌交流。
指名学生说,教师板书:像X+50=150、2X=200这样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是方程。
提问:你觉得这句话里哪两个词比较重要?“含有未知数”“等式”那X+50>100 、X+50<100为什么不是方程呢?交流预习作业3提问:那等式和方程有什么关系呢,在小组里交流。
方程一定是等式,但等式不一定是方程。
三、反馈完善1、“试一试”集体交流:2X=500 12+X=202、“练一练”第一题哪些是等式?哪些是方程?6+X=14 36-7=2960+23>70 8+X50÷2=25 X+4<14Y-28=35 5Y=40小结:是方程一定是等式,而等式不一定是方程.3、“练一练”第二题在小组里交流自己写的方程4、“练一练”第三题集体交流:X+50=100 5X=504X=16.8 X+200=4505、完成练习一1、2、3题重点让学生说说第2题中的数量关系,要求学生用方程表示数量关系.四、作业布置《补充习题》等式的性质和解方程(1)教学内容教科书p3-4的内容、练习一的4-6题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使学生知道等式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所得的结果仍然是等式。
2、根据等式的性质(一)学会解决含有加、减号的方程。
3、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教学重点学会根据等式的性质解决含有加、减号的方程。
教学难点学会根据等式的性质解决含有加、减号的方程。
预习作业完成预习作业p1、2第二课时教学过程一、先学探究1、交流预习作业1出示例3图,交流学生预习答案。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20=20 20+10=20+10X=50 X+20=50+2050+a=50+a 50+a-a=50+a-aX+20=70 X+20-20=70-20提问:比较两边的算式,你有什么发现,在小组里说说。
全班交流,引导学生说出:等式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所得的结果仍然是等式。
这是等式的性质。
2、独立完成“练一练”第1题集体交流二、交流共享1、交流预习作业3出示例4图,试着解X+10=50,注意格式。
出示两名学生的预习作业,集体交流。
一是方法:根据等式的性质把含有未知数的这边化简成就含有一个未知数。
二是检验:把计算的结果代到原式,看左右两边是否相等。
三是强调书写的格式。
(解:不能遗漏、等号对齐)小结:求方程中未知数值的过程,叫做解方程。
2、完成“试一试”“练一练”的第2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订正,重点帮助有困难的学生,针对学生出错的地方及时分析错误原因,帮助他们弄懂。
三、反馈完善完成练习一的第4、5、6题。
集体交流四、作业布置《补充习题》等式与方程,等式的性质和解方程(1)的练习教学内容练习一的7-12题教学目标1、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方程的含义。
2、进一步理解等式的性质,能根据等式的性质正确地解方程。
教学准备小黑板预习作业完成预习作业p2第三课时教学过程一、基本练习小黑板出示1、说出下面的式子哪些是方程,哪些不是,为什么?20+17=37 12-Y=4 a+12=3521-b<14 x=14+23 16+a=27+b2、解方程X+125=370 520+X=710 X-4.9=6.4120-X=25 7.8+X=2.5 X+8.5=12学生独立完成,指名学生板演。
选3题让学生说说想的过程。
集体订正,帮有错的同学分析错误原因,使其明白。
二、先学探究1、第7题。
指名回答,让学生说说这里解方程的过程中省略了什么?使学生明白:根据等式的性质将含有未知数的一边只剩下未知数,就能很快知道最后的结果。
2、第8题指名板演。
要求按照第七题的样子适当简化书写。
教师要特别关注前面解题还有错的学生,争取人人过关。
集体订正,分析错误原因。
3、第9题指名学生说:错在哪里,帮他分析一下,可能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怎样改正?我们在做题时要注意一些什么?三、综合练习1、第11题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板演。
集体交流。
2、第12题。
学生读题后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
小组内交流。
全班交流,只要学生说出的方法是有道理的,教师都要给于肯定。
四、反馈完善1、完成第10题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板演。
集体交流。
五、作业布置《补充习题》等式的性质和解方程(2)教学内容教科书p7-8的内容、练习二的1-4题教学目标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并掌握等式的性质,即在等式两边都乘或除以同一个数(除以一个数时0除外),所得结果仍然是等式的性质。
2、使学生掌握利用相应的性质解一步计算的方程。
教学重点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在等式两边都乘或除以同一个数(除以一个数时0除外)这一等式的性质。
教学难点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在等式两边都乘或除以同一个数(除以一个数时0除外)这一等式的性质。
预习作业完成预习作业p3第五课时教学过程一、先学探究1、复习等式的性质前几节课我们学习了等式的性质,谁还记得?在一个等式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所得结果仍然是等式。
那同学们猜想一下,如果在一个等式两边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数(除以一个数时0除外),所得结果还会是等式吗?生自由猜想,指名说说自己的理由。
那么,下面我们就通过学习来验证一下我们的猜想。
2、交流预习作业1出示例5图,集体交流预习答案。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板书:X=20 2 X=20×23 X=60 3 X÷3=60÷3通过这些图和算式,你有什么发现?接下来,请大家在草稿本上任意写一个等式。
请你将这个等式两边同时乘同一个数,计算并观察一下,还是等式吗?再将这个等式两边同时除以同一个数,还是等式吗?能同时除以0吗?引导学生初步总结等式的性质(关于乘除的)。
板书出示:等式两边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不等于0的数,所得结果仍然是等式。
这也是等式的性质。
3、完成“练一练”第一题指名读题学生独立填写在书上,集体核对说说你是根据什么来填写的?二、交流共享1、交流预习作业3出示例6教学挂图,指名读题,同时要求学生仔细观察例6图。
长方形的面积怎样计算?根据题意怎样列出方程?指名口答,你是怎么想的?板书:40X=960在计算时,方程两边都要除以几?为什么?学生独立计算,指名板演。
全班核对。
计算出X=24后,我们怎样才能确定这个数是否正确?请大家口算检验一下。
最后将例6填写完整。
小结:在刚才计算例6的过程中,我们将方程的两边都同时除以40,这是为什么?为什么将等式两边都同时除以40,等式仍成立?2、试一试出示X÷0.2=0.8请几名学生出示自己的预习作业中的答案,集体交流。
指名口答:你是怎样解方程的?为什么可以这样做?3、练一练第二题学生独立解方程。
指名上黑板,师巡视。
集体订正。
三、反馈完善1、练习二第1题请每位同学在小组里说一说每一题应该怎样解,指名口答。
(第三组) 学生独立解方程。
指名上黑板。
集体交流。
2、练习二第2题指名读题学生独立填写,师巡视。
你在填的时候是怎样想的?3、练习二第3题学生独立完成,集体交流。
4、练习二第4题学生独立读题,明确题意。
引导学生看图列出方程并解答。
集体核对。
请你说一说你是怎样列出方程的。
做完后你是怎样检验的?四、作业布置《补充习题》列方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教学内容教科书p8-9的内容、练习二的5-7题教学目标使学生掌握列方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掌握列方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方法。
预习作业完成预习作业p4第六课时教学过程一、先学探究1、交流预习作业出示例7图,指导学生仔细观察题目,明确题意。
题目中已知什么,要求什么?这些量之间有什么关系?板书:小军的成绩-小刚的成绩=0.06米小军的成绩我们知道吗?不知道可以用什么来表示?接下来,请你用列方程的方法来解决这道问题。
学生独立解决,指名板演,师巡视。
集体核对,这道算式表示什么意思?解决这道问题的步骤是什么?(1)写设句(2)列方程(3)解方程(4)检验(5)写答计算完结果后,你是怎样检验的?这道题目还可以怎样列式?(生小组内交流不同的算法,并说一说是根据什么数量关系计算的)小结:刚才我们用列方程的方法来解决了问题,谁来说一说,用列方程解答时,我们是怎样列出方程的,解答过程中要注意些什么?二、交流共享1、试一试指名读题题目的各个数量之间有什么关系?指名口答后生集体填写在书上。
如有不同的可以书上补充。
请同学们用列方程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
(生独立解决,师巡视)集体核对。
2、练一练引导学生明确条件和问题。
引导学生明确题目中已知量与未知量的相等关系,并将这个关系写在书上。
去年的体重+2.5=36 数量×单价=总价根据数量关系列出方程并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