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论语解经资料--学而篇
论语学而篇原文及翻译
论语学而篇原文及翻译《论语》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而成,至汉代成书。
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较为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论语学而篇原文及翻译,希望能够帮到大家!【原文】11 子曰(1):“学(2)而时习(3)之,不亦说(4)乎?有朋(5)自远方来,不亦乐(6)乎?人不知(7),而不愠(8),不亦君子(9)乎?”【注释】(1)子:中国古代对于有地位、有学问的男子的尊称,有时也泛称男子。
《论语》书中“子曰”的子,都是指孔子而言。
(2)学:孔子在这里所讲的“学”,主要是指学习西周的礼、乐、书等传统文化典籍。
(3)时习:在周秦时代,“时”字用作副词,意为“在一定的时候”或者“在适当的时候”。
但朱熹在《论语集注》一书中把“时”解释为“时常”。
“习”,指演习礼、乐;复习诗、书。
也含有温习、实习、练习的意思。
(4)说:音yuè,同悦,愉快、高兴的意思。
(5)有朋:一本作“友朋”。
旧注说,“同门曰朋”,即同在一位老师门下学习的叫朋,也就是志同道合的人。
(6)乐:与说有所区别。
旧注说,悦在内心,乐则见于外。
(7)人不知:此句不完整,没有说出人不知道什么。
缺少宾语。
一般而言,知,是了解的意思。
人不知,是说别人不了解自己。
(8)愠:音yùn,恼怒,怨恨。
(9)君子:《论语》书中的君子,有时指有德者,有时指有位者。
此处指孔子理想中具有高尚人格的人。
【译文】孔子说:“学了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高兴的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一个有德的君子吗?”。
完整“论语”原文及解释,“学而篇”与“为政篇”,收藏必读古文!
完整“论语”原文及解释,“学而篇”与“为政篇”,收藏必读古文!《论语》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而成,至战国前期成书。
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较为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
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四书”,与《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等“五经”,总称“四书五经”。
全书共20章、492篇,首创“语录体” 。
是中国现传扬并学习的古代著作之一。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即孔丘,字仲尼,出生于鲁国陬邑(今山东省济宁市曲阜市尼山镇境内),东周春秋末期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
孔子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其儒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
孔子曾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晚年修订了《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
相传他有弟子三千,贤弟子七十二人。
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了儒家经典《论语》。
《论语》的篇名通常取开篇前两个字作为篇名;若开篇前两个字是“子曰”,则跳过取句中的前两个字;若开篇三个字是一个词,则取前三个字。
篇名与其中的各章没有意义上的逻辑关系,仅可当作页码看待。
学而第一(主要讲“务本”的道理,引导初学者进入“道德之门”);为政第二(主要讲治理国家的道理和方法);《论语》——学而篇:【本篇引语】《学而》是《论语》第一篇的篇名。
《论语》中各篇一般都是以第一章的前二三个字作为该篇的篇名。
《学而》一篇包括16章,内容涉及诸多方面。
其中重点是“吾日三省吾身”;“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礼之用,和为贵”以及仁、孝、信等道德范畴。
【原文】1-1 子曰①:“学②而时习③之,不亦说④乎?有朋⑤自远方来,不亦乐⑥乎?人不知⑦,而不愠⑧,不亦君子⑨乎?”【注释】①子:中国古代对于有地位、有学问的男子的尊称,有时也泛称男子。
《论语·学而篇》原文及译文
《论语》学而篇本文简介《学而》是《论语》第一篇的篇名。
《论语》中各篇一般都是以第一章的前二三个字作为该篇的篇名。
《学而》一篇包括16章,内容涉及诸多方面。
其中重点是“吾日三省吾身”;“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礼之用,和为贵”以及仁、孝、信等道德范畴。
经典原文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2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3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4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5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6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7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8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
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9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10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
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11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12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
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
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13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
恭近于礼,远耻辱也。
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14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
可谓好学也已。
”15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
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16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论语学而篇翻译注释
论语学而篇翻译注释《论语·学而篇》是中国古代儒家经典著作之一,记载了孔子及其弟子的一些言行和教诲。
下面是对《论语·学而篇》的翻译和注释: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友来乎,不亦说乎?”翻译:孔子说:“学习并且按时复习,不是很愉悦吗?有朋友来了,不是很高兴吗?”注释:孔子强调学习应该是持续的,并且学完一遍后要及时复习。
他认为学习是一种快乐的事情,同时也强调了友谊的重要性。
2.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翻译:孔子说:“学习而不思考就是空洞无物,思考而不学习则会遭受危险。
”注释:孔子认为学习只有结合思考才能真正产生效果,否则就是浪费时间。
同时,只有思考而不积极学习也是不够的,容易陷入危险之中。
3.子曰:“有教无类。
”翻译:孔子说:“教育应该没有隔阂。
”注释:孔子认为教育应该普及到所有人,不应该因为社会地位、出身等因素而有所区别。
4.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友来乎,不亦乐乎?”翻译:孔子说:“学习并且按时复习,不是很高兴吗?有朋友来了,不是很快乐吗?”注释:这句话与第一句类似,再次强调了学习的快乐和友谊的重要性。
5.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翻译:孔子说:“三个人一起行走,必定有我能向他学习的地方,选择他们的优点来学习,对于他们的不足之处则要自己改进。
”注释:孔子认为每个人身上都有值得学习的地方,要善于观察和学习他人的优点,并且在自己身上进行改进。
这些是对《论语·学而篇》的部分翻译和注释,希望对你有帮助。
《论语》学而篇原文及翻译
《论语》学而篇原文及翻译《论语》学而篇原文及翻译《论语》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而成,至汉代成书。
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较为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论语》学而篇原文及翻译,希望能够帮到大家!原文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
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
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
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
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
恭近于礼,远耻辱也。
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
可谓好学也已。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
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翻译孔子说:“学了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高兴的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一个有德的君子吗?”有子说:”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而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这样的人是很少见的。
01论语解经资料--学而篇
01论语解经资料--学而篇學而篇第一此为书之首篇,故所记多务本之意,乃入道之门、积德之基、学者之先务也。
凡十六章。
(一)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集解】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说、悦同。
○学之为言效也。
人性皆善,而觉有先后,后觉者必效先觉之所为,乃可以明善而复其初也。
习,鸟数飞也。
学之不已,如鸟数飞也。
说,喜意也。
既学而又时时习之,则所学者熟,而中心喜说,其进自不能已矣。
程子曰:“习,重习也。
时复思绎,浃洽于中,则说也。
”又曰:“学者,将以行之也。
时习之,则所学者在我,故说。
”谢氏曰:“时习者,无时而不习。
坐如尸,坐时习也;立如齐,立时习也。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乐,音洛。
○朋,同类也。
自远方来,则近者可知。
程子曰:“以善及人,而信从者众,故可乐。
”又曰:“说在心,乐主发散在外。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愠,纡(y)问(èn)反。
○愠,含怒意。
君子,成德之名。
尹氏曰:“学在己,知不知在人,何愠之有。
”程子曰:“虽乐于及人,不见是而无闷,乃所谓君子。
”愚谓及人而乐者顺而易,不知而不愠者逆而难,故惟成德者能之。
然德之所以成,亦曰学之正、习之熟、说之深,而不已焉耳。
○程子曰:“乐由说而后得,非乐不足以语君子。
”【直解】学,是仿效。
凡致知力行,皆仿效圣贤之所为,以明善而复其初也。
习,是温习。
说,是喜悦。
孔子说道:“人之为学,常苦其难而不悦者,以其学之不熟,而未见意趣也。
若既学矣,又能时时温习而不间断其功,则所学者熟,义理浃洽,中心喜好,而其进自不能已矣,所以说不亦说乎!”朋,是朋友。
乐,是欢乐。
夫学既有得,人自信从,将见那同类的朋友皆自远方而来,以求吾之教诲。
夫然则吾德不孤,斯道有传,得英才而教育之,自然情意宣畅可乐,莫大乎此也。
所以说不亦乐乎!愠,是含怒的意思。
君子,是成德的人。
夫以善及人,固为可乐,苟以人或不见知,而遂有不乐焉,则犹有近名之累,其德未完,未足以为君子也。
论语十二章翻译全文 论语学而篇原文及翻译
论语十二章翻译全文论语学而篇原文及翻译学而篇第一1.1【原文】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译文】1孔子说:“学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去实习它,不也高兴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处来,不也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杨伯峻译,下同)【译文】2孔子说:“学了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高兴的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一个有德的君子吗?”(张燕婴译,下同)学而篇第一1.2【原文】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弟也者,其为人之本与?”【译文】1有子说:“他的为人,孝顺爹娘,敬爱兄长,却喜欢触犯上级,这种人是很少的;不喜欢触犯上级,却喜欢造反,这种人从来没过。
君子专心致力于基础工作,基础树立了,‘道’就会产生。
孝顺爹娘,敬爱兄长,这就是‘仁’的基础吧!”【译文】2有子说:”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而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这样的人是很少见的。
不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而喜好造反的人是没有的。
君子专心致力于根本的事务,根本建立了,治国做人的原则也就有了。
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这就是仁的根本啊!”学而篇第一1.3【原文】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译文】1孔子说:“花言巧语,伪善的面貌,这种人,‘仁德’是不会多的。
”【译文】2孔子说:“花言巧语,装出和颜悦色的样子,这种人的仁心就很少了。
”学而篇第一1.4【原文】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译文】1曾子说:“我每天多次自己反省:替别人办事是否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往来是否诚实呢?老师传授我的学业是否复习了呢?”【译文】2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给我的学业是不是复习了呢?”学而篇第一1.5【原文】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论语学而篇翻译注释
论语学而篇翻译注释学而篇是《论语》的第一篇,主要记载了孔子的一些教育原则和教育方法。
以下是学而篇的翻译注释:1.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翻译:孔子说:“学习并且时常复习,岂不快乐?有朋友从远方来,岂不喜悦?人们不了解我而我不生气,岂不是君子的品质?2.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翻译:有子说:“一个人要孝顺父母、尊敬兄长,并且不喜欢违法乱纪的人,几乎没有;不喜欢违法乱纪,却喜欢制造混乱的人,从来没有过。
君子努力修身养性,修身立德,道德自然生发。
孝顺父母和尊敬兄长,是仁德的基础。
”3.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
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翻译:孔子说:“君子如果没有威望,就不会受到尊敬;如果学习没有坚持,就不会立足。
主张忠诚信义,没有比自己更好的朋友,犯了错误就要毫不犹豫地改正。
”4. 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翻译:孔子说:“父母还在世时,不要远离家乡旅游,旅游必须有目的地。
”5. 子曰:“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翻译:孔子说:“连续三年没有违背父亲的教诲,可以称之为孝顺了。
”6. 子曰:“天生德于予,桓魋其如予何?”翻译:孔子说:“天性赋予了我一种德行,桓魋怎能和我相比呢?”7. 有子曰:“禘自既灌而往者告之以言,未始有宾自迎者。
”翻译:有子说:“在进行典礼祭祀时,首次洒酒神明之前,主祭人会告诉宾客规矩,从来没有宾客自己去迎接主祭人。
”8.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翻译:孔子说:“不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而担心自己不了解别人。
”9. 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翻译:孔子说:“不在相关的职位上,不谋划相关的政策。
”10. 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翻译:孔子说:“管理一个千辆马的国家,要尊重职权,重视诚信,节约开支并爱护人民,使人民能够获得福利。
《论语·学而篇》原文及译文
《论语》学而篇本文简介《学而》是《论语》第一篇的篇名。
《论语》中各篇一般都是以第一章的前二三个字作为该篇的篇名。
《学而》一篇包括16章,内容涉及诸多方面。
其中重点是“吾日三省吾身”;“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礼之用,和为贵”以及仁、孝、信等道德范畴。
经典原文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2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3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4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5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6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7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8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
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9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10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
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11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12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
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
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
13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
恭近于礼,远耻辱也。
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14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
可谓好学也已。
”15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
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16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参考译文)1孔子说:“学了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高兴的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一个有德的君子吗”2有子说:”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而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这样的人是很少见的。
论语学而篇第一原文
论语学而篇第一原文学而第一,又称“学而”,是《论语》第一篇的篇名,主要讲“务本”的道理,引导初学者进入“道德之门”。
本篇共有十六章,内容涉及诸多方面。
其中重点是“吾日三省吾身”;“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礼之用,和为贵”以及仁、孝、信等道德范畴。
原文: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
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
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
先王之道,斯为美。
小大由之,有所不行。
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
恭近于礼,远耻辱也。
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
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子贡曰:“ 《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 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学而篇译文:孔子说:“学的道理在合适的时机去实践(一说:学习知识以后,经常温习它),不也是很快乐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是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生气,不也是品德上有修养的人吗?”有子说:“一个人如果孝顺父母,友爱兄长,却喜欢犯上作乱,这是很少见的;不喜欢犯上作乱,而喜欢造反的人更是没有的。
《论语·学而篇》原文及译文-论语学而之欧阳文创编
《论语》学而篇本文简介《学而》是《论语》第一篇的篇名。
《论语》中各篇一般都是以第一章的前二三个字作为该篇的篇名。
《学而》一篇包括16章,内容涉及诸多方面。
其中重点是“吾日三省吾身”;“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礼之用,和为贵”以及仁、孝、信等道德范畴。
经典原文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2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3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4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5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6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7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8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
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9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10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
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11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12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
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
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13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
恭近于礼,远耻辱也。
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14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
可谓好学也已。
”15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
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16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论语》解读——学而篇第一(主要内容是谈学习-侧重谈的是学习的对象)(共56张PPT)
“仁者爱人”,从人与人之间的交际来看,重在主动理解,真 诚宽容;重在倾心关注,力行扶助;重在见贤思齐,举贤进能。仁 者这番“爱人”的功夫,是那些巧饰外表专求取悦的人根本办不到 的。
【原文】 1.4曾子曰①:“吾日三省吾身②:为人谋而不忠乎③?与朋友交
而不信乎④?传不习乎?⑤”
【注释】 ①曾子;姓曾,名参,字子舆,是孔子最小的学生之一,小孔子
第二句谈“问”,即“学问”。朋友从远方来,不是来玩,而 是来切磋学问,互相请教。曾子说:“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 闻。”又说:“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讨论学问,辅助成就 仁德,不也是很快乐吗?孔门的“问”与孔门的“学”一样,包括 “进德”、“修业”两个方面。
第三句谈“行”,即社会实践。进德修业后,学问大有提高, 应该出来为社会服务,为国家效力尽忠。然而别人却不了解你,怎 么办?发脾气,生怨气吗?不对,应该是“不愠”。即不发脾气, 不生怨气。首先要做到的是“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仁者安仁”,用仁德来修己安身,廓然大度,不愠不躁。“人不 知而不愠”,是一种十分高尚的道德修养境界,也是“学”、“问” 应修炼达到的境界,这也是君子的标准之一。还有一种情况,是人 已知其才,知其贤,而仍蔽贤,抑才,你却依然不愠不怒,境界则 更为高远。
人人学论语:第一章“学而篇”,圣贤智慧,学以致用!
人人学论语:第一章“学而篇”,圣贤智慧,学以致用!第一章:学而篇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译:孔子说:'学了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高兴的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一个有德的君子吗?'2,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译:有子说:'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而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这样的人是很少见的。
不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而喜好造反的人是没有的。
君子专心致力于根本的事务,根本建立了,治国做人的原则也就有了。
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这就是仁的根本啊!'3,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孔子说:'花言巧语,装出和颜悦色的样子,这种人的仁心就很少了。
'4,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给我的学业是不是复习了呢?'5,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孔子说:'治理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就要严谨认真地办理国家大事而又恪守信用,诚实无欺,节约财政开支而又爱护官吏臣僚,役使百姓要不误农时'。
6,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孔子说:'弟子们在父母跟前,就孝顺父母;出门在外,要顺从师长,言行要谨慎,要诚实可信,寡言少语,要广泛地去爱众人,亲近那些有仁德的人。
这样躬行实践之后,还有余力的话,就再去学习文献知识。
'7,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论语注释及解释
论语注释及解释论语注释及解释论语学而篇第一孔子【本篇引语】《学而》是《论语》第一篇的篇名。
《论语》中各篇一般都是以第一章的前二三个字作为该篇的篇名。
《学而》一篇包括16章,内容涉及诸多方面。
其中重点是“吾日三省吾身”;“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礼之用,和为贵”以及仁、孝、信等道德范畴。
【原文】1·1 子曰(1):“学(2)而时习(3)之,不亦说(4)乎?有朋(5)自远方来,不亦乐(6)乎?人不知(7),而不愠(8),不亦君子(9)乎?”【注释】(1)子:中国古代对于有地位、有学问的男子的尊称,有时也泛称男子。
《论语》书中“子曰”的子,都是指孔子而言。
(2)学:孔子在这里所讲的“学”,主要是指学习西周的礼、乐、诗、书等传统文化典籍。
(3)时习:在周秦时代,“时”字用作副词,意为“在一定的时候”或者“在适当的时候”。
但朱熹在《论语集注》一书中把“时”解释为“时常”。
“习”,指演习礼、乐;复习诗、书。
也含有温习、实习、练习的意思。
(4)说:音yuè,同悦,愉快、高兴的意思。
(5)有朋:一本作“友朋”。
旧注说,“同门曰朋”,即同在一位老师门下学习的叫朋,也就是志同道合的人。
(6)乐:与说有所区别。
旧注说,悦在内心,乐则见于外。
(7)人不知:此句不完整,没有说出人不知道什么。
缺少宾语。
一般而言,知,是了解的意思。
人不知,是说别人不了解自己。
(8)愠:音yùn,恼怒,怨恨。
(9)君子:《论语》书中的君子,有时指有德者,有时指有位者。
此处指孔子理想中具有高尚人格的人。
【译文】孔子说:“学了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高兴的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一个有德的君子吗?”【评析】宋代著名学者朱熹对此章评价极高,说它是“入道之门,积德之基”。
本章这三句话是人们非常熟悉的。
历来的解释都是:学了以后,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也高兴吗等等。
论语全书原文注释译文
论语全书原文注释译文《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
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以下是《论语》的部分原文、注释及译文:1.学而篇:1.原文: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2.注释:1.子:《论语》中“子曰” 的“子” 都是孔子的学生对孔子的敬称。
2.时:时时,经常。
3.习:演习,复习。
4.说:同“悦”,高兴。
5.愠(yùn):恼怒,怨恨。
3.译文:孔子说:“学了,又经常复习它,不也是高兴的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不也是快乐的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2.为政篇:1.原文: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2.注释:1.为政以德:以道德原则治理国家。
2.北辰:北极星。
3.共:同“拱”,环绕。
3.译文:孔子说:“用道德来治理国政,自己便会像北极星一般,在一定的位置上,别的星辰都环绕着它。
”3.八佾篇:1.原文: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2.注释:1.季氏:鲁国正卿季孙氏。
2.八佾(yì):古代乐舞的行列,一行八人叫一佾。
按照礼的规定,天子用八佾,诸侯用六佾,大夫用四佾,士用二佾。
季氏是大夫,按规定只能用四佾,却用了天子的八佾,这是严重的越礼行为。
3.忍:忍心,这里指容忍。
3.译文:孔子谈到季孙氏说:“他用天子的舞蹈阵容在自己的宗庙里舞蹈,这样的事可以容忍,什么事不能容忍?”4.里仁篇:1.原文:子曰:“里仁为美。
择不处仁,焉得知?”2.注释:1.里:居住。
2.仁:有仁德的地方。
3.处:居住。
4.知:同“智”,智慧。
3.译文:孔子说:“居住在有仁德的地方才是好的。
选择住处,不居住在有仁德的地方,怎么能说是明智的呢?”5.公冶长篇:1.原文:子谓公冶长:“可妻也。
虽在缧绁之中,非其罪也。
论语新解学而篇第一
论语新解学而篇第一(一)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子曰:子男子之通称。
或说:五等爵名。
春秋以后,执政之卿亦称子其后匹夫为学者所宗亦称子,孔子、墨子是也。
或说,孔子为鲁司寇其门人称之曰子。
称子不成辞则曰夫子。
《论语》孔子弟子惟有子、曾子二人称子,闵子、冉子单称子仅一见。
:诵,习义。
凡诵读练习皆是学。
旧说:学,觉也,效也。
后觉习效先觉之所为谓之学。
然社会文化日兴,文字使用日盛后觉习效先觉,不能不诵读先觉之著述测二义仍相通。
时习:此有三说。
一指年岁言。
古人六岁始学识字,七八岁教以日常简单礼节,十岁教书写计算,十三岁教歌诗舞蹈,此指年为时。
二指季节言。
古人春夏学诗乐弦歌,秋冬学书礼舐猎,此指季节为时。
三指晨夕言。
温习、进修、游散、休息,依时为之。
习者,如鸟学飞,数数反复。
人之为学,当日复日,时复时,年复年,反复不已,老而无倦。
悦:欣喜义。
学能时习,所学渐熟,人之日深,心中欣喜也。
有朋自远方来:朋,同类也。
志同道合者,知慕于我,自远来也。
或以方来连读,如言并来,非仅一人来。
当从上读。
乐:悦在心,乐则见于外。
孟子曰:乐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
慕我者自远方来,教学相长,我道日广,故可乐也。
人不知而不愠:学日进,道日深远,人不能知。
虽贤如颜子,不能尽知孔子之道之高之大,然孔子无愠焉。
愠,怫郁义,怨义。
学以为己为道,人不知,义无可愠。
心能乐道,始脐此境也。
或曰:人不知,不我用也。
前解深,后解浅。
然不知故不用,两解义自相贯。
不亦君子乎:君子,成德之名。
学至此,可谓成德矣。
本章乃叙述一理想学者之毕生经历,实亦孔子毕生为学之自述。
学而时习,乃初学事,孔子十五志学以后当之。
有朋远来,则中年成学后事,孔子三十而立后当之。
苟非学邃行尊,达于最高境界,不宜轻言人不我知,孔子五十知命后当之。
学者惟当牢守学而时习之一境,斯可有远方朋来之乐。
最后一境,本非学者所望。
学求深造日进,至于人不能知,乃属无可奈何。
论语学而篇的原文及翻译
论语学而篇的原文及翻译论语学而篇的原文及翻译《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出来的有关于论语学而篇的原文及翻译,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本篇引语】《学而》是《论语》第一篇的篇名。
《论语》中各篇一般都是以第一章的前二三个字作为该篇的篇名。
《学而》一篇包括16章,内容涉及诸多方面。
其中重点是吾日三省吾身;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礼之用,和为贵以及仁、孝、信等道德范畴。
【原文】11 子曰(1):学(2)而时习(3)之,不亦说(4)乎?有朋(5)自远方来,不亦乐(6)乎?人不知(7),而不愠(8),不亦君子(9)乎?【注释】(1)子:中国古代对于有地位、有学问的男子的尊称,有时也泛称男子。
《论语》书中子曰的子,都是指孔子而言。
(2)学:孔子在这里所讲的学,主要是指学习西周的礼、乐、、书等传统文化典籍。
(3)时习:在周秦时代,时字用作副词,意为在一定的时候或者在适当的时候。
但朱熹在《论语集注》一书中把时解释为时常。
习,指演习礼、乐;复习诗、书。
也含有温习、实习、练习的意思。
(4)说:音yuè,同悦,愉快、高兴的意思。
(5)有朋:一本作友朋。
旧注说,同门曰朋,即同在一位老师门下学习的叫朋,也就是志同道合的人。
(6)乐:与说有所区别。
旧注说,悦在内心,乐则见于外。
(7)人不知:此句不完整,没有说出人不知道什么。
缺少宾语。
一般而言,知,是了解的意思。
人不知,是说别人不了解自己。
(8)愠:音yùn,恼怒,怨恨。
(9)君子:《论语》书中的君子,有时指有德者,有时指有位者。
此处指孔子理想中具有高尚人格的人。
【译文】孔子说:学了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高兴的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一个有德的君子吗?【评析】宋代著名学者朱熹对此章评价极高,说它是入道之门,积德之基。
本章这三句话是人们非常熟悉的。
《论语》学而篇第一
进德修身,通常而言,是与自己的不良习气作斗争,是痛 苦的事情,但是在孔子看来却充满了“悦”和“乐”,有着无 限的乐趣一一因为个人修养的提高乃是一种深刻的人生体验, 是运用自己的心灵对自然和社会规律进行理性探索的过程,这 个过程充满了快乐。在反复的学习与实践中,不仅能培植人格, 更能增长智慧,这种成长的幸福感是难以言说的。孔子的心态 和气度真是非凡博大啊!
品读圣贤经典 开启智慧人生
②学:《尚书》说:“学,效也。”就是效法、模仿之意。 ③习:《说文解字》:“習,鸟数飞也。”因此,“习”字的 本意是鸟儿多次练习飞翔,在这里是温习和练习的意思。 ④说:同“悦”,高兴、愉快的意思。 ⑤乐:快乐。 ⑥愠:怒,怨恨,不满。 ⑦君子:《论语》中的“君子”指道德修养高的人,即“有德 者”;有时又指“有位者”,即职位高的人。这里指“有德者”。 【解读】
孔子开创私人讲学之风,倡导仁义礼智信。有弟子三千, 其中贤人七十二。曾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三年,晚年修订 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孔子还
学习可以使人成长,使人进步,使人快乐,使人睿智,使 人过上幸福的日子...关于学习的意义,谁都能说上一箩筐, 也就不必再赘述了。倒是那学什么、怎么学的大深意,却是很 有必要说上一说的。
论语(学而篇第一)
• ②慎终是看自己的未来,而追远是看自己的过去
• 1.10:
《论语·学而》
• 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 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 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 之与?
• 原句译文
• 1.10 子禽问子贡:“老师到了一个国家,总是 有人和他谈这个国家的政事。这种资格是夫子自 己求得呢,还是人家的国君主动给他的呢?”子 贡说:“老师以温、良、恭、俭、让得名,所以 才得到这样的资格,与其说他自己求得这种资格, 不如说是人家主动求他的吧?
《论语·学而》
1.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 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原句译文
1.1孔子说:“学习知识后在生活中经常实践,这 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来一起 共事,不是很令人高兴吗?别人不了解我,我也 不怨恨、恼怒,这不就是我修为的境界吗?"
有朋自远方来——重视他人的力量、如何面对变化
“君子务本”的核心——搞好家庭关系
• 原生家庭不会决定我们的一生,但会影响我们 的工作和生活。如果我们能先处理好与家人的 关系,那么“家和万事兴”,这也是君子追求 “仁”时需要经过的修炼。
• 为什么“孝悌”的人很少会“作乱”?
• 很多事情的结果,往往是由我们的微小习惯 日积月累导致的。如果你能和家人、兄弟姐 妹相互友爱,日积月累,性格也差不到哪儿 去。同样地,如果我们现在养成某个好习惯, 哪怕只是很微小的习惯,比如每天坚持走路 半小时等等,时间长了,你会收获一个惊喜 的成果。
交往,说话诚实恪守信用。这样的人,尽管他自
己说没有学习过,我一定说他已经学习过 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學而篇第一此为书之首篇,故所记多务本之意,乃入道之门、积德之基、学者之先务也。
凡十六章。
(一)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集解】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说、悦同。
○学之为言效也。
人性皆善,而觉有先后,后觉者必效先觉之所为,乃可以明善而复其初也。
习,鸟数飞也。
学之不已,如鸟数飞也。
说,喜意也。
既学而又时时习之,则所学者熟,而中心喜说,其进自不能已矣。
程子曰:“习,重习也。
时复思绎,浃洽于中,则说也。
”又曰:“学者,将以行之也。
时习之,则所学者在我,故说。
”谢氏曰:“时习者,无时而不习。
坐如尸,坐时习也;立如齐,立时习也。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乐,音洛。
○朋,同类也。
自远方来,则近者可知。
程子曰:“以善及人,而信从者众,故可乐。
”又曰:“说在心,乐主发散在外。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愠,纡(y)问(èn)反。
○愠,含怒意。
君子,成德之名。
尹氏曰:“学在己,知不知在人,何愠之有。
”程子曰:“虽乐于及人,不见是而无闷,乃所谓君子。
”愚谓及人而乐者顺而易,不知而不愠者逆而难,故惟成德者能之。
然德之所以成,亦曰学之正、习之熟、说之深,而不已焉耳。
○程子曰:“乐由说而后得,非乐不足以语君子。
”【直解】学,是仿效。
凡致知力行,皆仿效圣贤之所为,以明善而复其初也。
习,是温习。
说,是喜悦。
孔子说道:“人之为学,常苦其难而不悦者,以其学之不熟,而未见意趣也。
若既学矣,又能时时温习而不间断其功,则所学者熟,义理浃洽,中心喜好,而其进自不能已矣,所以说不亦说乎!”朋,是朋友。
乐,是欢乐。
夫学既有得,人自信从,将见那同类的朋友皆自远方而来,以求吾之教诲。
夫然则吾德不孤,斯道有传,得英才而教育之,自然情意宣畅可乐,莫大乎此也。
所以说不亦乐乎!愠,是含怒的意思。
君子,是成德的人。
夫以善及人,固为可乐,苟以人或不见知,而遂有不乐焉,则犹有近名之累,其德未完,未足以为君子也。
是以虽名誉不著而人不知我,亦惟处之泰然,略无一毫含怒之意。
如此则其心纯乎为己,而不求人知,其学诚在于内,而不愿乎外,识趣广大,志向高明,盖粹然成德之人也。
所以说不亦君子乎!夫学,由说以进于乐,而至于能为君子,则希贤希圣,学之能事毕矣!【新解】子曰:或說:“子,男子之通稱。
”或說:“五等爵名。
”春秋以後,執政之卿亦稱子,其後匹夫為學者所宗亦稱子,孔子、墨子是也。
或說:“孔子為魯司寇,其門人稱之曰子。
稱子不成辭則曰夫子。
”《論語》孔子弟子惟有子、曾子二人稱子,閔子、冉子單稱子僅一見。
學:誦,習義。
凡誦讀練習皆是學。
舊說:“學,覺也,效也。
後覺習傚先覺之所為謂之學。
”然社會文化日新,文字使用日盛,後覺習傚先覺,不能不誦讀先覺之著述,則二義仍相通。
時習:此有三說。
一指年歲言:古人六歲始學識字,七八歲教以日常簡單禮節,十歲教書寫計算,十三歲教歌詩舞蹈,此指年為時。
二指季節言:古人春夏學詩樂弦歌,秋冬學書禮射獵,此指季節為時。
三指晨夕言:溫習、進修、游散、休息,依時為之。
習者,如鳥學飛,數數反復。
人之為學,當日復日,時復時,年復年,反復不已,老而無倦。
說:欣喜義。
學能時習,所學漸熟,入之日深,心中欣喜也。
有朋自遠方來:朋,同類也。
志同道合者,知慕於我,自遠來也。
樂:悅在心,樂則見於外。
《孟子》曰:“樂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
”慕我者自遠方來,教學相長,我道日廣,故可樂也。
人不知而不慍:學日進,道日深遠,人不能知。
雖賢如顏子,不能盡知孔子之道之高之大,然孔子無慍焉。
慍,怫鬱義,怨義。
學以為己為道,人不知,義無可慍。
心能樂道,始躋此境也。
或曰:“人不知,不我用也。
”前解深,後解淺。
然不知故不用,兩解義自相貫。
不亦君子乎:君子,成德之名。
學至此,可謂成德矣。
本章乃敍述一理想學者之畢生經歷,實亦孔子畢生為學之自述。
學而時習,乃初學事,孔子十五志學以後當之。
有朋遠來,則中年成學後事,孔子三十而立後當之。
茍非學邃行尊,達於最高境界,不宜輕言人不我知,孔子五十知命後當之。
學者惟當牢守學而時習之一境,斯可有遠方朋來之樂。
最後一境,本非學者所望。
學求深造日進,至於人不能知,乃屬無可奈何。
聖人深造之已極,自知彌深,自信彌篤,乃曰:“知我者其天乎”,然非淺學所當驟企也。
孔子一生重在教,孔子之教重在學。
孔子之教人以學,重在學為人之道。
本篇各章,多務本之義,乃學者之先務,故《論語》編者列之全書之首。
又以本章列本篇之首,實有深義。
學者循此為學,時時反驗之於己心,可以自考其學之虛實淺深,而其進不能自已矣。
學者讀《論語》,當知反求諸己之義。
如讀此章,若不切實學而時習,寧知“不亦悅乎”之真義?孔子之學,皆由真修實踐來。
無此真修實踐,即無由明其義蘊。
本章學字,乃兼所學之“事”與為學之“功”言。
孔門論學,範圍雖廣,然必兼心地修養與人格完成之兩義。
學者誠能如此章所言,自始即可有逢源之妙,而終身率循,亦不能盡所蘊之深。
此聖人之言所以為上下一致,終始一轍也。
孔子距今已逾二千五百年,今之為學,自不能盡同於孔子之時。
然即在今日,仍有時習,仍有朋來,仍有人不能知之一境。
學者內心,仍亦有悅、有樂、有慍、不慍之辨。
即再踰兩千五百年,亦當如是。
故知孔子之所啟示,乃屬一種通義,不受時限,通於古今,而義無不然,故為可貴。
讀者不可不知。
【白話試譯】先生說:“學能時時反復習之,我心不很覺欣暢嗎?有許多朋友從遠而來,我心不更感快樂嗎?別人不知道我,我心不存些微怫鬱不歡之意,不真是一位修養有成德的君子嗎?”(二)有子曰:“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
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
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
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集解】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弟、好,皆去声。
鲜,上声,下同。
○有子,孔子弟子,名若。
善事父母为孝,善事兄长为弟。
犯上,谓干犯在上之人。
鲜,少也。
作乱,则为悖逆争斗之事矣。
此言人能孝弟,则其心和顺,少好犯上,必不好作乱也。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与,平声。
○务,专力也。
本,犹根也。
仁者,爱之理,心之德也。
为仁,犹曰行仁。
与者,疑辞,谦退不敢质言也。
言君子凡事专用力于根本,根本既立,则其道自生。
若上文所谓孝弟,乃是为仁之本,学者务此,则仁道自此而生也。
○程子曰:“孝弟,顺德也,故不好犯上,岂复有逆理乱常之事。
德有本,本立则其道充大。
孝弟行于家,而后仁爱及于物,所谓亲亲而仁民也。
故为仁以孝弟为本。
论性,则以仁为孝弟之本。
”或问:“孝弟为仁之本,此是由孝弟可以至仁否?”曰:“非也。
谓行仁自孝弟始,孝弟是仁之一事。
谓之行仁之本则可,谓是仁之本则不可。
盖仁是性也,孝弟是用也,性中只有个仁、义、礼、智四者而已,曷尝有孝弟来。
然仁主于爱,爱莫大于爱亲,故曰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直解】有子,是孔子弟子,姓有,名若。
善事父母,叫作孝;善事兄长,叫作弟。
犯,是干犯。
鲜,是少。
作乱,是悖逆争斗的事。
有子说:“天下的人莫不有父母兄长,则莫不有孝弟的良心。
人惟不能孝弟,则其心不和不顺,小而犯上,大而作乱,无所不至矣。
若使他平昔为人,于父母则能孝,尽得为子的道理,于兄长则能弟,尽得卑幼的道理,则心里常是和顺,而所为自然循礼,若说他敢去干犯那在上的人,这样事断然少矣。
”夫犯上,是不顺之小者,且不肯为,却乃好为悖逆争斗大不顺的事,天下岂有是理哉!夫人能孝弟而自不为非如此,可以见孝弟之当务矣。
务,是专力。
本,是根本。
为仁,是行仁。
有子又说:“天下之事,有本有末,若徒务其末,则博而寡要,劳而无功。
所以君子凡事只在根本,切要处专用其力。
根本既立,则事事物物处之各当,道理自然发生,譬如树木一般。
”根本牢固,则枝叶未有不茂盛者。
本之当务如此。
则吾所谓孝弟也者,乃是行仁之本与。
盖仁具于心,只是恻怛慈爱的道理,施之爱亲敬长,固是此心推之仁民爱物,亦是此心,人能孝弟,则亲吾之亲,可以及人之亲,长吾之长,可以及人之长,至于抚安万民,养育万物,都从此充拓出来,而仁不可胜用矣!然则行仁之本,岂有外于孝弟乎!学者务此,则仁道自此而生矣!《孝经》孔子说:“爱敬尽于事亲,而德教加于百姓,刑于四海,此天子之孝也。
”有若之言,其有得于孔子之训欤?【新解】有子:孔子弟子,名若。
乃孔子晚年來從學者。
孝弟:善事父母曰孝。
善事兄長曰弟。
好犯上者鮮矣:上,指在上位者。
犯,干犯。
好,心喜也。
鮮,少義。
作亂:亂,謂逆理反常之事。
務本:務,專力也。
本,猶根也。
亦始義。
本立而道生:孔子之學所重最在道。
所謂道,即人道,其本則在心。
人道必本於人心,如有孝弟之心,始可有孝弟之道。
有仁心,始可有仁道。
本立而道生,雖若自然當有之事,亦貴於人之能誘發而促進之,又貴於人之能護養而成全之。
凡此皆賴於學,非謂有此心即可備此道。
為仁之本:仁者,人羣相處之大道。
孝弟乃仁之本,人能有孝弟之心,自能有仁心仁道,猶木之生於根。
孝弟指心,亦指道。
行道而有得於心則謂之德。
仁亦然,有指心言,有指道言,有指德言。
內修於己為德,外措施之於人羣為道。
或本無“為”字。
或說以“為仁”連讀,訓為行仁,今不從。
按:《論語》有子、曾子二人不稱名,或疑《論語》多出此兩人之弟子所記,或是也。
《孟子》謂:“子夏、子張、子游,以有若似聖人,欲以所事於孔子事之,曾子不可而止。
”則有子固曾為孔門弟子所推服。
《論語》首篇次章,即述有子之言,似非無故而然。
孔子教人學為人,即學為仁。
《論語》常言仁,欲識仁字意義,當通讀《論語》全書而細參之。
今試粗舉其要。
仁即人羣相處之大道,故孟子曰:“仁也者,人也。
合而言之,道也。
”然人道必本於人心,故孟子又曰:“仁,人心也。
”本於此心而有此道。
此心修養成德,所指極深極廣。
由其最先之心言,則是人與人間之一種溫情與善意。
發於仁心,乃有仁道。
而此心實為人性所固有。
其先發而可見者為孝弟,故培養仁心當自孝弟始。
孝弟之道,則貴能推廣而成為通行於人羣之大道。
有子此章,所指淺近,而實為孔門教學之要義。
【白話試譯】有子說:“若其人是一個孝弟之人,而會存心喜好犯上的,那必很少了。
若其人不喜好犯上,而好作亂的,那更不會有了。
君子專力在事情的根本處,根本建立起,道就由此而生了。
孝弟該是(行)仁道的根本吧?”(三)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
”【集解】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巧,好。
令,善也。
好其言,善其色,致饰于外,务以悦人,则人欲肆而本心之德亡矣。
圣人辞不迫切,专言鲜,则绝无可知,学者所当深戒也。
○程子曰:“知巧言令色之非仁,则知仁矣。
”【直解】巧,是好。
令,是善。
鲜字,解作少字。
仁,是心之德。
孔子说:“辞气容色,皆心之符,最可以观人。
那有德的人,辞色自无不正。
若乃善为甘美之辞,迁就是非,便佞阿谀,而使听之者喜,这便是巧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