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诗词 含简析剖析
元稹24节气诗
元稹的《咏廿四气诗》赏析
元稹的《咏廿四气诗》是一首以二十四节气为题材的诗,
原文: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上半年逢六廿一,下半年逢八廿三。
每月两节不变更,最多相差一两天。
译文:
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上半年逢六廿一,下半年逢八廿三。
每月两节不变更,最多相差一两天。
赏析:
这首诗用简洁明了的语言,概括了二十四节气的名称和顺序,以及上半年和下半年各节气的日期。
通过这些信息,我们可以了解到中国传统的节气文化,以及古人对自然现象的观察和理解。
此外,这首诗还表达了时间的流逝和季节的更替。
每个节气都有其特定的含义和象征,代表着自然界的不同变化和人类生活的不同阶段。
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人对时间的观念和态度。
元稹的《咏廿四气诗》是一首富有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的诗歌,它为我们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和自然现象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二十四节气相关的古诗
二十四节气诗2016年11月30日,中国“二十四节气”被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24节气分别为: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各个节气对应公历(阳历)时间点:春季立春:2月3-5日交节;雨水:2月18-20日交节;惊蛰:3月5-7日交节;春分:3月20-22日交节;清明:4月4-6日交节;谷雨:4月19-21日交节;夏季立夏:5月5-7日交节;小满:5月20-22日交节;芒种:6月5-7日交节;夏至:6月21-22日交节;小暑:7月6-8日交节;大暑:7月22-24日交节;秋季立秋:8月7-9日交节;处暑:8月22-24日交节;白露:9月7-9日交节;秋分:9月22-24日交节;寒露:10月8-9日交节;霜降:10月23-24日交节冬季立冬:11月7-8日交节;小雪:11月22-23日交节;大雪:12月6-8日交节;冬至:12月21-23日交节;小寒:1月5-7日交节;大寒:1月20-21日交节注:如果按照农历换算“立春”一般是每年的农历正月初一前后,“雨水”是正月十五古诗【立春】2月4日-5日,立春亦称“打春”、“咬春”,又叫“报春”,“立”是“开始”的意思。
《京中正月七日立春》唐罗隐一二三四五六七,万木生芽是今日。
远天归雁拂云飞,近水游鱼迸冰出。
简析:此诗通过描写飞雁高飞远天、游鱼迸出冰面的画面,写出了立春时节万物复苏。
生机勃勃的景象。
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内心的愉悦。
木兰花·立春日作【宋】陆游三年流落巴山道,破尽青衫尘满帽。
身如西瀼渡头云,愁抵瞿塘关上草。
春盘春酒年年好,试戴银旛判醉倒。
今朝一岁大家添,不是人间偏我老。
【雨水】2月18日-20日,这天通常出嫁的女儿要回家探望父母,要给母亲送一段红绸和炖一罐肉。
《春雨》唐李商隐①②怅卧新春白袷衣,白门寥落意多违。
二十四节气诗词赏析
立夏,柳条抽出了嫩绿的新芽,轻轻摇曳,给人带来了清凉和安宁。
蔬菜丰收
立夏时节,农田里的蔬菜们繁茂且丰满,一片生机盎然。
小满诗词赏析
1 五月金黄
小满时节,麦田里的麦穗由绿变黄,阳光下金灿灿的麦浪扑面而来。
2 黄鹂鸣婉转
小满之时,黄鹂歌声如莺啼,婉转动听,给人带来了温暖与愉悦。
3 田间劳者
小满是农田里的忙碌季节,田间劳作的人们辛勤耕耘,为丰收努力。
二十四节气的起源与意义
起源
二十四节气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中国古代,最早是用来助农作物生长和农事决策。
意义
除了农事上的应用,二十四节气还寄托了人们对时令变化和自然界律动的观察、探索和赞美。
立春诗词赏析
梅花
寒梅著花天地白,立春之际映红 来。墨色大地添生气,春寒料峭 也无媚。
麻雀
一夜东风解冻融,寒鸦分布树梢 中。祝福来到新春日,笑开嘴来 飞几回。
水仙
微风和煦抚水仙,软弱的花蕾迅 速鲜。岁首之际艳阳天,春花无至,桃花破土而出。红艳的花朵,带给人们希望和喜悦。
2
喜鹊
惊鹊报春,声声啼鸣。喜悦的气息,弥漫在空气中,宣告着春天的到来。
3
春雷
惊蛰的日子也是雷声滚滚的时候,春雷轰隆隆,宣告大地苏醒。
清明诗词赏析
百花生命真可怜,清明时节兴魂愿。 清明芳菲是人间,追忆往事共思念。
牡丹与草堂前,未减风姿英气鲜。 扫墓祭祖是我们的责任与担当。
谷雨诗词赏析
谷雨时节,雨水充足,万物生长。农田沃壤、江河滂沱,春意盎然。正如诗 人所言:
春雨贵如油,滋润大地好收获。 田园春雨,上天赐予大地恩宠。
立夏诗词赏析
夏日炎炎
立夏之际,阳光灿烂,火烧云卷,酷热难耐。人们期待享受心旷神怡的夏日时光。
二十四节气与中国古代文学古诗词文学名篇赏析
二十四节气与中国古代文学古诗词文学名篇赏析中国的二十四节气,是古代农耕文化的瑰宝,每个节气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意义。
这些节气经历了数千年的沉淀和发展,成为中国古代文学中的重要题材。
通过赏析其中的古诗词名篇,我们不仅可以感受到古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时光流转的思考,还能从中领略到古代文学的风采和艺术的魅力。
春天的节气中,我们首先要提到的是"立春"。
这个节气标志着春天的来临,万物复苏。
唐代诗人王之涣在《登鹳雀楼》中描绘了立春时节的瑰丽景象:“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幅壮丽的画面将生机复苏与自然之美完美融合在一起,表现了古人对春天的豪情壮志。
接下来是惊蛰,这个节气有时会让人感到突如其来的寒意。
唐代诗人杜甫在《惊蛰感怀》中写道:“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这是对春天万物复苏和自然界变化的权威解释。
通过描绘寸草的心情,他表达了对自然律的敬畏和对生命力的赞美。
而到了清明,古人则会意识到春天的渐行渐远,万物再度进入生机勃勃的时刻。
唐代诗人杜牧以其独特的敏感和对现实的深思,以唐代最流行的七绝形式描绘出了清明时节的凄凉和哀思:“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这首《清明》以淡然而细腻的笔调,道出了古人对逝者的追思和思考。
夏至和秋分则是夏秋两季重要的节气。
夏至时天气最炎热,唐代诗人杜甫在《夏至》中写道:“热风忽起时时急,晴日消融处处迷。
野火乱烧山自助,天心怜尔同病悲。
”从天人合一的角度出发,他以火山灾难来比喻人们身处于热浪中的遭遇,表达了古人对炙烤夏日的不满。
到秋分时,人们则会意识到秋天的来临。
唐代诗人王之涣在《登高》中写道:“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这里的山、日、河、海,被运用得典型入微,将秋天的美景表现得淋漓尽致,让人仿佛身临秋天的大地。
冬至和立冬可追溯到古代诗词中。
唐代诗人孟浩然的《长安即事》中有“渭北春天树鸟飞,千枝弄影蜀客归”的诗句,描述了冬天树木枯萎充满无限深情的画面。
《唐代二十四节气诗研究》范文
《唐代二十四节气诗研究》篇一一、引言唐代是中国古代文化的巅峰时期,众多文化成果在此时期绽放。
其中,二十四节气诗便是其文化瑰宝之一。
这不仅仅是一种文化现象,更是中国古代天文学、农学、诗歌学等领域的集大成者。
通过对唐代二十四节气诗的研究,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唐代的文化、社会和人民生活。
二、唐代二十四节气诗的概述唐代二十四节气诗,是以农历的二十四节气为题材的诗歌。
这些诗歌以自然节气为背景,描绘了四季更迭、气候变迁的景象,同时也反映了当时人民的生产生活、风俗习惯和思想感情。
这些诗歌既有长篇大论,也有短小精悍的篇章,无论从艺术价值还是从文化内涵上看,都极具研究价值。
三、唐代二十四节气诗的艺术特点唐代二十四节气诗的艺术特点主要表现为情感真挚、语言生动、形式多样等方面。
在情感上,这些诗歌表达了人们对自然的敬畏、对生活的热爱以及对未来的期盼;在语言上,这些诗歌采用了生动的比喻和形象的描绘,使读者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自然的美妙;在形式上,这些诗歌既有四言、五言的古体诗,也有七言的近体诗,形式多样,各具特色。
四、唐代二十四节气诗的研究价值唐代二十四节气诗的研究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这些诗歌是了解唐代社会生活的重要窗口,通过研究这些诗歌,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当时人民的生产生活、风俗习惯和思想感情;其次,这些诗歌是研究中国古代天文学、农学的重要资料,通过对这些诗歌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古代人们对自然的理解和认识;最后,这些诗歌是研究中国古代诗歌的重要对象,它们的艺术价值和文学地位是不可忽视的。
五、唐代二十四节气诗的分类研究唐代二十四节气诗可以按照主题和内容进行分类研究。
例如,以春分为例,我们可以研究那些描绘春分时节自然景象的诗歌,如杜甫的《春日忆李白》等;同时,我们也可以研究那些以春分时节为背景,反映当时社会生活和人民情感的诗歌,如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等。
通过分类研究,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每一种主题和内容的诗歌特点和艺术价值。
《唐代二十四节气诗研究》范文
《唐代二十四节气诗研究》篇一一、引言二十四节气,作为中国古代农耕文明的瑰宝,自古以来便在民间广泛流传。
唐代,作为我国古代文化的鼎盛时期,不仅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也在诗歌创作上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因此,唐代二十四节气诗的研究,对于了解唐代的农耕文化、民俗风情以及诗歌艺术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唐代二十四节气诗的概述唐代二十四节气诗,是指唐代诗人以二十四节气为题材创作的诗歌。
这些诗歌不仅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风土人情,还表达了人们对自然的敬畏与感激。
从内容上看,这些诗歌涵盖了农耕、收获、天气变化、动植物生长等各个方面,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
三、唐代二十四节气诗的艺术特点1. 描绘生动:唐代诗人通过细腻的描绘,将二十四节气的自然景象、农耕生活以及人们的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
2. 情感真挚:这些诗歌中充满了对自然的敬畏与感激,以及对生活的热爱与向往,具有很高的情感价值。
3. 形式多样:唐代二十四节气诗在形式上既有古体诗,也有近体诗,既有长篇大作,也有小诗短章,形式多样。
四、唐代二十四节气诗的代表作品及分析1. 《春晓》唐·孟浩然:这首诗以春分为背景,描绘了春天的早晨景象,表现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
2. 《过故人庄》唐·杜甫:这首诗以立秋为背景,通过描绘农耕生活的场景,表现了作者对生活的向往和对友情的珍视。
3. 《节妇吟》唐·李商隐:这首诗以七夕为例,抒发了妇女在特定的时空背景下的情思,语言含蓄,寓意深远。
五、唐代二十四节气诗的影响与价值唐代二十四节气诗作为我国古代诗歌的珍品,不仅丰富了我国古代文化的内涵,还对后世的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同时,这些诗歌所蕴含的农耕文化、民俗风情以及人们对自然的敬畏与感激等思想观念,对于我们今天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六、结论唐代二十四节气诗作为我国古代文化的瑰宝,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
通过对这些诗歌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唐代的农耕文化、民俗风情以及诗歌艺术,进一步感受古代诗人的情感世界和审美追求。
诗词中的二十四节气
诗词中的二十四节气“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是农耕社会指导生产生活的重要指南。
其中饱含了中国人对自然时序的敬畏之心。
今天,诗词君就来总结下诗词中的二十四节气,再次感受下时间的流转吧!立春立春亦称为“打春”、“咬春”,又叫“报春”,“立”是“开始”的意思。
《京中正月七日立春》唐·罗隐一二三四五六七,万木生芽是今日。
远天归雁拂云飞,近水游鱼迸冰出。
雨水雨水,表示降水开始,雨量逐步增多。
雨水节气意味着进入气象意义的春天。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唐·韩愈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惊蛰惊蛰,古称“启蛰”,标志着仲春时节的开始。
此前,昆虫入冬藏伏土中,不饮不食,称为“蛰”;到了“惊蛰节”,天上的春雷惊醒蛰居的动物,称为“惊”。
《拟古》东晋·陶渊明仲春遘时雨,始雷发东隅。
众蛰各潜骇,草木纵横舒。
翩翩新来燕,双双入我庐。
先巢故尚在,相将还旧居。
自从分别来,门庭日荒芜。
我心固匪石,君情定何如?春分《春秋繁露·阴阳出入上下篇》说:“春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
”分者,半也,这一天为春季的一半,故叫春分。
《踏莎行》宋·欧阳修雨霁风光,春分天气,千花百卉争明媚。
画梁新燕一双双,玉笼鹦鹉愁孤睡。
薜荔依墙,莓苔满地,青楼几处歌声丽。
蓦然旧事上心来,无言敛皱眉山翠。
清明清明,乃天清地明之意,草长莺飞,柳暗花明。
《寒食》唐·韩翃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谷雨谷雨是春季的最后一个节气,意味着寒潮天气基本结束,是播种移苗、埯瓜点豆的最佳时节。
《谢中上人寄茶》唐·齐己春山谷雨前,并手摘芳烟。
绿嫩难盈笼,清和易晚天。
且招邻院客,试煮落花泉。
地远劳相寄,无来又隔年。
立夏立夏表示即将告别春天,是夏天的开始。
立夏来了,温度明显升高,炎暑将临,雷雨增多,农作物进入旺季生长的一个重要节气。
二十四节气对应的古诗词整理
二十四节气对应的古诗词整理24节气来源在春秋战国时代,人们根据月初、月中的日月运行位置和天气及动植物生长等自然现象,把一年平分为二十四等份。
并且给每等份取了个专有名称,这就是二十四节气。
到战国后期成书的《吕氏春秋》“十二月纪”中,就有了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等八个节气名称。
这八个节气,是二十四个节气中最重要的节气,清楚标示出季节的转换,划分出一年的四季。
从考古中发现的出土文物考证,中国西汉时期就已经采取节气注历了。
24节气介绍又称“打春”,“立”是开始的意思,立春即春季的开始。
立春那一刻,将羽毛放在用钢钎插出的地洞上,羽毛会飞起来,表示地的阳气上升了。
《立春》【唐】杜甫春日春盘细生菜,忽忆两京全盛时。
盘出高门行白玉,菜传纤手送青丝。
巫峡寒江那对眼,杜陵远客不胜悲。
此身未知归定处,呼儿觅纸一题诗。
雨水一般在阳历的2月19日前后,不一定降多大的雨,所以俗语才说“春雨贵如油”。
《七绝·雨水》【宋】刘辰翁殆尽冬寒柳罩烟,熏风瑞气满山川。
天将化雨舒清景,萌动生机待绿田。
惊蛰是指钻到泥土里越冬的小动物被雷震苏醒,出来活动。
阳历3月5日左右,春雷始鸣,惊醒了蛰伏在地下的小动物们,虫卵孵化,万物复苏。
《观田家》【唐】韦应物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
田家几日闲,耕种从此起。
丁壮俱在野,场圃亦就理。
归来景常晏,饮犊西涧水。
饥劬不自苦,膏泽且为喜。
仓廪物宿储,徭役犹未已。
方惭不耕者,禄食出闾里。
此时太阳直射赤道,自该日起将一天天昼长夜短。
春暖花开,莺飞草长,此时节也是插秧和植树的好时节。
《偷声木兰花.春分遇雨》【五代】徐铉天将小雨交春半,谁见枝头花历乱。
纵目天涯,浅黛春山处处纱。
焦人不过轻寒恼,问卜怕听情未了。
许是今生,误把前生草踏青。
清明节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一般在阳历4月5号前后。
此时冬天已去,春意盎然,天气清朗,四野明净,大自然处处显示出勃勃生机。
《清明》【唐】杜牧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二十四节气之立夏诗词赏析
二十四节气之立夏诗词赏析立夏诗词赏析一1.《立夏前二日作》陆游(宋)晨起披衣出草堂,轩窗已自喜微凉。
余春只有二三日,烂醉恨无千百场。
芳草自随征路远,游丝不及客愁长。
残红一片无寻处,分付年华与蜜房。
立夏时节处于谷雨时节之后,立夏与人们来说,代表着春去夏来,农作物也进入蓬勃的生长期。
且看宋代诗人陆游是怎样来描写自己眼中的立夏时节,“晨起披衣出草堂”初读此诗的第一句就被鲜活的生活场景扣住了心神。
“轩窗已自喜微凉”诗人并没有道出立夏时节的气候的变化,此句却间接的说出了夏日清晨气温还是清爽喜人的。
“回念春光无限好,只怨千杯难消愁”诗人的愁是身在“旅途”的怀念之情。
“残红一片无处寻,分付年华与蜜房”百花的艳丽已无处可寻,分别给了绚丽的光阴还有辛勤的耕耘,表达了诗人对于岁月如水的感慨与对美好事物的希冀。
2.《菩萨蛮夏闺怨》苏轼 (宋)柳庭风静人眠昼,昼眠人静风庭柳。
香汗薄衫凉,凉衫薄汗香。
手红冰碗藕,藕碗冰红手。
郎笑藕丝长,长丝藕笑郎。
闺怨柳丝长,新词透汗香。
回文工巧里,只笑粗心郎。
3.《清平乐·村居》辛弃疾 (南宋)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这是抗金英雄辛弃疾难得的充满温情的作品之一,在我们的面前展现出一幅山水人家其乐融融的画卷,溪水潺潺,具有强烈的代入感,仿佛可以体会到每一个动作,每一个表情,闻到每一缕香。
通过这寥寥数语,把我们带回到父母在堂,兄弟戏耍的童年时光。
不妨在这个夏天,去到乡野,再次融入大自然的怀抱,“溪头卧剥莲蓬”时听取蛙声一片,在“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抚平城市动物的伤。
夏天,乡野,一家人。
4.《乡中每以寒食立夏之间省坟客夔适逢此时凄然感怀》陆游 (宋)松阴系马启朱扉,粔籹青红正此时。
守墓万家犹有日,及亲三釜永无期。
诗成谩写天涯感,泪尽何由地下知。
富贵贱贫俱有恨,此生长废蓼莪诗。
生活在时迁事移中变化,但诗在“通变”中说着不变的真理。
二十四节气诗词赏析
BIG DATA EMPOWERS TO CREATE A NEW ERA
04
冬季节气:立冬、小雪、大雪
立冬诗词
总结词:立冬时节,古代诗 人常以“寒”为主题,表现 冬天的气候和景象。
04
“立冬温寒意,绿蚁待新酿 。”(白居易《立冬日作》 )
01 03
详细描述
02
“立冬已至,寒气逼人。” (元稹《咏廿四气诗·立冬十 月节》)
待。
立春诗词(再次提及,应归为冬季节气)
总结词:立春是二十四节气的开始, 标志着冬天的结束和春天的来临,诗 词中常常出现新生、希望等元素。
1. 《生查子·元夕》(宋·欧阳修): 虽然此词描述的是元宵节的场景,但 也可看作是立春的预兆,表达了对新 年的期待和对未来的希望。
详细描述
2. 《立春》(唐·杜甫):杜甫在立春 时节,感叹春天的到来,表达了对新 生的喜悦和对未来的期待。
THANKS
感谢观看
等来表现大寒的严寒。
02
详细描述
03
04
1. 《村居苦寒》(唐·白居易 ):这首诗描述了在大寒时 节,农村的寒冷生活和农民 的艰辛,展现了诗人对农民 的同情和对生活的理解。
2. 《咏雪》(唐·骆宾王): 骆宾王用“忽如一夜春风来 ,千树万树梨花开”来形容 大寒时节的雪景,表达了对 大自然的感慨和对未来的期
小雪诗词
总结词:小雪时节,天气渐冷,雪渐渐 飘落,诗人们用诗词表现了雪的初现和 冬日的萧瑟。
“小雪已晴烟尚绿,遥看天际暮云平。 ”(王之道《立冬即事二首·其二》)
“小雪晴沙不作泥,疏星初月寒风微。 ”(白居易《小雪》)
详细描述
“小雪气寒而将雪矣,地寒未甚而雪未 大也。”(元稹《咏廿四气诗·小雪十月 中》)
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歌及解释
旧石玄鸟都归去,教令诸禽各养羞。
「白露」这个时节,在早晚温差甚大,空气中的水蒸气因为天候转凉附着在易散热的物体上,凝结成露水。而秋天五行属金,金的颜色是白,故而称秋露为白露。「白露风,寒露雨」天气已渐秋凉,逐渐开始刮起南风了。
白露第一候「鸿雁来」相对应于雨水第二候的「鸿雁北」,秋天时鸿雁自北方飞向南方,以避寒冬。
春色平分纔一半,向时玄鸟重相见;
雷乃发声天际头,闪闪云开始见电。
「春分」最早在尧典中被称为「日中」,在礼记中被称为「日夜分」,两种称呼都显示了在这一天是昼夜等分的。
春分第一候是「元鸟至」,夏小正则以「玄鸟来降」形容此候。元鸟或玄鸟是指燕子。燕子是春分来,秋分去的候鸟。燕子飞到家的屋檐下筑巢,开始准备哺育下一代,代表吉祥之兆。
芒种第三候是「反舌无声」,能学各种鸟鸣叫的反舌鸟,感应到五月阴气微生而不叫了。或者是另外一些雀鸟此时不再发声鸣叫了。比喻小人开始当道,阴气渐强,君子大人等不再发言。
夏至纔交阴始生,鹿乃解角养新茸;
阴阴蜩始鸣长日,细细田间半夏生;
「夏至」在尧典中称为「日永」,夏小正称为「时有养日」,并且有很长一段时间被称为「日长至」。夏至正是阳极之至,所谓盛阳覆盖其上,而阴气始起于下,喜阴的生物开始滋生,而喜阳的生物逐渐衰弱。夏季之极,白昼最长,夜间最短。
夏至第一候「鹿角解」,鹿角有艮象,是属阳性的山兽,因阳气已盛极而衰,鹿角就开始脱落。
夏至第二候「蝉始鸣」是夏天最重要的声音之一。夏蝉又叫「知了」,雄蝉都会鼓翼而鸣。
夏至第三候「半夏生」,半夏是一种野生药草,因为在夏日之半生长而得半夏之名。
小暑乍来浑未觉,温风时至褰帘幙;
蟋蟀纔居屋璧诸,天崖又见鹰始挚。
「霜降」在二十四节气解上说「气肃而霜降,阴始凝也」,“霜、露始凝也;降、伏也”到了霜降时,天地间阴气更重,故而露水凝结成霜。
二十四节气歌古诗
二十四节气歌古诗立春,寒冬已过,天地万物开始苏醒。
春天的脚步如此缓慢,却又如此坚定。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智慧的结晶,也是古人对自然变化的深刻观察和感悟。
许多诗人们以精妙的词句,抒发对二十四节气的独特赞美和惋惜之情。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些古代诗人的墨宝,感受节气之美。
立春,阳光透过稀薄的云层洒在大地上,温暖了人们的心田。
古代诗人刘禹锡写过《九日送春》:“好日晴催春,暂映红草垂,临风更浅水,隔树见啼鸥。
”他以简洁的文字,描绘出早春的景象,春天的美丽如同一幅中国画,让人为之倾倒。
雨水,空气中传来春雨的气息,大地开始回春。
宋代文学家陈淳《雨水篇》中道出了人们对雨水的期待:“百谷喜登场,梅杏抱新梢。
蜻蜓纷拂面,草木为之陶。
”这幅形象的描绘,将春雨、百谷与生机勃勃的景象巧妙地结合在一起,使读者们仿佛能够亲身感受到春雨的惬意。
惊蛰,蛰虫离开洞穴,鸟儿涌向北方。
古人将惊蛰视作春季的起点,张籍在《节日三百余篇·惊蛰》中写道:“河上桃花蛰,林间杏花长。
捕蛇无鳞甲,触网始分张。
”他以富有韵律的文字,描绘出了春天万物复苏的景象,诗中的每一句仿佛都在向人们述说一个温暖的故事。
春分,白昼和黑夜相等,阳光温暖而和煦。
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描绘着春分的美景:“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他以深情款款的笔触,将春分的壮丽与辽阔展现在人们的眼前。
清明,春光明媚,万物复苏。
唐代文人杜牧在《清明》一诗中写道:“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他以感怀之情,描绘了清明时节的景象,使人们感受到时间的飞逝和生命的无常。
谷雨,大地如同一幅大写意的画卷,欣欣向荣。
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在《谷雨》一诗中流露出对春天的无限渴望:“小雨湿黄昏,微凉不见天。
晚风吹木叶,飞径入村巷。
”他以细腻的笔触和豪放的情感,描绘了谷雨时节的美景,使读者们仿佛置身于小雨细风之间。
每个节气都有着独特的魅力,每一首古诗都是古人智慧的结晶。
二十四节气里的古诗词
二十四节气里的古诗词立春立春是24节气之首。
随着立春的到来,逐渐昼长夜短,天气日暖。
河堤有“嫩如金色软如丝”的垂柳芽孢,泥土中有蠢蠢欲动的小草。
正等待“春风吹又生”。
立春时节,各地风俗不一。
但吃春饼,吃春卷,吃萝卜(特别是心里美红心萝卜),咬春、迎春、备春耕民俗则是一样的。
立春唐-XXX春日春盘细生菜,忽忆两京梅发时。
盘出高门行白玉,菜传纤手送青丝。
XXX那对眼,XXX不胜悲。
此身未知归定处,XXX觅纸一题诗。
【注释】①春盘,古俗,立春日取韭菜、春饼等置于盘中作为食品.寓迎新之意,称“春盘”。
②两京,唐代有京都长安,东都洛阳,是为两京。
⑦高门,汉未央官宫殿门。
此代指唐长安皇宫之门。
行,赐与。
XXX.洁白如玉的盘。
古代立春前一日,皇帝向臣僚赐春盘。
④青丝,切细的生菜丝。
⑤巫峡,长江三峡之一,因巫山得名。
那,通“挪”,移动。
对眼.双眼。
此句意思是:目光随着巫蛱滚滚江水流动。
⑥杜陵远客,XXX曾寓居长安杜陵东南之少陵原东,故宫称“杜陵远客”。
【简析】唐朝宗大历元年(766),XXX寓居夔州(旧治在今四川奉节县),至大历三年(768)离蜀。
《立春》XXX在寓居夔时所做,离安史之乱结束不过数年。
XXX由眼前的春盘,回忆起往年太平“乱世”,两京立春日的美好情景。
但眼下的现实,倒是飘泊异乡,萍踪难定。
面对巫峡大江,愁绪如东去的一江春水,滚滚而来。
悲愁之余,只好“呼儿觅纸”,寄满腔悲忿于笔端了.是封建时期,一个正派诗性命运坎坷,出路未卜的形象写照。
这是安史之乱后,XXX困居夔州,回忆在长安、洛阳过立春的盛况。
诗中难免流露了惆怅情绪和流落异乡的无法。
雨水雨水前后,太阳直射点从南半球渐向北移。
日照时数和强度日增,意味着雪花纷飞、寒气浸骨的天气日消,春风佛面,冰雪融化,潇潇细雨正向我们走来。
但乍暖还寒天气,“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春燕啄新泥”。
雨水时节有出嫁的女儿回娘家,半子为岳父母'接寿’等风俗。
早春呈水部XXX员外唐-XXX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节气歌解析
《二十四节气歌》是一首非常经典的诗歌,它以简洁明快、优美动人的语言,概括了二十四节气的特点和变化。
下面是对这首诗歌的解析:歌词由二十四个节气的名称组成: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每个节气都有独特的含义和象征:立春代表寒冷的冬季已经过去,开始进入万物生长、风和日丽的春季;雨水表示降雨开始、雨量增多、气温升高;惊蛰意味着阳气上升、气温回暖、春雷乍动,万物生机盎然;春分预示着严寒已经逝去,气温回升较快,越冬植物进入生长阶段;清明是传统春祭节日,人们扫墓祭祀、缅怀祖先、踏青郊游;谷雨表示降水明显增加,秧苗初插,农作物茁壮成长。
以此类推,其余的节气也有各自的含义和象征。
诗歌的韵律和节奏:整首诗歌由四个部分组成,每个部分包含六个节气。
每个节气名称的发音和音节都有一定的节奏感,朗朗上口,易于记忆。
诗歌的意境和美感:通过简洁明快的语言和优美的韵律,诗歌展现了二十四节气的变化和特点,表达了人们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和敬畏之情。
同时,诗歌也给人以美的享受和艺术的熏陶。
总之,《二十四节气歌》是一首非常经典的诗歌作品,它以简洁明快、优美动人的语言,概括了二十四节气的特点和变化,表达了人们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和敬畏之情。
廿四气诗解读与欣赏
廿四气诗解读与欣赏二十四节气,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丰富的内涵和智慧。
廿四气诗,则是以诗歌的形式对二十四节气进行描绘和赞颂,生动地展现了每个节气的特点与魅力。
立春,作为二十四节气之首,意味着新的一个轮回已开启。
“东风带雨逐西风,大地阳和暖气生。
万物苏萌山水醒,农家岁首又谋耕。
”在这首诗中,东风带着细雨赶走了西风,大地回暖,阳气上升。
世间万物开始复苏,山水从沉睡中醒来,而农民们在新的一年又开始谋划耕种之事。
这描绘出了春天到来时万物焕发生机,人们充满希望地迎接新的开始。
雨水时节,“春雨惊春清谷天”中的第二个节气,此时降水增多,滋润着大地。
“郊岭风追残雪去,坳溪水送破冰来。
顽童指问云中雁,这里山花那日开?”郊外山岭上的风追逐着残余的积雪渐渐远去,山坳里的溪水带着解冻的冰块流淌而来。
调皮的孩童指着云中飞过的大雁询问,这里的山花哪天会开放?诗中展现了雨水节气时气温逐渐回升,冰雪消融,大自然的变化引发了孩子们对春天的好奇与期待。
惊蛰,标志着仲春时节的开始。
“一声霹雳醒蛇虫,几阵潇潇染绿红。
九九江南风送暖,融融翠野启春耕。
”一声春雷惊醒了蛰伏的蛇虫,几场潇潇春雨把大地染得绿红相间。
江南已经九九艳阳天,春风送暖,翠绿的田野一片融融,人们也开始了春耕。
生动地描绘出惊蛰时大自然的勃勃生机和人们顺应时节积极劳作的场景。
春分,昼夜平分,暖意渐浓。
“风雷送暖入中春,桃柳着装日日新。
赤道金阳直射面,白天黑夜两均分。
”春风和春雷送来温暖,进入仲春时节,桃花和柳树每天都像是换上了新的装扮。
赤道上的金色阳光直射地面,白天和黑夜被均匀地划分。
此诗写出了春分时节的气候特点和自然景象的变化。
清明,既是节气又是节日。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杜牧的这首诗家喻户晓,清明时节细雨纷纷飘落,路上羁旅行人个个落魄断魂。
借问当地之人何处买酒浇愁?牧童笑而不答遥指杏花山村。
诗中通过描绘清明时节的细雨和行人的愁绪,展现了这个特殊日子里人们的思绪和情感。
唐代二十四节气诗
谷雨
总结词
谷雨是春季的最后一个节气,标志着春 季的结束和夏季的开始。在唐代,诗人 喜欢通过描绘谷雨的景象来表达对丰收 和平静的追求。
VS
详细描述
谷雨时节,草木繁茂,雨水充足。唐代诗 人常用谷雨的景象来寓意生活的繁荣和安 定。如:“谷雨收寒气渐微,花枝满树柳 依依。”这句诗形象地描绘了谷雨时节的 景象,表达了对丰收和平静的追求。
大暑
总结词
大暑是夏季的最后一个节气,也是全年最热的节气。 在唐代,人们用诗歌来表达对大暑节气的感受。
详细描述
大暑时节,天气异常炎热,人们会感受到极度的闷热 。在唐代,人们在这个时节会寻找一些降温的方法, 如使用扇子、吃冷饮等。同时,一些诗人也写下了描 绘大暑景色的诗歌,如“赤日炎炎如火烧,禾苗稻穗 皆枯焦”等。
总结词
清明是春季的第五个节气,标志着季春的到来。在唐代,诗人喜欢通过描绘清明的景象来表达对清新 和美好的追求。
详细描述
清明时节,空气清新,万物明净。唐代诗人常用清明的景象来寄托自己的情感和理想。如:“清明时 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这句诗形象地描绘了清明时节的景象,寄托了诗人对逝去岁月的追忆 和对生命的思考。
详细描述
小寒一般在每年的1月5日或6日,此时气温逐渐升高, 天气逐渐变暖。在唐代,人们会在小寒时节进行一些祭 祀和庆祝活动,以祈求来年丰收和吉祥。
THANKS
感谢观看
雨水
总结词
雨水是春季的第二个节气,标志着冬季的结束和春季的到来。在唐代,诗人喜 欢通过描绘雨水的景象来表达对生命的热爱和对自然的赞美。
详细描述
雨水时节,春雨贵如油,滋润着大地,草木萌发。唐代诗人常用细腻的笔触描 绘雨水的景象,如:“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这句诗形象地描绘了春雨 滋润大地的场景,表达了对生命的热爱和对自然的赞美。
二十四节气的诗
二十四节气的诗《京中正月七日立春》唐罗隐一二三四五六七,万木生芽是今日。
远天归雁拂云飞,近水游鱼迸冰出。
这首诗是晚唐罗隐所著的七言诗,它主要特点是:归隐情切,含而不露,语言浅近,蕴意却深。
罗隐的诗,大都写得“峭直可喜”,而此诗却达到了“峭直”与“蕴藉”的统一。
《寒夜》宋杜耒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火初红。
寻常一样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
《寒夜》是南宋诗人杜耒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
这是一首清新淡雅而又韵味无穷的友情诗。
诗的前两句写客人寒夜来访,主人点火烧茶,招待客人;后两句又写到窗外刚刚绽放的梅花,使得今晚的窗前月别有一番韵味,显得和平常不一样。
整首诗语言清新、自然,无雕琢之笔,表现的意境清新、隽永,让人回味无穷。
《小寒》唐元稹小寒连大吕,欢鹊垒新巢。
拾食寻河曲,衔紫绕树梢。
霜鹰近北首,雊雉隐丛茅。
莫怪严凝切,春冬正月交。
译文:小寒时节对应着农历十二月,欢乐的喜鹊开始垒起新巢。
它沿着弯弯的小河捡拾食物,一会又衔着紫枝,飞到它的新巢继续干活。
霜风中飞翔的老鹰正向北方飞去,野鸡正躲在田间、河岸聚拢的茅草里,发出声声鸣叫。
不要责怪严寒的天气来得太过急迫,春天和冬天就要在正月里交会呢。
《冬至》宋朱淑真黄钟应律好风催,阴伏阳升淑气回。
葵影便移长至日,梅花先趁小寒开。
八神表日占和岁,六管飞葭动细灰。
已有岸旁迎腊柳,参差又欲领春来。
朱淑真(约1135~约1180),号幽栖居士,南宋女诗人,是唐宋以来留存作品最丰盛的女作家之一。
《问刘十九》唐白居易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
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此诗描写诗人在一个风雪飘飞的傍晚邀请朋友前来喝酒,共叙衷肠的情景。
诗以如叙家常的语气,朴素亲切的语言,通过写对把酒共饮的渴望,体现了朋友间诚恳亲密的关系。
《小雪》唐戴叔伦花雪随风不厌看,更多还肯失林峦。
愁人正在书窗下,一片飞来一片寒。
译文:我最爱看随风飞舞的雪花,它们飞进我的视野,还有更多的雪落在山峦上,落在林间。
我这个满怀心事的人正坐在书窗下面,看着雪花飞舞,落一场雪,天气就要更寒冷几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十四节气诗现在的许多人越来越推崇光棍节、圣诞节这些时兴的节日,反而许多的人丢掉了实实在在祖宗所留下的“本”,24节气不仅仅只是几个划时间的”纪念日“,这是自然更替的标志,它更加需要被深深记住。
2016年11月30日,中国“二十四节气”被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24节气分别为: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各个节气对应公历(阳历)时间点:春季——立春:2月3-5日交节;雨水:2月18-20日交节;惊蛰:3月5-7日交节;春分:3月20-22日交节;清明:4月4-6日交节;谷雨:4月19-21日交节;夏季——立夏:5月5-7日交节;小满:5月20-22日交节;芒种:6月5-7日交节;夏至:6月21-22日交节;小暑:7月6-8日交节;大暑:7月22-24日交节;秋季——立秋:8月7-9日交节;处暑:8月22-24日交节;白露:9月7-9日交节;秋分:9月22-24日交节;寒露:10月8-9日交节;霜降:10月23-24日交节冬季——立冬:11月7-8日交节;小雪:11月22-23日交节;大雪:12月6-8日交节;冬至:12月21-23日交节;小寒:1月5-7日交节;大寒:1月20-21日交节注:如果按照农历换算“立春”一般是每年的农历正月初一前后,“雨水”是正月十五【立春】2月4日-5日,立春亦称“打春”、“咬春”,又叫“报春”,“立”是“开始”的意思。
《京中正月七日立春》唐罗隐一二三四五六七,万木生芽是今日。
远天归雁拂云飞,近水游鱼迸冰出。
简析:此诗通过描写飞雁高飞远天、游鱼迸出冰面的画面,写出了立春时节万物复苏。
生机勃勃的景象。
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内心的愉悦。
【雨水】2月18日-20日,这天通常出嫁的女儿要回家探望父母,要给母亲送一段红绸和炖一罐肉。
《春雨》唐李商隐怅卧新春白袷衣①,白门②寥落意多违。
红楼隔雨相望冷,珠箔③飘灯独自归。
远路应悲春晼晚④,残宵犹得梦依稀。
玉珰缄札⑤何由达,万里云罗一雁飞。
注:①白袷衣:即白夹衣,唐人以白衫为闲居便服。
②白门:指今江苏南京市。
③珠箔:珠帘,此处比喻春雨细密。
④晼晚:夕阳西下的光景,此处还蕴涵年复一年、人老珠黄之意。
⑤缄札:书信。
简析:《春雨》作于大中四年,是诗人初到徐幕雨夜思家所作,题作《春雨》,却并非直接写春雨,而是抒写在春夜雨中的相思之情。
也有人说这是诗人客居长安的忆家之作,有人说这是李商隐期盼他人提拔的寄托之作。
大多数人认为这就是一首爱情诗。
李商隐在这首诗中,赋予爱情以优美动人的形象。
诗借助于飘洒天空的春雨,融入主人公迷茫的心境、依稀的梦境,以及春晼晚、万里云罗等自然景象,烘托别离的寥落,思念的深挚,构成浑然一体的艺术境界。
【惊蛰】3月5日/6日,这时天气转暖,渐有春雷,动物入冬藏伏土中,不饮不食,称为“蛰”,而“惊蛰”即上天以打雷惊醒蛰居动物的日子。
《田家》宋梅尧臣昨夜春雷作,荷锄理南陂。
杏花将及候,农事不可迟。
蚕女应自念,牧童仍我随。
田中逢老父,荷杖独熙熙①。
注:①熙熙:温和欢乐的样子。
【春分】3月20日/21日,春分是伊朗、土耳其、阿富汗、乌兹别克斯坦等国的新年,有着3000年的历史。
《春分与诸公同宴呈陆三十四郎中》唐武元衡南国宴佳宾,交情老倍亲。
月惭红烛泪,花笑白头人。
宝瑟常余怨,琼枝不让春。
更闻歌子夜,桃李艳妆新。
【清明】4月5日/4日,意即在这个时节先是白桐花开放,接着喜阴的田鼠不见了,全回到了地下的洞中,然后是雨后的天空中可以见到彩虹了。
《临安春雨初霁》宋陆游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
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
译文:近年来做官的兴味淡淡的像一层薄纱,谁又让我乘马来到京都作客沾染繁华?住在小楼听尽了一夜的春雨淅沥滴答,清早会听到小巷深处在一声声叫卖杏花。
铺开小纸从容地斜写行行草草,字字有章法,晴日窗前细细地煮水、沏茶、撇沫,试着品名茶。
不要叹息那京都的尘土会弄脏洁白的衣衫,清明时节还来得及回到镜湖边的山阴故家。
简析:《临安春雨初霁》是南宋著名爱国诗人陆游晚年时期所作的七言律诗。
诗开篇即以问句的形式表达世态炎凉的无奈和客籍京华的蹉跎,直抒胸臆,情感喷薄,整首诗的情绪在开篇即达到高潮,后面三联逐渐回落。
无论是夜不能寐听春雨,天明百无聊赖“作草”“分茶”,还是自我安慰说“清明可到家”,都是开篇两句的注脚,都是本已厌倦官场却又客籍京华的无奈之举。
【谷雨】4月20日前后,播种移苗、埯瓜点豆的最佳时节。
谷雨是春季最后一个节气,谷雨节气的到来意味着寒潮天气基本结束。
《惜牡丹花》唐白居易惆怅阶前红牡丹,晚来唯有两枝残。
明朝风起应吹尽,夜惜衰红把火看。
简析:诗文通过独特的视角,写出了作者对翰林院中牡丹的厚爱,以及因为花期将过而产生的恋恋不舍的复杂心态。
借写夜晚秉烛赏花,表现诗人对牡丹花的一片衷肠,更有对即将逝去的春天的无限惋惜。
【立夏】5月5日/6日,立夏表示即将告别春天,是夏日天的开始。
《客中初夏》宋司马光四月清和雨乍晴,南山当户转分明。
更无柳絮因风起,惟有葵花向日倾。
简析:在该诗中,作者通过对于初夏时节的景色,尤其是对于柳絮和葵花的之间的对比,暗含了对于自己政治抱负的描写即决不在政治上投机取巧,随便附和,而要像葵花一样对于皇帝忠心不二。
该诗以其托物言志的典型手法而闻名。
【小满】5月20/21日,这时全国北方地区麦类等夏熟作物籽粒已开始饱满,但还没有成熟,约相当乳熟后期,所以叫小满。
《归田园四时乐春夏二首·其二》宋欧阳修南风原头吹百草,草木丛深茅舍小。
麦穗初齐稚子娇,桑叶正肥残食饱。
老翁但喜岁年熟,饷妇安知时节好。
野堂梨密啼晚莺,海石榴红啭山鸟。
田家此乐知者谁,我独知之归不早。
乞身当及强健时,顾我蹉跎已衰老。
大意:夏季的南风吹动了原上的各种野草,就在那草木丛深之处可见到那小小的茅舍。
近处麦田那嫩绿的麦穗已经抽齐,在微风中摆动时像小孩子那样摇头晃脑娇憨可爱;而桑树上的叶子正长得肥壮可供蚕吃饱。
对于农家来说,他们仍盼望的是当年的收成如何,为能有个丰收年而高兴,至于田园美景和时节的美好他们是无暇顾及的。
我既然看到归隐田园是这么令人神往,然而我自个知道归隐得太晚了,当身体强健之时就应该隐退的,可是看看现在,岁月蹉跎,自己已经衰老了。
【芒种】6月6日前后,“芒种”二字谐音,表明一切作物都在“忙种”了。
所以,“芒种”也称为“忙种”、“忙着种”,是农民朋友的散播播种。
《时雨》宋陆游时雨及芒种,四野皆插秧。
家家麦饭美,处处菱歌长。
【夏至】6月22日前后,这一天北半球得到的阳光最多,比南半球多了将近一倍。
《和梦得①夏至忆苏州呈卢宾客》唐白居易忆在苏州日,常谙夏至筳。
粽香筒竹嫩,炙脆子鹅鲜。
水国多台榭,关风尚管弦。
每家皆有酒,无处不过船。
交印②君相次,褰帷③我在前。
此乡俱老矣,东望共依然。
洛下麦秋月,江南梅雨天。
齐云楼上事,已上十三年。
注:①梦得:刘梦得,唐代中晚唐诗人,主张革新,后来永贞革新失败被贬。
②交印:交出官印,谓卸职。
③褰帷:官吏接近百姓,实施廉政之典。
简析:全诗虚实结合,通过对过去美好时光的回忆,写时光流逝的无奈,以及对友人的怀念。
【小暑】7月7日前后,天气开始炎热,但还没到最热,全国大部分地区基本符合。
《喜夏》庞铸小暑不足畏,深居如退藏。
青奴①被荐枕,黄奶②亦升堂。
鸟语竹阴密,雨声荷叶香。
晚凉无一事,步屧到西厢。
注:①青奴:夏日取凉寝具。
用竹青篾编成,或用整段竹子做成。
②黄奶:助睡之物。
【大暑】7月23日前后,“小暑大暑,上蒸下煮”中国大部分地区为一年最热时期,也是喜热作物生长速度最快的时期。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宋杨万里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立秋】8月7日/8日,宋时立秋这天宫内要把栽在盆里的梧桐移入殿内,等到“立秋”时辰一到,太史官便高声奏道:“秋来了。
”奏毕,梧桐应声落下一两片叶子,以寓报秋之意。
《立秋前一日览镜》唐李益万事销身外,生涯在镜中。
唯将满鬓雪,明日对秋风。
简析:诗题"立秋前一日"点明写作日期,而主要用以表示此诗的比兴寓意在悲秋。
"览镜",取喻镜鉴,顾往瞻来。
前二句概括失志的过去,是顾往;后二句抒写无望的未来,是瞻来。
首句,实则已把身世感慨说尽,然后以"在镜中"、"两鬓雪"、"对秋风"这些具体形象以实喻虚,来表达那一言难尽的的遭遇和前途。
【处暑】8月23日/24日,处暑的“处”是指“终止”,处暑的意义是“夏天暑热正式终止”。
《早秋曲江感怀》唐白居易离离暑云散,袅袅凉风起。
起,荷花因秋的到来,长出了莲子。
作者即景生情,由眼前之景想到红颜易逝,人生短暂,自然无穷,悲秋之情油然而生。
【白露】9月8日前后,天气渐转凉,会在清晨时分发现地面和叶子上有许多露珠,这是因夜晚水汽凝结在上面,故名。
《月夜忆舍弟》唐杜甫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简析:这首诗托物咏怀,层次井然。
首联和颔联写景,烘托出战争的氛围。
颈联和尾联在此基础上写兄弟因战乱而离散,居无定处,杏无音信,于是思念之情油然而生,特别是在入秋以后的白露时节,在戌楼上的鼓声和失群孤雁的哀鸣声的映衬之下,这种思念之情越发显得深沉和浓烈。
【秋分】9月22日前后,日光直射点又回到赤道,形成昼夜等长。
《秋词二首·其一》唐刘禹锡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宵。
简析:这首诗是诗人被贬朗州司马时所作。
诗人开篇,即以议论起笔,断然否定了前人悲秋的观念,表现出一种激越向上的诗情。
第三句选择了典型事物具体生动地勾勒了一幅壮美的画面。
展现的是秋高气爽,万里晴空,白云漂浮的开阔景象。
第四句紧接上句直接抒写自己的感受,看到这一壮美的情境作者心中那激荡澎湃的诗情勃发出来,也像白鹤凌空一样,直冲云霄了。
字里行间作者那乐观的情怀,昂扬的斗志国安呼之欲出。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展现的,不仅仅是秋天的生机和素色,更多的是一种高扬的气概和高尚的情操。
于是,鹤飞之冲霄,诗情之旷远,"实"和"虚"便融合在了一起,所获得的全然是一种励志冶情的美的感受。
全诗气势雄浑,意境壮丽,融情、景、理于一炉,不仅仅表现出是秋天的生机和素色,更多的是一种高扬精神和开阔胸襟。
【寒露】10月8日前后,寒露是气候从凉爽到寒冷的过渡。
《与胡兴安①夜别》南朝梁何逊居人②行转轼,客子③暂维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