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收入和分配(1)
第17章国民收入的分配

2002222年年11月月229日9日
当代中国社会主义经济
116
第16页,共83页。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国民收入 分配的特点
❖ 1、从国民收入的成果看,进入分配领域的生 产成果,是通过市场实现的价值成果或价值 财富。
❖ 2、从国民收入的主体看,具有法人财产权的 企业成为企业收入分配的主体。
❖ 3、从国民收入的主体的社会性质看,与资本 主义经济有根本差别。
❖ 在公有制企业中,分配的主体是企业总体劳 动者;在私营企业中,分配主体则是生产资 料的私有者。
202222年年11月月2299日日
当代中国社会主义经济
225
第25页,共83页。
二、国民收入初次分配的多样化
❖ 1、各种初次分配主体的分配关系 ❖ 2、国民收入初次分配形成的四种原始收入
202222年年11月月2299日日
202222年年11月月2299日日
当代中国社会主义经济
20
第20页,共83页。
❖ 在资本主义社会,雇佣工人被剥夺了生产资 料,生产关系的基础是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 私人占有制,因此,控制和支配国民收入分 配的主体是资产阶级和其他剥削阶级,劳动 人民创造的国民收入大部分以利润、利息、 地租的形式被剥削者无偿占有,工人只能被 动地以工资的形式得到补偿劳动力消耗的份 额。这种分配关系反映了资产阶级和一切剥 削阶级对无产阶级的剥削关系。
202222年年11月月2299日日
当代中国社会主义经济
221
第21页,共83页。
❖ 我国实行的根本经济制度是社会主义公有制。 劳动人民在政治上是国家的主人,在经济上 是直接生产者,又是全民所有或集体所有的 生产资料的共同所有者,这就决定了国民收 入初次分配的主要支配权和控制权属于劳动 人民,国民收入的分配必须有利于广大劳动 人民整体利益、长远利益和促进共同富裕。
国民收入及其分配

3.社会主义制度下国民收入初次分配
(1)在经营承包制的企业中,国民收入初次分配分为三个部分: • 一部分是以税金形式按承包的数额,按期上缴国家财政,形成
国家集中的纯收入; • 一部分以企业基金的形式留归企业用于发展生产,举办集体福
利和职工奖励; • 一部分以工资的形式分配给企业职工,作为职工劳动的收入。
1.国民收入再分配的含义
在初次分配的基础上,各原始收入的获得者通过多种形式、多个环节 从其他收入主体那里获得一部分转移性收入,同时也要将初次分配收入的一 部分转移出去,包括收入税、社会保险、社会福利等,从而实现现金或实物 转移的一种收入再次分配过程。通过国民收入的再分配,不直接参与物质生 产的社会成员或集团,从参与初次分配的社会成员或集团那里获得收入。再 分配主要由政府调控机制起作用,政府进行必要的宏观管理和收入调节,是 保持社会稳定、维护社会公正的基本机制。与原始收入相对而言,再分配获 得的收入表现为派生收入。
(式中的“要素收入”指劳动报酬和资本收入)
3.国民收入(NI)
指一个国家为了生产一定的国内生产总值 而投入的各种生产要素所获得的报酬的总和,是 一个时期的生产总值扣除消耗掉的生产资料价值 后的净产出。
• 从实物形式看,表现为物质生产部门当年新创造出 来的那一部分财富,即包括当年生产出来的全部消费资 料,也包括扣除用于补偿已经消费的生产资料以后所剩 余的那部分生产资料。
2.资本主义制度下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
分配过程是: • 工人劳动所创造的国民收入,首先归产业资本家支配,其中可
被剥削阶级集团所占有,在资本主义社会各剥
削阶级集团之间进行分配,其中一部分作为产业利润留归产业 资本家所有,另一部分则以商业利润、利息、地租等形式归其 他资本主义剥削集团所有。
高三政治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和再分配

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和再分配一、国民收入初次分配(一)国民收入初次分配的内涵初次分配是国民收入在物质生产领域内进行的分配。
经过初次分配所形成的收入叫“原始收入”,经过再分配所形成的收入,叫“派生收入”或“最终收入”。
(二)国民收入初次分配过程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是在国有经济、集体经济及非公有制经济的各企业中分别进行的。
⒈国有经济初次分配:国有企业创造的国民收入,在初次分配中分解为三部分:(1)以税金形式上缴国家,成为国家集中的纯收入,由国家统筹安排,在全社会范围内使用;(2)以企业基金形式留归企业支配,用于企业发展生产、集体福利、职工奖励等方面;(3)以工资形式根据按劳分配原则分配给企业职工,由职工个人支配和使用。
⒉集体经济初次分配:⑴城镇集体经济初次分配:城镇集体企业创造的国民收入,在初次分配中分解为四部分:①以税金形式上缴国家财政,形成国家集中的纯收入;②以合作基金形式上缴集资单位,形成统一支配的集体收入;③以企业基金形式留给企业;④以工资形式分配给职工,形成职工个人收入。
⑵农村集体经济的初次分配:农村集体经济由于普遍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所以,要以承包农户为单位进行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
承包农户创造的国民收入在初次分配中发解为四部分:①以农业税形式上缴国家,形成国家集中的纯收入;②以公积金、公益金形式留给集体,用于扩大再生产和集体福利;③管理费形式提留给乡村政权组织;④以个人收入形式留归农户。
⑶个体经济的初次分配:个体经济单位创造的国民收入,在初次分配中分解为两部分:①以税金形式上缴国家;②税后利润全部形成个体劳动者的个人收入。
⑷私营经济的初次分配:私营企业创造的国民收入,在初次分配中分解为三部分:①以税金形式上缴国家;②以工资形式分配给企业职工;③以企业主收入形式归企业主支配。
⑸“三资企业”的初次分配:“三资企业”创造的国民收入,在初次分配中分解为四部分:除按注册投资比例分一部分给外方投资者外,其余部分的分配与一般企业相似,分别以税金、企业基金、工资形式,形成国家收入、企业收入和劳动者个人收入。
国民收入分配

第二节 按劳分配与按资分配
一、市场型按劳分配 生产决定分配 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实行按劳分配提供了 可能 社会主义的生产力状况为按劳分配提供 了物质条件 个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则是按劳分 配的重要原因
按劳分配的实现形式 市场型按劳分配的特点: 1.局限于公有制内部,不是唯一分配方式 2.主体不是社会,而是企业 3.劳动者收入要根据所在企业在市场中所 实现的劳动量来计量 4.借助货币进行
其目的是把社会生产过程中的一切秘密 掩盖起来
实行按要素分配与坚持劳动价值论
四、公平与效率
公平与效率两大目标的相互依存和相互 矛盾 机会和规则的平等——收入分配公平 —— ——财富占有公正——社会成员的基本 生存需要 社会公平意味的社会稳定、社会秩序, 追求公平意味着创造经济发展的基本条 件
公平 效率 共同富裕 社会主义
二、按资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
按资分配 按生产要素分配 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客观依据: 1.多种所有制并存 2.生产要素所有权的实现 3.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分配方式 4.生产中不可该是,坚持在以按劳分配为主 体的前提下,积极发展其他分配 形式,按劳分配与按要素分配相 结合;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相互 关系;鼓励一部分人和一部分地 区通过辛勤劳动和合法经营率先 富裕起来,带动整个社会最终走 向共同富裕。
三、“三位一体” 三、“三位一体”公式
亚当斯密的二重性 劳动价值论和购得劳动价值论 “工资、利润和地租,是一切收入和一 切可交换价值的三个根本源泉。” 萨伊的“三位一体”公式 资本—利润,土地—地租,劳动—工资 资本—利息,土地—地租,劳动—工资
三位一体公式的实质是将获得收入的条 件与创造收入的源泉混同,其要害在于 将分配的表面现象当作财富创造的本质。
第十章 国民收入分配
政治经济学国民收入分配

(五)、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
概念 是商品价值的转化形式,是成本加平均利
润构成的 W=c+v+m W=k+p
公式:W=k+p
生产价格形成后,价值规律通过生产价格规 律起作用,但生产价格的形成没有违背价值 规律
价值规律通过生产价格起作用,并不违背价 值规律
个别:平均利润与剩余价值不等,全社会:总额相等 个别:生产价格与价值不相等,全社会:总额相等 生产价格的变动,归根到底取决于价值的变动
年利润率公式: p M mV n cv cv 关系 联系 利润率是剩余价值率的转化形式,是同一M与不同K量 的比率。
区别 质:前者反映剥削程度,揭示剩余价值真正来源, 后者
表示 预付资本的增殖程度,掩盖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量:利 润率总小于剩余价值率
影响利润率因素
m`高低, C:V高低, n快慢, C节省
实现商品价值和剩余价值,也分为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
公式变化:W=k+p(产业利润)+h(商业利润)
P`=∑M /产业资本总额+商业资本总额
背景条件: 商业资本作为一种职能资本参加利润率平均化过程 商业资本按低于生产价格向产业资本购买商品,按 生产价格买给消费者,两者差价是商业利润 图式
假定:预付资本为720C+180V=900 M`=100% C 全部转移
• c+ v k(成本价格)
• m p(利润)
• m′ p′(利润率)
•P
P
•W
生产价格
(一)、成本价格
概念:生产商品所耗费的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之和
1、用K表示,公式:K=C+V 2、商品价值转化为 W=K+m 3、意义:产品出售的最低价格界限竞争胜败的关键。 4、掩盖了剩余价值的源泉和C与V的区别
分配制度名词解释国民收入国民收入是指一个国家或

第七讲分配制度一、名词解释1.国民收入:国民收入,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一定时期内各种生产要素(劳动、土地、资本等)通过提供服务所获得的报酬的总和,即工资、利息、利润、租金的总和。
它在核算范围上,除包括物质生产部门创造的收入外,还包括非物质生产部门创造的收入。
2.国民收入初次分配:国民收入分配是指按照一定原则和通过一定的机制把国民收入分解成不同经济主体收入的过程。
国民收入分配可分为初次分配和再分配两个过程。
国民收入初次分配是指通过市场机制的作用把国民收入分解为工资、利息、利润和地租等生产要素报酬的过程。
3.国民收入再分配:国民收入再分配是指国家以社会管理者的身份主要通过税收和财政支出的形式参与国民收入分配的过程。
国民收入再分配的的主要作用是:提供公共产品;贯彻政府政策偏好;实现社会公平;建立社会后备基金。
4.帕累托最优:19世纪末,意大利经济学家帕累托将最有效率的状态描述为:如果资源在某种配置下不可能由重新组合生产和分配来使一个人或多个人的福利增加,而不使其他人的福利减少,那么这种配置就是最有效率状态。
这种状态又称为帕累托最优状态。
帕累托最优状态满足三个条件。
第一,消费者之间的商品分配达到帕累托最优,即此时不能通过改变商品的分配使一部分人的福利增加,同时不使其他人的福利减少。
第二,生产要素在生产者之间的分配达到帕累托最优,即此时不可能通过生产要素的重新分配使某些生产者的产量提高,同时又不使其他生产者的产量减少。
第三,消费与生产的帕累托全面最优,表现为生产者与消费者对任意两种商品的评价是相同的,从而此时不可能通过改变生产要素投入和产品的分配使一部分人的福利增加,而同时又不使其他人的福利减少。
5.公平与效率:公平本是伦理学上的概念,是指人们对既定社会中人与人之间各种关系的认识和评价,其原则和标准因时代和社会制度而异,内容涉及政治、法律、文化等各个领域。
由于经济是基础,因此对经济关系的评价是公平的核心。
考虑到公平很难衡量,所以经济学家用平等作为测量公平的近似指标。
第五讲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收入分配资料讲解

❖ 这个思想实验说明,所谓“分平的分配”是一个复杂而充满争议的 话题,分平或平等是一个相对的概念,绝对公平的、能够让所有人 满意的分配规则是难以找到的。
二、现阶段我国个人收入及其构成
❖ 个人收入是指社会成员在一定时期内,通过不同 的途径或来源所获得的,并能够自由支配的货币 或可用货币来表现的财富的总和。
❖ 二是这些财富如何在各社会成员之间恰当地进行 分配(公平问题) 。
❖ 据此,形成“效率优先论”和“公平优先论” 。 ❖ “效率优先论”的代表人物主要有弗里德曼、哈
耶克和科斯,其中以弗里德曼最为典型。 ❖ “公平优先论”的代表人物主要有美国的勒纳、
罗尔斯以及英国的琼·罗宾逊等。
2。“公平与效率协调论”
❖ 理论界有不同看法: ❖ (1)按劳分配是按劳动所创造的价值分配。或者说是
按劳动者提供的劳动成果分配。 ❖ (2)只有在统一经营的公有制经济中的统一分配,才
是按劳分配。 ❖ (3)按劳分配是按劳动力价值分配。 ❖ (4)按劳分配是按活动的和物化劳动共同创造的价值
润=NNP—间接税—企业转移 支付+ 政府对企业的补贴
PI(个人收入) DPI(个人可支配收入)
GDP与GNP的关系
GNP=GDP+常住居民在国外的要素收入—非常住居民在本国的要素收入 =GDP+来自国外的要素收入净额(“要素收入”指劳动报酬和财产收入)
GDP——国内生产总值 GNP——国民生产总值
❖ 个人收入的构成: ❖ 劳动收入:个人向社会提供劳动所获得的报酬。
如工资、奖金、承包收入、经营管理收入、出售 个人发明专利或技术所获收入等。 ❖ 非劳动收入:投资收入、福利性收入、利息收入、 财产收入、其他收入等。
国民收入与收入分配解疑

(解疑)国民收入与收入分配一、国民收入:国民收入是指一国生产要素(包括土地、劳动、资本、企业家才能等)所有者在一定时期内提供生产要素所得的报酬,即工资、利息、租金和利润等的总和。
反映国民经济生产活动的总量指标,主要有国民生产总值、国内生产总值与国内生产净值。
1、国民生产总值(GNP)国民生产总值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通常为一年)内,国民经济各部门所生产的全部社会最终产品和劳务总量的货币表现。
2、国内生产总值(GDP)国内生产总值是扣除了国外要素净收入后的国民生产总值。
国内生产总值是按国土原则进行统计,即不论本国居民还是外国居民,凡是通过在本国范围内的财产和劳务所获得的收入都计算在内,至于什么人生产,归谁所有,并不考虑。
但不包括本国居民利用在国外的财产和劳务所获得的收入。
应该说明的是,国内生产总值指标主要是从生产角度考察一国经济领土上本国和外国居民的经济活动规模和水平,而国民生产总值指标则主要是从收入角度考察一国居民在国内和国外的全部收入状况,二者考察的出发点是不同的。
二、国民收入的分配分配过程:初次分配与再次分配初次分配: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指国民收入在物质生产领域内部进行的分配。
国民收入经过初次分配,分为两个组成部分:一部分是物质生产领域劳动者的个人收入,包括工资、奖金、福利费用和农民或其他劳动者的收入,它属于生产者及其家属个人消费所需的必要产品;另一部分是生产单位和社会的纯收入,包括上缴国家的税金和利润、支付的利息和企业税后利润、利润留成或公积金、公益金等,属于国民收人扣除必要产品后的剩余。
国民收入经过初次分配形成了国家、企业或集体、物质生产部门、劳动者的原始收入,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直接关系到国家、生产单位和劳动者个人三方面的经济利益,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积累基金和消费基金的比例。
进行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首先要正确规定必要产品和剩余产品之间的比例,影响这一比例的因素主要有:国民收入的生产额、构成和增长速度,劳动生产率提高幅度和物质生产部门劳动者平均收入增长速度之间的对比关系等。
国民收入的分配

国民收入的分配1. 引言国民收入的分配是指将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总收入按照一定的规则和政策分配给不同的经济主体(如个人、家庭、企业等),以满足其各自的需求和发展。
国民收入的分配问题一直是经济学和社会学等领域关注的焦点之一。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探讨国民收入的分配问题,包括分配方式、不平等现象及其影响等。
2. 国民收入分配方式国民收入的分配方式多种多样,常见的包括以下几种:2.1 劳动所得和资本所得的分配劳动所得是指劳动者通过劳动所获得的收入,包括工资、薪水、奖金等;资本所得则是指资本所有者通过投资所获得的收入,包括利息、股息、房屋租金等。
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劳动所得和资本所得的比例不同,这取决于国家政策、经济结构等因素。
2.2 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除了劳动所得和资本所得的分配外,国家还通过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等措施来进行国民收入的再分配。
社会福利包括医疗保健、教育、住房等福利服务;社会保障包括养老金、失业保险、医疗保险等。
这些措施可以减少收入的不平等现象,提高社会的公平性。
2.3 税收和转移支付税收是国家实现国民收入再分配的重要手段之一。
国家通过征收所得税、消费税、财产税等税收方式,从高收入者中获取一部分收入,用于提供公共服务和社会福利。
同时,国家还可以通过转移支付,直接将收入分配给低收入者,减少收入差距。
3. 不平等的现象尽管国家通过各种方式进行国民收入的分配,但不平等现象依然存在。
不平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3.1 贫富差距贫富差距是指富裕阶层与较为贫困阶层之间的经济差距。
在一些国家和地区,收入差距极大,富人越富,贫困人口越多。
这种不平等现象会导致社会不稳定,加剧社会矛盾。
3.2 性别不平等性别不平等是指男性和女性在收入分配上存在差异。
女性在一些行业和职位上的收入往往较低,相对于男性更容易面临贫困和经济困境。
这种性别不平等问题需要通过性别平等法律和政策予以解决。
3.3 地区差异国内不同地区之间的经济发展水平和收入水平存在差异。
国民收入的分配

等 于
料价值
净产品
实物 形式
货币表现
等 于
净产 值
价值 形式
国民收入
议一议
通过增加劳动者数量、延 长劳动时间、提高劳动强度、 提高劳动生产率等都可以增加 国民收入,其中哪条途径是最 根本的?为什么?
增加国民收入的根本途径: 采用新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
3、国民收入的最终用途
扩大再生产(主要部分)
国 民 收 入
4、正确处理积累和消费的关系
1、积累和消费的关系
A、积累和消费的一致性 扩大再生产 积累 扩大再生产 消费
更多的消费 更大的积累
B、积累和消费的不一致性(此消彼长)
*积累过多,可能挫伤人们的生产积极性 使生产的扩大和积累的实现受阻。 *消费过多,会使生产缺乏后劲,最终不 利于消费水平的提高。
处理 积累 和消 费关 系的 原则
积 累 非生产性基本建设
社会物资储备 消 费
个人消费(主要部分)
公共消费
1.北京为了举办2008年奥运会,将在治理环境 污染、60项重大工程上总投资1045亿元人民 币,这些大规模的投资 就是 积累基金 用于
非生产性建设
2.学校建图书大楼属于 积累基金 学校用于日常行政开支属于 消费基金 3、三峡工程2009年 竣工时,动态总投 资可控制在1800亿元以内。这些投资属 于 扩大再生产
A
B C
国 民 收 入
消 费
消 费
积 累
积 累
A、在生产发展、国民收入增加的
基础上,积累和消费都有所增长
消 费
最高限: 保证人民消费 水平有所提高
积 累
最低限: 使生产规模有所扩大
某国2001年与2002年国民收入示意图 2001年
《国民收入的三次分配》课件

1.维护社、劳动报酬提高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下列属于初 次分配中提高劳动报酬的是( )
A.加大转移支付力度 B.扩大国有企业职工收入差距 C.提高最低生活保障标准 D.完善最低工资增长机制
2、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首次提出要“重视发挥第三次分
配作用,发展慈善等社会公益事业”。以下属于第三次分配 的是( )
A.企业员工获取加班劳动报酬 B.中国红十字会出资救助患病儿童 C.银行为家庭困难学生办理助学贷款 D.政府向困难家庭发放低保
小结:国民收入的三次分配
• 一、国民收入的含义 • 二、国民收入的三次分配 • 三、国民收入三次分配的侧重点
二、国民收入的三次分配
1、初次分配 2、再次分配 3、第三次分配
初次分配是指在创造国民收入的物质生产部门内部进行的分配。
国民收入在物质生产部门内部分成三部分:
一是以税金和利润的形式上缴给国家,形成国家的收入;
二是以工资等方式分配给劳动者,形成劳动者的报酬;
三是企业(集体)自留部分,形成企业(集体)的收入。
国民收入的三次分配
一、国民收入的含义
国民收入是指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通 常为一年)内物质资料生产部门的劳动者 新创造的价值的总和
1、国民收入是物质生产部门创造的 国民收入是由工业、农业、建筑业等物质生 产部门的劳动者共同创造的。
2、国民收入是新创造的社会财富 在物质形态上,它是社会总产品扣除用于补偿已消 耗的生产资料后余下的那部分产品。 在价值形态上,它是社会总产品价值减去用于补偿 已消耗的生产资料的价值余下的那部分价值。
个 家国 人
业企
个人 企业 国家
以税金和
国民收入在物质生产 部门的分配(初次分配)
利润的形式 上缴国家
社会主义国民收入及其分配

第十四章社会主义国民收入及其分配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学习,了解国民经济的两种核算体系及比较,掌握国民收入的分配方式,了解积累基金与消费基金的比例问题,理解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制度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正常运行的必要保证。
本章重点:1、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及其指标。
2、增加国民收入的途径。
3、国民收入的再分配的必要性和途径。
4、社会主义积累基金和消费基金的关系。
5、建立和健全社会保障制度。
本章难点:1、国民生产总值与国内生产总值的比较。
2、国民生产总值与国民收入的比较。
3、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过程。
4、国民收入的再分配过程。
5、建立多层次社会保障制度的基本原则。
第一节国民经济核算与国民收入一、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及其基本指标宏观经济分析的对象是国民经济活动整体,要分析国民经济活动整体首先就涉及国民经济核算,简称国民核算(national accounting),是指对国民经济运行过程的系统描述。
国民经济核算历时300多年,曾存在着两种国民经济核算方法,亦称两大核算体系。
一种叫做物质产品平衡体系(The System of Material Product Balances),简称为MPS体系,我国和原苏联、东欧等十几个社会主义国家曾采用该体系,因此又称东方体系。
这个体系的总量指标有社会总产值(TPS)、国民收入(NIM)等。
另一种叫做国民账户体系(The System of National Accounts),简称为SNA体系,西方国家普遍采用这套体系,因此又称西方体系。
目前已有170多个国家采用该体系。
这个体系的总量指标有国民生产总值(GNP)、国内生产总值(GDP)、国民生产净值(NNP)、国民收入(NIS)等。
这两种核算体系所依据的理论基础不一样,各自适应于不同的经济条件,核算的范围、内容、方法也不相同。
不但名称不同的指标(如MPS的社会总产值和SNA的国民生产总值),而且名称相同的指标(如两大体系的国民收入),反映的经济内容也不同,不能直接对比。
经济师考试《初级经济基础》讲义 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和再分配

经济师考试《初级经济基础》讲义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和再分配初级经济师考试科目是:《经济基础知识》、《专业知识与实务》。
中华会计网整理了初级经济师考试预习讲义,供大家参考,希望有助于考生备考。
三、社会主义国民收入的分配(一)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和再分配考试内容:熟悉国民收入及其分配的基本概念,熟悉我国国民收入分配制度和主要方式。
1.国民生产总值和国内生产总值世界各国包括我国在内,实行国民经济核算体系(SNA)。
国民生产总值(GNP):又称为国民总收入,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常驻单位在一定时期内(一般为一年)所生产的最终产品(含劳务)的市场价值总和。
国内生产总值(GDP):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常驻单位在一定时期内(一般为一年)在本国或地区范围内所生产的最终产品(含劳务)的市场价值总和。
国民生产总值与国内生产总值的区别与联系:国民生产总值以人口为统计标准;国内生产总值以地域为统计标准。
GNP=GDP+本国居民来自国外的财产和劳务收入-支付给外国居民的财产和劳务收入=GDP+国外净要素收入GDP=GNP-国外净要素收入2.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社会主义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是在与物质生产有直接联系的成员中进行的。
(1)全民所有制企业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分为三部分:税金或利润(上交国家)、企业基金(企业自留)、工资(企业职工)(2)集体所有制企业国民收入初次分配分为四部分:税金(上交国家)、合作事业基金(上缴集资单位或主管部门)、企业基金(企业自留)、工资(企业职工)(3)农村集体所有制经济国民收入初次分配分为三部分:税金(上交国家),公积金、公益金(集体提留),个人收入(农民)社会主义国民收入经过初次分配,形成国家集中的纯收入、企业收入和生产劳动者的个人收入三部分,是社会主义社会的三种基本的原始收入。
3.国民收入的再分配通过再分配形成的收入,称为派生收入。
国民收入的再分配,是继初次分配之后,国民收入在整个社会范围内的分配。
准确区分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和再分配

【知识拓展】准确区分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和再分配
(1)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是指在创造国民收入的物质生产部门内部实行的分配。
国民收入在物质生产部门内部按三个方面实行分配:一是以税金和利润的形式上缴给国家,形成国家的收入;二是以工资等方式分配给生产部门中的劳动者;三是企业(集体)自留部分,用以发展企业。
国民收入经过初次分配,形成了国家、企业(集体)和生产部门中劳动者个人的原始收入。
(2)国民收入的再分配,是指国民收入在物质生产部门内部实行分配后,还必须在全社会范围内实行再次分配,以保证满足非物质生产部门的需要,保证满足重点建设项目资金的需要,保证满足社会消费和集体福利事业的需要,保证满足各地区经济平衡发展的需要,保证满足社会后备基金的需要等。
再分配的主要途径是国家预算。
【知识链接】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
区别含义不同
内容不同
(1)二者都是经济政策,属于宏观调控的重要方式
(2)在一般情况下,二者是相互配合起作用的。
如在实行
扩张性财政政策时往往扩大货币供应量和信贷量;在实行紧
缩性财政政策时,则会减少货币供应量和信贷量。
【知识链接】扩张性、紧缩性、稳健的财政政策。
国民收入分配

(三)国民收入的再次分配 (1).含义:国民收入再分配是指在国民收入 初次分配的基础上,还需要在全社会范围 内进行再分配. (2). 再次分配的主体是:国家和政府 (3).国民收入再分配的主要原因: ①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②保证国 家重点建设③社会保障④应付自然灾害 或意外事故⑤实现共同富裕
(4).国民收入再分配的途径和手段: ①国家预算②社会保障③价格体系 ④银行信用⑤规范收入分配秩序, 保护合法收入,增加低收入者收入, 调节过高收入,清理规范隐性收入, 取缔非法收入,努力缩小城乡,区 域,行业收入的分配差距 ⑥强化税收调节.
社会保障
价格体系
银行信用
保护,调节,取 缔收入
(一)国民收入 (1).社会总产品的含义: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 (通常为一年),由各部门各行业(物质生产部门) 的劳动者生产出来的产品的总和,叫作社会总 产品. (2).社会总产值的含义:用货币来表示的社会总 产品,就是社会总产值. (3).国民收入的含义:在社会总产品中,扣除已 消耗的生产资料,余下的那部分净产品,用货币 表示就是净产值,称作国民收入.(个人理解:一 个国家一年内人民全部的净收入)
(二)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 (1).含义:国民收入首先在创造国民收入的物 质生产部门内部进行的分配 (2).国民收入初次分配的构成: ①一是以税金和利润的形式上缴给国家,形成 国家的收入(财政)②二是以工资的方式分配 给生产部门中的劳动者③三是企业(集体)自 留部分.
(3国民收入初次分配的主体是:物质生产 部门,如企业,工厂,公司等 (4).国民收入初次分配的手段和途径:① 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劳 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②实现居民 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与 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③提高劳动报酬,提 高最低工资标准,建立企业职工工资正常 增长机制,支付保障机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MPS
社会总产品:社会的所有物质生产部门的劳
动者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物质产品C+V+M
国民收入:社会总产品扣除用来补偿已经消耗 的生产资料之后的余额而形成的收V+M
GNP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居民在一年内生产的全部最
终产品和劳务的价值总和
GDP既定时期一国领土范围内生产的最终产品
和劳务的价值总和 市场价格
•
牢记安全之责,善谋安全之策,力务 安全之 实。202 0年10 月15日 星期四4 时25分 16秒T hursday , October 15, 2020
•
创新突破稳定品质,落实管理提高效 率。20. 10.1520 20年10 月15日 星期四 4时25 分16秒2 0.10.15
谢谢大家!
SNA 最终产品法:最终产品=C+I+G+X -M 核算 增加值法:将社会所有经济部门的增加值加总
收入法:要素报酬+非公司收入+税前利润+折旧
两个核算体系的区别
1.概念不同 2.内容不同 3. 税收处理不同
MPS(NI)=SNA(NI)+生产部门间 接税-(政府部门+劳务部门)收入
SNA(NI)= MPS(NI)-生产部门间 接税+(劳务部门+政府部门)收入
储蓄形式: 银行存款 购买证券
盈利动机
影响 储蓄 因素
经济因素:收入 利率 价格 供求 心理因素:消费偏好和未来预期 社会因素:居民自然情况 储蓄机构设置 社会安定
一、市场型按劳分配
概念:在生产资料公有制的条件下,社会对劳动者创造的
产 社会总产品 进行各项必要的扣除之后,剩下的部分作为个
品 人消费品按劳动者向社会提供的劳动数量和质量进行分配。
职能资本所有者依法获得的收入, 是对剩余价值的分割,表现为利 润、利息和地租
按要素分配:是社会根据各种生产要素在商品和劳务生产服
务过程中的投入比例和贡献大小给予的报酬。
依据
多种所有制形式相适应 由生产要素所有权引起的 与市场经济相适应
意义与原则
三、关于“三位一体”公式
三位一体公式
资本—利润,土地—地租,劳动—工资
•
安全象只弓,不拉它就松,要想保安 全,常 把弓弦 绷。20. 10.1504 :25:160 4:25Oc t-2015- Oct-20
•
加强交通建设管理,确保工程建设质 量。04:25:1604 :25:160 4:25Th ursday , October 15, 2020
•
安全在于心细,事故出在麻痹。20.10. 1520.1 0.1504:25:1604 :25:16 October 15, 2020
•
踏实肯干,努力奋斗。2020年10月15 日上午4 时25分 20.10.1 520.10. 15
•
追求至善凭技术开拓市场,凭管理增 创效益 ,凭服 务树立 形象。2 020年1 0月15 日星期 四上午4 时25分 16秒04 :25:162 0.10.15
•
按章操作莫乱改,合理建议提出来。2 020年1 0月上 午4时25 分20.1 0.1504:25Octo ber 15, 2020
错误原因
1、 把在分配领域获取收入的原因,当成生 产领域创造价值的源泉
2、把分配的表面现象当作财富创造的本质
违背了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
四、经济公平与经济效率的关系
公平的涵义:指有关经济活动的制度、权利、机
会和结果等方面的平等和合理。 公平或平等不等于收入均等或收入平均
效率的涵义:经济学意义的效率是指经济资源的配
按 特点:1、 按劳分配不是社会统一和唯一的分
劳 配原则,仅是社会,而是企业; 在企业内部进行分配;
配 3、 借助货币进行。
二、按资分配和按要素分配
按资分配:是依据所有权和投入经济活动的资本数
量,按一定比例参与社会产品的分配
形式
资本所有者把货币存入银行, 购买股票和证券取得的利息、 股息和红利等
和以实物计量的收入
个人收入
劳动收入 个人资产收入 福利收入 经营是收入 其他收入
影响 个人 可支 配收 入的 因素
社会经济制度及经济体制 国民收入总量 投入劳动量和其他生产要素数量 国家宏观经济政策 国民收入分配和再分配的方式和制度
六、居民收入与储蓄
储蓄 居民收入未被消费的部分
储蓄动机
保险动机 个人负担动机 提高生活水平动机
置和产出状态
公平与效率的关系: 相互促进
相互矛盾
我国公平与效率原则:效率优先 兼顾公平
•
树立质量法制观念、提高全员质量意 识。20. 10.1520 .10.15 Thursday , October 15, 2020
•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0 4:25:16 04:25:1 604:25 10/15/2 020 4:25:16 AM
SN NNP:GNP-折旧 A NI:NNP-间接税-转移支付+政府补贴
PI:NI-未分利润-所得税-保险+转移支付 DPI:PI-个人所得税
二、决定国民收入的因素
1 、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2、生产劳动的投入量 3、科学技术、管理水平和社会分工的发展 4、生产资料的使用效率
三、国民收入的核算方法和体系
•
作业标准记得牢,驾轻就熟除烦恼。2 020年1 0月15 日星期 四4时25 分16秒 04:25:1 615 October 2020
•
好的事情马上就会到来,一切都是最 好的安 排。上 午4时25 分16秒 上午4 时25分0 4:25:16 20.10.1 5
•
一马当先,全员举绩,梅开二度,业 绩保底 。20.10. 1520.1 0.1504:2504:25 :1604:2 5:16Oc t-20
SNA合理性与缺陷
四、国民收入的分配
初 次
范 围
在存在国民收入的物质生产领域中进行
税金
分
配 结 利润
果 工资
企业基金
再 必要性:发展非物质生产部门 建立社会保障和后备金 分 范围:全社会 配
途径:国家财政预算
五、国民收入分配的制衡机制
价格 财政 税收 银行信贷
六、居民收入与储蓄
居民 一定时期内(通常一年)居民从各种不同来 收入 源得到的收入总和,包括以货币计算的收入
型 条件:1、生产资料公有制;2、社会生产力水平有一定的
按 发展;3、社会分工存在以及劳动是人类的谋生手段
劳 分 配
特点: 1、等量劳动领取等量报酬的原则具有社会统一性; 2、社会依据社会平均劳动确定劳动者在社会总产品中的所 得的份额 ;3、 按劳分配是实物不存在货币;4、 按劳分配
是社会唯一的消费品分配方式 市 场 条件:商品经济;除公有制还有其他所有制;社会不是统 型 一的生产单位,企业是独立的生产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