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献之行书间架结构92法》
王献之书法:纵横连属,牵掣奔腾!
王献之书法:纵横连属,牵掣奔腾!金刚般若经集篆三十二体明洪度帮主斯唔嗯·超:“数数,多少一流大家都是从王献之这出来的。
”在书法史上,父子书家并不是一个罕见的现象,比如王羲之父子、欧阳询父子、米芾父子、文征明父子等,但像王羲之、王献之父子这般难分轩轾的还是非常罕见的。
王献之非但可以和其父齐名,甚至一度甚嚣尘上。
王献之(344-386),字子敬,琅琊(山东临沂)人,王羲之第七子,官历建威将军、吴兴太守,征拜中书令,人称“王大令”“大令”。
王献之在琅琊王氏一门中颇有声名,为人高标自持,风流清立,属于当时的高门名士,同时也是王门书法派系的中坚人物。
王献之自幼从其父学习书法,并且劝谏其父“宜改体”去创立能够“宏逸”的书风,由此也可以看出,王献之自幼就有强烈的创新意识,这为他日后的书法创新埋下了伏笔。
稍长,他开始研究张芝的书法,并在张芝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了草书艺术的审美之维,在书艺上取得了极大的成就。
因此,后人将他与其父王羲之并称“二王”。
王献之一生钟情于书法,其书法成就也是多方面的,楷、行、草等诸体兼善,尤以草书见长,在王羲之、张芝等人的基础上,加强外拓用笔,笔势外展,字与字上下相连属,气息则隔行不断,所谓“一笔书”,从而形成了丰润妍美、散朗多姿的新风尚。
这种风尚在南朝风靡朝野,陶弘景曾与梁武帝描述了这种风靡程度——“比世皆高尚子敬书,子敬、元常继以齐名,贵斯式略,海内非惟不复知有元常,于逸少亦然”,足见王献之书法的社会影响力。
张怀瓘云:“逸少(王羲之)秉真行之要,子敬(王献之)执行草之权,父之灵和,子之神骏,皆古今之独绝也。
”《鸭头丸帖》张怀瓘对他这种“神骏”的行草书风倍为尊崇,认为这也是行草书法的范式,即个人情性超越法度之上,神采存乎笔墨之外,感性情感的抒发超乎理性思维的控制。
这也恰恰是王献之对行草书法的贡献。
由于唐太宗对王献之书法的抨击,致使王献之书法存世量受到了一定的冲击,刻帖和摹本的数量均远远不如王羲之。
王献之行书笔法(四)
THE WORLD OF CHINESE PAINTING AND CALLIGRAPHY2012年07月号 总第152期80文/杜萌若王献之行书笔法(四)技法讲坛图 图13—1 东 晋 王献之 授衣帖“感”字图 图13—2 东 晋 王羲之 频有哀祸帖“感”字图 图13—3 东 汉 西岳华山碑“迁”字图 图13—4 东 晋 王献之 奉对帖“尽”字图 图13—5 东 晋 王献之 东山帖“给”字图 图13—6 东 晋 王献之 廿九日帖“深”字图 图13—7 东 晋 王献之 思恋无往帖“塞”字图 图13—8 东 晋 王献之 授衣帖“及”字13. 隶笔王献之《授衣帖》“感”字的“戈钩”抛出了一道怪异的弧线(图13—1),它的波浪式外抛流程显然与“戈钩”的惯常内抛线路(图13—2)大相径庭。
请尝试着转动视角,从西南方向东北方尽可能平行地观察这道弧线,然后再恢复正常视角,看一下汉《西岳华山碑》“迁”字的末笔波画(图13—3),你发现了吗,二者的弧势竟然基本一致。
小王其实正是将隶书波法略作包装后以“戈钩”的方式重新推出的,复隶法之旧而反获了“陌生化”的新奇美感。
《奉对帖》的“尽”字(图13—4)显豁地以隶笔发波,制造出正常情况下行书不大可能出现的悠然横摆的美妙动势。
“小王”化用隶笔的更常用的方式是在捺画中注入“波”的因子(图13—5至图13—8),若不经意间,一种“野渡无人舟自横”的“味外之味”随波荡漾开来,萧散简远,妙在笔画之外。
14. 扫尾相传汉末蔡邕见役人以扫帚作字而创“飞白书”之体,唐太宗《晋祠铭》题额作为传世极罕的正宗“飞白书”,可让人直观到使笔如扫帚的“硬笔书”意味(图14—1)。
“小王”行书中偶掺“飞白书”笔法,异趣于是生焉。
《东山帖》中的末笔反捺,就多以“飞白书”的“扫尾”之势为之,两个“更”字(图14—2、图14—3)的“扫尾”,一为正格的疾扫,首末皆尖而腰腹丰圆,形如枣核,锋势尽发于外,一为变调的徐扫,头尾皆没于身,形如枯木,锋势收藏于内,“使”“乏”二字(图14—4、图14—5)的“扫尾”亦一疾一徐。
黄自元楷书间架结构九十二法原文及注释
黄自元楷书间架结构九十二法原文及注释黄自元(1837-1916)清末书法家,实业家。
字敬舆,号澹叟,安化龙塘人。
清同治六年(1867)举于乡,次年殿试列第二(榜眼),授翰林院编修。
曾任顺天乡试同考官和江南乡试副考官。
郑沅于《敬舆公七十寿序》中曾说:“典试江南,被议镌级。
或云可以入资捐复,而卒不为。
终被朝廷昭雪,起用检讨。
”光绪年间,黄历任河南道、陕西道监察御史,简放甘肃宁夏知府。
在任期间,常跨马出巡,考察河工,征求民隐;进而精修暗洞,以泄黄河之卤,宁夏人至今利之。
至中年,因丁忧回籍,不复出仕。
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后,清廷起用湘军。
黄被调北上,随军参战,后定居长沙,先后主讲湘水校经堂及成德书院。
湖南新政时期,支持巡府陈宝箴兴办近代工矿业,联合王先谦等自筹资金在长沙创办了湘省第一家商办机械工业企业__湖南宝善成机器制造公司。
黄自元一生勤于书法,博采颜、柳、欧各家之长,自成“黄”体,曾为同治帝生母录写神道碑,被誉为“字圣”。
所书柳公权《玄秘塔帖》、欧阳询《九成宫帖》,由长沙墨香簃书画店刻版印字帖之先河。
著有《间架结构九十二法》,已收入《中国书法大辞典》。
新中国成立后,湖南美术出版社重印黄自元《临九成官》、《间架结构九十二法》两种,为学书者所珍爱。
于民国七年(1918)在长沙病逝。
(1)上面是宝盖的字,其余笔画应帽于其下。
如:宇、宙、定(2)下面有底托状的字,其余笔画应托于其上。
如:至、孟、圣(3)以左半部为主的字,左边要高,右边要低。
如:部、幼、即(4)以右半部为主的字,右边要长,左边要短。
如:绩、议、读(5)有横担的字,中横应该写得长些;如:喜、吾、安(6)有竖笔贯中的字,中竖应正直不歪。
如:甲、平、干、午(7)勾拿笔不应弯曲、短小。
如:葡、萄、蜀、葛(8)勾衄笔不应直长。
如:句、匀、勿(9)横短撇长;如:左、在、尤、龙(10)横长撇短;如:右、有、灰(11)横画短竖画长的字,撇捺应延伸。
如:木、本、朱(12)横画长竖画短的字,撇捺应缩短。
黄自元楷书《间架结构92法》注解
黄自元楷书《间架结构92法》注解黄自元楷书《间架结构92法》赵孟頫:笔画千古不宜,结构因时而变。
结构虽能调整,但万变不离其宗,贵在避让,搭配,舒展,缩进。
避让乘君子之本,搭配承阴阳之合,舒展成优雅之式,缩进呈谦谦之道正文昔人论间架以有中画之字为式,论结构以无中画之字为式,兹比而合之不复区别。
直画:竖画画:横画竖戈:戈钩横戈:心钩俯钩:横钩仰钩:浮鹅钩或者伸钩屈钩:小竖提中画:中间的横画(这里的横画指连接左右,或是区分上下的笔画)中画之字也就是指上下结构的字(这里也包括独体字),无中画之字:这里指的就是左右结构的字。
结构:组成整体的每个部分(如“加”是由“力”和“口”组成的,那么“力”就是“加”结构,反之“口”也一样)间架:对结构之间的位置,角度,避让,松紧,高低等的合理安排,(“加”的间架就是处理“力”和“口”之间的关系)这句话的意思:之前的书家在衡量字体的间架结构安排和布局时,主要是以上下结构(独体字)和左右结构为规则的,这个规则和所以的字体的间架结构安排是一样的。
1,天覆者凡画皆冒于其下例字:宇宙定类似宝盖头这样的字,所有的笔画都要盖在宝盖头下面。
当然也不一定非是宝盖头不可,比如秃宝盖也是。
也不一定所有的笔画都要盖在下面,也可以露出了一点,但是所露出了的笔画大部分还是盖与其下。
2,地载者有画皆托于其上例字:至聖孟类似字底部有笔画或者结构把上部分的笔画全部托起来。
2,让左者左昂右低例字:敕部幼让左者,左高右低,这里的高低是相对应的。
4,让右者右伸左缩例字:读议让右者,右边要舒展高昂,左边相反5,横担者中画宜长例字:喜吾类似横画在字体的中间,也叫让横6,直卓者中竖宜正例字:平干直:竖画;类似中间带竖画的字,中竖要直7,勾拏法其身不宜曲短例字:葛蜀拏:同拿,钩拏法指的是横折钩的角度不宜过小,而且折过钩的竖钩不宜弯曲短小。
8,勾衂法其势不可直长例字:分勿衄:同女。
钩衄法指的是横折钩的角度不宜过大,而且折过钩的竖钩不宜直而长。
王羲之行书结构92法
王羲之行书结构九十二法(打印版)左图:第一法:横不论长短,形斜为佳。
第二法:竖长竖短,出锋回锋挑锋尽态。
第三法:多钩者,或挑或驻或隐或一带而下。
右图:第四法:纵撇之法,或伸或收或回钩第五法:宝盖之钩,如鸟之视胸乃妙。
第六法:左撇右捺,捺宜让撇。
左图:第七法:纵腕之法,末端或回钩或伸钩。
第八法:撇重者,收放自如(注意:双人撇的简化写法)。
第九法:盖下之法,撇捺伸展宜均匀。
右图:第十法:三撇法,或断或连。
第十一法:四点法,或为一横或为波横。
第十二法:多捺者,须有伸有缩。
左图:第十三法:回钩之法,钩宜下带。
第十四法:纵戈之字,戈身或直或弯,戈钩或挑或驻。
第十五法:平钩之法,顺笔而写,简便易学。
右图:第二十五法:两段合成,宜注意中间连接处协调过渡。
第二十六法:两平者,应左右均匀,忌占位不一。
第二十七法:右占者,右不妨独半。
左图:第二十八法:左占者,左无嫌偏大。
第二十九法:上占地者,宜听其上宽。
第三十法:下占地者,应任其下阔。
右图:第三十一法:中横支撑的字,横宜长。
第三十二法:中竖为主干的字,竖要劲直。
第三十三法:右边笔画少,宜与左旁下部取齐。
左图:第三十四法:左偏旁笔画少,宜与右部上方平肩。
第三十五法:上中下三联者,上下有伸有缩,中宜停放恰当。
第三十六法:左中右三合者,中部宜正,左右宜呼应。
右图:第三十七法:横重者,长短错落以防呆板。
第三十八法:多竖者,竹节上下变化多端。
第三十九法:走之,捺为平出。
左图:第四十法:形小者,小而不拘泥。
第四十一法:形斜者,体斜心正。
第四十二法:形扁者,间距稍长不显矮。
右图:第四十三法:形长者,其形勿短。
第四十四法:形单者,笔画虽少结体自如,小中见大。
第四十五法:繁而复者,疏密有致忌纷纭。
左图:第四十六法:形大之字,大而不松,形展尽态。
第四十七法:笔画错综者,迎让穿插得当有序。
第四十八法:分同宽者,远近适度。
右图:第四十九法:分间窄者,聚合分明。
第五十法:左右相迎,避让互揖。
中国东晋时期书法大师王献之五十幅传世经典书法作品赏析
中国东晋时期书法大师王献之五十幅传世经典书法作品赏析东晋时期书法大师王献之五十幅传世经典书法作品赏析琴棋书画,古代被称作文房四艺,是文人墨客颇为称许的娱乐活动,古人认为,抚琴、弈棋、写字、作画,或者只是听琴、观棋、赏字、阅画,领会诗情画意,能赏心悦目,陶冶情操,有益于健康和长寿。
东晋王献之书法中出现的那些生活用品、山川河流,真实地反映了当时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科技水平,结合字画年代背景的记载,赏字更是别有一番趣味。
——题记东晋是中国书法史的第一个辉煌时代。
汉代造纸术技术的普及为书写提供了可行的物质基础,汉魏末年中国书体完成了从隶书到楷书的转变,东晋时代,便于流畅书写的楷体、行书得到大力推广,书体已完全成熟,书法进入高速发展阶段,书法作品成果丰硕,书法家群体各呈风采。
东晋各种艺术门类中,书法方面取得的成就可以说最为瞩目。
在这名家云集的书法盛世,以琅琊王氏家族为首的书法成就又可谓其巅峰的代表。
琅琊王氏的书法作品以王羲之的《兰亭序》为最,可惜不止《兰亭序》真迹未能流传下来,传世的其他王氏作品也多为双钩摹本。
下面我们一起分享中国古代著名书法大师王献之书法作品。
王献之(公元344年-386年),字子敬,小名官奴,琅琊临沂(今山东省临沂市)人。
东晋官员、书法家、画家、诗人,右军将军王羲之第七子、晋简文帝司马昱女婿、晋安帝司马德宗的岳父。
王献之少负盛名,才华过人。
得到宰相谢安赏识,历任本州主簿、秘书郎、司徒左长史、吴兴太守,累迁中书令等职,与族弟王珉区分,人称“大令”。
他先后迎娶郗道茂及新安公主司马道福为妻,嫁女于太子司马德宗(晋安帝)。
太元十一年(386年),病逝,时年四十三岁 [1] 。
安帝时获赠侍中、特进、光禄大夫、太宰,谥号为“宪”。
王献之精习书法,以行书及草书闻名,在楷书和隶书上有深厚功底。
在书法史上与王羲之并称“二王”,有“小圣”之称。
又与张芝、钟繇、王羲之并称“书中四贤”。
唐人张怀瓘《书估》评其书为“第一等”。
书法等级考试一到九级试题含答案
书法等级考试一到九级试题含答案一填空题1.___ 、____ 、_____ 、是我国独有的文书工具,被称为“文房四宝”。
(16页)2.依据笔毫的材料来分,毛笔可分为____ 笔、____ 笔和____ 笔。
(16页)3.依据笔锋长度,毛笔可分为_____ 笔、____ 笔和____ 笔。
(17页)4.墨的种类分为固体墨(墨锭)和液体墨(墨汁)两类,其中固体墨有____ 墨、____ 墨、____ 墨和____ 墨。
(17页)5.宣纸依据制作的材料可分为____ 、_____ 、______ 三类,依据渗化水的程度可分为_____ 、_____ 、_____ 三类。
(18-19页)6.书法作品的幅式中,直式包括____ 、_____ 、_____ 等形式,横式包括_____ 、_____ 、_____ 、_____ 等形式。
(35-36页)7.殷商时期的文字通称大篆,主要有_____ 和_____ 两种。
(86页)8. _____ 、_____ 、《虢季子白盘》、《大盂鼎》曾被前人成为“四大国宝”。
(87页)9. _____ 是现存最早的石刻文字,这种书体以刻石的形状得名。
(89页)10.简牍是有纸以前的墨书真迹,分_____ 和_____ 两种。
书写在丝织品上的墨迹则被称为_____ ,为当时的上层阶级所使用。
(91页)11.汉碑中,有方圆并用、曲直共存的作品,如_____ 、_____ 等,有取方笔曲势的,如_____ ,取方笔直势的,如_____ 等(92页)12. _____ 被后人奉为“楷书之祖”。
(94页)13. _____ 被后人誉为“书圣”。
(98页)14.王献之(344-386),官至中书令,人称_____ 。
其书与父齐名,并称_____ 。
(100页)15.王珣_____ 、王羲之_____ 、王献之_____ ,在清乾隆时被共列为“三希”的珍贵作品。
(101页)16.智永系王羲之七世孙,人称“ _____ ”。
书法考级知识汇总
书法考级知识汇总300题1.书法的三要素是、、(笔法、字法、章法)2.我们通常说的文房四宝指的是、、、(笔墨纸砚)3.章法包含五要素,即( )( )( )( )( ).(谋篇、幅式、正文、落款、印章)4.我国最早的古汉字是商丘中后期的和。
(甲骨文、金文)5.殷商时期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被称为(A)A 甲骨文B金文 C 石鼓文D瓦当文6.“瘦金体”的创造者是(A)A 宋徽宗B宋高宗C 唐太宗D 唐玄宗7.钟繇是著名的书法家,他生活的时代是(B)A 殷商B三国C汉代D唐代8.传世小楷名作《黄庭经》的作者是(B)A 索靖B王羲之C王献之 D 苏轼9.“初唐四家”除了虞世南、褚遂良、薛稷之外,还有一位是(B)A 智永B欧阳询 C 颜真卿D李邕10.被称为天下第二行书的是(C)A 王羲之《兰亭序》B 苏轼《黄州寒食诗帖》C 颜真卿《祭侄稿》D米芾《蜀素帖》11.祝允明、文徵明、陈淳、王宠在书法史上被称为(B)A宋四家 B 吴门四家 C 楷书四大家D元四家12.董其昌的书法风格是(B)A浑厚 B 淡雅 C 古拙 D 苍茫13.下面有一个碑不属于汉隶(C)A《张迁碑》B《乙瑛碑》C《峄山碑》D《礼器碑》14.“甲骨文”指上古及殷商时期古人刻在龟甲或兽骨上的文字。
因其所刻的内容为占卜所以称为“卜辞”,又因其所在地域为殷墟,所以称为“殷墟文字。
自1899年为王懿荣、刘鹗发现。
15.金文是指殷周时期古人铸和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
固器物以钟和鼎为多,又称作"钟鼎文"籀文“古籀”。
其主要代表作有《大盂鼎》《散氏盘》《毛公鼎》《虢季子白盘》。
16.晚期金文的三件代表作品:《虢(guó)季子白盘》《毛公鼎》《散氏盘》16.《散氏盘》、《毛公鼎》、《大盂鼎》、《虢季子白盘》并称“四大国宝”17.青铜器中铭文最多的是《毛公鼎》,铭文32行499字。
18.《散氏盘》,字迹草率字形扁平,体势欹侧,显得奇古生动,已开“草篆”之端。
王献之书法笔法特点
王献之书法笔法特点
王献之(344年-386年),字子敬,东晋时期的书法家、书
法理论家。
他是古代中国书法发展史上的重要人物之一,同时也是《兰亭序》的作者之一。
王献之的书法笔法具有独特的特点和魅力,下面将就其笔法特点进行分析。
1.大气豪放,自由随意
王献之的书法笔法最为突出的特点之一是其大气豪放、自由随意。
他擅长运用宽广有力的笔画,任意挥洒,使其作品充满了激情和张力。
他的书法中往往侧重于气韵生动、气势磅礴,笔势遒劲有力,显得非常粗犷有力。
2.气韵生动,富有美感
王献之的书法笔法从头到尾的回旋轮廓流畅,笔势明快,遒劲有力,整体上较为堂皇宏大。
笔画相互独立,却又相互呼应,错综复杂。
这使得其作品在整体上流畅、协调、动感十足。
王献之的书法又因为这种特点,使得其作品富有美感。
3.重视布局和意境的呈现
王献之的书法笔法,不只是在笔画上有独特之处,在布局和意境上也较为讲究。
他总是将墨色清晰和造型传神地结合在一起,使得字眼的意境自然,容易被人理解和接受。
总之,王献之的书法笔法在整个中国书法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
地位,他的书法特点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后来的书法发展,是后人所学习所仿效的对象。
同时,王献之的书法作品也因其字帖的优秀性而广泛传播于后世,对中国传统书法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名家】《王献之书法全集》共收录119帖
【名家】《王献之书法全集》共收录119帖[提示]点击下面蓝色标题可查阅:王献之《中秋帖》1.1版 | 已收录3篇王献之《冠军帖》1.0版 | 已收录7篇王献之《保母帖》1.0版 | 已收录6篇王献之《夏节帖》1.0版 | 已收录2篇王献之《鹅群帖》1.0版| 已收录4篇王献之《阿姨帖》1.0版 | 已收录1篇王献之《承服帖/肾气丸帖》1.0版 | 已收录2篇王献之《外甥帖》1.0版| 已收录2篇王献之《忽动帖》1.0版| 已收录2篇王献之《服油帖》1.0版 | 已收录2篇王献之《奉别帖/安和帖》1.0版| 已收录3篇王献之《江州帖》1.0版| 已收录4篇王献之《永嘉帖》1.0版| 已收录2篇王献之《诸女帖》1.0版| 已收录1篇王献之《诸舍帖》1.1版| 已收录2篇王献之《疾不退帖》1.0版| 已收录1篇王献之《相迎帖》1.1版 | 已收录1篇王献之《思恋帖》1.0版 | 已收录2篇王献之《卫军帖》1.0版 | 已收录1篇王献之《岁尽帖》1.0版 | 已收录3篇王献之《先夜帖》1.0版 | 已收录1篇王献之《黄门帖》1.0版 | 已收录1篇王献之《夏节帖》1.0版 | 已收录1篇王献之《愿馀帖》1.0版| 已收录1篇王献之《节过帖》1.0版 | 已收录1篇王献之《余杭帖》1.0版 | 已收录1篇王献之《吴兴帖》1.0版| 已收录2篇王献之《承姑帖》1.0版| 已收录1篇王献之《静息帖》1.0版| 已收录1篇王献之《姊性缠绵帖》1.0版| 已收录1篇王献之《瞻近帖》1.0版 | 已收录1篇王献之《不谓帖/鄱阳帖》1.0版| 已收录3篇王献之《奉对帖》1.0版| 已收录2篇王献之《先夜帖》1.0版 | 已收录1篇王献之《益部帖》1.0版 | 已收录2篇王献之《保母帖》1.0版 | 已收录1篇王献之《阮新妇帖》1.0版 | 已收录2篇王献之《月终帖》1.0版 |已收录1篇王献之《黄门帖》1.0版 | 已收录3篇王献之《廿九日帖》1.0版 | 已收录2篇王献之《告仲宗帖》1.0版 | 已收录1篇王献之《地黄汤帖》1.0版| 已收录2篇王献之《集会帖》1.0版| 已收录2篇王献之《天宝帖/白东帖》1.0版| 已收录1篇王献之《洛神赋十三行》1.0版| 已收录3篇王献之《敬祖帖》1.0版| 已收录5篇王献之《兰草帖》1.0版| 已收录3篇王献之《舍内帖》1.0版| 已收录5篇王献之《鸭头丸帖》1.0版 | 已收录3篇王献之《患脓帖》1.0版 | 已收录3篇王献之《东山松帖》1.0版 | 已收录1篇王献之《夏日帖》1.0版 | 已收录1篇王献之《消息帖》1.0版| 已收录1篇王献之《企迟帖》1.0版 | 已收录1篇王献之《阿姑帖》1.0版 | 已收录1篇王献之《吴兴帖》1.0版| 已收录2篇王献之《委屈帖》1.0版| 已收录1篇王献之《授衣帖》1.0版 | 已收录2篇王献之《天宝帖》1.0版 | 已收录1篇精品欣赏《中秋帖》点击查看>>王献之《中秋帖》多版本王献之《中秋帖》长卷版王献之《中秋帖》单字版《保母帖》点击查看>>王献之《保母帖》翻刻本王献之《保母帖》二版赵孟頫《保母砖跋卷》故宫藏赵孟頫《跋王献之保母帖》姜夔《跋王献之保母帖》小楷邓文原《跋王献之保母帖》小楷《鹅群帖》《鹅群帖》淳化阁帖刻本《鹅群帖》宝晋斋法帖刻本《鹅群帖》米芾临本《鹅群帖》王铎临本。
王献之行书结构
THE WORLD OF CHINESE PAINTING AND CALLIGRAPHY2012年09月号 总第153期7417.横展王羲之《何如帖》三个“白”字的框形空间:第一个长方(图17-1),第二个正方(图17-2),第三个扁方(图17-3),后者笔势横向宽度的展开直接复制了汉隶的经典造型(图17-4),相对于前两者的长方或正方空间,这种扁方的空间显然更倾向于传达宽松感和舒适感。
王献之《廿九日帖》的“白”字也是这样的(图17-5),且横展的幅度进一步扩大,笔势的松弛意味亦愈加浓郁了。
“大王”的中庸气质使得他在行书造型的纵横关系处理中极度强调平衡与谐调,运用横展时,宽度展开的同时总是伴随着纵向支撑力的反向抑制,扁方造型构成中的“扁阔”元素依旧从属于“端方”元素。
在“激进”的“小王”那里,横展就是横展,不需要纵向支撑力的隐形存在,扁方造型构成中的“扁阔”元素已经完全压倒了“端方”元素,恣意地生长、蔓延(图17-6至图17-9)。
“小王”宣布了横势的独立。
苏轼最大限度地分享了这种横势独立革命的快乐,即便他的字形被黄庭坚戏谑为“如石压蟾蜍”也在所不惜(图17-10、图17-11)。
18.纵引制造狭长造型空间—对于中庸的王羲之而言,首要之事仍是纵横关系的深度平衡与谐调,笔势纵向拉伸的同时总是伴随着横向支撑力的反向抑制,长方造型构成中的“纵引”元素依旧从属于“端方”元素。
《丧乱帖》的“再”字就是这样的(图文/杜萌若王献之行书结构技法讲坛图 图17-1 东 晋 王羲之 何如帖 “白”字图 图17-2 东 晋 王羲之 何如帖 “白”字图 图17-3 东 晋 王羲之 何如帖 “白”字图 图17-4 东 汉 乙瑛碑 “日”字图 图17-5 东 晋 王献之 廿九日帖 “白”字图 图17-6 东 晋 王献之 十二月割至帖“中”字图 图17-7 东 晋 王献之 月终帖 “尊”字图 图17-8 东 晋 王献之 吴兴帖 “等”字图 图17-9 东 晋 王献之 鹅还帖 “还”字图 图17-10 北 宋 苏 轼 前赤壁赋 “遇”字图 图17-11 北 宋 苏 轼 前赤壁赋 “喜”字. All Rights Reserved.18-1),“横冲”的力量强烈地抑制着“直撞”的力量,在相当程度上化解了狭长造型空间一般会带来的不规则感或突兀感,使得整个字形看起来很“适度”。
[新版]王献之小楷《玉版十三行》精析
[新版]王献之小楷《玉版十三行》精析王献之《玉版十三行》临习要点一、王献之和《十三行》王献之(344—386),字子敬,小字官奴。
历宫建武将军、吴兴太守,征拜中书令,然英年早逝,死后追赠侍中,特进光禄大夫、太宰。
后其位由族弟王珉继任,故又称王献之为“大令”,王珉为“小令”。
王献之是王羲之的第七子,年少即负盛名。
七子中,凝之、徽之、操之等均有书名,而以献之为最。
献之聪颖好学、天资高迈、才华出众。
唐张怀瓘说:“(王献之书)若风行雨散,流便于草,开张于行,章法体势之中,最为风流者也。
”相传,献之年少学书,一日,其父羲之从后抽其笔管以试其力,结果没有抽掉他的笔,羲之于是感叹说,此子以后必成大器。
的确如此,王献之通过自己不懈的追求,终于在书法史中被后人称为“小王”,与其父并称为“二王”。
历史上父子均有书名的如欧阳询与欧阳通、米芾与米友仁等,但成就与影响远不如羲、献父子。
王献之“幼学其父,次习于张,后改变制度,别创其法”(张怀瓘《书断》),进一步冲出了父辈的朴厚,逐渐迈向自然、超逸、妍美的境地,小楷《洛神赋十三行》便是其代表作。
《洛神赋十三行》(简称《十三行》)是王献之传世的小楷名作。
《洛神赋》乃三国曹植的散文名篇,王献之喜书此赋,但仅留传从“嬉”字至“飞”字共13行,计250余字。
据说,其墨迹在宋代有两本,即晋麻笺本和唐硬黄纸本。
其中唐硬黄纸本有唐代书家柳公权的题跋,至元赵孟頫则认为是唐摹本,亦有人认为是柳公权摹本。
此本初为北宋周越所得,误以为原迹摹刻,流传于世,后有南宋越州石氏掺入右军笔意的翻刻本。
《宣和书谱》载,麻笺本北宋时入内府,后二墨本均佚失而不知下落,仅存刻本传世,但因辗转翻刻较滥,已不足观矣。
南宋时,权相贾似道先觅得麻笺本9行,后又得4行,合为13行,刻于苍色石上,美其名曰“碧玉”,故该本被称为“碧玉版本”,又称《玉版十三行》。
《玉版十三行》石高29厘米,宽26厘米,明万历年间出土于贾似道丰闲堂旧址的杭州西湖葛岭,曾归陆梦鹤、翁蒿年,清康熙年间入内府。
傲然脱俗,丰神俊逸——王献之行书尺牍集
傲然脱俗,丰神俊逸——王献之行书尺牍集王献之(344 -386),字子敬,汉族,东晋琅琊临沂人,书法家、诗人,祖籍山东临沂,生于会稽(今浙江绍兴),王羲之第七子。
死时四十三岁。
以行书和草书闻名后世。
王献之幼年随父羲之学书法,兼学张芝。
书法众体皆精,尤以行草著名,敢于创新,不为其父所囿,为魏晋以来的今楷、今草作出了卓越贡献,在书法史上被誉为“小圣”,与其父并称为“二王”。
1、《廿九日帖》2、《舍内帖》3.《东山松帖》4.《新妇地黄汤帖》5.《鸭头丸帖》6.《夏日帖》7.《月终帖》 8.《天宝帖》9.《集会帖》 10.《阿姑帖》11.《阿姨帖》 12.《薄冷帖》13.《阮新妇帖》 14.《黄门帖》15.《告仲宗帖》 16、《鹅群帖》17.《中秋帖》 18.《患脓帖》19.《敬祖帖》 20.《十二月帖》21.《承服帖》 22.《授衣帖》1、《廿九日帖》王献之行楷书法《廿九日帖》为《万岁通天帖》中第六帖。
此帖用笔秀媚飘洒,风流俊美,笔意连贯而舒展,章法生动,感之意犹未尽,回味无穷。
出入右军法中,师古创新的面貌跃然纸上。
除流传的献之楷书《洛神赋》外,其书多是行草书,此帖中有些字极近楷书,尤为难能可贵。
此帖为《唐摹万岁通天帖》之一。
硬黄纸唐摹本行楷书。
纵26,37厘米横11厘米辽宁省博物馆藏。
释文:廿九日献之白。
昨遂不奉别,怅恨深。
体中复何如。
弟甚顿。
匆匆不具。
献之再拜。
2、《舍内帖》首刻于《淳化阁帖》,曾入宣和内府,《宣和书谱》有录20世纪30年代为张学良收藏,后入伪满奉天博物馆。
今已不知下落,只能由墨迹影印件睹其形迹,追怀风采。
释文:承舍内分连近豫遂就,难以喻痛济理。
献之白。
3.《东山松帖》又名《新埭帖》、《东山帖》,纸本墨迹,纵22.8CM,横22.3CM,4行,33字,故宫博物院藏。
《东山松帖》是王献之写的一通信札,为断札,有四字磨灭。
“埭”(音带)即堵水的堤。
存于清宫旧藏《法书大观》册中。
寥寥四行,格调清新隽逸,大家风范俨然。
王献之书法大全
王献之书法大全东晋王、谢、郗、庾四大家族中,最显赫的要算王氏家族了,而书法成就最卓着的也当之无愧的属于王氏一族;王氏家族书法家最多;在这个书法世家里,有父子争胜,兄弟竞较,还有夫妻比试,姻亲相学等,互相传袭,这不仅是书法史上显得极为耀眼,在世界艺术史上也是独一无二的;特别是出现了书圣王羲之和他的第七个儿子王献之,父子二人被世人并称为“二王”;王氏的骄傲在此,东晋书法的骄傲也在这里;王献之,字子敬,小字官奴,官至中书令,世称“王大令”;他的书法,兼精楷、行、草、隶各体;献之幼学于父,从小就显露出超人才华,才气勃发,咄咄逼人,献之不为其父所囿,别创新法,自成一家,令人刮目相看;可惜天妒其才,四十二岁就过早病卒;王献之的小楷书以洛神赋十三行右图为代表,用笔外拓,结体匀称严整,如大家闺秀,姿态妩媚雍容;其行书以鸭头丸帖最着;鸭头丸帖是王献之行草书作品;二行,文曰:“鸭头丸,故不佳;明当必集,当与君相见;”共十五字,系王献之给友人的便札;真迹现存于上海博物馆;全帖用墨枯润有致;姜夔续书谱·用墨说:“凡作楷,墨欲干,然不可太燥;行草则燥润相杂,以润取妍,以燥取险;”鸭头丸帖两层意思,蘸墨两次,一次一句,墨色都由润而枯,由浓而淡,墨色分明;从而展现出全帖的节奏起伏和气韵自然变化;“稿行之草”的行草是王献之独创的书体,鸭头丸帖又是他行草的代表作;王献之创“稿行之草”为其一大贡献,创草书“一笔书”为其又一大贡献,他将张芝的章草和其父王羲之的今草又向前推进一层;草书名作中秋帖就是其“一笔书”的代表作,笔势连续不断,宛如滔滔江河,一泻千里,表现出一种雄姿英发的爽爽之气,世人评价甚高,被列为清内府“三希”之二;羲献父子,在书法上各有千秋,羲以真行为显,献则以行草为能;唐代曾有过扬羲抑献的时期,其实评品书法不能以一种书体来断定孰劣孰优;王献之能在其父的笼罩之下独树一帜,仅从这一点就可以说明王献之的超迈才气;王献之兄王徽之,字子猷,官至黄门侍郎,性卓荣不羁,不修边幅,善真、草书,宣和书谱评价其“律以家法,在羲献间”,传世作品有新月帖等;南朝宋,齐,梁,陈之间,人多崇尚王献之的字;王氏后代大书法家王僧虔425-485、王志父子尤为显着;辽宁博物馆藏有父子俩的摹本,分别是万岁通天帖中的第八帖王琰帖和第十帖一日无申帖;1.洛神赋十三行王献之小楷书曹植的洛神赋,自宋代以来,仅残存中间十三行,所以一般人都简称为十三行,真迹已不复存在;洛神赋十三行墨迹在宋元时流传有两本:一为晋麻笺,在元代初期归书家赵孟頫所得,定为王献之真迹;一为唐硬黄纸,后有柳公权等人题跋,赵孟頫定为唐人摹本,后人疑即柳公权所临;这两本在宋代都曾刻石,明清两代辗转翻刻,但基本上还是出于这两个底本;现传无柳跋本的石刻,都推“碧玉版本”为最精;这是明万历时杭州西湖葛岭地下发现的一方石刻,石色深暗,被人美称为碧玉,“碧玉版本”初拓本,存字大都完好,其它石花处亦自然清晰;因其地为贾似道半闲堂旧址,所以后人认为是贾氏所刻,后归归陆梦鹤、翁嵩年;清康熙间入内府,八国联军攻占北京后,此石流入民间;1982年由北京市文物商店收购,后转藏首都博物馆;世传还有与此相同的一本,号称“白玉版本”,笔划比“碧玉版本”略枯瘦,石花剥落处有刀刻的痕迹,可知是一种翻刻本;王献之所书洛神赋十三行体势秀逸,虚和简静、灵秀流美,与文章内涵极为和谐,这件佳作被后人誉为“小楷之极则”,清杨宾铁函斋书跋认为“字之秀劲园润,行世小楷无出其右”;从此帖可以看出,王献之的楷书笔法不再带有隶意,字形也由横势变为纵势,已是完全成熟的楷书之作;字中的撇捺等笔画往往伸展得很长,但并不轻浮软弱,笔力运送到笔画末端,遒劲有力,神采飞扬;字体匀称和谐,各部分的组合中,又有细微而生动的变化,字的大小不同,字距、行距变化自然;王献之的楷书与王羲之相比有所不同:羲之的字含蓄,运用“内擫”笔法;而献之的字神采比较外露,较多地运用”外拓“笔法;他们都对后代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宋董迨广川书跋说:子敬洛神赋,字法端劲,是书家所难;偏旁自见,不相映带;分有主客,趣向严整;与王羲之黄庭经、乐毅论相比,一反遒紧缜之态,神化为劲直疏秀;洛神赋十三行北京市文物商店藏拓本洛神赋十三行无锡博物馆藏拓本释文晋中书令王献之书;......嬉;左倚采旄,右荫桂旗;壤皓腕于神浒兮,采湍濑之玄芝;余情悦其淑美兮,心振荡而不怡;无良媒以接欢兮,托微波而通辞;愿诚素之先达兮,解玉佩以要之;嗟佳人之信修,羌习礼而明诗;抗琼珶以和予兮,指潜渊而为期;执拳拳之款实兮,惧斯灵之我欺;感交甫之弃言兮,怅犹豫而狐疑;收和颜而静志兮,申礼防以自持;于是洛灵感焉,徙倚彷徨,神光离合,乍阴乍阳;竦轻躯以鹤立,若将飞飞而未翔;践椒涂之郁烈,步蘅薄而流芳;超长吟以永慕兮,声哀厉而弥长;尔乃众灵杂遢,命俦啸侣,或戏清流,或翔神渚,或采明珠,或拾翠羽;从南湘之二妃,携汉滨之游女;叹匏瓜之无匹兮,咏牵牛之独处;扬轻袿之猗靡兮,翳修袖以延伫;休迅飞......括号内为缺字或残字,方括号内为衍字2.中秋帖中秋帖草书,纸本,北京故宫博物院藏传为晋王献之书手卷,纵27cm,横;中秋帖是着名的古代书法作品,曾被清高宗弘历乾隆皇帝誉为“三希”之一,意即希世珍宝;行书3行,共22字,释文:“中秋不复不得相还爲即甚省如何然胜人何庆等大军;”无署款;中秋帖是宝晋斋法帖、十二月割帖的不完全临本,原帖在“中秋”之前还有“十二月割至不”六字;帖用竹料纸书写,这种纸东晋时尚制造不出,约到北宋时方出现;从行笔中可知,所用毛笔是柔软的无心笔,而晋朝使用的是有心硬笔,吸水性较差,笔的提、按、转折往往不能灵活自如,常出贼毫,如此帖那种丰润圆熟、线条连贯、行气贯通、潇洒飘逸的效果是写不出来的;清吴升大观录云:“此迹书法古厚,黑采气韵鲜润,但大似肥婢,虽非钩填,恐是宋人临仿;”据当代书画鉴定家研究,大多认为是宋米芾所临,故同样宝贵; 卷前引首清高宗弘历行书题“至宝”两字;前隔水乾隆御题一段;帖正文右上乾隆御题签“晋王献之中秋帖”一行;卷后有明董其昌、项元汴,清乾隆题跋,其中附乾隆帝、丁观鹏绘画各一段;卷前后及隔水钤有宋北京“宣和”内府、南宋内府,明项元汴、吴廷,清内府等监藏印;此帖曾经宋代宣和、绍兴内府,明项元汴,清内府收藏;民国时溥仪将其携出宫外,流散民间;建国前和王珣伯远帖一起被典当于香港一家外国银行;1951年底,典当期将满时,国外有人意图购获,周恩来总理闻讯,当即指示有关部门购回,入藏故宫博物院;宋内府宣和书谱、明张丑清河书画舫、清河见闻表、清河秘箧表、汪砢玉珊瑚网书跋,清顾复平生壮观、卞永誉式古堂书画汇考、吴升大观录、内府石渠宝笈·初篇等书着录;3.鸭头丸帖行草书鸭头丸帖卷绢本纵厘米横厘米上海博物馆藏释文:“鸭头丸,故不佳;明当必集,当与君相见;”此系唐代模本,行草书二行十五字,内容为王献之写给亲朋的短札;行笔流畅舒展,结体妍美质朴;笔迹转折清晰,起落分明,气脉相连,系王献之“极草纵之致”,变通古法,于神驰之际寄兴于万象、潜心于笔端的真趣流露;帖上有元虞集题记,钤有北宋"政和"、"宣和"、双龙,"政""和"、"宣""和"连珠等朱文印记,元"天历之宝"朱文印记,明"典礼纪察司印"朱文半印;帖后有北宋柳充、杜昱观款,南宋赵构高宗题赞,明王肯堂、董其昌等题跋;曾经北宋宣和内府、南宋绍兴内府,元天历内府、柯九思,明内府、吴用卿等鉴藏;宣和书谱、清河书画肪、画禅事随笔、妮古录、书画记、式古堂书画汇考等书著录,淳化阁帖、大观帖等模刻;4;廿九日帖廿九日帖此帖为之一;硬黄纸唐摹本行楷书;纵26,37厘米横11厘米辽宁省博物馆藏廿九日帖为万岁通天帖中第六帖;此帖用笔秀媚飘洒,风流俊美,笔意连贯而舒展,章法生动,感之意犹未尽,回味无穷;出入右军法中,师古创新的面貌跃然纸上;释文:“廿九日献之白;昨遂不奉别,怅恨深;体中复何如;弟甚顿;匆匆不具;献之再拜;”除流传的献之楷书洛神赋外,其书多是行草书,此帖中有些字极近楷书,尤为难能可贵;此帖双勾技术精妙,有下真迹一等之誉;世传王氏父子真迹,当推此帖为冠,为研究王氏书法艺术的珍贵资料;5;十二月割帖王献之十二月割帖清人拓本,纵25cm,横;十二月割帖墨迹曾为米芾收藏,后摹勒上石,南宋人收入宝晋斋法帖;墨迹早已失传,现仅有拓本传世;6;思恋帖王献之思恋帖图片选自淳化阁帖上海图书馆藏本王献之思恋帖拓本;5行,39字;行书;入刻淳化阁帖卷九;释文思恋,无往不至;省告,对之悲塞未知何日复得奉见;何以喻此心惟愿尽珍重理;迟此信反,复知动静;7;鄱阳帖王献之鄱阳帖选自淳化阁帖卷十肃府本王献之鄱阳帖又称鄱阳归乡帖拓本;8行,57字;行草书;入刻淳化10、大观、宝贤堂、绛帖、玉烟堂、宝晋斋;释文鄱阳归乡,承修东转有理,吾贤毕欲事,必俟胜欢慰于怀耶;吾终权宜,至承今年饥馑,仰惟年支都乏绝,不谓乖又至於此耶;吾脚尚未差,极忧也;8.不谓帖王献之不谓帖王献之不谓帖,又称鄱阳一门帖;拓本;6行,47字;行草书;入刻於淳化卷九、绛帖卷八、大观帖卷九、宝贤堂;此帖首行有“不谓”一词,故名;不谓,犹不道、不料、想不到之意;帖文大意为:想不到我家在鄱阳的一支竞困顿到如此境地,追想起来,悲哀得使我无法承受;我是坐视其灭尽,这使我悲伤到了极点;赖子高尚在此,不然的话,此函难成; 这通尺牍是向对方诉说因其家门不幸所带来的巨大悲伤;并非哀悼他人之丧亡;故用词遣句极为悲戚,而且是反复倾诉自己内心的哀恸,这样的行文方式颇类王羲之悼痛孙女夭殇的尺牍:“羲之顿首;二孙女夭殇,悼痛切心;岂意一旬之中,二孙至此,伤惋之甚,不能已己,可复如何,羲之顿首;”右军书记“鄱阳一门”,当指王献之兄王操之一门;王操之字子重,历仕晋秘书监、侍中、尚书、豫章太守;王羲之七子中,长子玄之早卒,涣之不知名,王羲之传称七子中知名者五人,乃二子凝之长平、四子肃之幼恭、五子徽之子猷、六子操之子重、七子献之子敬;五人中或任职京师,或任职东土,唯操之後外放西至豫章郡任太守;此帖称“鄱阳”非指当时之鄱阳郡,乃因东晋时鄱阳湖亦在豫章郡境内,故如此俗称;帖中有“赖子高在此”一语,子高当是献之三兄涣之的字号,文献均阙记,因其名不显的缘故;在中国古代,“子”是男子的美称或尊称,如“孔子”、“孟子”皆是;古代男子取字亦常常用“子”,王羲之为诸子取字多用“子”字;所以王涣之字“子高”的可能性极大;释文献之白:不谓鄱阳一门,艰故至此;追寻悲惋,益不自胜,奈何奈何政坐视其灭尽,使人悲熟赖子高在此,不尔,无可成;献之;9.余杭帖王献之余杭帖点击放大王献之余杭帖又称触事帖拓本;行书;六行,五十一字;入刻淳化阁帖卷九;余杭乃东晋县名,属吴兴郡治下;第二行有『州将』一语,此语亦见於王羲之尺牍中右军书记载:『奉州将去月十二日告,甚慰;』晋书、梁书、陈书、魏书、北齐书及慧皎高僧传,皆见此语;是南北朝时一通常用语;与『州将』相对者,乃『州民』,王羲之辞官归田里后,於尺牍中亦自称『州民』;世说新语尤悔篇王浑后妻条载:『王浑后妻,琅邪颜氏女;王时为徐州刺史,交礼拜讫,王将答拜,观者咸日:「王侯州将,新妇州民,恐无由答拜;」王乃止;武子以其父不答拜,不成礼,恐非夫妇,不为之拜,谓为颜妾;颜氏耻之,以其门贵,终不敢离;』州将者,即州刺史之通称;资治通鉴卷一百四十三胡三省注曰:『州刺史当方面,总兵权,故日州将;』州刺史虽称州将,但柬晋南朝时州刺史未必皆带军号,亦可通称州将;此帖又名思恋触事帖,淳化阁帖卷九亦有思恋无往帖;而宣和书谱卷第十六王献之行书目着录思恋帖,不知究竟是指哪一帖;此帖亦收刻绦帖卷八、大观帖卷九、二王帖、宝晋斋法帖、玉烟堂帖、束书堂帖、宝贤堂帖、快雪堂帖;释文献之白:思恋触事弥至;献/之既欲过余杭,州将若/比还京,必视之;来月十左/右,便当发;奉见无复日,/比告何喻,愿复尽珍重/理;献之白;10.东山松帖东山松帖,晋,王献之书,纸本,行草书,纵,横;传为米芾摹本;释文:新埭无乏,东山松更送八百;叙奴□已到,汝等慰安之,使不失所;□□□给,勿更须报;此帖无款署和题跋;鉴藏印钤南宋“绍兴”连珠印、“内府书印”,明文徵明、刘承禧、吴廷及清曹溶等印;另有两方古印文不辨;原有清乾隆内府诸印和乾隆题语,已被刮去;东山松帖是王献之写的一通信札,为断札,有四字磨灭;“埭”音带即堵水的堤;“东山松更送八百”应是一句,其意是需再植松八百棵作护堤、美化之用;此帖下笔婆娑,百态横生,萧散秀逸;宋内府宣和书谱、中兴馆阁录,明董其昌容台集,清孙承泽庚子消夏记、安岐墨缘汇观着录;刻入明吴廷馀清斋法帖、董其昌戏鸿堂法帖,清三希堂法帖;11.舍内帖王献之舍内帖,临本王献之舍内帖,首刻于淳化阁帖,曾入宣和内府,宣和书谱有录20世纪30年代为张学良收藏,后入伪满奉天博物馆;今已不知下落,只能由墨迹影印件睹其形迹,追怀风采;12.保母帖王献之保母帖转自中国硬笔书法在线王献之保母帖,清宫旧藏,流散后,本帖和部分题跋存弗利尔美术馆赵子昂、郭天锡、董其昌、徐守和等,大部分题跋存故宫博物院、赵子昂、周密、仇远、鲜于枢等;13.送梨帖王献之送梨帖,临写本草书<二行十一字;柳公权跋送梨帖释文:“今送梨三百,晚雪,殊不能佳;”王献之送梨帖曾入清内府,图版为三希堂法帖摹刻;此帖草法凝重秀健而有法度;王献之送梨帖附柳公权跋,米芾书史记载,认为是王献之的字,而宣和书谱却收在王羲之名下,今见墨迹卷中并无政、宣玺印;可知例外仍是很多的;宣和藏品,在靖康之乱以后,流散出来,多被割去玺印,以泯灭官府旧物的证据,这在前代人记载中提到的非常之多;转自启功题跋14.鹅群帖王献之鹅群帖选自淳化阁帖王献之鹅群帖传为米芾临本传为宋人米芾临本;刻入淳化阁帖15.地黄汤帖王献之新妇地黄汤帖唐人摹本纵厘米横厘米日本东京台东区书道博物馆藏王献之新妇地黄汤帖局部明文彭题跋“地黄汤”是一种中药名,这是一篇谈及此药的尺牍,与王献之鸭头丸帖同;王献之真迹未能传承至今,作为模本墨迹有数种传世,其中之一即此唐摹本地黄汤帖;全篇书风柔韧兼备,沉着轩昂,一气呵成;原珍藏于宋内府,高宗赵构题签;为淳化阁帖卷第十所收;经贾似道,明代文徵明、王宠、文彭,清代孙承泽、吴荣光、罗振玉递藏后,于明治四十四年1911十二月三日,通过文求堂归中村不折1866—1943所有;卷末有文彭、常生、成亲王、英和等六家观记题跋;吴荣光获此帖时,模刻于所辑集帖筠清馆帖;2006年春见于上海博物馆中日书法珍品展;释文新妇服地黄汤来,似减;眠食尚未佳,忧悬不去心;君等前所论事,想必及; 谢生未还,可何尔;进退不可解,吾当书问也;16.兰草帖兰草帖原迹为明吴廷收藏清时刻入快雪堂帖杨守敬学书迩言称“此帖沉着痛快,已开颜鲁公之先”;也有人认为,此帖平淡天成,而虚婉灵和,为王献之尺牍中“质量最好者”见杨震方碑帖叙录;王献之静息帖,拓本,9行,91字,行书;释文:献之:兄静息应佳,何以复小恶耶伏想比消息理,尽转胜耳;石深是可疑事;兄熹患散,辄发痈,势为积乃不易;愿复更思;献之惟赖消息,内外极生冷,而心腹中恒无他;此一事是差;但疾源不除,自不得佳;论事当随宜思之也;献之白;。
书法间架结构92法详解教学(书法间架结构要诀以及墨法)
书法间架结构92法详解教学(书法间架结构要诀以及墨法)第1法首点居正唐太宗论笔法云:“夫点要作棱角,忌圆平,贵通变,”首点者,应以龙睛凤眼之姿、高山坠石之态,安居于全字中心之上,棱角突显,飒爽精神,是为点笔技法之要诀。
第2法通变顾盼李阳冰论笔法云:“夫点不变,谓之布棋。
”一字之中,点笔当为至要,而两点以上者要顾盼通变,各有形制,应首尾意连,彼此呼应。
若平直相似,整齐划一,便不为书。
第3法点竖直对一字之中,上有点下有竖者,当思是否直对,如直对,再思点笔位置。
点竖直对,有在字之中间者,有在字之左右者。
所谓直对,是为重心垂直相对,万不可偏侧。
此法应先思后书,目测位置,手后随之。
第4法中直对正一字之中,有上下两中竖者,两竖均应垂直对正,若能对正,则字身不倒。
然两竖中有一竖须坚挺垂直,以立其势,而另一竖则略向左斜,以化其板。
对正之法,是以重心为准,如两笔僵直,神韵必失。
第5法中直偏右凡中直者,皆应垂直劲挺、管逐势行。
无论悬针垂露、有钩无钩,屈体弯身是为大忌。
右军论中直曰:“紧如春笋之抽寒谷是也。
”太宗也云:“为竖必努,贵战而雄。
”中直虽应垂直劲挺,但须稍有偏右,以化呆板,楷、行同此。
第6法底竖斜位凡竖在下方者,皆非全部居中,或偏于左,或侧于右,侧右者多,偏左者少。
不居中者,当不可强为,强为居中字身必倒。
底竖笔锋所指,必有所向,察之要精,观之务细,以全局定其位置,以字势择其形态。
第7法横笔等距横笔之间凡无点、撇、捺者,间距基本相等,其法同“竖笔等距法。
”第8法竖笔等距竖笔之间凡无点、撇、捺者,间距基本相等,楷书即是,行书亦然。
竖距虽然相等,但其宽窄当随字形而定,不可一律。
有因字势各异者,当有右倾左斜、阴阳粗细之别,或悬针,或垂露,迟速缓急,变化有致。
第9法上收下展上收而下展,下展而上收,凡上下结体之字必择其一、上收者,阴柔华丽,涵蓄谦和,以避让而留地步;下展者,阳刚豪放,行笔雄奇,以开张而壮丰满。
阴阳顿挫,妍美遒劲,错落而生奇势,对应而求壮和。
王献之书法笔法特点
王献之书法笔法特点王献之是中国南北朝时期的一位著名书法家,他的书法作品具有独特的风格和特点。
以下是关于王献之书法笔法特点的相关参考内容。
王献之是中国历史上最早提出“气韵生动”这一书法理念的人物之一。
他强调书法的气息与生命力,认为书法不应只是形式的表达,更应该有一种灵动的生命力。
因此,他在书法创作中注重气势的张扬和形态的动感,追求作品的个性化和生动性,与其他书法家形成鲜明的对比。
王献之的书法作品精于运笔,既追求笔画的刚劲有力,又注重笔画的柔和流畅。
他的笔画雄健有力,线条流畅自然,给人以挺拔大气的感觉。
奉佛题刻、碑帖铭文等方面的作品尤其突出这一特点。
他运笔灵活,笔锋刚劲有力,运用虚实相济的技法,使线条变化丰富多样。
同时,他还注重点画的处理,用点与线的结合形成韵味独特的作品。
王献之的书法作品注重墨色的鲜明对比和层次感。
墨色的运用在书法艺术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王献之善于利用墨色的深浅和轻重来表现作品的层次感和质感。
他注重对字形的衬托和阴阳对比,使字体更加立体感强烈。
同时,他对墨色的运用也非常讲究,注重用笔的轻重和疏密,以及笔画的浓淡变化,使作品具有丰富的层次和变化。
王献之的书法作品注重布局的平衡和构图的优美。
他在布局上注重整体的和谐统一,追求均衡稳重的形式美。
他的作品构图疏密有致,秩序井然,给人以稳定和谐的感觉。
他平衡地安排字形的大小和位置,使作品的整体效果更加和谐统一。
此外,王献之的书法作品还注重字形的变化和创新。
他不拘泥于传统的字形结构,善于把握书法艺术的创新性,注重发展书法的个性和风格。
他在书法创作中敢于突破传统的束缚,创造出独特的字形和书法表达方式。
总之,王献之的书法作品以气韵生动、笔法精练、墨色鲜明、布局平衡、字体创新等特点闻名于世,成为中国书法发展史上的重要人物。
他的书法作品展示了他卓越的艺术才华和对艺术追求的独特见解。
他的影响力跨越时代,对后世书法艺术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王献之行书章法
THE WORLD OF CHINESE PAINTING AND CALLIGRAPHY2012年11月号 总第154期76文/杜萌若王献之行书章法21.字际穿插怀素《自叙帖》的一个片断:“切”“理”二字相互嵌入了对方的字域空间,我们可以从几何学的视角将这一空间关系描述为一个宽三角包围着一个窄三角。
(图21—1)字际穿插是狂草书中打破单字或字组独立字域空间单元、强化字际空间戏剧冲突感的常见手段之一。
王羲之的草书以小草为主,单字或字组的独立字域空间单元极少受到破坏(图21—2、图21—3),其行书空间构成亦大致如此,《丧乱帖》“酷甚”二字交界处的轻微碰撞多半出于无意(图21—4)。
王献之的草书以大草为主,空间构成的原则介乎“大王”小草与怀素狂草之间,字际穿插的运用已见端倪(图21—5、图21—6),其行书空间构成亦大致如此。
《奉对帖》“耶俯仰”片断,“耶”字的末竖悠然地飘入了下面那个巨大的三角虚空之中(图21—7),颜真卿《刘中使帖》“军擒”二字和苏轼《黄州寒食诗帖》“中偷”二字的字际穿插原理约略近之(图21—8、图21—9)。
《天宝帖》“卒乏”二字,“卒”字末坚左向飘引甩出,置“乏”字于其尾部右角处(图21—10),颜真卿《裴将军诗》“麟台”二字的空间处理与之貌异理同(图21—11)。
黄庭坚作草于怀素狂草之字际穿插最有会心(图21—12、图21—13),其行书亦集字际穿插手法之大成,只是多少有些刻意安排的意味,终不似“小王”的字际穿插那般自然天成。
22.行间顾盼建立这样一个关于行书章法的类比想象:行书的行列是百米赛场上的跑道,每行字是百米运动员奔跑的一个个瞬间定格,跑道越狭窄,运动员之间左顾右盼、甚至互相拉扯的可能性越大,同理,行势越茂密,各行字之间产生横向互动的可能性也就越大。
《孔宙碑》是字距大于行距的汉隶章法的典型,整齐的连翩雁阵列列行行,“一”字排开(图22—1)。
在王献之《奉对帖》中,《孔宙碑》的雁阵看上去似乎解体了,有些四散纷飞的样子,然而,雁阵还是那个雁阵,形虽散而神未散,尽管每只大雁的飞行线路变得不那么规则有序,可行列间的顾盼呼应却以一种迷离错综的动态方式微妙地保持着,这是行书的雁阵,比隶书的雁阵更加多变而迷人(图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