砂岩储层描述规范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检查应从一级到三级逐级进行。 7.2检查内容及要求
质量检查的内容及要求见表1-表4。可根据实际情况与需要选取其 中主要内容进行检查。 7.2.1陡坡带砂砾岩扇体储层预测的检查规程(见表1) 7.2.2河流相(曲流河)砂体储层预测的检查规程(见表2) 7.2.3滩坝砂体储层预测的检查规程(见表3) 7.2.4浊积砂体储层预测的检查规程(见表4)
预探阶段浊积砂体储层预测应执行规范6.4.1和6.4.2和6.4.4。 6.4.6 提交图件 6.4.6.1预探阶段应提交的图件:
a主要目的层构造图 b主要目的层段沉积相图 c单井合成记录(或邻区相关井合成记录) d反演剖面
e砂体顶面构造图。 6.4.6.2详探阶段应提交的图件:
a主要目的层构造图 b主要目的层段沉积亚相图 c单井合成记录 d连井综合标定图及相应的地质解释剖面图 e测井约束反演剖面 f振幅类属性分析图 g有利相带相关预测图(或砂体综合评价图) h砂体顶面构造图和厚度图。 7、检查规程 7.1检查制度及方法 7.1.1一级检查,由专题(项目)组长负责组织该项目组成员进行自检和互 检。 7.1.2二级检查,项目负责人或责任工程师组织人员对承担的项目进行经 常性不定期的质量检查和监督。 7.1.3三级检查,由主管部门组织有关人员对本单位储层预测结果进行检 查。
针对河流相砂体的研究要解决的关键问题,预探阶段要确定河道砂 体的展布,详探阶段还应确定河道单砂体分布及边缘亚相,并描述砂体 厚度。 6.2.1 通过地质分析进行古水域条件的分析,分析河道的发育规模与迁 移规律。 6.2.2 通过地震相分析和正演模拟技术等确定河道砂体的地震响应特 征。 6.2.3 应用相干技术、地层切片、三维可视化解释、属性分析技术等对 河道砂体进行描述,方法是先进行各种切片的浏览,确定各条河道纵横 向的变化和迁移特征,然后选择有利的河道目标进行种子点追踪解释。 6.2.4 应用谱分解解释等技术进行河道边缘亚相的解释和薄层河道砂厚
a主要目的层构造图 b主要目的层段沉积相图 c古地貌分析图 d单井合成记录(或邻区相关井合成记录) e反演剖面 f振幅类、频率类、时间频率类属性分析图
g砂体顶面构造图。 6.1.7.2详探阶段应提交的图件:
a主要目的层构造图 b主要目的层段沉积亚相图 c古地貌分析图 d单井合成记录 e连井综合标定图及相应的地质解释剖面图 f测井约束反演剖面 g振幅类、频率类、时间频率类属性分析图 h有利相带相关预测图(或砂体综合评价图) I砂体顶面构造图 J砂体或砂层组厚度图。 6.2 河流相(曲流河)砂体
针对由于泥浆的浸泡、井壁坍塌以及测井仪器故障和刻度误差等造 成测井曲线的测量不准或畸变的情况,必须对测井曲线进行拼接处理、 环境校正、基线漂移等预处理工作。 5.3 地质模型建立
综合利用地震、地质及测井等资料建立合理准确的地质模型,确保储 层预测方法的合理性。 5.3.1合成记录标定
利用本区或邻区的已钻井资料及VSP资料,进行合成记录制作,精 确标定储集体顶面或有效储集体的发育部位。 5.3.2综合标定
Q/SLSLJ 0748 三维地震勘探解释规程 Q/SLSLJ 0815 区域与区带地质综合研究要求 Q/SLSLJ 1245 探井单井评价 Q/SLSLJ 0751 地震资料人机联作解释规程 Q/SH1020 1580-2003 砂岩储层地震横向预测技术规范 3 主要地质任务 利用地震地质综合研究手段进行砂岩储集体的精细解释、描述和预 测。 4 基础工作与要求 4.1 按Q/SL0748完成研究区目的层构造精细解释。 4.2 按Q/SL0815完成研究区区域和区带的地质综合研究。 4.3 按Q/SL1245完成主要含油气井的地层、储集层、油气层、油气藏的 单井评价。 4.4 解释人员应掌握地震勘探技术原理、软件功能,具备熟练操作的 技能,同时要具有较强的地质综合分析能力。 5、砂岩储层预测的基本技术流程 砂岩储层预测必须充分利用地震资料提供的信息,采用相应的技术 方法实现砂岩储层的预测。具体的地球物理技术规范详见附录1,同时 鼓励使用各种新技术完成砂岩储层预测。 5.1 地质综合研究 研究本区及区域地质、物探资料,对区域地层和构造特征、地层层 序及接触关系、各层系的厚度及平面分布特征、生储盖组合特征、主要 沉积类型和分布、物源方向等进行研究,分析成藏的主控因素和影响储 层预测的关键问题,完成Q/SL0815要求的内容。 5.2 基础资料分析与评价
度的计算。 6.2.5 按Q/SL0751编制砂体顶面构造图和厚度图。
预探阶段河流相砂体储层预测应执行规范6.2.1、6.2.2、6.2.5。 6.2.6 提交图件 6.2.6.1预探阶段应提交的图件:
a主要目的层构造图 b主要目的层段沉积相图 c相干分析图 d单井合成记录(或邻区相关井合成记录) e振幅类、分频类属性分析图 f砂体顶面构造图和厚度图。 6.2.6.2详探阶段应提交的图件: a主要目的层构造图 b主要目的层段沉积亚相图 c相干分析图 d单井合成记录 e连井综合标定图及相应的地质解释剖面图 f振幅类、分频类属性分析图 g测井约束反演剖面 h砂体综合评价图 i砂体顶面构造图和厚度图。 6.3 滩坝砂体
针对不同储集体类型,储层预测需要解决的问题和采用的技术方法 也各不相同,砂砾岩体储层预测方法见6.1,河流相砂体储层预测方法 见6.2,滩坝砂体储层预测方法见6.3,浊积砂体储层预测方法见6.4。 5.5 效果评价 5.5.1分析是否预测到目前已钻遇的砂体,与实钻井资料符合率如何等, 评价预测结果的准确性。 5.5.2分析所预测砂体是否符合地质变化规律。 5.5.3通过钻后跟踪分析验证储层预测结果的可靠性。 5.5.4通过效果分析后评估,进一步完善研究区的储层预测方法和属性参 数的选择。 6 四种典型砂岩储集体类型的储层预测技术规范
6.4 浊积砂(扇)体 预探阶段浊积砂体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是确定浊积砂体有利的分布相
带;详探阶段主要是去除灰质泥岩影响,识别有效的浊积砂体。 6.4.1 选择地震相分析、波形分析、属性分析等技术,结合岩心相、测 井相的分析结果,进行沉积相和沉积亚相的分析。 6.4.2 采用常规波阻抗反演技术或用同相轴追踪方法,描述可能的浊积 砂体展布。 6.4.3 采用地质综合分析、属性分析、特殊反演等技术手段剔出灰质泥 岩,描述浊积砂体。 6.4.4 按Q/SL0751编制砂体顶面构造图。 6.4.5 按Q/SL0751编制砂体厚度图。
预探阶段滩坝砂体储层预测应执行规范6.3.1、6.3.2和6.3.5。 6.3.7 提交图件
6.3.7.1预探阶段应提交的图件: a主要目的层构造图 b主要目的层段沉积相图 c单井合成记录(或邻区相关井合成记录) d古地貌分析图 e振幅、相位等属性分析图 f砂泥岩百分含量趋势图 g砂体顶面构造图。
通过振幅、频率、相位、连续性等分析,确定目标砂体的地震响应 特征。 5.3.6地质统计分析
对储层岩性、地层、物性、地震属性等参数进行地质统计学分析, 以建立起地震属性参数与岩性、地层和物性的关系。 5.3.7储层地震异常的地球物理表征方法与属性参数的选择
根据岩性组合特征及储层地震异常响应特征的研究,选择针对性的 储层预测方法和地震属性参数组合。 5.3.8模型正演研究
针对滩坝砂体的研究要解决的关键问题,预探阶段要根据本区或邻 区资料的分析结果,确定滩坝砂体有利的岩性组合和砂泥岩百分含量的 平面分布特征;详探阶段还应根据坝砂的发育规律,尽可能地描述坝砂 的分布范围。 6.3.1 利用古地貌分析技术预测有利的滩坝砂发育的相带。 6.3.2 通过正演模拟确定有利岩性组合的地震响应特征,通过统计分析 确定地震属性与砂岩百分含量的统计关系,并预测目的层段的砂岩百分 含量趋势。 6.3.3 以波形分析技术为核心,结合针对性(反映砂岩百分含量、单层 厚度)的属性分析、三维可视化解释技术确定坝砂的分布区。 6.3.4 描述砂层组,计算砂岩累计厚度。 6.3.5 按Q/SL0751编制砂体顶面构造图。 6.3.6 按Q/SL0751编制砂体或砂层组厚度图。
砂岩储层预测技术规范
(试行)
1 范围 本规范规定了砂岩储层预测的方法及工作程序。 本规范分别适用于预探和详探两个油气勘探阶段的砂岩储层预测。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规范的引用而成为本规范的条款。凡是注
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 均不适用于本规范,然而,鼓励根据本规范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使 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 本规范。
本规范制订了预探和详探阶段针对陡坡带砂砾岩扇体、河流相(曲 流河)砂体、滩坝砂体和浊积砂(扇)体四种典型砂岩储集类型的储层 预测规范,其它类型砂体可根据具体的地质条件参照本规范执行。规范 中除对预探阶段应完成的工作进行特殊声明外,规范规定的流程详探阶 段应全部执行。 6.1 陡坡带砂砾岩扇体
预探阶段陡坡带砂砾岩扇体的研究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是确定可能的 砂体类型和分布规模;详探阶段是进行砂砾岩扇体的内幕识别及有效储 层的确定。 6.1.1 利用古地貌分析技术,按照沟扇对应的原则确定砂砾岩扇体发育 的有利区带。 6.1.2 地震相分析确定沉积相带,预测有利的储集相带及可能的砂体类 型和分布规模。 6.1.3 利用属性分析、时频分析、三维可视化等技术,对扇体进行描 述,划分扇体的叠合期次。 6.1.4 采用波阻抗反演等技术进行内幕的识别和砂体的描述。
建立砂岩储层的地质模型,进行模型正演,验证所选地球物理表征 方法的合理性。 5.4 储层预测
储层预测应遵循从区带、相带研究到目标砂体预测的工作程序。 5.4.1通过主要目的层系的构造解释,确定构造特征。 5.4.2进行地震相分析,划分地震相单元。 5.4.3研究沉积相,确定有利储集相带。 5.4.4进行波阻抗反演与属性分析,确定储层的横向展布特征。 5.4.5进行储层综合解释,描述有利单砂体或砂层组,编制砂体顶面构造 图、砂体等厚图。
查表
表1 地区陡坡带砂砾岩扇体储层预测质量检
单位:
间:
年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序 检查内 号容
1
构造解 释
2
沉积相 分析
3
古地貌 分析
4
合成记 录标定
5
波阻抗 反演
6
属性综 合分析
7
砂体描 述
8
计算砂 体厚度
实现准确储层预测必须做好地质、地震、测井等基础资料的分析统 计与评价。 5.2.1地震资料品质分析与评价
了解地震资料的处理流程,地震储层预测要求使用保幅处理后的地 震资料;对地震资料的频谱、信噪比和采样率等品质进行分析,评价其 是否适宜做储层预测、预测结果能否满足地质要求,以及该品质资料下 能够达到的预测精度。 5.2.2测井资料分析与评价
6.3.7.2详探阶段应提交的图件: a主要目的层构造图 b主要目的层段沉积亚相图 c单井合成记录 d连井综合标定图及相应的地质解释剖面图 e古地貌分析图 f测井约束反演剖面 g振幅、相位等属性分析图 h砂泥岩百分含量图 I有利相带相关预测图(或砂体综合评价图) J砂体顶面构造图和厚度(或砂层组)图。
6.1.5 按Q/SL0751编制砂体顶面构造图。 6.1.6 按Q/SL0751编制砂体(或砂层组)厚度图。
预探阶段砂砾岩扇体储层预测应执行规范6.1.1、6.1.2和6.1.3、 6.1.5。 6.1.7 提交图件(附录2提供了11种相关图件的范例,编制图件的具体要 求应执行相关标准。) 6.1.7.1预探阶段应提交的图件:
进行多井标定,研究储层的地质、测井以及地震响应的变化特征, 确定井间储层连续性、连通性及高低关系。 5.3.3岩性组合特征研究
进行岩石类型、岩性组合、单砂体厚度、物性、围岩性质等统计分 析,确定不同岩性组合特征及有利的岩性组合。 5.3.4物性特征分析
分析伽玛-声波时差-深度、伽玛-阻抗、伽玛-密度-深度、伽 玛-声波时差-密度及其它曲线之间的关系,建立速度、密度等随岩性 的变化关系,分析目标储层的物性特征。 5.3.5地震响应特征分析
质量检查的内容及要求见表1-表4。可根据实际情况与需要选取其 中主要内容进行检查。 7.2.1陡坡带砂砾岩扇体储层预测的检查规程(见表1) 7.2.2河流相(曲流河)砂体储层预测的检查规程(见表2) 7.2.3滩坝砂体储层预测的检查规程(见表3) 7.2.4浊积砂体储层预测的检查规程(见表4)
预探阶段浊积砂体储层预测应执行规范6.4.1和6.4.2和6.4.4。 6.4.6 提交图件 6.4.6.1预探阶段应提交的图件:
a主要目的层构造图 b主要目的层段沉积相图 c单井合成记录(或邻区相关井合成记录) d反演剖面
e砂体顶面构造图。 6.4.6.2详探阶段应提交的图件:
a主要目的层构造图 b主要目的层段沉积亚相图 c单井合成记录 d连井综合标定图及相应的地质解释剖面图 e测井约束反演剖面 f振幅类属性分析图 g有利相带相关预测图(或砂体综合评价图) h砂体顶面构造图和厚度图。 7、检查规程 7.1检查制度及方法 7.1.1一级检查,由专题(项目)组长负责组织该项目组成员进行自检和互 检。 7.1.2二级检查,项目负责人或责任工程师组织人员对承担的项目进行经 常性不定期的质量检查和监督。 7.1.3三级检查,由主管部门组织有关人员对本单位储层预测结果进行检 查。
针对河流相砂体的研究要解决的关键问题,预探阶段要确定河道砂 体的展布,详探阶段还应确定河道单砂体分布及边缘亚相,并描述砂体 厚度。 6.2.1 通过地质分析进行古水域条件的分析,分析河道的发育规模与迁 移规律。 6.2.2 通过地震相分析和正演模拟技术等确定河道砂体的地震响应特 征。 6.2.3 应用相干技术、地层切片、三维可视化解释、属性分析技术等对 河道砂体进行描述,方法是先进行各种切片的浏览,确定各条河道纵横 向的变化和迁移特征,然后选择有利的河道目标进行种子点追踪解释。 6.2.4 应用谱分解解释等技术进行河道边缘亚相的解释和薄层河道砂厚
a主要目的层构造图 b主要目的层段沉积相图 c古地貌分析图 d单井合成记录(或邻区相关井合成记录) e反演剖面 f振幅类、频率类、时间频率类属性分析图
g砂体顶面构造图。 6.1.7.2详探阶段应提交的图件:
a主要目的层构造图 b主要目的层段沉积亚相图 c古地貌分析图 d单井合成记录 e连井综合标定图及相应的地质解释剖面图 f测井约束反演剖面 g振幅类、频率类、时间频率类属性分析图 h有利相带相关预测图(或砂体综合评价图) I砂体顶面构造图 J砂体或砂层组厚度图。 6.2 河流相(曲流河)砂体
针对由于泥浆的浸泡、井壁坍塌以及测井仪器故障和刻度误差等造 成测井曲线的测量不准或畸变的情况,必须对测井曲线进行拼接处理、 环境校正、基线漂移等预处理工作。 5.3 地质模型建立
综合利用地震、地质及测井等资料建立合理准确的地质模型,确保储 层预测方法的合理性。 5.3.1合成记录标定
利用本区或邻区的已钻井资料及VSP资料,进行合成记录制作,精 确标定储集体顶面或有效储集体的发育部位。 5.3.2综合标定
Q/SLSLJ 0748 三维地震勘探解释规程 Q/SLSLJ 0815 区域与区带地质综合研究要求 Q/SLSLJ 1245 探井单井评价 Q/SLSLJ 0751 地震资料人机联作解释规程 Q/SH1020 1580-2003 砂岩储层地震横向预测技术规范 3 主要地质任务 利用地震地质综合研究手段进行砂岩储集体的精细解释、描述和预 测。 4 基础工作与要求 4.1 按Q/SL0748完成研究区目的层构造精细解释。 4.2 按Q/SL0815完成研究区区域和区带的地质综合研究。 4.3 按Q/SL1245完成主要含油气井的地层、储集层、油气层、油气藏的 单井评价。 4.4 解释人员应掌握地震勘探技术原理、软件功能,具备熟练操作的 技能,同时要具有较强的地质综合分析能力。 5、砂岩储层预测的基本技术流程 砂岩储层预测必须充分利用地震资料提供的信息,采用相应的技术 方法实现砂岩储层的预测。具体的地球物理技术规范详见附录1,同时 鼓励使用各种新技术完成砂岩储层预测。 5.1 地质综合研究 研究本区及区域地质、物探资料,对区域地层和构造特征、地层层 序及接触关系、各层系的厚度及平面分布特征、生储盖组合特征、主要 沉积类型和分布、物源方向等进行研究,分析成藏的主控因素和影响储 层预测的关键问题,完成Q/SL0815要求的内容。 5.2 基础资料分析与评价
度的计算。 6.2.5 按Q/SL0751编制砂体顶面构造图和厚度图。
预探阶段河流相砂体储层预测应执行规范6.2.1、6.2.2、6.2.5。 6.2.6 提交图件 6.2.6.1预探阶段应提交的图件:
a主要目的层构造图 b主要目的层段沉积相图 c相干分析图 d单井合成记录(或邻区相关井合成记录) e振幅类、分频类属性分析图 f砂体顶面构造图和厚度图。 6.2.6.2详探阶段应提交的图件: a主要目的层构造图 b主要目的层段沉积亚相图 c相干分析图 d单井合成记录 e连井综合标定图及相应的地质解释剖面图 f振幅类、分频类属性分析图 g测井约束反演剖面 h砂体综合评价图 i砂体顶面构造图和厚度图。 6.3 滩坝砂体
针对不同储集体类型,储层预测需要解决的问题和采用的技术方法 也各不相同,砂砾岩体储层预测方法见6.1,河流相砂体储层预测方法 见6.2,滩坝砂体储层预测方法见6.3,浊积砂体储层预测方法见6.4。 5.5 效果评价 5.5.1分析是否预测到目前已钻遇的砂体,与实钻井资料符合率如何等, 评价预测结果的准确性。 5.5.2分析所预测砂体是否符合地质变化规律。 5.5.3通过钻后跟踪分析验证储层预测结果的可靠性。 5.5.4通过效果分析后评估,进一步完善研究区的储层预测方法和属性参 数的选择。 6 四种典型砂岩储集体类型的储层预测技术规范
6.4 浊积砂(扇)体 预探阶段浊积砂体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是确定浊积砂体有利的分布相
带;详探阶段主要是去除灰质泥岩影响,识别有效的浊积砂体。 6.4.1 选择地震相分析、波形分析、属性分析等技术,结合岩心相、测 井相的分析结果,进行沉积相和沉积亚相的分析。 6.4.2 采用常规波阻抗反演技术或用同相轴追踪方法,描述可能的浊积 砂体展布。 6.4.3 采用地质综合分析、属性分析、特殊反演等技术手段剔出灰质泥 岩,描述浊积砂体。 6.4.4 按Q/SL0751编制砂体顶面构造图。 6.4.5 按Q/SL0751编制砂体厚度图。
预探阶段滩坝砂体储层预测应执行规范6.3.1、6.3.2和6.3.5。 6.3.7 提交图件
6.3.7.1预探阶段应提交的图件: a主要目的层构造图 b主要目的层段沉积相图 c单井合成记录(或邻区相关井合成记录) d古地貌分析图 e振幅、相位等属性分析图 f砂泥岩百分含量趋势图 g砂体顶面构造图。
通过振幅、频率、相位、连续性等分析,确定目标砂体的地震响应 特征。 5.3.6地质统计分析
对储层岩性、地层、物性、地震属性等参数进行地质统计学分析, 以建立起地震属性参数与岩性、地层和物性的关系。 5.3.7储层地震异常的地球物理表征方法与属性参数的选择
根据岩性组合特征及储层地震异常响应特征的研究,选择针对性的 储层预测方法和地震属性参数组合。 5.3.8模型正演研究
针对滩坝砂体的研究要解决的关键问题,预探阶段要根据本区或邻 区资料的分析结果,确定滩坝砂体有利的岩性组合和砂泥岩百分含量的 平面分布特征;详探阶段还应根据坝砂的发育规律,尽可能地描述坝砂 的分布范围。 6.3.1 利用古地貌分析技术预测有利的滩坝砂发育的相带。 6.3.2 通过正演模拟确定有利岩性组合的地震响应特征,通过统计分析 确定地震属性与砂岩百分含量的统计关系,并预测目的层段的砂岩百分 含量趋势。 6.3.3 以波形分析技术为核心,结合针对性(反映砂岩百分含量、单层 厚度)的属性分析、三维可视化解释技术确定坝砂的分布区。 6.3.4 描述砂层组,计算砂岩累计厚度。 6.3.5 按Q/SL0751编制砂体顶面构造图。 6.3.6 按Q/SL0751编制砂体或砂层组厚度图。
砂岩储层预测技术规范
(试行)
1 范围 本规范规定了砂岩储层预测的方法及工作程序。 本规范分别适用于预探和详探两个油气勘探阶段的砂岩储层预测。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规范的引用而成为本规范的条款。凡是注
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 均不适用于本规范,然而,鼓励根据本规范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使 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 本规范。
本规范制订了预探和详探阶段针对陡坡带砂砾岩扇体、河流相(曲 流河)砂体、滩坝砂体和浊积砂(扇)体四种典型砂岩储集类型的储层 预测规范,其它类型砂体可根据具体的地质条件参照本规范执行。规范 中除对预探阶段应完成的工作进行特殊声明外,规范规定的流程详探阶 段应全部执行。 6.1 陡坡带砂砾岩扇体
预探阶段陡坡带砂砾岩扇体的研究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是确定可能的 砂体类型和分布规模;详探阶段是进行砂砾岩扇体的内幕识别及有效储 层的确定。 6.1.1 利用古地貌分析技术,按照沟扇对应的原则确定砂砾岩扇体发育 的有利区带。 6.1.2 地震相分析确定沉积相带,预测有利的储集相带及可能的砂体类 型和分布规模。 6.1.3 利用属性分析、时频分析、三维可视化等技术,对扇体进行描 述,划分扇体的叠合期次。 6.1.4 采用波阻抗反演等技术进行内幕的识别和砂体的描述。
建立砂岩储层的地质模型,进行模型正演,验证所选地球物理表征 方法的合理性。 5.4 储层预测
储层预测应遵循从区带、相带研究到目标砂体预测的工作程序。 5.4.1通过主要目的层系的构造解释,确定构造特征。 5.4.2进行地震相分析,划分地震相单元。 5.4.3研究沉积相,确定有利储集相带。 5.4.4进行波阻抗反演与属性分析,确定储层的横向展布特征。 5.4.5进行储层综合解释,描述有利单砂体或砂层组,编制砂体顶面构造 图、砂体等厚图。
查表
表1 地区陡坡带砂砾岩扇体储层预测质量检
单位:
间:
年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序 检查内 号容
1
构造解 释
2
沉积相 分析
3
古地貌 分析
4
合成记 录标定
5
波阻抗 反演
6
属性综 合分析
7
砂体描 述
8
计算砂 体厚度
实现准确储层预测必须做好地质、地震、测井等基础资料的分析统 计与评价。 5.2.1地震资料品质分析与评价
了解地震资料的处理流程,地震储层预测要求使用保幅处理后的地 震资料;对地震资料的频谱、信噪比和采样率等品质进行分析,评价其 是否适宜做储层预测、预测结果能否满足地质要求,以及该品质资料下 能够达到的预测精度。 5.2.2测井资料分析与评价
6.3.7.2详探阶段应提交的图件: a主要目的层构造图 b主要目的层段沉积亚相图 c单井合成记录 d连井综合标定图及相应的地质解释剖面图 e古地貌分析图 f测井约束反演剖面 g振幅、相位等属性分析图 h砂泥岩百分含量图 I有利相带相关预测图(或砂体综合评价图) J砂体顶面构造图和厚度(或砂层组)图。
6.1.5 按Q/SL0751编制砂体顶面构造图。 6.1.6 按Q/SL0751编制砂体(或砂层组)厚度图。
预探阶段砂砾岩扇体储层预测应执行规范6.1.1、6.1.2和6.1.3、 6.1.5。 6.1.7 提交图件(附录2提供了11种相关图件的范例,编制图件的具体要 求应执行相关标准。) 6.1.7.1预探阶段应提交的图件:
进行多井标定,研究储层的地质、测井以及地震响应的变化特征, 确定井间储层连续性、连通性及高低关系。 5.3.3岩性组合特征研究
进行岩石类型、岩性组合、单砂体厚度、物性、围岩性质等统计分 析,确定不同岩性组合特征及有利的岩性组合。 5.3.4物性特征分析
分析伽玛-声波时差-深度、伽玛-阻抗、伽玛-密度-深度、伽 玛-声波时差-密度及其它曲线之间的关系,建立速度、密度等随岩性 的变化关系,分析目标储层的物性特征。 5.3.5地震响应特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