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析词语句子的含义和作用
理解文中重要词语句子的含义答题技巧
![理解文中重要词语句子的含义答题技巧](https://img.taocdn.com/s3/m/5039a5f09b89680203d825bd.png)
理解文中重要词语句子的含义如何理解文中重要词语和重要句子的含义呢?一、理解文中重要词语含义的基本方法:1.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理解词语的隐含意义。
作为文章的语言材料,每一个词语都与作者所表达的思想,论证的道理,说明的事物密不可分。
所以阅读文章时,必须透过词语的表面意义,结合文章的感情脉络、语法逻辑以及具体的语言环境,深刻体味、理解作者的用意。
2.理解词语的临时意义,辨别不同义项。
每个词语都有其基本意义,但有时却可被赋予临时意义。
阅读文章时,要注意从整体的角度出发,将词语放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去分析,要在明确词语所在语句的句意、所在段落的含义、所在语段前后关系的基础上理解词语。
还要注意词语本身具有的含义,要能准确理解词语的比喻义(从分析喻体与本体的相似性入手,寻找本体是正确解题的关键)、引申义、双关义(谐音双关还是语意双关)、象征义(象征的对象是什么)、反语义、色彩义(褒贬互换)。
二、理解文中重要句子含义的基本方法:1.从分析句子中的重要词语入手。
2.从分析句子的结构入手。
有许多句子,只要分析其结构,如果是单句,先找准主、谓、宾;如果是复句,先找准其第一层,就可以把握句子的基本意思。
3.从分析句子在文中的位置入手。
句子在文中的位置,对理解句子的含义至关重要。
分析句子在文中的位置,具体地说就是:如果要求理解的句子是总领句,就要结合其所领的范围作答;如果是总结句,就要结合其总结的范围作分析;如果是重要的过渡句,就要联系其承上启下的文字作分析。
4.从分析句子的表达意图入手。
这种方法主要适用于理解那些表达有特色的句子。
【考题透析一】乐书作者写书总是把他自己最有价值的一面放进书里。
经常读书,接触的都是别人的精华。
读书本身就是一件聪明的事,也是一件快乐的事。
陶渊明说:“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金圣叹读到《西厢记》中“不瞅人待怎生”一句,感动得三日卧床不食不语。
这都是读书的至高境界。
不只是书本身的力量,也需要读者的会心。
表达效果和赏析句子的区别
![表达效果和赏析句子的区别](https://img.taocdn.com/s3/m/712be90a6fdb6f1aff00bed5b9f3f90f76c64d60.png)
表达效果和赏析句⼦的区别1. 怎么区分句⼦表达效果品析句⼦的表达效果1.⽐喻:作⽤:将表达的内容说得⽣动具体形象,给⼈以鲜明深刻的印象,根据事物的相似点,⽤具体、浅显、常见的事物对深奥⽣疏的事物解说,即打⽐⽅,帮助⼈深⼊理解。
(事物间有相似性)拟⼈:作⽤:把禽兽鸟⾍花草树⽊或其他⽆⽣命的事物当成⼈写,使具体事物⼈格化,语⾔⽣动形象。
夸张:作⽤:提⽰事物本质,烘托⽓氛,加强渲染⼒,引起联想效果。
排⽐:作⽤:加强语势、语⾔⽓氛,使⽂章的节奏感加强,条理性更好(更有⽓势),更利于表达强烈的感情(表达效果)。
5.对偶:作⽤:整齐匀称,节奏感强,⾼度概括,易于记忆,有⾳乐美感。
6.反复:作⽤:主要运⽤在诗⽂中,起到反复咏叹,表达强烈的情感的作⽤。
同时,反复的修辞⼿法还可以使诗⽂的格式整齐有序,⽽⼜回环起伏,充满语⾔美。
设问:作⽤:引起注意,启发读者思考;有助于层次分明,结构紧凑;可以更好地描写⼈物的思想活动。
反问(激问、反诘、诘问):作⽤:加强语⽓,发⼈深思,激发读者感情,加深读者印象,增强⽂中的⽓势和说服⼒。
9.引⽤:作⽤:使论据确凿充分,增强说服⼒,富启发性,⽽且语⾔精炼,含蓄典雅。
借代:不直接说出所要表达的⼈或事物,⽽是借⽤与它有密切相关的⼈或事物来代替。
借代种类:特征代事物、具体代抽象、部分代全体、整体代部分。
作⽤: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增强语⾔的形象性,使⽂笔简洁精炼,语⾔富于变化和幽默感;引⼈联想,使表达收到形象突出、特点鲜明、具体⽣动的效果反语:⽤与本意相反的词语或句⼦表达本意,以说反话的⽅式加强表达效果。
有的讽刺揭露,有的表⽰亲密友好的感情。
对⽐:⽤对⽐,必须对所要表达的事物的⽭盾本质有深刻的认识。
对⽐的两种事物或同⼀事物的两个⽅⾯,应该有互相对⽴的关系,否则是不能构成对⽐的。
作⽤:运⽤这种⼿法,有利于充分显⽰事物的⽭盾,突出被表现事物的本质特征,加强⽂章的艺术效果和感染⼒这种⼿法可以突出好与坏、善与恶、美与丑的对⽴,给⼈极鲜明的形象和极强烈的感受联想:看到某事物,从⽽联想到⼀些事物,也就是想象。
父亲的灶台母亲的爱品析句子表达效果
![父亲的灶台母亲的爱品析句子表达效果](https://img.taocdn.com/s3/m/4194760bce84b9d528ea81c758f5f61fb736289c.png)
父亲的灶台母亲的爱品析句子表达效果题目:父亲的灶台,母亲的爱——品析句子表达效果引言:句子是语言中最基本的单位,它通过词汇的组合和语法的运用,在文章中承载着意义和思想的表达。
句子的表达效果直接影响读者对文章的阅读体验和理解程度。
本文将以“父亲的灶台,母亲的爱”为主题,通过品析句子表达效果,深入探讨其中的内涵和情感。
一、父亲的灶台1. 父亲是家庭的顶梁柱,他的灶台象征着他辛勤劳作的地方。
这个词汇的简洁直白,通过“父亲的灶台”这个形象化的表达,一下子勾勒出了父亲身份的重要性和家庭责任的庄重。
2. “灶台”之于父亲,不仅仅代表了他在厨房教学子的过程中,传承着家庭文化和生活智慧,也象征着他付出的辛勤努力和对家庭的无私奉献。
这个句子通过描绘父亲在灶台前的形象,深化了对父爱的理解和敬意。
3. 父亲在灶台烹饪美食的一幕,让人感受到了他对家人的关怀和呵护。
这个句子运用了动词短语“烹饪美食”,直接传达出了对父亲的肯定和赞美,同时也启发了读者对于家庭温馨的情感共鸣。
二、母亲的爱1. 母亲的爱如同温暖的阳光,为孩子们提供了无尽的力量。
这句话运用了比喻手法,将母亲的爱喻为阳光,将孩子们与阳光相映衬,通过视觉化的方式,让读者对母爱充满共鸣和体悟。
2. 母爱是一种无私奉献的伟大情感,它不分昼夜地陪伴在孩子的成长路上。
这个句子使用了排比,通过连续的并列结构,形成强烈的反复感,让读者深深感受到母爱的坚定和不变。
3. “母爱”的两个字,承载着母亲对孩子的无私关爱和呵护。
这个句子重点强调了“母爱”这个词的含义和意义,凸显了母爱对于孩子成长的重要性。
三、句子表达效果的分析1. 通过对“父亲的灶台,母亲的爱”这一主题的品析,我们可以发现句子表达的方式对传达情感和观点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如何用简洁准确的句子表达,能够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感受到作者的意图和情感。
2. 句子的表达效果与修辞手法的运用密不可分。
对于父爱的描绘,通过形象化、具体的词汇,如“灶台”和“烹饪美食”,让读者能够直观地感受到父亲的辛勤付出和无私奉献。
句子的赏析含义作用
![句子的赏析含义作用](https://img.taocdn.com/s3/m/24dfccf0ad51f01dc281f1e6.png)
景物描写:渲染…气氛,烘托…心情
实战演练: 《5、3》83页 2010广东《偷父》
16.从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中,任选一句 品味语言。(4分) (1)他把两手伸进裤兜,麻利地将兜翻掏 出来,又把手摊开说:“啥也没拿啊!” (2)“我要……我要我爸……求您了。”
(1)他把两手伸进裤兜,麻利地将兜翻掏出来,
如何辨析句子的作用
2、内容上:开篇点题 设伏笔悬念做铺垫 深化中心 点明主旨(画龙点睛) 点题 (开篇点题 结尾点题)
③“我小的时候,在一本地图册上看到了 这个地名。当时我就想,长大后一定到好 望角,看看那里到底是个啥样子!可我连 小学都没读完,日本鬼子就扛着枪进村了 。人们四处逃难,我和爹娘跑散了。后来 ,我就参军打鬼子、打老蒋,差不多把山 南海北都跑遍了。那本地图册一直揣在怀 里,行军或休息时总把手放在胸口上摸一 摸。”老人说着,掏出一本面黄肌瘦的小 册子——中间破了个圆圆的洞。有一页折 起一角,翻到那页,好望角的浪潮就从灰 黄粗糙的纸页上拍打了出来,我似乎闻到 了咸腥的海浪气息。 ④“这怎么破了一个洞啊?”
解题思路:
1.品析语言技巧(方法)
2.不同方法的一般作用(规范化) 3.结合语境分析具体的作用,写出什么内容,联系 上下文,抓关键词理解。(具体化) 4.揭示表达效果 (联系中心,作者的思想感情、 观点态度 ,人物情感、性格、品质……)
答题样式: 方法(修辞、描写手法等)+规范化(生动、形 象、细腻、强调、突出等) +具体化(写出 了…内容、心理)+表达效果(感情、性格、主
⑦老人激动地说:“儿子很争气,考上了大学 ,后来恰好到非洲工作。那次他差点就把我接 过去看好望角了。”A老人的手微微颤动了一 下,然后深深吸了一口气,又缓缓呼了出来。 ⑧河上起了一阵风,吹得芦苇沙沙地响。老人 轻轻地摇了摇头:“他在非洲被当地人给绑了 。老婆子一听就晕了过去。她在床上躺了半年 ,我想了各种办法骗她,可她就是想走了,谁 也拦不住。一个人有一个人的命。”老人的讲 述纯净如清澈的河水。
(完整)理解赏析重点词句的含义和作用
![(完整)理解赏析重点词句的含义和作用](https://img.taocdn.com/s3/m/1beb58b569eae009591becdf.png)
理解赏析重点词句的含义和作用一、考点:《中考考试说明》中对词句的考查要求是: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二、知识梳理:对重点词语的考查主要以含义(意义)为主;而对文章中重点句子的考查则既考查对句子的含义的理解,又考查对句子作用的理解,同时,还要考查学生是否能够对句子进行赏析和评价.三、解题方法和思路:(一)对词语意义的考查重点是词语的引申义、比喻义和指代义1、词语的引申义是指由词的本义演变而产生的后起义。
例如(1)这篇文章很深,初中学生读不懂。
“深”:深奥。
(2)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深”:深入。
(3)深谋远虑,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深”:深刻。
(4)他们两人交情很深,无所不谈。
“深”:(感情)厚,(关系)密切。
(5)夜已经很深了.“深”:距离开始的时间很久。
(6)他是个实心眼儿的人。
“实”:真实,实在。
2、词语的比喻义是指用一个词的本义比喻另一事物而产生的新的比较固定的意义.例如:(1)“风浪”的本义为:水面上的风和波浪。
比喻义为:比喻艰险的遭遇。
如:他是个久经风浪的人,面对着邪恶势力,毫不畏惧,顽强地斗争。
(2)“风雷”本义为:狂风和暴雷。
比喻义为:比喻气势浩大而猛烈的冲击力量.如:革命的风雷激荡中原大地。
(3)“风起云涌”比喻义为:比喻事物出现得很多很盛。
如: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全世界反殖民主义的解放运动风起云涌. (4)“风雨同舟”比喻义为:比喻共同度过困难。
如:全国人民与灾区同胞风雨同舟,没有为困难所吓倒,表现了中华民族的英勇气概。
(5)“烽火”本义为:古时边防报警点的烟火。
比喻义为:比喻战火或战争。
如:抗日战争的烽火燃烧在太行山上.3、词语的指代义是文章中代词的指代意义。
例如: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中的“鸿儒”指代的是有学问的大儒;而“白丁”则指的是平民百姓.4、解题步骤:首先了解词语本身的含义;其次分析具体的语言环境;第三、联系文章的主题和作者或人物的思想感情来分析.在分析语言环境时,先分析词语所在句子的意义和结构,再寻找和词语相关的语言信息,进而分析它们之间的联系。
3词句的含义和作用
![3词句的含义和作用](https://img.taocdn.com/s3/m/39fd222a0912a216147929a8.png)
【模块名称】记叙文阅读第3讲词语和句子的含义与作用一、考点分析本考点考查的主要题型有:1、以辨析为方式的选择题。
要求学生能仔细辨析词语和句子的细微差别,作出恰当的选择。
2、以表述为主的解说题。
要求学生在透彻理解的基础上,能准确地解说词语和句子的含义和作用。
本考点主要考查根据文章的语言环境,理解词语和句子的意义及作用,这也是课标“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的基本要求。
要求考生能结合文章的背景、内容和中心,结合上下文、上下句以及句子本身内在联系,理解词语和句子的表层意思、深层含义、言外之义,并能评价其表情达意的效果。
(一)词语的含义及作用词语的在文章中的含义包括以下四个方面:1、修辞义:修辞义涉及到比喻义、借代义、移觉义、比拟义、讽刺义等,理解含有修辞格的词语应从修辞本身的特点出发,如比喻的相似性,借代的相关性,比拟的形象性,反语的讽刺性等。
如:天然湖泊也在被迫精简机构。
由于地下水位的迅速降低,由于污染,由于填滩盖疗养院,瀑布都有了管教,平时野性全无,被引去耕地发电。
试题:文中“精简机构”和“管教”两个词语的意思分别是什么?答案:文中采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精简机构”指湖泊水位下降,面积缩减;“有了管教”是指瀑布被人为地控制,推动了自然之态。
2、隐含义:隐含义即词语的深层含义,就是常说的“弦外之音”、“言外之意”,它是相对于字面义而言的。
理解隐含义应注意象征义。
如:我的父亲是一个极普通的农民,劳动一生,默默死去,像一把黄土。
黄土长了庄稼,却并不为太多的人注意。
全中国老一辈的大多数农民都是这样。
……他现在去了!黄土上劳动一生,最后回到黄土里去。
黄土是博大宽容的,无论善与恶,最终收容了所有的人。
试题:这篇散文题为《黄土》,时刻表结合阅读材料,简要分析“黄土”的象征意义。
答案:①象征了“我”的父亲;②象征了辛勤一生、默默无闻的中国老一辈农民;③象征了博大宽容。
(此题的解答方法是:在理解全文的基础上抓局部关键语句概括要点。
记叙文阅读 7
![记叙文阅读 7](https://img.taocdn.com/s3/m/0fd909b9f524ccbff12184e5.png)
返回导航
老A现代文阅读(八年级)
记叙文阅读
21
返回导航
老A现代文阅读(八年级)
记叙文阅读
10
④冬天的夜海,风刀霜剑,寒风刺骨。我特意多穿了几件衣服,但它吸尽
了海上的潮气,感觉更加沉重冰凉。
⑤小船摇荡于波涛中,吃力地在波峰浪谷里跃动。 ⑥父亲睡去了,我继续监视着海面。倦怠中,突然发现涌动的海面泛起粼 粼波光,定睛一看,一艘彩灯闪烁、装饰豪华的客船迎面开来了,它看见了我 举起的红灯,似乎在回避着我们。 ⑦当客船临近我们时,那上面的红男绿女纷纷涌到船舷,倚着栏杆俯视被 彩灯烛照的小小渔船。他们穿戴时髦,男的西装革履,女的珠光宝气。他们瞪 着好奇的眼睛鸟瞰一个小渔夫,就像鸟瞰动物园中的小猴。一个贵妇人笑着扔
(5)矛盾句:字面上看是自相矛盾,实际上作者别有用心,寄寓着深刻的用
意。
返回导航
老A现代文阅读(八年级)
记叙文阅读
6
(6)名言、诗句、警句: 名句:强化、突出、着重、强调的作用。 诗句:佐证的作用。 警句:含蓄,寓意深刻,意味绵长,常常是作者情感之所聚。 (7)情感丰富的句子:有的直抒胸臆;有的委婉曲折;包含了作者的喜怒哀
脸,短眉,眼睛不大,特有精神。 ④大印象不只是活儿做得好,为人也正直实诚。大石桥段家老爷子意外去 世,家人没有找到老人遗照,便找到大印象,央求去家里给老爷子画像。做印 象生意的,极少上门给人画像,用照片印象,可借技术工具帮助,登门画像却
品析词语句子的含义和作用
![品析词语句子的含义和作用](https://img.taocdn.com/s3/m/a704f46b302b3169a45177232f60ddccdb38e656.png)
品析词语句子的含义和作用第一篇:品析词语句子的含义和作用品析词语句子的含义和作用庙滩中心记叙文一.体会加点词语的含义和作用答题思路:动词、形容词的品析答题技巧:指出这些动词或形容词形象地写出了什么,表现人物什么样的情感例题:1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
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
2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
二品味句子的修辞手法解题思路:判断句子使用的修辞答题方法:指出所用修辞手法,写出了什么,表现了什么情感例题3:花朵儿一串挨着一串,一朵接着一朵,彼此推着挤着,好不活泼热闹!例题4.:每一朵盛开的花就像一个小小的张满了的白帆,帆下带着尖底的舱,船舱鼓鼓的;又像一个忍俊不禁的笑容,就要绽开似的。
三其他类解题思路:判断句子的类型再答题5:悬念句:我不由得停住了脚步。
6主旨句: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
7环境描写句:月亮出来了,冷冷的,我不禁打了个寒颤。
8心理描写句:我呆呆地望着她,止不住流下了眼泪。
我觉得我是世界上最伤心的人!因为我对朋友反悔了。
我做了一件多么不光彩的事呀!可是,这能全怪我吗? 9侧面描写句: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
10含义深刻句:一位从事研究工作的科学家,不仅是一个技术人员,并且他是一个小孩,在大自然的景色中,好象迷醉于神话故事一般。
说明文词句的作用答题步骤及格式:1.词语:能否删去?为什么?格式:不能。
“XX”表限制(修饰、程度、时间限定等),说明******,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2.句子:运用了____说明方法(修辞),突出说明了******特点。
(作比较、在突出之前应写出“把***和***”加以比较;打比方,“把***比作***”,还要加上“生动、形象”4个字)。
例:1、“旅人桥”,大约建成于公元282年,可能是有记载的最早的石拱桥了。
赏析句子的含义及表达效果
![赏析句子的含义及表达效果](https://img.taocdn.com/s3/m/35d447f79fc3d5bbfd0a79563c1ec5da51e2d652.png)
分析句子含义、作用的基本答题思路:1.从内容上看:①分析原因②靠中心③分析修辞的表达作用④抓重点动词和形容词分析其作用⑤思考它象征了什么2.从结构上看:①过渡②呼应③铺垫标题的作用和含义:(一)作用1.文章的线索①以人或人的某种感情为线索②以中心事件为线索.③以活动为线索.④以实物为线索.2.点明(暗示)中心.3.吸引读者.(二)含义:结合文章中心分析人物精神、词语含义鉴赏文章的基本思路:1、品析思想内容:中心、选材;2、品析艺术特色:写作手法;3、品析语言:修辞、用词.4、紧扣原文,举出一定的例子.5、联系学习和生活实际说说“唉,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一句的表达效果。
技巧点拨:这样的题目在回答时一定要分“三步走”:一是说明运用了什么手法或运用了那个(些)关键词;二是表述“语言特色”,如形象生动等;三是说明这样用“表达了……”或“写出了……”。
1.从重点词语入手,品句子之精髓。
特别是抓住动词、形容词、副词等关键性词语来领悟句子的精髓之所在。
答题模式:“……”一词(等词),写出了……的特点或内容,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本题可抓住重点词语“太聪明”来体会。
2.从修辞手法入手,品句子之精妙。
比喻(明喻、暗喻、借喻等):使描写的内容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
拟人:生动形象。
夸张(夸大、缩小、超前):更鲜明、更突出地表现事物。
排比:增强语言气势,增强文章表现力。
对偶:增强表现力,增强节奏感。
设问:激起兴趣,启发思考。
答题模式:运用了……地修辞手法,写出了……的特点,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3.从表现手法切入,品句子之作用。
文章的表现手法多种多样,比如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欲扬先抑、象征、虚实结合、想象联想等。
4.从表达方式着眼,品句子之情感。
记叙:全面介绍人物活动和事件的发展全貌。
描写:使人、景、物再现,使文章形象生动。
抒情:抒发作者的情感,揭示主旨。
议论:点名意义及主旨,统领全篇,画龙点睛。
赏析词语、句子的表达效果
![赏析词语、句子的表达效果](https://img.taocdn.com/s3/m/856029f87f1922791688e898.png)
赏析词语、句子在现代文阅读中,重点句的赏析是十分重要的能力训练之一。
正确理解句意,有助于文意的把握,有助于作品思想感情和主题的理解。
因此,新课程标准也作了明确的要求,做到“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于是,句子赏析就成了语文考试中考查学生能力的一种常见题型。
一、常见的题型:1、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赏析。
2、赏析句子。
3、请找出文中你认为最精彩的句子并加以赏析。
(找句子的时候要注意,找一些运用了修辞手法的,或者运用了写作手法,或者是一些特殊句式,结构上起一定作用的句子,也可以是人物描写和景物描写的句子)一、赏析词语的运用考纲对理解词语的要求“体会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考查考生根据上下文语境领悟词句含义的能力。
“在语言环境中”——应从整体上感知全文,并根据具体语境来把握词义。
根据考纲出现的题型:1.体会加点词语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或作用。
2.加点的词语在文中具体指什么?3.把句子中的“××”改成“××”好不好?或:加点词语能否互换?为什么?4.联系上下文,体会加点词语的含义。
5.结合全文的主题,本文中的“××”词象征什么?6.段中写“××”词语的用意是什么?7.对句子中富有表现力的词语进行赏析。
我们先来看看“联系上下文,体会加点词语的含义”怎么解答这类题型的解答可分两步,共有两大点。
分析加点词语在句中的含意:(1)答出词语的表面义或基本义。
(2)答出词语的语境义(又分两点)a答出词语的引申含义或深层含义。
b答出词语在文句中的作用。
(内涵)这里是出于全面思考不遗漏要点而考虑的。
第一步很简单,第二步的第一小点答题时也不会遗忘,但对于第二小点很多同学没有想到,原因是他们认为作用怎么也不能称为含义。
其实,理解词语在句子中的含义,这含义是表面义或基本义和引申含义或深层含义两者的综合。
部编语文 现代文阅读理解分析的答题技巧+专项训练练习题(含答案解析)
![部编语文 现代文阅读理解分析的答题技巧+专项训练练习题(含答案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0907baab2cc58bd63186bdd8.png)
部编语文现代文阅读理解分析的答题技巧一、体味词语含义与作用:1.联系上下文体味词语指代的内容。
2.联系上下文体味词语概括的内容。
3.体味词语的表达效果,揣摩词语的情味和色彩等附加意义。
4.替换法:用同义词替换某个词语,将形成的新句子与原句进行比较对照,通过比较,体会适当与否,分析原因,从而理解词语的意思.二、品析句子的含义与作用:1.从在内容上的作用来理解2.从在结构上的作用来理解3.从艺术效果的角度来理解4.三不要:a不要拔高理解 b不要单一地理解 c不要孤立地理解析读:1.明确语段的表达方式2.抓住语段的关键语句3.分析语段的结构方式鉴赏:1.鉴赏语段的表达作用2.鉴赏语段的内容组合3.鉴赏语段的描写笔法4.鉴赏语段的行文布局5.鉴赏语段的佳句,警句6.鉴赏语段中的人物形象7.鉴赏语段或平实或生动的语言语文解题方法归类,阅读的题目套用这些,比较快.一、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说明、议论二、表现手法:象征、对比、烘托、设置悬念、前后呼应、欲扬先抑、托物言志、借物抒情、联想、想象、衬托(正衬、反衬)三、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引用、设问、反问、反复、互文、对比、借代、反语四、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五、记叙顺序:顺叙、倒叙、插叙六、描写角度:正面描写、侧面描写七、描写人物的方法:语言、动作、神态、心理、外貌八、描写景物的角度:视觉、听觉、味觉、触觉九、描写景物的方法:动静结合(以动写静)、概括与具体相结合、由远到近(或由近到远)十、描写(或抒情)方式:正面(又叫直接)、反面(又叫间接)十一、叙述方式:概括叙述、细节描写十二、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十三、说明方法: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下定义、分类别、作诠释、摹状貌、引用十四、小说情节四部分: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十五、小说三要素: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具体环境十六、环境描写分为: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十七、议论文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十八、论据分类为:事实论据、道理论据十九、论证方法:举例(或事实)论证、道理论证(有时也叫引用论证)、对比(或正反对比)论证、比喻论证二十、论证方式:立论、驳论(可反驳论点、论据、论证)二十一、议论文的文章的结构:总分总、总分、分总;分的部分常常有并列式、递进式。
理解语段中重要词语和句子的含义
![理解语段中重要词语和句子的含义](https://img.taocdn.com/s3/m/90a4898c28ea81c758f5787c.png)
(一)语段中重要词语地理解、考点精析:理解词语在文中地含义是阅读地基础,能在上下文语境中迅速地领悟词语地含义,是高水平阅读地一项重要标志,也是中考现代文阅读考查地一项重要内容.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这里地“文中”二字,一是指理解词语要有全局观念,从整体上把握全文;二是指要根据具体语境来把握词义.所谓“重要词语”,是就词语在文中地作用而言地.所谓“词语地含义”,不是指一般地词典义,而是这个词语在一定地语言环境中地临时地、具体地、附加地、动态地、不同于词典义又与词典义有着某种内在联系地新地含义.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本考点地考查内容主要有:()把握词语地语境义;()理解词语在文中地表达作用;()把握代词和具有临时指代作用地词语地含义;()理解蕴涵在词语中地作者地特殊感情等等.、解题思路与技巧:、结合语境,认真推敲现代文测试非常强调理解动态语言环境中地词语含义.这种理解不是孤立静止地理解,而是对语言做活地理解分析.我们知道,同样地词在不同地语言环境中,意义往往是不同地.因此,只有结合语境,认真推敲,才能揣摩出词语地确切意义.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遇到代词,从上查找代词地出现,往往是在所指代地事物、人物之后,因此代词指代内容地落实在本句中是找不到答案地.代词地指代对象一般在上句或上文,因此我们解题时,必须从上句开始寻找,而且应当由近及远地去找.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由近及远,查找释句有些词语比较抽象,较难理解,所以作者往往在提出之后,对他们进行解释,而这些解释往往就是我们所要寻找地答案.这些阐释性地句子往往在抽象词语之后,因此我们在解题时必须从下句中去找答案,由近及远地去找.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二)、理解语段中句子地含义、考点精析:所谓重要地句子,是就其在文章中地地位和作用相比较而言地.它们之所以重要,或者是不同层次地中心句,或者是结构上地领起句、总结句和重要地过渡句,或者是表达上有特色地句子.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理解文中重要句子地含义,包括三层意思:首先是理解句子地表层意义,也即字面意义.一般说来,句子地字面意义理解起来并不困难.其次是理解句子地含义,即在一定地语境中句子地临时意义,这是中考考查地重要内容.第三,是理解句子地句外意义,也即“言外之意”,这也是中考常考地内容.、解题思路与技巧:如何理解句子地含义:、问语句、语段地作用时要从两方面考虑:一从结构上,常起过渡、总领或总结作用;二从内容上,常有开篇点题,设伏笔、作铺垫、深化中心、画龙点眼、点明主旨等作用.、问语句含义地要从文章主旨中心去分析,表述要准确、通顺.()结合修辞分析.对含有修辞格语句地理解应从修辞本身地特点出发,如比喻地形象性,反语地讽刺性等.含有比喻修辞地句子往往是试题考查地重点.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准确把握语句地感情因素,是理解文学作品中有关语句地关键.文学作品往往以情动人,有很多言外之意、弦外之音.这些必须借助于感情地线索去深刻领会.()根据文章本身所提供地信息对文章做出分析.这是理解文章语句最基本、最常用地方法.在这里首先要准确判断句子在文中或语段中地位置,理清是否为起始句、收束句、过渡句,中心句、关键句等.其次要根据上下文地内容联系来确定语句地基本内容或含义.同时还应抓住作者地基本行文思路,把握文章脉络,从整体联系中去理解文章语句地含义.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联系文章写作背景及写作意图把握文章主旨.对有些语句地理解不能只看文章语句地表面含义,还必须结合上下文,联系作者写作地时代背景,了解作者写作文章地基本意图,这样才能更好地去把握文章地主旨.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从文章整体内容出发,对各种分析去进行综合把握,并进一步审察所做地各项分析地正确性,则是必不可少地一个环节.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形象地体验文学作品地形象是广义地,既包括具体人物,也包括典型环境下地人物群体或事物、景物,甚至于是一种意象,一种精神地象征.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一)把握人物形象.可以从如下方面入手:. 从文学作品地时代背景和创作动机入手,这些必然会在人物形象上有所反映和折射.. 从描写人物地方法入手.描写人物可以从正面入手亦可以侧面烘托,正面描写包括肖像、行动、语言、心理.其次,可从这些描写揣摩人物地身份、性格特点.描写人物地方法有外貌描写、心理描写、语言描写、行动描写;既有概括介绍,也有具体描绘;既有正面描写,也有侧面烘托,我们要认识这些方法及其作用.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从人物活动地特殊环境入手.这些往往能衬托人物形象或反映人物地某些特征.环境描写,有社会环境描写,主要作用是揭示时代背景,这些描写能表现出人物性格地时代根源;还有自然环境描写,主要内容有地点、时间、季节、气候及景物,主要作用是表现人物地身份、地位、行动、心情,渲染气氛等.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从情节发展入手.情节都是人为设置地,设置情节地目地即是在动态地发展过程中集中矛盾焦点,表现人物性格.因此分析人物形象也不应忽视情节发展过程中人物地表现与变化.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二)理解散文,尤其是抒情散文中地形象和事物、景物地象征意义.文学作品中地“形象”可以是人,也可指现实生活中地各种现象加以艺术概括所创造出来地生活图景.如朱自清笔下地“春天”,《爱莲说》地“莲花”等.理解事物、景物地象征意义对把握文章主旨大有裨益.如《兰草》(中考阅读材料)中地“兰花”,就象征具有顽强拼搏精神地抗灾英雄(人民群众),而文章主旨正是歌颂这些英雄地. 阅读时要注意把握形象地象征意义.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文学作品技巧地品析文学作品德表达技巧主要包括:一、表达方式:如记叙、说明、描写(包括环境<自然、社会>、人物<语言、行动、外貌、心理>两大类、六小类)、议论、抒情;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记叙文中地描写可分两大类:一是人物描写,包括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细节描写等,以此突出人物地性格特征或表现人物地思想情感;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一是环境描写,包括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地描写.描写有正面也有侧面描写,描写有地结合各种修辞手法作生动、形象地描写以突出强调描写地对象,有地则是运用白描,使文字朴实、简练、干脆.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记叙文中地抒情有直接抒情,有间接抒情.直接抒情是在记叙地基础上直接抒发自己对事物地思想感情.间接抒情包括借景抒情,寄情于人、事、物,在叙述描写地字里行间自然渗透作者地感情.阅读时要注意接受感染和美地熏陶.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记叙文中恰当地穿插议论往往点明主旨,起到画龙点睛地作用,或者深化主题,使文章地感情升华,尤其是文章末尾地议论.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段与段之间用上一两句议论,能起到承上启下地妙用.二、记叙顺序:倒叙、顺叙、插叙.三、表现手法:如想像、联想、象征、渲染、衬托、对比,先抑后扬、托物言志、借景抒情、融情于景等;四、选材剪裁:如材料是否典型、真实、新颖,详略是否得当等;五、行文地结构:如开头和结尾、烘托铺垫、前后呼应、伏笔照应、设置悬念、制造波澜、承上启下、起承转合等;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六、写作手法地赏析地现成话:,小中见大:本文从我们所熟知地……入题,抓住……地……特点,让我们从平常小事中领悟到深刻地生活道理.(或从平常小事中体现出了崇高地思想境界;或从平常小事中表现出美好地精神品质.)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对比:本文巧用对比,把……和……巧妙地呈现在读者眼前,让读者很自然地从对比中感觉到……地变化(或说优劣好坏),从而鲜明地表现出…….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象征:本文运用象征地写作手法,抓住了……与……相似地特点,通过对……准确地描写刻画,更好地达到了表现……地目地.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巧合:本文巧妙地运用了巧合,……,既在读者地意料之外,却又在生活地情理之中,很好地表现了主题,令人读后不免颔首称许.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抑扬:本文运用了抑扬之法,作者地本意是……,而先……,令读者更全面深刻地认识……,使所表现地对象更丰满,更鲜明. 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衬托:本文运用了衬托之法,用……地……衬托……地……,使作者对自己地表现对象地表达意图更明确地呈现在读者面前,增强了文章地表现力.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烘托:本文大量运用环境烘托,把表现对象地……心理,放在一个……地环境里,更好地表现了人物地内心世界,增强了文章地表现力. 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托物言志:本文巧妙地运用了托物言志地写法,作者紧紧抓住……地……地特点,精心刻画,从而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地理想(或人生观或生活态度或精神品质).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卒章显志:本文运用了卒章显志地写作手法,层层铺叙,直到最后才突然揭开谜底,……,令人有恍然大悟之感,然后又转入深深地思考. 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悬念:本文巧妙地运用了悬念地写作手法,先把……抛给读者而又并不说明原因,层层设疑,紧紧地抓住读者地阅读兴趣,更好地达到了表达自己主题地目地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对联常识.要求同学们必须掌握对联地基本常识.对联地要求是字数相等,句式一致,词性相对,结构相应,平仄相对,内容相关.、字数相等.对联可长可短.不管长短,上下联地字数必须相等,上联(出句)是多少字,下联(对句)也应当是多少字.如果字数不相等,除特殊情况外,便不成为对联.、句式一致.句式指地是句子节奏形式.上下联相对地句子,节奏形式应当相同.比如:“学问藏今古;文明播东西”,上下联都是“二一二”式.稍长地对联,半联不只一句,上下联句子字数和节奏形式都必须一致.、词性相对.对仗要求,原则上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以此类推. 、结构相应.上下联对应地词或短语,最好是并列短语对并列短语,偏正短语对偏正短语,依次类推.例如:“祖国江山好;大地气象新”中,上联“祖国江山”是偏正结构作主语,下联即以“大地气象”偏正结构作主语来对.、平仄相对(要求不是太严,所以这里就不讲了).汉字有四个声调,普通话四声,是阴平(第一声)、阳平(第二声)、上声(第三声)、去声(第四声),前二者是平声,后二者是仄声.这是我们必须了解地今平仄.对联关于平仄地格律,最重要地是,上联末尾字必须是仄声,下联末尾字必须是平声.、内容相关.对联地上下联,内容要密切关联,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共同表达一个主题.而不能风马牛不相及,或者彼此孤立,各自为政;也不能一轻一重,相差悬殊,那样,内容地关联就不密切了.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议论文阅读品析关键词(句)的作用或表达效果
![议论文阅读品析关键词(句)的作用或表达效果](https://img.taocdn.com/s3/m/63f908c932d4b14e852458fb770bf78a65293adc.png)
议论文阅读品析关键词(句)的作用或表达效果一、什么是关键词1.体现作者立场观点的词语;2.表现文章主题思想、旨趣的词语;3.反映深层次含义的词语;4.反映具体语言环境的词语;5.对文章结构起承接、照应等逻辑关系的词语;6.比喻、借代等特殊修辞的词语;7.根据语境随情而作别种义项的词语等;8.特殊修饰词。
二、方法技巧四抓四联系(一)四抓1.抓关键词。
如强有力的动词,富有感情色彩的形容词以及一些特殊的副词。
2.抓修辞手法3.抓表达方式(描写):从表达方式入于手分析句意,如记叙文中的议论往往起画龙点眀、揭示记叙目的和意义的作用4.抓表现手法(二)四联系1.联系上下文:注意句于在文中的位置,主要指那些在文中起总领下文,收束上文、承上启下的句子。
2.联系作者情感、主题:抓住中心理解句意,因为任何一个重要句子都与中心有着密切联系3.联系语境:根据语境揣摩句子含义,在具体的言环境中,往往可以找到理解句子的潜在信息4.联系写作背景或目的:结合社会背景理解句意,因为社会背最与文章内容和作者写作目的有密切联系三、答题原则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四、解题步骤(一)释词:解释词语含义。
1.该词(句)的表层义(本义)这个词(句)表层义是(原指)…2.该词(句)的深层义(语境义。
语境即:具体的句、段、篇、上下文、主题、作者意图、感情色彩、范围的大小、轻重程度等。
)(1)比喻义(2)引申义(3)象征义(4)色彩义(爱憎分明,褒贬明显)(5)言外之意这个词(句)深层义是(这里指)…(二)析句:分析词句的作用(表达效果)。
1.结构照应、过渡、作铺垫、埋伏笔、设置悬念、激发读者兴趣、推动故事情节发展2.情感(人物:品质、心理、性格、情感。
其他:中心、哲理、观点。
)(1)表达了作者(人物)…的感情(2)突出了…的主题3.写法(1)用词:表现力丰富的词语,如动词、形容词、副词、叠词。
①动词:准确、生动、具体地写出了…(什么+怎样)②形容词:准确、生动、形象地描写了…(什么+怎样)③副词(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准确地写出了…的情况(程度、限制、时间、范围)(什么+怎样)④叠词:丰富…含义,渲染…气氛,亲切逼真,增强意韵。
专题05 品味语言特色,体会词句含义(知识梳理+例题精练)(原卷版)
![专题05 品味语言特色,体会词句含义(知识梳理+例题精练)(原卷版)](https://img.taocdn.com/s3/m/d1481240a9956bec0975f46527d3240c8447a1e5.png)
专题05 品味语言特色,体会词句含义【教学目标】1.掌握词句赏析的答题技巧;2.掌握词句含义的答题技巧。
【知识梳理】考点:品味语言特色,体会词句含义从词义的角度①理解词语的本义→②分析词语在语境中的意思→③表达的情感。
格式:加点词语的原意为……,这里指……,表达了人物……的思想感情。
从词性的角度①判断词性→②词语反映的情形→③表现出的作用,即人的形象、品质等。
A.动词、形容词:××动词(形容词)极富表现力,生动形象地写出了……。
B.副词:××副词准确生动地修饰(限制)了××一词,贴切形象地体现了……的特征,表达了……的情感。
C.叠词:运用了叠词××,音律和谐,起到了加深语意的作用,读起来朗朗上口,富有音韵美。
D.拟声词:运用拟声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的情态美,流露出作者……的情感。
从修辞的角度①运用的修辞手法→②修辞的作用→③表达的情感。
格式:加点词语运用了(比喻、拟人、夸张、反复)的修辞手法,写出了……,表现/达了事物/人物……的特点/情感。
★设问形式:❶赏析划线句中的加点词语/赏析文中的划线句子。
❷文中的加点词/划线句子好在哪里?(加批注)❸文章开头和结尾都写道了“××景物”有什么好处?❹理解加点词语/××句话的含义。
★词语的赏析★1.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
先判断该句运用的修辞手法,然后结合语境,根据该修辞手法的一般作用具体赏析。
2.从描写的角度赏析。
先判断该句的描写对象和使用的描写方法,再结合语境,根据该描写方法的一般作用进行赏析。
3.从句子的表达方式角度赏析。
(1)描写句:根据语境分析描写对象的特征和意义。
(2)抒情句:联系全文情感,结合语境,分析句子表达的情感。
(抒情性散文常考)(3)议论句:联系全文主旨,结合语境,分析句子所表达的意思。
(议论性散文常考)4.从句子的表现手法角度赏析。
初中语文记叙文阅读理解答题公式及常见人物形象
![初中语文记叙文阅读理解答题公式及常见人物形象](https://img.taocdn.com/s3/m/5cb7640b580102020740be1e650e52ea5518cecf.png)
初中记叙文阅读理解答题公式及答题模板一、理解品析重要词语答题公式:本义+语境义+作用答题模板:1. 词语的含义:本义+语境义2.词语的作用:①解释:本义+语境义,②作用:化静为动,将……具象化,人格化,褒义贬用,贬义褒用……二、理解赏析重要句子答题公式:句子内容/写作手法/句式/关键词+作用+情感答题模板:1. 哲理句(主旨句、抒情议论句、总结全文句)赏析:点题,揭示了……的道理(让人体会到作者……的情感)。
2. 句式的赏析:反问句能加强语气,使感情更强烈(使观点更鲜明);感叹句能抒发强烈的感情。
3. 描写句的赏析:这个句子运用了……描写,具体地写出了……。
(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肖像描写、环境描写)→具体答题模板见“五、辨析描写方法及作用”4. 富有表现力的字词所在句子的赏析:修辞手法,描写,对比,化静为动,化抽象为具象,叠词的使用(节奏感),引用(文学性),感情色彩(褒贬)5. 句式工整句的赏析:这个句子句式很工整(对偶),读起来朗朗上口,有节奏感,写出了……。
6. 叠词句的赏析:这个句子中的“××”一词是叠词,读起来有音韵美,写出了……。
三、分析段落作用答题公式:结构作用+内容作用【结构上】1.开头段:统领全篇/引起下文/营造氛围/奠定基调/铺垫/伏笔/设置悬念等。
2.中间段:承上启下/总结上文/引出下文/渲染了……氛围等。
3.结尾段:总结全文/呼应开头(或上文)/使文章结构完整/点明中心/升华主题/深化主旨/照应前文/结构严谨/首尾呼应/画龙点睛等。
【内容上】1.开头段:点明(或引出)叙写的人、事、物、景;设置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2.结尾段:点明主旨(或深化主题),升华情感(由个体到群体),发出号召或倡议。
3.写景段:渲染气氛、烘托心情、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突出人物精神品质。
4.议论抒情段:评价人物、景物、事物,抒发情感,点明主旨。
(第一步:先概括段落写了什么!)四、分析作品人物形象答题公式:人物+事件+性格品质答题模板:1. ××是一个……(性格品质)的人(身份)。
六年级下册语文讲义-培优专题讲练:第3讲:品析重点词语和句子含义与作用(学生版)
![六年级下册语文讲义-培优专题讲练:第3讲:品析重点词语和句子含义与作用(学生版)](https://img.taocdn.com/s3/m/be3b290ebceb19e8b9f6ba70.png)
词语的隐含义是指隐藏在文字表面义之中的更深一层含义。
所谓弦外之音、话外之音、话中之话实质上就是词语的隐含义。
对其理解只有在具体的语境中获得,离开了上下文的练习,就没有隐含义可说了。
理解其含义必须深入文本寻求作者的表达目的,可通过背景分析文章中心,材料观点等去体会作者意图。
例如:甲说:“我炒的菜味道怎么样?”乙说:“最近我病了,口不太识味。
”那么,就是乙回避作答,使这句获得特定含义:这菜味道不怎么样。
(三)理解指代义指代义又叫指代语,是特定语境中表示信息的词语,指代词可以是代词或词语、短语。
理解指代词的含义,就是结合语境分析出指代的具体内容。
其方法如下:1.找出与指代词相关的语言材料。
有效信息在指代词前后。
2.找出自己所认为是指代词的内容后,进行分析、概括,提炼要点。
3.将指代内容带入原文通读,看是否符合其语境。
例如:下午两点钟,小张找小李,小李不在。
便写留言:“刚才找你不在,一小时后我再来。
”那么,“刚才”指什么时候?据文可知是“下午两点”。
再问:“一小时后”指什么时候?便知是下午三点。
例1、(一)刀爱①明媚的三月三留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奶奶用刀砍树的声音。
②“三月三,砍枣儿干……”每到这个时候,奶奶都会这么低唱着,在晴朗的阳光中,手拿一把磨得锃亮的刀,节奏分明地向院子里的枣树砍去。
那棵粗壮的枣树就静静地站在那里,用饱含沧桑的容颜,默默地迎接着刀的洗礼。
③“奶奶,您为什么要砍树?树不疼吗?”我问。
在我的心里,这丑陋的树皮就像穷人的棉袄一样,虽然不好看,却是它们抵御冰雪的珍贵铠甲。
尽管冬天已经过去,可现在还有料峭的春寒啊。
奶奶这么砍下去,不是会深深地伤害它们吗?难道奶奶不知道“人活一口气,树活一张皮”吗?我甚至偷偷地想,是不是这枣树和奶奶结下了什么仇呢?④“小孩子不许多嘴!”奶奶严厉地呵斥着我,把我赶到一边,继续自顾自地砍下去,一刀又一刀……⑤那时候,每到秋季,当我吃着甘甜香脆的枣子时,我都会想起奶奶手里凛凛的刀光,心里就会暗暗为这大难不死的枣树庆幸。
品析词语表达效果
![品析词语表达效果](https://img.taocdn.com/s3/m/6ad6f13d591b6bd97f192279168884868762b821.png)
品析词语的表达效果 / 作用常见的题型有:1、说说加点的词在文中的表达作用;2、加点的词在文中用得好不好,为什么3、加点的词语能否删除4、加点的词如果换成,可以吗解题要求:六联系① 联系词语的语境;首先找出这个词语出现在文章中的位置;从词语的上下文中去品析;②联系词语的含义;对词语的词典义和语境义解说,容易理解的可以不解释词典义;③联系词语的写作特色;要注意词语的特殊性,即该词语的比喻义要弄清比喻对象,即本体、双关义谐音双关还是语义双关、象征义象征对象是什么、反语义、色彩义褒贬互换、动词,等等;④联系文章内容;联系文章中心和作者情感态度,看词语有怎样的表情达意;⑤联系文章结构;看这个词语与文章上下文有什么关系;⑥联系词语的艺术效果;有特色的词语要写出词语的艺术形式和表达效果;●答题模式: 词义本义,语境义 + 特点技法 + 效果 + 内容 写出什么,表现什么,即词语描述对象及特点 + 作品中人物或作者的情感态度 + 结构酌情举例:从词语写作手法分析1.贬词褒用:送春宗璞的阅读的第四自然段开兴“这花开得好放肆”一句中,“放肆”这个词的本意是什么 表达出作者怎样的感情答案:“放肆”是贬义词,意思是轻率任意,毫无顾忌,在此文中,是贬词褒用,生动地写出了二月兰开花时无拘无束的率真,表达了作者对二月兰的喜爱之情;2.化无形为有形,化抽象为具体:题目:仔细品味“冬天的风因为这些小鸟的跳跃,也就显得细微而富有弹性;”中“弹性”一词好在哪里答案:“弹性”一词生动传神,把无形的冬天写得具体可感,赋予它无限生机和活力,也表达了作者对小鸟的喜爱之情;3.运用修辞: 题目:一个瘦弱的小女孩看得痴迷,看得绽放..了久违的笑颜;答案:“绽放”是露出、显出的意思,这里用比喻手法,将人笑颜比作花,形象地写出了看到花时的喜悦之情;题目:于是这一天来了,电锯从树的踝骨咬下去,嚼碎,撒了一圈白森森的骨粉;那树仅仅在倒地时呻吟了一声;请体会“咬”“骨粉”“呻吟”这几个词语用法的妙处答案:作者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通过“咬”和”呻吟”两个动词,生动形象地表现了人类的残忍和树被屠戮时的痛苦;将树的碎屑比喻为“骨粉”,更突显了树的悲惨遭遇;从而表达出自己的愤恨;4.化静为动: 题目:山坡上卧.着些小村装,小村装卧.着点雪;答案:用“卧”写村庄、写雪,形象地写出他们的状样、情态,使静物活灵活现;5.用叠词:举例:说话间,一个小小的东西落下来,轻轻地掉在我肩头,凉凉的,带着一丝甜意;侧眼细看,是一朵柿子花;品味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答:运用叠词,音韵和谐,富有美感;营造出温馨静谧的意境,真切细腻地写出了柿花带给“我”的甜美感受;注:如果词语没有使用任何写作技法的就直接抓关键词分析;阅读文章1: 没有发芽的种子 邱海泉①散步的时候,心情总是松弛着,洒脱如脱线的风筝,一任世界上的一切像毫无意义的微风似的从眼前滑过;而从前所有的不快早都遥远得成了另一个世界的事;时不时,眼前一亮,也说不定有什么东西让人心头一动;比方说一只小狗十分顽皮地向你撒娇吠叫,比方说一滴挂在枝头上的晶莹剔透的小露珠向你暗送的秋波……那天,我却被一大片开得如火如荼的喇叭花吸引住了;②我不知何时已经信马由缰地走到郊外了;在一个农家的门口,我就呆在了那一片开满鲜花的墙头前;花是喇叭花,开得那个热闹……但我之所以如此迷恋它的原因,不全是因为那小精灵冰清玉洁的可爱姿容,而是因为我在这里不期而遇了我的故人旧友;③那是几十年前的事了;那时我还是个村童毛孩;一天早上跟父亲下地锄草,就在一个土壕里看见了那片开得正艳正好的花儿;我禁不住诱惑,跑下壕去,蹲在地边,手摩挲起花儿,半天不想起来;父亲却早在我身后喊了起来:别踩坏花儿,那是你大伯家种的二丑;我这才知道这一地可爱的花儿原来是一味中药材;④那一霎,伫立在那儿,我眼里看的是盛开的花儿,心里纷飞的却是打开了尘封的往事;久久地流连盘旋在那儿,我突然看见二丑花成熟后洒落在地上的种子;我小心翼翼地捡拾着,心里想,待到来年开春,我要把它种到阳台上去,这样我们就可以形影不离地天天厮守在一起了;⑤在我的期盼和浇灌中,喇叭花的幼苗一天天长高了;它的枝蔓那么快就爬满了阳台,真令人惊讶它的花不只开满了我的花园和阳台,而且也弥漫浸透了我生命的空间——我一有空就站在花蔓下,一任那落英像春雨一样洒在我的头上;邻居们也都来欣赏参观我的花儿,而且连连称赞说:真好看真好看哟;有个朋友还拿起照相机拍了照片,刊登在了当地的报纸上……⑥一天,女儿突然从抽屉里翻出一个小信封说:这里面是什么,没用的话我扔了我一看,说:那是没种完的喇叭花种子,放下,扔什么;她说:今年已经有新种子了,还要它干什么……尽碍事儿,我扔了;说着顺手丢进了垃圾篓;⑦我的心突然随着那花种子的下落揪了一下;⑧看着那些被丢弃的花种子,我不断地质问自己,为什么那么粗心是我,把那几粒可怜的种子一生最灿烂的时刻错过了是我这个刽子手,把它们永远永远地埋没在抽屉和黑暗里了;此后好多天,一到阳台上,看见那些开得天真烂漫的小花,我心里总是不由自主地弥漫起一股淡淡的忧伤;我想起了许许多多我幼时的夙愿,也想起了一个个已经被我淡忘了多年的理想……我不知道人世间又有多少个美丽的梦想,就像那几粒还没来得及发芽开放的喇叭花种子被永远地湮没无声了呢;黄山日报2012年7月16日1.文章以“没有发芽的种子”为标题有哪些含义4分①没有种完遗忘在抽屉里的喇叭花种子;②幼时的夙愿,淡忘了多年的理想;2.第①段侧重描述散步时的心情,这样写有什么作用4分散步时的心情是松弛和愉快的,一些不起眼的事物都可以触动自己,引发自己的感慨;2分为下面写喇叭花做了铺垫;3.结合语境品味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表达效果;4分;,;;“揪”字是心理描写,;4.文章围绕“喇叭花”种子写了哪几件事,请简要概括;4分①我被喇叭花吸引,②回忆儿时见到喇叭花开放时的情景,③捡拾喇叭花种子,④在阳台上栽种喇叭花,⑤女儿丢弃我遗忘的喇叭花种子;5.文章最后抒发了作者什么情感给你怎样的感悟4分①深深地自责内疚,淡淡的忧伤;2分②不要忘记自己的理想梦想要努力去实现自己的理想梦想;阅读文章2:那盆水仙花上学期我到横河村小支教;那天正在上课,突然,隔壁教室里传来了李老师愤怒的呵斥声:“你又来了,出去出去”很多学生也跟着喊;嘈杂声影响了我的课堂,我连忙打开教室门,只见李老师正连拉带拽地把一个老头推出教室;老头六十来岁,满身邋遢,拖着个大麻袋,傻笑着一步一顿地离去;课后,李老师告诉我,老头子是本地的孤寡老人,脾气古怪倔强,不管你上没上课,常常旁若无人地闯入教室乱找乱动,把垃圾桶翻得一片狼藉;正说着,我班有个学生跑来,“杨老师,快,快去,陈业被那老头打了”当我赶到时,陈业已被老头推倒坐在地上哭喊着:“还我……我还没喝完啊,臭老头”原来老头盯上了他手中的饮料瓶,没等他喝完就抢去了,在他眼里,能卖的垃圾简直就是“宝”;校长也赶来了,一边骂一边把老头踉踉跄跄地推出了校门;几天后,我班正在朗读课文;“嘭”的一声巨响,教室门猛地被撞开,大家吓了一跳;一看,又是那老头;一手拖着麻袋,一手紧攥拳头,朝教室后面的垃圾桶大摇大摆地走去,那架势随时等着反抗我来推他;“臭老头,出去”“臭老头,快出去”很多学生异口同声地喊着,整个课堂一片喧哗;当老头走近我时,我出人意料地让开了道,并向学生作了个安静的手势;“继续朗读吧,不要打扰老爷爷捡东西了”我平静地说;犹豫间,琅琅书声又逐渐响起;我们反常的举动让老头有些发愣;他从垃圾桶里翻出了几个饮料瓶后,竟加快了脚步往外走,饮料瓶掉出了一个也不知道;我捡起来送到他手中,他疑惑地看了看我……又过了几天,我正在上课,教室的门又突然被推开,老头刚探进半个身子,一看是我,竟缩了回去,还轻轻地带上了门离开了;我们发现老头和以前都不大一样了我问学生:“老爷爷为什么会变了呢”“我知道,因为前几天老头子没有被老师推出去;”“杨老师没骂他,还帮他捡瓶子”陈业若有所思地说,“老头……老,老爷爷好像知道杨老师对他好”我说道:“老爷爷一个人孤零零的,每天起早贪黑到处捡破烂不容易呀,老师有个办法可以帮帮他:大家平时把丢弃的那些废品专门放进一个袋子收集起来,送给老爷爷,谁愿意负责这件事”“我愿意”“我也愿意”……好多学生都争着说;没想到陈业也抢着举手,我把这件事交给陈业负责;从那以后,我班无论上什么课,老头子再也没有闯进教室了;临近期末的一天,我一进教室就看见讲台上多了一盆水仙花,我惊讶地问:“这花是哪位同学放在这里的呀”陈业兴奋地说:“老师,花是老爷爷从菜市场买来的,他让我带到教室摆在讲台上,说是谢谢同学们,谢谢您呢”这是我万万没想到的,那节课上得特别开心;转眼间,一个学期就过去了;暑假里我又被临时通知回到原单位;教师节那天,遇到了李老师,我问起老头子的事;李老师说:“他死啦;”“啊,怎么死了呢”我很是惊愕;“暑假里,他跳入水中救上了一个小孩,自己却因体力不支被淹死啦;听村里人说老头也不怎么会游泳;”李老师补充道,“对了,他救的小孩就是你班的陈业……”我听着,心里酸酸的,竟有些想流泪,朦胧间眼前就浮现出了那盆水仙花……选自小小说月刊作者:杨聪1.小说主要刻画了两个人物,一个是老头,一个是杨老师“我”,你最欣赏哪个人物请说明理由;我欣赏老头;他虽然穷,但他有穷人的风骨,他有尊严,他懂得感恩;他明知不谙水性却纵身跃入水中;孩子得救了,他却牺牲了;这是多么值得尊敬的老人啊;我欣赏杨老师;面对生活中的一个弱者,杨老师没有像其他人一样对他嗤之以鼻,恶语相加,甚至拳打脚踢;杨老师给了弱者以尊严,改变了一个人对生活仇视,这是一个何等伟大的教育者啊;2.下列句子任选一句,请赏析句中加点词的表达效果;⑴一看,又是那老头;一手拖着麻袋,一手紧攥拳头,朝教室后面的垃圾桶大摇大摆地走去“攥”字形象准确地写出了老人随时准备反抗的心理,正是这个捏紧拳头的动作,说明了以往老人得到的都是伤害;“攥”既是给自己造势,又是自卫心理的体现;⑵老头刚探进半个身子,一看是我,竟缩了回去,还轻轻地带上了门离开了;“缩”字形象准确地写出了老人见到曾经帮助过他的“我”时难为情的样子,这是老人懂得感恩心态的一种表现;3.文中划线句写到杨老师帮老头捡饮料瓶,此时老头心里会想些什么请联系语境,描写老头的心理活动;“怎么可能呢其他老师都是大声嚷嚷赶我走的,他不但不赶我走,还帮我捡瓶子”。
如何品析句子含义-
![如何品析句子含义-](https://img.taocdn.com/s3/m/ad436342b6360b4c2e3f5727a5e9856a57122645.png)
二“抓”——具体方法
结合文章中心 结合具体语境
三“结合”
结合人物性格、感情 基本原则
大家应该也有点累了,稍作休息
大家有疑问得
10
抓修辞——应对表达效果题
例:它好肥,整个身子好像一个蓬松 得球儿。《珍珠鸟》
用了比喻得修辞,生动形象地写出 了小珍珠鸟外形得可爱,表达了作 者得喜爱之情。
抓修辞答题模式:
修辞+修辞效果词+具体内 容+作者情感
例: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
了…… 表达了作者 ……
如何理解“放心吧,孩子,这 扫把丢不了您得脸”得含义?
提醒:
切记要三“结合”
抓修辞
初春时节,昏睡得葡萄藤醒了,它们先
就是睁开一粒粒紫红色瞧似惺忪得叶芽。
在青海,它就是美妙得一缕;在宁夏,它 就是平静得一湾;在郑州,它就是浩荡得 波涛;在山东,它就是平稳得漫流。而在 这壶口,我瞧到了它性格得另一面
我不觉加快了脚步。(结尾) 结构套话
前者得作用就是设置悬念、引出下文繁茂旺盛得 紫藤萝;
——具体内容
结尾作用就是照应开头,使文章结构完整——结构 并含蓄地表现作者从紫藤萝得身上汲取了力量,要 尽快投入到生活中去——内容
答题模式:结构作用(套话+具体内 容)+内容作用(与主旨、感情挂钩)
练习:文末“再不做一件伤害旁人得 事”就是作者得感悟,此句在全文中 所起得作用就是什么? 《捅马蜂窝》
——可怜得门。……校长笑了,说,放心吧,我已经订做了
最坚固得门。很快,破门拆下来,新门装上去了。
新门似乎挺带“人缘”,装上以后居然没有挨
过一次踢。孩子们走到门口,总就是不由自主地
放慢脚步。阳光随着门扉旋转,灿烂得金色洒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品析词语句子的含义和作用
庙滩中心
记叙文
一.体会加点词语的含义和作用
答题思路:动词、形容词的品析
答题技巧:指出这些动词或形容词形象地写出了什么,表现人物什么样的情感
例题:1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
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
2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
二品味句子的修辞手法
解题思路:判断句子使用的修辞
答题方法:指出所用修辞手法,写出了什么,表现了什么情感
例题3:花朵儿一串挨着一串,一朵接着一朵,彼此推着挤着,好不活泼热闹!
例题4.:每一朵盛开的花就像一个小小的张满了的白帆,帆下带着尖底的舱,船舱鼓鼓的;又像一个忍俊不禁的笑容,就要绽开似的。
三其他类
解题思路:判断句子的类型再答题
5:悬念句:我不由得停住了脚步。
6主旨句: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
7环境描写句:月亮出来了,冷冷的,我不禁打了个寒颤。
8心理描写句:我呆呆地望着她,止不住流下了眼泪。
我觉得我是世界上最伤心的人!因为我对朋友反悔了。
我做了一件多么不光彩的事呀!可是,这能全怪我吗?
9侧面描写句: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
10含义深刻句:一位从事研究工作的科学家,不仅是一个技术人员,并且他是一个小孩,在大自然的景色中,好象迷醉于神话故事一般。
说明文词句的作用
答题步骤及格式:
1.词语:能否删去?为什么?
格式:不能。
“XX”表限制(修饰、程度、时间限定等),说明******,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2.句子:运用了____说明方法(修辞),突出说明了******特点。
(作比较、在突出之前应写出“把***和***”加以比较;打比方,“把***比作***”,还要加上“生动、形象”4个字)。
例:
1、“旅人桥”,大约建成于公元282年,可能是有记载的最早的石拱桥了。
2、赵州桥全桥只有一个大拱,长达37.4米,在当时可算是世界上最长的石桥。
3、苏州园林与北京的园林不同,极少使用彩绘。
4、从古代的宫殿到近代的一般住房,绝大部分是对称的。
5、到目前为止,人们为了清理和更换管道已耗资数十亿美元。
6、桥洞不是普通半圆形,而是像一张弓。
7、从二战至今,关岛本地的11种鸟类已有9种被赶尽杀绝。
8、首先是维度,越往北桃花开的越迟,候鸟也来得越晚。
影物现象因素首先(维度)。
9、美国众议院已于1996年通过了一项议案,要求各有关机构加强对有可能夹带外来物种的交通工具的监控;为此,美国政府正在酝酿一个跨部门的监控计划。
10、这些石刻狮子,有的母子相抱,有的交头接耳,有的像倾听水声,有的像注视行人,千态万状,惟妙惟肖。
议论文品析词句的含义和作用
答题步骤及格式:
从逻辑的角度分析用词的准确和严密。
从修辞的角度分析其用词的鲜明、生动和感情色彩。
运用、、、、、、(修辞)说理,论述了、、、、、、的道理,这样写、、、、、、表达效果。
例句:
A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能否删去?为什么?
(1)富有创造性的人总是孜孜不倦地汲取知识,使自己学识渊博。
(2)发挥创造力的真正关键,在于如何运用知识。
B从修辞手法的角度来体会语言的妙处。
(3)盖天生才干犹如自然花草,读书然后知如何修剪移接。
(4)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
(5)假使这也算一种“信”,那也只能说中国人曾经有过“他信力”,自从对国联失望之后,便把这他信力都失掉了。
“他信力”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表达效果?
从公开的文字上看起来:两年以前,我们总自夸着“地大物博”,是事实;不久就不再自夸了,只希望着国联,也是事实;现在是既不夸自己,也不信国联,改为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了——却也是事实。
于是有人慨叹曰: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6)品味句子中加点的几个词,体会作者的情感。
(7)句中的“既不、、、、、、也不、、、、、、改为、、、、、、”刻画了国民党的什么形象?
(8)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
“状元宰相”是指谁?在这里有何含义?
(9)我觉得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不但是在研究学术中不可缺少,而且在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中也是不可少的。
(10)实验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观察,而是积极的、有计划的探测。
记叙文附答案:
1:这些动词形象地写出了父亲爬月台买橘子时动作的艰难,表现了父亲对儿子深沉的爱。
2:“蹒跚”形象地写出了父亲腿脚不灵便走路缓慢摇摆的样子,行动不便还为儿子买橘子,体现父亲对儿子深沉的爱。
3:用拟人手法充分表现了藤萝花竞相开放的欢乐与活力,表现作者喜悦的心情。
4:用帆与船舱的比喻,细致地描写了紫藤萝花盛开的状态,显得生机勃勃。
比作笑容,更显得美好可爱,也抒发了喜悦的心情。
5:此句既设置了悬念,又表现了作者惊讶中带着震撼的心情。
6:人生不可避免地要遭遇各种不幸,遭遇不幸的时候,不能被厄运压倒,要对生命的长久保持坚定的信念。
厄运过后,要振奋精神,以昂扬的斗志投身到伟大的事业中去。
7:描写了月光的清冷,烘托了“我”内心的哀伤。
8结尾用心理描写揭示了大人的狭隘,重财轻义对孩子心理的严重伤害。
留下一个发人深思的问题。
9:侧面描写听众的神态动作及听众的反应烘托表演者的高超技艺,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
10(回答句子的内容)这表明科学家不仅要拥有知识技能,还要保持好奇心,在美妙的科学世界面前,科学家就好像迷醉于神话故事的小孩儿一样。
这反映作者在科学研究中如痴如醉的心态。
说明文答案:1、“大约、可能”表示约数,说明不确定,只是推测的情况,用在这里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2、“当时”从时间上限定,“可算”从程度上限定,说明赵州桥与当时的桥相比,是最长的,不包括以后的,这样才更符合实际,用在这里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3、“极少”表限制,把苏州园林与北京园林作比较,说明苏州园林很少使用彩绘,用在这里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4、“绝大部分”表限制,说明大部分都是讲对称的,也还有小部分是不讲对称的;用在这里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5、“到目前为止”表限制,说明现有是这样,不包括以后的,用在这里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6、运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把“桥洞”比喻成“一张弓”,生动形象地说明了桥洞的形状。
7、运用了列数字(举例子)说明方法,准确地说明“生物入侵者”对自然生态的危害之大。
8、运用了作诠释的说明方法,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第一个因素是纬度。
9、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举出美国众议院通过加强对可能夹带外来物种的交通工具的跨部门监控议案的例子,说明目前世界各国对待“生物入侵者”都采取了相应的措施。
10、运用了排比(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或者摹状貌的说明方法),生动形象地说明了卢沟桥的形式优美。
议论文答案:1、不能删去。
因为“总是”其强调作用,无一例外,如果删去了就没有强调的意味,表示的范围也不明确。
2、不能删去。
因为“真正关键”其强调作用,如果删去了这个词,则表明该要素是一般的,得不到突出和强调。
3、运用了比喻说理,论述了读书对人的天赋的作用。
这样写,生动形象、通俗易懂。
4、运用了排比说理,论述了六门学科对人有塑造性格的作用。
这样写,所说的道理十分显豁,读起来富有气势,增强说服力和感染力。
5、运用了仿拟说理,把“自信力”仅仅改动一个字,就将反动当局仰人鼻息、自欺欺人的丑恶形象刻画得入木三分。
6、“总”、“只”、“一味”几个词充满着嘲讽的意味。
“总”,一副自我炫耀、夜郎自大的样子;“只”,一副仰人鼻息、抓救命草的形象;“一味”,沉迷其中不能自拔,顽固不化的样子。
这些尖锐泼辣的语言,栩栩如生地漫画式地画出了悲观论者的脸谱,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
7、“既不、、、、、、也不、、、、、、改为、、、、、、”把国民党镇府的软弱无能之状揭露的淋漓尽致。
8、“状元宰相”是褒义词,这里指国民党的御用文人,褒义贬用,
9、运用“不但”“而且”这组关联词论述了格物致知精神的重要性。
10、运用“不是”“而是”这组关联词论述了实验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