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外科疾病的治法

合集下载

中医外科疗法

中医外科疗法

中医外科疗法中医外科疾病的治疗,分内治和外治两大类,内治之法从整体观念出发,进行辨证施治,但其中透脓、托毒等法为外科的特点。

外治中的外用药物、手术疗法和其他疗法中的药线、垫棉,则为外科所独有,大部分外科疾病必须内、外治并重。

在具体应用时,必须根据患者的体质和不同的致病因素,辨别阴阳及经络部位,确定疾病的性质,然后立出内治和外治的法则,运用不同方药,才能获得满意的治疗效果。

内治法:内治法除从整体观念、辨证施治着手外,还要依据外科疾病的发展过程,首先确立总的治疗原则。

明代《外科正宗》根据外科疾病发展过程中一般分为初起、成脓、溃后三个阶段,立出消、托、补三个总的治疗法则。

内治法总则:1、消法:是指运用不同的治疗方法和方药,使初起的肿疡得以消散,是一切肿疡初起的治法总则。

此法适用于没有成脓的初期肿疡。

2、托法:是用补益气血和透脓的药物,扶助正气,托毒外出,以免毒邪内陷的一种治疗大法。

此法适用于外疡中期,正虚毒盛,不能托毒外达,疮形平塌,根脚散漫,难溃难腐的虚证。

3、补法:是用补养的药物,恢复正气,助养新生,使疮口早日愈合的一种治疗大法。

此法适用于溃疡后期,毒势已去,精神衰疲,元气虚弱,脓水清稀,疮口难敛者。

内治法的具体运用:消、托、补三个大法是治疗外科疾病的三个总则。

但由于发病原因不同,病情的变化不一,因此在临床具林运用时,治法很多,归纳起来有11个治法:1、解表法:牛蒡解肌汤(《疡科心得集》)2、通里法:内疏黄连汤(《外科正宗》)3、清热法:五味消毒饮(《医宗金鉴》)4、温通法:阳和汤(《外科证治全生集》)5、祛痰法:香贝养营汤(《医宗金鉴》)6、理湿法:五神汤(《外科真诠》)7、行气法:清肝解郁汤(《外科正宗》)8、和营法:活血化坚汤(《外科正宗》)9、内托法:透脓散(《外科正宗》)10、补益法:补益法通常分为益气、养血、滋阴、温阳等四法。

11、养胃法:理脾和胃、和胃化浊及清养胃阴等法外治法:外治法是运用药物和手术或配合一定的器械等,直接作用于患者体表某部或病变部位以达到治疗目的的一种治疗方法。

中医外科如何诊断和治疗外科疾病

中医外科如何诊断和治疗外科疾病

中医外科如何诊断和治疗外科疾病中医外科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经验。

它在诊断和治疗外科疾病方面,有着独特的理论和方法。

中医外科诊断疾病,首先注重整体观念。

中医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局部的病变往往与全身的脏腑、气血、经络等密切相关。

因此,在诊断外科疾病时,不仅要观察局部的症状和体征,还要综合考虑患者的全身情况,包括面色、神态、脉象、舌象等。

望诊是中医外科诊断的重要方法之一。

通过观察患者的神色、形态、局部病灶的颜色、形态、大小、渗出物等,来初步判断疾病的性质和病情的轻重。

比如,面色苍白可能提示气血不足,局部红肿热痛可能是热毒壅盛。

闻诊包括听声音和嗅气味。

听患者的呼吸、语言、咳嗽等声音,能了解其身体的状况。

嗅患者伤口的气味,如有恶臭,可能意味着感染严重。

问诊在中医外科诊断中也十分关键。

医生会询问患者的发病经过、症状特点、饮食起居、既往病史等。

比如,了解疾病的诱因,是外伤还是感染;疼痛的性质,是刺痛、胀痛还是隐痛;以及疾病的发展变化等。

切诊包括切脉和触诊。

脉象能反映人体的气血盛衰和脏腑功能。

触诊则可以感知局部病灶的质地、温度、有无波动感等,帮助判断疾病的类型和阶段。

中医外科在诊断疾病时,还会运用辨证论治的方法。

常见的辨证方法有八纲辨证、气血津液辨证、脏腑辨证等。

以疮疡为例,根据其发病的缓急、局部症状、全身症状等,可分为阳证和阴证。

阳证多表现为红肿热痛,发病迅速,常伴有口渴、发热、便秘等症状,多由热毒炽盛所致;阴证则表现为局部不红不热,漫肿无头,病程较长,常伴有神疲乏力、畏寒肢冷等症状,多由气血亏虚、寒凝痰滞等引起。

在治疗外科疾病方面,中医外科有着多种特色疗法。

内治法是中医外科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

根据辨证结果,选用不同的方剂进行治疗。

比如,清热解毒法常用于治疗热毒壅盛的疮疡,常用方剂有五味消毒饮;和营托毒法适用于正虚毒恋的病症,常用方剂有托里消毒散。

外治法在中医外科治疗中应用广泛,且种类繁多。

中医外科内治法

中医外科内治法

中医外科内治法概述中医外科内治法是一种通过内治疾病来达到治疗外伤或者外科手术后恢复健康的中医疗法。

与西医的手术不同,中医外科内治法不会对病人的身体造成太大的伤害和影响,可有效减少术后并发症,促进伤口愈合。

本文将介绍中医外科内治法的理论和实践。

中医外科内治法的理论在中医外科内治法中,治疗外伤或者手术后的重点是恢复病人的正常气血运行和气机平衡。

中医认为,气血是构成人体基本物质的两个方面。

气为人体内部运动的动力,指人体内部的精力和神经等。

血则是人体内缺氧、营养和排泄物的运输工具。

当气血运行失调时,人体的机能就会失调,从而引发各种疾病。

中医外科内治法主要采用了内服药物来调节病人的气血,以达到促进病人恢复健康和加速伤口愈合的目的。

根据疾病的不同,中医医生会开出不同的方剂,例如《伤寒杂病论》中提到的桂枝汤、补中益气汤等方剂,这些方剂都具有调节气血的作用,有助于加速病人的恢复。

中医外科内治法的实践中医外科内治法主要应用于治疗以下几种情况:1. 外科手术后的恢复在外科手术后,病人的身体可能会非常虚弱,需要通过营养和药物来帮助身体快速恢复。

中医外科内治法中所用的药物通常都是通过调节气血运行来加速伤口愈合,减轻病人的疼痛和不适。

例如在腹部手术后,医生会使用乌药、陈皮、甘草等中药调理病人肠胃,促进胃肠蠕动和排便。

2. 外伤治疗在中医看来,外伤会导致气血瘀滞和局部气机紊乱,进而影响病人的恢复。

因此,中医外科内治法通常会进行内服中药的治疗,以排除气血瘀滞和恢复局部气机。

例如伴有软组织损伤的病人,医生通常会使用补血化瘀汤、振营汤等以促进气血运行和组织修复。

3. 减少并发症手术和外伤后患者往往会出现许多并发症,如感染、出血和肺栓塞等。

中医外科内治法所采用的药物通常也能在一定程度上预防和减少这些并发症的发生。

例如术后出现恶心呕吐时,可以使用平胃散、保和丸等药物来缓解病症。

中医外科内治法作为一种通过内治来恢复病人健康的中医疗法,已经在临床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中医外科内治法

中医外科内治法

理湿法
定义:用燥湿或淡渗利湿祛除湿邪的治法
上焦宜化 中焦宜燥 下焦宜利
理湿法
湿邪夹热
湿热两胜,流连气分——利湿化浊、清热解毒
湿热下注膀胱——清热泻火、利水通淋
湿热蕴结肝胆——清肝泻火、利湿化浊
湿邪夹风
风湿袭于肌表——祛风除湿
理湿法
燥湿运脾——适用于湿邪兼有脾虚不运之 证,如平胃散
方剂和适应证
清热利湿——适用于湿热交并之证,如二
中医外科学
——内治法
历史沿革
金 刘完素明确提出托里、疏通、和营三法
元 齐德之《外科精义》订立内消法与托里法
明代《疡医准绳》、《外科正宗》将外科疾
病分为初起、成脓、溃后三个阶段,立出消、 托、补三个总的治疗法则。
内治法的三个总则
初起:邪毒蕴结、经络阻塞、气血凝滞——
成脓期:瘀久化热、腐肉成脓—— 溃后:脓毒外泄、正气耗损——
3
和营法在临床上有时需与 其他治法合并应用;
1
定义
注意点
活血化瘀法适用于经络阻隔、气血凝滞之外科疾病
方如桃红四物汤
活血逐瘀法适用于瘀血凝滞、闭阻经络之外科疾病
方如大黄蛰虫丸
适应证
2
托法
• 定义:运用补养气血和透脓的药物,扶正 托毒,使毒邪不致扩散及内陷的一种内治 法。分为透托法和补托法。 • 适应症:脓将成至腐肉脱落的疮疡中期 • 治则:祛邪与扶正并用(攻补兼施) • 注意事项:不能过早运用补法,以防犯实 实之戒。托者,起也。已成之时,不能突起,亦难溃脓
祛痰法——适应证
疏风化痰法——风热夹痰之证 清热化痰法——痰火凝聚之证 解郁化痰法——气郁夹痰之证 养营化痰法——体虚夹痰之证
祛痰法——注意点

中医外科皮肤病总治法。

中医外科皮肤病总治法。

中医外科(皮肤病)总论治法歌----米氏真传。

外科之疮有治例,说与君家须切记,病端百出别根因,方法一囊岂同类。

热与寒,通与秘,其中消息知端的。

通多不足秘多余,热实寒虚分症治;阳似阴,阴似阳,似中妙理要推详。

不分表里一例治,轻变重而重变亡。

医者贵乎多应变,不可偏执用其方,且如表症恶寒,宜用荆防败毒散;里症发热,可将内疏黄连汤。

疮势已成,托里消毒散诚为正法。

内脓将溃,十全大补汤最得相当。

人参养荣汤治溃后虚热发作,木香流气饮散结肿寒湿为殃。

饮食不甘,定用香砂开胃;精神怯少,须将参术回阳。

阴虚阳虚,须八珍最为要领;盗汗自汗,得独参一味可强。

溃后多疼,乳香定痛散功奇莫缓;脾虚下陷,补中益气汤功效尤良。

口燥谵言,泻实火须黄连解毒(汤);心烦衄血,理虚阳必犀角地黄(汤)。

古法治痈疽,称述仙方活命饮;今时医发背,还期神授卫生汤。

蟾酥丸在外科称为独品,护心散解内毒号曰无双。

讵知蜡矾丸护膜、护心,可羡淡中有味;还赞玉红膏生肌、生肉,堪夸坏里呈祥。

身凉自汗,腹痛肠鸣、呕逆,岂逃异功散;睡卧不宁、虚阳发燥、脓多定用圣愈汤。

生脉散接虚羸脉来微细,归脾汤除惊悸睡得安康。

竹叶石膏(汤)治虚烦、身热者何须疑虑,麦冬清肺(饮)除膈热有痰者毋待商量。

金鲤汤治肺痈吐脓气急,玄龟丹攻结毒臭腐顽疮。

风热生疮通圣散,疮疡狂躁破棺丹。

小柴胡(汤)除客邪往来潮热;大防风(汤)攻腿膝寒湿为殃。

咽肿咽疼定用清咽利膈散,斑红斑紫岂逃化斑解毒汤。

八味丸捐口干妙药,二神丸治脾泄奇方。

香连丸为脏腑泻痢通用,甘露饮治口齿腐烂相当。

六和汤和脾止吐泻,双解散解表理内伤。

逍遥散善治女人诸病,保元汤常扶赤子多伤。

皮肤毛发干焦,芦荟丸效应甚捷;咽喉口齿肿痛,冰硼散功实非常。

滋肾丸治下元肾虚不固,凉膈散解上焦膈热多烦。

九龙丹消鱼口吞之灭迹,二蛟散行湿肿服下安康。

吕祖一枝梅止痢定惊,称为仙药;真君妙贴饮消疼止痛,号曰神方。

痔漏、瘿瘤、疔毒,古夸三品锭;痈疽、流注、诸风,今羡万灵丹。

中医外科学疾病的命名及基本术语、疾病的治法

中医外科学疾病的命名及基本术语、疾病的治法

中医外科学疾病的命名及基本术语、疾病的治法命名原则一般是根据1发病部位:如子痈,乳痈,对口疽等2形态:蛇头疔,鹅掌风等3疾病特征:烂疔,流注,湿疮等基本术语:①疮疡:广义上是指一切体表外科疾患的总称,狭义是指发于体表的化脓性疾病②痈:痈者,壅也,指气血被邪毒壅聚而发生化脓性疾病,一般分为外痈和内痈两大类,外痈是指一切发于体表皮肉之间的化脓性疾患,内痈是指发于脏腑的化脓性疾患③应指:指患处已化脓(或有其他液体),用手按压时有波动感。

④袋脓:溃后疮口缩小,或切口不当,致使空腔较大,犹如口袋之形,脓液不易排出而蓄积袋底,即为袋脓。

⑤漏:指溃口处脓水淋漓不尽,尤如滴漏。

它包括两种不同性质的病理变化。

一是瘘管,指体表与有腔脏器之间的病理性管道,伴有脓水淋漓,具有内口和外口,或溃口与溃口相通的病理性管道;二是窦道,指深部组织通向体表的病理性盲管,伴脓水淋漓,一般只具有外口而无内口,不与体内有腔脏器相通⑥毒:凡是导致机体阴阳平衡失调,对机体产生不利影响的因素统称为毒⑦五善:包括心善,肝善···,在病程中出现,表示预后良好⑧七恶:包括心恶···脏腑败坏,气血衰竭七种,在病程中出现,预后较差。

⑨顺证:在外科疾病发展过程中,按照顺序出现应有的症状中医外科疾病的治法1、内治法三个总则:①消法:是运用不同的治疗方法和方药,使初起的肿疡得到消散不使邪毒结聚成脓,是一切肿疡初起的治法总则,适用于尚未成脓的初期肿疡和非化脓性肿块性疾病以及各种皮肤疾病②托法:是用补益气血和透脓的药物,扶助正气,托毒外出,以免毒邪扩散和内陷治疗法则。

适用于外疡中期,即成脓期,此时热毒已腐肉成脓由于疮口一时溃破,或机体正气虚弱,无力托毒外出,均会导致脓毒留滞。

分为补托和透托两种方法透托:透托法用毒气虽盛而正气未衰者可用透脓的药物促其早日脓出毒泄消肿痛减,以免脓毒旁窜深溃补托:用于正虚毒盛,不能托毒外出,疮形平塌,根盘散漫不收,难溃难腐的虚证③补法:就是用补养的药物,恢复其正气,助养其新生,使疮口早日愈合的治疗方法。

(完整)中医院普通外科疾病诊疗常规

(完整)中医院普通外科疾病诊疗常规

中医外科第一章胆囊结石胆囊结石是指胆囊内发生结石的疾病。

胆囊结石在我国是一种常见病,若与胆道感染一并统计,则在急腹症中占据第二位,在自然人群中的发病率约为7%~10%。

女性发病多于男性。

一般可根据结石的大小、位置、临床症状等决定药物治疗或手术治疗,预后良好。

胆囊结石在中医学中称为“胁痛”。

中医学认为胆为六腑之一,主贮藏与疏泄胆汁,又与肝相表里,其病因病机乃饮食失节,水湿内生,湿蕴久化热,湿热煎烁胆汁;或情志失调,肝胆失于疏泄,胆汁壅滞,积而成石。

治疗3.1 手术治疗将胆囊连同结石一并切除。

在并发腹膜炎、病人全身情况不允许进行较大的手术时,只宜行胆囊造口术,取出结石,留置胆囊引流管,待病情好转后再择期施行胆囊切除术。

经腹腔镜施行胆囊切除术,创伤小,恢复快.个别患者有特殊要求的也可行胆囊切开取石术。

3.2 药物治疗3。

2。

1 中药内服治疗3。

2.1。

1 肝胆气滞证治法:疏肝和胃,利胆排石。

方药:柴胡12g,枳壳9g,木香9g,川楝子6g,黄芩12g,金钱草30g,鸡内金12g,清半夏9g, 白术12g,茯苓18g,生大黄9g。

院内制剂:胆病颗粒,每次10g,每日2次。

3。

2.1。

2 肝胆湿热证治法:清热利湿,通腑排石。

方药:枳实12g,木香6g,茵陈蒿15g,黄芩12g,蒲公英30g,金钱草30g,大黄9g,芒硝15g。

常用中成药:胆宁片,每次5片,每日3次。

3。

2。

1。

3 肝胆瘀滞证治法:疏肝利胆,化瘀消石。

方药:柴胡12g,白芍15g,青皮6g,桃仁9g,川楝子6g,香附12g,郁金12g,元胡15g,生大黄9g。

常用中成药:消炎利胆片,每次5片,每日3次.3.2.1。

4 肝胆脓毒证治法:泻火解毒,通腑救逆。

方药:茵陈蒿15g,黄芩12g,蒲公英30g,黄连6 g,丹皮12 g,瓜蒌18 g,大黄9g,芒硝15g。

3。

2。

2 西药内服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囊炎、胆总管结石者应根据病情轻重,酌情禁食、营养支持,选用广谱抗生素,如西力欣、甲硝唑等,若感染严重宜选用三代头孢菌素,如舒普深等。

中医外科如何诊治常见的皮肤外科疾病

中医外科如何诊治常见的皮肤外科疾病

中医外科如何诊治常见的皮肤外科疾病在日常生活中,皮肤外科疾病常常给人们带来困扰,影响生活质量。

中医外科在诊治这类疾病方面有着独特的方法和优势。

中医外科对于常见皮肤外科疾病的诊治,首先强调的是整体观念。

中医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皮肤的病变往往反映了体内脏腑功能的失调。

例如,痤疮的发生可能与肺热、胃火旺盛有关;湿疹则可能是由于脾失健运,体内湿气积聚所致。

因此,在治疗皮肤疾病时,中医不仅关注皮肤表面的症状,还会综合考虑患者的体质、生活习惯、情志等因素,从根本上调理身体,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中医诊断皮肤外科疾病主要通过望、闻、问、切四诊合参。

望诊就是观察患者皮肤的颜色、形态、皮疹的分布等。

比如,皮肤发红多为热证,发白可能是气血不足。

闻诊包括听患者的声音、嗅气味等。

问诊则详细询问患者的发病经过、症状特点、饮食起居、情志变化等。

切诊主要是触摸皮肤的温度、湿度,以及通过切脉来判断病情。

通过这四诊,中医能够全面了解患者的病情,为准确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

对于常见的痤疮,中医外科有多种治疗方法。

如果是由于肺热引起的,可能会使用一些清肺热的中药,如黄芩、桑白皮等;若是因为胃火旺盛,常用的药物有黄连、石膏等。

同时,还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配合使用一些具有清热解毒、活血化瘀作用的中药外治法,如中药面膜、洗剂等。

此外,中医还会建议患者调整饮食,避免食用辛辣、油腻、甜食等,保持良好的作息习惯,避免熬夜。

湿疹是另一种常见的皮肤疾病,中医认为其发病多与湿邪有关。

对于急性湿疹,往往以清热利湿为主,常用的中药有苦参、黄柏、苍术等;慢性湿疹则多以养血润燥、祛风止痒为治法,使用的药物如当归、生地、防风等。

除了内服中药,中医外科还会采用中药湿敷、针灸等外治法来缓解症状。

针灸通过刺激穴位,调节经络气血的运行,从而改善湿疹的病情。

荨麻疹也是常见的皮肤外科疾病之一,中医称之为“风疹块”。

其病因较为复杂,可能与风邪、寒邪、热邪、血虚等有关。

(完整word版)中医师-中医外科学-中医外科疾病治法

(完整word版)中医师-中医外科学-中医外科疾病治法

第四单元中医外科疾病治法细目一内治法(一)外科疾病内治消、托、补三大法则的应用与内涵外科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按照疮疡初起、成脓、溃后三个不同发展阶段,确立消、托、补三个总的治疗原则。

1.消法是运用不同的治疗方法和方药,使初起的肿疡得到消散,不使邪毒结聚成脓,是一切肿疡初起的治法总则。

2。

托法是用补益气血和透脓的药物,扶助正气,托毒外出,以免毒邪扩散和内陷的治疗法则。

托法适用于外疡中期,即成脓期。

补托法用于正虚毒盛,不能托毒外达,疮形平塌,根脚散漫不收,难溃难腐的虚证;透托法用于毒气虽盛而正气未衰者,可用透脓的药物,促其早日脓出毒泄,肿消痛减,以免脓毒旁窜深溃。

3.补法是用补养的药物,恢复其正气,助养其新生,使疮口早日愈合的治疗法则。

此法则适用于溃疡后期,此时毒势巳去,精神衰疲,血气虚弱,脓水清稀,肉芽灰白不实,疮口难敛.补法是治疗虚证的法则,所以外科疾病只要有虚的证候存在特别是疮疡的生肌收口期,均可应用。

凡气血虚弱者,宜补养气血;脾胃虚弱者,宜理脾和胃;肝肾不足者,宜补益肝肾等.但毒邪未尽之时,切勿遽用补法,以免留邪为患,助邪鸱张,而犯实实之戒。

(二)清热法、和营法、内托法的代表方剂及应用1。

清热法清热法是用寒凉的药物,使内蕴之热毒得以清解的方法。

在具体运用时,首先必须分清热之盛衰、火之虚实.实火宜清热解毒,热在气分者,当清气分之热,邪在营分者,当清血分之热;阴虚火旺者,当养阴清热.(1)代表方剂:清热解毒方,如五味消毒饮;清气分之热方,如黄连解毒汤;清血分之热方,如犀角地黄汤、清营汤;养阴清热方,如知柏八味丸;清骨蒸潮热方,如清骨散.(2)适应证:清热解毒法用于热毒之证,症见局部红、肿、热、痛,伴发热烦躁,口咽干燥,舌红苔黄,脉数等,如疔疮、疖、痈诸疮疡;清气分热适用于局部色红或皮色不变、灼热肿痛的阳证,或皮肤病之皮损焮红灼热,脓疱、糜烂,并伴壮热烦躁,口干喜冷饮,溲赤便干,舌质红,苔黄腻或黄糙,脉洪数者,如颈痈、流注、接触性皮炎、脓疱疮等。

中医外科疾病治法5、6课件

中医外科疾病治法5、6课件
期,局部红肿热痛有硬结者。
(二)通里法
❖ 用泻下药物,使蓄积在脏腑内部的毒邪得以疏通排 出,从而达到除积导滞、逐瘀散结、泻热定痛、邪 去毒消目的的一种治法。
❖ 通里法又分为攻下(寒下)和润下两法。 ❖ 方剂举例:
攻下法方,如大承气汤、内疏黄连汤、凉膈散; 润下法方,如润肠汤。
❖ 常用药物:
攻下药,如大黄、枳实、槟榔、芒硝; 润下药,如瓜蒌仁、火麻仁、郁李仁、蜂蜜等。
具体应用时,必须针对病情,运用不同的治疗方 法。
❖ 如有表邪者解表,里实者通里,热毒蕴结者清热解 毒,寒邪凝结者温通,痰凝者祛痰,湿阻者理湿, 气滞者行气,血瘀者和营化瘀等。
❖ 此外,还应结合患者的体质强弱,肿疡所属经络部 位等辨证施治,适当加以不同的药物,则未成脓者 可以内消,即使不能消散,也可移深居浅,转重为 轻。
温经散寒、祛风化湿法,适用于体虚风寒湿邪袭于筋骨, 出现患处酸痛麻木,漫肿,不红不热,恶寒重,发热轻, 苔白腻,脉迟紧等外寒现象者,如麻风病初起。
以上两法中的阳和汤以温阳补虚为主,多用于体虚者; 而独活寄生汤是祛邪补虚并重,对于体实者,只要去其 补虚之品,仍可应用。
❖ 注意点
阴虚有热者不可施用本法,因温燥之药能助火劫阴,若 应用不当,能造成其他变证。
第五章 中医外科 疾病治法
目的与要求
❖ 掌握:外科内治消、托、补三大法之应用;膏药、 油膏、掺药等的临床应用;切开法、引流法(药线、 扩创、导管)、溻渍法等适应证、用法、注意点。
❖ 熟悉:外科病内治的具体应用。箍围药、草药之 调制、适应证、用法、注意点。火针烙法、垫棉法、 挂线法、结扎法等适应证、用法及注意点。
❖ 了解:砭镰法、针灸法、熏法、熨法、冷冻疗法、 激光疗法等适应证、用法及注意点。

中医外科学下篇治法

中医外科学下篇治法

中医外科学下篇治法疳:治疗:以清热解毒为基本原则。

辨证论治:内治:热毒蕴结证一一清热解毒一一五味消毒饮。

暑热浸淫证一一清暑化湿解毒一一清暑汤。

阴虚内热、体虚毒恋证一一养阴清热解毒一一防风通圣散合增液汤。

脾胃气虚、体虚毒恋证一一健脾和胃、清化湿热一一防风通圣散合参苓白术散疔:颜面部疔疮:治疗:以清热解毒为大法,宜清不宜温,应聚不应散,慎用发散之品。

内治:热毒蕴结证一一清热解毒一一五味消毒饮、黄连解毒汤。

火毒炽盛证一一凉血泻火解毒一一犀角地黄汤、黄连解毒汤、五味消毒饮。

手足部疔疮:治疗:以清热解毒为主。

内治:热毒蕴结证一一清热解毒一一五味消毒饮、黄连解毒汤。

热盛肉腐证一一清热消肿,和营托毒一一五味消毒饮、黄连解毒汤加皂角刺、穿山甲湿热下注证一一清热解毒利湿一一五神汤合革解渗湿汤。

痈:颈痈:治疗:以散风清热、化痰消肿为主。

内治:风热痰毒证一一散风清热,化痰消肿一一牛辱解肌汤或银翘散。

腋痈:治疗:清肝解郁、消肿化毒为基本原则。

内治:肝郁痰火证一一清肝解郁,消肿化毒一一柴胡清肝汤。

委中毒:治疗:清热利湿、和营祛痰为基本治则。

内治:气滞血瘀证一一和营活血一一活血散瘀汤。

湿热蕴阻证一一清利湿热,和营活血一一活血散瘀汤合五神汤。

气血两亏证一一调补气血一一八珍汤。

发:锁喉痈:治疗:以清热解毒,化痰消肿为大法。

内治:痰热蕴结证一一散风清热,化痰解毒一一普济消毒饮。

热胜肉腐证一一清热化痰,和营托毒一一普济消毒饮。

热伤胃阴证一一清养胃阴一一益胃汤。

有头疽:治疗:初起一一和营解毒、清热利湿;溃脓期一一托里解毒;收口期一一调补气血。

实证以和营解毒、清热利湿,虚证以扶正托里为大法。

内治:火毒凝结证一一清热泻火,和营托毒一一黄连解毒汤合仙方活命饮。

湿热壅滞证一一清热化湿,和营托互一一仙方活命饮。

阴虚火炽证一一滋阴生津,清热托毒一一竹叶黄芭汤。

气虚毒炽证一一扶正托毒一一八珍汤合仙方活命饮。

丹毒:治疗:以凉血清热、解毒化瘀为基本原则。

中医外科学.

中医外科学.

2021/4/12
6
补法
• 用补养的药物,恢复正气,助养生新,使疮口早日愈合的 治法。
• 适用于溃疡后期,毒势已去,气血虚弱,脓水清稀,肉芽 灰白不实,疮口难敛。
• 补益法——益气、养血、气血双补、滋阴、助阳 • 养胃法——理脾和胃、和胃化浊、清养胃阴
2021/4/12
7
外治法
• 外治法是用药物、手术、物理方法或配合一定的 器械等,直接作用于患者体表某部或病变部位而 达到治疗目的的一种治疗方法。
2021/4/12
23
切开法
• 操作方法:右手握刀,左手拇、食指按住进刀部位两侧,
刀刃向上,脓点部位向内直刺,深入脓腔即止,欲开大可 将刀口向上或向下轻轻延伸,然后将刀直出。
• 注意点:
1.关节及筋脉部位开刀宜谨慎,勿伤筋脉。 2.体弱患者应先调补(或输液)后切开,以防刀晕。 3.颜面疔疮尤其鼻唇部,忌早期切开,以免走黄。 4.切开后由脓自流,忌挤压免脓毒扩散。
• 外治法 • 药物疗法
• 洗剂
• 适应证:急性、过敏性皮肤病,酒皶鼻、粉刺等
三黄洗剂——清热止痒——皮损潮红、肿胀、丘疹等 急性皮肤病,如湿疮、接触性皮炎。
颠倒散洗剂——清热散瘀——粉刺、酒皶鼻、脂溢性 皮炎.
2021/4/12
20
外治法 • 手术疗法
• 手术疗法是应用各种器械进行手法操作的一种治疗方法。 切开法
• 适应证:1、瘘管、窦道。2、疮口过深或生于血络丛处 不宜切开。
• 用法: *橡皮筋线挂线法 *普通丝线或纸裹药线挂线法 (须每隔2~3天解开线结,收 紧1次)
• 注意点: 1、挂线松弛,及时收紧。 2、探查管道,轻巧细致,免成
假道。
2021/4/12

中医助理 中医外科学-中医外科疾病治法

中医助理 中医外科学-中医外科疾病治法

2021年中医执业助理医师《中医外科学》
中医外科疾病治法
内治法
外科内治法三个总则消、托、补的定义与适应症
外治法
外治法有药物疗法、手术疗法、其他疗法三类
药物疗法包括:膏药,油膏,箍围药,掺药。

手术疗法包括:切开法,烙法,砭镰法,挑治法,挂线法,结扎法。

其他疗法包括:引流法,垫棉法,药筒拔法,针灸法,熏法,熨法,热烘疗法,溻渍法,冷冻疗法,激光疗法。

膏药(硬膏)、油膏(软膏)的应用
箍围药的适应证、用法及注意点
掺药的种类及临床应用
掺药的应用续表:
其他疗法的适应证、用法及注意点
1.引流法:使脓液畅流---分药线引流、导管引流、扩创引流。

2.垫棉法:纱布衬垫疮部,使脓液不至于下坠而潴留。

中医外科内治法

中医外科内治法

通里法 ——注意点
严格掌握适应证,尤以年老体衰、妇女妊娠或月经期更宜慎用
中病即止,不宜过剂,否则会损耗正气。尤其在化脓阶段,过下之后, 正气一虚,则脓腐难透,疮势不能起发,反使毒邪内陷,病情恶化
泻下药物虽然可以直接泻下壅结之热毒,但在使用时可适 当加清热解毒、行气导滞之品,以增强清泻热毒之效果
清热法
辛温解表—— 荆芥、防风、麻黄、 桂枝、羌活、生姜、葱白等
3.适应证
辛凉解表
外感风热证 如颈痈、乳痈初起,头面部风 热证丹毒、风热证;瘾疹、风 热证药疹等,症见局部焮红肿 痛,或皮肤出现急性泛发性皮 损,皮疹色红、瘙痒,伴有咽 喉疼痛、恶寒轻、 发热重、 汗少、口渴、小便黄、苔薄黄、 脉浮数者。
辛温解表
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凝——行气药多配活血药 气郁则水湿不行、聚而成痰——行气药多配化痰 药
行气法
疏肝解郁、行气活血适用于肝郁气滞血凝, 方用逍遥散、清肝解郁汤;
疏肝解郁、化痰软坚适用于肿势皮紧内软,随喜 怒而消长,伴性情急躁、 痰多而黏等,如肉瘿、 气瘿等病,方用海藻玉壶汤、舒肝溃坚汤或开郁 散。
引起痉厥之变。
“疮家, 身虽疼痛,不可发 汗,汗出则痉 。”
—《伤寒论》
通里法
定义:指用泻下的药物,使蓄积在脏腑内部的 毒邪,得以疏通排出,从而达到排毒导滞、逐 瘀散结、泻热定痛、邪去毒消的目的。
外科通里法常用的为:
攻下
润下
通里法
方剂和常用药物
攻下—— 大承气汤 内疏黄连汤 凉膈 散
大黄、芒硝、枳实、番泻叶等 润下—— 润肠丸
瓜蒌仁、火麻仁、郁李仁、蜂蜜等
适应证
攻下法
表证已罢,热毒入腑,内 结不散的实证、热证。如 外科疾病局部焮红肿胀, 疼痛剧烈,或皮肤病之皮 损焮红灼热,并伴口干饮 冷、壮热烦躁、呕恶便秘、 舌质红,苔黄腻或黄糙、 脉沉数有力者。

中医师-中医外科学-中医外科疾病治法

中医师-中医外科学-中医外科疾病治法

第四单元中医外科疾病治法细目一内治法(一)外科疾病内治消、托、补三大法则的应用与内涵外科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按照疮疡初起、成脓、溃后三个不同发展阶段,确立消、托、补三个总的治疗原则。

1.消法是运用不同的治疗方法和方药,使初起的肿疡得到消散,不使邪毒结聚成脓,是一切肿疡初起的治法总则。

2.托法是用补益气血和透脓的药物,扶助正气,托毒外出,以免毒邪扩散和内陷的治疗法则。

托法适用于外疡中期,即成脓期。

补托法用于正虚毒盛,不能托毒外达,疮形平塌,根脚散漫不收,难溃难腐的虚证;透托法用于毒气虽盛而正气未衰者,可用透脓的药物,促其早日脓出毒泄,肿消痛减,以免脓毒旁窜深溃。

3.补法是用补养的药物,恢复其正气,助养其新生,使疮口早日愈合的治疗法则。

此法则适用于溃疡后期,此时毒势巳去,精神衰疲,血气虚弱,脓水清稀,肉芽灰白不实,疮口难敛。

补法是治疗虚证的法则,所以外科疾病只要有虚的证候存在特别是疮疡的生肌收口期,均可应用。

凡气血虚弱者,宜补养气血;脾胃虚弱者,宜理脾和胃;肝肾不足者,宜补益肝肾等。

但毒邪未尽之时,切勿遽用补法,以免留邪为患,助邪鸱张,而犯实实之戒。

(二)清热法、和营法、内托法的代表方剂及应用1.清热法清热法是用寒凉的药物,使内蕴之热毒得以清解的方法。

在具体运用时,首先必须分清热之盛衰、火之虚实。

实火宜清热解毒,热在气分者,当清气分之热,邪在营分者,当清血分之热;阴虚火旺者,当养阴清热。

(1)代表方剂:清热解毒方,如五味消毒饮;清气分之热方,如黄连解毒汤;清血分之热方,如犀角地黄汤、清营汤;养阴清热方,如知柏八味丸;清骨蒸潮热方,如清骨散。

(2)适应证:清热解毒法用于热毒之证,症见局部红、肿、热、痛,伴发热烦躁,口咽干燥,舌红苔黄,脉数等,如疔疮、疖、痈诸疮疡;清气分热适用于局部色红或皮色不变、灼热肿痛的阳证,或皮肤病之皮损焮红灼热,脓疱、糜烂,并伴壮热烦躁,口干喜冷饮,溲赤便干,舌质红,苔黄腻或黄糙,脉洪数者,如颈痈、流注、接触性皮炎、脓疱疮等。

中医外科学外治法-医学精品

中医外科学外治法-医学精品
《中西医结合临床外科学》
成都中医药大学中外教室
中医外治法 主讲:郝平生讲师
二、外治法
用药物、手术、器械直接作用于体表局 部的治疗方法。
外治法在外科病的治疗占有重要的地位。 是中医学的宝贵遗产。 外治法必须辨证使用。
(一)药物外治法
按给药方式分: (敷、贴法;掺、搽法) 1、敷、贴法
根据药物不同剂型分为: (1)箍围药
焦碳 无烟煤 电炉
燃料
制备过程
1做胎 水银、火硝、明矾 2封口 4加火烧(先文后武)

沙石纸 土膏条
药猛 加赋型剂 掺布
用法
成份
药物(如金黄油膏等的组成) 基质(猪脂、羊脂、松脂、麻油、黄腊、
白蜡、以及凡士林等)
适宜病灶凹陷折缝之处,或大面积溃疡的 用药。肿疡、皮肤病糜烂结痂渗液不多者, 也为适用
适应证
肿疡、溃疡 皮肤病亚急性炎症渗液不多者或表现丘疹
斑丘疹等 急腹症中炎性包块 肛肠科疾病
临床根据药效结合局部特点选用
金黄膏、玉露膏:清热除湿,散瘀化痰, 止痛消肿等。阳证、肛周脓肿。
冲和膏:祛风、消肿、活血散寒,可用于 半阴半阳证
回阳玉膏:温经活血、散寒化痰,阴证疮 疡
红油膏:防腐生肌用于一切溃疡。
生肌白玉膏:润肤生肌收敛,用于溃疡腐 肉已净,疮口不敛者,以及乳头皲裂、肛 裂等病。
以鸡子清调者,取其缓和刺激;以油类调者,取 其润泽肌肤。如上述液体取用有困难时,则可用 冷茶汁加白糖少许调制。阳证及半阴半阳证常以 凡士林调制成油膏使用。
用法
敷贴 根据疮疡局部表现的不同选用有效的敷法
盖顶敷 箍围药和调剂调和
纱布
留顶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外科疾病的治法:
内治法:
外科疾病发展过程一般可分为初起(消)、成脓(托)、溃后(补)三个阶段。

初起——邪毒蕴结、经络阻塞,气血凝滞——消——清散毒邪,解除阻塞。

成脓——瘀久化热、肉腐成脓——托——托毒透脓,防毒内陷。

溃后——脓毒外泄、正气耗损——补——补益扶正,助其新生。

消法:是运用不同的治疗方法和广药,使初起的肿疡得以消散,不使邪毒结聚成脓,是一切肿疡初起的治法总则。

适用于:没有成脓的初期肿疡和非化脓性肿块性疾病以及各种皮肤疾病。

托法:是用补益气血和透脓的药物扶助正气,托毒外出,以免毒扩散。

适用于:外疡中期,热毒已腐肉成脓,但一进不易溃破,或机体正气虚弱,无力托毒外出。

分为补托法和透托法。

补透法适用于正虚毒盛,不能托毒外达,疮形平塌,根脚散漫,难溃难腐的虚证。

透托法适用于毒气盛而正气未衰者,可用透脓的药物,促其早日脓出毒泄,肿消痛减,以免脓毒旁窜深溃。

补法:是用补养的药物恢复正气,助养新生,促使疮口早日愈合的治疗法则。

适用于:溃疡后期,毒势已去,精神衰疲,元气虚弱,脓水清稀,疮口难敛者。

毒邪未尽之时,切勿过用补法,以免留邪为患,助邪鸱张而犯“实实之戒”。

内治法的具体应用:解表、通里、清热、温通、祛痰、理湿、行气、和营、内托、补益、养胃等十一法。

解表法——用解表发汗的药物使邪从汗解。

应用时当分辨风热、风寒,分别应用辛凉解表、辛温解表法。

辛凉解表法——牛蒡解肌汤、银翘散;辛温解表法——荆防败毒散、万灵丹。

通里法:用泻下药物使蓄积在脏腑内部的毒邪得以疏通排出,从而达到除积滞、逐瘀散结、泻热定痛、邪去毒消的目的。

分为攻下法和润下法。

攻下法——大承气汤、内疏黄连汤、凉膈散;润下法——润肠汤。

清热法:是用寒凉的药物使内蕴之热毒得以清解,是治热毒蕴结的主要法则。

运用时须分清热之盛衰、火之虚实。

实火宜清热解毒,热在气分当清气分之热,邪在营血者当清营凉血;阴虚火旺者当养阴清热。

清热解毒——五味消毒饮;清气分热——黄连解毒汤;清营凉血——犀解地黄汤、清营汤;养阴清热——知柏地黄丸;清骨蒸潮热——清骨散。

温通法:用温缀通络、散寒化痰等药物,以驱散阴寒凝滞之邪,是治疗寒证的主要法则。

运用时分为温经通阳、散寒化痰及温经散寒、祛风化湿两法。

温经通阳——阳和汤;温经散寒——独活寄生汤。

祛痰法:用咸寒软坚化痰药物,使因痰凝聚的肿块得以消散的法则。

分为疏风化痰、清热化痰、解郁化痰、养营化痰等。

疏风化痰——牛蒡解肌汤合二陈汤;清热化痰——清咽利膈汤合二母散;解郁化痰——逍遥散合二陈汤;养营化痰——香贝养营汤。

理湿法:用燥湿或淡渗的药物,以社队湿邪的一种治法。

湿热两盛,留恋气分,宜利湿化浊、清热解毒;湿热下注膀胱,宜清热泻火、利水通淋;湿热蕴结肝胆,宜清肝泻火、利湿化浊;风湿袭于肌表,宜除湿祛风。

燥湿运脾方——平胃散;清热利湿方——二妙丸、萆渗湿汤;五神汤、龙胆泻肝汤;除湿祛风方——莶丸。

行气法:用理气的药物,使气机流畅,气血调和,从而达到水肿散坚止痛的目的。

常用逍遥散或清肝解郁汤。

和营法:用调和营血的药物,使经络疏通,血脉调和流畅,从而达到肿消痛止的目的。

常用桃红四物汤、活血化坚汤。

内托法:是用透脓和补益的药物,使个税疾病的毒邪移深就浅,早日液化成脓,并使扩散的证候趋于局限化,邪盛者不致脓毒旁窜深溃,正虚者不致毒邪内陷,从而达到脓出毒泄,肿
痛消退的目的。

分为透托法和补托法(益气托毒法和温阳托毒法)。

透托——脓透散;益气补托法——托里消毒饮;温阳托毒法——神功内托散。

补益法:用补虚扶正的药物,使体内气血充足,从而消除各种虚弱现象,恢复人体正气,助养新肉生长,使疮口早日愈合。

分为益气、养血、滋阴、温阳四法。

毅力气——四君子汤;养血——四物汤;气血双补——八珍汤;滋阴——六味地黄丸;温阳——附桂八味丸。

养胃法:用调理胃气的药物,使纳谷旺盛,从而促进气血生化的治法。

分为理脾和胃、和胃化浊、清养胃阴等法。

理脾和胃——异功散;和胃化浊——二陈汤;清养胃阴——益胃汤。

外治法:是运用药物、手术、物理方法或配合一定的器械等,直接作用于患者体表某部或病变部位以达到治疗目的的一种治疗方法。

外治法常用的方法:药物疗法、手术疗法和其他疗法。

药物疗法:是根据疾病所在部位不同,以及病程发展变化所需,将药物制所不同的剂型,施用于患处,并利用药物的性能,使其真达病所,从而达到治疗目的的一种方法。

常用的有:膏药、油膏、箍围药、掺药、酊剂、草药。

膏药:
古代称薄贴,现称硬膏。

是按配方用若干药物浸于植物油中煎熬,去渣存油加入黄丹再煎,利用黄丹在高热下发生物理变化凝结而成的制剂,俗称药肉;或者不煎熬,经捣烂后再用竹签将药肉摊在纸上或布上而制成的膏药制剂。

适应症:一切外科疾病初起、已成、溃后各个阶段。

油膏:
是将药物和油类煎熬或捣匀成膏的制剂,现称软膏。

优点:柔软、滑润、板硬粘着不舒感,对于病灶凹陷折缝之外或大面积的溃疡合适。

适用证:肿疡、溃疡、皮肤病、糜烂、结痂、渗液不多者,及肛门病。

箍围膏:
石称敷贴药,是借药粉具有箍集围聚、收束疮毒的作用,从而促使肿疡初起轻者消散;毒已结聚者使疮形缩小,趋于局限,早日成脓和破溃;破溃后余肿未消者,消肿、截其余毒。

适用证:外疡不论初起、成脓及溃后,肿势散漫不聚而无集中之硬块者,均可使用本法。

掺药:将各种不同的药物研成粉末,根据制方规律,并按其不同的作用配伍成方,同时掺布于膏药或油膏上或直接掺布于病变部位上。

石称散剂,现称粉剂。

消散药:
作用:具有渗透和消散作用,使疮疡蕴结之毒移深居浅,肿消毒散。

适应证:肿疡初起而肿势局限一处者。

提脓祛腐药:
作用:具有提脓祛腐的作用,使疮疡内蓄之脓毒早日排出,腐肉迅速脱落。

是处理溃疡早期的一种基本方法。

适应证:溃疡初期,脓栓未溶,腐肉未脱,或脓水不净,新肉未生的阶段。

腐蚀药与平胬药:
作用:腐蚀药又称追蚀法,具有腐蚀组织的作用,使疮疡不正常的组织得以腐蚀枯落。

平胬药具有平复胬肉的作用,能使疮口增生的胬肉收缩。

适应证:肿疡在脓未溃时,或痔疮、瘰疬、赘疣、息肉等病;或溃疡破溃以后疮口太小,引流不畅;或疮口僵硬,或胬肉突出,或腐肉不脱等妨碍收口时。

生肌收口药:
作用:具有解毒、收涩、收敛、促进新肉生长的作用,使疮口加速愈合。

是处理溃
疡后期的一种基本方法。

适应证:溃疡腐肉已脱,脓水将尽时。

止血药:
作用:具有收涩、凝血的作用,促使创口血液凝固,达到时止血的目的。

适应证:溃疡或创伤出血,凡属于小的络脉损伤而出血者。

清热收涩药:
作用:具有清热、收涩、止痒的作用,掺扑于病糜烂、渗液不多的皮损处,达到消除红热、干燥、止痒的目的。

适应证:一切皮肤病急性或亚急性皮炎而渗液不多者。

洗剂:
制法:是将各种不同的方药先研成细末,然后与水溶液混合在一起而成。

粉末多不溶性,呈混悬状态,用时须加以振荡、摇匀,亦称振荡剂或振荡洗剂。

适应证:急性、过敏性皮肤病,酒齄鼻和粉刺。

酊剂:根据制方规律,将各种不同的药物浸泡于乙醇溶液内,最后倾取其药液,即为酊剂。

适应证:疮疡未溃及皮肤病等。

草药捣敷法:是将新鲜采集的草药洗净后捣烂,直接敷于患处,起到清热解毒、消种止痛、收敛止血等治疗作用。

适应证:一切外科病之肿疡具有红肿热痛的阳证;创伤清表出血;皮肤病的止痒;毒蛇咬伤等。

手术疗法:是运用各种器械和手法操作来进行治疗的方法。

常用的有切开法、烙法、砭镰法、挂线法、结扎法等,分别用于疮疡、皮肤、肛门病,手术操作时必须严格消毒,局部麻醉,并注意出血,刀晕等。

切开法:是运用手术进行脓肿切开的一种治疗方法,以使脓液排出,从而达到疮毒随脓泄、肿消痛止、逐渐向愈的目的。

适应证:一切外疡,不论阴证、阳证,确已成脓者。

用法:
选择有利时机:当肿疡成脓后,且脓肿中央也有透脓之点,确以脓成熟。

切口位置:脓肿稍低的部位,可使脓液畅流,不致脓袋。

切口方向:宜循经直开,刀头向上,免伤血络;乳房部位以乳头为中心放射切开,名伤乳囊;面部脓肿尽量沿皮肤的自然纹理切开;手指脓肿应从侧方切开;关节区附近的脓肿切开时切口尽量避免超过关节;关节区脓肿一般行横切口或S形切口;肛周宜行放射切口。

切开深浅:深在脓肿需边探查边切开.
切口大小:若行切开部位过长,可分多个切口,或做对口引流。

操作方法:采用上挑式,进刀时刀口直向上。

烙法:是应用针和烙器在火上加热后进行手术操作的一种方法。

分为火针烙法和烙铁烙法。

P.s.三棱什烙法治疗甲下瘀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