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社会和谐家庭与法律意识

合集下载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里和谐的总结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里和谐的总结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里和谐的总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和谐可被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1. 和谐社会关系:和谐社会关系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核心概念之一。

它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和睦相处、互相尊重和合作共赢。

和谐社会关系要求人们遵守法律法规,尊重他人的权利和利益,解决矛盾和纠纷时秉持和平、公正和协商的原则。

同时,和谐社会关系还鼓励人们在社会公共事务中的参与和贡献,共同营造和谐、稳定和繁荣的社会环境。

2. 和谐家庭关系: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位,和谐家庭关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尊重家庭、关心家庭、重视家庭教育。

和谐家庭关系强调家庭成员之间的互相理解、支持和帮助,倡导家庭成员之间的平等、民主和和睦。

和谐家庭关系也鼓励家庭成员树立正确的家庭观念和家庭道德,注重培养子女的良好品德和社会责任感。

3. 和谐劳动关系:劳动是人们生活的基础,和谐劳动关系是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体现。

和谐劳动关系强调劳动者的权益保护,促进劳资双方的平等互利和谐合作。

它倡导劳动者以积极的态度和高效的工作来创造社会财富,同时要求用人单位为劳动者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和合理的福利待遇。

4. 和谐文化关系: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基因,和谐文化关系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和谐文化关系强调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倡导和谐多元的文化交流和融合。

它鼓励人们树立正确的文化价值观,倡导健康、积极向上的文化消费和生活方式,促进社会的文化繁荣和进步。

综上所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和谐包括和谐社会关系、和谐家庭关系、和谐劳动关系和和谐文化关系。

这些和谐关系的构建和维护是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举措,也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关键。

人们应当在日常生活中积极践行和谐的原则和精神,共同为构建和谐、稳定和繁荣的社会环境做出努力。

社会和谐共同营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社会和谐共同营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社会和谐共同营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社会和谐是一个国家稳定发展的基础,也是每个人所追求的美好生活。

共同营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和使命。

本文将从教育、法律、公民素质等方面探讨如何实现社会和谐,共建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一、加强教育,培养和谐公民教育是社会和谐的基石,通过教育可以培养出具有良好道德品质和积极向上的公民。

学校是培养学生的主要场所之一,可以在课堂教育中加强对道德伦理的教育,培养学生的观念意识和价值观念。

此外,学校还可以组织各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加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团队意识。

除了学校,家庭教育也是培养和谐公民的重要途径。

父母应该做到以身作则,树立良好榜样,注重培养孩子的感恩之心和社会责任意识。

同时,社会各界也应该加强对家庭教育的支持,提供相关的培训和指导,帮助家长更好地履行教育责任。

二、健全法律制度,维护社会秩序法律是社会和谐的保障,只有健全的法律制度才能维护社会秩序,遏制社会不安因素的产生。

政府应该加强法律法规的制定和修订,完善社会治理体系,提高依法治国的水平。

同时,加强法律宣传和普法教育也是非常重要的。

通过举办各种形式的宣传活动,提高公民的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让每个人都知道自己的权益和义务,并且能够依法维权。

三、加强社会服务,保障民生福祉社会和谐不仅需要政府的努力,也需要社会各界参与其中。

政府应该加大对民生的投入,提高社会保障水平,为民众提供稳定的就业、安全的生活环境和优质的公共服务。

同时,社会组织和志愿者也应该积极参与社会服务,关注弱势群体,关心社会关注的问题,为有需要的人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

四、倡导和谐互助,构建良好人际关系和谐的人际关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每个人都应该学会尊重他人,倾听别人的意见,解决冲突和分歧。

同时,也要注重家庭、邻里和社交圈的和谐,营造和气生财的良好环境。

建设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需要每个人的共同努力。

加强教育,培养和谐公民;健全法律制度,维护社会秩序;加强社会服务,保障民生福祉;倡导和谐互助,构建良好人际关系,这些都是实现社会和谐的重要路径。

构建和谐社会从构建和谐家庭做起

构建和谐社会从构建和谐家庭做起

构建和谐社会从构建和谐家庭做起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党中央新一届领导集体对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经验的科学总结,是在新形势下提高党的执政能力、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更好地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举措。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要构建和谐社会,就要构建和谐家庭,打造幸福生活。

一、构建和谐家庭的重要意义㈠、构建和谐家庭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工程社会和谐涉及社会的方方面面,包括经济政治的和谐、区域的和谐、城乡之间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人际关系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以及人自身的和谐等方面。

而人际关系的和谐是其中最重要的最基本的内容。

㈡、和谐家庭是维护社会稳定的有力保证家庭的稳定是社会稳定的前提,而近年来中国社会的家庭变得不稳定了,离婚率大大升高了。

从20世纪80年代初,到本世纪初20多年时间里,中国的离婚率在不同地区都大幅度上升。

在上海、天津等发达地区,城市市区的离婚率已经接近前苏联的水平(3:1),有的已经超美国(2:1)。

随之而来的还有如“第三者插足”、“婚外情”、“婚外恋”、“未婚同居”、“婚外性行为”等都大量出现了。

这些行为带来了许多不稳定的因素,许多不和谐的家庭夫妻吵架,引起群体性斗欧的大有人在,夫妻故意伤害甚至谋杀的也时有发生。

严重影响了社会的稳定。

这说明:要建设和谐社会首先得建设和谐家庭,这也是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条件。

㈢和谐家庭是工作顺利成功的保证和谐的家庭成员,心情开朗,生活态度积极向上,这种明快的心情投入到工作中,肯定是一种热爱工作,积极肯干,能与同事团结协作的工作态度。

而家庭不和谐不仅影响家庭的正常生活,大家整天都没有好心情,这种糟糕的心情带到工作中,要么工作丢三落四,要么与同事之间产生冲突。

长此以往,直接影响个人的工作前途,所以要想工作得更顺畅,更出色,必须先构建一个和谐的家庭。

㈣和谐家庭是孩子健康成长的港湾孩子是祖国的未来,是父母的希望,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良好的家庭环境的熏陶对孩子的成长的影响太大了。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和谐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和谐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和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核心价值观之一就是和谐。

和谐作为一种价值追求,旨在构建和谐社会、和谐家庭和和谐个人。

本文将从不同层面展开论述和谐的内涵与实践。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和重要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和价值取向。

和谐作为核心价值观之一,是推动社会进步和实现中国梦的重要理念。

在构建和谐社会的道路上,和谐扮演着关键角色。

二、和谐社会的实践与发展和谐社会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重要阶段,也是我们共同追求的目标。

实现和谐社会需要在政治、经济、文化、环境等多个领域共同努力。

政府应加强社会管理,提高公共服务水平,为人民群众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

企业应履行社会责任,充分尊重职工权益。

个人应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尊重他人权益,注重家庭和睦。

三、构建和谐家庭的重要性与实践家庭是和谐社会的基础单位,家庭的和谐直接关系到社会的和谐。

构建和谐家庭需要注重家庭教育,夫妻相互理解支持,尊重长辈和孝敬父母等。

只有构建了和谐的家庭,人们才能得到身心的和谐发展。

四、培养和谐个人的方式与意义和谐个人是和谐社会的基石,只有个体内心和谐,社会才能真正和谐。

培养和谐个人需要在思想观念和行为习惯上进行塑造。

我们应强调个人的全面发展,注重个人素质和价值观的建设。

五、和谐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和谐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现和谐社会的重要保障。

我们应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同时也需要创新和谐文化,形成与时俱进的和谐理念和价值观。

六、培育和谐社会的条件与路径实现和谐社会需要满足一定的条件和走一定的路径。

首先,我们需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注重人的全面发展和幸福感。

其次,需要加强社会管理和治理,提高社会信任。

最后,需要加强全民参与,推动社会公平和正义。

七、和谐社会的现实意义与展望和谐社会的实现将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好的生活环境和发展机会,促进社会稳定和繁荣。

谈和谐家庭与和谐社会

谈和谐家庭与和谐社会

谈和谐家庭与和谐社会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了建设和谐社会的目标,党的十七大,胡锦涛总书记指出“科学发展、社会和谐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要求”。

我们要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这就是说我们要建设的社会不仅要达到艺术上的和谐、自然上的和谐,还要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

不管是人与自然的和谐还是人与人的和谐,人都是主角。

人是社会性动物,它是以家庭为基本单位处于社会中的,因此,要构建和谐社会必须要有大量的和谐家庭作为基础,和谐家庭是和谐社会的坚实基石。

建设一个温馨和睦、和谐的家庭是社会的需要,也是每个家庭成员的共同责任。

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家庭面临着许多困惑与挑战。

离婚率攀升,失谐的家庭通过其家庭成员将不良的情绪辐射到社会,激发各种社会矛盾,大大增加社会发展的成本,延缓社会发展的速度。

近几年来,因家庭问题所引发的社会问题越来越多,影响越来越泛,家庭问题得到社会各界越来越密切的关注,如家庭中青少年道德修养有待提高,不良教育方式引发的少年离家出走,第三者插足造成离婚率的提高、单亲家庭的增多,家庭暴力,“空巢”老人家庭的出现等问题,严重地威胁着社会的有序、良性的发展。

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怎样提升家庭的凝聚力,增强婚姻的稳定性,如何经营才能获得健康与安全,获得和睦与和谐,怎样为家庭成员成长提供支持的源泉,是摆在我们面前的共同问题。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它是社会的基本单位。

家庭的基本要素包括:家庭成员、居住的房屋和一定的财富。

从相互关系上把握,包括:以爱情为基础的婚姻关系;以血缘或收养关系为基础的亲子关系;以人与物的关系为前提的互为关系。

从其功能性上来理解:家庭是人成熟、成长的摇篮;家庭是人成就事业、努力拼搏的情感港湾;家庭还是人生旅途中的温馨驿站。

孟子说过:“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意思是说修身才能齐家,齐家才能治国。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的安定和谐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的安定和谐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的安定和谐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的安定和谐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

一个健康稳定的家庭对于每个人的成长和发展至关重要,同时也对整个社会的和谐与稳定起到了重要作用。

首先,家庭是个体成长和社会化的基本单位。

家庭是一个人从幼年到成年的最早生活环境,家庭成员之间的互动和关系对个体的成长和发展有着重要影响。

在一个和谐稳定的家庭中,每个成员都能够得到情感的滋养和关爱,能够获得良好的教育和培养,这对个体的心理健康和人格形成至关重要。

而在一个不稳定不和谐的家庭中,家庭成员可能会面临暴力、争吵和冷漠等不良影响,这对个体的健康成长会产生负面影响。

其次,家庭是社会道德和价值观传承的重要渠道。

家庭是道德教育的第一课堂,家庭成员之间的相处和互助关系会对个体的价值观念产生重大影响。

在一个和谐的家庭中,家长们能够以身作则,传递良好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培养孩子们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取向。

而在一个不和谐的家庭中,家庭成员之间的争吵和冲突可能会使得孩子们形成消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因此,家庭的安定和谐对于社会的道德建设和价值观传承有着重要的意义。

此外,家庭的安定和谐也对社会的稳定起到了重要作用。

一个和谐的家庭能够提供个体所需的安全感和归属感,使得每个成员都能够在家庭中找到支持和激励。

而当每个人都能够得到满足和发展时,整个社会也将更加稳定。

相反,一个不和谐的家庭可能会产生家庭暴力、离婚等问题,进而导致社会的不稳定和冲突。

因此,建设和谐的家庭对于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虽然家庭的安定和谐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但是实现家庭的安定和谐并不容易。

家庭成员之间的沟通和互动需要时间和耐心,需要每个成员以及整个社会的支持和关注。

政府应制定相关政策,为家庭提供必要的支持和保障,同时也应加强家庭教育和婚姻咨询等服务,为家庭的安定和谐提供更多的帮助和支持。

总结起来,家庭的安定和谐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

一个健康稳定的家庭对于个体的成长和发展至关重要,同时也对整个社会的和谐与稳定产生重大影响。

构建和谐家庭,促进社会和谐

构建和谐家庭,促进社会和谐

构建和谐家庭,促进社会和谐摘要:建设和谐社会是我们的目标,而家庭是组成社会的最小单元,家庭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基础之一,建设和谐家庭对于和谐社会建设至关重要。

然而现在,家庭的和谐稳定受到了来自各方面的压力和挑战,因此,探讨和寻找构建和谐家庭的有效途经成为当前一项重要任务。

关键词:和谐家庭家庭是组成社会的最小单元,家庭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基础之一,建设和谐家庭对于和谐社会建设至关重要。

我国自古就有家国之说,所谓“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家和万事兴、家齐国安宁”等等,都说明温馨家庭、和谐家庭对于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性。

一、构建和谐家庭对构建和谐社会意义重大俗话说“家和万事兴、家齐国安宁”。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平安社会的坚固防线,也是未成年人接受教育的第一课堂。

家庭成员的素质修养、生活态度、生活方式等因素控制和主导着家庭中每个成员的情感和行为,家庭成员的喜怒哀乐,往往会影响到社会。

因此,家庭问题联结着个人和社会,创建和谐家庭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它关系到国家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关系到每个人的生命和生活质量,主要体现在:第一,作为社会规范、道德教育、文化传承、情感满足的基本载体,对社会和个人的健康成长具有直接、持久、潜移默化的影响;第二,作为养老、救助等社会保护的重要载体,与社会保障体系一起构成社会成员经济社会生活的重要安全屏障;第三,作为家庭成员的聚合体,对社会的和睦稳定、国家的安定文明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当前和谐家庭建设面临的问题和挑战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东西方文化的碰撞激荡,人们的思想空前活跃,社会意识呈现多样化的趋势,反映在家庭领域,表现为家庭成员思想意识和文化需求的多样性和复杂性,给婚姻家庭领域带来了一些前所未有的现实问题。

有的家庭出现了价值观念扭曲、道德行为失范、子女教育有误、婚姻稳定性下降、邻里关系淡漠、敬老世风日下等一系列问题,严重影响了家庭的和睦与幸福,影响了社会的文明和稳定。

创建和谐家庭,促进和谐社会经验总结6篇

创建和谐家庭,促进和谐社会经验总结6篇

创建和谐家庭,促进和谐社会经验总结6篇第1篇示例:创建和谐家庭,促进和谐社会是每个家庭成员的责任。

建设和谐的家庭环境可以培养出更加积极向上和正能量的家庭成员,从而影响整个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以下是我对创建和谐家庭,促进和谐社会的一些经验总结。

家庭成员之间要建立良好的沟通和尊重。

沟通是家庭成员之间相互了解、互相支持的桥梁,良好的沟通可以避免误会和矛盾的产生。

在沟通的基础上,彼此之间要相互尊重对方的意见和决定,尊重家庭成员的个性和权利,不断促进家庭关系的和谐。

建立良好的家庭氛围是创建和谐家庭的关键。

家庭应该是一个充满爱和温馨的地方,要注重家庭成员之间的互助和关怀,让每个家庭成员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和爱。

家庭成员之间要互相扶持和鼓励,共同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挑战。

家庭教育也是创建和谐家庭、促进和谐社会的重要环节。

父母要注重对孩子的教育和引导,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培养出积极向上的性格和品质。

父母要成为孩子的良师益友,耐心倾听他们的心声,教导他们正确的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让他们成为对社会有益的人才。

家庭成员之间要相互包容和谦和。

每个家庭成员都有自己的特点和优点,要相互包容对方的不足和缺点,不要过分苛求和挑剔。

家庭成员之间要学会宽容和谅解,不要为小事而争吵和矛盾,保持家庭的平和和谐氛围。

注重家庭成员间的共同体验和互动也是创建和谐家庭的重要手段。

家庭成员可以一起参加家庭活动和出游,增进互相之间的感情和了解,共同创造美好的回忆。

家庭成员之间要多沟通互动,共同分享快乐和忧愁,建立起紧密的亲情关系。

创建和谐家庭需要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互理解、尊重、包容和互助,通过良好的家庭环境和家庭教育,共同培养出积极向上、正能量的家庭成员。

只有这样,才能不断促进和谐的家庭关系,从而影响和促进整个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希望每个家庭都能建立和谐的家庭氛围,共同营造和谐社会的美好未来。

【字数:501】第2篇示例:创建和谐家庭,促进和谐社会一直是社会发展的重要议题。

和谐家庭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石

和谐家庭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石

和谐家庭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石【正文部分】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和谐家庭被视为基石。

一个和谐家庭不仅可以为其成员提供安全、温馨的环境,更能够对整个社会产生积极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和谐家庭的定义、构建和重要性,并提供一些建议,以帮助人们建立和维护和谐的家庭关系。

一、和谐家庭的定义和谐家庭是指家庭成员之间关系和谐、互相尊重、信任、支持和理解的家庭。

它是一个充满爱、和睦与幸福的家庭,成员之间相互尊重、体贴和包容。

和谐家庭的成员彼此关心、自治,并共同追求家庭共同利益。

二、构建和谐家庭的重要性1. 对个人的影响:和谐家庭可以提供一个温暖的家庭环境,使每个成员都得到充分的关爱和支持。

家庭成员在和谐的环境中能够更好地发展个人才能和优势,从而获得更高的满足感和成就感。

2. 对子女的影响:和谐家庭能够为子女提供稳定的成长环境,塑造积极的价值观和良好的行为准则。

这有助于培养子女的健康心理和积极的人格特征,使他们成为社会的有益成员。

3. 对社会的影响:和谐家庭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石。

和谐家庭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对社会具有示范作用,可以传递正能量和道德准则,推动社会的整体和谐与稳定。

三、构建和谐家庭的方法与建议1. 建立有效沟通:家庭成员之间的有效沟通是构建和谐家庭的关键。

成员应该尊重对方的意见和感受,倾听彼此的需求,并通过积极的沟通解决冲突和矛盾。

2. 培养家庭共识:家庭成员应该共同明确家庭的目标与价值观,并制定家庭规则。

共识的建立可以促进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互理解和支持,从而增强家庭的凝聚力。

3. 培养亲情与爱心:家庭成员应该相互关心、爱护,并用行动表达对彼此的爱意。

通过亲情的沟通和互动,可以增强家庭成员之间的亲密感和凝聚力。

4. 培养家庭价值观:家庭应该重视道德、伦理和家庭价值观的传承。

通过正确引导和榜样的力量,家庭成员可以形成积极的家庭文化,为和谐家庭的构建奠定基础。

5. 学会包容和宽容:家庭成员应该学会包容对方的缺点和错误,并给予理解和宽容。

对和谐的认识和理解

对和谐的认识和理解

对和谐的认识和理解和谐是一个广泛而抽象的概念,它涵盖了社会、家庭、个体等多个层面。

对和谐的认识和理解因人而异,但普遍而言,和谐被视为一种协调、稳定和平衡的状态。

在社会中,和谐意味着人与人之间的和睦相处,共同发展,共同繁荣。

在家庭中,和谐意味着家庭成员之间的和睦,相互关心和支持。

在个体层面,和谐意味着身心健康的状态,内外平衡的状态。

在社会层面,和谐是一个理想的状态,它反映了社会各方面的协调和平衡。

一个和谐的社会有秩序和法治,人民享有公平和正义的社会环境。

和谐社会的实现依赖于政府的治理能力,法治的有效实施以及每个公民的自律和守法意识。

唯有在这种情况下,社会才能实现共同发展和繁荣。

在家庭层面,和谐是家庭成员之间的温馨和睦相处。

和谐的家庭是一个温暖的港湾,人们在其中得到关心和支持。

在家庭中,亲情、友情和爱情是构建和谐关系的基石。

家庭成员应该相互尊重,理解和包容彼此的需求和欲望。

和谐的家庭环境对个体的成长和发展至关重要,它提供了安全感和归属感,为个体的快乐和成功奠定了基础。

在个体层面,和谐表现为身心健康和内外平衡的状态。

身体健康是和谐的基础,它包括良好的饮食、适度的运动和充足的休息。

精神健康同样重要,它包括积极的心态、合理的情绪管理和良好的人际关系。

内外平衡指的是个体内心的和谐与外部环境的协调。

个体需要找到内心的平衡,豁达和满足,同时适应和应对外部的变化和挑战。

实现和谐需要每个人的共同努力。

每个人都可以通过自觉遵守社会规范,尊重他人的权益来促进社会的和谐。

家庭成员可以通过相互关心和支持来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

个体可以通过积极的生活态度和健康的生活方式来实现内外的和谐。

总而言之,和谐被视为一种协调、稳定和平衡的状态,涵盖了社会、家庭、个体等多个层面。

和谐的认识和理解因人而异,但它都意味着和睦相处,共同发展和共同繁荣。

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努力实现和谐,为社会、家庭和个体的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

建立和谐社会的重要性与方法

建立和谐社会的重要性与方法

建立和谐社会的重要性与方法社会和谐是每个国家和社会所追求的目标,它代表了一个国家或地区整体社会成员之间关系融洽、相互尊重和合作的状态。

建立和谐社会不仅是国家发展的需要,也是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本文将探讨建立和谐社会的重要性以及实现和谐社会的方法。

一、建立和谐社会的重要性1. 社会稳定与发展:和谐社会是实现社会稳定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当社会各阶层之间互相理解、互相尊重、互相支持时,社会秩序会更加稳定,人民的创造力和生产力也会得到充分释放,从而推动社会的持续进步与发展。

2. 公民幸福感提升:和谐社会为每个公民提供了和平、安宁的生活环境。

当人们在和谐的社会环境中生活时,他们的身心健康得到保障,他们的幸福感也会随之提升。

3. 促进经济繁荣:和谐社会为经济的繁荣创造了有利条件。

和谐的社会关系鼓励人们相互合作、相互支持,促进资源的合理配置和经济的稳定发展。

这将吸引更多的投资、促进企业创新与发展,从而带动经济的繁荣。

二、实现和谐社会的方法1. 加强法制建设:建设和谐社会的基础是法治社会。

完善法律体系,加强法律宣传教育,强化法律的权威性和可执行性,从根本上保障公民的权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和法治社会的建设。

2. 增强社会公平正义:社会公平正义是建立和谐社会的关键。

通过制定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提供良好的教育医疗资源,消除贫困和不公平现象,增加社会的公平性和公正性,使每个人都能享受到社会带来的福祉。

3. 加强社会管理和服务:提高社会管理和服务水平是实现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

政府应加强社会管理,加大社会治安保障力度,维护社会秩序,确保人民安居乐业。

同时,建立健全社会服务体系,提高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满足人民对教育、医疗、养老等方面的需求。

4. 建设和谐家庭和谐邻里:家庭和邻里是社会和谐的基石。

加强家庭教育,弘扬传统美德和家庭伦理观念,培养健康的家庭关系和亲情。

促进邻里之间的互助与合作,加强邻里关系,推动社区的和谐发展。

道德与法治建设和谐家庭的基石

道德与法治建设和谐家庭的基石

道德与法治建设和谐家庭的基石在现代社会中,道德与法治被视为维护社会秩序和促进社会稳定的两个重要支柱。

家庭作为社会的基本单位,家庭内的道德修养和法治意识对于建设和谐家庭至关重要。

本文将探讨道德与法治在构建和谐家庭中扮演的关键角色,以及如何通过道德教育和法治观念的培养来促进家庭和谐发展。

一、道德建设:家庭中的良好品质道德建设是家庭和谐的基石。

家庭是孩子人生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

在家庭中,父母应该以身作则,树立良好的道德榜样,传递正确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

父母在言传身教中灌输孩子诚实守信、尊重他人、有爱心和责任感等道德品质,培养孩子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

儿童时期是孩子道德建设的关键时期,家庭要给予孩子足够的关爱、尊重和理解,引导他们正确行为的道德准则。

家庭成员之间要建立良好的沟通和互助机制,通过家庭活动和互动增进家庭成员之间的情感联结,培养孩子合作精神和社会责任感,进而形成和谐家庭的基础。

二、法治建设:家庭秩序的维护与保障法治建设是家庭和谐的保障。

法律是社会行为规范的载体,也是维护家庭秩序的法定方式。

在家庭中,法治观念的灌输和法律意识的培养对于维护家庭成员的权益和维护和谐家庭至关重要。

首先,父母要守法,遵守各项法律法规。

父母应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尊重法律的权威和约束力,积极参与社会公德建设,以身作则引导子女正确遵守法律。

父母要讲究教育的规范性和合法性,避免使用家庭暴力或其他不当手段来惩罚子女,同时树立起子女的法治观念和法律意识。

其次,家庭要加强法律知识的学习和宣传。

适龄的子女可以通过学校的法制教育来了解法律知识,而对于未成年子女和幼儿来说,父母需要以浅显易懂的方式进行家庭法律知识的普及,引导他们正确理解和遵守法律,让家庭成员都明白法律对于维护家庭和谐所具有的重要性。

三、道德与法治的有机结合:促进和谐家庭发展道德与法治的有机结合是促进和谐家庭发展的关键。

道德建设和法治建设并不是孤立的两个方面,而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

2024年构建和谐社会心得(三篇)

2024年构建和谐社会心得(三篇)

2024年构建和谐社会心得和谐社会是指社会各个方面的和谐与稳定,体现在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等各个领域的平衡发展和人民群众的安居乐业。

构建和谐社会是我们党的根本目标之一,也是我们每个公民的重要使命。

在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背景下,我认为要实现和谐社会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努力。

首先,政治文明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

政治文明是指通过合理的政治体制和运行机制,实现社会各阶层的利益平衡和公平公正的社会秩序。

政治文明的核心要素是民主和法治。

民主是指政治决策过程中各方利益得到充分尊重和发言权,包括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

法治是指社会生活和行为在法律的框架下进行,保障人民的权益和社会的稳定。

在实践中,要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完善各级人大和政府的工作机制,提高政府决策的科学性和透明度,加强党的领导,严格执行法律法规,维护社会稳定。

其次,经济繁荣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保障。

经济繁荣是指追求高质量发展,在经济增长的同时提高人民的福祉。

实现经济繁荣需要保持经济稳定、促进产业升级和创新发展。

同时,要改善收入分配结构,加大对农村和城乡低收入人群的扶贫和帮扶力度,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

要实现经济繁荣,还需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经济体制,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和品牌,推动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提供更多就业机会,不断提高人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第三,文化和谐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文化和谐是指各种文化形态之间的和谐与共存,包括民族文化的和谐发展、宗教文化的和谐共处、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等。

要实现文化和谐,需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社会文明素质建设,提高人民的文化自信和文化修养。

同时,要加强文化产业的发展,推广优秀的文化作品和艺术形式,推动文化的多元化和包容性发展,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最后,社会和谐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

社会和谐是指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与互助,包括社会信任、社区关系的和谐、家庭和睦等。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解和认识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解和认识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解和认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在新时代提出的重要目标,是当前我国实现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仅是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层面的问题,更是全社会各方力量密切合作、共同参与的事业。

下面从多个角度逐一论述。

第一,构建和谐劳动关系。

劳动者是社会生产力的创造者,他们的权益应得到充分保障和尊重。

只有建立健康、平等、公正的劳动关系,才能激发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力,从而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发展。

在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过程中,政府、工会、企业、职工代表等各方应该密切协作,共同推动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和执行,促进企业发展和职工福利的提高。

第二,构建和谐社会关系。

和谐社会关系是指个人与个人、群体与群体之间的相互关系,具有多元、富裕、平等、开放、和谐的特点。

要构建和谐社会关系,必须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人们以诚信、友爱、公平、公正、共享的道德观念和行为方式建设和谐社会。

第三,构建和谐家庭关系。

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位,家庭和谐与否直接影响到社会的和谐程度。

要构建和谐家庭关系,必须加强家庭教育,推动家庭成员之间相互尊重、相互理解、和谐共处。

同时,还要落实相关法律政策,保障妇女儿童等弱势群体的权益。

第四,构建和谐城市关系。

城市化是现代化进程的必然趋势,城市和谐关系关系着整个社会的和谐。

需要加强城市空间规划,打造人性化、绿色、包容的城市环境,提供优质的公共服务,让城市居民更加幸福安康。

第五,构建和谐国际关系。

当前,全球化和多极化的进程不断加快,国际社会各国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关系越来越密切。

我国应加强与外部世界的交流合作,促进共赢,推动和平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总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的历史使命,我们要始终不渝地坚持这一目标,用全社会的力量不断推进和谐社会建设。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内容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内容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内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重要目标和基本要求。

要实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强社会公平正义,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和幸福感。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发展经济繁荣富强经济繁荣富强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和保障。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经济发展与人民福祉的相互促进。

这就要求我们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推动经济结构升级,加快新旧动能转换,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为人民提供更丰富的物质文化生活条件。

二、社会公平正义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核心是社会公平正义。

要实现社会公平正义,就必须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推动收入分配更加合理,提高基本公共服务水平,保障人民享有平等的发展机会。

同时,要加强法治建设,维护社会秩序稳定,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确保社会治安良好,让人民安居乐业。

三、和谐劳动关系和谐劳动关系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要实现和谐劳动关系,就要加强工会组织建设,保护劳动者的权益,维护劳动关系的稳定。

同时,要加强劳动法制建设,推动劳动关系的和谐发展。

四、健康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健康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

要实现健康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就要坚持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良性循环。

同时,加强公民环境意识培养,提高环境保护意识,形成全社会关注环境保护的良好氛围。

五、和谐家庭与社会关系和谐家庭与社会关系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

要实现和谐家庭与社会关系,就要加强家庭教育,培养家庭成员间的相互关爱和互助精神,构建和谐的婚姻、亲子关系。

同时,要加强社会组织建设,推动构建和谐社会的全社会共同参与。

总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内容是多方面、全面的,需要我们在经济、社会、环境等各个领域齐头并进,共同努力,才能实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

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和谐社会

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和谐社会

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和谐社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精神支柱,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与现代社会主义价值观的结合。

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和谐社会,是我们时代的迫切需求和历史使命。

一、坚持思想道德建设思想道德建设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在全社会普遍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人们从内心深处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就能够促进社会的道德水准不断提高,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

1.家庭关系和谐和谐家庭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

我们要宣传促进婚姻家庭幸福美满的理念,鼓励夫妻之间相互尊重、信任和关爱,尽力减少家庭纠纷和离婚现象的发生,使更多的家庭成为温馨和睦的港湾。

2.树立社会公德社会公德是人与人相处的基本准则,体现了社会成员之间应有的关爱、互助和尊重。

我们要倡导讲文明、守法治理、诚实守信等社会公德,推广志愿服务、绿色生活和环保意识,营造和谐、友善的社会环境。

二、加强法治建设法治建设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保障,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法治体系的基础。

只有法治的国家才能实现和谐社会的目标,保障社会成员的权益,促进社会的公平正义。

1.强化法律教育我们要深入开展普法宣传教育,加强对青少年的法治教育,让人们了解法律、尊重法律、遵守法律。

只有增强全民的法律意识,才能在日常生活中自觉遵守法律法规,构建和谐社会的法治环境。

2.完善法律体系建设和谐社会需要健全的法律体系作为保障,我们要不断完善法律法规,加强执法机关的建设和监督,提高法律执行的效率和公正度。

只有在法治的环境下,社会各界才能依法行事,权益得到有效维护,社会秩序才能更加稳定和谐。

三、推进文化建设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体现,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保障。

只有通过文化的弘扬和传播,才能凝聚社会力量,推动社会各方面的发展。

1.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我们要积极弘扬中华传统优秀文化,传承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培育和发掘优秀的文化传统和经典作品。

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让家更美好知识点

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让家更美好知识点

首先我们要了解道德与法治这门课程的重要性,它不仅是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更是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社会观念和法律意识。

在七年级上册的课程中,道德与法治主要围绕让家更美好这一主题展开,下面我们将从几个知识点来详细介绍这一内容。

一、家庭和谐在道德与法治的教育中,家庭和谐是一个重要的主题。

学生将学习到如何在家庭中和睦相处,如何尊重长辈,如何与家人沟通交流,以及如何正确处理家庭矛盾等内容。

这些知识点的学习将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家庭观念,培养尊重和关爱家人的意识,进而使家庭更加和谐美好。

二、社会责任在道德与法治的学习中,社会责任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内容。

学生将了解到作为一个家庭成员,他们应该怎样承担自己的责任,如何关心帮助他人,如何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等。

这些知识点的学习将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使他们能够在日常生活中传递正能量,为让家更美好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三、家规家纪在让家更美好的道路上,家规家纪是不可或缺的一环。

通过道德与法治的学习,学生将学习到如何遵守家规家纪,如何做一个合格的家庭成员,如何树立正确的家庭观念等。

这些知识点的学习将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培养自律意识,使家庭更加和谐美好。

四、法律意识道德与法治的课程中,法律意识是一个重要的内容。

学生将学习到如何尊重法律,如何正确看待法律,如何遵守法律等知识点。

这些知识的学习将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法律观念,增强法治意识,使家庭更加和谐美好。

五、家风家教在让家更美好的过程中,良好的家风家教是至关重要的。

道德与法治课程将教育学生如何从小事做起,如何树立正确的家风,如何传承优良的家教等。

这些知识点的学习将有助于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树立正确的家庭观念,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使家庭更加和谐美好。

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的让家更美好的知识点涵盖了家庭和谐、社会责任、家规家纪、法律意识、家风家教等内容。

这些知识点的学习将有助于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树立正确的家庭观念,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增强社会责任感和法治意识,为让家更美好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创建和谐家庭促进和谐社会总结

创建和谐家庭促进和谐社会总结

创建和谐家庭促进和谐社会总结和谐家庭是推动社会和谐的基础和支撑。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的和谐与否直接关系到社会的和谐程度。

在现代社会,越来越多的家庭面临着各种挑战和困扰,如压力过大、沟通不畅、冲突频发等。

因此,为了促进和谐社会的建设,每个家庭都应该付出努力去创造和谐家庭。

要创造和谐家庭,首先要加强家庭成员之间的沟通。

沟通是家庭和谐的重要基础。

家庭成员之间的沟通应该是真实、积极、开放和尊重的。

家庭成员可以借助各种方式进行沟通,如面对面的交流、写信等。

家庭成员之间的互动应该是积极向上的,可以分享彼此的喜怒哀乐,增进了解和感情的交流。

通过合理的沟通,家庭成员的矛盾和问题可以得到及时化解,有助于家庭的和谐。

其次,家庭成员要保持情感上的关联。

家庭是一个温暖的港湾,家庭成员应该相互扶持、互相关心。

每个家庭成员都应该理解和支持彼此的需求和感受。

在家庭生活中,家庭成员可以通过共同的活动来增进情感上的关联,如一起做饭、一起看电影等。

除了共同的活动,家庭成员还可以多表达爱和关爱,如合适的时候给予肯定和赞扬,共同面对挑战和困难。

这样,家庭成员的情感上的关联可以更加紧密,家庭的和谐也会得到提升。

此外,家庭应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家庭是培养下一代的第一教室,家庭的价值观对孩子的成长产生重要影响。

家庭的价值观应该是积极向上、坚持正确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

家庭成员要积极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如尊重他人、诚实守信、助人为乐等。

通过家庭的良好的价值观的引导,孩子可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成为有益于社会和谐的力量。

最后,家庭成员要互相尊重和理解。

尊重和理解是家庭和谐的重要保障。

家庭成员应该尊重和欣赏彼此的个性和差异,不应该互相指责和批评。

在家庭中,需要培养宽容、包容和理解的精神,给予彼此更多的尊重和信任。

尊重和理解能够促进家庭成员之间的良好关系,增加彼此的幸福感和满足感,有利于家庭的和谐。

总之,和谐家庭的构建是促进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之一、为了创造和谐家庭,家庭成员需要加强沟通、保持情感上的关联、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互相尊重和理解。

和谐家庭的建立及其法律保障

和谐家庭的建立及其法律保障
文章 编 号 :6 1 8 2 {0 9)4 0 2 - 2 17 — 17 2 0 0 - 0 0 0 -
马克思认为 , 社会的本质就是社会关系 , 是社会关系中的 生产关系和以生产关系为中心扩展开来的其他关系 ,是各种
二、 夫妻关 系的和谐对于家庭关 系和谐 的重要性
家庭关系的理想性质应当是家庭成员相互平等与合作 , 相 形式人际关 系的总和。 社会的本质是社会关系 , 和谐社会也就 互支持与援助 , 共同承担责任 , 家庭关 系的不同状态会不同程 是要有平等和谐社会关 系的社会 。 家庭是 由婚姻 、 血缘或收养 度地出现在各种家庭中 , 促进或妨碍家庭 的稳定性 , 增强或减
Aug ,2 09 . 0
和谐家庭的建立及其法律保障
刘 明非
( 商丘职业技 术学院 , 河南 商丘 4 60 ) 70 0 摘 要: 建立和谐家庭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 在社会 的转型期 , 婚姻家庭 的观念出现了多元化的状况 。 现代的夫妻 关系, 不仅是 以情感为基础 , 而且是情感与义务的有机统一。 经济上的相对独立性 , 妻保持 自我和个性提供了基础。 为夫 构建和谐家
庭关系的重要环节不仅要完善家庭财产制度和禁止婚外性行为 , 而且要适时建立和健全离婚 的救济制度 , 从婚姻家庭法 的完善方
面对其保护。这不但有利于促进 和谐社会的构建 , 而且为经济发展创造安定 和谐的社会环境提供 了保障。
关键词 : 和谐: 夫妻关系 ; 婚姻家庭 ; / g婚救济制度 中圈分类号: 9 D 文献标识码 : A
婚率也不断攀升。
最后 , 从婚姻家庭 的社会属性和功能考察来看 , 以男女平 等、 婚姻 自由为特征的现代婚姻 , 就其社会 意义的主旨来说 , 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和谐社会和谐家庭与法律意识【摘要】和谐社会的实质是以提高公民法律意识的法治社会。

和谐社会的构建离不开和谐家庭的建设,而和谐家庭的建设又依赖家庭成员法律意识的提高,因此,无论是构建和谐社会还是促进和谐家庭都有必须要从提高人们的法律意识着手。

我们要深入开展公民普法活动,进一步增强公民的法律意识,提高公民的法律素质和运用法律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能力,从而推动全社会自觉学法、知法、守法、用法,促进和谐家庭与和谐社会的建设。

【关键词】和谐社会和谐家庭法律意识法律意识是人们关于法的各种现象的感知、情绪和意志的总和,是人们对于各种社会现象,包括生产与生活以及由此发生的各种社会交往现象,从法律的角度感觉、认知、评价并且用以支配行为方式的意识,是人们将自己置身于法律世界、法律生活和法律秩序中的自觉性。

笔者认为,无论是构建和谐社会还是促进和谐家庭都有必须要从提高人们的法律意识着手。

一、和谐社会的实质是以提高公民法律意识的法治社会所谓和谐社会,就是指构成社会的各个部分、各种要素处于一种相互协调的状态。

按照这样的标准来衡量,所谓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当是各方面利益关系得到有效的协调、社会管理体制不断创新和健全、稳定有序的社会。

具体说,就是一种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但和谐社会构建必须通过提高人们法律意识实现法治才能体现和保证,所以和谐社会的实质是以提高公民法律意识的法治社会。

首先,不和谐因素需要法治调整。

当前社会中有不和谐因素,比如腐败、权钱交易、偷税漏税、走私贩私等,都需要通过法治来规范和调整。

和谐社会首先是崇尚法治的社会,但是要在我们这个人口众多、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都很不均衡的国家,最终实现依法治国、实现社会和谐,就必须提高人们的法律意识,使人民群众正确理解法律法规和国家政策,分清合法与非法,运用法律手段,通过合法程序,依法行使权利和履行义务,通过法治渠道解决矛盾纠纷和问题等,维护和促进社会稳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其次,法治使“小人”无处藏身。

“小人”得志是造成社会不和谐的重要原因之一,而在一个“以法治国”的社会里,“法”是至高无上的,它是一切行为的准则,刚性很强,“法”是强制性的,无论是君子还是小人都要遵循“法”这个大原则,否则就要受到“法”的制裁;在法治社会里,“法”是公开的,“法”就象一面镜子,无论在明处的君子还是在暗处的小人,用“法”一照,皆暴露无遗;在法治社会里,“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无论是孤军奋斗的个人,还是拉帮结派的“兵团”,不论你是弱者还是强者,都只用一根尺子衡量;在法治社会里,裁决“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小人光琢磨人不琢磨事是要吃亏的。

[i] 第三,法治更具约束力。

法的实施与国家强制相关,且是有组织、专门化和程序化的。

和谐社会的构建正是需要这种约束力作为后盾。

没有规则的约束,人们的行为表现为随意性,就必然会造成冲突,造成不和谐。

第四,法治体现了人与社会的互动。

马克思说过,“任何一种解放都是把人的世界和人的关系还给人自己。

” 人类的历史,实际上就是不断地改变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的历史。

实现法治与民主,是人类寻求政治进步和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是迄今人类社会所能找到的最好的、最安全的社会方法。

构建和谐社会就是需要人与社会的互动。

第五,法治体现了人民的民主参与。

在当代中国,法治是民主、自由、平等、人权、理性、文明、秩序、效益与合法性的完美结合。

是一种具有特定价值基础和价值目标的法律秩序。

其根本的价值就在于将社会的强权纳入了法律的轨道。

因为法治的目标必须在广泛政治参与的情况下才能实现,法治的基本旨趣是限制专断的权力和保障个人自由。

法治社会的意义不仅在于法制的完备,更为重要的是如何保障每一个人的合法权益,每一个人如何运用法律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和谐社会不是靠少数人就能建成的,而是需要广大人民群众的民主参与才能建成。

法治正是体现了这种和谐社会建设的民主参与。

第六,和谐社会需要公民良好的守法意识的支撑。

守法就是要求一切个人和组织都应以宪法和法律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依法办事,任何行为都不能超越宪法和法律所界定的范围。

只有具备良好的守法意识,才能实现严格依法办事;只有严格依法办事,才能保证国家和各项工作皆依法进行,依法治国的理想才能成为现实,建设和谐社会才有可能。

公民具有守法意识,首要的前提是知法。

连法律为何物有什么用处都不清楚的人,即使犯了法也罔不自知,何谈守法意识。

因此,开展扎实有效的法治宣传教育,广泛普及法律知识,是增强全民法治观念,提高全社会法治化管理水平,建设和谐社会社会的一个重要途径。

而如果群众不知法懂法,也就不会或者不善于运用法律。

二、构建和谐家庭也要从提高人们的法律意识着手建设和谐社会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和谐家庭建设是构建和谐社会不可缺少的组成部份,没有千千万万稳定和谐的家庭,就不会有一个稳定和谐的社会。

可以说,家庭的和谐幸福,是衡量社会是否和谐的一个重要纬度,失去了这个纬度,社会和谐就无从谈起。

有人认为只有加强道德建设才能建设和谐家庭,而笔者则主张建设和谐家庭应以提高家庭成员的法律意识为先,因为法律是道德的底线。

很难设想,家庭成员法律意识低下而其道德却很高尚。

一个家庭成员法律意识都很低的家庭是不可能成为和谐家庭的。

家庭中有三种关系,即以爱情为基础的婚姻关系、以血缘或收养为基础的亲子关系和以人与物的关系为基础的人与物的关系。

因此,判断家庭和谐就要以这三种关系是否和谐为标准和尺度。

和谐的家庭中这三种关系能够协调发展,共同促进家庭中每一个成员的健康发展。

然而,这三种关系的和谐需要依赖家庭成员法律意识的提高。

第一,从夫妻关系和谐看。

婚姻是家庭的基础和起点。

夫妻关系是家庭中的核心关系,是家庭生活和谐的主导力量与重要支撑。

关系和谐的夫妻能够在平等与尊重的前提下,相互关爱、信任、谅解、支持和慰藉,携手共建温馨的家庭,发挥家庭的积极功能,使每一成员都享受到家庭的和谐之美。

这样的和谐之美,首先就要夫妻双方各自尊重对方的权利和履行自己的义务,法律意识不高的人不尊重配偶的权利,不让配偶有一点自己的空间,不履行夫妻间的忠实义务,甚至对配偶实施殴打、捆绑、伤害等暴力,那就不可能有和谐的夫妻关系。

如果夫妻法律意识提高了,各人都自觉地履行夫妻的义务并尊重配偶的权利,再辅之以处理夫妻关系的艺术,还愁夫妻关系不和谐?第二,从亲子关系和谐看。

父母与子女的关系是父母与子女之间的权利和义务关系,是两代人之间的联系和互动。

在和谐的家庭中,不同代的人在认识和行为上的差异可以在法律规定的权利和义务的基础上通过及时沟通得到整合,从而形成融洽的代际关系。

父母一代给予子女的是抚养、教育、经济和服务性的支持和帮助,子女给予父母的是赡养和情感慰藉。

这些在婚姻法第21至23条都有明确的规定,如果长辈和晚辈都能自觉地按照法律规定的要求去做,亲子关系就不会出现严重不和谐的现象。

第三,从人与物的关系和谐看。

家庭财富是家庭必不可少的要求,也是家庭稳定、和睦、幸福的物质幸福。

和谐的人、物关系应当是家庭成员共同劳动致富,勤俭持家,合理支配运用家庭财富,在经济上相互支持帮助,使家庭财富能更好地服务于家庭成员生存、享受和发展地需要,更好地服务于家庭的建设和发展。

人、物关系的和谐,实质就是人们的财产关系的处理得当。

家庭成员在处理财产关系时应当以法律为准绳。

只有以法律为准绳处理财产关系才能真正做到公平合理,才能达到人们期望的和谐。

三、如何培养公民的法律意识“与一切非无产阶级的法律意识不同,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法律意识,不可能自发产生,它需要外部的灌输。

” 那么,如何培养公民的法律意识呢?我们认为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强化法律意识领域的助推性健康因素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针对具体的群体具体的需要有针对性地开展法律意识启蒙运动。

借助各种媒体和生动的形式将法律的触角延伸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和层次,加快法律的社会化步伐。

以法律理念的先行带动法律行为,以法律制度的变革激活人们法律意识和行为的变革。

2、推行中心城市先行,城乡共进的法治策略由于法律意识领域在城乡有着显著的不均衡的差异,城乡二元经济体制的长期持续,市场经济的重点必然也只能落在城市,城市文明的优越使其更具备较乡村成熟的法治环境,因此城市法治要先行,尤其是中心城市更要先行。

先行实现法治的城市带动乡村法治,城镇化、工业化、产业化、市场化的“三农”发展战略将是持久的,这种边缘化了的外嵌式的乡村社会将不断消亡和转化,最终实现整体秩序的整合和升级。

3、端正在消解法律意识领域阻却性因素的心态从某种角度讲,法治也是一种法律意识的塑造工程。

我们不能再忽视这种潜在的因素,法律制度的解决并不必然导致法律意识的提升。

观念形态不改变,法治无深化之可能。

我们必须整顿法学的研究秩序和体系,变传统的法学教育为大众法学教育和终身法学教育,我们应当变抱怨和容忍的态度为建设性的态度。

我们的法治亟须减少的是破坏性的、肤浅的、浮躁浪漫、轻率而片面的臆断和行动。

4、培养和塑造公民自觉、自愿的守法精神要实现法治国家的目标,就必须把现代法治的精神———公平、民主、正义、效率等内化为公民的法律意识,从而构筑公民守法的内在基础,自觉、自愿服从法律规则,有法必依,促进社会主义法治建设。

培养公民积极的参与意识,弘扬社会正义精神。

5、高度重视和发挥社区建设的重要作用将社区建设作为把普法渗透于社会基层和家庭的重要支撑。

随着社会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社会基层民主的扩大,社区在现代社会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它不但是市民日常生活的最重要场所,同时也是政府与市民建立经常性联系和实施基层化管理的重要环节。

社区建设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城市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而现代社区建设的重要任务之一则是要努力营造良好的社区法律文化和社区法治秩序。

因此在这一方面,我们不但应着力探讨如何把普法工作渗透于社区的有效途径和方法,而且应当认真总结社区建设如何能够为提高市民法律素质提供社会化长效支撑的有益经验。

6、强化民主与法制、依法治国的法律宣传机制通过各种渠道和各种形式传播于全社会。

要经常不断地运用各种典型实例,有选择地借鉴国外有益的实例,向社会各个角落进行传播,使每个社会成员的法律意识升华于这种法治氛围之中。

[viii]高度重视和充分发挥大众传媒的特殊作用,将其作为向公众进行法律信息传递和对其予以宣传教育和引导的最为日常化、大众化和常规化的重要普法手段。

这是现代社会高度信息化发展趋势的必然要求,也是我们普法模式转变的一个重要方面。

7、不断发展和扩大基层民主自治要进一步消融国家优位理念,逐步树立起社会优位理念。

要在加强基层民主自治体制建设的同时,大力发展独立于政府及其它权力机关的社会中介组织,努力建成一个健康发展的公民社会,使公民在自治中培养民主意识和责任意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