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模式
晋江模式嬗变
![晋江模式嬗变](https://img.taocdn.com/s3/m/557f862a482fb4daa58d4b2b.png)
2/02中国经济信息 i 02 1 27
市场 转 向 国 内 市场 。 ”
李 文 溥 说 , 在 有 的产 业 内部 , 东 莞 的 企 前 的实 际 需 要 。 同时 , 由于 长 期 从 事 劳 业 甚 至 在 为 晋 江 的 企业 打工 。 动 密 集 型 产 业 ,我 国在 市 场 终 于上 世 纪 8 年 代 的 外 向 O
型 “ 来 一 补 ” 加 工 企 业 , 晋 江 与 东 莞 三
关 系以及新兴市场 开拓能力方面 的优势 产业升级路径可循
也 要 强 于 欧 美 。这 些 都 为 下 一 阶 段 我 国
晋 江 的 转 型 经 验 对 于 东 部 乃 至 中 西 产业结构 的转型升级提供 了方 向。 ”
“ 晋江模 式” 的嬗变
著 名 社 会 学 家 费 孝 通 在 上 世 纪 9 总额 的4 . % 0 1 4 。而2 0 年 同期 该数值 仅 08
年 代初 首 次 提 出 “ 晋江 模 式 ” ,即 以 为2 . % 7 4 。其 次 ,尽管 外 向型 的特 征依
市场 调 节 为 主 , 以外 向 型经 济 为 主 , 旧 明显 , 但 国 内市 场 的 重 要 性 在 与 日俱
以 股份 合 作 制 为 主 , 多种 经 济 成 分 共 增 。晋 江 的 一 些 知 名 品牌 企业 ,如 安
同发展 。
踏、劲霸 、九牧王等 大多是 以国内市场
厦 门大学 宏观经济研 究 中心主任 李 为 主 ,销 往 国 外 的 比例 很 低 。支 撑 晋 江 文溥认为 ,费孝通 的总结是 当年 的一 个 产 业 发 展 、 经 济 增 长 的 关 键 正 在 由 国 外
异 ,过 去 能 够 在 晋 江 扎 根 存 活 下 来 的产 做 服 装 不 能 赚 钱 , 所 以才 想 转 去 研 制 生 场 ; 引 导 企 业 抱 团 拓 展 市 场 , 组 织 企 业
论“晋江模式”的特色
![论“晋江模式”的特色](https://img.taocdn.com/s3/m/0e7c572b03d8ce2f0166231b.png)
论“晋江模式”的特色作者:刘新伟来源:《环球市场信息导报》2011年第11期在上个世纪80年代末,“晋江模式”作为一种经济现象,就已经引起了政府和学术界的关注,与温州模式、苏南模式、珠江模式并称为中国农村经济发展的四大模式。
晋江作为唯一以县域经济为依托形成的模式,有着自身的发展特色,到今天它早已超出了农村经济发展这个范畴,而成为晋江经济社会发展的标识,有了新的内涵。
因此,对其进行深入解读,对中国2000多个县(市)的发展,具有示范意义。
晋江模式;特色;示范意义“晋江模式”作为一种经济发展道路,它是晋江的发展道路,相对于其它三种模式,晋江模式的特色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独特的地域文化晋江模式的形成与它独特的地域文化是分不开的。
晋江的文化概括起来说就是中原文化、闽越文化和海洋文化三位一体的文化,既带有中国传统文化的特征,又有自己的特色。
可以说,晋江文化的主流不是中国传统文化—儒家文化,而是处于传统文化边缘,以海洋文化为背景,以商业文化为主流的文化。
因而从文化上来说,晋江模式起源于海洋文化,冒险性、商业性是它的表象,开放性、包容性、学习性是其内涵。
以“诚信、谦恭、团结、拼搏”精神为核心的晋江地方文化正是植根于此。
这构成了改革开放后民营经济率先发展、攻坚克难,并逐步走向成熟的内在动因。
改革开放之后,作为侨乡,这里的人们最先感受到了外部世界的信息,原本备受压抑的朴素市场意识逐渐觉醒,催生了晋江人自发的市场行为。
开始仿造生产所谓的“国产小洋货”,市场的利润和成功者的示范,带动了乡里乡邻的仿效和亲朋好友的入伙,这种循着血缘、亲缘、地缘关系的经济辐射,一波一波地扩散开来,逐渐在当时的晋江形成了“一村一品、一镇一业”的格局。
磁灶的陶瓷、英林的服装、罗山的食品、永和的石材、东石的雨伞、深沪的内衣……正是晋江人重商务实、爱拼敢赢、冒险进取这些本质上与市场经济相契合的精神成为早期推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力量。
2.起步于传统产业晋江经济主要起步于消费品工业,如纺织服装、陶瓷建材、制鞋、食品等。
新经济环境下晋江模式发展的困境与探索
![新经济环境下晋江模式发展的困境与探索](https://img.taocdn.com/s3/m/4381fe01f78a6529647d5381.png)
1 经济发展的民本性质 . ] “ 晋江模 式 ” 的最 大特点 是 经 济发 展 的 民本 性 质 ,即
民有 、民营 和 民享 ,这 是社 会 主 义 市场 经 济 的本 质 要 求 。
发展 的主动力 。晋 江 民营经济 的 内涵是深 刻 的 ,是一 种 内
贵 的经验借 鉴 ,不断创 新发 展 的民营经 济 ,正是 活力晋 江
的 活力之 源 。
1 充满活力的集群经济和品牌经济 . 5 晋江 发达 的产业 集群 ,是 建立 在 已有 的专 业化 市场基
础 上的 ,这是 “ 晋江 模 式 ” 朝 着 更 高起 点 发展 的一 个 重 要 标志 。与传 统 的制造业 相 比 ,当前 晋江 经济 的重 要特点 是正 在努 力 由 “ 晋江 制造 ” 转 向 “ 江创 造 ” 晋 ,在 产 品功 能提 升的 背后是 对产 品研 发和 品牌 营销力 度 的加 大 。这样 的变化 ,反 映 出晋江传 统产 业整 体转 型 的一 种趋 势—— 相 当一 批企业 利用 自身的 品牌优 势和 市场 网络营 销优势 ,或 组建 松散 型产 销联合 体 ,或委 托加工 生产 ,或通 过资 产重
中 国社 会科学 院在对 全 国 15 县展 开 的国情研 究 中 ,就 0个 将 晋江 经济 发 展 的 模 式 总 结 为 “ 市场 调节 为 主 、以外 以 向型经 济为 主 、以股 份合 作制 为主 ,多种 经济成 分共 同发 展”的 “ 晋江 模 式 ” ,与 “ 南 模 式 ” “ 州 模 式 ” 苏 、 温 、 “ 珠三 角模式 ” 并 称 当 时 中 国经 济 发 展 的 “ 大模 式 ” 四 , 其 中晋 江是唯 一 以县 域经 济为 主体 形成 的模 式 。 “ 江模 晋 式 ” 的实质 就 是通 过 民营 经 济 的 创 新 发 展促 进 区域 经 济 的快 速发展 。晋 江 的民 营经 济作 为 一 种企 业 经 营 的 常态 ,
晋江发展模式中的问题及其改善对策
![晋江发展模式中的问题及其改善对策](https://img.taocdn.com/s3/m/c01fe0c9b8d528ea81c758f5f61fb7360b4c2bf0.png)
晋江发展模式中的问题及其改善对策
近年来,晋江市以其独特的民营经济发展模式在中国乃至全球范围内引起了广泛关注。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晋江发展模式也逐渐暴露出一些问题,亟待采取改善对策。
首先,晋江发展模式中存在着资源过度集中的问题。
由于晋江市的经济起步较晚,为了迅速发展,政府倾向于将资源集中在少数大型企业和行业上,这导致了资源配置不均衡的局面。
为了改善这一问题,晋江市政府应该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扶持力度,鼓励他们发展创新型产业,从而实现资源的合理分配。
其次,晋江发展模式中存在着环境污染问题。
随着企业的快速发展,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空气质量下降、水质污染等问题日益严重。
为了改善环境质量,晋江市政府应该加强环境保护工作,推行绿色发展理念,鼓励企业采取环保措施,同时加大环境监管力度,对违规企业进行严厉处罚。
另外,晋江发展模式中存在着产业结构单一的问题。
由于长期以来对鞋业和服装业的过度依赖,造成了晋江市经济发展的不稳定性。
为了改善产业结构,晋江市政府应该鼓励企业开拓新的产业领域,培育新的增长点,推动经济多元化发展。
最后,晋江发展模式中存在着人才流失问题。
由于缺乏吸引人才的机制和政策,许多优秀的人才选择离开晋江去其他地方发
展。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晋江市政府应该加大对人才的引进力度,提供更好的发展机会和待遇,同时加强人才培养,为晋江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支持。
总之,晋江发展模式在取得成就的同时也面临着一些问题。
通过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扶持力度、加强环境保护、促进产业结构调整以及加大人才引进和培养力度等措施的实施,晋江市有望解决这些问题,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晋江模式
![晋江模式](https://img.taocdn.com/s3/m/e1649c1ef78a6529647d53b0.png)
晋江模式著名的晋江模式与苏南模式、温州模式、东莞(珠三角)模式一起,共同构成我国改革开放中县域经济发展的四大模式。
主要介绍一下晋江模式。
一:背景“晋江模式”发端于上个世纪80年代末,与“苏南模式”、“温州模式”和“珠江模式”并称为中国农村经济发展的四大模式。
“晋江模式”的核心内涵在于充分发挥其侨台优势和海交文化优势,以闽南文化中敢于创新、精于商贾的传统为支撑,大胆探索,闯出一条独具特色的经济发展道路,形成了以市场经济为主、外向型经济为主、股份合作制为主、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共同发展的经济格局和运行机制。
二:发展1986年,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认为应该将“以市场调节为主,以外向型经济为主,以股份合作制为主,晋江是唯一以县域经济形成的模式。
1988年,“晋江模式”概括地说就是“内涵于广大晋江侨属中的蕴蓄深厚的拓外传统和强烈要求改变贫穷现状的致富愿望。
1994年12月中国社会科学院等专家把晋江模式概括为:一种“以市场调节为主、以外向型经济为主、以股份合作制为主,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经济发展道路。
三:特点主要在于独特的地域文化,起步于传统产业,独特的社会资本优势,联户集资的创业模式四:评价晋江模式的新发展使得晋江基本实现了现代化。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现代化事业已经完成,相反,晋江还需要以更大的努力去面对未来可能出现的新问题与新挑战。
未雨绸缪,这是晋江现代化实现更好、更稳、更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
根据经济社会发展不同阶段发展主题各有侧重的原则,我们对晋江模式新发展的未来方向进行初步的前瞻性分析。
一般来看,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阶段,生产力发展始终都是根本任务。
但是,发展生产力只是手段,谋求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进步才是目的。
因此,经济社会发展就是以经济发展为基础,社会发展不断得到强化的过程。
这一发展规律在晋江近三十年的发展实践中同样得到了验证。
在改革开放以来的前半期,晋江发展任务主要是经济发展,那么,从 20 世纪 90 年代初期以来,晋江的发展则是在继续谋求经济发展的同时,开始不断加大社会事业发展力度特别是在科学发展观与和谐社会建设这一新的时代发展主题下,晋江社会事业发展更体现了自身发展阶段的内在要求与时代发展主题相契合的特征。
晋江文学城的盈利模式资料
![晋江文学城的盈利模式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275d2b9690c69ec3d4bb7571.png)
影视游戏等衍生品
❖ 其余各项版权收益50%用于网站与版权使用方之间接洽、 商谈、签约及协调各个环节中如维权、版权使用进程控制、 财务结算和其他衍生收入的实现以及缴纳税款等事务,剩余 50%归作者享有。】
❖ 以《盘龙》为例,游戏改编权以315万售出,作者和网站 五五分成,也就是网站从中可获利157万。
❖
实体书出版代理费用
❖ 晋江原创网签约合同中条款 【因作品出版所获得 的稿费,20%用于代作者协调各个环节中如维权、 出版内容进度控制、财务结算、加印版税和其他衍 生收入的实现以及缴纳税款等事务,剩余80%归作 者享有。】
❖ 也就是说,在扣除相关税费之后,作者通过实体 出版获得的稿费有20%将归网站所有。
❖
实体书出版代理费用
❖ 例如:10000册*28*10%*(1-11.2%)*(1-20%)
=19891.2其中,作者所得稿酬为1万9,网站代理费用近5千 在大陆出版市场最畅销最有活力的言情出版领域,超过90% 的小说版权来源于晋江,晋江成功代理纸质书出版近2000 部,在整个中文市场累计销售超过4000万册,并以每天新 增一本的速度成长着。 代理出版费用也是网络文学网站重 要的收入来源之一。
❖ 《泡沫之夏》、《花千骨》等已被改编成电视剧;衍生品 盈利具有很大的成长空间。
无线版权
❖ 伴随4G时代的到来,手机无线阅读也 将成为网络文学网站的收入来源之网,网站最高日PV超过5500万,累计 注册用户近370万,作者近42万名。全世界共有 211个国家和地区的用户访问晋江,海外流量占全 站流量35%以上,是全世界覆盖最广的中文网站之 一。 庞大的读者群不仅给网站带来了收益,也带 来了巨大的流量,文学网站也成为广告商青睐的对 象。
影视游戏等衍生品
产业集群视角下晋江区域品牌的建设
![产业集群视角下晋江区域品牌的建设](https://img.taocdn.com/s3/m/ca226d721711cc7931b7163a.png)
产业集群视角下晋江区域品牌的建设摘要:产业集群是一种普遍的经济现象,通常产业集群和区域品牌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产业集群的发展与壮大是区域品牌得以形成的基础;而区域品牌的形成,又能够反过来进一步推动产业集群的发展,加强了区域产业的竞争优势,为区域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和重要支撑。
本文分析产业集群与区域品牌之间的互动关系,并从产业集群视角来探讨晋江区域品牌的建设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从而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产业集群;区域品牌一、区域品牌的内涵、要素构成及特点近些年来,我国的“一镇一业”、“一乡一品”发展比较迅猛,部分地区早已经形成了某些特定的区域品牌,如端砚、汾酒、宣纸都是以某一地区再加上某一行业作为特定名称的区域品牌。
它们对当地地区的经济发展都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因此,我们有必要进一步加深对区域品牌的认识。
(一)区域品牌的内涵区域品牌是指在某区域范围内(通常指行政或地理范围)形成的具有一定生产规模和生产能力、拥有较高市场占有率和影响力,并在该区域内享有一定的知名度和美誉度,能够一定程度上代表该区域的某行业或产品。
更简单地说,区域品牌,就是以一个区域为品牌的载体,依托这个区域的特色形成的足以代表该区域的品牌。
通常区域品牌是本区域特色和优势的产业、产品的品牌,随着这种产业、产品影响力的不断扩大,人们便将其与本区域联系起来,成为该区域的代名词,最终形成区域品牌。
(二)区域品牌的要素构成区域品牌包涵以下三个要素:品牌的载体(区域本身)、品牌的依托(区域特色)、品牌的功能(区域代表)。
罗海成,王秉安(2002)指出“区域品牌通常以区域所在地的某一特殊地理区位、人文内涵及其他有关特色为标志,能够在市场中得到广泛的认同”。
(三)区域品牌的特点区域品牌主要包括以下特点:公共性;产权的模糊性;影响的广泛性;利益的共享性;群体性;综合性等。
二、产业集群与区域品牌之间的互动关系产业集群与区域品牌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具体关系如下:(一)产业集群对区域品牌的作用1.产业集群的发展与壮大是区域品牌得以形成的基础。
“晋江模式”内涵新解
![“晋江模式”内涵新解](https://img.taocdn.com/s3/m/81da5d184431b90d6c85c7cf.png)
十一 届 三 中全 会 以 后 , 当理 论 界 还 在 探讨 农 村 发 展 道路
该怎么走的时候 , 晋江人就唱着 “ 爱拼 才会赢 ” 利用侨 乡闲 ,
散 的 资金 、 屋 、 力 等 “ 闲” 步 , 户 创 办 企 业 了 。 并 且 房 劳 三 起 联 积极 开 展 “ 三来 一 补 ”来 料 加 工 、 ( 来样 加 、 件 装 配 和 开 展 来
段 ,晋江模式” “ 经济格局形成 。 这一阶段 的任务 , 是解决经济
起 飞 的后 两 个 条件 。 19 9 2年 , 中共 十 四大确 定 了经 济 体 制 改革 的 目标 是 建 立 社会 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 同年 晋 江 撤 县 建 市 , 同时 被 确 定 为 福 建 省 综 合 改 革 实 验 区 , 为“ 江 模 式 ” 这 晋 的起 飞 建 立 起 与 之 相 适 应 的制 度 和 体 制 保 障 。 从 2 纪 9 0世 0年 代 开 始 , 资 企 i 业 迅 速 发 展 , 侨 投 资 企业 成 为晋 江 经 济 成 分 中的 重 要 组 成 华
20 0 9年第 4 期 总第 4 2期
经济研究导刊
ECONOM I RES C EARCH GUI DE
No4, 0 . 2 09
Se ilNo4 ra _2
“亚
日 江 模
式" 内 涵
刘 新 伟
新 解
( 和 浩 特 职业 学 院 , 和浩 特 0 0 5 ) 呼 呼 10 1
4. 8 %。 至此 ,一 个 以 外 向 型经 济 为 主导 的经 济 发 展 格 局 形 0
成。从所有制结构来 看,00年 , 20 在全部工业总产值构成中,
中国四大经济发展模式有
![中国四大经济发展模式有](https://img.taocdn.com/s3/m/fb9b95100b4e767f5acfced8.png)
中国四大经济发展模式有:苏南模式、温州模式、珠江模式、晋江模式,在参加国际合作与竞争中不断发展完善,并实现转型升级。
苏南模式是指以发展乡镇集体企业为主的地方政府推动型模式。
苏南指的是无锡、苏州、常州三市所辖的12个省(市)它是通过发展乡镇企业,走的是一条共工业化,再市场的发展路径。
虽然是以企业的形式发展,但在苏南地区却是以乡镇政府为主的组织。
在发展初期,以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政府直接干涉企业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比如动员和组织生产活动,政府出面组织土地、资本、劳动力,而且出资办企业等。
这种干涉使其发展速度大大的提高,成本也降低很多,带来了企业成本的节约,同时,由政府指派有能力的人担任企业负责人,使得企业家和社会闲散资本很好的结合,打破了资本原始的积累方法。
在当时有着众多优势的发展模式,在全国都有着领先发展。
这种政企结合的发展,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思想的变化,这种模式也越来越不被人们接受。
比如集体资源实质上成为政府的资源,个人财产得不到应有的尊重,民营经济,基层企业家的力量得不到发展,市场活力长期受到压制。
这种政企不分的发展,会抑制企业的发展,会出现一些权利纷争,家族化等问题。
因此它会使企业失去竞争,没有竞争发展就会停滞。
所以这种模式或许在某一特定的环境下具有推动的作用,但它并不能长久。
现在的企业要求国际化,而这种模式必然会被淘汰。
1 998年,随着我国进入买方市场和国际经济环境的变化,经济空隙的数量、形式和分布发生了本质变化,使在同一个空隙中生存的企业遇到前所未有的竞争,苏南乡镇企业经历了第一次改制。
当时的做法大多是把乡镇企业改成集体控股的企业股份制或股份合作制。
但这次股份合作制化以后,乡镇村的地方产权制度问题仍然存在,政企不分的弊端仍然没有根本的改观。
由于设置“不可分配给个人的集体股”以及地方政府通过集体股掌握决策权等做法,地方产权制度以另外一种形式制度化和合法化了。
温州模式是指以家庭经营和发展个私经济为主的发展模式,并且以发展个体和私营经济为中心。
“晋江模式”
![“晋江模式”](https://img.taocdn.com/s3/m/f1a45c11866fb84ae45c8ddd.png)
颇费了一番思考。
我曾经较长时间在政府机关从事经济管理工作,硕士及博士期间学习的专业是区域经济和企业管理,我想结合自己比较熟悉县域经济发展和企业管理运作等相对优势,以“晋江市企业积聚推动城市化进程的路径研究”作为博士后课题进行一些研究。
我希望以晋江——一个县域的城市化发展为研究对象,从制度角度入手,探究企业集聚和城市化进程中的内在动因和规律,进而深入揭示一个县域城市化发展的奥秘,为我国县域经济的健康发展和有序推动城市化进程提供一些借鉴。
今天的演讲主要是从分析目前晋江产业层面和企业层面所面临的困境入手,着重研究发展中的“晋江模式”在新经济环境下所遇到的现实问题,探寻晋江经济实现新跨越的战略、途径和对策。
演讲将围绕以下五个方面问题来谈一些研究心得,与大家作一个交流和探讨。
1、“晋江模式”究竟具有哪些值得提炼的重要经济文化价值?2、新经济环境下“晋江模式”在产业层面和企业层面面临着哪些困境?“晋江模式”新发展所面临的挑战和应把握的重要趋势是什么?3、在当前宏观经济出现重要转折机遇面前,晋江如何推动“四位一体”的转型升级战略?“长三角”与“珠三角”地区相关发展模式和经验有哪些值得晋江借鉴?4、作为“晋江模式”的主体,晋江民营企业管理突围的路径和增长极限的四大“天花板”何在?5、如何通过引入“片区”发展概念,锻造跨越发展的“第二只翅膀”,布局从“晋江时代”迈向“滨海时代”,加快推进晋江城市化进程,形成中国县域率先实现现代化的崭新模式?当前,晋江的民营经济作为一种企业经营的常态,已积淀而为一种创新文化,深深浸润晋江大地,形成一种独特的社会氛围。
民营经济的体制机制活力既为实现民营经济自身发展的新飞跃提供了强劲的动力支撑,也为晋江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的改革和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借鉴,不断创新发展的民营经济,正是活力晋江的活力之源。
一、“晋江模式”新特点所具有的经济文化价值晋江的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通过企业集聚有序推进城市化进程的实践为中国县域城市化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模本。
“晋江模式”新内涵与晋江民营企业体育品牌发展策略
![“晋江模式”新内涵与晋江民营企业体育品牌发展策略](https://img.taocdn.com/s3/m/c84b5adf33d4b14e852468d5.png)
虽 然晋 江体 育用 品品牌 在 国际化历 程 中取得 了可喜 的成就 , 但 是 当前 晋 江体 育 品牌 可 持续 发 展 问题 切 切 实实地 摆 在这些 企 业 面 前 , 即能 否 进一 步 提 升 自
( 二) 晋 江体 育用 品产业 发 展特点 晋 江体 育 品牌成 长 主要 采 用 了“ 先做 量后 做牌 ”
星 尔克 、 三六 一度 等 上市 公 司为 代 表 的享 誉 国 内外
的体 育用 品 品牌 。体育 品牌 集聚是 晋 江经济 发展 的
主要 动力 之一 , 并且 赋予 了“ 晋江模 式 ” 新 的 内涵 。 ]
了品牌 的影 响力 , 明确 了市 场定 位 , 可 以说 晋江 体育
用 品企 业 的品牌 运 营管理正 逐 步缩小 与 国际知 名体
在经 济社会 高 度 发 展 的今 天 , 国 内体 育 用 品 品
身 品牌价 值 , 增强 国 际竞 争 力 , 这 些都 还面 临着很 多
变 数 。对 此 应 明确 晋 江 民 营 企 业 体 育 品 牌 发 展 现
状:
牌与 国际 体育用 品品 牌 的竞 争 日趋 激 烈 , 体 育 用 品 竞争 呈现 国 际化趋 势 。在 此格 局 下 , 国 内体 育 用 品 企业 面对 的不仅 有 来 自 国内企 业 的竞 争 , 还 面 对 着
强, 市场 定 位 较 为 明确 , 并 不 断 创 造 自身 品 牌 的价
一
“ 晋江模式” 的新 内涵 与 晋 江 体 育 品牌 集 聚 的现 状
在晋 江 7 2 1 平 方公 里 的土地 上 , 现 在 已经 聚 集
值 。晋 江知 名 体 育 用 品 企 业 在 创 业 初 期 大 都 做 过 OE M 加 工商 , 但 是 易受 到 金 融 危 机 等 外 界 不 确 定
_晋江模式_内涵新解
![_晋江模式_内涵新解](https://img.taocdn.com/s3/m/e407e514cc7931b765ce1581.png)
一、晋江模式的形成研究“晋江模式”,首先必须把握它的发展轨迹。
“晋江模式”形成主要是从改革开放之后,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1978—1992年,是“晋江模式”的起步阶段。
在这一阶段,晋江完成了原始的资本积累,为经济起飞准备了条件。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当理论界还在探讨农村发展道路该怎么走的时候,晋江人就唱着“爱拼才会赢”,利用侨乡闲散的资金、房屋、劳力等“三闲”起步,联户创办企业了。
并且积极开展“三来一补”(来料加工、来样加工、来件装配和开展补偿贸易),大力引进外资尤其是华侨资本,促进了三资企业的发展。
在这一阶段,地方政府也适时出台了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发展出口创汇工业的政策,如1980年8月,晋江县委制定颁发了《关于加快发展多种经营和社队企业若干问题的决定》,对个人集资办企业、分红、雇工、提成、价格随行就市等问题作了明确的肯定,促进了全县乡办、村办、联户办、个体办企业的迅猛崛起。
加速资本积累固然重要,但资本的优化配置更为重要。
为克服传统计划体制所带来的资源配置的低效率,晋江率先建立起了各种商品市场和生产要素市场,如80年代中期形成的陈埭的服装和小商品市场、英林的布料市场、青阳的钢材市场等都初具规模,营销网络遍及全国各地,乃至海外;企业生产经营活动需要大量的资金,推动了民间资本市场的形成;以招聘为主要形式的劳动用工制度、土地有偿使用制度的建立,促进了市场和房地产市场的发育;市场中介组织得到发展。
各种市场建立后,价格由市场形成,价格机制在资源配置中开始发挥主要作用,从而大大提高了资源配置的效率。
这一阶段的经济增长集中在第二产业,是一种粗放式的增长方式,产业格局相对分散。
与此相适应,城镇规模也是相对分散的扩张。
第二阶段:从1992—2000年,是“晋江模式”的成长阶段,“晋江模式”经济格局形成。
这一阶段的任务,是解决经济起飞的后两个条件。
1992年,中共十四大确定了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同年晋江撤县建市,同时被确定为福建省综合改革实验区,这为“晋江模式”的起飞建立起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体制保障。
“晋江模式”破解“三合一”整治难题
![“晋江模式”破解“三合一”整治难题](https://img.taocdn.com/s3/m/c749a7a9284ac850ad024293.png)
给 人 们 敲 响 了 警 钟 。 如 何 在 利 益 与 安 全 之 间寻 到一 条 “ 生 之路 ” 成 为当 地政 新 ,
府 及百 姓共 同关注 的热 点话题 。 “ 症 下 药 ” 整 治 ,晋 江 模 式 ” 运 而 生 对 抓 “ 应
火灾频 发 ,三 合一 ” 业迫 求 “ 生 ” “ 企 新
为 图 生 活 方 便 私 拉 乱 接 电线 , 自 安 装 、 擅
月2 1日 ,福 建 晋 江 裕 华 鞋 厂 发 生 火 灾 , 烧死 3 2人 、 伤 4人 , 痛 的 火 灾 事 故 烧 惨
违 规 使 用 电 器 等 , 尤 其 是 外 来 务 工 人 员 自 我 防 范 、 我 保 护 意 识 差 , 此 带 来 的 自 由
大” 点。 由于这 些小 企业 主资 金有 限 , 特 厂房 用地 少 ,他们往 往 在 同一幢 建筑 就
集 车 间 、 库 、 工 宿 舍 于 一 体 , 为 影 仓 员 成
响 消 防 安 全 的 “ 合 一 ” 所 ; 上 从 业 三 场 加
隐患难 于根 治的重要 原 因。 “ 幸 ” 理 侥 心 更使得 这些 企业 主在 当地 各部 门整 治过 程 中频 频玩起 “ 猫捉老 鼠” 的游戏 。
加 之这 些 加 工 企业 在 经 营初 期 , 经 营 资 本 量 少 , 产 规 模 不 大 , 数 企 业 属 生 多 于 家 庭 作 坊 式 生 产 方 式 , 自 起 步 时 就 以 零 散 户 自发 生 产 经 营 为 主 要 形 式 ,投 入 小 , 式 灵 活 , 济 效 益 明 显 , 大 多 数 方 经 是 当 地 老 百 姓 家 庭 收 人 的 主 要 来 源 。 有 限 的 经 济 收 入 使 他 们 无 力 建 设 或 租 用 符 合 国 家 消 防 技 术 规 范 要 求 的 独 立 标 准 厂 房 ,更 不 可 能 作 很 大 的 投 资 来 解 决 员 工 的 住 宿 问 题 。 利 益 的 驱 使 成 为 当 地 消 防
研究借鉴晋江经验
![研究借鉴晋江经验](https://img.taocdn.com/s3/m/1bb5a731ed630b1c59eeb57e.png)
研究借鉴晋江经验加快构建三条战略通道――关于晋江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调查与思考晋江市是福建经济发展最快、实力最强和最具经济活力的地方之一,主要经济指标在全省各县市中位居第一,并进入全国经济十强县市行列。
晋江市是全国最早探索市场经济发展道路的地方之一,他们探索走出的具有显著特色的经济发展道路,曾被理论界和学术界称为“晋江模式”,成为闻名全国的农村发展“四大模式”之一。
晋江市是福建改革和发展的缩影,深入研究和借鉴晋江经验,对在新世纪推动全省县域经济发展,加快构建“三条战略通道”,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历史跨越:从贫困落后之地到全国十强县市改革开放以来,晋江市委、市政府带领全市人民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坚持党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按照“三个有利于”的标准,锐意改革、大胆创新,闯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经济发展道路,经济和社会发生了巨大变化,谱写了晋江发展史上的辉煌篇章。
——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平均三年再造一个新晋江。
改革开放以来,晋江经济一直保持了高速增长的发展态势,年均增长率达到26.16%;“八五”期间年均增长速度最快,达到58%;“九五”期间达到13.5%,明显高于全省的经济增长速度。
1978年,晋江的国内生产总值仅1.45亿元,到2001年已达到303.5亿元,22年中经济总量翻了七番之多,平均三年翻一番,等于每三年就在已有的基础上再造一个晋江。
1978年,晋江的财政收入仅为1476万元,1989年首次突破1亿元,1993年至1999年每年净增1亿元,2000年后每年净增3亿元。
2001年,财政总收入达16.17亿元。
——经济综合竞争力显著增强,跃入全国十强县(市)行列。
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使晋江市的经济综合实力和竞争力得到了显著增强,跃入全省和全国的先进行列,而且位次不断前移。
1991年,在全国首次公布的百强县(市)名单中,晋江市排名第55位,1994年上升到第15位,2001年又跃入百强县(市)前10名行列。
中国四大经济发展模式有
![中国四大经济发展模式有](https://img.taocdn.com/s3/m/fb9b95100b4e767f5acfced8.png)
中国四大经济发展模式有:苏南模式、温州模式、珠江模式、晋江模式,在参加国际合作与竞争中不断发展完善,并实现转型升级。
苏南模式是指以发展乡镇集体企业为主的地方政府推动型模式。
苏南指的是无锡、苏州、常州三市所辖的12个省(市)它是通过发展乡镇企业,走的是一条共工业化,再市场的发展路径。
虽然是以企业的形式发展,但在苏南地区却是以乡镇政府为主的组织。
在发展初期,以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政府直接干涉企业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比如动员和组织生产活动,政府出面组织土地、资本、劳动力,而且出资办企业等。
这种干涉使其发展速度大大的提高,成本也降低很多,带来了企业成本的节约,同时,由政府指派有能力的人担任企业负责人,使得企业家和社会闲散资本很好的结合,打破了资本原始的积累方法。
在当时有着众多优势的发展模式,在全国都有着领先发展。
这种政企结合的发展,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思想的变化,这种模式也越来越不被人们接受。
比如集体资源实质上成为政府的资源,个人财产得不到应有的尊重,民营经济,基层企业家的力量得不到发展,市场活力长期受到压制。
这种政企不分的发展,会抑制企业的发展,会出现一些权利纷争,家族化等问题。
因此它会使企业失去竞争,没有竞争发展就会停滞。
所以这种模式或许在某一特定的环境下具有推动的作用,但它并不能长久。
现在的企业要求国际化,而这种模式必然会被淘汰。
1 998年,随着我国进入买方市场和国际经济环境的变化,经济空隙的数量、形式和分布发生了本质变化,使在同一个空隙中生存的企业遇到前所未有的竞争,苏南乡镇企业经历了第一次改制。
当时的做法大多是把乡镇企业改成集体控股的企业股份制或股份合作制。
但这次股份合作制化以后,乡镇村的地方产权制度问题仍然存在,政企不分的弊端仍然没有根本的改观。
由于设置“不可分配给个人的集体股”以及地方政府通过集体股掌握决策权等做法,地方产权制度以另外一种形式制度化和合法化了。
温州模式是指以家庭经营和发展个私经济为主的发展模式,并且以发展个体和私营经济为中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引言:话起“晋江模式”“晋江模式”发端于上个世纪80年代末,与“苏南模式”、“温州模式”和“珠江模式”并称为中国农村经济发展的四大模式。
“晋江模式”的核心内涵在于充分发挥其侨台优势和海交文化优势,以闽南文化中敢于创新、精于商贾的传统为支撑,大胆探索,闯出一条独具特色的经济发展道路,形成了以市场经济为主、外向型经济为主、股份合作制为主、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共同发展的经济格局和运行机制。
20世纪末叶以来,现代经济显现出新的特征,以“知识经济”为主流进入了全新的发展轨迹。
苏南、温州等经济发达地区继续发挥各自的区域模式经济的优势,紧跟新经济的大潮展开了第二次创业。
而晋江人也从未停止进取的脚步,他们在与时俱进的过程中,勇于实践,勤于探索,敢于改革,领悟到了现代经济的真髓,赋予了 “晋江模式”新的内涵:财政增收与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
在这一新内涵的引领下,晋江经济如日方中,大步迈向新世纪的未来。
二、经济发展:晋江财政增收的基础和来源1、“经济百强”和“全省县级财政第一局”。
晋江市下辖15个镇1个农场,共有385个行政村(居),总人口102万,是集闽东南“金三角”、全国著名侨乡、台湾同胞祖籍地之一等诸多特征于一身的沿海县级市,现旅外侨胞、港澳台同胞220多万人,号称“海内外300万晋江人”。
1992年3月6日,经国务院批准,福建晋江撤县建市。
改革开放以来,凭着企业群所形成的区域市场体系,晋江成为全国最大的旅游鞋生产基地,被授予“中国鞋都”称号;食品行业年产值40多亿元,获得“全国食品工业强市”美称;外墙砖国内市场占有率达65%,成为“全国陶瓷生产基地”;玩具行业跻身全国三大生产基地。
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使晋江市的经济综合实力和竞争力得到显著增强,跃入全省和全国的先进行列,而且位次不断前移。
1991年,在全国首次公布的百强县(市)名单中,晋江市排名第55位。
1994年,晋江市名列福建经济实力“十强”县(市)之首,经济发展速度和效益也为全省“十佳”县(市)之冠,此后便一直独占鳌头。
2002年该市实现国内生产总值330.16亿,财政收入20.03亿。
按国际通常标准衡量,晋江的经济水平已开始向中等发达水平转化,处于工业化中期的加速发展升级阶段。
如今,晋江已跻身全国百强县第十位,福建省综合经济实力第一县。
1989年,晋江的财政收入首次突破1亿元,成为我省第一个财政“亿元县”。
时任省委常委、副省长的张家坤题词赞誉晋江财政局为“全省县级财政第一局”。
由于财政工作走在了全省甚至全国同行的前面,晋江财政局也因此获得了全国、全省“财政系统先进集体”的称号。
2、财政增收的现实背景:经济的快速发展。
改革开放前,晋江由于地处台海前线,原来国家投资基本空白,经济结构以农业为主,工业化水平很低,1978年工农业总产值23881万元。
改革开放之后,晋江人民充分发挥侨乡海外华侨多的优势发展外向型经济,积极吸引外资创办“三资”企业,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设备提高企业技术、生产和管理水平,推动了经济进一步加快发展。
党的十四大后,晋江人民又将目光转向了“提高”和“创新”上,积极探索走“三个提高”(提高经济质量、提高全民素质、提高城市品位)、“四大创新”(制度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市场创新)的发展路子。
市委、市政府创造性地提出“抓大扶斜”的发展战略,狠抓企业增资扩营,做大做强传统产业。
伴随着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晋江市的工业企业逐步从以往的规模小、数量少、档次低、技术含量低走向大规模、高档次、高技术含量。
在这升级换代的过程中,晋江的工业形成了服装、制鞋、建筑陶瓷、电子玩具等基础产业,逐步形成以市场经济为主、外向型经济为主、股份合作制为主、多种经济成份并存共同发展的经济格局和运行机制,民营企业如满天繁星争辉,成为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
建市10年来,晋江作为福建省综合改革试验区,经济社会文化等各方面的面貌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经济以年均32.9%的速度增长,而且运行质量优良,连续7年居福建省经济实力“十强”县首位,成为名副其实的“福建龙”。
众多的民营企业演绎了晋江经济发展的光辉历史。
目前,晋江有产值千万元以上的企业537家,其中超亿元的55家,这些企业产值已占全市生产总值的近半。
在建市10年中,晋江创造了近10倍的财富:1992年,晋江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是4.6亿元,财政总收入为2.2亿元,人均GDP为3588元,而2002年全社会的固定资产投资已达45亿元,财政总收入20亿元,人均GDP为3900美元。
2001年GDP达到303.5亿元,是建市前的1991年的17倍,比1978年经济总量翻了七番之多,平均三年翻一番,等于每三年就在已有基础上再造一个晋江。
2002年国内生产总值更达到了330.16亿元。
3、财政增收:晋江经济发展的综合反映。
晋江原先是个财政要靠国家补贴的县。
1978年晋江财政收入仅为1488万元,需要上级补助才能收支平衡。
1989年,晋江财政收入首次突破1亿元,成为全省第一个财政收入亿元县。
1992年,晋江财政收入突破2亿元。
1992年之后的7年,晋江财政收入每年净增1亿元。
整个“九五”期间,晋江财政总收入达到45.42亿元,年均递增18.99%,其中地方级收入达26.97亿元,年均递增18.36%。
2000年、2001年每年净增3亿元。
2000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280亿元,财政收入跨越10亿元。
2001年,全市财政总收入达16.17亿元,是1991年的9倍,年均递增25.2%。
2002年,晋江撤县建市10周年,财政首次突破20亿元大关,达到200277万元,比增19.72%,比1978年增长了133倍,年均递增22.66%。
也是13年前晋江成为我省第一个财政“亿元县”时的20倍。
2003年财政收入预计达到27亿元。
数字是枯燥的,但数字又是最直观和最能说明问题的,它集中体现了晋江财政发展的速度和成就。
建市10年,一年一个辉煌,累计财政总收入达77.15亿元。
这既是经济发展的综合反映,也是财政工作先进的具体体现。
三、财政发展:晋江经济发展的强有力支撑财政收入的持续增加,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财政局把财源建设重点放在优化企业发展环境、促进经济发展上,积极发挥财政职能作用,实施市委、市政府确定的加快新一轮发展的“五大战略”结构调整、港口经济、科教兴市、城市化建设、可持续发展 ,通过企业进步、经济质量效益的提高促进财政收入稳步增长。
1、在建设“质量兴市”中发挥“政策激励”作用。
在实施“质量兴市”战略中,财政专项拨出质量、名牌奖励金,重奖鼓励企业专业认证、开创名牌,对中国名牌产品或中国驰名商标的企业给予一次性100万元奖励。
围绕传统产业的优化升级,先后投入3000多万元联合国家级行业组织在晋江举办鞋业、糖酒食品、陶瓷石材等三大专业博览会,鼓励企业到国外参加国际知名展销会、创办经济实体、设立商务机构和业务窗口,通过对进出口企业实行“免、抵、退”、加快外贸出口企业资金周转,有力开拓国内外市场。
财政还安排专项资金支持企业制度创新,对实行股份制改制并进入上市辅导期企业,在三年辅导期内按该企业新增所得税50%的金额扶持企业。
建市10年来,晋江市企业历经市场竞争的磨炼,规模化、集约程度不断提高,企业产品质量、品牌意识、形象策划、人才引进、创新能力等各方面都有了长足的进步,涌现出许多规模大、竞争力强、效益好的企业。
2001年,全市规模以上企业达1334家,年产值超亿元企业(集团)达55家,规模以上企业产值占全部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31.9%,成为拉动工业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
企业品牌意识、名牌意识明显增强,目前拥有中国驰名商标4个,中国名牌产品3个,福建省名牌产品30个,著名商标34件,共获ISO质量体系认证证书170张,产品质量认证证书74张。
2、在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中发挥“安全网”作用。
从长远看,现代政府的功能应该主要是促进人的发展一一他们的福利、安全、自由和基本权利,所以当“弱势群体”一词第一次出现在政府文件中,全社会引起了强烈的反响。
晋江财政局基于对这一点认识,初步建立起以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住房公积金、城乡最低生活保障线为主,资金来源多元化、保障制度规范化、管理服务社会化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构筑社会的“安全网”和“稳定器”。
至2002年底,共有11909位城乡居民享受到最低生活保障金,1285位优抚定补对象、444名“五老”人员补助金实行定补自然增长机制,建立医疗保险基金861万元、住房公积金基金225 30万元、失业保险基金1110万元,强化了政府社会保障职能,关注扶持社会弱势群体,维护社会稳定。
3、在培植经济发展后劲中发挥“蓄水池”作用。
针对晋江实际,在财政收支矛盾比较突出的情况下,晋江财政局按照公共财政满足社会公共需求的目标,不断调整财政支出结构,积极调度资金,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加大对教育、科技等社会公共需求的支持力度。
三大工业园区的建设和良好效益正是财政局以财政资金为龙头,筹措、吸纳和引导各种资金参与工业园区建设的丰硕成果。
2001-2002年,晋江财政局预算内投入教育事业费41585万元,教育投资逐年增加,办学条件明显改善,教育质量全面提高。
教师工资及养老金、公积金、医疗保险金纳入国库统一支付,保证了教师队伍稳定。
与厦门大学联办晋江学院、与华侨大学签订共建华大菲莉学院,满足企业对人才的需求。
值得一提的是,安排科技三项费用2865万元,设立全国县级首家的高科技园区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和专家活动中心,为企业引进的博士后每月发给工资外津贴5000元,建立科技发展基金,创办科技创新公司,科技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不断提高。
4、在发展“优高农业”中起“助推器”的作用。
温家宝总理将大力支持农业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推进农村改革,作为新一届中央政府刻不容缓的任务,可见“三农问题”的严峻。
晋江财政局根据实际,1996年以来投入农业经费4.2亿元,重点支持供水工程、晋江下游堤防整治、堤防除险加固等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实施粮食自给工程和农业综合开发,建成7500亩的现代化粮食生产基地和一批农业综合开发示范片。
重点扶持福源、荣兴、亲亲等30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通过“公司+基地+农户”和“订单农户”的产业发展模式,引导农业向适度规模经营和高优方向发展。
倾斜帮助30个经济相对滞后农村地区发展,促进全市农业和农村的现代化建设。
四、晋江财政工作的经验与借鉴1、围绕经济发展,促进财源建设。
晋江财政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的财政政策,筹集、吸纳各种资金数十亿元,投入以市政建设为龙头的供水、供电、通讯、道路和市政等五大基础设施,建成全国第一家全部由地方筹资建设的晋江机场和深沪、围头两个万吨级码头,兴建五里等3个市级工业园区和26个镇级工业园区,基础设施明显改善,为发展经济创造良好硬环境。