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理学教案》word版

合集下载

《病理学》教案

《病理学》教案
内容提要与时间安排,教学方法(讲授、提问、讨论、实验等)
复习提问(分钟)
第二章细胞和组织的适应和损伤
第二节细胞和组织的损伤
(二)细胞死亡
.坏死的基本病理变化(分钟)、类型(分钟)、坏死的结局(分钟)
.细胞凋亡的概念、形态学改变(分钟)
第三节损伤的修复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一、再生(分钟)
不同类型细胞的再生潜能、各种组织的再生过程、细胞再生的影响因素。
教学方法:讲授
重点、难点及解决方法
重点:①病理学的研究方法和观察方法②健康与疾病的概念、疾病发生的基本机制。
难点:疾病发生的基本机制
联系临床,举例讲解。
主要教学参考文献
.杨光华.病理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步宏.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Beijing: , .
教学目的和要求
.掌握变性的概念、常见变性—水肿、脂肪变性、玻璃样变性的病因及病理变化。
.熟悉萎缩、肥大、增生、化生的概念和特点。
.了解细胞、组织损伤的原因和发生机制。
内容提要与时间安排,教学方法(讲授、提问、讨论、实验等)
第二章细胞和组织的适应与损伤
第一节细胞和组织的适应
萎缩、肥大、增生、化生的概念和特点。(分钟)
课后小结(实施情况,发现问题及改进意见)
课程名称
病理学
年级

专业、层次
中医本科
授课学时
授课类型
理论课
授课方式
多媒体
授课教师
授课章节或知识点
第三章 局部血液循环障碍第一节充血:常见的充血类型、病变、后果。
淤血:原因、病变、后果。重要器官的淤血:肺淤血、肝淤血。第二节出血

病理学教案模板范文

病理学教案模板范文

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1)掌握病理学的基本概念、研究方法和应用领域。

(2)了解常见疾病的病理变化和病理机制。

(3)熟悉病理学的基本技术和操作规范。

2. 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运用病理学知识分析临床病例的能力。

(2)提高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操作和科研素养。

3. 情感目标:(1)激发学生对病理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医学事业的精神。

(2)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团结协作的精神。

(3)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教学内容1. 病理学基本概念、研究方法和应用领域2. 常见疾病的病理变化和病理机制3. 病理学基本技术和操作规范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回顾上节课内容,巩固基础知识。

(2)提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让学生明确学习方向。

2. 讲授新课(1)病理学基本概念、研究方法和应用领域(2)常见疾病的病理变化和病理机制(3)病理学基本技术和操作规范3. 课堂互动(1)提问:针对本节课内容,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2)讨论:分组讨论,让学生在讨论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4. 案例分析(1)展示典型病例,让学生分析病理变化和病理机制。

(2)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提出诊断和治疗方案。

5. 实验操作演示(1)讲解实验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

(2)演示实验操作过程,让学生直观了解实验技巧。

6. 实验操作练习(1)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2)强调实验操作规范,培养学生严谨的实验态度。

7. 总结与反思(1)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重点和难点。

(2)引导学生反思学习过程,提高学习效果。

四、课后作业1. 完成课后阅读,巩固所学知识。

2. 查阅资料,了解病理学在临床医学中的应用。

3. 撰写一篇关于病理学实验操作的心得体会。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回答问题的情况。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

3. 实验操作:评估学生在实验操作中的技能和态度。

病理学课后教案设计模板

病理学课后教案设计模板

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使学生掌握病理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了解病理学的研究方法,为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奠定扎实的病理学基础。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和病理诊断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病理学的兴趣,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树立为人类健康事业服务的信念。

二、教学内容1. 病理学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2. 病理学基本技能3. 病理学研究方法4. 常见疾病的病理学特点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回顾上节课所学内容,引导学生思考病理学在医学中的重要性。

(2)结合实例,引出本节课的教学内容。

2. 讲授新课(1)病理学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1)讲解病理学的基本概念,如疾病、病理过程、病变等。

2)介绍病理学的基本理论,如损伤与抗损伤、适应性、疾病的发生发展等。

(2)病理学基本技能1)讲解病理学的基本技能,如观察、描述、分类、诊断等。

2)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掌握病理学基本技能的应用。

(3)病理学研究方法1)介绍病理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如组织学、细胞学、免疫学等。

2)结合实例,让学生了解病理学研究方法在疾病诊断中的应用。

(4)常见疾病的病理学特点1)列举常见疾病的病理学特点,如肿瘤、炎症、心血管疾病等。

2)通过病例分析,让学生掌握常见疾病的病理学特点。

3. 课堂讨论(1)引导学生针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进行讨论,加深对病理学知识的理解。

(2)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共同解决,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4. 总结与作业(1)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

(2)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提问和回答问题的能力。

2.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对本节课教学内容的掌握程度。

3. 期中、期末考试:评估学生对病理学知识的整体掌握情况。

五、教学反思1. 教学内容是否符合学生的实际需求,是否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教学方法是否有效,是否能够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病理学教案(全套)Word版

病理学教案(全套)Word版
简述动脉充血及其临床意义
列出淤血的原因、后果
会简单分析肝淤血、肺淤血的原因、病理变化及其临床表现
简述出血的原因、表现和对机体的影响







重点:1、充血、淤血、血栓形成的概念
2、列出淤血的原因、后果
难点:1、动脉充血及其临床意义
2、分析肝淤血、肺淤血的原因、病理变化及其临床表现
3、出血的原因、表现和对机体的影响





重点:1、病理学的方法、疾病与健康的概念
2、疾病的原因;疾病过程中损伤与抗损伤反应等共同规律
3、疾病经过及其含义
难点:脑死亡的判断依据
教学
资源
教材、大纲、参考书、自制课件、计算机、大屏幕等
评估
反馈
提问或答疑
作业
单元目标测试



/
病理学教案
教师姓名
课程名称
病理学
专业
护理专业
班级
授课日期
授课顺序







重点:切片观察
难点:切片观察
教学
资源
教材、大纲、实验指导、计算机、大屏幕等
评估
反馈
提问或答疑及操作观察
作业
实验报告



/
病理学教案
教师姓名
课程名称
病理学
专业
护理专业
班级
授课日期
授课顺序
第 5 次课
章节名称
第三章:局部血液循环障碍
一、局部充血 二、血栓形成 *出血

学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中职教师病理学教案模板

中职教师病理学教案模板

中职教师病理学教案模板一、课程名称:(适用大部分课程教案)二、授课对象中职院校医学专业学生三、授课时间每课时45分钟,共2课时四、授课教师XXX(姓名)五、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掌握病理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病变和常见疾病的病理特点;(2)学会使用显微镜观察病理切片,并能正确描述所观察到的病理变化;(3)能够运用病理学知识分析疾病的发生、发展及转归。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课堂讲授、合作探究、巩固练习等方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2)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3)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和实验报告撰写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激发学生对病理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医学事业的情感;(2)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树立正确的价值观;(3)通过病理学知识的学习,增强学生的健康意识,提高自我保健能力。

六、教学重占和难点1、教学重点(1)病理学基本概念和基本病变;(2)常见疾病的病理特点;(3)显微镜观察病理切片的技能。

2、教学难点(1)病理学基本病变的识别和描述;(2)常见疾病病理特点的理解和掌握;(3)实验操作技能的培养和提高。

七、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5分钟)授课教师通过展示与病理学相关的病例图片或视频,引起学生对病理学知识的兴趣,提出本节课将要探讨的问题,为学生进入新课学习做好铺垫。

2、新知讲授(20分钟)(1)授课教师简要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并对本节课的重点知识进行讲解;(2)详细讲解病理学基本概念、基本病变和常见疾病的病理特点,配合PPT 和病理切片图像,使学生更直观地理解病理学知识;(3)针对讲解过程中的重点、难点,进行举例说明,帮助学生加深理解。

3、合作探究(15分钟)(1)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分配一个病理切片,要求学生观察切片并进行讨论;(2)学生通过显微镜观察病理切片,识别和描述切片中的病理变化,总结病变特点;(3)各小组汇报观察结果,进行课堂讨论,教师给予点评和指导。

《病理学》实验课教案

《病理学》实验课教案

《病理学》实验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病理学的基本概念、病理变化及病理机制。

2. 学会观察和分析病理切片,识别各种疾病的病理特征。

3. 能够运用病理学知识解释临床症状和体征,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

二、教学内容1. 第一节:病理学概述病理学的定义、起源和发展历程病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病理学在医学中的重要性2. 第二节:病理变化正常细胞和组织的结构与功能细胞和组织的损伤与修复炎症与发热肿瘤与癌变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病理学的基本概念、病理变化及病理机制。

2. 示教法:观察病理切片,识别各种疾病的病理特征。

3. 案例分析法:分析临床病例,运用病理学知识解释症状和体征。

四、教学资源1. 教材:《病理学》实验课教材2. 病理切片:各种疾病的病理切片3. 教学图片:各种疾病的病理图片4. 教学视频:病理学实验操作视频五、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提问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度。

2. 病理切片识别:对学生进行病理切片识别测试,评估学生对各种疾病病理特征的掌握程度。

3. 案例分析报告:评估学生在案例分析中的表现,包括病理学知识的运用和解释能力。

六、教学安排1. 课时:本课程共计32课时,每课时45分钟。

2. 教学方式:实验课教学,结合理论讲解和实际操作。

3. 教学流程:第1-4课时:病理学概述及病理变化第5-8课时:细胞和组织的损伤与修复第9-12课时:炎症与发热第13-16课时:肿瘤与癌变七、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病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病理变化各种疾病的病理特征和病理机制病理学在临床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2. 教学难点:细胞和组织的损伤与修复机制肿瘤的发生发展和癌变机制八、实验课教学流程1. 准备阶段:教师讲解实验目的、内容和注意事项,学生熟悉实验器材和操作步骤。

2. 实验操作: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病理切片的观察和分析。

3. 讨论与分析:学生针对观察到的病理特征,进行小组讨论,分析疾病的发生和发展机制。

《病理学》课程教案

《病理学》课程教案

《病理学》课程教案
病理学课程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病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相关知识,掌握疾病的发生和发展规律。

2. 能够对临床病理学进行浅显的分析,帮助诊疗工作。

3. 提高医学思维,培养医学素养,重视疫情防控工作。

二、教学内容
1. 病理学基础知识介绍。

2. 细胞损伤与修复,炎症与免疫反应。

3. 代谢性疾病、遗传性疾病和感染性疾病的发生和发展规律。

4. 肿瘤学基础知识介绍。

三、教学方法
1. 讲授法。

2. 病理学切片观察,分析病理变化。

3. 诊断学案例分析,锻炼临床思维。

四、教学评估
1. 课堂提问,激发学生思考。

2. 作业布置与批改,检验学生研究成果。

3. 期末考试,对学生研究情况进行评估。

五、教学资源
1. 教材:病理学(第五版),作者:张伟平。

2. 实验设备:显微镜、病理切片、计算机等。

3. 教学软件:《病理学虚拟实验》、《病理学图谱》等。

六、教学安排
总课时数:48 学时
以上是病理学课程教案的简要说明,如有不足之处,欢迎提出批评指正!。

病理学教案完整版

病理学教案完整版
慢性炎症病理变化
以增生为主,包括实质细胞和间质细胞的增生,常伴有纤维化和 瘢痕形成。
免疫应答在炎症反应中作用
免疫应答概念 免疫应答是机体免疫系统对抗原的特 异性识别和清除过程。
免疫应答类型
包括固有免疫和适应性免疫两种类型, 前者反应迅速但特异性差,后者反应 较慢但特异性强。
免疫应答在炎症反应中作用
05
心血管系统疾病病理基础
动脉粥样硬化形成机制剖析
内皮细胞损伤
01
高血压、高血脂等因素导致内皮细胞受损,通透性增加,脂质
易于沉积。
脂质沉积与斑块形成
02
低密度脂蛋白(LDL)在内膜下沉积,被氧化修饰后吸引单核细
胞聚集,形成泡沫细胞,进而形成粥样斑块。
炎症反应
03
斑块内发生炎症反应,促使平滑肌细胞增生和胶原纤维增多,
痛等症状。
珠菌等,多见于免疫低下人群,表现为
发热、咳嗽、胸痛等症状。
预防措施和治疗策略
预防措施
加强锻炼、提高免疫力、避免吸烟和接触有害气体等。
治疗策略
针对病原体进行抗感染治疗,同时给予对症治疗和支持治疗,如解热镇痛、止咳化痰等。对于严重病例,可能需 要机械通气辅助呼吸治疗。
08
泌尿生殖系统疾病病理基 础
肾小球肾炎分类及临床表现
急性肾小球肾炎 表现为突发血尿、蛋白尿、水肿和高血压,常伴随肾功能 损害。
急进性肾小球肾炎 病程进展迅速,早期出现少尿或无尿,肾功能急剧恶化。
慢性肾小球肾炎 病程缓慢进展,长期存在不同程度的蛋白尿、血尿、水肿 和高血压,最终导致肾功能衰竭。
肾病综合征发病机制剖析
神经退行性疾病发病机制
神经元丢失
神经退行性疾病如阿尔茨海默病、帕金森病等,其共同特 征是特定脑区的神经元逐渐丢失,导致相应的神经功能障 碍。

《病理学》实验课教案

《病理学》实验课教案

《病理学》实验课教案一、实验课主题:观察常见疾病组织的病理变化二、实验目的:1. 学会使用显微镜观察病理切片。

2. 熟悉常见疾病组织的病理变化特征。

3. 理解病理学在临床诊断和治疗中的重要性。

三、实验内容:1. 观察正常心脏组织切片。

2. 观察心肌梗死组织切片。

3. 观察慢性胃炎组织切片。

4. 观察肝癌组织切片。

5. 观察肺结核组织切片。

四、实验步骤:1. 教师讲解实验目的和内容,介绍病理切片观察的基本方法。

2. 学生分组,每组一台显微镜,按顺序观察各个切片。

3.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切片中的细胞结构、组织形态等特征,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

4. 学生记录观察到的病理变化,并进行小组讨论。

5. 各小组汇报观察结果,分享学习心得。

五、实验课评价:1. 学生显微镜操作的正确性。

2. 学生观察切片的能力,如能否准确描述病理变化特征。

3. 学生对病理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如能否将理论知识与实际观察相结合。

4. 学生课堂参与度,如提问、讨论和分享学习心得的积极性。

注意:本教案为初步设计,具体内容和步骤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在实验课前,请确保学生已经学习了相关理论知识,并对显微镜的使用有一定了解。

六、实验课主题:肾脏疾病病理学观察六、实验目的:1. 学会使用显微镜观察肾脏疾病病理切片。

2. 了解肾脏疾病的病理变化特征。

3. 掌握肾脏疾病诊断的基本方法。

七、实验内容:1. 观察正常肾脏组织切片。

2. 观察肾小球肾炎组织切片。

3. 观察肾病综合征组织切片。

4. 观察肾细胞癌组织切片。

5. 观察肾盂肾炎组织切片。

八、实验步骤:1. 教师讲解实验目的和内容,介绍肾脏疾病病理切片观察的基本方法。

2. 学生分组,每组一台显微镜,按顺序观察各个切片。

3.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切片中的细胞结构、组织形态等特征,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

4. 学生记录观察到的病理变化,并进行小组讨论。

5. 各小组汇报观察结果,分享学习心得。

九、实验课评价:1. 学生显微镜操作的正确性。

病理学教案完整版

病理学教案完整版

肿瘤的扩散途径
包括直接蔓延、淋巴道转移、血道 转移和种植性转移。
肿瘤的生长速度
因肿瘤类型和个体差异而异,一般 恶性肿瘤生长较快。
肿瘤对机体的影响
01
02
03
04
局部压迫和阻塞
肿瘤可引起局部组织的压迫和 阻塞症状,如疼痛、肿胀、呼
吸困难等。
继发性改变
肿瘤可引起周围组织的继发性 改变,如炎症、坏死、出血等
腺体细胞)和间质细胞(巨噬细胞、血管内皮细胞、成纤维细胞)的增生。
慢性炎症
慢性炎症的类型
一般可根据炎症的基本病变性质进行分类, 如变质性炎、渗出性炎和增生性炎。
慢性炎症的病理变化
包括局部组织的变质、渗出和增生。在慢性 炎症中,增生的表现往往更为突出。此外, 慢性炎症还可出现肉芽肿的形成,这是一种 特殊类型的增生性炎,以肉芽肿形成为其特 点。
稳定细胞再生
如肝、胰、涎腺、内分泌腺、汗腺、皮脂腺和肾小管的上 皮细胞等,在生理情况下增殖现象并不明显,但当受到损 伤刺激时,可表现出较强的再生能力。
永久性细胞再生
如神经细胞、骨骼肌细胞和心肌细胞,在生理情况下增殖 现象并不明显,但当受到损伤刺激时,通常不能再生。
纤维性修复
肉芽组织
由新生薄壁的毛细血管以及增生的成纤维细胞构成,并伴有 炎性细胞浸润,肉眼表现为鲜红色,颗粒状,柔软湿润,形 似鲜嫩的肉芽故而得名。
栓塞
01
02
03
血栓栓塞
血栓脱落随血流运行,阻 塞远端血管的过程。
脂肪栓塞
长骨骨折、脂肪组织挫伤 等情况下,脂肪细胞破裂 并释放脂滴,进入血液循 环形成脂肪栓塞。
气体栓塞
大量空气迅速进入血液循 环或溶解于血液内的气体 迅速游离形成气泡,阻塞 心血管的过程。

病理学教案设计模板

病理学教案设计模板

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病理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技能。

2.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增强学生对病理学知识的兴趣,提高学习效果。

教学对象:医学专业学生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资源:1. 教材:病理学2. PPT课件3. 实验器材:显微镜、切片、病理标本等4. 多媒体设备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复习上节课内容,回顾病理学的基本概念。

2. 引导学生思考病理学在医学中的重要性。

二、新课讲解1. 病理学的基本概念- 病理学定义- 病理学研究内容- 病理学在医学中的地位2. 病理学的基本原理- 病变的发生、发展规律- 病变的基本类型- 病变的临床表现3. 病理学的基本技能- 病理切片的制作- 病理切片的观察方法- 病理标本的采集和处理三、案例分析1. 选择典型病例,分析病理学在诊断、治疗和预防中的重要作用。

2. 引导学生讨论病理学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

四、实验操作1. 观察病理切片,了解病变的组织学特征。

2. 分析病理标本,掌握病理学的基本技能。

五、课堂小结1. 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病理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技能。

2. 提出课后思考题,引导学生进一步学习。

六、作业布置1. 阅读教材相关章节,掌握病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 完成课后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教学评价:1. 学生对病理学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

2. 学生在案例分析、实验操作中的表现。

3. 学生对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

教学反思:1. 教学过程中是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2. 教学方法是否适合学生的认知水平?3. 如何提高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病理教案模板范文

病理教案模板范文

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使学生掌握病理学的基本概念、研究方法和内容,了解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运用病理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病理学的兴趣,树立正确的医学伦理观念。

二、教学内容1. 病理学概述1.1 病理学的定义、研究方法和内容1.2 病理学在医学发展中的作用2. 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2.1 疾病的发生机制2.2 疾病的发展过程2.3 疾病的转归3. 常见疾病病理学特点3.1 心血管系统疾病3.2 呼吸系统疾病3.3 消化系统疾病3.4 泌尿系统疾病3.5 神经系统疾病3.6 内分泌系统疾病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1 结合实际案例,引出病理学的概念和研究意义。

1.2 提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和任务。

2. 讲授新课2.1 病理学概述2.1.1 讲解病理学的定义、研究方法和内容。

2.1.2 举例说明病理学在医学发展中的作用。

2.2 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2.2.1 讲解疾病的发生机制,如遗传、环境、免疫等。

2.2.2 讲解疾病的发展过程,如潜伏期、急性期、慢性期等。

2.2.3 讲解疾病的转归,如治愈、好转、恶化等。

2.3 常见疾病病理学特点2.3.1 分别讲解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系统、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等常见疾病的病理学特点。

3. 案例分析3.1 提供实际病例,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和讨论。

3.2 总结分析结果,加深学生对病理学知识的理解。

4. 课堂小结4.1 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4.2 强调病理学在临床医学中的重要性。

5. 课后作业5.1 完成课后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5.2 查阅相关资料,了解病理学在临床医学中的应用。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态度、参与程度和发言情况。

2.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对病理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3. 案例分析:评价学生在案例分析中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病理学教案

病理学教案

病理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病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内容;2.掌握病理学的基本方法和技术;3.熟悉常见疾病的病理变化和病理诊断方法;4.培养学生的病理思维和分析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病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内容(1)病理学的定义病理学是研究疾病的本质、发生机制、病理变化及其诊断、治疗和预防的一门基础医学科学。

(2)病理学的研究内容病理学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疾病的本质和发生机制;•病理变化的形态学和生理学特征;•病理诊断和鉴别诊断;•病理治疗和预防。

2. 病理学的基本方法和技术(1)病理学的基本方法病理学的基本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病理解剖学:通过对死亡患者进行解剖,研究疾病的病理变化和发生机制;•细胞学和组织学:通过对活体组织和细胞的研究,了解疾病的病理变化和发生机制;•免疫学:通过检测血清中的抗体或细胞表面的抗原,诊断疾病和评估治疗效果;•分子生物学:通过研究基因、蛋白质和细胞信号通路等,了解疾病的分子机制和治疗靶点。

(2)病理学的基本技术病理学的基本技术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组织取材和处理技术:包括组织切片、染色和显微镜观察等;•免疫组化技术:通过特异性抗体的染色反应,检测组织中的蛋白质表达情况;•分子生物学技术:包括PCR、Western blot、原位杂交等,用于检测基因、蛋白质和RNA等分子的表达和变化。

3. 常见疾病的病理变化和病理诊断方法(1)肿瘤的病理变化和病理诊断方法肿瘤是指细胞或组织的异常增生和分化,常见的肿瘤包括恶性肿瘤和良性肿瘤。

肿瘤的病理变化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细胞形态学特征:包括细胞核的大小、形态、染色质分布和核仁的数量和大小等;•组织学特征:包括肿瘤的组织结构、细胞排列方式和细胞间质的情况等;•免疫组化特征:包括肿瘤细胞表面和胞浆内的蛋白质表达情况。

肿瘤的病理诊断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组织学检查:通过组织切片和染色,观察肿瘤的形态学特征和组织学特征;•免疫组化检查:通过特异性抗体的染色反应,检测肿瘤细胞的蛋白质表达情况;•分子生物学检查:通过PCR、FISH等技术,检测肿瘤相关基因的表达和突变情况。

(完整word版)病理学实验教案(1)

(完整word版)病理学实验教案(1)

实验1 第2章细胞和组织的适应、损伤与修复目的要求:1、掌握细胞与组织适应、变性的常见类型及形态变化。

2、掌握坏死的形态变化及其后果。

3、掌握肉芽组织的镜下形态。

大体标本目录:1、心脏褐色萎缩2、脑萎缩3、肾萎缩(肾盂积水)4、心肌肥大5、脂肪肝6、脾凝固性坏死(梗死)7、肾结核干酪样坏死8、脑液化性坏死9、足干性坏疽10、脾被膜玻璃样变病理切片目录:1、肝细胞水肿(气球样变)2、肾近曲小管上皮细胞水肿3、肝细胞脂肪变性4、细动脉玻璃样变5、脾被膜玻璃样变6、肉芽组织大体标本观察要点:1.心脏褐色萎缩:心脏体积变小(正常心脏大小相当于本人的右拳),心外膜微皱似增厚,冠状动脉弯曲呈蛇行状。

心肌切面呈棕褐色,左心壁稍薄。

2.脑萎缩:大脑标本(蛛网膜及软脑膜已被剥除),两半球对称,脑回变窄,脑沟变深、变宽,尤以额叶为明显。

本例脑萎缩系脑动脉硬化所致。

3.肾萎缩(肾盂积水) :肾脏体积增大,切面见肾盂及肾盏明显扩张,肾实质萎缩变薄,皮髓质分界不清,多数标本可见肾盂出口处(或输尿管内)有结石嵌顿。

试根据标本分析肾皮质属哪种萎缩?其发生机理如何?4.心肌肥大:心脏体积明显增大,重量增加;切面左心室壁明显增厚(正常1cm左右),乳头肌明显增粗;心腔扩大不明显(向心性)。

5.脂肪肝:标本为肝脏的冠状切面,体积略为增大或正常,边缘较钝,包膜光滑(如标本在新鲜时切制,可见因肝实质肿胀而出现的包膜外翻现象),肝组织呈黄色,有油腻感,质地均匀。

6.脾凝固性坏死(梗死):脾表面坏死区边界清楚,周边出血带为棕黄色;切面见坏死区为三角形或楔形,灰白色,质密而干燥。

其立体形状为锥体形,尖端指向脾门,底位于脾的表面。

7.肾结核干酪样坏死:肾脏体积增大;切面:肾实质呈多灶性坏死,坏死物灰白至淡黄色,质松软、脆;坏死物经输尿管排出后继发空洞形成。

8.脑液化性坏死:大脑冠状切面,内囊附近之脑组织发生大片不规则液化、坏死,状似豆渣或破絮样,质软,大部份液化脱失,仅残留疏松之絮网状结构。

《病理学》实验课教案

《病理学》实验课教案

《病理学》实验课教案一、实验课主题:观察病理学切片二、实验课目标:1. 了解病理学切片的基本制作方法和观察技巧。

2. 学会使用显微镜观察病理学切片。

3. 识别和理解常见病理学变化。

三、实验课内容:1. 病理学切片的基本制作方法。

2. 显微镜的使用方法和观察技巧。

3. 常见病理学变化的识别和理解。

四、实验课步骤:1. 介绍病理学切片的基本制作方法,包括取材、切片、染色等步骤。

2. 演示如何使用显微镜观察病理学切片,包括调焦、换倍等操作。

3. 提供病理学切片样本,让学生分组观察并识别常见病理学变化,如炎症、肿瘤等。

4. 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和分析,理解病理学变化的意义和临床应用。

五、实验课评价:1. 学生能够正确使用显微镜观察病理学切片。

2. 学生能够识别和理解常见病理学变化。

3. 学生能够参与讨论和分析,理解病理学变化的意义和临床应用。

六、实验课注意事项:1. 确保学生在观察切片时保持安静,以免影响他人。

2. 指导学生正确使用显微镜,避免损坏设备。

3. 提醒学生注意切片样本的卫生和防护,避免交叉感染。

七、实验课资源:1. 病理学切片样本。

2. 显微镜设备。

3. 相关病理学教材和参考资料。

八、实验课拓展活动:1. 组织学生参观病理学实验室,了解实验室设备和操作流程。

2. 安排学生进行病理学切片制作实践,提高学生的制作技能。

九、实验课反馈:1. 收集学生对实验课的反馈意见,了解学生的需求和改进建议。

2. 评估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对学生的学习进度进行跟踪和指导。

十、实验课总结:1. 对实验课内容进行总结和回顾,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

2. 强调病理学在医学诊断和治疗中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对病理学的兴趣和热情。

六、实验课主题:细胞凋亡与坏死的观察七、实验课目标:1. 理解细胞凋亡与坏死的定义及其在病理学中的区别。

2. 学会观察细胞凋亡与坏死的病理学特征。

3. 掌握细胞凋亡与坏死在临床疾病中的意义。

八、实验课内容:1. 细胞凋亡与坏死的定义及其在病理学中的区别。

病理学课后教案模板范文

病理学课后教案模板范文

一、课程名称:病理学二、授课班级:XX级XX班三、授课教师:XX四、授课时间:2022年X月X日五、教学目标:1. 理解病理学的基本概念、研究内容和方法;2. 掌握细胞和组织的适应、损伤及修复的基本病理过程;3. 了解常见炎症性疾病、常见肿瘤及常见心身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及其病理临床联系;4. 培养学生运用病理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六、教学内容:1. 病理学概述:病理学的内容、任务及本教材内容;2. 病理学在医学中的地位:临床应用及研究方法;3. 细胞和组织的适应、损伤及修复:常见病理过程及形态变化;4. 常见炎症性疾病、常见肿瘤及常见心身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及其病理临床联系。

七、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细胞和组织的适应、损伤及修复的基本病理过程,常见炎症性疾病、常见肿瘤及常见心身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及其病理临床联系;2. 教学难点:病理学基本概念的理解,常见疾病病理变化的分析。

八、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病理学的基本概念、研究内容和方法;2. 案例分析法:分析常见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及其病理临床联系;3. 实验教学法:通过实验观察细胞和组织的适应、损伤及修复的基本病理过程。

九、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回顾上节课内容,引入本节课主题;2. 讲解病理学基本概念、研究内容和方法;3. 分析细胞和组织的适应、损伤及修复的基本病理过程,举例说明;4. 讲解常见炎症性疾病、常见肿瘤及常见心身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及其病理临床联系;5. 课堂讨论:引导学生运用病理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6. 实验观察:通过实验观察细胞和组织的适应、损伤及修复的基本病理过程;7. 总结与回顾:对本节课内容进行总结,布置课后作业。

十、课后作业:1. 阅读教材相关章节,复习本节课所学内容;2. 查阅资料,了解常见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及其病理临床联系;3. 结合实际案例,分析病理学知识在临床中的应用。

十一、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病理学的基本概念、研究内容和方法,使学生掌握细胞和组织的适应、损伤及修复的基本病理过程,了解常见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及其病理临床联系。

病理学项目教学教案模板

病理学项目教学教案模板

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1)使学生掌握病理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技能。

(2)使学生了解常见疾病的病理变化及发病机制。

2. 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提高学生临床思维和病理诊断能力。

3. 情感目标:(1)激发学生对病理学的兴趣,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2)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职业道德。

二、教学内容1. 病理学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技能2. 常见疾病的病理变化及发病机制3. 病理诊断与鉴别诊断三、教学过程1. 导入(1)简要介绍病理学的重要性。

(2)说明本次课程的教学目标。

2. 讲授(1)病理学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技能(2)常见疾病的病理变化及发病机制(3)病理诊断与鉴别诊断3. 案例分析(1)选取典型病例,分析病理变化及发病机制。

(2)引导学生分析病例,提高临床思维和病理诊断能力。

4. 课堂讨论(1)针对病例,引导学生进行讨论,总结病理学知识。

(2)鼓励学生提出问题,解答疑惑。

5. 课后作业(1)复习本次课程内容,巩固所学知识。

(2)查阅相关资料,了解病理学发展动态。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系统讲解病理学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技能。

2. 案例分析法:通过典型病例,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 课堂讨论法:激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和病理诊断能力。

4. 作业法: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回答问题的情况。

2. 作业完成情况:评价学生对本次课程内容的掌握程度。

3. 案例分析能力:评价学生在案例分析中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4. 考试成绩:评价学生对病理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六、教学资源1. 教材:《病理学》2. 病例资料:常见疾病的病理变化及发病机制相关资料。

3. 教学课件:病理学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技能等内容。

4. 网络资源:病理学相关网站、学术期刊等。

七、教学进度安排1. 第一周:病理学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技能2. 第二周:常见疾病的病理变化及发病机制3. 第三周:病理诊断与鉴别诊断4. 第四周:案例分析、课堂讨论、课后作业注:以上教案模板仅供参考,具体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病理学课后教案模板及反思

病理学课后教案模板及反思

课程名称:病理学授课班级:XX级XX班授课教师:XX授课时间:XX年XX月XX日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掌握本次课后教学内容中的关键病理学概念和原理。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分析病理现象、提出解决方案的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病理学学习的兴趣,培养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内容1. 课程概述:简要介绍本次课后教学内容的背景和重要性。

2. 重点内容:详细讲解本次课后教学的重点病理学知识点。

3. 难点解析:针对本次课后教学中的难点进行解析和讨论。

三、教学过程1. 导入:回顾上次课的内容,引入本次课后教学的主题。

2. 讲解:详细讲解本次课后教学的重点内容,结合实例进行分析。

3. 讨论:组织学生针对难点进行讨论,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方案。

4. 总结:总结本次课后教学的主要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四、教学手段1. 多媒体课件: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果。

2. 案例分析:结合实际病例,分析病理现象,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

3.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五、课后作业1. 阅读教材相关章节,加深对病理学知识的理解。

2.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3. 查找相关资料,了解病理学领域的新进展。

六、教学反思1. 教学效果:本次课后教学是否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和学习积极性如何?2. 教学方法:教学方法是否恰当?是否有效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3. 教学内容:教学内容是否合理?是否涵盖了本次课后教学的重点和难点?4. 教学手段:教学手段是否丰富?是否有助于提高教学效果?5. 教学改进:针对本次课后教学中的不足,提出改进措施,以便在今后的教学中更好地满足学生的需求。

总结:本次课后教学在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情感教育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但在教学过程中,仍存在一些不足,如部分学生参与度不高,教学手段较为单一等。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不断优化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努力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学习体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篇病理解剖学【目的要求】了解病理学的发展史、作用。

熟悉病理学的研究任务和内容。

掌握病理学的学习和研究方法。

【讲授重点】介绍病理学在教学、科研和临床医疗上的重要作用【讲授难点】初步让学生了解病理学的一些新的研究方法和手段【教学方法】1、多媒体教学2、多举病例,诱导和激发学生对病理学的学习兴趣【知识模块】【教学结构设计流程】1、病理学的概念、任务①导引:从组胚学研究细胞和组织正常的形态结构到病理学研究细胞和组织在病变情况下的形态结构、代谢功能,引出病理学的概念。

②病理学的三大任务—即探讨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病理变化和疾病的转归和结局。

举例:以胃炎的病因、机制、病变和转归来说明。

2、病理学的内容①病理解剖学和病理生理学。

分别阐述二者的主要区别。

②病理解剖学又分为一般病理学和系统病理学。

用幻灯投视本书的章节和学时,让学生对每章要学的内容有大致的了解。

③强调总论和个论的关系。

3、病理学的地位①病理学的桥梁作用。

讲明病理学与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关系。

②病理学的诊断作用。

讲明病理学在临床诊断中的直观性、客观性和准确性。

说明病理科在医院中的地位和作用。

4、病理学的研究和学习方法①重点讲述活体组织检查和尸体剖验。

总结各自优点和缺陷。

②从肉眼观察、光学显微镜观察到电子显微镜观察的各种研究手段。

③学习病理学的指导思想。

④本学期病理学课程教与学的流程。

5、病理学的发展简史①液体病理学②器官病理学③细胞病理学④实验病理学⑤亚细胞病理学【课后练习】①病理学的三大任务②活检与尸体解剖的优点和缺陷③学好病理学的计划和方法【目的要求】1、掌握萎缩的概念、病变、分类2、熟悉肥大、增生的概念和分类、了解肥大和增生的区别与联系3、掌握化生的概念、常见的化生类型4、了解适应的概念5、掌握变性的概念、分类和各主要类型的形态学改变6、熟悉细胞的死亡和凋亡的概念,形态学特点及二者的区别7、掌握坏死的概念、分类、病变特点及结局【学时安排】理论6学时,实验2学时,录像1学时。

【讲授重点】1、萎缩的概念、形态学特点及分类2、化生的概念及分类3、变性的概念、细胞水变性、脂肪变性和玻变的形态特点4、坏死细胞核的改变、坏死的分类及病变特点5、凋亡与坏死的区别6、各种细胞的再生能力7、肉芽组织的形态特点、功能和结局【讲授难点】1、肝细胞脂肪变性的机制2、细胞凋亡的形态特点及与坏死细胞的鉴别【教学方法】1、肥大、增生、萎缩、化生简单讲授,重点放在变性和坏死两部分2、多媒体内尽量多使用图像,说明形态学特点3、启发式、提问式讲授4、讲授结束时,5分钟小结重点和难点的部分5、布置课外思考题第一讲【知识模块】【教学结构设计流程】1、细胞的适应性反应①导引:细胞受外界的刺激,自身做出不同的反应,大致可概括为3类:适应,可复性损伤,不可复性损伤。

引出本章的主要内容。

②结合幻灯片—重点讲述肥大、增生、萎缩、化生的概念、类型、病变基础。

③概括—从病变基础、代谢变化、形态改变三方面比较肥大、增生、萎缩。

2、细胞水肿①导引:由组织水肿联想到细胞水肿,明确二者之间的区别,讲明概念。

②水肿的原因、机制。

先回顾生理学物质转运的方式,说明钠、水增多的机制。

③看幻灯片,辨认正常的细胞和水肿的细胞。

分别看三种逐步加重的细胞水肿图片:颗粒变性、空泡变性、水样变性(气球样变)【课后练习】1、发育不全、退化与萎缩的比较。

2、细胞器的种类和功能。

第二讲【知识模块】【教学结构设计流程】1、脂肪变性①开始:回顾上节课内容。

重点肥大、增生、萎缩的比较,细胞水肿的机制,病理变化(逐步加重)脂肪变性:②导引:由“脂肪肝”联想到脂肪变性。

1、肝内脂肪的来源。

2、肝内脂肪的代谢途径。

来源、代谢发生障碍,由此导致脂肪堆积,得出脂肪肝发生机制。

③观看幻灯片——大体标本的外观;辨认切片中的正常的肝细胞和病变的肝细胞。

④提出问题:为什么肝细胞质内显现大小不等的空泡?⑤解答问题。

2、玻璃样变性①导引:由名称联想概念。

②难点:玻璃样变性的机制。

③重点:玻璃样变性的分类。

着重讲述各类型常见的发生部位。

3、纤维蛋白样变性①导引:由定义联想病理改变(外观)。

②详细讲解发生部位、机制③举例常见病症。

4、坏死①导引—由人体内局部常见的坏死现象提出坏死的概念。

坏死器官、坏死组织、坏死细胞。

②坏死的机制,微观过程。

③观看幻灯片—坏死的主要形态标志,核的改变④坏死的类型——凝固性坏死、液化性坏死、怀疽。

详细讲解机制、镜下观、肉眼观,幻灯片图片比较。

⑤提出问题—怎么比较凝固性坏死、液化性坏死。

5、细胞调亡①导引由病理的死亡想到生理的更新调亡。

②详细讲述发生机制、常见过程。

③幻灯片展示调亡的过程。

④提出问题:死亡与调亡的比较。

【课后练习】1、气球样变与脂肪变形的比较。

2、人体有哪些常见的调亡和坏死现象?第三讲【目的要求】1、掌握再生的概念和各种细胞的再生能力2、了解各种组织再生的过程3、掌握肉芽组织的概念、形态特点、作用和结局4、熟悉疤痕组织的形态特点、作用,了解纤维性疤痕形成的过程和机制5、掌握创伤愈合的概念,熟悉皮肤创伤愈合的基本过程和类型6、熟悉骨折愈合的过程7、了解影响创伤愈合的因素【教学方法】1、各种组织再生的过程不讲,安排课外自学2、重点、难点讲清楚,精讲3、皮肤和骨折损伤的愈合简单讲授4、启发式、提问式【知识模块】【教学结构设计流程】1、再生①导引:植物、动物的再生,在结构和功能上的修复。

②再生的类型举例说明生理性再生和病理性再生③举例说明各种不同再生能力的细胞。

不稳定细胞、稳定细胞、永久性细胞④复习各种组织上皮的类型,重点结合幻灯片讲述血管的再生过程。

2、纤维性修复①导引:日常所见的肉芽组织。

②联系血管的再生,讲述肉芽组织的形成过程。

③观看幻灯片肉芽组织图片,辨认肉芽组织的结构。

④提问:如何识别不良的肉芽组织。

3、瘢痕组织①导引:肉芽组织产生后进一步成熟,形成瘢痕组织。

②按时间顺序讲解瘢痕组织的形成过程。

③观看瘢痕组织的图片4、创伤愈合①创伤的概念。

②创伤愈合的基本过程。

③比较一期愈合和二期愈合。

④骨组织在结构和功能上的特殊性,决定了与皮肤软组织的不同。

结合幻灯片展示临时骨痂、骨性骨痂、改建骨痂的形成过程。

【课后练习】1、为什么说伤筋动骨一百天?2、现实生活中有哪些是你见到的肉芽组织?【目的要求】1、掌握淤血的概念及后果。

2、掌握血栓形成的概念、条件、形态、结局。

3、掌握栓塞的概念及类型、对机体影响。

4、掌握梗死的概念及病变特点。

5、了解出血的概念。

【学时安排】理论4学时,实验2学时,录像1学时。

【讲授重点】1、淤血的后果。

2、血栓形成的条件及血栓形态。

3、血栓的结局。

4、血栓栓塞对机体的影响。

5、梗死的病变特点。

【讲授难点】血栓形成的机理、过程及形态。

【教学方法】1、运用多媒体教学。

2、与已学过的知识联系起来,反复强化。

如血栓梗死的结局如何?血栓为异物,梗死即是坏死,机体要加以清除,与上章所学过的坏死的结局则相同,既复习了上章知识又掌握了本章内容。

3、适当讲授临床知识,提高兴趣,活跃课堂。

第一讲【知识模块】【教学结构设计流程】1、概述①导引:正常的血液循环系统。

②血液循环的正常运行取决的因素。

③血液循环障碍的种类:引出全章的内容纲要。

2、动脉性充血①导引:由运动时骨骼肌的充血、激动时面部的充血引出充血的概念。

②机制:神经体液因素的调节。

③分类:重点讲述病理性充血的种类。

④看幻灯片—充血的器官,讲解充血时的代谢变化,引出动脉性充血对机体的影响结局。

⑤提出问题:想一想中医中拔火罐、透热疗法的机理。

3、静脉性充血①导引:由受伤后局部皮肤的青紫现象引出淤血的概念,与充血相对应。

②举例说明引起静脉性充血的原因。

③观看幻灯片,总结出静脉充血的病理变化,提出紫绀的概念。

④看慢性淤血后果示意图,与充血后果相比较。

⑤观看肺淤血和肝淤血的病理图片(正常的肝肺组织和淤血的组织相比较)要求同学们在图片上找出心力衰竭细胞。

⑥提出问题:槟榔肝的形成机制。

4、血栓形成的条件和机制①导引:由心血管系统常见疾病脑血栓引出血栓形成概念,注意与血栓概念相鉴别。

②回顾生理学上的血液凝血系统和抗凝系统。

幻灯片上显示凝血系统、纤溶系统、补体系统示意图。

③观看示意图,分别得出血栓形成的条件。

重点讲述心血管内皮的损伤。

5、血栓形成的过程—重点讲述血小板的作用①血小板的沉积与凝聚②血液的凝固6、血栓的类型①结合幻灯片演示静脉血栓的形成过程。

②让学生自己总结各种血栓的组成成分。

③归纳总结四种血栓的比较。

【课后练习】1、提出问题:血栓与血凝块的比较区别。

2、血液的凝血机制.3、慢性肝淤血时,肝切面为什么会出现槟榔状花纹?第二讲【知识模块】【教学结构设计流程】1、回顾①心力衰竭细胞和槟榔肝。

②学生绘制血液循环示意图。

③回顾血栓形成的几个条件。

④解答问题:血栓与机体死亡后的血凝块的比较。

2、栓子的运行①回顾血液循环途径,②幻灯片展示栓子的运行途径。

重点突出交叉栓塞和逆行性栓塞。

③布置作业,绘制体循环和肺循环示意图。

3、栓子的类型①导引:最常见的栓塞—血液栓塞②解释肺动脉栓塞的原因及动脉栓塞栓子的来源。

③提出问题:为什么栓塞常见于肺和大脑,而肝动脉栓塞确少见。

④临床上几种常见的脂肪栓塞。

⑤气体栓塞的分类,机理及应用。

4、梗死形成的原因和条件①导引:坏死与梗死关系。

梗死是由于功血不足引起的坏死。

②任何引起血管管腔阻塞,导致局部组织缺血的原因均可引起梗死。

③提出问题:为什么动脉阻塞引起的梗死比静脉阻塞引起的梗死多见?各举几种临床病例。

5、贫血性梗死①导引:顾名思义,贫血性梗死就是缺血性梗死,主要是动脉阻塞的结果,又称为白色梗死。

②贫血性梗死常发生于那些组织和器官?为什么?③贫血性梗死的形状-与血管形状分布有关。

④梗死的形成过程,梗死灶分三部分(中央区、外围层、最外层)⑤观看幻灯片—肾梗死、脾梗死、脑梗死、心肌梗死。

分别观察梗死灶形状、颜色,分析梗死的原因。

⑥提问:脑梗死与脾肾梗死有何不同?6、出血性梗死①导引:概念,梗死区有明显的出血,又称为红色梗死。

②出血性梗死与贫血性梗死的不同,除了动脉阻塞外,还有其他条件。

③思考:符合以上条件的组织器官有哪些?④观看幻灯片(肺梗死和肠梗死)。

肉眼观和镜下观。

⑤引导学生思考肺肠梗死常见于那些临床症状,能有哪些临床后果。

【课后练习】①羊水栓塞的病理特征是什么?②静脉淤血、血栓形成、栓塞及梗死之间有何联系?【目的要求】1、掌握炎症的定义、原因和基本病理变化。

2、掌握炎症的临床表现、炎症的经过和结局。

3、掌握炎症的病理学类型及其病理特点。

4、掌握肉芽肿性炎、炎性息肉、炎性假瘤的概念及病变特点。

5、熟悉急性炎症的发病机制。

6、熟悉炎症介质的类型、作用。

【学时安排】理论6学时,实验2学时,录像1学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