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完整解读)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完整解读)引言道德与法治课程是小学阶段必修课程的重要部分,旨在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道德观念,理解和遵守法律,培养良好的公民素质。
该课程包括道德教育、法制教育等内容,以期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道德意识。
一、课程目标1. 道德修养:理解并接受社会公认的道德规范,形成良好的个人品格和行为惯。
道德修养:理解并接受社会公认的道德规范,形成良好的个人品格和行为习惯。
2. 法律意识:理解基本的法律概念和原则,尊重和遵守法律,形成良好的法律意识。
法律意识:理解基本的法律概念和原则,尊重和遵守法律,形成良好的法律意识。
3. 公民素质:了解公民的权利和义务,培养参与社会公共事务的意识和能力。
公民素质:了解公民的权利和义务,培养参与社会公共事务的意识和能力。
二、课程内容1. 个人道德修养包括诚实守信、尊老爱幼、团结友善、勤奋研究等方面内容,以实例讲解道德规范,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行为。
2. 法律基础知识介绍基本的法律概念、法律体系和法律规则,通过案例分析帮助学生理解法律的重要性。
3. 公民权利与义务介绍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通过实际情境模拟培养学生的公民素质。
三、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1.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案例分析、情境模拟等多种形式,重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和思考。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案例分析、情境模拟等多种形式,重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和思考。
2. 评价方式:结合笔试和实践表现,重视学生的道德行为和法律意识的实际表现。
评价方式:结合笔试和实践表现,重视学生的道德行为和法律意识的实际表现。
四、教材与教具1. 教材:根据国家教育部颁布的《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进行教学。
教材:根据国家教育部颁布的《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进行教学。
2. 教具:使用多媒体教学设备,以及相关的教学辅助材料。
教具:使用多媒体教学设备,以及相关的教学辅助材料。
结语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强调学生的道德修养,法律意识和公民素质的培养。
人教部编版小学《道德与法治》新课程标准

人教部编版小学《道德与法治》新课程标准本课程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础,注重学生的社会化需求。
通过课程内容的有机融合,帮助学生理解社会事物和现象的方法,提高道德判断和行为选择能力,发展学生适应社会、积极参与社会的能力。
三)课程设计与实施注重知行合一本课程强调知行合一,注重学生在实践中发现和解决问题,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通过丰富多样的社会活动,引导学生形成探究意识和创新精神,实现社会性发展。
四)课程内容开放性、灵活性强本课程内容根据社会生活的发展变化和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具有开放性和灵活性。
教学空间从课内向课外延伸,从课堂向学校、家庭和社区扩展,吸纳鲜活的社会生活事件,关注不同学生的研究起点和研究态度,评价不仅关注研究结果,更重视研究过程和日常行为。
三、课程目标一)知识目标通过本课程的研究,学生能够初步掌握认识社会事物和现象的方法,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了解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了解历史与文化、国情教育,了解地理和环境教育,了解生命与安全教育,了解民族团结教育等方面的知识。
二)能力目标通过本课程的研究,学生能够提高道德判断和行为选择能力,发展学生适应社会、积极参与社会的能力,形成探究意识和创新精神,实现社会性发展。
三)情感目标通过本课程的研究,学生能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行为惯和个性品质,能够以积极的生活态度参与社会,成为有益于社会的人。
四、教学内容与方法一)教学内容本课程内容有机融合品德和规则教育,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历史与文化、国情教育,地理和环境教育,生命与安全教育,民族团结教育等。
通过丰富多样的社会活动,引导学生形成探究意识和创新精神,实现社会性发展。
二)教学方法本课程注重学生的主动研究,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情境教学、游戏教学、讨论教学、实践教学等,引导学生在体验、探究和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实现社会性发展。
五、教学评价本课程评价关注不同学生的研究起点和研究态度,不以单一指标评价学生的发展,评价不仅关注研究结果,更重视研究过程和日常行为。
详解: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

详解: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一、背景介绍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是培养学生良好道德品质和法治意识的重要途径之一。
为了确保教学质量和学标准,教育部制定了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
二、课程目标1. 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使其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惯;2. 培养学生的法治意识和法律素养,使其能够遵守法律法规、维护自身权益并参与社会公共事务;3. 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使其具备积极的社会参与能力。
三、课程内容1. 道德教育:包括培养学生的品德、礼貌、诚信等方面的教育,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和行为惯。
2. 法治教育:包括介绍基本法律知识、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和法律素养,使其能够理解和遵守法律法规。
3. 公民教育:包括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使其具备积极的社会参与能力,了解社会组织和社会公共事务。
四、教学方法1. 生活化教学:通过生活中的案例和实际情境,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道德和法律问题。
2. 互动式教学: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小组活动,培养他们的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3. 游戏化教学:通过游戏和角色扮演等形式,增加学生对道德与法治的兴趣和参与度。
五、评价方式1. 学生表现评价:通过观察、记录学生的道德行为和法治意识,进行定期评价和总结。
2. 学业成绩评价:通过考试、作业和项目等方式,评价学生对道德与法治知识的掌握程度。
六、教师角色教师应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教育教学能力,能够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和法治意识。
同时,教师还应起到榜样作用,以身作则,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和法治价值观。
七、家庭配合家长应积极支持学校的道德与法治教育工作,关注学生的道德行为和法治意识的培养,与学校保持良好的沟通和合作。
总结: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旨在培养学生的良好道德品质和法治意识,通过道德教育、法治教育和公民教育,使学生具备正确的价值观、道德观念和社会责任感。
教师在教学中扮演重要角色,家长的积极配合也是关键。
三年级道德与法治:课程内容与标准

三年级道德与法治:课程内容与标准一、课程内容1. 道德教育- 了解道德的基本概念和作用- 探讨道德价值观和道德规范- 研究尊重他人、诚实守信、友善待人等基本道德行为- 强调正直、公平和勇敢等美德的重要性2. 法律意识与法治教育- 介绍法律的基本概念和作用- 讨论法律与社会秩序的关系- 研究法律的基本原则和法律权益的保护- 强调遵守法律、尊重法律的重要性3. 公民责任与法律意识- 探讨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研究如何履行公民责任,如参与社区服务等- 强调公民参与社会建设的重要性- 了解法律保护公民权益的方式和渠道二、课程标准1. 知识与理解- 能够理解道德和法律的基本概念- 掌握基本的道德价值观和道德规范- 理解法律的基本原则和法律权益的保护2. 能力与技能- 能够运用道德价值观指导自己的行为- 具备基本的法律意识,能够遵守法律规定- 能够履行公民责任,参与社会建设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正直、公平和勇敢等美德的情感态度- 培养尊重他人、诚实守信、友善待人的价值观- 强调公民责任和社会参与的重要性三、教学方法与评估- 通过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方式进行互动教学- 利用多媒体资源和实地考察等方式增加教学效果- 通过平时表现、课堂参与和小测验等形式进行评估四、总结三年级道德与法治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道德意识和法治意识,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道德价值观和法律观念。
通过研究基本的道德行为和法律知识,培养学生的公民责任感和社会参与意识。
教学方法灵活多样,评估方式多元化,以确保学生能够全面发展并掌握相关知识与技能。
2023年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全解

2023年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全解引言2023年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侧重于培养学生的良好道德品质和公民素养。
本课程标准旨在引导学生明确社会公正,公平,公民权利和责任的概念,并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理解和尊重法律。
课程目标1. 品德培养: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如诚实,尊重,公正,爱心,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品德培养: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如诚实,尊重,公正,爱心,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2. 法治理解:使学生理解法治的重要性和法律与日常生活的关系。
法治理解:使学生理解法治的重要性和法律与日常生活的关系。
3. 社会责任:指导学生了解自己的社会责任和权益,包括公民权利和义务。
社会责任:指导学生了解自己的社会责任和权益,包括公民权利和义务。
4. 实践能力:通过实践活动,帮助学生理解和应用道德和法治知识。
实践能力:通过实践活动,帮助学生理解和应用道德和法治知识。
课程内容1. 道德品质:强调诚实,尊重,公正,爱心等品质的重要性。
道德品质:强调诚实,尊重,公正,爱心等品质的重要性。
2. 法治概念:介绍法律,法规,公正,公平,权利,义务等基本概念。
法治概念:介绍法律,法规,公正,公平,权利,义务等基本概念。
3. 公民素养:讨论公民权利和义务,社会责任和公共事务参与。
公民素养:讨论公民权利和义务,社会责任和公共事务参与。
4. 实践活动:组织各种实践活动,如模拟法庭,公民教育活动,社区服务等。
实践活动:组织各种实践活动,如模拟法庭,公民教育活动,社区服务等。
评价方式1. 课堂参与:评价学生在课堂讨论和小组活动中的参与度。
课堂参与:评价学生在课堂讨论和小组活动中的参与度。
2. 实践活动:通过观察和评价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表现,来评价他们的道德和法治理解。
实践活动:通过观察和评价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表现,来评价他们的道德和法治理解。
3. 作业和项目:通过学生的作业和项目来评价他们的理解和应用。
作业和项目:通过学生的作业和项目来评价他们的理解和应用。
小学教育:全国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

小学教育:全国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第一章:课程意义与目标课程意义道德与法治课程是小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法制观念。
通过研究,使学生理解并接受社会公认的道德规范和法律规定,形成良好的道德行为和法律行为。
课程目标1. 培养学生尊重社会公正,尊重法律的意识。
2. 培养学生的道德表现,使其具有良好的公民素质。
3. 使学生理解并接受社会公认的道德规范和法律规定。
4. 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众精神。
第二章:课程内容与要求课程内容1. 道德基础:了解基本的道德规范和法律知识。
2. 社区生活:培养学生的社区服务意识和参与社区活动的能力。
3. 社会公正:理解公正的概念,尊重社会公正。
4. 法律规定:了解和遵守学校和社区的法律规定。
课程要求1. 学生应掌握基本的道德和法律知识,理解社会公正的重要性。
2. 学生应具备基本的社区服务能力,能参与社区活动。
3. 学生应尊重社会公正,遵守学校和社区的法律规定。
第三章:课程评价与反馈课程评价课程评价应以学生的道德行为和法律行为为主要依据,同时也应考虑学生的研究态度和参与度。
课程反馈教师应根据评价结果对教学进行反思和调整,以提高教学效果。
第四章:教学资源与教学方法教学资源教学资源应包括教材、案例、多媒体教学资源等。
教学方法教学方法应注重学生的实践活动,鼓励学生主动参与,提高学生的研究兴趣和研究效率。
以上就是小学教育:全国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的基本内容和要求。
我们希望通过这门课程,能够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行为和法律行为,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才。
2023年版义务教育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解读

2023年版义务教育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解读义务教育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是我国基础教育阶段的重要课程,其主要目标是培养具有良好道德素质和基础法治观念的公民。
2023年版课程标准在此基础上进行了进一步的优化和调整,本文将对此进行详细解读。
一、课程目标2023年版义务教育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将课程目标明确为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道德认知和道德实践三个方面。
其中,道德情感的培养主要是通过课程教学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情感态度和价值取向;道德认知的培养则是通过知识的研究,让学生理解并接受社会公认的道德规范和法律法规;道德实践的培养则是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道德行为惯。
二、课程内容课程内容主要包括道德与行为、法制与生活、公民与社会三大部分。
其中,道德与行为部分主要围绕学生日常生活中的道德问题进行教学,如诚实守信、尊重他人等;法制与生活部分则是通过介绍法律知识和法律案例,让学生了解法制对于社会生活的重要性;公民与社会部分则是通过对公民权利和义务的讲解,培养学生的公民素质。
三、课程评价课程评价主要从学生的道德情感、道德认知和道德实践三个方面进行。
评价方式包括自我评价、同伴评价、教师评价等多种方式,以形成性评价为主,过程性评价为辅,旨在全面、准确地反映学生的道德发展情况。
四、课程实施课程实施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要,灵活选择教学方式和手段,如情境教学、讨论教学、案例教学等。
同时,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参与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以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自主研究能力。
总结,2023年版义务教育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旨在通过系统的道德和法治教育,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道德认知和道德实践能力,以期形成具有良好道德素质和基础法治观念的公民。
这不仅是对个体的教育,也是对社会的建设。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全国版)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全国版)引言本课程标准旨在指导全国小学阶段的道德与法治教育,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和法治意识,具备良好的公民素养。
本课程适用于全国范围内的小学阶段学生,包括一年级至六年级。
一、课程目标1.1 知识与技能学生应掌握基本的道德规范和法律法规,了解国家的历史文化传统,认识国家的重要节日和标志,知道国家领导人以及他们的主要工作。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案例分析、角色扮演、小组讨论等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使学生能够运用道德和法律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1.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社会主义的情感,增强国家观念,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和法治意识,培养良好的公民素养。
二、课程内容2.1 道德教育包括个人品德教育、家庭伦理教育、社会公德教育三个方面。
培养学生诚实守信、尊重他人、热爱劳动、关心社会、具有社会责任感等品质。
2.2 法治教育包括宪法教育、刑法教育、民法教育、行政法教育等方面。
使学生了解国家法律法规,树立法治观念,自觉遵纪守法。
2.3 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了解国家的历史文化传统,认识国家的重要节日和标志,尊敬国家领导人,为国家的发展做出贡献。
三、教学建议3.1 教学设计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设计富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教学活动,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3.2 教学方法采用案例分析、角色扮演、小组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3.3 教学评价注重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全面评价学生在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表现,关注学生的知识掌握、能力发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四、课程资源教师可利用教材、多媒体课件、网络资源等多种资源开展教学,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
同时,鼓励教师自主开发教学资源,创新教学方式。
五、课程实施与保障5.1 课程实施各地教育部门应按照本课程标准的要求,组织实施道德与法治教育,确保课程的开设和教学质量。
部编版三四年级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

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学段目标:1、初步感知基本国情,为自己是中国人感到自豪。
2、初步了解中华传统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代表性成果,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3、结合革命故事知道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热爱中国共产党,积极参加中国少年先锋队的活动,感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成就。
4、初步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在日常生活和集体活动中加以践行。
5、初步养成健康的生活卫生习惯,关心公共卫生。
6、掌握基本的交往礼仪,懂得个人成长离不开社会和他人的支持与帮助,诚实守信。
7、孝敬父母,尊重师长,体会父母的养育之恩和师长的辛劳。
8、体验公共设施给自己生活带来的便利,爱护公共设施,遵守公共秩序。
10、树立劳动意识,积极参加劳动实践,懂得劳动光荣,劳动不分贵贱。
11、具有规则意识,并学会遵守规则。
12、了解社会交往的基本规则,树立平等意识,互相尊重。
13、知道法律能够保护自己的生活。
14、初步认识和体验人的生命是可贵的,珍惜生命。
15、学会认识自己,理解他人,对他人有同情心。
16、能够识别消极情绪,学习调节情绪的方法。
17、做事有耐心,在克服困难中增强自信心。
18、能够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见解,倾听他人的意见,体会他人的心情和需要。
19、、学会适应环境的变化。
20、主动参与力所能及的家务,学会承担家庭责任。
21、热爱集体,积极参与集体活动和民主管理。
22、初步了解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重要性。
23、热爱自然,了解自然是我们生活的共同家园,懂得保护环境、爱护动物、节约资源.课程内容:四年级是从小学低年级段向高年级段的过渡期,本学段学生已经适应了学校生活,生活事业进一步扩大,具备一定的独立意识。
根据以上特点,设置道德教育、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法制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革命传统教育、国情教育等五个主题,旨在引导学生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健全人格,形成集体荣誉感和责任意识。
学业要求:通过本学段的学习,学生能够遵守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基本道德规范和法律,掌握有关生命安全与健康的基本常识和技能,初步学会调控情绪和与他人沟通的方法,积极参加劳动和集体活动,尊重普通劳动者,平等待人,能够了解家乡发展和国家建设取得的重大成就,感受革命故事所体现的革命传统意义,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感到自豪,能够积极弘扬传统美德,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强烈认同感。
道德与法治:小学版全国课程标准

道德与法治:小学版全国课程标准一、课程目标道德与法治课程的目标是通过教育引导小学生培养良好的道德情操,明确法治观念,增强公民素质,为他们的全面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1. 道德素养:培养学生尊重他人,尊重社会公共秩序,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
道德素养:培养学生尊重他人,尊重社会公共秩序,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
2. 法治意识:教育学生理解、尊重和遵守法律,提高他们的法治意识和法律素养。
法治意识:教育学生理解、尊重和遵守法律,提高他们的法治意识和法律素养。
3. 公民素质:通过研究,使学生了解公民的权利和义务,培养他们的公民意识和公民素质。
公民素质: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公民的权利和义务,培养他们的公民意识和公民素质。
二、主要内容1. 道德教育:通过讲述道德故事,研究道德典范,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和行为惯。
道德教育:通过讲述道德故事,学习道德典范,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和行为习惯。
2. 法律教育:通过研究基本法律知识,使学生了解法律的基本原则和规定,培养他们的法律意识。
法律教育:通过学习基本法律知识,使学生了解法律的基本原则和规定,培养他们的法律意识。
3. 公民教育:通过研究公民教育内容,使学生了解公民的权利和义务,培养他们的公民素质。
公民教育:通过学习公民教育内容,使学生了解公民的权利和义务,培养他们的公民素质。
三、教学方法1. 情境模拟:通过模拟真实情境,让学生在实践中研究和体验道德和法治。
情境模拟:通过模拟真实情境,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和体验道德和法治。
2. 案例分析:通过分析真实案例,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案例分析:通过分析真实案例,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3. 小组讨论:通过小组讨论,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提高他们的沟通能力。
小组讨论:通过小组讨论,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提高他们的沟通能力。
四、评价方式1. 平时表现:评价学生的日常行为和态度,看他们是否能将研究的道德和法治知识应用到生活中。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3义务教育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3义务教育目标本文档旨在介绍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3版,适用于义务教育阶段。
该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法治观念,使他们成为遵纪守法、有社会责任感的公民。
课程内容道德教育1. 品德修养:培养学生的良好行为惯和价值观,包括诚实守信、友善互助、尊重他人等。
2. 社会规范:教授学生遵守社会规则和法律的重要性,以及尊重他人权利和财产的行为准则。
3. 人际关系:帮助学生理解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并培养处理人际冲突和合作的能力。
4. 敬爱国家:加强学生对国家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培养他们积极参与公民事务的意识。
法治教育1. 法律知识:教授学生基本的法律知识,如法律的概念、种类和作用,以及重要法律法规的内容。
2. 法律意识: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使其能够遵守法律,认识到法律对社会秩序和公平正义的重要作用。
3. 法律实践:通过案例分析和模拟法庭等活动,让学生了解法律实践的过程和原则,培养他们的法律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教学方法1. 组织讨论:鼓励学生就道德和法治问题展开讨论,培养他们的思辨能力和自主研究能力。
2. 角色扮演:通过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法律实践的过程,增强他们的理解和参与度。
3. 案例分析:选取生活中的实际案例进行分析,让学生了解法律对于解决问题和保障公平的作用。
4. 阅读材料:提供简单易懂的道德和法律相关文章,帮助学生提升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
评估方法1. 作业评估:通过布置相关作业,评估学生对于道德和法治知识的掌握程度。
2.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包括参与讨论、发言质量、态度等方面。
3. 期末考试:设置合理的考试内容,评估学生综合掌握道德和法治知识的能力。
总结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3旨在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法治观念,通过系统的学习和实践活动,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同时,引导学生了解法律的基本原理和实践,培养他们的法律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2023年小学道德与法治新课程标准

2023年小学道德与法治新课程标准一、前言根据我国教育改革的要求,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和法治意识,我们对2023年小学道德与法治新课程标准进行了修订。
本课程标准旨在通过系统的道德与法治教育,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学生具备初步的法治观念,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课程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应掌握基本的道德规范和法律法规,了解国家制度、社会秩序以及公民权利与义务,提高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案例分析、角色扮演、小组讨论等教学方法,培养学生主动探究、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社会主义的情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和法治观念,养成遵纪守法的良好习惯。
三、课程内容1. 道德教育-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公民基本道德规范教育- 传统美德教育- 心理健康与道德修养2. 法治教育- 宪法教育- 刑法、民法、行政法等基本法律知识教育- 自我保护与权益维护- 网络安全与道德教育四、教学建议1. 结合实际生活案例,让学生在情境中感受道德与法治的重要性。
2. 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发表自己的观点。
3. 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和法治实践能力。
4. 教师应具备相应的道德与法治专业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五、评价与反馈1. 定期进行课程评价,了解学生掌握课程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2. 鼓励学生主动参与评价,关注学生的自我认知与发展。
3. 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包括平时成绩、考试成绩和实践活动成果等。
六、附录1. 课程标准解读2. 教学设计示例3. 教学资源推荐以上就是2023年小学道德与法治新课程标准的主要内容,希望各地教育部门和教师认真贯彻执行,为培养具有道德素养和法治意识的新一代贡献力量。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

三、课程标准内容总览
中的儿童表达思想和感情以及创造活动。同时教材中留有许多方格的“对话 框”便于教师记录儿童活动中的表现及其思想变化等。教材中还有许多开放性的 问题利于教师引导学生开展讨论式学习、探究式学习。教材中还安排了许多提示 语和指导语(如
三、课程标准内容总览
:“让我们一起讨论”、“让我们一起分享”、“请你去调查”、“请你去 访问”、“请你去考察”、“请你去研究”、“请你去实践”、“请你去反思” 等)。这些都充分体现了教材的开放性和活动性特点。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目录
01 一、课程性质
03 参考内容
02 二、课程基本理念
一、课程性质
一、课程性质
《道德与法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具有良好品德与行为习 惯、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
二、课程基本理念
1、儿童的生活是课程的基础
1、儿童的生活是课程的基础
儿童的品德与行为习惯的发展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因此,课程内容应具有连 续性和系统性。设计实施的每个单元内容都综合了显现生活事件或问题、学习性 主题活动和相关的实践活动,所选择的内容都来源于儿童生活及其社会化过程中 所必须面临的发展问题组成。
5、注重与学科教学的整合,与 家庭教育的联动
5、注重与学科教学的整合,与家庭教育的联动
3、课程的人文性
3、课程的人文性
《道德与法治》课程要每一个儿童的成长,发展儿童丰富的内心世界和主体 人格,体现以育人为本的现代教育价值取向,培养他们对生活的积极态度和参与 社会的能力,成为有爱心、有责任心、有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人。这个 综合的目标不求
3、课程的人文性
人人成为“精品”,但求个个都成“正品”。因此,《道德与法治》教学不 但要完成知识教学、能力训练任务,还要完成道德、情感教育和人格培养的任务。 要充分挖掘和利用教材人文因素,通过创设和渲染一种优美、智慧、富有儿童情 趣的活动情境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全国版)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全国版)
前言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是为了培养小学生的道德情操和法治意识,提高他们的法律素养和法律意识,推动素质教育和全面发展的需要而制定的。
课程目标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的核心目标是培养小学生的道德情操和法治意识,提高他们的法律素养和法律意识,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培养正确的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加强法律知识和法律技能的研究和实践。
2. 培养道德情操和品德修养,提高自我认识和自我约束能力。
3. 培养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增强社会参与和服务意识。
4. 培养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促进综合素质和全面发展。
课程内容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法律基础知识和法律规范
2. 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
3. 道德情操和品德修养
4. 安全教育和防范意识
5. 科技创新和实践能力
课程标准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是为了规范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效果而制定的。
全国版的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课程标准的目标和要求
2. 课程标准的内容和难度
3. 课程标准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4. 课程标准的评价和考核
总结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是为了培养小学生的道德情操和法治意识,提高他们的法律素养和法律意识,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而制
定的。
全国版的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包括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标准和课程评价四个方面,可以有效地规范小学道德与法治课
程的教学和实践。
2023年版义务教育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解读

2023年版义务教育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解读本文将解读2023年版义务教育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旨在帮助教师、学生及其他教育工作者更好地理解和实施课程。
以下是标准主要内容的解读:一、课程目标- 强化学生的法治意识:课程旨在培养学生正确的法治观念和法律意识,使其能够尊重法律、遵守法律,从小树立法治。
- 培养道德品质: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和良好品质,提升学生的道德修养和社会责任感。
- 培育公民意识:课程旨在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公民意识,使其积极参与社会生活,为社会的繁荣和进步做贡献。
二、课程内容1. 法律与秩序- 研究法律基本知识:包括宪法、法律的基本概念、法律的作用等。
- 培养法治观念:引导学生了解法治的重要性和基本原则,培养遵守法律的意识。
- 研究法律规范:学生将研究一些基本的法律规范,如交通规则、环保法等。
2. 道德与人生- 基本道德规范:学生将研究一些基本的道德规范,如尊重他人、诚实守信等。
- 人际关系与情感教育:培养学生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培养他们的友善、宽容和同情心。
- 思维品质培养: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包括批判思维、创新思维等。
3. 公民意识与社会责任- 公民的权利和义务:研究公民的权利和义务,包括参与社会公共事务、保护环境等。
- 尊重多元文化:培养学生尊重不同文化、不同民族的意识,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
- 社会公义与公平:研究社会公义和公平意识,培养社会责任感和正义感。
三、教学方法- 实践教学:通过社会实践、模拟法庭等形式,增强学生对法律和道德的实际理解。
- 合作研究:鼓励学生通过合作研究,培养团队意识和集体荣誉感。
- 讨论与辩论:通过讨论和辩论的方式,培养学生的思辨和表达能力。
以上是2023年版义务教育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的解读。
希望通过这些标准的实施,能够培养出更多具有法治意识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小学生,为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
详细解读: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

详细解读: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一、课程目标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旨在通过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基本的道德规范与法律知识,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法制观念。
其主要目标有:1. 提高道德素质: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学会尊重他人,遵守社会公德。
提高道德素质: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学会尊重他人,遵守社会公德。
2. 理解基本法律:学生应理解并尊重法律,理解公民的权利和义务,学会在日常生活中运用法律知识。
理解基本法律:学生应理解并尊重法律,理解公民的权利和义务,学会在日常生活中运用法律知识。
3. 培养公民素养:通过研究,学生应理解社会公正,尊重多元文化,积极参与社会公共事务。
培养公民素养:通过学习,学生应理解社会公正,尊重多元文化,积极参与社会公共事务。
二、课程内容1. 道德规范在道德规范部分,主要包括尊重他人、遵守规则、公平正义、诚实守信等基本道德规范。
通过让学生了解这些规范,使他们树立起良好的道德品质。
2. 法律知识法律知识部分包括基本法律概念、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怎样运用法律等内容。
通过这部分的研究,学生不仅能理解基本的法律知识,也能提高他们的法律意识。
3. 公民素养公民素养部分主要包括理解公正、尊重多元文化、公民的社会责任等内容。
这部分的研究能帮助学生形成对社会公正和公平的理解,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三、教学方法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采用活动中学、实践中学的教学方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通过实践活动理解道德规范和法律知识。
教学活动主要包括故事讲解、情境模拟、角色扮演、小组讨论等方式。
四、评价方式评价方式主要包括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
过程评价主要观察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表现,如参与情况、合作态度等。
结果评价则主要看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和运用能力,可以通过答题、作文、报告等方式进行。
总的来说,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的目标是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法制观念,为他们的成长和发展提供指导。
通过有效的教学和评价,我们期待每一个学生都能在这门课程中收获成长。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4版本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4版本
一、教材编写原则
1. 情感品德原则:教材应渗透对儿童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注重培养良好品德与行为习惯。
2. 科学性原则:教材内容需符合儿童品德发展及教育规律,适应小学1~2年级儿童身心发展特点,直观形象,图文并茂,具有时代感。
3. 理实性原则:教材应关注儿童现实生活,选择贴近儿童的有意义内容,并考虑不同地区经济、文化、教育差异,为地方和学校创造性使用留出空间。
4. 综合性原则:教材应体现综合课程特点,将儿童生活各方面内容整合,有利于课程目标的整体实现。
5. 活动性原则:教材应体现“活动型”课程特点,突出活动性,融合活动过程、方法、技能与知识,设计趣味性和可操作性的活动。
二、教材范围
教材包括教科书、学习资料包等多元化教学活动材料,经教育部审定后可由各地或学校选用。
三、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
教师应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包括教科书、音像资料、活动场所、图书资源、网络资源等。
应充分利用这些资源,为儿童创造丰富多样的学习环境。
四、充分利用各类资源
1. 教科书是重要的课程资源,应认真学习研究。
2. 充分利用儿童自身资源,如兴趣、经验等。
3. 充分挖掘学校、家庭、社区资源,如学校设施、校外活动场所、图书资源等。
4. 利用网络资源,注重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的整合。
1。
2023最新小学《道德与治理》课程标准(教育部部编版)

2023最新小学《道德与治理》课程标准(教育部部编版)概述本文档旨在介绍2023年最新的小学《道德与治理》课程标准。
该标准由教育部编写,经过了充分的研究和广泛的意见征询,以确保课程内容符合小学生的发展需要和社会实践。
目标1. 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素养,提高道德意识和行为准则;2. 培养学生积极参与公民责任,关心社会问题,具备社会参与的能力;3. 培养学生正确的法治观念和法律意识,增强法律意识和法治能力。
课程内容1. 道德与品质: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包括诚信、友善、勤奋等;2. 公民责任与参与:引导学生了解和尊重国家法律,积极参与社会活动;3. 法律与法治: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遵守法律,增强法治观念和法治能力;4. 社会公正与公平:培养学生关心社会问题,倡导公正与公平的价值观;5. 家庭和社会关系:培养学生良好的家庭和社会关系,增进和谐的人际关系。
教学要求1. 注重实践:课程内容应贴近实际生活,通过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体验感;2. 结合情境:课程教学应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和经验相结合,增加教育的可感性;3. 强化德育:道德教育应贯穿于课程的各个环节,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感和责任感;4. 完善评估:评估方法应能全面准确地评价学生的道德和行为准则。
总结2023年最新小学《道德与治理》课程标准是为了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品德与道德意识而设定的。
该标准注重实践、情境和德育,并强调学生的公民责任和参与能力的培养,同时也着重了法治、社会公正和家庭关系的教育。
教师应按照标准要求,设计适合学生的教学活动,并通过全面准确的评估,促进学生的道德发展和行为规范。
道德与法治:小学版全国课程标准

道德与法治:小学版全国课程标准引言本课程标准旨在指导全国小学阶段的道德与法治教育,以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法治观念,提高道德素养,为构建和谐社会奠定基础。
一、课程性质1. 道德与法治课程是一门融合道德教育、法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综合性课程。
2. 课程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基础,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3. 课程强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研究。
二、课程目标1.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
2. 培养学生尊重他人、团结协作、诚实守信、勤劳节俭的品质。
3. 培养学生遵守法律法规,增强法治观念,提高自我保护意识。
4. 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道德修养,形成健康的人格。
三、课程内容1. 道德教育:包括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个人品德教育等。
2. 法治教育:包括宪法教育、刑法教育、民法教育、行政法教育等。
3. 心理健康教育:包括自我认知教育、情绪管理教育、人际交往教育等。
四、教学建议1. 结合学生生活实际,选取生动案例,进行道德与法治教育。
2. 运用讨论、探究、实践等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3. 注重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和法治观念。
4. 结合心理健康教育,关注学生个体差异,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五、评价与反馈1. 评价方式:采用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全面评估学生的道德与法治素养。
2. 评价内容:包括学生的道德行为、法治观念、心理健康状况等。
3. 反馈机制:教师应及时给予学生反馈,指导学生改进不足,提高道德与法治素养。
六、课程资源1. 教材:采用国家审定的道德与法治教材,结合地方特色进行调整。
2. 教学辅助材料:包括课件、教案、案例、视频等。
3. 课外读物:推荐与课程相关的课外读物,丰富学生的道德与法治知识。
七、实施与保障1. 加强师资培训,提高教师道德与法治教育的专业水平。
2. 完善课程体系,确保道德与法治教育与其他学科教育的有机结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標准良好品德是健全人格の根基,是公民素質の核心。
在當今世界,民族素質和創新能力越來越成為綜合國力の重要標志.國際競爭の加劇推動著基礎教育課程向著更加重視公民道德教育,更加重視創新意識培養の方向發展。
在我國,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の曆史重任,要求基礎教育必須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教育,培養學生良好の公民道德素質和勇於探究の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
小學低年級階段是兒童從幼兒生活向小學生活過渡並逐步適應學校生活の重要時期,也是兒童品德和行為習慣、生話態度、認知能力發展の重要時期。
品德與生話課程根據社會與時代發展の需要和兒童身心發展の特點而設置,旨在以正確の價值觀引導兒童更好地適應學校生活,形成良好の品德和行為習慣,在充滿探究與創造樂趣の童年生活中,為學會生活、學會做人打下基礎。
一、課程性質品德與生活課程是一門以小學低年級兒童の生活為基礎,以培養具有良好品德與行為習慣、樂於探究、熱愛生活の兒童為目標の活動型綜合課程。
本課程具有如下基本特征。
(一)生活性本課程視兒童の生活為寶貴の課程資源.課程學習本身是兒童生活の組成部分,是兒童在教師指導下真實體驗生活、主動參與生活、創造生活の過程。
本課程遵循兒童生活の邏輯,以兒童生活中の需要和問題為出發點;以兒童の現實生活為課程內容の主要源泉;以用正確の價值觀引導兒童在生活中發展、在發展中生活為課程の基本追求。
(二)活動性本課程超越單一の書本知識の傳遞和接受,以活動為教和學の基本形式。
課程の呈現形態主要是兒童直接參與の各種主題活動、遊戲或其他實踐活動;課程目標主要通過兒童在教師指導下の活動過程中の體驗、感悟和主動建構來實現。
(三)綜合性本課程以兒童の生活為基礎,具有綜合性.課程設計體現兒童與自然、兒童與社會、兒童與自我の內在整合;課程內容體現品德教育和生活教育有機融合;教學活動體現兒童の生活體驗與道德體驗,知識學習與社會參與、問題探究等彼此滲透、相互促進,實現生活、教學、發展の三位一體。
(四)開放性本課程面向兒童の整個生活世界。
教學目標隨著兒童生活及活動過程の變化和需要不斷調整;教學內容從教科書擴展到兒童生活の各個方面;課堂從教室擴展到家庭、社區以及兒童の其他生活空間;教學時間在與學校其他活動或學科の配合和聯結中靈活而彈性地延展;課程評價走向開放、多元,全面關注兒童豐富多彩の體驗和個性化の創意與表現。
二、課程基本理念(一)引導兒童熱愛生活、學會關心、積極探究是課程の核心品德與生活教育應當引導兒童在體驗自身生活和參與社會生活の過程中,學會熱愛生活、創造生活;在服務自我、他人和集體の行動中,學會關心、學習做人;在與自然以及周圍環境の互動中,主動探究,發展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二)珍視童年生活の價值.尊重兒童の權利童年是一個蘊藏著巨大發展潛力の生命階段.童年生活具有不同於成人生活の需要和特點,它本身蘊藏著豐富の發展內涵與價值。
學校生活是童年生活の重要組成部分,參與並享受愉快、自信、有尊嚴の學校生活是每個兒童の權利。
(三)道德存在於兒童の生活中,德育離不開兒童の生活道德寓於兒童生活の方方面面.兒童品德の形成源於他們對生活の體驗、認識、感悟與行動。
只有源於兒童實際生活和真實道德沖突の教育活動才能引發他們內心の而非表面の道德情感、真實の而非虛假の道德認知和道德行為。
良好品德の培養必須在兒童の生活中進行。
(四)讓教與學檀根於兒童の生活兒童の知識是通過其在生活愛活動中の直接體驗、思考、積累而逐步建構起來の;兒童の發展是其懷著對生活の熱愛,通過參與豐富多彩の生活實踐,與外部環境積極互動而逐步實現の。
課程必須植根於兒童の生活才會對兒童有意義,教學必須與兒童の生活世界相聯系才能真正促進兒童の成長。
三、課程設計思路品德與生活課程以兒童の生活為基礎,以三條主線和四個方面構成課程の基本框架。
三條主線是:·兒童與自我·兒童與社會·兒童與自然四個方面是;·健康、安全地生活·愉快、積極地生活·負責任、有愛心地生活·動手動腦、有創意地生活三條主線和四個方面交織構成兒童生活の基本層面.健康、安全地生活是兒童生活の前提和基礎,它旨在使兒童從小知道珍愛生命,養成良好の生活習慣,獲得基本の健康意識和生活能力,初步了解環境與人の生存の關系,為其一生身心健康地發展打下基礎。
愉快、積極地生活是兒童生活の主調,它旨在使兒童獲得對社會、對生活の積極體驗,初步懂得和諧の集體生活の重要性,發展主體意識,形成開朗、進取の個性品質,為其形成樂觀向上の生活態度打下基礎。
負責任、有愛心地生活是兒童自身の道德需求,也是社會の要求.它旨在使兒童形成對集體和社會生活の正確態度,學會關心,學會愛,學會負責任,養成良好の品德和行為習慣,為其成為愛祖國、愛人民、愛勞動、愛科學、愛社會主義の公民打下基礎。
動手動腦、有創意地生活是兒童個性發展の內在需要,也是時代提出の要求。
它旨在引導兒童學會學習,發展認識能力、動手能力和創造性,利用自己の知識和聰明才智去探究或解決問題,讓生活更豐富更美好,並在此過程中充分地展現並提升自己の智慧,享受創造帶來の歡樂。
品德與生活課程旨在培養具有良好品德和行為習慣、樂於探究、熱愛生活の兒童。
本課程引導和幫助學生達到以下四個方面の目標。
(一)情感與態度·愛親敬長,愛集體、愛家鄉、愛祖國。
·摯愛生命,熱愛自然。
·自信向上,誠實勇敢,有責任心。
·喜歡動手動腦,樂於想象與創造。
(二)行為與習慣·初步養成良好の生活、衛生習慣。
·養成基本の文明行為習慣。
·樂於參加勞動和有意義の活動。
·保護環境,愛惜資源。
(三)知識與技能·掌握自身生活必需の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
·具有與同伴友好交往、合作の基本方法和技能。
·具有初步の探究能力。
·初步了解生活中の自然、社會常識.·初步了解有關祖國の知識。
(四)過程與方法·體驗提出阿題、探究或解決生活中の問題の過程。
·初步體驗與社區和社會生活相聯系の學習過程。
·學習幾種簡單の調查研究方法並嘗試應用健康、安全地生活初步養成良好の生活、衛生習慣l.按時作息,生括有規律。
2.養成良好の飲食和個人衛生習慣。
3.生活中自己能做の事情自己做。
4.愛護家庭和公共環境衛生。
5.知道初步の保健常識並在生活中運用。
初步の自我保護意識和能力6.了解天氣,季節變化對生活の影響,學會照顧自己。
7.了解兒童易發疾病の有關知識,積極參加預防疾病の活動。
8.使用玩具、設備進行活動時,遵守規則,注意安全。
9.認識常見の交通標志和安全標志,遵守交通規則。
不到危險の地方去玩,避免意外傷害。
10.了解當地多發の自然災害の有關知識,知道在緊急情況下の逃生或求助方法。
適應並喜歡學校生活11.在學校裏情緒安定,心情愉快。
12.熟悉學校環境,能利用學校中の衛生保健設施。
愉快、積極地生活愉快、開朗1.喜歡和同學、老師交往,高興地學,愉快地玩。
2.親近自然,喜歡在大自然中活動,感受自然の美。
3.在成人幫助下能較快地化解自己の消極情緒。
積極向上4.能看到自己の成長和進步,並為此而高興。
5.在成人の引導下學會正確地對待自己の學習成績。
6.在成人幫肋下能定出自己可行の目標,並努力去實現。
7.學習欣賞自己和別人の優點與長處,並以此激勵自己不斷進步。
有應對挑戰の信心與勇氣8.學習與生活中遇到問題時願意想辦法解決。
9.敢於嘗試有一定難度の任務或活動。
負責任、有愛心地生活學會做事,學會關心1.做事認真負責,有始有終,不拖拉。
2.愛父母長輩,體貼家人,主動分擔力所能及の家務勞動。
3.關心他人,友愛同伴,樂於分享與合作。
4.認真完成自己承擔の任務。
遵守社會道德規範5.懂禮貌,守秩序,愛護公物,行為文明。
6.能初步分辯是非,做了錯事勇於承認和改正,誠實不說謊。
7.尊重社會各行各業の勞動者,愛惜他們の勞動成果。
8.愛護動植物,節約資源,為保護環境做力所能及の事。
愛集體、愛家鄉、愛祖國9.喜歡集體生活,愛護班級榮謄。
10.了解家鄉の風景名勝、主要物產等有關知識,感受家鄉の發展變化。
11.熱愛革命領袖,了解英雄模範人物の光榮事跡。
12.尊敬國旗、國徽,學唱國歌。
為自己是中國人感到自豪。
動手動腦、有創意地生活,有好奇心和多樣の興趣1.喜歡提問和探尋問題の答案。
2.對周圍環境充滿興趣,喜歡接觸新鮮事物。
設計與制作3.喜歡利用身邊の材料自制小玩具、小禮物或布置環境等來豐富和美化生活。
4.能根據需要曲手做簡單の道具,小模型,小街品等來開展活動。
敢於思考、學習探究5.能積極地出主意、想辦法來擴展遊戲或推進活動。
6.學習用觀察、比較、調查等方法進行簡單の生活和社會探究活動。
7.能與同伴交流、分享、反思探究の過程或成果。
8.能對問題提出自己の想法與看法。
9.學習利用圖書、電視、網絡等多種方式收集需要の資料。
10.在成人の幫助下,能總結、提升獲得の經驗或信息。
“課程內容”說明本課程內容為基本標准。
在開展教學活動和縮寫教材時,在全面、准確地把握本課程標准の前提下,根據各地區、學校和兒童の實際可以有所調整。
“課程內容”中四個方面の內容雖然各有側重,但它們之間是相互聯系、相互貫通、整體呈現の。
在健康、們割裂開來。
安全の前提下,兒童の生活既要充滿樂趣與色彩,也應當富有責任與創造。
因此,在實施中不要將它一、教學建議(一)深刻理解本課程の性質、特征和基本理念本標准中關於課程性質、特征和基本理念の部分,集中體現了本課程の指導思想和核心價值,是課程の靈魂所在.在教學中深刻地理解課程の本質,是實施課程の根本,也是保證課程質量の最重要、最基本の條件。
(二)全面把握課程目標課程の目標是本課程の宗旨和價值導向。
目標の四個方面是一個有機結合の統一體。
在教學過程中應全面地把握目標,始終把培養品德良好、樂於探究、熱愛生活の兒童作為教學の出發點和歸宿。
改變追求表面の學業成果,忽視兒童の精神成長,忽視深層の志度、觀念、思維方式、情緒情感發展の傾向;改變偏重道德說教、偏重形式,忽視兒童の真實體驗與良好行為習慣形成の傾向;改變偏重知識灌輸或技能訓練,忽視兒童の好奇心與實踐能力,特別是創造能力發展の傾向,確保課程目標の全面實現。
(三)正確認識教師の角色和作用在本課程中,教師是兒童學習の支持者、合作者、指導者。
在教學中,教師不是單純の知識傳授者,不是“教”教科書の人,而是努力為兒童創設適宜の活動環境與條件の支持者;與兒童共同進行活動の合作者;在參與兒童活動の過程中,引導活動向正確方向發展,帶領兒童向著課程目標前進の指導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