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利社会保障私有化
试论社会保障私有化的利弊和出路

试论社会保障私有化的利弊和出路第32卷第2期2011年4月衡阳师范学院学报JournalofHengyangNormalUniversityNO.2V o1.32Apr.2011试论社会保障私有化的利弊和出路张云飞,陈少峰(北京大学哲学系,北京100871)摘要:由于社会保障私有化可能带来一些利益,一些国家在某些领域已经将之付诸实践.并确实收到了一些良好的效果.但是,各国的实践证明,社会保障私有化的弊端也是很明显的.完全阻挡甚至逆转私有化的脚步,是不现实的;任其自由发展,是不合理的.于是,部分私有化就成了必然的选择.但"部分私有化"是一个模糊的概念,因此,有必要探讨其具体的形式和程度.关键词:社会保障私有化;利弊;出路中图分类号:D922.5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3l3(2011)020039-03国际劳工组织对社会保障所下的定义是:"社会通过一系列的公共措施向其成员提供的保护,用于应对由于疾病,怀孕,工伤,丧失工作能力以及死亡而造成的收入终止或实质性减少,并因此引发的经济压力和社会压力.,,Ell由此不难看出,社会保障是政府的职责,是对公共资源的一种再分配手段,旨在通过社会的力量来帮助其成员对抗其一生中可能遇到的各种风险.然而,近年来,由于种种原因,社会保障私有化的呼声越来越强烈.所谓社会保障私有化,是指将本来由于国家或社会公共承担的社会保障责任转移给个人——一方面,资金的筹集由个人负责;另一方面,资金的管理(比如投资选择等),也由个人负责.如克里斯汀娜?库普什所言:"'社会保障私有化'就是把向处于不安全环境里的个人提供的公共待遇'私有化'.-L2J自从社会保障私有化的理念产生以后,许多国家就有了相应的实践. 期间,取得了一些成就,也遇到了新的问题.社会保障私有化的出路究竟何在,让我们先对其利弊进行分析.一,社会保障私有化的利弊:理论的分析诚然,社会保障私有化是颇具诱惑性的,支持私有化的人们认为它能使现代社会保障走出困境,具体而言它具有以下方面的优势:其一,社会保障私有化能够应对人口老龄化所带来的挑战.人口老龄化的趋向,会给社会保障带来沉重的负担——一方面,需要养老保障和相应的医疗保障的人们越来越多;另一方面,丁作人口却相应减少,如此,就会造成被赡养对象与赡养者的比重失衡,从而导致社会保障资金的需求增大而来源不足.而如果实现了私有化,例如将养老保障改革成由个人账户负责,参与者只对自身负责,老龄化的问题似乎就解决了.每个人的所得,都是由他自己所积累的资金决定的,对于这些资金,他也有完全的支配权,从而在由他自己所作出的投资决策中自负盈亏.如此,无论是在资金的筹集,管理还是分配上,国家都不再有任何的负担.其二,社会保障私有化可以解决人们的自由权利的问题.在一些反对社会保障的人看来,社会保障是对人们的自南权利的侵犯:向高收入者征更多的所得税,对于这部分人而言是不公平的.例如,诺齐克就支持一种最弱意义上的国家,认为过大的国家权力,是对人们的自由权利的侵犯.反映在社会保障上,许多人也持有相应的观点,甚至有人提出了完全取缔社会保障的主张.其三,社会保障私有化能够解决工作动力的问题.一般的社会保障所得与个人的贡献大小和【作努力关系不密切,一些人因此就降低了工作的积极性.在一些福利国家还出现了"养懒汉"的现象,这种现象对于社会保障体系的持续运营是有危害的.而如果实现了私有化,人们为了在将来得到更多则必然努力工作,而且一切努力都是为自己而进行的,因此也就会有更高的积极性.其四,社会保障私有化可能给人们带来更大的收益.国家对于社会保障资金的投资,一般都是比较慎重的,追求的是稳定的收益,于是,这种收益往往也就非常的微小,甚至无法抵消物价上涨的水平.社会保障私有化,则给了人们更多的选择权,人们可以选择自己的投资方式.尤其是在股票市场处于上升趋势的过程中,将个人账户里的资金投资于股票,显然可以获得很大的收益.这个原因,直收稿日期:2O10一l1—3O作者简介:张云飞(1982),男,江西于都人,博士研究生,从事中国伦理思想史,应用伦理学研究陈少峰(1964),男,福建漳浦人,教授,从事伦理学,管理哲学研究.39接刺激了许多人提倡社会保障私有化.当然,社会保障私有化的益处还不止这些.而这些益处,就是人们支持和推进社会保障私有化的理由.然而,所有这些益处,都只是可能取得的,而不足必然实现的.在社会保障私有化可能带来利益的任何一个方面,都存在相反的可能性——带来的不是利益而是危害.试逐条分析如下:其一,社会保障私有化只能从表面上解决人口老龄化的问题,却会在实质上加重由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危机.私有化减轻了国家的财政负担,但人口老龄化却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赡养关系中的失衡依然存在.实行私有化之后,将有更多的老年人得不到赡养.如EdwardM.welch所言:"社会保障是为了避免老年贫困而被建立的,私有化会降低这种功能."[3更多的老年人陷入贫困,这显然是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其二,社会保障私有化考虑了某些群体的自由权利,却侵犯了另一些群体的平等权利,妨碍了社会公正.社会保障的目标,本来就通过社会资源的再分配来促进社会公正,并保障人们的基本生活权利.如果实行私有化,那么,社会保障的这种通过社会和集体的力量来对抗风险的功能就丧失了,而且,这种制度设计还会将许多人(比如失业者)排除在社会保障体系的覆盖范围之外.如此,虽然似乎尊重了高收入者的"自由权利",却漠视了许多社会成员的基本人权.而且,从理论上来讲,一切社会成员都有可能沦落到不利的地位,因此,没有任何人有绝对的把握说自己可以永远不需要国家提供的社会保障.即使是从社会契约的角度来说,选择一个由公共财政支持的社会保障制度,也会得到绝大多数成员的支持.对抗风险,保障弱势群体的基本生活权利,是社会保障的宗旨所在.如果失去了这种功能,那么,社会保障就有名无实了.其三,社会保障私有化既有可能提高人们的工作动力,也有可能降低它.过高的社会保障水平,诚然会让人们形成福利依赖,但是,如果实现完全的私有化,那么,将有很大一部分人的生活得不到保障.生活在最低生活水平线之下的人们,非但难以形成更高的工作热情,反而还容易产生敌对情绪,从而不利于社会的稳定.其四,社会保障私有化既有可能给人们带来更多的收益,也有可能让人们损失惨重.国家对社会保障资金的管理一般采取的是保守的路线,如此,虽然收益不大,但一般还是有稳定的收入的,较少发生缩水的现象.但如果交由个人管理,情形就千差万别了.从个人的情况来讲,并非人人都有良好的投资理财能力.由于管理不善而惨遭亏损的现象,是很有可能发生的.从整体金融环境来讲,任何投资都不可能永远处于增值的状态.如EdwardM. Welch所言:"股票的价格正在上涨.但当他们到了退休年龄的时候,这种趋向将会逆转.出售股票的人将增多,买入的却会减少.于是,原有的价值就会降低.将社会保障资金转入这个系统中,只会让情况变得更糟糕."即使不选择投资股票,作其他方面的投资也是一样的.市场行情起伏不定,总体而言,在一个竞争性的市场中有人获利就有人受损.由此,我们从理论上论证了,社会保障私有化,既可能带来利益,也可能带来危害.实际情况是怎么样的呢? 40让我们来看看各国的已有实践.二,社会保障私有化的利弊:实践的证明社会保障私有化的实践,首先是在拉丁美洲产生的,而养老保险领域又首当其冲.智利是最早和彻底地进行了养老金的改革,并迅速地影响了其它的国家.卡米勒?梅萨一拉戈认为,对养老金体制改革效果的评估可以从"被保险人的自由度(覆盖范围:费用征缴,财政负担,缴费费率和管理费,待遇享受条件),经济(竞争程度和成本节约情况,资本积累,投资领域,风险分担,国家储蓄和财政负担)和老年人(近期效果和长期影响,财政支出和收入的相互替代)"等方面进行.根据他的研究,私有化改革后,养老保险的覆盖范围一般而言是缩小了,征缴率也在下降,投资收益率也不稳定.所以,"如果在未来覆盖率仍然较低,征缴率下降,没有退休金的老年人人数将来会增长,征缴为他们提供社会救济金的压力将会增加.……特别是在替代模式里,会给老年人带来不确定风险(退休金水平出现差异)"].总体而言,拉丁美洲养老金私有化改革的效果是难以令人满意的.后来,欧洲的许多国家也实行了不同程度的社会保障私有化改革.荷兰的例子比较具有典型性.迪克?赫尔曼斯认为],最初,人们相信实行私有化会出现奇迹,市场力量会解决所有问题.但是最近人们的这种信念几乎又完全改变了.从完全私有化(至少介于联盟协议的边缘)到完全公营,该部提出了5种管理雇员个人保险计划的组织模式.内阁最终选择了后者:雇员合并成一个机构,由直接向社会事务和就业部大臣报告的管理委员会来负责协调. 但是,内阁的新计划也遭到了许多反抗.新计划到底能走多远,还有待观望.但无论如何,不能排除还会出现新的摇摆.总而言之,在社会保障私有化的实践中,虽然有一部分人因而受益,但总体而言,就目前的状况而言,私有化改革带来的危害可能要比益处更多.社会保障私有化,这个曾经让许多人向往的改革,将何去何从?三,部分私有化:必然的选择在社会保障私有化改革处于尴尬境地之时,有人明确提出了部分私有化的主张.事实上,社会保障私有化从来就是局部的私有化.但明确地提出"部分私有化"的理念,却反映了对理论和实践中所遇到的困难的一种反思."当社会保障的争论m现在广泛的政治领域中的时候,论争的界限轮廓变得有些模糊.私有化的倡导者最近强调个人和公共计划的兼容性.许多人否定了废除社会保障的想法,提出采用'部分私有化的方法,维持薪酬税基本原封不动,但允许目前的6.75的缴费率中的1%或2转变为个人投资.他们认为,这种双轨制不仅确保股票市场的优势,而且仍能保护每个人基本的养老储蓄金"口].这似乎是一种折中调和的处理办法.这一类的解决方案,会同时遭致两方面的批评.主张全盘私有化的人,会认为它不够彻底.而反对私有化的人则会认为,"即使只是税收基金的部分偏离都会构成危险的滑坡,最终导致养老金保障体系的瓦解"l_7].但是,笔者认为,部分私有化正是社会保障改革的出路所在.一方面,合理范围内的私有化,确实能够缓解社会保障的许多压力,而且,也为许多人所期盼,所以,完全遏制或者逆转卒十会保障私有化的进程,是不现实的,而且也不合理;另一方面,如果放任私有化自由发展,它将带来更多的弊端,这种危害是应该防范的.部分私有化,不是一种毫无原则的折中调和,而是在保障基本公平的基础上提高效率的一种必由之路.所以,问题的关键,不在于要不要对社会保障实行私有化,而在于,具体要采取何种形式和程度的私有化.四,部分私有化的具体形式和程度社会保障部分私有化具体应该采取何种形式?要达到何种程度?一个总体的原则是:对应于保证基本生活水平的那部分社会保障,是不能私有化的;在满足了这个条件之后,就可以酌情实行私有化.之所以提出这么一个原则, 是为了在给人们以更多的自由和机会的同时,也给人们一个底线的保障,于是,即使有人在私有化部分的竞争中完全失利,也不至于丧失基本的生活条件.这与军事上的防守和进攻原理是一致的.《孙子兵法》日:"古之善战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军形篇》)在保障人们的基本生活条件的基础上,再给人们以自由进取的机会,这是一种合理的战略部署.如此,才是真正地兼顾了公平和效率.在与基本生活水平相对应的部分保持公有化,这是平等对待.在超出基本生活水平的部分引入私有化,这是差别对待.平等对待是为了保障公平,差别对待则主要是出于效率的考虑.分清了不同的领域,就不必对要不要私有化的问题争论不休了.更具体地说,前文中提到的"允许目前的6.75的缴费率中的1或2转变为个人投资"的养老保障方案,就是一个很好的方案.当然,具体应该将多大比例的缴费变成个人投资,应该结合总体缴费水平和生活水平来决定. 如果缴费水平远远高于维持基本生活水平之所需,则私有化的比重可以相应高一些.反之亦然.于是,假如一个国家的社会保障水平仅仅足以满足其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需要,那么,此时谈私有化就为时过早了.将原本极为有限的公共资源即使是部分地转为私有,对于整个社会保障体系也是一种摧残.席卷全球的社会保障私有化的挑战,对我国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我国试行了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制度,这也属于部分私有化的一种体现.尽管这一制度试行后存在着许多问题,逃费和空账现象比较严重,但这一思路还是值得肯定的,具体做法也值得进一步探索.但是,不可否认,我国社会保障的总体水平还不算很高,社会保障的再分配功能和保障弱势群体的基本生活权利的功能依然非常重要, 因此,必须非常谨慎地对待私有化.从社会公共职责的角度去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并促进社会保障领域里的分配正义,依然是我国社会保障工作中的当务之急.参考文献:[1]安东尼?哈尔,詹姆斯?梅志里.发展型社会政策EM].罗敏等,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334.[2]克里斯汀娜?库普什.社会保障私有化:不同的内涵——不同的观点[M]//谢尼亚?舍尔一阿德龙.建立社会保障——私有化的挑战.王发运等,译.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4:5.r32EdwardM.weIch.SocialSecurityandSocialjustice.America187no51618Ag26一S22002.[4]EdwardM.weIch.SocialSecurityandSocialJustice.America187no516—18Ag26一S22002.Es]卡米勒?梅萨一拉戈.拉丁美洲养老金私有化改革及其对被保险人,经济和老年人的影响[M]∥谢尼亚?舍尔一阿德龙.建立社会保障——私有化的挑战.王发运等,译.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4:133134,139.[6]迪克?赫尔曼斯.私有化:从灵丹妙药到毒药——荷兰的例子[M]//谢尼亚?舍尔一阿德龙.建立社会保障——私有化的挑战.王发运等,译.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4:84—91.[7][美]尼尔?吉尔伯特等.社会福利政策导论[M].黄晨曦等,译.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3:317.OntheAdvantages,DisadvantagesandOutletofthePrivatizationofSocial ZHANGYun—fei,CHENShao—feng(DepartmentofPhilosophy,PekingUniversity,Beijing100871,China)Abstract:Theprivatizationofsocialsecuritymaygeneratebenefits,SOthepracticehasbeenu tilizedincertainareasbysomecountriesandtheresulthasbeenencouraging.However,thedisadvantagesoftheprivatizatio nofsocialsecurityshouldnotbeunderestimated.Neitherreversalnornegligenceisadvisable.Partialprivatizationmightbeth ecallaslongasthespecificadop—tionsanddegreeofapplicationareclearlydefinedKeywords:socialsecurity;financialexpenditure;thescopeofjustice41。
智利养老保险私有化改革效果评估研究

② 随着人 E的不断老龄化。 l 在职人员与退
休 人 员 的 比例 日益 缩 小 , 能依 靠 财政 补 只
率 , 国 经 济 学 家 费 尔 德 斯 坦 认 为 , 收 美 现
典型的表现形态。
现 付 的 养 老 金 制 度 由于 确 定 了 个 人 退 休 之 后 享 有 养 老 金 收入 的权 利 和 给付 金 额 .
因 此 有 可 能 产 生 使 个 人 减 少 资 本 积 累 的
“ 本 替代 效 应 ” 当然 个 人 也 有 可 能 为 了 资 .
生产积极性 。 养老保险基金 由政府统一 ④
管 理 , 大 的 机 构 和 管 理 的 不 善 . 成 本 庞 使 增高 , 率降低 。 效
提 前退 休而 增加 在工 作期 间的储 蓄 , 即
的养 老保 险模 式 , 即职 T 退 休 以后 的养 老 金, 由在 职 职 工 缴 纳 保 险 费 分 担 , 老 保 养
险 金 由 政府 建 立 的专 门 机 构 管 理 营 运 . 这 种 养 老 保 险制 度 在 智 利 运 行 多 年 , 弊 病 其
取; ④成 立养 老基 金监管 局(A P , 养 S F )对
而 遭 受 损 失 。这 样 , 府 的 直 接 责 任 被 缩 政
负 有 缴 费 责 任 的职 工 如 对 待 纳 税 那 样 , 想
方 设 法 少交 或不 交 基 金 .力 图 逃 避 缴 费 。
小 到 最 小 限 度 . 个 人 的 责 任 却 被 扩 大 到 而
极 大 程 度 . 而 是 社 会 保 障 私 有 化 的 一 种 从
智 利养老保 险 私有化改革效 果评估研究
B ns o d )的方 式 予 以解 决 。新 制 度 自 1 8 91 方 面 对 智 利 经 济 发 展 起 着 积 极 的 作 用 有
智利的社会保障体制改革

智利的社会保障体制改革作者:张淑英来源:《世界家苑·学术》2018年第09期摘要:本文首先对智利社会保障私有化改革进行简要概述,然后分析智利现行社会保障体制的经济分析包括对残疾养老金和生存养老金、年金市场、一代人之内的再分配、劳动力市场、养老基金的投资功能的表现和管理、基金积累的资本市场影响以及政府担保和政治影响的分析。
最后分析智利改革的经验教训以及智利社会保障体制的进一步改革。
关键词:智利;社会保障;机制改革一、前言智利社会保障体制的私有化改革已受到试图进行类似改革的国家以及为第三世界国家提供帮助的国际组织的极大关注。
其他国家的改革者应当特别注意智利改革的三个具体方面。
第一,智利选择了偿付在改革前的体制下形成的所有养老金欠账,这需要财政在40多年的时间内保持较大的盈余。
财政盈余被用来兑现旧体制所承诺的养老金,以及在转轨过程中作出的其他承诺。
财政的这一牺牲使得流入私有化的强制性储蓄账户的工薪税收入成为真正的新储蓄,可以用于私人部门的投资和一些国债发行。
这样的财政牺牲是可以避免的,但那样将导致国民储蓄没有增加,如果高利率意味着私有化后养老金更高,政府必须为此而增加其债务,则国民储蓄甚至会减少。
第二,在智利,所积累的财富只在一个年龄(退休年龄)上才转换为年金。
这一选择意味着,相对于早期的时间框架,保险市场是不存在的,工人们面对着这样的风险:当他们要用积累起来的基金买年金时,基金恰好处于低价值的状态。
第三,整个体制依赖于个人在退休时购买年金,而同时关于个人寿命预期的信息是不完全的。
因此,当各人寿保险公司试图吸引风险较小的保户时,便会有一个选择问题。
由于年金购买不是强制性的,还有进一步的选择问题,即有些人会选择分阶段提取养老金而不是购买年金。
二、智利社会保障体制改革概览智利的社会保障体制建立于1924年。
到70年代,智利的社会保障体制已经形成了一种在其他国家也经常见到的模式。
这些体系是不统一的,因而不同的部门有不同的受益结构和水平。
智利社会保障制度

智利社会保障制度一、概述社会保障制度是指国家为解决和保障公民社会保障需求而建立的制度体系。
智利社会保障制度是智利政府为了保障其公民的社会福利、提升整体社会发展水平而建立的一套制度体系。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对智利社会保障制度进行全面、详细、完整和深入的探讨。
二、智利社会保障制度的历史智利的社会保障制度起源于20世纪初,当时智利面临严重的社会不平等和贫困问题。
1903年,智利政府首次创立了国民养老基金,为老人提供基本养老金。
随后,不断出台的相关政策和法律使得智利的社会保障体系得到了进一步完善和发展。
三、智利社会保障制度的组成部分智利的社会保障制度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 养老保险智利的养老保险分为基本养老保险和附加养老保险。
基本养老保险是智利的一项公共福利保障制度,为参保人在退休后提供基本的养老金。
附加养老保险则是由私营部门提供的养老金计划,提供更高水平的养老保障。
2. 医疗保险智利的医疗保险由智利国家医疗保险机构(FONASA)负责管理。
FONASA通过向参保人提供基本医疗保险服务来保障参保人的医疗需求。
参保人还可以选择购买额外的健康保险来得到更全面的医疗保护。
3. 工伤保险智利的工伤保险由劳工运动和社会保障局(SUSESO)负责管理。
工伤保险旨在保护工人在工作过程中发生工伤或职业病时的权益,为他们提供经济和医疗上的保障。
4. 失业保险智利的失业保险主要由失业保险基金(AFC)管理。
参保人在失业期间可以领取一定金额的失业保险金,以帮助他们渡过经济困境。
四、智利社会保障制度的运行和管理智利的社会保障制度运行和管理主要由相关政府部门负责。
例如,国家劳工服务局(DT)负责监督和管理劳动法律的实施;社会服务和国家老年人服务局(SENAMA)负责管理和提供老年人服务;社会发展部(DSOC)负责社会援助的服务和分配等。
五、智利社会保障制度的优势和不足1. 优势•全面覆盖:智利的社会保障制度涵盖了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和失业保险等多个方面,基本满足了公民的社会保障需求。
智利社会保障制度(历史)

3. 运行效率及服务功能低下。(32个管理服务 机构职责不清、管理混乱、服务观念低、工 作效率低下)
I. 现收现付制向完全积累制 的转变
II. 开始走向私营化管理的轨 道
现收现付制有三种资金积累的方式:提高缴 纳率、加大政府投入和降低受益水平。社会 保障机构财务状况的恶化决定了有必要同时 采用这三种方式。随着人口的老龄化,由越 来越少的在职工人负担退休者。1955年智 利有12.2个在职工人负担一个退休者,而到 1979年只有2.5个在职工人负担一个退休者。 在1947-1980年期间,政府投入增加了 13.8%,缴纳率也在不断的上升,19251937年,缴纳率为工资的5%,1975年增加 到了51.4%,1980年社会保障体制改革时, 缴纳率降为33.25%。
Hale Waihona Puke 权威主义或威权主义(英语:Authoritarianism) 指政府要求人民绝对服从其权威的原则,而不 是个人的思想和行动自由。政府上的威权主义 指权力集中于单一领袖或一小撮精英。威权领 导者在行使权力时常不考虑现有法律而任意, 公民也通常无法自由竞争的选举来替换之。
➢ 1924年 智利社会保障制度建立(针对产业 工人、公职人员和其他行政雇员的“卡加” 计划的实施)
➢ 50年代后期,“卡加”成为社会保障主体, 但问题突出
1971-1973年,阿连德左翼政权 执政,推行国家社会主义,改私 有化为国有化,引发经济问题和 政治矛盾。
1974年,皮诺切特发动政变, 重新实行私有化,随后进行 社会保障的私营化管理,成 为智利社会保障改革的里程 碑
1. 原有制度分散,缺乏统一性。(由于收费标 准、享受条件和待遇水平的不一致,导致整 个体系的松散)
智利的社会保障制度最终版

2、覆盖的范围 • (1).1983年以来参加工作的私营企业的 雇员和国家公务员(所有挣工资的公民) 都要实行统一的制度。 • (2).1982年年底以前参加的,可以自由 的选择是转入新制度,还是继续保留在旧 体制之中。 • (3).凡由旧制度向新制度的转换的人员, 其原来缴纳的养老保险费均由国家按照统 一规定折算金额,发给金融债劵,存入养 老保险个人账户。
• ④对设定交易场所的规定,对于保险投资的金融 证劵,其交易活动要在规定的市场内(正规的二 级市场上)进行,买卖双方要面议价格,对外公 开信息,并有证劵的转让机制以及必要的基础设 施和内部规章。 • ⑤证劵安全保管的规定,如果某一证劵的投资90% 来自保险金,那么这些证劵就要被保管在中央银 行,或是保管在私人证劵存款公司。 • ⑥保证最低收益的规定,养老金管理公司每个月都 要核对保险金实际收益。并制定标准。如果管理 公司的基金收益低于标准,则收益波动准备金、 先进准备金、政府担保机制将会保证最低收益。
第二,智利模式不等于现代社会保险模式。现代 社会保险制度作为工业化的一个重要成果,责任 共担、互助互济、公平稳定是这种制度最基本的 内生机制;而智利模式完全实行个人缴费制和个 人养老金资本化、市场化,从而不仅取消了社会 保险应有的责任共担与互济性,而且也增加了个 人的风险性与非公平性。它本质上只是一种在有 关法律强制下的个人储蓄加投资型养老模式。 第三,智利模式不等于公积金模式。尽管智利 模式也是完全积累型养老模式,但并非公积金制 度。因为智利是纯粹的个人积累,雇主并不为雇 员投保。养老金的增值主要通过管理公司所进行 的投资活动获利而实现。养老金的给付也是采取 职工退休时一次性给付的单一的支付方式。
第四,智利模式不等于国家或政府可以放弃社会保障责任。 一方面,智利政府仍然直接负责着有关社会救助、相关福利 及养老之外的其他社会保险事务;另一方面,对于养老保险 领域,智利政府亦非完全放任,而是在立法与监管方面尽着 自己的责任,只是一种力度很大的调整。 第五,智利模式还不能等于成功模式。对社会保障制度而 言,时间往往是最好的检测手段,不论是俾斯麦式的社会保 险制度,还是贝弗里奇的福利国家蓝图,都经历了半个世纪 乃至一个世纪以上的检验,而智利模式迄今还只实践了20年, 显得过于“年轻化”,即使在智利取得了一些成就,但据此 断言其是成功的社会保障模式又为时过早。同时,智利模式 实施20年来,亦已暴露出了一些值得高度重视的问题,尤其 是20世纪90年代以后的实践效果明显地要比80年代差。
智利的社会保障制度最终版

二
智利旧的养老保险制度由于没有能够根
旧 养
据社会经济状况的变化而及时调整和改革, 在上个世纪70年代后收支严重失衡,1970 年—1983年连续出现赤字,国家无力弥补
老
亏空。
制 度
1.制度缺乏统一性。 以养老保险为例,到1978年底,智利全国 已有32个养老保险管理机构,作为隶属于
的
政府的公共部门,分别管理不同职业、不
四、
智
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
利
在谈到智利模式时,常常
模
将智利模式与智利社会保
式
障模式或社会保障私有化 或新加坡公积金制度等同
的
起来,或者将智利模式视
五
为一种新的社会养老保险
个
方案。有鉴于此,在讲述智
利新养老保险的特征前很
不
有必要澄清如下五个认识
等
问题:
式
• 第一,智利模式不等于智利社会保障模式。智利 模式指的是单纯的养老金私有化模式,它适用的 只是单纯的具有积累性质的养老金制度,并且着 重体现在养老金制度的供款渠道与基金经营环节 ,代表的只是智利对传统社会保障体系中的一个 主要项目的重大改革,而不是用养老金私有化去 替代或包容整个传统的社会保障制度。事实上, 智利除私营化管理的个人养老金外,还有政府负 责的社会救助、有关福利及其他社会保险等措施 。
• ⑤证劵安全保管的规定,如果某一证劵的投资90% 来自保险金,那么这些证劵就要被保管在中央银 行,或是保管在私人证劵存款公司。
• ⑥保证最低收益的规定,养老金管理公司每个月都 要核对保险金实际收益。并制定标准。如果管理 公司的基金收益低于标准,则收益波动准备金、 先进准备金、政府担保机制将会保证最低收益。
• (3)、若雇员未达到退休年龄,且非因工 致残丧失劳动能力而离开工作岗位的,可 按其致残前10年或前1年(具体年限由各商 业性保险公司确定)月平均工资的60%领 取致残生活费,直至死亡。其费用先从个 人账户内支开,不足部分由商业保险公司 承担。如果就业者到退休年龄时尚未交足 养老保险所规定的最低限额,只要其在养 老投保机构中投保已满20年,不足部分由 国家补足。当职工退休成为退休受益者时 ,他们可以选择分阶段地使用个人账户中 的积累,也可以选择年金形式。
智利社会保障制度的评价

智利社会保障制度的评价
智利社会保障制度在全球范围内被认为是一个相对成功的模式。
以下是对智利社会保障制度的评价:
1. 混合制度:智利的社会保障制度采用了混合的模式,既有公共部门的社会保障机构,也有私营机构。
这种混合制度的特点在于提供了多样化的选择和竞争机制,使得社会保障服务更加灵活和高效。
2. 全民覆盖:智利的社会保障制度实现了全民覆盖,无论是从市民还是移民的角度来看,都享有基本社会保障的权益和福利。
这种全民覆盖的特点保障了社会的公平性和广泛性。
3. 个人账户:智利的社会保障制度中引入了个人账户制度,每个劳动者在工作时会被扣除一部分工资作为个人账户的储蓄,这部分资金可以用于退休后的养老金支出。
这种个人账户制度的好处在于提供了充足的养老金来源,使得退休后的生活更加稳定和有保障。
4. 灵活性和自主性:智利的社会保障制度中,市民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适合自己的社会保障计划和机构,这种灵活性和自主性使得每个人能够更好地满足个人的保障需求,增加了个人的福利。
5. 改革挑战:尽管智利的社会保障制度在很多方面都取得了成功,但也面临一些挑战。
例如,有人认为个人账户制度在某些情况下无法提供足够的养老金支出,造成退休后生活质量下降。
此外,一些人担心私营部门参与社会保障领域会导致成本上升和福利不均等问题。
综上所述,智利的社会保障制度在全球范围内被认为是一个相对成功的模式,它的全民覆盖、个人账户制度以及灵活性和自主性的特点都受到了广泛的赞誉。
然而,也有一些挑战需要解决,以提高制度的公平性和可持续性。
智利社会保障制度

安葬津贴(受薪雇员):同上(约604$)
(2)社会保险
01
1979年建立的国家健康系统,并于2004年修正
02
1985年建立公共健康系统,于1986年开始实施
03
1990年开始建立私人健康系统
04
2004年进行健康保证,并于2005起实施
法律框架
二、疾病和生育保障
2.覆盖范围
所有的公共和私人劳动者;个体户;合同制劳动者;养老金领取者;受到工伤、失业和社会救助的人们;怀孕的妇女;有资格领取家庭津贴的人们(那些不选择公共医疗系统的公民必须与某一私人医疗机构签订合约)
五、对智利社会保障制度的评价
Thanks!
单击此处添加正文,文字是您思想的提炼,请尽量言简意赅的阐述观点。
社会救助:智利的居民
01
03
02
覆盖范围
D
C
B
A
养老、伤残和死亡保障
疾病和生育保障
工伤保障
失业保障
E
家庭津贴
智利社会保障的领域
个人账户
个体户:个人所得的10% + 0.99% 的伤残险和死亡险及管理费用
国家:补贴社会保险系统下的累计权益和最低养老保证金的成本
智利社会保障改革及启示【范本模板】

国际社会保障比较课程论文姓名:郭振学院:人文社会科学学院专业:社会学学号: 2012110007 指导教师: 周蕾智利的社会保障改革及对我国社会保障改革的启示社会学专业郭振 2012110007摘要:智利模式发展至今已经成为了一种成熟的模式,而且为多国所采用,究其源头始于智利20世纪80年代一次重要的变革。
这次变革既是对传统现收现付制的一个根本性的颠覆,同时也是世界上成功实现两种制度对接转型的一个典型,但随之而来的也是更多关于智利模式的一些讨论和争议。
本文将围绕智利社会保障的改革历程,通过对智利改革的一些述评,希望能够对我国社会保障的改革有所启发.一、智利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一)智利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背景智利在20世纪80年代进行的改革,在当时走出了自己的新路子,并成为成功进行养老保障体制转轨的一个典范,其经验为许多国家所借鉴。
但是,这种破旧立新,与其说是一种主动的选择,不如说是一种在应对社会问题层层迭出时的一种无奈之举.智利是较早建立社会保障制度的国家之一,早在20年代,智利在现收现付制的基础上,较为广泛的建立了抚恤金、养老金、疾病补助和健康津贴等一系列福利制度.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在原有的旧制度中潜在的问题逐渐显性化了.到70年代后期,这种旧制度表现的危机不仅凸显了其体制本身存在的弊端,同时也拖累了经济的持续发展,引起了人民的广泛抵触。
总体来看,其表现出的问题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体制内部本身存在的问题。
体制在制定之初,由于各方利益集团的干扰,已经体现出了收入分配的不公平性.在旧制度下,不同的养老金计划在退休金资格和给付标准上表现出很大的差异性,部门之间、不同阶层之间在退休所需年限、缴费标准和给付标准都不统一,总体看,处于社会下层和低收入的劳动者在社会保障方面处于不利地位,这必然会严重影响相当一部分人加入这个制度的积极性,同时也诱发了社会的不稳定因素。
此外,管理的低效率和不善也让人们对旧制度丧失了信心。
社会保障私有化研究——以智利养老保险为例

社会保障私有化研究——以智利养老保险为例金俊杰;童桂林;杨婧【摘要】在社会保障私有化发展过程中,智利对传统的现收现付制进行了根本性变革,建立了以个人账户为基础的完全积累制模式,形成了具有典型性的社会保障形式——智利模式.作为社会保障私有化的一种重要模式,智利模式兼具典型性和特殊性,容易在概念界定、价值探讨中出现较大的争议,在其运营和监管、成效和问题等方面备受关注,这些无疑将会对我国养老金制度变革具有重要的镜鉴作用.【期刊名称】《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8(000)008【总页数】3页(P55-57)【关键词】社会保障;私有化;智利模式【作者】金俊杰;童桂林;杨婧【作者单位】安徽警官职业学院监察审计处,安徽合肥230031;安徽警官职业学院监察审计处,安徽合肥230031;安徽警官职业学院监察审计处,安徽合肥23003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C913.7;D778.4社会保障私有化,是指在社会保障领域变革传统的养老金模式,实行由个人缴费、个人所有、完全积累、私营组织运营的养老金私有化制度。
智利所实行的养老保险私有化改革:一是养老基金的社会统筹取代了强制性的个人退休账户;二是养老基金管理由公共管理部门转到私人机构;三是养老金筹资模式由现收现付制转变为基金制;四是社会养老计划从原有的固定养老金制转变为固定缴费制,养老金数额主要取决于投保人员缴费与养老基金投资收益状况。
由社会保障私有化而催生的智利模式,从根本上变革了传统社会养老保障制度,其代表性和典型性是毋庸置疑的。
一、社会保障私有化概念与释疑马丁·费尔德斯坦在他所主编的《养老社会保障私有化》一书中指明,私有化是指原有的基金现收现付制向强制性基金积累模式下的个人自由账户转变,其关键点在于个人是否拥有投资决策主动权,因为供款是法定的或强制性的,政府相关部门应承担养老基金投资收入保障的责任。
郑功成从智利模式所具有的个人缴费、个人所有、完全积累、私人机构运营等四个重要特征出发,精确地概括社会保障私有化的实质内涵而被广泛采纳。
智利模式

“智利模式”是否代表了新的改革趋势智利在养老金制度上的改革因其在20世纪80年代期间确实取得了政府负担减轻、养老保险基金运营效益显著增长等成就,由此而成为世界瞩目的对象,但在国际社会保障界却并未得到高度认可。
因为智利毕竟是在特有的政治、经济背景下,将传统的社会保障制度改变为养老储蓄基金制度的,虽然这一创新值得肯定,但智利所采用的具体方法,其他国家却不一定完全都适用,实际上也并没有哪个国家是完全照搬了智利模式,都不约而同地根据本国的情况进行了不同程度的调整。
当然,从它的变革中,也确实体现了一些新的社会保障制度发展前景的特质,即在传统的以公平为主的社会保障领域中引入了市场机制,在传统的国家责任领域增加了更多的个人责任,在传统的政府垄断性管理的领域加入竞争性经营等。
问题1私有化是经济体制改革的常见模式,把它放在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中是否合适?现代社会保险制度作为工业化的一个重要成果,责任共担、互助互济、公平稳定是这种制度最基本的内生机制;而智利模式完全实行个人缴费制和个人养老金资本化、市场化,从而不仅取消了社会保险应有的责任共担与互济性,而且也增加了个人的风险性与非公平性。
因此,智利模式并不等于养老社会保险制度,也不是养老社会保险制度的变种,它本质上只是一种在有关法律强制下的个人储蓄加投资型养老模式。
问题2智利在原有体制上强制性的彻底改革是如何解决不同年龄段的劳动者的问题?将保障对象分流,即对老职工仍然实行老制度并继续由国家包下来,“中人”(新制度实施前参加工作者)由其自由选择保留在老制度中或进入新制度,“新人”(改革后参加工作者)则只能选择参加新制度,政府对老人负全部责任,对“中人”则负责补偿改革前的养老金欠帐,这一政策策略决定了政府责任被确切地定在新制度开始实施的时点上,且不会随着新制度的实施而不断增加。
问题3智利模式取得了很大的成功,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智利现行养老保险制度存在的不足:1缺乏社会互济的功能这种方式强化了储蓄功能及资本化运作,却弱化了职工之间的再分配功能,不但有违社会保障共济性的初衷,而且延续了在职时的工资差别。
智利的社会保障制度

智利社会保障制度20世纪80年代初,智利进行了举世瞩目的社会保障制度改革。
在养老保险领域,建立起全新的以个人帐户积累为基础,以私营化管理为基本特征,强调自我积累、自我保障、经营性原则的养老保险运行机制。
智利的改革被称为智利模式,并在拉美国家得以推广。
一、智利养老保险制度的基本内容智利养老保险制度的基本内容可概括为:政府实施立法和监控,民营机构具体操作,个人帐户强制储蓄,政府承担最终风险。
1.建立个人帐户。
智利为加入新制度的每个成员建立了专门的养老金帐户,由成员自己按月缴纳养老金(目前规定为月工资的10%),雇主不缴费。
个人帐户由缴费者自主选择一家养老金管理公司负责管理。
随着缴费的不断增加及投资增值,形成养老金积累。
职工退休时按个人帐户积累额的多少决定养老金领取额的多少。
这一方式的突出特点是,个人的缴费与退休的待遇水平直接相关,能够激励个人工作和缴费的积极性。
此外,个人还需按工资的3%购买伤残和遗属保险,支付个人帐户的管理费和佣金等费用。
个人帐户的基本用途是在缴费者达到规定条件后为其支付养老金,缴费者也可以个人帐户资金做担保申请住房贷款,也可以取出部分现款,但前提条件必须保证个人帐户结存余额可以满足按本人退休前10年平均工资的70%支付养老金的需要。
各养老金管理公司经营的个人帐户养老金按月记息,月利息不得低于过去12个月所有养老金投资回报率的2个百分点。
如高于2个百分点以上,可留作保证金,暂不记入个人帐户,待养老金投资回报率过低时补足。
如果个人帐户养老金由于不能足额缴费或投资失败等原因,而影响养老金支付时,则由政府财政部门负责给受保人支付最低养老金水平或支付最低养老金(目前的标准为每人每月100美元左右)。
2.民营机构运作。
养老金的收入、支出、投资等工作均由养老金管理公司负责。
养老金管理公司是专门为运作养老金而成立的股份公司,性质为民营机构。
养老金管理公司只能从事养老金及相关业务,其它公司不得从事养老金业务。
智利养老金私营化改革

智利养老金私营化改革在全球社会保障体系的发展历程中,智利养老金私营化改革无疑是一个备受瞩目的案例。
这场改革不仅对智利本国的经济和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也为世界其他国家的养老金制度改革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借鉴。
20 世纪 80 年代之前,智利的养老金制度同许多国家一样,是一种现收现付制。
这种制度下,在职人员缴纳的养老金用于支付退休人员的养老金。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一制度逐渐暴露出诸多问题。
首先,人口老龄化的加剧给现收现付制带来了巨大压力。
随着智利老年人口比例的不断上升,养老金支付的负担日益沉重,而在职人员缴纳的养老金难以满足退休人员的需求。
其次,经济增长的不稳定也影响了养老金的可持续性。
经济繁荣时,养老金或许能够得到较好的保障;但经济衰退时,养老金的支付就可能面临困境。
再者,管理效率低下和腐败问题也困扰着原有的养老金制度。
资金的使用不透明,管理成本高昂,导致养老金的实际价值不断缩水。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智利政府在 20 世纪 80 年代初开始推行养老金私营化改革。
智利养老金私营化改革的核心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建立个人养老金账户。
每个劳动者都有自己独立的养老金账户,账户中的资金完全属于个人。
劳动者在工作期间定期向账户中缴纳养老金,这些资金由专业的养老基金管理公司进行投资运营。
二是养老基金管理公司的市场化竞争。
智利允许成立多家养老基金管理公司,劳动者可以自由选择将自己的养老金账户委托给哪家公司管理。
这种竞争机制促使养老基金管理公司提高投资效率和服务质量,以吸引更多的客户。
三是严格的监管制度。
为了保障养老金的安全和稳定,智利政府建立了一套严格的监管体系,对养老基金管理公司的投资行为、风险控制等方面进行监管。
智利养老金私营化改革带来了一系列积极的影响。
从经济角度来看,改革促进了资本市场的发展。
大量的养老金资金涌入资本市场,为企业提供了更多的融资渠道,推动了经济的增长。
同时,养老基金管理公司的竞争也提高了资源配置的效率。
智利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成功的原因及其启示

智利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成功的原因分析及启示杨爱兵穆怀中(辽宁大学,辽宁沈阳 110136)一、智利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背景1.人口老龄化和通货膨胀。
在旧的现收现付制度下,随着时间的推移,缴费不能满足各种不同的社会保障机构支付的需求,国家不断提高缴费率,但是,费率提高后仍入不敷出,于是国家不得不加大财政投入力度。
分析其具体原因有二:一是人口结构因素。
主要表现为人口老龄化趋势明显,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早期智利呈现出社会保障覆盖范围和养老金领取人数都增长很快的特征。
1961~1973年,制度覆盖人数增加了57.1%,而养老金领取人数增加了209.02%。
由于在职人数和退休人数增长不均衡,缴费人数和养老金领取人数的比例下降很快,从1960年的10.8:1下降到1973年的3.5:1和 1980年的2.2:1,也就是说经过20年时间,平均由近11个缴费人养活一个老年人下降为2个缴费人养活一个老年人。
二是政治经济因素。
1971~1973年间,阿连德左翼政府进行改革,在经济上改私有化为国有化,严重损害了智利中产阶级的政治、经济利益,导致经济运行效率急剧下降。
1971~1973年,智利年均通货膨胀率高达295.5%,年均经济增长率下降至1.2%,财政赤字占GDP的比例上升到11.5。
[1]从以上分析可以得出,智利当时处于人口老龄化和国内通货膨胀率居高不下的双重影响,政府财政压力巨大,难以维持退休者的正常生活。
2.养老金管理体系混乱。
造成待遇上不平等的主要原因是养老金管理体系混乱,全国缺乏统一性。
1979年底,全国有32个独立的社会保障机构,各个机构受不同法律规定的制约。
在这32家机构中,出现了一百多种不同的社会保障制度安排,它们各自覆盖特定的部门中的不同人员。
各个社会保障机构在缴费率、享受条件、待遇水平、有关通货膨胀的养老金指数化办法等均不一致。
这些不同导致不同的社会保障机构支付的待遇不一样。
此外,这种不平等还表现在相同缴费和相同需求下的待遇水平不同。
智利私营化的养老保险基金管理

智利私营化的养老保险基金管理2014年09月29日 18:05:39来源:学习时报作者:李志明邢梓琳字号:【大中小】早在1924年,智利就建立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为私营企业和公共部门的员工提供养老保障,1952年这个制度开始正式采用现收现付财务模式。
归纳起来,这个制度具有两大特点:第一,以现收现付方式筹集资金,不同类型机构的员工所缴纳的养老保险费用有所不同;第二,形成了针对不同群体的养老金计划,每一个养老金计划管理机构都有相对独立的投资运营权。
这一制度对智利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都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但是,随着人口老龄化以及制度管理问题的不断凸显,智利原有养老保险制度存在的问题日益突出并最终在20世纪70年代陷入了严重财政危机,缴费率不断上升,雇主和雇员不堪重负。
养老保险基金私营化管理改革为了摆脱危机,在皮诺切特军政府的强力推动下,1979—1980年智利议会通过2448号法令以及3500号法令废除原现收现付制,引入了个人账户养老金计划。
新制度从1981年5月开始正式实施,改革的基本内容为:为每个雇员建立养老金个人账户,雇员缴费全部存入个人账户;成立私营的养老基金管理公司(AFP),负责对个人账户养老基金进行管理;雇员自由选择AFP,退休时养老金给付由个人账户积累资产转化为年金或按计划领取;成立劳动与社会保障部管辖的养老基金管理公司监管局(SAFP),负责对AFP的监管,并且由政府对最低养老金进行担保。
根据改革方案,1983年1月1日以后参加工作的所有正式部门雇员(军职人员除外)都要加入新制度,自雇者和非正式部门的从业人员则可自愿。
出于政治上的考虑,为了实现新旧制度的平稳过渡,对于改革前原体制内的老雇员和在1983年前加入养老金计划的成员,智利政府允许他们自由选择转入新制度或继续保留在旧制度之内,但是,一旦加入新制度,就不能返回旧制度。
这意味着改革将会有一个很长的过渡期,在终止原体制下最后一批退休者养老金给付之前的一段时期内(大概有65年的时间),新旧两个制度将平行运转。
社会保险制度的“智利模式”.doc

社会保险制度的“智利模式” -智利是世界上最早建立社会保险制度的国家之一。
早在1918年,智利宪法就提出国家应关注居民的医疗卫生等福利需要,1925年的宪法更明确提出国家有责任满足居民的社会福利需要。
时至今日,经过近一个世纪的完善和变革,智利已建立起相对完整的社会保障制度,其中自1980年起施行的新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制度,曾被联合国推荐为世界各国学习和借鉴的范例。
1980年以前,智利社会保险一直实行现收现付制,即用现职人员缴纳的社会保险费来支付到期应付的社会保险福利。
随着时间的推移,有权享受保险福利的人越来越多,而正在缴纳保费的人在投保总人数中的比例逐渐下降,使得保险费入不敷出,因此有关机构不得不提高保险费率,以致最高竟达到工资或应税所得的50%,这严重抑制了雇主雇佣员工的积极性,影响了就业率的增加。
此外,在老制度下存在各种保险机构,其规则、标准互不兼容,缺乏竞争,使整个保险体系复杂繁琐,管理成本高,更不利于国家对保费实施严格有效的监管。
自1980年起,智利对其社会保险制度进行了完全彻底的改革,建立了独具特色的智利模式。
尽管仍有批评之声,新制度总体上得到了民众的认可和国际社会的肯定。
智利模式的保险制度有三个主要特征:首先是保费资本化,即每个参加养老保险的人都自愿在一个养老金管理公司开立个人账户,把每月应税所得收入的10%作为养老基金存入该账户。
养老金管理公司再将投资所得利润存入个人账户。
这些养老金和利润不断积累,一直到投保者退休或因疾病、伤残而丧失劳动力或死亡时,再以养老金或抚恤金的方式归还投保人或相关受益人。
这一做法就是把个人投保同其将来领取的养老金或抚恤金挂钩。
第二个特征是公司管理、自由选择。
在智利,养老金由私人机构组成的养老金管理公司运营。
养老金管理公司被法律严格限制为只能从事与社会保险业务有关的活动,即征收养老保险费,将保险费存入个人账户,并用保费按法律授权的方式投资,将投资所得按法定要求作为保险福利提供给投资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智利社会保障私有化的背景、内容、效果以及对我国的启示一、智利社会保障私有化的产生背景
(一)时代背景:
1、新自由主义思想在智利的传播:20世纪80年代后,新自由主义思想在拉美广为传播,智利的“芝加哥子弟”们大力提倡“市场经济、自由企业和私人所有制”,也就是坚持把生产资源的配置交予市场,把加速经济增长的主要责任交予个人积极性。
2、智利人口的平均寿命延长,从20年代的平均预期寿命50岁达到了70年代末的近70岁,人口出生率下降,老年化倾向十分严重,这不仅对政府财政构成巨大压力,而且难以维持退休者的正常生活。
3、资金出现赤字,智利各项社会保险缴费超过了工人工资的25%以上,企业和政府负担过重。
4、管理混乱,在智利70年代末有三四十家公立社会保险公司,各有一套制度,各种方案近百种,全国没有统一方案,公立管理机构效率低下,濒于破产,工人对社会保障制度失去了信心。
(二)直接基础:
军人政府上台后于1973年10月将全国各种家庭津贴统一起来并将其由养老保险基金会转交给新成立的机构——家庭津贴补偿组织,以及1979年2月废除建立在工作年限基础上的养老保险制度而建立起来的养老金水平统一调整制度。
它的法律依据是1980年11月通过的3500号法令。
二、智利社会保障私有化的内容
(一)养老金制度改革
1980 年底, 智利政府颁布第3500 号法令, 正式设计出一种新的养老金制度, 并决定自1981 年5 月起付诸实行。
这种养老金制度包括几项主要内容: (1)个人账户。
每个投保人在基金管理公司开设个人账户, 每月按其工薪收入的一定比例存入养老基金。
每人每月缴纳其月收入的10%作为养老基金; 另缴纳其月收入的3. 3%~ 3. 5%,作为残废和遗属养老金追加;(2)基金资本化。
由专门的基金公司将养老金作为资本投入运营, 使之不断增值;(3)私人管理。
基金公司均系经政府核准开业的私人金融机构, 专门从事养老基金管理;(4)自由选择、相互竞争。
基金公司多家并存, 投保人可自由选择其中任何一家。
各基金公司之间则在管理有序、服务周到、效益好、收费少等方面展开竞争, 吸引顾客。
(二)医疗保障制度改革
智利在医疗制度改革方面也是拉美国家中的先行者, 于1981年建立起一种私营医疗保险体系,与公共医疗保险体系并存。
两者的主要区别在于,公共医疗体系只考虑个人收入因素,而私营医疗体系既考虑个人收入因素,也考虑医疗风险因素,因而投保人缴纳的费用要高,接受的医疗服务也相对要好。
建立这一体系后, 收入高、医疗风险小的人都逐步加入私营医疗体系中,而收入低、医疗风险大的人都集中到公共医疗体系中。
三、智利社会保障私有化的效果
单从养老制度私有化一项来看,到1995年6月,智利18家AFP(私营养老
基金管理公司)管理的养老基金已达257.5亿美元,相当于智利当年GDP的45%,AFP对养老基金进行了广泛的投资,并且取得了从1981年至1995年6月14日间平均投资回报率13.5%的惊人业绩。
目前智利已经开始酝酿用其向国际市场投资。
首先,它以个人为直接责任主体,采用完全积累方式,从而在减轻政府责任的同时也较好地解决了劳动者代际之间的矛盾。
其次,其私营化、资本化管理给养老基金带来了较高的投资回报,亦为避免传统社会保险型或福利国家型养老保险制度的财政危机提供了一种新的对策思路。
再次,智利模式实际上是迫使国民增加储蓄,它对于改变智利国民不好储蓄的传统,进而增加国民经济建设资金的来源显然具有非常直接的效应。
因此,智利模式在智利的20年实践,总体上可以说是成功的,政府未来长期责任的减轻、国民储蓄的持续上升及养老基金运营效益的显著增长等,是智利模式20年来尤其是前10年中取得的重要成就。
这些成就表明,市场机制的应用能够创造出相应的效率,个人责任的强化可以直接减轻政府所负的责任;而这两点恰恰是传统社会保障制度欠缺的东西。
四、智利社会保障制度私有化存在的问题
1、是该模式使今天的供款人不仅要为自己退休后提供资金,而且要为那些一辈子都在预扣所得税制度下工作的人的养老金提供资金,这种双重负担在政治上、经济上都是不能接受的。
2、是私营化管理隐蔽性强,潜在风险大,当遭遇经济衰退时管理公司亦可能破产,从而造成受保障者的权益缺乏保障,或者仍然构成政府的负担等。
3、如果我们对智利模式进行理论剖析,可以发现它并不具有互济性和公平性。
一方面,智利模式由个人完全承担养老金的供款责任,实质上取消了养老保险的责任共担机制而代之以完全的个人责任制;另一方面,每个投保人的供款均完全记入自己私人所有的帐户,由私人机构有偿运营,并承担相应的投资风险,帐户与帐户之间不存在任何联系,从而意味着在取消养老保险互济性的同时也增加了个人的风险性。
可见,它虽然能够在现阶段减轻政府的责任与压力,却可能使一些需要通过社会保障手段才能解决的社会问题得不到真正解决,同时导致相关社会发展目标的落空,进而无助于整个社会经济的协调、稳定发展。
4、由于对养老金完全按照个人工资收入的一定比率全部由个人缴纳,职工之间不仅缺乏互济,而且延续着在职时的工资差别,加上政策鼓励高收入者多缴费,实际上扩大了老年人的收入差异。
5、模式并未减少新制度的运行成本。
因为多家私营养老金管理公司要想获得更多的业务量就必然要花费巨额的市场营销费用和扩大其管理队伍。
6、模式的投资收益其实依赖于经济增长,从而并不具备抵御经济衰退的天然的能力。
五、智利模式对我国的启示
智利模式作为世界上有影响的一种改革尝试,其启示是多方面:
1、智利模式的启示之一在于,社会保障要走出恶性膨胀的死胡同,就不能由国家或政府包办,而个人责任的适度回归、市场机制的适度引入、民间力量的适度渗透,以及养老基金与资本市场的有机结合,对于矫治传统社会保障制度中个人过分依赖政府及效率较低的弊端,确实是一剂有效的良方。
因此,在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中增强个人的责任并注入一些效率,将成为一种必然的趋势,中国的社会保障改变亦不能例外。
如让个人承担相应的缴费义务,保留劳动者的个人帐户,允许养老基金进入资本市场,倡导民间或私人力量介入社会保障领域,促进商业保险业的发展,以及继续维护中国传统的家庭保障功能,都对于中国新型养老保险制度。
2、社会保障改革不能走向私有化与个人负责的极端。
如果养老保险改革走向个人承担完全责任、市场机制取代政府干预、私人机构管理取代政府负责、社会保障基金完全资本化的极端,则必然失去社会保障的本源意义及其内生的责任共担、互助互济机制,这种改革不仅需要特殊的政治、经济条件,而且隐含着牺牲公平、潜伏危机的社会风险,并必然使一些需要通过社会保障手段解决的社会问题得不到解决,因为社会化的保障机制的产生正是社会发展导致家庭及个人责任承受能力弱化,以及市场机制“失灵”的结果。
因此,虽然社会保障改革中可以通过个人责任的扩张来减轻政府责任,通过部分保障领域或部分保障环节的私有化来促使运行效率提高,但如果走向个人负责的极端和将这一公共领域完全转变为私有化并由自由市场来调控,则肯定是一种有违社会发展进步潮流的倒退,其结果必然以失败告终。
3、社会保障制度的转型不仅需要付出相应的成本,而且可以找到逐步消化改革成本的途径。
智利将政府包办的传统养老保险制度转变为完全积累的个人帐户制度,付出的成本是较高的,即对改革前参加工作的职工养老金历史欠帐的补偿是建立新制度的基本前提条件。
智利对此采取了如下政策:一是将保障对象分流,即对老职工仍然实行老制度并继续由国家包下来,“中人”(新制度实施前参加工作者)由其自由选择保留在老制度中或进入新制度,“新人”(改革后参加工作者)则只能选择参加新制度,政府对老人负全部责任,对“中人”则负责补偿改革前的养老金欠帐,这一政策策略决定了政府责任被确切地定在新制度开始实施的时点上,且不会随着新制度的实施而不断增加;二是通过国有资产的大规模私有化和发行政府认可债券来筹措补偿资金,其中政府认可债券由各家基金管理公司认购,筹措的资金可以弥补40%的欠帐,这意味着对历史欠帐或转制成本的补偿需要由多届政府来逐步消化,事实上,在皮诺切特政府下台多年后的今天,智利政府仍然在偿付着改革前的养老金历史欠帐(即偿还认可债券)。
中国的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同样面临着巨额历史负担与转制成本问题,智利模式的实践表明,尽快明确新旧制度转型的责任划分时点、明确估算历史欠帐并采取多途径逐步消化的办法已经迫在眉睫,那种希望不付成本或对历史欠帐模糊化或要求现届政府完全消化这种历史欠帐,不仅是不现实的,而且也是非理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