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失地农民生活保障经验做法
征收过程中,如何更好地保障失地农民的权益
征收过程中,如何更好地保障失地农民的权益随着城镇化的不断推进,一方面城市发展、工业建设吸引了大批劳动力选择进城务工。
另一方面城市扩张、工厂扩建需要大量建设用地,农村特别是靠近城郊地区的土地被国家广泛征收,失地农民人数逐年增加。
目前我国对失地农民的补偿安置方式主要还是一次性货币安置为主。
在多年的实践中,很多地区一直积极探索其他多元化的补偿安置方式,主要有土地换社保、留地安置和入股安置等。
目前仍然存在补偿标准较低、分配不合理的问题。
因此,构建更加科学的征地补偿标准,合理分配土地增值收益,建立全面的社会保障体系,才能更好地保障失地农民权益。
一、失地农民主要补偿安置路径1、货币补偿。
《土地管理法》第四十八条规定征收土地应当给予公平、合理的补偿,保障被征地农民原有生活水平不降低、长远生计有保障。
征收土地应当依法及时足额支付土地补偿费、安置补助费以及农村村民住宅、其他地上附着物和青苗等的补偿费用,并安排被征地农民的社会保障费用。
征收农用地的土地补偿费、安置补助费标准由省、自治区、直辖市通过制定公布区片综合地价确定。
制定区片综合地价应当综合考虑土地原用途、土地资源条件、土地产值、土地区位、土地供求关系、人口以及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等因素,并至少每三年调整或者重新公布一次。
尽管一次性货币补偿能暂时缓解失地农民的“燃眉之急”,但也存在诸多弊端:(1)只强调了土地的经济价值,而忽略了土地的社会保障功能。
对绝大多数农民而言,土地不仅是一种财产,更多的是失业保障和养老保障。
一次性货币补偿虽然看似多于种粮纯收入,但不足以支付失地后农民再就业或丧失劳动能力后的生活成本,也忽视了今后物价上涨、货币贬值等不确定性,缺乏对失地农民“可持续生计” 的考虑。
(2)由于目前我国农民普遍文化水平较低,理财能力差,一次性获得大量货币后往往缺乏长期规划,短时间内挥霍一空,在就业方面存在不足,进而快速返贫。
2、留地安置。
留用地安置主要方式为地方政府征地时,除给予村民和集体货币补偿外,将一定比例面积的征地返还给征地村组。
失地农民基本保障治理方案
失地农民基本保障治理方案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推进,大量的农民从土地上被“驱逐”,他们失去了土地所带来的生计、生活和安全保障。
这些被“驱逐”的农民难以继续从事农业生产,也无法立足城市生活,他们的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如何保障失地农民基本权益,成为当下亟待破解的棘手难题。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制定可行的、有保障的、务实的治理方案。
在这个过程中,应该充分考虑到失地农民的实际情况、保障他们的基本权益、平衡城乡发展等多方面的因素,切实保障失地农民的生活和安全。
具体来说,以下是失地农民基本保障治理方案:一、充分保护农民的基本权益对于失地农民而言,土地是他们的唯一生计和安全保障。
因此,第一步就是要重视和保护农民的土地权益。
政府应该采取措施,保障农民土地安全、产权稳定,禁止强制征收和私自转让土地。
同时,还应建立完善的土地管理制度,保障农民的土地产权、税费、监管等方面的权益。
二、提高失地农民的生活水平失地农民的生活水平通常受到严重的影响。
政府应该为失地农民提供多种多样化的社会福利和财政支持。
例如,提供医疗保障、教育补贴、住房补助等福利,为失地农民提供一定的生活保障。
此外,对于有创业想法的农民,政府应鼓励他们创业、提供差异化税收政策、加大财政补贴等力度。
三、加强政策配套失地农民所处的人口和社会环境与农村的环境相差很大,所以,在政策治理方面,需要加强对失地农民环境的定向政策支持。
例如,加强对失地农民融入城市社区的力度,同时加大涉农政策的扶持力度,降低财务的门槛和流程的复杂,让失地农民更便捷地享受到相关政策的支持。
四、完善治理机制当前,失地农民管理的规划制定和落实都存在一定的难度。
因此,需要完善失地农民管理的管理机制。
政府应该出台详细的管理政策,以保障失地农民的基本权益。
同时,还需要建立多部门协同治理机制,健全规划、执法、管理、监督等工作职责的分工协作和配合,确保治理的制度落实到位,有效解决实际问题和突出矛盾。
失地农民权益保障状况及解决途径
失地农民权益保障状况及解决途径失地农民是相对于国家建设和发展需要而遭受土地征收、征用等行为所致的农村居民群体,他们因征地而失去生产生活来源,社会保障难以得到保障,社会地位降低,生活质量难以维持。
在当前国家进一步加强土地征收,开展规划建设的背景下,失地农民的问题日益突出,需要我们关注和解决。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对失地农民的权益保障状况及解决途径进行分析。
一、失地农民权益保障状况1.就业岗位少失地农民由于失去了土地资产,无法从事农业生产,又因为缺乏相关技能,难以进入城市工作市场,造成他们就业的难度较大,就业岗位较少。
2.生活水平降低失地农民在征地补偿后,往往无法再有一个固定的收入来源,许多失地农民的经济状况大幅度下降,生活水平也受到了很大的影响。
3.社会保障问题失地农民在失去土地后,许多人的社会保障难以得到保障,许多失地农民因为没有社会保障,生活中发生了疾病等不幸事件,往往承担不起治疗费用,最终造成了很大的经济负担。
4. 土地保障问题征地补偿给失地农民带来了一定的补偿,但在实际操作中,头绪不清的程序化,强行要求信访部门办理或是要通过诉讼解决的情况主要还是存在的。
土地已经是关系农民衣食住行,社会安全的重要生产资料之一,因此失地农民的土地保障是非常关键的问题。
二、失地农民权益保障解决途径1.加大社会保障力度政府可以加大社会保障力度,强化对失地农民的保障责任,提高社会救助标准,为失地农民提供更多的金融支持,让失地农民有更好的医疗保障和更稳定的养老金。
2.拓宽就业渠道对于失地农民,可以发挥其劳动力,并向社会提供服务。
可以从建设农产品加工厂、环境维护清理、统计调查、中介服务等多方面扩大居民的就业渠道。
3.加快土地承包流转土地承包流转是解决失地农民土地问题的重要途径,可以通过合理的土地承包流转,保护失地农民的土地权益。
在流转中可以让失地农民受益,获得红利,由此得到宽限和帮助。
4.鼓励创业探索立足农村、发挥农业资源优势,拓宽农民的经济来源。
失地农民的生活现状及解决对策
失地农民的生活现状及解决对策随着城市化的加速,越来越多的农民失去了自己的土地,成为了“失地农民”。
这种人群通常生活在城市的边缘地带,由于没有稳定的收入来源和社会保障机制,他们的生活面临着很大的压力,也成为社会问题的一个重要方面。
失地农民的生活现状失地农民大多生活在城市边缘的棚户区或拆迁安置区。
他们通常住在小而破旧的房子里,房屋条件很差,没有正常的供水、排污和采暖设施,卫生条件极差。
失地农民本身没有稳定的经济来源,很多家庭还需要照顾老人和孩子,面临贫困和生存的压力。
在就业方面,失地农民多以打零工为主,收入很少,且没有稳定性。
他们通常在城市中从事一些体力劳动,工资很低,很多人甚至需要经历长时间的返乡务农,来填补家庭的收入空缺。
饮食方面,失地农民大多依靠自己在家里做饭,买食物的支出不会太多,富余的部分几乎没有。
失地农民的医疗和教育也经常面临着困境。
他们往往难以承受高额医疗费用,又缺乏适当的医疗保险。
在教育方面,失地农民的孩子通常接受的是比较差的教育,学校条件也不太好。
失地农民问题的解决对策解决失地农民问题需要考虑到经济、政策和社会各方面的因素。
下面列出了一些可能的解决方案,以帮助失地农民改善生活。
1. 扶贫政策扶贫政策是帮助失地农民的一种有效方式。
政府可以通过就业培训、免费医疗和教育资源的提供、脱贫补贴等措施来帮助失地农民。
政府扶贫政策的实施需要依赖于扶贫工作的具体力度和实施效果的监督等问题。
2. 劳动力转移劳动力转移是指将失地农民引导到其他地区就业的方式。
政府可以通过安排失地农民在城市就业、进入农村合作社、加强农村互助组织等来转移他们。
在转移过程中,政策应保证失地农民的收入水平和居住环境能够得到有效保障。
3. 土地流转土地流转政策是指将农民的土地流转出来,让大规模农业企业利用。
政府可以通过土地流转政策来改善失地农民的生活状况,并促进当地农业发展。
在土地流转过程中,政府可以对失地农民提供“土地流转补偿金”等措施,确保他们的收入水平稳定。
多措并举充分保障失地农民利益
多措并举充分保障失地农民利益第一篇:多措并举充分保障失地农民利益多措并举充分保障失地农民利益X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为切实保障失地农民利益,做好失地农民工就业工作,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我局积极落实各项扶持失地农民的各项政策,同时实行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广开农民工就业创业门路。
一、积极开展失地农民公共服务,贴心服务失地农民就业。
1.充分发挥人力资源市场服务功能,加强对失地农民的就业指导、职业介绍和就业信息服务,收集适合失地农民的岗位信息,并通过多种渠道及时发布。
2.及时研究分析劳务市场用工情况,了解用工单位用工意向和就业者的就业意愿,有针对性地组织专题招聘会,为用工量大的单位提供上门服务;同时定期每月20日组织用工招聘会,帮助引导失地农民实现就地就近转移就业。
3.积极开展劳务输出,引导劳动力有序流动。
在上海、深圳等地设立外出务工联络站,为失地农民外出务工提供免费服务。
二、积极开展失地农民技能培训,提高失地农民就业率。
1.加大对失地农民技能培训的投入,实行培训补贴政策。
凡在农村劳动力定点培训机构,参加技能培训符合政策的农村劳动力,均享受减免费技能培训优惠政策。
2.创新培训方式,开展送教下乡培训,对已实现就业的农村劳动力实行免费的技能提升培训,提升劳动力素质,稳定就业。
三、积极落实扶持失地农民政策,大力扶持失地农民就业创业。
1.积极落实创业带动就业的政策,出台了《全民创业意见》,将小额担保贷款范围扩大到失地农民,鼓励有创业愿望和创业条件的农民工返乡创业,发展规模种植、养殖业,兴办农产品生产及加工企业,在创业场地、税收优惠、金融信贷、就业扶持、创业服务等方面给予支持,促进农民工就近就地转移就业。
2.免费举办创业培训班,组织失地农民参加创业培训,提升他们的创业技能。
举办创业培训班9期,培训学员270人,发放小额担保贷款 1080万元。
第二篇:多措并举保障职工身心健康多措并举保障职工身心健康客车厂二分厂:刘云祥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企业职工在工作、家庭、生活中都必须面对巨大的压力,而压力往往也对职工的身心健康造成一定影响。
失地补偿保障措施和建议
失地补偿保障措施和建议
失地补偿是指政府在实施城市规划、基础设施建设等项目时,对因项目需要而被征收土地的农民或居民进行经济补偿。
保障措施包括优先就业、分红权益和房产补偿等。
为了改善失地补偿保障措施,有以下建议。
首先,应加强法律法规的完善。
制定科学、合理、公正的失地补偿制度,明确补偿标准和范围,确保农民和居民的权益得到合理保障。
同时,加强对失地补偿政策的宣传,让农民和居民了解自己的权利和利益。
其次,建议加强补偿金额的计算和评估。
当前,很多地方缺乏科学的评估方法和标准,导致补偿金额不够合理。
应该建立统一的评估标准,充分考虑失地人口和土地利用的具体情况,确保补偿金额公正合理。
同时,要加强对失地人口的培训和职业技能提升。
通过提供培训、创业指导等措施,帮助农民和居民提高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增加他们的就业机会,减轻因为失地而造成的经济负担。
此外,还应建立健全的社会保障制度。
加强社会保险、医疗保险等制度建设,确保失地人口的基本生活权益得到保障。
最后,要提高政府部门的执行力和监督力。
建立专门的失地补偿监督机构,加强对失地补偿政策的监督和执行,确保政策的公正性和合理性。
总之,失地补偿是一项重要的民生工程,需要政府、社会和个人共同努力。
通过以上措施和建议,可以更好地改善失地补偿保障措施,保护失地人口的合法权益,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
失地农民的生活现状及解决对策
失地农民的生活现状及解决对策失地农民指的是因为土地征收、工业化发展等原因丧失土地资源而失去农业生产能力的农民。
他们面临着失业、收入减少、生活质量下降等问题。
为了改善他们的生活现状,政府和社会应该采取一系列的解决对策。
首先,政府应该加大对失地农民的帮扶力度。
政府可以通过建立失地农民的培训机制,帮助他们学习新的技能,提高就业竞争力。
同时,政府可以鼓励和引导企事业单位在招聘中给予失地农民优先考虑,并提供一定的就业补贴。
此外,政府还应建立一套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包括失业保险、医疗保险等,确保失地农民在生活中有一定的保障。
其次,政府可以鼓励失地农民转变为农村企业主或农民合作社成员,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和农业产业化经营。
政府可以提供贷款、资金补贴等支持,帮助失地农民创办农产品加工厂、种植基地等,通过加工、销售农产品来增加收入。
同时,政府可以组织失地农民组成农民合作社,共同经营种植、养殖等农业产业,提高经济效益。
再次,政府可以重新规划土地资源,为失地农民提供新的土地资源。
土地资源是农民的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政府应该注重保护农田和耕地,避免过度征用和贪污腐败现象的发生。
政府可以积极开展土地整治工作,提高土地利用率,确保土地资源的合理分配和使用。
同时,政府可以租借或划拨一部分国有土地给失地农民进行农业生产,保证他们的生计和发展。
此外,社会组织和公益机构也可以发挥作用,帮助失地农民改善生活现状。
社会组织可以开展培训、技能推广等活动,为失地农民提供就业和创业的机会。
公益机构可以设立专项基金,为失地农民提供资金支持,帮助他们重新融入社会和实现自我发展。
同时,社会各界可以加大对失地农民的关注,增加社会认同感和归属感,减少他们的心理压力。
综上所述,解决失地农民的生活现状需要政府和社会的共同努力。
政府要加大对失地农民的帮扶力度,提供培训、就业补贴、社会保障等支持措施,鼓励他们转变为农村企业主或农民合作社成员。
同时,政府要重新规划土地资源,保护农田和耕地,提供新的土地资源给失地农民。
失地农民的生活现状及解决对策
失地农民的生活现状及解决对策作为地处市中心城区的区,近些年来随着城市的不断扩,城郊土地被大量征用,据有关部门统计,目前全区失地农民达到万多人,约占农民总数的20%,失地农要集中在护城、东郊、南坪岗、东江等近郊乡镇,失地农民的生活及其出路已成为影响全区经济社会健康协调发展的重要因素,必须引起高度关注;一、失地农民生活现状1、就业难度大;失地农民就业安置一般有3种形式,即通过政府有组织地向境的重点工程建设单位输送劳动力、农民协议工、给予劳动力安置费一次性买断补偿;早期征地部分村民采取了农民协议工的安置形式,如护城乡西郊社区近100余人到邻近的市卷烟厂、自来水公司、供电局等单位工作;后期征地村民均采取了给予劳动力安置费一次性买断补偿的方式,由村民自谋职业;仍以护城乡为例,此类村民中共有劳动力不含在校学生5280人,其中就业1611人,就业率只有31%;从事经商的有185人,占%;在城市务工的670人,其中市外打工98人,市做临时工572人,仅占%;在乡村集体企业务工和从事其他工作的有756人,占%;而赋闲在家的有3669人,占失地农民中劳动力总数的69%;2、收入不平衡;失地农民收入来源主要有四种,一是现行土地的征用补偿安置费,二是经商,三是务工,四是房租;由于地理位置和人员素质等方面的差异,失地农民的收入差距很大,呈现出明显的不平衡;据调查, 护城乡20年全乡人均纯收入5100元,其中从事经商的185人,年收入达到万元,人平万元;务工670人,年收入万元,人平9518元;赋闲在家以房租为生的3669人,年房租收入仅万元,人平仅有2010元,另有150户靠特困救助金维持生活;可见,近70%的失地失业农民收入偏低,且不够稳定,有的因病、因子女教育投入等还处于相当贫困的状态;另据调查,东郊乡失地农民每户年收入5000元以下的占%,生活比较艰难;3、待遇很难保障;大多数农转非居民享受着“居民身份、农民待遇”双重标准,办社保、吃低保、享受再就业优惠政策、子女就学等方面与城市居民存在较大差异;在住房拆迁中,他们依然是按“农拆”对待,拆迁价格相对城市居民住房要低得多,而重建住房时,却享受了“城市居民”待遇,同样80 m2两层楼,要比农村住户多交城市建设配套等费用近7000元;如在东郊乡最近一次拆迁中,给安置基地后,一般农户楼房拆迁价格仅320元/m2,而现房屋造价基本上要450元/m2,导致农民“以房换房”的愿望难以达到;同时,他们依然要承担防汛、排渍等村民义务;4、居住环境较差;为了合理规划城市布局,降低建设成本,规划部门对城郊结合部土地实行严格控制,原本无可非议;但由此带来的负面影响是农民旧房无法翻修,分户后无处建房;如东郊乡土地严控区域,农民急需翻修住房的达1500户,需分户新建的900多户,两者相加占全乡总住户的一半以上;此情况在护城、南坪两乡也大量存在,甚至有的一家4代8口人住3间房;此外由于城市管理的缺位,导致失地农民新建小区基础设施普遍较差;如护城乡高车村20年征地搬迁后,重建基地由于当时安装的下水道管道口径太小,致使排水不畅,下雨时居民区常遭水淹;有的住户一楼卫生间粪水上冒,臭不可闻;南坪乡一重建基地由于自来水管破裂,十多年来一直修修补补,以致跑冒漏滴严重;最严重时,一个组一个月自来水水表显示达3千吨,每吨水价格摊到元,村民无力承担;有的村民只好改由自己打井,采用地下水;5、社会隐患多;大批的失地农民如果得不到“可持续生计”,必然成为社会的隐患;从护城乡的情况来看,主要有以下几个不稳定因素;一是农民协议工,因为企业的改制大部分已下岗或买断身份,生活处境较为艰难;二是失地又失业的农民,原来分配的土地征用补偿款主要用于安置时建房,所剩微乎其微,几年时间也几乎用完,而纯粹靠房租维持生活的,收入过低;三是在旧城改造的过程中,房屋的拆迁或重复拆迁,使一些象家台、皂果、三岔路、西郊这些土地基本征用完毕的社区农民没有了重建安置基地,只有购买商品房,很多失地农民将丢掉房屋租金这个最基本、最低微的收入保障;四是失地农民居住环境较差,失地农民为了拿出更多的房屋面积用来出租,一般一家几口挤在很小的空间生活,55%的住户人均住房面积低于20平方米;还有的因土地长期“圈而不用”,规划区住户的房屋不允许改造,已有近40%的住房存在不同程度的安全隐患;五是部分失地农民希望在邻近企业打点零工,做些附带性的工作,如拖运砂土、货物上下等等,常常与建设单位发生矛盾,出现影响经济发展环境的事情;近几年来,护城乡失地农民因生活问题、土地征用补偿款分配纠纷问题、经济建设环境问题上访的事件正逐步增多;二、解决失地农民生活出路所做的探索近几年来,区把解决失地农民的生活出路问题摆在重要的议事日程,除了大力招商引资,兴办工业企业,吸纳村民就业之外,还进行了一些非常有益的探索;1、大力发展专业市场;如护城乡自20年来提出了“市场富民”的发展思路,要求一个村办一个专业市场,解决失地农民的出路问题;目前,已经建成的市场有兴隆装饰城、龙港巷工贸市场、金桥市场、岩坪农贸市场、高车市场、聚宝农贸市场、西郊家具市场和三岔路农贸市场;专业市场的建设方式主要有三种;一是村集体投资兴建,由村集体统一管理,安排市场管理人员,引导村民进入市场经营,有一定收益后村民进行分红;家台村利用征地土地补偿款和原集体积累100多万元买下20多亩地,兴建了金桥市场,目前,该市场已有经营面积3200平方米,经营门面169个,市场固定资产已达到1100多万元,市场运行态势良好;有村民14人从事市场管理,6人入市经营;估计到20年第三轮招租时,本村农民就业人数还将大大增加,而且租金收益分红将成为全村1000多村民的一条重要增收渠道;二是引进老板投资兴建农贸市场,村集体进行管理,提供市场管理岗位,解决部分村民就业;聚宝村利用境的高职院规模扩带来的人流集聚效应,引进合同资金近800万,建成聚宝农贸大市场,100余名村民从事市场保洁、保安、经营秩序维护等具体管理工作和直接入市经营;三是引进老板投资兴建大型专业市场,村集体组织村民为其配套经营;岩坪村围绕兴隆装饰城积极组织村民参与市场的货物配送等工作,现有150多名村民长年在市场从事搬运,人均年收入近万元;2、引导农民集资入股兴办经济实体;在村集体资金不足的情况下,引导村民集资入股兴办仓库、厂房等进行出租,村民进行分红;东江乡新坡村三组积极为农资大市场进行仓储配套,采取农民集资入股的形式,从征地补偿款中的组级部分拿出50多万元兴建了面积达3412平方米的仓库,目前,该仓库所有门面均被农资大市场的经营业主租用,年租金达到28万元,村民人年均收益可达1800多元;护城乡仙源村采取农民入股和村集体共同投入的方式,由村里拿出12亩地,与烟草机械厂共建一个4000平米的厂房出租给烟草机械厂,每年支付租金50万元,并安排100多名失地村民进厂务工;3、鼓励村民购买社会养老保险、参加医疗保险;乡村两级大力宣传社会养老保险有关政策,积极动员农民从土地补偿款中拿出一部分用于购买社会养老保险,解决生活的后顾之忧;20年东郊乡购买社会养老保险的人数达到486人,购买其他商业保险人数达到357人;20年,全区农村医疗保险试点工作在护城乡开展,通过区、乡、村民三方出资的形式,为农民提供医疗保障;目前,全乡共有村民10248人参加了医疗保险,20年有270户领取医疗保险费23万元;20年11月,区将农村低保标准由每人每月15元提高到25元;4、对失地农民进行公寓式安置;对拆迁户进行公寓式安置一方面可以节约大量宅基地进行开发;另一方面可以使村民居住更加集中,形成商业旺地,以利于开展各种商贸经营;目前,护城乡皂果村已制订方案,对芙蓉广场周围搬迁的100多户农户进行公寓式安置,目前正在建设中;公寓一、二搂为商业门面,另外节余土地修建商居搂出租,经营收益村民分红;5、积极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为改变农户单打独干、分散经营带来的无序竞争和效益低下的现状,各乡镇积极鼓励失地农民尤其是部分失地农民组建专业合作组织;南坪岗乡XX村建立农民运输协会,自筹资金修建了一个面积达2000平方米的仓储中心,由协会与附近的火车站大市场签订租赁合同及劳务用工协议,现有100多名协会会员到兴隆装饰城从事搬运,每人每年可获得5000元左右的劳务费,另外每户还可以获得500-800元的租金分红;丹洲乡高泗村近年因为市里修建沅江大堤间堤土地锐减,在乡党委、政府和区有关部门的支持下,该村创办了花卉苗木协会,带动100多户失地农民培植名优花卉苗木,20年完成销售额170多万元,户均增收1万多元;目前,全区已在失地农民中建立协会10个,带动失地农户1460户,每年为失地农户增收人均300元以上;6、将近郊失地农民纳入城市社会保障围;20年来,全区有21个村转为了社区居委会,近万名失地农民被纳入了城市社会保障体系;目前,全区失地农民中有2000多人正在享受城市低保救助;三、区解决失地农民出路的主要障碍因素及对策措施随着区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近郊乡镇土地被大量征用,预计到20年,全区失地农民总数将突破3万人大关;如何让这一大批失地农民生计可持续,是当前发展经济、稳定社会、消除贫困的一个突出问题,也是摆在区、乡两级党委、政府面前必须尽快加以解决的一个重大而现实的问题;1、针对兴办实体无地的问题,要积极实行“留地安置”的政策;失地农民目前普遍面临无地办经济实体的尴尬;国务院20年第83号文件曾明确指出,对被征用土地的农民要进行“预留地安置”;借鉴外地成功经验,根据我市的具体实际,要给予失地农民长久地生活保障,征地单位须将10%-15%地被征用土地,留给被征地村合作经济组织,用于发展二、三产业,产生稳定地经济收入,反哺失地农民;在具体操作中要搞好规划控制,制定我市的乡镇和小城镇的规划,特别市要尽快制定郊区乡镇的发展规划,为村民兴办经济实体规划出一定的非农业用地;留用地要充分考虑村民创办经济实体的收益潜力,允许并支持符合规划的项目在优良地段投资兴业;2、针对兴办实体手续多、费用高的问题,要在政策上予以倾斜;失地农民集资创办经济实体是解决其生活出路问题的一条重要途径,但兴办实体手续繁杂,收费项目过多在某种程度上却制约了其发展;据统计,目前项目报建涉及到规划、国土、建设、计委、消防、防震、防雷、墙改办、散装水泥办、劳保基金、白蚂蚁防治办、人防办等13个收费部门,报建手续繁琐,收费项目繁杂,项目报建的时间长,费用高;因此,要大力简化报建审批手续,减少项目报建环节,减免报建费用;3、针对公寓式安置农民抵触情绪大的问题,要给搬迁农民更多实惠;公寓式安置在区推行过程中遇到了障碍,其中最主要的是来自失地农民的抵触情绪;因为按现行推行办法,公寓式安置将使很多失地农民失去将来赖以生存的房租,所以,在实行公寓式安置时,一定要考虑给予失地农民更多的实惠;要按照每个拆迁户面积80平方米安置宅基地的标准,划出重建基地,在重建基地修建6层或6层以上公寓,这将节约至少五分之一以上的土地,节余的土地可多修建房屋,这些“多建”的房屋分配或低价出售给失地农民,让每户失地农民享有两套公寓房,一套自己居住,一套用于出租;同时,公寓式安置使村民更为集中居住,自然形成城市小区,可由村集体组织牵头成立物业管理公司,对小区进行自我服务、自我管理,并解决部分失地农民的就业问题;另外,在公寓搂一、二层,可修建商铺、门面,经营收益由村集体进行分配;这就要求有关部门对住宅安置小区认真进行规划,选在具有一定商业价值的地段;4、针对失地农民就业能力弱的问题,要加大对失地农民的技能培训; 失地农民就业难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他们就业能力弱的现状;要提高他们的就业能力,必须加强对失地农民的就业技能培训;要以市场的需求和农民的需求来定培训项目对失地农民实行“菜单式”和“计单式”培训,以竞争定培训机构对就业技能培训机构实行面向全社会的招标制,以补贴促参与对参加就业技能培训的失地农民,政府给与一定的财政支持;此外,对自主创业的失地农民,要与下岗失业人员一样同等享受在就业方面的优惠政策,如免交相关税费、提供小额担保贷款等优惠政策;5、针对失地农民生活保障难的问题,要采取灵活的保障措施;目前,农村合作互助医疗试点的管理机构还不明确,医疗救助的资金难以落实,失地农民思想上还存在着“存钱养老、靠儿养老”的观念,社会养老保险的标准过高又使他们当中的大多数人缺乏足够的投入资金,这些因素使得失地农民的生活缺乏足够的保障;因此,要采取更多与农民承受能力相适应的保障措施;一是将解决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问题作为征地的前置条件,把不妥善解决社会保障问题就不允许征地作为改革征地制度和完善征地程序的重要容;二是遵循“低进低出”的原则,降低社保门槛,设计一种“少缴费、少得益”的新制度,使农民所缴纳的参保费用不至于影响其目前的生活,同时又能使参保者的得益足以满足其将来的基本生活需求;三是明确将已转为社区居民的失地农民纳入城市低保体系,对缺乏就业能力、生活困难的,要让他们享受最低生活保障待遇;四是完善医疗保险;要改革现有农村合作互助医疗经费的投入机制,加大投入力度,改善医疗就诊条件,使农民从合作医疗互助中获得更多的实惠;。
关于尽快解决失地农民生活保障问题的建议案
关于尽快解决失地农民生活保障问题的建议案尊敬的领导:针对当前失地农民生活保障问题的紧迫性和重要性,我谨提出以下建议案,旨在尽快解决该问题,确保失地农民的基本生活需求得到保障。
一、加强政策支持1.制定相关政策:为失地农民提供必要的帮助和支持,例如建立失地农民住房补贴制度、失地农民社会保险制度等,在政策层面上切实保障失地农民的基本生活需求。
2.完善产业扶持政策:鼓励失地农民发展适合当地特点的农业产业、养殖业、畜牧业等,提供技术指导、贷款支持和市场拓展等帮助,促进其就业和生计稳定。
3.打造创业平台:建立失地农民创业就业平台,为他们提供创业培训、创业启动资金、创业辅导等多方面的支持,帮助他们找到新的就业机会,实现自身价值。
二、加快土地确权和补偿程序1.改善土地确权和补偿程序:加强土地确权的公正性和透明度,确保失地农民能够依法获得合理的土地补偿,提高其经济收入。
2.加强农民土地使用权保护:建立健全的土地使用权保护机制,保障失地农民的土地使用权,避免由于各种原因导致其土地被侵占或非法占用。
三、加强职业培训和技能提升1.开展职业培训:结合当地产业发展需求,组织失地农民参加职业培训,提升其就业能力和技术水平,增加他们的就业机会。
2.加强技能提升:引导失地农民接受新技术和新知识的学习,通过技能培训提高他们的创业和就业能力,提高其收入水平,确保基本生活需求得到满足。
四、加强社会关爱和心理疏导1.建立社会关爱机制:设立失地农民关爱基金,通过社会募捐等方式筹集资金,为他们提供实物、资金和心理上的帮助,缓解其生活困难。
2.开展心理疏导服务:建立专业的心理疏导团队,为失地农民提供心理援助,在他们面临困境和挫折时给予支持和鼓励,帮助他们调整心态,增强信心,重新树立生活目标。
五、加强宣传教育工作1.加大宣传力度:通过媒体、网络等渠道,加强对失地农民生活困境的宣传,增强社会关注度,提高公众认知度,推动社会资助的加大和政策的落实。
浅谈农民失地问题的解决办法
浅谈农民失地问题的解决办法第一篇:浅谈农民失地问题的解决办法浅谈农民失地问题的解决办法“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块土地爱得深沉。
”诗人艾青的这句来自心灵的吟唱,今天读来,多么符合已经和正在失去土地的农民的心理。
这些农民是在城市与乡村的边缘和夹缝中挣扎着生活的特殊人群。
失地农民问题已经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
在城市化进程中,如何实现农民失地不失业,如何保障失地农民的生活质量,如何保障失地农民公平地享受社会发展成果,消除现代化进程中的不和谐因素,已经成为当前我国必须直面的问题。
一、造成农民失地的原因1、城市化进程造成的农民失地。
城市化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城市绿化面积的不断加大,进城人员对住房要求的不断增加等,激化着城市空间不断东扩西展南伸北延迅速扩展,为保证城市发展对土地的需求,大量农用土地被征用。
2、为竞相发展经济导致的政府征地,农民失地。
当前如果获取资本,特别是外商直接投资是各地经济发展成功的关键。
为了能吸引外资,许多地方通过压低投资成本来提高投资的收益率,进而吸引外地资本的进入,各地竞相设立开发区,近十几年间规划面积不仅超过了现有城镇建设用地总量,甚至超过台湾岛和海南省的面积。
二、农民失地后造成的影响1、失去了稳定的生活来源。
一部分农民一直以来都是以种田为主,农民种田收益虽不太高(每亩地收入约450元左右),但这部分收入比较稳定,为农民提供了最低生活保障。
如果农民失去了最稳定的经济来源,收入骤减,生活陷于困难,对其生活带来较大冲击。
尤其是对那些以种植业为主的农民冲击更大,他们年龄偏大,没有一技之长,失去土地后成了失地农民中的弱势人群。
2、就业受到外地劳动力和城区下岗工人的冲击。
近几年来,外地农民对本地经济建设发挥了很大作用,但对本地农民劳动力的转移也形成一定的障碍。
外地民工普遍年纪较轻,能吃苦,工资要求低,而城区下岗工人有专长,文化水平相对较高,本地失地农民中年龄偏大的几乎没有竞争力,年纪轻的又因待遇偏低不愿就业。
如何解决失地农民问题
如何解决失地农民问题
如何解决失地农民问题
失地农民问题是指因城市化等规划建设而导致农民失去耕作土地或居住地的问题。
这个问题在我国的发展过程中一直存在,目前已经引起了广泛关注。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需要政府、土地管理部门、相关企业、农民等多方协同努力,综合施策解决。
首先,加强土地管理是缓解失地农民问题的重要手段。
要完善土地征用程序,确保合法合规;建立健全土地收益分配机制,保障农民的利益;同时,要积极推进土地流转,为农民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收益来源。
其次,完善补偿机制也是解决失地农民问题的重点之一。
政府应该制定相关政策,明确征迁补偿标准,并及时足额支付补偿款项。
同时,还应该加大对农民的培训力度,鼓励他们用补偿款投资发展新的产业。
此外,提高社保福利也是解决失地农民问题的重要措施。
政府应当优先考虑安置失地农民的就业问题,为他们提供相关培训和就业机会;同时,加大对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力度,保障他们的基本生活需求。
【法律依据】: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侵犯农民集体土地权益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第一条为了依法公正审理侵犯农民集体土地权益纠纷案件,维护宪法和法律赋予农民的土地经营权、承包权、流转权等土地权益,《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等法律的规定,制定本规定。
1。
失地农民社会保障问题的对策及思考
失地农民社会保障问题的对策及思考文章标题:失地农民社会保障问题的对策及思考有专家估计,全国目前失地农民的数量可能超过2000万人。
改革开放的实践证明,农民只有循序地从土地上剥离出来,才能提高生活质量,才能加速我国现代化的步伐。
从趋势上看,今后还会有数以万计的农民离开土地。
但千百年来和土地唇齿相依的农民,却由此失去土地这条生存底线,生活保障成了一大忧患。
因此,失地农民有理由希望和城里人一样获得工作机会、社会保障来支撑起未来的生活。
但因历史及文化素质等多方面的原因,失地农民在社会上屡屡遭遇挫折,生存状态明显处于无助的弱势之中。
针对当前存在的问题,笔者提出以下对策及思考意见。
一、充分认识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工作的紧迫性和重要性党在十六大中提出一个新的思路:解决“三农”问题必须统筹城乡社会经济发展。
“城乡统筹”就是要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提高农业的竞争力,为农村经济发展开拓新的空间,为农民增收开辟新的途径。
要做到这些,就必须创造条件,让更多农民离开土地,从而在工业化、城市化的牵引下完成人口与资源的优化组合。
因此,要充分提高认识:农民失地不仅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也是时代进步的需要。
科学、合理地离开土地,不仅符合政府的愿望,也是多数农民的愿望和要求。
城市化有利于农民富裕,而不是造成大批农民失地失业;有利于缩小城乡差距,而不是扩大社会不公。
但在具体操作中也应认识到:农民失去土地之时,便是政府引导农民建立长久生活基础唯一的“历史性时刻”。
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大量土地被征用后必须做好补偿工作。
与此同时,要考虑到失地农民今后的经济来源和生活保障问题。
土地补偿安置费是农民的“保命钱”,政府对村土地补偿款分配和使用的监管必须十分到位。
各级政府要在思想上把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工作纳入经济发展的大环境中去考虑问题,要通过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体和各种灵活多样的形式,积极宣传保障失地农民基本生活的客观必然性和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意义。
解决失地农民养老保障问题的思路和意见(精简篇)
解决失地农民养老保障问题的思路和意见解决失地农民养老保障问题的思路和意见随着城市化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及大量的土地被征用,我市失地农民越来越多,日益突出的生存利益和养老保障问题直接关系到他们的现实生活及长久生计,关系到我市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稳定。
如何解决好失地农民的养老保障问题,使其今后的生活无后顾之忧,共享社会发展的成果,是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迫切需要研究和解决的重要问题。
为此,我们专门组织对四区三县失地农民社会保障情况进行调研,考察学习和借鉴兄弟城市的成熟经验,积极探讨解决失地农民养老保障问题的有效途径。
一、我市失地农民的基本情况(一)人员结构和区域划分失地农民是指土地被征用后,家庭人均耕地面积少于0.3亩的农村户籍人员。
目前,我市失地农民共3.26万户,占农村户数的13.2%;失地农民13.22万人,占农村人口数的14.5%。
全部失地农民中,16周岁以下的2.73万人,占20.65%;16至34周岁3.07万人,占23.22%;35至44周岁2.9万人,占21.93%;45至60周岁3.2万人,占24.2%;60周岁以上的1.32万人,占10%。
全部失地农民中,劳动年龄内人口9.17万人,占失地农民人数的69.35%。
其中16至44周岁的青壮年农民5.97万人,占失地农民人数的45.15%。
按地域分,市内四区失地行政村共49个,占失地行政村的35%;市内四区失地农民96784人,占全市失地农民人数的73%。
三县失地行政村91个,占失地行政村的65%,三县失地农民35421人,占全市失地农民人数的27%。
按失地程度分类:已全部失去土地的行政村38个,占失地行政村的27%;全部失去土地的农民70590人,占失地农民人数的53.3%。
部分失去土地的行政村102个,占失地行政村的73%;部分失去土地的农民61615人,占全部失地农民的46.7%。
在全部失地行政村中,XX村22个,占我市失地行政村的15.7%;XX新区全部失地行政村11个,占我市失地行政村的7.86%。
浙江安置失地农民的十种办法
建立健全“四个机制” 加强失地农民生活保障
建立健全“四个机制” 加强失地农民生活保障建立健全“四个机制”加强失地农民生活保障土地是农民生活的最基本保障,是农村稳定的基础。
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量农村集体土地被征用,失地农民越来越多,如何保护农民的合法权益,解除失地农民的后顾之忧,保证农民安居乐业,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
近几年来,我们紧密结合寒亭实际,坚持把维护失地农民的根本利益放在突出位置,积极探索,大胆实践,初步建立起了“收入有、生活有保障、就业有门路、创业有扶持”的失地农民生活保障模式,从根本上解除了失地农民的近忧远虑,促进了农村经济开展和社会稳定。
一、建立健全土地补偿机制,确保失地农民长期受益。
为防止有限的补偿金短期内被“吃光分光”,我们在土地征用过程中,坚持按国家有关政策最大限度地提高整地补偿标准、规范补偿金发放的同时,努力探索经营土地补偿进的路子,到了明显成效。
一是确保土地补偿金及时到位。
为切实维护失地农民的切身利益,我们按照一定要维护好群众的利益、一定要严格依法办事、一定要注意节约土地“三个一定要的”原那么,严格土地征用,并且始终坚持“凡征必补、补必到位”,对土地补偿的标准、补偿款的发放、兑付时限都做出具体要求。
明确规定,但凡对农民土地补偿不能及时足额到位的工程,一律不准开工建设,确保土地补偿金及时足额拨到农民手中。
目前,全区农民因失地获得的补偿,均高于其失地前从土地上获得的收入。
二是搞好土地补偿金经营运作。
在尊重群众意愿的前提下,充分运用市场机制,积极探索经营土地补偿金的路子,把土地补偿金留在村集体作为开发建设资金,通过村民入股、合作开发等形式建设标准车间向外出租的方式,让“死”钱变“活”,“小”钱变“大”,实现了土地补偿金的屡次增值,让失地农民获得了长期稳定的收益。
如我们开元街道南张氏三村,组织村民每人以xx元土地补偿款入股,建设了标准车间13000平方米,租赁给来投资的企业,去年收入近100万元,每个村民分红500元,预计今年可达1500元。
我国失地农民社会保障模式经验及借鉴
2我 国 失 地农 民 的现 状 .
保 障 方 式 。 保 障资 金 来 源 于 三 个 方 面 , 是 征地 安 置 补 助 费 , 直接 其 一 不
而 安 专 21失 地 农 民 的 定 义 失 地 农 民 是 指 为 了城 市 化 快 速 发 展 的 需 支 付 给 村 集 体 和 农 民 , 是 划 入 劳 动 保 障 部 门设 立 的 “ 置 费 ” 户 , . %作 为 个 人账 户 资金 : 是 部 分 土 地 补偿 费 , 条件 二 有 要 . 府通 过 行 使 法 定 的 土 地 征 用 权 , 大 量 属 于农 村集 体 组 织 所 有 、 其 中缴 费 比例 中 7 政 把 三 家 庭 联 产 承 包 经 营 的部 分 或 全 部 土 地 转 化 为 国 家 所 有 而 失 去 土地 的 的 村 可将 集体 资产 用 于 提 高 本 集 体 经 济组 织 成 员 的养 老保 险 待遇 : 集 政府 按 532比例 出 资投 保 。 :: 农 民 。 地 农 民既 不 同于 普 通 农 民 , 不 同 于 城 市 居 民 , 在 成 为 一 个 是 政 府 财 政 出 资 。并 拟 采 取 个 人 、 体 、 失 也 正 “ 土地 换 社 保 ” 度 通 过 土 地 制 度 和社 会 保 障制 度 的创 新 , 补 了 制 填 特 殊 的社 会 群 体 。
二 代化, 必须 推 进 工 业 化 和 城 市 化 , 然 要求 大批 农 业 劳 动 力 转入 城 市 , 城 镇基 本 养老 保 险 和 基 本 医 疗 保 险 。 是 针 对 五 个 不 同 的 年 龄段 采 取 必 鼓 必 然 要 征 用 一 些 土 地 , 一些 农 民失 去 土地 。 据 统 计 , 国每 年 约 有 不 同 的 补 贴 和社 保 政 策 , 励 年 轻 者 就业 与解 决 年 龄 较 大 者 的后 顾 之 使 我 特 10多万 农 民失 去 耕 地 。在 实 践 中 , 国 征 用农 村 集 体 土 地 后 , 失 地 忧 二 者 并举 , 别 是 把 超 过 劳 动 年 龄 的农 转 非 人 员 直 接 纳 入 城 镇 基 本 0 我 对 农 民 的 传 统 安 置 模 式 主 要 有 货 币 安 置 、 工 安 置 、 业 安 置 等 基 本 形 养 老保 险 和基 本 医疗 保 险 。 招 农 这 一 思 路 的 最 大 特 点是 创 新 了 缴 费 方 式 , 降低 了 缴 费 标 准 , 应 顺 式 。 目前 国 内大 多采 取 货 币 安 置 模 式 , 仅 给予 一 次 性 经 济 补 偿 , 但 仅 对
失地农民安置主要措施
失地农民安置主要措施一、土地流转和农民专业合作社为了解决失地农民的就业问题,政府实行土地流转政策,鼓励农民将土地流转给农业企业、农民合作社或其他农业经营主体。
通过土地流转,失地农民可以获得土地流转费和分红收入,提高他们的收入水平。
同时,政府还鼓励农民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推动农民从分散的个体经营向集体经营转变,提高农民的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
二、就业培训和创业扶持政府为失地农民提供就业培训和创业扶持,帮助他们获得就业技能和创业能力。
政府可以与高校、职业培训机构和企业合作,提供专业培训和技术指导,帮助失地农民学习技能,提高就业竞争力。
同时,政府还可以提供创业扶持资金、贷款和税收减免等支持措施,鼓励失地农民创办个体工商户或小微企业,实现自主创业。
三、城镇就业安置政府通过开发城镇建设项目、招商引资等方式,创造就业机会,为失地农民提供城镇就业安置。
政府可以向农民推荐城镇岗位,组织招聘会和就业推介活动,方便失地农民就业。
同时,政府还可以提供城镇就业补贴、住房补贴和社会保险等福利待遇,确保失地农民在城镇就业后有稳定的收入和良好的生活条件。
四、社会保障和福利待遇政府要加强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确保他们享有基本的医疗、养老、失业和生育保险等社会保险权益。
政府可以设立专门的农民社会保险制度,降低失地农民参保门槛,并提高保险待遇。
此外,政府还可以为失地农民提供低保和临时救助等福利待遇,确保他们的基本生活需求得到满足。
五、教育和卫生保健政府要关注失地农民的教育和卫生保健问题,为他们提供良好的教育和医疗资源。
政府可以修建农村学校和医疗卫生机构,提高农村的教育和医疗服务水平。
政府还可以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改善农村教育和医疗资源配置,确保失地农民的子女能够享受到公平的教育机会,失地农民能够获得优质的医疗服务。
六、政策宣传和参与政府应加强与失地农民的沟通和互动,宣传政策措施,加强他们的参与和反馈。
政府可以通过召开座谈会、开展宣讲活动等方式,向失地农民宣传政策,解答他们的疑问和困惑。
关于尽快解决失地农民生活保障问题的建议案
关于尽快解决失地农民生活保障问题的建议案近几年,由于全国各地城市老城区的拓展,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兴建,绿化及交通等基础设施和乡镇企业占地,大片的良田被征占。
据不完全统计,全国有近亿亩的耕地被征用,“务农无地、上班无岗、低保无份”的“三无农民”多达几千万人。
自去年以来,农民因征地引发的群体上访事件呈激增之势,已占农民上访件数的70%左右,而且此类上访具有明显的群体性、组织性、对抗性和持久性,引起了社会的极大关注。
部分失地农民的不满情绪和逆反心理呈上升趋势,不仅不断引发新的社会矛盾,也直接影响了社会稳定的大局,成为一些人中城市最棘手的难题之一。
由于失去土地,大量农民的就业及社会保障无着落,切身利益被严重侵犯。
据我们调查,失地农民中,经济收入丰厚,生活水平较失地前提高的不足10%;有稳定经济收入,没有因失地影响基本生活的占30%;而占60%的失地农民因经济收入无来源,生活处于十分困难的境地。
困难农民大多年龄在四、五十岁以上,其子女生活也不富裕,所在的集体经济实力又相对薄弱,使他们成为工作无职业,经济无来源,生活无保障的“三无人员”。
据我们对辽南某城市郊区的调查,失地前平均每个劳动力年收入在1万元左右,户均收入2万元左右。
失地后,不仅收入减少,由于搬进楼房,不仅耗尽了多年的积蓄,而且取暖费、电费、水费、物业费、饮食费等支出增大,平均每年每户减少万元的收入。
某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失地农民,因交不起取暖费,集体又无力垫付,每年都有数百户农民上访。
由于生活拮据,出现了失地农民以捡破烂为生的群体,有的农户夜里连电灯都舍不得点,到农贸市场捡菜吃,到河边洗衣服,在楼下支起锅灶做饭的农民大有人在。
调查中我们发现,这部分农民怨声载道,处境令人十分心酸。
基层干部也反映:“在推进城市化过程申,农民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各级政府如再不注意解决他们的问题,我们在下边做工作会压力越来越大。
失地农民生活保障问题解决不好,稳定就是一句空话。
”失地农民问题之所以成为日趋严峻的社会问题,关键在于在推进城市化进程中,农民失去了集就业、养老、最低生活保障为一体的土地后,不能与城里人一样获得就业机会和社会保障。
如何解决失地问题
如何解决失地问题记者:您是长期研究“三农”问题的,您认为当前农村经济中最突出的问题是什么?韩俊:最近几年,由于中央推进农村税费改革,由农民负担问题引发的社会矛盾得到缓解或者基本消除了。
现在农村最尖锐的矛盾主要跟土地问题有关,60%的农民上访是因为土地问题。
土地问题集中体现在大量征地造成农民失地,它已成为当前农村经济中不容回避的一个最突出的问题。
几乎所有地区,特别是经济发达地区、大中城市郊区,都存在征地造成农民失地、失业的问题。
国家统计局农调总队2003年做过失地农民现状问题调查,我们也在经济发达地区及西部地区做了些案例调查。
令人吃惊的是,在发达地区的一个县,县城人口中失地农民已占了28%;西部一个30多万人口的县,几年时间就有3万多农民失去土地。
记者:在相关数据中,您认为哪些数据最值得关注?韩俊:第一个数据是,上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工业化、城市化过程中大量农用土地转为非农用地,全国每年至少有300万农民成为失地农民。
第二个数据是,现在累计的失地农民可能已达4000万―5000万,已成为很庞大的社会群体,其中完全失去土地、没有工作的农民至少在1000万人以上,占失地农民的20%。
第三个数据是,尽管有些地区经济发展很快,农民失地后得到的补偿也比较高,但有关调查显示,46%的失地农民失地后生活水平下降,部分失地农民成为“种田无地、就业无岗、保障无份、创业无钱”的群体,由此引发诸多社会矛盾。
第四个数据是,在一个经济很发达的省份,1998年以来,征用农民一亩地补偿9800元,只相当于城镇居民一年的收入,确实太低。
记者:目前失地农民问题已成为不容回避的社会问题,其中突出的问题是什么?形成的原因何在?韩俊:在工业化过程中,尤其是在快速工业化、城市化过程中,农民的农业土地转化为非农业用地是不可避免的,任何一个国家都要经历这样的过程。
目前我国的农民失地问题突出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土地农转非速度太快,土地征占规模过大,失地农民群体越来越多;二是对失地农民补偿太低,不足以解决他们的长远生计;三是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再就业困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解决失地农民生活保障经验做法
解决失地农民生活保障经验做法
近年来,市区深入学习实践、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牢固树立民生政绩观,按照“全市争第一、全省争一流、全国争前移”的工作要求,以建设“全省城乡最充分就业区”和“全省社会保障全覆盖区”为目标,解放思想,开拓创新,积极破解失地农民的安居、就业和社会保障难题,构建了一个和谐、文明、共享的发展环境,实现了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建设安置小区,破解失地农民安居难题
土地征用后,失地农民最迫切要求解决的是住房问题。
近年来,为保障失地农民安居乐业,我们大规模地开展安置房建设,集中、统一安置被征地农民,今年又创造性地启动了“村为主”集体土地性质安置房建设,找到了一条解决失地农民住房的好办法。
一是集中建设安置小区。
从20xx年开始,启动征地拆迁农民集中安置小区建设,目前已经建成安置小区5个,提供安置房4000多套。
这些安置房经过小区规划、户型设计并征求农民群众意见后,均由各街道(镇)所辖的置业公司负责办理规划、建设、国土等手续,采取多种融资手段、多样化的建设模式进行建设。
安置房仅面向征地拆迁群众,其销售定价由市物价部门核定,约为市场价的40%,亏损部分由政府进行补贴。
这项政策深受群众欢迎,较好地解决了拆迁群众“买得起房、买得到好房”问题。
二是以“村为主”集中安置。
近两年来,随着土地征用速度不断加快,安置房建设进度很难做到征拆与安置同步。
为破解这一难题,区对安置房建设用地性质进行了新的突破,启动了“村为主”集体土地性质的安置房建设工作。
今年,有3个安置小区均是采用在集体建设用地上以村为主进行安置房建设,为实现征拆与安置同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是预留用地安置。
市政府出台了专门文件,明确安置留地按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土地总面积的10%—15%确定。
按照“定地址、定规模、定指标”的要求,落实了一批预留安置用地。
同时结合新农村建设,预留安置用地全部用于农民住房建设,并探索农民跨村跨组集中建房形式,目前1个村的农民集中居住区已初步建成。
二、打造就业平台,破解失地农民就业难题
失地农民普遍年龄偏大、文化程度偏低、缺乏职业技能,失去土地后就业非常困难,仅靠自身难以解决长远生计问题。
近年来,区加强政策引导,加大财政投入,打造促进就业的专业平台,探索了一条行之有效的失地农民就业之路。
一是打造职业技能培训平台。
缺乏职业技能是造成失地农民就业困难的主要原因。
区把提供免费技能培训放在促进就业工作的首位,建立了短期技能性培训、长期系统性培训两个层次,与职业院校合作培训、与企业联合办班实习、自办培训班三种形式的职业技能培训体系。
在短期职业技能培训方面,根据失地农民的就业意愿和市场需要,采取自办和联办的形式,面向失地农民免费开办了20多个专业方向的技能培训班,让他们迅速掌握一技之长。
同时,因地制宜创新培训方式,通过开办夜校培训班、 syb创业培训班,提高失地农民的文化素质,引导失地农民从“等就业”转向“争创业”。
在长期培训方面,与4所职业技校合作,建立人力资源培训基地,与园区企业签订技能人才用工合同,选送失地农民到培训基地接受1—3年的专业教育,在全市首创了“职业院校+企业+失地农民”的订单式培训模式。
同时,建立升学奖励制度,鼓励失地农民子弟提高文化素质,根
据考取的不同类型学校,失地农民子弟升学可享受1500—2500元不等的一次性升学奖励。
二是打造就业服务平台。
组建了高新区人力资源开发研究学会,政府、企业、职业院校共同研究解决失地农民培训、就业、保障中存在的问题,为促进就业提供适合的服务和政策;建立了失地农民信息管理系统,通过滚动式的用工需求信息库和求职人员档案库,实现了区、街道、社区就业服务机构与用人单位信息的互动交流,给失地农民及时提供专业化的就业指导服务;建设了“新区人力资源网”,开设政策咨询、求职、招聘、网上办公等栏目,通过网上平台为失地农民培训、求职与就业搭建了一个良好的信息沟通平台;与园区企业建立密切联系,定期举办现场招聘会,推介失地农民就业。
三是打造就业援助平台。
鼓励企业招用失地农民,对用人单位与失地农民签订6个月以上劳动合同的给予奖励,对开发社区就业岗位、兴办劳务派遣经济实体的用人单位给予专项资金支持。
政府自身建设施工、市政维护、环卫保洁、公共后勤等方面的工作岗位中,优先招用失地农民,目前这些岗位失地农民比例达50%以上。
特别是对失地农民中“零就业”家庭和“4050”人员,开展了大规模的援助活动。
在今年创建全国卫生城市活动中,招聘了大量的失地农民“4050”人员从事市容环卫监督员、保洁员、卫生员等工作,较好地解决了失地农民中“4050”人员的就业问题。
三、构建社保体系,破解失地农民社会保障难题
一次性货币安置政策,不能完全解决好失地农民的后顾之忧。
为全面解决失地农民迫切希解决失地农民生活保障经验做法第2页
望的养老、医疗等基本生活保障问题,今年,区大胆突破,全面启动和实施被征地人员基本生活保障制度,率先在全省全面实施和启动被征地人员基本生活保障工作。
一是政策更加完善。
出台了被征地人员就业培训和基本生活保障、被征地人员医疗保险等政策,在被征地人员养老、医疗、过渡生活补助、老年生活费等方面实现了重大突破,放宽了失地农民参加农垦养老保险和企业养老保险的政策面,提供了幅度更大、时间更长的补贴。
资金主要来源于征用土地中的集体土地补偿部分和各级政府的财政投入。
未来10年,区财政至少需支出15亿元用于被征地人员的基本生活保障,区也将比较系统的、彻底地解决被征地农民的长远生计问题,实现最大限度和最广覆盖的社会保障。
二是保障力度更大。
在养老保险方面,被征地人员符合条件参加农垦系统养老保险的人员可以享受到最多15年的个人缴费补贴,补贴标准为个人缴费标准的75%,个人只须缴纳25%,目前全省仅区实行;其他参加灵活就业人员养老保险的被征地人员,也可以享受到5—12年的缴费补贴。
在医疗保险方面,被征地人员参加城镇灵活就业人员医疗保险,个人承担缴费基数的2%,退休后或退休人员不再缴费,终生享受医疗保险待遇。
在其他方面,对第三年龄段(男50-60岁、女45-55岁)人员设置了生活补助费制度,对未能享受养老保险待遇的老年人设置了老年生活费制度。
三是群众反映更好。
目前,有6500多人次被征地人员办理了各项基本生活保障业务,累计发放农垦养老金1290多万元,发放失地人员养老保险补贴、生活补助费、医疗费1400万元。
群众实实在在地受益后,纷纷表示“感谢政府的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