烃类充注对储层成岩作用影响

合集下载

琼东南盆地宝岛区深埋藏储层物性主控因素

琼东南盆地宝岛区深埋藏储层物性主控因素

琼东南盆地宝岛区深埋藏储层物性主控因素尤丽;李伟;李才;招湛杰【摘要】琼东南盆地宝岛区陵水组储层埋深为3 000~5 300 m,储集砂岩以岩屑石英砂岩为主,其次为长石岩屑砂岩和长石岩屑石英砂岩.储层物性为中孔、低孔、特低孔纵向演化,在3 700~4 000、4 200~4 500、5 000~5 200 m出现3个相对高孔隙带,孔隙类型为原生孔与次生孔组合型.原生孔隙保存和次生孔隙形成是相对高孔隙带发育的原因,强压实作用及差异胶结作用是导致该区物性变差的主要原因.滨海沉积的临滨砂坝与扇三角洲(三角洲)沉积的水下分流河道利于孔隙保存与次生孔隙形成,是深埋藏砂岩有利储层发育的先决条件,局部粒度较粗砂岩段发育相对高孔隙带,溶解作用的后期改善是宝岛区深部储层相对高孔隙带形成的重要影响因素.【期刊名称】《特种油气藏》【年(卷),期】2014(021)003【总页数】5页(P37-40,131)【关键词】深埋藏储层;物性主控因素;宝岛区陵水组;琼东南盆地【作者】尤丽;李伟;李才;招湛杰【作者单位】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广东湛江524057;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广东湛江524057;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广东湛江524057;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广东湛江524057【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E122.2一般认为埋深大于3 000 m的储层为深埋藏储层,由于纵向压实的影响,深部储层孔隙度随埋深增加而减小,但深部相对高孔隙带的存在是大家公认的事实,备受国、内外石油地质工作者关注。

针对孔隙的成因、保存机理及相对高孔隙带的预测一直是困扰勘探的难题[1]。

国、内外研究成果表明,深部相对高孔隙带的形成与保存,除受沉积环境与沉积相带[2-3]先决条件的影响外,多与颗粒包壳[48]、异常高压[23,5,9]、次生孔隙发育[212]、早期的或局部均匀分布的胶结物[5]、早期烃类充注[5,13-14]等有关。

包裹体测温总结

包裹体测温总结

包裹体均一温度的测定与分析油气充注时间及油气成藏期次分析是现代油气地质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成藏期次的确定有助于正确认识油气藏的形成规律。

目前确定成藏期次比较成熟和通用方法是烃类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法(朱光有等,2004)。

流体包裹体是指地层中的岩石在埋藏成岩过程中所捕获的液态或气态流体,它记录了与地层所经历的地质历史事件有关的信息,这些信息为认识地质历史提供了重要依据。

20世纪90年代以来,流体包裹体在油气成藏研究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已成为当代石油地质领域研究油气藏形成期次最重要、最有效的一种方法(赵力彬等,2005)。

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油气地球化学的发展,流体包裹体技术在石油地质研究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20世纪80年代后期,包裹体技术开始用于我国的油气勘探,特别在最近二十多年来倍受石油地质学家的重视。

通过对油气包裹体岩相学鉴定、荧光特征、均一温度测定和成分分析,可以重建油气成藏史,探讨油气运移、聚集成藏规律(林硕等,2010)。

1.图1 技术路线图利用流体包裹体资料研究油气充注史,目前已成为成藏期研究的有效手段。

其研究思路主要是结合工区的地质背景,进行包裹体的岩相学观察,初步确定包裹体的期次,然后对包裹体进行均一温度的测定,最后通过对所测均一温度进行解释分析确定成藏时间及期次。

技术路线图如图1所示:2. 包裹体的定义及其类型流体包裹体是指成岩成矿流体(气液的流体或硅酸盐熔融体)在矿物结晶生长过程中,被包裹在矿物晶格缺陷或穴窝中的、至今尚在主矿物中封存并与主矿物有着相的界限的那一部分物质(刘德汉等,2007)。

包裹体在主矿物结晶生长过程中被捕获之后,便不受外来物质的影响,它与主矿物有着相的界限,并成为独立体系,包裹体与主矿物共存,一直保留至今。

根据包裹体成因可将流体包裹体分为三种类型:原生、次生和假次生包裹体(图2)。

原生包裹体与主矿物同时形成,是在矿物结晶过程中被捕获的包裹体,常沿矿物的生长(结晶)面分布。

东营凹陷中央隆起带烃类流体活动在成岩作用上的响应

东营凹陷中央隆起带烃类流体活动在成岩作用上的响应

东营凹陷中央隆起带烃类流体活动在成岩作用上的响应的报告,
600字
在本报告中,我们将探讨东营凹陷的中央隆起带烃类流体活动对成岩作用的响应。

东营凹陷位于中国东部渤海湾海域,是一个新近发现的有利的油气勘探区。

东营凹陷地质构造复杂,中央具有隆起带,隆起带上有大量的烃类资源以及油气活动。

在浅层和中深层中,烃类流体活动受到了强烈的控制。

东营凹陷的中央隆起带的烃类流体活动可能会影响到油气的形成、生存、最终成岩过程。

首先,中央隆起带的烃类流体活动会影响油气形成过程,而不同类型的油气影响有所不同。

烃类流体活动可以调节油气注入方向,并通过排放物形成更多的散烃、渗析和混合,增强油气注入深度和数量,好处是增加了底部成气性、更利于油气成藏。

其次,烃类流体活动会影响油气的生存期,即使在极端的条件下也可以延长油气的保存时间。

烃类流体活动有助于原油的混合,并通过热量和地质环境条件的影响促进原油的裂化和轻质油示踪。

烃类流体活动还有利于降低油气地球化学脱氢率,增加油气的生存时间。

此外,烃类流体活动会影响成岩过程,特别是油气成岩过程。

烃类流体活动可以改变油气循环的温度、压力和条件,促进油气的排放、改变油气的分子结构,有助于油气的固结,从而成岩。

这项研究表明,烃类流体活动与油气成岩的有效性有关。

综上所述,东营凹陷中央隆起带的烃类流体活动对成岩作用有着显著的影响,它不仅会影响油气形成、保存和成岩,而且还可以改变油气循环的温度、压力和条件,改变油气的分子结构,延长油气的保存时间,最终导致油气成岩。

因此,在勘探东营凹陷油气资源时,应该重视中央隆起带的烃类流体活动,以便促进油气资源的有效开发。

沉积盆地岩性地层圈闭成藏主控因素分析

沉积盆地岩性地层圈闭成藏主控因素分析

收稿日期:2006201210基金项目: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九五”重点攻关项目(编号:960007201204)资助作者简介:刘震(19632),男,陕西长安人,教授,博士,主要从事地质理论研究. 文章编号:16732064X (2006)0420001205沉积盆地岩性地层圈闭成藏主控因素分析Analysis of the key control factors of the formation of lithological stratigraphic traps in sedimentary basins刘震,赵阳,金博,刘俊榜,许晓明,梁全胜(中国石油大学石油天然气成藏机理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北京102249)摘要:随着世界油气勘探技术的发展和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在新发现的油气藏中岩性地层油气藏无论是产量还是储量上都占有重要地位.因此,对这类油藏的理论研究一直是国内外石油地质学家研究的重要内容.本文认为岩性地层圈闭与构造圈闭在成藏条件和成藏机制方面存在一定差别,岩性地层圈闭的形成条件复杂,决定了其成藏主控因素具有自身的特点.提出了岩性地层圈闭成藏“四元主控”观点:即运移通道条件、流体动力条件、储层临界物性特征和砂体封闭条件.这4项主控因素控制和决定了岩性地层油气藏的形成.关键词:沉积盆地;岩性地层圈闭;成藏条件;成藏主控因素中图分类号:TE122.3 文献标识码:A 随着世界油气勘探技术的发展和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在新发现的油气藏中岩性地层油气藏无论是在产量和储量上都占有不可忽视的地位.俄罗斯西西伯利亚和古比雪夫地区有近1/2的油气藏具有岩性遮挡的特点[1].据1982年资料统计,我国南襄盆地岩性油气藏的储量占探明储量的84.6%;江汉盆地潜江组岩性油气藏储量占总储量的28.4%[2].在2003年中国石油新增石油探明储量中岩性地层油藏所占比例已经达到了45%[3],第三轮油气资源评价结果也表明在中国陆上剩余石油资源中,岩性地层油气藏占到42%[4].然而,在实际勘探过程中,由于岩性地层油气藏形成机理和分布规律复杂、勘探难度大、技术要求高、勘探中具有高难度和高风险的特点,这类油气藏的理论研究一直是国内外石油地质家研究的重要内容.在勘探实践中利用各种技术手段发现岩性地层圈闭以后,圈闭内是否含有油气以及所含油气是否达到商业油气聚集规模就成为石油地质工作者们迫切需要回答的问题,这就涉及岩性地层圈闭的成藏研究.因此,岩性地层圈闭的成藏条件、成藏机理、油气分布规律等是目前国内外石油地质学家努力探索研究的热点之一.1 油气成藏条件与成藏主控因素的关系成藏条件与成藏主控因素既有相似之处,又有明显不同.成藏条件是油气成藏基础,而成藏主控因素则是成藏规律的进一步总结.两者密切相关,成为油气成藏机理研究的2个不同的阶段.油气成藏过程中的每一项条件都非常关键,生、储、盖、圈、运、保6项缺一不可,并且6项成藏条件都具有“一票否决权”的功能.当6项条件中有1项不满足时就无法形成油气藏.对任何一个圈闭来说,成藏条件虽说不外乎生、储、盖、圈、运、保等条件,但由于不同类型的圈闭是在特定的沉积条件下形成的,具有特殊的生储盖配2006年7月第21卷第4期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Journal of Xi ′an Shiyou University (Natural Science Edition )J ul.2006Vol.21No.4置,造成了圈闭复杂程度和成藏主要控制因素的差异.所以成藏主控因素应该是成藏条件甚至成藏要素在具体圈闭应用中的规律性的总结.笔者认为岩性地层圈闭的成藏主控因素主要应侧重在储层、运移、圈闭本身和保存条件4个方面.因为对岩性地层油气藏勘探来说,此前可能已发现一定数量构造油气藏,有效烃源岩的生烃能力和分布范围大体已经明确;盖层岩性和分布区域也已较清楚,这2者有可能已不是主要因素,由于岩性地层圈闭自身的特殊性,其成藏主控因素应该集中在储层、运移、圈闭本身和保存条件方面.2 岩性地层圈闭成藏四大主控因素笔者根据岩性地层油气藏形成的自身特点以及岩性地层油气藏成藏条件与成藏主控因素的关系,认为岩性地层圈闭成藏的四大主控因素可以概括为:①油气运移通道;②流体动力条件;③储层临界物性条件;④砂体封闭条件.2.1 油气运移通道条件在沉积盆地中,由于盆地本身的沉积特征,大都发育有岩性地层圈闭;同时由于先期的勘探可能已发现一定数量构造油气藏,从而有效烃源岩大体已经明确.因此,源岩条件和圈闭条件都已具备,是否具有沟通源岩和岩性地层圈闭的通道成为能否形成岩性油气藏的关键.油气运移通道是联系油源和圈闭之间的桥梁,没有运移通道,油气就不能成藏(如图1).运移通道图1 运移通道对岩性地层油气藏的成藏控制作用模式图条件包括通道类型及其输导油气的能力.油气运移通道包括具有一定孔渗条件的岩体、具有渗透能力的断裂或裂隙体系以及可作为流体运移通道的不整合面,常分为断层型、输导层型、裂隙型及不整合型等4种类型[5].运移通道与油气聚集相辅相成,含油气系统的运移通道不同,则油气运聚的方式各异;反过来油气的不同运聚方式又可以改造甚至形成新的运移通道.运移通道具有相对独立性、时空性和复杂性,运移通道的结构特征及其与烃源区的空间配置关系,对油气成藏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对于岩性地层油气藏而言,岩性输导层的孔隙度、渗透率等表征其输导能力的参数值的空间变化可能尤为重要.2.2 流体动力条件沉积盆地油气富集在宏观上是由地层压力、浮力、水动力、构造应力等因素控制的流体动力条件综合作用的结果[6].压力场、地温场和地应力场的分布及彼此相互耦合的关系直接影响着油气的运移与聚集.构造油气藏一般发育在相对的构造高部位且大多处于成藏以来的长期继承性的低势能区;岩性地层油气藏的流体动力条件相对要复杂一些:成藏期岩性地层圈闭处于低势能区,由于不同类型的压力系统形成及演化的差异,造成在现今的低势能区和高势能区岩性地层油气藏均有分布.因此,成藏期的古流体势场分布及势能梯度特征等古流体动力条件对于岩性地层圈闭能否成藏尤为重要.2.2.1 只有成藏期处于低势区的岩性圈闭才能成藏 在岩性圈闭的成藏过程中,从成藏期开始一直处于低势区或高势区边缘的相对低势区的岩性圈闭是有利的成藏目标(如图2).如东营凹陷沙三段在东营期末的相对油势表明现今的地层油气藏位于成藏期的相对油势低值区,岩性油气藏也发育在古相对油势高值区边缘附近.显然岩性地层油气藏的分布受成藏期古流体势的影响;同时,成藏期的低势区有可能会因后期构造变动或沉积埋藏作用的影响演变为高势区,但圈闭内的油气不会发生散失,仍可能为现今高势区勘探目标.图2 成藏期流体势分布与成藏关系示意图2.2.2 流体动力条件的差异影响油气运移聚集 异常高压和异常低压系统对运移通道的选择有差异性.异常高压流体垂向运移动力强,异常高压流体的—2—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存在可以造成水力破裂,诱发裂隙(缝)及断裂产生,形成由断裂和裂缝组成的运移通道,可以形成断层—砂体复合运移通道,造成幕式流体释放,形成快速流和慢速流交替发生运移.同时,由于其高能量环境,深部油气可以发生远距离运移至浅部地层[7].2.3 储层临界物性条件构造圈闭受构造作用可以改善储层物性条件(如构造裂缝),构造油气藏局部范围内储层的岩性与物性相对比较均一.而岩性地层圈闭物性条件主要受相控和成岩作用两种机制来控制和影响储层的孔渗性,构造运动对储层的物性影响一般相对较弱;同时,岩性地层圈闭由于常常跨越不同岩相带,同一油藏范围内储层的岩性物性变化很大[8].其储集层物性条件不仅直接影响圈闭的油气充满度,而且由于岩性地层圈闭油气运移特点,渗透性地层同时起到运移通道和储集层的双重作用,其物性条件明显影响油气运移通道的输导能力.2.3.1 储层物性影响烃类充注 在烃类充注的过程中,存在临界物性条件:砂体内部物性对砂岩体含油气性具有控制作用,当分选在差—中等时,只有物性达到一定条件,砂体内部才开始含油气(如图3).笔者在莺歌海盆地发现气层的平均孔隙度与含气水层、水层的平均孔隙度值差别不大,一般相差小于7%;但渗透率差别却十分明显,气层平均渗透率比含气水层、水层的渗透率大(30~40)×10-3μm 2,表明只有当砂层渗透率达到24.62×10-3μm 2后,天然气才可能充注进入砂体①.庞雄奇等在研究东营凹陷时,发现砂体平均粒径达到0.2mm 时,砂体内部才开始含油气,含油气岩性砂体分布在其平均孔隙度>12%的砂体内,平均渗透率>1×10-3μm 2时才能含油②.因此,储层物性临界条件对油气充注有着重要的影响.图3 成藏期储层临界物性对岩性地层油气藏的成藏控制作用模式图2.3.2 储层物性主要受储集相类型和成岩作用双重控制 岩性圈闭的形成,主要受沉积相带展布和最大经历埋深控制[9].相应的储层物性主要受储集相和成岩作用的双重控制,一般来说三角洲、滨湖、风成砂相储层储集物性较好,而冲积扇体、河流、深水浊积体各亚相储集物性变化大.成岩作用过程中,岩石中的不稳定矿物被原生孔隙中的流体溶解形成了次生孔隙,所形成的次生孔隙改善了储层的物性,有利于油气的充注和良好储层的形成.2.4 砂体封闭条件表面上看,由于岩性地层圈闭是在沉积过程中多因岩相相变形成,其成藏后封闭条件似乎不成问题,但实际上岩性地层圈闭的封闭保存条件与构造油气藏相比,同样至关重要.如果储层与盖层的能量配置不利,同样会由于盖层发生水力破裂而使油气散失.岩性地层等隐蔽圈闭封闭保存条件不仅受遮挡层厚度的影响,而且与圈闭内的流体动力强弱有关.成岩作用控制了盖层的突破压力大小、物性因素等封盖性能.岩性圈闭油气藏的形成深度一般大于2500m ,当砂体顶面泥岩盖层埋藏太浅,泥岩压实程度低,成岩性差,物性一般较好,上部地层孔隙流体活跃,不利于致密岩的形成[10],导致封堵油气的能力较差.若埋藏过深,在超压流体的作用下易发生水力破裂[11],泥岩中产生裂缝而发生油气的散失(如图4).只有埋藏达到适当深度,岩石经过强烈压—3—①②庞雄奇.“济阳坳陷下第三系油气藏规模、运聚效率与分布规律”阶段成果报告,2001.刘震,金博.“莺歌海盆地地层岩性气藏成藏主控因素分析”阶段成果报告,2002.刘震等:沉积盆地岩性地层圈闭成藏主控因素分析实作用后孔隙大量损失,渗透率大幅度降低,地层流体不活跃并且矿化度较高,大量矿物沉淀,泥岩致密性变强,才可能形成有效的盖层或遮挡层.砂体顶面的泥岩盖层的封闭性能由于油气的幕式充注及储盖的能量匹配情况变化而表现出一定的旋回性:当流体未充满或外溢、渗漏时,砂岩流体压力和泥岩孔隙压力都小于孔隙临界压力,发生流体持续充注,盖层封闭;烃柱高度增加到一定程度时,储层砂岩流体压力大于孔隙临界压力,盖层发生水力破裂,盖层封闭性能丧失(如图5),随着流体的泄露,储层砂岩流体压力降低,重复上述过程.因此,封闭条件是岩性地层圈闭成藏的重要因素之一.3 在具体区带上岩性地层圈闭成藏主控因素应当进一步集中总体上来说,油气运移通道、流体动力条件、储层物性、封闭保存条件这4个方面的因素对岩性地层圈闭成藏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如图6).然而,由于沉积盆地类型不同,即使对在同一沉积盆地的不图4 砂岩体顶部泥岩盖层水力破裂示意图图5 盖层的封闭性对岩性地层油气藏的成藏控制作用模式图图6 四大主控因素对岩性地层油气藏成藏过程的控制作用模式图—4—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同区带而言,岩性地层圈闭的成藏条件和成藏主控因素因构造、沉积等地质特征的差异,其相互之间也千差万别.所以并非每一个有利岩性地层圈闭区带都完全遵循上述“四元主控”中四元的影响和制约.具体到盆地内某一个区带上,岩性地层油气藏形成的复杂性决定了其成藏主控因素可能会偏重于油气运移通道、流体动力条件、储层物性、封闭保存条件4个因素中的1种或几种,实际上每一个具体区带往往只受其中1~2个因素的主要控制.(1)陕北斜坡中生界延长组隐蔽油气藏的主控因素为侧向封闭遮挡和储层物性条件.陕北地区延长组油气藏形成一直处于区域性的运移路程之中,上三叠统生油岩在早白垩世中期进入成油门限,早白垩世末—第三纪进入成熟、高成熟阶段,并大量排烃.而陕北斜坡自白垩纪末期形成以来,始终保持东高西低的特征,流体势亦呈现西高东低的格局至今未变,因此,该地区油气运移的方向总体上指向东部.志丹—安塞地区油气藏多为砂岩体上倾尖灭类型,成藏的关键是上倾方向的遮挡条件,只要存在遮挡条件就会形成岩性油气藏.同时,本区砂体具有低孔低渗特点,储层物性特别是渗透率对隐蔽油气藏的控制作用更为明显和重要,在砂层渗透率较大时,油藏受流体势的明显控制,主要发育在低势区,高势区作为压力遮挡带起封闭作用.而砂层渗透率较小时,孔隙流体只受微孔隙毛细管力作用,流体势不再控制流体的渗流①.(2)东营凹陷隐蔽油气藏的主控因素为运移通道和储层物性.砂岩透镜体油气藏是济阳坳陷岩性油气藏中的一种主重要类型.统计结果表明,东营凹陷砂岩透镜体油藏的充满度分布在26.8%~94.1%间,平均为55%,其中绝大部分砂岩透镜体油藏的充满度在40%以上,而大于60%的砂岩透镜体最多.砂岩透镜体油气藏主要分布在沙河街组的沙四段、沙三段和沙二段地层中,其中沙三段砂岩透镜体油藏充满度最高,平均达59%;其次为沙二段,平均为50%;沙四段最小,平均仅为33%.影响砂岩透镜体油气藏充满度的主要因素为砂岩透镜体的运移通道条件(主要为砂岩透镜体内部断层数量、砂岩透镜体与生油洼陷中心的距离)及砂岩透镜体的储集物性[12].4 结 论(1)岩性地层圈闭的成藏条件和成藏机制与构造圈闭具有一定的差别,岩性地层油气藏的形成及成藏主控因素有其自身的特点.对于岩性地层油气藏,应重点加强运移通道、流体动力条件、储层物性条件及封闭保存条件的研究.(2)运移通道、流体动力条件、储集层物性和封闭保存条件是岩性地层圈闭成藏的四大主控因素.这四大主控因素贯穿在岩性地层油气藏成藏过程中,并影响着岩性地层油气藏的形成和规模,同时,具体到不同类型的盆地乃至同一盆地内不同的区带上,岩性地层油气藏的成藏往往由上述四大主控因素中的少数几种因素具体控制.参考文献:[1] 杨万里.隐蔽油气藏勘探的实践与认识[M].哈尔滨: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2] 沈守文,彭大钧,颜其彬,等.试论隐蔽油气藏的分类及勘探思路[J].石油学报,2002,21(1):16222.[3] 贾承造,赵文智.岩性地层油气藏勘探研究的两项核心技术[J].石油勘探与开发,2004,6(3):329.[4] 赵政章,赵贤正,何海清.中国石油近期油气勘探新进展及未来主要勘探对象与潜力[J].中国石油勘探,2004,4(1):127.[5] 王照录,王华,杨红.含油气盆地的输导体系研究[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2000,21(2):1332135.[6] 叶加仁,王连进,邵荣.油气成藏动力学中的流体动力场[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1999,20(2):1822185. [7] 刘震,贺维英,韩军,等.准噶尔盆地地下地压系统与油气运聚成藏的关系[J].石油大学学报,2000,27(4):59263.[8] 胡见义,徐树宝,刘淑萱.非构造油气藏[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86.[9] 雷茂盛,王文革,李春柏.松辽盆地岩性圈闭形成机理及识别方法[J].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1999,18(3):72 9.[10]宋铁星,帅继红,王雪峰.松辽盆地次生岩性圈闭形成条件[J].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2001,20(4):17218. [11]Thomas Finkbeiner,Mark Z oback,Peter Flemings,et al.Stress,pore pressure,and dynamically constrained hydro2 carbon columns in the S outh Eugene Island330field, northern Gulf Mexico[J].AAPG Bulletin,2001,85(6): 100721031.[12]曾溅辉,张善文,邱楠生,等.济阳坳陷砂岩透镜体油气藏充满度大小及其主控因素[J].地球科学,2002,27(6):7292732.编辑:国伍玲—5—①刘震,邵新军.陕北地区延长组隐蔽油藏综合评价及预测研究.科研成果报告,1996.刘震等:沉积盆地岩性地层圈闭成藏主控因素分析ABSTRACTS OF THE PRESENT ISSUE(JXSY UISSN16732064X)Analysis of the key control factors of the formation of litholo gical stratigraphic traps in sedimentary b asins Abstract: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echniques for oil and gas exploration in the world and the further thorough study on oil and gas exploration theory,lithological stratigraphic reservoirs occupy an important position among newly found reservoirs not only on yield but also on reserves.Therefore,the theoretical studies of this type of reservoirs have been the im portant content studied by the petroleum geologists at home and abroad.In this paper,it is held that there are some differences between structural tra ps and litho2 logical stratigraphic traps on the aspects of formation condition and mechanism.The lithological stratigraphic traps have more complex formation conditions,which determines the key factors controlling their formation process:hydrocarbon migration pathway condi2 tions,fluid dynamics conditions,critical physical properties of reservoirs and sealing conditions of the traps.The four factors also de2 termine that the lithological stratigraphic traps can be formed or can not.K ey w ords:sedimentary basin;lithological stratigraphic trap,formation condition;main control factor of hydrocarbon accumula2 tionL IU Zhen,ZHA O Yang,JIN Bo,L IU J un2bang,XU Xiao2ming,L IA N G Quan2sheng(K ey Laboratory of Education Min2 istry for Hydrocarbon Accumulation Mechanism,China University of Petroleum,Beijing102249,China)J XSYU2006V.21N.4p. 125T ectonic framew ork of X u jia w eizi fault depression in northern Songliao B asin and its originAbstract:Xujiaweizi fault depression formed from late J urassic to the early stage of early Cretaceous,and it is the most im portant gas2bearing fault depression in northern S ongliao Basin.The tectonic framework of the fault de pression and its origin are discussed based on the interpretation of regional seismic profiles and the analyses of geological settings and paleo2stress environment.It is held that,SN2(NNW2or NN E2)strike normal faults,N E2or N EE2strike normal faults,NNW2strike thrusts,NNW2strike folds,N E2 strike folds,and N EE2strike folds develop in the formation formed in the faulting stage.All of them,except the N E2strike folds,are generated during formation of the fault depression,and the N E2strike folds are the result of the extrusion in NW2SE orientation. Three major unconformities found in the strata de posited during the activity of faulting are ascribed to synchronic successive structural deformation.Xujiaweizi fault depression consists of two fault2sags and one fault2uplift,which is determined by the compressional22tor2 sional stress field with near N2S orientation.Along maximum principal stress orientation,a set of sinistral en2echelon low2angle boundary normal fault is formed,which determines the formation of the two sa gs.The generation of the fault uplift is related with the local compression stress derived from the dip2slipping of the boundary fault.K ey w ords:S ongliao Basin;Xujiaweizi fault depression;tectonic framwork;dip2slipping;stress environmentL IU X ue2f eng1,2,ZHON G Guang2f a3,W A N G Zheng2yun1,Chen Qiang4(1.School of G eoscience,Y angtze University, Jingzhou434023,Hubei,China;2.School of Communication and Information En gineering,Shanghai University,Shanghai200072, China;3.State K ey Laboratory of Marine G eology,Tongji University,Shanghai200092,China;4.Calculation Center,Shanghai University of Engineering Science,Shanghai200336,China)J XSYU2006V.21N.4p.6210Division and distribution of the b arrier beds and interbeds in G u antao25member of Zhongyi area,G ud ao Oilf ield Abstract:The logging data from more than1000wells in this region are studied on the basis of the geological features of Zhongyi area in Gudao Oilfield.After the barrier beds and interbeds distributin g in Guantao5member are qualitatively and quantitatively stud2 ied,Guantao25member is divided into8sand sets,17single sand layers,7barrier beds and9interbeds.The distributions of the bar2 rier beds and interbeds are also described.The relationshi ps between the distributions of the barrier beds and the interbeds and re2 maining oil distribution are studied.It is shown that remainin g oil is rich at the tops of the reservoirs at the bottoms of G2,G5,G6 and G7barrier beds.The distribution frequency and the distribution density of the interbeds in Guantao532,Guantao531,Guantao 541members are lower,remaining oil saturation is lower too,but the absolute quantity of recoverable remaining oil is great.The dis2 tribution frequency and the distribution density of the interbeds in Guantao51,Guantao52,Guantao542,Guantao55,Guantao56 members are higher,so their remaining oil enrichment degrees are also higher.K ey w ords:Gudao Oilfield;Zhongyi area;distribution of barrier beds and interbeds;remainin g oil distributionL IN Bo1,DA I J un2sheng1,L U Xian2liang2,ZHA N G Ben2hua2(1.Faculty of Earth Resource and Information,China Uni2 versity of Petroleum,Dongying257061,Shandong,China; 2.Gudao Production Plant,Shengli Oilfield Co.Ltd.,Dongying 257231,Shandong,China)J XSYU2006V.21N.4p.11214Contrast of hydrocarbon accumulation conditions and h ydrocarbon distributions betw een Liaodong B ay F ault Depression and Xi2 aliaohe DepressionAbstract:Either Liaodong Bay Fault Depression or Xialiaohe Depression both is a part of Bohai Bay Basin,and they have similar tectonic evolution history and sedimentary history.However,there is great difference between their proven reserves.It is found that there are differences between hydrocarbon accumulation conditions and hydrocarbon distributions of two de pressions based on the de2 tailed comparison and analysis of their source rocks,reservoirs,seals,passage systems,traps,conserved conditions and distributions Ⅳ。

确定油气藏形成时间的基本方法及优缺点

确定油气藏形成时间的基本方法及优缺点

确定油气藏形成时间的基本方法及优缺点1、传统研究方法1.1根据圈闭发育史确定成藏期油气藏的形成是烃类流体在圈闭中聚集的结果,油气成藏期只能与圈闭的形成时期相当或晚于该时期,确定了圈闭的形成时期就确定了形成油气藏的时间下限,即油气藏形成的最早时间。

根据地层层序关系、古构造等方面的研究,绘制圈闭发育演化的平面和剖面图是该方法的分析基础。

该方法简便易行,但只能给出大致的成藏时间范围或成藏的最早时间,无法确定具体的成藏年代。

就中国复杂的叠合含油气盆地而言,盆地的不同演化阶段预示着圈闭的不同发育阶段,而油气注入的滞后性决定了圈闭的形成期只能为油气注入的最早时间,对油气成藏期精确厘定存在困难。

1.2根据源岩主生排烃期确定成藏期油气藏的最终形成是油气生成、运移、聚集的结果,源岩中油气的生成并排出时期是油气藏形成的时间下限。

在地温梯度高的快速沉降盆地,如前陆盆地,烃源岩达到主要生、排烃期的时间早;相反,在地温梯度低的缓慢沉降盆地,烃源岩达到主要生、排烃期的时间较晚。

因此,准确获得烃源岩层位和烃源灶的展布、古地温变化、埋藏史和生排烃史等是该方法的关键。

该方法在确定油气成藏期时遇到较大困难,主要有三个原因1、Tissot 等对世界大型含油气盆地的生油情况进行分析后认为快速生油大约需要5-10Ma的时间,而慢速生油可能需100Ma或更长的时间,因此该方法对成藏期的确定有明显的滞后性2、由于含油气盆地中绝大多数探井位于构造的高部位或隆起带,可能的生油坳陷则缺少探井系统钻揭。

3、中国的叠合盆地中存在多套烃源岩3且烃源岩具有分期分区成熟的特点。

因此,许多情况下烃源岩的主生油期与现今保存油藏的有效成藏期并非一致。

1、3根据油藏饱和压力确定成藏期在饱和压力情况下,油气藏地层压力与饱和压力相等。

油气藏形成之后,若饱和压力没有发生变化,则可根据饱和压力推断油气藏形成时的埋深,然后根据埋藏史进一步确定成藏地质时间。

地壳上所有的油藏都含有天然气且大量油藏被气体饱和或接近饱和,因此该方法也被应用于油气成藏期的研究。

油藏物质平衡知识点总结

油藏物质平衡知识点总结

油藏物质平衡知识点总结一、烃类组成烃类是构成油气的主要组成部分,包括甲烷、乙烷、丙烷、丁烷等轻烃和辛烷、壬烷等重烃。

在油藏中,烃类组成的比例会随着地层条件的变化而改变,这种变化反映了油气的地质历史和成因。

研究油藏中烃类组成的平衡关系,可以为油气勘探和开发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

1. 轻烃和重烃比例轻烃和重烃是油气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们的比例对地下储层的流体性质和开采工艺有着重要影响。

一般来说,轻烃的比例越高,地下储层的渗透率越大,流体粘度越小,对地层的影响也越大;而重烃的比例越高,地下储层的渗透率越小,流体粘度越大,对地层的影响也越小。

因此,研究轻烃和重烃的比例及其平衡关系对预测油气产能和开发方案的选择具有重要意义。

2. 芳烃和饱和烃比例芳烃和饱和烃是油气中的另一重要组成部分,它们的比例也影响着地下储层的物性参数和开采工艺。

一般来说,芳烃的比例越高,地下储层的渗透率越小,流体粘度越大,对地层的影响也越大;而饱和烃的比例越高,地下储层的渗透率越大,流体粘度越小,对地层的影响也越小。

因此,研究芳烃和饱和烃的比例及其平衡关系同样具有重要意义。

3. 极性和非极性烃比例极性和非极性烃是油气中的又一重要组成部分,它们的比例也对地下储层的性质和开采工艺有着重要影响。

一般来说,极性烃的比例越高,地下储层的渗透率越小,流体粘度越大,对地层的影响也越大;而非极性烃的比例越高,地下储层的渗透率越大,流体粘度越小,对地层的影响也越小。

因此,研究极性烃和非极性烃的比例及其平衡关系同样具有重要意义。

二、物性参数地下储层的物性参数是指地下储层中流体的密度、粘度、渗透率、孔隙度等参数。

这些参数对地下储层的流体特性和流体平衡有着重要影响,其平衡关系对油气的产量和开采工艺具有重要意义。

1. 流体密度地下储层中的流体密度是指单位体积的地下储层中的流体的质量,它是地下储层的重要物性参数之一。

流体密度的平衡关系可以通过地下储层中流体组成的平衡来进行研究,进而为油气的开采提供理论依据。

确定油气藏形成时间的基本方法及优缺点

确定油气藏形成时间的基本方法及优缺点

确定油气藏形成时间的基本方法及优缺点1、传统研究方法1.1根据圈闭发育史确定成藏期油气藏的形成是烃类流体在圈闭中聚集的结果,油气成藏期只能与圈闭的形成时期相当或晚于该时期,确定了圈闭的形成时期就确定了形成油气藏的时间下限,即油气藏形成的最早时间。

根据地层层序关系、古构造等方面的研究,绘制圈闭发育演化的平面和剖面图是该方法的分析基础。

该方法简便易行,但只能给出大致的成藏时间围或成藏的最早时间,无法确定具体的成藏年代。

就中国复杂的叠合含油气盆地而言,盆地的不同演化阶段预示着圈闭的不同发育阶段,而油气注入的滞后性决定了圈闭的形成期只能为油气注入的最早时间,对油气成藏期精确厘定存在困难。

1.2根据源岩主生排烃期确定成藏期油气藏的最终形成是油气生成、运移、聚集的结果,源岩中油气的生成并排出时期是油气藏形成的时间下限。

在地温梯度高的快速沉降盆地,如前陆盆地,烃源岩达到主要生、排烃期的时间早;相反,在地温梯度低的缓慢沉降盆地,烃源岩达到主要生、排烃期的时间较晚。

因此,准确获得烃源岩层位和烃源灶的展布、古地温变化、埋藏史和生排烃史等是该方法的关键。

该方法在确定油气成藏期时遇到较大困难,主要有三个原因1、Tissot 等对世界大型含油气盆地的生油情况进行分析后认为快速生油大约需要5-10Ma的时间,而慢速生油可能需100Ma或更长的时间,因此该方法对成藏期的确定有明显的滞后性2、由于含油气盆地中绝大多数探井位于构造的高部位或隆起带,可能的生油坳陷则缺少探井系统钻揭。

3、中国的叠合盆地中存在多套烃源岩3且烃源岩具有分期分区成熟的特点。

因此,许多情况下烃源岩的主生油期与现今保存油藏的有效成藏期并非一致。

1、3根据油藏饱和压力确定成藏期在饱和压力情况下,油气藏地层压力与饱和压力相等。

油气藏形成之后,若饱和压力没有发生变化,则可根据饱和压力推断油气藏形成时的埋深,然后根据埋藏史进一步确定成藏地质时间。

地壳上所有的油藏都含有天然气且大量油藏被气体饱和或接近饱和,因此该方法也被应用于油气成藏期的研究。

有机流体充注对储层成岩作用的影响——以东营凹陷为例

有机流体充注对储层成岩作用的影响——以东营凹陷为例

第2 卷 l
第2 期
收 稿 日期 :0 0 2 0 2 1—1- 7
有 机流体 充 注对 储 层成 岩 作 用 的影 响
以 东营凹 陷为例
商晓 飞 , 希 杰 孙
( 东科 技 大 学 '_ 山 i东青 岛 ,6 50) I J 26 1

要 : 层 次 生 孔 隙预 测 为石 油 地 质研 究 中 的 关键 问题 以 东营 凹 陷 储 层 的 成岩 演 储
XU a f n , Hu -a g XU n G oNG - a Pe g, Bik i
ABS TRACT:T k n h n a D 'T  ̄ |o h I L r c in fc p e a ( zn n h ma ar b sn a t mi a i g t e le s l l( e l l ft e I ̄ ¥f t s o o p l n 1 i c i u n h i y u i g f me ao c l I' a o q 。 l a sr t no F b o p i f o W X-1 0 tp tmi b o p i n s e f p 0o tr Sal x mp e t i p p r lk sd ti d a ay i o h eao ca s r t p cr h t me e le a l, h s a e a e ea l n l ss n te 2 y o 0 a n e
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文 章编 号 :0 5 6 3 (0 )2 0 一 5 10 — 0 3 2 1 0 — l4 O 1 8
S I… C N' R 。O E l ME - C一1 H II MA1 N D \ E ’ O 。 ’ I E OP Nr&E O O C N MY

文13东油藏储层特征及物性影响因素分析

文13东油藏储层特征及物性影响因素分析


2 0 1 3 S c i . T e c h . E n g r g .
石 油 技 术
文1 3东 油藏储层特征 及物性影 响 因素分析
华 强 田世 澄 成 燕 潘 浩 华 成 丽
( 中国地质 大学( 北京 ) 能源学 院 , 北京 1 0 0 0 8 3;中石化 中原油 田分公司 , 濮阳4 5 7 0 0 1 )


通过对文 l 3东油藏测 井、 岩心 、 铸体 薄片 、 扫描 电镜和其他各种物性资料 的分析 , 对该 区的储 层特征和影响物性 的相
关 因素进 行系统 的分析 与研 究。研 究结果表 明: 石英砂岩为文 1 3东 油藏储层 主要 的砂岩 类型, 且 成分成 熟度 较小。文 1 3东
油藏储 层物性 总体分布特 征是 : 中孔 占绝对优势、 低孔 为辅 ; 中渗 占绝对优 势、 低 渗为辅。沉积 相从根本上 决定 了储 层物性 的
1 1 %~ 2 6 %, 喉道以片状 、 弯片状形状为主 , 孔喉配
位 数多 为 3~ 4 。
1 . 2 物 性特 征
l 储层特征
1 . 1 岩 石学 及孔 隙 结构 特征
统计 文 1 3东块 沙 3中的取心 井岩 心物性 资 料 , 分析数据得 出 , 该 区 孔 隙 度 集 中分 布 在 5 . 3 3 % ~ 2 3 . 0 0 %, 平 均 孔 隙度 为 1 7 . 9 3 %, 渗 透 率 集 中 分 布 在( 0 . 7 6 —2 1 0 . 8 0)× 1 0 t x m , 平 均 渗 透 率 为
宏观 空 间展布。文 1 3东块 油藏储层孔渗物性 随深度 增加而逐渐减小 ; 储 层孔 隙度 与泥质 、 碳酸盐含 量关 系负相 关; 而绿泥石

试论成岩作用与油气成藏的关系

试论成岩作用与油气成藏的关系

《成岩作用与储层评价》文献综述试论成岩作用与油气成藏的关系专业______地质学_______班级__ 资信研10-4班_________蔡晓唱_______学号_____S1*******_____试论成岩作用与油气成藏的关系20世纪80年代以来,油气运移、成岩作用、盆地分析研究相互渗透,并取得了长足的进展。

将成岩作用、油气的成藏史等纳入到盆地发展演化历史中统一考虑,是当前研究的一个趋势所在[1]。

本文从烃类流体充注与储层成岩作用的关系、用储层油气包裹体岩相学确定油气成藏期次、示烃成岩矿物与油气成藏的关系、利用成岩过程中自生石英数量的变化确定油气藏形成时间、岩性油气藏中成岩作用对油气聚集的控制作用五个方面简要论述了储层成岩作用与油气生成、运移和成藏的关系。

1 烃类流体充注与储层成岩作用的关系由有机质转化来的有机流体是整个地壳流体活动的一部分,对成岩演化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也是盆地发展演化的一个重要侧面。

有机质转化形成的有机酸引起了地质界的广泛关注,主要是因为它可以溶解矿物,形成次生孔隙[2]。

有机酸主要由干酪根含氧基团的热催化断落、烃类与矿物氧化剂之间的氧化还原反应、原油微生物降解和热化学硫酸盐还原作用转化而来,但就其生成时间而言,尚未有定论。

泌阳凹陷碎屑岩储层在碱性-强碱性原始地层水中发现石英溶解型次生孔隙,不但丰富了次生孔为石英自生加大提供了新的解释。

塔中隙的成因理论,而且石英溶解所产生的SiO2地区志留系烃类侵位后因淡水注入而使烃类被氧化,所产生的有机酸促进了钾长石等矿物的溶解,导致了次生孔隙的发育。

除有机质转化产生有机酸外,油气的产生对成岩作用有着重要意义。

油气运移成藏的成岩记录是从岩石学和地球化学方法反演成藏过程的基础,国际上对储层中烃类流体充注与成岩作用关系给予高度重视。

九十年代以来学者们开始关注“烃类流体侵位与储层成岩作用”领域的研究,这主要基于两方面原因,一是早期烃类流体侵位有利于优质储层形成,二是储层成岩纪录有助于重构油气成藏过程[3]。

高等石油地质学课件09-充注机理及成藏期

高等石油地质学课件09-充注机理及成藏期
• 由于石油的物理和化学性质随着成熟度增长而变化, 造成在油藏充注过程完成时,石油柱存在着横向上 和垂向上的成分差异。
• 一旦进入油藏内的石油达到较高的饱和度时, 由于力学和化学不平衡,石油柱内石油的化学 组成将进行重新分配,
• 这种低速混合作用可部分或全部消除油藏内原 油组成的非均质性。
• 混合作用主要包括热对流混合作用,密度驱动 混合作用和扩散作用。
常用与油、 气共生的盐 水包裹体计 算油气充注 成藏期
均一温度55度(第一充注期) 热液侵入(萤石形成)
1000
2000 均一温度110度 第二充注期
3000
埋藏深度(m )
4000
用包裹体均一化温度及埋藏史确定油气藏形成时间
(2)储层自生伊利石测年法确定油气藏形成期
•自生伊利石是在酸性成岩环境(存在有机酸)由高岭石、钾长石蚀变而沉淀出的 一种粘土矿物。 •伊利石含K,随时间积累会产生K-Ar放射性元素对,通过中子活化等方法可 以测定放射性年龄。 •系统采样分析:在油藏剖面上水层、油层等间隔采样; •在油水界面一般有伊利石K-Ar年龄突变
第九章 油气充注机理及成藏期分析
• 油气充注机理
• 油气成藏期分析
• 一、油气充注机理
• 在油气充注成藏过程中,最初呈树枝状通过储层
中那些较粗的孔隙进入油藏;
• 当运移进入的石油范围增大时,浮力也随之增大, 致使石油向较小的孔隙充注并把残余地层水排出。
• 如果新生成的石油从源岩中源源不断的排出,并从 圈闭的一侧注入,它则如同一系列波阵面那样,向 圈闭内部推进,从而在横向上和垂向上取代以前生 成的石油,并阻止石油柱的广泛混合。
伊利石年龄减小 伊利石年龄减小 伊利石年龄减小 伊利石年龄减小 伊利石年龄减小

浅析成岩作用对页岩储层的影响

浅析成岩作用对页岩储层的影响

浅析成岩作用对页岩储层的影响【摘要】页岩储层是一种特殊的储层类型,具有低孔隙度和低渗透性的特点。

成岩作用是指岩石在地球内部高温高压环境下发生的物理化学变化。

成岩作用对页岩储层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孔隙结构、渗透性、孔隙流体储量、岩矿组成和地层稳定性方面。

通过浅析成岩作用在页岩储层中的作用,可以发现其在储层形成与演化过程中扮演的重要角色。

未来,需要进一步研究成岩作用在页岩储层中的具体机制,并应用于页岩储层的勘探与开发中。

成岩作用对页岩储层具有重要的影响,增强了对页岩储层的认识与理解,为页岩气的开发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

【关键词】页岩储层、成岩作用、孔隙结构、渗透性、孔隙流体储量、岩矿组成、地层稳定性、整体影响、进一步应用、重要性。

1. 引言1.1 页岩储层的特点页岩储层是一种特殊的沉积岩储层,具有以下几个特点:页岩是一种致密、坚硬、不透水的岩石,其孔隙度很低,孔隙结构复杂,孔隙度一般在1-5%之间,孔隙分布不均匀,孔隙相互连接性较差,这使得页岩储层的渗透性非常低。

页岩中富含有机质,是富有机质的岩石类型之一,有机质的丰富度与烃类气体的生成密切相关,是油气勘探的重要对象。

页岩储层具有较强的地层稳定性,由于页岩的致密性和坚硬性,使得其在地层深部有较强的承载能力和抗压强度,这对油气勘探和开发具有重要意义。

页岩储层具有孔隙度低、富含有机质、地层稳定性强等特点,这些特点决定了页岩储层的勘探开发具有一定的技术难度和挑战性。

深入研究页岩储层的特点及其形成机理对于有效开发页岩油气资源具有重要意义。

1.2 成岩作用的定义成岩作用是指岩石在地质历史过程中经历的一系列变质、变质、水力、化学和物理过程的总和。

这些作用在岩石的内部或外部发生,可以改变岩石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和结构,从而影响岩石的孔隙结构、渗透性、岩矿组成和地层稳定性。

成岩作用包括岩石的压实作用、溶解作用、胀大作用、结晶作用等多种过程。

在页岩储层中,各种成岩作用对岩石的影响综合作用,会直接影响页岩储层的储层特性和开发效果。

刚玉岩的烃类气体储集特征与富集规律研究

刚玉岩的烃类气体储集特征与富集规律研究

刚玉岩的烃类气体储集特征与富集规律研究石油和天然气是地球上最重要的能源资源之一,而刚玉岩中含有丰富的烃类气体储量。

研究刚玉岩的烃类气体储集特征和富集规律对于有效开发利用这些资源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重点探讨刚玉岩中烃类气体的储集特征以及富集规律,对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和指导。

首先,刚玉岩是一种具有高蓄积和高渗透性的储层。

刚玉岩中的微孔隙和裂缝是烃类气体的理想储存空间,具有较高的含气量和渗透率。

在刚玉岩中,烃类气体常以游离态存在,其富集形式一般为孔隙型和裂缝型。

刚玉岩中的孔隙型烃类气体主要依靠岩石的孔隙和微裂缝容纳,裂缝型烃类气体则富集在岩石的裂缝中。

这些孔隙和裂缝的分布和形态对于烃类气体的储存和运移具有重要影响。

其次,刚玉岩中烃类气体的储集是受多种因素影响的。

首先是岩石的物理性质和岩石学特征。

刚玉岩中的石英含量较高,具有较高的渗透率和孔隙度,近似于岩石的理想储层。

其次是天然气的来源与形成机制。

刚玉岩中的烃类气体主要来自于原材料的烃源,通过热解和压力释放等过程生成天然气。

最后是地质构造和构造变形对烃类气体的富集造成的影响。

刚玉岩中的烃类气体通常富集在构造活跃的地区,构造裂缝和变形带成为烃类气体运移和富集的有效通道。

此外,刚玉岩中烃类气体的富集规律也与岩石的储层特征有关。

刚玉岩属于具有孔隙型储层和裂缝型储层的双重储集类型。

孔隙型烃类气体主要富集在孔隙及砂体储层中,而裂缝型烃类气体则主要富集在岩石的裂缝隙中。

不同富集形式的烃类气体具有不同的富集规律。

孔隙型烃类气体的富集规律主要受岩石孔隙度、压力、渗透率等因素的影响,而裂缝型烃类气体的富集规律则受构造裂缝的分布和变形程度的制约。

同时,刚玉岩中的烃类气体富集也与油气源岩的丰度和有机质的成熟度有关。

最后,从勘探和开发的角度来看,刚玉岩中烃类气体的储集特征和富集规律对于资源的评价和勘探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对刚玉岩层的地质特征和储层特性的研究,可以确定其富集烃类气体的潜力和优势区域,指导勘探工作的展开。

烃类充注的储层预测模型研究

烃类充注的储层预测模型研究

4l o 6
4l 0 8
42 o o

1 烃 类 充 注 抑 制 成 岩 作 用
烃 类 充 注 使 成 岩 环 境 发 生 较 大 变
含 量 越 高 . 隙 度 越 低 . 结 速 率 越 高 孔 胶
( l 、 、 ) abc 。
较 为 强 烈 的溶 解作 用 . 而且 油 气 的早期 聚集 改 变 了流 体环 境 . 一定 程 度上 抑 制
烃 类 充注 的储 层 预 测模 型研 究
胡 海 燕
( 江 大学地球 科 学 学 院 ’ 北 荆 州 长 湖 4 42 ) 3 0 3
摘 要 : 类 充 注对储 层 的影 响 长期 存在 争议 。 文章 采 用薄 片观 察 、 烃 电子显 微镜 等 手段 . 系统研 究 了
烃 类 充 注 后 储 层 的 成 岩 作 用 变 化 , 统 阐 述 了 烃 类 充 注 对 储 层 质 量 的 影 响 : 1 在 石 英 含 量 高 的 石 英 砂 岩 系 ()
矿 物 胶 结 作 用 的 抑 制 还 与 其 饱 和 度 有 关 。 含 油 饱 和 度 较 低 时 . 油 对 成 岩 环 原 境 未 造 成 明 显 影 响 : 含 油 饱 和 度 超 过 当 5 %时 . 成 岩 环 境 影 响 很 明 显 0 对
北 海 石 英 含 量 高 达 8 % 以 上 的 石 0
子 S4 等 浓 度 降 低 . 制 石 英 胶 结 物 的 i+ 抑
含 油 层 的 伊 利 石 含 量 较 低 . 含 油 级 别 而
较 低 的 砂 层 ( 油 斑 、 浸 、 迹 及 水 如 油 油
沉 淀 析 出 . 而 油 区 的 石 英 胶 结 物 含 量 因

储层成岩作用的研究分析

储层成岩作用的研究分析

208一般来说,针对储层的成岩作用判断,最主要的标准在于研究其孔隙度与渗透率对油气资源的开采所产生的一系列影响,这种参数当然不是仅仅作为一种单一变量而存在的,而是多种变量对这两项参数进行综合而判断,沉积作用与成岩作用影响了这两项指标,只有充分了解成岩作用,才能对油气藏做出一个合理的分析。

 1 成岩储层的成分分析一般来说,陆生的油气主要储藏于碎屑岩中,碎屑岩一般是各种碎屑颗粒和填隙、胶结物所共同组成,通过各种客观条件的次生变化,从而形成不同的岩石种类。

岩石中所富含的成分不一致,分选、磨圆程度也不一致。

其中,碎屑岩的孔隙度主要受岩石骨架控制,抗压实能力主要受岩石成分所控制,碎屑岩里石英、长石的颗粒物较多,其抗压实能力就相对较强,反之其抗压实能力就比较弱。

2 碎屑岩储层成岩作用各种因素分析2.1 地下流体因素地壳中的流体作为地下的重要填隙物,对地下构造、形成产物有着非常大的影响。

地球内部流体的改变,会直接对地下的温度、pH值等数值造成明显影响。

并且因为地下流体矿化度和地表水不一致,各种化学反应会让岩石发育出次生孔隙,这也进一步突出了地下流体因素对储层成岩作用的重要影响。

(1)大气水的影响。

因为有地下沉积物的堆积,所以大气降水对储层成岩造成的影响也是比较大的。

因为地球板块构造运移的缘故,地球大陆与海平面经常会发生变动,在合适的温压条件下,次生孔隙会因为大气水的影响而得到很好的发育。

(2)氧化还原反应。

地下的物质具有不同的氧化性与还原性,地壳内氧化还原反应会对储层成岩反应有着较大的影响。

比如说褐铁矿具有比较强的氧化性,烃类物质和褐铁矿接触后会被氧化,而褐铁矿本身也会由棕褐色变为白色,产物物性比较好,储集性较好,同时因为产生有机酸,所以会让岩石产生次生孔隙。

(3)地层水的影响。

储层成岩反应中,地层水成岩反应过程中地层水占重要地位,伴随着反应过程的持续,不同来源的地层水都会通过各自的化学反应对储层成岩产生影响。

玛南地区乌尔禾组成岩作用对储层物性的影响

玛南地区乌尔禾组成岩作用对储层物性的影响

玛南地区乌尔禾组成岩作用对储层物性的影响陈波;尤新才;张银;张顺存;史基安【摘要】利用岩芯观察、铸体薄片鉴定、扫描电镜、X衍射分析方法并结合测录井等资料,对准噶尔盆地玛南地区二叠系乌尔禾组储层的岩石学特征、成岩作用及其对储层物性的影响作用进行了研究。

结果表明:研究区储集岩以砾岩为主,发育少量砂岩,成分成熟度和结构成熟度均较低。

目前研究区储层成已处于中成岩阶段B期,成岩作用复杂,对储层物性影响较大的成岩作用主要有压实作用、胶结作用和溶蚀作用,其中压实作用对研究区储层的孔隙破坏性最大,是导致储层低孔低渗的根本原因;胶结作用对储层物性影响具有双面性,胶结物的发育一方面减少了储层孔隙度,但亦在一定程度上抵御了压实应力,并为后期溶蚀作用的发生提供了物质基础;研究区储层埋藏较深,经历了较强的压实和胶结作用,储层物性差,而溶蚀作用形成的次生孔隙有效地改善了储层物性,是研究区在低孔低渗背景下形成局部相对优质储层的重要途径。

%Using core observation,casting thin sections identification,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SEM),X-ray diffraction analysis method with logging and mud logging data,the characteristics of reservoir sandstone,diagenesis and its influence on reservoir physical property of the Permian Urho Formation in Manan region,Junggar Basin were studi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reservoir rock types in the study area are mainly conglomerate,and a small amount of sandstone;reservoir compositional maturity and textural maturity are low. At present,the reservoir in the study area is mainly at the middle diagenetic stage B period,and reservoir experienced complicated diagenesis;the main diagenesis that has a greater influence on the reservoir property includes compaction,cementation anddissolution;the compaction effect of the reservoirs in the study area is the most devastating,being root of low porosity and low permeability reservoirs;cementation has two-sided influence on reservoir on the one hand. On the other hand,cement reduces the reservoir porosity,but also resists the compaction stress to a certain extent,and provides the material foundation for the later dissolution. The reservoir in the study area is deeply buried,and has experienced strong compaction and cementation. Therefore,reservoir property is poor,but is improved by the dissolution of secondary pore,which is an important approach to relatively high quality reservoirs in the study area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low porosity and low permeability.【期刊名称】《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年(卷),期】2016(000)001【总页数】11页(P10-20)【关键词】准噶尔盆地;玛南地区;二叠系;乌尔禾组;成岩作用;储层物性【作者】陈波;尤新才;张银;张顺存;史基安【作者单位】甘肃省油气资源研究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油气资源研究重点实验室,甘肃兰州 730000; 中国科学院大学,北京石景山 100049;中国石油新疆油田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新疆克拉玛依 834000;中国石油新疆油田公司工程技术研究院,新疆克拉玛依 834000;甘肃省油气资源研究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油气资源研究重点实验室,甘肃兰州 730000;甘肃省油气资源研究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油气资源研究重点实验室,甘肃兰州 730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E122准噶尔盆地是中国重要的大型含油气盆地之一,盆地西北缘是该盆地中油气最富集、勘探程度最高的地区,该区可划分为西北缘断阶带、中拐凸起、玛湖凹陷西斜坡和昌吉凹陷西斜坡等几个次级构造单元[1-2]。

沉积盆地中油气充注与储集层成岩作用的响应关系

沉积盆地中油气充注与储集层成岩作用的响应关系

沉积盆地中油气充注与储集层成岩作用的响应关系夏青松;黄成刚;陆江【摘要】埋藏期的油气充注可引起储集层中一系列有机-无机物理和化学变化,从而改造储集层的储集空间大小和润湿性,进而影响物性和油气运移动力.油气充注对储集层的影响主要表现在4个方面:①有机质生烃增压和早期油气充注占位可使岩层增加一定的抗压实能力,让深埋条件下的储集层仍能保存较多的储集空间和渗透性;②油气充注可在一定程度上抑制自生矿物的生长,如自生石英、自生伊利石等,从而降低胶结作用的减孔效应;③有机酸伴随油气充注可对储集层中的长石碎屑、方解石胶结物等易溶矿物进行溶蚀改造,从而有效改善岩石的物性和孔隙结构;④早期油气充注可在矿物表面形成油膜,致使储集层呈现中性—弱亲油性,利于油气运移中克服分子的表面张力.综上所述,建立油气充注与储集层成岩演化时序,恢复成藏期自生矿物在空间上的组合关系,可有效预测油气优势运移路径.【期刊名称】《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年(卷),期】2019(041)002【总页数】12页(P185-196)【关键词】油气充注;压实作用;胶结作用;溶蚀作用;物性;润湿性;油气运移【作者】夏青松;黄成刚;陆江【作者单位】西南石油大学地球科学与技术学院,四川成都610500;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西北分院,甘肃兰州 730020;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湛江分公司,广东湛江524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618.130 引言一直以来,储集层中油气充注史及其与成岩演化的响应关系都是油气勘探中的重要研究内容,理清这些油气充注期次与成岩矿物的相互作用对识别油气藏的类型和预测油气藏的分布具有重要指导作用。

20世纪以来,已有较多的研究成果证实了油气充注对岩石中自生矿物的生长具有重要影响。

主流观点认为油气充注会抑制自生矿物的发育,部分学者认为如果油气充满整个孔隙会导致该孔隙壁的自生矿物停止生长[1-5],也有研究认为石油的侵位虽然对自生矿物具有抑制作用,但不会完全中断自生矿物的生长[6-9]。

松辽盆地深层火山岩储层的埋藏—烃类充注—成岩时空演化过程

松辽盆地深层火山岩储层的埋藏—烃类充注—成岩时空演化过程

松辽盆地深层火山岩储层的埋藏—烃类充注—成岩时空演化过程罗静兰;邵红梅;杨艳芳;李杪;罗春燕【期刊名称】《地学前缘》【年(卷),期】2013(020)005【摘要】目前国内对火山岩成岩作用的研究基本停留在定性的静态研究阶段.与盆地埋藏热史-烃类充注史-构造演化史相应的火山岩储层的成岩-孔隙时空动态演化过程方面的研究依然缺乏.各类薄片显微镜下火山岩中原生矿物、次生矿物、孔隙类型等的精细研究与定量统计,利用图像孔喉分析、物性测试、X-射线衍射分析、扫描电镜观察、包裹体荧光、包裹体均一温度与激光拉曼探针成分分析等多种分析测试手段,对松辽盆地下白垩统营城组火山岩的成岩作用与成岩演化过程进行了深入研究,确立了火山岩的成岩-油气充注序列,划分了成岩作用阶段;结合松辽盆地埋藏热演化史、烃类充注史、构造演化史,建立了与埋藏热演化史-烃类充注史-构造演化史-地质时代相应的火山岩的成岩-孔隙时空动态演化过程与模式,在此基础上讨论了火山岩的成岩作用与成岩演化过程对火山岩储集性能影响的机理.【总页数】13页(P175-187)【作者】罗静兰;邵红梅;杨艳芳;李杪;罗春燕【作者单位】西北大学大陆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陕西西安710069;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北京100083;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黑龙江大庆163712;西北大学大陆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陕西西安710069;陕西省地质矿产实验研究所,陕西西安710054;西北大学大陆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陕西西安710069;西北大学大陆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陕西西安71006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588.14;P618.130.2【相关文献】1.松辽盆地南部深层火山岩储层成岩作用类型及特征 [J], 李霞;董成;胡志方2.致密砂岩储层埋藏-成岩-油气充注演化过程与孔隙演化定量分析——以鄂尔多斯盆地东部上古生界盒8段天然气储层为例 [J], 李杪;侯云东;罗静兰;陈娟萍;罗晓容;贾亚妮3.松辽盆地深层火山岩储层成岩作用与孔隙演化 [J], 刘成林;杜蕴华;高嘉玉;金惠;刘人和;范柏江;朱玉新;朱杰4.鄂尔多斯盆地中西部长9储层差异化成岩与烃类充注过程研究 [J], 胡才志;罗晓容;张立宽;邱桂强;雷裕红;程明5.松辽盆地北部深层火山岩气藏的充注:来自流体包裹体的证据 [J], 肖骏;陈汉林;杨树锋;章凤奇;林秀斌;余星;庞彦明;舒萍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烃类充注对储层成岩作用影响油气等有机烃类在储层中的聚集改变了成岩作用环境,从而控制着矿物的交代、转化及自生矿物的形成等成岩作用过程。

所以充分认识有机油气注入与储层中矿物形成、转化之间的关系,深入探讨成岩作用机理,不仅可以为储层有利次生孔隙带的预测提供理论依据,而且可以确定油气充注方式、期次和时间,对研究油气藏的形成过程、总结油气藏的形成模式和分布规律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

其形成主要与有机质成熟过程释放有机酸对长石等颗粒的溶解有密切关系。

近年来,随油气勘探发展,储层成岩作用在理论研究、具体实践中均获得了长远进展。

在成岩作用的现代概念(Walther,1983)提出至今约一百年的历史中,成岩作用的研究经历了几个发展阶段,并取得了许多重大的进展。

20 世纪40-50 年代以前,沉积学主要研究沉积作用的过程,大多数沉积地质学家的观点是沉积矿床为沉积作用或至多在同生期沉积就形成了(孙永传等,1996)。

但是从20 世纪中期开始,人们对成岩(后生)作用的研究给予了很大的关注,成矿作用的阶段性的认识则从根本上改变了沉积岩石学的许多传统观念,并孕育了成岩作用研究的新时代。

从上世纪70 年代中期开始至90 年代,成岩作用的研究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其中与石油地质学家的参与有着重要的关系。

后期,由于诸多因素,促使石油地质学家们及沉积学家对储层成岩作用的研究愈加重视,其显著特征是对成岩反应中无机和有机过程相互作用及其系统演化的探索,并重新评价油气地质演化过程和有利储层形成及其演化历史(Hower等,1976),,成岩作用的研究由此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阶段,相当一部分学者称之为现代成岩作用研究阶段。

在该阶段盆地油气活动的研究为成岩作用或者成烃-成岩作用的深入研究提供了契机(Bredehoeft等,1990;),我国学者对诸多含油气盆地储层成岩作用也开展了不懈的研究和探索,为深入揭示中国陆相含油气盆地的成岩作用规律研究奠定了基础,成岩作用的研究亦被列入沉积学和储层地质学重要研究方向。

盆地油气活动在成岩作用或成烃-成岩作用中的深入研究对于认识小尺度内成岩特征与大尺度盆地演化,揭示成岩作用的时空规律具有重要的意义(李忠等,2006)。

目前,大多数研究者已认识到,储层的成岩作用是一个十分复杂的地球化学过程,受到构造演化、沉积作用、矿物、盆地热流性质、油气运移及成岩环境中的物理化学条件等多种因素控制,最关键的是在油气充注过程中,矿物与孔隙油气之间的相互作用条件、方式及随之发生的迁移方向、途经与沉淀位置等,油气流动是影响成岩作用的关键因素(张枝焕等,2000;)。

综合前人的研究,油气充注对成岩作用的影响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1)抑制胶结作用的进行,主要是抑制石英、伊利石和碳酸盐矿物的胶结;(2)油气中所包含的有机酸溶蚀可溶矿物,形成溶蚀孔隙,增加了储集空间;(3)油气形成产生的超压能缓冲压实作用,有利于原生孔隙的保存。

1油气充注对胶结作用的抑制石油生成、运移后在储层中产生聚集,油气的注入孔隙水化学组成发生改变,造成孔隙水的无机离子的浓度减小,且直接由碳酸盐胶结作用、间接使pH值发生变化、油气部分代替地层水从而阻止了矿物的离子间质量传递,使矿物的交代和转化、自生矿物的形成受到抑制。

运聚成藏过程中石油的聚集会对储层成岩演化产生影响,曾经,一些学者认为:石油的注入对有些矿物(如伊利石)的生长可能有很大的影响(Thomas,1986),甚至认为,石油聚集导致储层成岩作用的终止。

而实际上这个过程更加复杂。

据实验表明,烃类充注不会使储层的成岩作用完全停止,但会一定程度的影响。

砂岩成岩演化过程中,明显的受到油气聚集的影响,普遍认为油气在砂岩聚集,成岩作用仍在继续。

李艳霞等(2003)对研究区的石英矿物的研究中发现,与水层相比,不同含油级别的油层中的石英矿物的相对含量没有明显的差别,石油的充注并没有使石英的胶结作用终止。

Nedkvitne(1993)通过对分布在自生胶结物中水溶性包裹体和石油包裹体,研究了Ula油田的成岩史和石油注入史的关系。

结果表明,在石油到达砂岩之后,成岩作用仍在继续活跃。

自生石英中包裹体的温度为110℃左右,但这一过程持续至今。

Gluyas(1993)得出了基本相同的结论,即在具有较高含油饱和度的砂岩中,仍有石英和钾长石胶结作用。

石英加大边中含有烃包裹体,均一化温度与裂缝中相比较高,且不呈正态分布,低温段丰度较低,高温段丰度较高,表明温度愈高,包裹体越发育。

这说明:(1)石英裂缝中的包裹体形成早于烃类大规模的聚集;(2)石英加大边中包裹体中烃类则广泛分布,加大边是在烃类聚集期间形成的,且不同含油级别的储层中均一温度差别不大。

孔隙水中铝浓度及其在孔隙油气中的活动强度对伊利石生长是一个限制性的因素,石油的充注必将影响孔隙中铝离子的浓度,从理论上讲,有机油气的聚集将控制伊利石的形成,但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且只有在油层中的石油达到一定的饱和程度,以至于这些矿物形成的条件(如油气中某些离子的浓度及活动强度)完成被破坏,才能结束这些矿物的形成与生长过程。

Saigal(1993)研究了北海中部Fulmar 砂岩储层中,石油聚集成藏对砂岩成岩作用的影响。

研究表明,与水饱和带相比,油饱和带中的石英次生加大和钾长石的钠长石化程度要低。

然而对石英次生加大中油气包裹体的显微测温研究表明,在这两个带中具有相似的温度范围,这就意味着油饱和带中石英的次生加大在石油聚集后仍在进行,只是其程度与水饱和带相比受到了阻碍。

2油气充注对储层孔隙的溶蚀改造到晚成岩中晚期,储层中原生孔隙已经极少,在无外界油气参与的情况下,岩石矿物与孔隙油气之间组分的沉淀—溶解达到基本平衡。

但是,在这一阶段,砂岩中往往发育次生孔隙,矿物颗粒和胶结物被溶解,说明原有的化学平衡被破坏,表明有外来物质的参与。

对这一现象,过去人们试图用有机质热脱羧产生的碳酸的作用来解释。

在成岩作用阶段的中晚期,要使在无机环境中形成次生孔隙是不现实的。

而干酪根降解而生成的有机酸增加了储层中铝硅酸盐、碳酸盐的溶解度,这些水溶性有机质能够明显地改变碳酸盐、铝硅酸盐的稳定性。

在许多情况下,这些有机物质控制着成岩作用。

碎屑岩储层中,随着地层埋藏深度增大,储层中斜长石含量变化不明显,而钾长石含量随之减小。

造成长石含量降低的主要因素是其溶蚀作用,长石溶蚀作用越强,其含量越低。

含油层中长石的含量相对较高,而水层中相对较低。

在同一深度,原始的长石含量影响到储层中长石矿物含量相对大小,进而影响到储层中溶蚀作用强弱。

与油层中钾长石的钠长石化程度相比,水层的要大得多。

长石矿物的溶蚀作用不会因烃类充注而立刻终止。

不管是浅部还是深部,含油储层中,长石类矿物、碳酸盐类溶解作用均强烈,从而形成较好的次生孔隙。

水层中,无论在浅部,还是深部,矿物的溶解作用、次生孔隙形成均较差。

如果含油饱和度继续增大,含油级别为富含油或油浸时,由于石油的注入,将孔隙及通道所占的比率降低甚至是堵塞,因而孔隙水的流动受到抑制,从而阻碍了溶解-沉淀等成岩作用的进一步进行。

到晚成岩中晚期,储层中原生孔隙已经极少,在无外界油气参与的情况下,岩石矿物与孔隙油气之间组分的沉淀—溶解达到基本平衡。

但是,在这一阶段,砂岩中往往发育次生孔隙,矿物颗粒和胶结物被溶解,说明原有的化学平衡被破坏,表明有外来物质的参与。

储层成岩阶段与有机质的演化有很好的对应关系。

沉积岩中的分散有机质的演化过程具有明显的阶段性,在不同的演化阶段,其产物也具有明显的差别,干酪根形成水溶性有机酸的过程主要发生在80~120℃,相当于油气演化的低成熟至成熟阶段,这一阶段也是储层中一系列矿物强烈溶解和自生矿物大量析出的主要阶段,是次生孔隙发育带。

随着温度升高,在大约120~160℃,羧酸脱羧形成烃类和二氧化碳,水溶液中二氧化碳浓度升高,而羧酸浓度降低,此阶段羧酸对铝硅酸盐矿物仍有溶解作用,且对溶液的pH值仍有缓冲作用。

尽管二氧化碳大量生成,但并不能使pH值降低,在pH值不变的情况下,二氧化碳浓度的提高使化学平衡有利于生成碳酸盐。

因此,这一阶段虽然有铝硅酸盐溶蚀作用,但生成大量的碳酸盐胶结物,不利于次生孔隙形成。

在温度大于160℃时,有机酸完全转化为二氧化碳,溶液的pH值主要由二氧化碳控制,二氧化碳浓度提高可以使pH值降低,造成碳酸盐矿物被溶蚀。

结果导致次生孔隙的形成,因此,这一阶段形成第二个次生孔隙带。

在地层条件下,地层水的PH值和CO2分压共同控制着碳酸盐矿物的沉淀和溶解作用。

据Surdam(1989),近80℃时,地下水中羧酸阴离子呈指数地增加,结果碳酸根系统受到系统外的缓冲(乙酸缓冲),当pH=6时,碳酸盐的溶解度可能是很高的,因而发生碳酸盐溶解,或者没有碳酸盐沉淀出现。

温度开始增加,达到100℃时,羧酸开始脱羧,造成PCO2增大,但系统仍为外缓冲,且组成限于pH=6线上时,碳酸盐溶解度降低,碳酸盐变得稳定。

在120~160℃时,羧酸阴离子减少,其缓冲能力很快降低,碳酸盐系统变成内缓冲,碳酸盐沉淀。

在国内,大多数学者从成岩作用角度出发研究储层的演化。

梅博文、殷凤祥、陈丽华等(1997)开展油田水有机酸分析,研究“生油层—储层的有机—无机相互作用”对储层物性的影响。

张枝焕、曾溅辉等(1998、1999)开展了含油气盆地油气—岩石相互作用研究,侧重于成岩演化和油气成藏过程中油气—岩石相互作用的地质—地球化学模型,油气—单矿物体系、复合矿物体系和烃源岩—储集层—油气相互作用的静态和动态模拟实验,探讨油气岩石相互作用的机理。

苗建宇、袁静等(2000、2001)研究了成岩作用过程中次生孔隙的变化特征,主要探讨了次生孔隙形成,认为砂岩中的各类易溶物质以及成熟烃源岩中含有丰富的有机质提供了基本的物质条件,其形成主要与有机质成熟过程释放有机酸对长石等颗粒的溶解有密切关系。

3烃类充注削弱压实作用油气充注对压实作用的缓冲表现在油气充注后引起的地层压力变化上。

(1)成熟的干酪根生成大量石油、天然气(还有水),它们的体积远远超过原来的体积。

Harwood 计算过,有机碳含量为1%的烃源岩,所生油气体积的净增率大约是0.12~0.16,相当于孔隙度为10%的页岩总孔隙度体积的 4.5%~5.0%,由此可大大增加孔隙油气压力。

随着油气充注,这些超强地层压力也同时传递到储集层,这样无疑增加了对压实作用的抵抗能力。

(2)生成的油气和水使地层中单相流动变为多相流动,Chapman指出:油气从岩层析出,有可能会减小泥岩对于水有效的渗透率,这样会导致孔隙中烃类流体的排出速率减小。

因为储层孔隙烃类流体可能由单一相流动改变为多钟相态流动,其两种油气渗透率的和减小到单一相流体流动的1/10,从而导致烃类流体排出的效率减小,在储层、烃源岩中造成地层超压,这种超压系统的发育,很大程度减弱正常的压实作用对于深部的地层影响,使得较深地层中原生孔隙保存下来,这些保存的孔隙给烃类油气提供了储存的空间,当油气聚集到一定的规模时,有机酸也会有相当的量,这样长石、方解石等碳酸盐矿物开始发生溶蚀,形成大量的次生孔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