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芪病虫害的发生特点与防治措施

合集下载

黄芪常见病虫害防治方法

黄芪常见病虫害防治方法
保持土壤湿度适中,避免 过度干燥或过度湿润,减 少病虫害的发生。
田间卫生
定期清除田间杂草、残株 ,减少病原菌和虫卵的藏 匿场所。
实施生物防治,保护和利用天敌昆虫和有益微生物
• 保护天敌昆虫:保护和招引天敌昆虫,如寄生蜂、捕食性昆虫等,控制害虫数量。 • 利用有益微生物:施用含有拮抗微生物的生物制剂,抑制病原菌的生长和繁殖。 • 推广生物农药:选用对天敌昆虫和有益微生物安全的生物农药,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 综上所述,黄芪病虫害的综合防治策略包括种植抗病抗虫品种、加强田间管理以及实施生物防治等方面。通过采取这些措
施,可以有效降低黄芪病虫害的发生和危害,保障黄芪产量和质量的安全与稳定。
04 病虫害防治的注意事项和 未来展望
使用农药的注意事项和安全防护
选择合适农药
根据黄芪病虫害的种类和严重程 度,选择合适的农药进行防治, 确保农药对目标病虫有效,并尽 量降低对环境和非目标生物的影
响。
遵循使用说明
严格按照农药的使用说明进行操 作,控制用药量、用药次数和用 药时间,避免滥用和误用农药。
化学防治:使用高效、低毒的杀虫剂进行喷雾防治,注 意轮换用药,避免抗药性产生。
黄芪红蜘蛛
黄芪红蜘蛛是黄芪上的重要害虫,对黄芪叶片造成危害 。
防治方法
生物防治:释放捕食性天敌如螨蚜蝇、草间小黑蛛等进 行控制。
描述:黄芪红蜘蛛身体红色或黄红色,喜欢在黄芪叶片 背面结网,吸食叶片汁液,导致叶片出现黄白色斑点, 严重时叶片干枯脱落。
种植抗病抗虫品种
选择良种
选择经过鉴定具有抗病抗虫性状 的黄芪良种,降低病虫害发生的 可能性。
繁殖健康种苗
采用健康的种子和繁殖材料,减 少病原菌和虫卵的携带量。

黄芪病虫害的发生特点与防治措施

黄芪病虫害的发生特点与防治措施

黄芪病虫害的发生特点与防治措施摘要:近年来,定西市黄芪种植面积的不断增加,黄芪病虫害的发生率也逐年上升,严重影响了黄芪的产量和品质,降低了当地黄芪种植户的收入。

因此,有效地防止黄芪病虫害,对提高黄芪品质、产量以及稳定黄芪市场具有重要的意义。

黄芪主要病虫害有黄芪白粉病、黄芪根腐病、豆荚螟、中国豆芫菁、黄芪种子小蜂、蝼蛄、蛴螬等。

关键词:黄芪;病虫害;发生;防治定西市为全国“道地”、优势地产中药材的主产区之一,盛产当归、黄芪、党参等各类名贵中药材300多种。

近年来,当地政府将中药材产业确定为战略主导产业,提出打造“中国药都”的战略目标,大力推进中医药产业种植、加工、流通标准化。

目前,中医药产业成为统筹城乡发展,贯通一、二、三产,带动农民增收,引领地域经济的支柱产业。

黄芪[Astragalus membranaceus (Fisch.) Bunge、A.membranaceus(Fisch.) Bunge var. mongholicus(Bunge) Hsiao]为豆科多年生草本植物,以根入药,具有补气壮脾胃、固表止汗、托疮排脓等功效。

黄芪含皂甙、蔗糖、多糖、多种氨基酸、叶酸及硒、锌、铜等多种微量元素。

2010年,定西市黄芪种植面积达26.3万亩,占全国的40%。

随着黄芪种植面积的不断增加,黄芪病虫害的发生率也逐年上升,严重影响了黄芪的产量和品质,降低了当地黄芪种植户的收入。

因此,有效地防止黄芪病虫害,对提高黄芪品质、产量以及稳定黄芪市场具有重要的意义。

黄芪主要病虫害有黄芪白粉病、黄芪根腐病、豆荚螟、中国豆芫菁、黄芪种子小蜂、蝼蛄、蛴螬等。

在本文中,笔者将对黄芪主要病虫害的发生特点进行阐述,并提出防治措施。

1.黄芪病害1.1黄芪白粉病1.1.1症状黄芪白粉病主要危害黄芪叶片及叶柄、嫩茎和夹果。

罹病初期叶片两面生白色粉状斑,后期呈近圆形粉末状灰白色每层,为病原菌的菌丝体。

发病严重时叶片呈黄褐色,干枯,造成早期落叶。

黄芪病虫害防治方法

黄芪病虫害防治方法

Word
黄芪病虫害防治方法
黄芪的主要病虫害有:白粉病、紫纹羽病、蚜虫、豆荚螟成虫,那么该如何防治这些病虫害呢?
黄芪白粉病高温多湿的7-8月间为盛发期,危害叶片和荚果。

受害叶片两面和荚果表面均生有白色绒状霉斑,后期浮现无数小黑点,严峻减产。

可于发病初期用25%粉锈宁1500倍液或1:1:12波尔多液喷雾2-3次,效果较好。

黄芪紫纹羽病俗称“红根病”。

因发病后根部变成红褐色,先由须根发病,而后逐渐向主根扩散,根部自皮层向内部腐烂,全根烂完。

防治办法:除病残体、轮作、雨季排水外,可结合整地每667平方米用70%敌克松1.5-2.0kg举行土壤消毒或发病初期用多菌灵、甲托、退菌特等灌根。

蚜虫7-8月份发生,为害嫩梢,高温干旱年份尤为严峻,可用40%乐果1000-1500倍或50%避蚜雾2000-3000倍喷雾防治。

豆荚螟成虫在黄芪嫩荚或花包上产卵,孵化后幼虫蛀入荚内咬食种子。

老熟幼虫钻出果荚外,入土结茧越冬。

在花期用敌敌畏或敌杀死按用量每隔7天喷施一次,延续喷3-4次,直到种子成熟为止。

以上就是黄芪病虫害的防治办法。

- 1 -。

黄芪种植的田间管理和病虫草害防治

黄芪种植的田间管理和病虫草害防治

黄芪种植的田间管理和病虫草害防治黄芪的田间管理(1)中耕(2)追肥准备当年收获的,一般追肥2~3次。

第一次在苗高3~5厘米时,浇稀薄的粪水,每亩用人粪尿50公斤冲水浇,促进幼苗生长。

第二次在苗高20~30厘米时,每亩用施莱登药材专用冲施滴灌肥精一桶加施莱登高磷肥一包随水冲施。

第三次在苗高60厘米时,如叶色黄可沟施适量的施莱登广谱冲施滴灌肥精一桶和过磷酸钙10—15公斤。

准备2~3年收获的,冬季枯苗后、土壤封冻之前每亩施入施莱登生态肥两套加过磷酸钙50公斤、饼肥150公斤混合拌匀后于行间开沟施入,施后培土。

(3)排灌(4)打顶为控制植株的生长高度,减少地上养分消耗,加大根部养分用量,于7月底以前进行打顶,可以增产。

黄芪的病、虫、草害防治1.病害(1)白粉病。

从苗期到成株均可发病,一般危害叶片和荚果。

受害叶片两面和荚果表面均生有白色绒状霉斑,严重时霉斑布满叶片和荚果。

后期在病斑上出现小黑点,造成叶片早期脱落,严重时使叶片和荚果变褐或逐渐干枯死亡。

防治方法:收获后清洁园田,集中烧毁。

实行轮作,并忌与豆科等易感作物连作。

合理密植,增施磷、钾肥,提高抗病力。

发病初期喷洒施莱登“祛粉”1500倍液,病情严重时喷洒施莱登“祛粉”一套兑水15公斤进行治疗。

每7—10天1次,共喷2~4次。

(2)紫纹羽病。

因发病后根部变成红褐色,也叫“红根病”。

先由须根发病,而后逐渐向主根蔓延。

发病初期,可见白线状物缠绕根上,此为病菌菌索,后期菌索变为紫褐色,并互相交织成一层菌膜和菌核,包围住根部和茎基部,根白皮层向内腐烂,最后全根烂完,叶片枯萎,全株死亡。

防治方法:消除病残组织,集中烧毁。

实行轮作,与禾本科作物轮作3~4年后再种。

发现病株及时连根带土移出田间,防止菌核、菌索散落土中。

药剂防治:发病初期用施莱登“祛腐”30毫升加施莱登“祛净”一套兑水15公斤全株喷洒,病情严重时,用施莱登“祛腐”40毫升加施莱登“祛净”一套兑水15公斤全株喷洒,同时用施莱登“祛腐”加施莱登“祛萎”600倍稀释液淋根,每隔7—10天一次,共喷洒2—3次,淋根2次即可。

中草药的种植技巧系列-----黄芪种植技巧

中草药的种植技巧系列-----黄芪种植技巧

中草药的种植技巧系列-------黄芪的种植技巧黄芪是一种常见的中药材,具有补气固表、利尿托毒等功效。

在种植黄芪的过程中,掌握正确的种植技术对于提高产量和品质至关重要。

下面将详细介绍黄芪的种植技术,包括选地整地、种子处理、播种、田间管理以及病虫害防治等方面。

一、选地整地黄芪喜欢生长在土层深厚、排水良好、富含腐殖质的壤土中。

因此在选择种植地时,应选择土质疏松、土壤肥沃、pH值在6-7之间的土地。

在种植前,需要对土地进行深翻,将土壤打碎、耙平,同时清除杂草和石块等杂物。

二、种子处理黄芪的种子较小,需要经过一定的处理才能进行播种。

通常采用温水浸泡的方式进行种子处理,将种子放入50℃的温水中浸泡2-3小时,捞出晾干后即可进行播种。

三、播种黄芪的播种方式有多种,包括直播、育苗移栽等方式。

为了提高黄芪的产量和品质,建议采用育苗移栽的方式。

在春季或秋季进行播种,将种子均匀撒在土壤表面,然后覆盖一层薄土,再浇透水。

出苗期间需要保持土壤湿润,以免影响出苗率。

四、田间管理1. 浇水:黄芪在生长过程中需要充足的水分,但也不能积水。

根据土壤湿度和天气情况及时浇水,保持土壤湿润但不积水。

2. 施肥:黄芪对肥料的需求较高,生长期间需要定期施肥。

一般可以使用腐熟的农家肥或复合肥,根据植株生长情况适量施肥。

3. 中耕除草:在黄芪的生长过程中,需要定期中耕除草,保持土壤疏松透气,避免杂草与植株争抢养分和水分。

4. 绑扎修剪:为了促进黄芪枝条的生长,需要进行适当的绑扎和修剪。

一般在新枝生长到一定长度后需要进行修剪,将弱枝和交叉枝剪掉,以促进主干的生长。

五、病虫害防治黄芪常见的病害有白粉病、锈病等,常见的虫害有蚜虫、红蜘蛛等。

在防治病虫害时,应采取综合防治措施,加强田间管理,及时清除病叶和杂草,减少病虫害的发生。

针对不同的病害和虫害,可以采取不同的防治方法,如喷洒药剂、生物防治等。

1. 白粉病:黄芪白粉病是一种常见的病害,主要影响叶片。

如何种植黄芪_黄芪种植技巧

如何种植黄芪_黄芪种植技巧

如何种植黄芪_黄芪种植技巧黄芪是一味常见的中药材,那么黄芪怎么种植呢?今天店铺就来教大家如何种植黄芪。

黄芪的种植:选地整地黄芪为深根性植物,故应选上层深厚疏松、排水良好的沙质壤上种植,不宜在粘土、涝洼积水地和盐碱地种植。

秋作物收获后,土地翻耕25-30厘米。

每1000平方米施农家肥1000-600千克,过磷酸钙10-50千克作基肥,耙平整细作行距40-45厘米垄,垄高15-20厘米。

排水好的地方也可作宽1.2-1.5米的宽畦。

黄芪的种植:繁殖因黄芪种子表皮坚硬,吸水能力差,播种前,可用砂子或砂纸擦破种皮,或用50℃温水浸种6-12小时,以提高发芽率。

一般冬播于11月封冻前,春播于3-4月初。

播时在整好的垄上开3~4厘米深的沟,行距为30-40厘米,播后覆土2-2.5厘米,稍加镇压,干时浇水,经常保持土壤湿润,每1000平方米用种4千克左右。

黄芪的种植:田间管理(l)苗高4-5厘米时进行间苗和补苗、苗高10厘米时,按株距10-15厘米定苗。

结合间苗和定苗适当中耕除草。

(2)出苗前后遇干旱,可适当浇水,以利苗出土生长。

定苗后一般不浇水,保持地面稍干,以利根向下生长,雨季应及时排除积水。

(3)除留种地外,其他地块应在现蕾初期,将花蕾摘去,打掉顶心。

(4)追肥:如果是2-3年后采收的田块,从第二年起,每年早春于行间沟施追肥,每1000平方米施1000-1500千克人粪尿,配加过磷酸钙25-30千克,然后覆土并浇水。

黄芪的种植:采收和加工播种后l-7年均可采收,但一般播后1-2年收获。

秋天9-11月或春天越冬芽萌动前都可起挖。

采挖时,先将地上部割去,深挖60-70厘米,将根挖出,除去泥土,剪掉芦头,晒至七、八成干时剪去侧根及须根,分等级捆成小捆再晒至全干。

黄芪的种植:留种技术秋季收获时,选植株健壮、主根肥大粗长侧根小,当年不开花的根留作种栽,芦头下留10厘米长的根,苗种田宜选排水良好。

阳光充足的肥沃地块,施足基肥,按行距40厘米,开深20厘米的沟,按株距25厘米将种根垂直排放于沟内,芽头朝上,覆土盖住芦头顶1厘米厚,压实,顺沟浇水,再加覆土10厘米左右,以利防旱保墒,早春解冻后,扒去防寒士。

黄芪病虫害的发生特点与防治措施

黄芪病虫害的发生特点与防治措施
事受害 , 植株枯萎死亡 。 则
5 苯 来 特 10 0 20 0倍 液 灌 根 , 较 好 的效 果 。 发 0% 0  ̄ 0 有
的意义 。 黄芪主要病虫害有黄芪 白粉病 、 黄芪根腐病 、 豆
荚 螟 、 国豆 芫 菁 、 中 黄芪 种 子小 蜂 、 蝼蛄 、 螬 等 。 本 文 蛴 在 中 ,笔 者 将 对 黄 芪 主要 病 虫 害 的 发 生 特 点 进 行 阐 述 , 并 提 出 防治 措 施 。
1 2 黄 芪根 腐 病 .
121 症 状 ..
为 害 黄 芪 植 株 的 根 部 。受 害 植 株 地 上 部
分 初 期 生 长 点 萎 蔫 . 后 全 株 叶 片脱 落 、 死 。 发 病 后 最 枯
111 症状 . .
黄 芪 白粉 病 主 要 为 害 黄 芪 叶 片 及 叶柄 、
期, 植株侧根腐烂 , 极易从 土 中拔 出, 茎基部及 主根上有
红 色 条 斑 或 纵 裂 , 部及 茎 部横 切 面维 管 束 呈 褐 色 。 根
嫩 茎 和 荚 果 。罹 病 初 期 叶 片 两 面 生 白色 粉 状 斑 , 期 呈 后
近 圆形粉末状灰 白色霉层 . 为病 原菌 的菌丝体 。发病严
重 时 叶 片 呈 黄 褐 色 , 枯 , 成 早 期 落 叶 。 片 和 茎 干 同 干 造 叶
再侵染 。 ~9月病情严重 , 8 9月下旬至 1 0月上旬 形成子
囊 果 , 病残 体 落入 土壤 越 冬 。 重 茬 或 者 与 其 他 豆 科 植 随 物 连 作 的地 块 发病 较 重 。栽 培 管 理 粗 放 , 肥 浇 水 不 当 施
尤 其 是 施 用 氮 肥 过 多 , 叶过 密 , 风 透 光 不 良均 有 利 枝 通 于病 害 的发 生 。

黄芪常见病虫害及防治

黄芪常见病虫害及防治

案例三:黄芪菟丝子的防治
总结词
黄芪菟丝子是一种寄生性植物,通过吸附在黄芪 上吸取养分,对黄芪的生长和品质造成严重影响 。
生物防治
加强栽培管理,合理施肥和浇水,增强植株抗性 。
详细描述
黄芪菟丝子主要寄生在黄芪的茎部和叶片上,吸 取养分和水分,导致植株生长缓慢、叶片黄化、 脱落,甚至整株死亡。防治方法包括
化学防治
利用黑光灯诱杀成虫。
使用50%辛硫磷乳油1000倍液或48%毒死 蜱乳油1500倍液进行灌根,每10天灌一次 ,连续灌2-3次。
案例五:黄芪金针虫的防治
详细描述
黄芪金针虫主要生活在土壤中,啃食黄芪 的根部,导致植株生长缓慢、叶片枯萎、
产量下降。防治方法包括
总结词
黄芪金针虫是一种常见的地下害虫 ,以啃食黄芪的根部为生,严重影
生物防治
利用天敌如瓢虫、草蛉等控制蚜虫数量。
详细描述
黄芪蚜虫主要聚集在黄芪的嫩叶、嫩芽和花蕾上,吸取汁 液,导致叶片皱缩、花朵枯萎,严重影响黄芪的生长和产 量。防治方法包括
化学防治
使用50%抗蚜威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或10%吡虫啉可湿 性粉剂2000倍液进行喷雾防治,每隔7天喷一次,连续喷 2-3次。
,反复侵染。
防治方法
加强田间管理,及时清除病残体 ,减少侵染源;发病初期喷洒三 唑酮、烯唑醇等杀菌剂,控制病
情蔓延。
白粉病
症状识别
白粉病主要危害黄芪的叶片和茎部,导致叶片和茎部出现白色或 灰色的粉状物。
发病原因
白粉病是由真菌引起的,通过气流传播,在高温、高湿的环境下容 易发生。
防治方法
加强田间管理,合理密植,增加通风透光性;发病初期喷洒石硫合 剂、甲基托布津等杀菌剂,控制病情蔓延。

黄芪常见病虫害防治技术

黄芪常见病虫害防治技术
1673887x201401004002黄芪常见病虫害防治技术张彩霞山西省大同市浑源县农业委员会植保站山西浑源037400随着黄芪种植面积的不断增加黄芪病虫害的发生率也不断攀升严重影响了黄芪的产量和品质降低了种植户的经济效益
试验研究
文章编号 : 1 6 7 3 — 8 8 7 X ( 2 0 1 4 ) 0 1 — 0 0 4 0 — 0 2
机肥为主 , 注意氮、 磷、 钾肥 比例配合适当 , 不要偏施氮肥 ,
以免植株徒长而使抗病性 降低。
1 . 4 . 2 药 剂 防 治
病原为 E r y s i p h e p i s i , 属 白粉菌 目白粉菌科 白粉菌属 。 菌丝体可在叶的两面生存 , 大多数情况下存 留并形成不定 型的白色病斑 , 常覆满全叶。 分生孢子呈桶形 、 柱形或近柱 形, 大小 为 ( 2 5 . 4 ~ 3 8 . 1 ) p . m×( 1 2 . 7 ~ 1 7 . 8 ) l  ̄ m; 子 囊果 聚生 或 近散 生 , 呈 暗褐色 , 扁 球形 , 直径 9 2 ~ 1 2 0 m, 个 别 达 1 5 0 m 。壁细胞呈多角形 , 有 附属丝 1 2 ~ 3 4 根, 大多不分 枝 。子囊 5 ~ 9个 , 为卵形或近卵形 , 少数近球形或其他不 规则形状 , 一般有短柄 , 少数无柄或近无柄 。有子囊孢子
防 治措施 , 供 种植 户借 鉴 。
关键词 黄 芪
中 图分 类 号
病 虫害 防 治
文 献标 志码 A d o i : l 0 . 3 9 6 9 / j . i s s n . 1 6 7 3 — 8 8 7 X. 2 0 1 4 . 0 1 . 0 1 7
¥ 5 6 7
1 黄 芪 白粉 病

黄芪常见病虫害防治方法

黄芪常见病虫害防治方法

黄芪常见病虫害防治方法黄芪有补气壮脾胃的强大功效,且符合人体所需的微量元素,是一种重要的中草药,随着市场的需求不断增长,它的人工种植面积也在不断的增加,但同时它的病虫害发生几率也在逐年上升。

这些病虫害严重影响到黄芪的种植和产量,影响种植户的经济收益,因此对于种植黄芪病虫害防治措施极为重要,一起来亲农网看看吧。

1、黄芪白粉病白粉病主要是病原体在土壤后病残体中越冬,待来年气候适宜时开始繁殖侵染,主要危害黄芪的叶片和叶柄部位,有时也会危害荚果。

发病时叶片出现白色粉末,随着病情发展,形成圆形粉末状灰白色霉层,在病情严重时叶片色呈黄褐,干枯,造成落叶,还会导致叶柄和茎干同时染病,最后导致植株死亡。

防治方法:清理田间,将病残体及时清除带出田间,减少病原,加强管理,合理密植,在播种时对土壤和种子进行消毒,在发病时,用50 %多菌灵WP 500~800倍液喷洒防治,每个一周喷洒一次,连续两三次即可。

2、黄芪根腐病根腐病的病原细菌时镰刀菌,它可在土壤中长期生存,借水流和耕作后代进行传播,通过根系伤口等部位侵入植株。

发病时植株生长点萎焉,随着病情发展,这种萎焉逐渐变为全株叶片枯萎、脱落,到了病情后期,植株的根系开始腐烂,最后种植死亡。

防治方法:由于病原是在土壤中生存繁殖,所以在选土种植时要选择通透性好的砂质土壤,合理轮作,种植前对土壤和种子进行消毒处理,发现病株及时拔除带出田间,再用50 %多菌灵WP 800~900倍液浇灌病穴防治。

3、豆荚螟豆荚螟在全国范围内皆有分布,是多种作物的害虫,其钻蛀性极强,幼虫常常危害豆荚,往往将种子吃成缺刻,荚内充满粪便,引起霉烂。

老虫在土壤中结茧越冬,越冬后破茧而出,在黄芪的豆荚上产卵,幼虫孵化后钻入豆荚,啃食种子。

防治方法:合理轮作,避免与豆科类作物连作或间作,在冬季时在土壤中施白僵菌粉,清除老虫和虫茧,及时除草松土,在幼虫孵化期间用除虫药剂喷洒防治。

黄芪病虫害有哪些?黄芪常见病虫害的防治方法

黄芪病虫害有哪些?黄芪常见病虫害的防治方法

黄芪病虫害有哪些?黄芪常见病虫害的防治方法【常见问题】黄芪病虫害有哪些?该如何防治?【专家解答】黄芪为常见的中药材之一,药用价值高,种植效益好。

但在黄芪的生长过程中常会受到病虫害的侵染,常见的有白粉病、根腐病、根结线虫病、锈病、蚜虫、食心虫、豆荚螟等,严重影响黄芪的产量和质量,需要及时防治。

现将黄芪常见病虫害的防治方法介绍如下:一、黄芪常见病害的防治1.白粉病白粉病从苗期到成株均有发病一般在7-8月发生。

主要危害叶片也可危害荚果。

受害的叶片和荚果表面具白粉,后在病斑上出现小黑点,造成早期落叶或整株枯萎。

防治方法:发病前或发病初期,每15天喷1次波美0.3度石硫合剂或用50%托布津800-1000倍液喷雾,每10天喷洒1次,连续2-3次。

2.根腐病病原为真菌中一种担子菌,主要危害根部造成烂根,发病后植株自上而下萎蔫、枯黄、死亡,发病期多在6-8月,在高温多湿、土质粘重的情况下容易发病。

防治办法:认真选地,加强田间管理;及时拔除病株,病穴用石灰消毒;整地时每亩施70%五氯硝基苯1公斤进行土壤消毒;并可施石灰氮20-25公斤作基肥。

3.根结线虫病黄芪根部被线虫侵入后,导致细胞受刺激而加速分裂,形成大小不等的瘤结状虫瘿。

主根和侧根能变形成瘤。

瘤状物小的直径为l-2mm,大的可以使整个根系变成一个瘤状物。

罹病植株枝叶枯黄或落叶。

在土中遗留的虫瘿及带有幼虫和卵的土壤是线虫病的传染来源。

一般在6月上、中旬至10月中旬均有发生。

砂性重的土壤发病严重。

防治方法:①忌连作;②及时拔除病株;③施用农家肥应充分腐熟;④土壤消毒参照白绢病。

3.黄芪紫纹羽病该病的病原菌是真菌中的一种担子菌,主要为害地下根部,先在地下须根发生,后蔓延至侧根及主根,发病初期在根上可看到缠绕着一层白色线状物,病情发展后变为紫褐色,并相互交织成为一层菌膜和菌核,根部逐步由外向内腐烂,地上茎叶自下而上黄萎,最后全株腐烂,枯死。

防治方法:收获时及时清除病残组织,集中烧毁深埋。

黄芪常见病虫害及防治

黄芪常见病虫害及防治

黄芪常见病虫害及防治黄芪在种植和生长过程中,常受到真菌、细菌、病毒等病原生物的侵染而引起病害,在绝大多数侵染性病害中,真菌侵染发生的病害占到70%以上。

在近十年的生产实践中,现总结出黄芪常见病虫害和防治方法。

一、常见病害1.白锈病。

植株发病时叶片背面有白色疱斑,后破裂散发出白色粉末,此为病菌的孢子囊。

发病严重时,病斑连成大斑,叶片干枯死亡。

此病在初夏或秋季高温高湿时发生严重。

防治农药为:25%瑞毒霉1000倍液,65%代森锰锌1000倍液,5%甲基托布津1000倍液,波尔多液等。

2.白粉病。

植株叶片受害时,初期出现圆形白色绒状霉斑,后扩大成片,叶面出现白霉层。

后期霉层中出现小黑点。

子囊壳破裂后再浸染。

此病在温暖干燥季节或施氮肥过多,植株生长茂密,株间不通风不透光时发生严重。

防治办法:①栽培地不宜选瓜类茬地。

②增施磷钾肥。

提高植株抗病力。

③中耕除草,以利通风透光,降低田间温度。

④用25%粉锈宁1500倍液,50%甲基托布津1000倍液。

3.锈病。

植株发病时,叶片病斑上有疱状或刺毛状物,黄色至锈褐色。

后期在发病部位长出黑色粉末状物。

此病在阴雨连绵的季节发生严重。

防治方法:①增施磷钾肥,提高植株抗病力。

②雨季及时排水,降低田间温度。

③化学防治,喷25%粉锈宁1500倍液,65%代森锰锌500倍液或97%敌锈钠300~400倍液。

4.根腐病。

植株发病初期,先由须根、支根变褐腐烂,逐渐向主根蔓延,最后导致全根腐烂。

随着根部腐烂程度的加剧,地上茎叶自下而上枯萎,最终全株枯死。

发病原因常与地下线虫子、根螨危害有关。

另外,在土壤粘重,田间水分过多等情况下发病严重。

防治方法:①实行轮作,轮作期3年以上。

②播种前对土壤进行消毒处理,及时防治地下害虫和线虫;③增施腐熟的有机肥,增强植株抗病力。

④多雨季节及时排除田间积水。

⑤用50%甲基托布津1000倍液浇灌病株。

5.白绢病。

常发生于近地面处的根部或茎基部,出现一层白色绢丝状物,严重时腐烂成乱麻状。

黄芪的生物特性与黄芪栽培技术

黄芪的生物特性与黄芪栽培技术

黄芪的生物特性与黄芪栽培技术文章导读:黄芪为名贵药材,具有补气、固表、降血压、利尿退肿和生肌脱毒等功效。

近年来,因其产量高、价格高、市场走俏,很受农民欢迎。

本文概述了黄芪的生物学特征和栽培方法,介绍了黄芪的病虫害种类及防治、收获、加工、贮藏等优质高产配套技术。

黄芪为豆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分为膜荚黄芪和内蒙古黄芪,以根入药。

有补气升阳、固表止汗、利水退肿、托疮生肌等功能。

主治表虚自汗、盗汗、气虚血脱、脾虚泄泻、或溃不收敛及一切元气不足等症。

主产于河北、山西、甘肃、内蒙古和东北三省,现全国各地均有引种栽培。

1 生物学特性黄芪种子较坚硬,吸水力差,发芽率差,约为70%。

种子萌发不喜高温,当地温为7℃~8℃时,土壤保持足够湿度,经10d~15d即可出苗,发芽适宜温度为14℃~15℃。

土壤干旱,种子不易萌发出苗。

二年生开花结果。

膜荚黄芪花期6月下旬,果期8月下旬至9月中旬;内蒙古黄芪花期5月下旬,果期6月下旬7月中旬。

黄芪为深根性植物。

喜凉爽气候,有较强的抗旱、耐寒能力,怕热、怕涝。

气温过高常抑制地上植株生长,土壤湿度大常引起根部腐烂。

适宜生长在土层深厚、肥沃、疏松、排水良好的沙质壤土上,土质黏重则主根短,侧根多,生长缓慢,产量低。

2 黄芪栽培技术2.1 选地与整地平地栽培应选择地势高燥、排水良好、疏松、肥沃的沙壤土,忌连作。

前作以小麦、玉米为好。

豆类、油菜以及新开垦的荒地不宜种植。

选地后翻耕深30cm~45cm,同时施足基肥,每667㎡施入厩肥1t~2t,尿素50kg,整平耙细后作垄。

一般垄距50cm~60cm,畦宽1.2m。

作畦时,最好每两畦开一深沟,深45cm~50cm;浅沟深20cm,作为作业道路,可适当放宽。

2.2 繁殖方法2.2.1 选种与种子处理通过风选或水选,剔除秕粒、虫蛀粒。

选饱满、褐色而有光泽的优良种子。

为了提高出苗率,播种前应进行催芽处理,将种子用40℃温水浸泡12h~24h,捞出装入袋内催芽后播种。

黄芪种植中常见问题与对策分析

黄芪种植中常见问题与对策分析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Catastropholgy 2021, Vol 11, No 11作者简介 张光红(1985—),女,甘肃天祝人,本科,农艺师,主要从事中药材种植、高原夏菜种植技术推广及指导工作。

收稿日期 2021-09-11Analysis of Common 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in Astragalus PlantingZHANG Guang-hong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Extension Center of Tianzhu County, Tianzhu, Gansu 733299)Abstract Astragalus has high pharm-aceutical value, can nourish the spleen and lungs, has the effects of strengthening the surface, replenishing qi, diuresis and detoxification, and has good clinical and health application effects. The quality of Astragalus is affected by the planting environment, sowing methods, top dressing methods, etc. The staff need to actively solve the common problems in the Astragalus planting and improve the efficiency of Astragalus planting in combination with effective optimization schemes. Based on this, the article mainly discusses the common 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in Astragalus planting.Key words Astragalus membranaceus; Common problem; Countermeasure黄芪种植中常见问题与对策分析张光红甘肃省天祝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甘肃天祝 733299摘要 黄芪具有较高的药学价值,可滋润脾脏和肺部,具有固表补气、利尿排毒的作用,在临床以及养生中的应用效果较好。

药用植物病虫害防治的综合防治策略

药用植物病虫害防治的综合防治策略

药用植物病虫害防治的综合防治策略药用植物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所具有的药用价值对人们的健康起着重要作用。

然而,药用植物也面临着各种病虫害的威胁,如何科学有效地进行综合防治成为了关键问题。

本文将介绍药用植物病虫害的综合防治策略。

一、病虫害的危害与特点药用植物的病虫害是指因病菌、真菌、病毒或昆虫等生物及其活动对药用植物正常生长发育造成的损害。

常见的病虫害有黄萎病、霜霉病、白粉病、蚜虫等。

病虫害不仅会导致药用植物的产量下降,还会影响其药用品质,甚至造成部分植株的死亡。

此外,药用植物的生长周期长、品种繁多,抗病虫害能力有差异,因此在防治过程中需要根据植物的特点制定相应的综合防治策略。

二、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策略(一)选择适宜的种植地点和土壤环境药用植物的选择种植地点应考虑到光照、温度、湿度等环境因素。

合理选择土壤种类和施肥方法,提高土壤肥力及植物的抗病虫害能力。

(二)合理轮作和间作通过药用植物的合理轮作和间作,可以改善土壤环境,减少病虫害的滋生。

轮作可以降低病虫害的发生频率,间作可以利用不同植物之间的物质和生理差异,达到相互促进或者相互抑制的效果。

(三)加强生物防治生物防治是指利用天敌、寄生虫或者病媒生物来防治病虫害的方法。

例如,利用昆虫来捕食或寄生害虫,或者利用真菌来拮抗病原真菌的生长。

生物防治具有环保、长效的特点,可以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四)科学施用农药当病虫害发生到一定程度时,可以选择科学施用农药进行防治。

农药的选择应根据病虫害的类型、严重程度和药用植物的抗药性来确定。

同时,农药的施用剂量要准确,避免对植物和环境造成不必要的污染。

三、药用植物病虫害防治的案例分析以“黄芪霉菌病”为例,介绍药用植物病虫害综合防治的案例。

黄芪霉菌病是黄芪上常见的一种真菌病害,严重影响黄芪的产量和药用价值。

综合防治黄芪霉菌病的策略如下:(一)选择抗病性强的品种进行种植;(二)合理调整黄芪的种植密度和间距,保持植株的通风良好;(三)定期清除黄芪霉菌病病斑叶片,避免病害扩散;(四)采用黄芪霉菌病天敌进行生物防治,如利用拟青霉菌来拮抗黄芪霉菌的生长;(五)根据病害发展情况,合理施用防治农药,如选择生态友好型的农药进行喷洒。

黄芪主要病虫害防治技术

黄芪主要病虫害防治技术

黄芪主要病虫害防治技术作者:李建军来源:《农村百事通》2015年第02期中药材是甘肃省优势特色产业之一。

为了保证药材的优质、安全、无公害、无污染,提供质量稳定可控的中药原料,国家科技部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都在积极探索中药材生产管理规范的实施和基地建设。

甘肃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中药材病虫害课题组为了促进全省中药材产业的发展,经过多年研究,总结出了黄芪主要病虫害防治技术规程。

1.黄芪根腐病农业防治:一是轮作倒茬。

应避开前茬为甘草及大豆等豆类作物的地块,实行3年以上轮作,忌连作。

二是土壤消毒。

选择地势高燥,土层深厚、疏松、排水良好,中性或碱性沙壤土或黏沙土地块,将土壤耙平整细,多雨易涝地应做高畦,修好排水沟。

结合整地施肥,每公顷用70%恶霉灵可湿性粉剂,或25%甲霜灵可湿性粉剂45~60公斤拌入过筛细土225~450公斤,或直接混入基肥中拌匀后均匀撒施于地表,再进行深翻整地。

三是选用无病种苗。

种植前精选种苗,剔除有伤口、有病斑的种苗,选用大小均匀、健康的种苗。

化学防治:一是假植法。

即种苗移栽前在土坑中或窖内底部先撒一层用70%恶霉灵可湿性粉剂,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或58%甲霜锰锌可湿性粉剂与土按1∶20配制成的湿药土,撒药土厚2~3厘米,然后在药土上铺一层厚3~4厘米的种苗,种苗上再撒一层药土,重复多次,最上层用药土覆盖,最后用塑料布密闭盖严,闷5~7天后种植,种植时药土可撒施于种植田中。

二是浸根法。

种苗移栽前在70%恶霉灵可湿性粉剂2000倍液,或40%多·福·溴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药液中浸泡30分钟,捞出后置于室内或阴凉处晾干,然后种植。

三是沟施法。

将70%恶霉灵可湿性粉剂,或40%多·福·溴可湿性粉剂,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与土按1∶5制成药土,种植时撒施于播种沟内,每公顷用药量15~60公斤。

四是喷施法。

防治和治疗黄芪病害的办法

防治和治疗黄芪病害的办法

02
防治黄芪病害的方法
农业防治措施
选用抗病品种
选择对黄芪病害具有较强抗性的 品种,降低病害发生的概率。
合理轮作
避免连作,实施轮作制度,减少 病原菌的积累和传播。
精耕细作
保持土壤疏松、透气,促进黄芪 根系发育,提高植株抗病能力。
白粉病
黄芪白粉病主要危害叶片 ,病斑呈白色或灰白色, 有白色粉末。
病害发生原因及危害
气候条件
湿度高、温度适宜的气 候条件有利于病害的发
生和传播。
土壤因素
土壤贫瘠、排水不良、 肥料不足等土壤因素也 可能导致黄芪病害的发
生。
生物因素
病原菌的传播和繁殖是 黄芪病害发生的重要原
因之一。
危害
黄芪病害会导致叶片枯 黄、脱落,植株生长缓 慢,产量下降,甚至全
防治和治疗黄芪病害的办法
汇报人: 日期:
目录
• 黄芪病害概述 • 防治黄芪病害的方法 • 治疗黄芪病害的方法 • 防治和治疗黄芪病害的注意事

01
黄芪病害概述
常见黄芪病害类型
01
02
03
黑斑病
黄芪的黑斑病主要危害叶 片,病斑呈圆形或椭圆形 ,边缘紫褐色,中间黄褐 色,有轮纹。
锈病
黄芪锈病主要危害叶片和 茎部,病斑呈黄褐色或深 褐色,有蜜黄色或橙黄色 粉末。
株死亡。
防治和治疗的意义
保障产品质量
黄芪病害会影响黄芪的品 质和产量,防效益
黄芪是一种重要的中药材 ,防治和治疗病害可以提 高其产量和品质,从而增 加经济效益。
促进产业发展
黄芪产业的发展需要依靠 科学技术的支持,防治和 治疗病害是促进产业发展 的重要环节之一。

如何预防黄芪生虫子

如何预防黄芪生虫子

如何预防黄芪生虫子介绍黄芪是一种常见的中药材,具有多种药用价值。

然而,黄芪在储存和使用过程中容易生虫子,给药材的质量带来很大影响。

因此,预防黄芪生虫子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将介绍一些预防黄芪生虫子的有效方法。

检查和筛选在购买黄芪时,要注意对药材进行检查和筛选。

首先,观察黄芪干燥程度是否达标,避免购买潮湿的黄芪。

其次,仔细检查黄芪表面是否有虫洞或虫粪,选择没有虫害迹象的黄芪。

最后,可以用手触摸黄芪的质地,感受是否坚硬,避免购买松软的黄芪,因为松软的黄芪容易孳生虫子。

存储环境正确的存储环境对于预防黄芪生虫子至关重要。

黄芪应该存放在干燥,通风良好的地方,避免潮湿和多风。

黄芪最好放在长时间不使用的容器或密封袋中,以免虫子进入。

此外,要避免阳光直射,因为阳光有可能诱发虫子孵化。

保持存储环境的清洁和干净也是防止黄芪生虫子的关键。

防虫剂使用防虫剂是预防黄芪生虫子的另一种方法。

防虫剂可以直接喷洒在黄芪表面,有效地杀灭虫子和虫卵。

选择合适的防虫剂很重要。

可以选择一些无残留的,对人体无害的天然植物提取物作为防虫剂。

然而,使用防虫剂时要注意遵循正确的使用方法,避免过量使用导致药材有害物质残留。

定期检查和更新即使采取了预防措施,定期检查黄芪状态仍然非常重要。

定期检查可以发现虫害早期迹象,及时采取措施防止虫子继续滋生。

如果发现黄芪已经被虫子侵蚀,要立即将其与健康的黄芪分开,并清除受影响的药材。

此外,定期更新黄芪也是避免虫害的重要措施。

将存放较长时间的黄芪更换为新鲜的药材,可以减少虫子滋生的机会。

总结黄芪是一种重要的中药材,但容易受到虫害影响。

为了预防黄芪生虫子,我们可以从检查和筛选、存储环境、防虫剂、定期检查和更新等多个方面入手。

采取这些预防措施可以保证黄芪的质量和药效。

坚持良好的储存和使用习惯,是预防黄芪生虫子的基础。

希望本文的方法能够对大家有所帮助,让大家能够更好地使用黄芪。

黄芪的种植环境

黄芪的种植环境

黄芪的种植环境黄芪(学名:Astragalus membranaceus)是一种传统中药材,广泛经济植物之一。

黄芪的种植环境影响着其生长和药性的质量,合理的种植环境可以提高黄芪的产量和药效。

以下是黄芪的种植环境要求的详细说明。

1. 气候要求:黄芪对气候的适应性较强,可以适应寒温带至亚热带气候。

但是,它对温暖湿润、四季分明的气候更为喜爱。

种植黄芪的最佳气温范围为15-25摄氏度。

夏季的温湿度适中,冬季的寒冷温度在0-5摄氏度为宜。

此外,黄芪对光照也较为敏感,对充足的日照有利于其生长发育。

2. 土壤要求:黄芪喜欢生长在土壤肥沃、疏松、排水良好的环境中。

土壤的pH值应保持在6-8之间,不宜过酸或过碱。

在选择种植土壤时,要避免有盐碱、水涝或近年种植过草坪、豆科植物、种子花卉等作物的地区。

黄芪对有机质的要求较高,因此在种植前可在土壤中混入适量的腐熟有机肥料。

3. 浇水管理:黄芪对水分的需求较大,而且喜欢湿润的环境。

在种植过程中,要注意合理浇水,保持土壤湿润但不过湿。

首先,要确保黄芪种植区域的排水良好,以免造成积水。

在播种和幼苗生长期,浇水应较多,保持土壤湿润;而在生长期,要根据实际情况适量控制浇水量,避免出现过湿或干燥。

4. 施肥管理:黄芪喜欢富含有机质的土壤,因此在施肥过程中,可选用腐熟的有机肥料。

施肥的时间、数量和方法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科学合理的安排。

一般来说,可在春季和秋季分别追肥2-3次,每次追肥量为每亩25-30吨。

此外,施肥时要注意避免直接接触到黄芪的根部,以免对其造成伤害。

5. 病虫害防治:在种植黄芪的过程中,常常会面临一些病虫害问题。

黄芪的主要病害有黄芪疫病、根腐病等,而常见的害虫有蚜虫、叶螨等。

为了防治病虫害,可以采取多种综合的防治措施,如合理选品种、合理密植、做好田间管理、及时发现和控制病虫害等。

6. 收获和储存:黄芪一般在播种后3-4年即可采收。

采收时应选择晴天早上或傍晚,将黄芪整株拔起,清除泥土和杂质,然后晾晒至半干燥。

黄芪种植技术与栽培管理

黄芪种植技术与栽培管理

黄芪种植技术与栽培管理
黄芪是一种重要的中药材,具有养心安神、益气固表、补虚强身等功效。

下面将从黄芪的种植技术和栽培管理两个方面进行详细介绍。

一、黄芪的种植技术
1. 土壤选择:黄芪喜欢生长在肥沃、排水良好、土层深厚的土壤中,最好是pH 值在6.5-7.5之间的中性或微碱性土壤。

2. 播种时间:黄芪的生长周期较长,一般在4月中旬至5月初进行播种,这样可以利用春季的温暖和充足的阳光促进生长。

3. 播种方法:黄芪的种子较小,一般采用直播法,将种子均匀撒在沟内,然后轻轻覆盖一层土壤,最后浇水。

4. 管理措施:黄芪的生长过程中需要保持土壤湿润,但不能过度浇水,否则容易导致根部腐烂。

同时需要及时除草、松土、施肥等管理措施。

二、黄芪的栽培管理
1. 控制温度:黄芪生长适宜的温度为15-25℃,过高或过低的温度都会对其生
长产生不利影响。

在夏季高温时需要进行遮荫,防止日照过强。

2. 施肥:黄芪是一种高营养需求的作物,需要定期施肥。

在播种后的第30天左右进行第一次追肥,之后每隔15-20天进行一次追肥,以保证其生长所需的养分。

3. 病虫害防治:黄芪容易受到病虫害的侵袭,如黄芪蚜虫、黄芪螟虫等。

需要及时采取防治措施,如喷洒杀虫剂、清除虫卵等。

4. 收获和保存:黄芪一般在生长2-3年后进行收获,采用挖根法。

收获后需要进行晾晒、清洗、晾干等处理,最后储存于干燥通风的地方。

以上是黄芪的种植技术和栽培管理的详细介绍,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黄芪病虫害的发生特点与防治措施摘要:近年来,定西市黄芪种植面积的不断增加,黄芪病虫害的发生率也逐年上升,严重影响了黄芪的产量和品质,降低了当地黄芪种植户的收入。

因此,有效地防止黄芪病虫害,对提高黄芪品质、产量以及稳定黄芪市场具有重要的意义。

黄芪主要病虫害有黄芪白粉病、黄芪根腐病、豆荚螟、中国豆芫菁、黄芪种子小蜂、蝼蛄、蛴螬等。

关键词:黄芪;病虫害;发生;防治定西市为全国“道地”、优势地产中药材的主产区之一,盛产当归、黄芪、党参等各类名贵中药材300多种。

近年来,当地政府将中药材产业确定为战略主导产业,提出打造“中国药都”的战略目标,大力推进中医药产业种植、加工、流通标准化。

目前,中医药产业成为统筹城乡发展,贯通一、二、三产,带动农民增收,引领地域经济的支柱产业。

黄芪[Astragalus membranaceus (Fisch.) Bunge、A.membranaceus(Fisch.) Bunge var. mongholicus(Bunge) Hsiao]为豆科多年生草本植物,以根入药,具有补气壮脾胃、固表止汗、托疮排脓等功效。

黄芪含皂甙、蔗糖、多糖、多种氨基酸、叶酸及硒、锌、铜等多种微量元素。

2010年,定西市黄芪种植面积达26.3万亩,占全国的40%。

随着黄芪种植面积的不断增加,黄芪病虫害的发生率也逐年上升,严重影响了黄芪的产量和品质,降低了当地黄芪种植户的收入。

因此,有效地防止黄芪病虫害,对提高黄芪品质、产量以及稳定黄芪市场具有重要的意义。

黄芪主要病虫害有黄芪白粉病、黄芪根腐病、豆荚螟、中国豆芫菁、黄芪种子小蜂、蝼蛄、蛴螬等。

在本文中,笔者将对黄芪主要病虫害的发生特点进行阐述,并提出防治措施。

1.黄芪病害1.1黄芪白粉病1.1.1症状黄芪白粉病主要危害黄芪叶片及叶柄、嫩茎和夹果。

罹病初期叶片两面生白色粉状斑,后期呈近圆形粉末状灰白色每层,为病原菌的菌丝体。

发病严重时叶片呈黄褐色,干枯,造成早期落叶。

叶片和茎干同事受害,则植株枯萎死亡。

1.1.2病原病原物为豌豆白粉菌(Erysiphe pisi DC.),属子囊菌亚门白粉菌目白粉菌科白粉菌属。

1.1.3发病规律病原菌主要以闭囊壳岁病残体在土表越冬。

翌年5~6月在适宜条件下,闭囊壳释放子囊孢子,引起初侵染。

首先感染2年生黄芪植株,叶片上出现白色粉状物,产生大量分生孢子,借气流传播,进行多次再侵染。

8~9月病情严重,9月下旬至10月上旬形成子囊果,随病残体落入土壤越冬。

重茬或者与其他豆科植物连作的地块发病较重。

栽培管理粗放,施肥浇水不当尤其是施用氮肥过多,枝叶过密,通风透光不良均有利于病害的发生。

1.1.4防治方法①清洁田园、实行轮作。

田间发现发病植株及时拔除,带出田外集中烧毁或深埋。

忌连作,尤其不要与豆科植物连作。

②加强田间管理,合理密植,注意通风透光,可减少发病。

③药剂防治。

在黄芪白粉病易发地区,可在播种期没667m2施用70%敌克松粉剂2Kg加入适量细干土撒入畦内,轻耙使之与土拌和,进行土壤消毒。

用70%甲基托布津WP1000倍液或50%苯来特1000~2000倍液灌根,有较好的效果。

发病期可用25%粉锈宁WP800倍液、50%多菌灵WP500~800倍液、75%百菌清WP500~600倍液、30%固体石硫合剂150倍液、50%硫磺SC200倍液喷雾防治。

用以上任意一种或几种杀菌剂交替使用,每隔7~10天喷药1次,连续2~3次,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

1.2黄芪根腐病1.2.1症状为害黄芪植株的根部。

受害植株地上部分初期生长点萎蔫,随着病情的进一步发展,病株怔住萎蔫,最后全株叶片脱落、枯死。

发病后期,植株侧根腐烂,极易从土中拔出,茎基部及主根上有红色条斑或纵裂,根部及茎部横切面维管束呈褐色。

1.2.2病原普遍认为该病主要病原菌是茄腐皮镰孢(Fusarium solani),其次是串珠镰孢(F. moniliforme)、木贼镰孢(F. equiseti)等。

属半知菌亚门真菌。

1.2.3发病规律镰刀菌是土壤习居菌,在土壤中长期腐生。

病菌借水流、耕作活动等传播,通过根部伤口或直接从叉根分枝裂缝及老化幼苗茎基部裂口处侵入。

地下害虫、先抽个为害造成的伤口有利于病菌侵入。

管理粗放,通风不良,土壤黏重地块易发病。

4月中旬发病,6~7月连阴雨后转晴,气温突然升高易发病,植株常成片死亡。

1.2.4防治方法①选择砂质土壤种植。

黄芪为深耕性药用植物,要求土壤有较好的通透性,雨后及时排水,地面不积水,控制土壤湿度,防止湿气滞留,切忌唉黏土地中种植。

②进行轮作,实行条播或高畦栽培。

③注意防治地下害虫、线虫。

④种子处理。

播种种子用温水浸泡6小时,然后用种子重量4%的50%多菌灵WP拌种,晾干后播种,可降低苗期发病率。

⑤拔出病株。

齐苗后,田间随时观察,发现病株及时销毁,并用50%多菌灵WP800~900倍液浇灌病穴。

防治病害进一步扩展蔓延。

2.黄芪害虫2.1豆荚螟2.1.1分布与为害豆荚螟(Etiella zinckenella Treitschke)属鳞翅目螟蛾科害虫,全国大部分地区都有分布,可为害多种豆科植物。

钻蛀性强,以幼虫为害豆荚,将种子吃成缺刻,荚内充满粪便,引起霉烂,直接影响引起经济产量。

2.1.2形态特征成虫灰褐色,体长10~12mm,翅展20~24mm,触角丝状,前缘有一条明显的白色纵带,近翅基1/3处有一条金黄色宽横带,后翅黄白色。

幼虫共5龄,初孵幼虫淡黄色,后变绿色,老熟幼虫体长14~18mm,背面紫红色背线、亚背线、气门线及气门下线均明显,蛹长9~10mm,黄褐色,背有白色丝茧。

2.1.3发生规律豆荚螟在国内从北到南每年发生2~8代,甘肃中部每年发生4~5代。

各地主要以老熟幼虫在寄主植物附近5~6mm深的表土中结茧越冬。

越冬幼虫第二年春季化蛹、羽化,在豆荚上产卵,卵孵化后蛀入荚内为害。

黄芪开花结荚时,与豆荚螟第二、三代幼虫发生期相遇,从而造成危害。

成虫昼伏夜出,有趋光性,但飞翔能力弱。

喜温怕湿,高温干旱时发生严重,低温多雨则为害轻。

黄芪幼荚期与成虫产卵期相吻合发生重,结荚期长及豆荚多毛的品种受害重。

2.1.4防治方法①农业防治。

合理安排黄芪种植布局,避免与豌豆、大都等豆科作物及紫云英、苕子等豆科绿肥连作或间作,有条件的地方实行水旱轮作效果更好。

及时翻耕整地或除草松土,消灭越冬虫源。

调整播期,使开花期、幼荚期避开豆荚螟成虫盛发期。

②在成虫盛发期至幼虫孵化盛期,幼虫入荚前,选用高效、低毒农药进行防治。

药剂有2.5%溴氰菊酯EC3000倍液,20%杀灭菊酯EC3000~4000倍液喷雾。

也可以用80%敌敌畏EC,或50%杀螟松EC1000倍液喷雾。

③生物防治。

老熟幼虫入土前,田间潮湿时可施白僵菌粉(干菌粉7.5Kg/hm2加细土75Kg)。

在成虫产卵始盛期释放寄生蜂效果也很好。

2.2中国豆芫菁2.2.1分布与为害中国豆芫菁(Epicauta chinensis Laporte)为鞘翅目芫菁科。

广泛分布于我国各地,除能为害黄芪外,还能为害豆科作物及甜菜、马铃薯等。

成虫取食叶片形成缺刻,尤其喜欢幼嫩叶片,严重时可将成片的黄芪叶片吃光。

2.2.2形态特征成虫体长约22mm,体黑色,被黑色稀短毛。

头部后方两侧红色,十分明显,额中央有一块红斑。

前胸背板中央有一条由白色短毛组成的纵纹,沿鞘翅侧缘,端缘和中缝均镶有白色短毛组成的白边,中缝白边比侧缝白边窄。

1龄幼虫头黑褐色,2~4龄幼虫胸足短,无爪、无尾须,形似蛴螬。

5龄幼虫形似象甲虫,6龄幼虫又形似蛴螬。

2.2.3发生规律华北地区一年发生1代,以5龄幼虫在土中越冬,6月中旬前后化蛹,6月下旬至8月中下旬羽化为成虫为害。

成虫有群集性,能短距离飞行,爬行力强,好斗。

6月底至7月初产卵,卵产在受害植株附近土中。

2.2.4防治方法①农业防治。

冬季翻耕土壤,把越冬幼虫翻到土表冻死或被天敌杀死。

实行豆科作物与其他科作物间轮作,有条件时可进行水旱轮作,降低冲口基数。

②化学防治。

成虫盛发期,用2.5%溴氰菊酯EC2000~2500倍液,20%氰戊菊酯EC3000~4000倍液,50%马拉硫磷EC1000倍液喷雾。

2.3黄芪种子小蜂2.3.1分布于为害黄芪种子小蜂(Bruchophagus sp.)为5种广肩蜂科的混合群体,其中内蒙黄芪小蜂(B.mongholicus Fan et Liao)和黄芪种子小蜂(B.Huonchei Liao et Fan)分别为内蒙和北京两地的优势种。

雌虫用产卵器刺入种,夹内产卵,幼虫为害黄芪嫩子,仅留种皮。

黄芪种子被害率一般为10%左右,严重时达50%以上,是蒙古黄芪和膜荚黄芪的主要害虫,严重影响黄芪种子及药材的生产。

2.3.2形态特征以内蒙黄芪小蜂为例。

体黑色,长2.4~3.0mm,翅基片黄色。

雌性触角索节5节,前翅痣脉等于或长于缘脉:腹部卵圆形,腹末背板产卵器向后平伸,第一腹背板和体轴呈45°,前翅翅脉无云斑。

雄性腹部小圆筒形。

2.3.2发生规律黄芪种子小蜂虽种类复杂,但它们的习性基本相似。

成虫产卵于种皮下,幼虫孵化后蛀食种子,并在其中发育、化蛹。

成虫羽化后咬破种皮脱出,并留有直径约1.5mm的羽化孔。

每粒种子内仅1头幼虫,每头幼虫只为害1粒种子。

越冬成虫5月中下旬在蒙古黄芪上出现,6月上旬为发生高峰,6月下旬为第一代幼虫高峰期。

6月下旬至7月上旬种子成熟,大量成虫从田间或已收获的种子里羽化,以后转移到膜荚黄芪等生育期较晚的植物上产卵为害,可继续发育1—2代以幼虫在晚寄主种子内滞育越冬。

2.3.3防治方法①栽培防治。

清除田间杂草和冬季清洁田园,选用抗虫品种。

②物理防治。

播种前做好种子清选工作,除去有虫种子,减少小蜂传播。

③药剂防治。

在盛花期及种子乳熟期各喷1次40%乐果EC1000倍液,50%辛硫磷EC1000倍液,或4.5%高效氯氰菊酯EC1500倍液以杀灭大量羽化的成虫。

2.4蝼蛄2.4.1分布与危害蝼蛄属直翅目,蝼蛄科。

我国发生的主要有东方蝼蛄(Gryllotalpa orientalis Burmeister)和华北蝼蛄(G. unispina Saussure )华北蝼蛄主要分布在北方各省。

蝼蛄为多食性害虫,成、若虫均喜食各种药材种子和幼芽,造成严重缺苗断垄,也咬食幼根和根茎,被害部常咬成乱麻状,使幼苗凋枯死亡。

蝼蛄活动力强,善爬乱窜,常将表土层窜成许多隧道,使幼苗根部与土壤分离失水干枯而死。

2.4.2形态特征成虫体纺锤形,黄褐或黑褐色。

头小,触角丝状;前胸背板发达,呈卵圆形。

生有一对强大粗短的开掘足。

前翅短,仅达腹部的一半,后翅扇形,长大,折叠于前翅之下,超过腹部末端,—对较长的尾须,若虫与成虫相似。

2.4.3发生规律华北蝼蛄约3年完成1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