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 汉坦病毒实验活动风险评估报告

合集下载

汉坦病毒(流行性出血热病毒)抗体IgM酶联免疫试剂应用评价

汉坦病毒(流行性出血热病毒)抗体IgM酶联免疫试剂应用评价

汉坦病毒(流行性出血热病毒)抗体IgM酶联免疫试剂应用评

郝伟凤;刘艳欣;贾志萍
【期刊名称】《黑龙江医药科学》
【年(卷),期】2001(024)005
【摘要】本文应用汉坦现毒抗体IgM酶联免疫试剂对192例EHF病人和疑诊患者39例进行EHF抗体IgM检测,检测结果提示153例EHF病人血清有148例,阳性检出率为96.7%(148/153);39例疑诊病人血清IgM均为阴性,二者有明显差异,P <0.01.其中有两例疑诊病人在一周内先后三次进行EHF-IgM检测都为阴性,说明该法灵敏度高,特异性强,重复性好的优点,适合于基层医疗单位汉坦病毒感染流行性病学调查.
【总页数】1页(P69)
【作者】郝伟凤;刘艳欣;贾志萍
【作者单位】佳木斯市传染病院;佳木斯市传染病院;佳木斯市传染病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373.3+2
【相关文献】
1.免疫层析法与酶联免疫法检测手足口病EV71-IgM抗体的阳性率比较 [J], 张克传
2.流行性出血热病毒抗体酶免试剂盒的应用 [J], 周文达;甄子刚;盛婪;金怡;谈景婴;
汪寄宇
3.丙型肝炎病毒抗体酶联免疫诊断试剂中酶结合物稀释液对酶结合物稳定性影响的研究 [J], 宋惠娟;向凌云;史楠;李成文;李魁彪;林兴兵;曹友声
4.化学发光与酶联免疫法检测优生五项抗体IgM及IgG的临床应用评价 [J], 王立军; 郭扬清; 李少巡
5.快速检测HSV-ⅡIgM抗体酶联试剂的实验研究 [J], 吴坚美;朱波;朱有名;王志宇;邵金辉;吴围屏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禽流感病毒H7N9实验活动风险评估报告

禽流感病毒H7N9实验活动风险评估报告

禽流感病毒H7N9实验活动风险评估报告一、生物因子(一)一般特性H7N9禽流感病毒是一种新型禽流感病毒,属于甲型流感病毒中的一种,既往仅在禽间发现,未发生人感染的情况。

2013年3月底在我国上海率先出现全球首例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例,并逐渐蔓延至全国多个地区。

H7N9型禽流感已经纳入我国法定传染病监测报告系统,为乙类报告传染病,目前尚未有疫苗推出。

该病毒感染以发热及呼吸道症状为主,目前尚不具备有效的人传染人的特性。

截至2014年2月28日,全球已有实验室确诊病例375例,死亡115例,病例分布于北京、上海、江苏、浙江、安徽、山东、河南、福建等地,以长江三角洲地区为多。

甲型流感病毒根据病毒表面的血凝素(HA)和神经氨酸酶(NA)的差异可以分为多个亚型,HA可分为16个亚型,NA可分为9个亚型。

禽流感病毒中H3、H5、H7、H9亚型可以传染给人。

由于2013年3月底才出现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例,因此对这个病毒的生物学特点、致病力、传播力,还没有足够充分的依据进行分析判断,对其实验操作的风险评估参照以往人感染高致病性H5N1禽流感病毒的风险评估进行。

(二)来源甲型流感病毒除感染禽外,还可感染人、猪、马、水貂和海洋哺乳动物。

可感染人的禽流感病毒亚型为H5N1、H7N9、H9N2、H7N7、H7N2、H7N3。

此次发现的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毒为一种新型重配的禽流感病毒,其内部基因来自于H9N2禽流感病毒。

2013年4月初,中国科学院病原微生物与免疫学重点实验室对H7N9禽流感病毒进行基因溯源研究显示,H7N9禽流感病毒基因来自于东亚地区野鸟和中国上海、浙江、江苏鸡群的基因重配,而病毒自身基因变异可能是H7N9型禽流感病毒感染人并导致高死亡率的原因。

研究结果初步显示,H7N9禽流感病毒暂未发现在猪群中的进化痕迹,提示猪在这次病毒基因重配中未发挥中间宿主的作用。

研究人员表示,H7N9禽流感病毒的8个基因片段中,H7片段与浙江鸭群中分离的禽流感病毒相似,对浙江鸭群中的病毒再进行追溯,与东亚地区野鸟中分离的禽流感病毒基因相似;N9片段与东亚地区野鸟中分离的禽流感病毒相似。

实验室危害评估报告新

实验室危害评估报告新

实验室风险评估报告(Evaluating Record for Biohazard ofLaboratory)评估日期(Date):一、参加成员:为明确本医学实验室的生物安全防护等级,建立相应的防护机制,配备适当的防护用品,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实验室生物安全委员现对实验室活动情况进行风险评估:二、评估内容依据2006年1月1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颁布的《人间传染的病原微生物名录》,对本实验室可能接触的生物因子进行评估:细菌部分:1.炭疽芽孢杆菌1.1生物学特性:炭疽杆菌菌体粗大,两端平截或凹陷,是致病菌中最大的细菌。

排列似竹节状,无鞭毛,无动力,革兰氏染色阳性,本菌在氧气充足,温度适宜(25~30℃)的条件下易形成芽胞;1.2分类:第二类;1.3来源:来自患者标本脓液、渗出物,吸入性炭疽的咯痰;1.4 传染性及传播途径:人类主要通过工农业生产而感染,本菌由体表破损处进入体内、吸入、食入引起感染;1.5 易感性:机体抵抗力降低时,接触污染物品可发生感染引起疾病;1.6 潜伏期:数小时至几十天;1.7 变异性:不详;1.8 对环境敏感性:繁殖体抵抗力不强,易被一般消毒剂杀灭,而芽胞抵抗力强,在干燥的室温环境中可存活20年以上,在皮毛中可存活数年。

牧场一旦被污染,芽胞可存活20~30年。

经直接日光曝晒100小时、煮沸40分钟、l40℃干热3小时、110℃高压蒸汽60分钟、以及浸泡于10%甲醛溶液15分钟、新配苯酚溶液(5%)和20%含氯石灰溶液数日以上,才能将芽胞杀灭。

炭疽芽胞对碘特别敏感,对青霉素、先锋霉素、链霉素、卡那霉素等高度敏感。

1.9 与其他它生物的交互作用:无;1.10 流行病学资料:炭疽杆菌属于需氧芽孢杆菌属,能引起牛、羊、马等动物及人类的炭疽病,炭疽杆菌曾被帝国主义作为致死战剂之一,平时牧民、农民、皮毛和屠宰工作者易受感染,皮肤炭疽在我国各地还有散在的发生;1.11 致病性:1.11.1皮肤炭疽最常见,多发生于屠宰、制革或毛刷工人及饲养员。

甲型肝炎病毒实验活动风险评估报告

甲型肝炎病毒实验活动风险评估报告

甲型肝炎病毒实验活动风险评估报告1. 简介本报告旨在对甲型肝炎病毒实验活动进行风险评估,以确保实验过程安全可靠。

2. 实验活动描述实验活动涉及甲型肝炎病毒,旨在研究其特性和传播途径。

实验包括以下步骤:病毒培养、病毒分离、感染培养细胞、病毒复制研究等。

3. 风险评估根据实验活动的性质及操作过程,我们对以下风险进行评估:3.1 生物安全风险甲型肝炎病毒属于生物安全级别2的病原体。

实验过程中应采取严格的生物安全措施,包括:- 实验操作应在生物安全柜中进行,防止病毒泄漏和传播;- 实验室人员应佩戴适当的个人防护装备,如实验服、手套、面罩等;- 对实验室材料和废弃物进行妥善处理,防止病毒扩散;- 培养细胞的环境应符合相关的生物安全要求。

3.2 感染风险实验活动中存在感染风险,包括以下方面:- 实验操作时应注意避免病毒溅入眼睛、口腔、鼻腔等黏膜部位;- 实验人员应遵守洗手和消毒规程,确保个人卫生;- 实验室空气质量应保持良好,定期清洁消毒。

3.3 实验设备安全实验室应配备安全可靠的设备,包括生物安全柜、实验室通风系统等。

设备应定期维护和检查,确保其正常运行,并制定应急预案以应对可能的故障。

4. 风险控制措施为降低实验活动中的风险,我们建议采取以下措施:- 实验室人员必须接受相关的生物安全培训,了解病毒的特性和操作规程;- 实验室应建立详细的操作规程和应急预案,并将其向实验人员进行宣贯;- 实验操作前应进行充分的试验前准备,确保设备和试剂的准备充分、运行正常;- 定期检查生物安全设施,保证其完好性和有效性。

5. 结论通过对甲型肝炎病毒实验活动的风险评估,我们确定了生物安全、感染风险和实验设备安全等方面的风险,并提出了相应的风险控制措施。

实验室应严格按照相关措施执行,确保实验活动的安全性和可行性。

新冠疫情风险评估报告范文(共16篇)

新冠疫情风险评估报告范文(共16篇)

新冠疫情风险评估报告范文(共16篇)新冠疫情风险评估报告范文第1篇一、高度重视疫情防控。

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的权威信息显示,当前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仍可防可控,但新型冠状病毒传染来源尚未找到,疫情传播途径尚未完全掌握,病毒变异仍需严密监控。

我校充分认识疫情严峻性和复杂性,高度重视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等传染病防控工作。

学校成立以校长主要领导为组长、分管副校长为副组长、办公室、基教科、职成科、师教科、学前科、安全科负责人为成员的防控工作领导小组。

制定了学校防控工作方案和应急预案,加强领导,未雨绸缪,密切关注疫情发展变化,研究部署落实防控措施,及时指导学校(幼儿园)防控相关工作,引导师生科学理性认识,依法依规有序管控。

健全应急工作机制和处置措施,对突发事故和异常情况要组织力量及时妥善处理,并按规定及时、如实上报市教育局。

二、落实疫情防控措施。

寒假期间通过微博、微信公众号、家长群、学生群等网络渠道尽快发放假期生活提示,开展健康教育,向学生和家长宣传普及疫情防治知识和防控要求,引导学生和家长居家或外出时做好防控。

狠抓防控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重点环节,假期不开展大型师生聚集性活动,切实落实学校传染病防控各项要求,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治疗。

三、加强部门协调联动。

我校密切关注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形势发展变化,及时掌握信息,获取专业指导,加强联防联控,配合卫生健康部门严格落实疫情防扩散措施,做好校园疫情防控,及时发现、报告并配合卫生健康部门有效处置疫情。

四、推进校园环境整治。

春季学期开学前,学校全方位改善学校环境卫生条件,推进教室、宿舍、食堂、运动场馆、图书馆、厕所等重点区域和场所环境卫生改善行动,做到日常通风换气,保持教室内空气流通,为广大师生创造卫生、整洁、健康、文明的校园环境。

五、强化师生健康教育。

春季学期开学后,各地各校要严格落实学校传染病防控措施,做好学生晨午检、因病缺勤病因追查与登记等工作,通过多种形式开展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等传染病防控宣传教育,帮助广大师生提高防范意识、了解防治知识,引导师生养成良好卫生习惯和健康生活方式。

新型布尼亚病毒病毒实验活动风险评估报告

新型布尼亚病毒病毒实验活动风险评估报告

新型布尼亚病毒实验活动风险评估报告一、页新型布尼亚病毒实验活动风险评估报告二、目录1.页2.目录3.摘要4.背景和现状分析4.1布尼亚病毒概述4.2当前研究现状4.3风险评估的必要性5.项目目标5.1确定风险因素5.2评估风险程度5.3提出风险控制措施6.三、摘要本报告旨在对新型布尼亚病毒实验活动进行风险评估。

布尼亚病毒作为一种新出现的病原体,其潜在危害性和传播风险尚未完全明了。

本报告分析了布尼亚病毒的背景和当前研究现状,随后明确了风险评估的目标,包括确定风险因素、评估风险程度和提出风险控制措施。

通过这些分析,本报告旨在为实验室安全管理和病毒研究提供科学依据和指导。

四、背景和现状分析4.1布尼亚病毒概述布尼亚病毒是一种新发现的病毒,属于布尼亚病毒科。

该病毒最早于20年在地区被发现,主要通过传播,可引起人类和动物的疾病。

由于布尼亚病毒是新出现的病原体,其生物学特性、传播途径和致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

4.2当前研究现状目前,全球范围内对布尼亚病毒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

已有研究主要集中在病毒的基因测序、传播途径和致病机制等方面。

然而,关于病毒的具体传播风险、感染后的病理变化以及有效的防控措施等方面的研究仍较为有限。

4.3风险评估的必要性由于布尼亚病毒是一种新出现的病原体,其潜在危害性和传播风险尚未完全明了。

因此,进行风险评估对于确保实验室安全、防止病毒传播以及制定有效的防控措施具有重要意义。

五、项目目标5.1确定风险因素本项目旨在识别和确定新型布尼亚病毒实验活动中可能存在的风险因素,包括病毒泄漏、实验室感染、传播途径等。

5.2评估风险程度通过对新型布尼亚病毒的传播途径、致病机制和实验室安全措施的分析,评估实验活动中可能面临的风险程度。

5.3提出风险控制措施根据风险评估的结果,提出针对性的风险控制措施,包括实验室安全管理、个人防护、病毒样本处理等方面的建议。

新型布尼亚病毒实验活动风险评估报告六、项目内容和实施方案6.1实验室安全评估1.1.1实验室生物安全级别鉴定根据布尼亚病毒的危险程度,确定实验室所需生物安全级别。

脊髓灰质炎病毒实验活动风险评估报告

脊髓灰质炎病毒实验活动风险评估报告

脊髓灰质炎病毒实验活动风险评估报告1. 介绍本报告对脊髓灰质炎病毒实验活动进行风险评估。

脊髓灰质炎病毒是一种引起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病原体,因此在实验活动中需要进行风险评估以确保实验过程的安全性。

2. 风险评估方法在评估脊髓灰质炎病毒实验活动的风险时,我们采用了以下方法:1. 实验参数评估:对实验活动的各个参数进行评估,包括实验室条件、实验材料和设备等。

实验参数评估:对实验活动的各个参数进行评估,包括实验室条件、实验材料和设备等。

2. 病毒传播风险评估:评估病毒在实验中的传播风险,包括病毒的传播途径和传播范围等。

病毒传播风险评估:评估病毒在实验中的传播风险,包括病毒的传播途径和传播范围等。

3. 个人防护评估:评估实验人员在实验过程中的个人防护情况,包括穿戴防护装备和采取个人防护措施等。

个人防护评估:评估实验人员在实验过程中的个人防护情况,包括穿戴防护装备和采取个人防护措施等。

3. 结果分析根据我们的评估,脊髓灰质炎病毒实验活动存在以下风险和安全隐患:1. 实验室条件不达标:实验室环境可能不符合安全要求,如操作台面不够洁净、通风不良等。

实验室条件不达标:实验室环境可能不符合安全要求,如操作台面不够洁净、通风不良等。

2. 实验材料和设备风险:实验材料和设备可能存在病毒泄漏、破损或不当使用等风险。

实验材料和设备风险:实验材料和设备可能存在病毒泄漏、破损或不当使用等风险。

3. 病毒传播风险:病毒可能通过空气、接触等途径传播,增加了感染的风险。

病毒传播风险:病毒可能通过空气、接触等途径传播,增加了感染的风险。

4. 个人防护不完善:实验人员可能未正确佩戴防护装备或执行个人防护措施,增加了感染的可能性。

个人防护不完善:实验人员可能未正确佩戴防护装备或执行个人防护措施,增加了感染的可能性。

4. 建议措施为减少脊髓灰质炎病毒实验活动的风险,我们建议采取以下措施:1. 改善实验室条件:提高实验室的清洁度和通风条件,并确保操作台面等实验设施的洁净。

流感病毒实验活动风险评估报告

流感病毒实验活动风险评估报告

流感病毒实验活动风险评估报告1. 引言这份风险评估报告旨在评估流感病毒实验活动的潜在风险,并提供相关控制措施和建议。

2. 实验活动描述流感病毒实验活动涉及在实验室环境中对流感病毒进行研究和分析。

实验的目的是了解病毒的特征、传播途径、病毒学性质以及对疫苗和治疗方法的反应。

3. 风险评估3.1 感染风险- 实验人员可能在操作过程中暴露于流感病毒,并发生感染。

- 实验中的不当操作可能导致病毒泄露和传播风险的增加。

3.2 实验设备和材料- 实验室设备和材料的不合理使用可能导致事故、损坏设备或材料浪费。

3.3 健康和安全- 实验室环境中可能存在化学品和有害物质,对实验人员的健康构成潜在危险。

- 不正确的个人防护装备使用可能导致意外受伤。

4. 控制措施和建议为降低实验活动的风险,以下措施和建议应当采取:4.1 实验操作- 所有实验人员必须接受流感病毒实验操作培训,并掌握实验室安全操作规程。

- 实验室操作室必须保持整洁,消毒实验台和仪器设备。

- 建立适当的流程和流感病毒标本存储和处理方法,以防止泄露和传播。

- 实验过程中应使用正式记录实验数据,及时处理废弃物。

4.2 个人防护装备- 实验人员必须佩戴适当的个人防护装备,包括手套、实验服、面罩和护目镜。

- 换取新的个人防护装备,如手套和实验服,定期更换或清洗。

4.3 健康和安全- 提供充足的通风系统,确保实验室空气质量符合相关标准。

- 标示和储存化学品和有害物质,并提供相关的安全数据表和风险说明。

- 定期进行实验室安全检查,确保实验环境符合法规要求。

5. 结论通过实施上述的控制措施和建议,可以有效降低流感病毒实验活动的风险,并保护实验人员的健康和安全。

以上是对流感病毒实验活动风险的评估和建议,建议在实验活动中严格遵守控制措施,确保实验室安全和研究的顺利进行。

出血热病毒(汉坦病毒)

出血热病毒(汉坦病毒)
逆转录PCR(RT-PCR)结合测序
将病毒RNA逆转录为cDNA,再进行PCR扩增和测序分析,用于病毒基因型别鉴定 和溯源分析。
免疫学检测技术应用
免疫组化技术
利用特异性抗体与病毒抗原结合, 通过显色反应在组织或细胞中定位 病毒抗原,用于病理诊断和病毒分 布研究。
免疫电镜技术
结合免疫学和电子显微镜技术,观 察病毒颗粒与特异性抗体的结合情 况,用于病毒鉴定和形态学研究。
社区防控策略部署
01
02
03
开展灭鼠行动
组织专业队伍定期开展灭 鼠行动,降低鼠类密度, 减少病毒传播风险。
加强环境卫生管理
建立健全环境卫生管理制 度,保持公共区域清洁, 及时清理垃圾和废弃物。
开展健康教育
通过宣传册、讲座等形式 向居民普及出血热病毒相 关知识,提高居民防范意 识和能力。
疫苗接种推广计划
患者康复期管理指导
心理干预
对患者进行心理评估,提供必要的心 理支持和干预,减轻焦虑、抑郁等情 绪问题。
营养支持
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营养 支持方案,保证患者摄入足够的热量 和营养素。
运动康复
指导患者进行适当的运动锻炼,提高 身体素质和免疫力,促进身体康复。
定期随访
对患者进行定期随访,监测病情变化 和康复情况,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和康 复计划。
危害程度
汉坦病毒感染可引起严重的出血热疾病,病死率较高。同时, 该病毒还可引起肺水肿、心肌损害等多脏器功能受损,严重威 胁患者生命安全。因此,对于疑似汉坦病毒感染的患者,应及 时就医并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
02 实验室诊断方法
血清学检测技术应用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
01
用于检测特异性IgM和IgG抗体,适用于早期诊断和流行病学调

17汉坦病毒实验活动风险评估报告

17汉坦病毒实验活动风险评估报告

17汉坦病毒实验活动风险评估报告汉坦病毒实验活动风险评估报告⼀、⽣物学特性(⼀)种类与病毒分型汉坦病毒(Hantavirus)系分类于布尼亚病毒科(Bunyaviridae)、汉坦病毒属得RNA病毒。

该病毒得名称来⾃汉坦病毒属得原型病毒汉滩病毒(Hantaan virus)。

汉坦病毒属依⾎清型与基因型区分为22个病毒种。

汉坦病毒在临床上主要引起两种急性传染病:⼀种就是以发热、出⾎、急性肾功能损害与免疫功能紊乱为突出表现得肾综合征出⾎热(Hemorrhagic fever with renal syndrome, HFRS),⼜称流⾏性出⾎热(Epidemic hemorrhagic fever, EHF);另⼀种就是以肺浸润及肺间质⽔肿迅速发展为呼吸窘迫、衰竭为特征得汉坦病毒肺综合征(Hantavirus pulmonary syndrome,HPS)。

我国尚未见HPS得病例报道。

以下主要介绍HFRS得有关内容。

(⼆)来源1976年,韩国学者李镐汪等⾸次成功地⽤间接疫苗荧光法在⿊线姬⿏得肺组织中发现了汉坦病毒抗原,随后⼜⽤A549与VeroE―6细胞分离到汉坦病毒得毒株(78―116株)。

因为该毒株就是在韩国汉坦河附近得肾综合症出⾎疫区分离到得,因此,被命名为汉滩病毒,并成为汉坦病毒得代表毒株。

(三)传染性HFRS就是⼀种多宿主性得⾃然疫源性疾病,其主要宿主动物与传染源为啮齿动物,在啮齿动物中⼜主要就是⿏科中得姬⿏属家⿏属与仓⿏科中得⽩⾜⿏属。

⽬前,已从世界各地得啮齿动物(⼩⿏、⼤⿏、⽥⿏)中分离出汉坦病毒。

(四)传播途径HFRS得传播途径尚未完全确定,⽬前认为有可能得途径有3类5种,即动物源性传播(包括通过呼吸道、消化道与伤⼝途径),垂直(胎盘)途径与⾍媒(螨媒)传播。

其中动物源性传播就是主要得传播途径,即携带病毒得动物通过唾液、尿、粪等排出病毒从⽽污染环境,⼈或动物通过呼吸道,消化道摄⼊或直接接触感染动物受到感染,感染病毒得孕妇有可能经胎盘将病毒传给胎⼉,带毒孕⿏亦可将病毒传给胎⿏,虽然能够从HFRS患者得⾎、尿中分离出病毒,但⼈―⼈之间⽔平传播HFRS得报道很少,仅最近有⼀群病例中发现⼈际之间传播得证据。

实验室病原微生物危害评估报告

实验室病原微生物危害评估报告

实验室病原微生物危害评估报告实验室病原微生物危害评估报告第1版生效日期:2016年04月28日瑞昌市人民医院检验科目录第一章检验科实验活动生物危害评估报告 (3)第二章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的生物危害评估报告 (9)第三章结核分枝杆菌的生物危害评估报告 (12)第四章霍乱弧菌的生物危害评估报告 (16)第五章流感病毒的危害评估报告 (20)第六章梅毒螺旋体的生物危害评估报告 (22)第七章SARS冠状病毒的生物危害评估报告 (24)第八章脑炎病毒的生物危害评估报告 (26)第九章淋病奈瑟氏菌的生物危害评估报告 (31)第十章鼠疫耶尔森菌的生物危害评估报告 (34)第十一章伤寒杆菌的生物危害评估报告 (37)第十二章肝炎病毒的生物危害评估报告 (40)第十三章禽流感病毒危害评估报告 (44)第十四章肠道病毒71型危害评估报告 (47)第十五章汉坦病毒危害评估报告 (50)第十六章炭疽芽胞杆菌的生物危害评估报告 (53)第一章检验科实验活动生物危害评估报告为保证实验室工作人员在工作中不被危害性生物及物品所侵害,保证危害性物品不外泄,对实验室工作环境进行评估,以鉴定生物安全防护等级,保证生物安全。

一、危害程度分类及生物安全防护水平评估本检验科是为医院诊断、预防、治疗人体疾病或评估人体健康提供信息为目的,对来自人体的材料进行临床生物化学、临床微生物、临床免疫学、临床血液、细胞遗传学等检验的实验室。

生物源危害主要是由各种检验标本中的微生物,尤其是病原微生物引起的,包括细菌、病毒、寄生虫等,具有潜在危险性,可能引起实验室感染;检验科微生物室还进行一定数量的各种条件致病性细菌及真菌的分离培养工作,工作过程存在病原微生物对实验人员、环境污染的风险;除之以外实验室还存在触电、火灾、化学品腐蚀、偷盗等危险。

根据《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本检验科不涉及《人间传染的病原微生物名录》中高致病性微生物的分离培养及高致病性微生物的菌、毒种的保藏,实验室采用一定防护措施就能控制感染或防范灾害,或者对相应病原体存在有效的免疫方法。

实验室生物安全风险评估报告

实验室生物安全风险评估报告

****医院检验科实验室生物安全风险评估报告依据《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微生物和生物医学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准则》、《医疗废物管理条例》,2015 年3 月,按照检验科制定《风险评估和风险控制程序》[YX-BS-011] ,由医院生物安全委员会主持,检验科生物安全管理小组参与,对检验科生物安全作风险评估,形成报告如下:一、生物因子已知或未知的特性评估国家根据病原微生物的传染性、感染后对个体或群体的危害程度,将病原微生物分为四类,其中一类和二类统称高致病病原微生物。

我院检验科属二级生物安全实验室,不得从事致病病原微生物的检测工作,但在临床工作中,必须将强调高致病病原微生物的监测,发现可疑高致病病原微生物,必须采取积极措施,及时报告。

1、我院潜在的一类和二类病原微生物评估:炭疽芽孢杆菌、布鲁氏菌、鼻疽伯克菌、结核分枝杆菌、霍乱弧菌、鼠疫耶尔森菌等。

对上述高致病性生物因子的种类、来源、传染性、传播途径、易感性、潜伏期、剂量 - 效应(反应)关系、致病性(包括急性与远期效应)、变异性、在环境中的稳定性、与其他生物和环境的交互作用、相关实验数据、流行病学资料、预防和治疗方案,做全面的了解,引领全科职工共同学习掌握。

2、防控措施:2.1立即对可疑高致病病原微生物培养物封存。

2.2立即分别报告医院感控科、卫生局和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3对实验室进行全面消毒,包括工作台面、地面、仪器表面、空气等。

2.4接触人员更换个人防护用品,并对用品进行消毒。

2.5感控科收集病人相关信息资料,对病人实施隔离,协助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进行流行病学调查。

2.6对接触者进行严密的健康监护。

二、实验室常规活动和非常规活动过程中的风险评估(包括所有进入工作场所的人员和可能涉及的人员的活动)1、风险评估:我院检验科属二级生物安全实验室,实验室布局分为清洁区、半污染区和污染区,由于三区划分不是太明显,实验室进出人员存在污染和感染的风险。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汉坦病毒实验活动风险评估报告一、生物学特性(一)种类与病毒分型汉坦病毒(Hantavirus)系分类于布尼亚病毒科(Bunyaviridae)、汉坦病毒属得RNA病毒。

该病毒得名称来自汉坦病毒属得原型病毒汉滩病毒(Hantaan virus)。

汉坦病毒属依血清型与基因型区分为22个病毒种。

汉坦病毒在临床上主要引起两种急性传染病:一种就是以发热、出血、急性肾功能损害与免疫功能紊乱为突出表现得肾综合征出血热(Hemorrhagic fever with renal syndrome, HFRS),又称流行性出血热(Epidemic hemorrhagic fever, EHF);另一种就是以肺浸润及肺间质水肿迅速发展为呼吸窘迫、衰竭为特征得汉坦病毒肺综合征(Hantavirus pulmonary syndrome,HPS)。

我国尚未见HPS得病例报道。

以下主要介绍HFRS得有关内容。

(二)来源1976年,韩国学者李镐汪等首次成功地用间接疫苗荧光法在黑线姬鼠得肺组织中发现了汉坦病毒抗原,随后又用A549与VeroE―6细胞分离到汉坦病毒得毒株(78―116株)。

因为该毒株就是在韩国汉坦河附近得肾综合症出血疫区分离到得,因此,被命名为汉滩病毒,并成为汉坦病毒得代表毒株。

(三)传染性HFRS就是一种多宿主性得自然疫源性疾病,其主要宿主动物与传染源为啮齿动物,在啮齿动物中又主要就是鼠科中得姬鼠属家鼠属与仓鼠科中得白足鼠属。

目前,已从世界各地得啮齿动物(小鼠、大鼠、田鼠)中分离出汉坦病毒。

(四)传播途径HFRS得传播途径尚未完全确定,目前认为有可能得途径有3类5种,即动物源性传播(包括通过呼吸道、消化道与伤口途径),垂直(胎盘)途径与虫媒(螨媒)传播。

其中动物源性传播就是主要得传播途径,即携带病毒得动物通过唾液、尿、粪等排出病毒从而污染环境,人或动物通过呼吸道,消化道摄入或直接接触感染动物受到感染,感染病毒得孕妇有可能经胎盘将病毒传给胎儿,带毒孕鼠亦可将病毒传给胎鼠,虽然能够从HFRS患者得血、尿中分离出病毒,但人―人之间水平传播HFRS得报道很少,仅最近有一群病例中发现人际之间传播得证据。

(五)易感性人群普遍易感,但多呈隐性感染,在流行区得隐姓感染可达3、5%~4、3%,较少数人发病,男性有壮年农民,工人、动物学家与现场生物工作者易感本病。

发病率高,四季均可发病,正常人群得隐形感染率因病毒型别与生产、生活条件得不同而不同,病后可获得持久得免疫力,一般很少有二次发病者。

(六)潜伏期HFRS潜伏期为数天至6周或更长,一般为两周左右,起病急,发展快,典型病例具有三大主症,即发热、出血与肾脏损害,典型临床经过分为发热期,低血压休克期,少尿期,多尿期与恢复期。

(七)剂量—效应关系流行病与实验室研究结果显示汉坦病毒感染剂量越大,越易造成人员感染,感染得程度存在人体差异。

(八)致病性人类感染汉坦病毒可导致两组严重得疾病,肾综合症出血热(HFRS)与汉坦病毒肺综合症(HPS)。

尚未对发病机制做深入研究,目前认为,肺脏就是本病得原发靶器官,而肺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就是HPS 相关病毒感染得主要靶细胞,在感染后得各种细胞因子得作用下,肺毛细血管得通透性增加,引起大量血浆外渗,进入肺间质与肺泡内,从而引起非心源性肺水肿。

重症患者在3~7d死亡,生存者则很快恢复,无后遗症。

(九)变异性目前尚无确切得汉坦病毒变异得科学资料。

(十)环境中得稳定性汉坦病毒抵抗力不强。

56~60℃ 1h,紫外线照射(50cm,1h)均可灭活病毒,4~20℃时相对稳定,高于37℃,pH为5、0以下,易被灭活。

(十一)药物敏感性早期可用利巴韦林等抗病毒药物对病毒进行抑制。

(十二)消毒剂敏感性汉坦病毒对酸(pH3、0)与乙醚,氯仿,丙酮,苯等脂溶剂,以及酒精与碘酒等消毒剂敏感,一般消毒剂如苯扎溴铵等能灭活病毒。

(十三)物理灭活汉坦病毒不耐热,4~20℃相对稳定,56℃ 30min或者100℃ 1min 及紫外线照射(50cm,1h)均可灭活病毒。

(十四)在宿主体外存活将发热病人得血清、血细胞与尿液等接种Vero-E6细胞或A549细胞中可分离汉坦病毒。

(十五)与其她生物与环境得相互作用动物源性传播途径主要通过呼吸道,也可经消化道与破损皮肤。

被啮齿动物得排泄物污染得空气以气溶胶或颗粒得形式被人体吸入而感染人致病。

(十六)预防与治疗方案1预防措施一般预防主要采取灭鼠、防鼠、灭虫、消毒与个人防护措施。

动物学家与现场生物工作者尽量不用手接触鼠类及其排泄物。

医务人员接触患者时,应注意隔离。

目前,国内使用HFRS疫苗,主要就是细胞培养灭活双价疫苗(汉滩型与汉域型)。

疫苗在接种人体后可产生特异性抗体,对预防HFRS 有较好得效果汉坦病毒汉坦型与汉域型疫苗对汉坦病毒肺综合症得各种病毒,没有互相交叉免疫得作用。

因此,需要继续研制有效得疫苗。

2治疗方案目前尚缺少特异性治疗,对于HFRS 早期患者,一般均采用卧床休息,以及以“液体疗法”(输液调节水与电解质平衡)为主得综合对症治疗措施。

利巴韦林(病毒唑)具有一定得疗效。

利用利巴韦林可以在病程早期使用,利用心肺期后被使用则无效。

现行治疗均属于支持治疗,特别就是呼吸循环支持,常规可采用氧疗与机械通气疗法。

国内研制得“注射用抗肾综合症出血热病毒单克隆抗体”已完成三期临床实验,结果表明其安全性好,疗效确切,并优于常规治疗药物。

二.实验相关活动风险评估与风险控制(一)实验室感染因子得种类、来源与危害1.感染因子得种类根据汉坦病毒特性与本中心实验检测能力范围,本实验可能得感染因子为汉坦病毒病原体本身。

2.感染因子得来源(1)用于汉坦病毒抗体检测得血液样本,包括全血、血清与血浆。

(2)样本采集与样本检测过程涉及得所有实验场所。

(3)实验操作中可能产生得含病毒得气溶胶。

3.感染因子可能造成得危害(1)被污染得实验器材、器皿等对实验室环境造成污染。

(2)实验室废弃物对环境造成污染。

(3)实验室含病毒得气溶胶对实验室环境造成污染。

(二)实验室常规活动过程中得风险评估与控制1.实验方法(1)风险点识别若采用国家标准、行业之外得其她未经确认得实验方法,或在使用国家标准,行业标准之前未进行技术确认,操作时可能存在安全风险。

(2)风险控制措施尽量采用国家标准、行业标准或经过充分验证得实验方法,在使用新得或变更得国家标准、行业标准之前,必须经过严格得技术确认。

2.样本采集(1)主要实验设备与器材一次性采血针、真空采血管,消毒海绵急一次性利器盒。

(2)主要风险点识别采血人员出血不熟练或不规范,被HFRS患者得血液污染了皮肤、黏膜,或被含有HFRS得血液污染了得针头刺破皮肤,均存在被汉坦病毒感染得风险(虽然概率非常小)。

(3)风险控制与措施使用一次性采血针与真空采血管,采样人员经过正规采血培训,并熟练掌握采血技巧。

采血前做好个人防护(防护服、乳胶手套、口罩),认真、仔细、谨慎操作,抽血后得针头直接放入利器盒内,禁止用手直接接触使用后得针头或将使用后得针头重新套上针头套;采好血后直立于试管架中,防止倒翻;消毒棉签等污染物放入医疗废弃物专用袋中,统一进行消毒处理。

3、样本得包装与运输(1)主要实验设备与器材真空密封采血管、95千帕样品运输罐(UN2814运输罐)、A类标本运输箱(UN2814冷藏箱)、运输车辆。

(2)主要风险点识别若包装不符合生物安全要求,则可能导致样品得侧翻、渗漏从而造成污染扩散。

(3)风险控制措施严格按照生物安全得要求,样品采用A类要求包装与运送。

A类三层容器包装为:第一层采用真空采血管装样本,应密闭防渗漏;第二层采用95千帕样品运输罐,可容纳并保护第一层容器,密封不易破碎、耐压力防渗漏且易消毒;第三层采用A类标本运输箱,要求容纳并保护、固定第二层容器,且易于消毒。

样本应由中心专车运回实验室。

4、样品接收(1)主要风险点识别运输途中发生样本管意外破裂、血液渗漏,则可能对样本接收人员造成污染。

(2)风险控制措施样本至实验室,由检验人员接收,并仔细核对样品与送检单。

接收样本前做好个人防护(穿上防护服、戴手套、口罩),在生物安全柜中打开容器,检查样品管有无破损与溢漏。

若发生样本管破损或样本溢漏得情况,则立即将尚保存得样本移出,对样本管与盛装容器等污染涉及得所有器具进行消毒。

同时,按“二级生物安全实验室建设与管理”实验室意外事故得处置章节处置。

5、样品检测(1)主要实验设备与器材离心机、生物安全柜、移液器、洗板机及酶标仪等设备。

(2)主要风险点识别1)血样离心过程中离心管意外破裂,造成血样溢出从而污染离心机腔体,或在高速离心时形成气溶胶,从而污染环境。

2)加样式操作不当,血液样本溅洒或加入板孔外,从而污染人员或实验环境。

3)洗板、读板时液体溅出,从而污染设备表面或工作台面。

(3)风险控制措施1)检测人员在实验前严格做好个人防护(穿防护服、戴手套、口罩,穿不露脚趾与覆盖脚背、防滑、防渗漏得工作鞋)。

打开样品主容器与加样、移液得操作必须在生物安全柜中进行,动作轻缓,防止内容物泼溅;洗板、判读结果时对酶标板轻拿轻放,避免液体溅出。

2)使用生物密闭型得离心机、耐离心压力与带螺旋管盖得离心管,离心前做好平衡,选择正确得离心速度与离心力。

3)在任何可能导致潜在得传染性物质溅出得操作过程中,应保护好面部、眼睛与嘴。

发生大量液体溅出、溢出等事故,或者明显暴露于传染源时,应立即向科室负责人报告,及时处理并对事故得发生与处理作记录,必要时进行适当得医学评估、观察与治疗,并保留书面记录。

6、样本保存(1)主要实验设备与器材生物安全柜、移液器、带螺旋盖PV冻存管及密封冻存盒。

(2)主要风险点识别阳性样本、阳性质控品管理不当,存在阳性标本误作阴性使用,甚至发生被恶意使用得情况,造成污染扩散。

(3)风险控制措施严格做好个人防护,样本得留取必须在生物安全柜内操作,动作要轻缓;所有样本都保留在带螺旋盖PV冻存管内,在装入可密封得塑料冻存盒中,置于-20℃以下得冰箱内妥善保存,实行严格双人双锁管理,并及时将全部样本上送上级实验室。

7、阳性样本上送(1)主要实验设备与器材带螺旋盖得塑料管、95千帕样品运输罐(UN2814运输罐)、A 类标本运输箱(UN2814冷藏箱)、运送车辆。

(2)主要风险点识别若包装不规范,或运输工具无安全保障,则易造成污染扩散,甚至样本丢失。

(3)风险控制措施阳性样本应严格执行规范3层包装(同样品采集),携带“可感染人类得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菌(毒)种或样本运输许可证”,由专车运送,并由专业人员全程护送。

8、实验室得清洁与消毒(1)主要实验设备与器材70%~75%得酒精、施康清洗消毒液1。

(2)主要风险点识别工作完毕后,若不及时对工作台面、生物安全柜进行消毒,有可能会对下次操作人员造成污染或感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