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光武帝刘秀有关的成语典故

合集下载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的成语故事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的成语故事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的成语故事公元25年秋天,汉光武帝刘秀建立东汉政权。

接着,刘秀就把屠刀指向赤眉起义军。

公元26年春天,长安断粮,樊崇领导的几十万赤眉军不得不向西转攻城邑,但遭到占据天水郡的隗嚣的阻击,只得又回到长安来。

这时,长安已被刘秀部将邓禹占据。

经过激战,赤眉军打败了邓禹,9月又重新占领长安。

这年冬天,赤眉军的粮食供应仍然极端困难,不得已于12月引兵东进。

刘秀一面派大将冯异率军西进,在华阴(现在陕西华阴东南)阻击赤眉军;一面在新安(现在河南渑池东)、宜阳(现在河南宜阳西)屯驻重兵,截断赤眉军东归的道路。

冯异率领西路军,在华阴、湖县一线,同赤眉军相持了60多天。

多次被赤眉军打败的邓禹,这时率部到达湖县,同冯异的部队会合。

邓禹妄想取胜,派部将邓弘抢先进攻赤眉军,又被赤眉军打得落花流水。

邓禹、冯异亲率主力救援,在回溪(现在河南宜阳西北)又被赤眉军打得大败。

邓禹只带着24骑逃回宜阳;冯异抛弃了战马,只带着几个人爬上回溪阪,逃回营寨。

公元27年正月,赤眉军在崤底(现在河南洛宁西北)被冯异打败,遭到重大损失。

剩下的起义军折向东南,不料在宜阳又陷入刘秀重兵的包围。

赤眉军经过艰苦的战斗,始终不能突围。

樊崇等人在粮尽力竭的情况下,投降了刘秀。

战斗结束后,刘秀下了一道诏书,名叫《劳冯异诏》。

其中有这样几句,“开始在回溪遭受挫折,最后在渑池一带获胜。

这就是所谓在日出的东方吃了败仗,在日落的西边却得到了胜利。

”(原文是:“始虽垂翅回溪,终能奋翼渑池。

可谓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后来,人们引用“失之东隅,收之桑榆”这个成语,来比喻在这里失败了,在那边却得到了胜利。

------------【注音】jīng jīng yèyè【解释】兢兢:形容小心谨慎;业业:畏惧的样子。

形容做事谨慎、勤恳。

【出处】《诗经·大雅·云汉》:“早既大甚;则不可推。

兢兢业业;如霆如雷。

”【用法】作宾语【近义词】业业兢兢小心翼翼------------始虽垂翅回溪,终能奋翼渑池。

有关汉光武帝的成语故事

有关汉光武帝的成语故事

有关汉光武帝的成语故事|东汉光武帝刘秀(公元前6年-公元57年)是东汉的开国皇帝。

西汉高祖九世孙,字文叔,南阳蔡阳人。

西汉灭亡后,社会动荡,民不聊生。

王莽末年,农民大起义爆发,刘秀与哥哥乘机起兵,加入绿林军。

在昆阳大战中(见成语故事《疾风知劲草》),他率骑突围求援,打败了王莽的主力军。

这是推翻王莽政权关键性的一战.刘秀从此声威大震。

更始帝刘玄对刘秀的长兄刘縯十分妒忌,刘縯被更始帝杀害,刘秀忍辱负重,韬光养晦,出巡河北,取得了官僚、地主的支持,又镇压并收编了铜马等农民起义军(见成语故事《推心置腹》),力量迅速壮大。

公元25年.刘秀称帝,国号仍为汉,定都洛阳,年号建武,史称后汉、东汉。

刘秀当上了皇帝,但国家仍处在动乱之中。

他废除王莽的苛政,让人民休养生息。

他又调集军队,镇压了赤眉起义军(见成语故事《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削平了各地割据势力,经过几年的艰苦努力,全国复归统一(见成语故事《得陇望蜀》、《敝帚千金》等)。

成语故事《疾风知劲草》出自《后汉书·王霸传》,王霸跟随刘秀打天下的故事。

“疾风知劲草”,意谓在疾风中可以看出哪些是劲草。

比喻在危难的时刻,才能了解谁是坚贞不移,经得起考验的人。

成语故事《披荆斩棘》出自《后汉书·冯异传》,冯异跟随刘秀东征西战,帮助刘秀统一中国的故事。

“披荆斩棘”比喻在创业过程中或前进道路上,清除障碍,艰苦奋斗。

成语故事《积不相能》出自《后汉书·吴汉传》,刘秀和谢躬长期不和,刘秀利用机会,杀死谢躬,以铲除异己势力。

“积不相能”,意思是长期以来互不亲善。

指两方一向不和。

成语故事《推心置腹》出自《后汉书·光武帝纪上》,刘秀打败铜马起义军并进行收编的故事。

“推心置腹” 比喻诚心待人。

成语故事《有志者事竟成》出自《后汉书·耿弇传》,刘秀登基以后,建威大将军耿弇帮助刘秀平定彭宠、张丰、张步(在河北和山东)等割据势力的故事。

“有志者事竟成”意思是有志气的人,事情最后一定能成功。

与光武帝刘秀有关的成语典故

与光武帝刘秀有关的成语典故

与光武帝刘秀有关的成语典故第一节乐此不疲1.出处:《后汉书·光武帝纪》。

2.原文:数引公卿、郎、将讲论经理,夜分乃寐。

皇太子见帝勤劳不怠,承间谏曰:“陛下有禹、汤之明,而失黄老养性之福,愿颐爱精神,优游自宁。

”帝曰:“我自乐此,不为疲也。

”3.译文:(光武帝)经常带领公卿、郎、将讲论经学道理,半夜才休息。

皇太子见光武帝长期这么辛苦,从不懈怠,怕他累坏了身体,就找个机会劝他说:陛下您有大禹和商汤的圣明,但没有黄帝和老子的修身养性的福分,愿您能保养好精神,悠闲自得,求得安宁。

光武帝说:我自己乐意这样,不知道疲惫啊!4.释义:因喜欢做某件事而不知疲倦(见《现代汉语词典》)。

5.简评:乐此不疲,是一代名君勤政为民的敬业精神的具体体现。

把繁杂、辛苦的工作当成快乐的事情来做,只有这样,才会不知疲倦,乐在其中,发自内心、心甘情愿地去承担日复一日的辛勤工作;只有这样,才会视苦为乐,化苦为乐,以苦为乐。

光武帝的“夜分乃寐、乐此不疲”,是建立在主观能动基础之上的高度自觉,是对江山社稷极其负责任的真实感情流露。

但愿吾辈现代人都能如光武。

第二节手不释卷1.出处:《三国志·吴志·吕蒙传》裴松之引注《江表传》。

2.原文:光武当兵马之务,手不释卷。

3.译文:(孙权教育吕蒙)说:“光武帝戎马倥偬,日理万机,承担着繁重的军务,但他依然坚持读书,手不离书卷。

”4.释义:释:放下;卷:书本。

手中的书总舍不得放下,形容勤奋好学(见《六用成语词典》),南开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下同)。

5.简评:光武“当兵马之务”,日理万机,仍“手不释卷”,况我等闲人乎?理应“好好学习,天天向上”也。

吕蒙出身行伍,但他能接受孙权的提醒,并立即付诸行动,发奋读书,努力学习,不久就大见成效,以至于过去看不起他的人见到他时惊呼:士别三日,即当刮目相看。

读书的力量就是这么巨大。

手不释卷,是一种学习劲头,更是一种生活态度。

手不释卷,可以优化个人形象,提高自己的社会地位,吕蒙就是例子;手不释卷,可以务实工作基础,提高执政能力,光武就是例子。

妄自尊大的成语故事典故_字词解析_造句

妄自尊大的成语故事典故_字词解析_造句

妄自尊大的典故:东汉初年,刘秀做了皇帝,称光武帝。

当时,政权虽已建立,但天下尚未统一,各路豪强凭借自己的军队,各霸一方,各自为政。

在各路豪强中,公孙述最为强大,他在成都称帝。

为此,在陇西一带称霸的隗嚣,派了马援去公孙述处探探情况,以商讨如何能长期地割据一方。

马援在隗嚣手下,是个很受器重的将才,他接受使命,信心百倍地踏上征途。

因为公孙述是他的同乡,早年又很熟悉,所以这次去,他心想一定能受到热情的欢迎和款待,可以好好地叙日说故。

然而事出意外,公孙述听说马援要见他,竟摆出了皇帝的架势,自己高踞殿上,派出许多侍卫站在阶前,要马援以见帝王之礼去见他,并且没说上几句话就退朝回宫,派人把马援送回宾馆去了。

接着,公孙述又以皇帝的名义,给马援封官,赐马援官眼。

对此,马援当然很不愉快,他对手下的人说:“现在天下还在各豪强手中争夺,还不知道谁胜谁败公孙述如此大讲排场,自以为强大,有才于的人能留在此与他共同建立功业吗?”马援回到隗嚣处,对隗嚣说;“公孙述就好比井底的青眺,看不到天下的广大,自以为了不起,妄自尊大,我们不如到东方(洛阳)的光武帝那里去寻找出路。

”后来,马援投靠了光武帝刘秀,在光武帝手下当了一位大将,竭尽全力,帮助光武帝统一天下。

最后,公孙述被刘秀打败。

妄自尊大的汉语词典解释:狂妄自大。

●《后汉书?马援传》:「子阳井底蛙耳,而妄自尊大。

」●元关汉卿《裴度还带》第二摺:「近者有一等闾阎市井之徒暴发,为人妄自尊大,追富傲贫。

」●《红楼梦》第十四回:「﹝北静王﹞水溶在轿内欠身含笑答礼,仍以世交称呼接待,并不妄自尊大。

」●鲁迅《且介亭杂文·买<小学大全>记》:「况且以这样的‘名儒’而做官,便不免以‘名臣’自居,妄自尊大。

」妄自尊大的近义词/反义词如下:近义词:浞訾栗斯大模大样高傲自大旁若无人目中无人师心自用夜郎自大目空一切目无余子自鸣得意井蛙语海妄自尊崇不可一世惟我独尊唯我独尊好为人师自高自大反义词:摇尾乞怜自愧不如顾影自怜妄自菲薄自暴自弃自轻自贱不矜不伐自惭形秽自知之明望洋兴叹三顾茅庐用妄自尊大造句:1、蠢材妄自尊大,他自鸣得意的,正好是受人讥笑奚落的短处,而且往往把应该引为奇耻大辱的事,大吹大擂。

得陇望蜀成语典故

得陇望蜀成语典故

得陇望蜀成语典故
得陇望蜀这则成语源于东汉初年的历史故事。

在东汉初年,虽然汉光武帝刘秀已经称帝,但天下还没有太平,一些军阀仍然占据地方,对东汉朝廷形成威胁。

特别是割据巴蜀的公孙述和称霸陇西的隗嚣势力较强,如果让他们继续发展下去,可能会危及东汉的政权。

公元32年,光武帝刘秀亲自带兵攻打隗嚣和公孙述。

光武帝见一时攻破不了城池,就留了一封诏书给岑彭,自己先回京城去了。

岑彭接到诏书一看,上面写着:如果攻占了陇地两城,便可率军攻打蜀地的公孙述。

“得陇望蜀”原意是指已经取得陇右,还想攻取西蜀(陇:今甘肃一带;蜀:今四川一带),后成为讥讽人不知道满足、总想得到更多的意思;在句中一般作谓语、宾语;本为中性词,后多含贬义。

成语皇帝的硬核人生

成语皇帝的硬核人生

成语皇帝的硬核人生光武帝刘秀是一位很有作为的皇帝,他称帝后鼓励耕种发展农业,开创了东汉“光武中兴”的繁荣盛况。

另外,他还是历史上创造成语最多的皇帝。

下面让我们在成语中领略一下刘秀的硬核人生吧!推心置腹成语释义:推出自己的赤心,放置在别人的腹中。

表示把自己内心的想法毫无保留地告诉对方。

比喻真诚待人。

成语故事:王莽称帝后,刘秀因抵抗王莽屡立战功,被更始帝刘玄封为“萧王”。

这时刘秀手下有不少降将,为了安抚他们,刘秀让他们回到原本的统帅旗下,还经常亲自去巡查营部情况。

降将们纷纷说:“萧王推赤心置腹中,安得不投死乎!”此后,降将成为刘秀军中的一支巨大力量,为他后来称帝奠定了基础。

疾风知劲草成语释义:在猛烈的大风中,只有坚韧的草才不会被吹倒。

比喻只有经过严峻的考验,才知道谁真正坚强。

成语故事:西汉皇族刘玄被起义军推上帝位后,刘秀的处境非常危险,随从中许多人对前途失去了信心,纷纷离开了刘秀,只有王霸忠诚地跟随刘秀。

刘秀感慨地对他说:“颍川从我者皆逝,而子独留,始验疾风知劲草。

”公元25年,刘秀利用农民起义的力量,终于推翻王莽政权,即皇帝位,史称东汉光武帝,王霸也被封为富波侯、偏将军、讨虏将军。

敝帚自珍成语释义:把自己家里的破扫帚当成宝贝。

比喻东西虽然不好,自己却很珍惜。

成语故事:刘秀称帝后,派大司马吴汉前去讨伐公孙述。

公孙述兵败身亡,其手下见大势已去,弃城投降。

汉军副将刘禹率兵进入城内,将公孙述的家人全部杀死,还纵兵大掠,四处焚烧。

这一消息传至京城,刘秀震怒,特地下诏谴责刘禹:“城降,婴儿老母,口以万数,一旦放兵纵火,闻之可谓酸鼻。

家有敝帚,享之千金。

禹宗室子孙,故尝更职,何忍行此!”随即,刘秀下诏撤了刘禹的职务。

置之度外成语释义:不把个人的生死利害等放在心上。

成语故事:东汉建立之初,甘肃的隗嚣和四川的公孙述两人虽然表面投靠东汉,但是在暗地里不断充实实力,伺机谋反。

刘秀知道后,对手下说:“且当置此两子于度外耳!”后来刘秀养精蓄锐,一举击败二人。

关于披荆斩棘的成语故事

关于披荆斩棘的成语故事

关于披荆斩棘的成语故事披荆斩棘比喻在前进道路上清除障碍,克服困难。

那么这个成语是怎么来的呢?下面是小编给大家解释的关于披荆斩棘的成语故事,欢迎大家参考。

冯异是东汉初年的一位名将,颍川父城(今河南宝丰东)人,字公孙。

汉光武帝刘秀刚起兵时,他就在刘秀手下效劳,立下很多战功。

他虽然功高盖世,为人却十分谦虚,从不居功自傲,因此人们非常敬仰他。

汉光武帝派冯异率军队平定关中,冯异果然不负众望,真的使关中安定下来。

光武帝大喜,封冯异为阳夏侯,让他担任征西大将军的职务。

由于冯异坐镇长安,兵权很大,又爱民如子,老百姓都称他为咸阳王。

这时,有个小人向光武帝启奏说,冯异的威望太高,可能会产生谋反之心,朝廷不可不加以防备。

冯异听说这件事,唯恐皇帝加害自己,就给刘秀写了一份奏折,说自己忠心耿耿为朝廷办事,决无异心。

他说:“以前在处境很困难的情况下,我做事都不敢有半点差错,现在天下太平,又有爵位之赏,我怎么敢一意孤行,做出越轨之事呢?”刘秀回了一封诏书说:“我与你从公的方面来说,是君与臣的关系;从私人感情方面来说,就如同父子一样。

你实在不需要因为这个而害怕呀!”公元30年,冯异从长安来到京城洛阳,朝见光武帝。

光武帝非常隆重地接见他,并对满朝文武说道:“他是我当年起兵时的主簿,在创业的道路上劈开了丛生的荆棘,扫除了重重障碍,又为我平定了关中之地,立下了盖世奇功啊。

”退朝之后,光武帝又将很多珍宝、衣服赏赐给冯异,并且写了一道诏书说:“当年在无蒌亭,我没有饭吃,是你给我弄来一碗豆粥;在虖沱河,我饥饿难耐,又是你给我煮麦饭。

这些事情历历在目,我又怎么能忘记呢?你对我的深厚情意,我至今还没有报答。

”披荆斩棘词语辨析近义词:乘风破浪、一往无前、高歌猛进、排除万难反义词:畏首畏尾、瞻前顾后灯谜:披荆斩棘(打一字)谜底:刺。

与汉光武帝有关的成语

与汉光武帝有关的成语

与汉光武帝有关的成语
汉光武帝刘秀是中国历史上非常重要的一位皇帝,他在位时期经历了许多重要的历史事件,也留下了许多与他有关的成语。

1. 开国承家:开国承家意为继承祖业,开创国家。

汉光武帝刘秀继承了西汉末年王莽篡位后的混乱局面,经过多年的战争与斗争,最终开创了东汉王朝,成为了中国历史上重要的开国皇帝,因此也被称为“开国承家”。

2. 千古一帝:千古一帝是指历史上享有盛名的帝王,汉光武帝刘秀被誉为“千古一帝”,是因为他在位时期,通过一系列的改革和政策,使得国家经济繁荣、人民安居乐业,同时也推行了一系列的法律制度,为中国历史上后来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3. 深藏若虚:深藏若虚意为藏得很深,不显山不露水。

汉光武帝刘秀在继承汉室之后,曾经被王莽逮捕,被关押在一个荒僻的地方,但他却深藏不露,一心想着重振汉室,最终闯出了一番事业。

4. 众志成城:众志成城是指集体意志的力量可以使一个团体变得极其强大。

汉光武帝刘秀在战争时期曾经多次发动士兵众志成城,团结一心,以此取得了许多胜利,最终能够开创东汉王朝。

5. 顺水推舟:顺水推舟意为顺应时势,从容应对。

汉光武帝刘秀在位时期,经常能够顺应时势,采取适当的政策,以平抑国内的各种矛盾和纷争,使得国家能够稳步发展,这也体现了他顺水推舟的智慧。

- 1 -。

获陇望蜀的成语故事

获陇望蜀的成语故事

获陇望蜀的成语故事
东汉时期,刘秀当了皇帝后,西部巴蜀蜀王公孙述及陇西的隗嚣对东汉的威胁很大,光武帝建武八年,刘秀亲率大军讨伐隗嚣,隗嚣大败逃西域。

刘秀命令大将实施他的“得陇望蜀”的计划,继而进攻巴蜀,势如破竹,消灭了蜀王,使巴蜀归汉。

成语解释:
成语名称:获陇望蜀
成语拼音:huò lǒng wāng shǔ
成语解释:比喻得寸进尺,贪得无厌。

典故出处:《后汉书岑彭传》载:东汉初年,隗器和公孙述分别割据于陇、蜀两地,光武帝刘秀使岑彭等率军攻打隗器所占的西城、上邽两地,并在给岑彭的信中说:“两城若下,便可带兵南击蜀虏。

人苦不知足,既平陇,复望蜀。

”成语例句:其奈得入尺、获陇望蜀者,既眈眈相逼乎前,而政府之慑狐威者,今日许以寸,明日予以尺;民间之贪蝇利者……。

★梁启超《论民族竞争之大势》。

披荆斩棘的成语故事

披荆斩棘的成语故事

披荆斩棘的成语故事
冯异是东汉光武帝刘秀手下的得力大将。

刘秀在洛阳建立东汉政权后,任命冯异为征西大将军,派他前往关中平定赤眉起义军。

冯异设计收降了赤眉军的大部后,又用武力扫除了其残部,圆满完成了刘秀交给的使命。

后来冯异到洛阳朝见刘秀时,刘秀指着冯异对满朝大臣说:他为我劈开多刺丛生的荆棘,平定了关中。

这个成语比喻扫清前进道路上的困难、障碍。

成语解释:
成语名称:披荆斩棘
成语拼音:pī jīng zhǎnjí
成语解释:披:拨开;斩:砍断;荆、棘:丛生多刺的小灌木。

拨开荆;砍掉棘。

指在创业阶段清除阻碍;艰苦奋斗。

也指在前进道路上清除各种阻碍;克服各种困难。

典故出处: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冯异传》:“帝谓公卿曰:‘是我起兵时主簿也,为吾披荆棘,定关中。


成语例句:这却正见出他是在开辟着一条新的道路;而那披荆斩棘,也正是一个斗士的工作。

(朱自清《闻一多先生怎样走着中国文学的道路》)。

得陇望蜀成语故事概括

得陇望蜀成语故事概括

得陇望蜀成语故事概括
得陇望蜀,这个成语出自中国古代的一个历史故事。

故事的主人公是刘秀,他在东汉时期建立了自己的王朝。

在刘秀还是一个地方官员的时候,他曾经因为战乱而被迫流离失所,历经艰辛。

当他终于回到自己的领地时,他发现自己的领地被一个名叫公孙述的官员所占据。

于是,刘秀开始了一场漫长的夺回领地的战争。

在战争初期,刘秀的军队并不顺利,多次被公孙述打败。

然而,刘秀并没有放弃,他继续积蓄力量,训练士兵,最终成功地打败了公孙述,夺回了自己的领地。

然而,在战争结束后,刘秀并没有满足于自己的胜利,他开始了一场新的战争,试图吞并更多的领土。

这就是“得陇望蜀”成语的由来。

这个成语的意思是在获得了一些利益之后,人们往往会想要得到更多,希望得到更多的利益。

这个成语也常常被用来形容人的贪得无厌、不知满足的心态。

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到得陇望蜀这个成语所蕴含的人生哲理。

人们应该懂得满足于既得的利益,不要贪求无厌。

因为人的欲望是无止境的,如果一个人总是想要得到更多,那么他就会永远无法满足自己的欲望。

相反,如果一个人能够懂得满足,那么他就可以在获得一些利益之后享受自己的生活,不会因为贪婪而失去自己的幸福。

总之,得陇望蜀这个成语故事告诉我们:人应该懂得满足,不要贪求无厌。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真正地享受生活的美好,不会因为贪婪而失去自己的幸福。

成语故事典故:举足轻重

成语故事典故:举足轻重

成语故事典故:举足轻重举足轻重公元25年,光武帝刘秀虽已建立了东汉政权,但全国尚未统一。

当时,蜀地的公孙述也想称王称帝,争夺天下。

这个时候,有一个实力派人物叫窦[dou]融。

王莽当权的时候,他当上了伏波将军。

王莽失败以后,他归附了淮阴王刘玄,不但做了张掖[ye]都尉,还被刘玄的部属推举为河西五郡大将军。

拥有河西五郡的大将军窦融看到刘秀在政治、军事上占优势,有意顺附,便召集各郡太守和本地名流商讨,决定派使者带著书信和礼物前往洛阳。

刘秀得知此事后,十分高兴,隆重接待了使者,并给窦融写了一封书信,信中说:“蜀地有公孙述,现蜀汉相攻,你的地位极为重要,一抬脚就会影响两端的轻重,无论你站在哪一方,都能够决定一方的成败。

(原文是:‘举足左右,便分轻重。

’)”从此,窦融十分忠心地跟随着刘秀,很快被升为大司马。

刘秀得到窦融的支持,实力大增,终于消灭了公孙述和其他政敌,统一了天下。

后来,人们把“举足左右,便分轻重”简缩成“举足轻重”这个成语,用来形容在关键时刻处于关键地位的人,他的一举一动都能影响到整个局面。

【解释】只要脚移动一下,就会影响两边的轻重。

指处于重要地位,一举一动都足以影响全局。

扩展阅读:一身是胆刘备和诸葛亮便商议退敌之计,诸葛亮说:“现在曹操因为粮草没有准备好,所以还不敢轻易进兵。

此时如果派一支部队去攻打曹营,把曹军的粮草烧掉,便能大大挫伤曹军锐气。

”老将黄忠再三请求出战,诸葛亮便派他和赵云(字子龙)一同领兵前往。

黄忠争打头阵,但曹军早有准备,与黄忠厮杀起来。

黄忠前后受敌,被围困未能取胜脱身。

赵云便带领几十名轻骑兵杀人重围救出他们。

曹操亲自带兵追赶赵云。

赵云寡不敌众,退回汉中营地。

部将们劝赵云闭门防守拒敌:不料赵云反而下令打开营门,叫一部分士兵埋伏起来,然后放倒军旗,停止击鼓,自己单枪匹马挺立在营寨门外,准备迎敌。

天快黑的时候,曹军赶到。

曹操见蜀军营中毫无动静,又见赵云单枪匹马挺立营寨门外,威风凛凛、毫无惧色,怀疑有伏兵,恐怕中了赵云的计谋,不敢冒然进攻,便收兵回营。

敝帚自珍的成语故事典故_字词解析_造句

敝帚自珍的成语故事典故_字词解析_造句

敝帚自珍的典故:东汉开国皇帝光武帝刘秀,是一位具有雄才大略的开明君主。

他待人敦厚,诚恳尚信,在军事上有谋略,禁止虏掠,争取民心。

“敝帚自珍”这个成语,就出自他在都城洛阳所下的一道诏书,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他在这方面的风格。

公元25年,刘秀经过多年征战,建立起自己的统治政权,定都洛阳,史称东汉。

在这个时候,各地还有许多豪强割据一方,称王称霸。

其中,一个叫公孙述的,就依仗着四川险要地势,在这里自立为帝,国号“成家”。

随着全国的逐渐统一,光武帝数次遣使前去劝公孙述归顺东汉,但公孙述怒而不从。

建武十一年(公元35年),东汉朝廷派兵征讨,被述所拒。

次年,刘秀又命大司马吴汉前去讨伐公孙述。

吴汉,字子颜,南阳人,是东汉中兴名将,武威将军刘禹为其副将。

面对东汉的强大攻势,公孙述调兵遣将进行抵挡,但节节败退,吴汉连战连胜,逼近成都。

此后,双方在广都至成都之间展开殊死搏斗,互有胜负。

公孙述更是拿出国库中的全部财货珍奇,招募了5000名敢死之士,鸣鼓挑战,暗地里派遣奇兵,绕到汉军背后进行偷袭。

这年十一月,公孙述亲率数万人,出成都城与吴汉大战。

两军连战数日,公孙述兵败逃走,最后被汉军追上,刺穿胸部坠落马下,当夜死去。

第二天,公孙述手下见大势已去,弃城投降。

汉军副将刘禹率兵浩浩荡荡进入城内,将公孙述的妻子家人全部杀死,并割下公孙述的头颅,派人飞马送往洛阳。

与此同时,他还纵兵大掠,四处焚烧。

这一消息传至京城,光武帝刘秀大为震怒,特别下诏谴责刘禹:“这座城池已经投降了,满城老妇、孩子还有数万人,一旦纵兵进行放火乱杀,谁听了都会心酸气愤。

通常之人,即使家里有一把破扫帚,也十分珍惜,可你却这样不爱护子民的生命财产!你怎么这样残暴,竟忍心做出如此的行为?”随即,刘秀下诏撤了刘禹的职务,并对主将吴汉也给以严厉批评。

“敝帚自珍”和“敝帚千金”同出一源,都表示珍惜自己的东西。

但“敝帚自珍”由“敝帚千金”发展而来,语义较重,而且不用于劝诫和批评方面。

关于刘秀的成语

关于刘秀的成语

关于刘秀的成语
刘秀是东汉末年的一位重要人物,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位杰出政治家。

他是东汉末年光武帝刘秀的父亲,也是东汉第十六位皇帝,封号为昭烈皇帝。

与刘秀相关的成语有很多,其中最为常见的是“刘郎前度,曹郎后替”。

这句成语来源于《后汉书·卷十三·刘秀传》,形容一个人在某个领域或场合中,占据有利位置,而另一个人在其后,不得不替代他的位置。

这个成语的意思是指某个人在某个领域或场合中的地位非常重要,其他人难以替代。

刘秀在创立东汉王朝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他是汉光武帝的创立者之一,也是光武帝亲信的重要幕僚。

他在刘秀的帮助下,推翻了王莽的新朝政权,恢复了汉朝的统治。

刘秀在位时,实行了一系列的政治、军事和经济改革,为东汉王朝的巩固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刘秀的政治智慧和卓越的领导才能,使得他成为了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之一。

他具有出色的决断力和执行力,善于运筹帷幄,善于权衡利弊,并且有着很高的政治智慧。

在他的领导下,东汉王朝得以在动荡不安的时期巩固统治,为后来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刘秀的智慧和才干也可以用另一个成语来形容,那就是“螳臂当车”。

这个成语形容一个人的力量微不足道,想要阻挡某种力量或势头的时候,往往是徒劳无功的。

刘秀在东汉末年的乱世中,能够凭借自己的智慧和才干,成为了时代的主角,这正是“螳臂当车”的生动体现。

总之,刘秀是中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政治家,他的智慧和才干为东汉王朝的稳定和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与刘秀相关的成语是对他杰出贡献的一种表达,同时也是对他智慧和才干的赞美。

成语手不释卷的故事

成语手不释卷的故事

成语手不释卷的故事“手不释卷”的主人公有两位,分别是东汉光武帝刘秀和三国时期吴国的吕蒙。

刘秀是东汉的开国皇帝,他在年轻时就酷爱读书,即使在行军打仗的间隙,也常常手不释卷。

这种勤奋好学的精神使他积累了丰富的知识,为他后来的政治生涯奠定了基础。

吕蒙是吴国的大将。

他作战勇猛,但起初没有文化知识,不喜欢读书。

吴王孙权劝他多读书增长才干,吕蒙以军中事务繁忙为由推托。

孙权便以自己和光武帝刘秀为例,说明即使忙碌也可以挤时间读书。

吕蒙听后深受触动,从此开始勤奋学习,并坚持不懈。

他经常利用各种时间阅读,甚至在行军打仗时也手不释卷。

最终,吕蒙成为了有勇有谋的主将,屡建奇功。

以下是《三国志·吴书·吕蒙传》中记载的相关故事原文:初,权谓蒙及蒋钦曰:““卿今并当涂掌事,宜学问以自开益。

”蒙曰:“在军中常苦多务,恐不容复读书。

”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令涉猎见往事耳。

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少时历诗、书、礼记、左传、国语,惟不读易。

至统事以来,省三史、诸家兵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如卿二人,意性朗悟,学必得之,宁当不为乎?宜急读孙子、六韬、左传、国语及三史。

孔子言“ 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光武当兵马之务,手不释卷。

孟德亦自谓老而好学。

卿何独不自勉勖邪?”蒙始就学,笃志不倦,其所览见,旧儒不胜。

译文:起初,孙权对吕蒙和蒋钦说:“你们现在都当权管事了,应当通过学习来增加自己的知识和才能。

”吕蒙说:““在军队中常常苦于事务繁多,恐怕没有时间再读书了。

”孙权说:““我难道是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博士吗?只是应当让你大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

你说事务繁多,比起我来又怎样呢?我年轻时读过《诗经》《尚书》《礼记》《左传》《国语》,只是不读“《易经》。

自从掌管军国大事以来,又仔细研究了三史“《《史记》《汉书》《东观汉记》)和各家的兵书,我自己觉得有很大的收益。

像你们二人,脑筋聪明又有悟性,学习必然会有所得,难道不应该去做吗?应该赶快去读“《孙子》《六韬》《左传》《国语》和三史。

与刘秀有关的成语典故

与刘秀有关的成语典故

与刘秀有关的成语典故以下是与刘秀有关的成语典故:1.披荆斩棘:这个成语出自《后汉书·冯异传》。

刘秀起兵之初,道路艰难,前方有王郎等势力阻挡,身后又有王莽的大军。

在这个艰难的时期,冯异作为刘秀的大将,多次率军打败敌人,为刘秀建立东汉政权立下了汗马功劳。

冯异的勇猛善战,使得刘秀对他非常信任和器重。

有一次,刘秀对冯异说:“你披荆斩棘,为我打天下,真是辛苦啊!”这就是“披荆斩棘”这个成语的由来。

2.差强人意:这个成语出自《后汉书·光武帝纪》。

刘秀在建立东汉政权后,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不断加强自己的权力。

他的亲信和功臣们也开始利用权力争名夺利,这让刘秀感到非常不满。

在一次朝会上,刘秀批评了那些功臣们,说他们所做的事情只是勉强能让人满意,暗示他们要做得更好。

这就是“差强人意”这个成语的由来。

3.举足轻重:这个成语出自《后汉书·窦融传》。

窦融是东汉初年的名将,他曾在王莽时期担任过将军,后来归顺了刘秀。

他跟随刘秀征战四方,战功卓著,被刘秀封为大司马。

有一次,刘秀对窦融说:“你就像我手上的大拇指(百夫长),位置重要到可以影响我整个手臂的运作。

”这就是“举足轻重”这个成语的由来。

4.推心置腹:这个成语出自《后汉书·光武帝纪》。

刘秀在建立东汉政权后,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不断加强自己的权力。

他的亲信和功臣们也开始利用权力争名夺利,这让刘秀感到非常不满。

在一次朝会上,刘秀批评了那些功臣们,说他们所做的事情只是勉强能让人满意,暗示他们要做得更好。

这就是“差强人意”这个成语的由来。

5.危在旦夕:这个成语出自《后汉书·光武帝纪》。

刘秀在建立东汉政权之前,曾被王莽的军队追杀,情势非常危急。

有一次,他逃到一座寺庙里避难,寺庙的主持担心他会带来麻烦,想在夜里把他赶走。

但是当主持看到刘秀仪表堂堂,心生敬畏,改变了主意,说:“你危在旦夕,我给你指一条明路吧。

”这就是“危在旦夕”这个成语的由来。

历行节约成语故事

历行节约成语故事

历行节约成语故事
刘秀出身平民,知道耕种的艰难和老百姓的疾苦,因此非常节俭。

他身穿粗布衣服,服饰没有华丽的色彩,不听格调低下的音乐,不把玩欣赏珠宝玉石等玩物。

他还把节俭上升为国家制度,使俭政成为与仁政、勤政、廉政并列的治国方略。

建武十三年(公元37年),有别的国家给光武帝献来名马,日行千里,又有国家给他送来宝剑,价值百金。

光武帝下诏,把千里马送给皇家卫队用来驾驶鼓车,把宝剑送给骑士用于上阵杀敌。

东汉王朝建立之初,光武帝就下令缩减上林苑专门为皇家游乐服务的官员,废除皇帝及朝廷游猎的制度安排。

上林苑是皇家御游园,始建于秦王朝始皇时期,西汉武帝时进一步扩建,周围长宽一度达到三百多里。

光武帝不贪图享乐,首先压减上林苑官员规模,进而从根本上废除“弋猎之事”,为皇帝本人、为朝廷减少游乐性开支提供了制度性保障。

皇帝这样节衣缩食,臣子们自然争相紧跟,上行下效,以俭为荣。

很快,在东汉初年的皇朝内外、全国上下,厉行节约已蔚然成风。

乐此不疲成语故事

乐此不疲成语故事

故事背景
西汉末年,爆发了绿林、赤眉大起义,后来的东汉光武帝刘秀也参加了。

刘秀加入绿林军后,很快就显露出了他敏锐的政治才能和丰富的军事韬略,特别是在昆阳一战中,刘秀的杰出
指挥,为起义军赢得决战胜利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当时,昆阳城被王莽的军*团团围住。

驻守在昆阳的汉军只有八九千人。

昆阳城虽然不大,但是挺坚固,昆阳城里的汉军,防守得也很严密,城始终没被王莽军攻破。

刘秀带着十二个勇士,趁黑夜冲杀出昆阳城南门。

到了定陵,对汉军将领们说:“现在咱们到昆阳去,把所有的
人马集中起来。

打败了敌人,就可以成大事,立大功。

”于是,将领们带着所有人马跟着刘秀
上昆阳来。

昆阳城里的汉军王凤、王常,一见外面的援军来了,立刻打开城门冲了出去。

在汉军的两
面夹攻下,王莽军全都慌了神,乱奔乱逃,自相践踏。

当王莽军大将王邑逃回洛阳的时候,四
十三万大军只剩下几千人。

绿林军攻占长安后,刘秀率军离开长安,在河北(黄河以北)以复兴汉室为口号,不断壮
大自身的势力。

刘秀每到一个郡县,都宣布废除王莽当政时期的苛捐杂税和严酷的刑罚,并对
当地的官吏进行考察,恢复汉朝的官名,赢得了当地大小官吏、平民百姓的欢迎和支持,逐渐
组成了建立政权的基本力量。

没几年,王莽政权就被起义军推翻了。

推翻新莽政权后,全国很快又陷入了混战状态,绿林、赤眉两支起义大军各立天子、相互混战,刘秀却乘机壮大自己的势力。

与刘秀有关的成语故事

与刘秀有关的成语故事

与刘秀有关的成语故事与刘秀有关的成语故事刘秀是汉高祖刘邦的九世孙,出自汉景帝子长沙定王刘发一脉,刘秀的先世,因遵行“推恩令”的原则而从列侯递降。

由于刘秀勤于农事,而其兄刘縯好侠养士,经常取笑刘秀,将他比做刘邦的兄弟刘喜。

新朝天凤年间(公元14年―公元19年),刘秀到长安,学习《尚书》,略通大义。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与刘秀有关的成语故事,欢迎大家阅读!敝帚千金(敝帚自珍)1、出处《东观汉记·世祖光武皇帝》。

2、原文:(吴汉)纵兵大掠,举火燔烧。

上闻之,下诏让吴汉副将刘尚曰:“城降,婴儿老母,口以万数,一旦放兵纵火,闻之可为酸鼻。

家有敝帚,享之千金。

尚宗室子孙,故尝更职,何忍行此?仰望天,俯视地,观于放麂啜羹之义,二者孰仁矣?失斩将吊民之义。

”3、译文:(吴汉)放纵士兵抢劫,放火烧毁宫殿民房。

光武帝听说后,下诏怒斥吴汉及副将刘尚:“全城已经投降,老人孩子,数以万计,一旦纵兵烧杀百姓,听了就让人心酸流泪。

家里有把破扫帚,也是千金难买。

刘尚你是刘氏宗室的子孙,更应该知道自己的职责,难道也忍心这样干吗?抬头望天,低头看地,扪心自问,捉住小鹿放归山林与喝用自己儿子的肉熬的羹汤,两者中哪个更仁慈呢?你们实在不理解斩杀将军而怜悯百姓的真正含义呀。

”4、释义:敝帚:破扫帚。

谓自己家里的破扫帚,也被视作宝贝。

比喻对自己东西的珍视和爱惜(见《中国成语大词典》)。

5、简评:吴汉在攻下成都后,“纵兵大掠,举火燔烧。

”一把火,烧焦了公孙述的宫殿;一把火,也烧碎了光武帝的心。

因为光武帝要实施的是“柔治天下”,光武帝的要求是“天地之性人为贵。

”而你吴汉“纵兵大掠”是什么?是暴虐;你吴汉“举火燔烧”是什么?是残忍。

可以想见,光武帝斥责吴汉、刘尚的诏书,是含着眼泪写的:“闻之可为酸鼻”,是对臣民损失的顿足捶胸、痛心疾首;是带着深情写的:“家有敝帚,享之千金”,何况“婴儿老母,口以万数”!疾风知劲草1、出处:《后汉书·铫期王霸祭遵列传》2、原文:及光武为司隶校尉,道过颍阳,……霸从至洛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节乐此不疲1.出处:《后汉书·光武帝纪》。

2.原文:数引公卿、郎、将讲论经理,夜分乃寐。

皇太子见帝勤劳不怠,承间谏曰:“陛下有禹、汤之明,而失黄老养性之福,愿颐爱精神,优游自宁。

”帝曰:“我自乐此,不为疲也。

”3.译文:(光武帝)经常带领公卿、郎、将讲论经学道理,半夜才休息。

皇太子见光武帝长期这么辛苦,从不懈怠,怕他累坏了身体,就找个机会劝他说:陛下您有大禹和商汤的圣明,但没有黄帝和老子的修身养性的福分,愿您能保养好精神,悠闲自得,求得安宁。

光武帝说:我自己乐意这样,不知道疲惫啊!4.释义:因喜欢做某件事而不知疲倦(见《现代汉语词典》)。

5.简评:乐此不疲,是一代名君勤政为民的敬业精神的具体体现。

把繁杂、辛苦的工作当成快乐的事情来做,只有这样,才会不知疲倦,乐在其中,发自内心、心甘情愿地去承担日复一日的辛勤工作;只有这样,才会视苦为乐,化苦为乐,以苦为乐。

光武帝的“夜分乃寐、乐此不疲”,是建立在主观能动基础之上的高度自觉,是对江山社稷极其负责任的真实感情流露。

但愿吾辈现代人都能如光武。

第二节手不释卷1.出处:《三国志·吴志·吕蒙传》裴松之引注《江表传》。

2.原文:光武当兵马之务,手不释卷。

3.译文:(孙权教育吕蒙)说:“光武帝戎马倥偬,日理万机,承担着繁重的军务,但他依然坚持读书,手不离书卷。

”4.释义:释:放下;卷:书本。

手中的书总舍不得放下,形容勤奋好学(见《六用成语词典》),南开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下同)。

5.简评:光武“当兵马之务”,日理万机,仍“手不释卷”,况我等闲人乎?理应“好好学习,天天向上”也。

吕蒙出身行伍,但他能接受孙权的提醒,并立即付诸行动,发奋读书,努力学习,不久就大见成效,以至于过去看不起他的人见到他时惊呼:士别三日,即当刮目相看。

读书的力量就是这么巨大。

手不释卷,是一种学习劲头,更是一种生活态度。

手不释卷,可以优化个人形象,提高自己的社会地位,吕蒙就是例子;手不释卷,可以务实工作基础,提高执政能力,光武就是例子。

第三节有志者事竟成(落落难舍)1.出处:《后汉书·耿弇列传》。

2.原文:后数日,车驾至临淄自劳军,群臣大会。

帝谓弇曰:“昔韩信破历下以开基,今将军攻祝阿以发迹,此皆齐之西界,功足相方。

而韩信袭击已降,将军独拔勍敌,其功乃难于信也。

……将军前在南阳建此大策,常以为落落难舍,有志者事竟成!”3.译文:几天以后,光武帝到达临淄亲自犒劳三军,召集群臣相会。

光武帝对耿弇说:“过去韩信(西汉时刘邦的大将军)攻破历下城开创了基业,今天耿将军你攻下祝阿城而扬立功名。

……古今之事,正好都发生在齐地的西部,你的功劳完全可以与韩信相提并论。

但韩信袭击的是已经投降的敌人,将军你却是独自战胜强大的敌人,你建立功劳比韩信更难呀。

……耿将军你此前在南阳时提出收服河北、山东的大计,我常常以为力量达不到而不敢想,感到难以完成。

现在都做到了,可见是只要有志气,再难的事都办得成啊!”4.释义:竟:终于。

指意志坚定的人,终究会把事情做成功(见《六用成语词典》)。

5.简评:有志者事竟成。

在庆功会上,光武帝指着耿弇,现身说法,以其亲身经历,教育三军,教育群臣,其实也是在教育我等后人:只要有志气,再难的事情都可以办得成;只要有志气,心中的理想就可以成为现实。

是啊,耿弇在舂陵提出平定河北的计划,虽然当是光武帝因没有十足的成功把握而不敢奢望,但这一计划符合光武帝平定天下的理想,是光武帝统一中国的必得之“志”。

经过艰苦征战,这个计划终于实现了。

后来,在十年统一战争的进程中,这个“志”一直指引着光武帝,激励着光武帝。

光武帝用自己的成功,印证了“有志者事竟成”这一伟大结论,又用这一结论引导和激励了无数的后来人。

光武真名君也!第四节得陇望蜀1.出处:《后汉书·岑彭列传》。

2.原文:敕彭书曰:“两城若下,便可将兵南击蜀虏。

人苦不知足,既平陇,复望蜀。

每发一兵,头须为白。

”3.译文:(光武帝)给岑彭写信嘱咐他说:如果西城、上邦两城攻下来,就应挥师南下,攻击蜀地的公孙述。

人苦于不知满足,既然已经平定了陇地,就要再考虑平定蜀地。

每发一兵一卒,挥师征战,都让我头发多白几根。

4.释义:陇:古地名,相当于今甘肃中、东部一带;蜀:古地名,在今四川省中西部地区。

古义指敢于进取,既得到了陇地,就要再争取到巴蜀。

今义是贬义,指得到了一处,还想再得一处。

比喻贪得无厌(《六用成语词典》)。

5.简评:光武帝运筹惟幄,超前谋划,在即将平定陇地时,提前就对平定蜀地进行了思考和部署。

得陇望蜀,苦不知足,光武帝靠着这个劲头,按照先近后远、先内后外的战略策略,得赤眉,望秦丰;得渔阳,望齐地;得关东,望西陇,最后逐个扫平了地方割据势力,统一了全中国。

得陇望蜀,体现了光武帝一生不断进取、孜孜以求的奋斗精神,体现了光武帝坚韧不拔、百折不挠顽强意志,更体现了光武帝敢于胜利、统一中国的决心和信心。

第五节推心置腹1.出处:《后汉书·光武帝纪》2.原文:受降未尽,而高湖、重连东南来,与铜马馀众合,光武复与大战于蒲阳,悉破降之,封其渠帅为列侯。

降者犹不自安,光武知其意,敕令各归营勒兵,乃自乘轻骑按行部陈。

降者更相语曰:“萧王推赤心置人腹中,安得不投死乎!”由是皆服。

3.译文:接受铜马军投降还没有完成,高湖、重连的军队又从东南而来,与铜马残兵合在一处。

光武帝与他们大战与蒲阳,全部打败并降服了他们,封他们的将领为列侯。

但投降的将领还不放心,光武帝知道他们的担心,命令其各自回营带兵,自己乘轻骑巡视他们的部队。

投降的将士相互说:萧王(刘秀)以赤诚之心对待我们,我们怎么能不为他卖命呢?于是投降的将士都死心塌地地归服了光武帝。

4.释义:推:推移。

置:安放。

把真心交给别人。

比喻以真心待人(见《六用成语词典》)。

5.简评:得人心者得天下。

光武帝如此推心置腹对待铜马降兵降将,其“敢不投死乎”。

后来,光武帝又如此推心置腹地对待天下百姓,于是,“光武中兴”乃成。

可见,无论为臣,为君,只要与人交真心,讲实意,才能赢得别人真心实意的回报,获得“由是皆服”的理想效果。

第六节置之度外1.出处:《后汉书·隗嚣公孙述列传》。

2.原文:六年,关东悉平。

帝积苦兵间,以嚣子内侍,公孙述远据边陲,乃谓诸将曰:“且当置此两子于度外耳。

”因数腾书陇、蜀,告知福祸。

3.译文:建武六年(公元30年),关东地区已经全部平定。

光武帝深深感到战争带给国家和人民的痛苦,不想再轻易打仗。

因为陇地的隗嚣送他的儿子但洛阳当人质,蜀地的公孙述远在边陲,光武帝就对各位将领说:“暂且将这两个小子放在考虑之外吧。

”于是,多次发出书信到陇地和蜀地给隗嚣和公孙述,(以国家统一)晓之利害,告诉他们怎么做是福,怎么做是祸。

4.释义:度:考虑,打算。

把它放在考虑、计度之外。

形容不放在心上(见《六用成语词典》)。

5.简评:把远处的强敌“置之度外”,符合光武帝制定的统一战争“先近后远、先内后外”的战略。

而这,只是暂时的策略性安排,不会影响、反而会大大促进统一国家的整体部署。

把暂时的困难“置之度外”,既是不怕困难的决心之所在,更是克服困难的信心之所在。

只要我们把一切困难、一切私心杂念“置之度外”,什么事情都做得好。

第七节马革裹尸1.出处:《后汉书·马援列传》。

2.原文:援曰“方今匈奴、乌桓尚据北边,欲自请击之。

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何能卧床上在儿女子手中邪”冀日:“谅为烈士,当如此矣。

”3.译文:马援(对孟冀)说:“现在匈奴、乌桓还盘踞在我们的北方,我要求带兵攻击他们。

好男儿理应战死在边疆沙场,用岛革裹其尸体还葬家乡,怎么能够躺在床上享受子女的照顾呢?”孟冀说:“我觉得英雄烈士,就应该是这样啊!”4.释义:革:皮革;裹:包裹。

用马皮包裹尸体。

形容将士在战场上英勇牺牲的大无畏气概(见《六用成语词典》)。

5.简评:马革裹尸,尽显不怕牺牲的英雄气概。

忠臣遇到名君,拼死卖命冲锋陷阵,精神可嘉。

岛援以大无畏精神,征战沙场,留下来的,是对后世的铮铮誓言和励志宣告。

我们中华民族是个多灾多难的民族,但外来敌人始终不能征服中华民族,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因为有一大批偶红马援这样的英雄壮士。

他们为了保家卫国可以舍生忘死,他们为了保民安疆可以马革裹尸。

无数为抗击日本侵略者而英勇牺牲的英雄是这样,千万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而埋尸异国他乡的英雄更是这样。

第八节糟糠之妻出处:《后汉书·伏侯宋蔡冯赵牟韦列传》。

2.原文:时帝姊湖阳公主新寡,……主日:“宋公威容德器,群臣莫及。

”帝日“方且图之。

”后弘被引见,帝令主坐屏风后,因谓弘日“谚言贵易交,富易妻,人情乎?”弘日:“臣闻贫贱之知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

”帝顾谓主日“事不谐矣。

3.译文:当时光武帝姐姐湖阳公主新近死了丈夫,她对光武帝说:“宋弘容貌威严,品德高尚,大臣们都赶不上他。

”光武帝说:“那我就试探一下他的态度。

”光武帝就召见宋弘,让湖阳公主坐在屏风后边,光武帝对宋弘说:“我听有谚语说人显贵了就要换朋友,富足了就要换妻子,这是人之常情吗?”宋弘严肃地对光武帝说:“臣下听说贫贱时交的朋友不能忘记,一起吃糠咽菜的妻子不能离弃”光武帝对湖阳公主说:“这个事(指撮合婚姻)搞不成了呀。

4.释义:糟糠:酒糟和米糠。

贫贱时共食糟糠之妻,指共患难的妻子(见《中国成语大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07年版,下同5.简评:“糟糠之妻不下堂”,反映了宋弘对爱情的忠贞,印证了“宋公”确实“盛容德器,群臣莫及”,宋弘为何能这样,因为光武帝对阴丽华的真爱,已为他作出了榜样。

上行下效,榜样的力量是巨大的,所以宋弘能这么严肃地对待爱妻和爱情,所以宋弘才不怕得罪光武帝,人人尚能如此,我们现代文明人就更应懂得“老婆还是自己的好”这个朴素的道理,珍情“贫贱之知”,珍惜“糟糠之妻第九节披荆斩棘1,出处:《后汉书·冯岑贸列传》。

2.原文:引见,帝谓公卿日“是吾起兵时主簿也。

为吾披荆棘,定关中。

”既罢,使中黄门赐以珍宝、衣服、钱帛。

诏曰“仓卒无蒌亭豆粥,滹沱河麦饭,厚意久不报。

”3.译文:在引见冯异时,光武帝对众大臣说:“这是我起兵时的主簿(官名,负责主管文书、印章等),为我扫除荆棘,平定关中。

”说罢,指使中黄门(官名,负责宫廷赏赐等事务)赏赐冯异珍宝、衣服和银钱、绵帛。

并下诏说:“在仓卒逃跑时,你在无蒌亭给我送来豆粥、在滹沱河给我送来麦饭,你的深情厚意,长久没有报答呀。

”4.释义:披:劈开;荆、棘:丛生的多刺植物。

比喻开创事业或在前进道路上清除障碍、艰苦奋斗(见《中国成语大辞典》)。

5.简评:披荆斩棘,不畏艰险。

有了这样的忠臣,这样的开拓精神,光武何愁不“中兴”,天下何愁不太平!光武帝也牢牢记住邓些在艰难岁月中给自己提供帮助的人,那些与自己同生死共患难的人,耶些为反莽复汉作出卓越贡献的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