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你千遍不厌倦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你千遍不厌倦

“文章不熟无情物”,读个千遍也不厌倦。

语文世界包罗万象,自然人生,天文地理,诗文辞赋,姹紫嫣红,展示在每个语文老师面前的是海阔天空,教师大可放开手脚,自由驰骋。

朗读教学,既是传统的又是新兴的;既是语感的,又是技能的;既是文学的,又是审美的。朱熹曾指出:“只要是多诵遍数,自然上口,久远不忘。”新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阅读教学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在不断的学习摸索中笔者感受到突出一个“读”字的价值和妙处。

一、以读正听

在课堂教学中,不管是教师还是学生范读,都要求学生专心致志的听,通过听读,纠正错误读音。在学生读的时候要求读准字音,不添字掉字,不读破句,停顿恰当,吐字清楚,音量适当,语速合宜。在朗读中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我们还应该具有基本的朗读教学技能。如:要掌握并且能够训练普通话的发音技巧。使学生在一定的量的训练之后做到吐字清晰,语音响亮。朗朗上口,悦耳动听;能通过语音传达出文章所表达的感情。

二、以读练说

读,促进了说,会说的人不一定会读,会读的人不一定会说。因为读有所据,语文课本上的书面语言在作者的笔下,一般都很规范、精炼而且生动,学生在教师的示范倡导下,多读不仅在思想感情上受到熏陶,而且能力和水平都会因此不断提高。读后说,思想比较透彻。理解比较全面,说的过程中,思想产生碰撞,会产生新的灵感和火花。

三、以读带读

在教学中,能者为师,教师范读,学生演读,多媒体音频诵读,恰到好处的引入课堂,学生有了练读的标准和方向,形成练读的氛围和语言环境。再变换朗读形式,引导学生感受读书的乐趣。如:角色朗读,让学生把自己当成是课文里的一员去感受,去理解,去读得入情入境;表演式朗读,学生走进课文,用绘声绘色的朗读,形象贴切的表演,把课文所描述的情境展现出来,让人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还可以一边做动作,一边读,在做做读读中,深化了对课文的感悟理解;竞争式朗读,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参与性,从而促进学生朗读水平的提高;想象式朗读,根据课文内容,边朗读边想象,把文字变成一幅幅活的画,创造性的展现了教材中的艺术形象或艺术境界;配乐朗读。用适合的音乐创设情境,调动学生的情感参与,以情激情,感染学生。

在教学中,通过种种途径,让学生喜欢朗读,感受朗读的乐趣,从而最终喜欢朗读,感受朗读的乐趣。同时教师要把自己看成是学生读书的伙伴,和学生一起读书。这样,学生置身于一种宽松自由、平等合作的读书环境中,才会喜欢读书,才会读得生动,读得愉悦。

四、以读促写

“读书百遍,其意自见”,可见读书对写的重大意义和作用。按理,许多学生的阅读量及获取的信息并不少,但常用文章却写不好。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浮光掠影,泛泛而读的多,真正精读能作为写作者借鉴及养料的少。教师要对症下药,指导学生阅读时,分门别类说清,或师其意,或师其词,或师其技巧,或师其构思,总之开卷有益,读写结合,久而久之,形成习惯,推动学生提高写作水平。

五、以读测查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没有规律的抽读,会使学生在预习查工具书和资料中,自己动手解决问题。间或有遗漏,学生也可以在课中或课后延伸弥补。有经验的老师普遍注意到这样一个事实:学生朗读能力的高低,常常反映出学生对书本知识理解程度的高低,甚至反映出学生的整体素质与教养风度。这是综合的教学信息反馈,是教师调整课堂教学具体内容、方式方法的现实依据。

六、以读启思

语文教材上的文章作品,是作者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体验社会人生、自然历史的产物,是知情意紧密的综合体、积淀物。好的语文老师首先应该是这些古今中外作者的知音和知情人,然后才能做学生探索这些“矿藏”的向导和参谋。而指导学生读,则无异于教给学生探索矿藏最直接便捷的方法。正是在读的过程中,学生受到教育,受到熏陶和感染,加之现实生活浪花的撞击,才启示了学生的模仿、创造欲望和灵思。

当然,教学有法而无定法。不管采用什么方法,终归要形成一定的模式,形成有用和有效的机制。要做到这一点,必须把学生置于训练的主线,教师应纵横驰骋在广阔天地里。更何况主线之外还有副线,比如语文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体味鉴赏之类。否则语文教学真要成为简单的机械运动了。

值得一提的是,教学中读的价值和妙处还可归纳许多,如:以读带读、以读设疑、以读搭桥,进而以读导行,可谓“运用之处,存于一心”。另外,在教学中还要营造民主的课堂气氛,培养学生的读书兴趣,交给学生读书的权力,激发学生“我会读”的内在愿望,让学生在诵读涵泳中获得读书之乐。为此,笔者愿做这个语文教学的“读先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