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象的概念及内涵

合集下载

藏象(图表) PPT课件

藏象(图表)  PPT课件

(二)肾内水
含义:肾脏具有主持全身水液代谢,调节体内 水液代谢平衡的作用。 肾 内 主要靠肾阳对水液的蒸腾气化作用来实现。
肾 1. 促进肺、脾、肝、三焦等脏腑在水 理 内 液代谢中发挥各自的生理作用。 水 气 压 2.主持尿液的生成与排泄 升清降浊 司膀胱开合

升清降浊
将组织利 用后下
其清者上升至 肺,重新利用 肾贯 阳穿
达于肾的 其浊者下送膀 胱,适时排出 水液 肾气推动——开 司膀胱开合 肾气固摄——合
气始
化终
生 意义:肾为水液代谢的主要脏器,对水液代谢 平衡起定性作用,故称肾为水脏。 理 表现:不便通利,水液代谢平衡。
病 肾 肾 阳 气化无力 清浊不分, 小便频数 主 理 不 升清失职 精微俱下 味甘甜 足 水 小便量多 下焦虚寒 膀胱失约, 肾气不固 开多合少 夜尿清长
同五脏 奇恒之府 贮藏精气 中空有腔 (附胆外)
三、藏象学说的形成
藏 象 学 说 的 形 成
1.古代的解剖知识:《内经》已对人体结构 有详细描述,以后代有发展,为藏象学的 形成奠定了形态学基础。
2.长期对生理、病理现象的观察:通过观察 之间的联系逐步认识脏腑的生理、病理变 化规律。 3.长期丰富的医疗实践:通过治疗效应的分 析及反复验证,找出各脏器组织的内在联 系。
含义:情志活动中的恐与肾的关系最密切。 恐是对事物惧怕的一种精神 生理意义: 状态,属七情之一。 恐动于心而肾应之。 在 志 肾气 为 腰 酸 腿 软 、 小 恐伤肾 恐 病理意义: 虚陷 恐则 儿 痴 呆 、 二 便 精不 气下 失禁、遗精 上奉 肾精不足,髓海失充——易恐
(四)肾在液为唾
含义:肾与五液中的唾有密切关系。唾为口津 中粘稠度较低多泡沫的液体。 在 液 生理意义:唾为肾精所化 肾 阳气 化 阴液 上 腾 , 为 输于口腔 唾 多唾或久唾——易耗损肾精 肾的经脉向上挟于舌本

总结归纳藏象

总结归纳藏象

总结归纳藏象藏象是中国古代医学中的一个重要理论体系,它通过观察和分析人体外部及内部的现象,以进一步了解人体的生理状况和疾病发展规律。

本文将从藏象的概念、分类、观察方法及实践应用等方面进行总结归纳,以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这一理论。

一、概念藏象是中医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指的是通过观察和分析人体外部及内部的现象,如面色、舌苔、脉象、汗液等,以推断人体的生理状况和疾病情况。

藏象是中医辨识疾病的基础,也是治疗和预防疾病的重要依据之一。

二、分类1. 面色藏象面色藏象是通过观察人体面部的颜色变化,来推断人体脏腑功能的状态。

例如,面色苍白可能表示气血不足,而面色发黄可能与肝胆功能紊乱有关。

2. 舌象藏象舌象藏象是通过观察舌苔的颜色、形状、湿度等情况,来推断人体内脏功能的变化。

例如,舌苔厚重可能表示脾胃消化功能减弱,舌苔偏黄可能与湿热内蕴有关。

3. 脉象藏象脉象藏象是通过触诊人体脉搏的频率、节律、力度等情况,来推断人体脏腑功能的状态。

例如,脉搏沉细可能表示气血不足,而脉搏数迅可能与火热病邪有关。

4. 汗象藏象汗象藏象是通过观察汗液的分泌情况,来推断人体水液代谢和脏腑功能的变化。

例如,多汗可能与阳气亢盛有关,而少汗可能表示阳气不足。

三、观察方法观察藏象需要掌握一定的方法和技巧,以确保准确地推断人体的状况。

在观察面色时,可以综合考虑面色的红、白、黄、青等颜色及其变化情况。

在观察舌苔时,应注意舌苔的厚薄、颜色、形状及是否带有裂纹等细节。

在观察脉象时,可以使用三指轻触脉搏处,通过感受脉搏的强弱、频率、节律等情况来推断人体的脏腑功能。

在观察汗象时,应注意汗液的分泌量、气味、粘稠度等特征。

四、实践应用藏象理论在中医临床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价值。

医生可以通过观察病人的藏象,结合病史和其他临床表现,来判断疾病的性质和病情的变化,以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此外,在预防疾病方面,人们也可以通过观察自己的藏象,及时发现和调整身体的不适,以提前预防疾病的发生。

藏象的名词解释

藏象的名词解释

藏象的名词解释藏象是指将动物的特征与其他事物相类比,以形容这个事物与动物相似或具有相似特征的说法。

它通常运用在比喻和修辞情景中,用来增强修辞效果,使文章更加生动、有趣,让读者对描述的事物有更深入的理解和感受。

藏象的名词解释如下:1. 拜火教中的“藏象”在拜火教中,有一种仪式称为“藏象”。

拜火教是伊朗宗教的一支,认为火是神圣的,可净化灵魂和物质。

在这种仪式中,信徒会将火焚烧,用来象征人们心中的罪恶。

通过这种仪式,信徒可以净化自己的内心,追求纯净和正义。

2. 藏象水墨画藏象水墨画是一种中国传统绘画艺术形式,以毛笔和水墨为主要工具,通过线条勾勒和墨色运用,以简洁的形式表达出象的特征和形态。

藏象水墨画通常以黑白灰为主,富有韵味和神韵,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欣赏价值。

3. 文学中的“藏象”在文学创作中,藏象指的是将物象、形象化的事物或抽象的概念等与其他具体的事物相类比或隐喻,运用以增强修辞效果。

它可以使作品更加生动、形象,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感受作者想要表达的意思。

例如,“月亮白了庭院,像嫩嘴的樱桃”,这句话中的“像嫩嘴的樱桃”就是一个藏象,用来形容月亮的清洁和纯净。

4. 新闻报道中的“藏象”在新闻报道中,藏象指的是通过一些隐晦的事实、细节或间接的描述来表达作者对某一事件或现象的看法或态度。

由于新闻报道需要客观、中立,因此使用藏象的方式可以避免过于主观或明确地表达观点。

例如,“某地区出现了连续几天的严重空气污染,空气中弥漫着难闻的气味,市民的生活受到了影响。

”这句话中的“难闻的气味”就是一个藏象,用来暗示空气污染的严重程度。

5. 广告中的“藏象”在广告中,藏象指的是通过隐晦的描述或视觉呈现手法,将产品与某种具体形象或抽象概念相联系,以引起消费者的共鸣和共鸣。

通过使用藏象可以使广告更加吸引人,让消费者对产品产生兴趣并购买。

例如,某汽车品牌的广告中,画面展示了一辆车在雪地中奔驰,蓝天白云和车辆的动感形成鲜明对比。

藏象名词解释

藏象名词解释

藏象名词解释藏象,即指古代帝王墓中所藏千秋未明的珍宝、遗物、文物等。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帝王墓葬是极其庄重严肃的事宜,墓葬中所施的布局、陪葬品等无不寓意丰富。

而墓葬中所藏的珍宝、遗物、文物等被称为“藏象”。

藏象一词来源于古代帝王墓葬的布局设计。

古代帝王墓葬通常经过精心设计和筹备,墓室中摆放不同的器物和陪葬品,其中包括各种珍宝、珠宝首饰、玉石器、金银器、陶瓷器、玺印等,这些被称作“象”。

而这些珍宝、遗物、文物等秘密、隐藏在墓室之中,只有在特定时机或特定目的下才会被揭示,因此被称作“藏”。

藏象的具体内容与丰富程度与古代帝王的身份、地位以及时代背景有关。

以秦始皇陵为例,其中藏象之丰富,可谓是前所未有。

秦始皇陵的陪葬品包括大量的兵马俑、金银器、玉石器、陶瓷器、珠宝首饰等,其中兵马俑也是秦始皇陵的最大亮点之一。

在中国古代,帝王墓葬承载着世世代代王朝的荣耀和威严,因此对于墓葬设计和墓室中的藏象安排非常讲究。

墓葬布局中的“藏象”,既体现了当时社会的物质文化水平与工艺技术发展,也体现了统治者对于自身权势和地位的展示与宣扬。

同时,藏象也起到了警示和保护的作用,对于大规模盗墓和掠夺行为起到了一定的威慑作用。

如今,古代帝王墓中的“藏象”对于研究中国古代历史和文化具有重要的价值。

通过对墓葬中珍宝、遗物、文物等进行研究和分析,可以了解到当时社会的发展水平、工艺技术的成就以及统治者的权势和地位。

同时,它们也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载体和见证,对于中华民族的历史认同和文化传承也具有深远意义。

总之,藏象是指古代帝王墓中所藏千秋未明的珍宝、遗物、文物等。

它们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信息,对于研究古代历史和文化具有重要的价值,也是中华民族历史认同和文化传承的重要组成部分。

藏象学说

藏象学说

促进加速水液气化 抑制减缓水液气化
水液代谢加快 水液代谢减慢
水液 平衡
主水
(2)尿液的生成和排泄
肾 废水 三焦 膀胱
肾的分清泌浊
清者重新吸收
浊者化为尿液 排出体外
3、主纳气 纳:吸纳,摄纳,纳入;气:自然之清气。 即肾脏主管将肺脏所吸入的自然之清气吸纳下达 于肾中(小腹腔的中央,丹田),以维持吸气的深度, 保证正常的呼吸频率。 自然之清气
肝贮藏血液,制约肝脏阳气,防止疏泄升发过度。
3456藏血
(2)调节外周血量分配。
肝藏血
静态变动态释放
外周形体(血液)
动态变静态回收
(3)防止出血:出血时以备用;止血作用。 肝不藏血则容易引起出血。 (4)形成月经:月经的血量多少与肝藏血量有关。 肝藏血量减少则月经经量减少,甚至闭经。 (5)化生肾精:肝贮藏血液的多余部分可以转化 成为肾精收藏贮存于肾脏之中。
第二章:藏象学说
五脏 六腑 奇恒之腑 脏腑间的关系
第一节
藏象理论
一、藏象(脏象)的基本概念: 是指藏于体内的内脏及其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征象及 与自然界相通应的事物和现象。 藏象的概念涵有“藏”和“象”: “藏”:是藏于体内的内脏,包括: 五脏:肝、心、脾、肺、肾——中心 六腑:胆、小肠、胃、大肠、膀胱、三焦 奇恒之腑:脑、髓、骨、脉、胆、女子胞
“象”:是以五脏为中心的五个生理病理系统的外在现 象和比象。其涵义有二: ①是指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征象; ②是指内在以五脏为中心的五个生理病理系统与 外在自然环境的事物与现象类比所获得的比象。 藏象把形与象有机地结合起来,较确切地反映了中医学 对人体生理活动的认识方法(整体观);
二、藏与精、气、神关系 (1)精气神是维持人体各种生理机能的精 微物质。 (2)脏腑功能活动又促进了精气神的生成、 运行、输布、贮藏和代谢。

藏象重要知识点总结

藏象重要知识点总结

藏象重要知识点总结一、藏象的概念和起源藏象,是藏族宗教文化的象征,它的形态复杂,包含了世界万物的意义和造型。

它融合了佛教神话、哲学理念和西藏地域特色,被视为藏传佛教的象征之一。

藏象信仰起源于西藏古老先民的神话传说和宇宙观念,也受到了印度佛教的影响。

它是藏族人们对自然、宇宙和生命等众多问题所作出的一种解释和寻找。

在藏族人们心中,藏象代表了神圣和荣耀,也是祈求幸福和平安的象征。

二、藏象的形态和寓意藏象的形态复杂,通常由锡兰树、宝盖、莲花座、胎藏圣殿、铃、两种宝瓶和雄獒等组成。

每一个组成部分都有其特定的寓意和象征含义,整体意味着佛法的力量和众生的解脱。

1. 宝盖:象征佛法的庇护和庇佑,同时也代表神圣的智慧和庄严。

2. 莲花座:象征着清净和圣洁,代表佛教徒修行的净土。

3. 胎藏圣殿:象征佛性的本质和涅盘的含义,代表众生在涅盘中得到解脱。

4. 铃:象征佛法的声音和警钟,是佛法的传播和启示。

5. 宝瓶:象征着长寿和福祿,同时也是佛教传统八吉祥之一。

6. 雄獒:代表着佛法的护卫和守护,也是西藏民众的守护神。

整体来看,藏象的形态寓意极为丰富,是藏族文化的精髓所在,凝聚了藏族人民的信仰和情感。

三、藏象的信仰藏象信仰是藏族传统宗教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被广泛的应用于藏传佛教、藏族传统宗教和民间信仰中。

在藏族民众心目中,藏象是神圣和神秘的代表,以其令人倾心的形态和丰富的象征寓意深受藏族人民的崇拜和祈福。

藏族人民常常在寺庙、宗教场所、家中等地方摆放藏象供奉,作为信仰的象征和祈福的对象。

他们相信藏象能够给他们带来好运和幸福,同时也是对藏传佛教的尊重和崇拜。

在传统的佛教节日和庆典上,藏族人们通常会牵着藏象绕寺庙转经祈福,以期得到佛祖的庇佑和保护。

四、藏象的艺术价值藏象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在藏族绘画、雕刻、工艺制作等方面都有着广泛的应用。

在藏传佛教的壁画、唐卡、佛像和佛塔等宗教艺术中,藏象常常出现,成为了藏传佛教美术的重要题材。

藏象的概念及内涵

藏象的概念及内涵

藏象学说的形成及其特点
1.古代的解剖学知识奠定形态学基础
“胆在肝之短叶间,重二两三铢,盛精汁三合”; “脾重二斤三两,扁广三寸,长五寸,有散膏半 斤”┅┅
2.长期对人体生理病理现象的观察 3.反复的医疗实践,从治疗效应反推 脏腑的生理功能 4.古代哲学思想的渗透
脏腑分阴阳,气血分阴阳,精气分阴阳,建立“五脏 精气阴阳”理论体系;五行学说,构建“五脏一体观” 和“形神一体观”,“天人相应”思想等等。
心藏神、肺藏魄、脾藏意、肝藏魂、肾藏志
藏象的概念及内涵
藏 象—藏于体内的具有不同活动规律的内脏及其表现于外的
解剖形态、生理病理征象以及与自然界相应的事物与现象。(还 蕴含着社会历史之象和文化哲学之象)。
藏:
①:藏器:具有不同功能的实质性器官。属“形藏”。 ②:藏气:不指实质性的藏器,而是人体一身之气运动变化 状态的一种抽象,不同藏的名称只不过是机体气运动的不同 状态的代名词而已。藏无形之气,又可称为“神藏”,并与 天地之气相应,且生喜怒忧思悲惊恐等情志活动。
藏象的概念及内涵
象:
①:脏器外在形象;②: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征象;③:与外 在自然环境的事物和现象类比所获得的比象。“心气通于夏”、
“五脏应四时,各有收受”、“应冬藏之气以养肾”等等。
中医脏器的名称虽与西医基本相同,但其概念并不完全一致。中医某一脏器 的功能可以包含西医数个脏器的功能;而西医某一脏器的功能,又可分散在中医 的数个脏腑之中。中医的脏和腑不单只是一个解剖学单位,更重要的是一个生理、 病理学概念。中医对脏腑的认识主要是通过反复的实践、观察、抽象而来;而西 医对脏器的认识则主要以反复的解剖、实验、总结为依据。
藏象的概念及内涵
西医 中医
神经系统 主神明 主升清

藏象的概念名词解释

藏象的概念名词解释

藏象的概念名词解释藏象,是一个汉字词组,由“藏”和“象”组成。

它是藏传佛教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概念,承载着深厚的哲学内涵。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解释藏象的含义,并探讨其在佛教世界观和人生思考中的重要性。

一、藏象的字面意义在字面上,藏象由两个汉字组成。

其中,“藏”字意为隐藏、收藏,含有一种深层次的意义。

而“象”则表示形象、符号。

因此,从字面上理解,藏象可以解释为隐藏在形象或符号背后的深意。

二、藏象在佛教世界观中的意义在佛教中,藏象是指人们通过观察外在世界的现象,触及到真实的本我自性。

佛教认为,一切现象皆虚幻,而真实的自性则被隐藏在这些表象之下。

通过参悟藏象,人们可以超越表面现象,认知真实世界的本质。

佛教徒借助于禅定、观想等修行方法,探索藏象的意义。

这些修行方法帮助人们超越感官和概念,触及到超越表面现象的内在本质。

由于藏象是隐藏的,因此佛教修行强调直接认知和体验,而非依赖外部权威或书本知识。

通过这种方式,人们能够认识到自己的内心深处,觉悟到真实的自性和世界的本质。

三、藏象与心理学的关联藏象的概念不仅在佛教中有重要意义,也与现代心理学有所联系。

心理学家们通过深入研究人类的心理活动,指出了表象背后隐藏的深层意义。

他们认为,我们的行为和情绪往往受到潜意识和潜藏的记忆的影响。

心理学中的潜意识概念与藏象有着一定的相似性。

它们都认为隐藏在表象之下的是一种更加庞大的意义和信息。

通过深入研究和认识藏象,人们可以更好地了解自己的内心,理解自己的行为和情绪。

这对于个体发现内在需求、调整情绪以及实现心理健康都具有重要意义。

四、藏象对于个人思考的启示由于藏象是一个深层的概念,探索它不仅需要修行或科学研究,也需要个人的思考和体验。

而个人思考对于认识自己和世界的本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往往过于关注外界的表象,而忽视了内心的深层需求。

通过思考藏象的含义,我们可以培养对自身内心的觉察,以及对身边事物的深层理解。

这将帮助我们超越表面的追求和物质欲望,更加全面地认识自己,达到内心的平衡与和谐。

中医学基础课件-藏象

中医学基础课件-藏象

津氣下行,助大腸傳導,並排出部分水液
意義:參與體內津液代謝,維持其動態平衡
向下向內 布散津液
生理 表現:水精四布,五經並行
宣肺利水
主要病變:痰飲、水腫(顏面尤著)、小便不利等。治當 降氣利水
故 稱: “肺主行水”,“肺為水之上
(三)朝百脈、主治節
含義:指全身的血液通過百脈會聚於肺,經肺的呼濁 吸清將含有清氣的血液通過百脈輸布到全身。
病理意義:秋季氣候涼燥,肺體清虛,喜潤惡燥,秋季易見秋燥
之證。
治療肺病時,秋季不可過分發散肺氣,而應順其斂降 之性。
• “象”,是這五藏的生理現象、病理徵象及 外在物象,其涵義有三:一是指臟腑的解 剖形象;二是指表現於外的生理現象、病 理徵象;三是指內在以五臟為中心的五個 生理病理系統與外在自然環境的事物與現 象類比所獲得的比象。“藏象”把形與象 有機地結合起來,較確切地反映了中醫學 對人體生理活動的認識方法。
為 涕
肺寒——鼻流清涕。 病理意義 肺熱——流黃濁涕。
肺燥——鼻幹
(五)與秋氣相通應
含義:五臟與自然界陰陽相通應,肺主秋。

生理意義:時令至秋,暑去而涼生,草木皆凋

肺與秋同屬五行之金,同氣相求,故以肺應秋。

肺主清肅下行,為陽中之陰
於 秋
秋季肺的制約和收斂功能強盛,養生當順應秋氣而 使人氣漸收。
(二)肺在竅為鼻
含義:鼻為呼吸之氣出入的通道,與肺直接相連,故 稱鼻為肺之竅。

肺氣和利 鼻的功能正常 嗅覺靈敏
竅 生理意義 肺津滋潤 氣道通暢


外邪襲肺,多從口鼻而入 鼻塞流涕
病理意義 肺臟有病,多反映於鼻 鼻癢氣熱
咳喘等

3第三章 藏象

3第三章  藏象

广义 整个人体生命活动的总体现生命活动的各种外在表现,如呼吸、脉 搏、眼神、语言、及肢体活动等。

狭义 指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情志活动等。
神的作用
意义 主宰人体生命活动 (藏广义之神) 机理
——
广义之神是生命的主宰,各脏腑、经络、形体官窍, 均在心神的统帅和调节下分工合作,共同完成整体的 生命活动
病理 表现
面色 舌质
或淡白,或红赤, 或晦暗青紫。
脉象—— 脉细无力,或数,或节律不齐,或涩滞结代等。 胸部感觉 —— 心悸怔忡,或憋闷疼痛等。
以面色,舌色,脉象,胸部感觉来观察心脏推动血液运行的情况
2、心主藏神
含义:指心具有主宰全身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的生理活动以及 精神、意识、思维和情志等心理活动的功能。
向下 向内
5、有利于大肠向下传导糟粕
病理表现 呼吸气逆—— 喘促,咳痰。 肺失肃降 肺不行水,津液输布和排泄障碍 痰饮、水肿、 —— 小便不利
(一)肺的主要生理功能 宣发肃降的关系
二者相互依存,相互制约,不能分割,相反相成
两者共同的生理效应有: 1、维持呼吸运动的正常进行 2、辅助心脏推动血液运行 3、输布水谷精微于全身
(4)在志为喜
含义:心的生理功能与喜志有关。 在 生理意义:喜乐愉悦有益于心主血脉和身心健康。 志 过亢——喜笑不休。 为 心主神志功能 不及——易于悲哀。 喜 病理意义 喜乐过度——伤及心神,心气涣散不收或心气暴脱或神不守舍。
肺 概述
解剖部位:位于胸腔,左右各一,覆盖于诸脏之上,谓之“华盖”。 形态结构:分叶器官,左二右三。质地疏松,通过气道、喉咙和鼻直接 与自然界大气相通。
神能驭气控精
心神通过统驭 协调全身之气
调控各脏腑功能 调节血液和津液的运行输布

藏象的名词解释

藏象的名词解释

藏象的名词解释藏象,又称藏象学,是一门源于古代中华文明的独特学问,致力于运用象征符号和形象来揭示宇宙的奥秘、人类的本性以及道德精神的实践。

它由中国古代著名的儒家学者谢觉哉创建,对中国哲学和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来解析藏象的真正含义。

首先,藏象强调了宇宙和人类的联系。

在藏象的哲学体系中,宇宙被看作是一个巨大的有机整体,人类只是宇宙中的微小存在。

然而,人类与宇宙之间存在着微妙的关联,这种关联通过藏象来展现出来。

比如,通过研究天象、地理和日常生活中的事物,可以找到宇宙存在的印证。

藏象的核心观点认为,人类是宇宙的缩影,人体内的各个器官和身体部位都象征着宇宙中的各个星宿和自然元素。

因此,通过理解藏象的象征意义,我们能够深入认识宇宙和人类的奥秘。

其次,藏象揭示了人类的本性和道德观念。

藏象强调的不仅仅是人类身体的象征意义,更重要的是探索人类思想与道德的内涵。

例如,中国传统文化中常用的五行理论就是藏象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认为宇宙中存在着五种元素,分别对应着五种性格特点和行为准则。

木象征着仁爱、温和和协调;火象征着热情、活跃和领导力;土象征着稳定、勤勉和坚韧;金象征着坚定、消除杂念和追求极致;水象征着深思熟虑、智慧和柔软。

这些象征意义的理解促使着人们积极发掘自身的潜能,培养正确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

此外,藏象与艺术和文学也有着紧密的联系。

艺术家和文学家在创作过程中,常常借助藏象的象征意义来传递他们的思想和情感。

例如,中国古代的诗词中经常出现对自然界的描绘,以彰显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这些作品的灵感往往来源于他们对宇宙和人类本性的理解,通过借用象征符号,表达内心的世界和思想。

藏象不仅为艺术和文学提供了创作的灵感,也使得作品更加富有深度和内涵。

最后,藏象的研究也对日常生活产生着重要影响。

通过理解藏象的观念,人们可以改变对世界的认知,从而提升自己的生活品质。

例如,在健康领域,藏象可以被用来指导饮食、锻炼和养生,通过平衡身体的五行元素,来保持健康和活力。

中医基础之藏象学说?一

中医基础之藏象学说?一

中医基础之藏象学说一第一节概述藏,是指藏于体内的内脏:象,其涵义有二:一是指表现于匀的生理、病理现象:二是指形态结一、藏象的基本概念_构、如”心象尖圆,形如莲花藏象学说,即是通过对人体生理、病理现象的观察,研究人体脏腑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相互关系的学说。

藏象学说,在中医学理论体系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对于阐明人体的生理和病理,指导临床实践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藏象学说以脏腑为基础,脏腑是内藏的总称,按照脏腑生理功能特点,可分为三类五脏:肝心脾肺肾六腑: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奇恒之腑:脑、骨、脉、胆、女子胞(子宫),五脏多为实质性的器官,其共同的生理功能主要是化生贮藏精气:六腑多为中空管腔性脏器,其共同的生理功能主要是受盛、传化水谷糟粕。

奇恒之府,多为中空有腔的脏器,形类似于腑,而不同于六腑,其生理功能是“藏而不泻“,类似于脏,故称奇恒之府。

二藏象学说的主要特点(一)以五脏为中心的整体观。

这一个整体观,主要体现在:以脏腑分阴阳,一阴一阳相为表里,脏与腑是一个整体。

如心与小肠、肺与大肠、脾与胃、肝与胆、肾与膀胱,以及心包与三焦相为表里。

脏一腑相为表里的主要依据是:经络循行路线的阴阳相对和相互络属:某一脏与某一腑之间在生理功能上的紧密联系五脏与形体诸窍联结成一个整体。

五脏各有外候,与形体诸窍之间各有特定的联系,这是藏象学说整体观的又一具体体现。

按照藏象学说的理论,心,其华在面,其充在血脉,开窍于舌;肺,其华在毛,其充在皮,开窍于鼻;脾,其华在唇四白,其充在肌肉,开窍于口;肝,其华在爪,其充在筋,开窍于目;肾,其华在发,其充在骨,开窍于耳及二阴。

五脏生理功能之间的平衡协调,是维持机体内在环境相对恒定的重要环节:同时,通过五脏与形体诸窍的联系、五脏与精神情志活动的关系,来沟通体内外环境之间的联系,维系着体内外环境之间的相对平衡协调。

(二)从“象“来考察”脏“的功能活动:藏象学说的形成虽有一定的古代解剖知识的基础,但其发展主要是基于“有诸内,必形诸外”的观察研究方法,因而其观察分析的结果,必然大大地超越了人体解剖学的范围,形成了独特的生理和病理理论体系。

中医藏象

中医藏象

第三章藏象一、藏象的含义藏象,又写作“脏象”,指藏于体内的内脏及其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征象及与自然界相通应的事物和现象。

“藏”,是藏于体内的内脏,包括五脏(肝、心、脾、肺、肾)、六腑(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和奇恒之腑(脑、髓、骨、脉、胆、女子胞)。

由于五脏是所有内脏的中心,故“藏”之所指,实际上是以五脏为中心的五个生理病理系统。

“象”,是这五个生理病理系统的外在现象和比象,其含义有二:一是指表象于外的生理病理征象;二是指内在以五脏为中心的五个生理病理系统与外在自然环境的事物与现象类比所获得的比象,如心气通于夏。

二、脏腑的生理特点脏腑分为脏、腑、奇恒之腑三类。

脏有五,腑有六,奇恒之腑亦有六。

五脏共同的生理特点是化生和储藏精气,六腑共同的生理特点是受盛和传化水谷。

奇恒之腑在形态上中空有腔与六腑相类,功能上储藏精气与五脏相同,但其与五脏和六腑又有明显区别,故称奇恒之腑。

一般来说,病理上“脏病多虚”,“腑病多实”,治疗上“五脏宜补”、“六腑宜泻”。

第一节五脏五脏,即心、肝、脾、肺、肾的合称。

五脏的共同生理特点是化生和储藏精气。

一、心心又称为:“君主之官”“生之本”“五脏六腑之大主”,与小肠相为表里。

二、肺肺在五脏六腑中位置最高,覆盖诸脏,故有“华盖”之称。

肺叶娇嫩,不耐寒热燥湿诸邪之侵;肺又上通鼻窍,外合皮毛,与自然界息息相通,易受外邪侵袭,故有“娇脏”之称。

与大肠相为表里。

三、脾脾位于中焦,在膈之下,胃的左方。

人出生之后,生命活动继续和精气血津液的化生和充实,均赖于脾胃运化的水谷精微,故称脾胃为“后天之本”。

脾为太阴湿土,又主运化水液,故喜燥恶湿。

与胃相为表里。

四、肝肝喜条达而恶抑郁,有“刚脏”之称。

与胆相表里。

五、肾肾藏先天之精,主生殖,为人体生命之本原,故称肾为“先天之本”。

肾又称为五脏阴阳之本,封藏之本。

与膀胱相为表里。

第二节六腑六腑是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的总称。

六腑共同的生理特点是受盛与传化水谷,主通降。

藏象学说

藏象学说

大肠的生理病理特点
生理 传化糟粕 接受小肠的食物残渣排除体外。 病理: 传导失常 大便异常
肠鸣、便溏、 下痢脓血便秘
(五) 肾与膀胱
(五) 肾与膀胱
藏精、主水、纳气、 人体全身阴阳的根本、 与膀胱相表里 。
肾的生理与病理 (一) 肾藏精 : 闭藏;肾有储藏、封藏精气的 藏 生理作用。
目的:防止流失、促进精气充 盈,及生长、发育和生殖 “肾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
胃的生理病理功能特点 胃主受纳(接受、盛纳),腐熟 水谷(消化的过程) 人体后天营养充足与否,取决于脾 胃的共同作用称 脾胃为“后天之本”。 “人以胃气为本” 保胃气
脾、胃的生理特性:

1.脾气主升,为人体气机运动之枢纽 2. 脾喜燥恶湿:故治湿多从脾入手,治脾喜用 燥药

主通降,以降为 和 病理:受纳腐熟功能障碍和胃气上逆
1.脾主运化 运输、消化
水液 谷物 为精微 将其吸收、转输至全身。
(1)运化水谷精微
物质的消化,营养吸收和运输. 脾气健运 营养充足,肌肉丰满, 四肢温暖,活动轻健。
失健运: 腹胀,腹泻,怠倦, 消瘦,营养不良。
(2)运化水湿
促进水液代谢的作用。 脾气健运机体的各个组织既得到水湿的 充分濡润,又不至有水湿的储留。
肝的系统连属
肝开窍于目 “五脏六腑之精皆上于目” “肝气通于目”
肝血不足 肝经风热 肝阳上亢 肝风内动 目失所养干涩,模糊 目赤、肿痛, 目眩 眼斜
胆的生理与病理
储藏胆汁 影响胆汁的排泄 口苦 胆主决断 胆失储藏,精气亏损,神志失养, 神情怯弱,谋虑不决、惊悸、失眠、多 梦
(三)脾与胃
脾的生理功能病理特点
小肠的生理功能及病理表现

《中医基础理论》藏象

《中医基础理论》藏象
《中医基础理论》藏象
《中医基础理论》是中医学科的核心之一,涵盖了中医的基本概念和理论。
什么是藏象
藏象是中医理论中描述人体的重要概念,它指的是通过观察和分析人体内外各种现象,来推断和判断人 体内在的生理状态。
藏象的分类
,如脉搏、舌苔、尿液等。
外藏象
指的是人体表面的各种外在表现,如面色、体温、皮肤状况等。

通过观察面色、舌苔、体表疾病等外 部表现,来推断人体的内在状况。

通过与患者交谈,询问症状、病史等, 来进一步了解人体的内在状况。
结论和要点
• 藏象是中医理论中描述人体的重要概念 • 藏象包括内藏象和外藏象两个方面 • 通过观察和分析藏象,可以了解人体的内在状况和判断疾病的性质 • 藏象诊断的方法包括望、闻、问、切四种
藏象与疾病的关系
1 反映内在状况
通过观察和分析藏象的变化,可以了解人体内部的病理变化和健康状况。
2 辅助疾病诊断
藏象是中医诊断的重要依据之一,可以帮助医生确定疾病的性质和发展程度。
藏象诊断的方法
1

2
通过闻取气味、听取声音等,来获取
有关人体内在状况的信息。
3

4
通过触诊脉搏、局部检查等,来检测 人体的器官功能和病理变化。

(总)藏象

(总)藏象
09:02 HONG 7
二、藏象学说的形成
藏 象 学 说 的 形 成 基 础
09:02
(一)古代解剖学的认识 (二)长期生活实践的观察 ( ( )古代 学 ) 实践
HONG
的 的
8
藏象学说
归纳
概括、抽象、推理 概括、抽象、 观察到内在脏腑反映于外的各种征象
藏 象 学 说 的 形 成
察 外 知 内
脏腑主要从解剖直观中对人体内脏认知与推理,对 脏腑主要从解剖直观中对人体内脏认知与推理, 活体中内脏生命活动的许多现象无法了解, 活体中内脏生命活动的许多现象无法了解,即便有 所了解,也仅是单脏器生命现象的直接反映。然而 所了解,也仅是单脏器生命现象的直接反映。 生命现象常为人体多脏器,多功能的综合反映, 生命现象常为人体多脏器,多功能的综合反映,有 的无法从形态的直观中探知, 的无法从形态的直观中探知,何况有的则根本与结 构无直接联系。 构无直接联系。
二、论述脏腑、形体组织、五官九窍之间的关系。 论述脏腑、形体组织、五官九窍之间的关系。
三、阐释气、血、津液等生理、病理及其与脏腑的 阐释气、 津液等生理、 关系。 关系。
09:02
HONG
12
三、藏象学说的特点
(一)以五脏为中心的人体自身的整体性
(二)五脏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
由于整体观察和类比思辩等思维方法的应 以及古代哲学“重道轻器” 重无轻有” 用,以及古代哲学“重道轻器”、“重无轻有” 思 想的深刻影响,中医学藏象学说还有从宏观、 想的深刻影响,中医学藏象学说还有从宏观、 09:02 HONG 13 功能、外象来把握脏腑的特点。 功能、外象来把握脏腑的特点。
09:02 HONG 10
藏象学说采用对活体生命现象的直接观察,和应用 藏象学说采用对活体生命现象的直接观察, 阴阳五行学说,在人与自然相应, 阴阳五行学说,在人与自然相应,人是一个有机 整体的理论指导下,对观察结果进行研究,可不 整体的理论指导下,对观察结果进行研究, 受人体内脏形态结构的限制, 受人体内脏形态结构的限制,正可与脏腑学说相 互补充,相得益彰。 互补充,相得益彰。脏腑学说可谓是人体内脏认 识的基础,藏象学说在此基础上, 识的基础,藏象学说在此基础上,可谓是对人体 内脏更高层次的认识。 内脏更高层次的认识。

藏象01

藏象01

精神、神志病变 心火亢盛,痰火扰心,痰迷心窍。 治疗方法:清心泻火,涤痰开窍。 心神论:科学价值和实践意义。

心主血脉和心主神志的关系
1.血液是神志活动的物质基础, 心主血脉---神志活动。 2.心主神志:心主血脉---心神主宰

经 典 观 点 : “ The heart houses the blood

窍:官窍---五官,九窍。 五官:耳、目、口、鼻、舌。 九窍:七窍(眼二、耳二、鼻孔二、口)加 前阴、后阴。 “五窍”:目、舌、口、鼻、耳及二阴。 生理、病理与脏腑经络密切相关。 耳针疗法等---理论依据

志:情志,精神意识对体内外环境刺激的不 同反应。 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 五脏-五志: 怒、喜、思、悲(忧)、恐(惊)。 化生 五脏 五志 内伤
现代研究认为:心肌收缩力减弱、心输出量 减少、心泵功能障碍等是心气虚证的病理基 础,可作为心气虚证的一个定量指标; 血液粘稠、动脉硬化、冠心病、心绞痛、心 肌梗塞等----心血瘀阻
2、心主神志

广义:指人体的生命活动及其外在的表现。 即心主宰五脏六腑,形体官窍的 生理活动。 狭义:指人体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 心主神志:心主神明,心藏神。 1.主宰人体的生命活动 2.主任物。
一、脏腑组织器官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 其相互关系 二、精、气、血、津液、神的生理功能、病 理变化及其相互关系,以及它们与脏腑之间 的关系。

脏腑?
脏腑, 是内脏的总称。 生理功能特点 五脏(心、肝、脾、肺、肾) 六腑(胆、胃、小肠、大肠、膀胱 、三焦) 奇恒之腑(脑、髓、骨、脉、胆、女子胞)
概 述 脏 腑 精、气、血、津液 体 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藏 象 学 说
藏象学说的形成及其特点
以五脏为中 心的整体观
以五脏为中心的人体 自身的整体性
五脏与自然社会 环境密切相关
五脏外应五季、五 方、五色、五味等

体脏
情脏

官腑
志腑

窍与






藏象学说的形成及其特点
五脏 心 肺 脾 肝 肾
六腑 小肠 大肠
胃 胆 膀胱
形窍志液 脉、面、舌、汗 皮、毛、鼻、涕 肌肉四肢、口、唇、涎 筋、爪、目、泪 骨、耳及前后二阴、发、唾
心藏神、肺藏魄、脾藏意、肝藏魂、肾藏志藏象ຫໍສະໝຸດ 概念及内涵藏象的概念及内涵
象:
①:脏器外在形象;②: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征象;③:与外 在自然环境的事物和现象类比所获得的比象。“心气通于夏”、
“五脏应四时,各有收受”、“应冬藏之气以养肾”等等。
中医脏器的名称虽与西医基本相同,但其概念并不完全一致。中医某一脏器的 功能可以包含西医数个脏器的功能;而西医某一脏器的功能,又可分散在中医的 数个脏腑之中。中医的脏和腑不单只是一个解剖学单位,更重要的是一个生理、 病理学概念。中医对脏腑的认识主要是通过反复的实践、观察、抽象而来;而西 医对脏器的认识则主要以反复的解剖、实验、总结为依据。
藏象学说的形成及其特点
1.古代的解剖学知识奠定形态学基础
“胆在肝之短叶间,重二两三铢,盛精汁三合”; “脾重二斤三两,扁广三寸,长五寸,有散膏半 斤”┅┅
2.长期对人体生理病理现象的观察 3.反复的医疗实践,从治疗效应反推
脏腑的生理功能
4.古代哲学思想的渗透
脏腑分阴阳,气血分阴阳,精气分阴阳,建立“五脏 精气阴阳”理论体系;五行学说,构建“五脏一体观” 和“形神一体观”,“天人相应”思想等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