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马克思主义哲学考点归纳与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第2章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圣才出品】

合集下载

考研政治:马哲章节知识点总结之第二章

考研政治:马哲章节知识点总结之第二章

考研政治:马哲章节知识点总结之第二章第二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2、是否承认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这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哲学派别的标准3、在科学的实践观基础上,实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唯物辩证的历史观的高度统一,形成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体系,是彻底的、实践的唯物主义哲学。

4、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即它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但可以为人的意识所反映5、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

6、正确意识和错误意识的区别,不在于它们是不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而在于前者的正确反映,后者的歪曲反映。

各种意识,无论正确与否,都可以在客观世间找到它们的"原型"7、马克思:"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有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

"8、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9、时空的绝对性是指时空的客观性。

时空的相对性是指时空特性的具体性与可变性10、物质、运动、时间、空间具有内在统一性。

其方法论意义: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

11、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12、物质性:实践是客观的物质性的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

直接现实性是实践活动区别于意识活动的本质特征,是指实践超出了主观认识的范围,能够把理论转化为现实;其造成的结果是:实践高于认识。

13、实践是人特有的对象性活动,构成人类存在的基本方式。

14、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在实践中形成的、始终是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的、纳入了社会过程的物质交换关系,是具有社会性的物质交换关系。

15、正确的实践观点是理解人与自然关系、人与自然统一的关键。

16、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实践的。

构成社会的人是从事实践活动的人,推动社会运动的力量是千百万人的社会实践活动,社会生活的全部内容就是不断进行的社会实践。

考研政治历年章节练习答案解析-《马原-马哲》第二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1)

考研政治历年章节练习答案解析-《马原-马哲》第二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1)

1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对立,在于是否承认( )A.世界的运动变化B.世界的存在性C.世界的物质性D.意识的能动性[参考答案]C[答案解析]解析:唯物主义是主张物质是世界的本原,物质第一性、精神第二性的哲学;唯心主义是断言精神是世界的本原,精神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的哲学。

两者的对立在于何者为世界的本原,也就是是否承认世界的物质性。

2否认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的哲学是( )A.唯心主义B.形而上学C.不可知论D.二元论[参考答案]C[答案解析]解析: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划分哲学中基本派别的依据,对何者是第一性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对有无同一性的不同回答区分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问题,即思维能否认识或彻底认识世界的问题。

认为思维能够认识是可知论,否则就是不可知论。

3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客观实在”是指( )A.人类能够实在感知的自然事物B.物质的的具体形态和具体结构C.不以人类的意志为转移D.看得见、摸得着的实物[参考答案]C[答案解析]解析:列宁指出:“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列宁是从物质和意识的关系上给物质下定义的,物质范畴是对物质世界多样性和统一性所作的最高的哲学概括;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它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为人的意识所反映但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4对物质和物质形态的关系正确的表述是( )A.第一性和第二性的关系B.共性和个性的关系C.整体和部分的关系D.具体和抽象的关系[参考答案]B[答案解析]解析:物质的具体形态由于自然界物质运动的形式及结构功能不同,其表现形态是无限多样的和不可穷尽的。

在物质世界当中,每一个具体的物质形态都有自己的规定,都有自己的特殊的性质,彼此有别,由此形成物质世界的多样性,物质概念抽象的是物质具体形态共同性,即物质是从万事万物中概括抽象出来的,物质存在于物质具体形态中,而物质的具体形态是物质的具体表现,它除了具有客观实在性外,还有自身个别属性。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笔记(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笔记(第二章)

第二章世界的物质性和人的实践性第一节物质运动及其规律一、世界本原说的不同流派(物质观)从人之初就开始了对周围世界和对人本身的认识。

世界是什么?人从哪里来?将往何处去?1、唯物主义一元论(1)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物质观A、泰勒斯的“水”原说B、赫拉克里特的“火”原说C、中国古代的“五行”说D、古印度的“四大”说1、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认识的最高成就A、古希腊的“原子论”:原子和虚空B、中国古代的“元气”说3、马克思主义物质观(1)列宁的物质定义(p.33)(2)列宁物质定义的重要意义A、坚持彻底唯物论,同唯心论和“二元论”划清界限B、坚持彻底的唯物论的可知论,同不可知论划清界限C、把“客观实在性”作为物质的共性,克服了旧唯物论物质观的局限性个性与共性、具体与抽象、特殊与普遍4、现代科学发展更证实、丰富和深化了科学的物质观(p.34)二、物质与运动的关系(运动观)物质与运动的关系。

运动是物质的存在形式和固有属性。

1、什么是运动(p.34)(1)运动的概念(2)运动的内含A、物质的位置移动B、物质运动的过程C、人类思维运动2、物质与运动的不可分割性(1)没有不运动的物质(2)形而上学否认物质的运动性(3)没有无物质的运动(4)唯心主义否认运动的物质性3、物质运动的两种状态(1)运动是普遍的绝对的运动的客观性、普遍性、绝对性。

没有不运动的物质。

(2)运动的静止性相对性A、没有发生机械的位置移动B、没有发生质的变化(3)运动与静止的关系动与静辩证统一,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4、承认运动相对静止的意义(1)只有承认相对静止,才能真正理解运动(2)只有承认相对静止,才能区别和理解事物的多样性(3)承认相对静止,是认识和实践的前提5、正确把握两种运动状态的关系,防止极端化错误(1)反对形而上学的“不变论”A、芝诺的“飞矢不动”说B、董仲舒的“道不变”说(2)反对相对主义的“诡辩论”A、赫拉克利特的运动观B、克拉底鲁的运动观C、庄子的运动观三、物质与时空的关系(时空观)物质运动与时间空间的关系1、时空是物质存在的形式(1)时间的概念及特点(2)空间的概念及特点(3)物质离不开时空(没有离开时空的物质)(4)时空离不开物质(没有纯粹抽象的时空)2、时空的绝对性和相对性(1)时空的绝对性(2)时空的相对性(3)时空相对性的证明爱因斯坦相对论。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2013至2017考研真题)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2013至2017考研真题)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2013至2017考研真题)绪论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1.(2017)某地区进入供暖季后经常出现雾霾,而一旦出现大风天气或等到春暖花开后,雾霾就会散去或削减,从该地区较长时间的数据变更看,经过人们努力治霾,污染物排放总量在持续走低;但在某些时段,环境空气质量污染指数会快速攀升,甚至“爆表”。

这种看似“冲突”的现象凸显了大气污染防治的一大特点:天帮忙很重要,但人努力才是根本。

“人努力”与“天帮忙”之间的关系对我们正确处理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之间辩证关系的启示是()。

A.敬重事物的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B.人类有意识的思想活动是驾驭客观规律的根本前提C.相识活动是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相统一的基础D.尚未相识的外在自然规律对人的实践活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答案】A【解析】B选项表述错误,实践确定相识,实践活动是人类相识和驾驭客观规律的基础。

C选项错误,实践活动是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相统一的基础。

D选项错误,规律具有客观性,始终制约着人的实践活动,但是并不能在人类的实践活动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故正确答案为A。

【考点】本题考查的学问点是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统一。

2.(2017)有人认为,既然人的意识是对客观外部世界的反映,那么人脑里的“鬼”、“神”意识就是对外在世界上鬼、神真实存在的反映。

这种观念的错误在于()。

A.夸大意识的能动作用B.把意识看成是物质的产物C.认为意识是对存在的直观反映D.混淆了人类意识自然演化的阶段【答案】C【解析】意识从其本质来看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

A 选项表述正确,但是与题干不符。

B选项错误,题干中的错误在于认为意识的内容干脆等同于现实存在,并没有看到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来源于客观外部世界,但是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是对客观世界能动的、创建性的反映,可以创建出现实中没有的东西。

D选项与题干无关,人的意识演化分为三个阶段,由一切物质都具有的反应特性到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再到高等动物的感觉和心理,最终发展为人类的意识。

2017年马克思主义哲学考点归纳与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第1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

2017年马克思主义哲学考点归纳与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第1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

第1章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1.1 考点归纳一、哲学是世界观的理论形态1.哲学的含义哲学是人们关于世界的总的看法或根本观点,是系统化、理论化的关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理论体系。

2.作为世界观理论形态的哲学及其特征哲学是用最普遍的概念、最一般的范畴和具有普遍性的规律来把握世界的,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哲学是世界观的理论形态,或者说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1)哲学不同于具体科学①具体科学都是以自然或社会领域中的某一方面为对象,它所研究的问题是具体的,限于特定的领域,而哲学以人与世界的总体关系为对象,它所研究的问题具有普遍性。

由于哲学是世界观,所以哲学不同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它的提问方式和问题本身具有抽象性和普遍性。

②具体科学也具有理论性,但具体科学不研究作为研究主体的自我与对象的关系,只研究对象自身的规律。

而哲学是以人与世界关系为中心而展开的对世界的总体性把握。

③具体科学表现为关于某一领域的某种具体知识,哲学则是对包括社会和人在内的世界的宏观把握,表现为一种哲学智慧。

(2)哲学智慧不同于实证知识哲学智慧与实证知识的不同之处在于,它虽然要以具体科学的知识为依据,但它又不是这些具体科学知识的简单相加,而是对各种知识中蕴涵的普遍规律和意义的揭示,这就是从科学知识到哲学智慧的升华。

(3)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又极为密切哲学不能脱离科学。

哲学需要通过对科学知识进行概括、总结和再思考的方式来把握人与世界的关系。

离开科学的所谓哲学智慧只能是“假(假话)、大(大话)、空(空话)”。

3.世界观与人生观作为世界观的理论形态,哲学既包括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总体理解,又包括对人与社会关系的总体理解,还包括对人本身以及人生意义的总体理解,关系到人们对待生活的根本态度以及人们思想行为的根本准则。

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人生观。

人生观是关于人生问题的根本观点,直接决定着人们活动的目标、人生道路的方向和对待生活的态度。

马哲第一、二章选择题(含答案)

马哲第一、二章选择题(含答案)

马哲第一、二章选择题(含答案)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一、单项选择题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 B )A、社会和自然的关系问题B、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C、政治和经济的关系问题D、实践和理论的关系问题2.马克思主义认为,哲学是( B )A、人们自发形成的世界观B、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C、科学的世界观D、无产阶级的世界观3.肯定思维和存在有同一性,这是( D )A、辩证法的观点B、形而上学的观点C、唯心主义的观点D、可知论的观点4.唯心主义的基本形式是( A )A、客观唯心主义与主观唯心主义B、一元论唯心主义与二元论唯心主义C、经验论唯心主义与唯理论唯心主义D、辩证唯心主义与形而上学唯心主义5.下列观点属于主观唯心主义的是( A )A、心外无物,心外无理B、理在气中,理随事变C、富贵在天,死生由命D、理在事先,事随理变6.下列属于客观唯心主义的是( D )A、存在就是被感知B、物是感觉的复合C、意识是万物的本原D、理在事先7.“存在就是被感知”是( D )A、机械唯物主义观点B、客观唯物主义观点C、朴素唯物主义观点D、主观唯心主义观点8.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 D )A、绝对观念B、客观实在C、理念世界D、水、火等“原初”物质9.中国古代哲学家荀子说:“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这是一种( D )A、宿命论观点B、唯意志论观点C、机械唯物论观点D、朴素唯物论观点10.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以前不曾存在( B )A、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斗争B、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斗争C、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斗争D、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斗争11.判断一种哲学是否是“真正的哲学”取决于它( D )A、是否坚持唯心论B、是否坚持辩证法C、是否坚持唯物论D、是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12.哲学上的一元论就是承认( D )A、世界是物质B、世界在本质上是精神C、世界是发展的D、世界的本原只有一个13、旧唯物主义不能彻底战胜唯心主义的根本原因是( D )A、主张物质的决定作用B、否认意识的能动作用C、无法驳斥唯心主义狡猾的诡辩D、不懂得科学的实践观点14、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一个方面内容的不同回答是( A )A、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B、划分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标准C、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D、划分辩证唯物主义和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标准15、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属于( D )A、内容和形式的关系B、整体和部分的关系C、原因和结果的关系D、共性和个性的关系16、物质的唯一特性是( B )A、运动变化性B、客观实在性C、具体性D、可感知性17、物质无非是各种物的总和,是从这种总和抽象出来的。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第2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 笔记 考研笔记-精品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第2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 笔记 考研笔记-精品

第二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第一节世界的物质性(辩证唯物论)一.物质及其存在形态(一)世界观、方法论和哲学(一般了解) 一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方法论是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所遵循的根本方法的学说和理论体系,方法论同世界观是统一的。

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

世界观并不就是哲学,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又是方法论。

(二)哲学基本问题及其内容(选择题重要考点)(1)哲学基本问题哲学基本问题一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恩格斯第一次明确提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2)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①意识和物质、精神和自然界,究竟谁是世界的本原,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

②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即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

(3)哲学基本问题的依据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之所以是哲学的基本问题,这是由哲学作为世界观的学问这一性质的特点所决定的。

①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不能回避的最基本问题,因而也是彳丑可哲学派别都不能回避而必须回答的问题,是解决其他一切哲学问题的前提和基础。

②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划分哲学基本派别的依据。

③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也是人类实际生活中的基本问题,它普遍存在于人类的实际生活中并决定着人们认识和实践活动的出发点与方向。

(4)哲学基本问题原理的意义:马克思主义关于哲学基本问题的原理为研究哲学发展的历史和现实提供了一条基本的指导线索,为划分哲学中的基本派别确定了科学标准。

(三)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可知论和不可知论,辩证法和形而上学(选择题重要考点)(1)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根据对基本问题第一方面的不同回答,哲学可划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个对立的基本派别。

唯物主义: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源归结为物质,主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是物质的产物。

唯心主义:唯心主义把世界的本源归结为精神,主张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物质是意识的产物。

考研政治马哲第二章常考知识点汇总

考研政治马哲第二章常考知识点汇总

考研政治马哲第二章常考知识点汇总第二章世界的物质性和人的实践活动一、物质及其存在形式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及其意义。

物质与运动,运动与静止,物质运动与时间、空间。

物质范畴是唯物主义世界观的一块基石。

列宁从物质和意识的关系中揭示了物质范畴的深刻内涵,指出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马克思主义哲学把人类实践视为一种客观实在并将其包含到对物质的理解中,使马克思主义哲学物质观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历史观的统一、唯物论与辩证法的统一、本体论与认识论的统一。

客观实在是物质的共同的一般本质,它通过运动表现出来,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物质的存在和发展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运动着的物质又以时间和空间为存在形式,物质与运动及其时空是不可分割的。

在时空中运动着的物质表现出无限多样的形态。

人类对物质的认识和改造是无穷尽的,现代自然科学关于物质形态、结构和属性的研究,极大地深化和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运动观和时空观。

二、对物质世界的实践把握1.实践的本质、基本特征和基本形式马克思主义哲学不仅承认世界的物质性,而且主张从实践中去把握物质世界。

实践是人能动地改造物质世界的对象性活动,其含义有二:一是实践是人变革物质世界的感性活动,具有物质的性质和形式,这是实践区别于意识的一般本质;二是实践又是人所特有的对象性活动,实践把人的目的、理想、知识、能力等本质力量对象化为客观实在,创造出一个属人的对象世界,这是实践区别于自然物质形态运动和动物本能活动的特殊本质。

实践有三个基本特征:客观现实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

实践的基本形式有生产实践、处理和变革社会关系的实践和科学实验。

实践的本质、基本特征和基本形式决定了实践在人类生活中具有基础和根本的地位,实践构成了人类存在的基本方式。

2.实践的主体和客体及其相互作用实践由主体、客体和中介所构成。

主体是指从事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的人,实践的主体是实践活动中的自主性和能动性因素,它的能力结构包括人本身的自然力、智力和情感意志力,其社会结构由个人、集团、社会和人类四种形式。

2017年考研政治1马原部分重要知识点总结

2017年考研政治1马原部分重要知识点总结

.第一部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一章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考点 1 马克思主义的含义(1)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思想的科学体系,可以从它的创作者、继承者的认识成果,它的阶级属性,它的研究对象、主要内容等不同角度去理解。

(2)马克思主义有广义与狭义之分。

狭义地讲,马克思主义即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广义地讲,马克思主义还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

(3)马克思主义的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

三者是一个完整的整体,不可分割。

考点 2 马克思主义的产生(1)客观条件:①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条件和基础。

②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及其对科学理论指导的强烈需求为马克思主义产生提供了阶级基础和实践基础。

(2)主观条件: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实践和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继承与创新。

考点 3 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的发展(1)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产生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

这种发展,除了马克思恩格斯自身的不断充实和完善外,其后首先是由列宁等在领导俄国革命中实现的。

(2)中国共产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先后产生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考点 4 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政治立场、理论品质以及社会理想(1)世界观和方法论: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体系的哲学基础。

(2)政治立场: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①这是由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性决定的。

②这是由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决定的。

③是否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是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分水岭,也是判断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试金石。

(3)理论品质: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是,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考研政治马哲知识点梳理(二)

考研政治马哲知识点梳理(二)

考研政治马哲知识点梳理(二)辩证唯物论是马克思哲学的理论基础和逻辑起点。

它包括物质观、运动观、时空观、意识观以及实践观这五大观。

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哲学的一个派别,首先要回答哲学的第一个基本问题,即“思维与存在何者为第一性”。

同以往的唯物主义一样,马克思的辩证唯物论认为,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这样就形成了物质观。

物质是以怎样的状态存在的呢?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马克思的回答是前者,即运动是物质存在的根本属性及其存在方式,这样就形成了运动观。

既然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那么物质的运动是在一维的时间和三维的空间中运动的,于是就形成了辩证唯物论的时空观。

以上我们对世界的看法、对物质的看法、对时空的看法等都是自然界长期发展和社会劳动的产物,即意识观。

而意识是在实践中产生的,并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最终回到实践中接受实践的检验,这就构成了实践观。

这五大观就是这样有着内在的逻辑性。

其中物质观是基础,而实践观是核心。

关于这五大观的下属分支的内容,如物质观的下属分支“物质范畴的演变”等,它的具体内容需要考生根据教材或讲义自行填充完毕。

大纲考点:(1) 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及其理论意义(2) 意识的起源和本质(3) 物质和运动(4) 运动和静止(5) 物质运动与时间、空间(6) 社会的物质性(7)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8) 实践的本质含义、基本特征和基本形式(9) 实践与人的存在(10) 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分化和统一(11) 人与自然的关系(12) 社会生活的实践本质考试题型:物质观、运动观、时空观、意识观以单选题或多项选题为主。

实践观易和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相结合出材料分析题。

2017年马克思主义哲学考点归纳与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第9~12章【圣才出品】

2017年马克思主义哲学考点归纳与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第9~12章【圣才出品】

第9章价值的本质和特征9.1 考点归纳一、价值:主体与客体的意义关系人们认识世界的目的在于改造世界,改造世界则是为了满足人自身的需要。

这就在追求真理的基础上提出了价值问题。

价值是为人的,是人们应当把握的主体与客体之间一种特定的关系,同时,价值又是引导人们从事实践活动的动力因素和内在尺度。

1.价值的本质(1)价值的含义作为哲学范畴,价值是指在实践基础上形成的主体与客体之间的一种意义关系。

价值的大小,就是指客体满足主体需要程度的大小,客体对主体意义的大小。

(2)关于价值本质问题的两种对立的观点在价值的本质问题上,存在着客观主义和主观主义两种对立的观点。

①客观主义价值论只是从客体自身的属性和功能来规定价值,认为价值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某种东西,与人无关,与主体无关。

②主观主义价值论则认为价值就是人的兴趣、欲望、情感的表达,与事物无关,与客体无关。

这两种观点都是片面的。

价值不是实体,不能仅仅归结为客体自身的属性,也不能仅仅归结为主体的兴趣、欲望和情感。

(3)价值的本质价值是一种关系,是主体与客体关系的一种特殊关系,即客体以其属性满足主体需要和主体需要被客体满足的效益关系。

主体与客体都是价值关系的承担者。

①主体:主体及其需要是价值关系形成的根据。

价值是相对于主体而言的,只有人才是价值主体,是价值的创造者、实现者和享有者。

②客体:客体及其属性是价值关系形成的又一根据。

价值总是一定的客体对主体的价值。

由于客体具有满足人的某种需要的属性和功能,它具有对人的积极意义,成为对人的生存、享受和发展有益的东西。

价值离不开主体的需要,也离不开客体的特性。

价值作为主体同满足其某种需要的客体之间的意义关系,是在主体与客体的实践关系中发生和发展的,既有其主体性特征又有其客观前提。

2.价值关系形成的基础实践是主体与客体之间价值关系形成的基础,其主要表现为:(1)主体及其需要是在实践中形成和发展的①人是实践存在物,实践使人成为现实的主体。

马原——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马原——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马原——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一、单项选择题:(下列每小题的四个选项中,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1、认识论是研究:()A.世界是什么的学说B.世界是怎样的学说C.人的心理活动的理论D.人的认识的哲学理论2、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是:()A.唯物论的观点B.实践的观点C.辩证法的观点D.认识是一个过程的观点3、第一次把科学的实践观引入认识论的是:()A.费尔巴哈哲学B.黑格尔哲学C.马克思主义哲学D.康德哲学4、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A.能动的反映论B.直观的反映论C.经验论D.先验论5、下列选项中正确表达了认识客体涵义的是:()A.客体是实践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B.客体是主体创造出来的对象C.客体是外部自然界D.客体是客观存在的事物6、“社会上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

”这句话最好地说明:()A.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B.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C.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D.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7、人类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在于:()A.人类需要和欲望的不断增长B.人类社会实践的不断发展C.人类认识器官的逐渐发达D.人类道德水平的不断提高8、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表明:()A.只有直接经验来自实践B.只要参加实践活动就能获得正确认识C.一切认识都要直接参加实践活动才能获得D.一切认识归根到底都是从实践中获得的9、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关系是:()A.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关系B.直观与反思的关系C.实践与反映的关系D.认识的“源”与“流”的关系10、“从物到感觉和思想”与“从思想和感觉到物”的对立,属于:()A.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B.唯物论和唯心论两条认识路线的对立C.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的对立D.辩证唯物论与旧唯物论两条认识路线的对立11、唯物主义认识论和唯心主义认识论的根本区别在于:()A.是否承认人有认识能力B.是否承认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C.是否承认世界是可以被认识的D.是否承认认识世界是为了改造世界12、下列命题中属于唯物主义反映论观点的是:()A.自然科学是人的主观智慧所构造出来的知识体系B.认识是不朽的灵魂对“理念世界的回忆”C.一切知识都是来自对客观世界的感觉D.圣人是生而知之的13、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这是:()A.只有辩证唯物主义才承认的观点B.唯心主义的错误观点C.一切唯物主义都承认的观点D.形而上学的观点14、认识的本质是:()A.主体对各种认识要素的建构B.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C.主体对客体本质的内省D.主体对客体信息的选择15、反映的能动性的基本标志是:()A.目的性B.计划性C.创造性D.摹写性16、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根本区别在于:()A.感性认识是包含错误的认识,理性认识是正确的认识B.感性认识反映事物的现象,理性认识反映事物的本质C.感性认识来源于社会实践,理性认识来源于抽象思维D.感性认识产生于日常生活,理性认识产生于科学实验17、坚持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就是坚持了认识论的:()A.可知论B.唯物论C.辩证法D.唯心论18、坚持感性认识有待于上升到理性认识,这体现了:()A.认识论中的唯物论B.认识论中的辩证法C.认识论中的唯理论D.认识论中的经验论19、对同一句格言,年轻人所理解的意义,总没有饱经风霜的老年人所理解得广泛和深刻。

2017考研政治马原冲刺第二章重要考点

2017考研政治马原冲刺第二章重要考点

2017考研政治马原冲刺第二章重要考点2017考研政治马原冲刺第二章重要考点距离最后的考试还有一个多月的时间,合理分配好时间,找准考试重点、命题点、弄清楚方法,在复习的过程中才能够有的放矢。

以下是百分网小编搜索整理的关于考研政治马原冲刺第二章重要考点,供参考学习,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想了解更多相关信息请持续关注我们应届毕业生考试网!一、物质世界和实践1、世界的物质性(1)世界观、方法论和哲学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又是方法论。

(2)哲学基本问题及其内容恩格斯明确提出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指出哲学基本问题包括思维和存在何者第一性与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

(3)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可知论和不可知论,辩证法和形而上学1根据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一方面的不同回答,哲学可划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派;2根据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二方面的不同回答,哲学可划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3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4对世界事物是联系的还是孤立的,是发展的还是静止的不同回答划分为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4)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及其理论意义列宁指出:"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5)意识的起源和本质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物质并反作用于物质。

(6)物质和运动,运动和静止,物质运动与时间、空间1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

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静止是运动的衡量尺度。

静止的相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有条件性。

2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时间是指物质运动的持续性、顺序性,特点是一维性。

空间是指物质运动的伸张性、广延性,特点是三维性。

(7)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1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物质并反作用于物质。

肖前《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合订本)笔记和典型题考研真题详解(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圣才出品】

肖前《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合订本)笔记和典型题考研真题详解(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圣才出品】

第3章世界的物质统一性3.1 复习笔记一、世界的物质性1.对世界统一性的不同认识(1)各哲学派别对世界统一性的不同认识在哲学史上,对世界的统一性问题始终存在着不同的认识。

具体表现为:①唯物主义——物质本体论:主张万物所组成的世界是在人的意识之外客观地存在的,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其物质性。

②唯心主义——精神本体论:主张世界的统一性在于精神性,世界统一于某种精神实体。

唯心主义分为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a.主观唯心主义:把人的主观意识,(感觉、意志等)作为世界的本原和本质。

第一,中国哲学家陆象山:“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

第二,英国哲学家贝克莱:“物是观念的集合”,“存在就是被感知”。

b.客观唯心主义:主张一般概念是世界万物的创造者。

第一,代表人物:中国哲学家朱熹:“理在事先”,理是万物之本。

第二,德国哲学家黑格尔:“绝对观念”是一切事物的本质。

③二元论——世界有两个本质,精神和物质彼此独立平衡。

④不可知论——世界的本质问题是不可知的。

⑤实证主义——本体论问题是哲学应予拒斥的形而上学的假问题。

(2)马克思主义以前的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以前的唯物主义的思想主要包括:①古代唯物主义认为原始的物质实体是地、水、火、风、原子等。

②印度古代的唯物主义者则认为地、水、火、风是组成世界的原始物质。

③近代欧洲的唯物主义哲学家,主要是17世纪的英国唯物主义者和18世纪的法国唯物主义者,继承并发展了古代唯物主义关于物质的学说。

④爱尔维修指出,“人们应该把物质这个词理解为一切物体所共有的属性的总和”。

霍尔巴赫则写道:“物质一般地就是一切以任何一种方式刺激我们感官的东西;我们归之于不同的物质的那些物性,是以不同的物质在我们身上造成的不同的印象或变化为基础的。

”同时他强调,运动以及“广延、重量、不可入性、形状等等”,“这些根本的、基本的物性乃是一切物质所固有的,没有它们就无法对物质形成观念”,他还提到了构成物体的物质中“那些感觉不到的分子”。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第二章 题库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第二章 题库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二章题库(共6页)-本页仅作为预览文档封面,使用时请删除本页-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一、单项选择题:(10题)1、认识的起点是感觉,这是:CA.只有唯物主义才承认的观点B.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都可以承认的观点C.唯心主义承认的观点D.只是辨证唯物主义才承认的观点2、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表明:DA.每个人必须事事实践才能有认识B.只要参加实践就一定能获得正确认识C.直接知识来自实践,间接知识不来自实践D.一切认识归根到底来自实践3、“真理是人造的供人使用的工具”的看法是:AA.主观唯心主义B.客观唯心主义C.机械唯物主义D.辩证唯物主义4、在认识论中坚持反映的原则:BA.是朴素唯物主义的观点B.是所有唯物主义的观点C.只是机械唯物主义的观点D.仅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5、一种认识是不是真理,要看它:CA.是否被大多数人拥护B.是否被社会普遍承认C.是否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相一致D.是否能满足人的需要6、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基本的观点是:DA.反映的观点B.客观存在性的观点C.主体能动性的观点D.实践的观点7、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认识的本质是:BA.主体对客体的直观反映B.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C.主体对客体的客观摹写D.主体对客体的主观创造8、人的价值的两个方面是:BA.物质价值和精神价值B.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C.潜在价值和现实价值D.经济价值和政治价值9、在自由与必然的关系问题上,马克思主义认为自由是指:AA.对必然的认识和对客观世界的改造B.人们根据自己的愿望自由地创造C.自由意志为所欲为D.完全摆脱了必然10、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的统一是:BA.抽象的不变的统一B.具体的历史的统一C.绝对的永恒的统一D.相对的暂时的统一二、多项选择题(多项5题)1、实践有两层基本的含义,它们是指:A DA.实践具有物质的、客观的、感性的性质和形式B.实践具有观念的形式C.实践具有理论的特性D.实践是人特有的对象性活动E.实践是一切生命物质的存在形式2、“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这一说法:A D EA.是指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B.是唯心主义的C.是庸俗唯物主义的D.是辩证唯物主义的E.是对意识来源的一种正确解释3、认识运动所以要经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多次反复,是因为:A B C D EA.事物矛盾的暴露有个过程B.事物本身的复杂性C.认识本身的复杂性D.人们认识能力的有限性E.人们的实践及其认识条件的历史性4、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是因为它:A B C EA.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B.具有普遍性C.具有直接现实性D.能检验某一认识是否有用E.是联系主观和客观的桥梁5、以下论断正确反映非理性因素在认识中作用的有:B D EA.只有诗人才需要想象B.幻想是极可贵的品质C.意志决定一切D.顿然醒悟,一下子抓住了问题的症结E.在科学的道路上,只有不畏劳苦坚持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三、辨析题:(10题)1、只有直接经验才是重要的,间接经验没什么用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章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2.1 考点归纳
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首先要把握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以及自然与社会、物质与意识的关系,懂得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明确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要求。

一、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
物质范畴是唯物主义哲学对世界本原和统一基础的最高抽象。

马克思主义哲学把辩证法和唯物主义的原则彻底贯穿到对“物质”问题的解决上,创立了现代唯物主义的物质观,不仅同唯心主义相对立,同时也与旧唯物主义有着原则的区别。

1.物质的根本特征:客观实在性
物质范畴是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基石。

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发展阶段:
(1)古代唯物主义的物质观是哲学物质观发展的第一个历史阶段。

古代哲学家们从世界的“本原”“基质”“统一性”问题,引出了物质概念,并认为水、火、气、原子等构成了世界的本原。

(2)近代唯物主义的物质观是哲学物质观发展的第二个历史阶段。

近代唯物主义认为,原子是最小的物质单位,原子的属性是一切物质形态不变的属性,从而把物质归结为原子,并得出原子是世界本原的结论。

(3)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是哲学物质观发展的第三个历史阶段。

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物质的经典定义:“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其基本思想是,物质的根本特征是客观实在性。

2.自然存在与社会存在
现实中千差万别的物质存在,归根到底可以划分为两种基本形态,即自然存在与社会存在。

自然存在是指自然界中存在的各种客观事物,包括无机界、有机界和生物界;社会存在是指为物质生产方式所决定的社会物质生活过程,主要包括物质生产方式以及自然环境。

(1)现代科学为合理地划分物质存在形态提供了理论依据
划分物质存在形态的依据是物质的运动形式。

①物质运动的基本形式
一般说来,物质运动有机械运动、物理运动、化学运动、生物运动和社会运动五种形式。

在这五种运动形式中,机械运动、物理运动和化学运动又可归结为无机界的运动。

这样,物质运动可归结为三种基本形式,即无机界运动、生物运动和社会运动。

②物质存在的基本形态
物质存在的基本形态也可划分为无机物质、生物物质与社会物质或社会存在。

如果进一步把无机物质与生命物质归结为自然物质或自然存在,那么,全部物质世界则可划分为自然存在与社会存在两种基本形态。

(2)物质运动的五种形式构成了一个层层递进的等级阶梯
①低级运动形式构成较高级运动形式的基础,高级运动形式包含着低级运动形式;
②高级运动形式又具有自己的特殊规定性,不能归结为低级运动形式。

从无机物质到生命物质,是物质世界发展的一次重大的飞跃;从自然存在到社会存在,则是一次意义更为重大的飞跃。

人类社会与自然界在运动方式上存在着本质的不同,构成了社会存在与自然存在之间深刻的差异。

(3)社会存在是在人的活动中形成的
人的活动则是有意识、有目的的,尽管人的活动的目的性没有也不可能使人的活动脱离物质世界的客观制约性而成为主观任意的活动,但人的活动的目的却将人与其他存在物区别开来,使人成为物质世界中最高级的存在物,使社会存在成为一种特殊的客观存在。

(4)社会存在是从自然存在发展而来的
在现实世界中,自然存在与社会存在是相互交叉和相互包含的。

根据与社会生活的关系把自然存在分为两个部分:
①未进入社会生活的自然存在。

②进入社会生活的自然存在。

这一部分自然存在已经成为社会存在的组成部分,具有自然存在和社会存在的双重属性。

社会发展史表明,进入社会中的自然存在在广度和深度上都随着人类实践活动的发展而不断地扩大着,社会存在是不断变化发展着的客观存在。

3.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的意义
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的创立,在哲学史上具有重大意义:
(1)马克思主义物质观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从物质与意识的对立统一关系中去规定物质,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物质观的根本特点。

①列宁深刻地揭示了物质与意识各自的地位和作用,对物质作出了本质的规定,指明了物质对于意识的独立性、根源性,意识对于物质的依赖性、派生性,体现出解决哲学基本问题的唯物主义立场。

②列宁的物质定义同时又表明,物质与意识的对立,只有在它们何者为第一性、何者为第二
性这一范围内才具有绝对的意义,超出这个范围,物质与意识的对立无疑是相对的,意识不过是对物质世界的反映,而不是像二元论所说的那样,是与物质绝对对立的世界的又一个本原。

(2)马克思主义物质观坚持了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观表明,世界上只存在尚未认识的东西,不存在不可认识的东西。

(3)马克思主义物质观体现了唯物论与辩证法的统一,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缺陷。

①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客观实在性是一切物质的共性,既肯定了哲学物质范畴同自然科学物质结构理论的联系,又把二者区别开来:
a.物质的具体形态和具体结构是物质的个性,是可变的、相对的;
b.一切具体形态和具有不同结构的物质又都是客观实在,这是不变的、绝对的。

②从个性中看出共性,从相对中找到绝对,从暂时中把握永恒,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物质观所体现的唯物辩证法。

(4)马克思主义物质观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的不彻底性。

①旧唯物主义的缺陷
a.旧唯物主义承认“物质的自然”,它在对自然事物的说明中坚持了客观性原则,即把自然事物理解为独立于人的精神的客观存在。

b.对于社会事物,旧唯物主义由于不理解人的实践活动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因而不能坚持客观性原则,这就制造了“物质的自然”和“精神的历史”对立的神话,即仅仅是自然观上的唯物主义。

②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的先进性
马克思主义哲学既看到了自然界的物质性,又以实践为基础揭示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建立
起统一地说明自然过程和历史过程的唯物主义原则,实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使唯物主义成为彻底的、完备的理论。

二、时间与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是同运动观、时空观密切联系在一起的。

1.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
运动是标志一切事物、现象变化的哲学范畴,物质和运动不可分割,无运动的物质或无物质的运动都是不可能的。

(1)物质与运动的关系
物质和运动不可分割。

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是一切运动、变化和发展的实在基础;运动是物质所固有的属性。

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看物质和运动的不可分割的关系:
①物质是运动的物质,没有不运动的物质
从大尺度的宏观世界到小尺度的微观世界,从无生命的无机界到有生命的有机界,一直到人类社会,都没有绝对不动、凝固不变的东西。

同时,物质只有在它的运动中才能被人所认识,认识了物质的运动形式,也就认识了物质本身。

②运动是物质的运动,没有脱离物质的运动
凡是运动,都有物质作为它的实在的基础和承担者。

科学表明,一切形式的运动都有自己的物质载体。

(2)现代科学的发展证明了物质和运动内在统一的观点
①现代物理学在对原子核内部基本粒子的研究中,发现了一些原来不知道的新的运动过程,进一步证明了运动同物质的不可分性。

②这种新的运动过程并没有“非物质化”,量子和电磁场虽没有静止质量但有运动质量,它们同具有静止质量的实物一样,也是物质,是物质表现出来的一种特殊形式。

2.运动的绝对性质与相对形式
(1)运动的绝对性
从整个物质世界来看,一切都处于运动中,没有不运动的物质,这说明运动是永恒的和无条件的,因而是绝对的。

(2)静止的相对性
物质又有静止的状态,有某种稳定的形式;不过,这只是运动过程中的静止和稳定,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

这说明静止是暂时的、有条件的,因而是相对的。

(3)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
运动的绝对性和静止的相对性是物质运动的两个属性,它们辩证地统一在一起。

可以在三种情况下把静止看作运动的特殊状态:
①从局部情况看,物体在此时此地、在一定条件和范围内,没有进行这种或那种特定的运动,如机械运动。

②从一定的参考系看,物体与物体之间,没有发生位置移动,从而保持一定的平衡。

③从事物本身看,处于量变过程中的事物,仍然保持着自身的性质。

(4)运动与静止的关系
①静止中总是包含着运动的一面,不运动的绝对静止是不存在的。

②绝对运动也有相对静止的一面,没有相对静止的运动也是不存在的。

相对静止与绝对运动的确存在着区别,但这种区别是相对的,不能把二者绝对地对立起来。

(5)相对静止的存在及其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