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腹泻的几种治疗方法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常见腹泻的几种治疗方法

发表时间:2010-09-13T11:28:54.967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0年第19期供稿作者:谢祖雁[导读] 诊断明确,腹痛明显者,可以考虑使用解痉类药物,但是要注意该药有可能引起肠道蠕动功能减慢。谢祖雁 (黑龙江省宝清县八五三农场职工医院 155630)

【中图分类号】R5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085(2010)19-0068-02 【摘要】目的探讨腹泻常见的几种类型以及治疗方法。方法总结我院收治患者的治疗经过以及治疗后的效果。结论腹泻作为一种常见病多发性疾病,他的最初治疗最为关键,正确运用治疗手段,避免腹泻引起其他的疾病。【关键词】腹泻常见病例治疗

腹泻是临床常见症状之一,是指排便次数明显超过平日习惯的频率,每日排便量超过200g,粪质稀薄、水分增加,伴有黏液、脓血,或含有未消化的食物。临床上分为急性腹泻和慢性腹泻两大类。急性腹泻起病急,病程短,多在2~3周内;慢性腹泻则起病缓慢,病程在4周以上,通常超过6~8周,或者间歇期在2~4周内的复发性腹泻。

一、病因

1.急性腹泻

(1)急性肠道疾病:常见的有肠道急性感染(细菌性、病毒性、真菌性、阿米巴性、血吸虫病性等)以及细菌性食物中毒(由沙门氏菌、变形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毒素等引起)。

(2)急性中毒:如植物性(毒蕈、桐油等)、动物性(河豚、鱼胆)以及化学毒物(有机磷、砷等)等中毒。

(3)急性全身性感染性疾病:常见有败血症、伤寒或副伤寒、霍乱、麻疹等。

(4)其他疾病:如变态反应性疾病(过敏性紫癜、变态反应性肠病)、内分泌性疾病(如甲状腺危象、慢性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药物副作用(利血平、5-FU)等。

2.慢性腹泻

(1)消化系统疾病:肠源性,如肠道感染(肠结核、慢性细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肠道寄生虫病等)、原因不明的肠炎(局限性肠炎、溃疡性结肠炎等)、吸收不良综合征和肠道的恶性肿瘤;胃源性,如慢性萎缩性胃炎、胃大部切除术后;胰源性,如慢性胰腺炎、胰腺癌;肝胆源性,如肝硬化、阻塞性黄疸等。

(2)全身性疾病:如内分泌代谢障碍性疾病(如甲状腺功能亢进症、Zollinger-Ellison综合征、类癌综合征等)、药物副作用(药物过敏,如利血平、胍乙啶引起的变态反应性肠病)以及其他原因(尿毒症、硬皮病、放射性肠炎等)。

二、治疗

诊断明确后根据具体病因决定具体的治疗方案。在未明确诊断之前,慎用止泻药和止痛药,以免造成误诊。

1.病因治疗

(1)抗感染:对于感染性腹泻,可以根据具体的病原菌对药物的敏感性选用相应的抗菌药物。病毒感染引起的腹泻通常不用抗生素,大肠杆菌O157:H7感染也不考虑使用,因为目前的抗生素对之无效,并且有增加溶血一尿毒综合征发生的可能。通常应在送检完标本后再考虑使用抗生素治疗。

(2)其他:肿瘤患者需要外科手术切除病灶或配合化疗处理;慢性胰腺炎患者可以考虑补充多种消化酶;乳糜泻患者则注意禁食麦制品;药物引起的腹泻则考虑停用相关药物;炎症性肠病患者考虑使用柳氮磺胺吡啶等药物。

2.对症治疗

对于急性腹泻伴有明显的脱水患者,除了病因治疗外,补充液体和电解质等对症治疗也非常重要。

(1)纠正水、电解质紊乱:轻症者考虑使用口服补液盐,病情较重者考虑使用静脉补液,可以根据脱水的性质和相关的生化检查结果来决定补充液体的类型。。

(2)纠正营养失衡:可以根据病情补充相应的营养物质,如维生素、脂肪乳、氨基酸等。

(3)微生态制剂:对于由于肠道菌群失调引起的腹泻患者,使用微生态制剂可以调节肠道菌群,需要注意的是微生态制剂要避免和抗生素合用。

(4)黏膜保护剂:可以保护消化道黏膜,用于感染性和非感染性腹泻,有利于吸附肠道致病菌,促进肠道黏膜的恢复和生长。

(5)止泻剂:通常不用于感染性腹泻,因为会导致肠道蠕动减缓,延长粪便排泄的时间,使得致病菌不易较快地排出体外,不利于疾病的恢复。对于严重的分泌性腹泻,除了运用奥曲肽,还可以试用钙离子拈抗剂。洛哌丁胺与抗生素合用可以治疗旅行者性腹泻。

(6)止痛剂:诊断明确,腹痛明显者,可以考虑使用解痉类药物,但是要注意该药有可能引起肠道蠕动功能减慢。青光眼和前列腺肥大的患者禁用。

参考文献

[1] 明·张介宾.景岳全书[M].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1959:417.

[2] 清·沈金鳌.杂病源流犀烛[M].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1962:106.

[3] 成都中医学院.金匮要略选读[M].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1980:97.

[4] 明·李中梓.医宗必读[M].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1957:28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