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像什么》读后感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点亮心灯

——《教育像什么》读后感

教育像什么?对着这本书的封面,我想到教师一般比喻成“工程师”、“园丁”、“蜡烛”等,而教育像什么?我还真想不出合适的语言表达它,我带着好奇心的想法走进了《教育像什么》一书。书中对“人像什么,儿童像什么,学校像什么,教师像什么,教育探索像什么……”一系列的教育若干要素的想象与描述。我细细地品读着那些文字,犹如在聆听教育大师们尊尊教导,他们的妙语让我拍案叫绝,读后如醍醐灌顶,点亮我的心灯。掩卷深思我过去的教学岁月,不得不承认自己教育理论素养的缺失和教育行为粗暴。读了这本书给我最深的启示是:今后我们应该蹲下来看孩子,要把孩子的心灵之窗打开,走进孩子的心灵才是教育走上成功的捷径。

一、走进心灵,融洽师生关系

读着大师学者们的语录,思考着精彩的点评,我觉得自己有时候就是因为没有了解学生、尊重学生,没有真正走进学生的心灵,才使问题变得难以解决。我们身边有相当一部分老师的工作方法太简单了,而且多年如一日,变化不大,无非是一边“严管”,一边“奉献爱心”。严管不见效就用爱心感动之,爱心感动不了,就更加严厉的管理之,再不管事,只好借家长的手“修理”之。然而学校管不了的学生往往家长早就失控了,家长还在指望老师把他的孩子弄过来呢!于是没棋了,剩下的只有牢骚、无奈和疲惫。而且工作方法越简单,教师越感觉劳累,因为低科技含量、低效率的重复劳动最磨损人的心灵。

反思我们过去的教育行为,有时尽管我们觉得自己很关爱学生,但心里那股对学生的爱,往往不理智地转化为一股恨铁不成钢的怨气,忽视了比爱更重要的是尊重。教师的爱是一种关心,一种关切,一种理解,一种宽容,一种帮助,教师可以一视同仁地把这样的爱献给学生。通过细读“人.儿童”这一章节,我明白了,与学生相处时,了解学生的心态至关重要。教师的一句叮咛,一声真诚的鼓励,一个赞许的微笑,都会让学生的内心多几分喜悦。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是以一个人的心灵去精细地接触另一个人

的心灵的工作。”感受孩子的纯真童心,走进孩子的心灵,教育就能如丁香花般悄悄绽放。只有走进学生的心灵,多一些理解,多一些宽容,多一些耐心和等待,才能更好地融洽师生关系。

通过阅读和体会《教育像什么》,今后我会在了解学生、理解学生的基础上关爱学生。当学生有点滴进步时,多鼓励;当学生取得成绩时,多赞扬;当学生出现差错时,多宽容;当学生迷惑不解时,多点拨。我会把师爱化为慈祥温和的关怀与理解,公正而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进而走进每一个学生的心灵。

二、沟通心灵,以友谊促自信

读了《教育像什么》,我深深的体会到:教育,主要不是靠“嘴”,靠的是情境,靠的是行动,靠的是尊重与平等。但我对书中有些观点持有自己的思考。

如,我不赞成教师做学生“灵魂的工程师”。因为到底什么样的“灵魂”最有利于学生将来在社会上发展,你并不一定清楚。再说,你对自己的“灵魂’就那么自信吗?

再如,我不赞成教师“甘当人梯“。甘当他人人梯,表面上看起来高尚,实际上,不但贬低了自己的人格,而且巧妙地贬低了对方的人格。为他人做人梯,表面上降低了自己,骨子里却是居高临下。“甘为别人当人梯”和“把别人当人梯”是同一种思维方式的两个极端。它们的共同特点是缺乏平等意识。缺乏平等意识,教师就不能与学生建立起真正的友谊,学生就不会“亲其师,而信其道”,我们也就不可能真正树立起学生的自信心;不能树立起学生的自信心,让学生健康成长就是一句空话!

由此,我想到了一个有意思的故事。说的是一位有三十多年教龄的女教师,过去她曾带过一个班,班上有位学生口吃,同学常常模仿他,取笑他。这位同学在班里抬不起头来,性格变得孤僻、自闭。为了帮助这位同学重树信心,这位女教师经常让这位同学在课堂上朗读课文,每次都表扬他:“声音真洪亮!”“感情很到位!”“表情很好啊!”有一次,这位同学在课堂上朗诵了一首诗,这位教师由衷地夸奖道:“跟播音员水平差不了多少……”在该教师的鼓励下,这位同学渐渐地变得开朗了、自信了,不仅矫正了口吃,还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大学,而且是中国传媒大学播音专业!

惊叹之余,不妨反过来想想,如果这位同学不相信教师,那么教师的话能产生这么大的效果吗?肯定不能。由此可见,只有达到心灵的沟通,相互信任,师生之间才能建立起深厚而又持久的友谊,才能真正树立起学生的自信心,才能使我们达到顺利施教的目的。

三、绿化心灵,提升自身素养

读着书中“教师教育家”、“原则方法艺术”、“学校校长”等章节,品味着其中的“学校的根本任务是帮助孩子学会生存”,了解着“人在什么情况下才会活得起劲——有乐趣、有成绩、有人需要”,欣赏着“教师阳光,才能使学生阳光”,“教师就应该不断地绿化自己的心灵,绿化的办法就是反思”。这一句句精彩的点评,不只是对一个个教育警句的深思,更让我觉得作为一名教师,任重而道远。要做一个与时俱进的新型老师,提高专业水平,提高工作的“科技含量”、“智慧含量”乃当务之急,也许有人会认为:教学工作科技含量不高,教师不断重复自我,根本找不到超越自我的感觉,这是教师的悲哀,教育的悲哀。但我想,这种认识对学生的影响肯定也是潜移默化的,以致于很难培养出开放的,全面发展的,充满创新精神的学生来。

那么,教师是不是只有牺牲了健康、家庭、亲情这些大家视如珍宝的东西之后,才能获得社会和大众的认可?难道我们兢兢业业的工作不是为了创造更好的生活,而只是为了证明教育工作的崇高和伟大吗?至于我们如何选择自己的工作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我们还是有自主权的,千万别摆出一副“纯洁受害者”的样子,说自己不得不这么做。

我觉得要想做一名好教师,就是要做一个懂得用理论指导实践、懂得理性的思考分析教育现象,能把教育挖深挖透的教师。

不是简简单单地爱学生就可以了。叶圣陶曾经指出:“教育工作者的全部工作就是为人师表,为人师表首先必须有高尚的人格作保证。教师,作为神圣而光荣的职业,肩负着培养祖国未来的重任,理应以自己的高尚人格去塑造自己的学生和自身。”因此,教师必须重视自身人格修养和素质的提高,不断进行世界观、人生观的改造,不断进行理论的学习,形成自己独特而鲜明的个性,健康的人格,才能真正成为学生的引路人。这样的教师解放了学生,也解放了自己。

虽然这本书读完了,但是我觉得我还没有读完,里面鲜明的案例,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