胶莱盆地莱阳凹陷莱阳组储层成岩作用及孔隙演化
济阳坳陷古近系储层孔隙类型与次生孔隙成因[1]
类次生孔隙主要为粒内溶孔 、铸模孔 、超大孔 。从高 岭石含量在纵向上的变化规律可以间接地证实这一 点 。在 1600~2500 m 的次生孔隙发育深度范围 , 高岭石含量异常高 ,在 2000 m 附近 ,高岭石的含量 可达 70 %~90 % ,而超过 2600 m 以后 ,高岭石的含 量很快下降 ,平均只有 30 %左右 。说明在 1600 ~ 2500 m 深度范围有相当部分的长石发生了溶蚀作 用 ,尔后转化为自生高岭石 。
表 1 济阳坳陷古近系储层孔隙类型和特征
Table 1 Pore classif ication of Paleogene in the Jiyang sag
孔隙类型
成
因
特征
原始粒间孔隙经
压缩原生粒间孔
颗粒点线接触
压实收缩而成
原始粒间孔隙经胶结 碳酸盐胶结 原生孔隙 胶结剩余粒间孔
后剩余的粒间孔隙 物充填粒间
2 次生孔隙成因和发育规律
由于济阳坳陷不同次级构造单元的古成岩场 、古
第 2 期 朱筱敏等 :济阳坳陷古近系储层孔隙类型与次生孔隙成因
199
图 2 济阳坳陷古近系孔隙类型及垂向分布演化 (数字为深度 ,m) Fig. 2 Pores and t heir evolution of Paleogene reservoir in t he Jiyang sag (number means dept h , m)
沾化地区古近系次生孔隙的形成主要与长石溶 蚀有关 ,从 2000 m 至 3500 m 可以见到大量的长石 溶蚀 ,同时出现石英次生加大和高岭石沉淀 ,而碳酸 盐胶结物溶蚀较少 。如孤南 138 井 2100 m 和孤北 105 井 2900 m 处 ,同一个样品中长石溶蚀非常严重 而粒间充填的白云石胶结物却保持有良好的晶形 ,
胶莱盆地白垩系林寺山组砾岩沉积特征及盆地演化意义
文章编号:1000⁃0550(2016)01⁃0015⁃18doi:10.14027/j.cnki.cjxb.2016.01.002收稿日期:2015⁃01⁃12;收修改稿日期:2015⁃04⁃10基金项目:国家自然基金项目(41272021,41372109,90914003);中国地质调查局项目(1212011085477,12120114064301)[Foundation:ChinaNaturalScienceFoundation,NO.41272021,41372109,90914003;ChinaGeologicalSurveyProject,NO.1212011085477,12120114064301]胶莱盆地白垩系林寺山组砾岩沉积特征及盆地演化意义章㊀朋1,2㊀旷红伟1㊀柳永清1㊀彭㊀楠1㊀许㊀欢1㊀汪明伟3㊀安㊀伟1㊀王能盛1(1.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㊀北京㊀100037;2.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㊀北京㊀100083;3.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湛江分公司㊀广东湛江㊀524057)摘㊀要㊀胶莱盆地下白垩统莱阳群底部林寺山组主要由砾岩组成㊂通过对盆地及周缘18个地点林寺山组砾岩系统的调查,从砾岩组分㊁砾径和长轴排列方向的统计分析出发,研究该砾岩沉积相类型㊁盆地物源区㊁古水流及林寺山组上覆地层中砂岩碎屑锆石U⁃Pb年龄谱特点,并进一步讨论了盆地演化的意义㊂研究表明,林寺山组底部砾岩以冲积扇相为主,但不同地点亚㊁微相类型又有差异㊂原型胶莱盆地由莱阳㊁海阳 即墨和诸城 五莲3个独立盆地组成,被6个隆起区所分隔㊂莱阳盆地的物源主要来自胶北隆起和苏鲁造山带北部;海阳 即墨盆地以苏鲁造山带北部隆起区㊁即墨 牟平隆起㊁胶南隆起为主物源区;诸城 五莲盆地以胶南隆起和马山 李党家低隆起为主要物源区㊂林寺山组砾岩的出现标志着苏鲁造山带大规模塌陷和胶莱盆地的形成㊂关键词㊀胶莱盆地㊀白垩系㊀林寺山组㊀砾岩㊀沉积特征㊀盆地演化第一作者㊀章㊀朋㊀男㊀1988年出生㊀硕士研究生㊀沉积地质与盆地分析研究㊀E⁃mail:zhangp0927@126.com通讯作者㊀旷红伟㊀女㊀教授㊀E⁃mail:kuanghw@126.com中图分类号㊀P534.53㊀文献标识码㊀A0㊀引言胶莱盆地恰处于华北克拉通东缘,东南缘通过苏鲁造山带与华南板块相接㊂胶莱盆地早白垩世莱阳群底部普遍发育一套底砾岩,命名为 林寺山组 砾岩㊂该砾岩在分析莱阳盆地形成演化历史中具特殊意义[1⁃2],其出现与造山带的活动密切相关,记录着造山带塌陷成盆的启动时限,以往未有专门的类似研究,而对于胶莱盆地的研究多局限于地层划分对比㊁沉积序列以及火山岩年代学研究,在一系列问题上仍存有争议㊂(1)盆地原型的性质及形成机制㊂①胶莱盆地受到古太平洋板块NW向俯冲的影响,导致郯庐断裂发生大规模左旋活动㊁五莲 青岛断裂发生右旋活动而形成走滑 拉分盆地[3⁃5],或者由盆地以某断裂系的单一右旋或左旋走滑运动控制形成走滑 拉分盆地[6⁃11];②胶莱盆地是在苏鲁造山作用后期,由一系列正断层控制而形成的断陷盆地[12⁃17];③胶莱该盆地是由于太平洋板块对欧亚板块的NNW向俯冲而形成的挠曲盆地[18]㊂(2)原型盆地恢复不一致,盆地原始构造单元划分㊁沉积范围㊁沉积 沉降中心分布㊁物源区等方面存有较大争议[14,17,19⁃28]㊂(3)控盆断裂认识不一致,包括沂沭断裂带㊁即墨 牟平断裂带㊁百尺河断裂㊁青岛 五莲断裂㊁五龙村断裂[10,13,18,29⁃30]㊂(4)以往对苏鲁造山代的研究多集中于构造地质学㊁高压/超高压变质岩岩石学变等方面[31⁃38],未能运用盆山耦合理论,通过胶莱盆地的沉积构造响应信息,反演出苏鲁造山构造演化历程㊂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对胶莱盆地林寺山组砾岩18个不同地点的详细调查,从砾岩组分㊁砾径和长轴排列方向的统计分析出发,研究该砾岩沉积相类型㊁砾石成分㊁古水流及林寺山组上覆地层中砂岩碎屑锆石U⁃Pb年龄谱特点,并进一步讨论了盆地演化的意义㊂研究成果揭示了胶莱盆地林寺山组砾岩源区㊁搬运过程和沉积环境,恢复了胶莱盆地形成初期的古水流系统,重建初期各盆地展布格局,最后讨论了莱阳盆地的形成机制及其对苏鲁造山带演化理解和启示㊂㊀第34卷㊀第1期2016年2月沉积学报ACTASEDIMENTOLOGICASINICAVol.34㊀No 1Feb.20161㊀地质概况山东省位于华北克拉通中东部,沂水断裂带将其分隔为东西两部分,胶莱盆地发育于沂沭断裂带东侧(图1),总体走向为NE SW向,南北夹于胶南隆起和胶北隆起之间,东部伸入黄海,以千里岩断裂为界,中部即墨 牟平断裂将盆地分为东西两部分,面积约1.2ˑ104km2㊂原型盆地后期经历了热力改造㊁叠合埋深改造㊁构造变形改造和隆升剥蚀改造等,而形成典型白垩纪复合改造型盆地[4,29,39⁃40]㊂胶莱盆地基底岩系为太古界胶东群㊁下元古界荆山群㊁粉子山群和上元古界蓬莱群,与上覆白垩系下统林寺山组砾岩多呈角度不整合接触或断层接触[4,19]㊂白垩系地层主要为一套陆相碎屑岩 火山岩沉积,从下往上依次为下白垩统莱阳群㊁青山群和上白垩统王氏群㊂莱阳群为河湖相沉积,青山群为中 酸性火山岩㊁火山碎屑岩夹沉积岩,王氏群以紫红色㊁红色碎屑岩为主的河湖相沉积㊂莱阳群由下向上划分为六个组,依次为瓦屋夼组㊁林寺山组㊁止凤庄组㊁水南组㊁龙旺庄组和曲格庄组[4]㊂瓦屋夼组为灰绿㊁灰黄色页岩㊁粉砂岩夹含细砾砂岩㊁砂砾岩沉积,含有大量叶肢介及植物化石[14],野外调查发现,瓦屋夼组横向上与林寺山组应为相变关系㊂林寺山组主要为紫红色㊁浅紫红色㊁褐灰色粗 巨砾岩至细砾岩,夹紫红色或灰绿色砂岩,化石少见㊂止凤庄组下部为辫状河相沉积,主要为紫红色中砾岩㊁砂砾岩㊁粗砂岩,与林寺山组整合接触或相变接触,上部为三角洲相沉积,主要为紫红色㊁灰黄色细 粉砂岩砂岩,局部夹中 粗砂岩㊂水南组为湖泊相沉积,主要为灰绿色㊁灰黑色薄层状粉砂岩质页岩㊁粉砂岩和细砂岩沉积㊂龙旺庄组为灰紫色㊁灰绿色中细砂岩㊁粉砂岩㊁泥岩,夹含砾细砂岩㊂曲格庄组图1㊀胶莱盆地地质简图及莱阳群地层柱状简图A.黄崖底;B.山角;C.郭城镇;D.朱吴镇;E.海阳桃源;F.皇华镇;G.许孟镇;H.五莲;I.桑园镇;J.柳黄沟;K.郝戈庄;F1.青岛 五莲断裂;F2.即墨 牟平断裂带;F3.千里岩断裂㊂Fig.1㊀SketchgeologicalmapofJiaolaiBasinandcolumnarsectionoftheLaiyangGruop61㊀沉㊀积㊀学㊀报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第34卷㊀为河流相沉积,主要为紫红色砂砾岩㊁粗砂岩㊁中细砂岩组成的正韵律沉积㊂因此,整个莱阳群由下至上表现为两个沉积旋回:退积型和进积型㊂张岳桥[30]通过对水南组粉砂岩和泥岩中所夹玄武质火山岩的角闪石和锆石分别进行了40Ar⁃39Ar和锆石SHRIMPU⁃Pb测年分析,获得水南组年龄约为129 131Ma;霍腾飞等[41]通过对莱阳群底部瓦屋夼组碎屑锆石分析,获得最年轻的碎屑锆石加权平均谐和年龄为129Ma;Xie等[28]通过对龙旺庄组和曲格庄组大量碎屑锆石年龄分析,限定了莱阳群最大的沉积年龄为130ʃ2Ma㊂同时,大量的青山群测量数据显示青山群底界约为122Ma[17,42⁃44],因此莱阳群发育于早白垩世中期(K21),林寺山组的沉积年龄约为130Ma㊂本文所研究的林寺山组由山东区域地质调查队王来明等(1992年)命名,它主要分布于胶北隆起南缘和胶南隆起北缘,由山麓洪积相的巨砾岩㊁粗砾岩㊁中砾岩组成,夹少量中 薄层砂岩,沉积厚度较薄,为一套边缘相沉积㊂该套地层与下覆盆地基底呈断层或角度不整合接触㊂2㊀研究方法(1)对早白垩世中 晚期莱阳群沉积岩石组合㊁沉积构造等进行描述,并对林寺山组出露较好,地层连续的地区进行剖面实测,综合分析盆地沉积相类型和古地理环境㊂(2)对18个林寺山组砾岩测点的砾石成分㊁磨圆度㊁长轴长度㊁短轴长度进行统计和分析(表1㊁图1),每个测点统计面积不小于1m2㊂根据各测点的砾石成分数据,绘制砾石成分含量饼状图,分析盆地的物源区㊂根据公式ϕ=-log2(X)获得各个测点砾石长轴长度的粒径ϕ值(X为砾石长轴长度,单位为mm),绘制各测点ϕ值的概率直方图和累计概率曲线图;然后依据福克和沃德所提出公式,分别计算各测点砾石的均值㊁标准方差㊁偏度㊁峰度值,研究林寺山组沉积时期水动力条件及沉积环境㊂(3)对莱阳群中叠瓦状砾石及交错层理产状进行测量,再经地层校正后制得古水流玫瑰花图,探讨盆地古地貌及物源剥蚀区位置㊂(4)为了从更高精度上限定盆地物源区,对林寺山组上覆砂岩中的碎屑锆石进行LA⁃ICP⁃MA锆石U⁃Pb测年㊂样品粉碎㊁锆石挑选与制靶在河北省廊坊诚信地质公司完成,锆石透射光㊁反射光图像及LA⁃ICP⁃MS锆石U⁃Pb测试工作在中国地质科学院国家地质测试中心完成㊂数据用Glitter软件处理,并用Isoplot软件进行年龄计算和图谱制作,对于大于1000Ma的年龄采用100ˑ(207Pb/206Pb)/(206Pb/238U),小于1000Ma年龄采用100ˑ(207Pb/235Pb)/(206Pb/238U),分别计算锆石测年结果谐和度,谐和度在90% 110%之外的数据予以排除㊂3㊀砾岩特征3.1㊀砾石粒度胶莱盆地18个不同地点中林寺山组砾岩粒度的系统观测获得了一系列参数,其中包括:磨圆度㊁分选㊁偏度㊁峰度等(表1)㊂3.1.1㊀北部地区胶莱盆地北缘黄崖底和山角两个测点分析结果显示,两地区砾石表现为棱角 次棱角状,粒径ϕ值跨度较大,为-7 1;粒度从下往上表现为多个细 粗的沉积旋回㊂黄崖底标准方差普遍比山角高,多为1.0以上,分选差或中等 差;山角标准方差多为1.0以下,分选中等或差 中等㊂黄崖底峰度为尖峰;山角峰度多为宽峰或中等宽峰㊂盆地北部边缘郭城镇㊁朱吴镇㊁桃源砾岩标准方差与黄崖底⁃3㊁黄崖底⁃4及山角所测值较为相近,峰度为中等宽峰状分布,与山角峰度值较为相似㊂3.1.2㊀南部地区五莲⁃1㊁五莲⁃2㊁桑园镇㊁柳黄沟等地下部砾岩粒径ϕ值处于-6 0之间,次圆状,标准方差0.9 1.01,分选中等 差,呈近对称分布,为中等宽峰或宽峰;上部五莲⁃3测点粒度偏小,粒径ϕ值为-4 2,次棱 棱角状,标准方差0.91,分选中等 差,为宽峰,说明该测点砾岩沉积水动力条件较五莲⁃1㊁五莲⁃2测点砾岩弱㊂皇华镇和许孟镇测点砾岩粒度特点与前述测点相似,但标准方差要大于前者,最高可达1.21,表明水动力条件的稳定性要弱于前者㊂3.2㊀砾石成分通过对胶莱盆地10个地点(含18个测点)的2241颗砾石成分统计可知(图2),北部黄崖底的砾石成分以基底岩系黑云片岩㊁透辉石岩㊁大理岩为主,含量高达93.1%,其次含少量花岗岩(图3a)㊂郭城镇以花岗岩和花岗片麻岩为主,约占85.7%,其次含少量石英岩㊂山角㊁朱吴镇以花岗片麻岩为主,约占62.2% 84.7%,其次为花岗岩和片麻岩(图3b,c)㊂海阳桃源的林寺山组砾石成分几乎全为燕71㊀第1期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章㊀朋等:胶莱盆地白垩系林寺山组砾岩沉积特征及盆地演化意义山期花岗岩(图3d),含量高达98.3%㊂南部皇华镇㊁许孟镇㊁五莲㊁柳黄沟主要以花岗岩和花岗片麻岩为主,约占68.5% 87.5%,其次含有少量石英岩㊁大理岩㊁片麻岩,以及少量再旋回砂岩和基性侵入岩(图3e,f)㊂3.3㊀砾岩沉积相分析根据各砾石测点统计结果(表1),结合砾岩的沉积充填序列㊁岩石结构(颗粒支撑类型㊁胶结类型)及沉积构造等特征,系统分析林寺山期的沉积相及沉积类型(表2)㊂表1㊀胶莱盆地各砾石统计点砾石长轴ϕ值的粒度参数Table1㊀ϕofthelongaxisoftheconglomerateintheJiaolaiBasin标号地名经度纬度砾石数均值标准方差偏度峰度磨圆度分选偏度峰度A黄崖底⁃1120ʎ47.826ᶄ37ʎ03.429ᶄ121-2.001.15-0.191.12棱角 次棱角差偏向粗粒尖峰黄崖底⁃2120ʎ47.891ᶄ37ʎ03.315ᶄ140-3.521.160.071.23棱角 次棱角差近对称尖峰黄崖底⁃3120ʎ47.876ᶄ37ʎ03.240ᶄ165-2.931.020.041.28次棱角中等 差近对称尖峰黄崖底⁃4120ʎ47.617ᶄ37ʎ03.432ᶄ167-2.200.82-0.161.25次棱角中等偏向粗粒尖峰B山角⁃1121ʎ06.660ᶄ37ʎ00.081ᶄ139-2.231.04-0.111.24棱角 次棱角中等 差偏向粗粒尖峰山角⁃2121ʎ06.904ᶄ37ʎ00.453ᶄ129-3.470.890.120.85棱角 次棱角中等偏向细粒宽峰山角⁃3121ʎ07.063ᶄ37ʎ00.607ᶄ120-2.600.930.011.03棱角 次棱角中等 差近对称中等宽峰山角⁃4121ʎ07.399ᶄ37ʎ00.317ᶄ120-3.860.82-0.060.95棱角 次棱角中等近对称中等宽峰C郭城镇121ʎ04.574ᶄ37ʎ04.055ᶄ197-1.210.88-0.111.08棱角 次棱角中等偏向粗粒中等宽峰D朱吴镇121ʎ03.267ᶄ36ʎ57.361ᶄ143-2.661.05-0.090.92次圆状中等 差近对称中等宽峰E桃源121ʎ28.107ᶄ36ʎ46.774ᶄ120-2.991.010.021.04圆状 次圆状中等 差近对称中等宽峰F皇华镇119ʎ27.448ᶄ35ʎ51.303ᶄ137-2.641.070.000.93圆状 次圆状中等 差近对称中等宽峰G许孟镇119ʎ19.010ᶄ35ʎ50.274ᶄ1124-2.851.21-0.120.97次圆状 圆状差偏向粗粒中等宽峰H五莲⁃1119ʎ13.353ᶄ35ʎ41.058ᶄ127-2.580.90-0.011.07次棱角中等近对称中等宽峰五莲⁃2119ʎ13.068ᶄ35ʎ44.664ᶄ128-1.050.86-0.041.07棱角中等近对称中等宽峰五莲⁃3119ʎ13.440ᶄ35ʎ44.561ᶄ121-2.480.91-0.090.86次棱角中等 差近对称宽峰I桑园镇119ʎ00.88135ʎ39.832ᶄ123-2.680.92-0.010.79次圆 次棱角中等近对称宽峰J柳黄沟19ʎ02ᶄ4.26ᵡ35ʎ25ᶄ53ᵡ120-2.531.010.040.82棱角 次棱角中等 差近对称宽峰图2㊀胶莱盆地林寺山组砾石成分分布图a.花岗片麻岩;b.花岗岩;c.石英岩;d.片麻岩;e.大理岩;f.片岩;g.基性侵入岩;h.砂岩;i.黑云片岩;j.透辉石岩㊂Fig.2㊀ThegravelcomponentsoftheLinsishanFormationintheJiaolaiBasin81㊀沉㊀积㊀学㊀报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第34卷㊀图3㊀胶莱盆地林寺山组砾岩砾石成分a.黄崖底;b.朱吴镇;c.山角;d.海阳;e.许孟;f.五莲THS.透辉岩;HYP.黑云片岩;SY.石英岩;PM.片麻岩;HGPM.花岗片麻岩;DL.大理岩;JXQ.基性侵入岩Fig.3㊀PhotosshowingcharacteristicsoftheconglomeratefromLinsishanFormationinJiaolaiBasin㊀㊀莱阳黄崖底林寺山组砾岩(图4)粒度均值从下向上表现为多个细 粗的沉积旋回,偏度表现为多个偏粗粒分布 近对称分布变化旋回,表明当时水动力条件极不稳定,多期沉积事件相互叠加;砾岩峰度呈尖峰状分布,表明水动力条件极强,为干旱型冲积扇沉积;下部砾岩表现为扇根亚相,多为泥石流沉积,夹少量河道沉积(图4b,c);上部砾岩粒度㊁标准方差较下部有所减小,表明水动力强度较下部明显减弱,表现为扇中或扇端亚相,多为河道沉积和河道间湾沉积(图4d,e)㊂山角㊁郭城镇㊁朱吴镇㊁桃源等地林寺山组砾岩(图4)粒度㊁标准方差㊁峰度等普遍较黄崖底小,说明林寺山组沉积时山角水动力条件较黄崖底弱㊂下部多为扇根亚相,泥石流沉积(图4g);上部则为扇中亚相,以筛状沉积为主,夹漫流沉积和河道沉积(图4hk),漫流沉积层厚度多为20 30cm,平行层理或斜层理发育,一些漫流沉积层被水流撕裂㊁冲断,延伸不远即尖灭,上覆砾岩层表现为正粒序沉积,体现一种突变的水动力条件(图4j);而有些漫流沉积层厚度稳定,延伸较远,上覆砾岩层为逆粒序沉积,这反映一种渐变的水动力条件(图4h)[45]㊂这种漫流沉积的发育充分的说明了当时水动力条件极不稳定,强弱转化频繁㊂皇华镇和许孟镇林寺山组砾岩(图5)粒度特点91㊀第1期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章㊀朋等:胶莱盆地白垩系林寺山组砾岩沉积特征及盆地演化意义与山角相似,但沉积特征等方面与山角有显著区别,表现为湿润型冲积扇沉积㊂下部为扇根亚相,泥石流沉积(图5b)㊂上部扇中亚相特征最为显著(图5c,d,e),河道沉积与筛状沉积交互出现;顶部为扇端亚相,以河道沉积为主(图5f,g),整套地层漫流沉积少见且厚度较薄(图5e)㊂五莲㊁桑园镇㊁柳黄沟地区林寺山组下部砾岩为较强水动力条件下的快速混杂堆积,为湿润型冲积扇扇根亚相沉积(图6a,b,c)㊂整套沉积层序以发育一套扇三角洲相为特点,以扇三角洲前缘亚相为主(?),多表现为水下河道沉积(图6d,e,f)㊂4㊀盆地物源分析4.1㊀砾石成分砾岩一般属于近源沉积,砾石成分受外界改造较小,所以能直观地反应物源区母岩成分,揭示盆缘邻区山脉隆升和侵蚀演化的过程,恢复盆地初期的物源区㊂本次研究共统计了10地区(18个测点)的砾岩成分数据(图2)㊂黄崖底林寺山组砾石成分以黑云片岩㊁透辉石岩为主,约占70.4%,其次为大理岩,约为18.3%,含少量花岗岩和石英岩,与下覆荆山群变质基底岩性一表2㊀胶莱盆地各地区林寺山组沉积特征及沉积相划分依据Table2㊀SedimentarycharacteristicsofLinsishanFormationinJiaolaiBasinandfaciesclassification地名沉积相亚相岩石组合特征岩石结构沉积构造沉积序列沉积类型黄崖底地区干旱型冲积扇扇根亚相以灰褐色㊁灰色中 粗砾岩为主棱角 次棱角状,分选差,可见最大粒径达70cm的砾石 漂浮 于地层中;杂基支撑,基底式胶结;偶见含砾粗砂岩透镜体呈块状,无定向性,混杂堆积,不显层理多个细 粗沉积旋回,总体为粗细沉积旋回多为泥石流沉积,夹少量河道沉积扇中或扇端亚相㊀以灰褐色中 细砾岩为主,夹灰黄色薄层状粗砂岩㊁含砾粗砂岩棱角 次棱角状;分选差 中等,砾径多为25cm,顶部砾岩层砾径可达0.5 5cm;杂基支撑,基底式胶结,基质含量高多呈中厚层状,少量为薄层状;略显斜层里和平行层理多个粗 细沉积旋回多为河道沉积和河道间湾沉积山角,郭城镇,朱吴镇,等地干旱型冲积扇扇根亚相大套浅紫红中粗砾岩次棱角状,颗粒支撑,孔隙式胶结,分选差/中等,砾径多为25 40cm,部分可达70 80cm呈块状,混杂堆积,缺乏侵蚀面不显泥石流沉积扇中亚相大套浅紫红色中砾岩,偶见粗砾岩,下部夹大量薄层砂岩㊁含砾砂岩颗粒支撑,孔隙式胶结,缺乏基质,呈棱角次棱状,砾径以5 15cm为主呈块状或中厚层状,可见叠瓦构造,斜层理,正反粒序层理不显以筛状沉积为主,夹漫流沉积和河道沉积皇华镇和许孟镇地区湿润型冲积扇扇根亚相浅紫红色单成分中 粗砾岩杂基支撑,基底式胶结,分选差,砾径多为420cm,圆状 次圆状呈块状,未见侵蚀构造不显泥石流沉积扇中亚相以浅紫红色单成分中 粗砾岩为主颗粒支撑 接触式胶结或颗粒支撑 接触式胶结,分选中等,最大粒径可达40cm,多为8 25cm,呈圆状 次圆状,结构成熟度较高叠瓦构造发育,侵蚀构造不显多个由粗 细沉积旋回河道沉积与筛状沉积交互出现扇端亚相紫红色含砾粗砂岩㊁粗砂岩㊁中砂岩为主,夹若干层厚约10 20cm中砾岩条带砾岩分选较好,砾径多为4 6cm,次圆状,杂基支撑,砂质充填,薄 中层状,略显平行层理总体表现下粗上细沉积旋回河道沉积五莲桑园镇柳黄沟地区㊀㊀湿润型冲积扇扇端亚相紫红色㊁灰紫色复成分中 粗粒岩杂基支撑,基底式胶结,分选中等 差,次圆状呈块状,混杂堆积不显泥石流沉积扇三角洲(?)扇三角洲前缘亚相主要为紫红色中 细砾岩粒径跨度较大,次棱角 棱角状,分选中等 差,胶结致密,砾石多呈片状,定向排列正㊁反粒序层理,叠瓦构造㊁斜层理发育,每个粒序层理厚约30cm总体由粗 细沉积旋回水下河道沉积02㊀沉㊀积㊀学㊀报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第34卷㊀图4㊀莱阳盆地北缘林寺山组沉积特征Fig.4㊀DepositionalcharacteristicsofLinsishanFormationinthenorthofJiaolaiBasin12㊀第1期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章㊀朋等:胶莱盆地白垩系林寺山组砾岩沉积特征及盆地演化意义图5㊀莱阳盆地南缘诸城地区林寺山组沉积特征Fig.5㊀DepositionalcharacteristicsofLinsishanFormationinZhucheng,thesouthofJiaolaiBasin22㊀沉㊀积㊀学㊀报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第34卷㊀图6㊀莱阳盆地南缘林寺山组沉积特征a.五莲市郊林寺山组下部冲积扇扇根亚相;b.柳黄沟村林寺山组下部冲积扇扇根亚相;c.桑园镇林寺山组下部冲积扇扇根亚相;d.五莲市郊林寺山组上部扇三角洲相(?),叠瓦构造;e.五莲市郊林寺山组上部近岸扇三角洲相(?),斜层理;f.五莲市郊林寺山组上部近岸扇三角洲相(?),正 反粒序层理㊂Fig.6㊀DepositionalcharacteristicsofLinsishanFormationinthesouthofJiaolaiBasin致,且砾石呈棱角 次棱角状,不具再旋回沉积砾岩特征,因此,推测黄崖底砾石可能主要来自邻近地区荆山群㊂桃源砾石成分以燕山期花岗岩为主,含量高达98.3%,恰好与邻近花岗岩发育特征及类型相一致,推断桃源林寺山组的物源区可能为苏鲁造山带北部地区㊂㊀㊀其余8个统计点砾石成分较为一致,以花岗片麻岩㊁花岗岩为主,两者含量高达69% 85%,含少量大理岩㊁片麻岩等㊂前寒武纪花岗片麻岩及燕山期花岗岩在胶北隆起和苏鲁造山带都有大面积分布[25,46],因此须结合古水流及砂岩碎屑锆石年代进一步分析和限定盆地物源区㊂4.2㊀古水流通过对林寺山组叠瓦构造和斜层理产状的实测与统计,绘制古水流玫瑰花图(图7)㊂由图可知,盆地北缘古流向具有明显的分带性,以即墨 牟平断裂为界,西部莱阳蒲格庄林寺山组中获得16个叠瓦数据,古流向显示为S,穴坊镇曲格庄组中获得17个斜层理数据,古流向显示为W或WS,指示莱阳北部胶北地区或东北部苏鲁造山带北部地区为古隆起,为莱阳地区提供物源㊂而断裂带东缘朱吴镇和山角地区林寺山组中获得的41斜层理数据,显示古水流为E或NE;桃源林寺山组和田横镇杨家庄组中获得的72个斜层理数据,古水流显示为NE ES,优势方位为E,表明在海阳西部存在一个古隆起(即墨 牟平隆起,并推测其基底性质与苏鲁造山北部地区相似,有相同的岩浆活动期次),为海阳地区提供物源㊂盆地南缘五莲地区林寺山组中获得40个叠瓦数据,古水流自南向北流;诸城皇华镇地区㊁五莲许孟地区林寺山组中测得56个叠瓦数据及诸城郝戈庄地区㊁五莲羊角石沟村地区曲戈庄组测得16个斜层理数据,古水流较为一致,以NW为主,表明胶南隆起地势较高,可为诸城 五莲地区的提供物源㊂在马山地区曲戈庄组获得的32个数据中,显示为双向古水流,分别为NE和W,暗示即墨马山地区即为诸城提供物源也为即墨地区提供物源㊂4.3㊀砂岩碎屑锆石莱阳群各岩石地层之间多为整合接触关系,莱阳群沉积时期胶莱盆地构造运动稳定,盆山格局未发生较大变化㊂因此,可以借助林寺山组上覆地层砂岩中碎屑锆石U⁃Pb年龄来限定盆地物源区(图8,9)㊂4.3.1㊀莱阳地区莱阳地区莱阳群砂岩主要包含5个年龄段碎屑锆石:早白垩世(120 145Ma)㊁晚三叠世(210 250Ma)㊁新元古代(600 900Ma)㊁古元古代(1600 2500Ma)㊁太古宙(2500 2900Ma)(图8a)㊂早白垩世碎屑锆石约占34.7%,与胶北隆起发育的108 173Ma以及苏鲁造山带发育的142 161Ma㊁68 13532㊀第1期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章㊀朋等:胶莱盆地白垩系林寺山组砾岩沉积特征及盆地演化意义图7㊀胶莱盆地林寺山组古水流特征Fig.7㊀PalaeocurrentofLinsishanFormationinJiaolaiBasin图8㊀胶莱盆地莱阳群砂岩碎屑锆石U⁃Pb年龄谱图Fig.8㊀U⁃PbagepedigreefordetritalzirconfromthesandstoneofLaiyangGroupinJiaolaiBasin(a,efromXie,etal.[28])Ma地质体年龄一致㊂晚三叠世及新元古代年龄段碎屑锆石含量可达28%,胶北隆起区缺乏该年龄段地质体,而苏鲁造山带却含量丰富(205 245.3Ma,605 888Ma),推测苏鲁造山带为莱阳地区三叠纪和新元古代碎屑锆石的物源区㊂古元古代和太古宙年龄段碎屑锆石含量高达28%,该年龄段地质体在胶北隆起含量丰富(1817 1906Ma,2468 2537Ma,2610 2726Ma,2846 2862Ma),推断胶北隆起是42㊀沉㊀积㊀学㊀报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第34卷㊀古元古代 太古宙年龄段碎屑锆石主要物源区㊂此外,可见少量古生代年龄段碎屑锆石,胶北隆起缺乏古生代岩浆作用记录,而研究表明苏鲁造山古生代发育一期岩浆活动[28,38,47],可知莱阳地区古生代碎屑锆石可能来自于苏鲁造山带㊂4.3.2㊀海阳—即墨地区海阳地区莱阳群碎屑锆石U⁃Pb年龄分布与即墨地区具有一定的差异性(图7b,c)㊂海阳地区以晚侏罗世碎屑锆石为主,含量达53.5%,其次为晚三叠世 中侏罗世碎屑锆石,占40.8%,缺失早 中三叠世㊁早白垩世碎屑锆石;而即墨地区主要为早白垩世碎屑锆石,占65%,其次为中 晚三叠世碎屑锆石,占21.7%,缺乏中 晚侏罗世㊁早三叠世碎屑锆石㊂这种差异性刚好体现它们物源区的差异性㊂第一,靠近海阳地区的苏鲁造山带北部隆起区发育丰富的晚侏罗世地质体(145 161Ma),而靠近即墨地区的胶南隆起区缺乏侏罗纪地质体;第二,胶南隆起发育大量与即墨地区碎屑锆石年龄相符早白垩世侵入体,苏鲁造山带北部隆起区缺失;第三,胶南隆起区发育中三叠世年龄段地质体,苏鲁造山带北部隆起区缺乏㊂综上可知,海阳地区以苏鲁造山带北部隆起区为主物源区,即墨地区以胶南隆起为主物源区㊂图9㊀胶莱盆地各地质体年龄分布图Fig.9㊀AgedistributionofthegeologicalmassinJiaodongpeninsula。
胶莱盆地一种新金矿类型
胶莱盆地一种新金矿类型蓬家夼式金矿床研究聂爱国 张竹如 陈世桢 贾小瑛(贵州工业大学资源工程系,贵阳,550003)摘 要 赋存于胶莱盆地下白垩统莱阳组含碳碎屑岩系中的蓬家夼式金矿床与金矿化,无论其形成地质时代还是岩石特征或沉积环境,均与国内外已知的金矿不同,为一种新类型金矿床。
本文阐述了蓬家夼式新类型金矿床的地质特征,并论述了其成因,认为其为一种沉积-改造作用形成的新类型金矿床。
关键词 胶莱盆地 蓬家夼式金矿床 新类型金矿床 含碳岩系 沉积-改造作用第一作者简介 聂爱国 男 1963年出生 硕士 副教授 从事地质教学和研究工作经笔者几年来对中生代胶莱盆地含金性的研究,发现了一种产于下白垩统莱阳组含碳碎屑岩系层间滑脱构造中的具工业规模的金矿床蓬家夼式金矿床。
根据蓬家夼式金矿床形成的特殊性,可认定它是一种新类型金矿床,因而对此类型金矿床的研究具有重大的地质意义。
1 区域地质背景胶南地体位于鲁西地体东部,郯庐断裂带为其西面边界,威海)州断裂带为其东南面边界,平度)莱西断裂带为其北面边界(图1)。
中生代期间这些断裂的拉张活动使胶南地体断陷而形成了胶莱盆地[1]。
胶莱盆地内的主要沉积物为下白垩统莱阳组(K 1l),青山组(K 1q),上白垩统王氏组(K 2w);新近系黄县组(E 1h)。
这是一套陆相碎屑岩和火山岩系。
基底岩系主要是胶东群,由太古宙富金变质岩-混合岩-花岗岩组成,为金矿形成的原始矿源层。
2 胶莱盆地含矿岩系特征胶莱盆地内所有金矿床及金矿化均产于中生界下白垩统莱阳组,其岩性特征由下至上为:第一层厚740m,以含砾砂质碳质泥岩为主,夹薄层碳质页岩或薄层砂砾岩。
含砾砂质碳质泥岩呈灰黑色,砾为大小为0.5~2cm,磨圆,成分不一,多为胶东群片麻岩、混合岩和花岗岩,被粉砂-粗砂或含碳粘土胶结。
薄层碳质页岩呈灰黑色,叶片状,单层厚度仅数毫米。
薄层砂砾岩呈黄灰色,砾为被不等粒砂粒胶结,胶结物中仅有少许含碳粘土,单层厚10~20cm 。
东营凹陷古近系碎屑岩储层次生孔隙发育规律[1]
保存。
4.3胶结作用
东营凹陷古近系碎屑岩胶结物以碳酸盐矿物为主,
其次是次生加大的石英和自生粘土矿物。从对储层性
质的影响大小来看,碳酸盐的胶结作用最重要,它使储
层的孔隙度和渗透率大大降低。
碳酸盐胶结强弱与成岩演化程度有密切关系:成
岩早期主要为方解石胶结,分布深度为1000~1900m
在该深度范围主要分布原生粒间孔隙经胶结物占据后
剩余的粒间孔隙,即胶结剩余粒间孔隙。当埋深超过
1650m后开始出现溶蚀作用,在不同的深度段溶蚀作
用的程度不同,形成不同的孔隙组合类型。其中在
1650~1900m深度范围,溶蚀作用相对较弱,形成溶
蚀孔隙与原生孔隙并存的混合孔隙段;超过1900m以
后,因岩石受早期的胶结作用而具有一定的抗压能力,
压实作用显得不重要,溶蚀和胶结作用基本上占了主
导地位,储集空间基本上都属于次生孔隙(图1)。
东营凹陷古近系埋深一般为1600~5300m,碎屑
岩储层的原生孔隙不发育,主要储集空间为溶蚀作用
产生的各种次生孔隙。
2次生孔隙发育特征
由于构造特征、埋藏史和古地温梯度的差异,造成
根据对东营凹陷不同地区、不同沉积微相、不同岩
石类型储层物性的研究可以看出,随着埋藏深度增加,
其孔隙度和渗透率都是不断下降的,只是下降的速度
不同而已。成岩早期,压实作用对储层物性的影响较
大,后期影响较小。
通过对北部陡坡带不同岩性、不同碳酸盐胶结程
度下8000多个样品的孔隙度随埋深的变化研究发现,
图1 东营凹陷不同地区孔隙垂向演化与分布
胶莱盆地与金矿成矿_杨金中
胶莱盆地与金矿成矿*杨金中1赵玉灵2沈远超1刘铁兵1李光明1(1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2中国地质大学地矿系) =摘要>胶莱盆地是J3-K1期间由牟平)即墨断裂带在右旋走滑运动中形成的S 型拉分盆地,盆地的产生与盆地边缘金矿的形成具有密切的成因关系。
在盆地的形成过程中,盆地基底和周边地区为金矿的形成提供了丰富的成矿物质;中生代的岩浆活动和火山活动则提供了成矿的热源和赋矿空间。
通过对蓬家夼矿床的分析,认为胶莱盆地周边具有较好的成矿远景。
关键词胶莱盆地层间滑动角砾岩型蓬家夼金矿拉分盆地含金性中图分类号P618151在胶莱盆地北缘晚侏罗纪莱阳组砾岩和下元古界荆山群变质杂岩的构造接触部位,相继发现了几个产于层间滑脱构造空间的层间滑动角砾岩型金矿,如蓬家夼金矿[1]、郭城金矿、发云夼金矿等。
随着这种新型金矿的发现和成功预测,有关胶莱盆地与金矿成矿关系的研究逐渐成为胶东金矿研究的又一热点;加强胶莱盆地与金矿成生关系的研究,对于开拓胶东地区找金思路,找寻新的找矿方向,无疑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1区域地质背景胶莱盆地位于胶东地块之上,牟平)乳山成矿带的西侧,出露面积约14000km2,总体上呈一长轴为NE向的菱形展布(图1)。
胶莱盆地自下而上分别沉积有晚侏罗纪莱阳组(J3l)、早白垩纪青山组(K1q)、晚白垩纪王氏组(K2w)和第三系黄县组(E1h),为一套陆相碎屑岩和中酸性火山喷发沉积[2]。
其中,莱阳组分布广泛,总厚度>1500m,主要岩性为砾岩、砂砾岩、砂岩和页岩,颜色以黄、绿、灰、黑为特色,反映了一种快速拉张、迅速沉陷的环境[1~3]。
青山组主要为中基性、中酸性火山岩,夹有砂、页岩,厚1600m,呈NE向分布于胶莱盆地的中心。
火山岩中,玄武岩占优势(50%),其次为安山岩(30%)、英安岩和流纹岩区约20%。
王氏组主要分布在胶莱盆地的西部边缘,主要岩性为红色砂砾岩夹紫红色页岩,厚约3000m,代表了一种浅水、氧化的沉积环境[2,3]。
地震属性在沉积相研究中的应用——以莱阳凹陷白垩系莱阳组水南段为例
与 大野 头 凸起 相 邻 ; 侧 以桃 村 一东 陡 山 断 层 为 东 界, 与牟平一 即墨断裂 带相邻 ; 界是莱 西 断层 , 西 北 部 是胶 北 隆起 。莱 阳凹 陷基 底埋 藏南 深北 浅 , 层 地 倾 向南 , 凹陷 东 部倾 向南 西 。盆 地 内部 断 层 发 育 ,
簟1 9● 簟sl i l
2 1  ̄ 1 月 0 2 -0
D I1. 99 ji n 10 O :0 3 6 /.s . 0 6—6 3 . 0 2 0 . 0 s 5 5 2 1.5 0 9
地 震 属 性 在 沉 积 相 研 究 中 的 应 用
— —
以莱 阳 凹陷 白垩 系莱 阳组 水 南段 为 例
1 地质概况
莱 阳 凹陷位于 山东省 东部 , 是胶 莱 盆地北部 的 1个次 级负 向构 造 单 元 , 侧 以五 龙 村 断 层 为 界 , 南
垩 统莱 阳组 、 山组 , 白垩统 王 氏组 。其 中 , 阳 青 上 莱
组 分为 6段 , 从下 至上 分别 是 逍仙 庄段 、 止凤 庄 段 、 马耳 山段 、 水南 段 、 旺 庄段 、 龙 曲格 庄 段等 岩 石地 层 单 元 _ 。研究 目的层 段 为水 南 段 , 过野 外 露 头及 2 J 经
卢春红 , 纪友 亮 , 潘春孚
12 4 ;.中油 长庆油田分公 司 , 0 29 2 宁夏
廊坊 0 50 ) 6 0 7
( .中国石油大学 , 1 北京
银川
700 ; 50 6
3 .中油 勘 探 开 发 研 究 院 , 河北
摘要 : 莱阳凹陷发现 了大量的油气显 示和 油砂 , 明该 盆地 有油 气生成和 油气的聚 集, 说 但钻 孔
井 ) 揭示 了龙 旺庄 段 、 南段 及 止 凤 庄段 、 , 水 马耳 山 段 的地层 , 中莱 浅 2 莱 参 1井 揭 示 的莱 阳组 地 其 、
胶莱盆地地球化学参数特征及赋金层位
图2
山东省各地质单元金元素地球化学参数
C V 反映某一地质单元中元素含量分布的不均匀程度。 K = 单元平 均值 / 全域平均值 , 反 映某元素 在该地质单 元中的集 中富集程度。 D = ( K 1 / K 2 ) ( S 1 / S 2 ) , 反映元 素在某一 地质单元 中由于后 生叠加、 改造作 用而形 成的元 素富集 程度 , 其 中 , K 1 和 S 1 为未剔除高值的浓集比率和标准离差; K 2 和 S 2 为剔除高值的浓集比率和标准离差。
时代 白 垩 纪 元 古 代 太古代 燕 山 期 印支期 震旦期 晋宁期 地层或 岩浆岩单元 王氏群 大盛群 青山群 莱阳群 蓬莱群 粉子山群 荆山群 胶南群 胶东群 崂山超单元 伟德山超单元 郭家岭超单元 宁津所超单元 文登超单元 玲珑超单元 荣成超单元 全 省 金 ( 剔除奇异值 ) 平均值 1. 46 1. 48 1. 64 1. 68 2. 03 2. 38 1. 79 1. 63 1. 80 1. 82 1. 50 1. 76 1. 86 1. 47 1. 62 1. 55 1. 56 标准离差 0. 49 0. 44 0. 63 0. 75 0. 73 1. 30 2. 82 0. 45 0. 95 0. 67 0. 64 0. 57 0. 86 0. 52 0. 81 0. 57 0. 59 变异系数 0. 33 0. 30 0. 39 0. 45 0. 36 0. 55 1. 15 0. 28 0. 53 0. 37 0. 43 0. 32 0. 46 0. 36 0. 50 0. 37 0. 38 平均值 1. 50 1. 58 2. 24 3. 81 2. 88 2. 90 3. 40 2. 98 4. 47 2. 16 1. 64 9. 91 2. 12 5. 40 13. 9 2. 55 2. 99 金( 未剔除奇异值 ) 标准离差 0. 57 0. 72 4. 66 33. 9 2. 72 2. 63 10. 38 6. 06 11. 88 3. 11 0. 99 36. 9 1. 33 27. 8 53. 7 4. 37 18. 52 变异系数 0. 38 0. 46 2. 08 8. 91 0. 94 0. 91 3. 05 2. 03 2. 65 1. 44 0. 60 3. 72 0. 62 5. 14 3. 88 1. 94 6. 20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_胶莱盆地_基金支持热词逐年推荐_【万方软件创新助手】_20140729
推荐指数 4 2 2 2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2010年 序号 1 2 3 4 5
科研热词 范家埠金矿床 苏鲁地体 胶莱盆地 成矿流体 成矿时代
推荐指数 1 1 1 1 1
2011年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科研热词 黄骅坳陷 胶莱盆地 白垩纪 渤海湾盆地 渐新世 沉积相 歧口凹陷 构造 拉分盆地 恐龙化石 埋藏学 古地理环境 华北克拉通
推荐指数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2012年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科研热词 胶莱盆地 胶州湾 火成岩 海底隧道 晚白垩世玄武岩 成矿预测 成因 微量元素 岩石地球化学 岩石圈减薄-增生 山东省 大庄子金矿 地球化 4 5 6
科研热词 胶莱盆地 白垩纪 火山岩 微量元素特征 地球化学 主量元素特征
推荐指数 1 1 1 1 1 1
2008年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科研热词 胶莱盆地 断层运动学 山东 大庄子金矿 黄金 胶北隆起区 盆地改造类型 盆地分析 白垩世-古新世 物质组成 牟平-即墨断裂带 烃源岩石油包裹体 火山岩 源区分析 油气保存条件 沉积构造演化 构造蚀变带 构造机制 构造应力体制 构造-岩浆演化 有机地球化学 晚中生代 改造强度 捕获压力 招远-平度断裂带 找矿预测 成矿作用 年代学 均一温度 地质特征 围岩蚀变 华北地区 中生代 中国山东 下白垩统莱阳组
莱阳凹陷下白垩统莱阳群水南组暗色泥页岩的地质特征
质条件 。
关 键词 : 页岩 气 ;莱阳 凹陷 ;水南组 ;暗 色泥 页岩 ; 地质 特征
莱 阳凹 陷下 白垩 统 莱 阳群 水 南 组 暗 色 泥 页 岩 的 地 质 特 征
邵 玉 宝
( 山东省煤 田地质规划勘察研究院 , 济南 2 5 0 0 0 0 )
摘
要: 为研 究莱 阳凹 陷下 白垩 统 莱 阳群 水 南组发 育 沉积 厚 度 较 大 的 暗 色泥 页岩 的地 质 特
Da r k mu d s t on e a n d s h a l e g e ol o g i c al c h ar a c t e r i s t i c s o f l o we r
一
。
。
J_ 、
J’
。
。
●一
。
0
I
。
一
c r e t a c e o u s L a i y an g r ou p h u i n a n卜 or ma t i on I n L a i y an g Sa g
d o i : 1 0 . 3 9 6 9 / j . i s s n . 2 0 9 5— 7 2 6 2 . 2 0 1 7 . 0 5 . 0 0 9
中图分 类号 : P 6 1 8 . 1 3 文章编 号 : 2 0 9 5 — 7 2 6 2 ( 2 0 1 7 ) 0 5 — 0 4 8 6 — 0 7 文献 标志码 : A
胶莱盆地莱阳期原型盆地的沉积格局及有利油气勘探区选择
势均夷 后 的 曲 流 河 沉 积,法 家 茔 段 属 盆地演 化 末 期,湖 盆 大 部 分 被 淤 塞 后
depositionperiodofLaiyangformation
的局部低洼地带的浅湖相沉积。
1.4 各剖面莱阳组沉积相的横向差异
暗紫色的韵律性,整 体 体 现 了 河 流 沉 积 的 二 元 结 构
基于上述考 虑,本 文 对 该 地 区 进 行 了 为 期 近 2 个月的野外地质 考 察,从 地 层 特 征、沉 积 相、古 水 流 方向等分析入手,对 该 地 区 油 气 勘 探 目 的 层 系 莱 阳 组沉积期的原型盆 地 格 局 进 行 了 初 步 探 讨,在 此 基 础上,结合 源 岩 分 布、构 造 特 征 等 石 油 地 质 条 件 分 析 ,确 定 了 油 气 勘 探 的 有 利 区 。
1.2 团 旺 剖 面
寺山段),为 山 麓 洪 积 扇 根 亚 相,向 上 渐 变 为 扇 中、
该剖面 发 育 于 莱 阳 团 旺 镇 院 上 村—徐 疃 村 一 扇缘亚相;而团旺剖面此时依然处于基底剥蚀状态,
带,位于大野头凸 起 的 南 侧,自 北 向 南,地 层 由 老 到 没有接受沉积。
新 依 次 出 露 水 南 段 、龙 旺 庄 段 和 曲 格 庄 段 ,缺 失 逍 仙
岩—泥页岩—粉细砂岩组成一个完整的水进—水退 旋 回 ,环 绕 分 布 于 荆 山 群 古 残 丘 周 围 ,与 上 覆 止 凤 庄 段 呈 不 整 合 接 触 ;止 凤 庄 段 以 灰 紫 色 砾 岩 、含 砾 砂 岩 为主,夹有 少 量 灰 黄 色、浅 灰 色 砂 岩 及 浅 紫 色 泥 页 岩 ,粒 序 层 理 发 育 ,可 见 小 型 斜 层 理 ,砾 石 成 分 复 杂 , 磨圆性不好,由 下 而 上 砾 石 含 量 逐 渐 减 少,粒 度 变 细 ,表 现 为 冲 积 扇 沉 积 的 特 点 ;马 耳 山 段 为 滨 浅 湖 相 沉 积 ,以 黄 绿 色 、灰 绿 色 砂 岩 、砾 岩 为 主 ,夹 有 钙 质 页 岩 ;水 南 段 为 半 深 湖 、深 湖 相 沉 积 ,以 深 灰 色 、灰 黑 色 页岩、粉砂质泥岩 为 主,夹 有 浅 灰 色、灰 黄 色 泥 灰 岩 及灰黄色、灰绿色 细 砂 岩、粉 砂 岩,灰 黑 色 页 岩 层 段 中 的 泥 灰 岩 、粉 砂 岩 夹 层 的 裂 隙 、节 理 中 可 见 黄 褐 色 油膜;龙旺庄段岩 石 类 型 主 要 包 括 黄 绿 色、紫 灰 色、 土黄色中细砂岩、粉 砂 岩,夹 有 灰 绿、灰 紫 色 钙 质 泥 岩 、页 岩 ,沉 积 物 的 粒 度 、颜 色 表 现 出 较 强 的 韵 律 性 , 并发育有楔状层 理、波 状 层 理、泥 裂、球 枕 构 造 等 多 种沉 积 构 造,整 体 属 于 浅 水 的 氧 化—弱 氧 化 的 滨 浅 湖 、河 口 三 角 洲 沉 积 环 境 ;曲 格 庄 段 以 灰 绿 色 复 成 分 的细砾岩、暗 紫 色 含 砾 粗 砂 岩 为 主,夹 有 少 量 泥 页 岩。沉积物粒度 粗 细 相 间,颜 色 也 呈 现 出 灰 绿 色—
胶莱盆地东北缘鹊山变质核杂岩构造演化与成矿作用
矿产资源M ineral resources 胶莱盆地东北缘鹊山变质核杂岩构造演化与成矿作用岳远宪摘要:胶莱盆地位于牟平-乳山金成矿带,频繁的构造-岩浆活动为金矿的形成创造了有利条件,这是胶东地区又一重要的金、铜、铅锌等多金属成矿区。
该文通过对胶莱盆地东北缘鹊山岩体野外地质调查及综合地质分析得出鹊山变质核杂岩对胶莱盆地东北缘金矿床具有一定的影响且拆离断层为成矿提供构造空间;该成矿系列属于盆地边缘断裂体系中的中低温热液金矿床,受克维山杂岩变质核及伴生的脆性断裂构造的统一控制;深部具有优越的成矿条件且找矿远景可观。
关键词:胶莱盆地东北缘;鹊山变质核杂岩;构造演化;成矿作用胶莱盆地位于山东半岛中南部,南起五莲—青岛,北起平度莱阳,西至安丘、莒县,东至青岛、海盐,入黄海。
东西长度近200km,南北宽近100km,总体上呈一长轴为NE向的菱形展布,为山东最大的中生代陆相沉积盆地。
胶莱盆地特殊的构造位置赋予了它重要的地质意义。
胶莱盆地西部边界为沂沭断裂带,在地质上也是鲁东与鲁西的分界线,影响着鲁东中生代以来的构造,断裂带内地质构造复杂,亦是中新生代岩浆活动带、成矿带。
南地口、宋家沟、西井口、西涝口、蓬家夼、南果子、辽上、郭城等金矿床(点)均产出于胶北隆起与胶莱盆地的“盆山”耦合部位,金矿床的产出受盆地-隆起区沉积、构造、岩浆控制明显。
本文试图通过鹊山变质核杂岩构造演化并结合前人研究成果进一步探讨该金矿区成矿作用的影响。
1 鹊山变质核杂岩鹊山变质核杂岩出露于观水-崖子一带,主要由鹊山岩体以及荆山群地层组成。
鹤山杂岩变质岩心西南边界为可采断层带,向西南缓慢倾斜,其上缘为早白垩世莱阳组砂砾岩和景山组部分床层。
在切向带,地表的表观宽度变化很大,从几十米到十几公里不等,在蓬家夼一带糜棱面理产状为198°∠28°,拉伸线理发育。
鹊山变质核杂岩的糜棱前锋是鹊山岩体以北牟平区安吉村附近的NWW向韧性剪切带,该韧性剪切带与观水-崖子糜棱岩带目前互不相连的原因是后期抬升过程中的地表剥蚀。
胶莱盆地中部李党家—马山古凸起白垩纪岩石地层序列及岩相古地理
第6 7卷 第1期2 0 2 1年1月地质论评GEOLOGICAL REVIEWVol . 67 No . 1Jan . ,2 02 1胶莱盆地中部李党家一马山古凸起白垩纪岩石地层序列及岩相古地理徐伟祥1,2)1)山东省第四地质矿产勘查院,山东潍坊,261021;2)山东省地矿局海岸带地质环境保护重点实验室,山东潍坊,261021内容提要:李党家一马山古凸起为胶莱盆地前莱阳群沉积期凸起,第四系覆盖严重,研究程度较低,一直是胶莱 盆地研究的薄弱环节,长期以来未能揭示其地层、构造面貌。
本文通过大量地表地质调查和对李党家一马山古凸起 之上的胶参2井、胶参3井综合录井资料研究解释,运用层序地层学原理和沉积相分析、岩相古地理研究,对研究区 沉积填充序列进行了描述和对比分析,理清了研究区白垩纪地层层序格架,恢复了李党家一马山古凸起白垩纪岩相古地理。
李党家一马山古凸起莱阳群沉积期未沉积,青山群沉积期开始沉降,连续沉积了后夼组和八亩地组及王氏 群辛格庄组。
研究区处于火山洼地中,整体为一套巨厚陆相细碎屑岩沉积,夹少量火山岩一火山碎屑岩沉积组合,其中的火山沉积识别出4期火山旋回。
本研究为胶莱盆地原形盆地恢复提供了依据。
关键词:岩石地层;沉积序列;地层格架;岩相古地理;李党家一马山古凸起;胶莱盆地2017;孙伟清等,2019;徐伟祥,2019),恢复了前莱阳群沉积期凸起,将研究区称为李党家一马山古凸起。
北侧为平度凹陷和夏格庄凹陷,南侧为高密凹陷 (图1)。
李党家一马山古凸起地貌上属于胶莱盆地 腹地平原,大面积第四系覆盖,鲜见基岩露头,难以 恢复其真实面貌。
众多研究者根据胜利油田20世 纪80年代施工钻孔的原始编录,得出结论相对局 限**。
本次研究通过详细的地表调查®和严谨的钻 孔综合录井资料,对李党家一马山古凸起上白垩纪 岩石地层特征、沉积相等分析入手,建立了沉积格 架,研究了其岩相古地理。
其观点正确与否,与地质 同仁商榷。
胶莱盆地莱阳凹陷莱西断层断裂性质及成因机制
胶莱盆地莱阳凹陷莱西断层断裂性质及成因机制张波;吴智平;刘华;李众【摘要】为了明确胶莱盆地莱阳凹陷莱西断层的断裂性质及成因机制,利用莱阳凹陷重力资料及新采集处理二维地震资料,对莱西断层进行识别与描述,并对其几何学特征和形成机理进行分析.莱西断层发育带状展布、花状构造、海豚效应等构造样式,并且断层两侧地质体沿断层走向左行错开约4.4 km,是一条典型的左行走滑断层.晚白垩世末期—古新世时期,研究区构造应力场为NEE-SWW向挤压,牟平—即墨断裂带由晚白垩世早期的伸展作用转换成右行走滑,而莱西断层剪切方向与其相反,是牟平—即墨断裂带的共轭左行走滑断层.莱西断层并不控制白垩纪地层的沉积,因此不是莱阳凹陷的西部控凹断层,而是凹陷内部的一条分带断层,在其切割作用下莱阳凹陷被分成东西2部分.%The Laixi fault was identified and described, and its geometric features and formation mechanism were also analyzed based on the gravity data and new 2D seismic data of the Laiyang Sag in order to clarify the fracture properties and formation mechanism of the Laixi fault. Several structural styles were found in the Laixi fault, such as zonal distribution, flower structure and dolphin effect. The geologic bodies on both sides of the fault showed a sinistral offset of 4.4 km, indicating a typical sinistral strike-slip fault. From the Late Cretaceous to Paleocene, the tectonic stress field in the study area was NEE-SWW compression. The activity of the Muping-Jimo fault zone converted from extension to dextral strike-slip, while the Laixi fault had an opposite direction, which was a conjugate strike slip fault of the Muping-Jimo fault zone. The Laixi fault did not control the sediment of the Cre-taceous;therefore, it was not aconcave boundary fault in the west of the Laiyang Sag, but an internal split fault, which cut the Laiyang Sag into two parts.【期刊名称】《石油实验地质》【年(卷),期】2017(039)002【总页数】9页(P213-221)【关键词】共轭断层;走滑断层;牟平—即墨断裂带;莱西断层;莱阳凹陷;胶莱盆地【作者】张波;吴智平;刘华;李众【作者单位】中国石油大学地球科学与技术学院,山东青岛 266580;中国石化胜利油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山东东营 257015;中国石油大学地球科学与技术学院,山东青岛 266580;中国石化胜利油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山东东营257015;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地球科学学院,北京 10224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E121.1莱西断层位于胶莱盆地莱阳凹陷中西部,NNW走向,地理位置上位于山东省莱阳市与莱西市之间。
陆相页岩孔隙发育特征及其控制因素——以莱阳凹陷水南组为例
陆相页岩孔隙发育特征及其控制因素——以莱阳凹陷水南组为例邱磊;刘鹏;崔兆帮;王笑奇;代旭光【摘要】Microscopic pore structures and their primary controlling factors on the Lower Cretaceous Shuinan Shale in the Laiyang depressions were investigated using afield-emission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high pressure mercury intrusion,low-temperature nitrogen adsorption and carbon dioxide adsorption.Pore morphology and pore size distributions from macropores to micropores were successfully bined with the geochemical parameters and mineral composition,the factors influencing the nanoscale pore structure were analyzed.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pores in the shale reservoirs are generally nanoscopic and can be classified into four types:organic pores,inter-particle pores,intra-particle pores and micro-fractures.The combination of the high pressure mercury intrusion,low-temperature nitrogen adsorption and carbon dioxide adsorption curves enable the pore size distributions for micro-,meso-,and macroporosity to be descripted.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pore connectivity is good,and the pore shapes are mainly slit shaped hole like parallel plates and bottle shaped holes of which the necks are narrow while the bodies are wide.The pore size distribution curve is multimodal,and the macropores,mesopores and micropores are all greatly developed,but the specific surface area is mainly composed of pores with pore size less than 100 nm,especially with that less than 2 nm.TOC has some positive effectson pores development,clay minerals mainly contribute to mesopores and micropores,and quartz and feldspar minerals are the main positive controlling factors of macropores.Carbonate minerals can cement and plug pores,resulting in large pores,mesopores and pore volumes are reduced,which have a negative effect on pores development.%为了研究莱阳凹陷陆相水南组页岩的孔隙发育特征,通过扫描电镜实验观察页岩孔隙微观形貌,高压压汞、低温液氮吸附及低温二氧化碳吸附实验对水南组页岩孔隙进行全尺度表征;并结合有机地化参数和矿物组成分析孔隙发育的控制因素.结果表明:扫描电镜镜下观察发现莱阳凹陷陆相页岩主要发育有机质孔、粒间孔、粒内孔及微裂隙等4种微观孔缝.高压压汞、低温液氮吸附及低温二氧化碳吸附实验联合表征发现孔隙连通性整体较好,孔隙形态以平行板状的狭缝形孔和细颈广体的墨水瓶形孔为主,孔径分布曲线呈多峰形态,大孔、中孔、微孔均发育较多,而比表面积主要由小于100 nm的孔隙,尤其以小于2 nm的微孔贡献为主.有机碳含量对孔隙发育有一定的控制作用,黏土矿物主要贡献中孔和微孔体积,石英、长石对大孔发育有积极的影响,而碳酸盐矿物会胶结堵塞孔隙,造成大孔、中孔及微孔体积均减小,对孔隙发育为消极的影响.【期刊名称】《科学技术与工程》【年(卷),期】2017(017)029【总页数】10页(P250-259)【关键词】页岩气;莱阳凹陷;水南组;孔隙特征;控制因素【作者】邱磊;刘鹏;崔兆帮;王笑奇;代旭光【作者单位】中国矿业大学煤层气资源与成藏过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徐州221008;中国矿业大学资源与地球科学学院,徐州221116【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E122.2近年来,页岩气成为全球的研究热点,中国正在积极推动页岩气的研究与开发[1—3]。
胶莱坳陷莱阳组碎屑岩的成岩作用
胶莱坳陷莱阳组碎屑岩的成岩作用
范德江;李桂群
【期刊名称】《海洋湖沼通报》
【年(卷),期】1994()1
【摘要】莱阳组由砾岩、砂岩、泥岩、页岩等岩石组成。
砂岩中出现赤铁矿、粘土矿物、方解石、石英及斜长石等五种主要的胶结物,它们形成于不同的成岩作用阶段。
早期成岩阶段形成了赤铁矿、粘土矿物、方解石和石英,晚期成岩阶段形成斜长石,而表生成岩阶段则再次沉淀出赤铁矿。
【总页数】5页(P25-29)
【关键词】胶莱坳陷;莱阳组;碎屑岩;成岩作用
【作者】范德江;李桂群
【作者单位】青岛海洋大学海洋地质系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588.21
【相关文献】
1.下日哈坳陷二叠系碎屑岩储层成岩作用 [J], 赵军辉;周立发
2.济阳坳陷渤南洼陷沙四上亚段碎屑岩成岩作用及其孔隙演化 [J], 孟昱璋;刘鹏
3.冀中坳陷深县凹陷古近系碎屑岩储层成岩作用及成岩演化序列分析 [J], 孙相灿;杨传胜;于兴河;李梅
4.黄骅坳陷北大港油田古近系碎屑岩储层成岩作用及其对储层质量的影响 [J], 苏妮娜;金振奎;宋璠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胶莱盆地白垩系林寺山组砾岩沉积特征及盆地演化意义
胶莱盆地白垩系林寺山组砾岩沉积特征及盆地演化意义章朋;旷红伟;柳永清;彭楠;许欢;汪明伟;安伟;王能盛【摘要】胶莱盆地下白垩统莱阳群底部林寺山组主要由砾岩组成.通过对盆地及周缘18个地点林寺山组砾岩系统的调查,从砾岩组分、砾径和长轴排列方向的统计分析出发,研究该砾岩沉积相类型、盆地物源区、古水流及林寺山组上覆地层中砂岩碎屑锆石U-Pb年龄谱特点,并进一步讨论了盆地演化的意义.研究表明,林寺山组底部砾岩以冲积扇相为主,但不同地点亚、微相类型又有差异.原型胶莱盆地由莱阳、海阳—即墨和诸城—五莲3个独立盆地组成,被6个隆起区所分隔.莱阳盆地的物源主要来自胶北隆起和苏鲁造山带北部;海阳—即墨盆地以苏鲁造山带北部隆起区、即墨—牟平隆起、胶南隆起为主物源区;诸城—五莲盆地以胶南隆起和马山—李党家低隆起为主要物源区.林寺山组砾岩的出现标志着苏鲁造山带大规模塌陷和胶莱盆地的形成.【期刊名称】《沉积学报》【年(卷),期】2016(034)001【总页数】18页(P15-32)【关键词】胶莱盆地;白垩系;林寺山组;砾岩;沉积特征;盆地演化【作者】章朋;旷红伟;柳永清;彭楠;许欢;汪明伟;安伟;王能盛【作者单位】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北京100037;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北京100083;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北京100037;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北京100037;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北京100037;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北京100037;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湛江分公司广东湛江524057;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北京100037;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北京100037【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534.53胶莱盆地恰处于华北克拉通东缘,东南缘通过苏鲁造山带与华南板块相接。
胶莱盆地早白垩世莱阳群底部普遍发育一套底砾岩,命名为“林寺山组”砾岩。
该砾岩在分析莱阳盆地形成演化历史中具特殊意义[1-2],其出现与造山带的活动密切相关,记录着造山带塌陷成盆的启动时限,以往未有专门的类似研究,而对于胶莱盆地的研究多局限于地层划分对比、沉积序列以及火山岩年代学研究,在一系列问题上仍存有争议。
山东莱阳盆地早白垩世莱阳群的遗迹化石
古生物学报,40(2):252-261(2001年4月)Acta Palaeontologica Sinica ,40(2):252-261(Apr.,2001) 收稿日期:2000210220 3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Q97E05146)的部分成果山东莱阳盆地早白垩世莱阳群的遗迹化石3李日辉 张光威(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 青岛266071) 提要 山东莱阳早白垩世莱阳群自下而上分为瓦屋夼组、林寺山组、止风庄组、水南组、龙旺庄组和曲格庄组,为一套河湖相沉积,产有较丰富、分异度较高的非海相遗迹化石和兽脚类恐龙足迹化石。
共鉴定出遗迹属11个,未定属1个,其中遗迹种9个,未定种2个。
遗迹化石是:Cochlichnus anguines ,Diplocraterion parallelum ,Hel minthoidichnites tenuis ,Palaeophycus tubularis ,Planolites montanus ,Scolica sp.,Scoyenia gracilis ,S kolithos linearis ,Taenidium cameronensis ,Thalassinoides sp.;恐龙足迹化石是:Paragrallator yangi 。
这些化石按习性可分为4类,即:居住构造、爬行迹、觅食迹和牧食迹,其中又以前3种为主。
遗迹化石在剖面上的分布不均匀,以上部的水南组、龙旺庄、曲格庄3个组最丰富。
关键词 早白垩世 莱阳群 遗迹化石 山东莱阳 陆相遗迹化石由于其在盆地分析、沉积环境再造、油气勘探等方面的特殊作用,目前越来越受到沉积学家和石油地质学家的重视。
尽管陆相遗迹化石研究的方法、目的有所不同,但化石的分布层位、准确鉴定与系统描述仍是最基础、最重要的一项任务。
山东莱阳盆地是中生代断陷盆地,该区陆相地层十分发育,自20年代以来一直是我国中生代陆相地层研究的重点地区。
胶莱盆地下白垩世莱阳群沉积特征研究
胶莱盆地下白垩世莱阳群沉积特征研究
邵银川
【期刊名称】《山东国土资源》
【年(卷),期】2017(033)003
【摘要】根据沉积学标志和构造演化史,认为胶莱盆地下白垩世莱阳群沉积环境以河湖相为主,由2个完整的水进-水退沉积旋回组成.其中,下部瓦屋夼组形成了一个独立的沉积旋回;上部从林寺山组、止凤庄组到曲格庄组组成第二个沉积旋回,该沉积旋回全区发育,反映了胶莱盆地的主要沉积特征.止凤庄组、林寺山组是盆地形成初期,发育冲洪积扇沉积体系.水南组是盆地形成的鼎盛时期,发育三角洲-深湖沉积体系,该组地层暗色泥页岩发育,为较好的页岩气目标地层.龙旺庄组是盆地形成中晚期,发育河流-三角洲相沉积体系.曲格庄组为盆地消亡期,主要为河流相沉积体系.【总页数】6页(P8-13)
【作者】邵银川
【作者单位】山东泰山地质勘查公司,山东泰安 271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E111.3
【相关文献】
1.胶莱盆地白垩系林寺山组砾岩沉积特征及盆地演化意义 [J], 章朋;旷红伟;柳永清;彭楠;许欢;汪明伟;安伟;王能盛
2.胶莱盆地早白垩世莱阳群沉积物源及地质意义 [J], 彭楠;柳永清;旷红伟;许欢;章
朋;陈军;安伟;王能盛
3.山东胶莱盆地白垩纪恐龙足迹与骨骼化石埋藏沉积相与古地理环境 [J], 柳永清;旷红伟;彭楠;许欢;刘燕学
4.胶莱盆地下白垩统莱阳组沉积作用和沉积演化 [J], 姜在兴;熊继辉
5.胶莱盆地东缘早白垩世莱阳群沉积序列及岩相古地理 [J], REN Tianlong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黄河口凹陷莱北斜坡带玄武岩发育区砂岩成岩特征、孔隙流体及储层
黄河口凹陷莱北斜坡带玄武岩发育区砂岩成岩特征、孔隙流体
及储层
黄河口凹陷莱北斜坡带玄武岩发育区是一个重要的地质区域,其中的砂岩层被认为是潜在的油气储层。
在研究这个区域的储层特征时,需要考虑砂岩成岩特征和孔隙流体。
首先,砂岩的成岩作用主要表现为压实作用和胶结作用。
压实作用是指在岩石形成时,岩石内部的颗粒间受到外界的压力,从而使得砂岩颗粒变得更加致密。
这种作用会改变砂岩的物理特性,使得孔隙度和渗透率降低。
胶结作用是指在形成过程中,某些物质在砂岩颗粒间结合,从而形成胶结物,使得砂岩矿物间相互连通,增强了砂岩的力学性质和化学稳定性。
其次,孔隙流体是砂岩储层中至关重要的因素。
在研究中发现,该区域的砂岩储层中主要包含了天然气、油和水三种孔隙流体。
这些孔隙流体不同的渗透能力具有不同的影响,因此需要考虑不同孔隙流体对储层的影响。
最后,储层特征的研究需要考虑砂岩的孔隙度和渗透率。
孔隙度是指砂岩中的孔隙空间与总体积的比例,渗透率是指在给定的压力条件下,孔隙流体通过岩石孔隙的速率和能力。
这两个因素是储层特征的重要参数,主要会影响砂岩储层的存储容量和物流特性。
综上所述,黄河口凹陷莱北斜坡带玄武岩发育区砂岩成岩特征、孔隙流体及储层是一个复杂的课题,需要考虑多种因素的综合
作用。
研究这些方面的特征,将有助于更好地理解该地区的储层特征,为油气勘探及开发提供可靠的科学依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写一篇胶莱盆地莱阳凹陷莱阳组储层成岩作用及孔隙演化的报
告,600字
报告题目:莱阳凹陷莱阳组储层成岩作用及孔隙演化
报告内容:
莱阳凹陷位于胶莱盆地的莱阳组储层是一个典型的烃源层,由多种地层断层所改造,并形成了许多有利的成熟度、存储性能及采气性能的储层。
同时,储层成岩作用也是开发莱阳油气田必不可少的一个过程。
从地质学角度来看,莱阳凹陷莱阳组储层成岩作用主要受到断层控制,包括断裂构造、含油层构造、岩石质量及次生结构特征等因素。
大量构造活动形成了复杂的破坏构造,促使了断裂破碎和岩石质量的改变,以及孔隙的开拓和充填,构成了储层的主要构成部分。
同时,储层温度、压力及液态含水的变化,也是影响孔隙演化的重要因素。
由于构造活动的不断改变,储层内的温度、压力及液态含水会发生变化。
一般来说,随着温度的升高,液态含水量和压力会降低,从而导致岩心凝固、溶液流动等孔隙演化过程,对储层常规测井参数也将产生一定影响。
此外,莱阳凹陷莱阳组储层也受到水文沉积环境控制,包括上、下层岩性性质、沉积环境及沉积能力等,都是孔隙演化的重要因素。
综合上述因素的影响,我们可以得出莱阳凹陷莱阳组储层的孔隙演化模型,用以对储层的开发有效预测。
综上所述,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