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60年代后美国青年反文化运动对我国的启示
自由、叛逆和憧憬——从电影《发胶明星梦》看美国60年代“反文化运动”
就运动本身而言 , 它包涵以下 几方 面内容 : ( 1 ) 民权 运动 ; ( 2 ) 反战和平运 动; ( 3 ) 文化反抗 运动 ,即以青
年学生 为主体 的,反抗一切现存文化的运动。 美 国是一个典型的移 民国家 , 西方人文主义传统深 刻 地影响着美 国。 人文主义的核 心是 以人为 中心来 考 察 自然 、字宙及人类社会 的发展 ,强调人的 自南 、
视 赍选秀 节 目一夜成名 的胖女 孩翠西 的励志 故事。
切抗议运动 , 既包括校 园民主运动 、 妇女解放运动 、
黑人 民权运动 、 反 战和平运动 、 环境 保护运 动、同 性恋者权利运动等方面的 ‘ 政治革命 ’ ,也包括摇
滚乐 、 性解 放 、吸毒、嬉皮文化 ,及神秘主义和 自 我主义的复兴 等方 面的 ‘ 文化革命 ’ 。 ”其主体 是来 自中产阶级的 白人青年 。而翠西无
好未来的憧憬 :
Th e r e’ s a d r e a m i n t h e l f l t u r e Th e r e’ s a s t l ’ u g g l e t h a t we h a v e y e t t o wi n An d t h e r e’ p r i d e i n my h e a r t ‘ Ca u s e 1 k no w whe r e I ’ m g o i n gy e t I d 0
的独特 。
关键词 : 《 发胶 明星梦 》 ;反文化运动 ; 自由;叛逆 ;幢憬 中图分类号 :K7 1 2 文献标识码 :A
2 0 0 7年 7月 ,新 版电影 《 发胶明星梦 》在全
球上 映 ,赢 得过 亿美元票房 。《 发胶 明星梦 》原是 1 9 8 8 年拍摄 的歌舞 片 , 讲述 了上世纪 6 0年代 囚电
从社会异常行为角度反思20世纪60年代美国的反文化运动的开题报告
从社会异常行为角度反思20世纪60年代美国的反文化运
动的开题报告
20世纪60年代美国的反文化运动是20世纪60年代末期和70年代初期的一种社会现象,此时期的时政和文化标志着自由主义、民权运动和日趋繁荣的经济状况。
反文化运动概念为强自订立的集体行为范式,反对和破除当时的文化和价值观,并力图建立一种新文化。
虽然这一运动包括多个方面,但从社会异常行为角度来看,反文化运动显然不同寻常,是一种非正常行为。
反文化运动使得社会变得非常动荡。
他们抵制的是美国社会万事万物的根源,而且提出了一些比较新颖的景点。
这个运动涵盖各个方面,包括性行为解放、平等、和平主义等等。
这一运动的成员携起手来,声称反对父权制度,打破婚姻家庭权威,赞成独立自主的生活方式。
同时,他们也对传统的歧视和压迫形式提出反对,声称保护性和生殖健康权利,推崇探索和创造的精神,反对资本主义和工业化。
反文化运动的行为非常极端,因此促进学者们对于社会异常行为的讨论。
这个运动具有强烈的反系统性体现,他们拒绝那些规范、社区、家庭和社会等制约自由的体系。
反文化运动的重要性在于实践了人们对任意、民主、平等和爱的追求,体现了社会变革的潜力以及社会变化的特性。
但反文化运动所提倡的自由、平等和爱等价值观也引发了许多质疑。
这些行为被看作是极端非常的甚至有些反理性。
然而,在运动的过程中,也诞生了许多有用的细分行动,例如环保运动,也有助于整个社会的发展。
总的来说,反文化运动虽然在某些方面过于极端,但是也为当今的社会发展提供了许多不可或缺的参考意义,对于我们正视社会异常行为问题、创造健康社会生活有着极大的启示意义。
简述美国反文化运动
简述美国反文化运动美国反文化运动(Counterculture movement)是指20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在美国兴起的一股文化、社会和政治运动。
这一运动的特点是对社会传统价值观和权威体制的质疑和拒绝,提倡自由、平等和反对战争。
美国反文化运动以青年人为主要参与者,通过音乐、服饰、文学、电影和艺术等手段展现出来,影响了当时的社会风气和未来的文化发展。
美国反文化运动的兴起与当时的社会环境密切相关。
20世纪60年代,美国社会正在发生巨大的变革。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冷战的紧张局势,种族歧视和社会不公平等问题都使得美国社会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分裂和紧张。
随着经济繁荣和大众媒体的普及,年轻人开始对传统的社会价值观和道德观念产生怀疑,他们渴望自由、平等和和平。
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美国反文化运动迅速兴起,成为当时社会的一股强大力量。
美国反文化运动以音乐为主要表现形式,其中摇滚乐是反文化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乐队如披头士乐队、滚石乐队、门与清、吉米·亨德里克斯等都成为了反文化运动的象征人物,他们的音乐词曲都传达了反传统、反战争、追求自由和平等的思想。
狂热的歌迷和大型音乐节如伍德斯托克音乐节等都成为了反文化运动的重要活动。
美国反文化运动还通过服饰、文学、电影和艺术等形式来表达其观点。
一些知名的作家如杰克·凯鲁克、威廉·斯蒂里特、汤姆·罗宾斯等都以他们的作品反映了反文化运动的思想。
电影如《美国拳王》、《骑马与炸药》等也展现了当时的反文化氛围。
艺术家安迪·沃霍尔则以他标志性的波普艺术成为了反文化运动的代表性人物之一。
美国反文化运动的影响持续至今。
在70年代初,反文化运动的主张逐渐被社会所接受和采纳。
一系列社会政治改革如种族平等、性别平等、环境保护等都受到了反文化运动的影响。
反文化运动的一些价值观念如追求自由、平等和和平等也成为了当代社会的宝贵财富。
美国反文化运动以其反传统、反战争、追求自由和平等的思想,成为了20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的一场社会革命。
简述美国反文化运动
简述美国反文化运动美国反文化运动是20世纪60年代末期至70年代初期在美国兴起的一股社会运动,与当时的主流文化形成鲜明对立,强调反对传统的权威、军事工业复杂体以及社会的种种束缚。
该运动涵盖了广泛的领域,包括音乐、文学、艺术、电影、时尚等。
它不仅在美国产生了深远影响,也深刻地影响了全球的文化与社会。
美国反文化运动的起源可以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的嬉皮士运动和社会主义学生联会,但真正发展壮大是在60年代后期的越战时期。
当时,越南战争及其带来的社会剧变使很多年轻人开始对传统价值观持怀疑态度,他们开始质疑政府、媒体和权威体制,表达自己对战争、种族歧视、性别不平等和环境问题的愤怒。
音乐是美国反文化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当时的音乐,如摇滚乐、嬉皮士音乐和蓝调,表达了年轻人反对战争和社会不公的各种情绪。
动荡的社会氛围激励了很多音乐人以及乐队去创作和表演,例如披头士乐队、鲍勃·迪伦、吉米·亨德里克斯和卡特·史蒂文斯等。
这些音乐家以他们的音乐和歌词与当时的年轻人建立了深厚的共鸣,成为运动的象征和发声器。
文学和艺术在美国反文化运动中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许多作家和诗人通过他们的作品探索了自由、性解放、意识扩展和对抗社会不公。
其中包括艾伦·金斯堡、杰克·凯鲁亚克、汤姆·罗宾逊、魏尔德·阿拉考夫和伊凡·艾克曼等。
他们的作品鼓励人们寻找自由和自我实现,并对社会问题提出了批判性的观点。
电影也是美国反文化运动的一个重要方面。
在这个时期,独立电影制片公司崛起,它们的作品减少了对商业化和传统故事结构的依赖,更加关注社会问题和个人经验。
这些电影通过新的电影语言和另类的故事叙述方式,传达了大众不能接受的观点和价值观。
著名的电影包括《现代启示录》、《秘密生活的达戈》和《黄昏之旅》等。
除了音乐、文学和电影,时尚和社会活动也成为美国反文化运动的一部分。
年轻人开始穿着与主流社会不同的服装,表达他们的个性和对传统价值观的拒绝。
简述美国反文化运动
简述美国反文化运动美国反文化运动(Counterculture Movement)是在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兴起的一场社会运动,它对美国社会、文化和政治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这场运动涉及到对传统价值观的挑战,以及对政治和社会制度的批判。
在这场运动中,年轻人成为了主要的参与者,他们试图推动社会的变革和创新。
以下将简要介绍美国反文化运动的特点、影响以及其背后的原因。
美国反文化运动的特点主要包括对传统价值观的挑战、对权威和权力的怀疑,以及对社会制度的批判。
这场运动的参与者主要是年轻人和学生,他们拒绝接受传统的道德观念和社会规范,追求自由和个性的表达。
他们倡导和平与爱,反对战争和暴力,提倡性解放和精神自由。
美国反文化运动的代表性符号包括持续的和平示威、嬉皮士(Hippie)文化、民权运动等。
在政治上,美国反文化运动与民权运动、反战运动等并肩而行,成为了当时政治社会变革的主要力量之一。
他们对美国在越南战争中的介入提出了强烈的反对,坚持和平抗议、反战游行等各种形式的活动。
他们希望通过自己的声音和行动来推动政府对外政策的改变,以及对社会制度的改革。
在文化上,嬉皮士文化成为了美国反文化运动的代表性符号之一。
嬉皮士主张追求内心的平静和自由,拒绝物质主义和功利主义的生活方式。
他们追求和平、爱与和谐,通过音乐、艺术和生活方式来表达自己对社会现状的不满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音乐、文学、电影等艺术形式成为了他们表达自己观点和意识形态的主要渠道。
美国反文化运动对美国社会、文化和政治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这场运动加速了美国社会的变革和创新。
它促使人们重新审视传统的价值观和社会规范,呼吁人们对自由、和平、平等和个性的重视。
这场运动推动了美国的政治变革。
他们的反战抗议活动最终促使了美国政府对越战政策的调整,提高了公众对战争的批判意识。
这场运动促进了美国文化的多元化和开放。
嬉皮士文化的传播和影响,使美国社会更加开放和包容,促进了各种民间文化的兴起和传播。
简述美国反文化运动
简述美国反文化运动美国反文化运动是20世纪60年代兴起的一股社会文化运动,它挑战了主流文化和传统价值观。
这场运动涉及音乐、艺术、文学、政治、性别和种族议题,深刻地改变了当时美国社会和文化的面貌,对世界各地的社会运动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反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包括披头士乐队、鲍勃·迪伦、吉姆·莫里森等知名人士,他们成为了这场运动的标志性人物。
反文化运动的起源可以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末期和60年代初期,这一时期是美国经济繁荣、社会秩序相对稳定的年代。
许多年轻人开始质疑传统道德观念、宗教信仰和政治体制,他们渴望寻找新的生活方式和社会秩序。
这一时期的社会变革也为反文化运动的兴起提供了土壤。
音乐是反文化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摇滚乐成为了这场运动的代表音乐。
音乐家们在歌词和表演中表达对当时社会现状的不满和对自由、平等的追求。
披头士乐队、鲍勃·迪伦、吉姆·莫里森等音乐界的知名人士,以其反叛的态度和前卫的音乐风格成为了反文化运动的代言人。
艺术也是反文化运动的重要表现形式。
抽象画家杰克逊·波洛克和安迪·沃霍尔等艺术家在他们的作品中传达了对传统美术观念的挑战,他们追求新的艺术语言和方式,通过艺术表达对社会现象的思考和反思。
文学作品也在反文化运动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肯·凯西的《骑风者》、艾伦·金斯伯格的《超文艺心灵探索》等作品通过对社会现实的描绘和批判,反映了这一时期年轻一代对社会发展和政治体制的不满。
政治活动也成为了反文化运动的一部分。
在越战时期,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反对政府的战争政策和社会不公,他们通过示威游行和抗议活动表达了对政府的不满和对和平的追求。
这一时期的“和平与爱”的口号成为了反文化运动的标志。
性别和种族议题也是反文化运动的重要内容。
在这场运动中,女性和少数民族开始发声争取平等权利,他们对传统的家庭模式和社会规范提出质疑,主张性别平等和种族和谐。
简析20世纪60年代美国反主流文化运动_张希民
20世纪60年代美国爆发了青年大规模的反主流文化运动,青年们以各种方式攻击美国社会的主流文化以及社会规范,企图实践他们创造新的社会、新的生活方式的理想。
这场运动虽然持续时间不长,但对美国社会和文化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
反主流文化运动因何而发?采取哪些方式?对美国社会产生哪些影响?本文简单予以剖析。
一20世纪60年代的反主流文化运动是“一场紧缺时代的传统文化与丰裕时代新文化的文化内战”。
二战后,美国经历了经济繁荣的黄金时期,50年代经济高涨的强劲势头一直持续到60年代,人民的生活水平大大提高,60%的美国人跨入了中产阶级的行列。
美国的经济实力和繁荣程度举世无匹。
经济的发展促进了消费水平的提高。
二战结束时,美国国民年人均消费为1350美元,1960年达到1824美元,增长了35%。
到1956年,81%的美国家庭有了电视,96%的家庭有电冰箱, 67%的家庭有真空吸尘器,89%的家庭有洗衣机。
生活水平的节节上升和社会强有力的消费导向,迅速改变了美国人的生活态度与生活方式,无限度地追求物质享受和超前消费蔚然成风,二战后的美国已是一个完全成熟的消费社会。
“婴儿潮”一代是“丰裕社会”的宠儿。
战后美国出现了历史上生育高峰——“婴儿潮”,二战结束到50年代末,美国大约有4000万人降生,占全国人口的20%。
“婴儿潮”一代基本上是在电视机前、在成堆的玩具中享受着电烤箱和微波炉食品长大的一代,被置于前所未有的充满纵容与溺爱的家庭环境中。
历经大萧条时代的父辈,竭尽所能给予自己的子女物质上的满足。
60年代,“婴儿潮”一代大多进入青年。
年轻人追逐新潮的特点,使他们不仅仅被动地适应市场,接受商品,而且还创造时尚,甚至领导商品消费的新潮流,一种新的青年文化悄然形成。
汽车、电视、唱片、摩托车、时髦服饰、流行音乐,都成为青年文化的组成部分。
它以对消费和享乐的追求不断冲击着强调节俭、自律的传统价值体系,“资本主义新教伦理”趋于瓦解:人们不再认为勤俭持家是美德,劳动与积累不是目的,只是消费的手段,享乐才是根本。
简述美国反文化运动
简述美国反文化运动美国反文化运动是20世纪60年代末期至70年代初期在美国兴起的一场社会运动,该运动主要以年轻人为主体,反对当时传统社会的道德观念、政治体制和文化价值,试图通过和平与爱的方式改变社会。
这场运动被视为对当时社会的一次挑战,对美国的文化和政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美国反文化运动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上世纪50年代的嬉皮士(Hippie)运动和爵士乐音乐文化,这些起初只是小众群体的文化活动,后来逐渐发展成为一股具有社会影响力的力量。
60年代末期,随着美国社会的经济繁荣和政治紧张局势的加剧,以及大规模的越南战争持续进行,年轻人们开始对现有社会秩序产生怀疑和不满。
美国反文化运动的核心特点是对传统权威和道德标准的质疑,以及对个人自由和个人意识的追求。
反文化运动主张反抗社会给予的限制和束缚,支持爱、和平、平等、自由的理念,并提出了一系列新的文化和生活方式。
该运动所涉及的领域非常广泛,包括音乐、时尚、艺术、文学、性解放、吸毒等。
音乐成为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民谣、摇滚乐和嬉皮士音乐成为代表性的音乐类型,通过歌词和声音表达了反文化思潮和对社会的不满。
时尚和艺术也成为了表达个性和自由的重要方式,引导了新的时尚潮流和创作风格。
美国反文化运动还为性解放和同性恋权益的争取做出了重要贡献。
当时的年轻人要求摆脱压抑的性观念,提倡性自由和平等。
这为后来的性解放运动和LGBTQ+权益运动奠定了基础。
美国反文化运动还对政治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由于运动的言论自由和和平抗议活动,60年代末期至70年代初期是美国历史上社会动荡的时期之一。
年轻人们对越南战争的反对、对种族歧视的谴责以及反对政府对草药的管制等问题,都引发了大规模的示威和抗议活动,这最终促使政府进行一系列的改革。
美国反文化运动也面临着许多挑战和批评。
一些人认为运动的过度追求个人自由和纵容草药滥用等行为对社会造成了负面影响,而且运动的和平主义和自由爱的理念也被一些人批评为过于理想主义和不现实。
简述美国反文化运动
简述美国反文化运动美国反文化运动是20世纪60年代在美国兴起的一场大规模社会运动,对整个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场运动涉及到了文化、政治、社会和意识形态等方方面面,它的主要目标是反对传统的价值观和社会规范,并呼吁个人自由、和平以及人类的真实与坦诚。
这场运动的起源可以追溯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美国社会。
通过战争的经历,人们开始对传统的价值观产生质疑,对战争的残酷性和无意义感到失望,他们希望通过一种新的方式来重新定义自己和社会的标准。
反文化运动的象征性事件可以追溯到1964年的伯克利校园里的自由演讲运动。
这场运动开始于一次抗议校方限制学生在校园内自由发表演讲的集会,最终演变成了大规模的社会运动,呼吁个体主义和政治改革。
此次抗议活动奠定了反文化运动的基础,以及与当时其他反叛运动的联系。
在这场运动中,青年学生是最主要的参与者。
他们对传统社会的规范和权威发起了强烈的挑战,并提出了一些新的思想和理念。
他们反对战争、种族歧视、性别不平等和核武器,并呼吁更多的个人自由和政治改革。
他们也注重环境保护,拒绝使用化学制品和人工材料,主张实现自然和谐。
音乐和艺术是这场运动的重要表现形式和媒介。
嬉皮士文化的兴起和摇滚乐的流行成为青年们表达自我和反抗传统社会的重要方式。
披头士乐队、鲍勃·迪伦和吉米·亨德里克斯等音乐人成为运动的象征,并通过他们的音乐和歌词传达反文化的理念和态度。
反文化运动还涉及到了性革命。
青年们对传统的婚姻和性行为观念提出了挑战,并倡导开放的性关系和性解放。
这种对传统道德的反叛引发了保守派的强烈反对和争议,但也为后来的性解放运动奠定了基础。
美国反文化运动对整个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挑战了传统的价值观和社会规范,鼓励人们重新思考自己和社会的立场。
它为个人自由、和平、环境保护和性解放等议题提供了平台,并为后来的民权运动、女性解放运动、环保运动等社会运动奠定了基础。
尽管这场运动并没有在政治上实现所有的目标,但它为美国社会带来了一系列的变革和创新,使美国成为当今世界上最具多元化和包容性的社会之一。
简述美国反文化运动
简述美国反文化运动美国反文化运动,又称为“嬉皮文化”或“反主流文化”,是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末期在美国兴起的一场文化革命。
这场运动挑战了当时社会的传统价值观念,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变革,对后来的美国文化乃至世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美国反文化运动的兴起源于美国社会的种种问题和矛盾。
60年代初期,美国社会仍然受到严格的道德和行为规范的约束。
当时的社会价值观念普遍保守,对性、种族、宗教及政治等议题存在较大的禁忌。
而在这个传统价值观念框架下,一些美国人对这种保守的社会风气感到不满,开始探索新的生活方式。
越南战争和民权运动也加剧了美国社会的紧张局势,使得人们对政府和社会制度提出质疑。
在这种背景下,一批年轻人开始站出来,积极参与并推动反文化运动的兴起。
他们主张自由、平等和和平,拥护个性和多样性,反对战争和歧视,拒绝生活在传统的社会规范中。
这些年轻人被称为“嬉皮士”,他们通过各种方式表达对传统观念的反叛,包括服饰、音乐、艺术、文学、性自由、非暴力抗议等等。
音乐是美国反文化运动中最重要的一部分。
摇滚乐成为了反文化运动的代表音乐,从布鲁斯、迪克西兰、民谣音乐到现代摇滚乐,这些音乐形式在当时都被视为“叛逆”的象征。
乐队比如披头士乐队、滚石乐队、鲍勃·迪伦等也成为了这场运动的代表人物。
他们的音乐和歌词传达了反文化运动者的观念和情感,激励了一代年轻人的追求自由和梦想。
除了音乐,文学和艺术也对美国反文化运动有着深远的影响。
“嬉皮诗歌运动”通过诗歌形式诠释了反文化者对社会矛盾的关切和对自由的追求。
文学作品作家比如肯·凯西的《麦田里的守望者》、亨利·米勒的《销魂的世代》等作品,都反映了当时社会底层人民对现实社会的不满。
而在艺术方面,一些画家和雕塑家也通过他们的作品表达了对传统观念的质疑,对个性和自由的追求。
美国反文化运动的影响不仅仅局限于音乐、文学和艺术,它还激发了年轻人的政治参与。
反文化运动者积极参与了抗议活动,如和平游行、民权运动等,表达对越南战争和种族歧视的不满。
20世纪60年代西方学生运动社会影响
20世纪60年代西方学生运动的社会影响摘要:20世纪60年代西方社会爆发了一场旨在改变资本主义现代文明的学生运动,青年学生以自由主义为信条,试图摆脱理性的枷锁,批判现代文明对人性的压抑。
运动中青年学生以自己独特的方式给予社会以启迪,西方社会以此为契机通过自身的调整而实现了进一步的发展。
60年代的青年学生运动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塑造了一个多元化的文化类型,在后来社会的发展过程中刻下了抹不去的“痕迹”。
关键词:学生运动;理性危机;文化批判;社会转型中图分类号:g5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2)09-0000-0120世纪60年代在西方现代史上是一个不平凡的历史时期,欧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爆发了此起彼伏的学生运动。
这是西方资本主义社会在二战之后所经历的最严重的一次大危机,左右这次危机的是一群还未真正走上社会的青年学生。
他们波澜壮阔的行动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促成了众多国家政策的调整和社会运动的开展,开创了一个多元化的时代,给“后现代文明”刻下了明显的痕迹。
一、“60年代”资本主义社会的理性危机和文化批判60年代西方社会的学生运动不是产生于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而是源于资本主义社会的理性危机和文化批判。
战后经济的飞速发展,很好地愈合了战争对各国的创伤。
在美国1950至1973年间,总的物质生产即经过价格变化调整的国民生产总值,以每年约3.75%的速度增加。
可以说60年代的学生运动发生在经济形势异常美好的时期,然而在思想文化领域青年学生却找到批判的对象,那就是整个异化了的现代文明社会。
随着资本主义社会从二战的浩劫中获得重生之后,整个社会的发展极大地刺激了人们的欲望,原本就没有过多少坎坷经历的青年学生根本就不会像他们的父辈一样懂得珍视现实的美好生活,在他们眼里整个异化了的现代文明社会根本就是“不得好死”。
战后经济的发展虽然丰富了人们的物质生活,但同时也加剧了整个资本主义社会的不平衡,特别是明显落后于经济发展的思想文化和价值观念,对资本主义社会异化现象的极度不满使青年学生的思想开始躁动不安。
简述美国反文化运动
简述美国反文化运动美国反文化运动是20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在美国兴起的一股大规模的社会运动,主要由年轻人组成,对传统的社会价值观和文化规范进行了激进的批判和拒绝。
这股运动以自由、个性、和平、反权威为核心价值观,强调个人对生活的掌控和对社会不公正的反抗。
该运动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对20世纪后半叶的社会变革产生了重要影响力。
美国反文化运动的起源可以追溯到20世纪40年代末50年代初的“垮掉的一代”(Beat Generation)。
在这个时期,一批年轻的自由主义者和知识分子开始崇尚非主流文化,这反映了他们对当时社会中习俗和精神世界的怀疑。
他们通过与主流文化相抵触,寻求个人解放和自我实现。
到了20世纪60年代,美国社会发生了许多变革,如民权运动、越战抗议、性革命等等,这些事件推动了反文化运动的进一步发展。
年轻人开始批判和拒绝传统的社会与道德规范,要求人们追求个人的自由和自我实现。
他们对于权威和机构的怀疑,以及对社会不公正的愤怒,催生了一系列的抗议活动和行动。
美国反文化运动的象征之一是嬉皮文化。
嬉皮文化以拒绝现代社会的物质主义价值观为核心,追求心灵自由、亲近大自然、倡导和平与爱。
嬉皮士通过音乐、诗歌、艺术和嬉皮服饰等表达自己对世界的批判和对个人自由的追求。
他们主张和平反抗战争,倡导性解放和平等权利,并致力于推动社会变革。
反文化运动还抬头了女性主义运动,强调女性在社会、政治和经济领域的平等地位。
女性主义者要求平等的工作、教育和家庭权利,呼吁反对男性主导的权力结构。
这一运动的影响深远,推动了女性在各个领域的地位的提高,并为后世的社会变革起到了重要的催化作用。
美国反文化运动还涉及到一系列的反对和抵抗,例如黑人权利运动、性解放运动、社会主义运动等。
这些运动共同诉求社会更加平等、开放和包容,他们对抗新自由主义的市场经济和对权威的批判,展示了不同群体共同追求公正和自由的力量。
美国反文化运动也面临了许多问题和挑战。
美国反文化运动
美国反文化运动【摘要】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到70年代初,美国发生了一场以青年为主体的反文化运动,运动建立了一套与主流文化格格不入的生活方式,波及到社会文化的多个领域,影响至今。
本文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采用了社会史的一些理论和方法,结合大量的文献资料,对这场运动的根源、发展、衰亡原因及影响进行了探讨,得出结论认为:除越战、社会动荡等显而易见的原因外,60年代的美国社会正处于由工业社会向后工业社会的转型时期,社会结构面临调整,青年人的反抗是资本主义发展中一般矛盾与美国60年代的特殊矛盾相激化的结果;反文化运动经历了从不为人知到传遍世界,从地下活动到公开狂欢,从理想主义到彻底放纵的发展过程;但是在短暂的高潮过后,由于反文化运动自身的局限性,由于70年代初美国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化,运动走向了衰亡;反文化运动不仅在最明显的意义上影响着美国人的衣着打扮,音乐与毒品的使用,在更深的层次上还影响了美国人的婚姻家庭观和价值观念。
更多还原【Abstract】Between the mid and late term of the 1960s and the early term of the 1 970s,in the United States happened the Counter-culture, based on the youth and propagated on a very wide scale. The Counter-culture established a set of life style opposite to the main-stream culture of America, and even hasgreat effects nowadays. The article directed by historical materialism, adopts some theories and methods of social history, combines a great many academic documents, inquires into the origin, development and decline of the Counter-culture. Hence, I make conclusion: Besides Vietnam War, social upheaval and some other obvious reasons, American society experienced a revolutionary period from industrial society to post-industrial society in the 1 960s,so that American social structure needed regulation. Young people’s rebellion resulted from hot dispute between capitalism common contradiction and American special contradiction. The Counter-culture got a development procedure from little known to complete self-indulgence. However, after its brief peak, the Counter-culture came to be weak for its own limitation and American political and economical condition in the early seventies. The Counter-culture not only takes great effect on American clothing, music, and illegal drug use, but also on American marriage, family and value views at much deeper levels. Shi Xiao-ling Directed by Gao Fang-ying 更多还原提起“反文化”(counter-culture)一词,人们会很自然地联想起美国60年代的摇滚乐、吸毒、性反常、堕胎、裸奔等迷恋怪癖和追求荒诞的嬉皮文化,以及嬉皮士们在纽约中央公园、旧金山金门公园和纽约郊外伍德斯托克(Woodstock)的昼夜狂欢,及至以后的“政治正确”(political correctness) 、多元文化(muti-culture)及其对主流文化的挑战。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的美国青年反文化运动
论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美国青年的反文化运动010911121 刘健红摘要:在20世纪60年代,美国青年以各种方式攻击美国的主流文化以及社会的规范。
这一运动发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国际因素也有国内环境影响,其表现方式也是及其多样,并且这场激进的运动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青年反文化运动 60年代嬉皮士反文化运动是指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发生在美国社会的一切抗议运动,运动的主体是青年们。
它既包括校园民主运动、妇女解放运动、黑人民权运动、反战和平运动、环境保护运动、同性恋权利运动等政治方面的“革命”,也包括摇滚乐、性解放、吸毒、嬉皮文化及神秘主义、自我主义的复兴等方面的文化“革命”。
有人将这场运动称为“嬉皮士运动”或“美国的文化革命”,而探究美国的这场反文化运动之所以能如火如荼的展开是与其国际国内背景离不开的。
一、反文化运动的背景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美国是建国以来最不稳定的时期之一,与苏联的冷战、越南战争泥潭的深陷、约翰·肯尼迪总统的遇刺、国内民权运动的兴起以及社会转型过程中发达工业社会对人性的压抑、基督教新教伦理精神的衰落等问题。
这一系列的问题加剧了青年人对国家和社会的不满,尤其是在1963年肯尼迪遇刺身亡之后,使人们的梦想破灭。
并且对于从1964年起的越南战争,很多年轻人是及其厌恶的,在他们看来国家的想法就是把他们从学校直接送向战场。
所以对这一代的年轻人来说,越战和征兵是最令人恐惧的事情。
因此反文化运动的爆发与越战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正是在1968年美国更深入地卷入越战之后,反文化运动才发展至高潮的。
20 世纪50年代中期以来,在马丁·路德·金为代表的民权运动领袖领导下,美国黑人以非暴力的方式,对美国的种族歧视与隔离制度展开了广泛的斗争,并取得了一系列立法上的成果。
然而法律上的平等并不代表事实上的平等,在教育、住房、就业与社会保障等方面,黑人并没有得到太多的实惠。
到20世纪60年代中期,美国黑人运动从非暴力群众行动直接走向城市造反的新高潮,黑人群众逐渐意识到,光是依靠法院斗争,并不能使他们获得真正的平等权利。
20世纪60年代后美国青年反文化运动对我国的启示
20世纪60年代后美国青年反文化运动对我国的启示内容摘要:青年是祖国的希望、民族的未来,青年价值观的正确与否与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息息相关。
我国目前正处于前所未有的社会转型期,青年的价值观出现了许多困惑和问题,二战后的美国同样也经历了相似的状况,所以研究和借鉴美国的价值观教育,吸取经验和教训,对我国如何引导青年建立积极健康的价值观意义重大。
关键词:青年,价值观教育,社会转型作者简介:郭小路(1987-),男,汉族,籍贯山西长治,西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社会思潮与思想政治教育。
二战后的美国,经济大幅增长,毫无疑问的成为世界第一政治经济体,出现了“富裕社会”(affluent society)。
美国的社会学家和人民都基本认为美国处于一个繁荣稳定的状态,主流社会价值观也是积极健康的。
然而随着美国社会从工业化到后工业化社会转型的加速,60年代后发生了以青年为主的反文化运动,这一代青年即人们描述的“垮掉的一代”、“沉默的一代”、“坎坷的一代”、“x一代”等。
一、60年代后期美国青年反文化运动的表现和原因美国历史学家西奥多·罗斯扎克在他的《反文化的诞生:反思技术社会及其年轻人的反叛》一书中这样定义:“反文化运动指20世纪60年代发生在美国社会中的一切抗议运动,既包括校园民主运动、妇女解放运动、黑人民权运动、反战和平运动、环境保护运动、同性恋者权利运动等方面的政治革命,也包括摇滚乐、性解放、吸毒、嬉皮士文化及神秘主义和自我主义的复兴等方面的文化革命。
”[1]通常来讲,人们一般把发生在校园的激进主义的改革称为“新左派运动”,而把摇滚乐、性解放、吸毒、嬉皮士等运动称之为“反文化运动”(Counter-Culture),在本文中“反文化运动”指后者。
(一)60年代后期美国青年反文化运动的表现1.嬉皮士运动。
“嬉皮士”一词源于20世纪40年代爵士音乐家的“赶时髦”(hip),意指某些衣着时髦并对服饰深有研究的人。
简述美国反文化运动
简述美国反文化运动美国反文化运动,也被称为六十年代文化革命,是20世纪60年代在美国兴起的一场大规模的社会运动。
这场运动掀起了社会风气的巨大变革,主要关注的是反对当时的主流价值观和传统制度,并试图通过和平方式实现社会和政治改革。
美国反文化运动的背景可以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末,当时美国社会正处于相对稳定的经济增长和文化繁荣时期。
社会的繁荣和稳定并没有解决一些重大的社会问题,例如种族不平等、性别歧视和冷战带来的社会焦虑等。
反文化运动的兴起正是对这些问题的回应。
反文化运动在20世纪60年代迅速发展起来,其中一些重要的因素包括嬉皮士文化、民权运动、越战抗议和性革命等。
嬉皮士文化起源于旧金山,在美国和全世界范围内迅速传播。
嬉皮士以反对主流社会和道德观念为特点,倡导个人主义、和平与爱以及对于艺术和音乐的追求。
民权运动也对美国反文化运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这个运动中,黑人和其他少数族裔群体开始积极争取平等权利,包括消除种族隔离、结束种族歧视和争取选举权等。
民权运动的成功激发了其他群体争取权益的动力,成为了反文化运动的重要因素。
越战抗议也是美国反文化运动的标志之一。
随着美国卷入越南战争,一些年轻人开始反对战争,认为它是一场非正义战争。
他们抗议战争的方式包括示威游行、学生运动和纳税抗议等。
这种反战情绪成为了反文化运动的一部分,也进一步激发了年轻人对于社会问题的关注和行动。
性革命是20世纪60年代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呼吁性别平等、性解放和反对传统的性道德观念。
性革命的象征包括使用避孕药物和安全套的普及、性别角色的重塑和同性恋权利的争取等。
美国反文化运动还产生了一系列特色的文化表现形式。
艺术和音乐成为了反文化运动的重要工具和表达方式。
音乐节和摇滚乐成为了年轻人聚会的场所和象征,同时也是宣扬和平、反战和自由的载体。
一些知名的音乐团体如披头士乐队和门多萨的吉米·亨德里克斯在这个时期崭露头角。
需要指出的是,美国反文化运动并不是一个统一的运动,而是由不同的社会群体和思潮组成。
简述美国反文化运动
简述美国反文化运动20世纪60年代,是美国历史上一个极具标志性的时期,这个时期不仅在政治、社会和文化方面发生了巨大变革,也诞生了一场被称为反文化运动的社会现象。
美国反文化运动在当时对整个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而且其影响直到今天依然存在。
美国反文化运动是一场由年轻人主导的社会运动,这场运动主张反对传统的文化观念和价值观,同时也反对当时的政府政策和社会制度。
这场运动席卷了整个美国社会,尤其是年轻一代,他们追求自由、平等、和平,并且希望能够打破当时社会的种种不公平和歧视现象。
美国反文化运动的兴起与当时的社会环境密切相关。
20世纪60年代初期,美国经济在经历了几十年的繁荣之后,开始出现了衰退。
这种经济的不景气导致了社会的不满情绪的激增,尤其是年轻人对社会现状的不满。
美国也被卷入了越南战争,这场战争导致了大量美国年轻人的死亡和伤残,同时也引发了社会对战争的质疑和反对。
这些因素促成了美国反文化运动的兴起。
美国反文化运动的核心理念可以概括为“和平与爱”,这一理念在当时的社会中具有极强的号召力。
年轻人们通过反抗传统的社会规范和文化观念来表达自己的不满,同时也倡导了新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
在这场运动中,音乐、艺术、文学成为年轻人们表达自己思想的重要载体。
摇滚乐、嬉皮艺术、嬉皮文化等都成为了这场运动的重要符号和象征。
在美国反文化运动中,嬉皮士成为了这场运动的代表性人物。
他们拒绝传统的社会规范和生活方式,追求自由和平等,崇尚大自然和艺术,鼓吹反对战争和暴力。
他们通过各种行动来表达自己的态度,如举行抗议活动、举办音乐节、进行公共演讲等。
嬉皮士的思想和行为引发了整个社会的关注,也影响了当时的美国政治和文化。
美国反文化运动也对美国的政治和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场运动在一定程度上促成了美国民权运动和性解放运动的兴起,同时也对当时的社会制度和文化传统提出了挑战。
反文化运动也影响了美国的对外政策,尤其是越南战争,并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这场战争的结束。
简述美国反文化运动
简述美国反文化运动20世纪60年代,美国出现了一场被称为“反文化运动”的浪潮,它是一种反传统、反权威和反主流价值观的文化运动。
美国反文化运动起源于对社会、政治和文化的不满,形成了一股强大的文化力量,对当时的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简述美国反文化运动的历史背景、主要特点、影响以及反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
美国反文化运动的历史背景美国反文化运动的兴起与20世纪60年代的社会变革和政治运动密不可分。
在这一时期,美国社会面临着巨大的变革和挑战,包括种族歧视、越战问题、性别歧视、环境污染等。
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对传统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进行质疑,他们不满于社会的不公平和不合理,渴望有一个新的生活方式和文化模式。
在这样的背景下,美国反文化运动应运而生。
美国反文化运动的主要特点美国反文化运动具有明显的特点,其中包括对传统权威的挑战、对社会规范的质疑、对个人自由的追求等。
在这一运动中,年轻人成为了主要的参与者和领导者,他们以和平、反暴力的方式表达对当时社会现象的不满和对未来生活的向往。
美国反文化运动还提倡拒绝消费主义,强调自给自足和简朴生活的重要性。
在文化方面,这一运动崇尚摇滚乐、嬉皮士文化、艺术实验和性解放等,成为了当时社会的一种新型文化现象。
美国反文化运动的影响美国反文化运动的兴起对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不仅改变了当时的文化风向,也影响了后来的社会发展。
美国反文化运动推动了一系列社会变革,包括性别平等、种族平等、反战运动等。
这一运动对传统价值观和权威结构产生了挑战,激发了人们对新思想和文化形式的探索和创新。
美国反文化运动还影响了整个西方社会,成为了一种全球性的文化现象,激发了世界各地年轻人对自由、平等和公正的向往。
美国反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美国反文化运动涌现了许多代表人物,他们通过自己的言行举止和思想创作成为了反文化的象征和领袖。
其中最著名的代表人物包括摇滚乐巨星鲍勃·迪伦、嬉皮士文化代表艾伦·金斯伯格、女权主义先驱格蕾丝·索尔、反战运动领袖约翰·列侬等。
简述美国反文化运动
简述美国反文化运动美国反文化运动是20世纪60年代在美国兴起的一股思潮和社会运动。
它以对传统价值观和社会规范的批判为特征,挑战当时的权威结构,并提倡个人自由、平等、和谐、反对战争、贫困和种族歧视。
美国反文化运动起源于60年代初的加利福尼亚,主要集中在旧金山的海湾区和纽约市的格林威治村。
这一时期,经济繁荣和科技进步使得社会中产阶级年轻人有了更多的时间和经济资源来追求个人自由和探索新事物。
他们开始质疑传统道德观念、宗教信仰和社会关系,寻求一种更加自由、平等和和谐的生活方式。
美国反文化运动的形成和发展离不开几个重要的社会变革事件。
是种族平等运动的兴起。
非裔美国人的平权运动和民权法案的通过,为反文化运动提供了激励和动力。
是越南战争的持续进行。
反对战争成为了反文化运动的中心议题之一,年轻人们开始质疑战争的合法性和道德性,并且积极参与反战示威和抗议活动。
性解放和女性权益运动也对反文化运动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女性开始要求平等的权利和机会,并且对传统的性观念提出质疑。
美国反文化运动的核心特征是个人自由和对权威的怀疑。
年轻人们开始寻求自我实现和价值观念的独立,拒绝束缚和规范。
他们追求个人境界的开拓,通过探索药物、音乐、艺术和性解放等方式来实现个体自由。
他们通过音乐、文学、电影和艺术来传达他们的观点和情感,形成了独特的文化风格和符号体系。
美国反文化运动还涉及到一系列政治和社会课题,例如种族歧视、性别平等、和平主义和环境保护等。
运动中的活动家和思想家们积极参与社会运动,通过争取权益和改革来推动社会变革。
他们的行动和观念对后来的民权运动、女权运动和环境保护运动产生了长远影响。
他们还对整个美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文化影响,例如对音乐、时尚和艺术等领域的影响。
美国反文化运动也遭到了一些批评和挑战。
一些人认为,运动中的自由主义和反传统观念对社会稳定和道德价值产生了负面影响。
他们担心运动中的药物滥用、追求短暂快乐的个人主义、道德混乱和对传统家庭价值观的破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世纪60年代后美国青年反文化运动对我国的启示内容摘要:青年是祖国的希望、民族的未来,青年价值观的正确与否与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息息相关。
我国目前正处于前所未有的社会转型期,青年的价值观出现了许多困惑和问题,二战后的美国同样也经历了相似的状况,所以研究和借鉴美国的价值观教育,吸取经验和教训,对我国如何引导青年建立积极健康的价值观意义重大。
关键词:青年,价值观教育,社会转型作者简介:郭小路(1987-),男,汉族,籍贯山西长治,西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社会思潮与思想政治教育。
二战后的美国,经济大幅增长,毫无疑问的成为世界第一政治经济体,出现了“富裕社会”(affluent society)。
美国的社会学家和人民都基本认为美国处于一个繁荣稳定的状态,主流社会价值观也是积极健康的。
然而随着美国社会从工业化到后工业化社会转型的加速,60年代后发生了以青年为主的反文化运动,这一代青年即人们描述的“垮掉的一代”、“沉默的一代”、“坎坷的一代”、“x一代”等。
一、60年代后期美国青年反文化运动的表现和原因美国历史学家西奥多·罗斯扎克在他的《反文化的诞生:反思技术社会及其年轻人的反叛》一书中这样定义:“反文化运动指20世纪60年代发生在美国社会中的一切抗议运动,既包括校园民主运动、妇女解放运动、黑人民权运动、反战和平运动、环境保护运动、同性恋者权利运动等方面的政治革命,也包括摇滚乐、性解放、吸毒、嬉皮士文化及神秘主义和自我主义的复兴等方面的文化革命。
”[1]通常来讲,人们一般把发生在校园的激进主义的改革称为“新左派运动”,而把摇滚乐、性解放、吸毒、嬉皮士等运动称之为“反文化运动”(Counter-Culture),在本文中“反文化运动”指后者。
(一)60年代后期美国青年反文化运动的表现1.嬉皮士运动。
“嬉皮士”一词源于20世纪40年代爵士音乐家的“赶时髦”(hip),意指某些衣着时髦并对服饰深有研究的人。
但是嬉皮士运动并不是对服饰研究的运动,而是一群奇装异服、行为怪异、留着长发长须、沉迷于毒品和摇滚乐、崇尚群居等行为青年运动,他们为社会中的争名夺利感到不可理解和可笑之极。
他们的核心观念是,“干你自己的事,逃离社会去幻游”。
嬉皮士最有代表性的活动当数伍德斯托克音乐节1969年8月15日至17日,嬉皮士们在纽约州北部举行了一次为期三天的盛大流行音乐节,大约45万年轻人蜂拥而至,形成一片人海。
他们坐在泥泞的草地上,在滂沱的大雨中聆听流行歌手和摇滚乐队的轮番演奏。
在整个演出期间,他们有的吸毒、有的裸体,也有的打坐、冥想,以疯狂的形式来表达和发泄他们对社会的厌恶尽管这次盛会以后,嬉皮士运动逐渐失去势头,但是嬉皮士的生活方式对美国社会的影响是广泛和深远的。
[2]2.性解放运动。
性观念在60年代以前的美国相对正规和保守,但是60年代以后,人们的性观念越来越开放,女性的裙子越来越短,据研究表明,纽约大学有三分之一的女生参加过和全然陌生的人做一夜夫妻的活动。
最重要的影响来自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的传播,在青年人眼中弗洛伊德的理论为冲破禁忌提供了有力依据,即性欲或性活力的自由表现有益于健康。
于是美国社会中最显著的风气莫过于人们对性欲的迷恋,当然青年们在其中最为突出,他们在大庭广众之下谈论性问题,阅读色情小说,赞赏尤金奥尼尔以精神分析为主题的戏剧。
奢谈性问题的杂志应运而生,富于官能感受和自发性表现的爵士乐和偎依亲昵的查尔斯顿舞也非常流行。
3.新左派运动。
新左派运动主要集中在青年大学生,他们反对“巨型大学”教育体制默认为大学教育冷漠无情、毫无个性的高等教育流水线,要求在课程设置选择教师以及学校生活安排等问题上有更大的发言权。
1964年秋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爆发了自由言论运动,揭开了持续六年之久的校园反叛高潮的序幕。
伯克利大学的克尔校长认为,伯克利的大学校园已经经不起再一次这样的对抗了;亨特学院的校长则指出,昨天的象牙之塔成了今天的散兵坑。
盖洛普民意测验标明,有81%的大学生对大学院校的行政表示不满;另一个民意测验报告说50%以上的大学生对美国的国内外政策表示了重大的保留。
(二)60年代后期美国青年反文化运动的原因反文化运动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除了社会的急剧转型导致的物质和精神脱钩,资本主义的贪婪等根本原因,还有肯尼迪总统遇刺、反对越战和民权运动等直接因素。
1.社会转型是根本原因。
二战后的美国社会变化迅速,日新月异,青年人自然也生活在这个急剧变化的时代,家里的房子变大了,家具不久就会更新一次,他们生活在和以前不一样的又迅速变化的环境。
但是与此同时社会文化和价值观并没有跟上物质世界的变化速度,即物质和精神价值脱轨了,现代生活和过去的传统文化价值游离了。
正如美国战争小说家、曾获得普利策小说奖的诺曼·梅勒说:“我们生活在与过去脱离的时代,现在已经完全没有传统了。
”这个时候人们就开始审视自己在这个世界中的意义和地位,开始怀疑并反对传统价值观,而新的价值观并没有建立,这时就出现了价值选择真空,从而导致了人们在价值观上的困惑和冲突。
2.美国动荡的国内环境。
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并不太平,随着肯尼迪总统的遇刺身亡、越战的泥潭越陷越深以及国内的民权运动日益高涨,美国的国内局势日益动荡不安,增加了青年对国家和社会的不满,尤其是1963年11月肯尼迪总统遇刺身亡,使人们感到梦想的幻灭。
1964年8月4日,美国国会批准了东京湾决议案,从而开始了越战时代。
在以后的十年中,青年们被置于战争的恐慌之中,这是一场年轻人厌恶的战争,在他们看来,国家的想法就是把他们从学校直接送上战场。
对于这一代中的许多人来说,越战和征兵是他们青年生活中最令人恐惧的事情。
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来,在马丁·路德·金为代表的民权运动领袖领导下,美国黑人以非暴力的方式,对美国的种族歧视与隔离制度展开了广泛的斗争,并取得了一系列立法上的成果。
然而法律上的平等并不代表事实上的平等,在教育、住房、就业与社会保障等方面,黑人并没有得到太多的实惠。
到了20世纪60年代中期,美国黑人运动从非暴力群众行动直接走向城市造反的新高潮,黑人群众逐渐意识到,光是依靠法院斗争,并不能使他们获得真正的平等权利。
尽管马丁·路德·金一直反对暴力,认为暴力既违反基督教教义,并且又是自取灭亡的行为。
然而他又不时地感到,只要黑人没有得到应有的权利,暴力和动乱的威胁就永远不会停止。
他的事业得到了很多人的支持然而在1968年,他却被一个白人狙击手刺杀身亡。
对于他的死,年轻人普遍感到悲哀和愤怒。
3.青年道德教育的缺失。
首先,美国的道德教育是以宗教教育为基础的。
道德教育与宗教有密切的联系,宗教德育是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通过各种宗教仪式对青年、学生进行道德教育是美国道德教育的有效方法之一。
战后不同教派的纷争、冲突,宗教道德共难以形成,从而道德教育的效果受到削弱。
其次,美国学校也是德育教育的主要场所,但是学校老师只重视学生的考试成绩和升学,忽视对学生德育的教育。
最后,就是国际环境。
尤其是在与苏联的两极争霸过程中,使得美国只重视与与国家实力密切相关的科学、职业技能等的教育,忽视道德教育。
二、美国在价值观教育上采取的措施面对已经出现的青年反文化运动和反叛思潮,使社会机体不至在矛盾和冲突中升级分裂、崩溃和瓦解,使反对社会主流文化的青年和社会重新达成一致,是任何政府及其机制调节下的社会必须认真面对和解决的问题。
总的看来,应对青年的反叛价值观及思想的方式大致有两种:一种是诱导、排拒或压制的方式,这种方式是以社会主导价值观加以积极引导和诱导,或者一定程度上的压制或排挤反叛价值观的生存空间,从而试图减少青年反叛价值观对社会主流价值观造成的冲击;第二种是宽容的方式。
这并不是对所有的反叛思想的无节制、无原则、无条件的纵容和放任,而是更多的表现为对人们反叛行为的理解,并尊重人们为争取自身利益和权力的运动,从而吸收其思想和价值观合理的部分,发展为社会主流价值观,从而从根本上缓和与社会的矛盾,促进社会和谐。
1、美国政府顺应青年进步的合理的改革需求60年代发生的反文化运动,即反对社会主流文化和价值观运动,青年所表达的诉求并不都是荒诞无理的,也有其合理和值得政府和社会吸收的部分。
但是美国政府却是利用国家机器暴力压制青年的反文化运动和反战思潮,并用政治谎言欺骗隐瞒青年。
而这样做的结果并没有取得良好的成效,反而促使青年对国家政治和政策不闻不问、漠不关心,即所谓的“沉默的一代”。
意识到压制并不会使得青年反叛思想回归主流以后,美国采取了顺应青年思潮诉求的的合理和进步部分,同时也为青年回归主流社会价值观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
比如,继续改善国民的生活条件,同时改善生态环境,控制污染;提倡人人平等,改善种族歧视状况,改善黑人的境遇;改革政府工作,增加民众对政府的信任;同时给青年相对宽容的社会环境,是青年体制内的表达渠道畅通等。
这一系列的措施,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政府、社会和青年之间的矛盾,也加速了青年反文化运动的衰落,使得美国青年的价值观重新回归主流社会或者重塑。
2、美国社会的宽容二十世纪60年代后随着一些社会问题一定程度的解决,和人们社会观念的更新,美国社会对青年的反对主流价值观的行为也多了一些宽容和理解。
理查德·弗拉克斯认为,现在的美国人“具有空前宽广的身份选择的范围、无比丰富的自我发展的资源和一定程度的自我表达的自由,这使得我们比我们或任何其他人以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接近自由的理想”。
卡冯考也指出:“今天,能同情地听取对美国社会激进批判并认真地对待的人比1963年时要多的很多。
”这种宽容的氛围使得青年人的政治地位获得提升,同时也给青年人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例如,1992年美国“婴儿潮”一代的代表人物,反战拒服兵役的克林顿击败老布什上台就是一个显著的标志,即表明了社会对60年代反叛青年的宽容和接纳。
虽然也有一些人对克林顿拒服兵役的表现认为没有社会责任感和懦弱,但更多的人给予理解,他们认为克林顿没有盲从政府的战争是值得称道的,因为如果没有那些“富有思想的人们的理想的影响,……我们也许仍在向英国国旗致敬一样”。
由此可见美国社会对反叛青年的宽容和接纳,不仅缓和了社会矛盾,而且还促进了青年的政治化,对社会的进步和民主起了巨大的作用。
3、美国学校教育的改革教育的改革是必然的,因为60年代的“新左派”运动(校园民主运动)主要就针对大学教育的弊端,认为大学教育是冷漠无情、毫无个性的流水线作业,学生要求增加学生的自由选课和选择教师的权利等;最重要的就是德育教育和价值观教育的缺失。
面对学生道德的滑坡,社会对德育教育回归强烈的呼吁,美国学校教育进行了以下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