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影 第一课时_教案教学设计
背影教案第一课时

背影教案第一课时这是背影教案第一课时,是优秀的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背影教案第一课时第1篇教学目标:1、基本目标:理解本文选材立意及文中表达的父子深情。
学习回忆性记叙文“引出回忆、展开回忆、结束回忆”的一般结构式。
2、较高目标:体验准确用词的表达效果。
进行外貌描写片断训练。
课时计划:二课时第一课时(落实基本目标)一导语:中华民族礼仪之邦,自古以来就崇尚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抒写父子情深的散文名篇──《背影》。
请翻开课文,先看“预习提示”,标划出作者简介,了解与课文内容有关的提示。
二略读(理清.写作思路把握全篇结构)提问:“预习提示”第二段中,作者自述本文写的是“那一回”的事,这个“那一回”指的是“哪能一回”?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原因、什么样的情形?请用三分钟时间快速判断:文章从第几段一第几段都是在写“那一回”的来龙去脉的?明确:第一段开篇主题,提出难忘“背影”(板书),引出回忆。
第二段开始追忆“背影”(板书),展开回忆,具体描写“那一回”事件的详细经过。
第三段结束回忆,抒写思念,泪光中又浮现父亲“那一回”的背影(板书:再现“背影”),结束全篇。
小结:“引出回忆,展开回忆,结束回忆”是回忆性记叙文常见的一般结构方式。
三朗读第二部分(或播放音像),熟悉第二部分内容。
四研读第二部分,理解选材立意。
可围绕以下问题殿开:1、第二部分中写了两处“背影”,请你用一句话分别概括它们各是什么地方、什么情况下的背影。
明确:都发生在南京车站:买橘的背影,离去的背影。
(板书)2、“买橘的背影”表现了父亲怎样的性格?(明确拳拳爱子之心。
板书)“离去的背影”为什么使“我”的泪又来了?(明确:留下的最后一个印象。
板书)3、在写南京父子离别之前还写了在徐州随父亲奔丧、家境的衰败父亲到南京谋事等,从中你看出父亲当时怎样的处境和心情?这对写背影有何作用?明确:这些材料表现了世道艰难,父亲饱经忧患,半生潦倒,心境自然不好。
《背影》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背影》教案设计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准确认读文中出现的重点词的音、行、义;2、体会文中表达的浓浓的爱子之情;3、培养学生感恩父母、从日常中体会父亲深沉的爱。
教学重点1、父亲在日常小事中表达出来的对“我”的深沉的爱;2、从父亲的话语、动作体会父子深情。
教学难点1、体会文中句子所表达的浓浓深情;/2、文中多次背影的刻画所表达的含义。
[教材分析]《背影》选自《朱自清散文集》,是朱自清早期散文代表作,是一篇叙事性散文。
此文通过描写父亲的“背影”来歌颂父亲,把父亲对儿子的关爱之情展现得淋漓尽致。
本文从不同的角度去赞美爱,能够使学生在其中深刻的体会这种相怜相爱的感情。
[学情分析]在学习方法上,对于初中生而言,接触到记叙性散文的文章并不多,领会散文的能力是不足的,多数学生缺乏正确的学习方法与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在思想情感上,当代中学生多是独生子女,对于生活他们在很大程度上还仍是“生在福中难知福”,所以,本课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是重中之重,并且不能停留于课堂,而应走入家庭,走向社会。
[学法指导]新大纲明确指出:“要贯彻启发原则,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引导他们动脑、动口、动手,培养自学能力和自学习惯。
”据此,教学该课,我确定了以下学法指导及能力培养。
1.自主互助,合作探究。
2.圈点、勾画、批注的方法。
3.动口、动手、动脑,培养学生自己获取知识的能力。
4.指导学生根据间接经验学习感受生活。
[课前准备]搜集有关母爱、父爱的古诗词。
教学课时【三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在学习新课之前,咱们先来听一首歌《懂你》,歌词是这样的:你静静的离去,一步一步孤独的背影,……,师问:同学们,这首歌是歌颂什么的啊?生答:父爱。
在生活中打架一定都感受到了父亲对我们的爱,尽管他不会表达,谁能起来说一说父亲是如何爱你的,如何感动了你的。
这里请同学们畅所欲言,发表自己的观点。
最后总结:父爱是不易看到的,父亲表达爱的方式是深沉而内敛的,下面就来学习朱自清先生的散文《背影》,看看他是如何在平凡中认识到父爱的。
《背影》第一课时(教案)

5.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
6.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
7.通过刻画四个背影,作者为我们展示了一个怎样的父亲形象?
学生根据预习,回答问题
学生自读课文,回答问题,互相补充
学生细读课文,互相讨论,回答问题,互相补充
教学目标
1.通过对“背影”的分析感知父亲形象,体会父子之间的深厚情感。
2.把握文中“我”的情感变化,深入理解课文。
3.品味课文独具特色的语言。
教学重点
把握文中“我”的情感变化,深入理解课文。
教学难点
品味课文独具特色的语言。
教学方法
朗读法、资料助读法、研读品味法、拓展演练法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PPT
学生准备:课前预习
作者简介是对新课导入的必要补充,背景知识的了解更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文本的思想感情。
此环节一方面训练学生提炼信息的能力,根据数字的提示整合文本关键信息;一方面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能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主要内容,并归纳文章的思想感情。
这个环节就是让学生深入文本,通过关键词句和语段的精读细品,引领学生体会深沉的父爱,为下一步理解作者情感的变化做铺垫。
学情分析
在学习方法上,对于初中生而言,接触到记叙性散文的并不多,领会散文的能力是不足的,多数学生缺乏正确的学习方法与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在思想情感上,当代中学生多是独生子女,对于生活他们在很大程度上还仍是“生在福中难知福”,所以,本课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是重中之重,并且不能停留于课堂,而应走入家庭,走向社会。
学生感悟
由父爱引入课文,激发学生的情感,为后面理解父子深情、学习写人叙事散文打下基础。
《背影》第一课时教案

人生也像一条河,有谁不是在风里行舟,雨中穿梭。
昨天还在逆浪而行,今朝依然奔奔波波。
尽管如此,我们也不应气馁,更不敢稍有停歇。
只有这样,才能穿越人生的风浪,踏平生命的坎坷,从而抵达理想的彼岸,收获人生累累硕果。
人生还像一盘棋,我们每个人俨如上帝手中的一枚棋子,贫富贵贱难预料,生老病死不由己。
楚河汉界今犹在,谁见君王卷土来?是啊!人生苦短,岁月蹉跎。
在不老的时光里,我们每个人充其量不过是一个匆匆的过客。
当你走过半生,蓦然首,你会发觉:转眼间,我们便告别了葱茏的年华,跨过了中年的门槛,走进了枫红菊艳的时节。
有道是,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岁月如梭,不经意间便穿越半生沧桑。
回首往事,多少情怀已经更改,多少青春早已不再,多少梦想恍如云烟,多少足迹已湮入尘埃。
实乃,人生得失如萍散,雪落花开辞红颜。
三毛说:“我来不及认真地年轻,待明白过来时,只能选择认真地老去。
”昨天已经落幕,明天无法彩排,唯有今天才是人生的最好舞台。
轻捻指尖流年,细数过往云烟。
曾经的莽撞少年,总以为伸手就能够着天,凡理都要辩出个曲和直,凡事都要弄出个里和面。
人过中年,我们才恍然顿悟:不和别人比,好好活自己,这才是后半场人生棋盘最好的布局。
好好活自己,就要力求“身心两安逸”.老了不可怕,就怕放不下。
人过中年,身体机能不断下降,就像一部半新不旧的机器,各个零部件都已濒临保养期,如果不及时加以检修,等到停止工作那一天,悔之晚矣。
凡事不攀比,保命是正理,浮云随风去,任尔东与西。
身体健康是前提,心情快乐才安逸。
服老不并非消及,而是保护自己。
山有山的伟岸,水有水的柔情,每个人的生活模式千差万别,就像世界上没有一模一样的两片叶子,你有你的脉络,我有我的纹理。
寸有所长,尺有所短,每个人都不是完美无缺的个体,你有你的色彩,我有我的艳丽;你羡慕别人的同时,别人也许正在羡慕你。
就像卞之琳所说的那样,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背影教案设计第一课时

背影教案设计第一课时背影教案设计第一课时《背影》就是其中的代表之作,主要讲述了他的父亲离别时的背影,从而引发作者的种种思绪,同时也能表达出父母对子女的疼爱,和子女对父母的感谢。
下面是关于背影教案设计第一课时,希望大家认真阅读!【1】背影教案设计第一课时【教学目的】:知识目的:走近作者,认识生字、生词。
抓住某一感情的聚焦点展示人物心灵的写作方法;散文的特点及散文的选材。
才能目的:学习在平实的表达、抒情中蕴藏着的极为精巧的构思;关键语句含义的理解情感目的:,认真体会文中所表现的父子之间的深沉的感情,理解语文与家庭生活的关系。
【教学重难点】:重点为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中感受父亲对儿子的深情,激发孩子理解父母、热爱父母的思想感情。
难点:抓住某一感情的聚焦点展示人物心灵的写作方法【教学准备】:多媒体、布置预习【课时】两课时【教学设计】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激发情趣:播放歌曲《世上只有妈妈好》“世上只有妈妈好,有妈的孩子象个宝,没妈的孩子象棵草。
”同学们,听过这首歌吗,可是在我们生活中,还有一个关心人,那就是父亲。
紧接播放电视散文《背影》的`局部片段。
引出以下三个问题在生活中你的父亲是怎样的一个人呢?在成长的历程中他对你有什么影响?你怎样评价你的父亲呢?老师小结,引出课题。
(板书课题)(二)检查预习情况,明确学习目的:1、生字、生词的练习。
(运用多媒体显示出来)2、多媒体展示朱自清的有关资料(三)启发诱导,合作探究1、整体把握文章,听课文朗读录音,注意朗读的技巧,如何读出感情。
2、自读课文,考虑文中出现了几次“背影“?着重写的是什么时候,什么地方看见的背影?3、再读课文第6自然段,说一说这个“父亲买桔子时的背影”的些细节描写?表现了父子间什么样的感情?穿着:黑布小帽、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家中有人去世,黑色给人以压抑沉重的感觉!)这是一个沉重的背影体态:肥胖走路姿态:蹒跚、渐渐(走路蹒跚的父亲要经过铁道,一不小心就会磕着碰着,一定是令人非常担忧的!)这是一个蹒跚的背影!动作:探、攀、缩、微倾一个上了年纪的父亲,这一“攀”是多么地令人揪心啊!“缩”字说明无处可蹬,脚是悬空的,这样全身的力量全在手上了,假如手掌支撑不住,那就有摔下去的危险。
背影教案设计第一课时

背影教案设计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生字词,理解重点词语。
(3)体会作者对父亲的思念之情,感悟父爱的伟大。
2.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分析课文的结构和表达方式。
(2)运用想象和联想,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父爱的伟大,学会感恩。
(2)培养热爱文学、热爱生活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1)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体会作者对父亲的思念之情。
2.教学难点:(1)分析课文的结构和表达方式。
(2)感悟父爱的伟大。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板书课题:“背影”。
(2)引导学生回忆自己与父亲之间的感人瞬间,激发学生对父爱的情感。
2.自主学习(1)学生自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
(2)学生自主分析课文的结构和表达方式。
3.课堂讨论(1)引导学生分析课文第一段,理解作者与父亲的关系。
(2)讨论课文第二段,分析父亲送行的情景,体会父爱的伟大。
(3)探讨课文第三段,理解作者对父亲背影的描写。
4.小组合作(1)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
(2)小组代表发言,分享讨论成果。
(2)拓展延伸,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生活中更好地孝敬父母。
四、教学评价1.课堂表现:(1)学生朗读课文的情况。
(2)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
(3)学生对父爱主题的感悟。
2.作业评价:(1)学生对生字词的掌握情况。
(2)学生对课文结构的分析。
五、教学资源1.课文原文。
2.生字词表。
3.相关教学图片。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方式,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父亲的思念之情。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细节,感悟父爱的伟大。
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参与度高。
但在课堂讨论环节,部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不够深入,需要加强引导和辅导。
在今后的教学中,将继续优化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七、教学拓展1.比较阅读:《背影》与《父亲》两篇文章的异同。
背影第一课时教案

【 - 小学作文】【篇一】背影第一课时教案背影第一课时教案《背影》第一课时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学习抓住人物特征进行细致描写的方法。
2、品味朴实的饱含感情的语言。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理清文章脉络。
2、引导学生研讨品读关键语句的含意和表达作用、体会朴实语言所饱含的丰富情感。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会文章所表现的父子之间的亲情,继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教学重点】品味朴实的饱含感情的语言。
【教学难点】体会文中蕴含的父子深情。
【课时安排】二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谈话导入:父亲给我们的印象是严肃,所以我们都喜欢母亲,其实,父亲给我们的爱是无声的、是厚重的、更是伟大的,下面,请大家欣赏歌曲刘和刚的《父亲》。
歌曲欣赏完了,我们带着对父亲崇敬的感情走进著名散文家朱自清的《背影》。
二、走近作者。
三、出示学习目标。
四、新授(一)自主学习、完成下面的任务1.自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2.本文写的主要事件是什么?(二)检查自学情况1、读准下列词语。
交卸(xiè)奔丧(sāng)狼藉( jí )簌簌(sù )差使(chāi)迂腐(yū)琐屑 (xiè) 栅栏(zhà)颓唐( tuí)晶莹(yíng)2、须掌握的多音字(略)3、须掌握的词语。
狼藉:乱七八糟的样子簌簌:纷纷落下的样子。
变卖典质:(把财产、衣物)出卖和典当出去。
典:当。
质:抵押。
惨淡:凄惨暗淡,不景气。
赋闲:丢了工作,在家闲住,即失业。
勾留:逗留、羁留、耽搁;短时间停留。
踌躇:犹豫。
迂:言行守旧,不合时宜蹒跚:腿脚不灵便,走路缓慢摇摆的样子。
颓唐:衰颓败落。
触目伤怀:看到(家庭败落的情况)心里感到悲伤。
怀:心。
4.本文写的主要事件是什么?两年前作者奔丧完毕,父子在浦口依依惜别的情景。
(3)小组合作探究1.本文以什么为线索?背影2.我与父亲是在怎样的背景下见面的?祖母去世,父亲失业,家境惨淡,父子离别。
《背影》教案(优秀9篇)

《背影》教案(优秀9篇)《背影》教案篇一学习目标:(1)、知识目标正确、流畅、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理解并积累词语;学习本文朴实而包含深情的语言。
(2)、能力目标学会在阅读中抓住关键语句,体会并赏析其在语言环境中的特殊意义和作用;抓住“背影”这一重点,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研究课文特色,领会文章情感。
(3)、情感态度价值观理解融于字里行间的真挚、深厚的父子之情,并沟通个体体验,体会天下至情——亲情。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融于字里行间的真挚、深厚的父子之情。
(2)教学难点:把握文中对父亲背影的细节描写,体味父子之间浓厚的深情。
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根据屏幕内容结合生活实际谈一下对父亲的感受。
二、预习检测1、人们到这篇文章的评价有哪些?2、简介一下作者。
3、写作背景是什么?4、读准加横线的字音差使交卸狼藉簌簌踌躇迂栅栏蹒跚橘子举箸赋闲拭琐屑颓唐晶莹奔丧5、看意思说出相应的词语1、乱七八糟的样子2、纷纷落下的样子。
3、凄惨暗淡,不景气。
4、失业在家。
5、短时间停留。
6、言行守旧,不合时宜。
7、衰颓败落。
8、看到某种情况,心里感到悲伤。
9、感情积在心里不得发泄。
10、细小而繁多(的事)。
6、初读课文:用下列符号进行圈点批注。
(1)划分文章部分、层次分别用双竖线、单竖线。
第一部分:()开篇点题。
思念父亲,最难忘的是“他的背影”。
第二部分:()回忆往事,追述车站离别情景,表现父亲爱子之情。
第一层()父子离别时的家庭境况,为写“背影”渲染了悲凉的气氛。
第二层()叙述父亲在送行时对“我”无微不至的关心和爱护。
第三层()描写父亲艰难地穿铁道买橘子时的“背影”,表现父亲爱子之情。
这是全文的重点段。
第三部分:()别后思念,泪光中再现背影,抒发怀念父亲之情。
(2)不能理解的词语用横线,认为用得好的用方框。
(3)关键语句(或写得好的语句)用波浪线。
(4)有疑问的地方,用括号和问号。
(5)这是一篇x,它以x为线索,表现父亲的x。
(语文教案)《背影》第一课时教案

背影第一课时教案这篇文章是通过特定环境下,一个父亲为儿子买橘子的特写镜头,来表现父亲对儿子的疼爱和儿子对父爱的感念。
下面是我给大家整理的背影第一课时教案5篇,希望大家能有所收获!背影第一课时教案1教学目的:1、学习本文抓住人物形象的一个特征在特定的环境下进行细致描写的特点。
2、通过关键词语,句子表达特殊感情。
3、领会本文所表现的父子之间的亲情,继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4、感受父子之间的浓浓亲情,联系自身,净化灵魂。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重点语段(第六段父亲买橘子的过程的描写)阅读,感受理解父亲的爱子之情。
难点:朴实的语言的表达效果。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步骤及内容:一、导入同学们,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许多不经意的细节,会引发我们内心的感动。
比方:春天树尖上长出了第一片嫩芽,秋日里远处传来的一首怀旧的老歌,周六回到家,父母早已为我们准备了一桌热气腾腾的饭菜……这样的事,也许还有很多很多。
其中父母对我们的爱却是最令我们感动的,哪位同学能讲述一个父母令你们感动的故事再谈谈你们当时的心情。
提示:可鼓励大家尽情去说,看谁讲述得栩栩如生,令大家感动。
今天,我们来品味一下现代朱自清先生的散文背影,看他是怎样写自己的父亲的,怎样描绘父子亲情的。
二、朗读训练1、抽学生分段朗读后互相评议得失;2、播放配乐朗诵示范。
3、学生配乐朗读。
三、自主学习1.这篇散文的中心意思是什么背影是一篇感人至深的文章,它通过选取离别时对父亲背影的描写,充分表达了父亲之间真挚深厚的感情,表达了父亲的一片爱子之心。
这篇文章写于1925年10月,当时处于一个颠沛流离的时代,世态的炎凉,生活的困顿,使的心绪充满寂寞和哀愁,亲人之间的离别就更加重了这种伤感的色彩,特殊环境就多了一份特殊的感受。
故事发生的时候正是家境败落,祖母的死,父亲的失业,接二连三的灾难,父亲本已承爱了沉重的打击,对“我〞却还无微不至地怜爱和体贴,送别时为“我〞买橘子,使我们理解到父子间在困境中彼此体贴,相互怜爱的真挚感情。
朱自清的《背影》教案设计

朱自清的《背影》优秀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背影》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朱自清的生平及文学地位。
(2)能够分析并欣赏朱自清散文的语言特色和表达技巧。
(3)能够领悟作者通过描写背影来表现父子深情的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
(2)学会通过朗读、感悟来体会文章的情感内涵。
(3)学会欣赏文学作品,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父爱的伟大,培养孝敬父母的传统美德。
(2)学会珍惜亲情,懂得感恩。
(3)激发对文学的热爱,提高文学素养。
二、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背影》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朱自清的生平及文学地位。
2. 分析并欣赏朱自清散文的语言特色和表达技巧。
3. 领悟作者通过描写背影来表现父子深情的手法。
三、教学难点1. 理解课文中的重点句子和词语。
2. 分析作者运用的人物描写手法及其作用。
3. 深入领悟课文所表达的父子情深。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课文内容,分析作者的写作手法。
2. 自主学习法: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内容。
3. 合作探讨法: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
4. 情感教学法: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感受亲情。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对朱自清作品的兴趣,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春》、《荷塘月色》等课文,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背影》,理解课文内容,勾画出印象最深刻的地方,并结合课下注释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3. 课堂讲解讲解课文内容,分析作者的写作手法,如通过描写背影来表现父子情深等。
讲解课文中的重点句子和词语。
4. 合作探讨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交流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5. 情感体验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回忆自己的亲情经历,感受父爱如山,培养孝敬父母的传统美德。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亲情的重要性,引导学生学会珍惜亲情。
7. 课后作业布置作业:让学生写一篇关于亲情的短文,可以是自己的亲身经历,也可以是身边的感人故事。
《背影(第一课时)》教案

《背影(第一课时)》教案知能演练活用夯基达标1.给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字词。
(1)祖母去世,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家中也是满院狼jí()。
(2)看到父亲pán shān()地走到铁道边,艰难地爬上月台,我不禁.()簌.()簌地流下泪来。
2.对下列加点字词的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变卖典质.(财物)拭.干(擦)B.举箸.提笔(筷子)触目伤怀.(心)C.琐屑..(时光)..(细小而琐碎的事) 家中光景D.颓唐..(失败的样子) 不能自已.(控制)3.对下列句子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A.那时真是太聪明了!(表现对“我”当时不理解父亲的自责)B.我本来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让他去。
(表现了父子相互体谅和照顾,尤其是父亲对儿子的深切关怀)C.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
(父亲想替儿子做的事已做到了,尽管人很累,但他心里觉得踏实)D.进去吧,里边没人。
(与上文的“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相呼应,表现父亲对社会世态的不满和无奈)4.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正确的画“ ”,错误的画“×”。
(1)本文共四次写背影,首尾两次详写,中间略写。
()(2)本文表面上以作者的行踪为线索,实则以“背影”为主线贯串全文。
()(3)本文将父亲晚境的颓唐、心情的忧郁、爱子的真情都浓缩在“背影”上,留给读者自由想象的天地。
()(4)本文写父子相爱相怜的感情真挚动人,但这种感情中渗透着淡淡的哀愁。
()课内品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5~10题。
①到南京时,有朋友约去游逛,勾留了一日;第二日上午便须渡江到浦口,下午上车北去。
父亲因为事忙,本已说定不送我,叫旅馆里一个熟识的茶房陪我同去。
他再三嘱咐茶房,甚是仔细。
但他终于不放心,怕茶房不妥帖;颇踌躇了一会。
其实我那年已二十岁,北京已来往过两三次,是没有什么要紧的了。
他踌躇了一会,终于决定还是自己送我去。
我再三劝他不必去;他只说:“不要紧,他们去不好!”②我们过了江,进了车站。
教学设计 背影(第一课时)1

那一股浓浓的深情——《背影》教学设计〔第一课时〕屏山新安初级中刘显英一、教学目标1.有感情朗读,整体感知,体会文中所表达的父子深情。
2.引导学生,珍爱亲情,理解、感恩、孝敬父母,关心他人,增进与身边人的沟通和交流。
二、教学重、难点1.有感情朗读,整体感知,体会文中所表达的父子深情。
2.引导学生,珍爱亲情,理解、感恩、孝敬父母,关心他人,增进与身边人的沟通和交流。
三、教学方法1.品读法;2.启发式教学法;3.合作探究法;4.圈点批注法。
四、课前准备1.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朗读视频。
2.学生自主预习,解决本课字词,扫清阅读障碍,查阅作者的有关资料,并提出预习疑惑。
五、教学过程(一)温故而知新—散文知多少1.创设情境,欣赏MV《父亲的味道》,导入新课。
2.回忆散文的含义、分类、特点、抒情方式、表现手法及学习方法。
(二)活动一:资料交流〔由学生展示自主查阅的资料,先小组交流,代表发言,其他组再补充,然后教师用多媒体课件呈现,明确相应内容〕朱自清(1898—1948),字佩弦,号秋实,江苏扬州人。
现代著名的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1948年朱自清为反对美蒋反动派的罪恶行径,在拒绝领取美国救济粮的宣言上签字,因此,毛泽东称赞他“有骨气〞,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他最大的创作成就是散文,文风细腻清丽、意境隽永,于朴素中见真情,洋溢着一股清新的气息。
散文代表作品有《春》《荷塘月色》《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绿》《背影》等。
作品收在《朱自清全集》里。
本文选自《朱自清全集》第一卷〔江苏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这是一篇纪实散文,写于1925年10月,当时作者在清华大学任教。
他到清华大学任教不久,接到父亲来信,信中一些话,使他想起父亲在南京为他送行的背影。
1917年冬,作者祖母去世,父亲朱鸿钧原任徐州烟酒公卖局局长,被解职。
文中的“祸不单行〞正是指这两件事。
祖母的丧事完毕,父亲到南京找工作,作者回北京念书,父子俩在浦口车站惜别。
《背影》教案(通用6篇)

《背影》教案(通用6篇)《背影》教案(通用6篇)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
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背影》教案(通用6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背影》教案1(一)课文重点和难点1.叙事散文的选材;2.叙事散文的结构;3.描写人物在特定环境下的特征。
(二)需落实的知识点1.文章的线索;2.文章的整体结构;3.对比反衬手法的运用;4.朴实、含蓄、生动、细腻的语言风格。
(三)教法设计1.要求学生将课文朗读一遍,默读一遍。
教师提问:本文的主题思想是什么?要求从两个方面回答。
(提示:表现了父亲对儿子的关怀挚爱之情和儿子对父亲的感激怀念之情。
)2.本文描写的是“父亲”,却以“背影”为题,说明“背影”在文中一定有着重要作用。
全文共有四处写到“背影”,作者以“背影”为主线,组织了全篇结构。
图表设计:上述图表,教师讲述第一栏内容,第二、三、四栏由学生经过小组讨论填写。
3.作者围绕“背影”这条线索,紧扣主题,对材料进行了巧妙的取舍和安排。
教师提问:(1)第一自然段后,作者为何要宕开一笔,写父亲失业,家境惨谈?(提示:渲染感伤色彩。
为文章定下“苦涩凄冷”的基调,表明父亲在如此艰难的处境中还无微不至地关怀“我”,突出了主题。
)(2)在第二次写“背影”之前,为什么要不厌其烦地描述父亲如何终于决定送“我”,如何在送的过程中细致周到,劳形劳神?(提示:使“背影”的出现水到渠成,顺理成章,为全文的高潮作铺垫。
)(3)最后一段起什么作用?(提示:反映父亲晚景的凄凉,更衬出他爱子之情的深厚可贵,使文章具有一种悠长、令人回味的意境。
)以上问题,由教师引导学生或看书思考,或二人讨论,师生共同得出答案。
4.教师提问:全文有几处用了对比或反衬的写作方法?分别起什么作用?(提示:第一处:家中不幸之后,父亲本来心里难过,却说“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表现了父亲对儿子的爱怜;第二处:“我”的“聪明过分”和父亲的“迂”相比衬,表现父亲的爱子情深;第三处:最后一段父亲“待我渐渐不同往日”与“终于忘却我的不好,只是惦记着我”两种态度心情相对照,更加衬托出父亲在艰难处境下爱子之情的浓厚与久远。
背影语文第一课时教学教案

背影语文第一课时教学教案教学重点:1.重点字词的音和义。
2.文章的结构层次。
教学过程:一、导语:二、导读1.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背影》写于1925年,他到清化大学任教不久,接到父亲来信,信中一些话,使他想起父亲,待他的许多好处,尤其是七、八年前父亲在南京为他送行的背影,不禁泪如泉涌,写下了这篇感情真挚的散文。
2.正音释义:出示小黑板,师生共同活动。
(1)交卸xiè:卸,解除,除去。
“交卸”用于某种职务。
(2)奔丧bèn sāng:在外地赶回家中办理尊亲丧事。
(3)踌躇chóu chú:犹豫。
(4)迂腐yū:(言谈、行事)不适应新时代。
(5)颓唐tuí:(精神萎靡,意志消沉)衰颓,败落。
(6)琐屑xiè:细小而繁杂的事。
(7)晶莹yíng:光亮透明。
(8)狼藉jí乱七八糟的样子(9)簌簌sù:纷纷落下的样子。
(10)蹒跚:pán shān:因腿脚不灵便,走路缓慢摇摆的样子。
(11)拭:shì擦4.自读课文,按第七练习题的要求概括段意层意。
5.讨/lw/Index.html>论文章结构,从整体上了解课文内容。
(见板书)第一部分:怀念父亲,最难忘背影。
(点“背影”)第二部分:回忆往事,车站离别看见背影,表现父亲的爱子之情。
(忆“背影”)(一)交待父子分别时的家庭情况,为写背影渲染悲凉气氛。
(二)写父亲决定亲自送行,并细心关照,为写背影作铺垫。
(三)描写父亲爬过铁道去买橘时的“背影”,抒发真挚感情。
(写“背影”)第三部分:接读父信,再现背影,表达了我别后对父亲的思念,以在泪光中再现背影作结。
(哭“背影”)6.学习第1~3节(1)指名朗读第1节。
(2)第一切中提到的“两年来”具体指哪一段时间?第一节起什么作用?1923~1925年;开篇点题。
(3)读第二节,思考:①“那年”是哪一年?②“祸不单行”“满院狼籍”是什么意思?祖母去世,父亲失业,故说:“祸不单行”,父亲那时卸职奔丧,需打点行囊,所以说“满院狼藉”。
2024年《背影》第一课时教案

2024年《背影》第一课时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朱自清先生的生平及其文学成就。
掌握《背影》一文的主旨大意和文学特色。
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通过合作学习和自主探究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培养学生分析文本、提炼主题、感受作者情感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和爱好。
培养学生感恩亲情、珍惜家庭的情感态度。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理解《背影》中作者与父亲之间的情感变化及背后的深层含义。
分析《背影》的艺术特色,如描写手法、语言风格等。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在文中对亲情的细腻描写,以及这种描写背后的情感共鸣。
帮助学生理解文学作品的深层意蕴和作者的创作意图。
三、教学过程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朱自清先生的照片和生平简介,激发学生对作者的兴趣。
提问学生关于亲情的感受和经历,为进入《背影》的学习做情感铺垫。
自主学习学生独立阅读《背影》全文,勾画出不懂的词汇和句子。
学生通过查字典、小组讨论等方式解决自读中遇到的问题。
合作探究分组讨论《背影》中描写的父子情感变化,提炼主题思想。
每组选出一名代表汇报讨论成果,其他组进行评价和补充。
教师讲解教师详细讲解《背影》中的关键词汇和句式结构,帮助学生理解文章语言特点。
教师分析《背影》的艺术特色,如如何通过细节描写展现父子深情。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对亲情的理解和感悟。
布置写作任务:让学生写一篇与《背影》主题相关的短文,表达自己的亲情体验。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学方法采用“启发式”教学,通过提问和讨论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力。
实施“合作式”学习,通过小组讨论和团队汇报培养学生的协作能力。
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展示朱自清先生的生平介绍和《背影》的文学背景。
通过课堂互动和小组活动,营造积极参与的学习氛围。
五、课堂练习、作业与评价方式课堂练习课堂上进行段落朗读,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和感受能力。
安排学生分析文中的某个细节描写,理解其深层含义。
《背影》第一课时 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共3篇

《背影》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共3篇《背影》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1《背影》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引言:《背影》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的一篇语文课文,是一篇感人至深的故事。
教师要在教学设计上尽可能地让学生对故事内容进行深入的探究与研究,以尽可能地达到教育教学目标。
本文将就《背影》这篇课文,从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进行详细的教学设计。
一. 教学目标1. 了解《背影》的内容并掌握人物形象。
2. 熟悉小说中的情节,并分析故事中的代表性人物。
3. 学习使用相关词汇和短语,理解每句话的含义并能够表达出来。
4. 提高阅读理解能力,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情感和体验能力。
5. 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并能将所理解的内容进行表达和讨论。
二. 教学重点1. 熟悉小说中的主要人物,并对石头母亲为儿子遗忘伞的事情进行思考。
2. 理解小说中的句子,并能够表达出来。
3. 培养情感表达能力,提升学习者的感悟和实践能力。
三. 教学难点1. 小说的情节比较复杂,需要学习者认真思考、分析。
2. 需要学习者具备一定的表达和操作能力,以便进行深度探究和分析。
四. 教学过程1. 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学校的具体情况,合理设置教学目标,并确定教学资源的启示和支持。
2. 开展教学前活动,包括教材预测、话题导入和知识调整等。
3. 进行课文阅读,包括快速阅读、深度阅读和精读等。
要求学习者认真思考每句话的含义,并进行相关的理解和表达。
4. 培养情感表达能力,包括情感注释和感性表达。
让学生能够通过丰富的想象和创造进行表达和讨论,从而更好地进入文本情感内核。
5. 正确掌握相关的词汇和助动词,包括“忽然”,“酸溜溜的”,“竟然”,“还是”,“肩膀碰肩膀”,“垂头丧气”,“挥手告别”,“转身”,“背影”等等。
6. 对教学过程进行总结和反思,提出相关建议和改进点。
尤其是要针对学习者的差异和特点进行思考和改善。
背影第一课时教案

《背影》第一课时教案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学习用截取法,构建文章,明确文章的线索,体会父子情深,品味朴实、饱含深情的语言,从而提高学生品味语言的能力和从写作中精选材料、谋篇布局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这是一篇叙事纪实散文。
学习本文,阅读方法上以朗读训练为重点;内容探究上,以学生自学为主,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在写作练习上,学习运用截取法来叙事抒情的训练。
引导学生用“整体感知、重点研读、合作探究、自主学习”的模式来掌握内容,领悟内涵。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味文中血浓于水的浓浓亲情,从感情的聚焦点——背影中发掘深深的父爱,陶冶学生爱我亲人、爱我生活的高尚情感。
教学重点:体会朴实、饱含深情的语言,感悟作者由感情的聚焦点——背影抒发的真挚亲情。
学习叙事中的选材方法——截取法。
教学难点:明确“背影”是课文的明线,“父子深情”是课文的暗线,二者和谐统一,结构文章的特点;体会文章余音袅袅、情思绵绵的意蕴。
教学步骤:一、导入:1.“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如果说母爱如涓涓溪流滋润着我们的心田,那么父爱便是一首永远不老的歌,时时震撼着我们的心灵!有一首歌名字叫《父亲》,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共同沐浴这份深深父爱。
2.生活中“父亲就是那登天的梯,父亲就是那拉车的牛”!父爱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无私、深沉的爱!著名作家朱自清的《背影》,便是一篇体现父子之情的典范作品。
(板书课题:背影)3、朱自清先生,字佩弦,江苏扬州人。
是现代著名的散文家、诗人、学者。
其代表作品有除《背影》外,还有《荷塘月色》、《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等。
同时,我们还应该知道朱自清先生是一位坚强的民主战士。
二、听课文朗读录音,学生概述:1、听录音,要求学生一方面将课文注释和配套练习中的字音标注到课文中,一方面思考如何概述此文。
2、学生概述,教师提示,这是一篇叙事散文,概述要注意从记叙文的六要素入手。
三、学生自读,字的音形训练:1、学生自读,要求读准字音,体会文章感情,划出文中描写父亲背影的句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背影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1.重点字词的音和义。
2.文章的结构层次。
教学过程:一、导语:亲情是一种血肉之间的感情,尊崇亲子之情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一种传统美德,朱自清的《背影》正表现了这一点。
二、导读1.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朱自清(1899-1948),字佩弦,江苏扬州人,现代著名散文家,诗人,学者和民主战士。
1946年朱自清为反对美蒋反动派的罪恶行径,在拒绝领取美国救济粮的宣言上签字,因此,毛泽东称他“有骨气”。
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背影》写于1925年,他到清化大学任教不久,接到父亲来信,信中一些话,使他想起父亲,待他的许多好处,尤其是七、八年前父亲在南京为他送行的背影,不禁泪如泉涌,写下了这篇感情真挚的散文。
2.正音释义:出示小黑板,师生共同活动。
(1)交卸xiè:卸,解除,除去。
“交卸”用于某种职务。
(2)奔丧bènsāng:在外地赶回家中办理尊亲丧事。
(3)踌躇chóuchú:犹豫。
(4)迂腐yū:(言谈、行事)不适应新时代。
(5)颓唐tuí:(精神萎靡,意志消沉)衰颓,败落。
(6)琐屑xiè:细小而繁杂的事。
(7)晶莹yíng:光亮透明。
(8)狼藉jí乱七八糟的样子(9)簌簌sù:纷纷落下的样子。
(10)蹒跚:pánshān:因腿脚不灵便,走路缓慢摇摆的样子。
(11)拭:shì擦3.范读课文,体会
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4.自读课文,按第七练习题的要求概括段意层意。
5.讨论文章结构,从整体上了解课文内容。
(见板书)第一部分:怀念父亲,最难忘背影。
(点“背影”)第二部分:回忆往事,车站离别看见背影,表现父亲的爱子之情。
(忆“背影”)(一)交待父子分别时的家庭情况,为写背影渲染悲凉气氛。
(二)写父亲决定亲自送行,并细心关照,为写背影作铺垫。
(三)描写父亲爬过铁道去买橘时的“背影”,抒发真挚感情。
(写“背影”)第三部分:接读父信,再现背影,表达了我别后对父亲的思念,以在泪光中再现背影作结。
(哭“背影”)6.学习第1~3节(1)指名朗读第1节。
(2)第一切中提到的“两年来”具体指哪一段时间?第一节起什么作用?1923~1925年;开篇点题。
(3)读第二节,思考:①“那年”是哪一年?②“祸不单行”“满院狼籍”是什么意思?祖母去世,父亲失业,故说:“祸不单行”,父亲那时卸职奔丧,需打点行囊,所以说“满院狼藉”。
③“我不禁簌簌地流下泪”,是为什么?“我目睹家境衰改的情景,伤心地流下眼泪。
④父亲的那句话包含着什么意思?是对儿子的宽慰,体现了他的爱子之情。
(4)第3节点明家中光景惨淡的原因。
字里行间流露出淡淡的哀愁。
(5)这两段写家中因顿的处境,渲染了一种悲凉的气氛。
作业:1.练习七。
2.预习:研读第4~7段。
背影一、怀念父亲,最难忘背影(开篇点题)二、车站离别看见背影1.交待父子分别时的家庭情况三、接读父信,再现背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